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河南城建学院特色专业建设探讨论文

失意的天使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失意的天使”参与投稿,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试析河南城建学院特色专业建设探讨论文(共10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篇1:试析河南城建学院特色专业建设探讨论文

试析河南城建学院特色专业建设探讨论文

摘要:结合给水排水工程特色专业建设情况,论述了给水排水特色专业的专业定位、建设目标、建设内容与措施,最后提出了特色专业建设的建议与体会。

关键词:城建特色;给水排水;专业建设

我国高等学校已由精英教育转化为大众化教育,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党中央、国务院及时进行了“高等教育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的战略部署。特色专业建设是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建设的核心内容,它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与办学水平,是高校办学特色、办学实力的体现,从这种意义上创建特色就是一种主动定位,是未来高校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河南城建学院根据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进行校企合作,科学确定学校定位,科学制定每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合理构建课程体系,进行教学改革,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大力加强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办出了优势和特色。目前,河南城建学院是建设部确定的国家建设类一级培训机构和一级建筑业与房地产企业管理人员培训点,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二级建造师继续教育培训定点单位,河南省商务厅中小企业工商管理培训资格院校,建有河南省城镇综合设计研究院。学校“材料加工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为省级重点学科;“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工程管理”、“给水排水工程”、“城市规划”为省级特色专业;工程力学、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等实验中心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土木工程材料、水处理工程教学团队为省级教学团队。此外我们还与企业共建了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下面结合我校给水排水工程特色专业建设进行经验总结。

一、分析校内校外环境,明确特色专业定位

河南城建学院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河南省是人口大省、粮食和农业生产大省、新兴工业大省,为了实现中原崛起,河南省制定出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建设目标。河南城建学院结合当前形势,本着“依托建设行业,服务城镇化”的服务面向,确定了“建设城建特色大学,培养综合创新人才”的学校定位,学校重视特色专业建设工作,每个专业在符合学校总体定位的情况下,结合本专业的实际情况,凝练本专业的专业特色。

如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根据河南省的城镇化建设目标(主要为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再结合本专业教师经常从事中小城镇的净水厂、污水厂和给排水管网设计、改造、运行管理(以杨广建为首的5位教师,平顶山市舞钢自来水厂、污水厂多年来一直聘请杨广建为企业指导)、中小工业企业污水处理(以郭一飞为首的6位教师),所以定位为培养中小城镇的市政建设和水环境治理两个专业方向应用型创新人才。通过多年的办学实践及探索,结合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特点和社会需求,凝练的特色是“322”人才培养模式,即人才培养的三条途径、两个专业方向、两种能力。

(1)三条途径为校企合作(开放办学)、本科生导师制(个性提高)与课内外相结合(全方位培养)。

(2)两个专业方向为中小城镇的市政建设和水环境治理。

(3)两种能力为强化的实践应用能力、创新能力。

二、结合实际,明确建设目标

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是我校最早设立的专业之一,最初从重点高校(重庆工、哈建工)引进一批优秀教师创办专业,后又引进多名硕士、博士,该专业一直是学校重点建设专业,1995年给水排水工程专业被原国家教委确定为全国高等工程专科专业教学改革第四批试点专业,12月通过原国家教委鉴定;另外,平顶山工学院主持全国教育科学“十五”国家规划课题――21世纪中国高等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的子课题“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参与单位有广州大学、青岛理工学院等8所院校,并于12月结题。4月,给水排水教研室根据前面的研究成果和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完善并在学院立项,通过院级鉴定,并与获院级成果二等奖。根据多年的建设经验和多年的沉淀,制定出以下目标:坚持“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的原则,经过3~5年的努力,将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建设成为中原乃至全国给水排水行业人才培养的两个基地:一是理论基础扎实、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二是河南省乃至全国给水排水行业急需的一线技术人员的培养、培训基地。通过两个基地建设,使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居于省内领先地位,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为同类高校相关专业的.建设与改革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

三、深入实际,确定建设内容与具体措施

1、制定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模式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人才培养实施过程中的重要依据,也决定人才培养的质量。给水排水教研室教师密切关注行业和专业发展,进行专业调研和毕业生跟踪调查,及时关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意见,为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提供依据。特色专业要解决好满足专业基本要求与建设专业特色的关系,应在夯实专业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强调建设专业特色。

首先从社会调查入手,走访了主要地区的用人单位,听取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对专业教学改革的建议和意见以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各种能力的要求,其次与相关企业一起从岗位职责任务入手,细化能力目标,制定出培养方案的初稿(如从事设计岗位,首先要具备计算机绘图能力、掌握本专业基本理论、设计规范、施工方法、施工验收规范知识及了解相关专业内容,相应开设相关的课程、实习、设计),再者到建筑类高校进行调研,最后结合本教研室教师的强项和毕业生反馈信息,经论证,形成特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如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了“社会调查与研究方法”、“建筑工程施工技术”、“高层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建筑供配电与照明系统施工”等课程,增加实践教学学时,形成一整套“以应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重应用”为原则,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课程建设与改革

(1)根据专业主要从事的岗位需要,一是对开设专业课程的种类、课时进行优化;二是对某些专业课程进行整合(主要指将给水工程、排水工程整合为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水处理工程、给水排水管网系统)、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和更新;三是进行专业分方向和增加选修课的数目,特别是本专业课程专业知识加深和某些与本专业相关的其他专业的课程(如供热工程、建筑供配电与施工、工业水处理等课程、专业软件使用等),还吸纳同行业专家和双师型教师的建议,出版充分反映本专业相关产业和领域的新技术、新发展、新要求、新内容的系列化特色教材,已出版了教材10部。

(2)制订专业课程建设规划,加大精品课程建设。制订出~课程建设规划,已按计划完成了校级精品课程“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给水排水管道系统”、“水处理工程”3门课程,“给水排水管道系统”课程准备申报省级精品课程。

(3)教师积极探索提高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实施“双主”和“探究式”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完成校级教改项目“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获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3、实践教学建设与改革

(1)加大实践环节,使课内与课外的实践相结合。如设置暑期社会调查和暑期专业实践,并与学生假期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由专业教师指导,合理进行成绩评定,与学生平时的量化管理挂钩,实现学生管理与专业培养相结合。

(2)设置“验证性实验”、“展示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等多类不同层次的实验课体系,特别要求每门课程都必须设置“综合性实验”或“设计性实验”或“创新性实验”1项,通过不同层次的实验内容训练,逐步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提高运用已有知识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给水排水教研室教师积极进行实验教学改革,已完成校级教改项目“高校开放性实验室建设研究”和“水处理实验室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的研究”。

(3)加大资金投入,一是扩大现有专业实验室的规模,实现重点实验室的全面开放,二是进行专业的平台建设(如河南省高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分析测试中心、水处理工程研究中心、河南城镇综合设计研究院)。 (4)加强企业合作和实习基地建设,创新实习方法,提高实习效果。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现有专业实习基地15个,同时将平顶山市污水净化公司、平顶山市自来水公司、平顶山市规划设计院等实习基地建设成品牌实习基地。建立学生实习“双导师制”和形成科学的考核体系。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每届学生都在100人左右,不但采取了到实习点分组分批、轮换岗位的实习方法,还在某一实习点实习前组织学生观看实习课件,实习结束后再组织学生进行实习课件的补充完善和交流,最后进行实习答辩。目前已制作的实习课件有:白龟山水厂、九里山水厂、平顶山市污水处理厂、七矿水厂、蓝湾国际。

(5)毕业设计提倡真题真做,采用和共建单位共同指导,并鼓励部分学生分散到有培养能力的其他单位。近2年有50%以上的毕业论文(设计)在实验室、工程实践中完成。在毕业答辩中,共建单位的指导老师和其他聘请的专业人员都给予毕业设计很高的评价。

(6)构建了规范的实践教学管理和评价体系,使学生的相关成果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和应用价值,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知识竞赛,参与科学研究、科技开发、成果转化、社会实践等活动。主要以教师科研项目或实际工程项目为依托,创造条件让高年级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增强学生创新意识,提高科研和应用能力。

4、师资队伍建设

(1)给水排水专业教师实施以老带新的培养模式(教学、科研和技术社会服务),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科学科研和技术社会服务,资助教师参加相关执业资格培训(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建造师、监理工程师等);一方面带动教师积极承担或参与社会技术服务项目;另一方面聘请生产、科研第一线高素质的专业人员做兼职教师。近2年来,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教师承担项目30余项,如我校新校区东院的室外给排水管道监理、校园污水的人工湿地处理的设计、武汉市阳逻电厂净水厂(1万吨/d)技术改造、尼龙66盐提高污水处理负荷的科学研究、新农村饮用水工程设计、宝丰县新农村污水处理工程设计、信阳明巷水厂改造工程、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设计等项目。

(2)内部挖潜,更新知识,提高学历层次和学术水平和引进高级人才。近2年来进站博士后2人,攻读博士2人,引进博士1人。

(3)聘请共建单位的专家到学校兼职授课,建立教师培训、交流和深造的常规机制。目前已基本建成一支了解社会需求、科研能力强、专业素质高、动手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结构优化、梯队合理、热爱教学工作的高水平专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具有双师型教师10名,并受聘于相关单位,省级优秀教师1人,省创新人才1名,部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人,校级学术带头人1人,校级优秀骨干教师1人,省级教学团队1个)

5、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1)由系主任、教研室主任、专业骨干教师、辅导员和共建单位指导教师等相关人员组成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建设小组,针对人才培养方案建设一套制度健全、执行严格的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质量保证及监控评价体系,由系主任亲自负责专业建设工作,定期召开会议,研讨专业建设、专业教学等问题,实现社会需求调研和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制度化、经常化,并与学生培养过程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人才培养方案的动态管理和优化。

(2)成立由担任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所有课程的教师组成的综合教研室。综合教研室每学期召开会议2~3次,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主要是协调相关课程的授课内容、深度和衔接。

6、特色专业建设的领导和管理

(1)建立校系两级特色专业工作小组。系级特色专业建设工作小组由特色专业负责人和特色专业成员组成,负责特色专业建设的经常性工作。校特色专业建设领导小组督促检查专业建设。

(2)建立特色专业网页,内容涵盖专业建设、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教学条件、教学改革、科学研究、课程建设、教学管理等。

(3)做好特色专业建设的各类文件、资料分类归档工作。包括申报书、任务书、培养方案、上级文件、制度决议、会议记录、交流资料、教师个人业务档案、学生方面需保管的必要资料等。

(4)制订经费使用制度,严格手续,管理和使用好专业建设经费。

四、建设体会

特色专业建设要根据不同高校的办学定位,对建设专业的专业定位、学科背景、办学条件确定自己的个性发展目标,办出自己的特色。

特色专业建设要按不同层次和类型,结合社会需求和发展要求,强化特色、突出能力。

建设内容与措施要以现有的办学条件、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评价等为基础,确定人才培养方案与模式、课程建设、实践教学等方面内容教学改革。

特色专业建设要全员参与,制订完善的管理制度、保障体系、反馈机制,有步骤地实施。

篇2: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特色专业是什么

1.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注重培养学生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研究、分析、应用能力,强调机电结合、应用为先的原则,着重培养学生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实践应用能力。

就业方向:主要从事机械加工工作、机械产品设计与开发工作;机械制造工艺规程编制及工艺装备设计工作;机械加工技术管理及工艺实施的现场管理工作、机械产品质量检测与分析等;通用机械设备的管理、维护及修理工作;数控机床操作与程序编制工作;机械产品销售及售后服务。

2.建筑工程技术专业

培养目标:主要培养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在建筑行业生产、技术和管理一线从事施工技术与组织管理、建筑工程质量检验与安全管理、建筑工程造价、建筑工程测量等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就业方向:建筑结构设计所从事建筑结构设计;建筑安装公司从事建筑施工组织与管理;建筑监理公司从事建筑施工监理;工矿企事业从事基建工作;建筑结构研究所从事科研、开发工作。

3. 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

专业介绍: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是指针对建筑内、外部装饰工程进行设计、造价、选材、施工以及管理、检测等的'职业技术、技能。

就业方向: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就业范围非常广泛,该专业的毕业生主要在建筑公司、装饰公司、建筑及装饰设计单位、房地产或装饰工程监理等单位从事建筑装饰设计、咨询、施工、管理、监理等工作。

4.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掌握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技能,从事工业电气控制设备及系统安装、设计、调试、维护及技术管理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就业方向:本专业可从事电气设备及控制系统的应用开发、技术服务,企业电气设备或供配电系统的运行、维护与管理工作。

5.工程造价专业

培养目标:工程造价专业培养具有工程造价计价、招投标、合同管理、成本核算及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专业知识,具有工程造价专业领域工作岗位技能。

就业方向:工程造价专业毕业后能够在工程(造价)咨询公司、建筑施工企业(乙方)、建筑装潢装饰工程公司、工程建设监理公司、房地产开发企业、设计院、会计审计事务所、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基建部门(甲方)等企事业单位,从事工程造价招标代理、建设项目投融资和投资控制、工程造价确定与控制、投标报价决策、合同管理、工程预(结)决算、工程成本分析、工程咨询、工程监理以及工程造价管理相关软件的开发应用和技术支持等工作。

篇3:医学检验技术特色专业建设论文

医学检验技术特色专业建设论文

1改革的目标

通过《医学检验技术特色专业建设的探索和实践》课题的探索和研究,依托学校和三附院的有利资源,引进企业的资金三方共建符合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岗位能力需求的临床综合能力培训基地,构建一支专兼结合、“双师结构”合理、政治思想和业务素质过硬的师资队伍,形成“‘校院企’三方联动,实境耦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形成与“‘校院企’三方联动,实境耦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实用、有效的理论教学体系,形成强化实践、突出技能、提高岗位工作能力为中心的实践教学体系,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从而提升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综合办学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与同类医学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最终使我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达到省级特色专业的标准,为申报省级特色专业做好充分的准备。

2研究设计思路

特色是一个事物或一种事物显著区别于其他事物的风格、形式,是由事物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特定具体环境因素所决定的,是其所属事物独有的'。有的学者从高校核心资源和竞争力的角度指出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具有如下特征:有价值、稀缺性、不可模仿和替代性[1]。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依据,培养具有扎实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知识及相关自然科学知识,具有较强的医学检验技术实践技能和人际交流能力,能从事医学检验和实验室诊断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型医学检验技术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高职院校要提高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校企深度融合是必经之路。

《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任务,必须走校企合作、产研结合之路,构建校企共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2]。依托学校和三附院的有利资源,引进企业的资金三方共建符合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岗位能力需求的临床综合能力培训基地,形成“‘校院企’三方联动,实境耦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达到三方共赢,以培育骨干教师、“传帮带”、集体备课等方式构建一支专兼结合、“双师结构”合理、政治思想和业务素质过硬的师资队伍;以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标准为依据,对理论教材进行优化整合,根据临床检验学科发展趋势和临床实验室现实需求,有步骤、有计划开设一批特色选修课程,形成与“‘校院企’三方联动,实境耦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实用、有效的理论教学体系;以开设第二课堂、指导教师制、学生自学等方式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临床工作过程为主导选做实践性强的试验并在整合实验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对实验内容进行整体优化和筛选整合[3],形成与“‘校院企’三方联动,实境耦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以强化实践、提高岗位工作能力为中心的实践教学体系;引进企业资金创新教学条件,建立健全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满足了社会和临床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隋秀英(2011)在《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和发展研究》中指出:所谓“特色”:应该包好如下三层涵义:一是“人无我有”,凸显独特性和个性,二是“人有我优”,凸显杰出性和优越性,三是“人优我新”,凸显开拓性和创新性[4]。从而提升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最终使我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达到省级特色专业的标准,为申报省级特色专业做好充分的准备。

3教学研究准备

3.1组织团队按梯队组织一批既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有过硬的临床实践技能的教师作为课题组成员。

3.2资料准备、制定方案通过与各兄弟院校交流、上网查询等多种形式对“医学检验技术特色专业建设的研究和实践”进行必需的资料准备工作。根据专业需求、临床工作安排等情况制定出一套可行性方案。

4实施方案

4.1形成“‘校院企’三方联动,实境耦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托学校和三附院的有利资源,引进企业的资金三方共建符合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岗位能力需求的临床综合能力培训基地,形成“‘校院企’三方联动,实境耦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达到三方共赢。

4.2构建一支专兼结合、“双师结构”合理、政治思想和业务素质过硬的师资队伍以培育骨干教师,“传帮带”等方式构建一支专兼结合、“双师结构”合理、政治思想和业务素质过硬的师资队伍。

4.3优化构建实用、有效的理论教学体系和以强化实践、突出技能、提高岗位工作能力为中心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标准为依据,对理论教材进行优化整合,根据临床检验学科发展趋势和临床实验室现实需求,有步骤、有计划开设一批特色选修课程,形成与“‘校院企’三方联动,实境耦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实用、有效的理论教学体系。医学检验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应根据专业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按照“增强能力、强化技能、协调发展”的思路,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增强能力”就是要增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和学会交流的能力;“强化技能”就是根据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以适应社会需要;“协调发展”就是综合应用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全面协调地发展[5]。以开设第二课堂、指导教师制等方式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临床工作过程为主导选做实践性强的试验并对实训教材进行合理的整合,形成与“‘校院企’三方联动,实境耦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以强化实践、突出技能、提高岗位工作能力为中心的实践教学体系。

4.4建立健全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引进企业资金创新教学条件,购买视听教材电子教学资源,构建图片资源库、各级别本专业资格考试试题库等方式建立健全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满足社会和临床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篇4:机电一体化特色专业建设研究论文

机电一体化特色专业建设研究论文

【摘 要】以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阐述机电一体化特色专业建设目标和思路,以及机电一体化特色专业建设实践及其成效,提出特色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特色专业 机电一体化建设

特色专业建设是进一步优化高校专业设置,提升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效益和人才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以进一步提高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为抓手,以点带面,促进相关专业的特色形成,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对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给予准确定位,同时开展课程建设,强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优化师资队伍建设,促进了教学管理和社会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7月,该校这一专业获广西区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立项,对提高机电人才培养质量产生了积极作用和重要影响。据此,本文拟对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特色专业建设实践进行探讨,以为同类高职机电专业建设和改革起到有益的参考作用。

一、机电一体化特色专业建设目标和思路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特色专业的建设目标和思路是:坚持以服务广西区域经济建设为宗旨,面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依托富士康科技集团、桂林福达集团等龙头企业,校企合作,全面推行“校企互融”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按职业岗位要求,合作开发适合工学结合特色的核心课程体系;打造一支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的专兼结合高水平的“双师型”专业教师团队;构建融“教学、培训、科研和学生创新活动”为一体的实习实训基地;提升专业的技术服务能力,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成具有区域特色乃至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示范专业,培养一批高素质、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

二、机电一体化特色专业建设实践及其成效

(一)深化“校企互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是在现代制造业高度发展背景下产生的。它是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和控制技术等在系统工程基础上的有机融合。机械技术是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基础,而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和控制技术则使机械结构简单化,从而使机械功能更强大,性能更优越。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的确定过程中,区别于传统的机械和自动控制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教学计划的制订上,强调机与电接口作用,在打好必需的机械、自动控制基础的前提下,力求使学生掌握企业现代化机电设备的操作,调试和技术应用,能够胜任企业机电产品的设计与开发。根据专业岗位能力要求,加强与桂林福达集团、富士康科技集团、柳工机械等10家大中型企业的联系,深化“校企互融”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将企业的技术人员和设备优势更多融入各个教学环节中,并引进企业人才评价标准。完善了“机电技术+人文素质、实践为主+学做一体”的课程体系,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获全国机械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同时,完善了机械CAD、自动生产线调试与维护两门区级精品课程的教学资源网站,完成了PLC工程技术及应用、机床夹具应用技术两门校级精品课程的开发建设并通过学校验收,开发了自动线调试与维护、PLC工程技术应用、维修电工技术等5门课程与行业标准对接的课程标准,与企业共编《SMT实训实训指导书》等校本教材7本。与紧密合作企业南宁智控电气科技公司、广西桂网电力试验有限公司联合申报广西科技厅科技攻关项目“参数智能监控湿法烟气脱硫设备研发”(课题申报编号BC28047),“配电智能设备e网系统”(课题申报编号2013BA-09007)。本次科技项目的合作,使教师主持的课题更贴近实际,更有针对性,有利于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有利于职业教育培训质量的提高,有利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走产学研相互结合的发展道路打下良好基础。

(二)打造理论和技能过硬的“双师型”区级教学团队和区级名师

目前,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机电团队共有专任教师10人,固定企业兼职教师8人。在“双师型”教师培养过程中,该校不只是满足于取得技能等级资格证书,而关键是着力对“双师型”教师进行专业能力结构性调整和优化,为教师参与生产实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能力创造条件。204月,派出3名骨干教师到富士康科技集团参加SMT专业技术讲师培训班学习,参与企业设备的安装、调试与检验,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有很大提高,并获得富士康科技集团颁发的SMT专业培训讲师聘书。为了解本专业最新的知识结构和行业新技术,先后选派专业带头人诸小丽教授等参加中国液压气动密封件工业协会举办的电液伺服与电液比例控制技术中高级培训班和全国职业院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师资培训班学习,聆听行业顶级专家、博士生导师们对行业最新技术的介绍,开阔了眼界。同时选派2名骨干教师到通用电气公司学习企业课程,掌握自动化的前沿技术,有效提升教师的综合技能水平。经过近2年的建设,团队多名教师获“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称号,诸小丽教授荣获“广西第五届教学名师”称号。

(三)形成校外实践基地+校内实训中心的实践基地体系

一方面,为了达到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的要求,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拓展渠道,发挥自身优势,以服务求支持,在建立互惠互利、双参双赢的校企合作机制上,大力吸收社会力量共建校外实训基地。2011~,该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分别与广西桂网电力试验公司、南宁智能电控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签订了共建校外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协议,在校外实训基地的实践教学中,合作企业承担人才培养任务,为学生的操作技能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提供顶岗实习场所,使学生感受企业氛围,了解企业生产组织,参与企业的生产活动,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树立实践观念,增强职业意识,提高专业能力,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   另一方面,为强化学生实践技能训练,打造品牌特色专业,2011年,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与通用电气GE智能平台合作建成了自动化系统集成实训中心,可将PLC技术、总线技术、嵌入式系统技术、组态技术、步进伺服技术等融合为一体,真实展现工厂自动化现场实际加工过程,具有现场化、网络化、开放性、综合性等特点,不仅能满足机电一体化、电气自动化、机械设备及其自动化等专业学生进行专项技能实训的需要,而且能满足师生进行科研、创新等活动的需要。

(四)以课程建设为载体,深化教学改革

一方面,将“教、学、做”无缝结合,校企合作建构特色教学。以自动生产线调试与维护、CAD特色课程建设带动机电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按照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教学合一”,学练并重。将课堂搬到实训室,教师边讲课,边演示,边指导;学生边学习,边动手,边提问,实现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培养融合。结合本专业的特点,利用学校实训中心,合作企业进行现场教学,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有了较大提高,2011~20,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参加全国自动线大赛、全国机器人大赛、“西门子杯”全国工业自动化挑战赛都获得了优异的成绩,参加广西创新设计大赛、电子大赛均获一等奖。

另一方面,实现课证融合,即操作技能与职业标准相融合。将CAD绘图员考证、维修电工、PLC设计师等职业资格标准与专业教学大纲相衔接,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实训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使校内生产性实训接近50%,毕业生的双证率在95%以上,使学生知识能力与职业技能要求“零距离”,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目前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在校生约800人,每年学生的.就业率均超过95%。

(五)初步建成机电特色专业网站

建立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为核心的教学资源库。包括核心课程如自动生产线的调试与维护、CAD应用技术、PLC工程及技术应用、机床与夹具的电子教案、习题库、教学视频、课程标准等教学资源。

三、机电一体化特色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特色专业建设是促进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需要学校、学院、教研室各级管理部门的统一协调和全力配合,需要领导、教师、学生的全力投入。但由于目前的高校教学任务、科研任务繁重,再加上评价体系的不完善、教学工作质量的认定标准不规范等一系列的原因,不少项目参与人员袖手旁观,导致负责人任务负担沉重,使得特色专业建设效果不理想。同时,特色专业建设不仅涉及教学场地、实训基地、图书资料等硬件基础,还包括师资队伍、培养计划、实践教学、科研活动、教学方法和手段、技术进步、社会需求、区域经济发展等多方面软件建设,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需要不断研究和实践,并不断修正和完善,才能产生较好的建设效果。

综上所述,特色专业体现了一所高校的办学特色和社会服务能力,是关系到一所高校是否受到社会认可和欢迎的重要因素,因此特色专业建设是高校质量工程建设的重要内涵。对照特色专业建设目标,机电一体化特色专业建设中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在今后,应继续加强高技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行在职专业教师轮训制度,实行到企业和行业选聘兼职专业教师制度,鼓励教师多参加科研实践活动,以丰富自己的实践性知识;以此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等。只有经过深入的改革实践,才能取得丰硕成果,为同类高职机电专业建设和改革起到有益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宋毅.加强特色专业建设 培养适应社会需求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13)

[2]赵婉莹.高校“质量工程”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17)

[3]于仲安,梁建伟.地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2)

篇5:河南职业技术学院的特色专业是什么

国家级示范重点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烹饪工艺与营养

河南省级示范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

河南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

河南省综合教改试点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电子商务

篇6: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建设分析论文

一、绪论

随着中国城市化率的提高,中国的房地产行业发展较为迅速,建筑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于是,在这一背景下,与之相关的专业也逐步成了各个高校争相建立的热门专业,例如土木工程、房地产经营与管理、工程管理、工程造价等。尤其是独立院校,在为了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的同时,也为了提高本校的招生率,越来越倾向于设立工程类的专业,众多的独立学院也开始开设工程管理专业。独立学院是由普通本科高校按照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院校。在众多高校中,独立学院属于起步较晚、发展较为迅速的一类院校。然而,在过快的发展过程中,此类院校暴露出过于追求热门专业建设、专业定位模糊、课程设置不合理、师资力量较薄弱等一系列问题。另外,对比其他高校的学生就业情况,独立院校相对其他高校,就业率普遍偏低,然而其招生情况却较好。如何解决招生火热而就业率低下的矛盾,解决专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是众多独立院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专业定位

独立院校在建校之初,其专业建设大多依附于母体学校,然而,相比于母体学校,独立学院的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施不够齐全,学生总体成绩相对较差。往往会导致专业定位没有切合学生实际,定位较高的现象。工程管理专业作为一个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专业,独立学院在进行专业定位的时候应该有自己学院的侧重点,突出自己的专业优势,而不应该理论应用同时抓。由于社会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较大,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要求较高,独立学院可以考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人才培养类型由复合型向应用型转变。同时,专业定位要切合学生实际,定位明确,有自己的专业特色,例如明晰“工程管理”的工程对象,究竟是偏向于哪一类的工程管理。或者是倾向于工程管理主体中的.哪一方的管理,明确业主方或者是施工方的管理。

三、课程设置

上文提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即专业设置重在“应用”。如何体现专业的应用性,除了专业定位,还需要在专业课程设置上进行改革。在原来的理论教学居多的课程结构上,减少理论课所占的比例,加大实践课、技术类的课程设置。尤其是跟本专业联系不紧密的公共课程,可以进行大力删减,专业性较强的、跟实践课结合紧密的课程予以保留或者增加学分及课时比例。工程管理方向的取证较多,课程设置上可以结合社会对执业资格证的需求,开设一些跟建造师、工程监理师、造价师等考试相关的课程,为学生毕业后考证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

四、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应顺应课程设置进行改革,改进以往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外及实践教学为辅的教学模式。加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不拘泥于某一种教学方式,采用多方式结合的教学手段,例如课件、影视资料、图片、网络等。重视实践课的教学,将工程现场及工程企业常用的仪器、工具、软件等带入课堂,增加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另外,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企业,走进工地,增强学生对专业工作有更直观的认知。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实际工程案例进行专业课的讲解。

五、师资力量

师资力量薄弱是广大独立院校存在的普遍问题,在独立学院,青年教师的比重较老教师高。青年教师面临的最大不足就是工程实践经验少,教学经验较缺乏,理论多过实践。独立学院在青年教师的培养上应加大投入,增强青年教师去企业实训的机会,增加其实践经验;多开展一些青年教师与外界、与老教师们的交流活动,增长其见识;鼓励青年教师深造,在就职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增加青年教师参加学习培训的机会;可以考虑实行“一带一”的模式,即一名老教师带一名青年教师,从教学、实践等方面利用老教师的优势对青年教师予以指导。

六、实验室及实验基地建设

实践课的教学离不开实验室及实验基地的建设,工程管理专业需要开设的实验课类别较多,例如测量、造价、招投标、项目管理等实践课程。针对实践课程的设置,加大实验室的投入,比如建设工程测量实验室,购置较先进的测量仪器;建设工程造价实验室,增加造价软件的配置,尤其是建筑市场上应用较多的造价软件;建设建设项目管理和招投标沙盘实验室,让学生通过模拟建设项目管理流程,模拟招投标的过程来认知建设项目管理的基本程序及工作内容。在加大实验室的投入的同时,加强与建设企业的合作,尤其是独立学院所在区域的房地产企业、工程施工企业、工程监理企业、工程咨询企业等,增强校企合作,利用企业平台建立工程管理专业实践基地。学生在课余或者节假日可以去这些合作企业参加实习、实训,从职业需求的角度增加对专业的认知。

七、结束语

独立学院现在正处于成长期,在发展过程中难免遇到或多或少的问题,只有逐渐脱离对母体学校的依附,大力发掘本校的专业特色,结合社会需求,结合本区域行业发展,结合学生综合素质办学、建专业,才能将专业建设成为符合社会发展、符合学生需求的学校,才能在社会的发展潮流中取得本校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沈蕾.我国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现代经济,

[2]陈建国.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

[3]帅传敏.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篇7:如何建设凸显专业特色的班级文化论文

如何建设凸显专业特色的班级文化论文

摘 要:职业教育注重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职业技能主要由专业课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训练进行培养,职业素养则需要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不断养成和强化。因此,职业学校应注重建设能够凸显专业特色的班级文化,笔者现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对班级文化建设

关键词:班级文化论文

职业教育注重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职业技能主要由专业课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训练进行培养,职业素养则需要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不断养成和强化。因此,职业学校应注重建设能够凸显专业特色的班级文化,笔者现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对班级文化建设进行探讨。

市场营销专业培养的学生,在职业素养上的要求体现为懂礼仪、善表达,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竞争意识、协作和创新精神等。为此,班级文化建设可考虑从以下方面做起。

在专业文化建设上,可采取的措施有:

第一,在教室两侧的墙壁上张贴营销界名人事迹,如“营销学之父”菲利普·科特勒,“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市场定位之父”阿尔·里斯,营销奇才史玉柱,格力总裁董明珠等,鼓励学生以他们为榜样。

第二,每月出一期黑板报。把学生划分为若干学习小组,小组轮流负责出黑板报。板报内容可选营销小故事、营销技巧或营销名人事迹介绍、营销畅销书推荐等。

第三,开设班级小明星专区,对在各类文体活动、专业技能竞赛中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表彰,并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第四,开辟班级图书角,由学生自己负责管理。图书可以是学生个人的,也可以是从学校图书馆借来的,优秀的图书在同学中传阅,形成了人人爱读书的班级文化氛围。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班主任可利用每周一次的素质教育课,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

可开展的活动有:

第一,读书讨论会,以促进学生阅读,拓宽学生知识面。

第二,需要团队协作的游戏,如扑克牌比赛、趣味运动赛、拔河比赛等,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

第三,演讲比赛、故事会、辩论会、班级卡拉OK赛等,旨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交流分享能力和竞争意识。

第四,摄影比赛,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第五,观看经典影视作品,并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业余爱好,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为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上述活动,班主任可考虑给予表现优秀的学生素质考核加分,或者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总之,建设凸显专业特色的班级文化,要求师生共同参与,群策群力,这样师生才能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共同成长。

篇8:小学教育专业特色及建设策略分析论文

小学教育专业特色及建设策略分析论文

摘 要:目前小学教师专业建设最大的困难在于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中的专业规格与本科规格的难以平衡。解决这一问题的前提是对本科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的认识。小学教育专业不是一个现成的专业,小学教师的专业性和专业地位有待小学教育专业建设去开发和完善。以能力构成为依据寻找知识构成的要素是解决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计困难的一条可能途径。

关键词:小学教育论文

小学教育专业建设,尤其是特色专业建设,作为一项重大课题,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应当突出其特色凝练以及建设,显示其活力,这有利于办学实力的提高。

一、小学教育专业特色

1.理念

理念作为指导思想,不仅关系着特色专业建设进程,而且指导着方向,影响着绩效。小学教育专业特色的建设,涉及到各个方面创新与改革,首先应当从理念上进行变革,以此来适应专业建设需求。虽然国内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小学教育专业属于一种新兴的专业,但是师范类学校培养的小学教师已经不计其数,这种完善的教育积淀优势是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基础。秉承基础教改的优良传统,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建设特色鲜明的专业,培养高素质的小学教师,同时这也是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出发点和基本理念。

2.定位

定位是教育专业特色建设的出发点,在定位小学教育专业时,我们应当以培养小学教师的素质为目标。较之于中学教师专业建设而言,虽然小学教育专业与之同属于基础教育师资培养,但因小学教育更具启蒙性、基础性,要求培养教师的终身学习与教学意识和素质。基于教育对象、任务本身的特殊性来看,其决定了教师具有自身的特质,比如小学教师应当需要具备综合的科技、人文等综合能力,尤其要富于童趣、爱心以及亲和力。

3.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是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基础和出发点,同时也是人才培养的落脚点。综合培养以及学有专长,是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科专业教育取向;人才综合培养主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素质,就其中的文化知识而言,也考虑到了本专业的综合性。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性,是该专业区别于其他专业的独特之处,其要求学生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面,而且文化底蕴一定要宽厚,艺术修养、科学精神以及人文修养应当深厚。从无论是人才培养模式还是课程体系设置过程中,都要去“学有专长”,这是基于“综合培养”的学生根据其专业以及兴趣等,确定专长学科价值取向。学有专长是小学教师同专科、中师层次教师的主要区别,只有做到学有专长,方可低起点、高站位。

二、加强小学教育专业特色建设的有效措施

基于以上对当前小学教育专业特色分析,笔者认为要想加强其特色建设,提高小学教师培养水平,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专业文化的人文价值取向建设

实践中,通过营造专业特色以及浓郁的文化氛围,积极开展各种类型的专业导向活动,构建学生的文化观,开阔他们的视野,并在此基础上克服传统职前培养过程中的知识与学科本位思想。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小学教师的专业精神,并促进专业情意的形成,自觉养成尊重小学生的人格品质,做到师心童话,形成学生观,从而使职前培养能够提高素质教育水平。在此过程中,还要主动适应教改需求,从而使小学“准教师”成为知识文化丰富、专业思想过硬的人才。在对小学教师进行专业培养时,应当在职前培养过程中立足于人,以人文价值观为导向,构建专业特色文化。

2.加大生源质量管理力度

实践中可以看到,生源质量直接关系着人才的培养好坏,具有基础性的地位。从社会认可度方面来讲,小学教育以及教师的地位相对较低,较之于其他专业,小学教育专业报考人数比较少,生源缺乏是影响小学生潜质的主要原因之一,学生对本专业的认知不到位,专业情意建立与培养、对教育的理解以及技能培训难度非常的大。基于此,P者认为应当力争教育行政部门对其进行大力支持,并在此基础上争取政策倾斜以及优惠本专业报考生。比如,适当减免学费、设立奖学金以及优秀毕业生任教后减免贷款,同时还要进行订单培养,以此来吸引生源,尤其是优秀生源,增加面试或者专业加试机会,以保证其具有潜质的学生从教,这是本专业特色建设的基础和保障。

3.强化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师资队伍是保证,而且需要配备具有学科特色的人才队伍,并在教科研专长上与专业特色相匹配。基于本专业特殊性,需要具备学术背景、实践背景的人才队伍。在建设专业师资队伍时,应当避免闭门造车,合理建设技法型与理论型有机结合的一种教师队伍。在提高学科学术水平过程中,应当创作条件,并且提高专业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大学、小学有机结合的关系,同时还要构建专业共同体。在培养小学教师时,应当改变传统的固步自封的学术方式,既要引进来,又要大胆走出去,深入教学一线,掌握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在此基础上针对性的改进,进一步明确教师培养模式和方向。在带队见习以及实习过程中,可以使教师有更多的机会以研究者、指导者以及沟通者的身份深入一线,致力于基础和教师教育的全面发展。

4.建立健全课程体系

第一,设置和完善教育实践课程。在小学教育专业特色建设过程中,应当注重基于实践课程,整合专业与学科知识。就教育实践课程而言,尤其要研究实践内容的层次性、系统性,并且研究如何使教育学知识转变成教育知识,然后再转变成个体化知识,研究怎样培养学生由外在对象,建构实际教育情境能够解释的、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行动知识,使学生在知识总量的不断变化中更多地表现为策略性知识的权重不断提升。同时,还要形成实践性以及发展性很强专业特点的教学模式以及目标管理方式,然后将其纳入到整个课程体系之中。

第二,课堂教学密切结合课外教育。在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应当对显性课程结构进行优化,并且对通识、学科以及教育和技能等课程安排比例进行明确,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完善、高效的课程体系,从前确保知识的全面性、基础性和专业性。同时,还要注重课外活动的开发,积极开发创建使教师在专业知识、能力以及品质的协调发展以及课程的交融一致。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学教育专业过程中应当以优质教师的培养作为主线,积极构建教学体系,以便于能够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篇9:会计学特色专业的建设背景及现状论文

会计学特色专业的建设背景及现状论文

教育部与财政部联合颁布《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1号),文件中指出,应本着“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新兴交叉、社会需求”的原则,大力加强本科专业建设。随后,教育部又颁布《关于加强“质量工程”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性意见》(教高司函[]208号),其中明确指出,特色专业是学校办学优势和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特色专业建设要以强化优势为根本,以突出特色为核心。通过这两个文件可以看出,特色专业建设是有效提升专业建设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和途径。而会计学专业是目前高校所开设的数量最多的专业之一,因此讨论会计学特色专业的建设问题尤为重要。

一、会计学特色专业建设背景及意义

会计学专业因其社会需求大、就业面广,因此受到众多高校的青睐,从而成为目前高校竞相开设的专业之一。但是,大规模的招生导致了会计学专业学生就业压力加大,如何能在众多学校中脱颖而出,办出特色,是各高校会计学专业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换句话说,高校如果不考虑自身在会计学专业建设方面的优势,盲目开设该专业,那么,所培养的学生就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就无法找到合适的职位,难免遭遇淘汰。进而言之,可能会影响到高校今后本专业的招生情况。而特色专业建设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显着特色,培养的学生在某些方面的素质优于同类其他院校相同专业的学生,并因此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和赞誉。因此,会计学特色专业的建设对于一所学校而言尤为重要。

二、会计学特色专业建设的内涵

高校特色专业是指具有独特风格或个性的专业,是一所学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积淀与历练而成的优于他校,具有独特、稳定和鲜明的个性特征并为社会广泛认可的专业。由专业特色到特色专业是一个专业不断成熟与升华的过程。为防止会计学特色专业在建设过程中迷失方向,必须界定其建设内涵、明确其建设目标。会计学特色专业建设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专业建设发展理念。专业建设发展理念是在专业建设实践活动中和在不断探索与创新过程中形成的专业建设指导思想。有什么样的理念,就有与之相匹配的专业建设行为。专业建设发展理念对于特色专业建设的方向、进程和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建设会计学特色专业的过程中,应首先明确专业建设发展理念,并用不断创新的发展理念指导会计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

(二)教学资源。会计学专业具有社会需求大、就业面广的特点,因此会计学特色专业的建设要面向市场、面向社会。会计学特色专业建设要富有特色,办出生机与活力,形成广阔的生源面向和就业面向,就必须立足区域范围内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研究和把握市场动态,把人才培养工作的最终结果能否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能否带动相关行业、企业效益的提高,作为衡量特色专业建设与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就要求高校在会计学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必须要有相关配套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必须有行业专家的参与,建立并完善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模式。

(三)人才培养模式。会计学专业对于动手能力要求非常高,因此会计学特色专业的建设,应以培养社会、行业或企业需要的高技能、高素质人才为目标,以适应社会需要、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宗旨。要体现“基础牢、领域宽、应用强”的培养目标,围绕专业核心能力打造本专业领域的知识架构,使得学生在此框架的基础上能够准确添加相关前沿内容,与原有知识体系融为一体,并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上锻炼其动手操作能力。要求高校在建设会计学特色专业时,应考虑建立学以致用的人才培养模式。

(四)师资队伍。会计学特色专业的建设离不开具有学科特色的师资队伍。会计学专业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专业,因此在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应根据特色专业建设需要选聘师资,尤其是与实践结合较为密切的课程,应选聘实务经验丰富的企业财务管理人员或是会计师事务所的从业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同时,各高校也需要关注对于现有教师的培训,鼓励和支持教师利用假期参加与会计学特色专业建设有关的企业实践工作,提高其在特色专业教学和科研方面的能力,建设更多的“双师型”教师。

三、会计学特色专业建设现状

(一)专业建设理念方面的问题。我国高校会计学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存在着以下几点理念方面的偏差:第一,各高校在特色定位方面虽各有偏重,但是差异程度较小,有的甚至很难找到明确的有关特色定位的语言描述,而有的则过分渲染其特色,忽略了会计专业的本质属性和素质要求,特色专业定位理念存在偏差;第二,部分高校在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过分突出财力和物力资源,以及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和科研成果。教师的理论水平、求学理念和实践能力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培养质量,但这些又很难通过学历层次及科研成果予以衡量,特色专业建设资源的开发理念存在偏差。不明确的特色专业建设理念,必然会影响特色专业建设的成效。

(二)师资队伍方面的问题。教师在会计学专业教育中起着主导性作用,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会计教学得以长期稳定发展的根本保证。然而,在现行的会计学专业教育中,教师整体素质和师资队伍建设上还存在着突出问题。目前,我国会计学专业的教师大多是本专业硕、博士毕业直接任教,他们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比较扎实,对会计学专业的研究方向了解深入,但他们大部分是走出课堂后直接就走上讲台的,普遍缺乏实际的企事业工作、实践经验,没有实际从事会计、审计的实践经验,在教学中照本宣科,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社会新技术、新知识发展对会计学特色专业教育的要求。

(三)课程体系设置方面的问题。在现有大多数高校的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中,不难看出公共基础课所占的比重依然过大,专业必修课及专业选修课开设的课程存在层次不清的现象,课程之间尤其是专业必修课与专业选修课、专业基础课与专业核心课之间存在重复现象,而专业基础课的比重过小,课程设置偏向于理论基础知识,忽视会计实践教学环节。这些都不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也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然而,目前大多数院校在会计专业课程设置方面还未能充分认识这一要求,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知识结构方面有一定局限性,在就业上缺乏竞争优势。

(四)教学设施方面的问题。会计学科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实践性很强。因此,会计学特色专业的建设,不仅在以上讨论的师资队伍、培养计划等方面,而且在计算机、实验室等实践条件方面都需要有很大的投资,才能满足现代会计教学的需要。然而,许多高校对会计实践教学重视不足,有些高校虽然建立了会计手工模拟实验室或是会计电算化实验室,却由于投资不足,出现了实验设备陈旧、配置不规范等问题,以至于实验室发挥不了应有的效果。有些高校虽然也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但是只停留于纸面,没有向企业派遣实习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形同虚设,实践教学效果欠佳。

四、会计学特色专业建设几点建议

特色专业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想创办一流高校,就必须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以此来提升高校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会计学特色专业在建设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一)创新专业建设理念。会计学专业是一门与社会经济发展结合紧密的学科,在当今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情况下,传统的办学理念已经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应结合当前社会发展现实,根据高校所处地区、行业的实际情况,更新专业建设理念。在师资力量及办学条件有限的条件下,要使特色专业能够带动和促进其他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就必须要以科学发展观作为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着力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有利于推动特色专业建设的正确思路,贯穿到整体的专业建设工作进程中。这就要求加强对会计学专业建设的总体规划,从专业结构、布局、定位等方面进行科学规划设计,在保持专业原有特色的基础上,不断挖掘专业新特色,以保障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建立校企互动的办学机制。在会计学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高校可以与相关企事业单位、用人部门共同研究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充分利用可获得的社会资源,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和会计实验基地建设,建立校企互动的办学机制,培养社会所需的各层次会计人才。首先,建立校内会计模拟实验室。以实际企业为会计主体,模拟企业会计资料,分阶段进行模拟实验,或是在学生学完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等课程后,安排会计综合实务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仿真企业实际业务,独立完成任务,达到培养实务操作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的目的;其次,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实现校企联合。聘请企业家作为客座教授,与企业联合办学,让学生参与某些实际工作,培养其动手能力。深入现场学习,使学生增加真实感,增强职业判别能力和协作能力,提高实习质量。

(三)以科研带动特色专业建设发展。特色专业质量如何,可以通过相关的教科研工作体现出来。因为浓厚的学术氛围以及优质的科研成果能够起到促进特色专业建设的作用。为提高会计特色专业任课教师的学术水平及科研能力,各高校可以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文化思想,建立相关激励体制机制,鼓励广大教师积极申报科研课题,营造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以此推动特色专业建设。同时,还可以达到教师科研水平提高与专业建设更好发展的双重目标。

(四)注重特色专业课程建设。特色专业是否体现了所谓的“特色”,很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就是专业课程是否具有特色。因为专业课程建设是体现专业建设特色的载体,它直接影响着特色专业建设的成效和人才培养质量。在建设会计学特色专业的过程中,应考虑以下问题:第一,专业课程设置需要体现会计学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和深刻性,同时需要关注高质量特色专业课程的培育;第二,由于会计学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因此应设置相应的系列实训课程,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理论知识向实际工作技能上的转化;第三,在特色专业课程建设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培育精品视频公开课程等,以此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五)建立优秀的教学团队。当前,社会竞争日益激烈,高等学校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与欢迎是教育教学的首要目标。而完成该首要目标的恰恰就是高校的教师。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应该具有结构合理、素质精良、精通专业、科研能力强等几个特点。会计学专业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决定了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这就要求会计学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应该努力培养“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首先可以鼓励青年骨干教师积极参加会计上岗证、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各种培训取得“双师”资格;其次可以引进富有教学科研经验的会计学专业带头人及“双师型”教师;最后可以积极引进那些长期在企业或是会计师事务所工作,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优秀的教学团队必然会为会计学特色专业的建设添姿增彩。

综上所述,会计学特色专业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教学改革活动,在建设会计学特色专业的过程中,随着会计学专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专业建设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定偏差,因此及时发现问题,找出问题出现的原因并进行改正,才能有效确保会计学特色专业建设的正常有序进行。

篇10:独立学院专业建设上的功利主义倾向论文

独立学院专业建设上的功利主义倾向论文

摘要:独立学院在专业建设上出现一定程度的功利主义倾向,从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上看,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但其功利追求必须以理性、适度为前提,正确处理好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本校专业与举办高校专业、专业口径与专项应用能力之间的关系,才能确保独立学院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独立学院;专业建设;功利主义;理性;适度

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最重要的教学基本建设,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谋求学校发展,形成办学特色和优势的一项核心工程,对于新生的独立学院来说,更是决定其能否健康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刚刚度过滥觞期的独立学院,几乎不约而同地将工作重点由扩大办学规模转移到加强专业建设上。与此同时,社会对独立学院的关注焦点也逐渐集中到了专业建设上,人们对独立学院在专业建设上存在的共性问题――功利主义倾向的批评之声更是此起彼伏。独立学院在办学初期,为了追求办学效益,在专业建设上确实存在着短期功利行为,并引发出下述问题:其一,专业布局缺乏长远规划和充分论证,热衷于设置投入少易招生的热门短线专业,或办学成本较低的人文社科类专业,致使专业结构失衡。其二,为减少专业建设投入,降低办学成本,照搬举办高校的专业体系,成为举办高校在办学规模上的延伸,缺乏适应独立学院办学特点的专业体系与专业特色。其三,为追求初次就业率而迁就职业市场,专业口径设置过窄,将本科教育职教化。概而言之,独立学院在专业建设上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功利主义倾向,它不仅招致了社会的广泛批评,也严重影响着独立学院的可持续发展。

独立学院是在我国高等教育逐渐大众化的背景下,为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多层次需求,由“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教育部26号令)。独立学院类型的高等院校,虽然由公办普通高校举办,且与举办高校共享教育教学资源,但它“是民办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26号令),民间资本的参与和按成本收费的运行机制,使其在办学行为上不可避免地要以成本考量和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因而,独立学院的专业建设必然会带有功利色彩,无论是行政干预还是社会批评,都无法改变它的必然性。所以,我们不必要也无法苛求独立学院在专业建设上放弃功利追求,但其功利追求必须以理性、适度为前提,正确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才能确保独立学院的可持续发展。

一、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

教育部《关于规范和加强普通高等学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要求:“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应主要面向地方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要努力创造条件加快发展社会和人力资源市场急需的短线专业。”这就从专业设置的角度规定了独立学院应以培养适应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服务于行业和产业的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因此,独立学院根据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来灵活设置专业有其合理性。但是,如果只顾眼前利益,仅根据当下人才市场的显在需求来设置专业,过分追逐“热门”则有可能出现由于人才需求状况的变化,一个培养周期之后,“热门”变“冷门”,人才大量滞销的现象。同时,即便人才市场的需求量不变,如果所有的独立学院都追逐“热门”,势必导致“热门”专业爆满,专业设置出现结构性失衡,为学生就业留下隐患。何况,社会发展水平越高,国民经济各部门运行越复杂,职业更替也就越频繁,当前的某些“热门”专业,在一段时期后可能变成“冷门”。因此,独立学院在专业设置上不仅要立足现实,更要面向未来,深谋远虑、科学规划,构建合理的专业结构,切勿为了眼前利益,一味追逐“热门”,将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此外,从长远利益考虑,独立学院还应加强基础性专业的建设,为应用性专业和新兴专业提供学科、专业依托,以巩固独立学院的办学基础,培养专业扩展能力。

二、本校专业与举办高校专业之间的关系

独立学院依托举办高校办学,并可共享举办高校的教育教学资源,与举办高校有着血脉相连的特殊关系。因此,在办学之初,许多独立学院直接移植举办高校的专业体系,照搬举办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方案。独立学院移植举办高校的专业体系,共享举办高校的教学资源,的确节省了专业建设投入,降低了办学成本,同时使教学条件尤其是师资力量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然而,独立学院是在我国高校朝着研究型大学的目标高歌猛进,培养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的教学型大学数量骤减,本科教育出现结构性失衡的背景下,为弥补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资源的不足而生成的。照搬具有精英教育情结、以研究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举办高校的专业体系和培养方案,也就违背了国家设置独立学院的`初衷,将导致独立学院的学生因为不得不在人才市场上与“一本”、“二本”学生进行不对等的同台竞争而失去社会竞争力。长此以往,独立学院将失去生存理由和发展空间,最终被淘汰出局。因此,应根据独立学院的生源特点、办学条件、市场需求,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专业体系,努力打造专业特色,培养特色优势专业。

三、专业口径与专项应用能力的关系

独立学院以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专业口径过宽,无法突出专项应用能力尤其是职业技能的培养,有违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也不利于学生就业。因此独立学院的专业口径不宜设置过宽。然而,专业口径过窄,尽管职业针对性强,学生在对口职业岗位上上手快,初次择业时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但职业适应面不广,职业迁移能力差,一旦所学专业供过于求或某种职业消失,就可能面临生存危机。同时,由于知识面过窄,创新能力有限,学生的后续发展能力受到严重制约。因此,独立学院切不可为追求初次就业率,过分迁就职业市场,因专业口径过窄而忽视基本理论教育和通识教育,将独立学院类型的本科教育弱化为职业技术教育,陷入本科教育职教化误区。在目前我国职业技术教育资源充足、技能型人才就业形势良好的背景下,教育成本相对较高、修业年限较长的独立学院,在生源吸引力方面仍明显强于职业技术学院,根本原因在于独立学院实施本科学历教育,遵循本科教育注重专业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教育的传统承诺,能为学生的后续发展、自我提升和职业迁移提供理论和知识支撑。如果独立学院急功近利,过分迁就职业市场,使专业口径狭窄到类同于职业技术教育,将有违本科教育的基本规则,有负于学生的自我期望和社会的人才期待目标。长此以往,势必遭遇学生和社会的冷落,生存理由和空间将不复存在。

综上所述,独立学院在专业建设上出现一定程度的功利主义倾向,从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上看,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但功利追求必须理性、适度,着眼长远,才能保证独立学院的可持续发展。

相关专题 河南城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