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外座椅布置对人的心理感受研究论文

jameszzz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jameszzz”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室外座椅布置对人的心理感受研究论文(共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室外座椅布置对人的心理感受研究论文

室外座椅布置对人的心理感受研究论文

在大城市里生活的人们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此时如果能为他们提供一些休憩的场所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些休息的场所能让他们进行一些特殊的室外活动,例如:休息、看书、玩耍、晒太阳、聊天等等。只有让这些环境具备一定的舒适度,才能让人们安心地在其中进行活动。如果环境条件不够好,那人们就不会在此久留。因此,环境差不仅会导致人们在室外逗留的时间变短,还会扼杀了许多益于身心健康的户外活动时间。不过,要想这些空间能成功地吸引人们逗留,它必须具备几个成功的条件。比如说具备某种蔽护性、日照及通风良好、具有开阔的视野、具有某种特殊的意义(比如一座名人雕像),或者还要具备一些生动有趣的场景。因此设计师们应该思考如何让人自愿在室外坐下来并长时间逗留。

本文以大学校园为案例,详细分析了公共座椅的设计与布置对使用者心理产生的影响。

1 座椅的周边环境

如果当供人休息的座椅布置在一个小小的竹林丛的正对面,背面则是一大片空旷的荒地,由于座椅较近道路,这就意味着来此就坐的人要走进荒地选择久坐,不仅可达性差,而且使用者心里也会非常的不舒服。座椅的布置可以凭借大树在夏季或其他时刻会对周围形成大片阴影区的优势,方便学生在树底下歇息,乘凉,就坐。座椅布置在山坡的大草坪上,干净的草坪,枯黄的落叶,会带给人的是开敞的空间感受。草地其实也是一处很不错的休息场地,重要的是如何合理地利用才会是环境设计的一个亮点。比如,西安交通大学校园内的室外草坪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在西交大樱花盛开的时候,优美的樱花不仅会吸引大量社会上的市民前来观看,还会对校园里的空间形成拥挤现象。此时为了创造良好的休息环境,西交大的樱花园旁边有一个大草坪空间,并用灌木丛与观花道路隔开,产生了一个具有围合感的露天空间,因此许多人都非常乐意选择这里休息、野餐、拍照和游玩等。

2 道路对座椅位置的影响

私密性是人处于户外空间中对接近自己或自己所在群体中的选择性控制,是人在户外空间中的一种环境心理需求。如T字形交通口意味着在交叉处会形成三个方向上的人流,当公共座椅正好位于小道交通枢纽处时,我们不难发现,虽然这里视线开阔但座位周围却没有一丝遮挡物,不仅让路人感到不便,连使用者也会觉得难受。因此,在这里设置座椅几乎没人会选择就坐,其布置既是对空间资源的一种浪费,又是环境设计失败的一种体现。

一些人因为主干道人流量大、噪声大而放弃在此附近就坐。从而引申出在环境设计中也需要考虑座椅布置的距离与角度因素。面向道路或者大空间的座椅在设置时也有应该注意的.问题,例如座椅与道路之间应该有适当的距离,不然当两者距离过近时,坐在座椅上的人会觉得不自在,也有可能阻碍车辆和行人通行。因此,双方之间必须保持1.5cm 以上的距离。而当座椅与道路或者大空间垂直时,坐在座椅上的人便不能轻易察觉到道路或者大空间中发生的情况,因此,不建议将座椅单个摆放。在这两种情况下,通常会选择让座椅以45 度角与路面相交,特别是两个长椅呈90 度布置的方法。

在树林的山坡顶上布置一个座椅,让来此就坐的人能有居高临下的感觉,把周围景色尽收眼底。并且可以通过多增添一些绿化,通过绿植创造强私密性空间满足需要。

3 公共座椅材料的影响

古时候,座椅多为石材或木材,20 世纪初常使用铁制座椅,现在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从而促进了材料的多样化使用。下面我将对一般座椅的不同材料进行简要分析:

木质座椅触感好,材料加工方便,随着木材粘接和弯曲技术的提高,椅子的形态已是多样化,总的来说还是较好的选择;石材虽然是目前公共座椅常用的材料,但由于其温度传导速度快,常温时触感还不错,但一旦气温过冷或过热时,人的感受就不是很好了;新型合成材料适应性较广泛,但缺乏亲和力,清洗也较麻烦;金属材质的座椅虽十分有时尚性,但间隙过大的条状或网状座椅会影响就坐的舒适性。

位于长安大学教师候车亭的座椅,基本上是候车的师生们很少选择就坐的。一是座椅上的材料利用的是人工合成的塑料,易脏,难清理。二是经过长时间的日晒雨淋,座椅的面已经破旧不堪,加上没及时更换,导致人从心理上就不会想去坐。

4 结语

能让座椅在公共空间中自由“漂浮”的灵活布局设计也不鲜见。有些失败的设计可能是由于过分关注建筑的形式美原则而忽略了使用者最基本的心理学考虑;也可能是“担心设计图纸出现空白”所致。无论如何,其最终这些充斥着自由放置有“室外家具”的空间看上去仿佛是在为人们选择小坐创造无限的可能,但实际上却是提供了一处非常难受的休憩环境。要想设计出一些合理优秀的环境空间,则需要综合考虑环境心理对使用者的影响。比如,不同材质的座椅会让使用者造成不一样的心理感受;不同的布置形式也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是否符合人体工程学及其舒适性也是重要的考虑条件。这些细节其实都是在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而作为设计师,要多学习环境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并不断地运用并完善于自己的设计中,最终带给人们的才是舒适的、美好的休憩环境。

篇2:城市化程度对老年人心理状况影响研究论文

城市化程度对老年人心理状况影响研究论文

城市化使老年人的生活环境发生急剧的变化,此种老年人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移居老人,即为追求更好更高的生活质量,更妥善的养老安排或更方便地照顾子女和孙辈或更方便地被子女或孙辈照顾,从农村或其他小城镇向大城市转移的老年人,此类老年人或多或少都带有一定的主动性;另一种是生活在城乡结合部中受城市化进程影响的老年人,此类老年人基本上为被动型,不论其希望或是不希望,城市化进程都不可能因此而加速或停}卜。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许多“老年村民”变成“老年市民”。本研究考察不同城市化程度区域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

1资料与方法

1. 1对象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抽取城市农村区域、农村转城市过渡区域与城市区域两个社区共300名老年人(60岁以上)进行问卷测量,发放剔除没有按照要求填写的问卷和不满足测谎要求的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183份(61%),男73名(40. 0% )、女110名(60.0%);农村69名( 37. 7 % )、农转城65名(35. 5 % )、城市49名(26. 8% )。

1. 2工具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老年人口的基本人口学资料、心理健康和孙辈依赖情况进行调查。工具如下:人口学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区域等。中国心理健康量表(老年版)(e.o,包括自我、情绪、社会适应、人际关系和认知功能5个维度,共68道题(包括3道测谎题),评价每一项口所描述的情况与自身的符合程度,从不同意到同意4点计分,1表示不同意,4表示同意,总分为5个维度得分之和。5个分量表和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hach曰为0. 75 - 0. 95,各项口与对应分量表及各分量表与总量表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 21一0. 76 ,0. 73 - 0. 92 ( P < 0. 001),重测信度为0.71 -0.9,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和实证效度。

1. 3方法按照严格的质量控制,主试统一,指导语统一,集体实施测量,为保证客观性,问卷不记名,在被试完全明白如何操作时开始测量,文盲老年人在主试的帮助下完成问卷。

1. 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6. 0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和双因素方差分析。

2结果

2. 1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的现状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量表总分(198. 7士24. 1),心理健康各因子自我、情绪、社会适应、人际关系和认知功能5个方而的评分分别为(38. 09士4. 86 ) ,(49. 37士16. 68 )、( 53. 57士9. 39 )、( 33. 46士4. 74 )、( 25. 74士5. 52)分;心理健康各个维度得分均处于中等水平。

2. 2区域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性别:男,女)x3(区域:农村,农转城,城市)的组间设计,其中因变量指标为老年人心理健康量表总分及各因子的得分,多元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人际关系”因子和“自我”因子具有显著的性别效应妞(1, 177)=8.274,P<0.O1;F(1,177) -5.584,P<0. 177=“” os=“”>=5. 659,P<0. O 1;F(2,177)=2. 449,P<0. OS;F(2,177) =2.794,P<0.05];事后多重比较发现,在社会适应水平、情绪体验水平和老年心理健康水平上,城市区域显著优于农村区域与农转城区域,而农村区域与农转城区域间无显著性差异;“认知功能”因子的性别x区域交互作用显著(F(2,177)= 2. 775 , P < 0. 05 ],进行简单效应分析。控制性别变量,在男胜水平上无区域效应,而在女性水平上“认知功能”因子存在边缘区域效应(z,m}>-z.94z,p = o. os >o. os ),且城市区域显著优于农转城区域和农村区域,农村区域与农转城区域间无显著性差异。控制区域变量,在农村区域水平上“认知功能”因子存在“性别效应,(F(1,m}>-s.s4o,P

3讨论

李娟等发现男女老年人在心理健康总分上存在显著差异,并且男性在情绪、社会适应、自我、认知功能的得分均显著高于女性,女性的人际分显著高于男性。岳春艳等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处于中等水平,男性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优于女性;在情绪、自我认知和社会适应方而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性得分显著高于女性。本研究与李娟等和岳春艳等研究结果有差异,相比之下,较接近于岳春艳等研究成果,原因一是李娟等研究对象为北京市城区老年人,岳春艳等研究对象涵盖城市和农村,但不包括农转城区域,原因二测量工具不同,本研究测量工具为中科院李娟近年标准化的专对于老年人群体的心理健康测量问卷,信效度较高,但真实情况尚需进一步大规模调查。产生差异的原因还可能是本研究选用城市老年样本较小。

本研究结果说明农转城区域虽然外界环境变得更加接近城市环境,但是老年人的心理状况更加接近于农村环境,心理城市化难以跟上建设城市化,两级差异值得引起研究者的注意。城市化有助于提高老年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因为城市老年人的生活较丰富,信息源较多,环境较为复杂,使得城市老年人的性格开朗,所以适应能力比农村老年人强。而农转城区域的老年人相比于城市区域和农村区域老年人,个体情绪状态更加不良,心情更加不愉快。城市化进程打破了原本稳定的居住环境,有些老年人还而临着搬迁,外界较为复杂的环境难免对其造成影响,难免造成心情低落。该条件下总体上农转城区域老年人更接近于农村区域老年人,但其置身于新城之中,生活各方而受到城市化的各种影响,其心理健康状况具有复杂性及特殊性,应引起关注。

篇3:对人际交往障碍孩子心理辅导的案例研究论文

对人际交往障碍孩子心理辅导的案例研究论文

案例分析

二年级的茵棋在人际关系上遇到了难题:只要在玩耍中输了,就大吵大闹,甚至报复性地把别人的文具藏起来或偷偷毁坏。如此反复,结果谁也不愿意和她玩。这样一来,茵棋更孤单了。但她却不甘寂寞,不时制造一些挑衅事件,以引起老师和同学的注意。只要老师批评,或者同学说她不对,她都会不分青红皂白地顶嘴,对老师有明显的对抗心理。老师、家长越批评,她就越变本加厉地对抗。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认为,假如两个认知要素是相关且相互独立的,我们可以导出另一个要素的反面,那么这两个认知要素就是失调的关系。

同样的错误,不同的学生修正起来难度不一样。教师家长认为好、自我感觉也良好的孩子,他们犯了错误,很容易改正。因为好学生基于这样两种认知——“好学生不应该犯错”和“我犯错了”,这两种矛盾的认知必然造成学生的痛苦体验。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不用过多批评,只要向其指出所犯的错误,他就会在自责中修正自己的行为。

而对于茵棋,就没有那么容易。教师认为她是害群之马,家长觉得她不可救药,自己也觉得天憎人厌。她也存在两种认知——“老师、同学眼中的我是一个经常犯错的人”和“我现在又犯错了”,而这两种认知并不失调。认知平衡就不会产生痛苦,个体也因此失去了改变自身态度和行为的动机,于是她破罐子破摔。

因此,我们应该帮助茵棋找回本该属于她的自尊心,提高自我认知,再让她分析自身问题,体验心理失调,进而完成转化。

辅导措施

1.动情:改变认知

新学年的开始,是一个良好的教育契机。经过假期的沉淀和反思,绝大多数学生在心灵深处都有积极向上的愿望,希望一切重新开始。学生对新接班的老师更是充满了期盼,希望能赢得新班主任的好感和信任,得到家长和同学的认可。

面对着一张张充满期待的新面孔,我动情地说:“新的学年到来了,你们的人生也翻开了新的篇章,以前的你是怎样的,老师不想知道,老师只想看到现在的你有多棒!在老师眼中,你们就像一张张干净的白纸,怎样在白纸上描绘就看自己了。” 孩子们都开心地笑了。我发现刚才正在我行我素地折纸鹤的茵棋已经悄悄地把纸鹤放进了抽屉,安静地坐好了。放学后,她还主动争取留下来,与值日生一同打扫教室。我不失时机地表扬了她。

我深知,此时的茵棋已经萌发出一种“一切重新开始”的向上心理,这会让她时时告诫自己,不要重犯原来的错误!在开学的第一个月里,茵棋努力争取当一个好学生:上课少了大吵大闹,班级的活动也开始参与了,脸上的笑容多了,不再是一副苦大仇深的模样。偶尔她忍不住吵闹起来,在我善意的注视下,也会有所收敛,而不再像以往一样不加理睬了。在她的眼中,我看到了一种渴望,一种融入集体的渴望。茵棋正在悄悄地找回本该属于她的自尊心。

2.知情:改变环境

要教育好学生,首先应掌握他们的思想状态和心理特点,了解其与家长、老师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构建起一个立体的教育网络。

叛逆心理源于青少年认知独立性的发展。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情绪强度迅速增加,对人对事十分敏感,性格发展处于一种非常矛盾的不平衡之中。当他人阻碍其自我表现或漠视其感受时,他们的逆反心理就会被激发,就会运用各种方式和手段来表达自己与外界的对立情感。

家庭教育环境与方式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性格与品质的.培养。通过家访,我了解到,父母的家庭教育方式正是茵棋表现唯我独尊的原因。于是,我与家长交流教育方法,共同探讨孩子问题的根源。经过谈话,其父母深刻意识到自己在教育方面的失误与不足。

此外,由于茵棋一直表现不好,所以个别老师会对她失去信心和耐心,在教育时不够尊重和体谅,导致她对老师的教育排斥和逆反。于是,我又专门与班上相关教师进行了沟通,取得了思想上的一致。

3.共情:改变行为

茵棋的个性、情绪不是一朝一夕形成,也不可能一朝一夕就可以改变。

早上,班长气喘吁吁地跑来:“老师,茵棋又大闹天宫了!”我来到教室,只见教室里一片狼藉,作业本撒了一地,同学们围成了一圈,目光里尽是批评与指责,甚至有厌恶与不屑。而中间站着的茵棋满脸泪水、目露仇恨、双拳紧握。有些同学幸灾乐祸地说:“好了,老师来了,你遭殃了!”我走近大家,用愉快的声音说:“一日之计在于晨。今天阳光明媚,又是一个好日子,为什么一早上就弄得哭哭啼啼的?各位同学早读吧。”在学生不敢相信的目光中,我站在讲台上做好了上课准备。看见茵棋紧握的双拳松开了,骇人的目光收起了,我心平气和地说:“先坐下,有什么想说的,上完课再告诉老师。”茵棋迟疑了一下,缓缓坐下。上课初期她无法投入,渐渐地,在有趣的课文,激情洋溢参与讨论、分享的同学的带动下,她开始投入到学习当中。

下课后,我把茵棋带回了办公室。我知道此时用冷处理的方法,才会让她认知失调,进而产生改正错误的动机。我搬来了一把椅子,让她坐在我身边,和颜悦色地说:“你先平静一下,想想刚刚发生了什么事?平静好了再跟我说,好吗?”可能是因为我的沉默,她越来越坐不住了,衣角卷得越来越紧。“气消了些没?”我转过头跟她说。倔强的她眼眶渐渐红了起来。“慢慢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我相信你是个诚实的孩子。”我的安抚和信任,给了她很大的力量。她抿抿嘴巴,慢慢说开了。原来今天早上,几个调皮的男同学回到班里,看见几张桌椅被弄歪了,还有乱写乱画的痕迹,就起哄说是茵棋干的,因为她以前最喜欢这种恶作剧。茵棋听了顿时火冒三丈,脱口就骂,那些同学不服气回了几句。她更火了,便动手把同学们交的作业本扔到地上泄愤。

听完茵棋的述说,我把几个起哄的同学叫到办公室,分别聆听了各人的陈述,重现了当时的情境。然后,让他们和茵棋反思事件中自己与他人的对与错,并在全班同学面前向对方道歉。在接受道歉时,茵棋低垂着头,满脸涨红,一副罕见的不好意思。轮到她向全班道歉了,她扭扭捏捏地不敢说话。我轻声在她耳边说:“勇敢一点,做错了就应该承认错误,老师希望你白纸上的污点能尽快抹掉。”茵棋明白了我的心意,迟疑地说了一声:“同学们,对不起。”语言虽简单,却是她跨入改善人际交往的第一步。我肯定了茵棋和几位同学的态度,并希望大家用平等、宽容、公正的心对待同学,共同建立一个积极奋进、和谐向上的班集体。自从这件事后,同学们开始慢慢接纳茵棋。一年来,茵棋的转变有目共睹,她也重新建立起人际交往圈,体验到老师的关爱和友情的珍贵,懂得了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道德问题的背后,往往有心理的原因。要改变学生,就必须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只有遵循认知情感心理过程规律,让学生获得良好的心理体验,帮助学生认识自己,调整自己,进行自我教育,才能增强学生的控制情感能力,进而提高其心理发展水平。

相关专题 对人座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