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小论文创作的学习案例

leesan83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leesan83”参与投稿,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科技创新小论文创作的学习案例(共5篇),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科技创新小论文创作的学习案例

适用年级:初中

涉及领域:其它

学校名称: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简介

随着二期课改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作为一种崭新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已步入各校的教学殿堂.如果把研究性学习定义为一种学习方式,那么如何把研究性课程中这种学习的方式与基础型课程加以整合,使其围绕一个主题或问题,以小组学习为主要形式,学生自主进行的探索性,实践性,开放性课程,这种可操作性尝试是本文学习案例设计时的总体构想.

随着二期课改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作为一种崭新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已步入各校的教学殿堂.如果把研究性学习定义为一种学习方式,那么如何把研究性课程中这种学习的方式与基础型课程加以整合,使其围绕一个主题或问题,以小组学习为主要形式,学生自主进行的探索性,实践性,开放性课程,这种可操作性尝试是本文学习案例设计时的总体构想.

我校是一期,二期课改试点学校,而课改试验率先从劳技学科开始.劳技学科成为课改的先锋是历史赋予的重任.我校高一学生经过一个学年劳技基础课程的学习,了解机械传动中常有带传动,齿轮传动,链传动,平面连杆机构传动,知道常用机械连接的方式,有螺纹连接,销键联接,和铆接,知道常用机械材料的种类与选择,然后通过学习知道机械设计用三视图的表达方法和有了使用AUTOCAD进行计算机绘图的操作技能,最后根据设计,学习机械加工,即:锯,锉,钻孔等技能,完成了简易电梯的制作和组装,通过一个学年基础课程的学习,即学生不同程度构建了进行机械设计的基础知识和具有初步实践经验的认知结构.为学期年终每位学生参与的创新论文撰写的研究性课程中学习任务的完成提供了必要的保证.

1,学习任务是怎样撰写科技创新小论文,论文课题是以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学生选择与其生活经验有关的问题,通过基于项目的科学教学方法,教师组织学生对案例的学习,了解解决问题的思考途径,即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和表达交流初步研究成果,通过实践检验,评定对初步研究成果进一步加以改进和完善.这种学习的本质在于改变传统的以“接受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与学习能力,符合二期课改要求.

学习流程:教师通过分析两个案例,首先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是:

(1)课题的选择倡导以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问题为目标,要善于捕捉问题,因为发现问题才可创造.

(2)研究问题常用观察研究法,实验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文献研究法.

(3)指导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法.

案例分析实录:

案例一:不对称伞面的雨伞

教师提出问题:生活中常会遇到大雨中两个人撑一把伞,而顾此失彼,两人衣服都被雨水打湿的尴尬,可用什么方法可以改善因为用一把伞撑两个人所带来的上述困窘呢

分析湿衣原因:教师引导学生用观察研究法,分析湿衣原因有:

(1)雨点下落受风雨影响,往往侧面袭来时,转换风向造成顾此失彼.

(2)因为伞面不够长,雨点侧面打来时,用伞侧对,往往伞面又不够大,另侧的人头上就要淋雨了.

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师通过假设与学生讨论解决问题方案.

(1)把伞面做大,也许可以解决淋雨,可是太大了,在多人行走时,因为伞的空间太大,造成行走的不便,还有携带的不便.

(2)伞面全部做长,固然可以不用侧伞挡雨,可是如果伞面材料不透明,会造成行走时,视线的遮挡,带来行走的不便.

提出一种设计方案:加长一侧伞面,做成一把与普通伞一样大的不对性伞面的雨伞.其实只要在另一侧增长伞的骨架,配以伞面,即9根骨架中延长其中3根连续的骨架即可制成.

小结:此案例告诉我们,事无巨细,其实生活中遇到的许多问题,都可以通过观察研究法,找到问题症结,创造性地予以解决的.

案例二:蚯蚓对生活垃圾处理与校园空气质量改进的研究.

我校北侧是一条小小商业街,紧邻校墙一段有一垃圾集装箱,垃圾箱内大多是商业街中清理出的有机垃圾,随着气温升高,垃圾箱内的有机物分解变质,发出阵阵恶臭,对我校教学大楼北侧的教室内的空气质量产生负面影响,根据问卷调查,学生对此影响的关注度很高,亟待净化空气质量的意愿强烈.

案例采用调查研究法:

结果显示,在学校呆得越久,对臭味的来源越清晰.

案例中对了解这根源的同学进行调查,如下图:

了解该问题的学生的态度

民意表明,强烈希望能够尽快解决该问题.

空气质量差的原因是:垃圾箱内垃圾分解速度较快,环卫工人每天在清理垃圾的周期内不能逆转有机垃圾堆放所散发的臭味,学生设想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案,通过网上资料查找可知:美国,日本等国采用生物技术的方法,处理这类有机垃圾,并取得良好效果,即用蚯蚓来“消化”有机垃圾,但需要大量的蚯蚓才能完成.所以,方案的设计:

(1)蚯蚓克隆方法

通过实验研究法进行研究

实验日期:

05.3.14~05.3.21

实验材料:

蚯蚓6条

实验过程:

1.将2条蚯蚓近头部切断,前部放入1号烧杯,后部放入2号烧杯;

2.将2条蚯蚓近中部切断,前部放入3号烧杯,后部放入4号烧杯;

3.将2条蚯蚓近尾部切断,前部放入5号烧杯,后部放入6号烧杯;

4.在6个烧杯中分别放入适量泥土;

实验结果:

3,4,5号中6条蚯蚓存活

总结:

实验失败.原因分析:气候干冷,不适宜蚯蚓生活.蚯蚓繁殖时期要延后,等气候条件适宜(温度在二十五度)时,进行为好.

(2),蚯蚓分解腐殖质:

新鲜大白菜50g

10条蚯蚓所用时间:

30天左右

搁置2星期大白菜50g

8天左右

总结:

蚯蚓喜好已经发酵的或开始腐烂的有机物.

小结:通过本案例的`学习,使同学们知道在写论文时可采用调查研究法,通常可采用问卷调查,如案例中对垃圾箱臭味问题影响和需要解决该问题的意愿,采用问卷调查形式.调查结果均用条形图表示,对比一目了然.如何解决有机垃圾的处理 通过资料查阅,即文献研究法,提出用蚯蚓处理垃圾的观点,最后又通过实验研究法,做了蚯蚓克隆和分解腐质的实验,本案例中对问题研究的方法的使用比较全面.

总结:通过两个案例的学习,引导学生选择与生活经验有关的问题,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收集资料,分析资料,表达交流研究成果,时间节点要求从5月23日到5月30日组队确定研究课题,并收集相关资料,可通过多种方式收集资料,如:网上资源,资料文献资源等,5月31日到6月10日完成创新论文的撰写,并交给教师初评.

6月10日到6月17日,对论文点评,据统计6个班级学生,共计完成论文180篇.

教学流程:通过案例学习,学生自愿以学习小组形式组队,明确组内分工,进行资料收集,完成科技创新小论文的撰写.

三,教师辅导策略设计

6月18日到8月1日,教师对各个小组上交的论文进行细致的阅读,评价,综合创意,实用性,可行性以及文笔流畅性等方面从中筛选出9篇论文,进行实验性的师生网络评价.

为了使大部分学生参与科技创新论文的了解与评价,我们采取了与信息学科整合的方法,搭建科技创新论文网络评价平台,在此平台上,为学生创建各自的帐号,将学生的论文上传到服务器,所有的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浏览到参评的作品.我们初步草拟了对科技论文评价的方案,量化四个指标,即:创意,实用性,可行性和论文文笔.利用过程评价平台,首先对筛选出的9篇论文进行评价.

指导思想:

教师于8月13日到8月14日,在暑期组织学生对部分论文通过制定评价量表,引导学生自评,互评对话,以激发学生的探索和求知欲望,引导学生对论文中研究的问题向进一步完善的纵深度拓展.

具体步骤:

1,集中部分学生到计算机房,学习该评价平台使用方法.

2,参评论文作者介绍自己论文创意.

3,作者对论文进行自我量化评价打分.

4,教师及全体学生分别对参评论文进行量化评分,同时,发表自己对该论文的文字评价,并提出建议.

5,教师对网络评价进行整理,反馈,取得第一手材料.

部分学生评价表:

篇2:青少年科技创新小论文

青少年科技创新小论文

【目的】

为了发现磁铁磁性受高温与强磁场环境的影响,并且为了找到我们在学习中常见的V形磁铁的居里温度,我们进行了实验。

【思路】

为发现磁铁磁力减弱或消失的变化情况,我们准备采用模拟这两种环境的方法。强磁场的环境采用直流电磁铁来模拟;高温环境采用高温电炉进行模拟。

【工具材料】

永磁铁:两块,分别为U形和条形。

高斯计:LakeShore制造的410型,最小分辨率为0.1GS,量程为GS。

电源:直流稳流电源,最大输出电流为400A,最大输出电压为50V。

两极直流电磁铁。

天津电炉厂制造的RJX25—13型箱式高温电炉,最高加热温度为1350℃。

【制作过程】

用高斯计测量一块V形磁铁和一块长条形磁铁,分别放入强磁场及高温环境中,不断改变输入电磁铁的电流和电炉温度,同时记录数据最后进行分析。

【科学性】

本次实验得到了准确的数据,并进而得到一些简单的物理结论。

【先进性】

本次实验完全由学生设计,亲自动手操作,不拘泥于资料中的数据,通过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法,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创新点】

根据设计实验思路,提出具体的操作方法,并亲手操作,得到了最后的结论。

在日常生活中原本磁力很强的磁铁由于在强磁场的环境下磁力的方向以及大小会发生变化,例如小磁铁在两块大磁铁的干扰下磁力会有所减弱;磁铁放在炉子旁,在高温情况下,磁力也会有所减弱;铁钉吸附在磁铁上,经过一段时间后会有磁性,我们查阅了许多资料,知道每一块磁铁都有不同的居里温度(Curie Temperature),即磁铁在该温度下会失去磁性,而我们在学习中常见到的磁铁的居里温度是多少呢?带着生活、学习中许许多多有关磁铁磁力减弱、消失、产生的种种疑问,我们进行了具体的实验,得到了准确、定量的物理结论。

经过认真的分析以及查找资料我们发现,使磁铁的磁力减弱或消失的条件有:高温环境、强磁场环境以及强烈震动等。我们着重对高温以及强磁场两种环境下磁铁磁力减弱或消失的情况进行了实验;实验的目的是发现磁铁在高温环境下磁力的变化情况,并尽可能地发现其中的一些规律,预计在最后数据构成的曲线图像中可以发现一些大致的趋势和简单的规律。

我们用高斯计对磁铁进行磁场值的测量。为了使数据更加准确,我们采用了一个磁极多点测量的办法,即以一个磁极的中点为主要测量点,把磁铁四角的四个点作为辅助测量点,因为在永磁铁中,磁感线的分布在磁铁的四角有重叠部分,所以不很准确,而中心能够准确地反映磁极的磁场值,所以在数据中我们以磁极中心的磁场值为最主要的数据,具体点的命名是:N极的四角分别为A、B、C、D;S极的四角分别为E、F、G、H;N极的中点为P,S极的中点为Q。

1.强磁场环境下的实验

我们在实验室中先用高斯计测量了条形型铁N、S两极的磁场值,接着我们将其放入了直流电磁场中,这时将经稳流电源整流、滤波后的直流电通给直流电磁场一定安培的电流,用高斯表测量强磁场内的磁场值,之后关闭稳流电源,拿出条形磁铁,再次用高斯表测量其N极、S极的磁场值的大小,进行对比之后,重复以上步骤,只是逐步增大其输入电流,记录不同的数值之后画出曲线图,通过曲线对数据进行分析。

2.高温环境下的实验

我们为了发现温度对于磁铁磁力的影响,我们采用高温电炉对磁铁进行加热,用高斯计对磁铁的磁场值进行测量,以温度每升高20℃为界限对磁铁进行测量,因为条件不允许,而且通过查资料我们看到磁铁在高温时与降温后的磁场值变化不大,所以我们测量磁铁时都是在磁铁从电炉中拿出用水冷却后才进行测量的。

3.对U形磁铁重新充磁的实验

在实验的最后,我们准备对已经完全失去磁性的磁铁放入直流电磁铁中进行充磁,即将其按照一定的方向放入(即将其侧放,目的是尽可能使直流电磁铁的磁感线符合U形磁铁原始的磁感线分布,真正达到充磁的目的),然后再给电磁铁通上400A的电流,五秒钟后将电磁铁断电,拿出磁铁,经过高斯计测量后,测得S为-92.8GS,N为77.6GS,虽然它的磁场值没有实验前大,但现在仍可以吸起小块金属。

这次实验最终测量出来数据基本符合我们的预料,在强磁场环境下的数据所呈现的曲线较为不规律。对照曲线图可以看到对电磁铁所加电流小于20A时,磁铁正负磁场的磁场值变化不大,磁极也没有发生任何偏转,当输入电流大于20A时,磁铁的磁极以及磁场值发生了许多变化,N极的五个测量点大幅度减小,平均都在六分之一到七分之一左右,而S极也发生了许多变化,输入电流由1 8A变为21A时,S极的Q点由-319GS变为42GS。另外,不但数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极性也发生了偏转。在我们测量的五个点中有三个发生了偏转,之所以两极的磁场值发生巨大的变化,是因为输入直流电磁场的电流是21A时,电磁铁中的磁场值明显超过了磁铁两极的磁场值,所以会对磁铁产生很大的影响。在后来的几次测量中,磁极的磁场值变化都不是很大,直至将输入电流增加到40A时,N极的几个辅助测量点都发生了偏转,主测量点的值也已经变得很小,而S极的磁场值也已经完全成为正值,这说明磁铁的两极在此时已经完全发生了变化。紧接着我们就将输入电流增大至200A,这时电磁铁内的磁场值是输入电流为40A时的10倍,这时的磁铁的磁极已经与外面的涂漆标志相反了,这块磁铁的涂漆为S一端已经可以和一块正常的磁铁涂漆为S的那一端相吸引了。在高温环境下的实验数据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到N、S极的P、Q点的磁场值都是随着温度的上升而下降的,当温度在220℃~300℃之间时磁场值下降最快,当炉内温度到达300℃左右时,磁铁被加热至红热状态,温度达到340℃时,磁铁两极的磁场值都降至很小,温度到360℃时,两极磁场值均变为0。

磁铁在高温以及强磁场环境下磁力会发生变化:磁铁在高温环境下磁力会减弱直至消失;磁铁的磁场方向在强磁场环境下会发生变化,甚至发生磁极的偏转;没有磁性的金属在强磁场环境下会具有一定的磁力。

一切物质都是由它的分子组成的,分子又由原子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电子在不停地自转和绕原子核旋转,电子的这两种运动都会产生磁性。但由于其运动的方向各自不同,普通的金属内部各个分子电流的取向是杂乱无章的,它们的磁场互相抵消,对外界不显磁性。在外界强磁场的作用下,有些物质内部原本的、各自运动的电子,全部排列整齐,而此时,电子旋转产生的磁效应与外界磁场方向一致,物质便呈现出磁性。磁铁之所以能吸住铁钉,是因为具有磁性的磁铁靠近铁钉时,铁钉内的原子被磁铁磁化。同理,若是让正常的磁铁处在强磁场环境下,磁铁内部的电子旋转的磁效应与外界磁场方向不同,所以磁铁内部的一部分电子旋转的取向会受到外界强磁场的干扰而发生变化,这时磁铁内部的电子旋转的取向会有所不同,会有一部分分子电流互相抵消,使磁铁内部的磁场方向发生很大的变化,甚至发生磁极偏转。而磁铁在高温环境下磁力消失是因为磁铁内的分子在高温环境下热运动会加快,改变了电子运动方向的规律性,会使分子电流互相抵消,从而使磁铁的磁力减弱直至消失。对磁铁进行重新充磁,使原子的电子排列重新具有规律性,而使失去磁性的磁铁重新具有磁力。

通过这次实验我们对于磁铁退磁得到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而利用磁铁的居里温度以及磁极偏转这些性质,可以为我们更好地服务,例如,电饭锅底部的控温装置就是利用了磁铁居里温度这一特性,该装置用的就是一块居里温度是105℃并且在降温后磁性还会恢复的磁铁,当锅里的水分干了以后,食品的温度将从100℃上升。当温度到达大约105℃时,由于被磁铁吸住的磁性材料的磁性消失,磁铁就对它失去了吸力,这时磁铁和磁性材料之间的弹簧就会把它们分开,同时将电源开关断开,停止加热,如果在不方便测温度的情况下,可以放入一块磁铁性质已知的磁铁,最后通过分析磁铁的磁场值的变化来估算温度最高达到了多少。利用这些性质在安全开关、放火灭火方面有很大作用,当然这些都是一些设想,若要真正实现还需要我们的进一步努力。

篇3:初中科技创新小论文

我们四肢上的一些活动是晃摆式的,比如走路时腿部的前后摆动带动肢体末端足部的摆动。我想利用这一点作为生物发电的一种方向。而对于晃摆直筒发电,比较初步的设计原型是这样的:在一根圆筒管上绕有多匝线圈,再在管中放入一个球形磁体,管的两端装有可压缩的'弹簧。当沿圆筒中心轴线方向前后震动圆筒时,球形磁体在管中往复运动,使外围的线圈生电。这个原型可与鞋结合起来,即在鞋的前部大部分区域装上一排圆筒,当然圆筒的安装方向是和鞋的前后方向平行的。再可在鞋跟处设计装配微电子线路、锂电池和插口等。在走路或跑步时,由于圆筒的发电而向锂电池供电,是电池成为随身的备用电源。当随身便携的电子产品(如mp3mp4psp数码相机等)电量不足时,可用足部的备用电源对其充电。而且我认为有一定强度的圆筒可直接作为鞋底材料,不必为这个原型在鞋上无处安装或使鞋变得臃肿而苦恼。

这个原型可经后期优化设计,能在身体的其他摆动部位给以恰当安装,还可直接将它放在口袋中或背包里,只要有震动,就会发挥作用。

篇4:科技创新小论文怎么写

科技创新小论文怎么写

要求学生写科技小论文,最终目的就是培养中学生科技创新精神和能力。中学生经常写写科技小论文,可以让思维从封闭走向开放,能够自主探究、主动思考,提高中学生的创新能力。

科技创新小论文怎么写

指导学生写科技小论文,要注意做好以下几点:

一、论证价值,科学选题

常识是集历史、地理、生物、生活、科技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学校可以引导中学生,从课本上的研究性课题、动手操作、课外延伸等处着手,对中学生较感兴趣的课题讨论。我们可从其科学性、实践性、推广性等方面进行反复论证,如果有价值,那就从中选取一个小切入口,来进行研究。在选题时要注意结合当地情况,选题不宜过大,课题的中心要具有一定深度。

二、多种渠道,搜集信息

信息,对于科技创新研究来说非常重要。教师在指导中学生进行科技研究时,应重视培养中学生对信息搜集的.敏锐性,要教会中学生如何利用或创造条件,通过种种手段搜集各种科技前沿信息,然后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处理、综合。学校要努力创造条件,开放图书馆、阅览室、互联网电脑教室,鼓励中学生快速浏览信息,从各种纷繁零碎的信息中,迅速而准确地找到有用的科技信息,这样,中学生写出来的论文才有一定深度与新意。

三、深入讨论,合作研究

经过实践调查,搜集信息后,还要深入研究,我们鼓励并采用小组合作研究的方法,对课题进行“深加工”。新课标指出,\"中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必须根据中学生身心发展学习的特点,关注中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中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中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四、撰写论文,激励创新

在课题研究有个初步的眉目后,老师就要及时指导中学生根据课题拟订提纲,按照课题研究的有关格式要求,把活动经过以及成果、思考、建议写下来,把科技实践活动中闪光的创新点记录下来。

最后强调一下,科技论文撰写时,要求论证严谨,文笔清晰流畅,这一点也不容忽视。

篇5:科技创新小发明小论文

科技创新小发明小论文

小发明是要求运用科学知识和科学规律,各位同学,看看下面的科技创新小发明小论文吧!

科技创新小发明小论文

摘 要:是对日常生活中、学习中或劳动时遇到的不方便、不顺手和不称心的事物,进行改进和创造性地设计制造的新产品。这类活动使学生手脑并用,而且容易激发学生的科学实践兴趣,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

关键词:提出问题;自主创造;制作

一、提出科技创新问题

在科技教育活动过程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他们用课本上和通过其他途径学到的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像科学家那样去探索和实验,获得创造知识。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在教师的辅导下,发现问题,查找资料,制订计划和亲身实践,在实验中积累数据,在研究中分析数据,直至撰写科技小论文或创造出有价值的科技作品。

每当学生完成一个研究课题,他们就经历了一个完整的科学研究过程,从而学会了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在解决实际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问题的过程中,提高了他们的思考能力。

在科技创新活动时,学生提出一些研究问题或研究方法,教师要给予肯定和积极引导。我校是农村学校,夏季学生家里苍蝇很多,胡婷玉同学在灭蝇时发现问题:用苍蝇拍虽能打死苍蝇,但会留下死苍蝇的内脏污点,很不卫生;如果用粘苍蝇纸,只等苍蝇 “自投罗网”,不能主动出击,效果不佳。在教师的指导,从研究苍蝇拍开始,直至设计制作卫生灭蝇兜。

卫生灭蝇兜不但能灭停着不飞的苍蝇,而且还能逮住在空中乱飞的苍蝇;还会让苍蝇“自投罗网”。这个小发明获得嘉兴市第二十二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

学校图书室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学生借书后,借书证放在图书室内。当学生到图书室还书时,图书管理员要在一个班的借书证中,找到还书学生的借书证,不是件容易事。来还书借书的人多时,学生要排着长队等候。

为此,一对同胞姐妹郭婴、郭婴霞动起了脑筋,想了很多办法,经过反复尝试,动手实践,不断改进,每一次的改进,都向前跨了一步,终于设计制作出“寻找方便的借书证”。这个小发明获浙江省第二十三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

二、探究科技自主创造

自主创造是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学生探究科技自主创新的重要途径。在科技教育实践中,要使学生发展个性,激发学生自身的创造,促进创造力的开发,就必须让学生自己主动大胆地去设计,突破原有的知识圈,打破常规,而产生新的设想。特别是对那些有新意、有创见的方面,哪怕是星星之火,也要给予肯定和鼓励,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进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

如,朱懿超同学发现:不少人爱用一次性杯子,尤其是用一次性杯子招待客人,而客人也喜欢用一次性杯子喝水喝茶,认为这样干净卫生。但是,目前的一次性杯子都存在着一个共同问题,一袋一次性杯子中的杯子是一模一样的。在人多的场合,杯子放手后,往往由于认不准自己喝过茶水的那个杯子,而再用新杯,造成严重浪费,污染环境。

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减少一次性杯子的浪费呢?朱懿超同学进行了研究,想到了多种方法,最后设计了:“有编号的一次性杯子”。有编号的一次性杯子,是把一袋一次性杯子中,给每个杯上分别印上不同的编号:1、2、3……,再在杯上写上“用杯记号,再喝找它,减少用杯,环保第一”的字样。

用简单的编号来区分一次性杯子,避免人们在一个场合用两个以上的杯子,减少一次性杯子的使用,减少“白色污染”,增强环保意识,发扬勤俭节约优良传统。这个“有编号的一次性杯子”小发明,获得嘉兴市第二十三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

三、实践科技制作活动

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教师必须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育观点,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思想,努力营造学生主动求知的学习氛围,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做科技创新的主人。

如,在船模活动中,船模制作完毕,要进行试航。船模试航是调整船模的稳性、航向、航速和航程的重要措施。但是,绝大多数学校没有船模试航活动的水域,校园内没有供学生船模活动的水域,妨碍学生船模活动正常展开。以前,我校船模活动只能组织学生跑到校外的池塘边去试航,要花很多的时间,又不安全,特别危险。

在船模活动中,李伟同学想到,学生中午洗饭碗的地方,有个长方形的水槽,只要堵住出水洞,在水槽中可做船模试航,这样既方便又安全。

李伟同学的船模在水池内试验中发现:船模的航行方向,当船艏前面顶住池壁,船艉向左摆动,船艏是向右偏航,船艉向右摆动,船艏是向左偏航,只要调整到船艉不摆动,船模的方向就准了。

船模的航行方向解决了,航行速度怎样测试?李伟同学想到了科学课上做实验时的测力器,把测力器钩船模的尾部,拉力大,就是航行速度快。通过用测力器,试验船模的航行速度果然很好。

实践证明,船模试航用仪器在水池中可以进行水密性、稳性、航向、航速和航程测量得到正确的数据。这样既节省时间又十分方便,更安全,可以边做边试验,大大提高了研制船模的工作效率。我校船模选手在我的指导下,参加桐乡市、嘉兴市、浙江省比赛取得了好成绩。我们研制船模活动不仅是为了获奖,更重要的是在研制船模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了创新能力、树立了创新观念!

这个小发明为广大船模活动爱好者解决了没地方试航的问题。这篇《船模在普通家用水池中试航的研究报告》科技小论文获得桐乡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

我们的船模活动,不但与课本知识、科技创新、技能技巧相结合,而且把这个科技创新活动的收获经验上升为理论。通过学生自己设计活动内容,他们将不断地开拓思路,不断有新的尝试,新的创造,不断进入自身理想驰骋的新境界。

总之,在新理念指导下,开展培养小学生科技小发明活动的研究,促进小学生在家庭里、校园内、生活中、社会上,学习运用科学知识,发挥每一位小学生各自的潜力和创造性,是我们要培养的目的。

相关专题 科技创新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