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训练《噩梦》

liture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liture”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思维训练《噩梦》(共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思维训练《噩梦》

一天罗思侦探去朋友家中做客,朋友向他讲诉了一个奇特的案件:闷热的星期天,王先生和太太到教堂做弥撒。弥撒内容沉闷天气又热,他竟睡着了,而且还开始做梦。梦中王先生是即将在行刑的贵族,牧师为他主持完最后的祝祷后,刽子手便将他的头放在木槽内……

紧要关头,王太太发现王先生睡着了,便用力在他的颈背上拍了一下。王先生就这样被吓死了。

罗思侦探听完就说这个人是在说谎。

请问,他为何这么说呢?

本期答案将在下期公布(点击下一篇)

上期答案:罗思侦探只说‘我需要两个轮胎,你能找人帮帮忙吗’,并没说轮胎的型号,可是农户却知道,证明他见过罗思侦探的车子。

篇2:如何加强思维训练

1如何加强思维训练

在综合中进行分析,锻炼思维能力

分析和综合既是思维的基本过程,又是重要的逻辑思维方法。分析作为一种思维过程,是指将事物的整体分为多个部分加以研究,进而认识事物的构成和本质。综合则是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各种因素和各个层次联系起来加以研究的思维过程。应用题解答的思维过程一般就是对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进行分析和综合的过程。例如分数应用题:“商店运来苹果200千克,梨是苹果的4/5,问运来的梨和苹果共多少千克?”在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图像让学生直观地感知题意,抓住题目中的问题进行分析,探求问题与条件的数量关系。

在分析时教师可设计系列问题,解剖题目中的“问题”部分,启迪学生思考、探究:运来的梨和苹果共多少千克中的“共”由几部分数量组成,苹果数量与条件中的是什么数字联系,梨的数量与条件中的是什么数字联系,如何从梨与苹果的联系中求出梨的数量。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综合分析,从而使学生形成解题思路,得出解题方法。

设计相近式问题与训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类比思维能力

要使学生的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结构得到发展与提高,教师还必须加强学生的类比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如讲授“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之前,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先复习整数加减法、小数加减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内容,并把它们归属到一个知识整体中去。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出加减式题都必须在计数单位(或分数单位)相同时才能直接相加减的道理。

在讲新课时,教师可以设计出相近式问题:①异分母分数能直接相加减吗?为什么?②异分母分数加减首先要怎样?③怎样把异分母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通过对这种相近式问题的逐一思考,学生就会很自然地进行类比思维: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加减→化成同分母分数→通分→相加减。

2如何训练数学思维逻辑

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与培养途径

1.鼓励学生尝试多种思维方式,提高思维灵活性。

数学有着“性”的特点,即“一就是一”,但如果从思维方式看待数学,它在很多时候也具备“灵活性”的特点。这个认知对于小学数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小学数学解题过程中,经常一题可以多解,学生可以通过这些题目中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自身思维的灵活性。数学教师可以在讲解前,让学生根据题型的不同,尝试着通过转变思路,寻求一种更适合、更简单的解题方法。如:200千克海水能够制盐2.5千克,那么50000千克的海水能够制盐多少千克?这属于一题多解,可以通过2.5÷200×50000;50000÷(200÷2.5);2.5×(50000÷200)几种方法进行解答。

2.培养学生从表面现象寻找和发现问题,提高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它是思维品质的基础。在小学数学中,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开放性习题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引导和帮助学生尝试从表面现象发现问题的内在规律与内在联系,从而找出更多、更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这是提高学生思维品质的基础。

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学生的思维往往从活动中开始。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的良好环境,充分让学生动手剪一剪、拼一拼、折一折,画一画、摸一摸等,这样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习的生动、活泼有趣又帮助学生抽象数学知识、形成概念、发展了思维,在操作中应大胆放开操作形式,更有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教学“认识2的时候,首先让学生在课桌上摆小棒,表示数量2,观察时,学生都能正确地摆出来,我都给予肯定。随后,我又循循善诱地进行点拨:能不能摆出其它形式的2呢?”学生们一听,一只只小手都积极的行动起来。于是,我让学生到黑板上摆一摆,结果竟然摆出了十几种:“=、>、<、T、+、^……”在这一操作中,使学生理解了2的含义,突破了教学的重点、难点,学生从学具操作中,创新思维促进创新意识,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得到充分发挥。学生从操作活动中吸取经验,思维活动起来,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新潜给学生心理相融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得以培养。

3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

1.延展法。

延展法可分为单向延展法、多向延展法及反思延展法等。单向延展法应由易到难、由因导果,逐步延展;多向延展应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各单元之间的联系及单元内知识点的联系等;反思延展法则主要是引导学生在解题后对整个审题过程和解题方法及解题所用知识的回顾与总结,逐步培养学生养成解题后会进行反思的良好习惯,这是培养和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

2.破思维定势训练法。

所谓的破思维定势训练法,其实就是指教师呈现一组一组的题目,通过题组训练,打破思维定势的一种思维训练方式。打破思维定势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与发展。因此,教师可通过题组进行教学,选取的题型一般为基本题与变式题的结合。

3.常规求异法。

常规求异法对教师及学生提出的要求更高,需要学生改变常规的定向思维方式,不受固定思维支配,独辟蹊径,使之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以求得问题解决的思维训练方式。以12根火柴棒摆6个相等的正方形为例。按照学生惯有的思维方式,多数学生只是摆弄摆弄,这样显然无法达到题目的要求,此时可以引导学生联想已学过的正方体的特征(12条棱的长度相等,六个面的面积相等)。学生的思路打开了,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在摆出的正方体中找到了六个相等的正方形。

4如何培养数学创新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创新思维,从小培养学生既学会也会学。

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学会知识,而且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找规律,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创新思维。例如:我在教数学单数和双数时,要求学生说出100以内的单数、双数,并写出几个进行分类,寻找规律。于是,每个学生兴致勃勃的按要求写出一些单数、双数。

如单数:11、13、15、17、19、1、3、5、7、9、21、23、25、27、29……如双数:20、24、28、26、.2、4、6、8、10、16、18……教师引导学生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说出单数双数,并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仔细观察,找出规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容易的说出:单数的个位都是1、3、5、7、9,而双数的个位上是0、2、4、6、8。在此基础上,教师在引导,我们所学的100以内的数中所有单数、双数都有这个特点,这样揭示知识本质。学生的思维不断得到发展,学生兴趣浓,思考勤,理解深,记得牢,效果好。

善于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数学教学中,应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探索和发现,作出合理的猜想,把有关的信息纳入自己的理解系统。因此,在课堂上,留给学生动手和动脑的时间以及思维的空间是非常重要的。例如:我们在进行圆周角的概念教学时,可以先提出具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顶点在圆周上的角就是圆周角吗?”鼓励学生进行相互交流,展开讨论,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这一概念教学采用了“探索―发现―归纳―完善”的教学方法,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共同探索的教学思想,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而且可以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大有好处。

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地教学模式。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其次,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班集体中,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漏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

篇3:思维训练

奥地利医生彼得在看儿子睡觉时,忽然发现儿子的眼珠子转动起来。他感到奇怪,连忙叫醒了儿子,儿子说他刚才正做着一个梦。

彼得想,眼珠子转动会不会与做梦有关呢?

于是,他把儿子当成了“试验品”:每当儿子睡觉时,他便守在旁边。一旦发现儿子的眼珠子转动,就叫醒儿子,儿子总会说正在做梦。

彼得又仔细地观察他的妻子,后来又观察了邻居、他的病人,都发现同样的情况。因此,他写出了论文,指出人睡觉时眼珠转动,表示睡者在做梦。

他的论文引起了各国科学家的注意。如今,人们研究梦的生理学,用眼珠子转动的次数、转动的时间,来测量人做梦的次数、梦的长短。

这种用直接观察所取得的结果和今天用脑电波的测试数据是相吻合的。

“人睡觉时眼珠子转动,表示睡者在做梦。”这个结论当时是怎样得来的呢?是这位奥地利医生观察了儿子、妻子、邻居及病人等个别现象后归纳分析得出来的:

儿子睡觉时眼珠子转动,表示在做梦:

妻子睡觉时眼珠子转动,表示在做梦:

邻居睡觉时眼珠子转动,表示在做梦:

病人睡觉时眼珠子转动,表示在做梦;

所以人睡觉时眼珠子转动,表示睡者在做梦。

上面所讲说的都是一些个例,但通过这些例子也可以得出一些带有普遍性的结论,那就是任何人在睡觉的时候眼珠子转动都表示在做梦。

这种从个别的、特殊的事物中推出的同类事物带有共性的思维方法,叫做归纳分析法。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使用这种方法来判断事情。

归纳推理是一种由特殊或个别性的前提推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

其推理的一般形式如下:

A是G

B是G

C是GGG前提

A、B、C都是D

所以RD是GGG结论

推理中的前提是论据,结论是论点。

比如论证“自学能成才”:

高尔基是个人才

华罗庚是个人才

张海迪是个人才张张论据(前提)

他们都是靠自学成才的

所以说自学能成才所所论点(结论)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省略成分,如上边那种形式可变成:高尔基、华罗庚、张海迪不都是自学成才的吗?

归纳推理分为两类: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科学归纳推理、概率预测推理和统计推理是不完全归纳推理的几种类型。一般的归纳推理都是前提与结论之间没有蕴含关系的或然性推理,但完全归纳推理除外。

训练1:完全归纳推理

完全归纳推理,又称完全归纳法。它是通过考察某一类事物中每一个对象的情况,从而概括出关于该类事物情况的一般性结论的推理。

例如:德国数学家弗里德里希·高斯,在10岁时曾迅速而准确地得出老师出的一道算术题的答案。这道题是这样的:

12319899100=?

如果这道理按照正常的步骤计算需要很多时间,而且出错率也是非常高的。通过观察,高斯发现,从1到100的这些数,两头对称的两个数相加得数都是101.而这样类型的数共有50对。所以他就把101×50,得出5050这个答案。在这道数学题中,高斯使用的是完全归纳推理的方法得出“两头相加为101”这一结论,从而使得这道题简单易算。

完全归纳推理有很大的局限性。它要求对一类事物的全部分子都进行考察,才能得以推出结论。

训练2:不完全归纳推理

不完全归纳推理,亦称“简单归纳法”或“简单枚举归纳推理”。这是只根据部分对象个体具有的某种属性而作出概括的推理方法。具体地说,就是通过对某类事物部分对象的考察,以及列举若干经验事例,发现某一属性在一些同类对象中不断重复,而又没有遇到与此相矛盾的情况,从而得出该类事物都具有某种属性的一般性结论。

简单枚举归纳推理具有一定的不可靠性,得出的结论不一定是正确的。因为简单枚举并没有列举全部或无法列举全部事例,而只是把仅属于部分对象个体的性质当做全体对象一般属性作出判断,而且又没有通过理论证明。虽然如此,我们也不能否认他对于人们的认识所起的重要作用。在它对事物进行初步概括,提出假设时,也为人们的科研活动提供了线索、指明了方向,为人们的研究发展起了推动作用。所以,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它也是功不可没的。

训练3:科学归纳推理

科学归纳推理,也被称为科学归纳法,是一种不完全归纳推理。它主要是通过考察某类事物中的部分对象,并掌握对象和某种属性的必然联系,特别是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从而概括出关于该类事物一般性结论。

金鸡纳霜的发明就是科学归纳推理的结果。

在很久以前,居住在厄瓜多尔的印第安人得了一种叫疟疾的急性传染病。这种疾病的主要症状就是感觉忽冷忽热,在热的时候就会大肆维思出汗,然后口渴难耐、肉痛、浑身无力。当时,由于医学技术比较落后,所以找不到医治这种疾病的办法。当时,有一位患者在走路的时候发病了,当时特别口渴就爬到一个死水坑边喝了那里的水,结果病好了。所以,他就告诉其他的患者也去喝那里的水。结果他们的病都好了。当时科学家也很奇怪,于是前去观察,结果发现水坑的水中含有奎宁。奎宁是哪来的呢?原来在水坑旁边有棵金鸡纳树,这种树的树皮里含有奎宁,在与水交融的过程中,奎宁扩散到了水中。正是因为奎宁杀死了患者体内的疟原虫,所以这些患者才得以痊愈。当明白了这个道理之后,科学家就发明了治疗疟疾的特效药奎宁,并命名为金鸡纳霜。

在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的基础上,科学归纳推理产生并发展起来。

简单枚举归纳推理与科学归纳推理之间是存在很大区别的:简单枚举归纳推理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而科学归纳推理是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所以科学归纳推理更具有可靠性。

科学归纳推理是以发现客观事物间的必然联系为依据的。因果联系是客观世界普遍联系的一种重要形式,因而,在进行科学归纳推理时,常常要通过确定事物或现象间的因果联系来实现。

篇4:思维训练《百密一疏》

这天晚上,孙立人邀请孔子豪到家中喝酒,孔子豪看了一眼手表,时间是9点钟,还不太晚就答应了。孔子豪很快就被灌醉了,孙立人将他的头按进一个装满海水的大桶里,直至他死亡。然后孙立人将孔子豪的尸体扔进了大海里。完事后,孙立人看了看手表,已经是凌晨1点了,他便回家了。第二天,孔子豪的尸体被人发现并报了警,法医确定死亡时间为昨天晚上9点钟。罗思侦探对死者的尸体进行详细的检查后,说道:“死者的尸体是在今天凌晨1点左右被凶手抛进大海的。”那么,罗思侦探是根据什么作出这一推断的?

本篇答案将在下篇公布(点击下一篇)

上篇答案:如果孩子死亡时间是两天前,他身上的血就应该被水冲洗掉,而不应该是现在看到的满身是血;所以罗思侦探的推理是正确的。

篇5:质疑思维训练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在科学研究中,与解决问题相比,提出问题更为重要。因为提出问题能带来各种可能性和创新性,能启示人们改变思考问题的角度。而解决问题只是一个实验技能而已。因此在科学中,应该多提出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培根也有这样的言论:“如果你从肯定开始必将以问题告终。如果从问题开始则将以肯定结束。”

爱因斯坦还有一句名言:“在科学历史上没有一个已经完全解决了的问题,也没有一个永远不变的问题!”著名的数学家希尔伯特就是一个想象力异常丰富、善于提出问题的人。

第二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于19举行,希尔伯特应邀参加并作了题为《数学的问题》的报告。在这个报告中,他提出了当时数学领域中存在的很多问题,后来,这些问题被称为“希尔伯特问题”。“希尔伯特问题”的提出,对于数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希尔伯特曾经这样说:

“任何一门科学的发展都离不开问题的提出,只要能有新的问题提出就代表了学科的发展,否则就代表着中止或者是灭亡。”另外,经典物理学的危机和现代地理学的诞生离不开黑体辐射和以大陆漂移假说所提出的问题。另外还有很多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提出问题,如热力学和统计物理学的诞生就是因为提出了“宇宙热寂”和“麦克斯韦妖”的问题。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楚辞是非常受重视的。主要的代表就是屈原。他在《离骚》中提出了自己的问题,他问天问地、问人情伦理、问世道沧桑、问四季变化世世但没有得到世人的回答。但这至少说明了他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这对我们也是很有启发的。无论做什么事情,一定要善于思考,努力提出新的问题。

其实,人们在提出问题的时候就是运用了质疑思维法。一般来说,善于运用这种方法的人一般都敢于挑战权威,对传统理论视而不见,也从来不会对一些所谓的专家教授顶礼膜拜,而是善于通过自己的观察、研究来得出新的结论。他们善于学习知识、努力思考,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找出思路,最终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在初中毕业之后,由于对数学有着极大的兴趣,所以善于学习,当发现问题的时候努力找到求解的方法和错误之处,正因为这样,他才取得了成功。

人们质疑某个问题并不是跟某个人过不去,而是善于提出新观点、新看法,找到并建立新的理论。人的创造性思维分为两个阶段:质疑和立论。质疑和立论有着密切的关系,二者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正因为人们敢于质疑,才能有正确的理论;也正因为立论的出现,才会使原有的错误的理论消失殆尽,而产生新的理论。要想质疑思维有所提高,不妨试试下面的训练:

训练1:倒推型逆向思维法

倒推型逆向思维法是指从已知事物的相反方向进行思考而产生发明构思的途径。这种类型的逆向思维首先要确定或设定一个可以达到的目标,然后从目标倒过来往回想,直至你现在所处的位置,从最终目标出发倒回来进行逆向思维,就能获得前进的路线图。要获得“事物的相反方向”常常要从事物的功能、结构、因果关系等三个方面作反向思维。比如,市场上出售的无烟煎鱼锅就是把原有煎鱼锅的热源由锅的下面安装到锅的上面。这是利用逆向思维对结构进行反转型思考的产物。

也就是说,我们思考问题的起点可以从结果出发,反向推出可能得出这一结论的条件,如果最后推出的条件实际上就是问题所给的条件,那么这条路就可能是我们要找寻的解决该问题的途径。

有两个女孩子和她们的母亲要到一个小岛上去旅游,到小岛必须乘船,但是,船只有一只,而且是一只小艇,不能让母女三人同时开往小岛,它的载重量每次最多只能运载一个妇女或两个女孩。怎样才能让她们到达小岛呢?

这样的问题,我们可以从结果开始思考。我们设想,如果三个人已经全部到达小岛,最后来到岛上的人就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两个小女孩最后到达小岛,另一种可能是母亲最后来到小岛。如果是后一种可能,那么,母亲到小岛所乘的小艇是谁带给她的呢?显然这是不可能的。因此,只有一种可能,即母亲先到小岛,两个女孩后到小岛。

但是,如果母亲直接先到小岛,也有一个问题:她上岛,她所乘的小艇怎么再去接运两个女儿呢?她要上岛,要为她准备小艇,还要考虑有人把小艇运回,因此,两个小女孩要在岛上和海岸边起接应的作用,一个给她送小艇,一个要在她上岛后帮助她把小艇运回岸边。经过这样一些分析,我们再从结果回到起点,可以理出这样的思路:

(1)两个小女孩先乘小艇到小岛上;

(2)一个小女孩守在岛上,另一个驾了小艇回到海岸接母亲;

(3)回来的那个小女孩上岸,让母亲驾船到小岛;

(4)等母亲上岛后,小岛上的那个女孩再把船驾回海岸,接自己的姐妹。

(5)姐妹两人一起乘小艇到小岛。

这样三个人都到了小岛。

像解决上述问题这样,从结果出发,通过回溯推理,最后找到解决问题途径的方法,是一种常用的思考方法。伽利略就是用这种逆向推理的方法创造出世界上第一支温度计的。

逆推法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可以很形象地用走迷宫的问题来说明。即从出口倒着走,如果走到入口,就走出了迷宫。

我们在解决许多数学问题,尤其是代数公式或几何图形的证明时,往往也采用这一方法。通过分析要证明的结论,反推需要先满足什么样的条件,再以这个条件为结论,继续反推又需要什么样的条件,直到推到所需的条件正好是题目中已知的条件为止。然后你再反过来顺着写出推理过程,注意你得检查一下,看看顺着推理的过程中有没有逻辑问题,如果没有,那么你就真正找到了该问题的解法。

训练2:转换型逆向思维法

这是指在研究一个问题时,由于解决同一问题的手段受阻,而转换成另一种手段,或转换思考角度思考,以使问题顺利解决的思维方法。

有一道题是这样的:有四个相同的瓶子,怎样摆放才能使其中任意两个瓶口的距离都相等呢?这道题难倒了不少人,大家琢磨了很久还找不到答案。那么,办法是什么呢?原来,把三个瓶子放在正三角形的顶点,将第四个瓶子倒过来放在三角形的中心位置,答案就出来了。把第四个瓶子“倒过来”,多么形象的逆向思维啊!

转换思维方向法是逆向思维方法中的一种,特点是富于变通性和灵活性,即在一定条件下,探索者的思维能够机动灵活地转移到各种不同的方向。

阿那克西米尼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他生于中亚的莱普沙克维思斯,与常人相比,他有着灵活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在一次战争中,他随亚历山大讨伐波斯,由于他害怕在战争的过程中,家乡肯定会受到残酷战争的影响,于是决心前往拜见国王。当时,看到阿那克西米尼急匆匆地跑来,想必一定有要事。所以亚历山大没等阿那克西米尼开口,就说:“你找我也没用,你的请求我是不可能同意的。”听国王这么说,阿那克西米尼说:“陛下,我请求你下令毁掉莱普沙克斯!”结果,国王真的答应他的请求。在这件事情中,逆向思维得到了阿那克西米尼的充分运用,正因为使用逆向思维才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我们都了解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当时他就是采用了运用转换型逆向思维法。由于当时爬到缸中救人是不可能的,所以就换了另一种方法,这样就解决了问题。

你有一面小镜子,可是镜子的支架坏了,怎样也在桌面上立不住,这个镜子在梳妆桌上躺了近半年。有一天,你却忽然发现它立在了桌子上面,原来不知道是谁把镜子转了90度角,利用支架与镜面的角度把镜子立在了桌面上。可见,你原来的思路已经僵化了,而另一种思维模式却很容易地就把问题解决了。

篇6:思维训练教学计划

思维训练营是一种较高层次的、开发智力的素质教育,生动活泼的课外教育、现代数学的普及教育。为使本学期的思维训练活动能有条不紊的进行。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24人,其中女生8人,男生16人。这些学生来自四年级三个班,但这些学生的起点不同,基础也不同,部分学生在做题的时候会感到很困难,大部分学生思维还是很活跃的,学习积极性也很高,学生很热爱学习,善于思考。

二、课程目标

1、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训练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和思维品质。

3、锻炼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4、培养学生扎实的数学基本功,给予学生发挥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最大空间。

三、实施措施

1、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教育教学规律,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数学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努力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意义和快乐。

2、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发现、比较、判断和推理能力,训练学生有条理的思考问题。要使经历思维训练的学生,思维更敏捷,考虑问题比别人更深层次。不仅教一些技巧性的东西,还要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3、鼓励和帮助学生拥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心态,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耐心和克服困难的信心,以及战胜难题的勇气。

4、注重理解,举一反三和灵活运用。解决问题要鼓励学生求异思维,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不要急于提供解题方法和答案,束缚学生的思维。

篇7:思维训练教学计划

本学期,我们四年级组成立了以数学思维训练为主的校本课程。本课程每周三和周五的第六节课集中学习,地点是四年级两个班。为更好的开展本课程,特制定计划如下:

一、活动意义

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认识有价值的数学,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与学好数学的勇气。

2、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应用意识。

3、培养优秀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数学探索与创新精神。

二、活动目标

1、能在现实情境中主动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2、能积极参加各项数学活动,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3、联系生活用数学,不断增强学数学,用数学的自觉性。

三、活动措施

1、以校本课程为载体,注意把辅导内容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

2、以兴趣为老师,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数学能力。

3、以竞赛为抓手,形成强势效应,让学生了解数学,喜欢数学。

四、具体活动内容及时间安排

第一周 找规律

第二周 求平均数

第三周 速算与巧算

第四周 变化规律

第五周 整数乘法

第六周 植树问题(一)

第七周 植树问题(二)

第八周 和差问题(一)

相关专题 噩梦思维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