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集体主义的思想源流与现状

攒劲苹果树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攒劲苹果树”参与投稿,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论集体主义的思想源流与现状(共9篇),希望您能喜欢!

篇1:论集体主义的思想源流与现状

论集体主义的思想源流与现状

集体主义是人类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其思想源流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初期,起着对社会和人性发展的促进与稳定作用.但是与我国进入市场经济伴随而来的是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弱化的倾向.在此背景下,我们一方面应理性地强调在新时期个性自由和个人价值实现的社会互动性和必然性,另一方面也应更加理性地处理好个人与集体间的`各种关系,使个体与集体在和谐互助的氛围下健康发展.这样才能达到对新时期集体主义的重建与弘扬.

作 者:宋新军  作者单位:华侨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系,福建,泉州,36 刊 名: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AQIAO UNIVERSITY (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 年,卷(期): “”(4) 分类号:B822 关键词:集体主义   历史   现状  

篇2:再论易氏源流和易水

再论易氏源流和易水

前几年,我在“易氏源流考辨”(台湾[古今艺文]季刊25卷1期)文中己讨论过,史籍和易氏家谱关于易氏起源,多是牵附为春秋战国时,齐国大夫雍巫易牙,或姜太公之后人,或战国时魏国易恺,因受封食采久居于易水,其后人系以易为姓.只要稍加思索,就会发现这些说法是荒谬的.试翻开历史地图看,齐国在今山东省,魏国在山西南部和河南北部,而易水在今河北易县境,在秦统一以前属燕国,据《史记.燕昭公世家》,只有燕易王(公元前332-3)和燕王哙(前320-3)时,,燕国受齐侵拢。公元前3,齐大胜,占领过一些燕地,至昭王廿八年(前284),燕打败齐国,收复失地.仅短短30多年,易水可能曾为齐国占领,动荡未稳.齐人及其后裔不可能在易水食采或久居.而在此前300多年的齐桓公当政(前685-643年)时,燕国更不可能让齐国的易牙,在其易水食采了。推测是因齐大夫雍巫,善知味,以“易牙”( 改易牙齿)赞其烹调技艺,类似今人称加餐为“打牙祭”,后竟成为其字号易牙,引起后人将燕属易姓,牵附成齐易牙后裔的荒谬说法。而魏国和燕国之间,隔着韩国和赵国,魏人更不可能在燕属易水食采久居的。很显然是受一些姓氏受封说的影响,而牵强附会的。但是它们都承认久居于易水的某氏族,始以易为姓。因此我提出,易氏的起源,是春秋以前,久居易水的某氏族(很可能是有易氏或有狄氏)始以易为姓,是自然演变,不一定因受封食采,故无确切的始祖,这才合乎常理和逻辑。现就新发现的史料再补充讨论。

我们知道,许多史籍甚至正史的资料来源,有一些是采自家谱,汉代以前的皇族家谱―属籍,诸王世谱,和功臣家谱,以及随后官修官管的家谱,后来发展到士庶也私修家谱,编撰者固然不乏学识渊博之士,由进士翰林为官的退休者,如欧阳修苏洵等,而越到后来,修家谱扩展到平民各姓氏后,执笔者则多是秀才举人,在学识和历史知识上的参差,图书资料的`不足,因而牵附成各种荒谬的说法,是不难理解的。再者自魏朝实行九品中正制以后,“立中正不考人才行业,空辨姓氏高下”(《魏书》崔亮传),吏部选官,也主要根据家谱。由于家谱成为选举官员的依据,于是士族赖以保持和维护其地位,庶族则群起伪造或攀附望族,以提高地位。东汉以来形成的士族或世族官僚集团,至魏由九品制,从法律上按门第分配官位,相互排挤,以上欺下.“一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晋书》刘毅传),”士庶之际,实自天隔“(《宋书》王弘传).士庶的等级不同,享受的政治经济特权也不同,士族不服徭役,于是便出现入士族家当私户,或伪称士族.且婚姻也依门第,各层次的士庶族,自成婚姻集团,重门当户对,《通志.氏族略》称六朝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在这种政治历史条件影响下,有意无意攀附名人世族,乃势所必然。

固然皇帝赐姓封地,因地为姓氏,历史上事例不少,但也有牵附的,我在考辨文中谈过,易氏家谱将魏元帝曹奂景元四年(263)前后的将军兼雍州剌史易恺,牵附成战国魏人,受封于易水而为姓的始祖,甚至更追远魏之先祖毕万为始,可算有代表性。百家姓中有卢,高,丁,年等姓,都说是姜太公之后裔,受封于某地,因而得姓,我未研究这些姓源,是否合乎事实,只质疑姜太公后裔,为何不随国君兼能人的祖先姜太公,姓姜或姓吕为荣,而要以封地另立小姓。在一种姓源说形成后,封建保守思想下的士子秀才,人云亦云,不加深究,以讹传讹地延传下来,甚至直到现在,出版的不少姓氏辞典之类书中,各姓氏起源等资料,多只是照录旧书,未加考究其矛盾和客观可能性,也有偶尔疏忽误传的,例如[辞海]这样经多少专家学者审校,多次出版的书,也难免疏忽;在其“雍”字辞条中,分明是雍巫字易牙,却又在“易”字,姓氏辞条中,写着齐有易牙,把名字当成易姓,经我提出意见后,最近新版缩印本才删去齐有易牙,改为唐有易重,所谓错话假话重复多次,也能使人信而不疑,可见传统说法影响之深。由此推想,则清朝以前,学问不高的举人秀才以下的撰谱者,盲目照辑旧谱,姓源于受封,以讹传讹,更越传越? 肫妫?筒蛔阄?媪恕?BR>    史籍和易氏家谱关于易氏起源说,也像其它一些姓氏,总是往受封上扯。较早在唐朝林宝著[元和姓纂]中,只说是齐大夫易牙之后,可能觉得以名字作为姓说不过去,后来的书增改为雍巫受封于易水称易牙,竟不顾常理,一个齐国大夫易牙,怎么可能在燕属易水受封。最近,发现江西萍乡东部易氏家谱,在一篇谱序中提到,易氏在“殷商时为易氏部落”,这可说佐证了我前面提出的说法:易氏在春秋以前,由久居易水的某氏族,始以易为姓。但该谱却不舍受封说,仍牵附姜太公之太子名灶

[1] [2] [3] [4] [5]

篇3:论美国黑人现状

根据维基百科,美国人口的数量截至4月止为3亿1574万3千人, 其中黑人占12.85%;而据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我国的少数民族占全国人口的8.41%。同样是“少数民族”,中国的少数民族不仅不会受到种族歧视,反而拥有多种优惠政策(高考加分、经济扶持),并在很多方面优越于汉族。是什么造成这种差异?下面我就几个方面谈谈我的研究成果。

一、黑人的历史。

美国黑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6世纪美洲沦为欧洲殖民地的时期,他们以奴隶的身份被卖到美国。到17 世纪中叶,每年有10,000 名奴隶被船运到大西洋彼岸。到18世纪,贩卖奴隶达到每年60,000人的高峰。几个世纪以来,有近1,000 万的非洲奴隶被运到了西半球。其中一半以上是在1720 年至1820 年这100 年间抵达的。80% 以上是在18 世纪初年至19世纪中叶抵达的。黑奴主要运往美国南部诸州的棉花、甘蔗种植场和矿石当苦工。在经过长达两个世纪的奴役过程中,他们失去了固有的祖先语言和文化,身上的基因也变得多样化(其中掺进了相当多的的白人基因),与美国其他种族差距也越来越小。慢慢地他们形成了一个属于新世界文化的人种――美国黑人。

二、黑人的现状

1.失业率高

据美国劳工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16岁到24岁的年轻黑人男性10月份的失业率为34.5%,是美国总人口失业率的三倍。16岁到24岁的年轻黑人女性10月份的失业率为26.5%,相比之下,16岁到24岁所有年轻女性总的失业率为15.4%。年轻黑人男性和女性总的失业率为30.5%。

2.收入低

《美国非裔状况》调查报告显示,非裔家庭收入只有白人家庭收入的1/10;黑人享受的福利只占白人的3/4。据美国人口普查局9月12日公布的报告,美国的贫困人口为4624.7万人,其中黑人1092.9万,占黑人人口总数的27.6%,比例最大;其次是拉美裔,比例为25.3%,而白人的贫困率却仅为12.8%。18岁以下的美国儿童中,有21.6%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而黑人儿童的贫困率高达38.2%【2】[1]。

3.犯罪率高

虽然黑人只占美国总人口的12.85%,但在监狱中,黑人罪犯却占47%。

4.医疗保健程度低

黑人比白人获得更低的私人医疗保险和政府的医疗福利机会。据统计有十分之一的黑人没有医疗保健;只有一半的黑人有私人医疗保险,五分之一的黑人享受医疗补助或老年保健医疗;在无任何健康保险方面,黑人是白人的两倍。

黑人的居住环境也比白人居住的`环境恶劣,诸如空气和水的污染,毒品泛滥等等,近年来爱滋病的传染极为严重,据统计至间,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被确诊的3269名艾滋病患者中,有80.7%是黑人,黑人患艾滋病的几率将近是白人的7倍。

5.隐形歧视严重

据美国城市联合会发表的题为《美国黑人状况》的报告表明,在美国,黑人被逮捕后,被关进监狱的可能性比白人大3倍,黑人被判死刑的可能性比白人大4倍。犯同样的罪,黑人平均服刑比白人长6个月。美国司法统计局20发布的《警方和犯罪案件受害者报告的犯罪案件统计》也第一文库网表明,仇恨罪行的罪犯所占比例最大的是白人,占61%,而仇恨罪行的受害者中所占比例最大的为黑人,占72.9%。

三、因果回路图

四、造成黑人阶层现状的原因

1、教育程度

虽然亚伯拉罕・林肯总统1862年发表了《解放黑奴宣言》,并在内战胜利后废除了奴隶制,然而在很多方面仍然限制着黑人,并且还出现了”分离但平等“的种族歧视。教育方面,在1954年以前黑人禁止到公立学校与白人一起学习,他们只能上黑人学校;在白人高校的招生政策中也常出现歧视性条文,将黑人学生拒之门外。1954年美国最高法院在审理布朗诉托皮卡市教育董事会时,判决公立学校所实行的种族隔离教育是不平等的,违反《宪法第14条修正案》。这才禁止了种族隔离,但是因为黑人缺乏教育准备,缺乏阅读习惯和智力训练,所以在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仍然比不上其他人种,依然是所有人种中最低的。

据统计美国25岁以上人口组成的家庭共有1亿1082万多个,其中年收入在10万美元以上家庭共有 2363万户,占25岁以上人口组成家庭总数的21.3%。 在年收入10万美元以上家庭中,大学以上文化水平家庭年收入10万美元以上的家庭有1417万7000户,占年收入10万美元以上家庭总数的 59.99%。 [3]

上过大学但没有毕业文凭家庭年收入10万美元以上的有336万户,大专文化水平家庭年收入10万美元以上的有213户。这两类人群可归类于高中以上大学本科毕业以下的教育水平之列,他们年收入10万美元以上的家庭总数为549.2万户,占年收入10万美元以上家庭总数的23.24%。

高中文化水平家庭年收入10万美元以上的有341万5000户,占年收入10万美元以上家庭总数的14.45%。

9年以下文化水平家庭年收入10万美元以上的有18万1000户,9至12年文化水平家庭年收入10万美元以上的有36万4000户,这两组人群皆归属于高中以下文化水平的人群,他们年收入10万美元以上的家庭总数为54.5万户,占年收入10万美元以上家庭总数的2.3%。

这四组教育程度不同的家庭收入反映了为什么教育对家庭收入的影响是如此重要,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家庭,他们在年收入10万美元以上家庭总数中只占的16.75%,也就是不到两成。而余下八成多高收入家庭至少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家庭。因为黑人的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所以黑人平均收入是美国最低也就变得正常。

2、生育率

黑人的生育率历来就比其他人种的生育率高,生育率高带来的结果是生活成本增加,然而黑人的平均收入却是最低的,这样平均到每个孩子的生活成本就比其他人种少,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也因此减少。

3、隐形歧视

黑人是以奴隶的身份进入美国,受到了多年的歧视,尽管现在已经明令禁止种族隔离,然而这种想法在很多白人的思想里仍然根深蒂固,他们不愿和黑人住在一个社区,在大部分城市中,依然很容易能够分出“白人”、“黑人”和其他少数族裔的聚居区。奥巴马在从政之前曾经担任“社区组织者”,这似乎是一个普通的社会职务。然而,美国人都明白这里的“社区”特指黑人聚集区。而且,黑人与拉美裔聚集区往往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治安较差和社会问题丛生的区域。可见黑人仍然受到隐形歧视。

参考文献 [5][4]

[1]《美国种族简史》

[2]《隐性歧视让美国黑人机会匮乏犯罪率居高不下》 -08-06 《t望》

[3]《美国宪政历程:影响美国的25个司法大案》

[4]《美国教育程度和家庭收入》

[5]《黑人总统,美国准备好了吗?》 中国网 -04-13

篇4:中医史学家谢观与中国医学源流论论文

中医史学家谢观与中国医学源流论论文

一、早年积学

谢观出身中医、名儒世家。曾祖谢翔,为一方 名医。祖父谢润,字葆初,清代医学家,自幼随父习医,学宗清代名医喻嘉言(名昌,江西新建人)、徐 灵胎(名大椿,江苏吴江人),尤精于伤寒诊治,故 治外感病证辄效,为杏林所重。著《医学经纬》五 十卷,惜未能刊行,后由谢观集其遗著,编成《葆初 先生医集》。其伯祖兰生,亦为孟河名医。

父钟英,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举人。江苏 布政使黄彭年,曾邀钟英至苏州参政论学。钟英先 生尤精地舆学,丰藏全国各省舆地图册,亦工于古 文辞,曾致力洪亮吉《三国疆域志》补注研究,审事 迹,断是非,悉参于陈寿《三国志》凡州郡、关津、镇戍废置分合,皆以陈寿为主,一一核实,追其本, 溯其源。前后费时十年之久,五易其稿,终撰成 《三国疆域志补注》,于光绪二十四年(18)由 湖南付刻印行。尚有《补水经注洛水》等著述传 世。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政变”后,回故里授徒讲学,为世之名儒。

谢观幼承家学,颖悟勤勉,得父严教,早年即精 研经史、舆地之学“于古今山川形势、郡邑沿革, 已了如指掌。”亦习秦汉诸子,“为文章,不懈而及 于古”(吕思勉《谢利恒先生传》)。尚得祖父悉心 教诲,熟诵《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及方书、本草。

甲午(1894年)战争后,海内争言维新。其邑 有龙城书院,亦应时改为致用精舍。时谢观年届 15岁,有志新学,遂入致用精舍,肄经史舆地之学历次考试,皆名列前茅。时同邑有名医马培之 (1820—1898年),亦出身世医,随祖父临证十六 年,尽得其学,以内、外、喉三科见长。曾为慈禧太 后治病(1880年),人称“马徵君”。为孟河学派代 表人之一。此间,谢观慕其医术,特往拜于马氏门 下,颇得马氏钟爱,亦尽得师传。光绪二十七年 (19),谢观肄业于苏州东吴大学,因遭逢外患 而辍学。

二、教育名家

光绪三十■_年(19),谢观始以地理之学, 任教广州中学。不久任教两广优级师范学校。因 谢观饱读经史、舆地、医学,且贯通古今,故教学生动形象,一时之间,游学预备科、陆军中学、广东法 政、初级师范、陆军小学、随宦学堂等诸名校,且诸 校争相延请,成为广州地理名师。然因诸校延请甚 多,课务繁重,又因谢观老母不服岭南水土,教学三 载,遂辞归上海,至商务印书馆就职,编纂地理图 书。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上海营造富商叶澄 衷氏创立澄衷学堂,闻谢观声望,敬其才智,特聘观 为校长。谢观赴任后,“严管理,勤教课”不久,澄 衷学堂成为当时国内名校。辛亥(19)革命 后,国体变革,谢观又为故里武进县请回主政教育。 赴任两年之间,武进教育迅速发展,原学校30所、学生4000余名,不久学校即扩展至158所、学生6 万余名。经教育部核定,成绩名列全国第二。袁世 凯曾召谢观入京,欲委任谢观为江苏省教育厅长, 谢氏“豫(预)烛洪宪之变”(吕思勉),婉辞不就。

三、主编辞书

民国3年(19),谢观重返上海商务印书 馆(时于商务印书馆担任编务,有同乡恽铁樵。其 时,恽铁樵主编《小说月报》,尚未以医名世。谢观 与之相交甚厚),主纂地理书籍,先后编成图书30 余种。谢认为一统志暨各省郡县图经,多详载古迹 风景,而有关地形、地质、气候、风俗、物产等,却罕 能述其详,以致‘‘失地学真意,阙经世之用”,遂提 出欲纂各省新志,然诸多因素所限,未能成功。

谢观虽忙于教育、教学及编纂地理图书,平曰 亦未以医为业,然于中医典籍涉猎,则从未间断。 遇亲友患病,则亲为处方治疗;若遇儒医、世医,或 草泽铃医有一技之长者,必殷勤询访以求教,从未 因忙碌而荒废。谢观出身中医世家,其医名亦多闻 于人。故受商务印书馆之托,主编《中国医学大辞 典》。谢受任后,“纵览古今医籍,旁及朝鲜、曰本 之书,汰其芜,去其复,存其精英,历时八载,成书三 百五十万言”。该书收词目37000余条,于民国10 年(19)初刊。先后再版31次,为20世纪初 中国医学权威辞书,亦为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综合 性医学大辞书。此书收罗宏富,剖析详明,体例新 颖,开我国中医药辞书先河。书成后,谢观辞谢商 务印书馆职务,将其上海寓居命名为“澄斋”,专心 探究岐黄之术,恪守医界公务,从事治病救人、办学 授课、研讨学术等医事活动。

四、献身医学

早在商务印书馆编纂期间,于民国6年(1917 年),谢观曾应著名中医丁甘仁邀请,任上海中医 专门学校首任校长。丁甘仁亦武进人,居孟河镇。 与谢同乡,且同为名医马培之弟子。该校成立,为 北洋政府备案批准第一所中医院校。据载,亦为我 国中医学校首创。谢观赴任后,亲定课程,亲编讲 义,亲自教授。后诸多中医学校兴起,其教学课程 与讲义,多取则于谢氏。民国14年(1925年),因 其业绩卓著,声名遐迩,上海成立神州医学总会,并 创办中医大学于闸北,复延谢观出任校长。该校培 养对象为中医高级人才。不数年,因时局不稳而中 綴。

民国(1929年),谢观为团结中医界人 士,发起成立上海中医协会。适值国民政府中央卫 生委员会通过“废止中医案”。中医协会宣言坚决 反对。谢观积极参与组织“全国医药团体联合 会”,并召集全国医药团体代表大会。会上,推谢 观为代表,入京请愿,废止中医案由此得免施行。 同年秋,卫生署及教育部复颁中医学校名称及管理 药商规则,于我国医药业发展极为不利。12月,复 召集第二次全国医药代表大会。谢观推为主席暨 常务委员,始正中医、中药之名为国医、国药。会 终,谢观再度推为代表入都,致使上方撤销所布规 则,中国医药始得以逐步发展。

民国(1931年),上海中医协会改组为上 海市国医公会,谢观推为主席暨监察主席。同年, 又成立中央国医馆,谢委任为常务理事兼学术整理 委员会委员。民国22年(1933年),上海市国医分 馆成立,谢推为常务董事。民国24年(1935年)中 央国医馆改选,谢观再度连任。次年(1936年),谢 年届57岁,因劳累过度,至身心不支,遂于当年国 医节后,辞谢公务,退居澄斋,潜心学问、著书立说 及教课授徒,兼之行医救人。

谢观平生著述甚丰。主要医学著作,除前述? 87 ?外,尚有《中国医学源流论》、《中国医话》、《中国药 话》、《澄斋医案》、《澄斋验方》、《澄斋杂著》、《澄 斋年谱》、《谢利恒家用良方》、《气功养生要诀》、《钟英先生文集》、《谢利恒先生全书》。谢氏弟子 众多,秦伯未、程门雪、严苍山、章次公、虞舜臣、余 鸿孙、张赞臣、陈存仁等,皆为现代名医。

五、名者成因

继《中国医学大辞典》后,谢观潜心研究,历时 十载,上溯炎黄,下迄近世,尽平生才学,完成《中 国医学源流论》,是谢观学术力作,亦为医学史名 著。今人余永燕先生研究,以为谢观史学观点,立 论中肯,符合唯物史观。其医学史观有三大特点。

其一,谢观主张凡有志于医学史者,必通古达 今,涉猎历史、地理、自然、生物、社会等诸多学科, 且熟贯于胸,方能通观达变,论点肯綮,论据充分, 论证缜密。阅读其史学名著,谢观诸科知识,功底 深厚,随处可见。如谢观针对诸家医学流派学术歧 义,运用其丰富地理知识,溯流探源,指出中国疆域 广阔,寒温热三带,气候各异,风土人情亦各异,必 有温、凉、攻、补诸派,因此告诫诸医家,不宜偏执一 隅,互相攻许,以致医说纷歧,贻害世间。

其二,谢观学识渊博,精通史学、考证、古文,且 能熟练运用诸学说,透视中医发展与儒学两者间密 切关系,并揭示个中规律。儒学为显学,中国古代 文化动态及其发展,皆受其左右,而中医学术变化, 与其密切相关。谢观认为宋代以降,医儒二者,如 孪生兄弟,联系益趋紧密,儒医思想活跃,尤善总结 与推理,使中医学术,不断得以争鸣,从而促进诸家 医学流派,不断发展;医学理论,日臻完善。

其三,谢观于近代医界流派与诸家得失,皆以 历史发展眼光客观加以评述,中肯而不偏颇,既倡 导保存国粹,亦容纳新知,绝无偏激之言;于诸多正 在发展变化之中事物,尤显史学家风度,冷静观察, 精密思考,疏导畅流,给后人以深深启迪。

此著不过七万余言,纵论古今,上下数千年,而 祖国医学发展概貌,尽述其中。清中叶医学大家徐 灵胎,亦曾著《医学源流论》。徐著论述广泛,涉及 经络脏腑、脉、病、方药、治法、书论、古书七门。徐 ? 88 ?著特点,针对当时医界弊端而立论,每论不过千言, 然其论述深入浅出,蕴含医学至理,其语言精美,论 述缜密,令人发聋振聩。其著亦不过六万余言。而 谢观论述医学源流,既吸纳徐著论述长处,每篇论 述,长千余言,短亦不过千言,论述内容,则另辟蹊 径,中医药经典,诸学派,各学科,溯其发展源流,探 其兴衰规律。二著较之,各有千秋,可谓徐谢二璧。

谢观为何能完成这部史学名著?

昔唐太宗李世民曾曰:“以铜为鉴,可正衣冠; 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这‘‘以 古为鉴,可知兴替”,即以史为鉴,可识世事兴衰因 缘,换言之,即可识国家与社会发展规律。作为一 部中国医学发展史,探索祖国医学源流,揭示其内 在规律,推进中国医学科学不断向前发展。而作为 一位中医史学家,不仅要通晓中医临证各科医学, 尚须熟谙数千年中医典籍,熟悉中华文化史发展, 同时,尚须具有敏锐之史学洞察力与科学之治史方 法。谢观先生正其人也。

其一,谢观出身名儒、中医世家,自幼聪颖好 学,且家教甚严。12岁之前,即受严父庭训,读毕 四书五经,通诸子,熟地舆,使国学根基深厚。祖 父、伯祖皆为孟河名医,皆悉心传授于观,使谢观自 幼熟知中医经典,方书、本草,亦了然于心,使之祖 国医学功底扎实。

其二,谢观青年之后,入学致用精舍,力求新 学;出名师门下,得名医马培之之传;后又勤访诸名 医,医学素养曰增,诸科医术渐精。陈存仁《谢利 恒先生传记》中载:“凡同道中有一长可取者,辄乐 与周旋,罔论儒医、世医,即草泽铃医,亦殷勤询访 讨论,不肯放弃也。”其不耻下问、虚心求教,由此 可知。而就学苏州东吴大学,更饱读经、史、舆地、医学,拓展诸科学业,完善诸科知识结构,为日后研 求学问,探史溯源,著书立说,更储以丰厚之备。

其三,谢观于商务印书馆前后任职十余年期 间,前期编纂图书数十种,概以地理图书为主,后期 历时八载,遍阅历代中医药典籍,编成《中国医学 大辞典》。商务印书馆于18创立上海,开我国 现代出版业之始。该馆以‘‘开启民智,昌明教育” 为宗旨,继承中华文化,传播海外新知,馆风严谨务实,是人才荟萃、名家辈出之地。从该馆走出一大 批杰出人物,如张元济、郑振铎、蒋梦麟、陈原等,皆 为一代名家。谢观在馆期间,正值该馆走向昌盛时 期。其文化积淀之深,学术氛围之浓,为谢观学养 之拓展与积淀,提供优越条件,亦为谢观著书立说, 奠其厚实之基。

其四,谢观中年以后,组织并参与许多医学活 动,担任中医药协会主席,出任中医药院校校长,审 定课程,撰写讲义,任教课徒,学术讨论,行医救人, 凡关医药事业发展,谢观皆事必躬亲,以身作则,数 十年如一日。此为谢观,积有丰富社会经验,扩大 了解社会视野,使之探讨、思考祖国医学源流,于中 国医药事业之发展,皆持有独特见解。人生阅历丰 富,为其编写医学史名著,提供重要条件。

其五,该书成于1935年,时年56岁,正值谢观 研诸学问、收获成果丰硕时期。谢观自幼即受儒、医两家熏陶,胸怀经邦济世之志,心存疗病尽善之 诚,平生矢志不移,持之以恒,精勤不倦,至中年以 后,合于一心,归于一书,笔纳千秋医史,评说诸家 医术,纵横捭阖,析疑辨误,正本清源,而归之于一, 冀“吾国医学前途发扬光大”,其心何其之诚,其志 何其之坚!

由此可见,此著诞生于世,可谓顺理成章,水到 渠成。亦让人得知,_部名著诞生,需具多重因素、多方储备,需经久历炼,进取不止,方可孕育而成,正如史学家吕思勉为谢观立传曰: “世之知君者,以舆地、医药之学及古文辞。顾君之所长,初不止此。予尝与君上下其论议,君于千载以前,湮沈( 沉) 晦塞之事,洞见其所由,若烛照而数计,其于当世之事,剖析其得失,而逆测其迁流之所届,著蔡弗能违也。君真振奇人哉,而仅以舆地、医药、古文辞鸣,时为之乎,而岂君之志哉!”思勉先生评价,可谓名副其实。启迪后人之深,斯可鉴而知之。

篇5:招牌的源流与变迁

招牌的源流与变迁

招牌是当代商家常用的.广告形式,大大小小的招牌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装点着城市和乡村的大街小巷.

作 者:张青  作者单位:山东轻工业学院 刊 名:寻根 英文刊名:ROOT EXPLORATION 年,卷(期): ”\"(2) 分类号: 关键词: 

篇6:规则意识与宗教源流

规则意识与宗教源流

公民规则意识的强弱与否,是衡量一个社会繁荣、进步与文明的重要标志.规则意识的培养与确立,与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宗教信仰有着不可割舍的渊源.西方宗教的道德戒律曾为其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则意识的确立助了一臂之力,而中国的儒家学说却起着较明显的阻滞作用.中国的入世,使我们规则意识的培养面临更迫切的现实性和紧逼性.

作 者:欧翠珍  作者单位:广州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刊 名:广州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ANGZHOU ECONOMIC MANAGEMENT COLLEGE 年,卷(期): 3(4) 分类号:B92 关键词:规则意识   宗教   儒家学说   中国   西方   入世  

篇7:论美国英语的源流及其普及趋势

论美国英语的源流及其普及趋势

语言具有民族性,它是表明一个民族的归属和认同的'特征.美国英语是英语在北美特殊的环境中形成的一种变体,同时又是美国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美国民族的历史发展和时代精神.本文采用宏观语言学的历史研究法,从美国历史文化角度,分析了美国英语形成、发展和普及的社会因素.

作 者:白常山  作者单位:内蒙古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内蒙古 通辽,028043 刊 名: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年,卷(期): 14(5) 分类号:H310.9 关键词:语言   美国英语   民族性  

篇8:论云南影视的历史与现状

论云南影视的历史与现状

张婷婷

(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云南 昆明650500)

摘要:前,云南影视作品呈现出“少数民族题材丰富、比重大,不同历史阶段主题各异,主角以女性为主,总体上影响力广泛,重视音乐歌曲创作”等特点。近年来,云南影视创作中,本土影视作品拍摄少、外来片或借景拍摄较多,拍摄模式以“外来导演+外来演员”为主,电影创作减少、电视剧创作增多,影视产业化进程加快。但云南影视发展也存在云南本土和云南题材影视作品少,对云南重大题材挖掘不足,缺乏本土人才等问题。

篇9:论云南影视的历史与现状

中图分类号:J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 -723X(2012)10 -0063 -04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08BXW023)

作者简介:张婷婷(1981-),女,云南昆明人,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广播电视艺术研究。

云南地理环境奇特,民族众多,多民族的交汇融合缔造了绚丽丰富的不同特色的民族文化。从五六十年代开始,以云南少数民族生活为叙事对象的影视作品开始大量出现,成为了中国电影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近年来,云南本土的影视创作更成为了宣传云南的一张名片。2003年7月,云南省委明确提出要用3年左右时间,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为云南省新的支柱产业和经济新增长点,使云南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整体进入全国前10位。2003年9月专门组建了云南省影视创作指导小组,文化先导战略促进了云南影视业的发展,使云南的影视作品创作出现了又一个高潮。本文以2003年作为时间界限对云南影视发展阶段进行划分。

一、云南影视回眸

1.少数民族题材影视作品丰富、比重大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云南拍摄的50多部电影中,以少数民族为主题的影片就占了95%以上,主题丰富多彩,如建国十七年间拍摄的《山间铃响马帮来》、《五朵金花》、《阿诗玛》等;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末,这一时期拍摄的少数民族题材影片大约有24部,有《孔雀飞来阿佤山》、《孔雀公主》、《青春祭》、《相约在凤尾竹下》等;九十年代拍摄的《彩月和她的情人》、《云南故事》、《兰陵王》等。

此外,还有少部分电影只将云南设置为故事的发生地之一,而不是以少数民族为主题,如真实再现红军长征艰辛的《金沙水拍》,是对红军长征途经云南的历史描写;影视经典《西游记》、《孽债》、《棋王》等都只是借了云南的风光作为背景拍摄,或只是将云南设置成故事的发生地之一,主题并不是本土原创故事。

2.不同历史阶段影视作品主题各异

电影并不是一门“孤岛”艺术,它总是要和时代背景相契合,或反映现实,或借古喻今。云南的少数民族题材影视作品也不例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的身上总是肩负着特殊的使命。

(1)新中国成立初期十七年间,所拍摄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由于统一中国、解放云南的需要,里面包含着较强的政治色彩和国家意识形态,如影片《山间铃响马帮来》、《芦笙恋歌》、《摩雅傣》、《景颇姑娘》、《勐垅沙》、《边寨烽火》等都遵循着这样一个模式: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正义而勇敢的各族群众与企图对新中国政权进行破坏与颠覆的敌人构成了一对互相对立的戏剧矛盾,最后以正义战胜邪恶,人民群众战胜凶恶的敌人,或者当地少数民族同胞通过解放军的帮助打败欺压他们的邪恶势力,获得新生活结尾。

(2)文革后期至八十年代末,这一时期经历了动荡,社会开始稳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确立后,全国开始大力发展经济建设。这一时期的云南电影淡化了政治性的话语,主要是记录和展现云南的历史,如《从奴隶到将军》、《孑L雀公主》、《四渡赤水》、《姑娘寨》等影片。另一主题则是用外来者或者说“闯入者”的视角看云南的某个少数民族,继而深受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并受其改变。如《青春祭》、《绿海情波》、《阿星,阿新》、《台湾情侣的奇遇》等。除此之外,这一时期也是出现较多少数民族题材儿童电影的时期,如《应声阿哥》、《红象》、《神奇的剑塔》、《走进象群》等。

(3)九十年代,好莱坞大片开始进入中国市场,本土电影也在慢慢崛起,云南的影视创作受到冲击,进入了发展的低谷期。主题较之前两个时期创新不足,主要有根据民间传说改编的《葫芦信》、《兰陵王》等;讲述云南人民抵御侵略的《国际大营救》、《抗暴生死情》等;讲述经济发展对云南当地少数民族造成冲击的《梦断南洋》等。

3.影视作品主角以女性为主

云南的电影中主角基本上都是以女性为主,女性在影片中成为了承担多重意义的表象。如《摩雅傣》、《景颇姑娘》讲述的就是一个在旧社会被欺凌,迫害的女性,最后在党的帮助下走向了新生。在这里女主人公成为一种民族新生的象征物,个人命运又直接象征了少数民族作为一个整体的发展命运,他们受尽奴役,在新中国获得新生;(论文范文 )《芦笙恋歌》、《边寨烽火》、《勐垅沙》等影片中的女性角色则是既勇敢又泼辣,带领本民族兄弟与共产党一起赶走欺压人民的山官、地主与国民党的残余势力;《五朵金花》中的五位女性角色是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积极参与者;《青春祭》、《洱海情波》中的女性是外来的“闯入者”,最后受到了当地人们的感染,融人了当地人们的生活。与之相对照,少数民族题材影片中的男性形象便成了较为次要和无力的角色,他们甚至在一些原则问题上犯错误,但就是这些地方,才是促使影片情节生动、曲折,人物形象立体多面的重要因素。

4.影视作品总体上影响力广泛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山间铃响马帮来》、《摩雅傣》、《五朵金花》、《阿诗玛》等一批云南民族题材的影片的放映,使云南走向了全国,走向了全世界,随着这些影片的出现和片中歌曲的传唱,使大理、丽江、西双版纳等地成为旅游热点。目前,每年到云南旅游的中外游客达1000多万人次。这些作品也使云南的民族文化得以四处传扬,引起了外界对云南这块神奇土地的关注。除外界对这些影片的喜爱外,最重要的一点则是这些影片也受到了云南本土观众,特别是少数民族观众的喜爱,并对他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他们重新构造自身文化的一部分重要内容。例如,白族人民非常喜欢真实地反映自己民族风貌的影片《五朵金花》,并掀起了向金花学习的运动,直到今天还会将白族姑娘称为“金花”。景颇族至今在结婚的时候,还要特意放映《景颇姑娘》招待客人。

5.重视影视作品音乐歌曲

云南早期拍摄的电影往往是在人们听到了一首首独特而优美的歌曲时,就想到了是哪部片子。许多优美动人的主题歌和插曲都流传至今,成为区别十七年其他种类电影的突出特征。比如《山间铃响马帮来》中的“秋收对唱”、《芦笙恋歌》中的“婚誓”以及《五朵金花》中的“蝴蝶泉边”等歌曲,独特的民族风味、委婉动人的旋律使它们获得了极强的生命力,歌曲结合影片本身来展现意义,让人们至今难忘,有的还被年轻一代的歌手制作成摇滚版,在不熟悉那个年代的年轻人中广为流传。有的配合着情节的双层结构,第一节抒情,第二节表意。比如《山间铃响马帮来》中的同名主题歌,先是唱“清清河水流不完,鲜花开满山,重重青山望不断啊!马帮行路难”。接着就是“毛主席的马帮为谁来?为我们边疆人们有吃又有穿哪。”同样的在“秋收对唱”中也是这样,第一段是哈尼族小伙子和苗族的姑娘们类似情歌的对答,第二段就抒发了毛主席和解放军给边疆地区的人们带来了幸福。歌曲和电影情节的发展、主题的揭示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或者是歌词吸收少数民族语言的特点,而显得感情激烈、真挚而富有深情。如《阿诗玛》中的插曲“马铃儿响来玉鸟唱”中的歌词:“蜜蜂儿不落刺蓬棵,蜜蜂落在鲜花上。笛子吹来口弦响,我织布来你放羊。哥哥哟像顶帽子,盖在哟妹妹头上;妹妹哟像朵菌子,长在哟哥哥的大树旁”。在这些影片中,音乐歌曲不仅展示了各民族的民族风情,还成为了影片叙事的一种手段,将影片的主题烘托得淋漓尽致。

二、云南影视现状

1.云南本土影视作品拍摄少,外来片或借景拍摄较多

云南由于其地理风貌独特,风景奇异,有着“天然摄影棚”的美誉,得天独厚的影视资源每年吸引了70多个剧组到云南拍摄,催生出了《无极》、《神话》等一批大片,并且还吸引了好莱坞的多批考察者,其中有3部大片外景地选在了云南。这些影视作品只是将故事的发生地放在了云南,或是在云南选取某处景色作为影片的背景。相比较,云南本土出品的影视作品却比较少。

2.“外来导演+外来演员”模式为主

近年来,云南本土拍摄的影视作品由于受到商业片的冲击,讲求名人效应,讲求以最短的时间创造出最大的商业价值,在作品拍摄时,导演是外来的,主角也不是找当地少数民族,而是用高价请国内的知名演员。如电影《花腰新娘》的导演章家瑞是四川成都人,主演张静初和印小天都是当时刚出道不久小有名气的青春偶像演员。电视剧《天和局》的导演于荣光是北京人,主演有刘烨、孙俪、归亚蕾、赵文瑄等。不久前在央视上映的《木府风云》导演仍然是于荣光,主演则有韩国青春偶像秋瓷炫、朱晓渔、潘虹、吕良伟于娜等。这些演员虽然为影视作品赢得了不少观众的眼球,但却使云南本土文化带上了稍许异域色彩。

3.电影创作减少,电视剧创作增多

自2003年开始,云南省每年自己生产的电影数量在减少,电视剧创作日益走向繁荣,每年的产量达13—15部,共计400——500集;2004年的产量在全国排名第9位,于北京、广东、上海、四川、辽宁、江苏等省份之后。继《中国刑警——九月风暴》、《烟海沉浮》、《商贾将军》、《滇西往事》等剧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聂耳》、《翡翠王》、《长河东流》等多部电视剧即将在中央电视台播出,《钱王》、《大马帮》、《天和局》等云南题材的'电视剧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4.云南影视产业化进程加快

2005年8月,国家广电总局批准设立了“中国云南影视产业实验区”,云南省成立了实验区工作领导组合实验区管委会,对全省16个州、市的影视资源进行了深入广泛的调查,并形成影视资源调查报告。同时将我省现有的46家民营影视制作机构及8个影视拍摄基地全部纳入实验区管理,在政策优惠、项目运作、投融资担保、审查审批、发行交易等方面提供咨询和服务。并根据各地不同的影视资源特色,对申报建立影视基地的州市进行可行性论证后,授予特色基地称号;通过积极创造良好宽松的环境和条件,提供优惠政策和优质服务,吸引国内外有实力的影视企业到云南创业发展。

近年来,我省已基本建成中国云南影视产业实验区昆明基地、滇西纪录片基地、丽江影视拍摄基地、临沧佤文化影视创作拍摄基地、香格里拉影视拍摄基地5个特色基地,及大理天龙八部影视城等8个影视拍摄基地,每年吸引了大量的剧组到云南拍摄,也激励了本地影视制作公司创作更多更好的云南本土影视作品。

三、云南影视发展瓶颈

1.云南本土和云南题材影视作品少,缺乏经典作品和影响力广的作品

2003年以来,虽然云南大力发展本土影视作品,其创作也呈现了一个高峰,出现了一批获国际奖项的影片,但每年生产的影片仅4—6部,电视剧13——15部,放到国内的市场上,这样的数量并不多。虽然《花腰新娘》、《婼玛的十七岁》等影片在国际上获得了很高的声誉,但在国内观众却并不十分熟悉,有的甚至连名字都没听说过,每年拍摄的影视作品,真正上映的少之又少,更不用说经典作品和影响力广的影视作品,相比较新中国初期的部部经典来看,当前创作的影视作品既缺少对本土观众的吸引力,也缺少对省外观众的吸引力。

2.对云南的重大题材挖掘不足

从当前影视作品创作的主题来看,电影更多是以爱情为主,电视剧则开始倾向于对云南重大历史题材的拍摄,如马帮、飞虎队、滇西抗战。但这样的挖掘力度远远不够。云南民族众多,更由于其历史渊源的差异和社会发展程度的不同而保留下许多不同的宗教,如纳西族的东巴教等,云南浓郁的宗教题材资源等待着影视剧作者的开发和呈现。云南还是丰饶的叙事长诗的王国,其数量惊人,仅傣族据说就有500多部,其他还有彝族、哈尼族、纳西族、白族、景颇族、傈僳族等民族,叙事长诗蕴藏也很丰富。对叙事长诗的改编、拍摄,不仅能贴近少数民族本身,又能反映少数民族当时的社会状况,以及民族精神。除此之外,在云南百年来的历史上也有着一个个活鲜鲜的人物,与多姿多彩的历史故事,如清朝云南第一个状元袁嘉谷、云南辛亥革命的先驱李根源、云南白药的创始人曲焕章,中华民族资本修建的第一条铁路个碧石铁路、中国第一座水电站石龙坝水电站、世界筑路史上的奇迹滇缅公路、乔乡的故事和顺等等,这些都是可供拍摄的题材,不是只有鲜亮的服饰、优美的风光才能宣传云南,这些文化、历史仍然可以作为宣传云南的手段,让人们看到云南的另一面,且这种宣传更能在全国人民以及世界人民心中扎根。

3.缺乏本土影视人才,尤其是少数民族人才

当前所拍摄的云南影视作品,主创人员都是“外来者”的身份,虽然他们尽量在电影电视剧中展现云南历史文化和少数民族风貌,但还是会在无意识中用主流文化视觉、心理去感受和体验其他民族的生活,用自己的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去解读其他民族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就如许多观众评价某些影视作品“只是加入了少数民族元素的现代爱情故事”。要改变这种情况,必须努力培养云南自己的影视人才,特别是少数民族影视人才。虽然在政策的扶持下,本土影视机构如春笋般出现,但就从从业者来看,拥有研究生学历的仅占0. 74%、大学本科9.83%、大专21. 85 010、高中36. 00010、初中及以下31. 42%,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占2. 33%。从目前的人才梯队可以看出,云南的影视制作机构仍处于较低的水平,还有待于发展和壮大。只有真正被民族精神所渗透,具有该民族的民族性的创作人员,才能更好地传扬云南的民族精神与文化。只有真正被民族精神所渗透,具有该民族的民族性的创作人员,才能更好地传扬云南的民族精神与文化。

思想观念局限、认识差距、资源散乱、缺乏强有力的政策支撑体系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云南影视业的发展。但在云南省委省政府及影视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和奋斗下,云南影视业在总结、探索中不断地发展创新,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绩,相信云南影视将会赢来又一个辉煌。

相关专题 论集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