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物质观的差异及其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大吉大利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大吉大利”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西物质观的差异及其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共5篇),希望对大家带来帮助,欢迎大家分享。

篇1:中西物质观的差异及其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中西物质观的差异及其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文化起源于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文明程度越低的人类受环境影响的程度就越大.这使得几乎处在同一历史时期,却处在不同外界环境(包括地理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等)的中国古代先哲与古希腊智者对于物质的结构和演化形成了迥然异趣的'物质观学说.并且由于中西方文化的演变系统存在着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中国与西方的科学技术系统的差异逐渐被放大.而这种差异至今仍影响着中西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

作 者:李晓茜  作者单位:东华大学人文学院,上海,206097 刊 名:前沿  PKU英文刊名:FORWARD POSITION 年,卷(期): “”(5) 分类号:C19 关键词:物质观   阴阳五行学说   原子论   比较学  

篇2:中西文化背景差异对英语教学实践的影响

中西文化背景差异对英语教学实践的影响

一、中西文化背景差异对英语教学实践的影响 长期以来,在我们的英语教学实践中,由于受传统教法的影响,比较注重形式及意义的讲解,而较少涉及文化背景知识教育,语言和文化的密切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似乎认为只要掌握了语音、语调、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际,使得学生虽然对语言基础知识掌握得不错,但在具体语境中进行交际时,却常常因为不了解中西文化背景的'差异而词不达意、语不得体,甚至造成歧义和误解.总结起来,中西文化背景差异对英语教学实践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作 者:吕嫒  作者单位:上海市闵行区新基础教育实验学校 刊 名:小学教学研究  PKU英文刊名:PRIMARY SCHOOL TEACHING RESEARCH 年,卷(期): “”(11) 分类号:G62 关键词: 

篇3:对中西教育体制差异影响教育的思考

对中西教育体制差异影响教育的思考

一、德育机制

德育,顾名思义,是道德教育的简称。西方国家的德育的确指的是道德教育,而我国则认为这只是狭义的德育,广义的德育则包括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甚至还包括心理教育、法制教育等等。

应该肯定,中西方学校德育内容都是极为丰富的,但其侧重点不同。相对来说,中国重视家庭伦理教育,而西方重视社会公德教育,产生这种差别是因为双方的社会结构不同。在中国,家庭宗族的地位特别突出,而社会意识却非常淡薄,人们往往把社会等同于国家或家庭,甚至把家与国也等同起来。家庭生活道德规范与社会生活道德规范相通而融为一体,因此,中国德育的内容中家庭伦理成分多一些,家庭伦理外化、社会公德弱化现象也比较严重,而西方社会中个人和团体的地位比家庭和宗族的地位要高,所以他们特别重视社会公德教育。

我国有着悠久的德育传统。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学校德育比较重视向学生传授系统的道德知识和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并强调学生自身的内省和了悟,因此,在德育方法上比较常用说服教育、榜样示范、情感陶冶、实际锻炼、修养指导等。而西方社会由于受民主、自由、尊重人格尊严等价值观的影响,在认知发展道德教育理论、存在主义道德教育理论、人本主义道德教育理论、价值澄清理论等指导下,更加注重对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道德敏感性的培养,从而比较推崇道德讨论、案例研究、角色扮演、价值澄清等德育方法。

二、无奈的高考制度

进入20世纪80年代,一种新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正在悄然形成。这一变革教育以及课程作出明锐的反应,通过课程改革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我国的基础教育还存在较多的问题:教学内容繁多,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已学科为中心,忽视学生的生活技能和社会技能的培养,重科学素养轻文化素养,过于重视重视考试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必须进行课程改革与选拔制度,在基础教育领域进行一场全方位的深刻变革。

高考制度是我国一项重要的人才选拔考试,这种统一的大规模考试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在长期实行以后,其弊端日益显露出来。一直以来,一考定终身的观念深入人心,高校招生只看学生的成绩,唯高分录取。偏重知识记忆的考试形式,考试形式单一是我国高考制度的一大弊端,高考唯有笔试,无从考察学生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质,创新精神等等。因此,从实际意义上来说,高考并不是真正能选拔出各方面符合要求的人才的,高校招收的也只是擅长考试的学生罢了,相比于国外的考试制度,我国的考试制度考试内容过于单一,而且门槛较高,每年的高考都会让一大部分的学生失去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多方面的考核制度值得考虑和采用。

中国的高考制度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它造成了学生只埋头苦读而忽略的其他方面的发展的现状,因此中国学生的文化成绩要高于其他国家,但是在创新,心理素质,文化素质方面欠缺很多。在中国,高考被认为是人生的转折点,是家庭的转折点,学生背负的压力很重很重,而这些压力与学业一起限制了学生的素质的发展。现在所谓的素质教育也因为与考试的形式相矛盾而浮于表面,并未真正实现在教学与学生的成长中。课程改革与考试制度势在必行,培养人才的方法也应当有所改变。

三、高等教育机制

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的录取方式就是高考以及占比很少的其他录取方式,高考从以前的全国一张卷到后来的部分省市的自主命题再到后来的高校拿出小部分名额来实行自主招生,其通过统一的考试来决定高等教育的生源是一直没变的!而欧美的高校入学方式则大大不同。美国的高校入学方式有非选拔式入学制和综合选拔式入学制两种。采用前者大多是初级学院和社区学院,后者才是最具代表最主流的招生方式,SAT和ACT是美国最主要的两种入学考试,美国近期又有新政:学生可以多次报考美国高考可以挑选最好一次作为申请大学的凭证,有的`高校还要根据中学的表现来决定入取与否;在中国我们经常听过某某高职位官员的亲戚可以较为轻松的到高校求学,因为高职位官员也许就掌握着这家高校的经济命脉,如果你不安排入学,那么教研经费就会减少!而西方往往那些最著名的大学是那些与政府无关的高校,他们的资金往往是由校友提供,校友也不会擅加要求!

四、教师管理及课程设置机制

从学校对教师的管理来看,在中国大学老师吃的是铁饭碗,竞争机制不强,没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形成了被动授课。在西方,聘任教授是可以被校方辞退的,受聘者需要和校方签订应聘合同并接受校方考核,如果不合格就会被校方辞退。教师退休后也有被学校重新招聘的,这些老师不拿工资,他们只拿讲课费,西方对教师的管理制度相比我国更能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从另一方面加强了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意识,同时也对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从设置授课内容的侧重点来看,西方教育注重的是对学生创造性及应用性的能力培养上,例如在结束一门课程时,学生如果没有对该门课程提出自己的创新思想中西教育,那么最多只能拿基础学分。教师布置作业也只是给出大的方向,至于如何解决,则由学生自己通过思考、实践来完成。而我国在授课内容设置上往往是填鸭式的教育,学生死记硬背,思维模式相比而言固定僵化,教师说什么就是什么,很少有学习过程中主动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授课模式的优点在于,学生对基础性的内容掌握比较牢靠,但缺乏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我国社会目前创新能力不强的源头之一,应引起高度重视。

五、人才培养方式

首先,在西方,学生在进入大学的时候没并有区分专业,所学课程都是公共课,然后各个专业便会派出其最好的老师讲自己专业的经典课,以供学生选择。而在我国,大学生在进校的时候无论自己是否喜欢,就已经选择了自己的专业,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西方的学生较多的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喜好选择或者变更专业,即使基础不如中国学生,但是由于是自己的兴趣所在,也会在专研过程中主动弥补。而中国学生似乎基础打得较为牢靠,但是对所学专业是一种被动的接受,这也体现在创新能力不如西方学生原因之一。其次,西方大学生需要将学习和工作相结合,学生可以半工半读,工作一个学期后要交技术报告,而如果应聘不到工作就算没完成任务,这样加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上述两点决定了西方学生与中国学生相比在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上更强。第三,西方大学采取的宽进严出的教育模式,即进大学容易,但是如果在校期间不能达到学校教学要求,要拿到毕业证书是很难的,反观我国目前是严进宽出的教育模式,每年高考万人争过独木桥目的就是要进一所好的大学,而一旦进入了大学学习中西教育,部分学生常常是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钟,不思进取,学校也没有采取更为严格的考核标准,总之只要能进来,出去就容易,不光大学,就连硕士也一样,博士现在也已经批量生产。

篇4:中西面子观的差异论文

对比中西方对于面子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出中西方的面子观在其定义和所包含的内容方面有所不同。从定义上看,汉语的面子是指个体在所处社会群体中取得的良好公众形象,它具有强烈的社会性和群体取向。“面子”这一准则是以跨越个人的社会单位为导向的,从社会单位出发再引向各个具体的个人。这一准则本身具有一种社会建构力,它可以维护社会的凝聚力。每个具体的个人并不那么着意自己的脸面,而更注重他所属于的那个社会圈子的脸面。“保全脸面”和“丢失脸面”之间的分界线不是根据个人及其行为环境来划定的,而是顺沿个人所属的那个社会圈子的边界。对保全或丢失脸面起作用的不是单独的行为环境,而是某一社会圈子中所有行为环境的总和。   而从Brown和Levinson的定义来看,西方对于面子的定义是以个人价值观为基础的,面子是一个公共的自我形象。“面子”这一准则是着眼于个体的。它的社会涵盖面及其延伸均可在这一点上找到其施展的空间和局限。这一准则针对个人及其行为,更确切地说,是针对个体行为所处的情境。个体在具体的情境下得以展现和保护他的“脸面”;要是他在某个情境下“丢”了脸面,很可能同时又“保全”了他在其它情境条件下的脸面。每个具体的个人在他的整个言行中怎样来处理某一行为的“丢面子”问题并不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在面子所包含的内容方面中西方也存在差异。在中国的面子观中,协同“面子”就是维持社会关系和谐与稳定的工具性行为。在Brown和Levinson的面子理论中,面子不仅包括积极面子还包括消极面子。在其的消极面子概念中,最核心的内容是个人自由,即维护他人自由的言语行为就是维护他人的.消极面子,属于礼貌言行;任何可能阻碍他人自由的言语行为都可能伤害他人的消极面子,是不礼貌的。“自由”被视为解释和衡量礼貌言语的一条重要准则。在西方,个人自我实现的观念根深蒂固,人们强调个人的权利和自我行为的权利;厌恶对他人事务的干涉;尊重个人的隐私,因此英美国文化则侧重于“独立”的礼貌面子策略,偏重“消极面子”。

2。不同的礼貌原则

两种文化对于面子的理解不同最终会导致其礼貌原则的差异。在Scollon夫妇所提出的面子系统中,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中国人常将交际对方置于一个尊敬和等级的礼貌面子体系之中,而西方人常将交际对方置于一个一致性的礼貌面子体系。不同的礼貌原则最终会导致其协同面子策略和寻求礼貌交际的言语行为的不同。

在中国社会,人们惯用“头衔”和“敬辞”。尽管世界上的许多文化中,人们都使用尊称、敬语,或谦称,但中国文化在这方面的运用尤其突出和独特。汉语中的称呼自成体系,“他称”、“对称”和“自称”的表达方式仍纷繁多样。然而,某一种称呼方式在汉语言文化种被认为是得体,但在其他文化里却显得不为妥当;相反,另一种称呼在汉语言文化中可能唐突无礼,但在其他文化里又会十分真诚亲切。例如,在中国,头衔+姓的称呼或者用“敬辞”在日常生活中的大多数情况下是非常适宜的,而这种称呼在西方,特别是英美国家却使用得非常有限。

“谦逊”是一种美德。但中国人和英美人对谦逊得理解和表达却不尽相同。比如,在对待恭维和赞扬的反应上,英美人的反应常常是感谢,因而采取一种迎合的方式,

四、结语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会很重视面子,而面子问题又是人们交往时彼此要考虑的社会因素。人们不仅要尽力维护自己的面子, 还要时刻关注他人的面子不受损害。为了面子,人们会采取各种说话方式以避免对面子的伤害。面子行为是一种维持社会关系和谐与稳定的工具性行为,面子能起到协调与稳定社会关系的积极作用。面子是个体的尊重和自尊需要的外在反映,是个体追求理想人格与完善的社会自我的主观要求的反映。然而,由于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对面子的定义和所包含内容方面的不同,以及两种文化的文化背景不同,对于什么样的言语行为是有礼貌的,什么样的言语行为是没有礼貌的存在着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关注不同文化对于面子的协同,关注不同文化的礼貌差异,可促进不同文化的相互了解。

参考文献:

[1]Scollon, R。 & Scollon, S。 W。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 Discourse Approach [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

[2]陈虎强。论面子观念[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111C115。

[3]陈融。 面子・留面子・丢面子――介绍Brown和Levinson的礼貌原则[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1986,(04)。

[4]顾曰国。礼貌、语用与文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4)。

[5]刘润清。关于Leech的“礼貌原则”[J]。 外语教学与研究,1987,(02)。

篇5:中西面子观的差异论文

【摘 要】面子对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中西文化对于面子的定义与涵盖内容上存在差异,而这些差异影响着交际中礼貌言语对于面子的协同。了解不同文化在协同面子时所使用的礼貌原则可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面子 中西文化 礼貌原则 差异

一、引言

英汉两种语言表达礼貌时都注意到了面子问题。而面子问题又是人们交往时彼此要考虑的社会因素。人们不仅要尽力维护自己的面子, 还要时刻关注他人的面子不受损害。面子是人们交际中的心理现实,而维护面子是言语交际的最终目的,并且是普遍的语言现象。但是,两种语言对面子的理解以及如何有效地协同交际双方的面子却不无差异。

二、中国的“面子观”与西方的面子理论

1。中国的“面子观”

虽然脸面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概念,但是给脸面下个定义却非易事,其中广受引用的定义是由美国汉学家费正清提出的。他认为面子是一种社会性的东西,个人的尊严将从适当的行为及社会赞许中获得。“失去面子”则是由于不能遵照行为法则,以至于在别人看来出处于不利地位。在中国,面子是调节和支配中国人社会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则。面子行为就是维持社会关系和谐与稳定的工具性行为。中国人为了面子,一般不会轻易地拒绝他人的请求,即使是一时不能满足他人的请求,也会采取其他一些不久或补偿性的行为。这样,就达到了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稳定。中国人的面子观念虽然不是中国文化的特有产物,但中国人对“面子”的爱护,“面子”在中国人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确是无与伦比的,“面子”时常支配和调节着中国人的社会行为。

2。西方的面子理论

在西方,面子的概念最早是由Erving Goffman 提出来的。他将面子定义为一个人积极正面社会价值。每个人都是生活在社会群体中的社会人,人们不可避免的要进行交际,在交际过程中, 面子就表现为个体拥有的社会形象。后来Brown 和Levinson把面子定义为:每个社会成员希望拥有的个人自我形象。面子分为两类:消极面子和积极面子。积极面子是指在交际活动中,个人的正面形象或“个性”,包括希望这种自我形象受到赞许的愿望。消极面子是指在交际活动中,人们希望有自己的地域权、行动权、不被打扰的权利;希望在交际活动中自己的行为自由不受侵犯,不愿个人的拥有行动和自由受到干涉。理想的情况是在交际中每个人最好要顾及他人的面子需求。然而,面子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体。交际者在一切交际中都必须谨慎措辞,恰当得体,既要维护积极面子又要维护消极面子。

三、中西面子观的差异及不同的礼貌原则

相关专题 技术发展中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