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行为心理学在商业步行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纪念乌鸦与雪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纪念乌鸦与雪”参与投稿,下面给大家分享大众行为心理学在商业步行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共10篇),欢迎阅读!

篇1:大众行为心理学在商业步行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大众行为心理学在商业步行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人们精神层次的逐渐提高,活动主体对于客观环境也发生了深层次的变化,即以营造积极的和赏心悦目的客观环境为目标。本文首先从大众行为心理解析的角度出发,认识了解不同人群对景观的需求和景观设计对人们行为影响的互动关系。从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社会性活动三方面归纳了商业步行街大众行为的特性。同时从大众行为积极性和消极性阐述了景观设计与大众行为的关系,最终结合大众行为的积极性为商业步行街景观设计提出理论设想。 关键词:大众行为心理; 景观设计; 积极性; 互动关系 一、商业步行街景观设计的意义 商业步行街是构成城市优美合理的商业环境和城市功能的基础,其具有功能性、公用性、观赏性的特征,是提供人们购物休闲的主要视觉和感知场所,也是城市人文活动与经济活动的聚集地,同时也是人们体验城市景观特色与社会文化的重要途径。随着人们精神生活的不断提升,对商业步行街的景观就有了更高的观赏要求,期望设计出更加高质量,高品位的公共空间。商业步行街的景观设计对活动群体行为心理需求的满足也是更加重视,力求创造更加和谐统一的城市生活空间。 二、商业步行街中大众行为解析 大众行为心理学观点认为,行为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只应该研究行为。所谓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大众行为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类生活中的各种行为现象,并通过分析研究人们各种现象使人更加清楚地认识自我心理,从而了解人们的需求。 在商业步行街特定环境中,人们的行为活动不是由步行街的环境所决定的,而是人们的活动依附于步行街,同时也反映着步行街设计的合理性。丹麦著名建筑师扬・盖尔先生将公共环境中的户外活动分为以下三种类型: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商业步行街的大众行为大致行为可分为:购物群体,观光群体,美食爱好群体,展示自我群体,心理治疗群体,交往群体,路过群体,闲杂群体。步行街的大众行为可被三种活动类型所包括,人们来到商业步行街是为了满足自身的购物消遣,享受美好时光,同步行街景观进行交流与互动。 三、商业步行街大众行为心理需求分析 在商业步行街的环境中景观设计和大众行为心理往往是相互依存和作用的。不同行为的人群所表现的现象也不同,对步行街景观设计的需求也不同。环境在影响人的同时,人也在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商业步行街景观设计的目标是人性化,这就要求要对活动主体进行研究,特别是对步行街中涉及到人的心理感受和行为活动的因素进行分析,并寻求解决途径,以实现这一目标。关于大众需求的研究有很多,最有影响力的是美国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Maslow)提出的需求层次递进理论体系。他认为大众的基本行为就是以其最有效和最完整的方式表现他的潜力,人类需求可分为五种层次: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这五种需求也是由低到高的转变,当人们满足于生理的需求后逐渐上升为精神方面的需求,最终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 四、大众行为心理学在商业步行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一)大众行为心理与步行街空间景观设计的关系 1.积极性的'空间 日本著名建筑师芦原义信在《外部空间设计》著作中将积极空间定义为从四围向内收敛的空间。所谓积极性的空间,是意味着空间满足人的需要,或者说是有计划性。商业步行街要想成为积极空间,必须具备以下条件:空间是有计划感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而设计的;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外部空间主要是借建筑形体而形成的,想要获得某种形式的空间就必须从建筑形体入手来推敲它们之间的组合关系。空间四周有封闭或半封闭的边界,并向步行街内侧聚合。在步行街空间设计中考虑主第一文库网要人流的必经路线,还要兼顾其他各种人流活动的可能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人们看到系统的、连续的画面。步行街景观设计的目标是打造积极的空间场所供人们感受体验,因此景观设计要结合其室外建筑形态和街道的形态模式来定,为求营造一个具有向心感的、聚合力的“积极空间”,同时也是一处满足大众购物、驻足停留、感受与观赏景观的空间场所。 2.消极性的空间 消极性的空间是指以中央为核心向外扩散的空间,通常是指一些无人使用或没有被利用的地方。所谓消极性的空间指空间是自然发生的,无计划性无设计感的。造成消极性空间的主要原因在于这些地方缺乏设计考虑的空间,没有考虑到空间中的人流动向问题。消极性空间多数出现在建筑与建筑之间的背面,或建筑背面与建筑的高墙之间,或两栋建筑的围墙之间。而本文所提到的消极性空间主要指步行街中被人忽视的、停留不便的空间,主要表现在:景观设计的缺失及不合理的设计。 3.互动关系 大众是社会活动的主体,大众的行为决定着步行街景观空间的设计走向,景观设计要满足大众行为的功能性,同时景观设计也会影响大众行为,二者相互依存。通过对景观空间的改善可以一定量的影响人们的活动方式、类型及去留时间。人们经过景观区域,空间忽大忽小,时而开敞时而封闭,配合建筑的起伏变化,不仅可以形成强烈的节奏感,同时还能借助这种节奏使景观本身成为一种有机统一的完整过程。相比于静止的景观元素,人们更加喜爱那些动态的、灵活多变的景观。街道中大众的行为模式很多,人们可以来此享受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乐趣、放松心情、体验环境带来的乐趣等,所以商业步行街景观环境应通过各种景观元素的设计来促进人们的社会交往活动发生,消除现代社会人际隔阂,充分实现人们与环境的互动,以此实现人在社会中的归属和认同。 (二)满足大众行为心理的商业步行街景观设计 在商业步行街景观设计中往往挖掘大众行为与景观设计的各项关系,结合大众行为的积极性,提出对景观设计和改造对策的方案,以达到优化的目的。一个优秀的景观环境为人们带来的体验必定包含着三个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即:视觉形象设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行为心理,使之景观设计满足多元化的要求。中国古典园林所讲究的物镜、情景、意境和谐统一,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吧。 1.强化步行街空间景观的地域性和场所感 表现地域与场所精神是商业景观空间的一个深层次的再创造。简单的讲,场所感指在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对话和内在联系,能反映商业街历史的老字号店铺、有意义的纪念物、景观小品、商店店标和公共标示物是最简单有效的体现这种局部与整体之间对话和联系的方法,因此对凸显公共空间的地域性和场所感至关重要。设计师并非在创作的过程中简单的模仿地方建筑的处理与布局形式,而是在深入的分析地域文化特点的基础上,从空间、形式、体量、材料、气质和当地风土人情等文化内涵,使人们获得一种情感上的归属和认同感。 2.追求景观设计高技术的倾向 传统的形式美法则强调和谐统一,讲究局部服从整体。和谐统一也是技术美学的重要法则之一。追求技术倾向是对技术美学的发扬和延续,反映出技术至上的美学观念,特别是利用高科技成果和现代技术手段,突破传统形式美格局,以极端的逻辑性,夸张的形式和雕塑感构成,力图塑造一种崭新的景观形象供人们体验。如贝律铭设计的卢浮宫金字塔,在怀旧与复古的环境中,坚信科技手段能够创造美好的艺术形式。从构件的极度重复中挖掘美感,使之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3.整合街道景观各元素 步行街的景观元素要符合多样统一的原则。在步行街空间中人们不能一眼就把景观全部看到,而只有在运动中――也就是连续的过程中,从一个空间到另一个空间,从而看到景观的各个部分,形成整体的印象。步行街的垂直界面和水平界面的景观元素、材质、色彩决定了街道景观的基本美学品质,自然景观和艺术性景观小品的引入增加了街道的自然性和文化属性,加上街上形形色色的活动人群共同为线形的步行街空间赋予了生活的秩序。 五、结语 商业步行街的景观是对在其特定环境中活动的人而设计的。在景观设计的整个过程中首先要满足其对活动主体功能,认识活动主体多样化的需求,根据其生理和心理的需求进行景观设计才是顺从人性化的原则。这是本文的出发点也是景观设计的目标。研究大众行为可增强步行街中人与人、人与景观的互动关系,使景观设计更行之有效的为大众服务,在亲切的场所中满足人们的交流,使人们找到认同感和归属感。 【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丹麦]杨・盖尔著,何人可译,交往和空间,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王建国,城市设计,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3][日]芦原义信著,尹培桐译,外部空间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篇2:地域文化下商业步行街景观设计探讨论文

地域文化是商业步行街景观艺术设计的重要创作源泉之一。地域文化在景观艺术设计中所体现出来的风格可以充分地表现历史文脉,再现地方文化、风土人情和民俗习惯。现代景观设计不再是单纯地以美化人类环境为目的,而是融合了艺术、技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复杂统一体。景观的创作体现了一个地域的思想意识、伦理道德、审美情趣与生活习惯等。设计师只有在深入研究地域文化的基础上,通过理解、消化应用到自己的设计创作中,并结合一定的科技手段,才能将景观创作表现得更有生机和活力。对于商业步行街景观艺术设计而言,地域文化并不单单指向场景和物体本身,其本质指向主要是物体背后的东西,即景物固有的内涵、传递的信息和所带来的意义。文化是人类远古经由历史岁月流淌过来的,对个人和社会起着巨大的作用。通过景物再现当时的历史情形,便于我们去研究那段历史,这就是它所带来的文化意义。景观是文化的物体和载体,文化是景观进化和演变的内涵。

篇3:地域文化下商业步行街景观设计探讨论文

西安大唐不夜城于开建,总投资达50亿元人民币,历时3年,9月28日对外开放。它北起大雁塔南广场,南至唐城墙遗址公园,东起慈恩东路,西至慈恩西路,建成了一条南北长1500m、东西宽480m,目前亚洲最大、街景最长的商业步行街。在总体空间形态上,利用城市道路、广场、内部车系统和步行系统等外部空间,有机地将不同商业形态联系起来,形成具有唐文化、休闲文化、园林文化的空间形态和城市景观。其精致的设计、浓郁的唐代建筑风貌、优美典雅的水系绿景、宏伟的雕塑景观,华丽的夜景,都足以堪称西安的一张世界名片。商业步行街景观设计要素主要包括道路设施、绿植设施、水景设施、景观小品设施、照明设施等,大唐不夜城景观设计将这几方面同历史文化氛围有机地结合起来,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融入大唐不夜城的景观之中。

2.1入口空间

入口空间是商业步行街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道路、街区等一起组成城市的空间体系,对塑造城市景观起着重要的作用。大唐不夜城商业步行街的北入口,运用明显的时代特征,来反映场所的特有性质,即浓郁的唐韵氛围。高低起伏的月牙形地形和水波纹的地面铺装,如同巨浪般向前涌动,象征大唐文化传承如滔滔江水奔腾不息,让人进入起点就预示着一个好的开局。

2.2绿植与水景

在植物的选材上,根据西安的气候和土壤条件,结合四季季相更替和色彩搭配等造景的需要,合理选择各类植物,强调生态性与观赏性,并根据景区不同的功能,将植物分为自然式疏林草地、行道树和观赏花灌木等多种类型,在生态化的基础上,通过景观元素的组合,达到生态化、景观化和实用化的三位一体。行道树选择的是国槐;常绿乔木选择冬青、侧柏等;地被植物选择铺地柏、葱兰等;藤木和草本植物选择紫藤、迎春、麦冬等。沿步行街景观大道一路南下,沿途小喷泉哗哗淌着流水,一首首唐诗刻在石头上,石头溶于雕塑里,雕塑坐落于喷泉流水中,水流又依偎在灯火辉煌的夜色下,其景煞是和谐迷人。开元广场的喷泉设计别具一格,采用旱喷泉设计,有28个喷口,面积约1000m2,分4排排列。这组喷泉装有喷射冷雾系统,与喷泉一起形成水雾效果,使美丽的大唐不夜城在夜晚更加炫丽诱人。

2.3主题群雕塑

大唐不夜城的景观步行街上排列着9组主题群雕塑,展现了大唐帝国在政治、宗教、文学、艺术等领域的至尊地位并彰显大国气象。贞观纪念碑是大唐不夜城的地标性雕塑,由李世民骑马像及周围的附属雕塑组成。其创作既采用了大唐时期的雕塑元素,又融合了西方纪念碑的雕塑手法。碑体由暖黄色花岗岩雕琢而成,李世民及其坐骑由青铜铸成,色差对比明显,历史厚重感强烈,整组雕塑以精湛的艺术手法和恢弘的.气势反映了大唐帝国的繁荣盛况和李世民的文治武功。开元盛世群雕再现了玄宗李隆基统治前期所出现的盛世之景。还有体现盛唐时代文化璀璨的、处于巅峰领域的诗人、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医药家、天文学家等的雕塑,以及体现大唐盛世崇尚宗教的玄奘广场等等。每一组群雕都凸显一个主题或一个典故,雕塑群相对独立,又有机结合,雄伟壮观,栩栩如生,气势恢宏,令人惊叹,令人驻足。

2.4照明设计

大唐不夜城的灯光设计构思源于唐三彩。唐三彩是一种彩陶工艺,以造型生动逼真、色彩艳丽而著称,且多以黄、褐、绿三色为主。夜晚的大唐不夜城是一片灯光与色彩交织的海洋。街道两旁霓虹流转,立体式的灯柱散发出迷人、柔和的光芒。灯光璀璨,音乐、光电、流水、喷泉交相呼应。步行街上两排高高的街灯华丽复古,灯杆顶部带有灯光和花纹的扇形标牌向三面分开,呈现出饱满又不张扬的弧度,造型匠心独具。开元广场上设立了8根LED灯蟠龙柱,东西两侧各有4柱,与8数相合,意为四面八方、四通八达。当LED灯柱在夜色中点亮,8根蟠龙柱上面的屏幕幻化出艳丽多彩的光芒,它将华夏文明五千年的文化与现代先进科技手段相融合,传承中华民族的惊魂,它是西安特有的城市地标。

2.5地面铺装

大唐不夜城地面铺装以简洁洗练为原则。步行街林荫大道的铺装以深灰色的仿古透水砖为主,贞观广场以不同色彩的花岗石拼贴铺装来象征贞观盛世的繁荣,开元广场以中国白麻和芝麻灰构成广场铺装的基调材质,中间镶铺彩色光纤玻璃使原本庄重的广场气氛活跃起来。步行街外侧的观光浏览车道以硬质石材方砖铺地,来减缓机动车行驶速度,质感上、色彩上与步行街区域协调一致,增强了整个步行区域的空间效果。大唐不夜城商业步行街在设计过程中结合“挖掘历史文化———形成设计元素———融入景观创作”的景观设计手法,将地域文化与景观设计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实现了文化、景观与商业的完美结合,成为西安亮丽的风景线。

3结语

在商业步行街景观设计中我们要从文化的角度进行思考,挖掘更深层次的地域文化内涵,把与文化、历史、习俗等相关的元素融汇到景观形象之中,从而赋予景观深层次的文化含义,避免商业步行街景观设计出现概念化、雷同化和表面化等问题,在提升商业步行街文化价值的同时,也为商贸空间带来巨大的品牌效益,力求实现文化、景观与商业的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海继平,郑君芝.论景观设计对地域文化的理性表达[J].西安工程大学学报,(10)

[2]李真.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艺术科技,(3)

[3]马健.西安大唐不夜城景观策划方案[J].城市建筑,(26)计专业级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城市景观设计。

篇4:园林设计中行为心理学的应用论文

园林设计中行为心理学的应用论文

1.行为心理学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方式

1.1行为心理学对园林景观布局的引导

在进行园林景观的布局时,需要考虑到人们对于园林景观的基本心理需求。因此首先需要考虑的是人们对于景观私密性和开放性的要求。尤其对于城市居民而言,更加需要通过开敞空间以及私密性空间的结合,一方面保证户外活动的连接性和沟通性,另一方面也能保证在需要的时刻能够得到一些私密性的需求。如在一些私人庭院中或是园林中,都需要一些不受打扰的区域,能够进行安静的活动,如读书、休息等。因此在园林设计时需要考虑到人们在这方面的需求,围合的方式,不仅在私人别墅庭院,而且在城市街头绿地、居住区、城市广场上,创造出满足人们需求的全封闭和半封闭的私密性空间。如通过设置一些冠荫树,同时辅以一些休憩的设施等,通过一些观赏性较高的植物的布置,给予人们在私密空间内的舒适感和愉悦度。而在开放空间内,如各类草坪和湖泊等处,则需要为人们的活动创造更好的条件。如尽量开敞的环境,动静集合的布局设计,都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对于园林开敞性和私密性等多方面的需求。

1.2行为心理学对园林主要用途的引导

一般的园林设计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以及对居住环境的需求,然而实际上从人们的行为心理学角度出发,园林拥有了更多的功能与用途。如果一些特有的园林设置,如树园、草药园、科普园、专类园等,在这些特殊的空间中,能够增加人们学习和认识大自然的机会,使参与者获得满足感。另外从人们的基本需求而言,园林能够为他们提供基本的活动场所,而同时人们又需要活动场所中的荫蔽性和舒适性,以及活动场地划分的合理性。因此在园林设计时需要考虑到采用不同的植物组合以及格局的布置,满足人们心理上的需求。如通过灌木作绿篱既可把大场地细分为小功能区,既能挡风、降低噪音,还必须满足人的`审美和情感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设置一些园林设施,促进人们参与到园林绿化中,从而更好地引导人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1.3行为心理学对园林服务设施的引导

园林服务设施的选择以及布置位置将会对人们造成很大的影响,只有根据不同年龄阶段以及居住区域的居民心理需求,对园林服务设施进行布置,才能更好地发挥园林的基本作用。比如公共厕所的位置在园林中要适当安排位置,在人们可以明显发现的位置,或者有明显的标识牌。每个公共厕所的距离也应该根据人们的基本行走范围来进行布置。垃圾桶等设施的布置则需要按照人们的活动范围布置在人流量较大的地方。园林中的长椅等设施周围需要设置一些荫蔽措施,从而为人们营造一个更好的休息环境,同时各类设施的布置也应该考虑到不同年龄层次的需求。

2.结语

园林设计中考虑到人的行为心理学能够更好地实现园林的基本功能,考虑到人的心理需求,并对人的行为带来一定的影响。各园林设计者应从园林景观的布局,园林的主要用途以及园林服务设施的设计等方面,来综合应用行为心理学知识,满足人们对园林的需求。

篇5:浅析设计中行为心理学的应用论文

浅析设计中行为心理学的应用论文

1设计本体与行为心理学

设计是一门边缘性学科,能与许多学科相结合。行为心理学是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研究人们的行为心理状态,尤其是对需求的心理通过意识作用于设计的一门学科。在设计过程中,应用行为心理学主要是为了获取用户最根本的想法、需求。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受到社会、成长等因素的影响,学会了隐藏自己真实的想法,或者没有意识到自己真正的想法。贯穿于整个设计过程的用户研究,目的是为了从用户那里获取信息、发现缺点和不足,发掘潜在用户需求,并找出解决办法,对现有产品或系统进行改进。因此我们选取用户研究中常用的人种学访谈法为例,来讨论在设计过程中如何利用行为心理学更好地挖掘用户的潜在需求。

2设计过程与行为心理学

2.1人种学访谈主要内容

人种学访谈(EthnographicInterview)是与用户对话、讨论其日常生活和环境,类似于传统人种学的调查方法。它深入体验和了解用户世界,并获得亲身经历的想法和见解,主要记录访问者与用户对话、讨论日常生活和环境。

2.2人种学访谈中行为心理学的解读

访谈最首先要制定访谈内容以及访谈所用到的器材如录音笔、摄像机等。抵达现场之后,迅速与当地人群拉近距离,多提互动性问题,如“你能给我演示一下吗?”。同时向其重复所听到的内容,借此确认观察结果是否有效。

其中,调查员和受访者互动的根据是受访者身体语言的映射。这种基于行为心理学的身体语言研究,能够便于调查员更全面地了解受访者的潜在需求。

(1)受访者面部变化。受访者用身体另一侧抚触耳朵,则表示某种视觉阻断行为,想要通过身体扭曲来造成一个壁垒,表明他想要摆脱当前话题,利用这个间隙找到一个新的出路。而耳朵的轻微刺痒感却是有助于加强受访者正面信息的,用身体同侧手去抚触耳朵,表明他们对这个话题的愉悦性。受访者如果把手放在下巴处,甚至移向下颚处时表明他的状态是心绪不宁、神情紧张的。这是一种典型的安慰行为。如果放在下巴处的手腕弯曲或转向他人,通常表示受访者心情不错,而手腕僵直则表示受访者内心的紧张。

(2)受访者躯干变化。受访者做出倾斜躯干的动作反映了边缘大脑对距离和避让的需求,人们不仅会将躯干转离令自己不舒适的人,还会渐渐转离那些没有吸引力或令人厌恶的事物。由此更有利于判定受访者对于调研产品的真正态度。

(3)受访者脚和腿部变化。受访者把脚放在安全的地方(如椅子后面)而且会在一段非常时期保持这样的姿势,表明他的不舒适性,或者正在承受某种压力。这时需要调查员注意且转变问题方式。行为心理学表明在整个人类进化的过程中,我们的`腿和脚直接决定了我们的生存,因此,它们是身体中最诚实的部位,能向观察者传递最精确、最无保留的信息。快乐脚,是指高兴时双腿和双脚一起摆动或颤动,是一种非常可靠的信号,表示参与者的愉悦心情以及这是他想要的结果或事物。访谈过程中当受访者将脚背向一侧,脚踝相对时,表示他可能对正在讨论的内容不感兴趣,或者不想再配合下去,也可能是表示对正在谈论的事情不认同。将脚部动作从左右轻摇转向上下踢动时,说明他一定看到或听到些消极或不高兴的事情。这时就需要调查员调整访谈方向以及对受访者进行询问,以确保收到的用户信息有效。

(4)受访者舒适与不适线索。当受访者感到舒适时会敞开自己的身体,向别人展示更多的部位。此时行为就会产生同步性。而非同步行为是一道壁垒,更是影响面谈或讨论结果的一种障碍,其中心口不一的表现,如被访者说“我喜欢这个颜色”却在同时轻轻摇头,这也是一种形式上的非同步行为。身体也会通过非语言形式来表现不舒适感。受访者会将身体移开,以起到阻隔或保持距离的作用,还会重新调整自己,如轻轻摆动双脚、坐立不安、扭动臀部或者用手指敲打某物,以及搓擦额头、挤压脸颊、摩擦颈部或者用手击打后脑勺等。当被问到他们不愿及触及的话题时会出现视觉阻断行为,如眼皮跳动、眨眼频繁等。

2.3人种学访谈中行为心理学应用要点

(1)访谈过程及问答技巧要点。在访谈过程中,与受访者访谈时要找一个清楚的视角,不要在双方之间设置任何障碍,这样才能更全面的观察受访者的动作以及便于摄像机记录。在访谈的最开始让受访者放松下来,才能更快速地进入交谈话题。在提问时,先深入浅出问一个问题,然后停下来,利用这一段时间观察对方的各种反应,给受访者一些时间去思考和反应。一连串的询问常常导致受访者不经思考而随意回答,不仅使受访者感受到压力,也使得非语言线索变得模糊。当受访者的回答并不能让调查员满意的时候,只需要继续看着受访者,他就会继续对这个问题进行补充解释。

(2)认清访谈中受访者的真实想法。调查员不仅要注意受访者回答中的隐含意思,即潜台词,还要有效结合被访者的身体语言判定受访者的真实想法,要对访问的结果、被访者的观点持必要的怀疑态度。在后续的访谈中,调查员随意从侧面问出前面相关问题也是有必要的,这样不仅可以验证受访者的观点,使前后有一个逻辑呼应,也可以证实受访者先前回答问题的真实可靠性。当然,大多数被访者都不是故意编造谎言。所说的和做的可能完全不一样,是因为他们很多时候意识不到自己真正的想法,所以我们要对他说的、做的两个方面都有清楚的认识。在Sony引BoomBox概念的案例中这点便被很好地证明,他们曾召集了一些潜在的购买者,组成焦点小组讨论这个新产品应该是什么颜色:黑色或者黄色?经过讨论,每个人都认为消费者应该更倾向于黄色,会后Sony对小组成员表示感谢,告诉他们在离开的时候可以免费带走一个BoomBox作为回报,那里有两堆BoomBox:黄色和黑色,结果每个人拿走的都是黑色的。

(3)注意调查员对于受访者的潜在影响。作为调查员要意识到自己对受访者行为的影响,因为行为是相互影响的。如提问题不要提带有答案的问题例如“你喜欢游泳吗?”受访者大多数下意识都会说喜欢,但是这并不是他们的真实想法的体现。要向他们提问“平时喜欢做什么运动”,让受访者自己来回答。

3行为心理学研究对于设计的意义

进行人种学访谈我们最终要得到的是,受访者自身的观点和对产品用户体验的观察结果。这种用户观察和用户访谈的目的是还原用户真实的观点,其中定性研究的目的在于发掘用户潜在需求、理解用户、探索未知,定量研究目的在于验证和细化定性研究的发现。

对于行为心理学的研究最终目标是挖掘用户真实情感与需求,根据用户行为重新定义、提炼概念设计。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行为心理学在设计研究过程中的应用,以及行为心理学如何更好地在设计流程中解决用户的真正需求及隐性需求,这也体现出了设计的本质是“谋事”。整合知识和资料的集成创新,是在合理、健康地解决人们衣食住行的需求问题,以不变应万变。

参考文献:

[1]胡飞.洞悉用户——用户研究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唐林涛.工业设计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作者简介:宫静思(1991—),女,黑龙江七台河人,研究方向:用户研究。

篇6:符号学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论文

符号学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论文

摘要:所有的文化现象实质上都从属于符号系统,景观也正是如此。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运用语言符号学理论,能使设计理论更加严谨,设计思路更加富于条理,设计过程更加科学。其中,语构学是景观语言中最基础的部分,其通过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构成景观语言的基石。词法规则与句法规则则构成景观语言的语法结构,并以此指导建立景观语言系统,辅助景观语言的学习与运用、交流与理解。

关键词:语言;符号学;景观设计;景观语言

1.语言、符号学与景观语言

1.1语言与景观语言的关系

不同研究人员研究方法与角度的差别,造就了多种多样的“语言”定义。《辞海》注释“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同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人类思维和表达思想的手段,也是人类最基本的信息载体。景观语言具有语言的各种特征,包含了构成语言必备的要素——语言符号、词法规则、句法规则,同时具备形式与功能的双重特性。

1.2符号学与景观语言的关系

符号学与语言学的关系密不可分。符号学形成于20世纪初,对语言学的研究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同时也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的形成与发展有着密切关联。符号学具有极强的逻辑性、科学性和系统性。景观语言受符号学影响颇深,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运用语言符号学理论,能使设计理论更加严谨,设计思路更加富于条理,设计过程更加科学。融入符号学的景观语言,能够更加有效地表达设计内涵,同时,使得景观的使用者拥有更好的景观识读体验。

1.3景观语言符号的社会意义

所有的文化现象实际上都属于符号系统,景观也不例外。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景观建筑学教授安维斯特斯本是最早研究景观语言的学者之一,他在《景观的语言》一书中提到,“景观的语言”是所有生物的母语,人类早在学会用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故事以前,就在尝试着阅读自己所居住地方的景观。早在其他信号和符号产生以前,景观就成了人类最早的教科书——风云的变化暗示了天气;涟漪和潮汐标示了水下的岩石和生物;山洞提供了栖身之地;河流衍生了人类聚居地。其他的语言——文字语言、图式语言、数学语言,都可以说是由景观的语言衍生出来的。在特色各异的文化传统影响下,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景观语言有所区分,象征着设计师对于场地与文化的不同解读。同为气势磅礴重视权力象征的皇家园林,西方勒诺特尔式的水渠、绿毯、林荫大道与刺绣花坛的语言符号与中国古典园林中气势恢宏的建筑群组所代表的语言符号具有极大的差异,对同一主题提取的语言符号也有所不同。

2.景观设计语言符号的语构规则

景观作为万物之一,其自身具有特定的形式结构,并通过结构形成组团。因此,探究景观语言符号之间的构成关系及组织形式极为重要。在景观语言符号系统理论中,语构学是最基础的部分,其是事物内部关系的基石。运用符号学结构主义理论研究景观的形式要素及其组织规则,主要通过借鉴西方语言学家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理论。乔姆斯基认为,语言具备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表层结构即句子的最终表现形式,深层结构即句子具备的深层内涵。在不同的条件下,同一深层结构可以通过转换形成不同的表层结构。对于景观语言而言,语构中的表层结构对应于景观的形式,即丰富多彩的表现方式、风格与流派等;而深层结构对应于景观所蕴含的深远意义与设计师所寄寓于景观中的情思。

2.1景观语言符号的表层结构

景观语言符号的表层结构即景观设计的外在形式,其语言类型丰富多彩,包括形式语言、色彩语言、光照语言、肌理语言等。形式语言包括传统形式语言与非传统形式语言,传统形式语言是指在历史演进的过程中,所呈现的具有共通性、规律性、并广为流传的抽象语言,具备对称、均衡、比例、节奏等特征,秩序是其主要特点。非传统的形式语言与传统形式语言相悖,不遵循传统形式法则,具备混乱、无序、怪诞等特性,变化是其主要特点。在景观设计中,勒诺特尔式的传统法国园林是传统形式语言的典型,其以秩序为主要特征,塑造传统形式美。而传统中国私家园林则是表现非传统形式美的典型,其常违背传统形式美法则,打破中轴线的拘束,注重步移景异的变化,但却毋庸置疑地拥有另一个层面的“形式美”。不同的色彩语言蕴含着不同的语意,如红色代表精力、热情、热爱;白色代表尊敬、纯净、和平、谦卑;黑色代表力量、优雅、神秘等。巴黎雪铁龙公园中的白色园与黑色园是色彩语言表现的优良范例。白色园紧挨墓园,除了集中运用浅色材料体现白色的主题外并未做过多的粉饰,处理手法简洁明快。朴素的色彩处理与简练的空间构成充分表现了白色语言的内涵。黑色园位于居住区中心,设计师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出的立体公园由于沉于地下,空间狭窄、光线灰暗,再加上茂密的植物营造的树影婆娑的光影效果,极好地诠释了黑色园的主题。

2.2景观语言符号的深层结构

在景观语言符号的表层结构即形式美感之外,除了对景观外在美的鉴赏,人们通常更加希望能够体悟到景观的形式表层背后更深层次的精神内涵。深层结构通常通过深入挖掘潜藏意义抽象而来,其不仅是一种规定的秩序,更与文脉与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景观设计往往通过深邃的内在意义即深层结构给人以丰富、深刻的情感体验,通过对景观深层结构的探索,使景观体验者感受到心灵的感动并激发无穷尽的意象联想。例如,林璎设计的越战碑景观与凯瑟琳古斯塔夫森设计的戴安娜王妃纪念喷泉,同为尊重场地与历史文脉的手法细腻的纪念性景观,其运用的技巧与生发的情感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越战纪念碑的外形非常简洁而有力度,长500英尺呈倒V字形的碑体深入地平线以下,形态寓意战争是地球永不愈合的伤口。越战纪念广场由有序序列空间组合而成,在序列环境中,设定的情节线索贯穿始终,交通流线确定了参观者感受到纪念主题的完整性,序列空间流线自然顺畅且井然有序,使参观者的情绪随着序列空间的变化逐步转变。黑色的花岗岩体现出沉思与宁静的主题。在戴安娜王妃纪念喷泉的设计中,设计师牢牢把握住王妃深受人们爱戴的诸多品质与个性,如包容性与博爱,将设计定位于“外达内通”的概念,并最终以一系列串联的变化多样的水空间完成了景观设计。轻盈地穿插在现状地形中的纪念喷泉恰似一串象征着王妃柔美气质的项链,被温柔地佩在原有的`景观之上。环形喷泉的水和与其包含内在塑造的地形,也可被看做是一个人工岛,提醒着人们戴妃的安息之地。两个设计均语汇简洁,但通过不同的景观语言阐释了不同的内涵。虽都为纪念景观,前者引发人们对逝去生命深深的哀思,后者则是在凸显逝者美好品质的同时鼓舞参观者怀揣美好信念,表达对王妃真挚的祝福与追忆。

3.景观设计语言符号的语法规则

语法是限定符号序列的语言规则。任何语言符号都基于语法系统而建立,其是语言符号的结构规则和运用规律。语法规则指导建立语言系统,辅助语言符号的学习和运用、交流和理解。

3.1景观语言符号的词法规则

正如语言具有语素,景观语言中的“词”即景观中的各种基础要素,如植物、水体、铺装、山体等。俞孔坚教授认为:“景观中的基本名词是石头、水、植物、动物和人工构筑物,它们的形态、颜色、线条和质地是形容词和状语,这些元素在空间上的不同组合,便构成了句子、文章和充满意味的书。一本关于自然的书,关于这个地方的书,以及关于景观中的人的书。”景观语言包含实词与虚词,“实词”即具有实用意义的景观元素,“虚词”则是单纯具有装饰意义的景观元素。词义表达通过景观语言表现意义,大体上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词义表达只用于表达艺术氛围或文化氛围;另一种情况为词义表达上升到更高层次,除了注重主题性的表达之外,还与艺术表现中的象征性或隐喻性相联。在书写景观语言塑造景观环境的过程中,应当遵循词法规则。部分设计师在创造景观时用词生硬或者词不达意,破坏了景观语言的连贯性,多半是因为违反了词法规则而造成的。

3.2景观语言符号的句法规则

对语法的研究分析一般以句子为基本单元。景观语言中亦有相似之处,简单句的表达是景观设计语言的基础,通常情况下,景观作品的语段、章节乃至整个文本均可由简单句进行重组变化,添加连接词而构成。因此不难理解,景观语言符号的句法规则就是指确立景观语言构成关系时,景观简单句所应遵循的相关原则与规定。景观语言中的句法规则虽然仅局限于景观简单句的组合范围,但都应具备协调统一的特性。从表层意义上说,“统一变化”原则即景观语言应具备对称、均衡、比例、节奏、虚实、大小、对比、韵律、渐变、连续、组合等关系,符合一定的组合规律。“变化统一”是景观创造所表现的和谐,是对差异对立进行协调之后得到的。统一与变化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尽管景观设计师拥有自己与众不同的风格与表现手法,然而在具体的景观设计中,都应当共同遵守统一的句法规则,从而确保语句的情感色彩与文体形式相统一,与文体的性质相和谐。

4.结语

随着景观行业的全面崛起,景观的语言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将符号学的属性赋予景观,从语构规则和语法规则两方面来阐述景观语言与符号语言的区别与联系,是理清思路、把握景观语言的必经之路。对设计师而言,学习阅读和使用景观语言,学会倾听和回应景观对话是创设优秀景观的基石;对于参观者而言,从人文的角度读懂景观语言并品鉴景观,能够更好地体悟景观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杨光.建筑空间的符号学意义.艺术与设计(理论)[J].2010

[2]AnneWhistonSpirn.ThelanguageofLandscape[M].YaleUniversityPress..

[3]NoamChomsky.SyntacticStructure[M].Mouton.1957

[4]俞孔坚.景观:文化、生态、感知[M].北京:科学出版社

篇7:行为心理学在园林设计的应用分析论文

摘要:园林空间的使用者是人,塑造景观空间时应充分考虑人的行为心理。通过分析不同人群的行为心理特点及不同类型园林中行为心理学的应用,阐述了各类群游人对园林的行为心理学需求,提出了行为心理学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为设计出更好的园林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行为心理学;景观空间;园林设计;应用

1概念

1.1行为心理学的概念

行为主义心理学简称行为主义,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华生于19创立的心理学流派,其根本特点是排斥意识,主张行为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行为主义认为,心理学不该研究意识,只应该研究行为。这些反应不外是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它们有的表现在身体外部,有的隐藏在身体内部[1]。

1.2行为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根据人的性格、性别、社会角色不同,可以有不同的行为特征。必要性行为:就是人类日常生活所必须的活动,这种类型的行为一般不受外力的影响。自主性行为:也称选择性行为,例如出游、傍晚散步等。自主性行为受外力影响,一般与环境质量相关。社会性行为:也称社交性行为,例如朋友聚会、聚餐。这种类型的行为具有很大的可选择性,与自主性行为不同,更倾向于个人的喜好与选择。

1.3研究的意义和方法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园林空间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多。但目前大部分园林空间在设计中采用的是功能主义结合美学主义,缺乏对使用者的心理及行为的研究和考虑,造成大量公共空间不符合使用者需求,不能合理化利用,造成公共资源的浪费。因此,园林设计者应在进行公共空间设计的时候,深入研究人们的行为及心理特性,创造出不仅满足空间功能的美化空间,更应该设计建造出符合人们行为心理要求的城市公共空间,以便更好的服务于各类型的游人。研究方法:文献理论研究法、实地观察记录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

2行为心理学在现代园林中的应用研究

2.1不同游人类别的行为心理学分析

经调查分析总结发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存在一些普遍的行为习惯:抄近路,经观察人们总是倾向选择最短距离的路行走;逆时针转向,经观察在操场跑道、公园等场所,大多数人沿着逆时针方向运动;依靠性,经观察在开敞性空间中,人们习惯于停留在树木主干、灯柱、雕塑等能给人依靠感的物体周围;人看人,通过看别人可以了解他人,通过被人看得到社会认同的内心需要,并且通过视线接触促进交往;围观,现实生活中经常出现一群人凑一起看某个东西,就是所谓的“凑热闹心态”。

2.2园林活动空间的行为心理学分析

根据游人行为活动,将园林空间分为游览空间、休息空间、交流空间、活动空间。应根据游人情况及心理来安排,满足人们的使用要求。

2.3色彩的行为心理学分析

色彩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可以分为无彩色、冷暖色系、同类色的应用。黑白灰被称为色彩中的无彩色,通常应用在园林建筑、铺装及植物配置中。冷暖色系是指不同颜色的光由于其波长、可见度高低不同,从而使人们对其产生了不同的情绪反应和心理暗示。同类色指色轮表上互相接近的颜色在景观塑造中能体现其空间感和层次感。

篇8:行为心理学在园林设计的应用分析论文

有关这方面的理论研究较少,目前国外对具体类型的园林设计中的使用者的行为心理学进行分析研究,但理论研究较少,且国内基本没有这方面的研究。在后期研究时可将这些资料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来给后续研究提供便利。在行为心理学研究中,与建筑心理学相关的资料较多,而专门研究园林心理学的几乎没有,虽然园林与建筑密不可分,但还是应在实际中分析总结有关园林心理学的内容并整理成册。中国古典园林中已能看出园林设计者已考虑到人的行为心理学,但在古代书籍中并未见相关记录,导致一部分好的范例没能上升到理论继承下来。现如今,应该根据现有资料及景观,结合国外的先进理论技术,总结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优秀思想,形成系统的理论研究,并加以应用。在学习国外的先进理论知识时,往往会出现学习园林心理学理论而不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这将导致无法将其很好的用在实际设计中。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应学会灵活变通,不仅学习其理论知识,还要学会将其应用到实际的园林设计中去。行为心理学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研究与应用已成为城市园林景观建设的发展趋势。这就要求设计师在设计中兼顾不同使用人群的需求,设计出既能满足使用者功能需求又能满足使用者心理需求的公共空间。相信在不久的未来,行为心理学在园林设计中的研究理论会更加完善,从而指导设计者设计出符合游人行为心理及游览需求的优秀园林作品。

参考文献

[1]孙雪芳.园林设计中的行为心理研究[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篇9:地域文化对商业步行街景观设计的运用论文

摘要:商业步行街形成于城市商业活动的发展,是一种特殊的街道形式,是展示城市城市经济实力、社会和人文内涵的重要载体。本文通过探讨在营造商业步行街地域特征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加以分析,探索地域文化在具体设计项目的融合与利用,在使商业步行街满足人们现代生活需求的同时,展现城市地域文化特色,延续与弘扬城市地域文化。

关键词:地域文化论文

商业街步行街是城市商业经济和来往人流最为集中的繁华场所,它承担着表达城市经济实力、社会和人文内涵的任务。经过历史的沿袭和文化的积淀,商业步行街的空间发展必然与地域文化变迁息息相关,融入了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和文化习俗特征,形成了当今商业空间的地域性特征。作为设计师来说,在进行商业街的景观设计时,既要关注自然条件及地域文化的集合,又注重现代技术和当地材料结合运用的具体表现,从而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具有地域特征的现代商业步行街景观。

1目前商业步行街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1地域文化缺失

受到现代商业全球化的影响,我国一些地区的商业步行街设计缺乏对地域文脉延续的重视,其整体设计注重追求商业效益,缺乏各城市所特有的地域特征。从而产生了一些问题,如空间的处理手法单一粗糙、景观设施缺乏人性化设计、景观特色塑造欠缺无新意等。大量仅仅注重商业目的、忽视地域文化特征的商业街道,充斥在城镇的最繁华的中心地带,形成“千城一面”城市形象特色缺失的现象。究其本质,地域文化特色的缺失才是导致问题的关键。

1.2地域特征的生搬硬套

在国内现阶段规划设计中,出现了一些不合时宜、不符合地域特征的步行商业街,现代中掺杂传统,中式融合欧式,肆意掺杂称之为地域性设计。不同地域背景下,城市景观环境设计同质化严重,过于崇洋媚外,过度模仿抄袭是根本原因;商业步行街的景观设计本身就不是一个工业标准化的产物,每一条商业步行街都不应摒弃自身特有的地域风格。

篇10:地域文化对商业步行街景观设计的运用论文

3.1利用自然条件

从盘古开天辟地起,自然界就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任何景观空间都必然存在于自然环境之中,它们始终保持着一种共生的关系。孕育在不同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中的自然观,是商业街区等城市环境地域性差异的重要根源。如苏州园林将江南地区独特的阴雨连绵的朦胧意境,太湖石那“皱、漏、瘦、透、”的峻美,结合亭台楼榭、春花秋月的婉约,从而才能咫尺之内再造乾坤。任何城市在进行商业步行街景观规划时,都应该综合考虑并发掘利用当地的自然生态条件,尊重自然规律,规范组织步行街的景观空间序列,形成自身的特色。

3.2对传统历史文化元素的提取和运用

商业步行街景观和城市的'历史文化环境紧紧相连,便形成了商业步行街的地域化特征。以南京夫子庙商业步行街区为例,秦淮河畔滨河绿廊体现出传统江南水景之美,秦淮小游园内的诗碑小品、传统风格的灯具、名人雕塑、传统过街楼桥、亭、阁及各种画舫游船,与疏浚后的秦淮河将附近的乌衣巷、中华门城堡等景观串联在一起,构成了具有中国古典园林艺术魅力,充满诗情画意的文化步行街区景观。承载着历史文脉的现代步行商业街,有利于保护和传承城市历史文化,赋予城市的灵魂,表达着城市特有的语言和符号,指引我们用心去领悟历史文脉的意义所在。

4结语

作为现代城市风貌的窗口,城市商业步行街的规划和建设已经是塑造城市形象内涵的重要手段。设计师进行景观规划设计时,须综合分析地域特征,遵循表达地域文化的设计原则,延续地域文化连绵发展的脉络,实现城市商业步行街的地域价值,创造出个性鲜明、富有地方特色的商业街,满足环境中的人对物质与精神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直长运.史学民:地域文化在老城更新中的延续与生长[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9)

2王晓.商业步行街地域性设计初探[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

3石冰.步行商业街区自然地域性设计分析[J].福建建设科技,2010(1)

4曾东.地域化商业步行街景观设计研究[J].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10

相关专题 大众步行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