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老子散文

骂人茶壶短一寸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骂人茶壶短一寸”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读老子散文(共10篇),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

篇1:初读老子散文

初读老子散文

近几日心中烦闷,搬出来一堆旧书,还不够就从网上读,一不小心读到了一本书,一本让我受益终生的书,一本让我可以有自己的理想基石去观望世界的书,一本给了我一个可以享受生活后去回馈生命的书……他是《道德经》,他诠释了人格的标杆和人生的尺度。

众所周知,这本书包罗万象,就像天地一样无不覆盖无不承载,加之我是初读收获肯定又少又浅。但是有一章让我感触颇深,记得书中原文第三十三章是这样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记得当我读到这儿的时候,愣了一下,第一次感到很多大家说的一句话:道不远人!确实这其中的话多少次被多少人引用过啊。

这篇,老子在人与己之间进行相对,以更好的阐明无需溢言的人生大智慧。并不是说他要告诉你非要做到知人或者是自知,这篇无非是告诉世人知人和自知的好处,然后让人自由的去选择,这就是简朴,是圣人的伟大之处。“知人”就是能看明白自身以外的所有东西,除了别人啊环境啊,还应该包括脱离物象的东西,比如一些微妙的变化和发展的趋势,才能称得上是智慧。其实我们经常听到“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句话,这无非是后人对智与明的选择和补充,很显然大家都需要自知,所以我们时刻要竖起一面镜子,真正的可以把自己如实的反射给内心,然后自己有清醒的认知和对自己有一个明朗的定位,才可以称得上有所贤明。

一个人可以战胜别人可以称得上是力大无穷勇猛彪悍,这也无非是在说出了另一个事实,力量大并非是强者,一个能战胜自己的人才可以称得上是坚毅、强大,因为人内心的疲软和惰性往往最难战胜,一个有了社会感官的人很难做到不去贪婪,东晋陶渊明就有过“既自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的感慨。

无论一个人多么的富有,与大自然相比都渺小到不堪贫瘠,所以只有一个人对自己的物质水准认可而不用过多的眼神去关注别人的财富,才可以使自己舒适的'活在富裕的状态中,所以是知足者富。当今社会物欲横流致使竞争残酷,为了成功,人做一件自己愿意做的事,都可能受到别人这样那样猜疑和争议,更别说自己不愿做的事,就像成功学大师陈安之说的一样“一个人为成功开始努力时,别人都爱泼冷水,都可能被说成是神经病,但是神经病的开始可能就是你成功的开始”,也就是说一个要成功的人往往要都掉别人的眼光,乘着自信带着志向朝着理想远航。

每个人都会毫不例外的对人类至极的问题极其关注,老子又高明的说出“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一个人的形体寿命十分有限,只有一个人的精神和事迹会薪火相传成为永生。

篇2:初读《老子德道经》心得

初读《老子德道经》心得

初读《老子德道经》心得

慧泉华子-4-11

感谢甘肃张掖的祁振宸老师来苏州上开发光体时推荐的《德道经》,让我有机会透过熊春锦先生的系列著作的引导,简单正确读《德道经》。

3月底从北京德慧智邮购了部分书籍,前面几天读《慧性图文思维教育》,意识到诵的重要性。4月1日开始每天清晨6点在小区河边读大本简体带拼音的《德道经》,从头读到尾刚好一个小时。出门前将小丫读诵的《德道经》CD放入机器里,让孩子在它的背景中醒来。

不到一个星期,九岁的孩子突然要求要学习做饭菜,说自己学会了以后妈妈如果不空或不想做饭时他就可以为大家做。在与外人接触时也越来越变得彬彬有礼,愿意主动招呼(不知是听经的原因还是从他爸爸身上潜移默化来的,过去他是和我一样对人为外冷内热型不愿意主动招呼)。他向我们提的问题也充满哲理。比如:钱物和人哪个重要?世上最难的事情是什么?大人为何喜欢追究过去、争来争去、自己都没有做好却喜欢指责批评小孩子?这些问题其实在德道经中都有答案。大人学习读诵,孩子在无为(仅听CD没有读)中即获得。这不得不让我们惊叹经典的力量。读到《国学道德经典导读》一书第三章第五节熊春锦先生讲述汉字是道德文化的记录时,萌发了学习繁体字的.决心(过去曾不解先生王彦S在追求效率速度的现今社会为何还坚持写繁体字,现在通过学习了解古人造字的非凡前瞻性,才终于豁然开朗对他心生敬意),便立即换简体版为熊春锦先生校注的《老子德道经》繁体竖版。身边喜欢读书的年轻姑娘姬晓晨花了两天时间抄写完繁体竖版的《老子德道经》后与我分享,说开始抄写德篇时很费力,坚持抄完到道篇时就变得出奇的顺利。不知她的这一体验是否可证明了要得道定要先修德以及熊春锦先生校注时恢复《德篇》放前《道篇》置后还《老子德道经》原貌的重要意义?事实上我在开始大声读诵时也有和晓晨类似的体验。4月9日读到附在《老子德道经》一书后的《经典诵读心诀》,立即改变之前没有目标的盲读,而是在练习完开发光体课程所学的七个能量之后,借着全身在光的沐浴时观想老子与自己融合再读,发现诵读变得更加轻松,明显感应到声音的共鸣。再将自己诵读过程中得到的启发与熊春锦先生的校注对照(前面仅读繁体经文并没有看注释),发现不谋而合的地方越来越多了,或许这就是频率接近后能与古人居,与古人谋吧。今天早上在平江客栈禅修和儒教两房外的花园里读时,右小腿前面开始有阵阵热流。声音的启动结合观想能产生更大的能量共振,这是与由杨子军、郑锦燕导师传授的起源于美国欧林的开发光体课程www.orindaben.com原理殊途同归。看来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在很早就都已经发现宇宙能量的秘密。这两位华人心灵导师能将美国的开发光体课程教导传授得比起源中心还要成功,这其中一定得益于导师从小对国学经典的学与实践www.iamone.com.tw(四年前在上海锦燕导师曾说过她这辈子离开之前要完成的三件事:一、创办掌上明珠学苑,二、讲道德经还此经之真貌,三、传讲龙华经)。不断调整改变自己到自然(即自燃,甘愿燃烧自己为世界服务)的状态,依照经典或上师(品德高尚,思想光明之师)引导去乐行,就能掌握简单诀窍获得宇宙大能。

在十一天的时间中虽然仅凭自以为然的方式在读《德道经》,也很清楚继续下去的收获定会更多,终因无法等待忍不住内心的冲动写下上述初读的心得,期望能吸引更多的朋友加入诵读经典、为人格播下积极正面的种子为命运收割成功富裕的果实,为全国各地不断在身体力行推广德慧智的经销商们喝彩。相信有越来越多家庭的诵读,中国的国学道德之光定会在全世界绽放。要提醒大家的是,万法归一,每个人都有最适合自己的修行方法(修正自己行为让其合道与自然融合之法),这需要在对自己充满信心(信心不足者推荐利用简单的心理学科技工具--内在交谈全脑开发大师之金头脑组合www.innertalk.com.twwww.fule.org对自己潜意识作有效改变、提升)的前提下开放、积极、脚踏实地去发现,切忌死搬硬套、东施效颦让自己失去自由,徒生烦恼而误解经典归罪上师。

感谢一直在世界各地不遗余力传播国(医)学文化的当代国学名家熊春锦先生,将自己的智慧凝结成清明正义的文字、简单生动的图表,竭力还经典之原貌,让一直在迷茫甚至错误中等待的人能重新认识老子,吸收《德道经》中的精华,做道德的修真者。推荐有信心的朋友读上的熊春锦先生在柏林中国文化中心《老子德道经》导读报告--浅论道德救世,定会受益匪浅。

祝福所有朋友

道德之路精进

皆得暇满人生

篇3:老子散文

老子散文

小时候,我们就是把父亲叫“大”哩,而父亲则总称自己是“老子”。村里也有小伙伴把父亲叫爸的,但我的记忆里却只有“大”。至于刚会说话时叫的是“爸”还是“大”,我到没太纠结过,顺口出来就叫“大”。 不过叫“大”的时间也不是太多,父亲也压根没答应过几次。大概是因为“大”和“打”同音的缘故吧,我们兄妹五人最怕的就是大。印象里的父亲不是一天到晚忙的见不上面,就是阴天下雨窝在土炕上“呼哧、呼哧”打呼噜,偶尔叫烦了就是几个脑瓜崩“没看见老子正忙着,自己的事情自己想办法去。”我们只好噙着眼泪花乖乖地走开。幸好小时候个人的事倒不是太多,那像儿子现在一样,整天就是变着法子玩。农家出身就决定了你是受苦的命,虽是小孩但也是家里一口人,多出了一张嘴,也多了两双手。那时候,只要一放学,我们就要匆匆忙忙地呼噜上两碗家人留的和杂面,再拿上块玉米干粮,边走边吃,然后三五成群就出山(劳动的意思)去了。夏秋割猪草、春冬拾柴禾,拔草浇园子,个个都是响当当的小受苦人(农民的意思)。那时的我们都喜欢上学,因为只有在学校才有的玩,不要干哪些破烦的家务活。记得小时候,最害怕的就是周末给山里大人送饭。陕北是山的世界,农民要种地,地就在山上。那山路能弯十八弯,难走不说,主要是还远得离谱。为了节省时间,农民一般早上不吃饭就出山了,早饭和午饭都要家人送到山里,趁休息时候吃。这就苦了我们这些干不了耕地扒犁的小受苦人了。早上早早起床,从邻居家里取来捎着做好的饭菜,然后弄一根长棍子,一头挑着装着饭菜的篮子,一头挑着十几斤重的水壶上路了。刚开始的时候还比较轻松,可那几十斤的东西压在一个七八岁的`孩子的肩上的确让人吃不消,感觉越走越重,压得浑身出汗肩膀生疼。还要上山下洼,腿抖气喘。只好肩手互换,走一走、歇一歇。要是运气不好的话,不是篮子提绳断了,就是水壶里的米汤撒了,气的大哭大骂,恨不得一脚把饭菜踢到沟洼里。可大还在山上受苦没吃饭哩,大交给的任务还没完成,只好一路流着鼻涕眼泪一路咬牙切齿,歪歪扭扭继续往山上赶。陕北的秧歌凭“扭”了,大概扭得就是我们小受苦人送饭的心情吧。等终于到了自家地畔,看见别人家都早早吃完饭,坐在地畔悠闲地抽着旱烟,大却还在那里弯腰背躬干活了,眼泪花又不由得溢出来了,是委屈还是愧疚说不清楚。而大看见我了,不恼也不笑,手在裤腿上擦擦,然后搓一搓,顺手一个脑瓜崩“你个小兔崽子,想把老子饿臭了?”就不管不顾地吃起饭来。我又被弹的生疼,坐远了一点,看着山下发呆:老子,老子,又是老子,等你老了,没有我这样的儿子给你送饭,你还能当成老子。

可终究老子还是老子。那年,老子又给我牵回一头小牛,把我叫到跟前,“以后你就负责拦牛吧,把割草用的柠条笼给你俩个弟弟吧。”“给老子照顾好了,这可是咱家的宝贝疙瘩。”我当时还觉得特兴奋。要知道,能拦上牛在当时农村可是件特有面子的事。常听大一点的伙伴鼓吹,拦牛好啊,出山不要走路,骑牛呗,到地方了,可以边拦牛边玩,还可以吃香的、喝辣的,偷点西瓜、苹果,烤玉米、烤红薯,还可以掏山雀蛋,用泥一裹烧着吃,哎呀……,听得都让人流口水。可拿猪草笼子的小伙伴是没这个口福的,不是胆小就是没有那个技术。可我小的时候就是点太背,偏偏大给我的就是一头小牛。原来还心想小牛不能骑就免了,最起码可以入伙牛帮了啊。但我那个“碎大”(陕北骂人的话,小爸的意思)一点也不争气,别人家的牛像训练有素的兵,伙伴骑着一溜开道绝尘而去了,而它一出牛圈就撒欢,要不是跑的不见了,就是赖在人家庄稼地里和你躲猫猫,骂也不是,打也不是,瞪着一双牛眼,欺负我年幼无知。我也学着伙伴们用青草哄,好不容易把牛哄到跟前,抓住缰绳了,就想狠狠地揍它两鞭子,可它牛脖子一扯,连你带着一起跑。人说牵牛要牵牛鼻环了,可小牛还不到上鼻环的时候。小牛扯着我,鼻涕一把泪一把,鞋也跑丢了,心被弄怂了。死恨地放开缰绳,哭着跑回家,不管了。母亲总是要拿好话哄着我的,可如果大在的话,保准就是一声吼,接着就是噼里啪啦的捶打声,“给老子不受苦还想吃饭穿衣啊,连戳牛屁股(当农民,受苦的意思)的事也干不好,将来长大还能干什么。”那时候真的是委屈加扭曲,心里那个恨,恨不得一脚将大踢到沟里去。还别说,就为能打倒大,我们兄妹都在干完活后偷偷地学着电影里的人那样练过功夫:用指头戳过沙袋,用拳头打过树皮,也将头倒立练过童子功,也把石板放在背上做过俯卧撑,尤其是我不愿意理发,想留一条长长的辫子练成辫子功。可父亲好像早就识破了我的伎俩,只要我的头发长长了,就借来推剪保准给你剃个大光头。那时的我啊,犹如一只待宰的羔羊,头扭过来、拧过去,可大就是那个天王老子,逃不出他的魔掌。

那时,我只有在抽抽搭搭进入梦乡,才是自由的,便会让自己变成“老子”。可以漫山遍野的飞,飞着就到地里送饭了;还可以轻松地制服那头牛,骑着它让它往东它不敢往西;还可以老子,老子……。我就像神话故事中那个老子一样骑那头青牛,行走在飞扬的黄尘中,看着大眼上眯着眼屎,佝偻着背。

篇4: 初读三山散文

初读三山散文

近来,生活中最怡然的事是在闲暇时间,与丈夫一起去爬三山。

三山,顾名思义是三座山。汽车在佛平路往东方向驶至三山大桥,即可远远望见三座相连的小山。但现在能够爬上去的,只是其中一座,其余两座尚未开发。在岭南,是没有什么高山的,更何况,佛山南海的三山,名不比西樵山显,高不比罗浮山峻,开发不比大雁山早,能让游人进入其腹部,仅仅是近一两年的事。于是,第一次与三山相遇,颇有点惊喜了:在自己身边,居然就有这么一座宜赏、宜恋、宜思、宜爬的小丘。

初遇三山,印象颇深的是这里环境的清、雅、静、幽;树密而有气势,道平而不险峻,山矮却不平庸。更重要的是,这里毗邻村庄,上山之余,沿西顺着横向的石梯路往下走,就会看见一畦畦菜地,一丛丛的蕉林,如果谁想吃农家的菜与香蕉,可以叫这里村民当即拔起或摘下,你适当付点钱就行了。

我基本上是休息日下午两点到达三山。这时候的三山尚没有游人。我觉得自己走进了世外桃源。我开始寻觅交流的对象。此山已有五六百年的历史,是珠江水系的淤泥堆积而成。在五六百年间,多少小动物来过,又消失;多少植被发芽,又被风雨摧残,多少次太阳与星光照耀,又依次隐退、重生。别人常说,山是历史的见证者,山是包容的,山是明达的,山是永恒的。那么这些生命哲理的昭示,一定包括名山,也包括无名的山。我走在平坦的石梯路上,一边独步,一边思考人生。我知道三山聚拢了很多的精灵,大小的鸟儿家族,五颜六色的花花草草,各种各样的高低树木,还有蜜蜂、蜻蜓、蜘蛛、蚂蚁、清风、晚岚等。三山上,由于天地的开敞,所长的植被都比家养的植被有理想,有看头。我曾被山上爬到高耸树木顶端的绿萝震惊,也曾被满山自由勃发的龟背竹感动。我更佩服,三山,没有名,没有地位,依然在用心地经营生活,把自己一身的诗意打扮得格外清新、惹人喜爱。

其实,我对山一直心存敬畏。这固然缘于古人所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古训,但更缘于,山之高之险之峻,我不容易征服它。

既然不容易征服它,却又想亲近它,这就给生命增添了许多挑战与动力。

回顾生命的历程,许多的山曾托起我生命的'高度。大学毕业后第二年,我即与一女伴雨中爬上了泰山玉皇顶。之后,也到过玉龙雪山、黄山、峨眉山、衡山、武夷山、华山、罗浮山、西樵山、大雁山……不管山有名无名,也不管爬山时是顺利还是历经险阻,走近了,就感到安宁、深邃、博大。

那时候年轻,天不怕地不怕,下雨爬黄山,又如何;凌晨登泰山,又如何。每征服一座山,都给生命增添一点自信,在记忆的里程碑上,刻入一些勇敢、自豪、美好的字符。

十七岁那年,爱上文学,读了无数的诗,对名家诗人文字里的山,耳熟能详,杜甫对泰山的吟咏:“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启我哲思;洪适对黄山的描摹:“两廊诸岳色,九里乱松声”令我入境;陆游对华山的刻画:“空檬过钓台,断续闻渔唱”引我想象。但想表达自己爬山的体验,还得要亲历那座山。于是,爬山,就变得不纯粹是为爬而爬了。更多的是,为了磨砺自己的触觉,对天地人进行思考。在这种层面上,我尝试过记录一些关于山的文字。

三山,它幸而不高。“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我觉得似乎不对,该改为“山不在高,有绿则灵”。走进三山,满眼是绿。没有看见过植被这么茂盛的山。它一定得益于地处岭南,亚热带地区,水分充足的有利环境之故。雨后的三山,更添一种迷蒙的神韵。山石板湿漉漉的,鸟儿的叫声像在古乐器里穿越而来,所有植被被洗涤得像初生鸡蛋的蛋清那样嫩滑。走到一处叫“西岭晚照”的景点,我停下脚步,我想感受,太阳下山之时,丛林中稀疏的光亮,映衬着强大的绿浪,造成的是怎样一种诗意的效果。但此刻,只有淅淅沥沥的细雨伴我,只有一直沉默的山,沉默的树,沉默的石板,沉默的路伴我。

我逛三山,一般是沿着山的主干道走四圈即回。第一圈,丈夫陪我一起走,走到山的高处:上有一块石碑:“乐得初归处”,我猜是一文化人设计的。因为怎么读,都有陶渊明文字的味道。走了第一圈,丈夫就一杯茶,一支烟,在清风习习中等我。我每逛完一圈,即到丈夫处喝两口水,又逛。

我读三山,三山是否也在读人间百态?

篇5:初读马良散文

初读马良散文

我是一个很随性的人,但有一点我很固执——喜欢藉文字来断人。我喜欢凭借看文字的感觉,来判断一个人的文化内涵;我习惯以文字,来界定一人的内在气质;我还惯从文字里,来判断一个人的人格修养。古人不是云“言为心声”吗?进入网络世界以后,我小小篡改了一下,我就像一个质检员,拿着“字为心声”这把尺子,来衡量我走进的和走进我的世界的朋友。我认真地阅读着他们的文字,感受着来自不同心灵的抒发,并以此来决定他们是可以成为博友,还是不可交,抑或是可以深交。马良,就是这样一个顺利通过尺度衡量的朋友。

我一向偏爱绿色和红色,所以我的博客以绿色为主调,养眼又爽心!那天,我无意地走进了马良的博客。说实话,吸引我的并不是他的那一大堆头衔——长安中国画院院长、陕西省美术家协会理事、陕西省文史馆研究员、西安中国画院特邀画家。我这个人最懒得看的就是博客首页的“自我介绍”、“关于我”。网络世界太虚无,那些都是可以通过堆砌来虚构的,但当文字定格成诗、定格成文时,那凝固下来的气质和品格,却是一个人怎么也无法刻意掩饰和粉饰的。

点开博客页面的那刻,首先吸引我的是那满屏的中国红和那黑白色调的图标。现在这年头,敢将自己的头像做图标的人,无外乎这几种:功成名就者,行为磊落光明者,自信者,有个性者,毛头楞青者。但凡以自己头像为图标的人,又都会选择最得意的彩色相片做蓝本。可眼前,一屏耀眼的中国红一角,缀一黑白相片作图标,有个性!

我信手点开日志,浏览起来:“独守心房而不移情,抱定傲骨而不思迁。”、“依旧作我不入流俗的小块文章”、“夸张地伸了个懒腰,让筋骨从过电状态徐徐松开,拾起来坐拥被温贪婪地过着烟瘾。舒醒过后,靸上软拖去洗漱间挃饬模样,磨蹭黑牙。喂过鱼儿狗儿音哑宠物,心境恢复秩序。”“形粗容陋,不敢示人。读书无多,动辄撰文断字。嘘!知欧阳而不知(修)羞也。”好一个懒人儿,趣人儿,丑人儿!还真有个性!文字的表现力蛮强哟。一时好奇心起,我就把他的日志从第一篇一直往后点读着,看到会心处,止不住笑出了声。

这个朋友的心性到底如何?我继续在文字里寻找着答案。“绘画其实就是雅玩,精神愉悦始能玩出率意,尽显性情,过于上心就意味着失去洒脱。”瞧瞧,这就是马良《滋润堂心语》的首段;“良莠不知,只管悦了自己,随他人怎么评说。”看看,这就是马良《滋润堂花鸟册自序》的尾段;“废纸扫去千堆雪,老砚洗黑十亩湖。”读读,这是马良《丹青赋》的颔联。一个放性而行,淡泊随意,独立特性的画坛苦行者的形象就跃然纸上。此时,再去读他的`《粽子》“身着衣草非等闲,胸怀丹心意志粘。坐迎皓齿无惧色,直褪遮羞慰流涎。”你除了笑还是笑!你可以笑他用词有点俗,细细品咂之下,你更多的是会意地笑!因为他就是这样一个人!

那么,生活中的马良又是一个啥人呢?笛韵斋主持贺新建的《马良速写》里有勾勒:“好面食,喜辣,狂歌,信舞”,“酒量半斤有余”,“给他认为投缘的人,他很大方,不知把‘一文不值’的画作送出去多少张。但生活中有人千金难买他的画作的现象却屡见不鲜。”好一个趣人儿!有趣!有趣!

读到这里,我这才想起要去看看他的“自我介绍”和“关于我”。细读之下,咱就实话实说,没劲!还是有点俗。可好奇心燃起来了呀,我又点开了他的相册,哎!不错!“参加希望工程,救助失学儿童,捐助公益事业”那贺主持没打诳语。“马瘦毛长”?我看呀,毛长是实,瘦?那就谈不上啰!“形粗容陋”?咱就不做评说了吧。有照片为证。哈哈!好一个“丑”人儿!画家?院长?那咱得好好读读他的画呀!我又点开了他的相册——马良中国画展馆。《老子出关图》、《相马图》、《米颠拜石图》、《神龟献瑞图》、《庄周梦蝶》、《将进酒》《钟公在此保平安》《琴瑟合奏享清闲》……呵呵呵,好家伙,那一幅一幅的画儿,都在挑逗着我的眼,检验着我的学识,轻笑着我那不成体的字。

我是一个教师,原本就不怎么懂得欣赏画的,但欣赏到这两幅画时,我还是乐了。第一幅《卖油翁》。画面上,扁担斜倚,油担并放,夸张的帽子高耸着,那夸张的油勺呀,细又长。旁边捻须闭目一油翁,微躬着上身,神情悠然地注油入芦。画面的上方则被那独特的马良体或长或短地占据着。深深浅浅的点染,绽放着墨的韵致;长长短短的勾勒,炫耀着线的意趣。墨实疏淡得法,恣睢酣畅随性,古拙之风扑面而来。好画!虽然不擅长写古体诗,我还是忍不住胡诌打油诗来,键盘高低欢跳之间,我就落下了评论:“百步穿杨啥傲气,线油入孔手熟呗。捻须闭目神悠定,浓淡干湿显淡然。”呵呵,我就这人,高兴起来就爱胡诌。我才懒管对方是啥身份,是不是名人呢。

再看第二幅《桃园三结义》:桃园三结义,这是一个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故事,典出小说《三国演义》。故事述说了刘备、关羽和张飞三位英雄,为了干一番大业,在桃园,举酒结义、对天盟誓的故事。可你看看这画面,一无绚烂的桃花桃林,二无美酒香炉。只有三个宽袍大袖的老憨汉。就连张飞呀,那个三国时期蜀汉重要将领,官至车骑将军,封西乡侯的猛张飞;那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勇猛、鲁莽、嫉恶如仇而著称的悍张飞;那个燕颔虎须,豹头环眼的彪形汉张飞;那个歇后语里“张飞卖秤锤——人强货硬”、“张飞上阵——横冲直撞”、“张飞讨债-——气势汹汹”的硬汉张飞,在画面里,垂眸低首,躬身拱手,竟成了最谦恭的人。可这一点也不影响读者读到“有苦同受,有难同当,有福同享”的铮铮誓言。这构图就更别致了,关、张居右,题诗虽是左右两分,但以右为多,本应该给人右重左轻之感,可画者只在刘备的右袖上拉一笔重墨,再寥寥数笔淡墨,就将刘备的袖袍拉大拉宽,你再看看这画面,嘿!意气相投,言行相依之境,清雅内敛之韵全出!苍拙又不失柔润。读画,我读到了一个集才情与孤傲,率性与慎独,坚守与淡然于一体的粗犷汉马良!好!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要是兴奋起来呀,对方的麻烦可就跟着来了。我定会把对方的博客翻一个底朝天!没大没小,笑侃嬉闹一番;没尊没卑,胡诌乱评一气。呵呵,结果呢,那天,就这样一通胡诌之下,我恁是赚回来一个画家朋友。

故事还没完哟,还记得我的日志《观自在图》吗?——勾皴点染诠傲骨,疏密聚散逸古拙。笔随意走悦心语,兰茗扇书一卧翁。就这四句四不像的歪诗呀,我还趁机拐了人家一幅画呢!

嘘——打住!打住!还想继续听故事呀,那就耐心地等着《再读马良》、《三读马良》的出炉吧。

篇6:读《老子》有感

从低位上涨到高位,就是从无到有,而达到高位就要回返根源,必然调整到起始,从有到无,如此循环往复,这是规律常理。明白了这个道理,遵循它本身的循环往复就是明智的,否则轻举妄动,没有信号而操作,擅用心智,就会产生祸害。了解了这个规律,做事就坦然,就会顺应规律而平静。符合规律,就是符合天道而能够不失败,永远免于危险,即亏损。

你不能有善恶,即有想法,让自己与自然融为一体,放松心灵,一切顺应自然生长。遵循常道,你就永远游刃有余,顺应常道而归于平静,不受制于市场的涨跌变化,不为物所用,却能与涨跌同在。

老庄讲究无为而治,我也是听听而已、说说而已,略知其意。但今天我突然觉得,在股市中什么是无为,怎样达到不治而治,自然顺通。所谓无为,就是按照信号执行操作,之后产生的结果,不需要你再去想了,再去研究了,再去分析判断了,它自然会告诉你我会怎样了,那么你也就无需作为了,你的一切生活也就悠闲了、轻松了,顺乎自然之道了,自然就达到目标了,而达到这些目标并不是你做什么了,而是你仅仅按照信号执行了,哪里还有什么紧张、忙碌,哪里还有用什么方法弥补之前的错误,你什么都不用做,就会得到必然的结果,你在股市中也就无为而治了。而你多用心智,反而会带来灾祸,形成亏损和套牢。今天我明白了这个道理,心里感到异常兴奋和坦然。

执行信号,就是顺应天性,与天性相向而行,也就不会有灾祸,就无所不通,没有灾祸也就坦然了,无牵挂、无忧思,对后面的操作能够游刃有余,这样符合规律、礼仪,符合天道,所以永远没有危险,而能够平静的操作每一笔。执行信号,就是走在了趋势的前面,不被套牢损失,执行信号就不会受伤,躲开了灾祸,也就坦然平静了。

信号是神圣的,必须对信号充满敬畏之心,它是一切行动的惟一标准。

【不分析不预测,按照客观规律去做事情,不按照主观思维好恶盈亏利益去做事情,才能获得成功。它是股市中无为而治的经典解析与顿悟。】

篇7:读《老子》有感

柯峰

本文为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法律史专业研究生柯峰课程作业,未经许可不得。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今精读过后,“深感不学道,不足以处世,不识道,不足以经商,不得道,不足以为官。”《老子》五千余言,字字胜金,就连我等迷恋世俗的顽固分子读后不经也感慨“朝闻到,夕死可矣。”

“老子是中国哲学的鼻祖,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学家。”胡适先生曾给出这样高的评价,可见《道德经》博大精深,不单是道德伦理范畴。道,是老子哲学思想体系的最高范畴和命题,也是老子思想的核心所在。老子以道为核心,或者说是把道作为原动力,扩展并提出了道的.本体论、辩证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自身等认识论的哲学思想体系。因而,要理解老子思想,无疑要从老子的道的哲学命题入手。那么,老子的道是什么呢?“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是什么我道不明,但是我深知要闻“道”,要修身养性的重要性,并时常警觉自己。

《老子》分上篇“道经”计37章、下篇“德经”计44章,共81章5700余字。“道经”阐述宇宙万物本原,含天地阴阳变化之规律;“德经”言社会处事进退之方,蕴长寿养生之术。根据联合教科文组织的统计,人类历史上被翻译最多的两本书,第一本是《圣经》,第二本即是《老子》。《老子》不愧为中华文明的千年陈酿,可谓愈老愈香。今小酌一杯即可谓有点醉矣。

《老子》里提出了做一个“上德之君”,即品德高尚之人的要求。同时,他教导人们如果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并且要目标始终如一,坚持不懈,就能“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老子这一思想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和社会意义,它对于提高人的精神修养、成就事业,有着重要的历史借鉴价值。那么如何成为一位“上德之君”?老子认为:

第一,应该立身淳厚,不取浇薄;存心朴实,抛弃虚化,所谓;“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在老子看来真正品德高尚的人,不在乎形式上的“德”、表面上的“德”,因此有德。即“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追求做品德高尚的人,就应该去除形式上的仁义礼乐,做到立身淳厚,存心朴实。我认为“存心朴实”乃“老实”也,老老实实,安安心心,老实人安自己的心,安别人的心,此乃“上德”.华而不实,“装”也、“装”也,恶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皆有“道”,做人、治国皆如此。在治国方面老子认为“上德之君”治国应当“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矣。”因此春秋末期的那套以礼为主,以德为核心的所谓“仁、义、礼、乐等都是非常虚伪的,不处实的,()那套有利于奴隶主制度的”礼制“,是导致天下纷乱、坏事频起的罪魁祸首,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实行”道“的无为而治。

第二,有高尚品德的人应该像水一样,永远处下,要不仅胸怀大度似江海,还要”以德化怨“.在老子看来,以德化怨,可以化干戈为玉帛,乃是消除嫌怨之道。以德化怨,就可以不生怨,这就是消除了结怨的根源,就是符合天道,天道乃自然规律,这乃是”上德“.可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老子还要求”曲则全,枉则直“,即做大气的人,能够受的住委屈,经得起冤枉,事理才能得到伸直、纠正和平反。历史上典型的事例就是司马迁,而且司马迁认为,如何对待委屈、冤枉甚至耻辱,是判读一个人是否勇敢也即大气的重要指标。《中庸》里也说了这一点”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耻辱者,勇之觉也“因此能够正确对待委屈、冤枉和耻辱,乃是真正的大丈夫也!乃大勇!大气也!本学期刚开学时,《我从新疆来》的作者库尔班江来校做讲座,至今仍印象深刻的是库尔班江讲述他一次坐火车时,旁边的一位旅客看他是新疆人,快要下车时,无缘无故的朝他脸上打了一拳,曾经是一位拳击手的他当时没有做任何还手,那旅客下车了仍依依不饶,用手势挑衅他意式他下来单挑,这时善良的小库面带微笑地望着那个暴力者。当时他说他心理很清楚自己在干什么,就是坚决不能还手。顿时我听到这,心头一颤呀!”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人的胸怀。“是的,有江海胸怀的人,必能宽容一切,宽容是一种境界,如果人人都有一颗宽容的心,那么世界必然会变得更加美好。”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第三,有高尚品德的人因注重养身,养神。老子认为养神是修道养生的一种精神境界、道德修养,养神是修道养生的、健康长寿的根本。在《老子》里写道养神的最佳状态,或者说是最高目标,即”至虚极,守静笃。“至虚极,就是使人的头脑里最大限度地摒除外界刺激的一切反应,排除一切杂念,使之处于完全的空虚无物、无意识状态。守静笃,就是使人的心目内视,不使有一丝毫之累,涵养于非有非无之中,外无所见,内无所思,凝神内守,是谓守静。守静笃意思是说,大脑心灵进入物我两忘的清静境界。同时,在老子看来,不管是养生还是治国,致虚、守静是前提,认识不到这个规律而轻举妄动,就会有危险,相反则终身长久平安。所谓”太上,不知有之……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同时,“至虚极,守静笃。”并非虚无缥缈,毫无实用,其实质不是要我们像“守仁格竹”一样对着竹子格不出个所以然,反而是要做到“庖丁解牛”得心应手的境界。我认为致虚守静乃是专心致志,其功效跟基督徒的祷告,佛教弟子的打坐一样,做到心无杂念,物我两忘。曾经有一基督徒弟兄告诉我“在主的面前我们要多祷告,祷告即获得力量,多祷告多获得力量,不祷告不得力量。”虽然我至今还没有感受到这种力量在我的身上运作。但是我看到我的朋友每次祷告后那幸福的表情,真是令人羡慕。心静状态下做事则往往事半功倍,致虚守静作用就在此,那么养生养神的功效也是如此。

第四,“圣人不积”.一个人活在世上,如何对待功名利禄?或者说如何认识和对待权欲?物欲?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做人,是一个古老常新的话题,但反映了一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老子认为,注重“道”的修养是做人的根本,“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在老子看来,一个人要避免成为金钱财富的俘虏,避免深陷私欲膨胀的泥潭而不能自拔,应该保持平凡,坚持朴实;减少私念,降低欲望。所谓“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在物欲横流、灯红酒绿的大千世界,如果不能保持一种平凡朴实的心态,其思想和精神世界就必然会偏离正轨。庄子为此也说得好“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也。”寥寥数语,道出了欲望与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和人生观的关系。所以老子还说“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在我看来,这个强调竞争的时代,不争仿佛有点不切实际,“圣人不积”,那毕竟是圣人。你我皆有姓有名,不敢称之为“圣人”,该如何对待来自四面八方的竞争呢?“争与不争全在于我”,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我不是圣人,但是我可以做到不参与竞争,或者少参与竞争。“科举并非第一等要紧事,天下最要紧的是读书做一个圣贤的人。”这是王阳明说的。

第五,功成身退,天之道。当一个人名利都有了的时候,那么“上德之君”是怎么样生活的呢?老子在书中教导我们要见好就收,功成身退。所谓:“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不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老子还说“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如果贪图官位利禄,永远不满足,永不停止,就会致害无穷。因为“物壮则老,是为不道,不道早已”.见好就收,不要贪恋,否则满盘皆输,赌钱如此,人生又岂不是如此。

以上是我精读《老子》之后的星星点点感悟,《老子》可谓博大精深,在阅读的过程中有时觉得他的许多话句句启迪心灵,不时在敲打长鸣警钟,使人醉之复醒,感到好像在痛饮千年陈酿,愈老愈香。“道可道,非常道”,真乃非常道也!

篇8:读《老子》有感

读《老子》有感

《老子》二十七章中有这样一句话:

“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善人”是“不善人”的老师,这易于被人理解、接受并提倡,但对“不善人”,不但不批评,还要当作我们的'镜子,用“不善人”这面镜子照出自身的缺点,以便于改正、提高自己,这不容易做到。

难怪孔子说老子是一条龙。

孔子在《论语里仁》中也说过类似的话: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我们基本上能做到把“善人”当做老师,当做榜样,能做到“见贤思齐焉”。但若把“不善人”当做镜子,“见不贤而内自省”则需要相当大的勇气、度量,相当高的涵养和精神境界。

我们之所以很难做到“不善人者,善人之资”、“见不贤而内自省”,一是对坏人深恶痛绝,二是不敢正视自己的缺点。

惟其如此,我们如果想真正的提高自己,就更应该正视自己、解剖自己,让正义之光照亮自己,让先贤的智慧唤醒自己,让恶者之行警戒自己,让道德的力量约束自己。扫除心灵上的任何藩篱,抹去心境上的所有尘垢,还一颗清纯空明的天然之心,做一个堂堂正正、坦坦荡荡的自然人。

《老子》心得

相关专题:尚无数据

篇9: 读老子有感

如果说,半部轮椅可以治天下,则一部《老子》可以治宇宙。《老子》是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

李约瑟说,中国文化就像一颗参天大树,而这颗参天大树的根在道家。可以见得:《老子》是如此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中的一颗奇葩。读了《老子》,我只能说是读了《老子》,理解了这部巨着中的皮毛罢了。对于自己,只能说,选出几个特有感想的来说。

《老子》开篇为我们讲述了“道”,道产生了天下万物,可它不是一般的道,不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是非常深邃奥妙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道创生万物的本原。《老子》中认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是“混而为一”道。这与古希腊的很多哲学家的想法很不一样,泰勒斯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水,亚里士多德认为火是万物的本原,乃至后来在科学水平比较高的情况下,出现了原子是世界的本原这一说,让我不禁思考:在古代中国,为什么会认为道这虚拟的东西是万物的本原,而不是跟西方所说的某一特定的物质。难道是文明的本质性不同吗?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其实,客观世界就是矛盾对立着的,可人们却因为自己的主观,有了所谓的美恶、善与不善,这才有了每个人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等等。可在《老子》里面,“有无相生,难以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每个事物的存在都是以其对立面的存在来体现了。也许,这就是我们中国古典哲学中的“相反相成”。

“上善若水”这是家喻户晓的一句经典了,可又有谁能真正理解这句话的内涵呢?老子以水来教化世人,用水性比喻有高尚品德者的人格。“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不就是说高尚的品格就像水那样,那么柔,停留在卑下的地方,滋润万物却不与之争。这才是最高的善吧。而如今,反思社会,争权夺利,趋炎附势,哪能体现善呢?又还有多少人做到无私呢?老子认为“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能自生,故能长生。”由天地之长久存在,是因为天地如此无私的奉献着自己。所以。老子说:“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由于自己的无私,最终成就了自己,如此都伟大呀。

其实,《老子》里讲到了很多人道的部分,正是我喜欢的。关于为人处世的哲学:“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为人之道,要求行事须留有余地,不要把事情做得太过,无论做什么都要有一个度,应该适可而止。人们不可“盈”,一个人在成就功名之后,就应当身退不盈,才是长保之道呀。

“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道之伟大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之乃万物之母呀。

老子的《老子》,是那么深奥,又是那么深不可测,早晨一露珠,夜晚一颗星,都在这伟大的道里面,渺渺众生中的我,是多么想了解这伟大的道呀,只有继续努力地学习着,才能越来越接近“道”。慢慢地了解道,如同数星星般,无穷无尽。

篇10: 读老子有感

中国道教故里楼观台大兴土木,重修庙宇,规模宏大,器宇轩昂,道法自然--《老子》读后感。道教是中国的本土教,它把春秋末年的老子抬为开山之祖,老子著有的《道德经》,区区五千字,在世界上,每字平均卖家最高。《道德经》是老子以出世的精神和理念为当权派写成的气势磅礴的入世名山之作,阐扬“道”和“德”主旨。老子在挥洒五千字后西出函谷关,不知所向。后人把老子曾经谈经论道的楼观台作为道教故里,以纪念老子。秦岭北麓的楼观台古木参天,溪水淙淙,竹林成海,是一处求道成神的仙境。以前课堂上听老师批评老子思想落后,总希望社会倒退到小国寡民的原始状态,深入读《道德经》,发现老师误解了老子,我们也在错误的品评老子。

一、老子在哲学上首先提出“道”论。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认为世界的本原就是道,这种观点直抵宇宙本体。哲学家和神学家都在思索宇宙本原,中国古代哲学家有“五行”之说,认为宇宙由水木金火土五种物质组成;印度古代神学家认定宇宙由地火水风四种物质构成;西方神学家则认为上帝创生世界。老子的宇宙生成论和物质构造的直觉猜想,认为天地万物概由阴阳二气和合而成的冲气组成,既不同于一,又不同于二,故称之为三,这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与近代西方实证科学中的原子构成学说十分近似。宇宙之大,粒子之微,都在二千五百年前老子的构思当中,实在难能可贵!老子提出的“有无相生,祸福相依”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也是先秦时代的哲学高峰。

二、在政治上,老子反对战争,主张无为而治。

1老子反对战争,说“兵者不祥”(战争是不吉利的),但又强调要加强自己的国家安全,提出“轻敌几丧吾国”,要有防御之器,不能随意泄露国家机密,即“微明利器”。

2他还重视农业生产,认为“治事莫若啬”。并不是很多人理解的“啬道俭德”,把老子重农思想淹没在刻啬精神之下,啬通“穑”,是耕稼,农业生产,读后感《道法自然--《老子》读后感》。

3老子的无为治国是“无为而无不治,无为而后有作为”,我们要透过“无为”,看到“无不为,有为”的实质。他提出“无为而治,以正治国,不争之德,执古御今,希言自然”。老子告诫统治者不要横征暴敛,穷奢极欲,挥金如土,致使民不聊生。忌好大喜功,胡作非为,折腾老百姓,用打击、镇压和杀人作为统治手段,因为“民不畏死”,即“有为难治”。治国不要影响百姓的正常生活,当政者要总结古代治国方法,“以古御今”,“不争善胜”,“报怨以德”。这样,才会使国民回到小国寡民“尊道贵德”的悠然自得中。即“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小国寡民”并不是老子认为历史倒退到古代好,而是希望人民生活安居乐业,恬然自乐。

4在政治上,老子还提出“大国以下小国”的国际关系思想和主张。即大国不要鄙视小国,应当高姿态,屈尊俯就,自觉处于雌伏地位,以得到小国的信赖和指靠;小国尊重大国而见容于大国,大小国能满足各自述求,各国才能和平共处,相安无事。在今天世界西方各国提出的“中国威胁论”妄言中,中国睦邻友好,和很多小国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实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使妄言不攻自破。

三、人生理念上,老子的清虚自然思想更是从古到今人生哲学中的绝唱。他提出“致虚守静”,上善若水、功遂身退、归真返璞、道法自然、少得多惑“等思想正是中国当代社会大变革中,疲于名利、金钱等物欲、欲横流中的醒目镜。告诫人们当身存长命,顺应自然,不争不抢,甘于像水一样谦下、不争、涵容、柔弱,应变自如,其结果是”若水胜刚强“。做人应该”知人自知,自知者明“”天长地久“天地无私故能长远,长生长存,人应自知谦退,反而能赢得别人的爱戴,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要虚怀若谷,知足知止,认识到”罪莫大于多欲,祸莫大于不知足“,远离五色五味,不被名利困扰,珍惜生命。为人要善良,讲话实在,学业专精,向圣人学习”不争之德“。”夫为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在社会竞争激烈的今天看老子,他讲的不争其实质是一种稳妥积极的顺应自然的争,是一种存身之道,是”上善若水\"。老子被尊为神,名副其实。

相关专题 老子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