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探讨论文

shengya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shengya”参与投稿,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探讨论文(共11篇),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1: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探讨论文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探讨论文

摘 要:本文在对职业教育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职业教育发展的前景,指出了校企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出了校企合作的几种模式。

关键词:现状 发展方向 校企合作 模式

一、职业教育现状分析

职业教育自《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颁布以来,在历经的风雨沧桑之后,正进入健康稳步的快速发展阶段。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新时代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提高在职劳动者素质,已成为教育新面临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而这一任务的完成,主要是依靠中等职业教育。

二、职业教育发展方向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以及教育部副部长鲁昕的讲话精神,无疑给职业学校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深刻领会和全面落实会议精神,大胆改革传统办学模式,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办学模式,不断充实内涵、办出特色、提高质量,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方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组建职教集团,整合教育资源。我市根据发展需要,先后对比较分散的5处职业学校的教育资源进行了整合,成立了职业教育中心校,实现了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后,市委、市政府对校企合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加以协调解决,为校企合作搭建平台、提供保障措施,以及在管理过程中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整合办学资源和提高资源利用率上。可以说,这些措施的制定与实施为我校更好地开展校企合作工作打通了绿色通道。

2、建立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所谓“双师型”教师,是指既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又具有精湛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胜任教学科研和生产实践双重职责的复合型教师。在职业教育中,“双师型”师资培养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也是彰显职业教育特色、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开展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我校建立了40岁以下的年轻在职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制度,每年安排专业教师利用暑假必须至少有1个月的时间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制定好实习计划,写出实习心得,记录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合作企业要认真予以配合,合理安排。

3、走校企合作之路,培养高技能人才。

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签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健全和完善以企业行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互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这就告诉我们,要想真正培养出适合现代企业的高技能人才,必须走校企合作的办学路子,从企业的需求出发,校企双方共同研究课程体系,共同研发教材,共同培育师资,共同实施培育计划,实现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零距离、课程设置与职业活动零距离、教学内容与岗位要求零距离的对接。

三、校企合作的几种模式

校企合作的关键是推进企业与学校的相互渗透,共同办学,大力倡导“把车间建在学校,把学校建在车间”。要做好校企合作办学工作,还需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其中的`政府的宏观指导和统筹作用尤为重要。下面就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1、顶岗实习。我校先后与设备先进、技术力量雄厚的多家企业签订了学生实习协议,实行“2+1”分段学习方式,即前两年在校学习,第三学年将学生根据所学专业安置到相应的企业顶岗实习,实习期满后回校参加毕业考试,考试合格颁发国家承认学历的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学生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和企业的生产实践相结合,既培养了独立处事能力,又提高了实际操作技能,为毕业后进入企业直接上岗打下了坚实基础。

2、订单培训。学校始终把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放在突出的位置,加强实践教学,努力提高毕业生素质,达到企业“订单”的要求。我校先后与石横特钢集团、宝盛大酒店等市内多家企业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率,赢得了社会好评。

3、送教到企业。响应技能下乡,实现课堂前置,我校先后与银宝集团、云宇公司等七家企业达成了联合办班协议,采取进企业办班的形式进行教学,利用学员休息时间组织授课,安排班主任负责管理考核,学生修完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成绩合格,由学校统一办理毕业证书和有关资格证书。教学中,学校充分利用办学优势,抽调骨干教师为学员上课,讲授与企业生产相关的课程,现场授课,理论结合实际,易学易懂,深受企业欢迎。

4、校企共建基地。这种模式是由合作企业设计建设方案,并向职业学校提供仪器、设备和技术支持,建立校内“教学型”实习、实训基地。企业也可根据自身条件和实际需要,在厂区车间内设立“生产与教学合一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事实上,无论哪一种形式的校企合作模式,都可以概括为这样一种模式——“请进来,走出去”。也就是说,校内的专业教师和企业的操作熟练的工人要达到有效的互动,真正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统一。职业学校的办学宗旨是直接服务于当地经济建设,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谋求自身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大力提高育人质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举措。

篇2:我校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论文

我校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论文

摘要:校企合作是办好职业教育,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所需要的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是职业院校为谋求自身发展而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实现与市场接轨的重要举措。校企业合作办学模式是我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通过校企合作,全面提高学生职业能力,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切实提高我校教育培养目标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现状分析;办学模式;班级企业化管理

近年来,随着初高中毕业人数逐年减少,职业学校生源相应出现严重的滑坡,职业学校学生的基础与以前大有不同,教师的共同感受是学生比以前更难教了,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情绪比较严重。这与进一步大力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和培养初中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相违背,因此,改革办学模式,更新教育理念是职业学校前进的方向。

“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优势,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的有效途径。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是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促进生产力发展、使教育与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为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人才提供有力的保证

一、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现状分析

国家对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目前绝大多数的职业学校都在不同程度上与企业进行了合作,校企合作从理念上不容置疑,但在实践上却难有实质性的进展,但是由于学校所处的环境、专业的设置、双方合作的主动性、有效性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学校校企合作的内容、层次、形式、途径及程度等方面也必然有其特殊性,合作形式比较单一,主要表现在校企之间虽然签订合作办学的协议,而真正开展实质性合作的学校比较少,况且协议的内容多为松散式的合作意愿,缺乏实质性的合作模式,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一)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政策法规和实施规则

尽管国家对校企合作制定了相应的指导方针及原则,对校企双方在实施校企合作中的责、权、利没有明确表达,促使职业教育相关政策法规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缺乏约束力和驱动力,在课程开发、职业教育标准制定方面难以得到行业、企业制度化的参与。

(二)从企业看“校企合作”

职业学校对学生的培养水平达不到企业的要求,主要原因是一些学校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缺乏实践经验,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脱节,科研水平和技术能力都很难满足企业需求。学生在从“学生”到“员工”的思想转变过程中也缺乏正确的认识,导致学生缺乏应有的责任心和职业道德,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随便离岗离职,严重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生产;职业院校对实习学生疏于管理,学生在实习中自由散漫,因此,企业普遍反映的问题是企业承担学生顶岗实习的风险太大,学生在实习操作过程中出现意外,公司要承担所有的责任,这是公司不愿意看到的局面,导致校企合作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

(三)从职业学校看“校企合作”

职业学校受办学成本高、资金投入不足、社会认可度低等因素的影响,部分职业学校的办学思路和理念无法跟上企业快速发展的步伐,缺乏先进的实验设备和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学校没有让企业参与学校的课程开发和专业建设,让企业参与学校的教学评价和课程评价机会更少,教师深入企业进行实践锻炼的机会也很少,很难实现“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目标,综合以上因素职业学校难以培养“适销对路”的技能型人才。在学校看来花大力气培养的学生无偿地“送给”企业,结果还受到企业的冷遇,双方的合作呈现出严重的不对等性。

以上这些因素严重影响着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使校企合作难以广泛、深入地开展。国家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职业学校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我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从学校实际出发,积极研究探索新形势下发展职业教育的新思路、新举措,开展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研究和尝试,深刻地理解“面向企业,着眼未来,服务经济”这一职业教育的办学宗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根据我校与宁波技嘉科技有限公司、上海望春园等众多企业多年来的合作情况浅谈开展校企合作的新思路。

二、职业学校应该主动“走出去”和“请进来”

我校与宁波科技有限公司的合作从秋开始,主要是学校领导积极采取“走出去”的方式主动与企业联系、沟通,并多次考察企业实力和管理水平,感受企业对人才的知识、素质、技术、能力的需求,学校与企业的进行有效沟通,根据企业当前和长远所需人才要求,在确定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时充分征求企业的要求和意见,形成开放办学,实现学校与企业文化、理念的融合,使学生就业与企业需求达成良好对接。

我校主动“走出去”迈开了校企合作成功的第一步,学校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实践操作能力为出发点,在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设置、课程和教材调整、实验室的完善,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体系时,我校积极采取“请进来”的方式邀请企业领导和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进行实地考察,并就合作的细节进行设计、沟通和谈判,最终签订合作办学协议,与学校的电子技术应用、计算机主板维修和计算机技术应用等专业进行长期的合作,同时让企业明确认识到我校办学的实力和技术人才培养方向的正确,并全力支持和配合与我校合作的各项工作。企业在20底及时把人才需求信息传递给学校,帮助学校规划专业设置、改革课程和教材、设计教学过程;派遣技术人员到学校作兼职教师,向学生宣传企业文化,进行就业指导,203月正式接受我校第一批106位学生顶岗实习,学校派出我为实习带队教师,在与企业共同管理学生的同时,学习企业文化、管理制度、产品生产的工艺流程、计算机主板维修方向和维修技巧等专业知识,积累丰富的教学和管理经验,回校后对教学定向、专业设置和发展方向、课程建设、实验室的进一步完善、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班级企业化的管理等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校企合作促使企业对实习学生的高标准培养

企业对培养实习学生维修计算机主板的能力非常重视,在校平时学习比较松懈的`学生对待学习都非常的认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上升了一个台阶,企业对实习学生的培养模式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责任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动手操作能力。

企业对实习学生采用的培养模式对于学生的培养和管理达到了较好的效果,我校部分专业推广了这种教学和管理模式,在学生和教师的眼里,学校就是企业,班级就是企业的一个车间或部门,按照企业严格的制度管理约束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项目教学法或者头脑风暴法,让学生单独或者分组完成某一个项目达到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目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综合素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校企合作加强了我校“三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为了校企合作项目更好的开展,就要求学校要有一支既熟悉理论知识,同时掌握企业先进的管理和培训模式、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产品加工和生产的工艺流程,又具有较强专业实践能力的“三师型”教师队伍。在新技术的掌握上、项目课程设计和校编教材的开发、教案编写上,我校每年暑假选派部分专业教师到企业参加培训,与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相互交流学习,不断丰富专业知识面,加深对企业实际工作的理解,锻炼和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与水平,确保教学水平和技术能力超前企业水平,培养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和创新意识,鼓励教师参加企业第一线的生产实践,使教师感受企业员工吃苦耐劳的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及工作责任感,感受企业先进的管理模式和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使教师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这样可使教师既承担理论教学,又能承担实践性工作,将企业文化和管理模式融合到教学中,快速提高教师的理论知识、教学的“企业化”水平和实践技能,优化“三师型”教师队伍。

五、推行学校班级管理实行“班级企业化管理”模式

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随便离岗离职,缺乏应有的责任心和职业道德,主要是学生在校期间对职业道德和责任心的培养不够重视。为了使“学生”尽快转变为企业的“员工”,学校鼓励专业教师、专业班级班主任下企业学习,让教师了解企业的文化制度,提升班主任的管理能力,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课堂管理能力。学生在校期间实行班级企业化管理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模式,实质上也改变了传统的教育和管理模式。实行班级企业化管理是以提升学生就业能力、适应社会、适应竞争、实现三自管理为目的的创新管理模式,使学生在学校不但能够学好文化知识,提高专业技能、提升职业道德,适应企业制度化的管理,吸引学生对企业的了解,对文化、专业知识重要性的认识,从中领悟企业精神的内涵,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增强工作纪律观念,并积极调动学生干部有效地管理好班级,使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有着一种美好向往,促发他们对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一种渴望。“班级企业化管理”模式可以突出学校的特点,在班级管理中,将班干部改为企业干部职务,比如“班长”为“经理”,“副班长”为“经理助理”,“学习委员”为“技术部长”等,提升班级班干部的管理能力,使学生尽早适应企业的管理模式。

六、学校按企业要求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强化学生在校实训实行“顶岗实习”管理制度

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达到企业的要求,“顶岗实习”须按照企业的要求进行,学校制定学生“顶岗实习”的日常行为规范并进行严格的管理,采取自我管理和团队管理相结合的方式,确保学生“顶岗实习”岗位技能训练水平和生产安全,达到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的。烹饪专业的学生充分利用学校的设备、工具、环境开起了实习餐厅,烹饪专业学生顶岗实习变成了“厨师”,在实训教师的指导下,按照菜谱加工出有形的“产品”,酒店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学生成了“服务生”,按照酒店的高标准为顾客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吸引了不少学生和老师光顾,得到了大家一致好评,实训的过程与实际工作的操作过程完全一致,提升了学生的管理能力、操作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无形中培养了学生自我约束意识和团队精神。学校完全做到了将学生、学校、企业、社会有效地联系起来,与社会、企业的发展接轨,真正让学生能够“走”得出去,使学生就业与企业需求达成良好对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

总之,校企合作办学模式蕴涵着深远的现实意义。结合我校成功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采用校园企业化的管理模式和校企合作加强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产实践相结合,把教育与市场紧密结合起来,摆脱学校教育的单一管理体制,建立起面向市场经济体制的多元学校管理体制,克服办学模式中人才培养与社会脱节的现象。校企合作需要学校和企业共同经营,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从而实现校企双方真正意义上的互惠共赢。只要我们在校企合作的道路上不断“上下求索”,认识校企合作对于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深刻意义,努力转变教育观念,积极尝试职业教育改革的新路径,就一定会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刘素婷,论多元智能理论对职业教育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6);

[2]徐洪波,袁晓建.探析校企合作共建的双赢特征和发展思路[J].交通企业管理,2006,(2);

[3]霍晓光.校企合作产学互动订单培养[J].中国培训,2006,(2)。

篇3:职业教育校企双主体合作办学模式分析论文

职业教育校企双主体合作办学模式分析论文

内容摘要:职业教育院校日益重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但仍有很多职业院校存在着校企合作不紧密、实训条件建设投入不足、学校缺乏办学活力等问题,校企双主体合作办学模式也面临诸多困境,经过研究分析校企之间利益的关联,可以通过制度保障、体制保障、机制保障、成果保障以及明确企业主体地位等手段解决双主体合作办学出现的问题,使学校、企业互惠共赢,促进职业教育更好地健康发展。

关键词:职业教育;双主体;办学模式

在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职业院校仍存在校企合作不紧密、实训条件建设投入不足、学校缺乏办学活力等问题,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本文将对职业教育校企双主体合作办学所面临的困境与对策进行探索,以期对解决校企合作办学过程中的相关问题有所帮助。

一、校企双主体办学模式的困境

我国的职业教育经历了几次改革之后,职业院校已经非常注重校企合作这项工作,实施了多种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有的学校在企业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在企业师傅的指导下,帮助学生适应课堂到岗位的转换;有的学校将企业引入到校内,共建实训基地,学生的实训课程由企业师傅讲授和指导在校内完成;有的学校与企业签订战略合作伙伴协议,共同搞产品的研发、人才的培养,促进成果转化。但是,经过多年实践之后,学校和企业之间仍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企业的生产工作时间是分阶段的,有时业务量大且种类多,有时业务量小且种类单一,而且合作的企业也可能每年有变化,学校要想完全适应企业,就需要在教学安排上进行很多调整,有时会影响到师生的积极性,导致对此产生抵触情绪。尤其是原来的排课方式会受到很大冲击,使得教学管理部门工作难度加大,教师的课表更加复杂化。第二,学校办学的目标是为社会和行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服务区域经济建设,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看重的是长期的社会效益;而企业参与办学的目标是以较低的成本生产出较多数量的产品,降低用人成本,在收回投资的同时还要有较好的短期经济回报。[1]第三,企业在办学方面的投入不一定能有较好的产出。企业投资建设的实训室,希望学校多安排实训学生以充分利用,但学校要考虑学生整体的教学任务情况酌情安排;在进行有产品或者业绩的实训时,企业希望学生进行较为单一的实践活动,以提高效率,减少错误的发生,而学校希望学生全面锻炼技能、积累正反经验,将学到的技能和知识更多地进行应用。同时,学生在毕业后可能很快跳槽到其他企业就业,这让一些企业觉得是“为他人做嫁衣裳”,降低了参与办学的热情。第四,学校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第一实施主体,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教学任务的落实、教材的选择、对学生成绩的评价等方面居于主导地位;企业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配合学校的教学安排,而到了顶岗实习环节时,学生在技能、知识、素质方面会暴露出诸多问题,这时,企业就会觉得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贯彻好企业的培养理念,导致人才质量不完全符合企业的要求,从而对这种合作模式的有效性产生质疑。

二、校企利益的关联与平衡

尽管在双主体合作办学过程中,校企双方会因很多细节问题面临挑战,但实际上,可以通过寻求双方利益的关联性和平衡点来从根本上减少或者避免矛盾的发生。第一,企业通过与学校合作,可以较低的培训成本选拔并培养本企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在家长、学生都认可的情况下,提前获取优质的人才资源;学校通过与企业合作,举办订单班等,可有效地提升学校的社会形象,促进招生,提高知名度。第二,学校利用企业在资金、设备等方面的投入,可以有效地改善实习实训条件,并将企业实际工作情境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增强学生的职业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掌握熟练技能的信心;企业利用学校的场地和条件,既可以培养在校生,又可以为企业自身或者其他企业培训员工,从而产生额外的收益。第三,企业员工在校内实训室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可以同时完成一些生产任务,既给学生提供了实战的机会,又能创造一定的经济价值;学校与企业合作过程中,教师可以向企业员工学习,了解最新的行业动态,熟悉最新的生产和工作流程,同时,可以与企业员工一起研发新产品或者对原有产品进行改良,提高技术服务的能力,为校企双方创造价值。第四,学校引进企业的实际生产、工作情境,引进行业技能标准,可以使学生学习目标更明确,在“做”中“学”,并以企业标准作为衡量技能水平的依据,更易为企业为接受;企业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生产、工作流程进一步改良,提升标准化、规范化程度,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将企业文化渗透到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对企业的认同感,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也就是为企业培养了优秀的员工。第五,企业希望与学校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既可以减少一些资金、人力、物力的投入,提高回报率,又可以从战略高度优化企业人才的储备和选拔,而且在合作办学的过程中,不断向学生输出企业文化,培养共同的价值观,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就业后对企业的忠诚度,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学校希望与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既能贯彻实施稳定的教学模式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又能从企业的不断发展中获得持续的知识更新和师资队伍的培养。

三、双主体合作办学共赢之策

(一)国家政策的支持是合作办学的制度保障。在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过程中,各地方政府都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意见,从制度层面鼓励企业主办或者参与职业教育办学,但还需要政府有更具体的实施办法,明确校企双方在办学中的责、权、利,落实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各项优惠政策,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既有约束又有鼓励,使企业安心、热心地投身于职业教育。

(二)成立职业教育集团是合作办学的体制保障。单一的一所院校和单一的一家企业合作显然很难长久,而且存在较大的办学风险。如能由学校或者企业发起成立职业教育集团,邀请多个高等职业院校、中等职业院校、企业参与,成立集团理事会,真正以集团模式运营,将各家院校、企业的利益捆绑起来,组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校企合作共同体,必将使得原本松散的关系改变为共同进退的战略伙伴。[2]

(三)校企共建二级学院是合作办学的机制保障。学校与企业依据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由校企双方或多方共同投资成立几个相关专业的二级学院,形成两个或多个利益主体,实行股份制运作,学校负责项目申报、提供场地及配套设施、招生及日常管理等,企业负责投入经费或设备、企业实践指导教师的配备、学生顶岗实习安排、学生就业推荐等。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建设专业课程体系、开发课程与教材、合作研发产品与技术服务等,二级学院的管理由校企双方共同实施,人才的培养全过程由校企双方共同完成。

(四)基于企业实际的绩效考核是合作办学的成果保障。为了突出人才培养的.职业化水平,在学生学习成果考核方面必须引入企业的标准,既要求学生完成模拟企业实际工作的虚拟任务,又要求学生完成一些真实的企业工作任务,按照企业的绩效考核制度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技能水平,使学生以准员工的身份接受企业检验,这样才能真正地培养出企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五)双主体合作办学模式的关键是明确企业的主体地位。校企双主体合作办学模式是否能够长期稳定地实施的关键还在于明确企业的主体地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落实企业的主体地位。

1.企业参与招生过程。在双主体合作办学模式下,招生工作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应该让企业积极参与招生过程,尤其是参与单独招生过程,企业可以根据企业的用人基本条件设计面试题目,校企共同实施面试,从中录取现场表现良好的学生,同时也作为企业的准员工。

2.企业参与课程开发的全过程。尽管学校通过多种方式对企业进行调研,依据企业工作情境设计出教学情境,将企业工作任务改造成教学任务,但由于视角的不同,仍然可能存在一些不切实际的情况,所以必须请企业专家全程参与课程开发,从项目、情境、任务到实施的细节,从学习目标的确定到学习内容的取舍,从实践环节的设计到教材的选取,都要由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完成,这校才能不偏离企业的培养目标。

3.企业参与实训室建设的全过程。实训室不是由学校提供场地、企业提供资金和设备就可以建好的,必须有企业专家参与实训室的规划设计,工位的摆放、装饰的设计、实训物品的准备等都要以企业专家的意见为主,以便更好地体现实际工作情境,增强学生的现场感、实战感。[3]

4.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应该有效地实施校企人才互聘制度,尤其是实践性越强的课程越应该由企业人员担任授课教师,以学徒模式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掌握职业技能、培养职业素质,同时也使学生提前经历岗前培训的环节。

5.企业实施对学习成果的考核。企业是学校的用户,学生是学校的产品,所以,学生的培养质量如何必须由企业说了算。考核学生各阶段的学习成果时,应该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进行,并且以企业师傅的意见为主,以保证学生学的内容能达到企业的实际工作要求,学习成果符合实际工作成果的要求。只有让企业更深入地参与,才能让企业切实发挥主体作用。企业参与的越是深入全面,越会促使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承担更多的责任,越会促进学校培养“适销对路”的合格人才。

四、结语

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处于新的机遇和挑战期,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陆续出台相关政策的支持下,通过对国际上先进职业教育理念的学习,经过职业教育工作者多年的实践探索,国内的职业教育已经得到较好的发展。在更多的企业参与到职业教育办学实践中,发挥办学主体的作用之后,相信我国的职业教育必将更进一步,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沈燕.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的构建―――基于“5321”模式的探索[J].教育发展研究,2015,7:49~55

[2]李兵.校企“双主体合作一体化培养”模式新探[J].辽宁高职学报,2015,9:7~8,63

[3]黄子文.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中的“双主体”矛盾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5,5:87~88

篇4: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与高职院校自身合作能力建设论文

高职教育旨在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按照经济建设第一线的职业岗位(群)或技术领域按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培养人才。校企合作下的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近年来,基于校企合作的工学结合技能型人才培养方式已成为我国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方向。然而,到目前为止,我国的校企合作还处于很不成熟的阶段。不难发现,我国职业教育领域的校企合作大多数仍是松散的、短期的、低层次的合作,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不少企业家认为参与职业教育“无利可图”,利益驱动不大。因此,在已形成的校企合作中,大多是学校为求生存、求发展及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主动向企业界寻求合作伙伴,而主动寻求与学校合作办学的企业则明显偏少。

二是缺乏适合我国国情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虽然我国高度重视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从国务院到教育部乃至地方教育部门,都积极引导学校开展校企合作,但相关配套政策仍没有到位。国家至今未出台对企业实行校企合作的奖励机制,尤其对校企合作中的企业利益保护不够。

三是作为校企合作主体之一的高职院校自身的产学研结合能力存在严重的缺陷。企业与学校合作的目的主要是获得学校的技术与人才资源,学校只有发挥服务功能,才能引导企业参与校企合作。高职院校大多由过去的中专改制而成,师资水平不高,科研能力较弱,对企业的产品开发、技术攻关等帮助不大。在人才培养方面,高职院校多数专业培养的人才缺乏特色,距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尚有较大的差距,无法满足企业的要求。

四是合作层次较低。从实际情况看,大多数高职院校开展的校企合作是短期的、不规范的、靠感情和人脉关系维系的低层次合作。

影响我国高职教育推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健康发展的因素固然有企业、政府方面的,但作为合作主体之一的高职院校自身合作能力的欠缺也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因此,客观分析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对问题的解决作出探索性思考就显得很有必要。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应重视以下几方面的建设。

自觉树立市场意识和为企业服务的意识,强化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职业教育要从根本上得到发展,关键在于以市场需求为主,突出技能人才的能力培养。这不仅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方针。校企合作是平等的合作,因而学校必然要增强自身的合作能力,以服务求生存,以贡献求支持。这就要求学校在专业建设、师资建设、学生培养、培养模式、教学管理等各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提升,要从培养目标、人才定位及自身生存发展的角度出发,深刻认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充分认识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职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的内在需求。企业深层次参与教学过程是保证高职教育特色和质量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高职院校要把合作伙伴的兴衰看作自己的事情予以关心和重视,要善于引导企业从社会进步和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认识校企合作的长期效益,找准校企双方的利益趋同点。

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结构体系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只有准确定位,才能不断提高为企业和行业服务的能力和质量,满足企业和行业发展的需要。为此,高职教育必须贯彻以就业为导向的方针,专业设置要紧贴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紧贴行业职业岗位群的需要。专业定位的失误会导致学生难以获得实训机会,毕业生得不到用人单位的聘用。市场是瞬息万变的,要找准专业定位,专业教研室必须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如相关专业在行业中的需求程度、专业人才的供需状况等,从而适时调整培养目标,制定培养计划,设置相关课程,谋求专业发展的空间。要按照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从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定位、专业设置、教学设计、过程控制、教学考核、质量评价及教学建设诸方面,构建双证融通的课程体系,并根据产业需求、就业市场信息及岗位技能要求组建课程群。

拓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工作思路,创新和丰富办学形式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内容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拓展的,要以就业为导向,以生产、教学、研发为依托,强化服务意识,提高办学实力,扩大校企互利互惠的结合点,只要是有利于双方效益提升、有利于人才培养,各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形式都可以尝试。行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在规格、规模、时间等方面存在着多样性和差异性,这是一种客观存在,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深入行业和企业,开展缜密的调查研究,把握行业和企业的人才需求规律,以行业和企业的需求实际为依据,因行业制宜,因企业制宜,推行和实施“订单培养”、“合作办学”、“合作办专业”、“合作办班”、“提供单项或特殊技能项目培训”等多种办学形式,采用切实可行的多样化培养模式,为企业进行一对一的培养,以满足行业和企业的`不同需求。 加强学生责任心、价值观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充分利用校内外不同的教育资源与教育环境,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其主体是学生,学生在活动中的态度和能力对合作办学效果的提升具有重要的影响。根据对相关企业的调查,相当一部分企业管理者认为,高职院校的实习生知识、技能水平和职业道德不能满足企业需求,具体表现为一些学生缺乏职业道德,价值取向不对,对工作缺乏正确的认识,一心想当主管、坐办公室,眼高手低,动不动就擅自离职,给企业带来很大压力。因此,高职院校应加强对学生的责任心、职业道德、价值观教育,应教育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高职院校在送学生实习前,应当开设实习指导课,介绍企业的文化、规章,在企业做人、做事的正确规范,以及待遇、保险、食宿、交通等方面的知识,同时,应将学生的实习成绩和鉴定纳入学籍管理。

建设一支能够为企业提供技术攻关、员工培训等方面服务的教师与科研人员队伍纵观国内知名高校在校企合作方面的成功案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高校中有不少教师为企业解决了许多重大的技术攻关问题,为企业创造了十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而与企业形成了一种实实在在的相互依存关系。目前高职院校中大部分教师缺乏很强的科研能力,不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为企业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有所突破,通过“内培外引,专兼结合”,全力打造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建设和完善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管理体系高职院校应从工学结合对教学管理的实际需求出发,不断完善教学管理的组织系统、信息反馈系统、评价和考核系统。通过成立校企合作管理机构,全面协调和指导各专业开展工学结合,通过构建办学质量监督机制,对工学结合的教学质量进行监控,逐步建立和完善适应工学结合需要的教学管理运行体系、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及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总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模式的顺利实施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在目前环境下,高职院校要认清形势,妥善处理各种关系,通过自我完善、自我提高,争取通过利益纽带与企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工学结合的长久、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喻忠恩.校企合作运行机制评析[J].职教论坛,,(4):52-54.

[2]叶伟媛.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对策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09,(4):51-52.

[3]邹林斌.政府、行业在高职教育办学活动中的角色定位及关系分析[J].教育与职业,,7(21):18-20.

[4]熊荣生.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现存问题分析[J].教育与职业,,2(5):37-38.

[5]丁金昌.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学校层面的思考及示范院校建设的实践[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8(3):16-20.

[6]王文槿.关于校企合作的企业调查报告[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2):23-25.

篇5:如何加强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顶岗实习学生的德育教育论文

校企合作是一种利用学校和企业的教育资源和环境,发挥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以理论知识讲授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技能为主的实训有机结合起来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把职业教育由学校拓展到企业,使学生真正融入到企业的真实环境中,实现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与企业岗位要求之间的“零距离”对接。这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为中职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提升创造了条件,而且为中职学生的德育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增强了德育教育的直观性和实效性,为中职学校德育教育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了借鉴。

一、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人才培养的德育优势

校企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和行为规范。了解职业岗位的相关环节,不仅有利于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提高,而且能有效地解决中职学校德育教育上存在的弊端,体现中职学校德育教育明显的优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中职学校内涵式的发展建设。

1、校企合作使德育更能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

企业环境与学校环境的根本区别在于企业环境不但具有真实性而且具有直观性。在企业环境中,不仅有真实的产品生产流程、产品营销过程及所要求的行为规范、企业文化,而且具有复杂的人际产系、处世之道。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组织中职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让学生在企业环境中学习锻炼,打破了德育课固有的时空限制,使学生能够获取真实的企业文化和思想道德经验,从而更加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校企合作使德育更能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活动。

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之所以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就在于学生在社会、企业的真实环境中,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对社会、企业所要求的真实信息的体验更为直接和深刻,才能更深刻地体验到德育及思想道德素质对一个人的成长意义,使学生自觉地按照社会和企业的要求进行自我发现、自我调整、自我磨炼、自我完善,提高学生接受教育特别是进行自我教育的自觉性。

3、校企合作可以使德育更好地实现知与行的统一。

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能使学生学以致用,使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用知识指导行动,用行动体验知识,在职业岗位的实际工作中培育情感、磨炼意志、提高综合素质,在纷繁复杂、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培养生存能力、自我发展的能力以及健康的心理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校企合作不仅为知与行的统一提供了适宜的土壤,而且顶岗实习的过程又是知与行统一的生长过程。

4、校企合作更能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

职业能力包括社会能力、专业能力和方法能力,是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我校实施了“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教学模式的改革,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

二、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加强顶岗实习学生德育工作的举措

1、适应校企合作要求,深化德育课程教学改革。

校企合作的基本要求是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学生,学生通过校企合作完成学业,成为社会和企业欢迎的技能型人才。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要主动适应校企合作教学改革要求,大胆改革传统的德育教育模式。

首先,改革“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理念,把德育课由课堂转向社会、由书本转为实践、由单一转为多样,建立“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实践为核心”的德育课程模式,突出学以致用的职教特色,使德育教育与校企合作教学改革相得益彰、相互促进。

其次,按校企合作要求,引导学生学会做“社会人”和“企业人”。

中职学校在开展校企合作中,可主动聘请企业领导或员工作为特聘教师,为学生讲解和灌输企业文化、职业道德、企业规范、劳动纪律、安全生产要领等,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操、劳动纪律观念和安全生产意识,为顶岗实习和就业奠定思想基础;同时,可邀请本校到企业顶岗实习的学生或已工作的毕业生,向在校生讲述自己实习或工作中的切身感受、自己的人生经历、求职择业的经过、企业员工的规范和要求,给在校生以启迪和鼓舞,使学生从他们身上看到今天应做的努力及明天应走的道路,更好地学会做人、做事。

2、利用校企合作资源,激活德育课教学。

推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改革,能有效利用校企合作的德育资源,发挥校企合作德育优势,激活中职学校的德育课教学。

首先,各中职学校要结合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改革,改进德育课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使德育课更加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让学生觉得德育课亲切、可信、实用。中职学校要围绕顶岗实习时学生身边发生的人和事,结合企业的发展和经营讲政治、讲法规、讲企业文化、讲行业规范与职业道德。

其次,寓德育于校企合作活动之中。即学生离校下厂前,教师可以根据德育课的内容,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梳理出相关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社会、走向企业,到实践中去领悟和体验。

3、引企进校,校企联动,拓宽德育教育的内容和途径。

首先,引进企业文化元素,营造企业文化氛围。中职学校在德育和校园文化建设上,要改革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大量吸收企业文化、企业理念,按照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来培养教育学生,缩小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岗位能力要求之间的差距,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企业的'用工要求,促进其就业率和就业巩固率的提高。

其次,切实加强对中职学生的企业文化理念教育。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前,可聘请企业管理人员对学生进行岗前培训,进行企业文化、规章制度教育,使学生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企业的规范及要求有一个初步认识,对顶岗实习有一个心理准备过程;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后,学校要与企业配合,共同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引导学生逐步实现向“员工”角色的转变,为今后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4、加强职业指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择业观念。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推行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其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为此,中职学校应将学生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的提升,作为德育教育的重点工作来抓。

首先,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切实加强学生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择业观念和就业指导教育,养成遵纪守法、文明礼貌、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的良好品质。

其次,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增强竞争意识。要通过校企合作、顶岗实习,让学生到生产一线亲身经历和体验竞争给企业和员工带来的极大压力,明白市场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作为学生只有拥有真才实学,掌握过硬的知识和技能,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找到好的工作,实现人生的价值。

再次,要结合顶岗实习,加强学生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我今天到企业顶岗实习,是自己职业生涯的起步阶段,是为以后的工作练就本事、提升就业能力的过程。

5、加强顶岗实习学生的德育和思想工作,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首先,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安排懂得顶岗实习学生心理知识的教师带队,随时解答顶岗实习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心理沟通,及时化解和消除学生的各种心理障碍。

其次,要及时帮助学生处理顶岗实习期间遇到的各种问题,如岗位不适应、生活不习惯、安全问题、待遇报酬问题等。学校带队教师及管理人员要主动与企业管理人员合作,共同为实习学生排忧解难,并引导学生提高自身独立解决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三是指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调整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对劳动力市场的激烈竞争,对企业用工需求、企业岗位能力及素质要求有了亲身体验,思想也有所触动,实习结束回校后,学校和班主任老师应及时根据每位学生的具体情况,在职业发展方向、综合能力提高、就业岗位选择等方面进行正确引导,使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更切合自身实际,完成由顶岗实习向工作就业的顺利过渡。

以上只是笔者对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顶岗实习学生德育教育的粗浅认识,在实际工作中还有许多需要研究、探讨和改进的地方。只要我们充分认识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顶岗实习学生德育教育的特点,与时俱进,不断改革教学内容、创新教育方法,就一定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要,适应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使中职学校稳步而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2、《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3、《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篇6: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探索论文

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探索论文

摘要:校企合作是发展职业教育的有效途径。校企合作有效地提升了高职教育的质量,有力地推动了教学模式的改革。本文通过结合“软件技术综合实训”课程,探索实施了校企合作机制对高职教学模式的改革。

关键词:校企合作;教学模式;高职教育

校企合作是指学校与相关的行业或企业在人才教育培养和技术开发、改造、创新过程中的相互配合、共同协作。校企合作机制是职业教育的职业性与实践性的本质要求。企业和学校作为高职教育中“两个主体”,共同担负高职教育的使命、质量。

软件技术综合实训课程是软件技术及相近专业的学生在完成软件技术专业课程的理论学习和相应技能专项实训后,综合运用本专业(岗位)的主要知识和技能在校集中进行的综合性、系统化训练。综合实训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基本掌握本专业的核心能力和关键能力,为进人企业顶岗实习做好准备,最大限度地增强对就业岗位的适应度。因此,综合实训课程教学目标的定位应与企业对人才能力的需求紧密联系起来,在人才培养方面,企业要积极参与进来,提出对人才培养规格的需求,参与到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制定中,进而参与到人才培养的教学活动之中;学校作为人才培养主要的组织者,肩负着培养符合企业需求规格人才培养的任务。结合 “软件技术综合实训”课程,在校企合作机制下,开展了讲座、师资互补、教学方式、就业指导、工作室等多种教学模式的研究。

一、讲座

讲座较之课堂,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立体的、宽泛的知识,可以有效地拓展学生知识面。立体指讲座可以跳出书本、传授更加全面、丰富的知识;宽泛指讲座本身带来的`知识面、知识的体系更加宽。通过校企合作,针对“软件技术综合实训”课程,有针对地邀请到合作企业资深人员来学校举办“软件项目管理”、“数据库设计及优化”、“PS页面设计”、“编码规范”等知识讲座。

“软件项目管理”讲座主要从软件开发团队组建、团队管理、成员之间如何进行相互协作,软件项目开发的流程及各个流程在资源(人力和时间)开销上占比等方面进行深入的讲解,使学生真正了解软件公司如何组织人员进行项目的开发,项目开发的真实流程,以及项目如何进行管理等知识。“数据库设计及优化”讲座主要介绍了数据库、表、视图等创建及在创建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结合项目的业务流程,介绍了项目业务流程中设计到的数据表及对表的查询SQL语句及SQL语句的优化。结合项目中常见的几大问题,介绍了事务的处理方法及程序中如何实现事务的处理,数据库异常的处理等知识,本讲座结合企业中一些实例项目介绍了数据库的常见操作。“PS页面设计”讲座主要结合常见的网页设计软件,利用PS软件进行页面的设计,并对所设计出来的图片进行切片,结合CSS样式,实现将各切片图片制作成完整转换成网页。“编码规范”讲座介绍了公司在软件开发中对编码的要求以及规范性的命名方法等知识。这几个讲座分不同知识面、不同项目开发阶段为学生在专业知识进行了补充和扩展。

二、师资

师资是保证高职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企业工程师有着对企业文化、企业运作、企业对人才技能的需求以及有着丰富的项目开发经验等优势;学校教师有着组织教学知识的丰富经验。企业人员可以有力的补充学校教师在教学上的不足,为教学提供较真实“仿真”。学校将教师定期派遣到企业,以“访问工程师”,对企业进行技术上的指导、培训,同时也学习企业中软件开发相关技术,切身的体会企业文化。

“软件技术综合实训”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根据项目开发的不同阶段,先后从企业中引入了项目经理、需求分析师、设计师、软件工程师、测试工程师等数位企业人员进入课堂进行现场指导,使得实训课程更加贴近企业软件真实开发过程。

三、教学方式

“软件技术综合实训”课程以开发“B/S结构的软件”为项目依托,在教学中,积极地采用了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教学软件等多种方式来提升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通过采取网络技术,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对项目软件进行源码、文档的控制;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拉近校企之间的距离,在学校可以访问企业的资源,同时也可以将教学中产生的资源上传到企业,方便企业人员对学生的指导。通过采取多媒体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的质量,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同时可以提升教学的知识数量,使得在相同时间内传授的知识更多。教学软件的采取,可以及时将操作演示给学生,学生也可以随时根据自己的需要播放软件进行学习,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接受新的知识,而且能很快地进行知识的运用。在教学中,还采取了多元考核的评价方式,评价的主体是教师、来自企业的指导老师以及学生。这样的评价方式,一方面使得学生意识到自己是教学的主体,另一方面打破了传统的教师一个人评价方式,这是种较为合理的多元评价方式。

四、就业指导

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企业和学校作为高职教育中“两个主体”,共同担负高职教育的使命、质量。高职学生培养的最终目的是要就业,学校和企业合作的最终目的也就是为了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符合企业的需求,更容易就业。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在“软件技术综合实训”课程教学组织上,特意安排了企业人员对学生进行了就业方面的指导,包括企业对软件技术专业技能方面人才需求、企业员工常见的纪律、企业对员工软实力的需求等方面。通过企业员工对学生的就业指导,使得学生对企业有了更深的认识,提高了学生就业的务实性。

五、实训基地建设(工作室)

学校专业机房是为教学班级进行整体性开放学习的场所,针对学生领悟性不一致的情况,为了保障教学效果,企业在学校设置了工作室。工作室一方面可以为企业人员提供办公地场所,另一方面也为提高领悟性较差或者需要提高专业技能的学生一个场所和机会。通过一个学期的实践,工作室发挥了较好的作用,对学生的能力有了很大的帮助。

总结

校企合作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其对教学模式的改进有很大的帮助。我们正在快马加鞭地进行改革,在改革的过程中,有不到的地方,但更多的是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坚持校企合作的办学思路,高职教育一定能取得可喜的成绩。

参考文献

[1] 安雪晶.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初探[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第2期.

[2] 安雪晶.关于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J],辽宁高职学报,20第3期.

[3] 梁琦.高等职业教育的综合实训课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4月.

篇7: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分析论文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分析论文

摘要:当前,我国社会经济蓬勃发展,为了有效实现高效生产目标,企业对复合型工业设计人才的需求不断提高。在这种背景下,如果学校能够通过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适时组织学生进入企业参加工业设计岗位实习,不仅能够提升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设计水平和岗位技能,提高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效率,同时也有助于企业招贤纳士,引进一批兼具理论知识与实战技能的复合型人才。鉴于此,本文将对工业设计专业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工业设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应用

作为一种可靠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习机会,同时也可以锻炼教师的实践能力,有助于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如今,该人才培养模式逐渐被大众认可,并被广泛应用到工业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中。但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应用方面的问题,以至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积极作用没充分发挥出来,工业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没完全达到。可见,有必要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运用到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当中的策略进行探讨,以便能够更好地发挥其优势作用,充分保证人才培养的效果。

一、完善课程设置

为了满足市场缺口,培养复合型工业设计人才,学校应结合市场需求和社会发展形势设置工业设计专业课程,以确保课程设置科学可行,课程体系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具体来说,学校可以设置专门的信息搜集和分析小组,深入了解用人单位的职业岗位要求,及时对行业发展动态的信息和数据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设置专业课程。同时,在设置课程的过程中,不要一味地强调课程的数量和种类,而应当以学生的专业需求为重,确保课程设置有较强的针对性,能够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免因课程种类和教学内容过于复杂,找不到发展重心,难以切实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达不到工业设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1]。例如,学校可以将校企项目设计、模拟实训方案、企业岗位标准等作为课程设置的依据,适当增加文案策划、品牌策划与设计、设计管理、企业实训等方面的课程,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对项目设计的兴趣和课堂活跃度,适时指导学生进行市场分析、投标方案的设计,以便学生能够通过课程学习深入了解工业材料的特性,熟练掌握造型设计的方法和技巧,可以灵活运用造型设计的法则与原理解决工业产品造型设计中的常见问题。

二、加强校企对接

首先,学校要做好工业设计专业理论和实际操作的对接工作,适时组织学生去企业参加工业设计岗位实习。为此,学校要加强和周边优秀企业的沟通、交流,试图和有一定影响力的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以便为学生创造更多实习机会,使学生可以通过实习获得相应的岗位技能,具备较好的职业素养,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了充分保证实习效果,在学生深入企业第一线锻炼、学习的过程中,有必要在企业现场设置教学课堂,适时加以引导,使学生能够边学边用、边用边学,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践操作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并根据这些问题进一步深化、理解课堂教学内容[2]。例如,当学生进入某工业设计公司实习后,在设计人员的带领下,学习如何完成关于便携式车载设备、智能医疗器械、智能家居系统等的设计任务,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遇到了造型设计方面的问题,不知道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处理,而如果教师在企业现场设置了教学课堂,学生便可以在课堂中提出自己遇到的问题,并通过教师的指导、帮助,掌握知识迁移、运用的诀窍,从而在积累设计经验的同时,逐步提升设计水平和创新能力。其次,学校要深化和企业的合作,共同做好校内、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工作,以搭建多个模拟真实工作环境的工业设计平台,提供大量的实践锻炼机会,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设计水平和岗位技能,有序完成工业设计人才培养计划和目标。如果学校有条件,可以尝试吸引企业投资,在校内创建实训基地,适时组织学生在这里上课、培训,并在教师的带领下,共同完成企业的工业设计项目。例如,重庆大学艺术学院在校内建立了“工业设计中心”,与欧普照明、四维卫浴等多家单位挂牌合作,该实训基地不仅用于实践教学、职业素质训导,也可以用于职业技能训练、鉴定考核,还能够在此进行产品研发、生产和新技术应用推广[3]。如果学校的'场地有限,教师的实践能力也有待提升,可以和企业共同出资在校外创建实训基地,然后在结束阶段性教学任务后,组织学生进入实训基地进行培训,并在企业设计师的带领下完成工业设计项目。例如,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经济实力,和企业按比例出资建立校外实训基地,重庆大学艺术学院便与重庆市浪尖渝力科技设计有限公司合作,适时安排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进入实训基地进行培训,以便学生能够充分了解设计流程,全面掌握设计方法,等到培训课程结束后,再由合作企业的设计师带领学生进行产品设计。

三、提高师资力量

师资团队和力量是影响复合型工业设计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倘若教师的综合素养不高,不具备专业的工业设计知识,采用的教学方法也较为落后、单一。长此以往,必然不利于提高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基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为了做好工业设计人才培养工作,学校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进行师资团队建设,以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教学实力。首先,学校要适当提高工业设计教师的纳入标准,在选拔教师时,既对其理论知识进行考核,也对其职业素养、教学水平等进行考察,以确保选用的教师不仅具有较多的工业设计知识储备,同时也具备较高的综合素养,能较好地满足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其次,学校要定期组织工业设计专业教师参加知识技能培训,教授教师先进的工业设计理论,向其介绍当前国内外应用广泛的工业设计方法和技巧,以提升教师的工业设计知识水平和设计能力。再者,学校也可以邀请合作企业的设计师来校授课、开讲座,或者适时输送教师去企业进行顶岗学习,这样既可以提高师资队伍的实践能力,同时也能够激励工业设计教师主动加强学习,不断提升自我。

四、优化考核机制

首先,学校有必要加强教师考核。例如,学校可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结束培训课程后、在企业顶岗学习期间,定期对教师的工业设计专业能力、教学方法、教学质量、综合素养、顶岗表现等诸多方面进行考核,并将考核成绩和教师薪资待遇直接挂钩,以激励教师更新教学观念,丰富教学方法,进一步提升工业设计专业教学能力和设计水平[4]。其次,就学生层面来看,学校要对学生的考核体系进行完善、改进。现阶段,学校多重视对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理论考试,忽略了实践测试的重要性,以至于部分学生只是为了成绩单上的数字学习,没有很好地实现知识内化,设计能力不强。为了改善这种情况,学校有必要平衡二者的考核比重,尽可能做到理论和实践并重。为此,学校要在做好书面考核的同时,根据学生在技能比赛、日常教学、实训和企业实习过程中的情况,对其实践能力进行考核。例如,学校可以在抓好期末考试的基础上,对学生在课堂教学、实训和企业实习过程中的表现、活跃度和设计成果进行记录,并将其按一定比例计入学生测评内容。

五、结束语

当前,引入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后,许多学校的工业设计专业教学都取得了较好成绩,但也存在一定问题和不足之处。为了更好地发挥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积极作用,学校可以结合教学需要、市场需求进一步完善工业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加强校企对接,为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创造更多实习、实训机会,做好工业设计专业的师资团队建设,逐步提升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和设计能力,全面优化考核机制,激励教师、学生主动进行自我反思和提升。

参考文献

[1]蒋霞.高职室内设计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美术教育研究,,11(09):159-160.

[2]耿蕊.高职工业设计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J].设计,,7(02):200-201.

[3]马红春,钟守冰,李国治.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创新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2013,9(03):92-94.

[4]李银兴.产品设计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包装世界,,16(04):66-67.

篇8: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索论文

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索论文

摘 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的一种办学模式,如何有效地、可持续地促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院校面临的共同课题。职业院校依托产业、行业和区域经济,走职业院校与企业一体化办学的道路,探索校企合作新的培养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开办企业冠名班,采用订单式培养,毕业生更加贴近社会需要,更加符合企业需要。

关键词: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 企业冠名班 订单式培养

职业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影响和推动着职业教育的调整、改革和发展。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要紧密联系行业企业,实行校企合作,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高职院校加强学校与社会、教学与生产的紧密结合,依托产业、行业和区域经济,走职业院校与企业一体化办学的道路,是当前职业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与企业一体化办学、校企共建实训基地,能够使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更加贴近社会需要,更加符合企业需要。

一、组建职教集团

工学结合是学校和企业进行合作,共同完成人才培养工作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只有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企业和高职院校四方共同努力推进工学结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成效。作为源头环节的职业院校必须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办学模式,使毕业生与就业岗位真正实现“零距离”对接,而成立职教集团是实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一条重要途径。职业院校可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在政府有关单位的指导下,成立由一所特色学校牵头,行业协会、相关企业、学校组成的职教集团。职业教育集团旨在于以“大职教”的理念为指导,打破区域和部门之间的界限,以重点学校为龙头,以骨干专业为纽带,整合教育资源,形成整体优势,突出专业特色,拓展招生和就业渠道,增强整体实力;通过加强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城乡结合、校校联合,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职业学校适应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群体优势、组合效应和规模效应,打造职业教育品牌,提高职业教育的综合实力,为当地经济发展培养更多、更好的技能型专业技术人才。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做为“烟台市汽车工业职业教育集团”、“山东省汽车工程职业教育集团”的牵头学校,在近几年的改革和发展中,充分发挥了汽车专业的特色优势,从培养目标确立、专业设置、课程改革等几方面入手,加强与半岛制造业相关企业的紧密联系,加强校企合作,实行联合办学,走出了一条快速发展的道路。

二、开办企业冠名班

开办企业冠名班是校企合作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即职业院校根据当地经济发展需要,选择当地具有代表性且具有发展前途的企业,与其合作开办“企业冠名班”。双方签订培养协议,采用“订单式”培养,由企业对人才培养规格提出明确要求,对基本素质、基本能力、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然后学校和企业共同确定开设的公共课程、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制定课程计划、教学方法、评估手段,由校企双方进行实施。企业可派技术人员到校进行兼课,并对全程进行指导,特别是对专业课和实践课程进行指导,每门课程结束时,由任课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考评,做出评价;毕业时,企业根据对学生的评价情况,安排到不同的工作岗位就业。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先后与浪潮LG数字移动通信(烟台)有限公司、得宝数字通信(烟台)有限公司、上海通用东岳汽车有限公司等企业联合,开办了“浪潮LG班”、“得宝数字班”、“通用汽车班”。实践证明,这种校企合作方法是切实可行的,能有效地提高企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同时有效地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和掌握职业技能的积极性,毕业生就业率100%,满足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三、采用“订单式”培养

订单式培养就是企业根据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以订单的方式与学校签订人才培养协议。“订单”不仅是一张企业用人的“预定单”,还包括培养目标、课程计划、职业岗位能力以及对人才培养规格的具体要求,学校以企业“订单”为依据,组织人才培养工作。 1、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要根据企业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进行课程体系的重新整合,经过将工作任务转化为能力构成、将能力培养转化为课程设计“两次转换”,来设置开发课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根据工作过程顺序,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可将课程分为公共领域课程、专业领域课程和拓展领域课程三大类,按照公共学习领域课程服务于专业领域课程学习需要、专业领域课程定位于职业能力培养需要、拓展领域课程服务于素质培养和可持续发展需要的原则,科学设置课程,优化课程体系。

2、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要根据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按照“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的理念,对于公共领域课程,坚持“必需与够用”的原则,进行课程内容的选择与设置;对于专业领域课程,按照基于工作工程系统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课程内容的重组;对于拓展领域课程,按照职业素质要求和职业岗位发展需要的原则,进行课程内容的选择和重组;增加实习、实训课程内容的比例,按照单项职业技能训练和综合职业能力实训“两层设计”的方案,进行重新组合和重新设计;落实实习实训场地、实习实训设备、实习实训课时及考核方式和学分记绩,采用“技能、任务、项目、岗位”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做到“做中学、做中教”,真正体现“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针对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编写实训教材。在实训教学过程中通过对传统实训项目及教材的改进,结合企业岗位的工作程序编写实用的实训教材,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工作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4、在实训基地营造企业文化氛围。校企合作,可以借鉴企业的文化理念,在实训基地营造企业的文化氛围,使学生从思想上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和对企业的归宿感,从而实现“零距离”上岗,缩短从学校到工作的磨合期。

5、企业专家参与教学过程。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企业可派技术人员到校进行兼课,特别是对实践课程进行指导,共同编写实训教材。实训指导教师应当由企业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理论知识扎实、表达能力强的骨干担任,从而形成实训基地中专职、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

四、结束语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一种既能体现高职教育价值观又能提高学生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教育活动。这种模式重视学生的情操熏陶、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为学生提前熟悉社会工作、顺利完成角色转换创造了条件,缩短了走上社会的适应时间,是高等职业教育实现教育价值的主要途径。积极探索与实践“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建设与运行方式,不仅可为高职学生提供良好的专业实训条件,提高毕业生的职业素质和社会适应力,而且可为企业培养大量的合格人才,同时也可为企业进行员工职业岗位培训。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16号[z],2006-11-16。

2、林少群关于职业院校“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教书育人,(12)。

3、唐永泽以工学结合为主线构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1)。

4、龚双江着力推进校企合作,合力提高育人质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10)。

篇9:浅谈校企合作之“订单办学模式”的应用

浅谈校企合作之“订单办学模式”的应用

浅谈校企合作之“订单办学模式”的应用

张 贵

摘 要:本文以实例剖析了订单办学模式的应用,学校与企业签订用工合同,共同依据产品特点的制订教学计划,结合企业实际开展技能训练,实现与企业用人的无缝接轨,解决了学生的就业之忧,减少了企业的二次培训成本。

关键词:订单办学模式 就业无缝接轨 减少二次培训成本

随着近年来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大力扶持,区内各大中、高等职业学校也相继地热火起来。就焊接技术专业来看,每年毕业生都是供不应求,同时用人单位对聘用人员的要求则是越来越高。为满足社会需求,笔者所在学校率先在焊接技术专业与企业开展“订单办学模式”,即院校根据企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签订用人合同,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开展合作,共同对学生进行培养等办学模式。以下以与石油六公司的订单办法合作为例展开讨论分析。

一、针对企业制订教学计划

学校与企业签订用工合同后,组织教师到合作企业调研,根据用人单位生产性质、产品特点及工作强度等方面,进行教学计划的讨论与编制,做到结合企业实际、服务企业。石油六公司的产品主要是以管道为主,并且对内部的质量要求较高,要求单面焊双面成形的。因此,学校针对性地制订教学计划:常规理论课以机械制图、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德育及职业指导为主,其他课程能省则省,不能省的尽量减。而对于操作训练的课题以管道对接的焊条电弧焊、二氧化碳保护焊及氩弧焊等焊接方法及其对应的各种位置的焊接为主,对于气焊、埋弧焊、等离子弧焊等项目,则点到为止,当然板的平、立、横位置焊接作为基础训练却是不可缺少的训练项目。从课时上来看,精减了大量的非重要性课程的课时,如数学、应用写作等尽可能精减,较大程度地增加了技能训练的.时间,确保有足够多的技能操作训练时间。

二、强化技能的过程训练

班级及计划确定之后便逐步开展教学工作,在训练过程中,基本的操作技能训练是不可或缺的,要学会焊接,就必须先学会分辨熔池,否则将永远焊不出高质量的焊缝来。因此在整个入门的教育中,教师主要教会学生如何去看清熔池,并通过熔池情况判断焊缝的成形质量。企业都一追求高质量、高效率,因此,在学生进行单面焊双面成形的训练中,我们把以往常教学生易掌握的反复灭弧焊法改为高效的连弧焊焊接方法。但技能训练的强度提高了,对学生的要求亦提高了。(职教论文 )虽然训练难度提高了不少,但为与企业做更好地接轨,我们应该竭尽所能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我们要求学生突破自我,确保通过训练使学生的操作技能与企业的生产实际应用相贴切,使学生就业后能最快适应岗位需求。“一帮一”、“手把手”等创新教学模式也因此而形成。此外,焊接管道是该公司的主要产品,因而我们在教学训练过程中要求学生对不同管径、不同位置的焊接均能达到独立完成训练要求,并且要求无论是打底焊接还是盖面焊接,必须做到反复灭熄弧焊和连弧焊两种方法均可以熟练掌握。

三、重视学生反馈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反映:“订单办学后,不用担心以后的就业单位的问题,更注重的是自己是否学好了技术。”学生入学后与学校签订就业去向定向合同,确保学生就业无后顾之忧,无需担心是否有工作的问题,而是担心自己的学习问题。因为若学习成绩不达标,技术考证不合格,同样不会被企业录用,毕竟企业同意的只是接收成绩合格的学生,按优录用。学生的担忧少了,学习也就更专心了,目标明确,斗志也更为昂扬。

四、企业反馈良好

学生经过一定时间的学习训练后,赴合作企业参加顶岗实习。企业反映非订单委培的学生到企业须经过三个月以上的岗前培训方可上岗试用,而订单委培的学生只需两至四周的强化训练即可独立上岗生产,大大减少了企业的二次培训成本,部分优秀学生甚至可以直接参加上岗考核。经多次合作,该公司对笔者学校的学生较为满意,现在每年都与学校签订委培。他们认为我们的学生服从意识好,能吃苦耐劳、任劳任怨;学生的操作技能基础扎实,岗前培训考核通过率高;学生的知识面广,纪律观念强,能为企业树立较好的风范。如06焊接(2)班的陆玮、钟江、陆贤桂、蒙东生等同学在桂林石油六公司现已是骨干力量,工作的能力得到较高的评价和认可。

从笔者学校和桂林石油六公司的多年合作来看,学校的焊接专业的学生就业面更宽了,而且学生的就业质量也提升很多。在该公司笔者学校培养的学生有的当组长、有的当班长,而有的都可独立分包工程了,而且他们的收入也提高了,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就业的稳定性。此外,通过他们的相互宣传和影响,使焊接技术专业的招生形势越来越好。

(作者单位:广西石化高级技工学校)

篇10:旅游管理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探讨论文

旅游管理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探讨论文

一、与行业对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创建新型教师团队

(一)创新“国际交流,校企融合,学训一体,分方向订单培养”人才培养模式

依托资源优势,牵头组建了黑龙江省高职高专旅游管理类专业指导委员会。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一年一度开展专业建设与人才需求调研,讨论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论证和评审由校企双方参与讨论并联合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以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训基地建设方案等。与合作企业共同完善订单培养人才方案,课程标准,网络课程资源,旅游管理专业试题库,制订教师顶岗实习和挂职锻炼及学生到企业进行教学实习和顶岗实习制度等,确立了“校企融合,国际交流,学训一体,分方向订单培养”人才培养模式。同时,积极参与并全力支持行业活动,努力为黑龙江的旅游产业发展做贡献。主要有政府与行业组织的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旅游发展项目论证评审、旅游规划、大型旅游节庆等活动的支援与服务等。并通过这些活动,密切了专业的外部联系,扩大了专业知名度,增强了团队建设活力,提升了专业服务产业的能力。

(二)构建“旅游专业课程与工作岗位无缝对接的学做一体化”课程体系

通过调研、论证,整合了现有的.课程内容,构建了具有特色的、突出职业能力和满足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课程体系。实现了专业课程与职业标准的对接,与企业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将企业岗位的要求、行业的新发展、新技艺编写进课程教材、课件和实践教学指导书,突出实用性、先进性。实现了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与企业工作过程紧密结合,专业课程聘请行业专家共同完成了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从新生入学第一天开始,就邀请企业行业专家到校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企业行业专家参与专业课的课程设置,根据学科特点和岗位需求对课程进行有效地整合,由专业教师和行业专家进行分模块教学,由企业一线从业人员来校做兼职教师,对第六学期的课程进行改革,根据学生学习基础和兴趣爱好及岗位需求进行分方向培养,为学生搭建良好的职业发展平台。在1—3学期搭建基础教育平台;第4—6学期搭建职业发展平台(主要以职业教育、社会实践、顶岗实习和毕业论文答辩为主,其中第6学期进行分方向培养,分为旅行社经营管理、导游服务、景区管理三个方向),为学生在三年的学习期间搭建道德养成平台。为加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以职业技能的训练为主线,我们根据企业用人需要,结合旅游行业的淡旺季,增设实训学期。在实训课程的设计上,全面开展课内实训、实训周(学期)、顶岗实习三个层次的实训,实施现场教学、角色体验,校内情境模拟实践、案例教学、顶岗实战等教学,邀请行业专家对学生的实训进行专业指导,参与实训课程及线路的设计与开发,实现产学有效对接。

(三)构建了“身份互认,角色互换”的“双师”型教师团队

加大校企之间人才交流力度,校企人员双向流动,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和校企合作共育人才制度。结合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完成专业建设。充分发挥省级优秀教学团队作用,让教师到企业去,把企业专家请进来,突出“双师型”师资优势。加强校企之间技术研讨和经验交流,并使之制度化,促进专业教师积累企业工作经历,提高技术服务能力,提升“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素质。建设了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聘请来自生产一线的兼职教师承担相应比例的教学任务,“双师”教师比例达到95%以上。

二、与企业对接,建设实训基地,构建实习实训、培训体系

(一)实施163工程,建设商贸旅游实训基地

与企业合作建设商贸旅游实训基地,使其成为以专业实践教学为主,集生产、服务于一身的校内综合实训基地;加强了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建立了实习基地管理运行机制及评价标准。实施“163”工程,即搭建一个龙江旅游文化传播与展示窗口,建设体现“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的旅游观光、酒店经营、交通服务、产品营销、美食体验、文艺欣赏六个主题区,实现教学、服务、技术开发、技术服务于一体的院内外实践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二)依托专业优势,建设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基地

利用专业人才优势,积极建设并努力打造高质量的“黑龙江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基地”、“黑龙江国家导游资格证考前培训基地”等,切实为黑龙江的旅游事业做出自己的努力,同时也进一步密切了专业与行业的合作关系。自以来,旅游专业团队承担了黑龙江省国家导游资格证考前培训,导游资格证考试出题、面试等任务,行政与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礼仪培训、旅游从业人员及旅游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等培训任务,年培训人次1000以上,获得了行业、企业的广泛好评。

(三)与企业深度合作,建设实习基地

完善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管理运行机制,建立了校企合作机制和校企合作共育人才制度。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与广州侨鑫集团、哈尔滨铁道旅行社、哈尔滨红松林国际旅行社深入开展订单式培养,继续签订了订单协议,进一步明确了培训项目和内容,共同建立校企合作制度和考核标准;底又与国家事务管理局北戴河服务局合作,建设校外人才培养基地。

篇11:深化校企合作办学的思考论文

深化校企合作办学的思考论文

为培养旅游应用型的人才,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应强化校企合作,通过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创新理论教学和强化实训教学,制定校、企、生三方共赢的实习管理制度,来共同培养高素质的旅游复合应用型人才。

为贯彻落实旅游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人才由传统教育在向培养“应用型”人才转变中,强化与企业深度融合,实施专业教学校企联合、课程结合、双师结合、训练结合、人岗磨合的“六合”特色校企合作过程,确保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高素质。为此,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完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案

(一)明确旅游人才培养目标

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应面向旅游企业运营与发展需要,培养具有广宽知识、较高职业素养、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具备旅游运营管理专业知识,能在旅游企业及相关现代服务业从事旅游企业管理,服务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人才。其定位应是旅游企业中高层管理者。就我省旅游行业发展需要的人才而言,一是综合素质较高的专业技能人才,如旅行社拔尖导游,旅游咨询师、创意型的乡村旅游人才、复合型的旅游景区管理人员、酒店中高层职业经理、旅游景区规划师等;二是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型业态人员,如会展专业人员、旅游信息管理人员、旅游电子商务人员等。

(二)专业课程设计结构职业化

旅游管理已成为与工商管理并列的一级目录专业,旅游管理类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具有系统的旅游管理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人文科学素质和改革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以职业需求为依据的职业思维和沟通能力。

基于此,旅游管理课程应以一级学科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的岗位核心能力和实践能力即“职业能力”和“专业能力”的目标构建。“职业能力”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主,包括通识教材和素质拓展教育,旅游职业教育,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职业素养。“专业能力”是以培养专业必修课的课程为基础,按照旅游企业管理人员应掌握的核心能力为主线,融理论思维训练与实际操作为一体,突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三)创新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

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教学应实施分阶段教学模式,第一阶段(大学1、2年级),此阶段应注重学生的职业和综合素质培养;第二阶段:即(大学3年级),此阶段应根据学生意愿选择的专业方向,注重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培养;第三阶段(大学4年级),此阶段学生在旅游企业的实习,应强化专业实践教学。

根据三个阶段不同的教学目标,对专业课程进行合理设置

第一阶段:以开设基础课程为主,主要有大学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中外名著、旅游服务心理学、旅游概论、旅游礼仪、中国历史、旅游法规等。

第二阶段:根据学生意愿分专业方向进行专业教育,其结构可分为“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在分析学生选修专业必须掌握的核心能力的基础上,开设若干门对应的核心能力课。如,导游方向可开设导游基础知识、旅游才艺、导游业务、导游讲解、旅游法规、中国旅游客源国概况等;酒店管理方向可开设现代酒店管理、酒店投融资管理、酒店营销、旅游人力资源管理等;旅游景区和乡村旅游点方向可开设中国旅游资源、旅游景区管理、旅游景区规划、饭店管理等;旅游咨询师方向可开设旅游法规、旅游地理、旅游交通、全国导游基础知识、医疗保健知识等。

第三阶段:重视学生实践、实习体系构建。主要通过学生在企业的实践环境,实现对旅游企业认知和岗位管理的认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此阶段主要请实习企业中高层经理、企业骨干对学生提供真实情况下的企业服务管理案例及技能传授,并帮助学生通过顶岗实习提高专业技能。

二、创新理论教育教学模式

校企共同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仅是指导实践的指导文本,只有通过联合教学实践,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理论教育教学模式,才能真正实现旅游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请进来”就是定期或不定期安排专业教学团队的企业方面的老师进学校参与教学,传播企业的人才培养观,使学生在校内理论学习阶段就已经对企业的人才评价体系甚为熟悉,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有效积淀与稳步提升。

“走出去”就是将部分理论教学环节安排在企业内开展,利用企业的真实环境让学生切身体验企业的用人标准、用人原则以及人才评价体系等人才培养要素。例如,安排学生参加企业的招工入职培训和在岗培训,通过此类培训促进学生对相应旅游企业人才培养观的直观理解。

三、强化实训教学

强化旅游管理专业实训教学的目的是达到教学内容与“企业无缝对接”。

学校实训室是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主要阵地,是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场所。学校实训室可分专职实训室和校内外相关旅游企业实体。

学校应强化实训教学,教学团队应利用学校实训室形成情景模拟,作为第二课堂教学,加强对学生的专业和职业能力培养。

(一)建设情景化、专业化实训环境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必须以工学结合为核心,融入职业要求和企业要素,构建能完成工作过程、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职业工作环境的教、学、做一体化校内实训基地。一方面,要合理设计功能分区,如酒店管理方向的酒店前台、标准客房、模拟餐厅、调酒、茶艺室等实训场地;旅行社管理方向的'门市部、计调部、洽谈室等;景区管理方向应开辟游客服务中心、重要景点演示室;旅游师规划方向:旅游规划设计平台、人文景观设计室、自然景观设计室、乡村旅游点设计室等。使学生在实训室中能完成技能训练、工作任务,为实施教、学、做一体化创设条件。另一方面,在知识与任务之间建立联系,融合行业需求与职业标准,通过案例和模拟实践环境,为学生提供真实情景下的旅游企业服务管理和技能学习的平台。

(二)强化实训教学与企业的无缝接轨

担任专业课教学任务的老师除了具有很好的理论教学能力外,还应具有旅游相关企业挂职锻炼,较丰富的行业实践操作能力,并至少熟练掌握一门专业技能,努力做到“一专多能”,能够与企业无缝接轨。同时必须调查了解旅游社会需求、企业岗位要求、职业需要,随时掌握专业发展方向,及时给同学们以专业、职业发展新方向教育指导。

(三)邀请企业业务骨干担任实训课教学任务

企业业务骨干有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和动手操作能力,邀请企业业务骨干担任实训课教学任务,能强化学生的服务意识教育,不仅可以提高操作层面技能培训效果,还可以加强服务意识教育的针对性。

四、创新校、企、生共赢的学生实习管理模式

长期以来,不少学校、企业对学生实习管理各自为政,形式多样,学校疏于对学生实习的管理,企业把学生当成廉价劳动力,这样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实习效果,导致学生中断实习的情况频发,实习生权益得不到保障,学生实习满意度较低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旅游职业的认同感和忠诚度,导致不少高素质人才游离于旅游业之外。为此,应创新校、企、生共赢的学生实习管理模式,充分考虑学校、企业、学生三者的利益,规避学生实习真空化,学校管理放羊式,企业对实习不重视等问题,形成实习管理的良性循环,实现企、校,生的共赢。

(一)制定校企双方共同管理实习生制度

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对实习生的实习目标、实习生应具备的素质,明确学习前、中期学生需要完成的主要任务,从思想品质、知识结构、业务能力上对实习生素质提出要求,使教学目标确实实现与用人单位需求的无缝对接。

(二)明确校、企、生三方权利责任

学校方面:严把遴选考核实习企业;重视学生在校期间职业素养教育,实习动员教育,让学生提前了解岗位要求,做好心理及物质准备,与企业积极协作,加强对实习过程的审视和管理,并努力为实习生提供更多开发技能和提高才能的学习机会。

企业方面;重视人才培养,针对实习生进行柔性化管理,关注实习生的教育培训及关爱活动,承担起必要的教育职责。

学生方面:严格按照教学设计完成各项实习要求,正确理解实习的意义,有意识地培养吃苦耐劳,敬业爱岗的精神与意志力。

(三)加强实习生实习期间的评估与管理

企业人事部门经理定期或不定期,和实习生在一起,对这段时间实习生的进步和表现进行总结分析;学校方面派出班主任或专业指导老师参加这样的评估座谈会,公开坦诚对学生的实习表现进行总结、分析,并提出未来提升的建议。

实习结束前,学生必须拟写“实习总结报告”并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完成,对实习生的“实习总结报告”写出评估意见。评估意见重点要关注学生的管理潜能,担负工作的能力、领导执行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提供提高才能的学习机会。实习生应在毕业前一个月返校,参加由学校集中安排的实习生总结会,每位实习生互相交流心得体会,并评出优秀实习生。

相关专题 合作办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