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新媒体传播论文

、小佛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小佛”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网络新媒体传播论文(共1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网络新媒体传播论文

网络新媒体传播论文

【摘要】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发展势头迅猛,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网络新媒体以自己独特的优势迅速赢得市场,获得受众的青睐,逐渐从边缘走向主流。网络新媒体的传播具有凸显受众主体地位、互动性强、信息发布及时、信息获取方便等特点。它对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和消极双重影响。

【关键词】互联网 网络新媒体 信息传播

一、网络新媒体发展:从边缘走向主流

中国互联网络从1994年开始进入基础设施建设,到现在已经走过了17个年头。在这里,网络媒体的发展经历了摸索、完善到壮大的过程。目前我国网络技术、网络基础设施、网络资源、电信技术、数字技术等呈持续高速发展态势,社会逐渐实现网络化。99.1%的乡镇和92%的行政村接通了互联网,95.6%的乡镇接通了宽带,3G网络已基本覆盖全国。①整个社会就像一张蜘蛛网,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跨越了时空阻隔。

与此同时,重大新闻事件报道让网络媒体优势得到充分显现。在“非典”事件中,网络媒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提供的互动平台让受众及时获取信息。在孙志刚事件中,网络媒体为在其中起到了巨大作用,最终导致一个实施了的不合理制度――《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的终止。更为重要的是,政府部门逐渐意识到网络媒体巨大的发展前景。目前新闻网站已经成为传统媒体的延伸,变成了主流媒体。我国新闻网络媒体主要包括三类:综合类新闻网站、门户网站的新闻频道和传统媒体的网络版。中央重点新闻网站日均页面访问量已经达到5.2亿,与相比增长了近4倍。②在网络媒体蓬勃发展情形下,传统媒体向网络媒体伸出了橄榄枝,以积极主动的方式参与到网络新媒体的发展中来。

二、网络媒体的传播特点

作为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产物,网络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网络媒体凸显受众的主体地位,打破单向传播局面。自网络新媒体快速发展以来,受众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凸显,受众不仅是信息产品的消费者,而且是信息的发布者。在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是传播者,博客、播客、微博以及论坛社区的诞生让每个人都拥有了信息发布的权力。如果在QQ空间或网页上读到一篇很好的文章或者是看到一段精彩的视频,我们可以通过转发的方式让很多人都来分享。我们也可以在博客上发表自己的文章或者制作网络视频,如果作品够精彩、有特色,可能会在一夜之间变成网络红人,这样的事例已不胜枚举。

其次,网络媒体具有很强的互动性。以往传统媒体主要以单向传播为主,受众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即使有互动,也是延迟的。随着Web2.0技术的兴起,网络新媒体互动性得到了充分体现。论坛和社区、QQ、MSN、博客、微博等等都是受众进行交流互动的场所,许多新闻网站也提供了互动平台,受众可以随时发表自己的观点,作者会及时进行回复。《时代》杂志将“年度人物”颁给全球数以亿计的互联网使用者,《时代》周刊对此解释说,社会正从机构向个人过度,个人正在成为“新数字时代民主社会”的公民。③基于普通人之间信息互动的Web 2.0技术,让人人都成为传播者。

第三,网络媒体信息发布及时,传播速度快。基于宽带网络的连接,信息传递迅速,尤其遇到突发事件,及时性就充分显现出来。现在的3G手机已具备多种功能,轻便易携带易使用,可以迅速将事件发生的情景记录下来,只要与网络进行连接,信息立刻就会在网络上传播开来,让人们第一时间获取消息。由于网络信息发布门槛比较低,任何人都可以在网络上发布信息。3月11日发生日本地震的消息也是最先通过网络获得,而有关日本地震的消息第二天才见诸各大报纸的头条,然后才是一系列的追踪报道。

第四,网络媒体让信息获取更加方便快捷。互联网拥有海量信息,借助搜索引擎准确定位,人们可迅速找到所需信息。使用者在搜索引擎窗口键入关键词,按下回车键,几秒钟的时间内就会出现大量相关信息。门户网站新闻更新及时,突发事件滚动报道,让人们能及时获得最新消息。通过设置超链接功能还能让人们通过阅读一系列相关专题报道,对事件有一个清晰全面地了解。网络上有大量免费的视频、音乐、学习资料等等资源供人们欣赏使用、下载保存。各种数据库的建立,电子出版业的发展,让学术资料的获取更加容易,有利于开展各项研究。

三、网络媒体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网络媒体的诞生给社会各个方面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交往方式乃至整个社会的结构。

(一)网络媒体的积极影响

1、丰富精神生活,给日常生活带来便利。心理学家马斯洛曾经将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五个层次,认为在人的低层次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就将有更高层次的需求出现。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满足,有了更多闲暇时间,对精神文化的需求逐渐增加。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更高层次的需求。

2、形成传播新格局,推动传媒产业发展。新媒体的出现,让传媒市场发生了巨大变化,新媒体以其独特优势迅速占领市场。在眼球经济时代,传统媒体也在改变策略,一方面对大众化的市场进行细分,另一方面通过与新媒体合作,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以期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将传媒这块蛋糕做大做强。1994-间,中国信息产业年均增长超过26.6%,发展速度快,经济规模跃居全国工业之首,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和先导性的产业。④

3、提供言论发布平台。民意需要得到充分表达。如今作为信息发布平台“新秀”──微博的兴起和壮大发展,为受众提供了一个更加方便快捷的言论发表渠道。20中国微博市场注册用户数量将达到7500万,增长速度创下中国互联网应用发展之最。⑤它成为公众参政议政,表达心声的有效途径。在203月举行的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中,至少数十名政协委员首次同时用微博直播会议。截至年3月3日,共有两会的代表、委员331人开通了新浪微博。⑥这可以说是推动民主政治的又一大举措。

4、提供舆论监督新途径。网络新媒体为人们更好的行使信息表达权、知情权和舆论监督权提供了更新的平台,观点的自由表达形成一股强大的舆论力量,从而对事件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这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前一段时间网络上流行官员及相关部门“晒账簿”,这就是公众舆论监督的产物,它有效促使相关部门的工作能在更加清晰透明的环境中进行。

(二)网络媒体的负面影响

新媒介是把“双刃剑”,它开阔了人类交往的新天地,推动了信息时代的向前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

1、网络监管难度加大。在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是传播者,网络信息平台并不像传统媒体具有严格的审查把关制度,很多信息发布者也不是专业新闻从业者,不能充分认识真实性原则,有些信息没有经过核实就进行了发布,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2011年3月全国各地发生盐荒事件,一些人在网络上散播谣言,加之商家炒作,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一股抢盐热,由于相关部门及时出来辟谣,才逐渐平息了这股**。由于网民身份隐蔽性特征,也很难对他们进行处置,这给网络管理带来很大不便。

2、塑造“媒介人”,影响现实人。截至年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4.57亿人,较20底增加733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4.3%,较年提高了5.4个百分点。⑦对于很多人来说,上网已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但是网络毕竟不是现实社会,它的虚拟性使很多人上当受骗。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容易误导受众,特别是对未成年人,因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还很有限。现在很多人都患有“媒介依存症”,他们宁愿在网络中寻找自己的价值,也不愿意回到现实中来。

3、冲击我国文化的影响力。互联网让我们跨越国界,超越时空阻隔,交流沟通更加便利,它是我们了解世界的一个“窗口”。通过网络,我们与外界的接触越来越频繁,对异域文化的了解日益增多,殊不知其他文化正在对我们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改变着我们的各种观念。也许是由于求新,人们总觉得别国的东西就是好的,这会降低本土文化的影响力,使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受到很大冲击。

总之,网络新媒体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也改变着整个社会的面貌,在给社会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我们要趋利避害,充分发挥网络新媒体的积极作用,消除负面影响,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

参考文献

①②谢利,《从草根走向主流 新媒体改变传媒格局》[EB/OL].

③《互联网使用者当选〈时代周刊〉年度人物》[EB/OL].

④《中国网络媒体角色嬗变 从“草根”走向“主流”》[EB/OL].

⑤李智,《内容为王终端多元――2010中国新媒体市场回顾》[J].

篇2:大学生网络新媒体论文

大学生网络新媒体论文

大学生网络新媒体论文

摘 要:随着网络新媒体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消费的主要手段之一。文章通过调研网络新媒体对于大学生消费行为上产生的正负双向影响,为大学生如何利用网络新媒体消费提供了建议。

关键词:网络新媒体;大学生;消费行为;影响

一、引言

网络新媒体,是以互联网为传播介质而产生和发展的新媒体。相较于传统媒体,交互性、多媒体性、海量性、快捷性、开放性等特征使其强烈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据CNNIC发布的《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32亿,较底增加1442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6.9%,较20底提升了1.1个百分点。在各类网络应用的使用率中,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3.32亿,比例从48.9%提升至52.5%。在网民构成中,学生依然是中国网民中最大的群体,占比25.1%,互联网普及率在该群体尤其是大学生中已经处于高位。研究网络新媒体对于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影响,有助于了解阻滞大学生消费的因素并提出可行的意见建议,对于在网络新媒体环境下如何促进大学生消费有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对象:本研究以温州高教园区6所大学的大学生作为抽样样本,采取了随机抽样的方法,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59份,其中有效问卷338份,有效回收率为84.5%。其中男生145份,女生193份,大一100份,大二85份,大三85份,大四及以上68份。

2.研究工具:根据作者编制的20题问卷,每题设置A、B、C、D四个选项,采用自选式回答,后利用Excel,Spss18.0等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研究。

三、调查结果分析

1.网络新媒体对于大学生消费行为的正面影响

(1)网络新媒体广告丰富多样,无处不在

调查结果显示,79.3%的同学从网络新媒体获得购物信息来源。网络广告内容丰富且表现方式多样,不受版面、播出时间的限制,能够容纳海量信息,同时信息及时更新,互动,大学生消费者可对自己感兴趣的广告进行点击,深层了解,使网络广告达到最佳效果。

(2)网络购物方便快捷,优势明显

调查结果显示,90%以上的同学有过网络购物经验。由于大学城多处于城郊,大学生去实体店多有不便,而大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放在学习上,很少能抽空出去逛街,网上商店24小时对客户开放这便解决了时间地域问题。此外网上的商品与传统商场相比相对便宜,适合大学生的消费能力。

(3)网络新媒体特点符合大学生个性特征

调查结果显示,在生活费扣除生活必须花销后的消费中,59.3%的同学认为“我喜欢购买独有独特风格的东西”,52.4%的同学认为“我喜欢购买时尚流行的东西”,41%的同学认为“我喜欢购买打折合算的东西”。大学生消费具有崇尚个性品味,追逐时尚、享受生活等特点,网络商店品种齐全,能够满足大学生的各种个性需求。

2.网络新媒体对于大学生消费行为的'负面影响

(1)网络消费风险高。网络发展的同时也滋生了犯罪。大学生涉世未深,容易轻信他人,安全隐患更大。不法分子以种种理由拒绝第三方支付,诱使大学生直接付款。“钓鱼”网站通过与购物网站相似的网络平台,窃取同学们的交易账户和密码,或者直接通过网购木马窃取同学们的用户信息,还有的商户通过收取定金,诱使大学生确认收货等,或者故意拖延时间,利用系统自动确认收货。大学生心智不成熟,极易受骗上当。调查结果显示,13%的同学受到过此类侵害。

(2)购物品质难以保障。由于网络购物是虚拟交易,同学们不能亲身感受拟购买的商品,只能通过文字描述以及图片、视频等间接手段去感受商品的功能特性、产品质量,因而,网络购物品质难以得到保障。网络店面数量庞大,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很多商家夸大产品性能,提供虚假价格,诱使大学生做出不恰当,不合理的消费选择,收到的物品与宣传不符,甚至是残次品,给同学们造成了不小的困扰。

(3)刺激非理性消费。在网络新媒体环境中,广告的刺激以及同学之间分享互动,使得大学生非理性消费较为严重。调查结果显示,87%的同学们表示存在购买冲动消费以及后悔的情况。学生非理性消费行为表现为攀比消费、虚荣消费、享乐消费。大学生在拥有金钱的控制权的同时却还未形成完整的消费观念,价值观和消费行为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在人际交往、恋爱及休闲娱乐中这些方面更可能出现冲动消费行为。

四、结论与建议

大学生消费者在享受网络新媒体带来的快捷方便时,也应该提高警惕,合理消费。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1)提高警惕,安全消费。同学们要提高自我防范意识,不贪图小便宜,不断学习网购的防骗知识。使用支付宝、财付通等有安全保障的第三方平台进行网上支付,安装带有网购保护功能的防毒、杀毒软件,并不断进行更新升级。(2)货比三家,精明消费。同学们应该多比较,查阅用户评价,挑选正规厂家的产品。通过实体店看过实物,试好型号,再在网络上挑选,避免商家宣传与实物不符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切勿贪图价格便宜,要明白“一分钱,一分货”的道理。(3)合理规划,理性消费。同学们应该做好理财,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消费,切勿跟风、攀比,也不要盲目标新立异,冲动消费。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李艺,杨月.当代大学生非理性消费行为归因研究[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428-434.

[3]徐金虎.大学生手机购物现状与发展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4,01:89.

[4]马红军.网络购物风险分析及消费者应对策略探讨[J].电子商务,2011,4:26-27.

篇3:新媒体动漫传播的新趋势论文

新媒体动漫传播的新趋势论文

一、新媒体传播与动漫的主要对接形式

新媒体传播的多样化对于动漫产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新媒体传播与动漫的对接形式主要有互联网新媒体对接、手机新媒体对接、数字电视新媒体对接。

1、互联网新媒体与动漫对接

在我国,互联网事业发展迅速,互联网的规模和网民数量居世界第一位。发达的互联网络为动漫产品的传播提供了广阔的平台。近年来,国家大力扶持动漫产业的发展。国产动画片产量与质量呈现大的增长趋势。仅依靠传统电视台播出的形式不能满足动漫产业发展的需求。互联网新媒体的出现弥补了传统电视播出的不足。互联网的传播范围广泛,传播成本低廉,不受时空的限制。基于互联网的动漫传播对接,能按照用户的不同需求任意点播或重播;能让用户以快捷的方式搜索、浏览、上传、分享、评论视频内容;能让我们看到大量的动漫作品,其中包括在电视台播出作品和大量的网络原创动漫作品;能让观众对动漫作品进行开放性的任意点评和自主传播,许多动漫和动漫游戏作品通过开放性点评和包括视频分享、博客、微博等自主传播,在互联网上迅速蹿红。

2、手机新媒体与动漫对接

联合国有关机构调查显示,到20底,世界上移动手机用户总数将会超过世界总人口数。据我国工信部统计数据,2014年1月底中国手机用户已达12.35亿。我国的移动通讯规模和手机用户数量居世界第一位,发达的手机新媒体为动漫产品的传播提供了广阔的平台。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移动通信事业的发展,手机不再是单纯的移动通讯工具,已发展为全新的`大众传播新媒体。手机新媒体就是借助手机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体,是网络媒体的延伸。手机媒体与网络媒体相比携带更方便、具有更高的自由性、互动性、覆盖率、分众化和反馈及时的特点。手机媒体与动漫的结合对接,使动漫产品的传播更加及时、便捷、传播广阔,是扩大动漫影响力的最有效途径。

3、数字电视新媒体与动漫对接

数字电视新媒体又称互联网协议电视,或称交互式网络电视。它是集电视产业、电信产业和互联网产业于一体的新兴媒介,将传统电视传播与互联网交互传播的优势结合为一体。用户可以根据需求任意点播、回放、录制视频节目,形成人机互动的新框架。数字电视新媒体与动漫的结合对接,为动漫产品的传播和发行开拓了新的途径。

二、新媒体动漫传播的主要特征和发展趋势

以互联网、手机、数字电视为代表的新媒体传播,在与动漫结合对接后呈现出传播媒介的多样化、传播内容的丰富化、传播方式的交互性、受众群体的细分化等特征和发展趋势。

1、动漫传播媒介的多样化

新媒体传播与动漫结合对接后呈现出传播媒介多样化的特征和发展趋势。动漫产业的产品传播呈现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并行的局面。动漫产品在电视、电影、广播、报刊、杂志等传统媒体传播的同时,更多的选择在互联网、手机、数字电视、平板电脑等各种新媒体传播。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各种更新的媒介的诞生,动漫作品传播媒介将会迎来更多、更新、更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传播平台。

2、动漫传播内容的丰富化

新媒体传播与动漫结合对接后呈现出传播内容丰富化的特征和发展趋势。由于传播媒介的多样化和传播途径的开放性与自由性,促使了传播内容的丰富化。电视、电影、报刊、杂志等传统媒体以传播动画片、动漫图书为主;互联网、手机、数字电视、平板电脑等以传播网络游戏、动画片、原创动漫和各种周边产品等为主。正式上映、上线、出版的动漫作品与个人原创的动漫作品,在开放的新媒体传播中加上分享、评价、关注使传播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多彩。随着各种新传播媒介的推出,动漫产品在多样化、开放性、自由性新传播平台上,更加强调时效性、个性化和原创性,动漫作品传播内容将会有更多、更新、更符合消费者个性需求的内容出现。

3、动漫传播方式的交互性

新媒体传播与动漫结合对接后呈现出传播方式交互性的特征和发展趋势。与传统媒体的单向线性传播不同,在新媒体传播平台中,信息的传播者也可以成为信息的接受者,信息的接受者反之又成为了传播者。动漫作品通过微博、博客、微信、论坛、互动网站等平台转发、分享、评论形成互动的新格局。开放、自由的互动传播激发了作者的创作激情,涌现出很多优秀动漫原创作品,同时降低动漫产品的传播成本。随着人们对开放、自由的互动传播方式的认可,新传媒传播方式的互动性将更加凸显,为动漫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4、动漫受众群体的细分化

新媒体传播与动漫结合对接后呈现出受众群体细分化的特征和发展趋势。随着动漫产业的兴起,动漫产品不只是儿童独享,还出现了青年、中年、老年受众群体。其中还可细分为青少年男生和女生受众群体、中老年男士和女士受众群体。可见动漫产品的受众群体出现了按年龄、性别、兴趣爱好、社会背景不断细化的趋势。受众群体细分化有利于动漫产品的有效传播。新媒体与动漫产业结合对接为动漫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它使动漫产品的传播方式更加多样化、传播内容更加丰富化、传播方式更加具有交互性、传播受众群体更加细分化、传播速度更快与新,为动漫产业开辟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篇4:电视综艺节目的新媒体传播论文

电视综艺节目的新媒体传播论文

电视综艺节目的新媒体传播论文【1】

【摘 要】电视综艺节目格局多样、形态多变,并受到年轻群体的追捧。

该类节目在对新媒体的运用方面值得称道。

本文试通过分析电视综艺节目对新媒体运用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阐释了综艺节目的新媒体技术以及电视综艺节目运用新媒体的可能途径。

【关键词】新媒体 综艺节目 传播技术

一、新媒体概述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一个动态、相对的概念,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媒体的范畴也在不断更新。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新媒体,今天的新媒体到了明天也许就变成了旧媒体。

这也给新媒体定义的界定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新媒体”这一概念的提出,最早可追溯到1967年,美国人P.Goldmark(戈尔德马克)公开发表了一份关于如何开发电子录像产品的计划书,在这份计划书中他首次提出“新媒体”的概念,当时他提出的所谓“新媒体”是指不同于传统的纸质传媒的介质,这种介质依靠当时的高科技,使用声音和图像传播的新型媒体形式。

而真正让“新媒体”这个词声名远扬的是美国人E·罗斯托,他在1969年向尼克松总统提交的报告中,多次提到了“新媒体”的概念,自从E·罗斯托的报告之后,“新媒体”作为一个新兴词汇首先在美国流行,然后迅速蔓延开来。

随着“新媒体”概念的普及,人们开始思索“新媒体”的内涵,也有研究者对“新媒体”的概念做过阐释。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对“新媒体”下过定义,定义中将“新媒体”等同于网络媒体,显然这种解释有很大局限性。

美国新媒体艺术家列维·诺曼维奇和新媒体学者凡·克劳思贝也对“新媒体”做出了自己的界定和说明,他们一致认为当今的世界正在发生着一场数字化的革命,并把数字化的制作、展示和发行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在他们看来,“新媒体”不再是一种具体的媒体形式,而是与传统媒体截然不同的一组组数字信息的集合,是一种信息的呈现方式,需要呈现的信息根据自己的特殊性选择相应的媒体形式展示。

随着“新媒体”一词传入我国,专家和学者也对“新媒体”的概念展开了阐述。

清华大学新媒体研究中心主任熊澄宇教授认为,“新媒体”是一个相对于“旧媒体”的概念,“新媒体”不会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在一个不断发展变化中的事物,今天的“新媒体”或许在将来就是“旧媒体”。

他举例说广播相对于报纸来说是新媒体,随着电视的出现,广播变成了“旧媒体”,而电视又称为“新媒体”,网络之于电视,依然如此。

他还指出了现在的“新媒体”范畴,是基于计算机和网络基础上的媒介形态,包括在线的网络媒体和离线的其他数字媒体形式。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周鸿铎从理论的角度分析,将“新媒体”分为革新的媒介、全新的媒介、衍生的媒介以及外来的媒介等几种形式,还指出了我国目前的“新媒体”形态只有两种,即衍生媒介和新兴媒介。

蒋宏和徐剑两位教授则从“新媒体”的内涵和外延上,给出了自己的认识,他们认为“新媒体”在内涵方面是在当今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下,在数字化技术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与传统媒体截然不同的信息快速扩展和传播系统。

在“新媒体”的外延方面,即“新媒体”的种类上,包括了电脑数据库储存系统、高科技光纤通信网络、电子计算机通信网、图文电视、高清晰度电视、都市双向传播有线电视网、通信卫星和卫星直播电视系统、互联网等多种科技型产物。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宫承波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也从“新媒体”的内涵和外延分别阐述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新媒体”的内涵就是指依托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新技术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新兴媒体。

其外延除了包含蒋宏和徐剑列举的媒介形式外,还包含了电子邮箱、手机短信、手机彩信、手机游戏、手机电视、手机广播、手机报纸、IPTV、楼宇视屏等媒介形式。

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新媒体研究所所长董年初也针对“新媒体”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把数字化后的所有媒介形式统统称之为“新媒体”。

纵观以上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新媒体”的界定和阐释,基本一致的观点是“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不断发展的概念,尽管它的存在形态门类众多,但都是在科技发展的背景下,基于数字化和网络化而形成的媒介形式。

二、综艺节目的新媒体传播技术

体现在手机和微博上面,电视台针对手机电视用户的收视习惯,特别制作只有几分钟的小节目,推出求职面试、营养便当等多种生活主题小节目和影视剧节目。

手机影视剧与传统影视剧的主要区别在于播放时长上,手机影视剧的播放时长少则1分钟,多则5分钟,普遍控制在10分钟以内。

由于播放时间的短暂性,手机影视剧对戏剧冲突和情节设置的要求更高,在拍摄手法和演员表演上也有别于传统影视剧。

目前国内外的手机电视剧类型以轻松幽默的喜剧居多。

美国最早的手机电视剧《上帝相亲记》是一部仅有2分钟的微型搞笑剧。

这部制作成本低廉、情节荒诞的手机电视剧以耳目一新的状态出现在受众面前,短期内就在欧美几十万手机用户中广为流传,让手机电视经营商看到了其中蕴含的重大商机。

此后,英国最大的移动公司Vodafone与20世纪福克斯影视公司合作,创作了惊险反恐题材手机电视剧《24》,共为24集,每集一分钟,获得了广泛的赞誉。

国内的手机电视媒体也开始对手机电视剧进行尝试。

上海文广东方龙新媒体有限公司就为旗下的手机电视媒体量身定做了一部365集且每集时长为5分钟的《白骨精外传》。

在故事情节、剧本创意、叙述方式、演出制作以及播出方面,《白骨精外传》的制作团队都根据手机电视的特点对电视剧进行了调整与改动。

此外,这部手机电视剧的独特之处在于,受众可以直接参与电视剧情的进展。

这也成为国内媒体在手机电视剧互动性领域的首次探索。

除了手机电视剧以外,手机电影也逐渐被人们所认知。

但就目前的手机电影而言,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传统电影的预告片或剪辑版,具有独创性的手机电影寥寥无几。

虽然目前手机影视剧仍处于萌芽期,但是手机影视剧的出现为受众的文化娱乐生活带来了全新的`意义空间,也为影视剧的艺术展现提供新的平台,可以预见,手机影视剧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手机电视的发展。

一些手机和电视合作的互动型电视节目,手机用户可在手机网站上阅读悬疑小说,猜测后续发展并留言发表自己的意见,一段时间后将在电视上以短片形式重现电视短片并加入网民意见。

电视综艺节目的品牌传播【2】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品牌”这一名词逐渐引起各行各业的重视,不仅是企业方面各大品牌纷纷崛起,文化传播领域特别是电视节目也渗透着品牌的概念。

一个良好的品牌是建立在产品和服务之上的,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它的信誉度是在受众与它长期的接触和使用中建立起来的,能够给拥有者带来巨大收益的一种无形资产。

①改革开放后,在电视节目从强调节目生产到重视电视品牌建设的发展过程中,综艺节目的品牌传播发展最引人瞩目。

综艺节目品牌建设发展

综艺节目品牌主要是指综艺节目所具有的用以与其他节目相区别的名称及标识。

它包含可以用语言命名的部分,即综艺节目的名称,以及综艺节目特有的标识,一般由图案、符号、颜色等构成,并且具有统一的风格。

通过这两方面内容的建设,能够反映综艺栏目的特色及定位。②

综艺节目的品牌是在节目的不断发展完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

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各类综艺晚会栏目及各种专题片、纪录片风行全国。

电视台以生产精品节目为主要责任,目光局限在电视节目内容的生产制作上,不重视对节目的包装。

这主要是因当时电视业的改革还未起步,电视的经营意识不强,缺乏市场竞争而造成的。

电视节目品牌的打造始于上世纪90年代后期。

,湖南经视台打造品牌栏目,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和《玫瑰之约》获得成功,让全国电视业争相效仿,众多电视台依照节目形态创建了自己的品牌。

随着综艺节目品牌的出现,品牌经营的理念也开始诞生。

以来,中央电视台多次对下属各频道进行了改版,各专业化频道的品牌形象和品牌影响力明显加强。

然而,最早推进品牌建设的电视“湘军”,不论是品牌的建立培养,还是推广宣传,都最为成熟。

湖南卫视综艺节目品牌传播分析

篇5:新媒体时代体育文化传播分析论文

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不断进步及国家对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视,我国体育文化传播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尤其是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充分说明了我国体育事业的进步及体育文化的传播力度。近年来,我国各地兴建的体育馆数量在逐渐上升,各类型体育比赛也越来越多,各项体育设施逐步完善,体育文化宣传力度加大,不仅吸引了大量外来投资,而且增强了国内人们对体育文化的理解与认识,虽然各种传播方式都有利于体育文化传播,但是不同传播方式的传播力度、内容、文化内涵等都有所差异,其中在各方面表现都比较突出的就是数字新媒体传播方式,接下来笔者提出了未来数字新媒体技术在体育文化传播中应用的几点策略。

2.1积极探索发掘新媒体的各方面应用

通过上述分析,笔者认为在新媒体的各方面应用中,最应该重点把握的就是体育文化的传播能力,比如对体育知识的传播、体育文化的解读及体育政策的宣传等,让人们了解体育文化的价值和功能,可以利用新媒体对国家体育赛事,奥林匹克等国际性比赛进行实时转播,对体育新闻进行及时传播,还可以通过微博、微信、腾讯QQ、MSN等新媒体传播方式,向人们传播体育文化知识,让人们及时获得各种体育相关信息,从而引导人们能够在闲暇之余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加强体育锻炼,从各个方面影响和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

2.2加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作为两种不同形式的体育文化媒体传播方式,在传播特点上各有千秋,比如,从信息传播的深度与真实度方面来看,传统媒体必然要优于新媒体,而从传播的速度与及时性方面来看,传统媒体必然不如新媒体。所以,我们在体育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过程中,应当做好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融合,使他们各自的优势发挥到最大,比如,针对于比较重要的体育竞赛,我们就可以选择既通过传统媒体下的电视、广播、报刊等进行传播,同时也利用网络同步更新,为大众提供全方位、立体化的体育信息,最大限度传播体育文化。

2.3通过新型便捷式移动媒体传播体育文化

便捷式可移动媒体由于其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人们可以自由地获取所需体育信息,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手机的功能也更加完善,尤其是在4G网络逐步普及的情况下,技术的运用、智能手机的诞生,将从根本上改变体育文化的传播方式,新型便捷式移动媒体将是未来体育文化传播的一种重要趋势。

3.结语

总之,在当今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体育锻炼与体育文化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并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当中,新媒体体育文化传播方式已经成为了这个时代发展的一个重要文化特征。

篇6:网络新媒体人才培养机制探析论文

网络新媒体人才培养机制探析论文

一、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国网络新媒体人才市场分析现状

近年来,在网络信息技术的影响下,媒介融合形成了不断发展变革的态势,媒介的融合发展不仅给网络新媒体产业带来显著变化,也影响了高校网络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机制。为了应对人才市场的需求,顺应时代发展趋势,我们需要了解国内外网络新媒体专业发展现状,从中找出问题,得出经验,从而为进一步培养我国网络新媒体专业人才提供思路。传媒人才需求十大趋势报告指出,对行业和城市新媒体岗位需求、新媒体关键词的搜索量、各大招聘网站新媒体人才需求情况,以及市场对新媒体人才的技能要求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是与互联网相关的网络新媒体岗位在市场上供不应求,遍布各大行业和经济发达城市,但西部较少,发展不平衡。市场对新媒体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应聘新媒体领域相关岗位的求职者数量呈增长趋势,新媒体运营位列需求之首。同时对新媒体人才培养要求也有了新的变化,更加重视基础软件技能和新兴软件技能的培养,尤其对会PS技术和视频摄制人才的需求较大。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网络新媒体产业已成为当今新兴产业,市场对新媒体人才需求急剧上升,因此对网络新媒体人才的培养势在必行。但目前我国尚处于对网络新媒体人才培养的初步探索之中,传统媒体的转型并不彻底,市场出现人才专业定位模糊以及人才分布不均的现象,这种人才的不合理培养导致输入市场的人才参差不齐,产生人才资源相对过剩现象,这种供需矛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媒体行业的发展。因此新媒体专业的培养目标到底是应用型人才、学习型人才,还是职业技能型人才,是当今面临的重要问题。

二、我国高校网络新媒体专业发展现状与不足

网络新媒体是传统媒体专业与网络技术融合的新兴媒体行业,呈现数字化、互动性、时代性等特征。各高校的网络新媒体专业需要迎合媒介融合时代的发展,形成新的教育理念,建立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适合媒介融合发展要求的新媒体人才。(一)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发展现状。我国各高校网络新媒体专业发展经历了初创、试点以及发展阶段。截至目前,我国已有681所高校相继开设了1244个新闻传播学本科专业点,在校本科生约23万人,在校教师约7000人,新闻学326个,广播电视学234个,广告学378个,传播学71个,编辑出版学82个,网络与新媒体140个,数字出版13个。传统新闻学、传播学还是占主导,呈现三种模式:一是以传统新闻学训练为主,以互联网信息传播和应用为辅;二是以互联网应用和技能训练为主,以传统新闻学训练为辅;三是以传播学训练为主,以互联网信息传播和应用为辅。这种教学现状未能彻底摆脱传统媒体专业的束缚,未能体现网络新媒体专业数字化、互动性、时代性等特征。在媒介的融合发展下,各高校应该根据市场需求,梳理网络新媒体的发展问题以及今后的发展态势,从而为培养媒介融合型人才提供范式。(二)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存在的缺陷。在新媒体生态环境下,媒介融合发展需要网络新媒体专业培养学习型、应用型相融合的复合型人才,需求具备创新精神和专业技能素质。但目前为止,并未达到要求,在课程设置、师资力量、教育理念等方面依然存在缺陷。一是课程设置针对性不强。网络新媒体专业操作性强,注重技术和知识的协同发展,但目前的网络新媒体专业仍以传统媒体专业理论为主,理论专业与技术专业之间差别不明显,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未落到实处,导致学生实践能力差,不利于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熟练运用互联网技术获取学习资源。二是师资力量不足。相比名校,地方性高校在这一方面表现更为明显。很多高校新媒体专业的老师大多是新闻学、传播学的老师,或者从校内其他专业调派,老师专业性不强,重理论轻实践,对于技术创新性课程的把握不够。另外对于博士的引进不多,知识结构不丰富,师资力量不足。因此教出的学生与传统媒体专业学生差别不大,未能体现新媒体专业的特点,也不能达到新媒体人才市场的岗位要求。三是教育理念意识不明,并未真正做到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并重。针对网络新媒体专业人才的培养,目的是走出校园,走入新媒体市场,新媒体发展已成媒介融合社会的大势所趋,高校的教育理念不能固守成规,不能像以往那样只重视理论学习,也需要提高学生专业的科学素养和创新实践意识,让网络新媒体专业人才拥有技术素养和创新理论两大法宝,使其在媒介融合浪潮中稳步前进。

三、对我国网络与新媒体人才培养的启示与思考

(一)市场需求是网络新媒体人才培养的直接动力。媒介融合下的新媒体产业快速发展,加大了人才市场的.需求,因此新媒体人才的培养应以市场为准入口。从对新媒体人才市场的分析来看,新媒体发展大都集聚在发达城市,同时也是人才聚集城市,从各大招聘网站、新媒体公司、行业领域来看都加大了对新媒体人才的关注度和需求量,市场要求培养新媒体人才的技术创新能力、专业知识以及人文素养,促使其成为新时代的“媒介融合”人才。但不能盲目迎合市场需求,需要根据国内实际情况,培养集学习、应用、技术于一身的复合型新媒体人才。(二)媒介融合要求融合性培养机制。1.形成融合性课程体系。中国内地目前的新媒体课程体系设置具有代表性的做法可以概括为“宽口径、厚基础、跨媒体、精专业”。这是一种典型的多学科融合的思路。与美国、台湾和香港相比,国内课程体系仍以理论为基础,跨学科不够宽泛,导致学生形成学习型、应用型两大阵营,未能合理融合。应像美国、台湾学习,不仅学习传播学、新闻学等理论知识,也学习计算机、网页设计、摄影动画等技术性课程,同时也需要加强学生对社会学、自然科学、文史学等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使用能力、专业操作能力及研究创新能力,做到知识越界、融合发展。2.完善师资建设和教学方式。一要打造优势师资,师资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根本,培养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成为新媒体专业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高校不仅需要提高新媒体专业老师的专业知识素养,还要培养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可以鼓励他们去新媒体单位实习,引导他们参与到媒体实践中,这样教师就可以改变以往空谈理论的做法,把最新的媒介技术、动态和趋势带到课堂上来,将自身的理论优势和实践经验相结合,创造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媒体教学方式。同时希望各高校加大对新媒体专业的资金投入,可以引进国内外优秀师资,让新媒体专业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真正学有所获。二要创造新媒体教学方式,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属于交叉应用型专业,需要进行实践教学。“项目教学法”是师生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学校教育与传媒业界培养相融合,采取“项目化”实训课教学改革。同时需要完善项目基地和实验室建设,给学生提供一个学技术、进行实践操作的良好环境也是很重要的。(三)树立融合性教育理念。新媒介生态环境下需要促进新媒体专业教育理念,培养新一代的“媒介融合”人才成为新媒体教育的重中之重。通过学习其他国家的新媒体教育理念得出启示。一是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并重,需要学生不仅精通专业知识,也要掌握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学科知识,将所学知识融为一体,形成通识。二是学习别国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迎合市场需求,加大技能培训,加强校企合作,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这种精神有利于将学生培养成泛市场化的复合型人才,以便学生突破媒介融合带来的困境,在市场上形成竞争优势,从而在媒介融合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蔡雯.媒体融合与融合新闻[M].北京:人民出版社,.

2.刘蒙之,刘战伟.2017传媒人才需求十大趋势:160家媒体招聘信息分析报告[EB/OL].2017-01-14,传媒圈,www.sohu.com/a/124289390_570245.

3.桂万保.颠覆与重建:新媒体专业的教育理念与课程设置[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01):143-145.

4.汤天甜.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教育理念与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大学教学,(08):32-35.

篇7:新媒体新闻传播的文化考量分析论文

互联网等网络媒体迅速发展,有效促进了新型新闻传播的崛起。同时,新文化与新商业也得到了更新。传统媒体逐渐被新媒体新闻中心所代替。在信息时代与经济环境下,人们只有对传统思维方式予以改变,对新媒体新闻传播的文化形态进行认真思考,并对其商业价值予以挖掘,才能够对风险予以规避,进而适应市场变化。

一、新媒体新闻传播的形成与发展趋势分析

相对于传统媒体的新媒体,是借助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对社会与技术等多种因素予以有机融合,进而形成的一种崭新的媒介形态。新媒体的诞生有其特定基础,借助数字技术与传播工具其发展更加迅猛。同时,伴随着互联网的诞生,人们借助虚拟世界与现实的结合,不仅能够将情感予以发泄,而且还能够实现虚拟与真实的相互交织、跨区域的沟通。传统媒体信息传播形式因新媒体的出现而得到改变,信息传播格局、人们日常生活与工作、社会发展等都因新媒体而发生变革。新媒体有效改变了传统媒体信息处理技术与形态,进而得到了广泛应用。普通用户不仅能够借助互联网成为信息传播的主体,而且借助互联网获得了多元的信息传播环境,并实现了信息交流与共享。互联网让受众实现了呈现自我、分享自我的夙愿,媒体革命也因此而得到发展与创新。

二、新媒体新闻的传播与当前社会文化变迁之间的关系分析

传统文化与当前文化借助互联网,实现了有机的补充与渗透。新闻传播借助新媒体,不仅对原有文化介质面貌进行了改变,而且已经成为真实性与参与性相互结合的网络文化。首先,新媒体网络文化实现了互动。新媒体文化已经成为全球性的文化景观。人们在对各种信息予以寻找、发现及整合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有效提高自己动手能力,而且还能够借助互联网进行歌曲与电影的制作等。在此基础上,互联网内容也因此更加丰富多彩。其次,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网络虚拟生活伴随着新媒体新闻传播,不断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人们的生活借助互联网,人际关系在不断增大,各种信息也变得更加真实可靠。第三,新媒体已经融入人们生活。人们的日常生活已经离不开新媒体。全球化的经济生活借助新媒体,发展迅猛。人们文化实践已经不再受到区域与时间的限制。在此背景下,新媒体新闻传播文化与本土文化获得了共赢。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借助新媒体不仅突破了时间与区域的限制,而且变得更加有效,文化认同感得到了强化。传媒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文化,传媒与文化之间能够形成良好的互渗、互补以及互证。新媒体文化借助新媒体得到了繁荣,两者之间得到了共赢。人们借助新媒体传播,不再受到区域与时间限制,现代人类生活因新媒体而发生变化。同时,媒介文化也因新媒体而发生了极大变化。参与性、真实性以及全球性的新网络文化,已经悄然融入人们生活。随着“参与式文化”的兴起,普通公民借助媒介技术,就能够对存档、评论以及再传播等媒介内容予以参与。普通民众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媒介生产者,以不同方式主动参与新媒体,逐渐由被动者变为主动者。媒介消费因此也不再是独立的过程,人们借助互联网不仅能够实现真正意义的对话,而且不再被动接受所需信息。同时,人们能够依据自己喜好与需求,对信息内容予以整合。人们借助新媒体改变了自己的生活,借助优酷、土豆等网站实现了视频分享,实现了个人媒体价值的最大化。

三、新媒体新闻传播具有的商业价值分析

在目前经济时代的环境下,不仅企业与商家的经营环境与商业模式在不断改进,而且消费者的行为与心理也在逐渐变化。同时,商机也在伴随着新市场与新模式的诞生而出现。各个商家如果依然实施封闭经营、商品品种依然传统单一,在具有开放性与多元化的今天,其发展之路就会越走越窄。

(一)市场变化

伴随着新媒体的发展,电子商务市场已经逐渐走向成熟。新媒体已经成为企业与商家的.必需品。消费者随着新媒体的营销和传播,已经成为网络营销中的主体,在商品信息方面已经取得主动权,自己的需求也随着网络互动等方式而得到实现。在这个过程中,生产企业与商家已经不再受到区域、时间以及人们文化程度与身份的影响,如果其产品具有足够的诱惑力,就能够获得消费者青睐。这样,网络市场逐渐走向全球化。

(二)市场模式

人人网、土豆网等不同网站,为了能够实现自己的销售目的,都在借助不同销售模式提高自己的服务质量,对赚钱模式不断创新。很多游戏爱好者借助网络,在享受没有费用的网络游戏时,其增值服务却让商家得到了更多利润。很多网络商家为了获得更多的客户、为了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借助优惠券、微博等方式,让消费者体验自己的优质服务,消费者在愉快的畅游中,商家获取了盈利。

(三)商家因新媒体传播而获取商机

新媒体有效体现了协作与聚合的力量。企业与商家很多创新性思维与行动,来源于员工、客户以及相关利益者。他们在增加战略资本的同时,也获取了很多商机。很多国家知名品牌在发展中,借助新媒体开放平台,通过集体协作以及其他方式,不仅有效扩大了资源,而且也与相关商家得到了共同发展。在国内,诸如凡客诚品等很多企业与商家,在进行营销与推广产品过程中,有效借助了新媒体网络的力量,实现了自己的发展目标。

四、结语

随着时代发展以及互联网的诞生,人们的生活工作方式不仅借助新媒体得到了改观,而且人与人相互之间的沟通也变得更加便捷。新媒体服务职能得到了最大化。同时,人们也逐渐感受到新媒体所具有的文化力量与商业价值。同时,人们在对新媒体内涵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借助新媒体对不同事物的发展趋势予以判断。这样,人们的生活与工作因新媒体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新媒体自身价值也得到了人们的认可。

参考文献

[1]肖珺.新媒体与跨文化传播的理论脉络[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5,(04):122-128.

[2]郭小平,管玲.视听新媒体的应用与研究综述[J].现代视听,,(01):12-19.

篇8:新媒体下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论文

新媒体下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论文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新媒体已经成为一种新的传播方式,在人们生活中起着重大的作用。在传统意义上,人和人之间的交往只能通过面对面而展开,通过几次技术革命,人们的交流可以通过电话、电视等传统媒体进行开展。而随着新媒体的介入,人们的信息传播渠道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利用新媒体进行信息交流,用户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将所要传播的信息传播到世界各地,这些发展优势将为我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体育文化带来新的传播和发展契机。

一、对我国传统体育文化丰富内涵的概述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通过无数的社会实践和思想理论的补充、发展,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越来越丰富,同时在保持世界文化多样性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众所周知,我国体育文化的内涵传播形式主要是中国传统体育运动,这些体育运动在传统体育文化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比如,内蒙古的那达慕大会上的摔跤运动、骑射运动;传统的民俗类运动,龙舟和空竹等,都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和悠久的历史。我国传统体育来源于生活。随着人们对自然开发力度的不断增强,同时人类征服世界的欲望也越来越大,体育运动中所具有的竞技性不断增强,这也是中国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中的精彩看点。随着社会的进步,这些充满竞技性的体育运动并没有随之消失,而是更加被人们所看重。比如,在世界上,每年在申请奥运会的主办权时,各国都会使出浑身解数进行申请,因为举办一次奥运会,有利于将本国的文化发扬光大,同时会将本国的体育文化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传播。如在20北京奥运会上,我国体育健儿在比赛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同时增强了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除此之外,在一般情况下,我国传统体育比赛和我国的传统节日是联系在一起的。比如,赛龙舟活动一般是作为端午节的比赛项目而开展的。此外,还有一些传统的项目,如传统的祭祖大典、武术文化节等都丰富了我国节日文化的内涵和体育文化的内涵,都在不断促进我国市民综合素质的提高。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其中汇集了各家思想。传统体育文化中包含着儒家的仁义、和谐、崇礼、诚信等因素,为体育文化规章制度的制定提供了很好的典范;体育文化中的人和万物和谐发展的思想来自于道家学说……这些传统的思想,丰富了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为传统体育文化的独特性注入了活力。

二、新媒体为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开拓了新的传播方式

通过调查可以发现,新媒体在我国非常迅速地普及到每个地区和家庭,智能手机、电脑、网络的运用似乎已经和每个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如果将传统体育文化和互联网、智能手机、电脑等新媒体设备联系起来,将有利于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

(一)传统体育文化传播方式的改变

传统观念里,体育文化只能通过亲临现场或者现场直播等方式进行直播和转播,用户如果错过了播出的时间,将错过整个体育内容。[3]而在新媒体时代,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将内容重新调取出来重播,突破了之前体育赛事的地域限制和时间限制,更好地满足了用户的需求。此外,用户不但可以在电视上看到转播的情况,还可以在智能手机上观看重播,同时还可以进行点评,和其他观众实时互动,其增加了体育文化的趣味性和大众参与性,使所有观众都能够成为传统文化的参与者。

(二)新媒体突破了传统媒体对体育文化播报的专利

在新媒体还没有出现在大众面前时,传统的体育赛事只能通过电视台进行播出,电视台如果想要播出体育赛事,还得对其专利进行购买,这样的传统文化传播方式对电视台来说需要付出很大的成本,对观众来说也有不利的影响。在这种方式下,观众在观看电视节目时不可以自由地选择想看的内容,只能观看电视台播出的内容,失去了看电视这种娱乐方式的娱乐性和趣味性。而在新媒体出现之后,每个人都是新闻的记录者和播报者,人们可以随时利用网络将自己所见所想的东西放到网上供大家评论和欣赏,突破了传统媒体的束缚性,增强了趣味性和参与性。

(三)传统体育文化的受众发生了改变

随着新媒体进入大众的生活,人们的.生活节奏发生了改变,同时,受众的年龄结构也发生了改变。在传统媒体时代,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感兴趣的群体一般都是中年人,这可以从熬夜看球的人的年龄比例看出。[4]而在新媒体出现之后,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观看体育赛事,新媒体的主体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直播体育比赛,突破了之前的时间限制性,体育赛事的受众结构也发生了改变,观看传统体育文化比赛的主体已经向着低年龄段发展。这就促使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对人们的影响不断扩大,有利于使孩子们从小就树立好好学习体育文化的观念,从而促进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

三、充分利用新媒体优势,引领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和创新

(一)应当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个性特征,更新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方式

众所周知,新媒体的传播方式非常多样化。我国传统体育文化想要很好地进行传播,需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的新特点。新媒体主要是通过音频、视频等方式进行传播,所以在对传统体育文化进行传播时可以利用这一新特点,将传播的内容通过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结合的方式进行传播,这样可以给观众带来更新的体验,同时给观众留下更深的印象,这对于促进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来说不失是一个好途径。

(二)新媒体可以在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中注入新的因素

在传统体育新闻传播中,受众基本是中年人。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竞技体育中的竞技性不断被提升到新的制高点,新媒体的受众基本以中青年为主,因此,利用新媒体来传播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可以起到非常好的作用,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三)利用新媒体可以向观众展示传统

体育项目的活力所在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内容非常丰富,内涵也非常深厚,需要对其进行传播。但传统媒体对其的宣传程度只能到达表层,对人们认知产生的影响非常小。而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人们对于传统体育文化的参与度不断提高,同时对其认识也不断加深,这就给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前景。[5]通过新媒体,广大观众可以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深厚的内涵及其现在的发展状况,以便于更好地对传统体育文化进行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熊啸.中国传统体育期刊与新媒体的融合研究[D].南宁:广西民族大学,.

[2]黄娟.新媒体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优势传播[J].新闻爱好者,2016,(4):86-88.

[3]薛强,李续稳.新媒体时代体育文化传播研究[J].商,,(14):208.

[4]房新宁.新媒体环境下体育文化传播研究[J].新闻知识,,(6):15-16,21.

[5]张丽,陈翔.新媒体背景下体育文化传播的策略探析[J].镇江高专学报,2013,(1):44-46.

篇9:新媒体传播课程的建设与实践论文

新媒体传播课程的建设与实践论文

媒体技术类课程的课程设置

以本校传播学专业教学培养计划中技术类课程的设置科目为主要研究对象,并参考了国内其它开设传播学院校,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浙江传媒学院等高校的传播新闻类专业的技术类课程设置情况。目前本校传播学专业自开设并招生以后,目前有三届在校生,分别为08、09和10级,但10级现在只是处于一年级,尚未进行技术类课程的学习,所以没有将10级的培养计划列人研究对象,而只是研究了08级和09级的教学计划中的技术类课程。以上为本专业所有技术类课程的具体情况,按学分统计分析,学生可以修到的学分最多为媒体设计方向选修数字复制技术时的31.0,最少为媒体管理方向的25.0,占本专业要求最低的160学分的比例分别为19.375%和巧.625%,均处于比较合适的水平,满足本专业作为文科专业的基本特点。在占适当比例的同时,也突出了本专业作为新媒体传播的特点,与其它院校传播学专业相比,因为本专业创办较晚,并且立足于为新兴媒体服务,而其它学校的传播学专业均开设时间比较长,面向传统媒体,传统媒体的影响依然很强劲,但针对目前日新月益的新媒体发展现状,也作出了应对措施,适当开设了与新媒体相关的课程,但无论是从课时比例还是从课程数量,均低于本校传播学专业。

媒体技术类课程的课程内容

依据本专业技术类课程的教学培养计划,对各个科目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深人研究,分析其相关性,发现存在以下几个有待改进的方面。1理工科课程开设科目不够或内容不够深人本专业重点要突出新媒体领域的传播研究和学习,数字媒体以数字技术为核心来进行信息的组织加工传输等传输环节,从课程结构上目前与之相关的课程只有高等数学和数理统计与概率论,而大多数数字媒体内容是以矩阵形式存在,却没有开设线性代数课程。与之类似的还有大学物理、电子技术(至少是数字电子技术)、数据库技术、数据结构等课程,但考虑到目前本专业的学生有一半是文科生的情况,如果开设可以只讲述基本概念,并辅以基础练习,形成数字内容的概念就为理解数字媒体内容提供很大的帮助。但要增加上述内容,就要占用目前已经饱和的学分资源,是个两难的问题,如果要进行这个方面的改进,可以从现在的课程着手,某些课程可以适当减少内容和难度,将目前的课程和要增加的课程融合,以基本概念为着眼点,重点培养对理科课程内容的通识认识,降低难度的同时增加内容的广度,作为对本专业后续课程和突出特色的技术支撑。本校的信息技术特色也可以提供强有力的帮助,关键在于课程内容的选择要适用于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实际。2课程之间的内容链接与分配存在不合理现象目前,08级已经完成所有技术类课程的学习,课题研究过程中,搜集了各种技术类课程的课件和教学大纲,经与学生进行了访谈和交流了解到,有几门课程内容重复现象比较严重,比如数字媒体技术、数字复制技术与跨媒体出版等课程内容重复率能达到一半以上,数字媒体技术作为专业的核心基础课,内容覆盖理应讲述得比较全面,而数字复制技术则要从媒体内容的复制角度进行讲解,跨媒体出版则要突出出版内容的跨媒体特点处理方法与技术等内容,结果后面两个课程又将各种表达媒体的数字化原理与方法作为重要内容进行了阐述,导致课堂时间利用下降,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甚至产生了厌学情绪。而另外一些课程则缺乏基础课程的支撑,比如数字媒体生产与组织,主要讲述数字媒体内容的管理,而课程开设时,并没有课程讲述过计算机文件等基础知识。分析原因,在于教学大纲的撰写目前处于各个课程任课教师各自为政,缺乏沟通,按照自己的理解组织课程内容,没有考虑到课程作为整个培养计划整体的.特点,以及与其它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召集技术类课程的任课老师,相互交换教学大纲,进行集体讨论,从而可以大大地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效果。

媒体技术类课程的实践环节

技术类课程本质上具有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特征,且理论对实践指导性比较强的课程,本专业中的各技术课程均有相关的实践环节与之相对应,作为理论课程的补充和提高,并起到深化理论内容的作用。实践环节主要包括以下三个课程,分别是新媒体策划与设计课程设计、跨媒体技术与应用课程设计、数字媒体技术与应用课程设计,开课时间分别为第4、7和6学期,所分别对应的最主要基础课程分别为新媒体概论、跨媒体出版方法与理论和数字媒体技术,这几门课的开课学期分别为第2、6和4学期,当然还有其它课程可是课程设计所需要的基础课程,前两个课程设计的安排时间还比较合理,但数字媒体技术与应用课程设计的安排与其基础课程相隔的时间太远,而且中间又没有非常必要的课程会提供给课程设计以更多的帮助,当进行课程设计动员时,学生的基础课程知识已经不再那么新鲜,这样的安排也许是为了平衡各个学期的课程实践课时和学期总课时数量,但对于这个课程设计环节,却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学生觉得难以理解这样做的目的,教师进行课程设计需要的许多基础课程知识也得进行不必要的重复,从而产生了基础课程与应用实践环节的一定程度上的脱节。针对上述问题,建议适当调整该课程设计的学期,可以提前到数字媒体技术结束的当学期进行,趁学生刚刚学习完理论知识即进行课程设计,以比较紧凑的节奏完成系统化的学习,从而取得较好的学习和实践效果。

媒体技术类课程的课程与基础技术课程的衔接

本专业以传播理论为基础,以传播的发展前景为目标,以信息化为特征的设备为技术手段,实现信息与传统传播方式迥异的传播,接着文理融合的传播人才,所以技术类课程对于突出本专业的特色、增加专业的就业竞争力都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而技术类课程与基础课程的衔接更是基础上的基础,对实现这个目标具有根本的作用。技术作为传播的基本手段,一直在传播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新媒体传播专业作为以新媒体技术为核心技术产生和兴起的传播形态,技术的基础性作用也是不可容忍一点点忽视的。目前阶段,新媒体传播以数字技术为基础展开,在信息采集、存储、处理、传输和广播的各个环节,都是以数字化的方式存在,同时利用现代的传播理论为指导,才可以进行有效的传播,而数字技术在信息传播中的引人,也极大的改变了传播存在的方式和传播手段,甚至改变了传播行业的运转形式,所有这些,在传播学专业中都要有所体现。对应的课程,就是开设上述各个技术类的课程,以及对于这些课程的深人学习,但本专业的的专业性质仍然保持在文科性质上,本类课程所占据的比例不会太大,前面已经有所论述,在这样一个总体学分已经确定难以增加的情况下,要有效的进行技术类课程的学习,就要求前面基础理学学科的内容与后续专业技术类课程相对应,比如数理统计与概率论的内容可以与传播学中的调查数据分析以及调查对象的选择相对应,高等数学级数的内容与数字媒体信号处理与表示等内容相对应,但遗憾的是,当技术类课程中将这些媒体内容与较抽象的数学理论联系以期从根本上进行解释时,却存在着比较明显的脱节现象。在现有的情况下,可以与理科学科的任课教师联系,将理科内容的基本原理与实例联系时,尽是往传播媒体实例上靠近,以期学生从信息层面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要达到这个目的,还需要不同院系之间的配合与合作。

媒体技术类课程的专业实验室建设

作为技术类课程,明显的特点就是要有相关的技术和设备作为实现某种任务的手段,实验室建设和相关实验设备的配备就成了实现技术手段的物质基础。目前,专门供传播学专业的媒体实验中心业已建立并运行,共有计算机27余台套,其中有近10台套可以专业处理音频视频信息,5台套摄像设备,以及进行数字媒体资产管理系统等供教学活动使用,已经初具规模,可以满足本专业的教学。但目前,这些设备以及配套软件大多是基于传统传播学的课程进行设置的,还难以体现新媒体传播的新的特征,比如如果用于手机媒体内容的创建、无线移动电视媒体以及楼宇无线闭路电视媒体的编辑与广播等典型新媒体的设备尚未具备,在教学和实践环节也就难以具体体现新媒体传播专业的特点,对各个教学和实践环节有了很大的制约,比如与新媒体相关的几个实践环节,往往还是处于制作网站与网站策划的初级阶段,并不能充分的体现出本专业的特色和培养目标。

媒体技术类课程的教材建设等

作为具有相当理论指导意义的教材建设,不但可以给学生以前进的目标,还可以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甚至带动在国内外行业中的影响力,如何有效地促进媒体技术类课程的教材建设也是本课题的重要研究方面。自本专业设立正式招生以来的三年以来,已经发表课程相关论文共计30余篇,还有国内一级出版社专着一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这些理论成果与教学的相关性还有待提高,直接指导教学的意义也不大。鉴于本专业与传统传播学专业的不同特点,教材建设也要另辟蹊径,本着传统传播学所没有涉及的领域展开,比如可以将最新的若干种媒体形式进行整理后先形成自编教材,再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完善,以达到最后出版的目的。还以可借鉴国外同行的先进经验,将国外成熟的新媒体教材引人国内,进行翻译工作,以期迅速提高本专业在国内传播学教育中的影响力,推动新传播专业人才的培养。

篇10:消费文化传播与新媒体责任的文化论文

消费文化传播与新媒体责任的文化论文

论文关键词:消费文化 新媒体 传播责任

论文摘要:本文从消费文化的产生与发展论述消费文化对新媒体的影响,以及新媒体对消费文化的引导及在传播消费文化时应负的责任。

消费文化并非孤立地存在,而是全球化进程XX的文化现象,是西方消费文化思潮直接影响的结果。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当今社会的消费文化与新媒体正在走向共谋。新媒体通过源源不断生产出的各种符号,持续刺激着人们的物质欲望,引诱人们接受各种消费文化的传播形态,使人们体验各种消费主义的快感。然而,新媒体在传播消费文化时应肩负相应的责任与义务使其更好地传播。

一、消费文化的提出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物质不断丰富,社会财富不断积累,人们逐渐消除了原有的崇尚节俭、积累的消费观念,开始向注重享乐、张扬人性的方向发展。人类社会的经济结构XX心已逐步从生产转向消费,消费时代已经到来。随之而来的便是消费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所谓消费文化就是指人类在消费领域所创造的各类与消费相关的现象与关系的总和,是指消费者的消费价值判断、指导思想与行为准则,以及反映在物质产品上的文化层次和文化趋向。

消费文化在当代已不仅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更重要的是它已内化为相当多人的价值理念,成为他们的行动指南。消费文化作为一种有影响的意识形态与行为价值准则,受到以下因素的决定和影响。经济发展是消费文化产生的主要因素。工业革命使消费真正发生转变的契机,使消费品多样和多产的生产从可能逐渐转变成现实。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组织管理效率的提高,交换和消费的步伐也大大加快。控制和引导消费的形式成为消费文化发展的新动力,政策导向是消费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同时舆论引导对消费文化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消费文化的形成既有经济学的原因,更是人为诱导和推销的结果。媒体的宣传与引导一方面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保证人们消费热情的持续增长,另一方面又不断诱导出商品的新的意义,用来引导人们的消费。

由此可见,消费文化既是现代工业发展的产物,也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是通过有意识的政策调整及各种商业活动,逐步渗透到人们的日常意识和生活XX。政府在其XX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主要通过各种有关的经济政策助长公众的消费欲望。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们利用各种传播媒介,铺天盖地地进行商品广告宣传,使人们在不知不觉XX习惯于按照这种宣传进行消费。因此,消费文化的传播对媒体有着重大的影响。

二、消费文化对新媒体的影晌及问题

媒体是传播消费文化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载体,在现代社会尤其以新媒体为重。目前学界对新媒体的界定还没有统一的说法。熊澄宇教授用三句话来阐述:“首先,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新相对于旧而言;其次,新媒体是一个时间概念,在一定的时间段内代表这个时间段的新媒体形态;第三,新媒体是一个发展概念,它永远不会终结在某个固定的媒体形态上有人认为“新媒体就是对新出现的媒体形态的一个统称,”包括了网络媒体、传统媒体的自办网站、楼宇电视、手机等,……但从目前的媒体发展来看,我们可以把新媒体界定为传播者与接受者相互融合进行对等个性化交流的即时信息传播媒体,它包括了目前被称为“第四媒体”的网络媒体和“第五媒体”的手机媒体或网络移动媒体。在使用过程XX无疑可以发现它的很多优势,主要表现为开放式的交互平台、交互式的生产关系、摆脱了制作成本上的束缚等。

新媒体作为消费文化传播的载体,消费文化的传播同时也要求新媒体的发展壮大。为了使消费者更好的接受到消费文化,新媒体必须不断的完善自身使其更好的适应受众的需要。消费文化对新媒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娱乐、休闲的内容在新媒体XX比重日益增大。近年来,各种新型媒体的不断出现,竞争日益激烈了,而受众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新媒体为了在市场XX占据优势位置,倾向于增加报道娱乐休闲的内容,事实上,受众对这类新鲜、时尚和富有趣味性的内容表现出了更浓厚的兴趣。第二,在新媒体XX广告扮演了消费文化意见领袖的角色。作为一种经济力量,广告成为了消费体系XX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可以预示流行、时尚或者成为象征某种社会阶层的标志,它可以引导你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价值,它传达价值,这些信息不仅可以指导你的消费行为,更重要的是影响你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而这些都属于消费文化的范畴。第三,反映消费文化诉求的新的方式的开辟,比如出现新的网站、新的版块、新的论坛等。

然而,消费文化的传播在带给新媒体一系列的`改观之后,仍然会出现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消费文化作为一种有影响的意识形态与行为价值准则,它本身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这就要求新媒体也应更快的加以适应,因为新媒体在发展XX也可能存在这样一些问题,如在把关上的缺失,舆论导向上的失误,公信力不足等。所以新媒体在消费文化的传播XX不能只一味地迎合受众需求,而要根据自身的特性以及责任与义务来进行传播。 三、新媒体对消费文化传播的责任与义务

现代社会无疑是媒体的社会,特别是在新媒体出现之后,媒介传播系统及广告声像作为消费文化的载体充斥着人们的生活空间,它们不仅是人们消费发生的策源地,而且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影响着人们的消费活动,并最终引导着消费文化的发展方向。因此,新媒体在对消费文化进行传播时应坚持自身的责任与义务。

新媒体在兴起之后,利用自身的各种优势功能,在带来新的大众生活交流方式改变的同时,更是由于传媒文化的日益膨胀和过剩生产,从而更好的促进了消费文化的兴盛和传播。新媒体对消费文化传播的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通过不断制造欲望来强化消费文化观念的传播与建构。新媒体由于自身的独特特点,在宣传消费品时通过“个性化”、“符号化”等形式来激发消费者的消费欲望,刺激他们的消费行为,以此达到利益的最大化。第二,新媒体除了向消费者传输消费观念外,也渗透主流意识形态,从而达到对受众的控制。第三,新媒体不断“生产”各种“消费活动”以丰富和构建消费文化的内容。新媒体除了传播消费品和消费观念外,自身生产的节目、光碟、录影带等本身就是“复制品”,即消费商品其XX的一部分,因此它们也遵循消费生产的一系列游戏规则,也要追寻利益的最大化,同时新的媒介产品也会带来流行文化,提供新的卖点,形成新的消费热潮。总之,新媒体由于其独特性,使之在消费文化的传播与建构XX更具有了特殊的功能与影响。

新媒体在飞速发展的过程XX,不断打破原有的消费文化传播模式,深刻影响和促进了消费文化的发展。然而在这一进程XX,不可避免地使消费文化矛盾重重,因此,为了减少这些矛盾,新媒体在对消费文化进行传播时应遵循相应的责任与义务。

首先,新媒体在传播消费文化时应该遵循国家相关的规定,在政府许可的范围内进行积极有效的传播。同时,新媒体XX的工作者要遵守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更好地为受众服务。

其次,从观念上来说,传统的文化观念对消费文化有着一定的制约作用。我国的传统文化自古就提倡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这种思想体现在消费文化上表现为求同特征和从众心理,不突出自己,更多的注重商品的实用性,以避免和他人产生隔阂感。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在新兴潮流的冲击下发生了很大变化,“追求享乐”的思想开始盛行,甚至有着愈演愈烈的态势。因此,新媒体在传播消费文化时,应坚持对公众负责的原则,真实客观地传播,避免虚夸浮夸,树立自身的公信力,塑造传媒形象。

最后,从模式上来说,广告是消费者了解消费文化的重要窗口。作为一种经济力量,广告已成为消费体系XX充满生机而又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的贡献在于它使人们沉浸在一个无止境的新产品潮流之XX。而在这一过程XX,又促成了大众行为与欲望—形成了消费经济的生力军。广告的传播功能本质上是让一个符号参照另一个符号、一件物品参照另一件物品、一个消费者参照另一个消费者,它履行了指导消费行为的职能。因此,新媒体XX的广告首先在内容上要坚持真实,客观地传达信息,避免欺骗行为的出现,其次在形式上要坚持创新,要新颖独特,吸引广大受众的注意,更好地指导消费行为,影响受众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促进消费文化的传播。

综上所述,消费文化的传播与新媒体的发展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交织的。消费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也就要求新媒体也有与之相应的发展,从而更好地适应其发展需要。同时,新媒体对消费文化有着引导作用,它利用自身的各种优势来传播扩大其影响。然而新媒体在传播的过程XX不能只一味地为了其影响采取各种手段,而是要在遵守相应的责任与义务的前提下来进行,这样的消费文化的传播才是积极的健康的,在消费文化影响扩大的同时我们的新媒体也能更长久地发展。

篇11:新媒体传播中的蝴蝶效应及对策分析论文

“蝴蝶效应”最早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在气象领域,美国气象学家洛伦兹依据台风、强对流天气的特征提出了“蝴蝶效应”这一概念[1]。蝴蝶效应在气象学中的解释是一只生活在南美洲亚马逊丛林的蝴蝶,只要煽动一下翅膀就能在两周后的美国得克萨斯州引发一股龙卷风。经过气象学家的分析,认为这是因为这只蝴蝶在煽动翅膀中引起了周边气流的云顶,而细微的气流又会带动周围的空气进行流动,这样就形成了连环的流动效应,使各系统之间变得相互关联。“蝴蝶效应”一经提出,就被各个领域广泛使用,用来表示任何事物的发生都有其产生的原因。在现实研究领域中,“蝴蝶效应”对自然科学、社会学、经济学以及新闻传播学等研究均有非常大的帮助,其实用价值在现实中得到很大的体现。尤其是在新媒体传播时代,借助互联网迅速传播的优势以及各种突发事件的发生,人们使用常用的手机所拍摄的一张新奇的图片或者视频就可以借助新媒体实现快速的传播,使点击量与转发量成倍提升,使信息逐渐呈点一线一面不断扩张,最终形成难以想象的影响。

新媒体往往具有开放性与包容性的特点,这就给信息传播带来较大的不确定性,信息交流便捷的今天,任何人都不知道自己发出的一张图片、一段视频以及一段文字被多少人浏览或者转发过,尤其是一些有视觉冲击的视频,很容易在短时间内被各大媒体与民众转发,形成强烈的社会反响,严重时可能引起事件的失控以及社会舆论的便宜。这种负面的“蝴蝶效应”一旦被不法分子利用,就很容易造成社会舆论的偏失与社会的安定。

2 “蝴蝶效应”在新媒体传播中产生的原因

2.1 缺乏有效的监督

民众在行使基本的话语权时,一定不能损害其他公民、国家与集体利益的合法权益,同理,在新媒体传播中也应如此,必须严格依据相关法律法规来进行监督,但是由于新媒体传播的发布渠道比较广泛,针对一些基本的侵权行为,现在只能通过相关的民法与网络信息传播安全管理以及侵权责任法对非法传播信息的人员进行处理。因此,就如今网络安全保护而言,即使在一定程度上对受害人的权利起到一定的保护,但是因为律法在某些规定上不够完善、不够规范,因而无法有效的控制“蝴蝶效应”。

2.2 网民的非理性

在新媒体传播过程中,每个人都是信息的收集者与发布者,并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独立“自媒体”,但是这种媒体传播不同于传统媒体,在准确性与事实性方面缺失,导致个人传播的信息缺乏真实性,存在各种传言或者不良信息。尤其是新媒体,例如微博、微信等的发展,使个人发表言论的渠道更加广泛,在这些自媒体中,不具备明确的.媒体主办单位,民众只需注册一个账号就能成为独立的媒体。自媒体的出现为人们的交流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使民众足不出户就能感受世界的变化,而在“人人都可以发表意见”的情况下,有时就会导致“集体非理性”的产生,容易造成舆论的偏失以及社会秩序的混乱。

2.3 信息传播的联动性

在信息化时代,新媒体借助互联网快速传播信息的优势,使单一事件的辐射范围扩大,事件影响力也迅速提升,某一新奇事件爆发后,往往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被广大民众获知,牵动社会的神经。在网络事件中,很多事件也会形成联动效应,使事件的波及范围更广。比如最近谈论火热的“王宝强离婚事件”,引发了强烈的社会舆论,事件最开始是由王宝强发布的一段文字,然后被网友逐渐挖掘出事实的真相,触动网民的神经,这对当事人而言具有非常大的危害。

篇12:新媒体时代下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论文

新媒体时代下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论文

摘要: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以数字化技术为核心的新媒体时代来临。新媒体作为一种更为便捷的传播与交互方式,对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方式也带来了极大的改变。如何在新媒体时代促进我国民族音乐的传播发展并拓宽其发展的空间是我们亟需思考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传播的分析研究,提出新媒体时代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传播与发展的策略,以期为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建言献策。

关键词:新媒体;民族音乐文化;传播;发展;对策

音乐是关于人类思想、文化、艺术与审美情操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中国在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发展中,形成了内容丰富、风格独特、文化内涵深厚的民族音乐。当下,伴随着科技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进入了以新媒体为主要特色的信息文化发展传播的时代,新媒体具有强大的即时性、互动性、主动性的独特特征。新媒体的传播速度之快、形式之多样与发展空间之广都给民族文化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呈现出蓬勃向上的发展态势。

一、民族音乐文化的概念

民族音乐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在我国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与变迁下,融合了古今文化、多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精华,结合了历史的特点,将属于汉民族的“琴、棋、书、画”的艺术形式融入进来,又将其他民族,如藏族、蒙古族当中的辽阔的意境与高山流水、鸟语花香的环境特色传承下来,形成了一种具有自然情态、人与自然和谐相伴的艺术特色。总之,民族音乐是我国几千年来历史文化与风土人情相结合的产物,它在提升人们艺术情操与审美情操的同时又丰富了文化的内涵,推动了民族文化的发展。因此可以说,民族音乐在丰富人们文化的同时,本身也作为一种文化的形式被传播开来。

二、新媒体时代下民族音乐文化传播的特征

与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相比,新媒体的传播方式一改传统媒体单一性的传播特色,它具有多元化的传播特点,其传播的广泛性、即时性与多样性颠覆了民族音乐乃至整个音乐的传播方式,使得民族音乐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显示出了与以往完全不同的传播特征。

(一)新媒体时代下民族音乐文化传播具有便捷性

新媒体时代下的民族音乐文化传播必然包含了新媒体本身所具有的特性,也就是说,在新媒体的时代背景下,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必然吸取与融入了新媒体本身的独特特征。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打破了传统民族音乐传播在时空方面的禁锢,无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使用音乐的多媒体特质通过具有传播性的媒介,诸如电脑、手机等将其传播出去,其形式也是多样化的,可以是音频也可以是视频的形式。因此,在新媒体的背景下,人们可以方便快捷地将民族音乐传播到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也可以在世界的任何角落将民族音乐传播出去。新媒体背景下民族音乐的传播充分体现了“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一议题,其将来自世界各地的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音乐在广阔的新媒体空间上展现出来。如萨顶顶的第一张专辑《万物生》以传统的民族特色加之其东方神秘主义的造型,在世界音乐的舞台之上,俨然成为了中国音乐的代表,并获得了英国BBC世界音乐大奖。

(二)新媒体时代下民族音乐文化传播具有多元性

民族音乐作为民族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自然也承担着民族文化传承发展与拓展的重任。在新媒体的背景下,民族音乐的传播更加即时、便捷,这为民族音乐向外拓展提供了非常大的助力。在当今世界文化多元化与融合化的发展背景下,民族音乐在保持着民族本身文化个性的同时,也注重向外推动扩展;在保持自身民族精神的同时,也注重将民族文化向深层次发展。而且我国是多民族国家,民族音乐本身的取材甚为广泛,有意识地融入多元文化,使我国当下的民族音乐呈现出独有的特色。如我国传统民族音乐《梁祝》,在吸取了民族传统戏剧越剧的音乐特点之后,经过重新加工和改编,融入钢琴、小提琴的曲风,与众不同地呈现出来,在利用西洋乐器呈现方式的同时又不失民族“神韵”。

(三)新媒体时代下民族音乐文化传播具有交互性

新媒体的核心特征是交互性,也就是其以音乐的发布者或传播者为中心,形成一对一或一对多的传播,并且在传播的过程中受众能够与传播者建立交流、沟通的关系。其优点在于,当传播者将音乐发布到网络中,受众能够第一时间接收到并做出反应。这个反应不仅指受众对于音乐作品的评价,受众还能够担当传播者,把作品传递、分享出去,从而使得该作品在传播的过程中实现双向或多向的交互。当下很多民族音乐都是通过移动终端的APP发布出来的,比如游园惊梦乐队最新的传统音乐专辑《悲欢有庆》就是通过移动APP众筹的方式发布的。

三、新媒体对民族音乐文化传播的意义

(一)拓宽了民族音乐文化传播的方式

相较于传统的传播方式来讲,新媒体的兴起极大地拓展了民族音乐乃至于整个音乐文化的传播方式。以前,音乐通常是以磁带或者CD的方式进行发布传播的,但这种传播方式比较逼仄,而网络的发展、新媒体的崛起使得音乐文化的传播变得更便捷且广泛了,不仅改变了音乐传播的方式,也改变了人们对于音乐的接受方式,甚至对整个民族音乐的发展格局产生了颠覆性的意味。如李玉刚的《新贵妃醉酒》经过新媒体的传播与发酵之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使得人们在欣赏这首歌的同时,对中国的国粹京剧也一并进行了关注。由此可见,新媒体拓宽了音乐文化的传播方式,使得公众对民族文化感兴趣的同时提升了民族文化的影响力。

(二)优化了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方式

我国民族文化通常是以家庭为基本单位传承下去的,这是我国民族文化传承的最根本的方式。但是因为种种原因,我国民族音乐甚至民族文化当中的很多艺术部分已经失传。如今,在新媒体时代下,我国民族音乐拥有了更为丰富多彩的传播方式,获得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新媒体为我国民族音乐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技术支撑和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因而,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将得到前所未有的欣欣向荣之势。

四、新媒体时代下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策略

(一)以新媒体为根基,实现民族音乐的'世界性传播

民族音乐作为一个民族的音乐形式都是根植于其民族的文化本身而存在的,它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音乐本身也是一种载体,它体现着这个民族、区域的文化思想、生活方式与历史变迁,它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进行情感沟通的一种方式。因而,任何一种民族艺术都离不开本民族的特性。但当今世界,民族音乐文化在传播的过程中又融入了世界的多元文化,它将自己特有的民族特色与思想气质传播到了世界各地。新媒体的兴起与发展给了当下民族音乐以发展的基础,它的互动性与广泛性使我们的民族音乐不但能够具有我们本民族的特色与特点,还能够通过新媒体进行更大范围的传播,并吸收世界其他民族的音乐之精华,同时还能依托新媒体,实现交流合作,将属于中华民族的音乐传播到世界各地,使其能永久屹立于世界音乐之林。

(二)通过新媒体创新民族音乐文化

任何一种文化形态都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取其他文化的精华,促进自身的发展,在不断向前发展演进的过程中不断创新、进步。对于民族音乐来说,也遵循着这样的发展规律。民族音乐在经过千年的文化积淀后,吸收了来自于各个地区与民族的文化精髓,并在自身的基础之上,对音乐素材加以创新,从而造就了一部部独具特色的作品。正如前文提到的《梁祝》《新贵妃醉酒》和《万物生》一样,都是在保留了本民族的文化韵味的基础上,加以创新、改编,从而展现出经典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合的独特魅力。这样的产品不但保留了音乐的民族性,还带有时代气息,在弘扬我们本民族文化的同时,也传递出了浓郁的时代风格与人文气息。更重要的是,这些民族音乐作品在自身的传播过程中也带动了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播。

参考文献:

1.夏天.浅析新媒体时代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播策略[J].新闻战线,(16):145-146.

2.金泉瑷.新媒体下民族音乐文化传播的发展研究[J].艺术品鉴,(06):249-250.

3.程辉.新媒体时代音乐文化传播研究[J].新闻战线,(12):222-223.

4.杜乡.新媒体时代传统音乐文化传播对策探析[J].音乐大观,(03):214-215.

5.刘杨.新媒体环境下民族音乐的传播与发展[J].传媒,2015(02):72-74.

6.蔡朝霞.新媒体时代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在大学的传承与创新[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8):81-84.

篇13:新媒体环境中传统戏曲的传播论文

新媒体环境中传统戏曲的传播论文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迅猛发展,我们快速进入到一个新媒体环境中,传媒手段的不断革新使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便捷,对传统戏曲而言有利有弊,但总体上是利大于弊。中国传统戏曲在经历了几百年的风风雨雨后,将会迎来一个新媒体环境下的蓬勃之日。

【关键词】戏曲;新媒体;传播媒介

一、以数字电影为媒介传播戏曲

最初电影与戏曲的结合,只是把电影当作一个平台去播放戏曲,用胶片记录舞台上的戏曲表演,使之成为“电影”(此时的电影还未形成电影独特的镜头语言,只是起到记录传播的作用,故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电影)。就如我国第一部戏曲电影《定军山》,“只是发挥了记录名伶舞台化动作的功能。”[1]到了20世纪初,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在《黛玉葬花》等戏曲电影中的演出,虽然还是以戏曲动作为主,但是运用了很多电影的镜头语言,这已经是电影的雏形。到了有声电影时代,在《梁山伯与祝英台》等戏曲电影中,我们就能听到不同的戏曲唱腔,使得戏曲在荧幕上更加活灵活现,还原了传统戏曲的舞台。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传统戏曲仍保持着原有形态,人们已经不满足于只看单一形态的戏曲了。如今,我们在很多电影中都能看到戏曲的影子。比如电影《大武生》《梅兰芳》《厨子戏子痞子》《赵氏孤儿》等。《赵氏孤儿》最早是元杂剧的一个剧目,被改编成电影后,很多戏曲片段被保留下来。古代戏曲在电影中重现,既弘扬了经典,又增强了作品的时代性和可观赏性,吸引观众关注经典、接受经典。[2]戏曲已经是电影中的一个主流元素,观众在欣赏一部电影的同时,对于其中的戏曲也关注起来,这为戏曲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通过电影传播戏曲,不仅使电影有了独特的风格,戏曲也更容易被观众接受。传统戏曲电影的生存空间有限,但是将其做为电影中的一个元素出现,明显是戏曲传播最有效的方式。历史证明,戏曲与电影的结合,对现代社会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是有益的,二者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二、以数字网络为媒介传播戏曲

在新媒体技术下,网络中的移动媒体如网站、微博、微信、视频软件等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并且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戏曲作为曾经最受欢迎的一种娱乐方式,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地位岌岌可危,想要占有一席之地,就要借助新兴媒体的传播优势进行宣传发展。新媒体数字网络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如录像、数字化处理、图像资源移借和拼接、后期的造型和展示功能等。新媒体艺术是以像的形态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既有动态的也有静态的,将艺术变为了“流动的”“偶发的”和“随意的”表现。[3]网络传播戏曲可以把戏曲保存于云端的资料库中,这种便捷的方式促进了对戏曲的'保护,也更加有利于交流、分享、学习。这对于培养戏曲传承人也有极大的便利。相比于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介传播戏曲,利用网络来普及和学习戏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这其中对票友最有诱惑力的就是有了自主权,可以自主查询欣赏喜爱的剧目。同时数字网络让戏曲节目与观众进行互动,例如网络留言以及新兴的的弹幕留言,演员可以得到观众准确的反馈,观众也可以借此来进行交流。这些都是戏曲的改革,戏迷与观众有了网络这个平台,能够足不出户进行交流和学习,这对于传统戏曲的发展是有益的。网络的普及,缩短了时空距离,改变了“你播我看、你放我听”的单向传播模式,给演员以灵活的表演空间,给观众以更大的选择余地,给评论家和学者以更多的研究资料,从而为戏曲艺术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三、新媒体下传统戏曲的发展

想要让戏曲继续发扬光大,需要戏曲与新媒体紧密结合,一是为新媒体带来高品质的艺术内容;二是为传统戏曲带来高效的传播渠道。如今,新的文化、新的审美不断冲击着现代人。戏曲作为一种古老的传统艺术,在新环境下的发展举步维艰。每个新时代的降临对于每一种事物都有风险同时也有机遇,希望戏曲能够抓住机遇,在新媒体环境下,新的传播手段给戏曲带来新的希望。但是,戏曲的发展道路也需要慢慢前行。对于当今社会大众的审美,戏曲还需要不断去丰富原有的风格。传统的戏曲电影、戏曲艺术片只让人们领略了戏曲的艺术价值,我们要做的是让戏曲逃离“传统”的束缚,通过与新媒体的结合,走出一条属于戏曲的新的道路。

参考文献:

[1]高小健.中国戏曲电影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6.

[2]孙力平.重现与转换当代文化建设中的古代文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45.

[3]魏欣.媒体技术影像[J].装饰,,(7):128.

[4]李丽.当代中国戏曲生存状态与出路之探析[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4):179.

篇14:分析新媒体时代的广告传播的特性论文

分析新媒体时代的广告传播的特性论文

关键词:新媒体 广告 传播主体 传播受众

一、新媒体广告概念及新媒体广告分类

新媒体包括数字电视、网络、数字广播、移动电视、手机短信、数字报纸、数字杂志、桌面视窗、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几乎囊括了所有的新媒体形态。新媒体也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乐趣和方便,带动了整个信息产业的发展和需要。

新媒体广告就是指借助新兴媒体为媒介进行发布的广告传播形式。其中主要包括有数字电视广告、触摸媒体广告和互联网广告。

1、数字电视广告,增强了广告传播与受众群体的人际互动,服务性、娱乐性效果突出,广告画面清晰,内容完整,增强了广告的观众印象,贴近人们购买心理。

2、触摸媒体广告,包括了户外触摸显示频以及智能触摸手机,这种媒体主要迎合了年轻受众的接受心理,以快速的,有针对性的广告信息获取途径迎合了广告受众的需要,同时让广告信息传播直接到达目标消费者。

3、互联网络广告,借助于网络传播无限广阔的虚拟空间,使信息传递更加快捷、方便、多样、广泛。网络广告常见的发布形式有使用新闻组发布广告、使用电子邮件和电子邮件列表发布广告、插入式广告、搜索引擎广告、聊天室广告、文本链接及浮动广告以等。

二、新媒体广告特点

1、媒体的整合性特征。新媒体整合了传统媒体优势,结合报纸、广播、电视的特点,使文字、图片、声音、影像、动画等要素融合起来,实现了平面与立体结合,使受众有了如同亲身体验的快感,因此新媒体广告被接受度较高。此外新媒体广告的强大信息检索功能,能更直接的给受众带来所需要的由各种传播符号整合而成的广告信息。

2、媒体的互动性特征。互动性特征指的是在传播过程中产生的双向甚至多向的互动传播,是人类的传播行为中传播主体与客体所追求的方向,新媒体就有这样的优势,其互动性表现在目标受众具有对信息控制性的操作权和选择权,这就改变了传统媒介传播信息过程中受众只有被动地收看和收听,也正因为这个,新媒体被人们快速接受。新媒体广告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对于受众不喜欢的信息,他可以进行操作跳过或者关闭,而对于受众喜好的信息,他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深入了解,甚至直接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个特征对于使用者来说不仅给他带来了方便和可靠,而且自由灵活的操作与选择已经成为人们的首选。

3、媒体的表现超文本性特征。新媒体融合了诸多媒体特点,它将艺术与科技结合在一起,其中超文本性就是网络的信息组织方式,新媒体广告借助于这一与传统印刷文本不同的方式“自由运动的非顺序写作方式”1即非连续性的特点给予受众展现其所想看见的多元的,富于创造力的广告信息。当然高品质的新媒体广告需要诸多因素的配合,不仅包括了程序设计,还需要视觉传达方面的设计等等,正是这样才创造出不同的表现方式。

4、媒体的传播多层次性特征。新媒体广告的传播具有多层次性,主要是因为新媒体传播的多层次性,尤其是网络传播中,传播主体与受众的身份越来越模糊,有时候得到一条广告信息的同时,受众还会将这条信息迅速转发出去,所以这样的传播必然是多层次的,另外新媒体广告传媒形态多样,可以覆盖不同年龄、学历、收入层次的受众群。

三、新媒体广告发展现状分析

1、广告新媒体现状

媒体的经济命脉是广告,新媒体广告发布的多样化和覆盖率,得到广告主的青睐,这样就使传统媒体的'生存基础――广告市场遭受较大的影响。根据摩根士丹利的分析预测,目前在国内,新媒体市值超过600亿,未来五年,国内的新媒体将以平均每年15%左右的用户增长率、30%以上的收益增长率发展。新媒体广告已经开始改变着人类生活形态与行为方式,城市受众对广告的获知途径已经悄然转变,新媒体广告孕含着巨大的投资价值。

2、新媒体广告受众接触分析

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院长赵子忠认为:新媒体领域聚集了大量新兴注意力资源。以互联网为例,互联网受众的主要年龄段为18至35岁,移动媒体增值业务的使用者也主要集中于年轻受众群体,年轻化受众代表着将来的社会主流话语权,对这些受众的注意力资源的掌握,是新媒体拥有的重要社会资产。虽然发生了上述变化和调整,这些重新聚集的社会资产依然需要通过货币化来体现其价值。

四、新媒体广告的发展反思

随着新媒体广告慢慢被受众接受认可,广告主对新媒体广告亲睐的同时还应该留意其中很多潜在的问题 。

第一,弥补公信力不足。新媒体的发展面临着很多传统媒体所没有的优势,但不可否认的是也存在着很多不足,例如其中的权威性可信度常常受到质疑,这点对于广告传播来说无疑是致命的,受众在接受广告信息的过程中对信息信任与否直接关系到广告的经济效益,因此如果新媒体,特别是网络传播信息的真假难辨,良莠不齐必然会引起受众的排斥心理,所以新媒体广告效果较好的往往还是在传统媒体上发布过的,所以目前还是应该与传统媒体进行广告整合传播策划。

第二,重视广告互动。新媒体广告之所以受欢迎,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它的互动效果,但是广告主不能让这种互动形同虚设,既然能让受众提要求,有反馈,就应该重视受众的反馈信息,而不是视而不见,不加改进,或者受众反馈后没有回应。

第三,利用先进手段,创意为王。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新媒体的发展必然引起新媒体广告的进一步兴盛,这种新兴的媒体形式可以使受众接触到更新型的广告形式,了解更多的信息,但是在视觉与听觉享受的同时也需要有广告创意的吸引才能让受众接纳更多的广告内容。广告主应该注意在创意方面多下工夫,使受众不仅自己接受信息还可以用作娱乐向其他人转发信息,达到信息的二次传播。

在新媒体时代已经来临的今天,新媒体广告已经为广告主和广告逐渐接受,但真正将新媒体广告的优势发挥出来才是广告传播发展的未来方向。

参考文献

[1]黄少华,翟本瑞.网络社会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12-24 来源:网易科技报道

[3]赵子忠.新媒体广告理念的诞生 广告大观[J]..5,第160页

篇15:网络传播论文

摘要:在计算机网络的使用过程中,有些不法分子利用计算机网络病毒攻击网络用户,造成用户不同程度的损失。因此,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对计算机病毒在网络中的传播进行科学的模型化分析,首先论述网络病毒传播的稳定性,然后分析其控制措施,希望此研究能够提升我们对计算机网络使用的安全性与舒适性。

关键词:计算机病毒;网络传播;稳定性;控制

计算机这一科技产品目前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计算机为我们带来了许多的便利,提升了人们生产生活水平,也使得科技改变生活这件事情被演绎的越来越精彩。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对于计算机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也应进行更为深刻的分析,提出有效的措施,降低这种问题出现的概率,提升计算机应用的可靠性。在计算机的广泛应用过程中,出现了计算机网络中毒这一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对于计算机的使用者而言,轻则引起无法使用计算机,重则会导致重要信息丢失,带来经济方面的损失。计算机网络中毒问题成为了制约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对于计算机网络病毒的危害研究,目前已经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人们已经不断的对计算机网络病毒的传播和发展建立模型研究,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模型对计算机网络病毒的传播和发展进行研究,从中找出控制这些计算机网络病毒传播和发展的措施,从而提升计算机系统抵御网络病毒侵害,为广大网民营造一个安全高效的计算机网络环境。

一、计算机病毒的特征

(一)非授权性。正常的计算机程序,除去系统关键程序,其他部分都是由用户进行主动的调用,然后在计算机上提供软硬件的支持,直到用户完成操作,所以这些正常的程序是与用户的主观意愿相符合的,是可见并透明的,而对于计算机病毒而言,病毒首先是一种隐蔽性的程序,用户在使用计算机时,对其是不知情的,当用户使用那些被感染的正常程序时,这些病毒就得到了计算机的优先控制权,病毒进行的有关操作普通用户也是无法知晓的,更不可能预料其执行的结果。

(二)破坏性。计算机病毒作为一种影响用户使用计算机的程序,其破坏性是不言而喻的。这种病毒不仅会对正常程序进行感染,而且在严重的情况下,还会破坏计算机的硬件,这是一种恶性的破坏软件。在计算机病毒作用的过程中,首先是攻击计算机的整个系统,最先被破坏的就是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系统一旦被破坏,用户的其他操作都是无法实现的。

二、计算机病毒网络传播模型稳定性

计算机病毒网络的传播模型多种多样,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历,只对计算机病毒的网络传播模型———SIR模型进行介绍,并对其稳定性进行研究。SIR模型的英文全称为Susceptible-Infected-Removed,这是对SIS模型的一种改进,SIR模型将网络中的节点分为三种状态,分别定义为易感染状态(S表示)和感染状态(I)状态,还有免疫状态(R)表示,新增加的节点R具有抗病毒的能力。因此,这种模型相对于传统的SIS模型而言,解决了其中的不足,也对其中存在的病毒感染进行了避免,而且阻碍了病毒的继续扩散。三、计算机病毒网络传播的控制对于计算机病毒在网络中的传播,我们应依据病毒传播的网络环境以及病毒的种类分别进行考虑。一般而言,对于局域网的病毒传播控制,我们主要是做好计算机终端的保护工作。如安装安全管理软件;对于广域网的病毒传播控制,我们主要是做好对局域网病毒入侵情况进行合理有效的监控,从前端防止病毒对于广域网的入侵;对于电子邮件病毒传播的控制,我们确保不随意点击不明邮件,防止个人终端受到电子邮件病毒的入侵。

三、总结

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促进了计算机在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应用,不过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计算机病毒网络传播的安全问题也凸显出来。本文对计算机网络病毒传播的模型进行研究,然后提出控制措施,希望在入侵者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相关人士能积极思考研究,促进计算机病毒防护安全技术的发展,能有效应对威胁计算机网络安全的不法活动,提升我国计算机网络使用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盖绍婷.计算机病毒网络传播模型稳定性与控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xx.

[2]江浩.计算机病毒网络传播模型稳定性与控制研究[J].无线互联科技,20xx,07:20.

相关专题 媒体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