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审讯的五个阶段论文

雨魂天雪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雨魂天雪”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成功审讯的五个阶段论文(共3篇),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成功审讯的五个阶段论文

成功审讯的五个阶段论文

底至,本人因工作的需要连续审讯了三百多名违法犯罪嫌疑人,从中获取了不少的心得体会,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现将其总结出来,供同志们在工作中参考。本人认为,成功的审讯应有机地分为五个阶段,环环相扣、相辅相承。处理好审讯的五个阶段,必将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本人水平有限,如有不妥之处,请大家不吝赐教。

一、审讯前的“知己知彼”

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审讯工作的前期准备相当重要。为了确保“有的放矢”,对违法犯罪嫌疑人实施审讯前,我们审讯员应预先对被审讯人员的个人情况、心理特点和涉案信息进行必要的熟悉和了解,我们要尽可能了解被审讯人的姓名、别名、绰号、年龄、籍贯、住址、文化程度、家庭关系好坏、人缘好坏、社会经历、个人性格、爱好、有无前科、被控案由、作案主观原因、抓获经过、关押期间表现、前期办案已经掌握的证据及已制作的笔录等等。熟悉案件材料可以让审讯员弄清案件的进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明确审讯的目标和方向,为制订新的审讯计划,确定讯问策略提供依据。了解被审讯人员的个体情况、了解抓获经过和证据拥有情况,可以帮助我们寻找审讯中的突破点,确定审讯中的技巧、艺术手法,以及审讯节奏、用证时机以及用证的先后次序。

上述情况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了解和掌握:(1)深入、详细,认真地阅卷,多方进行比较;(2)有必要的话可亲临现场进行复勘,或对实物进行以分析,以消除疑问;(3)可向侦察人员、抓捕人员、管区民警、当地治保人员及其他知情而不会影响案件的人进行了解,做到心中有数!

二、审讯开始时的“相面术”

我本人一向来反对在与被审讯人员刚一照面时,就马上开始语言上的交锋。我认为在此时,还应有一个很重要的“相面”阶段。具体做法有点类似中医中的“望、闻、问、切”。

首先应观察被审讯人走路的姿态,坐姿、神情、手足放置是否自然,面色的好坏、发型以及穿着的整齐度和整洁度;检查其身边携带物品的种类,通讯录、笔记本、存折及皮夹里的名片、信用卡、单据、纸片、照片等内容;有手机的,应记下所有的内存号码,及最近的通话记录、短消息等等。其次,可以拿简短,无关痛痒的小问题要求其回答,可发现被审讯人言辞的`速度、节奏、紧张度,以及口头表达能力。

以上做法,可以让我们审讯员获得对被审讯人的一个第一印象,有很多人认为“人不可貌相”,我认为这句话也是有失偏颇的。在许多场合下“人还是可以貌相”的,因为一个人的行为(含违法犯罪行为)与他平时的性格、生活水平,文化水平、社会环境、细节行为习惯等有很大的关联。而上述信息往往可以从他的外貌气质上得到反映,试想一个长期处于猥琐心理状态,经常算计别人,图一已私利的人,怎么会有一副气宇轩昂、襟怀坦荡的外貌(职业演员当然除外),他长期所处的内心世界会对他的外貌、气质和精神状态产生很大的影响,当他的面部肌肉组合、体形姿态、眼神、语气定型之后,就形成了这样那样的外貌。这个理论曾国藩已在他的“冰鉴”里讲得十分详细。所以我们要重视这个第一感觉或者说直觉,有时比轻信被审讯人的花言巧语更为直接、有效。处理好这一阶段有助于我们确立合适的作战方针、审讯对策。

三、审讯进行当中的“闲聊”阶段

绝大部分被审讯人处于被审讯这样一个特殊环境时,往往会采取以下几种办法中的一种或几种对抗审讯,有伪装,有狡辩、有沉默、有横蛮耍赖、有试探摸底等等。

“闲聊”即“自由式交谈”。这并不是审讯员在浪费时间或在与被审讯人“攀朋友”、“套近乎”,而是在“自由交谈”中“声东击西”、“四面出击”,以柔的办法化解被审讯人早已准备好的对抗“手段”,分散其对追审罪行的有意注意,让其在丧失警惕的情形下露出马脚,找到审讯的突破口。

我们可以用“拉家常”的方式询问其个人简历,学习经历、社会经历,生活状况、夫妻关系、交往情况、个人爱好等等。审讯人不能刻意围绕审讯目标,以免暴露审讯意图,尽量要让被审讯人侃侃而谈,而我们则要做到时刻头脑清醒。

我们可以用几张纸,以速记的方式把他所说的东西似乎很“随意”的记下来(此时不是做笔录)。

上述做法的最大优点是,可以逐步控制被审讯

[1] [2] [3] [4]

篇2:成功审讯的五个阶段

成功审讯的五个阶段

海宁市公安局 王伟峰

96年底至20,本人因工作的需要连续审讯了三百多名违法犯罪嫌疑人,从中获取了不少的心得体会,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现将其总结出来,供同志们在工作中参考。本人认为,成功的审讯应有机地分为五个阶段,环环相扣、相辅相承。处理好审讯的五个阶段,必将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本人水平有限,如有不妥之处,请大家不吝赐教。

一、审讯前的“知己知彼”

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审讯工作的前期准备相当重要。为了确保“有的放矢”,对违法犯罪嫌疑人实施审讯前,我们审讯员应预先对被审讯人员的个人情况、心理特点和涉案信息进行必要的熟悉和了解,我们要尽可能了解被审讯人的姓名、别名、绰号、年龄、籍贯、住址、文化程度、家庭关系好坏、人缘好坏、社会经历、个人性格、爱好、有无前科、被控案由、作案主观原因、抓获经过、关押期间表现、前期办案已经掌握的证据及已制作的笔录等等。熟悉案件材料可以让审讯员弄清案件的进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明确审讯的目标和方向,为制订新的审讯计划,确定讯问策略提供依据。了解被审讯人员的个体情况、了解抓获经过和证据拥有情况,可以帮助我们寻找审讯中的突破点,确定审讯中的技巧、艺术手法,以及审讯节奏、用证时机以及用证的先后次序。

上述情况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了解和掌握:(1)深入、详细,认真地阅卷,多方进行比较;(2)有必要的话可亲临现场进行复勘,或对实物进行以分析,以消除疑问;(3)可向侦察人员、抓捕人员、管区民警、当地治保人员及其他知情而不会影响案件的人进行了解,做到心中有数!

二、审讯开始时的“相面术”

我本人一向来反对在与被审讯人员刚一照面时,就马上开始语言上的交锋。我认为在此时,还应有一个很重要的“相面”阶段。具体做法有点类似中医中的“望、闻、问、切”。

首先应观察被审讯人走路的姿态,坐姿、神情、手足放置是否自然,面色的好坏、发型以及穿着的整齐度和整洁度;检查其身边携带物品的种类,通讯录、笔记本、存折及皮夹里的名片、信用卡、单据、纸片、照片等内容;有手机的,应记下所有的内存号码,及最近的通话记录、短消息等等。其次,可以拿简短,无关痛痒的小问题要求其回答,可发现被审讯人言辞的速度、节奏、紧张度,以及口头表达能力。

以上做法,可以让我们审讯员获得对被审讯人的一个第一印象,有很多人认为“人不可貌相”,我认为这句话也是有失偏颇的。在许多场合下“人还是可以貌相”的,因为一个人的行为(含违法犯罪行为)与他平时的性格、生活水平,文化水平、社会环境、细节行为习惯等有很大的关联。而上述信息往往可以从他的外貌气质上得到反映,试想一个长期处于猥琐心理状态,经常算计别人,图一已私利的人,怎么会有一副气宇轩昂、襟怀坦荡的外貌(职业演员当然除外),他长期所处的内心世界会对他的外貌、气质和精神状态产生很大的影响,当他的面部肌肉组合、体形姿态、眼神、语气定型之后,就形成了这样那样的外貌。这个理论曾国藩已在他的“冰鉴”里讲得十分详细。所以我们要重视这个第一感觉或者说直觉,有时比轻信被审讯人的花言巧语更为直接、有效。处理好这一阶段有助于我们确立合适的作战方针、审讯对策。

三、审讯进行当中的“闲聊”阶段

绝大部分被审讯人处于被审讯这样一个特殊环境时,往往会采取以下几种办法中的一种或几种对抗审讯,有伪装,有狡辩、有沉默、有横蛮耍赖、有试探摸底等等。

“闲聊”即“自由式交谈”。这并不是审讯员在浪费时间或在与被审讯人“攀朋友”、“套近乎”,而是在“自由交谈”中“声东击西”、“四面出击”,以柔的办法化解被审讯人早已准备好的对抗“手段”,分散其对追审罪行的有意注意,让其在丧失警惕的情形下露出马脚,找到审讯的突破口。

我们可以用“拉家常”的方式询问其个人简历,学习经历、社会经历,生活状况、夫妻关系、交往情况、个人爱好等等。审讯人不能刻意围绕审讯目标,以免暴露审讯意图,尽量要让被审讯人侃侃而谈,而我们则要做到时刻头脑清醒。

我们可以用几张纸,以速记的方式把他所说的东西似乎很“随意”的记下来(此时不是做笔录)。

上述做法的最大优点是,可以逐步控制被审讯人的情绪和情感;消除对立抵触情绪,让他体会到政府对其挽救的诚心;可以激发其个人荣誉感,或利用其感情脆弱,唤起其后悔心,感到自己的行为的确给家庭、给自身造成了巨大的痛苦和遗憾。

对被审讯人注入同情心,可以使审讯方与被审讯方达到一定的“沟通”,从而使他认为你是一个“通情达理”的人而对你产生认同和信任感。

要使被审讯人产生供述心理,我们必须在“闲聊”阶段用艺术的和巧妙的语言使其完成以下四个转变:

a.认识的转变:要让其意识到罪行(违法行为)已经“穿帮”,先产生悔恨心理,然后逐渐过渡到渴望从宽。

b. 意志的转变:随着对立、侥幸、畏罪等心理的.退却,随之上升的是想摆脱受审环境所带来的心理压力的愿望,从而逐步产生供述心理。

c.被审讯人原先有过分恐惧心理的,应消除其不必要的恐惧和戒备,产生供述心理;

d.原先抱无所谓态度的,则应反过来使其产生恐惧心理,促发其紧张,以便让他认真面对现实,积极配合审讯员的工作。

四、审讯交锋中的实战技术

真正开始审讯交锋时,应针对不同的审讯对象采取不同的方法,这就是所谓的“对症下药”。

(一) 对不同年龄审讯对象的审讯对策

a. 青少年由于认识上、情绪上、情感上、意志上的单一、无知、浅薄,要求我们采取循循善诱、大哥哥、长辈式的论理、论情法,让其感受到审讯员的关爱,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消除其冷漠、破罐子破摔心理,从而供述。

b.对于中老年被审讯人,由于其社会经验较丰富。人生观、世界观的定型导致其意志较顽固。对这类人应着重对其论理论法,强调“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这一基本道理,同时,应尽力消除其害怕家庭受牵累,事业遭打击等妨碍供述的不良想法。总之对中老年受审对象,我们审讯员应具备较好的说理能力和耐心,稳打稳扎,逐步剥其伪装,打消其自以为是、老谋深算的心理。

(二)对女性被审讯人的审讯对策。

女性被审讯人由于其生理特点的原因,有很多是属于先被诱感、被压迫甚至被侮辱,而后自暴自弃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对她们的审讯,我们应耐心细致,并抱有一定同情心,把感化的力量渗透到她的内心。审讯中,应注意在言语上不能打击其自尊心,以免她“死猪不怕开水烫”,要充分激发其家庭观念及母性心理。如果她能被你讲得潸然泪下,那就成功一半。针对女性被审讯人供述经常有很大“随意性”的特点。我们应时时强调,供述必须真实,否则要负法律责任的。

(三)对有一定社会地位被审讯人的审讯对象。

有一定社会地位的被审讯人受审后,一下子从原来的领导干部、教师、公务人员、社会名流沦落为“阶下囚”,一定会产生强烈的失落感。这类人在交待问题时往往存在怨恨、虚荣及防御心理。他们会怨恨某某人(可能是其原来的朋友或手下)如此无情、过河拆桥;会认为是有人要陷害他,组织上对其“不公”;会认为自己对人民有功,时时想摆摆老资格;他们会把贪污、受贿说成经济不清,把嫖

娼说成男女作风不正;在内心又十分害怕政治上会被剥夺地位,原先辛辛苦苦几十年积累的工龄、党龄、社会名誉地位会付之东流,一切原有的优厚待遇将不复存在等等。

他们由于个人的理论水平较高,办事能力较强、口头表达能力较好。在交锋中往往显得能言善辩,善于步步为营、谨慎小心。因为害怕打击,他们患得患失、疑神疑鬼。为了赢得最后一搏,他们的“表演”,看上去非常“义正辞严”,具有相当大的欺骗迷惑性。

对于这种人的审讯,我们应注意尽量减少其“心理落差感”。应用婉转的语言满足其心理承受能力,尽力唤起其荣誉感。将其自尊,自负转化为交待的动力。我们必须充分地掌握证据,并适时使用,严防其“反咬一口”。审讯员与其交锋时应在心理素质上,知识见地上,都不输于对方。用扎实的法律功底,进行深入的教育、感化。使其在收敛嚣张气焰后,觉得自己当官多年,在很多方面确已疏忽,属于咎由自取,方可将其手到擒来。

(四)对累犯、惯犯的审讯对策

累犯、惯犯由于与我们公安机关交锋较多而产生了一套较强的反审讯手段,他们对我们的审讯手段为很熟悉,善于伪装,善于欺骗,达到了“不见棺材不掉泪、见了证据也不轻认”的地步,比较顽固,功利心明显。因为这种人有很好的反审讯伎俩,审讯员必须稳住阵脚,决不能在言语中暴露我方意图,对这种人最好的办法是“扮猪吃老虎”,激发其自以为是,沾沾自喜的心态,让其大吹牛皮,同时统统记录在案,再回过头来细细研究,找其矛盾,逐一反驳;其次要慎用证据,使用前要想想对方会如何自圆其说,使用证据要形成系列,环环相扣,尽量不让其找到喘息及狡辩的机会。对于那些知道自己已犯下死罪的被审讯人员,我们要主动“送”其一些“救命稻草”给他。千万不能让其产生“反正玩完了”的心理,要让他自己觉得还有一线生机,为了活命,尽量开口,为我们提供一些有价值的线索。

(五)审讯的七大战术

(1)“单刀直入法”,对于那些证据掌握得很充分,案件比较简单,或属于初犯的犯罪嫌疑人的审讯、我们不必人为地将方法搞得太复杂,可以在问好基本情况之后,直截了当问及案件实质问题,比如可以问“你做这种事做过几次啦,做了之后怎么想的”等问题,让对方认为我们已经胸有成竹,有了十分把握,而直接交待。

(2)“分化瓦解,各个击破”法。对于那些处于交待边缘,并且有多人参与作案团伙案件的犯罪嫌疑人之一,可以选中一人,直截了当利用他们各自间互不信任,互相猜疑,对其进行“离间”。暗示他的同伙已经交待,并且已经把事情推到他一个人头上,告诫他要争取主动、免得到最后千钧重担一人挑。然后再借力打力,用他交待中的可信部分,作为敲门砖,再攻开其他成员的嘴,造成一种群起互相供讦的局面,我们再多方比较、去伪存真,搞清案件真面目。

(3)“张弓搭箭,引而不发”法。

如果只掌握零星的、局部的证据或罪行,可利用被审讯人“做贼心虚”的心理弱点,“张弓搭箭,引而不发”,用暗示的方法,让其误以为我方已完全掌握了他这样或那样的罪行。比如在审完一个案子后,可以这样发问“现在你可以把新近做的事情讲一下了”,他就会以为新做的盗窃或抢劫罪也已经穿帮了,不得不进行交待。

(4)“抽丝剥茧”法,对于那些已经从心理上瓦解,开始进行交待的违法犯罪嫌疑人,尤其对于那些系列盗窃案,跨地区、跨年度案件的作案人,我们审讯人员必须耐下性子,慢慢地像缫丝工抽丝一样,一步一步由小案件至大案件、由本地案件至外地案件、由年内案件至年外案件、由立案案件至隐案积案,一点点将其理清楚。分门别类,时间、地点、作案同伙、作案过程等六要素齐全准确。这有可能要花去我们几天几夜的时间,但作为审讯人员要不怕苦累、乘胜追击,穷追不舍、趁热打铁,一鼓作气地完成任务,否则过了最佳时机,又要重砌“炉灶”,多花功夫了。

(5)“激将”法。在确认被审讯人的性格属于冲动型,豪爽型之后,我们审讯人员再也不能摆出一副说教式的腔调,而应显得也很直爽、够义气,不能粘粘乎乎,否则对方会认为你是个文绉绉的书呆子,案件问题与你不值一谈。我们可以用似乎有点“江湖”的语调与他交谈,让他逐渐放松诫备,甚至对你产生好感,从而出于“重面子、重义气”的状态下进行供述;我们甚至可以在“把脉”正确的前提下,对他说:“有什么大不了的,好汉做事,好汉当吗,我最看不起那些像女人一样妞妞捏捏的人。”不过这个方法要吃准之后方可用。

(6)“农村包围城市”法。对于那些有一定知识、智商较高、社会阅历较丰富的人,我们只能先设想好他可能要抵赖的几个方面,一一假想他可能产生的对答。在正式交锋时,由外及里,由浅入深,由小事至“正事”,逐步驳斥谎言,逐渐缩小包围圈,直至他一切慌言都无济于事,成为黔驴技穷,不得不交待。

(7)刚柔相济法。在审讯时纯粹说理说教,不温不火也是不明智的。在万变不离其宗的前提下,我们有时可以娓娓说理让其明白其所以然;有时可以高声痛斥、戳其痛处让其明晓其卑劣的一面。一切都应时而用。让被审讯人的情绪被我们牵着鼻子走,从而在其情感脆弱时痛下一击。

(六)审讯员的行为语言艺术

(1)我认为一位高明的审讯员其实就是一位高明的“演员”。审讯员的和蔼可亲,循循善诱,感人至深,声泪俱下,声色俱厉,暴跳如雷,端庄严肃,善解人意,富有同情心等等,照我看来,均应看作一种表演,无非不同审讯员的表演有高下之分而已。总而言之我们“演员”的行为就像在写散文,“形散”最终还是为了“神不散”。而审讯过程中围绕的“神”,就是要明白、彻底地把被审讯人员身上的案子搞清楚,并非要与被审讯人员“攀朋友”或者“吵相骂”。所以审讯员的一切行为都必须服从案子,为案子服务。虚虚实实,作好一个高明的“演员”。使被审讯人员像一位戏迷一样,随着我们的表演时而激动、时而哭泣,时而平和。

(2)审讯人员的用语要滴水不漏。在审讯时说话千万不能信口开河,随便许诺,一然会让被审讯人觉得你不知轻重,二然会把我们的审讯意图、拥有的证据以及预期的处理设想,在无意中透露给对方。就象打扑克时不能暴露底牌一样,把主动权交给了对方,还谈何审讯,弄不好变成他“审讯”你了。

(3)审讯言辞不能伤及对方自尊心。我们在审讯中当然可以对被审讯人的可恶行为大力抨击,但绝不能拿对方的相貌、人格、自尊进行讥讽,否则非但对审讯双方的沟通会造成障碍,而且先前作的思想工作将前功尽弃,重新陷入缺乏信任,互相敌对不利于供述的状态。

五、审讯结束前的“围棋收官”阶段。

会下围棋的同志都知道,下围棋除了布局,中间搏杀很重要之外,“收官”阶段(即扫尾阶段)也很重要,在这个阶段,不仅是被审讯人一方,还是我们审讯员一方都已深感疲惫,巴不得早点结束。这时我们可以让被审讯人员抽一支烟,喝一口水,让他喘一口气;同时,我们自己也作一下调整。这样可以让被审讯人紧张的神经稍作放松,恢复他的回忆能力及准确性,同时也让对方误以为我们已经“善罢甘休”;稍事休息时,我们可以重整思路,查漏补缺,而后再行搭起架势审讯。在这种情况之下,绝大多数被审人员几经交战,心理承受能力已经崩溃,抱的是:反正大势已去,不如主动全盘摊出的想法。我们审讯员依旧不依不饶,穷追不舍,向其宣讲立功赎罪的思想。很容易让其土崩瓦解,彻底投降。这样我

们不但可以把原有的案件办得更加完整,同时也能籍此发现新的线索。

对于那些重大的、系列性的、复杂化的、跨地区、跨年度的案件,本人认为在审讯中认真处理好上述的五个审讯阶段,恰当地使用本文所提及的各类方法,是完全有必要,而且很能立竿见影的。但对于那些简单或较小的案件、被审讯人员属初犯、较弱的,在审讯中则不必“杀鸡用牛刀”,人为地复杂化,仅采取其中的几个方法就可以了。

篇3:书法欣赏的五个阶段论文

书法欣赏的五个阶段论文

艺术欣赏是一种审美的认识活动,书法艺术欣赏是以书法艺术作品为对象的审美认识活动。其认识的主体是作为社会关系总合的人,他们的一切活动都受制于他的社会地位、世界观、文化素养、以及他的认识能力、情感、意志。书法欣赏的客体是作品。它是作者主观情感结合汉字形体加工而形成的艺术品。

书法艺术欣赏是一个动态的认识过程,其运行机制是复杂的,为了便于讨论,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准备阶段

要进行书法艺术欣赏,首先要具备审美心境。心境是指一种微弱而持续的情绪状态,往往与主体的需要相联系。因此,主体要想进入审美欣赏过程,必须使自己从烦琐的事务中解脱出来,用审美的眼光来看待作品。这时,作品不再是单纯的物理因素(纸和墨的结合),而是作者情感的载体。欣赏作品就是进行情感交流,而这种交流是没有任何功利性的。

感知阶段

感知阶段是欣赏者感觉、知觉作品,从形式即作品的“形”上把握作品的阶段。主要了解作者的表现技巧,感受作品的造型空间。

书法被称为造型艺术,其造型空间不同于生活中的空间,它需要想象的介入,“三分字,七分裱”就是指装裱能使作品的造型空间独立出来,让欣赏者更容易进入想象。

欣赏作品的造型空间,要求我们立体地看作品,具体说来,一幅作品,笔墨是实,布白是虚。实不是平板的,而是立体的、有层次的,书法讲究中锋用笔,是为了求得笔画产生圆、厚的立体感。讲究用墨,为的是求得层次的变化。虚不是空虚,是“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手段。书法讲究布白,就是虚的运用,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其布白往往耐人寻味,好象是摄影作品中幻化的背景,虽然看不出具体的内容,但可以令你感受到丰富多采,在它的衬托下,“前景”更加突出。只有理解“虚”,才能更好地理解“实”。

懂得了虚和实,就可以感受作品的造型空间,主体的注意范围不同,所感受到的造型空间也随之变化。好的作品,随意截取一个范围,其造型都是美的。如取作品中的一行,一个字,甚至是一个点画。黄庭坚在《论书》中说:“字中有笔,如禅家句中有眼。”

理解阶段

书法艺术作品是作者提炼生活,得到意象,并运用书法艺术表现技巧加以物化的结果。主体可以根据作者物化的痕迹去追溯他的意象,把握作品容。作者“喜”“怒”“哀”“乐”的情感不同,他的作品也相应地具有“舒”“险”“敛”“丽”等不同形式。理解作品,就是通过作品外在的静止的形式,想象作者创造的动态过程。“设身处地”地去体验作者的情感,以深入理解作品。通过理解所得到的并不是抽象的.概念,也不是科学的数据,而是与欣赏者记忆表现象有关的具体形象。

看到作品的形式悬针垂露,得到的是意象奔雷、坠石、飞鸿、骇兽等。由于书法作品内涵的丰富性,主体可以形成关于作品多层面的印象,但没主次,不够鲜明,但由此可以刺激好奇心和求知欲,深入了解作品。

再创造阶段

再创造是主体在对作品多次感知,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运用想象,将作品内容进行综合,在自己头脑中形成新的意象的过程。

主体感知作品时,得到的是作品形式的表象,在理解作品时,得到的是作品内容的表象,这些表象都暂时储存在主体头脑中,没有规律,不成系统。再创造就是把头脑中的表象按一定的规律组织成有机体。

这时,记忆表象反复闪现,不断筛选,留那些主要的、接近客体本质的表象。这些表象不断冲突,相互渗透,终于融合成一个新的整体----主体头脑中的意象。

新的意象是主体在欣赏的基础上以自己的方式创造而形成的。因此,不可能与作者的意象完全相同,它具有创造性,它常常超出作者本身,甚至是作者创作时并未意识到的或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朱长文在《续书断》中评张旭的草书:“如神虬腾霄汉,夏云出嵩华。逸势奇状,莫不可测。”朱长文从张旭草书中得到的意象是直冲云霄的“神虬”嵩山华山之上的“夏云”他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想象而创造出意象。

新的意象是主体再创造的结果。不同的主体,因其心理定势不同,即使同一幅作品,所得到的意象也不尽相同。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前面谈到的张旭的草书,朱长文得到的意象是“神虬”“夏云”。如果现代人得到“升空的火箭,飞行的导弹”的意象,甚至是听觉方面的,如的士高音乐,也是正常的。

共鸣阶段

共鸣是指审美主体与客体的思想感情契合相通和谐一致的心理现象。

在书法艺术欣赏活动中,主体头脑中的意象一旦形成,主体会从意象中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二者有部分相同或相似。这一部分会在头脑中不断加强、扩张,其余则不断减弱、消失甚至隐去。进入高峰状态时,主客体会完全契合一致,达到物我同一。这时主体头脑中充溢着作者的思想和情感,自身与作者相同的思想和情感会迅速提高、发展,主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会伴随着强烈的审美愉悦。这种感受会转化为审美经验,在以后的欣赏与创造中起指导作用。

相关专题 阶段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