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有片湿草地杂文随笔

暮暮狸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暮暮狸”参与投稿,下面给大家分享故乡有片湿草地杂文随笔(共14篇),欢迎阅读!

篇1:故乡有片湿草地杂文随笔

故乡有片湿草地杂文随笔

辽阔富饶的松嫩平原,沿着肇东、兰西、呼兰的地域边界,由西南向东北有一道近三百多公里长的高坡,将平原的海拔平均提升了近二十米。爬上高坡向北望去,收入眼底的是坦荡无垠的田野。

高坡就象一条蜿蜒曲折的海岸线,自然形成许多“半岛”,将坡下的平原圈成许多“海湾”。当地人将这些“半岛”与“海湾”称之为山头与山弯。

故乡就坐落在这样的山弯里,背依山坡,东西山头对峙,村前几十公里,地势低平,视野开阔。

故乡地处北温带第二积温带,常年四季分明,降水充沛。春夏之季,高坡上的雨水顺流而下,弥漫在附近方圆几公里的平原上;千百年来,大自然的造化,使这块平原形成了蓄水丰盈、土质肥沃、植被茂盛的湿草地。

湿草地上沟泡星罗棋布,沼泽和水泊随处可见,那座水面三百多公顷的瓮泉水库,就是调节湿地水脉的心脏。

翻过故乡的东山头,就会看到一个瓮形的山弯。不知什么年月,人们在山弯的瓮口处修了一道拦水坝,使整个山弯变成了一座堰塞湖。传说湖底有一眼清泉,人们根据其所处的地形特点称它为瓮泉,称堰塞湖为瓮泉水库。因为泉水常年上涌,所以即使大旱之年,水库也不会枯竭。

水库和所有的沟泡,常年蓄水,水下生长着水藻、棱角和多种浮游生物。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了鱼虾等自然繁衍。当地出产黄鲇鱼、狗鱼、黑鱼、鲤鱼、胖头、泥鳅和草虾,特别是瓮泉水库特产的白鳞鲫鱼在当地颇具盛名。

湿地的植被可谓百草荟萃。这里盛产用途广泛的芦苇和蒲草;用来苫房的小叶章、三棱草、披子草、狼尾巴和油棕草;打绳和保暖用的被称之为东北三宝之一的靰鞡草(人参、貂皮、靰鞡草)。

广阔的水域,茂密的野草,丰富的水生物,为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也吸引了各种候鸟到这里繁衍生息。大雁、天鹅、灰鹤等珍希水鸟常在这里驻足逗留,水老鸹、水鸡、水奓、打鱼郎是这里的常客,鹌鹑、黑老鸹、花喜鹊、布谷鸟、鸟鹰、老鹞鹰、猫头鹰、野鸭和野山鸡则以主人身份自居,常年在此栖息,不离不弃。湿地上常见的动物主要有:野兔、山狸、黄鼠、紫貂、獾子、貉子和狍子,在那些地势较高的深草丛中,也经常有狐狸和野狼出没。

湿地使故乡更加富饶和美丽,故乡人悠然自得地享受着大自然的恩赐。

春天,蒲公英艳黄色的小花多如繁星,杂乱地点缀在绿草如茵的湿地上。小巧玲珑、色彩斑斓的各种小鸟,争先恐后、呼朋引伴地飞到这里。鸟儿们放开嘹亮的歌喉,对唱情歌,寻觅伴侣,演绎爱情,衔草筑巢,产卵育婴。这时节,故乡的妇女和孩子们就会挎上小筐来捡野鸭蛋和山鸡蛋了,淹制的飞禽蛋,常常是村民们招待亲朋好友时餐桌上的一道美味佳肴。

夏日,齐腰深的草浪在轻风中涌动,盛开的野百合与黄花兰象草浪上溅起的浪花,斑斑点点;游荡在草地上的牛群和羊群,随着草浪的起伏而忽隐忽现;水库、沟泡里的蒲草孕育出鲜嫩的蒲棒,细长的黄褐色的蒲棒了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美食。这时节也是打鱼捞虾的最好季节,在瓮泉水库,使用柳条制成的鱼笤,可以捉到二斤以上的大嘴鲇鱼和黑鲤;在一般的水泡里,用悬网一网就能捞上几种鱼来;而用抬网平时就只能捞到胖头了;捕捉泥鳅最好的鱼具是用细柳条编织成的须篓,傍晚将须篓安置在流动的水沟里,夜间就会有许多泥鳅钻进去;最难捕捞的顶属黑鱼和狗鱼了,这两种鱼个大劲大,一般鱼具拿不住,但它们喜欢吞食小鱼,非常贪婪,所以垂钓最为奏效。

在儿时的记忆里,故乡的草地上到处都有水,有水就有鱼,就连村前土路两旁的水沟里,也经常会看见有小鱼在游动,所以夏天捞鱼,就象到地里摘豆角那样方便。常常有这样的情景:上午八点多钟,住在一个院子里的三四个妇女相互打一声招呼,就一起带上抬网和柳条筐去捞鱼了,十点左右,几个人就会抬回满满一筐胖头鱼来,然后每人分一盆。中午开饭时,每家的餐桌就会出现一盘可口的土豆炖胖头或酱炖胖头鱼。

秋天,芦花飘絮,百草干黄,正是打草的季节。人们根据需要,三五成群地来到草场,用芟刀将秋草放成趟子,待晒干后捆起来,准备用来烧饭、取暖和喂养牲畜。人们象割谷子一样用镰刀细心地割下芦苇,然后象捆高粱一样捆成标致整齐的小捆,准备用来苫盖新房,编织苇莲或席子;生产队将成捆的芦苇一车车送到城里做造纸原料,换回钞票来改善社员们的生活。靰鞡草在故乡人眼里是一种宝物,立秋以后人们就开始抢割、凉晒、打捆和贮藏。冬天将一小捆靰鞡草放在结实冰面上,用专用的木棰将其棰打成细细的.软软的纤维,絮在靰鞡或大号的胶鞋里,穿在脚上特别舒服,即使是最寒冷的三九天在野外劳动也不会冻脚。靰鞡草具有保暖、吸汗、和除脚气等多种功能,就护足御寒意义上说,是棉、毡等物不可替代的。

冬季,雪花纷飞,草地上成为一片白色的世界。这个季节经常有无数只鸴鸟形成鸟云团,在雪地上旋风似地飞转;大群的沙半鸡排成一字长阵在上空一掠而过。雪地上各种野生动物的足迹纵横交错,一些动物在雪下的草丛中打穴做窝,抵御寒冬。野兔多得有时会窜到村中掉进农家的菜窖里而身遭不幸,山鸡有时顾头不顾尾地扎在农家草垛上而“束翅”就擒。在这个季节人们会用铁丝套和铁夹子捕捉野兔、山鸡和其它动物。

“棒打兔子瓢舀鱼,山鸡落到饭锅里”,形象地描述了当时故乡富饶的物产与乡亲们惬意的生活。

时光荏苒,日月穿梭,一晃离开故乡已经四十年了,我再没有到过湿草地,走出镇子和村屯,进入眼帘的就是田野。也曾见过几块草甸子,干裂的碱性土壤,长着永远长不高的希疏的碱草,每天不知有多少头牛羊在耐心地啃噬。

白芷香兰何处觅,荒郊草野已耕田。在百无聊赖的情绪袭上心头的时候,我就会去翻阅珍藏在记忆深处的那几帧美丽的画面:

——晨雾如轻纱,山坡上一排排的茅草房,炊烟袅袅。

——秋天的芦苇荡,雁阵排空。

——瓮形的山弯,揽一泓碧水,波光粼粼。

——落日余晖,逆光剪影:打鱼人头戴斗笠,双手前伸,一张悬网在圆圆地张开。

——一丛蒲草旁,孤鹜振翅离开水面,斜势冲向蓝天,水面上留下了一圈圈的涟漪……

故乡的那片湿草地啊,你是否风光依旧!

篇2:杂文随笔那里有片海

杂文随笔那里有片海

我站在窗前,凝视着玻璃外的世界。雨并不大,淅沥沥的从天上洒下来。偶尔有被微风吹得迷失了方向的雨点,打落在玻璃窗上,升腾出一层薄薄的雾气附在玻璃上。随着越来越多的雨滴打落,最后在窗上汇着一股股小小的水线,像溪水一样垂直的划落下去。这是二楼,有一道落地窗连着岸边,我想,它们从这划落后不久又将归于水面了。向远眺望,烟雨迷蒙,不知是窗前的雾气还是连绵不断的细雨让眼前的世界变得朦胧了。淡淡的,轻轻的,这朦胧随着水面扑向远方,最后消失在海天一色中,已分不清是水面还是天边。

这个干燥的城市已经好久没有下雨了,即使雨不大,但对于渴望甘霖的人们来说,这无疑是这个夏天最令人激动的礼物。

滇池不是海,但昆明人更愿意把她当作自己的大海,此刻,我正在海口欣赏着她。她已没有孙髯笔下“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的气势了,她已经变得很小很小,小得连她自己都不认识自己了,小得连她自己都觉得自己只是个池,已不是海。

此刻,微风轻拂,细雨缠绵,不大的海浪伴随着“哗哗”的声音轻拍着岸边,轻拍着窗外的世界。她带走了从窗台划落的雨滴,带来了有海腥味的风。这个时候,她更像一个慈祥的母亲的安静的看着自己怀中沉睡的孩子,呢喃的哼着摇篮曲。

她已记不得过去的那些岁月,记不得“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时那些镌刻风云的历史了。她或许有些老了,她的头发早已脱落,她偶尔会想起“梳裹就风鬟雾鬓”的年岁。在梦里,她依稀记得“四周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这些华丽的过去。这么多年,她承载了古滇王国及其后裔们一代又一代关于崛起和消亡的历史,她赋予了她的子民们物华天宝的世界。

当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当西方工业世界的文明呼啸着吞噬一切时,号称千明文明的古老东方帝国也倒在西方铁蹄之下。滇池流域,这个曾经云南的行政中心又重新攫取了大权,以一省之都睥睨天下。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楼,一条条穿梭往来的车道,一股股黑色的油污,如蚁似的人群每天喧嚣着熙熙攘攘、摩肩接踵。谁也阻挡不了历史的车轮,谁也无法让时间回到过去。

她再也没有了往日的宁静,她再也没有了往时的威严。再没有人划着木桨小舟在她的脊梁上跳舞,代之而来的是喷着黑烟的钢铁船只在她身上横行,留下一段长而急的水花。而那些曾经伴随了她千百年的杨柳随着日月流转在刀斧之下逐渐消失,只余下破旧的堤坝在岸边无声的念着往昔。她背后曾经稻花香满的田园早已不知何处,垅间陌上已不见耕夫樵者。渔舟唱晚已随着南屏晚钟的钟声跌入历史最深处,再也没有人拾得起。

那些清澈的水,鱼翔浅底的悠闲,花开遍野的两岸,都随前朝旧事葬送海底。现在,没有人会留恋她污浊的身体,没有人会眷恋她曾经辉煌的过去。没有人,在乎好眼角流下的泪。只有那些想要把她遗忘的人,偶尔还记起她的春天。

此刻,我就在她在岸边,倾听着她的呼吸,那不安的浪花里有她的故事。那里有片海,曾经一个安静的湖面。

篇3:杂文随笔心中有片小树林

杂文随笔心中有片小树林

家乡村下河滩有一片小树林,这片小树林是我们童年的乐土。一年四季都有乐趣。春天,看二月兰花开,采野菜,拔猪草;夏天是避暑的佳处,采蘑菇;秋末,搂杨叶回家烧炕做饭;冬天,刨树墩,捡从树上落下的枯树枝,小树林又是柴禾仓。树上有乌鸦窝,在冬天万物凑零的时候,乌鸦归巢的声音总是让人温暖。

在小树林里,我们过家家,玩石子,崩杏核,大了则看书,背历史地理政治课本,这些背的知识我们都是在小树林里完成的,这里风轻安静,偶尔有蝉鸣,蝉鸣不觉得聒噪反而觉得那是动听的音乐。困了累了,就抱着树转圈,有会爬树的则练习爬爬树。树林里有一种酸溜溜草,到河里洗了,放进嘴里就可以吃。那些在外上中学的大哥哥们在这里给我们讲外边的世界,为我打开了一扇心的天窗,也想走出山里去,接触外面的世界。

林子里有杨树核桃树杏树,春天看杏花,秋天吃核桃。树下就是百草园,野花野草多了去,不远处就是村河,河里可以捉鱼,捉了鱼,到小树林里烧鱼吃。一帮孩子,寻来干草,将鱼开肠剥肚,放上咸盐,裹上纸,一会儿就焖熟了,味道飘得很远;河边有大的水汪,伏天一群光屁溜在水汪里洗了澡,就在小树林里休息。小树林是山里孩子名副其实的百草园和乐土!

夏天,爷爷放几十头牛和驴等牲畜,中午要回到小树林边歇晌。奶奶做好了饭,我带着妹妹去给爷爷送饭。村边有好多小树林,挨着供销社的那个是聚会的场所,来来往往的人说着天南海北的话。小树林里树荫密,阳光很少漏进来;在这能看见对面的公路;很多时候,我就坐在小树林的大黑石头上看公路上拉矿石的大汽车呼啸而过,或者谁家的亲戚来了。一天,意外地看见姥姥的身影,姥姥从姨姨家回去了。我从河这里就喊姥姥,而后跑过河滩爬坡上公路。姥姥也惊喜,她打开包袱,里面包着一些白面饺子,让我吃。这一次,姥姥过我们家而不去,原因可能是姨妹那年出生照顾姨姨家里有事儿急着回去。

小树林是天然的教室。夏天热没有空调电扇,老师让我们出小树林学习。大家都很听话,扛着凳子出去了,凳子做书桌,大的河石做凳子,在清新的空气里学习做作业,非常的有趣。也有个别的不老实同学借放风去摘了东家的黄瓜西家的苹果,主人告到老师那里,让小树林看笑话。小树林就是一次与大自然的接触和回归。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晋察冀边区包括我们村的小树林则是八路军战士的课堂和教室,在我们村后的小树林里华北联大的战士唱歌编节目,排练好再去演出,宣传抗日救国。小树林不是普通的小树林,有了更深的内涵。离我家不远的常家渠,聂荣臻元帅带着几千八路军将士们在小树林里隐蔽,躲过敌人的扫荡成功转移。小树林是爱国的小树林,是八路军将士的保护林。

往事悠悠,时光如梭!如今,家乡的小树林已经成了林海,一棵棵高大楼粗的杨树挺拔苍劲。爷爷父亲带着少年的.我一起栽的树也已经成了大树。当年的小树林也郁郁葱葱。

遥想家乡,想着童年的小树林那多彩的往事是我在都市的一缕乡愁。而今,偌大的城市难得有一片小树林,有了几个人造小树林又被人拉屎撒尿成了天然的厕所,想寻找一片干净安静的小树林真是难于上青天,在对小树林的渴望中只好在办公室和自家的花盆里种几支吊兰,让室内有长青的绿色,寄托对热爱的小树林的怀念与留恋……

篇4:故乡之音杂文随笔

故乡之音杂文随笔

许多离乡太久,抑或到了心生乡恋的年纪,先前司空见惯,充耳不闻故乡之音,如今拾起,却分外美妙直通心底,揽动了思乡的情傃,牵引着回乡的脚步。

故乡在上党盆地北部一角,村里的孩子们甚多,每逢节假日或晚饭前后,从四面聚拢的追逐嬉闹声,足可以掀翻全村那“叽叽喳喳”、“哼哼哈哈”的喧嚣,充满青春活力和生命张力,欢腾跳跃,似鼓点紧敲。“噔噔噔”地奔跑,落地有声,从村东头到村西头,从村南头到村北头,如浪潮随风绵延,此起彼伏,恣意荡漾,夹带着童年快乐的音符。

一到吃饭的时候,做好饭的妈妈们,开始扯开喉咙,圧着孩子吵闹的声浪,拉长声线喊道:“大狗、二狗、小燕回家吃饭喽!”急切中透着温情。至今还记得东头张二婶喊孩子的尖音大嗓子,一遍不应,二遍便骂:“再不回来,我拧死你!”叉腰,挺胸,狮吼一般的造型,如在眼前。众声中,我会分辨岀妈妈的声音,亲切、温暖,将玩兴正浓的我拽到喷香的饭桌前。

有孩子的村庄,就有希望;有动物的村庄,倍显真实。庄户人家的院内,皆会养些禽畜,真像迷人的动物园,随时可闻到鸡犬吠的聒噪。春天的鸡雏如毛线团,“叽叽叽”来回滚动。数月,“喔喔喔”打鸣的公鸡,和“咯咯咯”生蛋的母鸡,便可满院奔跑;家燕子“吱吱吱”在它的窝前飞来飞去;房上的鸽子咕咕地叫着;家院树上喜鹊“喳喳喳”给家人报喜,热闹着农家大人小孩,分外欢喜。

家里曾养过驴,每次听它“唰啦唰啦”吃草秸,和“咯嘣咯嘣”吃豆粒,我觉得挺可爱。吃饱了便可以套上驴车,哼着歌儿去干农活;忽而扬起鞭子,清脆响亮的“啪”一声,驴儿便有趣地“嘎嗒嘎嗒”在乡间小路上奔跑。想起那画面具有诗意。养蜜蜂的院子里嗡嗡地围着花树;牛儿哞哞地耕耘着田地;猪儿哼哼地养蓄着肥膘;狗儿“汪汪汪”地叫着踏实;猫儿“咪咪咪”看护着粮仓……动物虽叫声不断,但不招农家人所烦,因为它们也是农家一员,助农家人日子过得红火。

自然之声,如诗如画。风起时,树叶“哗啦啦”翻转抖动,如在歌唱起舞;下雨了,雨滴的“吧吧吧”声拍打着田苗,“叮咚咚”落入沼泽如在听到敲击的音符;飘雪了,寻食的'麻雀“喳喳喳”轻飞院中,踏雪的人们“咯吱吱,咯吱吱”在路上漫行;夏日里农家人跳进池里洗个澡,大人小孩打水架,草间蟋蟀“唧唧吱吱”伴奏静夜。若展遐想,觉得红日初升的欢腾。融会四季万物的生命律动,便是一曲静谧悠远的田园交响曲。

“卖小鸡喽”。一声来自春天的吆喝,揭开了一年来村的商贩。“梆梆梆”的声响穿街过巷,这是卖香油来了,循着清香,尾随着起哄的孩童和几位农村妇女正走着“砰”的巨响声,他们跑过去,这是烤爆米花,孩童们拾着吃。曾记得还有磨剪刀的,铸锅的,收鸡蛋的,买冰棍的,烤羊肉串的……各样生意人,一伙伙,一群群,活跃在村里,延续不断。特别是农妇给孩子买羊肉串时,我恍然如回童年。

春天若有若无的小雨总是不期而至,岀现在凌晨或傍晚,雨虽然不大,但还是给人们带来了惊喜。神奇的春雨带给天地万物蓬勃的生机,无声地改变了大地的颜色,描绘岀一幅绿意盎然的画卷,让人们感受到浓浓的春意扑面而来。

记忆中故乡的暮天草色总是青青的,初春的第一场雨,总是在春雪之后悄无声息地来到农田、河里、溪流、树林、花草,农家人都在欣喜地享受春雨的滋润。

走在田间小路上,轻盈的雨丝打在脸上,痒酥酥的滑到嘴里甜丝丝的,此时你就会品尝到这份从天而降的清爽与美丽。童年时在故乡院中赏雨的情景,雨点淅淅沥沥地掉下来,洒在头上飘在脸上,说不清道不明的舒爽,忘情地站在雨里。虽然衣服被淋湿,可心里恬淡温馨,呈现一片春的羞涩。

田野里,微风吹来,小草探岀了身子,像玩皮的孩子四处张望,那一垄垄小麦在返青拔节。绿油油的麦苗伸岀温柔而多情的手掌,热烈地迎接飘然而至的春雨,在人们眼里化作丝丝缕缕,萌发了乡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畅想,故乡的春天生机盎然,色彩斑斓,故乡的春雨,缠缠绵绵,晶莹甜润。

再回故乡,春雨的声响已经消失了,干旱的禾苗使农家人焦急,我看着乡亲们挑着水桶“咯吱咯吱”把水浇在麦田里。见此情,我也加入到浇田的行列。随着岁月注定故乡会离我远去,成为永远的眷恋和不老的符号。只有传来故乡之音,记忆更清晰。望乡,忆乡直至泪眼蒙眬。

篇5:故乡七绝的杂文随笔

故乡七绝的杂文随笔

故乡-七绝

故土乡情切切稠,

风时如故户高楼。

四通八达场宽阔,

掩映林花逸见幽。

(仄起首句押韵平水韵)

诗词创作基础

诗词创作基础 第一章:学写诗词的意义和作用 中国自古是一个诗的国度。诗词歌赋,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历代诗歌作品,浩如烟海;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辛弃疾、陆游、关汉卿、马致远、曹雪芹……历代诗人作家,...

補缺楼丨胡德棒

网上复制的,仅仅用于收藏学习。

诗词格律简捷入门 (一)概述 本文的目的,是为想要学习诗词格律的人,提供一条准确而又简捷快速的途径。诗词是中华文化中的一块绚丽的瑰宝。世世代代的人们热爱它,从中获得艺术的享受、思想的熏陶和历史的启迪。可以说,它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传延和民族特性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的。 当代人...

他城之樱

诗词格律入门

诗词格律简捷入门 目 录 (一)概述 (二)平仄 (01)关于近体诗 (02)平仄的基本格式 (03)“对”和“粘”的规则 (04)五言绝句的其他格式 (05)五言律诗 (06)七言绝句和七言律诗 (07)格式以外的规则 第一、“一三五不论” 第二、“孤平拗救” 第三、“...

约落小宫山

分布式与集群的区别

分布式就是将一个任务分为多个子任务,分别交给多个服务器实体来完成,每个服务器实体完成相对应的子任务。分布式是以缩短单个任务的执行时间来提升效率的。 集群就是多个服务器实体同时完成相同的任务,通过提高单位时间内执行的任务数来提升效率。 如果一个任务由10个子任务组成,每个子任...

Mango_yes

篇6:故乡的春杂文随笔

故乡的春杂文随笔

西北的春天总是来得晚,去得快,用俚语讲“春脖子短”。当南方早已繁花似锦,北方已绿草成茵时,春风才第一次拂过这贫瘠之地,唤醒沉睡已久的生灵。当小草露出嫩芽,杏花初开的时节,她又要急急忙忙地离开,只留下满地残花,独自哀伤不已。

故乡就位于西北偏北――春期很短的地方。即使如此,这里的人们也在享受着大自然的一切馈赠。在这片土地上依旧流淌着生活的智慧。

每到三月中下旬,我们总爱去田间地头采摘苜蓿――它也总是最能感知春天的小精灵,大地回暖,它就迫不及待地探探头,好奇地张望这世界,绿油油地点缀大地。我们当然不能错过这时令的美味,迫不及待地采摘回去做凉菜,做苜蓿面;迫不及待地要把整个春天的味道都吞咽进去。那清新的滋味弥漫在舌尖,弥漫进身体的每一寸肌肤中,幻化成令人回味的美好回忆。

四月初,看着一棵棵榆树上挂满榆钱,盼着它一点一点长大,盼着跟家人同伴一起采摘共享丰收的喜悦,盼着吃一碗香喷喷的榆钱饭,那种满足,幸福不言而喻,咫尺可得。清明来临,终于一切梦想成真,幸福和满足自然而然,洋溢着春天的味道,人们都沉浸在春天的欢乐里,用他们独特的方式将春天永远留在家人心底。

故乡就位于西北偏北――春期很短的地方。即使如此,我早已成为游子,在远方漂泊四年。每到春天,也会为花开遍地,绿树成茵而赞叹不已,但一到时令,总会想起故乡的苜蓿面和榆钱饭;仿佛只有吃到它们,才会真正觉得春天来了。在外漂泊的几年,回来也能尝到它们,却早已没有了春天的味道。忽然会发现,即使春期那么短,对于远方的游子来说,依然珍贵。

如今,远方的游子早已回来,毕业整整有一年了,度过了凄凉的秋天,漫长的'冬天,终于迎来了盼望已久的春天。眼前的春景,春风依旧,可人已不同,春期似乎更短而又显得珍贵。承受着压力,忙于应对未来的工作和事业,偶尔偷闲却发现再也无暇,无心观赏这美景;不过,我依旧还能享受大自然的馈赠,悠闲地采摘苜蓿和榆钱,悠闲地品尝时令的美味。恰恰正是这时刻才觉得春天来了,让自己疲惫的心灵去体会生活和生命的美好。

故乡就位于西北偏北――一个春期很短的地方。即使这样,忙于工作和生活的我依旧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馈赠。这些长久积累的经验变为生活的智慧,转变为人们不可或缺的生活习惯和方式。虽然早已没有了小时候的味道,但春天依旧在。

一场突如其来的雨加雪仿佛让大地一夜间回到了冬天,一阵阵寒风把新绿的榆钱打得枯黄,在枝桠上瑟瑟发抖;一夜之间,满地铺满了杏花花瓣,谁能想像它们才在枝头欢快了几天。望着满地的杏花,枯黄的榆钱,像极了我夏,冬季放假回来后,榆钱风干后的景象。这一刻,我知道故乡的春天快要过去了。

是的,故乡的春天快要过去了。西北的春天多像一个调皮的小孩儿,乍暖还寒本身就是他身上独特的个性。雨雪过后,大地又开始回暖,天气也渐渐热了起来。苜蓿草已碰到脚踝,新韭已郁郁葱葱,站在榆树下,望着枝上依旧枯黄的榆钱,我相信明年春天依旧还会再来,它的生命就如同被砍掉的榆树枝,来年一定会更加繁茂。

故乡就位于西北偏北――一个春期很短的地方。即使这样,大自然依然会给这里的人们馈赠。春天还会再来,它早已在我们每个人的心底里。

时光荏苒,物是人非,愿你我都能拥有春天,带着春天的味道,继续前行。

篇7:故乡皆是安宁杂文随笔

故乡皆是安宁杂文随笔

我们总说,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夜深人静时,偶尔回忆起童年趣事,会莫名思念故乡,甚至有一种错觉,仿佛回到故乡,那骨子里躁动不安的灵魂就能得到安放。

前段时间,小区业主们因开发商无视,政府不认账,为了合同约定的学区,在烈日下维权时,莫名心酸。当维权业主里近二十人被数百警察包圆带走时,窥屏很无力。如果不是身在外地,我想我肯定也会去维权。

凌晨三点,城市的灯光如同萤火虫般,忽闪忽闪地逐渐昏暗,一轮孤月淡淡的挂在空中,狭小的.街道渐渐隐入黑暗,仿若一只困兽。而在此时,被抓的邻居里,5人被行政拘留,剩下的人在凌晨三点被送回小区。这一场杀鸡儆猴,如同凉水,熄灭了业主群里一圈圈火苗。脑袋里闪现过无数的想法,虽不是非他不可,甚至是可有可无,但却还是想逃离。

或许我们会说,看看我们小时候,没上名校不也一样,主要靠孩子努力。但我们也不能否认,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不然孟母何故三迁,为何寒门再难出贵子。

如这事般,生活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无可奈何,也会在脑海中闪现逃离的种种退路,但大多只是想想。在思想的一番意淫后,再一次投入生活的战场。

偶尔加班忙碌或工作不顺时,也会特别想逃离,想回家,想去可可西里看一看海,想去西藏朝一朝圣……期盼着回家或一场身心都在路上的旅程能让自己得到放松,得到安宁。

但事实往往是,在一场旅行后,回归后的我们依然会想逃离。在一次次说着心为形役时,才意识到,心若安宁,何处不是故乡。

无论我们来自哪里,满身疲惫或穷困潦倒,或一身荣华,在回到故乡时,心总会莫名宁静。许是熟悉,许是心无芥蒂,我们的身心总能汲足满满的能量,满血复活。

小时候,我们上山捕鸟,下水摸鱼,似乎总有用不完的精力;我们可以看蚂蚁搬家看一个下午;我们可以在池塘里泡一整天;我们也可以无所事事的玩一天……只因那时的我们,单纯得没有一点包袱,心澄澈得不带一丝杂质。

生活总会磨平棱角,岁月也会在容颜上刻下足迹,心也会被生活打磨,只愿你我能内心安宁,能在这繁华俗世里窥得一丝安宁。愿你我归来时,皆是少年,心如赤子,身披铠甲。归去来兮,给心安放一个家。

篇8:故乡的味道杂文随笔

故乡的味道杂文随笔

若不是润六月,老家的花椒已经熟了。

现在想来,回老家摘花椒有多少次已经不记得了。前十年花椒很多,不仅有父亲的也有弟弟的,算下来好几十颗呢,很得当回事哩。后来弟弟妹妹出门打工了,花椒树少了,摘花椒的人也少了,同样也得当回事。

山里人家,花椒也不在一块,东边几十颗,西边几十颗。离村也有远近。好就好在父亲和弟弟的花椒就在村外附近,不需要带干粮,中午也能回家吃饭。

按说我回家帮忙摘花椒是应该的,但我真有点不想回去。主要是热。花椒成熟的季节就是七月流火。老家赤璧接近河南,气温很高。县城的伏天每日还有个小阵雨降温,老家的太阳真是硬朗,就不下雨。问起父亲来,父亲呵呵一笑,其实下雨是不对的。你想啊,这要是天天下雨,这花椒采摘下来就晒不红了,成色就有问题。我想想父亲的理由也很充分。县城天天下雨,是没有花椒的缘故呗。

若久住老家也能顶得住热。但我长期在县城工作,不能说每日一张报一根烟一杯茶吧,最起码晒不着。即便下乡检查工作在太阳下呆一会也是呆一会罢了。况且这呆一会或者呆多大会全靠自己的意愿行事。回老家摘花椒则不同,站在花椒树下,太阳热辣辣的当空照着,热汗热津津的在脸上流着,还要盯紧了花椒圪针,稍不留新就会被扎手,再稍不留神揉一下眼,花椒水麻辣辣的睁不开眼。摘一会看看手机,咦,这时间怎么不动呢。

前几年父亲身体还行,我们都是烟鬼,摘一会父亲就蹲下抽烟,他抽烟也会递给我一支说歇歇吧,抽根烟再摘。有一次去到地里,他一摸口袋说坏了,没带烟。我一摸口袋也惊奇,我也没带。父子俩大眼瞪小眼一阵,我说我回家拿吧。开着偏三斗摩托轰轰着回家取了烟和打火机,这花椒才得以顺利摘完。

原来没车的时候,就在老家住,老家的饭是不错,但读者你实在是不知道老家的环境。老家的厨房我们叫饭厦,大部分在室外。搭个小棚子,就在小棚子里做饭。那时候也没自来水,饭厦外一口水缸,缸外写着清水满缸,其实是一种愿望,缸里的水还是有点浑浊。这也就罢了。老家的小蝇子(不是苍蝇)实在是多,饭厦里锅盖上、墙壁上都是密密麻麻的小蝇子。人进去“轰”一声不知去向,人走了“嗡”一声又返回。中午想睡一个安稳觉也难,小蝇子嗡嗡着就在脸前飞来飞去,趴在手上痒痒的,飞在脸上刺刺的,总不能安稳入睡。晚上的蚊子就别说了。好像迎接久别回老家的亲人一样,一晚上就在旁边嘤嘤的飞来飞去给你说话打招呼。搭理它吧,他“嘤”一声飞走了,不搭理它吧,就在脸前“嘤嘤”着,也不知说个啥。算是没法子。

后来,我给弟弟算过一笔帐,我说,你这花椒每斤10元钱,抛去人工工资,算下来还不如出去打工。后来弟弟妹妹果然就出门打工了。虽不是主要原因,起码也是原因之一吧,因为老家的.人一年的开销就靠这花椒卖了钱呢。

突然想到一件事,每年的中秋节串亲戚,礼尚往来不足为奇,能主动给你花椒的亲戚肯定是很不错的亲戚。一般情况下,连让都不会让你。

其实这都是客观原因,说起来还真想回去。因为弟弟妹妹出门打工,留下的花椒死的死伤的伤,没几颗了。就由父亲来管理。八十多岁的父亲也是力不从身,大妹妹每年需要请假回去。我呢,就喜欢凑个热闹。

有车之后,不需要到老家过夜,晚上返回县城,早上开车再回,一点都不耽误事。妹妹笑着说,哥呀,你是有车,要是没车,是不是就不回家了。我白一眼妹妹,这话说的,没车就不来了呀。说甚哩。其实就是,回家摘花椒不在是因为花椒需要摘,而且是因为还有一个老父亲在家呢。

父亲八十多了,也去地里。去地里也是一种标志和象征性的。他摘一会就坐下,我们也劝他说,爹呀,你就歇着,我们来摘就是。父亲呵呵一笑,我老了,不像年轻时候了。我们就说,您就给我们访古就是了。父亲倒也高兴,就紧一句慢一句给我们讲故事,讲老家的故事讲他小时候的故事。我们呢,也把摘花椒当作一种休闲。摘一会就拿手机拍照分享在微信朋友圈里,或者摆个造型拍照了也分享在朋友圈里。父亲也喜欢热闹,平时不苟言笑的父亲竟也会撅嘴眯眼摆一个很酷的造型。

快到中午了,我们就回家。在院里支锅造饭。或南瓜拉面活豆角焖饭或者煮油饼,反正都是小时候可口的饭菜。饭毕,父亲就安排我的孩子、妻子去空调家休息,我和父亲在堂屋休息或者聊家常。父亲年轻时候属于话少的人,母亲不在之后,也不知咋了,是岁月还是年老,父亲也像以前的母亲一样喜欢叨叨一个不停,我们就坐在旁边哼哼哈哈鼓励他讲下去。有许多时候都是谈论共同关心的话题,有时候岔题了,我们也鼓励他说下去。妹妹说,爹高兴就好。

摘花椒结束后,父亲总要拿秤给我们没人分一些花椒。种花椒树的人反而不怎么吃花椒,我就拿些来包成一个小包放到车里。一开车门,满口花椒味。单位同事见了,问这是什么味?我说什么味?故乡的味。

篇9:月是故乡明杂文随笔

月是故乡明杂文随笔

一场骤然而至的秋雨,将天空漂洗得如一面水镜。这个十一长假,始终有一些阴郁,想必那月儿已沉至水底,无法打捞。中秋之时,注定见不到那一轮满月,到底,添了些许怅然。

尽管雨丝不断,仍是起个大早做一些必要的节日准备。先去早市买了鸡、鱼和时令蔬菜,匆忙用过早饭,开始打扫房间,为着迎接远道而来的贵客——小姑两口子。想到即将与他们见面,心里又有些欣喜。前一段时间,小姑发来信息告知维稳值岗不能回家团聚,心里终是惦记着年迈的母亲,值完班立即请假从乌鲁木齐往家赶。因为气温下降,从柜子里翻出两床厚棉被,为他们铺上温暖。一切妥当后,才想起娘喜欢吃的酥皮月饼还没买,急忙赶到那家回民店预订好了才算安心。

十多天前,娘就开始唠叨过节的事,期冀着中秋之际一家人能坐在一起吃个团圆饭。兄妹几个,总是忙于工作,许久不曾相聚。每逢过节,娘便挨个地叮嘱,神情里极其渴望那份团聚。一旦听闻谁无法赶来,不免流露出伤怀。自从嫁到这个家来,与夫君的家人融洽地相处,他的娘自然也是我的娘。看到娘开心的笑颜,我们的心里也流淌出甜意,一如那酥皮月饼。由舌尖化开,附着于唇齿间,软糯里透着香气,蔓延至全身。娘说,那就是家人的味道,

雨夜,自然无法出门赏月,吃过饭,一家人各自热闹,满屋里充盈着笑声,心情并没有受雨天的影响。我也兴致勃勃地上网与家乡的亲人聊天。浓浓的、亲切的乡音,瞬间引发我的一腔乡愁,遥遥的夜空里,就多了一份苦涩的牵念。虽说只回过一次家乡,客家腔却是耳听心悟,越咀嚼越有味,越有味便越入心。忍不住,便冒出几句来。

微信的提示音不断。小外甥女发来消息:小姑,还记得梅州的柚子吗?我们的家乡是金柚之乡,那年你和姑婆回来的时候,柚子还没熟,你已经错过了十几年柚子丰收的季节,快回来看看吧!大表哥在语音中说道:阿琰,闲落来就转屋夸,家嘅祖屋久冇人住,都生苔哎!说得我泪眼模糊心中很是难受。妖妖说:不喜欢过节,一个人无所谓节日。只要每一天开心,随时都是节日。

雨声渐浓,在这个没有圆月的中秋节里,“天山南北粤新人”的群里却氛围热烈。几位阿叔相继将家乡亲人们中秋之时阖家欢聚的片子发上来,大家争相用客家话讲述着家乡的变化及中秋节的习俗,群内流溢着稠稠的、散不开的思乡情结。静静地翻看那些图片,家乡的景貌清晰地浮现于眼底,那么近,又那么远!多少年来,生活在新疆这块广袤的土地上,对于我们这些游子来说,生活难免被乡情、乡音串起,对故乡的眷恋,又化作另一种浓情,洒在这一片苍野里。每年中秋,总寄望那一轮明月托出一盘晶润的思念,牵连起两地的相思,于月下柔声低诉。

拨通了家乡小老舅的电话,听着电话那头传来的声音,我的眼睛湿润了。八十多岁的小老舅知道中秋节前后新疆有风雨,特意让孙子爬上晒台用相机将梅江河上的月亮拍下发了过来,并用他生硬的普通话对我说:“孩子,照顾好自己的身体,我还等着你再回来看看我,听你讲新疆的故事呢!”

是啊,无论走到哪里,就会有了另一方天地的故事。待我来日回到家乡,一定细细讲与他们听。

平日里还好,过节的时候很自然地思念起远在故乡的亲人,每一年中秋都祈愿有月光的照拂。有时候又想,月亮再圆又如何?难以填满心里的空缺!多少年了,月圆人不全,家里的人愈发少,对节日的渴盼渐渐地淡下来。节日,也慢慢地成为一个形式。一想到这些,屋子里的笑声似都飘远,念起阿妈在世的每一个中秋节。心随雨声滴答地响......

那时候,每到中秋,恰是我所在公司生产大忙之时,根本没有假期。孩子小的时候,娘家的兄弟还能陪着阿妈来看望我和孩子,跟我们过节。后来阿妈身子骨不行了,走不动了,我便尽量安排好时间,一下夜班便匆忙赶去陪阿妈过中秋节。看着阿妈在灶火前忙碌的身影,听着那一声声绵甜的客家音,心中就踏实而舒爽。广东老乡李阿妈听说我要回来,也是早早托人将自己用土凹做的烤饼送来让我品尝,还特意给我公婆和孩子也备下很多。饼香里品咂出的是醇厚乡情,即使不是中秋之夜,也萦怀于心。

犹记得儿时,深秋来临之际,父亲总会抽时间带着我与小弟去郊外追寻大雁的身影。我看到大雁向南飞行,渐行渐远,仿佛将这里的秋色也一并带走,给家乡的亲人们送去。年少时不懂得父母的心思,父亲为了寄托他的一份思乡之情,曾将我的名字按祖谱排列,起一“雁”字,并常常给我讲述故乡的山水,还有王寿山飘香四野的果林。后来,那大雁的身影便成为我童年故事的'缩影。每到秋天,我也去追逐大雁的身影,心随它们一起南飞。

曾经照顾公爹五年之久的刘哥,自公爹去逝后,又留在新疆打了几年工。中秋节前,他买了两斤月饼和水果前来看望娘,并告诉娘,他不准备在新疆打工了,已经买好车票准备回四川老家。娘开心地说:“回老家好,哪里都不如自己的家乡好,俺是回不去了!”夫君看娘有些伤感,赶紧接了一句:“没事,等明年开春,我带着您和阿琰一起回安徽老家去!”闻听此言,娘开怀大笑。

人太需要亲情了,何况是风烛残年的老人!每年中秋,娘照旧在条案上摆了供品,企盼着上天保佑子孙们平平安安,并祝福远方的亲人们健康。看着老人家虔诚的神态,作为她的媳妇,我是幸福的。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这话很在理。虽然我的父母已逝,但是娘成为了我的另一个阿妈,给予我很多的疼爱。尽管时有龃龉,但早已消弭于厚重的亲情里。现在的每一天,我都跟娘盘算着陪她回老家的日子,期望在娘的有生之年,能够让老人家得偿夙愿!

月是故乡明,这个观念其实已经转变为一种对乡土难以释怀的情结。人这辈子,有离开,有回归,也有相聚。在外的游子们总把一颗赤子之心镌刻在那轮明月里,在月饼的甜香里抒怀。今夜,如是。

雨,没有停歇,家里依然笑声不断。我看着微信里一张张图片,好似自己也被那一地清辉笼罩,回到了故乡,说起了于我生疏又亲近的客家话......

篇10:故乡处处是花园杂文随笔

故乡处处是花园杂文随笔

宋代诗人苏轼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而我的老家每家都有一个小花园,只是人们习以为常,没有人大惊小怪,这已经是习以为常,见惯不怪而已。

老家土地面积大,哪家都有一个占地2—3亩的大院子(超过3亩部分顶责任田),除了正房、厢房、畜舍等占地外,哪家都得有一个一亩以上水浇地的菜园子,不论天多旱,都能浇,都会有春花、夏果、秋的芬芳。家家都有新鲜蔬菜吃。细细想想,自己种菜自己吃,喜欢吃啥种啥,根本就不用担心什么农药、化肥等的污染,那是何等的惬意。

前几天,几位朋友来我家做客,在老家的大院子里,朋友们真的有些看傻眼了,二弟两口人住100多平方米的大房子,红瓦白墙,几亮窗明;150多平方米的仓库,仓库里轿车、拖拉机,数不过来的农业机器。朋友说:“第一次进农民的农机仓库,不知道机械仓库里有多少种机器。”.挨着仓库是羊舍、猪舍、鸡舍,大门外是个大场院,这些天热,场院成了毛驴、羊的纳凉场所。张哥说:“真没想到,农村变化这样快,下乡的时候,一个生产队都没有二弟的房子多,真的看到了什么是小康人家。”张哥的话不多,说的真实,我为二弟自豪。我更为二弟勤快而感动。我请朋友们再去二弟的菜园里看看,我告诉朋友们:“二弟可是种菜的高手,不知道二弟的菜园里有多少个品种,就这样说吧,市场卖的北方菜,他的菜园里几乎都有。”走进了二弟的菜园,才真正感受到了部分农民的幸福生活。

张哥是位乐天派,他从头数着二弟菜园里的品种,我想起了相声报菜名,用相声的口吻给朋友们念叨着生长着的菜的品种:

“紫茄子、白茄子、绿茄子,红辣椒、绿辣椒、朝天椒,扁豆角、短豆角、长豆角,黄瓜、烧瓜、大西瓜,土豆、圆葱、圆白菜,菠菜、水萝卜、大红袍,香菜、臭菜、高帮的芹菜,大南瓜做菜不用挑,还有苦瓜、赖瓜、哈密瓜……”我一口气说出了20多品种,朋友们都看起了我,我感觉他们的眼神让我直发毛。给了我一阵不怎么整齐的掌声。

我的余兴还没消,我又给朋友们介绍起了院子里正在盛开着的菜花。每种花都有说道。我给朋友们讲起了我所知道的关于老家菜园子里几种花的说道。

葫芦科的植物花儿分公母,老家葫芦科的植物很多,大约占农家院蔬菜的一半,多数都有蔓,有卷须,种植的时候多数需要绑架,大多都是成熟了也好吃。常见的是葫芦、角瓜、南瓜、西瓜、玉瓜、瓠瓜……其实各种瓜都是葫芦科。

葫芦科植物最突出的特点是开花分雌雄,生活中人们常说是公花、母花。公花只开花,不结果;比母花的花朵多,公、母花的比例大约是1:8,多数的公花都比较鲜艳,公花开的早,花期长。母花开花晚,数量少,多数是一天就谢了。公花鲜艳是为了吸引更多的蜜蜂、蜂蝶将柱头(花心)上的花粉传播到母花的柱头上。当母花获得了花粉,就完成了生物原始的本能——受精过程,很快就凋谢了。现在好多蔬菜保护地为了让母花及时授粉,都养几箱蜜蜂,在蔬菜保护地里养蜂多数都因季节、气候等原因赔钱,但家家都养,赔钱养蜂,听起来是傻事,其实是通过蜜蜂的传粉,让植物结出更多的果,早已经将养蜂赔的钱赚回来了。如今的农民人人都是铁算子,没有人再干赔钱的傻事了。

现在想想小时候挺好玩的,那个时候没有现在这么多的蜜蜂,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妈妈就教会了我们将公花套在母花上,或者是让公花母花亲嘴,现在才知道那是给植物授粉。

那个时候,特别是早春,在朵花儿玩也不错。我们常常将玩够的花朵捡回来,交给妈妈,妈妈会用公花的'花朵,为我们做出金黄色的鸡蛋酱,那味道,鲜美极了,现在怎么也找不到那种滋味了。

茄科植物雌雄同花,生活中有“猪往前哄,鸡往后刨,麻雀不撒尿,各有各的道”的说法。真的是这样,菜园里的植物也是这样。茄科植物同葫芦科最大的不同,就是茄科植物是雌雄同花,公母在一起,不用外部因素,自己在开花的时候就会完成授粉过程。这就省了人为地授粉。茄科植物也是蔬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常见的是茄子、辣椒、西红柿,其实马铃薯也是茄科植物,只是人们食用的是它的地下果结。

茄科植物开花就结果,每开一朵花就结一枚果,最典型的代表是茄子,茄子植株在生长的时候出现一个分枝,就开一朵花,菜农将第一个分枝结的茄子称为门茄子,这个茄子影响整个植株的快速生长。门茄子长不大就摘下来。而留种,一定还得留门茄子,尽管门茄子影响整个植株的生长,但留门茄子做种用,会使整个植株矮化,植株越矮产量会越高。在我小时候,哪株茄子留种得爷爷决定,爷爷会选果型优美,离地近的,通常是在5片叶之内的。爷爷选好了,会用马莲将那个茄子绑上,意思这个茄子谁也别摘了。时间久了,在老家有一俗语:“留种的茄子——绑上了”。

茄科植物多数是无限生长的,茄子、辣椒都是那样,当结第一个果儿的时候,会分两个杈,两个杈结两个果,还会分成四个杈,结四个结,从理论讲:如果管理到位,会2N倍无限长下去,只是人类还没完全掌握植物生长的习性,还做不到让茄科植物无限生长下去。但茄子通常前4轮都能保证结1、2、4、8个果。条件好,会这样一直开花、结果生长下去。

十字花科植物开花新鲜,十字花科植物最长见的是油菜、白菜、萝卜、芥菜,这类植物有共同的特点是花色鲜艳,或红、或白、或黄,十分打眼,远远就能让其他生物发现。其实,十字科植物是真正的虫媒花,别看它们的花好看,但多没有香气,它们是靠鲜艳引蜂蝶,将其雄蕊柱头上的花粉传播到雌蕊的柱头上,来完成传宗接代的重要过程。

十字花科植物除花色鲜艳外,还有抗寒能力强的特点,一两场霜都不会影响生长。如今在我的家乡,好多有创意的农民兄弟,在大面积的山坡薄地早早就种上了油菜,虽然一亩地也就收2—3百斤油菜籽,但重要的是当油菜开花的时候,吸引无数城里人假日来旅游,古人有“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今天的兄弟更懂这个理。看花的城里人来了,山村常见的农副产品都成了宝贝疙瘩,老家常见的本地鸡蛋,甚至鸡还在窝里下,就有人出高价,而最常见的干白菜、芥菜疙瘩、煎饼、高粱米饭、玉米碴子都成了上好的美味佳肴,老家人的传统,在火坑上坐着吃饭的小方桌,好多城里人抢着用;祖宗八代农民,做的是祖宗传下来的农家饭菜,却成了接待来乡下旅游人的农家盛宴。真是世道在变,人们越来越爱吃原生态食品了,说不定哪天人们会回到原始时期的吃法……

部分植物开花后会死亡十字花科植物让山沟沟成了游乐园是不争的事实。而好多植物开花就死亡却让人难以理解。

小的时候读科普资料,了解到竹子开花会死亡,是竹子的一种生理现象。问过老师,老师讲得非常清楚,竹子是一生中开一次的植物,当干旱等自然灾害发生时,为了更好的传宗接代,竹子会开花结果,母亲死了,种子会生出更多生命力更顽强的新的生命——新生竹。这是竹子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发现不仅竹子开花死亡,好多植物都那样,一年生的玉米、高粱、大豆、谷子等农作物都那样。只是竹子是多年生植物。多数农作物都是一年生的,开花、结果,产生种子,产生更多的生命,使种族更庞大。这就有了“春种一颗粟,秋收万粒籽”的名句。

菜园中的韭菜、大葱等百合科植物开花之后,母体死亡,根部会发出新芽,产生新的个体。这类植物的根不但能生新的植株,而种子脱落,遇到雨水,沾地就会萌发。在老家的韭菜畦里,年年有新的生命产生,韭菜是越种畦子里的苗越密。

家乡的菜园,细细品品,有无限的乐趣。只是,看习惯了,见怪不怪了。原来,家乡家家有花园。

篇11:故乡童年和乡愁的杂文随笔

故乡童年和乡愁的杂文随笔

人这一生,看过多少风景,走过多少旅程,悠悠岁月抹去千般记忆,却唯独在心田留下一隅,让你每每想起时,温柔了岁月,沉醉了时光。

故乡——那是梦开始的地方,是轻雾旧梦里浮动的淡淡哀伤。从小村长大的孩子,多要背井离乡,追寻远处的梦想。当你几经颠沛流离,方体味到世事的苍凉;当你转身回望,故乡却如同门前的那株老杨树,风雨飘摇里,给你温暖坚定的目光……

(一)断肠声里忆平生

故乡的门前有一条小河,门前种了两株杨树,小小的院落里,划分了一块蔬菜地以及一半各式各样的花朵,月季,刺玫,菊,凤仙,半边莲,木槿,仙人掌,秋海棠……各个角落都被年幼的我种满了。遗憾的是他们常常不是旱死,而且浇水过多而死。家里陈设一般地简朴,但是书籍却异常地富足。那是童年时最好的伙伴,一个人在家写完作业,就常常抱着书本一看一个下午,一看一个黄昏。木窗前的那张旧书桌,还带着回忆的余温。那时候常常在窗前读书,画画,孤独但有趣。

甚至于记忆中大都是处于学习阶段,那时候每天上学起的很早,去学校上早读课时天总还未亮。但是那种对知识的渴望,对前途的向往,感觉一切充满了力量与乐趣。村头的柳树在微风中快乐地对我招手,我亦快乐地回报。偶尔远处传来架车的轱辘声——咯吱咯吱,车轮碾压在结实的大地上,沉稳地回响,是一种生命的踏实和力量,往前走,几声打豆腐米酒的吆喝,打破黎明…… 大自然赋予我们小村的馈赠如此优待,人世安稳,岁月静好。缓缓地,晨光熹微中,我仿佛又看到那个小小男孩,背着书包向晨光中走去 ……

(二)我是人间惆怅客

对于小时候的我们来说,大自然就是天然的游乐场。上树捉鸟,下河捉鱼,蛐蛐蚂蚱蝴蝶知了都是玩具,春天田野里摘野果,夏天小河里游泳,秋天结麻荡秋千,冬天凿冰捉鱼打雪仗……连农活也是一种乐趣,春天薅草种秧苗,夏天捡麦穗掰玉米,秋天野地里烧火烤土豆,木耙子扫落叶备冬,冬天挖地窖藏食物,下粉条儿晒粉面儿……儿童的天性好玩,而大自然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游戏场所。

(三)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

那时候的娱乐活动真的很少,但是人们活得那么真实那么开心!

老家门前有条小河,每天清晨村里人喜欢围着小河吃饭。大都是些老年人们。他们讨论的事情可真多,古今人物,历史时事,皆可作为谈论的话题。端碗稀饭,拿个鸭蛋馒头,能吃老长一个早上,有时甚至会为不同的观点争论不休,但他们总是各抒已见,讨论的尽兴而归。我那时候很小,却极喜欢听他们谈论这些。什么王莽改制,商鞅变法,挥泪斩马谡……他们都是念书不多的人,以至于现在我仍然惊讶他们从哪里知道那么多?这些茶余饭后的谈资成了我最初的历史启蒙,比历史课有趣多了。 后来不知道是时代的发展还是电视的普及,围着小河吃早饭的人越来越少,老爷爷们们在一起高谈阔论的场景已渐渐看不到了。 这是一种进步还是一种伤逝只有我个人能体会到了吧。

电视普及之前,村里会有偶尔的娱乐。比如一些杂耍的艺人,他们能吞剑走钢丝,会变各种魔术。对于小伙伴们来说,真是令人惊叹不已!那些真正的流浪人,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单纯地依靠技艺糊口,表演并不要钱,但是第二天早上会向村里人讨要一点米面馒头。除了这些卖艺人,还有一些真正的叫花子,蓬头垢面,衣衫褴褛,一碗热饭半个馒头他们就会感激不尽。想起来那时候的人真是活得单纯,一口饱饭就满足了人生,追求的如此简单。而现在已经没有那种讨饭的了,人们已经不满足于温饱,变得越来越穷奢极欲,利欲熏心。

对于我们小孩来说,最热闹的莫过于赶庙会。我们邻村有一座庙,每年春天都会热闹很长一段时间。放学天还早,孩子们就往邻村跑,那时候并不担心会遇到坏人或者过马路的安全,小伙伴们完全没有这种忧患意识。一路上疯跑着,高叫着,踢着石子土块,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任性而自由。其实现在想想,那时候去听戏,也并不懂得戏台上唱的什么,只是那一种热闹而轻松的气氛让人莫名地兴奋。戏如人生,台上的优伶,台下的儿童,各在自己的'世界里悲伤欢笑。那卖糖葫芦烧饼的,捏糖人的,拉杂货车的,以及戏台下瘪了嘴笑的老太太,都成了记忆中不可磨灭的画面……

(四)春风不改旧时波

如果说岁月如歌,那么故乡就是这每一个音符。余光中说乡愁,是一块小小的坟地。三毛说撒哈拉是她的乡愁,是她的前世今生,于我而言,乡愁就是门前生生不息流淌的小河流,是门前这一片平凡的土地。

没想到时隔多年再次回去,竟是奶奶的祭日。死者已矣,过多的渲染和悲切只会显得苍白和浅薄。空中的飞鸟飞过,可是旧时堂前燕?今日春色如旧,但亲人却已不再。老宅因为奶奶的离去而显得风雨飘摇,摇摇欲坠。 我知道这悲哀与消沉是奶奶所不愿看到的,生命的轮回无可更改,如同这小村有一天也会消失。但是我打这风景里走过,生命美丽地绽放,已是奶奶最大的心愿。我回首将这村落再看一眼,目光捕捉处,在刹那,在永恒。那门前汩汩流淌的小河,似乎是呜咽又似乎是歌唱,缓缓地与我告别。我走了,还会再回来,亦或者永远不再回来……

故乡,童年和乡愁,是回不去的过去,已经与我隔了一个时空,那么遥远。会不会有时光交错,再一次相见?会不会,今夜,共赴一场梦中的约会?时光不老,故事未完,还不愿说再见。在我的日记里还躺着你古老的照片,泛黄的,是记忆中的画面。

篇12:一颗土豆,敬故乡杂文随笔

一颗土豆,敬故乡杂文随笔

扒一扒

学名马铃薯,因为形状酷似马铃铛而得此名。别名就太多了:东北称土豆、华北称山药蛋、西北称洋芋、江浙一带称洋番芋,广东及香港称之为薯仔。

虽然中国目前是世界上产土豆最多的国家,但土豆的原产地却不是中国,土豆原产于美国安第斯山区。据说被带入欧洲以后,先被当做花卉用于观赏和装饰,不得不说,欧洲人民的浪漫气质,真是是与生俱来,流淌在血液里面的。

具体什么时候流入中国,不得而知,但中国不仅成为了大规模种植国家,各个地区的人民把其食用价值发挥到了极致。种植在水田里的土豆,水分含量高,适合炒丝、凉拌,口感较脆;种在山地里的土豆,淀粉含量高,适合炖、烧、焖,口感沙面。

烤一烤

烤红薯在各个城市的街头都有,烤土豆却不常有,然而烤土豆的味道,绝不逊于红薯。一个废旧的搪瓷盆燃烧着忽明忽暗的木炭,上面烤着几个土豆,是冬天大凉山的街头独有的风景。走旁边路过,会被空气里飘着的一丝焦香土豆味吸引,不驻足买一个,也会默默的吞两次口水。

土豆被烤得全身焦黑,选好自己想要的那个,卖土豆的妇女,用一块手掌长短的薄竹片,熟练的把面上焦黑的部分刮掉。刮掉皮的的那一瞬间,香味便肆无忌惮的散发出来,外面焦黄脆香,里面软面香甜。如果想加点味道,给卖土豆的说“给我加点酱。”她会把土豆竖着划成三块,在中间涂上自家制作的辣椒酱。着急的咬上一口,烫得张大嘴直吹气,带着土豆香味白色的哈气散发到空气中,温暖而满足。

炒一炒

土豆切丝,切好后放入水中浸泡片刻,成品会更脆。记忆里外婆切的土豆丝,就粉丝般粗细,那才是真正的丝。摁土豆的左手和拿刀的右手,就像是紧密配合的机器,见她右手不停上上下下,左手随着慢慢往后挪。伴着嚓嚓嚓的声音,三五分钟以后,圆滚滚的土豆就被切成无数根长短粗细一致的丝,整整齐齐的码在砧板上。我切的土豆丝已经从小时候的小棒槌,升级为现在的小棒,要想达到外婆的段位,简直是望尘莫及。

油烧熟以后,将滤过水的土豆丝下锅,待土豆丝炒到半透明状态时,加入配料青椒丝、红椒丝。翻炒到青、红椒丝变软,加入调料:盐、花椒面,即可起锅。清香扑鼻,颜色好看,土豆的淡黄,和辣椒的红绿色交错。作为开胃小菜,都是不错的选择。并且,不受地域的限制,大江南北都能吃得到。

煮一煮

这里的煮,不是炖,做法也比较具有家乡特色。把土豆刷洗干净,连皮下锅加水煮,水没过土豆三分之一左右即可开火。20-30分钟后,水煮干了,土豆也熟了,土豆皮被煮得裂开,淡黄的土豆从皮里崩出来。把薄薄的皮撕开后,就可以开动了,配点咸菜、豆豉,就可以填饱肚子,做法简单,保留了土豆最原始的味道。乡村的晌午,常常就这么煮上一锅土豆,一家人围在锅边吃完后,又各自开始农作。

在基于这种吃法的基础上,我又研究了一种独家吃法。把剥好皮的土豆,放在碗里,用勺子三两下切成小块,放点盐、鸡枞油、花椒油、辣椒酱,拌一拌,又别有一番滋味。

再说煮汤,在城市的饭店去点土豆丝汤,服务员大概会盯上你几眼,然后狠狠的说一句“没有”或者“点菜单上有的.菜”。要想吃,只得自己在家做。油烧熟,下姜片和葱花爆香后,加入一大碗水。等待水开的过程中,将土豆、老坛泡菜或者白菜,切丝备用。水开后先放土豆丝,待土豆丝在锅里咕嘟咕嘟煮软后,加入切好的菜丝。煮两三分钟,加入盐、葱花,还可以撒少许胡椒粉,搅匀后起锅。我更喜欢,泡菜煮的土豆丝汤,土豆丝的淀粉让汤变得浓郁,泡菜的酸味让这道菜更具特色。泡菜在这道汤中扮演的角色,就如回锅肉中的郫县豆瓣一样。

烧一烧

除了炒以外,烧是另外一种比较大众的做法,虽然各个地方对这种做法有着不一样的称呼。四川叫土豆烧排骨,东北叫土豆炖鸡块,广东叫土豆焖鸭块,但做法都大同小异。都是把肉类爆炒后加入调料,再注入水加入土豆切块,盖上锅盖煮熟。做菜时加入的调料,决定了这道菜的特色。

土豆在烧菜中扮演的角色从炒菜中的主角蜕化为配角,但确是个不可或缺的配角。土豆相比萝卜更易吸汤汁的味道,土豆的软糯加上汤汁的鲜美,入口即化,口齿唇间都是幸福的味道。

炸一炸

只要有卖小吃的地方,就有狼牙土豆。一桶罐装气、一口锅、一壶油、一桶土豆、一个三轮车、一排调料盒,就可以撑起一个家的吃穿用度。切成波浪形的土豆在油锅里滋滋作响,香味可以从街头窜到街尾;可以从办公楼下飘到办公室内,某奶茶的广告“小饿小困,香飘飘”,选择喝奶茶是因为他们楼下没有狼牙土豆卖。

炸好的土豆条油亮金黄,那一排的调料盒,可以将土豆调成多种口味。麻辣、酸辣、酸甜、白味,白味并不是什么都不加,而是不加辣椒;加辣椒的,又可以分为微辣、中辣、特辣;总之,不管什么样的口味,都可以得到满足。加折耳根、小米辣、大头菜末,是四川的特色,再加入酸菜末和老坛酸汤,又是我大凉山才有的特色。

写在最后

土豆就是这样一个,可做主食,可做菜肴;可炒可炸,可煮可炖;可做主角,可做配角;遍布世界各地,从古至今都深受大众喜爱的存在。如果你看的过程中,已经默默的吞了口水,更或者有跑去厨房抄起一个土豆下锅的冲动,这篇文章就达到了它的目的。

篇13:远嫁女回不去的故乡杂文随笔

远嫁女回不去的故乡杂文随笔

最近一段时间忙这忙那,一直没能抽出时间来去堂哥堂嫂家看看。上午给堂嫂打了个电话问问近况,堂嫂告知她今晚坐火车带孩子回沈阳,我听闻后还是有些突兀。毕竟天气炎热,旅途又遥远,还带着一岁多的孩子,堂哥又工作忙,不能一同前行,这必定是一趟很辛苦的回乡探亲。但话又说回来,堂嫂这个远嫁女思乡心切也在情理之中,何况已有三年未回去了。

堂嫂娘家在辽宁沈阳,是堂哥在东北当兵时遇上的。巧的是堂嫂还跟我事同年同月同日生,这真是天大的缘分。因为这事儿我还经常调侃我堂哥说:“你这媳妇儿估计是海选出来的吧,哪有那么巧的事儿?”堂哥志愿军合同期满,复员要回来家乡,两人舍不得分开,堂嫂毅然决定离家几千公里跟堂哥回了湖南。几千公里呀,那时候还没有高铁,从长沙去沈阳没有直达车,需要坐火车到北京转车换乘,来回一趟光坐火车就得个把星期吧,时间和金钱都花路上了。

堂嫂是个能过日子的'女人,虽然说也想经常回去看看,但也心疼钱,知道堂哥挣钱不容易,所以也很少回去。她刚生下第一个孩子还没有出去工作时,顶多每年就回去一趟看看父母,每次回去也就待上半个月到一个月。听说堂嫂的母亲只来过一次湖南堂嫂婆家,那是堂嫂生第一孩子坐月子的时候,她母亲过来探望,小住了半个月,此后就再未来过。那时我正在广东工作,所以也未曾见到。她的父亲就从未来过,因为实在是太远了!

远嫁后堂嫂见父母一面都难,更不幸的是结婚几年后她母亲重病身故,因为远嫁她都未能见到母亲最后一面。从此母女阴阳两隔,悲痛欲绝。都说有妈就有家,妈在家在,一个母亲在家里的份量是无人能替代的,从此也少了一个牵挂自己的人。

随着孩子大了,以及婆婆也重病过世后,家里的开销大了,压力也大。堂嫂不甘于在家当家庭主妇,带着孩子一起到长沙寻了一份工作,工作后就更没时间回娘家了。

直到三年前的一天,她大哥打电话告知父亲出车祸意外身亡时,她正在商场上着班,那一刻她惊呆了,顾不上回家收拾行李,脑袋里就只有两个字“回家”!连夜跟堂哥一起带着孩子坐车赶回沈阳。每当听她讲起这一段时,我都会泪流不止,那样的场面我不敢想象。

虽然还有一个至亲哥哥在家乡,但远方的父母亲不在了,家的意义就变了。料理完父亲的丧事后,她就再也未回过家乡。直到三年后的今天。

堂嫂这次回沈阳是为了父亲的三周年纪念。按照当地习俗,过世三周年后亲人需要举行大的祭祀活动祭奠故人,届时家里的亲朋都会过来。家乡的姑妈、舅舅等都希望她能回去看看。虽然天气炎热,虽然二宝还不到两岁,虽然深知一天一夜火车旅途劳累,但堂嫂还是架不住思乡心切,毅然决定回去看看。

此行之后再问归期,已是无期。远嫁女,故乡,已只是回不去的远方!

篇14:故乡的梨花又开了的杂文随笔

故乡的梨花又开了的杂文随笔

“又到三月梨花开,漫山遍野絮如雪。”

金川这个令乾隆皇帝魂牵梦绕成就武功的地方,就是我的故乡。

从出生开始就在御碑厅下玩耍,年幼不知历史的沉重与辉煌,嬉戏之余肃然起敬的也是碑顶那举手远眺小红军的雕塑。更不知隔河对面独角沟也称梨恰沟(音译)的背后会是一个国度的皇宫遗址所在。都是后来史学家的肯定才恍然大悟,怪不得与龟山相对的是大鹏金翅鸟。

原来这是一方风水宝地。

既然是风水宝地,那么关于“阿坝江南”的美誉就当之无愧了。的确是这里气候宜人,风景如画,想回来,能建皇权中心国度的地方肯定是不能再好的宝地了。

也许是真的应验了千古一帝的金科预言,在我的记忆里这里生活的人们都是安分守己的,老实淳朴、善良的人。在他们身上看不到史记中半点剽悍的影子,也许是经过祖辈浴血遗留的叮嘱,或许是安于平静的状态,反正乡村男耕女织,一日三餐,他们就这样安静祥和的享受着这人间难得宁静的生活,正如家乡的名字就叫安宁。

离开家乡是迫不得已为了生计。离开时心有郁,眼无神,处处美景无心赏。一走就是十五载。没离开时不懂家乡的味道,直到孤独、寂寞和异地他乡的无助骤然袭身,才在心里、梦里、脑海里浮现家乡的点点滴滴……

去年三月跟粮干校的部分同学相约一起回了老家,也是梨花开放的时节。

景未变、色更艳、情亦在。回到金川直奔安宁,晚上就住在发小同学开的农家乐里。匆匆休整,便直接去了于此生活了十八年的家。这是公房,几易其主,围着房子一圈转定,泪自然而然的就夺眶而出。羞于同学看见,偷偷抹去眼泪,用极力控制情绪的语调告诉大家:“这就是我曾经的家,我在这房里生活了十八年。”门口那棵梨树已经不再枝叶茂盛,稀拉拉的枝头倒还是绽放着屈指可数的梨花,迎风摆动,像一个老人行动迟缓的摆手向我这个故人致意。上前双手抚摸着树身,我用自己的方式向它传递着感激之情,毕竟它看着我长大……

走到街上,熟人少有,年轻的'面孔不再认识,在熟悉的地方略尴尬的带着同学们缓步游览,当向导是没有半点问题,只是这一刻我更像是一位游客而非主人了。

走过元音坝又到东母宫,下了梯梯街再走十字口,经过老中学漫步迎宾路。站在桥头回望小镇,包裹于梨花之中,几家炊烟袅袅,微风吹过透过树枝时显时湮的房角那景那情,怪不得有同学发自内心的惊叹:“太美了,人间仙境。”

是的,阳光明媚,风和日丽,满山梨花在蓝天白云的印忖下,我想仙境也不过如此。

“开饭了”随着同学的呼唤声,一桌久违了的乡土菜肴,顿时一扫我刚因家而带的丁点郁闷,来不及等洗手的同学入座,就拿起筷子迫不及待的夹了一著元根酸菜,狼吞虎咽的吃了起来。矜持在随性的同学面前就不再讲究了。

感谢同学们的善解人意,他们看出来了我对家乡的情结,于是众口一词提出再住一晚,让我好好的感受一下回家的滋味,顺便大家得多拍些照片保存,毕竟他们只是游客,或许再也难得陪我再来安宁了。

入夜,酒喝足了,饭吃饱了,大伙疯了,根本不去歌厅了,就在发小家二楼大客厅里开始了歌舞联欢,原本在楼上娱乐的发小家的亲朋好友,架不住我们的疯狂,大家知趣的笑笑就自动的到楼下去了,把这个空间完全的留给了我们。发小一直陪着我,拗不过同学的软磨硬拖,他也就那么一会会时间就融入到了我们这个群体。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作为农家乐的老板他更能明白其中道理。何况他是安宁人。

告别安宁时,我回头告诉发小:“明年我还回来。”

又到梨花开放时……

约不?

我在安宁等你来

相关专题 杂文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