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欺诈因素管理的论文

shine112238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shine112238”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商业欺诈因素管理的论文(共1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商业欺诈因素管理的论文

商业欺诈因素管理的论文

摘要:目前,经济领域中各种商业欺诈行为愈演愈烈,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问题而受到普遍关注。商业欺诈行为的泛滥一方面反映了经营主体的道德沦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现有市场经济存在的诸多制度缺陷。当有道德缺失的经济主体发现利用信息蒙蔽进行商业欺诈有利可图,并得不到现有制度的有效惩罚,就会铤而走险,并因示范效应而引发更多的类似行为。通过从信息经济学、博弈论和制度经济学等诸多角度,对商业欺诈的成因进行深入探究,以期从伦理德性及制度理性两方面结合找到治理商业欺诈的综合有效的良策。

关键词:商业欺诈;成因剖析;治理对策

商业欺诈是指经济领域中某些经营主体为了获取短期经济效益和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在经营活动过程中采取的种种欺骗他人、损害他人利益的欺诈行为。目前,国内各种商业欺诈投诉案件连年上升,众多消费者和企业深受其害,商业欺诈已成为扰乱我国正常经济秩序的一个重要原因。事实上,商业欺诈并非我国独有,而是一个普遍的国际现象。世界知名的反商业欺诈机构卡罗尔(KROLL)推出的《—全球反商业欺诈报告》中的数据显示,过去3年中,全球每5家企业就有4家成为商业欺诈的受害者。收入在50亿美元以上的大型企业因商业欺诈蒙受的平均损失超过万美元,其中10%的企业损失逾1亿美元[1]。可见,商业欺诈是一个世界性难题,防治商业欺诈是各国政府和经济组织的共同目标。多年的实践表明,要有效治理商业欺诈,必须挖掘出其背后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和机理,才能找到综合治理的具体良策。

一、商业欺诈成因的经济学剖析

商业欺诈行为的泛滥一方面反映了经营主体的道德沦丧,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现有市场经济存在诸多制度缺陷。当有道德缺失的经济主体发现利用信息蒙蔽进行商业欺诈有利可图,并得不到现有制度的有效惩罚,就会铤而走险,并因示范效应而引发更多的类似行为,最终导致市场上劣币驱逐良币,推动商业道德进一步滑坡[2]。因此,对于商业欺诈形成的原因,我们不仅要从道德层面上加以溯源,还应从信息经济学、博弈论和制度经济学等诸多角度加以深入探究。

(一)信息不对称的客观存在是商业欺诈产生的首要条件

信息经济学对商业欺诈产生的基本条件做了深刻的分析。信息经济学家告诉我们,现代经济社会中的商品交换绝大多数是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发生的。所谓信息不对称是指经济主体对于同一经济事件掌握的信息量有差异,即部分经济主体拥有更多更良好的信息,而另一部分则仅拥有较少的、不完全的信息。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因交易双方身份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例如,生产经营企业对于产品质量和成本的信息拥有量相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是不对称的,消费者有关商品效用状况的信息经常是直观的、肤浅的、零碎的、似是而非的,消费者在交易活动中由于信息方面的缺陷而构成了消费盲区,这一消费盲区的广泛存在为商业欺诈提供了生存空间,使得商家极有可能利用信息缺失甚至有意制造虚假信息来进行欺诈牟利,从而使交易行为产生了一定的道德风险[3]。

一般来说,若市场主体在确立某种经济关系或签约之前后,相互对应的参与人之间出现信息分布不对称状态,当掌握信息优势的一方在确立某种经济关系之前,通过提供虚假资料与掩盖真实情况——即隐蔽信息,而获得对自身有利的合约;或者在确立某种经济关系之后,通过隐蔽行动而转嫁风险或直接侵占委托人的利益,这就是现实生活中所谓的经济“机会主义”行为。与诚信背道而驰的经济“机会主义”行为在一方谋取自身效用最大化的同时,不仅直接损害了另一方的利益,而且最终大大降低了市场运作的效率。HalVarian(1992)的研究得出,一个低质量的企业往往通过广告、做宣传和做活动等方式来发出信号,提高产品知名度进而形成与高质量产品相似的市场影响,这个过程,可以简单描述为通过价格和信息公开度模仿寻求一种混同效应[3]。劣质产品在其“一锤子”买卖中,只要其广告能吸引足够多的`消费者,使其销售利润高于公司对该产品的广告支出,劣质产品企业就会通过较高的广告投入,混淆信号给消费者高质量的印象,从中牟取暴利。这样,劣质产品企业传递的信息就制造了噪音,使消费者无从区分不同品质的产品,形成优质和劣质产品的混同均衡,在这种情况下,最终可能出现“柠檬市场”和“逆向选择”问题,扰乱市场交易的正常秩序。

由于“机会主义”行为的普遍存在,要解决市场中有关信息模糊不清的问题,需要进行信息甄别。以斯蒂格利茨为代表的信息甄别理论,正是研究在信息不对称的市场中,处于劣势的一方如何调整交易合同以筛选具有信息优势的一方,从而确立起诚信原则。这种信息甄别理论是建立在信息优势方说真话的基础之上的,即通过提供不同的交易合同,让信息优势方自我选择,只要信息优势方是理性人,他就无法隐瞒也不愿隐瞒自己。但如果信息优势方不愿说真话或故意说假话,则信息甄别理论本身无法解决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柠檬市场”问题。因此,这就需要加入一种外力,促使信息传递渠道通畅,信息披露完全,并努力消除各种信息噪音。

(二)短期化一次性交易行为为商业欺诈提供了大量生存土壤

为了进一步了解商业欺诈产生的原因,还可以从搏弈论中寻找解释。首先从构建一个简单的搏弈模型,参与博弈的双方具有以下共同特点:(1)博弈双方所有可选策略只有两种:诚信与欺诈;(2)博弈双方都是理性人,追求利益最大化,并具有机会主义倾向,即当企业发现欺诈可以获利时,企业就会选择欺诈策略。构建的这一搏弈模型非常类似“囚徒困境”,有四种不同的效益组合:双方都讲诚信,即双方都得5个单位的效益;乙诚信,甲不诚信,则甲得到的10个单位的效益,乙则损失5个单位的效益;甲诚信,乙不诚信,则乙得到10个单位的效益,而甲损失5个单位的效益;若甲和乙都不诚信,则双方各得0个单位的效用。从上述分析中可看出,为了追求自身的最大利益,甲、乙双方都希望对方讲诚信,而自己选择欺诈。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结局,是因为在单次博弈过程中博弈双方均发现在不知道对方是否信守承诺(即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如果对方欺诈,而自己诚信,诚信则有可能吃亏;如果对方诚信,而自己欺诈,欺诈反而可以得利。因此,从自身利益最大化原则出发,欺诈自然是博弈双方的最优策略。但是,如果上述博弈是重复进行的,即交易双方的一次性博弈能演变成为以一次博弈为原博弈的无限次重复博弈,则双方都不会为了占一次便宜而牺牲掉继续合作、长期获利的机会。如果某方企业在上一次博弈中因采取欺诈策略获利,则在下一次博弈中另一方企业将会选择欺诈策略来报复对方,最终两败俱伤。在重复博弈里,参与者每次行为都会关系到他们名声的形成,任何失信,都会造成合作的中断、利益的受损。因此,以彼此间诚信为基础进行的重复博弈所形成的合作才会维持下去。

当然,如果每次欺诈行为发现概率很大且会受到严厉的法律制裁,则经济主体会重新评估欺诈和诚信行为的代价和收益,此时,依赖欺诈行为获利的动机将减弱,当事者为了合作的长远效益,愿意抵挡欺骗带来的一次性短期效益的诱惑。因此,在一次性博弈中,交易中任何一方都没有信守道德承诺的动力,骗一次就跑是一种经常发生的现象。只有在多次博弈中,诚信道德才显示出应有的价值[4]。而经济社会中一些小企业本着“捞一把是一把”的心理,根本不打算进行多次重复博弈,于是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驱使下选择了商业欺诈行为。即使是一些大企业由于过分注重眼前的经济效益,忽视了商誉所带来的长期经济效应,对于一些欺骗消费者和交易伙伴损害商誉的做法不予警惕,反而沾沾自喜于一点蝇头小利,导致企业经营行为短期化、经营方式边缘化、经营手段灰色化越来越普遍。

(三)市场经济中的制度缺陷是商业欺诈得以盛行的重要原因

制度经济学对商业欺诈盛行的根本原因做了最好的注解。新制度经济学认为经济人的行为是有限理性的[5]。这种有限理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环境的复杂性,人们面对复杂的环境不能掌握完全的信息;二是人们对环境的认识能力有限,不能准确预测未来的变化。因此,这就必须通过设立制度或进行制度创新来降低交易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风险,协调不完全契约引起的利益冲突。此外,由于经济人天生具有机会主义倾向,在追求自身利益时会采用诸如说谎、欺诈或毁约等不正当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因此,政府要通过设立各种制度来约束人的行为,以便抑制人们的机会主义倾向。

一系列的约束人们相互行为的规则之所以能影响经济人的选择行为,是因为随着行为的约束规则的变化,当事人的收益预期也会随之改变,从而会使追求自身福利或效用最大化的个人行为发生变化。因此,有什么样的制度就会有什么样的经济人行为[6]。路径依赖原理也告诉我们,一旦某制度被选定,该制度所带来的收益就决定了制度变迁的方向:当收益递增普遍发生时,制度变迁极大地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使得人们不受约束地把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都用来从事收入最大化的活动,这反过来又成为推动制度进一步变迁的重要因素,从而出现互为因果、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局面;当收益递增不能普遍发生而是有利于少数特权阶层的利益需要时,制度变迁就沿着非绩效的路径发展,并且愈陷愈深,最终陷入“锁定”的轨迹中[7]。

商业欺诈的出现也是如此,当社会制度不完善使诚信行为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而欺诈行为却能获取暴利时,商业欺诈会越来越盛行,诚信危机会越来越严重,越陷越深。如果市场机制完备,政府监管有力,商业欺诈行为发现概率较高,则意味着其所付出的代价较大,这种高昂的成本将迫使经济主体遵循道德规则。就我国的情况来看,由于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内在约束机制和外在法律制度尚不健全,为欺诈者提供了可乘之机[8]。一是市场自身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尚未建立,源自市场自身通过道德工具来配置资源的功能尚未形成,有德者并未获得相应回报,无德者也未获得相应惩罚;二是法律制度尚未健全,还存在许多法律漏洞,且执法力度不够,我国经济实行市场化以来屡禁不止的造假现象在某些地区是公开进行的,甚至被作为利税来源加以保护,这无疑是我们法律制度缺陷所造成的。上述问题带来一个怪圈:一方面由于市场机制还不完备,还不能真正让市场机制褒奖有德者,淘汰背弃无德者;另一方面由于政府缺乏监管经验和存在法律及规章制度上的漏洞,欺诈行为被发现的概率低且惩罚过轻,难以形成有效震慑力。在违规经商可以逃避制裁而能获得丰厚利益回报的制度环境下,不讲商业道德的奸商就会多起来,这正是我国目前经济生活中商业欺诈行为扩大蔓延的主要原因。

二、治理商业欺诈的对策思路

毫无疑问,商业欺诈行为不仅将扰乱正常的市场交易秩序,也将严重破坏一个社会赖以形成的诚信基础。由于商业欺诈的产生既有经济人内在的伦理根源,又有市场经济外在的制度根源,治理商业欺诈将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有外在的制度保证,也要有内在的道德保证,亦即不但要构筑制度的堤防,更要构筑道德的堤防,这就需要企业、政府和行业协会等多方面力量的共同努力,最终形成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首先,由于经济领域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为了尽量消除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负面影响,提高消费者的信息甄别能力,诚实守信的企业必须加大自己的信息披露,努力提高自己的信誉,塑造自己的品牌,通过品牌,将产品的属性、利益、价值、文化、个性和使用者形象等信号传递给相关的消费群体,使之区别于一般企业产品。其次,企业内部要加强伦理道德建设,大力倡导企业诚信价值观和诚信文化。基于伦理道德的企业价值观管理要在企业中扎根,最重要的是伦理道德观念在企业内部的培育、维护和扩展,从企业内部培育出一种内在的、自发的、不需第三方力量强制的诚信道德观念,只有如此,才能从企业内部治理企业经营中的欺诈问题。企业诚信道德不仅仅是约束防范性的,还具有进取性的功能,这是人们从长久以来对诚信道德发展的历史及其本身职能的探索中得出的结论,也是为经济活动的实践所证明的。许多企业在一些无法预测的突发事件面前,宁愿自己亏本,也要信守合同,虽然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却换来很高的美誉度,使公司绝处逢生,创造出丰厚的收益。因此,企业必须把诚信当作资本来经营,牢固树立诚信道德理念,要在企业中形成讲信用、重信誉的企业文化,尤其要在产品质量、售后服务、客户管理、营销管理、资金管理、税务管理、公共关系等环节严把信用关,在市场中树立良好的诚信形象。只有每个企业牢固树立了自己的诚信文化,全行业的诚信伦理建设才有望形成并得以长久。

从政府的角度来看,要加快建立市场信用管理体系,加大信息透明度,实现信息共享。在“信息不对称”和“不确定性”普遍存在的商业环境中,进行买卖交易所需要的“准确信息”不可能全是企业的诚实守信所能保障给予的,会出现一些不良企业的“搭便车”行为。当有关产品和服务的信息制作者和提供者有意造假,并把承诺当作谎言和戏言时,获取准确信息就会成为很大问题。因此,建立对市场主体的信用状况进行记录和评价的社会信用体系是十分必要的。目前,我国当务之急是要加快建设企业征信的专门信用制度,包括对信用记录的征集、调查、评估、保证等信用业务活动的组织及信用机构的设置等加以规范,以确保信用活动的正常进行。要尽快规范税务、工商、海关、司法、银行等与公共信用记录有关的政府部门与企业的行为,必须要求这些部门依法向社会信用机构和公众提供信用信息,并制定可操作的信用服务规则和信息传递披露机制,增强经济主体道德状况的透明度,使企业、中介机构和个人的信用状况真正成为其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依据。

政府要继续完善各项法规和管理制度,加大对商业欺诈的制裁力度。任何一种法律制度,只有在实际运用中能基本杜绝它要禁止的那些不当行为发生,才能算是有效的,反之只能是低效或无效的。必须根据这个标准去逐一衡量和修订既有的法规制度,使其变得合理有效。一旦消费者或企业受到商业欺诈的侵害,可以依法追索超额补偿。其次要加大对商业欺诈的制裁力度,让商业欺诈行为在经济上得不偿失。要在法律制度安排上要鼓励诚信行为,让讲信用的人通过依据其道德资产获得利益的可持续增长,让企业通过靠道德资本作为扩大规模的必要条件。同时,在“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层面上,一定要讲法律信用,起到惩罚欺诈行为、警示企图败德者和保护有德者的效果。让欺诈行为及时曝光并受到应有的经济和法律制裁,让进行商业欺诈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无法找到交易伙伴,让“有德者”能够“有所得”和“无德者”倾家荡产。只有这样,经营者就会视商业欺诈为畏途,商业欺诈就会失去自我繁育功能而呈现萎缩和消亡趋势。

从行业协会等角度来看,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监督作用,促进行业自律。由于市场经济中人们之间的交易手段日益多样化和隐蔽化,诸如票据,存折和电子商务等,主体间面对面的交易日益式微,主体间的距离的放大无疑为商业欺诈提供了机会,而社会中介组织本身具有多方参与自治自律的特征和在交易中保持中立性公正性权威性的独特优势,它们大多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监督和沟通的作用,例如具有公正和监督功能的公正处、仲裁处、质量检测处、计量认证处、资产评估处等,具有沟通功能的各行业协会和商会等。因此,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有义务有能力发挥自身的协调、监督和制约职能,在反商业欺诈中成为一支重要的力量。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要积极开展社会信用管理和研究,提出有关信用的立法建议或者接受委托研究信用立法,提出有关社会和国家信用管理的法律法规等;制定各行业从业标准以及行业涉及的有关规章;协调企业与政府、媒体、消费者和企业等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与沟通等;促进行业自律,加强信用服务行业人员培训,健全惩罚机制,确保市场诚信行为不断生成。

行业协会也要承担义务教育消费者的功能,提高消费者的鉴别能力,帮助消费者识别商业欺诈。要向消费者如实介绍产品检验的性能、质量标准、检测手段、成本信息,帮助消费者掌握各种反欺诈的方法。对本行业出现的商品质量问题追查源头,从流通领域一直往上追溯,以彻底消灭假冒伪劣产品出现的窝点。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要积极接受消费者的申诉,代表消费者向商家进行协商,并将发现的商业欺诈行为提交有关部门处理甚至上诉,通过各种形式为受害者争取补偿和应有的权利。

篇2: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论文

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论文

在我国现有的金融体系下,利率可以较为直观地反映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利率的变化和波动也直接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的运行,并对我国金融形势的总体走向产生影响。当前,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正在不断加快,在这种条件下金融市场中的不确定因素增多,我国的商业银行如何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风险的管控是其当下应当解决的首要问题之一。

一、利率市场化的定义

利率市场化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利率市场化就是要逐步消除央行对资本市场的各种不合理管制,各金融机构根据自己对资本市场中资金供求状况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利率简单来说就是利润率,是金融体系中用来衡量一个企业或者财团单位投资所创造经济效益的手段。我国实行的是中国特色社会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经济体制与一般市场经济体制最大的不同在于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能力。在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家可以通过一定的手段干预经济的发展,国家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充当的是掌舵者的角色,既要充分地发挥市场经济体制对社会资源配置的优化作用,又要通过科学的经济干预手段促进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保证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避免发生周期性金融危机。而在保证金融市场的稳定方面,商业银行无疑是金融体制中最关键的一环。商业银行是进行金融业务的主体,在金融市场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银行对利率的调整直接关系到金融市场的稳定,影响我国各行业的发展。

二、利率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在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利率的控制是由我国主要的商业银行来完成的,而我国的主要商业银行业务集中在国有的大型商业银行,因此我国的金融市场的利率调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对经济的调控。但这种以国家主导的调控方式不够灵活,调控机制难以适应多变的经济市场变化,使我国的利率难以维持到合理的水平。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就是通过市场各行之间的竞争实现配置的优化,从而保证市场金融环境的稳定。运用市场这一调控手段将优势的资源整合到可以产生较大价值的行业或是企业,从而提升市场的经济产出量。相比于国家管制下的利率调控机制,利率市场化可以更加准确快速地实现资源配置的调整。从商业银行的角度来说,银行吸纳存款并将这些存款用于其他行业的投资,其盈利的主要来源便是存款与其他行业投资间的利率差,因此银行要想保持盈利就要准确的预估在外投资的风险,并计算存款与投资之间的利率差,从而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在金融市场中,投资回报率的高低取决于经济的发展形势,如果经济发展较快那么投资回报率自然就高,如果经济发展低迷就会导致投资回报率降低,投资回报率在银行的直接体现就是贷款利率。在我国由于经济发展受到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因此会实行有计划的增长,因此投资的回报率不会一直居高不下也不会持续的低迷,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投资的风险较小,盈利空间也比较可观。但这种以国家调控为主的经济发展方式对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来说并不相适应,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下我国正逐步改革现有的经济管理体制,逐渐放宽国家对经济的管制力度以求充分发挥市场对经济的调控作用。这也就表明我国会逐步放宽对市场投资利润回报率的管制,利率市场化进程必然会是我国未来经济的发展方向。而利率市场化会导致利率受市场经济的影响程度加深,经济的发展状况将直接影响利率,造成利率的波动,从而影响我国商业银行在外的投资活动,并给银行的贷款业务带来不可控的风险。利率的市场化可以为我国的相关行业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对银行来说利率的市场化可以提升我国金融市场交易的透明度,净化金融市场环境,这对我国的商业银行来说是一次机遇同时也是一个挑战。政府放开对资金利率的干预可以使我国商业银行自由地掌控自身的利率,从而提升自身的利润空间,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只有准确地把握金融市场的走向才能提升自身效益。

三、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和现状

由于我国实行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采用的是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共同作用经济发展方式,这种经济发展方式可以保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最大程度的降低资本主义市场周期性经济危机给国内经济带来的影响。在我国政府的干预下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就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体制而言这种国家干预经济的经济发展方式也渐渐暴露出其不足之处。首先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必须要与国际接轨,将市场作为主导对社会资源进行调控可以较大地提升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适合我国当前经济的发展情况。因此我国正逐步放宽对经济的干预政策,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调控作用,使经济体制更加灵活,提升社会资源资金的利用率,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当前我国在利率市场化方面还处在摸索的阶段,我国的相关部门正积极地借鉴国外市场经济的发展经验,取长补短结合自身的实际制定合适的经济发展政策,实现利率的市场化。我国正处在一个经济体制的变革期,在这个阶段经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逐渐增多。因此我国相关部门应加强金融市场的监管力度,既要充分发挥市场对经济的调控作用逐渐地实行放权,又要通过科学的方法发挥政府对我国市场经济的调控作用,保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利率的市场化会给我国的金融市场带来很多不确定的因素,但同时又可以净化我国的市场环境促进金融创新,因此利率市场化是一把双刃剑,我国政府应当认识到这一点,加快相关经济制度的立法,使我国金融市场逐渐走向成熟。

四、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方法

1.进行科学的风险计量。随着利率市场化逐步深入,我国金融市场的不确定因素正不断增多,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商业银行应当提高警惕,并对自身的风险计量方式进行优化。商业银行对风险进行计量的基础是对风险的识别和认识,我国商业银行应当实时地警惕投资带来的风险,通过扩充风险计量模型来提升银行对风险的'识别度。通过风险模型银行的管理者可以清楚地计算风险发生的几率,并对风险可能带来的后果进行分析。而对于利率风险管理常用的方法是缺口分析法,缺口分析法简言之就是把商业银行所有生息资产和计息负债按照重新定价的期限划分为不同的时间段。在每个时间段内用利率敏感性生息资产减去利率敏感性负债,再加上表外业务的头寸,就得到了该段时间内重新定价的“缺口”。

2.科学地利用利率风险管理理论。在国外,利率的风险控制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我国银行应当积极的借鉴这一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是以资产管理理论、负债管理理论、综合管理理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种较为完善的银行利率风险管理体制。这一理论主要从银行的内部和外部对银行的利率风险进行分析。对于银行内部而言,可以给银行带来利率风险的是银行自身的负资产,主要来源于银行的一些高风险的业务,这些业务以银行的贷款服务居多,这将极大程度上提升银行运营资产的风险,而面对这种形势银行除了要对自身的业务进行合理的清算外,还在当前的金融体制框架下进行合理的风险控制,实现银行业务的科学的发展。例如可以运用资产债券化的方式将这些资产投放市场,为银行减少损失。而银行的外部措施主要是通过一些金融措施降低银行的投资风险,例如与合作方签订利率远期协议、利率期货、利率期权等方式降低银行的利率风险。

3.利用金融衍生工具。金融衍生工具是在金融体制发展逐步完善的今天所衍生出来的一种新型的金融工具,是目前一些较为成熟的金融策略的总称。我国银行在金融衍生工具的利用上还存在较多问题,由于我国较为落后的金融管理体制造成我国银行对金融衍生工具认识并不到位,并不擅长运用金融衍生工具规避风险。因此我国银行应当重视金融衍生工具的使用,积极利用国际市场,并培育发展国内市场,为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创造条件,奠定基础。目前我国的期货期权市场发展比较完善,商业银行可以使用利率期货和利率期权在人民币市场上进行利率风险的规避。

五、结语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国银行应当重视利率风险分析,并将利率风险分析作为银行的常态化机制之一,时刻警惕,并灵活地利用金融工具来规避风险。

篇3:建筑工程管理的影响因素论文

摘要:建筑工程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作,要想做好建筑工程管理工作,建筑企业必须认识到企业所存在的问题。通过在工程项目建设施工的整个过程中贯穿建筑工程管理,贯彻落实好各项管理措施,才能真正地提高建筑工程管理质量,才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使企业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关键词:建筑;管理;影响;因素

篇4:建筑工程管理影响因素探究论文

建筑工程管理影响因素探究论文

摘要:建筑工程的管理是个重要的过程,根据实际情况需要明确主要影响因素,做好管理分析工作。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发展稳步提升,在行业管理的阶段,需要了解因素的类型,只有做好各项指导工作,才能符合管理要求,提升可行性。本次研究中以建筑工程的影响因素作为基础,对具体对策进行分析。

关键词:建筑工程;主要影响因素;管理对策

近几年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城市化建设进程加快。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占据很大的比例,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对行业发展有严格的要求,根据实际要求和注意事项等,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明确物质和文化水平的类型,对行业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施工技术、设备以及材料和工艺等对建筑工程管理有一定的影响,内部因素、外部因素等对其有一定的影响,在制约性分析的过程中了解因素类型,根据实际实施,提升稳定性。

1当前建筑工程管理的现状

建筑工程管理的干扰因素比较多,结合实际内容和因素等,在现有基础上实施,按照要求进行落实,保证稳定性,实现整体进步。以下对现状分析。

1.1建筑工程管理机制不健全

管理体系不健全是当前实际管理阶段存在的重要问题,也是核心问题。根据建筑工程体系的应用类型和实际结构要求等,管理部门需要结合实际要求实施。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存在很多制约性,配比不合理,甚至存在兼职的现象,对其他工作落实造成影响。直接影响了管理工作的开展和管理工作的质量,缺乏健全的管理体制是摆在建筑工程管理工作面前的一大难题,亟待解决[1]。

1.2管理制度得不到落实

对建筑工程的质量有更高的要求,中央和地方建设行政部门等需要了解行业建设的力度要求,在后续管理阶段出台了相关规定文件,通过行业内部有序化管理后,能保证制度的合理性。在整个管理阶段,如何实现制度化和规范化成为重点,在对策落实的过程中,为了保证相关工作有序开展,检查后,将资料下发到各个部门,如果本身重视度不足,监督管理无法落实,必然造成不良影响。

1.3建筑工程重视度差

施工单位以项目承揽作为基础,在整个过程中明确目标,在测定过程中说单位从思想上存在不重视的现象,对工程管理的相关规定没有认真进行思考,如果存在管理混乱或者其他现象,对企业长远发展造成不良影响,不利于行业的稳定前进。

2影响建筑工程管理的主要因素

根据当前实际影响因素和变量因素等,在整个管理阶段要对各类变量因素进行分析,只有做好管理和分析等工作,才能符合要求。以下对因素分析。

2.1主观因素

很多事物都是和主观因素存在联系的,从决定性作用和实际概况等方面入手,在整个实施阶段需要明确意识,做好主观评估工作。建筑工程管理人员存在主观意识排斥的现象,在科学化管理的阶段了解理念模式,但是根据主观意识和其他影响因素等,需要满足具体化工作要求。在当前管理体系落实的阶段,对具体工作方向掌握,如果存在管理能力差或者其他现象,势必造成不良影响[2]。

2.2客观因素

影响建筑工程因素比较多,在整个过程中需要了解变量因素,政府建筑行业主管部门和监督管理部门等在当前基础上确定可行性高的模式,在整个管控过程中需要明确因素的类型,在全面实施的阶段提前进行落实,监理管理本身的影响因素多,在后续实施过程中了解参与方的概况,为了有效促进建筑工程体系的进步,在实施阶段客观因素的影响大,在其他因素分析的阶段,提前对问题分析,及时解决。

3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具体对策分析

建筑工程的后续管理过程中存在很多其他因素的影响,在清晰度分析的阶段,按照实际流程要求实施,针对当前存在的各种问题,在后续实施阶段要求工作人员提升自身综合能力,能对各项对策进行分析,在现有基础上落实后,能符合要求。

3.1转变原有的建筑工程管理理念

管理理念是提升建筑工程水平的核心所在,在指导思想和理论思想落实的阶段,传统的工程管理以形式为主,在前期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效果不明显的'现象,根据实际实践要求和要求等,在现有基础上进行改善处理。根据新的思想和管理内容报告等,尽量满足现代化工作需求。需要注意的是,建筑工程管理和创新的阶段不能以教条主义和激进主义等作为前提,要在现有基础上创新,尽量满足现代化的管理需求。改革管理符合要求,兼顾到实际性指标和整个过程因素等,在实施过程中注意进行改革和变动,最重要的是把握方向,结合国情和要求等建立一套有特色社会主义的理念,实现整体创新和发展[3]。

3.2完善现有的管理机制

创建新的管理体系符合要求,在后续操作阶段借鉴当前行业的管理理念和经验。对先进的思想和方式等创新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现有机制创新,尽量满足要求。结合管理思路和方式方法等,在整个分析阶段,提前对体系模式分析,在实践的阶段优化部门设置,在实际分析阶段,为了保证顺利进行。从用人制度、分配制度以及监督制度等入手,对体系创新。另外在整个过程中明确政策要求,以各项具体工作作为基础,在实施阶段层层落实,只有保证实际工作要求,才能提升可行性。此外,管理者还可以采取适当的经济措施来促进管理工作的开展,做到管理机构科学合理,办事高效,做好建筑工程施工收尾工作,通过有效的后期管理为建筑工程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3.3完善现有管理体系

在建筑工程各项管理中,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理论差异的现象,为了避免出现经验缺失或者其他现象,需要完善现有的管理体系。根据建筑工程管理的概况和内容形式等,由资深的专家和有工作经验的管理人员组织实施,如何实现最终目标是关键,在当前系统建设和完善的过程中,明确参照标准,在经验落实和理论评估的阶段,吸取先进的思路和方式,必要的情况下对各项资料进行整理,只有建立起完善的思路体系,才能满足保证机制的要求,促进管理工作顺利实施[4]。

3.4提升工作人员素质

建筑工程管理的变动因素比较大,在后续实施阶段,采用先进的技术方式和手段进行,在变动因素分析的阶段,可能缺少先进的、实用的管理软件的现象,直接对项目应用产生影响,在后续评价管理中专注于具体工作,结合变量因素和影响因素等,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在评价阶段存在软件开发不合理以及缺少项目软件的现象,需要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在当前基础上实施,满足要求,促进进步[5]。

4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建筑行业也取得进步,在整个过程中需要了解质量和性能,结合变动性因素和其他方面因素等,在实施过程中科学有效进行管理。针对当前存在的管理异常或者管理不到位等现象,在实施阶段,针对存在的建筑工程管理机制不健全、管理制度得不到落实、建筑工程重视度差等问题,从转变原有的建筑工程管理理念、完善现有的管理机制、完善现有管理体系、提升工作人员素质等入手,做好工程管理工作,只有按照流程要求实施,才能满足要求,促进整体进步,避免出现异常。

参考文献

[1]赖丽芳.影响建筑工程管理的主要因素及对策探讨[J].河南建材,(01):70~71.

[2]高磊.关于建筑工程管理的影响因素分析与对策探讨[J].建材与装饰,(07):150~151.

[3]张勇.影响建筑工程管理的主要因素及对策分析[J].中华民居(下旬刊),(06):383~384.

[4]李世凯.关于影响建筑工程管理的主要因素及对策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06):258.

[5]蔡姗.影响建筑工程管理的主要因素及对策分析[J].科学之友,(08):84~85.

篇5:建筑工程管理的影响因素论文

1.1 影响建筑工程管理的主观因素

1.1.1受材料质量因素的影响。建筑工程材料的质量高低与建筑工程的质量、节能环保以及其他的使用功能是紧密相连的,因此建筑工程的材料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建筑工程的管理。一般施工材料在进入施工现场前要进行严格的抽样检测,只有检测合格的材料才能进入施工现场,否则一些劣质材料将严重影响到建筑工程的质量。

1.1.2受机械设备因素的影响。建筑工程中的一个重要工具就是机械设备。随着我国科技的快速发展,机械设备的扩展也越来越广。倘若机器设备购买不当或者使用不当,在建筑工程实施的整个过程中,不仅会影响整个建筑工程的顺利开展,而且还会给企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在建筑工程中使用自动化、一体化的机械设备,能够有效地使施工速度提高,施工工期缩短,劳动强度减少,施工效率提升。因此,在建筑工程管理的过程中,管理好机器设备也能有效的降低企业的成本。

1.1.3受人为因素的影响。人是建筑工程管理中的主体,它贯穿于建筑工程的整个过程中。在建筑结构设计、现场勘察、监理、施工、业主以及监督等方面都需要人的参与和管理。管理人员的技术高低和素质高低以及监督的实际效果影响着建筑工程的质量,因此需要特别重视人为因素,以保证建筑工作的顺利开展。

1.2影响建筑工程管理的客观因素

1.2.1受政府的.管理力度影响。在建筑工程管理的过程政府的干预有着很大的影响,建筑行业主管部门承担着制定相关规定、出台相关政策的责任,因此其指导性作用对建筑工程管理有很大影响,可是在实际工作,政府建筑行业主管部门往往只重视指导而不重视管理,使其造成了对建筑企业工程管理监管不严的后果,导致一些规定及相关政策在基层无法得到落实。

1.2.2受政府的管理体制影响。由于政府监管体制起步较晚以及监理单位自身的发展原因使得监理机制发展相对滞后,在建筑工程中,为了对建筑工程项目实现高效的管理,监理单位作为独立的第三方参与到建设项目中来,代表业主方的利益为其提供管理咨询服务,对建筑工程的进度、质量、造价、安全等目标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很多施工单位使用各种手段拉拢、收买监理单位,导致很多的监理单位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职能,使监理失去了意义和效果。

1.2.3受环境安全要素的影响。环境因素的确定性对建筑工程的管理也有重要的影响。在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粉尘严重影响了周嗣人们的生活质量,因而经常会产生一些工程纠纷。同时,在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污水由于没有得到及时的处理不仅影响到了周围群众的用水或者是自然环境,而且还会影响企业的形象和声誉,因此,在建筑工程管理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工程的质量,还有注重环境保护。

2建筑工程管理的应对措施

2.1 完善安全管理制度

建立全员建筑工程管理制度。将建筑工程管理绩效与每个施工人员的工资待遇、奖金紧密挂钩,以此充分调动施工人员参与安全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全员安全教育。在施工前,要做好安全施工培训,确保安全规范牢记在每个施工人员的心中,从而就能够最低限度的避免在施工中出现盲目、随意和违章施工等问题。

2.2完善建筑工程安全管理制度

要根据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实际,结合国家相关安全标准,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建筑工程安全施工管理制度和监理机制,以此来实现建筑工程施工人员安全管理意识的提高。要到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进行详细勘察,以找出潜在的施工安全隐患,然后根据潜在的隐患,制定相应的应对机制及方案,以实现施工安全预防的强化。

2.3强化施工质量管理

实行全程动态质量管理和全员质量控制的制度。不仅要抓好事后质量控制,坚持以事前控制和事中控制为主,及时消除发现的质量问题;还要将质量控制与每个施工人员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实行质量奖励与处罚制度,以此增强施工人员的责任心,充分调动施工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4强化材料成本控制

不论是在材料采购时,还是施工过程中材料的使用,都应切实做好材料成本控制T作。不仅要科学合理的安排专业的施工人员,避免材料的浪费和人员成本的浪费;还要减少施工机械设备损坏,强化施工设备的使用和日常维护,避免或减少重大施工设备故障,降低不必要的成本流失。

2.5提高管理人员素质

现阶段要提高我国整体的建筑管理水平是建筑工程关键任务,必须重视对相关行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要重视对员工沟通协调能力的培训,才能确保能通过沟通讨论得出具体科学的解决方案。还要不断引进高端科学技术,及时发现和引进国内外优秀技术人才,并鼓励他们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同时,应多开展各种国内外交流研讨会议,提高我国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人员的素质。

3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行业也日益繁荣。虽然我国的建筑行业的发展整体上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之中,但是由于我国建筑行业缺乏先进经验和理论的指导,致使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中依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促进我国建筑T程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就必须积极借鉴外国先进建筑工程的科学理念和方法,并将这些方法和理论与我国的国情结合起来,以制定合理的建筑工程建设计划,最终实现我国的建筑工程管理的大发展。

参考文献

[1]钟美连.建筑工程管理的影响因素及应对措施分析[J]企业技术开发,2016(02).

[2]宋江宏.建筑工程管理的制约因素及应对措施[J].建材与装饰,2016(14).

[3]郑健伟,影响建筑工程管理的主要因素分析及应对策略探讨[J]四川水泥,2016(09).

篇6:建筑工程管理影响因素分析论文

建筑工程管理影响因素分析论文

摘要:加强建筑工程管理对于确保工程质量、规避工程风险、提升效益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从以往实践中可以看到,影响建筑工程管理的主要因素包括管理意识、管理技术、管理体制和管理法规。因此,为提高建筑工程管理水平,企业应当树立全新的管理意识、应用先进的管理技术、健全工程管理体制;政府部门也应完善法律法规建设,加强对工程的监督。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影响;因素;对策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建筑工程项目广泛开展。加强建筑工程管理对于确保工期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从工程实践来看,技术水平、工程环境以及一些不可控的因素等都有可能对管理工作产生影响。因此,面对激烈的行业竞争,企业必须强化管理意识,积极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从而促进工程的顺利实施。

1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要性

建筑工程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涉及的内容很多,管理结构也十分复杂。整个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都需要进行科学的管理,履行管理义务。特别是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范围内的建筑工程项目与日俱增,并且社会对工程施工的质量以及环保要求不断提高,各种新技术、新材料应用到工程项目当中,导致工程建设中影响工期、质量的因素增加。因此,加强建筑工程管理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建筑工程管理是质量确保的基础。质量不仅是企业创造利润的前提,也是工程发挥使用价值的保证。建筑工程不同于一般产品,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将会带来严重的社会危害。只有强化管理,才能有效保护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其次,建筑工程管理是降低风险的需求所在。工程项目的实施会遇到多方面风险因素的.考验,如施工技术难题、工程款项拖欠、施工进度受阻等。所以企业必须提升工程管理水平,增强前瞻性的管理意识,进而规避风险。最后,建筑工程管理是实现目标效益的必然选择。工程项目的开展需要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基础上,必须对工程进行严格管理,减少不必要的成本损耗,防止工期拖延,才能实现既定的经济效益,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转。

2影响建筑工程管理的主要因素

从工程项目的实践中可以知道,影响建筑工程管理的主要因素包括管理意识、管理技术、管理体制和管理法规。第一,管理意识因素。建筑工程管理离不开专业的人才支持,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精神、责任心、管理水平等都会直接影响到工程管理的进行,缺乏管理意识就会使工作出现混乱,影响工程造价以及工程质量。施工技术人员在工程实施过程中不仅是主体,也是受体,属于被管理者。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综合素质同样和工程质量有着紧密的关联。另外如若监理人员监督不到位,也有可能发生偷工减料的情况。第二,管理技术因素。建筑工程具有较高的技术要求,所以对于工程的管理也会受到技术因素的影响。从工程设计开始,就需要全面考虑施工可能遇到的问题。工程现场施工可能会存在诸多技术难题,如若缺乏对技术难题的预估并且没有设计好相应的解决方案,施工现场势必会陷入困境。另外工程的安全性也与技术因素密切相关,盲目施工可能导致事故的发生,建筑工程质量缺陷也会影响后期的投入使用。第三,管理体制因素。严格的管理体制是管理工作有效开展的前提,健全的管理体制可以使管理工作有章可循。但是当前建筑施工行业竞争激烈,企业将主要精力用于市场开拓和工程施工,缺少对管理体制的建设,导致管理体制不严也成为工程出现问题的重要原因。例如企业为节省成本、缩短工期,没有安排相应的管理人员,施工过程中就有可能出现各种隐患,影响工程的顺利进行。第四,管理监督因素。建筑工程的开展需要有政府部门的监管,对于工程质量和进度等形成有效的监督。这就要求政府部门设立专门的监管机构,赋予机构明确的职责和使命,使工作人员履行责任。但实践当中仍然存在监督管理机构不健全、责任不清、对一些建筑工程尚未达标的问题制止不及时的情况。

3加强建筑工程管理的对策

为加强建筑工程管理,企业应当树立全新的管理意识,应用先进的管理技术,健全工程管理体制,完善法律法规建设,从而推动建筑工程的稳定发展。第一,树立全新的管理意识。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建筑工程管理理念也需要及时创新,将富有时代元素的内容注入到传统的管理当中,用新的观点和方式提升管理水平。作为工程管理人员,必须树立前瞻意识,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增强管理责任心,积极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知识。施工技术人员更要重视自身的职责和使命,将工程质量作为工作的重心,全面审视和思考工程施工工作。另外监理人员应当立足全局,明确监督工作的深远影响,细化工程监理工作。第二,应用先进的管理技术。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到各行各业,建筑工程管理也应当积极借助先进技术的支持,提升管理质量。例如,应用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对工程各个环节的定位、监督,有助于落实管理举措。工程管理人员要善于开展协同合作,通过广泛参与和信息共享,促进对工程相关信息的分析和研究,对工程技术难题进行预测,并制定具体的解决方案以及应急方案,防止盲目施工,避免出现工程质量问题。第三,健全工程管理体制。完善的管理体制是确保建筑工程管理水平提升的基础,与国外相比,国内的体制建设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因而需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同时结合国内建筑工程的具体情况,重塑管理体制,优化企业部门设置。既加强对工程建设的管理,又能够全面考虑风险因素,合理分配人员设置,确保各个管理岗位的人员齐备,并制定明确的管理职责归属,从而确保各项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第四,完善法律法规建设。建筑工程项目关系社会整体的建设发展,政府作为监督执法部门,需要严格履行自身的义务,结合建筑行业实际情况,制定系统的监督管理方法,促使企业改进对建筑工程的管理。为此,政府部门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执法监督提供依据,通过对申请施工的单位进行严格考核,确保图纸合理后再开始施工,并开展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全面了解工程进展及管理情况。对于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纠正,督促整改,确保工程质量。

4总结

建筑施工行业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新时期各项建设的蓬勃开展,行业竞争日益激烈,只有努力加强建筑工程管理,提高工程质量,方能实现预期的目标。因此,企业应当深入研究影响工程管理的各项因素,制定系统的应对策略,从而提升建筑施工管理水平和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戴履财.关于影响建筑工程管理的主要因素及应对策略[J].江西建材,(8):257.

[2]李君.浅析建筑工程管理及施工质量控制有效策略[J].建材与装饰,(3):33-34.

[3]唐建华.影响建筑工程管理的主要因素及应对方法分析[J].中国房地产业,2017(8):50-51.

篇7:建筑工程管理影响因素探析论文

建筑工程管理影响因素探析论文

摘要:建筑行业的发展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加强建筑工程管理已成为建筑行业关注的重点。加强建筑工程管理的思路在于针对工程成本管理、进度管理和质量管理,寻找影响各个管理工作成效的因素,并根据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全面的改进措施。文章紧密围绕上述思路,主要分析了影响建筑工程管理工作质量的各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建筑工程管理成效的对策。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影响因素;对策

1加强建筑工程管理的意义

在当前的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根据以往的建筑工程管理实践可知,建筑工程中的常见问题主要出现在人员、材料和施工工艺三个环节上,其中人员问题常表现为施工和管理人员的工程成本、进度及质量管理意识薄弱等。材料问题则突出表现为质量不过关。施工工艺问题通常表现为对施工工艺标准落实不到位,导致工程出现返工等质量问题。这些问题都对建筑工程成本、进度和质量产生了不良影响,可将这些因素作为重点进行研究,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对策。建筑工程在施工过程中会不断涌入全新的技术理念和技术形式,管理人员要制定专门的新技术应用方案,积极开展新技术应用实践,不断提高建筑工程施工工艺水平及科技含量。加强建筑工程管理能够对施工工艺和相关技术的使用提供操作标准,同时合理控制建筑工程的施工成本、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

2影响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要因素

2.1人为因素。根据建筑工程管理实践,可按照不同的施工阶段将影响管理活动的人为因素分为直接的施工班组人员与参与工程管理的工作人员。建筑工程施工班组人员会直接影响建筑工程进度与质量,进而影响建筑工程管理效率。建筑工程设计与施工人员,这类人员的设计和具体施工行为会间接影响工程管理质量。建筑工程的人力资源分配在建筑工程的各个环节中,主要包括工程前期设计人员、材料采购人员、施工人员等,管理人员对这些人员进行统筹管理。建筑工程中的设计人员与施工人员是否具备较高的责任意识会影响人员行为,从而导致施工进度减缓,施工标准得不到贯彻落实,对施工质量产生不良影响。2.2建材与机械设备因素。在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需要将建材与机械设备作为重要的管理要素,制定严格的建材与机械设备质量控制措施,确保施工中使用的建材与机械设备质量符合施工标准。对于建筑工程管理而言,要同时保证工程质量、成本与进度,建材与机械设备质量会直接影响工程成本,此外,若建材和机械设备存在质量问题,会导致工期延迟,导致工程成本增加和工程质量问题的出现。建筑工程一般使用的是大型的机械设备,操作人员应提高操作精准度,避免因操作失误产生质量问题,甚至为后续施工埋下安全隐患。基于此,在进行建筑工程管理时必须将建材与机械设备因素作为关键控制因素。2.3施工工艺因素。建筑工程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管理对象是施工工艺,采取合理的施工工艺能显著降低工程管理工作量,并使建筑工程管理工作强度维持在较低的水平。建筑工程中的施工工艺繁杂且难度较大,从基建施工、钢筋施工到混凝土施工等环节都需要进行严格的施工管理和工艺控制,要确保孔洞预留符合图纸设计要求,确保工程电气安装、门窗安装质量。2.4工程管理因素。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工程管理因素包括工程管理制度和工程监管措施。其中工程管理制度是对建筑工程管理的整体行为指导,主要包括工程设计管理制度、施工工艺管理制度、施工人员管理制度等,全面的建筑工程管理制度能全方位指导管理人员的管理行为。与此同时,工程监管措施的健全程度和落实程度对建筑工程管理效率也有重要影响,工程监管措施是工程管理措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动态监控施工各个环节。

3提高建筑工程管理有效性的对策

3.1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以实现工程全面管理。从建筑工程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出发全面提升建筑工程相关的人员素质。进行员工技能培训,做好员工的意识培养。针对建筑施工人员开展培训活动时,以提高施工人员技能水准为重点,强调提高员工配合管理人员工作的意识。对于建筑工程管理人员、施工各阶段进行管理的工作人员,以及对工程进行整体监管的质检人员,要制定专门的管理人员绩效考核制度。建筑工程管理人员在相应的考核制度与激励制度的指引下会不断改善自身行为,提高对工作的责任感,从而改善建筑工程进度与质量管理工作现状。3.2加强建材及机械设备质量控制以实现成本管理。加强建材及机械设备质量控制需要从施工前期和整个施工过程入手,加强管理,确保建材与机械设备质量。在施工前期对建材和机械设备进行管理主要是做好材料和机械设备的采购工作,严格建材和机械设备的进场制度,做好建材和机械设备的储存管理。在施工过程中对建材和机械设备进行管理主要是对建材的使用及机械设备的操作的管理,做好人员培训,确保操作人员正确操作机械设备,减少设备故障率。3.3加强施工工艺控制以实现工程质量管理。加强施工工艺控制的重点在于抓住关键工序,特别是要在现场对施工工艺进行控制,确保施工人员按照工程标准进行施工。建筑工程中的施工工艺主要包括基建施工、钢筋混凝土施工等,其中对于基建施工,要加强与电路设置与水路工程间的联系,充分协调各项工程,确保工程间相互协调,打下坚实的工程基建基础。对于钢筋混凝土施工要做好孔洞预留和混凝土浇筑工作,严格按照图纸留设空洞,确保钢筋安插位置准确。3.4加强工程管理制度建设以实现工程进度管理。建筑工程管理制度的制定需要针对建筑工程管理的具体内容,将人员管理、材料管理、施工工艺管理作为制度落实的关键项目,提高制度完善程度与可行性。在完善建筑工程管理制度的基础上不断更新工程管理模式,提高建筑工程管理的科学性。要充分结合信息技术发展的优势,建立信息化的建筑工程管理体系,可显著提升管理效率。最后要强调的,是加强建筑工程管理的监管和评价工作,政府、建筑单位及专业的监督管理队伍要充分发挥监管职能,确保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

4结束语

结合当前经济发展与建筑行业发展的要求,加强建筑工程管理符合建筑行业未来发展目标。建筑工程管理人员需要对影响工程成本、进度和质量的各个因素有客观认知,加强对人才队伍、建材设施、施工工艺即内部管理制度的综合管控,严格执行建筑工程管理方案,严格把控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成本与进度,真正实现对建筑工程进行全程化、规范化、系统化管理。

篇8:建筑工程管理影响因素及对策论文

建筑工程管理影响因素及对策论文

摘要:建筑工程管理,在施工建筑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建筑工程管理水平的提高,能够保证整个工程建筑的质量和品质。为了促进建筑工程管理水平不断提升,进而提升建筑品质,对建筑工程管理的影响因素和具体解决办法进行分析势在必行。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施工建筑;影响因素;解决办法

1.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影响因素

1.1环境因素影响着建筑工程管理

影响建筑工程管理效果的因素,相对其他因素来说,环境因素有着不可操控性,在现阶段的科技发展中,虽然能够有效预测,但是却不能完全进行掌握,但是,环境因素对工程管理却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例如,工程施工中如果进行混凝土浇筑,如果遇到较大的风雨天气工作就不能再继续进行,另外,建筑工程中必须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如果不能有效重视环境,在工程建筑中让污染了环境,非常容易引起法律纠纷,这样的建筑案例不在少数,当前建筑工程管理中缺少对环境管理的制度,并且没有建立专业人员负责,而且在建筑工程管理中保护环境的意识不强,所以,在建筑工程管理中,提高对环境因素的管理,能够使管理更加完善。

1.2现代化机械设备以及安全因素对建筑工程管理的影响

设备,是工程施工中重要的工具,在现代化建筑工程管理中,现代化机械设备的良好运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管理中出现的人工费用,并且能够不断推进工作的进度,提高效率。然而,在实际的建筑工程管理中,首先,出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互相协调上,由于机械设备分属不同的单位,这样在有效协调上就会出现一些问题,从而导致降低管理效率,而且现阶段高素质技术人才不多,这样就会导致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较多。基于以上情况,要注重现代化机械设备对工程管理的影响。

1.3建筑材料的影响

建筑材料,是建筑工程质量是否达到标准的根本,可以说,如果建筑材料的质量不合格,那么建筑物本身的质量也不会合格,两者之间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同样,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对建筑材料的管理以及对人为因素的管理非常重要,所以,建筑材料对建筑工程管理的影响非常重要,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占据着非常关键的地位,一旦出现管理上的纰漏,容易影响工程质量。例如,某建筑工程管理中,所使用的建筑材料由于没有进行良好的保管,导致其质量下降,影响整体建筑品质。出现这样的问题,是由于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忽视了对建筑材料有效的管理,建筑工程管理中没有相关的制度和部门主动承担建筑材料管理,或者现场的管理不规范,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所以,在建筑工程管理中,需要重视对建筑材料的管理,在实际工程进展中,对现场的管理环境进行有效的考察,以分析问题形成的原因,提出有效的对策进行解决。

2.建筑工程管理的主要解决方式

2.1建立健全的建筑工程管理制度,并进行监督落实

完善并具有科学依据的建筑工程管理制度,能够为管理工作提供重要的依据,让建筑工程管理逐渐实现科学化和制度化,促进工作有序的开展,但是当前我国的建筑工程管理制度,相较西方还有一些差距。在完善制度中,制定相应的监督制度,并建立审查监督小组,保证制度的有效落实。[3]在不断的落实制度额过程中,就能够对管理中出现的思想因素和建筑材料因素进行有效管理,避免这两种因素出现问题影响管理效果和工程进度。

2.2在进行工程成本控制上,要不断进行强化

工程成本控制,是提高管理的有效办法。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有效节约成本,这是当前工程管理中重要的工作。在强化成本控制上,首先应该改变思想,要在注重质量的前提下,注重经济效益,其次,对采购进行严格的把控,从源头进行建筑材料的成本控制。另外工程成本贯穿工程施工的始终,在每一个环节都要进行有效的'成本把控,不但优化施工环节,而且节约成本,提高效益,不仅能够实现建筑工程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的提高,而且能够提升工程总体质量,促进建筑事业不断进步[2]。

2.3通过各种措施让管理人员以及施工队伍素质实现有效提升

在建筑工程管理中,人为因素的影响可以说一直都体现在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上,为了避免管理人员做出错误的决策,为了保证施工人员的安全,对两者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培训是当前建筑工程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任务。其主要措施中,第一,需要对管理人员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断进行学习深造;[1]第二,对当前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进行改革创新,对当前的建筑工程管理模式进行有效的创新,弥补传统管理模式中显现出的不足。第三,要强化在职培训管理和入职培训管理,是施工人员明确工程施工的危险性质,保证其按照规定对大型的机械设备进行有效操作,不但保证机械上的有效统一,而且能够促进管理水平的有效提高。有效提高建筑工程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素质,所收获的效果不仅仅体现在某一方面,而且体现在多方面。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保证管理水平有效提升,而且能够促使工程整体质量不断提高,有效避免自然环境和人文因素对建筑工程的不利影响。例如,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如果管理人员的素质不高,就不能实现对工程建设的全面性考量,在管理制度落实的程度、管理问题的解决程度、现场建筑材料保护程度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正所谓上行下效,管理者自身出现问题,就非常容易降低其管理水平,所以,通过各种措施提高管理者和施工人员的素质,是非常重要的任务,这是降低各种因素对建筑工程管理的主要对策。

总之,在我国的发展中,建筑工程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为了不断强化建筑工程管理,要对其中的问题进行全面性的考察,并有效落实责任制度,并且通过各种措施有效保证建筑工程施工阶段对环境的有效保护,通过培训、学习等措施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强化制度保证成本控制过程中的有效监督,促进建筑工程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魏文萍.建筑工程管理的影响因素与对策[J].财经问题研究,,S1:67-70.

[2]杨靖涛.建筑工程管理的影响因素与对策[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04:158-160.

[3]谭娅莎.建筑工程管理的影响因素与对策[J].建筑知识,2016,02:143.

篇9:建筑工程管理因素与对策论文

摘要:城市的快速发展,使建筑需求越来越大,在各类建筑工程中,加强管理才能保证工程质量。文章通过对建筑工程管理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特别是人为因素、施工材料因素、机械设备因素和环境因素等方面的分析研究,进一步提出消除影响因素的合理措施,通过全面探索研究提高建筑工程管理质量,使质量效率不断提高。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影响因素;解决策略

引言

城市越发展,经济越发达,建筑工程的需求量则越大,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过程中,建筑工程项目也有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使建筑行业不断在创新中进步,建筑企业得到经济效益,但也会带来部分管理上的压力,使建筑工程管理难度加大,面临管理上的压力与挑战,建筑行业需要不断提高管理能力,才能有效保证工程安全与质量。在各类工程管理工作中,需要找到影响建筑工程管理的成因,通过对相关影响因素的控制,做好科学决策,以此促进建筑企业进步与发展。

1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影响因素

1.1人为因素方面的影响

建筑工程项目建设涉及到较多的环节,不同的环节有不同的标准化管理内容,但是,不论哪个流程,均离不开人的操作,可以说,人为因素贯穿到了整个建筑施工过程,人的影响使建筑工程质量不好把握与控制。一项工程,从开始的施工勘察、过程中的施工监理、施工项目组织、操作与指挥等,都需要人来控制,各级施工人员要具备良好的技术与业务能力,只有不断解决人的问题,才能确保施工中影响因素的把握,只有加大对人为因素的重视力度,才能使对工程质量的影响降到最低,保证建筑工程项目顺利设计、施工与验收。

1.2施工材料因素方面的影响

建筑工程过程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在各环节管理中,涉及到材料的流程较多,这就需要重视材料影响因素,对材料因素方面的影响做好科学合理的控制,所以说,材料因素不可忽视。在一项工程建筑中,材料的质量好坏,对建筑工程质量有着较大的影响,其优劣程度影响着建筑最终的效果,当前建筑材料中,有些材料高污染、高消耗,无法达到质量要求和节能环保。只有不断检查,才能确保建筑企业施工质量,在实际工作中,要对材料的采购、选择、进场、保存进行材料检测,使各个环节的材料均能达到使用标准,确保材料性能与质量,从根本上保障建筑工程项目顺利进行。

1.3机械设备因素方面的影响

在各类建筑施工中,机械设备使用率较高,如果没有应手的设备,则无法完成整体施工,所以说,机械设备应用的是否得当,直接影响着建筑工程项目质量,机械设备是各类建筑施工中的重要工具,机械设备能够大大提高工程施工效率,保证工程进度,在工程建设中,设备使用、选择、购买、配置,直接影响着工程的工期,设备精良,则会在建筑过程中,节省劳动力,减少施工成本,使施工难度降低,提高工程建筑质量。

1.4环境因素方面的影响

环境因素虽然不是主要影响因素,但在管理中,也需要科学控制与把握,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中,环境因素是最不确定的影响因素,这种因素的影响需要重视起来,在管理中是不可小看的,如果控制不好,则会导致工程建筑的失败,特别是在建筑过程中,会出现大量的建筑粉尘,这就会使周围人们的生活质量受到影响;在进行工程施工时还会用到大量的水,同时也会产生出消耗废水,如果处置不好,则会在建筑完成后,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影响到企业的社会效益,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环境因素控制,才能减少污染、提高企业声誉,减少经济纠纷。

篇10:建筑工程管理因素与对策论文

2.1完善工程管理规章制度,强化建筑工程管理力度

只有通过制度约束,才能使管理有据可依。在我国的建筑行业发展中,各类管理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与提高,与西方和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建筑管理体系还不健全,有一些管理方法、制度落实还不够,仍然需要改进,在改进过程中,需要根据我国的建筑发展情况与实际国情开展,在国情评定中,形成清晰的判断,要借鉴国外科学的经验、管理理论、管理思路与管理方法的同时,需要做好分析,把握好我国工程管理思路与战略构想,通过制度完善,使建筑企业更加科学合理的得到促进与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企业保驾护航,提供可靠法律保证。从大的层面做好法律保障的同时,还要在具体操作上,要求建筑企业加强对工程项目管理能力建设,强化各级管理力度。首先,建筑企业要不断建立健全工程质量监理制度,使各项制度得到落实,通过标准规范,做好工程施工情况的了解与掌握,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各级监管人员需要深入工程施工现场,做好全面细致的调研和记录,在工程进展过程中,发现问题消除隐患,为相关单位决策提供整改依据。其次,当前计算机行业的`进步,使建筑企业得到推动,建筑行业在各级管理内容中,需要加入网络技术,构建质量与信息网络平台,对施工过程中质量变化和进度变化的数据以系统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使工程项目后续施工数据更加完善,控制好进度计划,及时做到合理科学的调整。只有不断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安排专门人员落实执行,才能把握好施工各项环节,通过对工程进度、工程质量、施工成本、人员配置与人工成本等各个流程上的合理掌控,做好监管,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存在的问题,使施工质量进一步提升。

2.2加强施工成本管理力度,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任何一项工程,选择符合施工标准的队伍非常关键,只有选择对了施工单位,才能保证整体工程顺利。在建筑行业中,不同的工程需要进行外包业务,那么在选择施工单位的时候,就需要谨慎考虑,不能盲目分包,如果施工资质不过关,则会影响工程进度与质量,破坏企业积累起来的良好社会效益。在对工程进行分包时,需要建筑企业严格把关,特别是要对施工单位企业的资质、管理水平与施工能力进行评估和审查,同时,还要对招标文件严密性与准确性进行核查,挑选出符合施工条件的施工单位。建筑企业要根据实际工程量多少,做好成本预算,严格控制工程项目造价,保证施工顺利进行。

2.3更新建筑工程管理手段,提高员工安全意识

管理是一门学科,需要与时俱进,更新管理手段,不能是意向的管理模式,需要由员工共同参与进来的双向模式,可以激发企业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实现管理精细化。要把安全意识放在首位,不断提升员工安全意识,做到防治结合,降低安全事故率。

2.4提升工程施工人员素质,创新工程管理的理念

可以通过内部培训的方式,不断更新员工知识结构,更新思想观念,同时也可以聘请专业人员对企业员工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丰富企业员工施工技术能力,通过制度落实,让学习和提高成为常规化手段。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和歇工间隙,增加学习培训的频次,随时让员工都能学习,创造良好的学习交流环境。建筑行业是一个危险的行业,不但要学习技术,还要学习业务知识和管理制度,确保员工依据施工规范操作施工,保证施工安全与质量。创新工程管理理念需要宣传到位,让员工有一个认同,在潜移默化中让员工接受企业理念,通过自身消化,把传统管理理念与创新理念相互融合,做到优势互补,以便于创新管理理念的完善。通过对外国最新理念的引进,不断提升管理能力,创新管理模式,满足工程建设需求。

3结束语

建筑工程管理工作能够有效提高建筑工程质量,保障施工安全,合理控制建筑项目施工成本,在管理中,能够发现问题,并实现快速解决,只有不断强化管理能力,把建筑工程管理贯穿于工程项目建设施工的不同环节,才能使管理措施贯彻到位,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建筑工程管理质量,促进建筑行业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叶峰.小议建筑工程管理的影响因素与对策[J].科技创新与应用,,13:219.

[2]夏福生.建筑工程管理的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J].江西建材,2014,5:261-262.

篇11:血液库存管理因素分析论文

【摘要】血液库存管理是血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的成效直接关系到临床医疗工作的开展。因此,中心血站应对血液库存管理给予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血液库存的管理。但是由于受到库存计划、临床用血以及采血供血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制约了血液库存管理水平的提高。本文对血液库存管理与其相关因素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血液库存;管理;因素

血液是临床医疗单位工作顺利开展的基本保证,而血液库存管理直接影响到在临床血液供应的水平,加强血液库存管理对提高血液的质量、输血安全以及临床供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中心血站要以自身实际为依据,对血液库存管理及其相关因素进行有效探讨,要为血液库存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依据。

篇12:血液库存管理因素分析论文

2.1采血及供血能力

采血及供血是中心血站进行血液库存管理基本出发点及最终目的,同时,采血及供血能力还是血液库存管理的重要影响因素。

(1)献血宣传的力度。献血宣传的力度会影响到献血者的献血积极性,从而影响到中心血站的采血能力及供血能力,最终对中心血站的血液库存管理受到影响[3]。因此,要提高中心血站的血液库存管理质量,就要加强献血宣传的力度,并因地制宜的开展采血及供血工作,才能为血液库存管理提供前提保障。

(2)血液供需间的差距。近年来,虽然献血人数逐渐增长,但是献血人数增长的实际情况仍旧难以较好的满足临床用血的需求,使得血液供需间的差距被日渐拉大,从而影响到血液库存管理的进行,血液供需关系也日渐成为中心血站血液库存管理的重要矛盾之一,最终制约了血液库存管理整体水平的提高[4]。为提升血液中心的采血及供血能力,减轻献血宣传的力度、血液供需间的差距等因素对中心血站血液库存管理的不利影响,中心血站要通过为献血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团体献血以及互助献血等措施来提高自身的采血及供血能力,实现对血液库存的有效管理。

2.2临床用血需求

临床用血需求是影响中心血站血液库存管理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血液库存管理的基本目的。因此,中心血站应对临床用血需求给予高度重视,并对临床用血需求给予全面考虑,以为中心血站血液库存管理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在实际工作中,临床用血需求量的大小、用血需求的类型等都是血液库存管理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的问题。最近几年,由于医疗保险的报销比例逐渐提升,在短期内使得临床用血的需求量大幅度增加,这对中心血站的血液库存管理是一个较大的挑战,因此血液中心只有对临床用血需求给予重点关注,才能达到血液库存管理的目的,尽可能的满足临床用血的需求。

2.3血液的库存计划

中心血站在进行血液库存管理的时候,血液的库存计划是影响血液库存管理的主要因素。用血需求的变化、库存的承受能力等是血液库存计划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在血液库存管理过程中要对其给予重点关注。

(1)用血需求的变化。用血需求的变化受到特殊病例、气候以及血液偏型的影响。在血液库存管理中,血液偏型是其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同时还是临床医疗供血中较为常见的现象,近年来,血液偏型的周期开始逐渐延长,通常为3~5月,个别地区甚至常年偏型;特殊病例的用血需求对血液库存管理产生着十分重要的影响[5]。比如说烧伤患者,烧伤患者对血浆的需求量比较大,在几天之中就会消耗大量的血浆,重大烧伤患者在在第一期的治疗就需要10000~15000mL血浆,还有意外事故的大出血患者的急救用血等,这样也会对血液库存的短期管理产生影响;气候因素也会对中心血站的采血工作产生直接影响,因此中心血站在制定库存计划的时候要设置提前量。

(2)库存的承受能力。库存的承受能力是血液库存管理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血液中心只有对其给予重点考虑,才能提高血液库存管理的质量水平。

3结语

总之,血液库存管理是医疗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障,中心血站只有加强血液库存管理。才能较好的保证血液的需求。同时,因为血液库存管理还受到采血及供血能力、临床用血需求、血液的库存计划以及应急事件处理状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所以中心血站还要对血液库存管理的相关管理因素进行有效分析,才能全面提升血液库存管理的总体质量,有效满足临床用血需求。

参考文献

[1]敖常青,刘保霞,吴瑞霞.血液库存管理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9(31):264-265.

[2]袁海涛,穆培栋.四号定位管理方法在血液库存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4):91-92.

[3]王莉.血液库存管理信息化问题的思考[J].检验医学与临床,,9(8):1010-1011.

[4]陈琦,袁明超,陆华新,潘小军,杨家宏,尹建平.血站血液库存管理现状研究[J].临床血液学杂志,2013,26(2):132-133.

[5]孙森,郭建,杨忠思,杨志夏,刘波.探讨核酸检测模式下如何做好血液库存管理[J].中国输血杂志,,24(1):74-75.

篇13:血液库存管理因素分析论文

首先,血液运作的成本及风险较高。血液成分保存与其他物品保存不同,血液成分的运输过程、加工方法以及贮存条件等也和其他物品不同[1]。例如,全血、悬浮去白细胞红细胞要在2~60℃的冰箱中进行保存,血小板要在20~240℃环境中进行震荡保存,且保存期只有5天。冰冻血浆、冷沉淀凝血因子要在-200℃的低温冰箱保存,血液的保存需要适合的储存空间,同时还需要配套的处理系统及采血系统和储存血液的冷链监控系统等。此外,血液采集、血液加工、血液贮存以及血液运输过程中还容易出现血袋离心破坏、溶血、血液过期、职业暴露等问题,从而增加血液运作的风险及成本。其次,血液采集具有不确定性。通常情况下,中心血站都是以临床用血需求、未来几天的用血情况预测以及血液库存情况为依据进行血液的采集,但因为献血人群具有多样性,且因献血时间、地点、天气以及血性差异等因素的巨大影响,采血量、血型的种类也具有较强的随机性,因此血液采集具有不确定性,并影响到血液的库存管理[2]。再次,血液的需求具有不确定性。各个血型在相关人群中具有不同的分布比例,且医院中需要输血的患者对血液的血型也具有不同的需求,由于淡季和旺季的用血量不同,加上血液某个时间的偏型等情况,因此各个临床医院对中心血站提出的定血计划中血液的数量、类型及品种等也具有不确定性,这些因素的存在就使得中心血站的血液采集和供应出现不确定性。

篇14:零售商业商品采购管理论文

关于零售商业商品采购管理论文

1、我国零售企业的发展

1.1零售企业是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一环

随着技术的进步,企业的壮大,在加之中国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发展市场,因此,如今国内的零售市场得到了很多国外零售商的青睐。中国的两大经济基石便是基础的产业结构和高端的金融链接,零售商业便涉及其中。中国目前的经济基础是制造体系,并且其为中国大量人口提供了许多就业岗位,巩固了经济基础与社会稳定。

1.2零售企业未来发展机遇的预测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并且现阶段还处于发展中国家,很多领域都在飞速的向前迈进,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常需求逐渐提高,物质需求、精神需求的质量也在提升。中国的消费需求增长趋势在短期内是不会改变的,并且这种趋势还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因此,零售商业在中国还存在很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在未来的发展中有更多的机遇。

1.3零售企业的发展方向

由于我国发展市场大,条件充足,所以大量国外零售商纷纷自带资金、技术、先进管理手段涌入我国,这也导致了我国传统零售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压力,这是我国目前零售市场的现状,既有挑战又有机遇。按照现在的发展趋势来看,中国的零售企业将由城市转向农村的发展,广大的农村市场中谋求更多的发展机遇。

2、零售商业采购管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采购模式不合理

分散式采购模式是使用频率较高的一种采购模式。这种模式的缺点就在于其不能很好的控制采购资本,并且在分店管理上也增加了难度。在分散式的采购模式下,各个分店的采购物品权是由自己掌握的,所以权力的分散就势必给管理带来不便。

2.2采购程序的不合理

许多企业在商品采购上都有通过中间商,而不是直接从厂家拿货,有些中间商缺乏职业道德精神和专业知识掌握不足,从而降低了商品的质量,资金的滥用;在有限的区间内,中间商的商品种类数量也是有限的,因此,通过同一中间商采购的物品摆脱不了商品重复的问题,不同的企业采购到的是相同的物品,这就无法实现诧异营销。

2.3缺乏严格的人员管理制度

很多采购人员不具备完善的专业知识,缺乏必要的市场调查对于市场的分析不准确。不会很好的对商品进行评估,对商品的质量进行检测这就导致采购资金的滥用,产品采购不合格。另一反面体现在管理上的不严格。对人员管理的不完善,势必出现员工偷懒、走捷径、工作效率不高的现象。并且很多采购人员为了自身的利益,会从中收取好处费,这种在暗地进行的交易,不好管理也没法管理,企业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2.4缺乏采购资金

现在是“买家市场”,也就是说买家处在优势。零售市场的扩大加之国外零售商的涌入,极大增加了零售市场的竞争,很多商家难以打开销路,并且出现库存堆积,由此出现资金短缺的现象。

2.5信息化技术应用的缺乏

本身采购资金的短缺,就更没有条件去购买信息化设备了,没有先进的设备,也就不存在先进的管理技术手段,缺乏信息化的交流,久而久之导致跟不上市场的变化需求,这也是对零售企业发展不利的。

3、提高我国零售商商品采购管理水平的方案

3.1合理选择采购模式

建议采用集中式的采购模式。集中式的采购模式也就是说企业的'商品让专门的某个人员或者是某个部门来负责,比如说在企业中设立采购部门,并由专业的人员来进行管理,采购的权利只授予该部门,这样便于管理也便于商品的采购。

3.2减少采购程序

建议出去中间商部分,商家可以直接从厂家进货。中间商的排除,可以减少资金的使用,也可以尽可能的避免有关人员从中克扣好处费的现象,这是提高企业效率,增加企业利益的措施。

3.3加强人员的管理

企业应适当的提高采购人员选拔的门槛。提高采购部门人员的素质,与工作效率,周期性的对采购人员进行专业知识测试,并且要求专业知识与实际操作能力相结合,改善采购过程中不完善的地方。

3.4以信息化采购为主

如今是信息化迅速发展的时代,零售企业应大力推广信息化采购,做到与时代接轨。信息化采购能够为企业争取更多的时间与更高的利益,商家之间运用信息化采购,可以做到资源共享,同时可以及时的掌握市场的变化,和其他企业的销售情况。

3.5改善资金管理制度

企业可以建立会计制度,及时反映企业的资金动态,对企业的资金实现更好的管理。在企业没有良好的资金运转请款下,不要盲目扩张企业规模。在改善资金方面,政府的帮助也是很关键的,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适度增加中小企业的贷款金额。

4、结语

只要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地解决如今存在的问题,为以后的发展打开道路,零售商业企业在未来的发展中还有很大的生存空间。经济的发展随时都离不开人们的合理调度,在零售商业中应合理的做到采购与供应的协调,制定合理的制度规范。

篇15:商业银行信贷发展管理的论文

商业银行信贷发展管理的论文

摘要:本文从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概述入手,分析国有商业银行现代风险产生的原因,当前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对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制度的探讨,进而提出防范信贷风险的对策。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信贷风险管理制度

一、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概述

信贷资产是商业银行的主要金融业务,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主要是指在商业银行经营信贷业务的风险总和,即商业银行在经营货币和信用业务过程中,由于各种不利因素引起货币资金不能按时回流,不能保值的可能性。

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形成的原因并进行分析

信贷风险产生的原因纷繁复杂,从其产生来源可将信贷风险看作商业银行自身原因,借款企业原因和外部环境的原因。

(一)商业银行自身的原因

从银行自身来看,是否能够有效防范风险,主要取决于商业银行化改革能否完善。自银行商业化改革以来,围绕建立现代银行制度,各商业银行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特别是在控制和防范风险的发生上。都相应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规章制度,但由于这些改革没有从根本上触及产权制度,没有真正解决责、权、利问题,因此造成银行自身管理监督体系不科学,在不同程度上失去了降低不良贷款的时机。

(二)借款企业的原因

从宏观经济角度来看,是否能够有效防范风险,主要取决于企业改革是否顺利完成。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中70%以上集中于原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它们改革成功与否和经营状况是否好转是信贷资产质量提高的基础。

(三)外部环境的原因

首先。社会信用环境缺失。由于我国当前经济正处于转轨时期,社会信用体系没有建立,社会上坑蒙拐骗,欠债不还,金融欺诈的失信现象时有发生。其次,法制不健全。一系列与信贷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尚未出台,而且出台的这些法律本身内容过于简单,缺乏可操作性。

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的问题

1.基础管理工作薄弱,信贷档案资料漏缺严重。主要表现为借款人和保证人的财务资料,贷款抵押凭证,贷后检查报告,催收通知书等资料的漏缺。信贷档案是银行发放、管理、收回贷款这一完整过程的记录,它的漏缺,尤其是有些法律文件不全,不仅对贷款的风险分析造成困难,也构成了依法收贷的障碍。

2.没有严格执行贷款审贷分离制度。主要表现在:审贷分离机构设置迟缓;审贷分离机构流于形式,如信贷人员常常在贷款审批欠已填好贷款合同、借据等法律文件和放款凭证,出现合同签订日期和贷款借据日期早于贷款审批日期,贷款金额和期限与审批金额和期限不同等现象。

3.贷款“三查”制度不落实。主要表现为:一是贷前调查流于形式;二是贷中审查报送不严;三是贷后检查对贷款人贷款使用情况跟踪表面化,忽视对借款人贷后资信情况、抵押物、质押物的变化情况以及保证人经营情况和负债的变化进行跟踪调查。

4.贷款经办人员法律知识薄弱,法律意识不强,贷款失去法律保护。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保证人主体资格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要求;(2)一些商业银行未对抵押物、质押物的合法性,有效性进行认真审查;(3)按照《担保法》规定必须办理抵押登记的,未按法律规定办理抵押登记,造成抵押行为无效;(4)变更主合同主要条款,延长主债务的履行期限或者加重主债务人债务数额,未征得保证人同意,致使保证合同无效和部分无效;(5)不能充分利用法律有关诉讼时效中断或中止得规定,维护银行得依法收贷权。

5.内部监督机制不健全,信贷管理制度存在漏洞,忽视对管理者的管理。主要表现在:(1)一些基层行长权力过大,监督约束机制没有真正起到作用,造成一些基层行长乱批贷款、乱投资、乱担保等;(2)贷款责任无法落实,最终导致无人负责,不了了。(3)行长经营目标考核办法不科学,助长了行长经营上的短期行为。为了完成指标任务,不得不采取违规的做法。

6.违规帐外经营严重。违规帐外经营是目前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其违规经营主要采取私设帐外帐,乱用科目,调整帐表和绕规模贷款等形式,并主要投向房地产公司或其他高风险受益领域。由于帐外经营是在隐蔽情况下进行的,这部分资产没有处于有效的'监督之下,甚至参与了违法犯罪活动,因而这部分信贷资产处于巨大的风险中。

四、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对策

信贷资产质量的好坏,不仅直接决定着银行自身以至金融业能否生存发展,而且对整个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如何防范信贷风险,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重要课题。立足于标本兼治,我们应借鉴国际银行业先进风险管理经验,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信贷风险管理。

首先要加快金融改革步伐。首先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要加快商业化进程,彻底地改革信贷管理体制,科学地制定贷款授权授信制度,不能简单“一刀切”,靠牺牲基层活力单纯求安全。其次要加强银行内部管理。为了保证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的稳定提高,应从注意银行内部管理入手,坚持稳健的经营方针。还要优化我国商业银行的外部经营环境,比如加快利率市场化,发展资本市场,以及尽快完善贷款风险补偿机制。此外还要提高员工素质,培育全员的风险控制氛围。对于一个企业,能否生存和发展,人才是关键,商业银行也不例外。

解决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过高的问题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目前我们应努力做好加快金融改革步伐,加强银行内部管理和优化我国商业银行的外部经营环境的工作,逐步解决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过高问题。

相关专题 因素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