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知识点

小栩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小栩”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师说知识点(共6篇),欢迎您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师说》知识点

《师说》知识点集锦

《师说》是韩愈写给他的学生李蟠的一篇说明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的论说文。整理了《师说》知识点,欢迎学习参考!

一、虚词

1. 乎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

(3)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

(4)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

2. 而

(1)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

(2)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

(3)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

(4) 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

(5)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

(6)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

(7)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

3. 之

(1)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的)

(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

(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7)圣人之所以为圣(代词,指代这件事)

(8)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助词,的;代词,指代童子)

(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10)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

(11)郯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

(1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这,这一类)

(13)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

4. 其

(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

(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5)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

5. 于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

(2)而耻学于师(介词,向)

(3)于其身也(介词,对于)

(4)皆出于此乎(介词,从)

(5)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

6. 也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4)其可怪也欤(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

二.实词

1.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同授

(2)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

(3)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读同逗

2.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用来……的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不一定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义:无论

(5)吾从而师之 古义:两个词。跟随、而且

(6)今之众人 古义:一般人

(7)小学而大遗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3. 一词多义

(1)师 a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

c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d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2)传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zhuàn,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

(3)道 a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有“风尚”的意思)

c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

(4)惑 a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

c惑而不从师(动词,遇到疑难问题)

4. 词类活用

(1)吾师道也(名词意动,以……为师)

(2)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3)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4)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5)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

(6)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7)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

(8)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

(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

三、文言句式

1. 判断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介词结构后置

(1)而耻学于师

(2)师不必贤于弟子

3.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4. 被动句

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

四、重点句子翻译

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译文: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

2.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译文: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

3.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译文:我学习的道理,哪里计较他生年比我早还是晚呢?

4.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译文:所以无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无论年长还是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5.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译文: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

6.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惑师焉,惑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译文:文句不理解,疑惑不能解决,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

7.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译文: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强懂得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研究,如此而已。

五、赏析

《师说》是韩愈的一篇著名议论文,有着卓越的见解和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在本篇议论文中,作者运用流利畅达的笔触,通过反复论辩,申明了为师的性质与作用,论述了从师的重要意义与正确原则,批评了当时普遍存在的不重师道的不良习俗。此文是为李蟠而作,实际上是借此抨击那些自恃门第高贵、不肯从师学习甚至讥笑别人从师的士大夫阶层,有着鲜明的针砭时弊的作用。作者表明任何人都可以做自己的老师,不应因地位贵贱或年龄差别,就不肯虚心学习。文末并以孔子言行作证,申明求师重道是自古已然的做法,时人实不应背弃古道。文章体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也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推动了乐于从师善于学习的社会风气。

这篇文章是针对门第观念影响下“耻学于师”的坏风气写的。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十分发达,从中央到地方都有官学。在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可以为官。因此,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普遍存在着尊“家法”而鄙师的心理。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并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

实际上,可以把《师说》看作是韩愈提倡“古文”的一个庄严宣言。六朝以来,骈文盛行,写文章不重视思想内容,讲求对偶声韵和词句华丽,尽管也产生了一些艺术成就很高的作品,却导致了文学创作中浮靡之风的泛滥。这种风气,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在唐代,韩愈不是第一个提倡“古文”的人,却是一个集大成者。他无论在文学理论还是在创作实践上,都有力地促成了“古文运动”的兴起与发展,主张“文以载道”,并且培养了大批有志于古文创作的年轻人。

篇2:师说知识点总结

师说知识点总结

一、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字的通假意义。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不。

二、找出下列句中含古今异义的词,并解释其古今意义。

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古义: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今义: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古义:①用来……办法,表方式、工具、依据等;②……的原因(或缘由)。今义:表因果关系连词。

吾从而师之。从而,古义:跟随而且;今义:合成一连词,表目的或结果。

是故无贵无贱。无,古义:无论,不论;今义:没有。

句读之不知。句读,古义:句子停顿的地方;今义:看字发出声音。

今之众人。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许多的人。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所以,古义:①用来……办法,表方式、工具、依据等;②……的原因(或缘由)。今义:表因果关系连词。

小学而大遗。小学,古:①小的`方面学习;②一般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圣人无常师。常,古义:没有固定;今义:变化不定;鬼名。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不必,古义:不一定;今义:不需要。

余嘉其能行古道。古道,古义:古人从师的风尚;今义:旧路,厚道。

三、找出下列句中的词的词类活用意义。

吾从而师之。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下:名词用作动词,低于。

而耻学于师。耻: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可耻。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耻: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可耻。

不耻相师。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可耻;名词作动词,学习。

孔子师郯子 。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位卑则足羞。羞: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羞。

小学而大遗。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是故圣益圣, 愚益愚。前一个“圣、愚”:形容词作名词,圣人、愚人。

孰能无惑。惑:形容词作名词,疑难的问题。

惑而不从师。惑:形容词作代词,疑难问题。

吾从而师之。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吾师道也。师:名词作动词,学习。

圣人之所以为圣。圣:形容词作名词,圣人。

愚人之所以为愚。愚:形容词作名词,愚人。

爱其子。其:第三人称代词作第一人称代词,自己。

则耻师焉。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可耻。

或师焉。师:名词作代词,学习。

四、解释下列句中一词多义词的意义。

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吾师道也。动词,学习。

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

十年春,齐师伐我。名词,军队。

传: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书。

朔气传金柝。动词,传递,传送。

舍相如广成传舍。名词,客舍。

从:

惑而不从师。跟从。动词。

乃大惊,问所从来。自,介词。

道:

有碑仆道。名词,道路。

吾师道也。名词,道理。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

策之不以其道。名词,规律。

何可胜道也哉。动词,说。

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

惑: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疑难的问题。

惑而不从师。动词,有疑难问题。

则耻师焉,惑焉。形容词,糊涂。

之:

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的。

择师而教之。代词,他。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句读之不知。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类,这些。

辍耕之垄上。动词,到,往。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代词,它们,代“六艺经传”。

君将哀而生之乎。代词,我。

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代“疑难的问题”。

蚓无爪牙之利 。助词,定语前置的标志。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助词,的。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他。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结构助词。取消独立性。

吾欲之南海。动词,到、往。

其: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表领属关系,他(它)的,他(它)们的。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代词,他,他们。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表远指,那。

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推测、估计语气,大概,或许。

其可怪也欤。副词,表感叹语气,真的。

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代词,前指老师的;后指学生的。

其出人也远矣。代词,指圣人。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指“闻道先乎吾”的人。

于:

皆出于此乎。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从。

拜送书于庭。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在。

学于余。介词,表动作行为的趋向,向。

于其身也。介词,表动作行为对象,对,对于。

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比较, 比。

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受。

五、指出下列句中文言特殊句式。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判断句。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判断句。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就是“不知句读,不解惑”。“之” 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而耻学于师。介宾后置句,介词“于”组成的介词结构后置。

不拘于时,学于余。介词结构后置,介词“于”组成的介词结构后置。

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结构后置,介词“于”组成的介词结构后置。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固定格式, “庸……乎”,表示反问,意思是“难道……吗?”

生乎吾前。介词结构后置。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结构后置。

吾从而师之。省略句,省略宾语“之”。

生乎吾后。介词结构后置。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介词结构后置。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判断句。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判断句。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省略句,省略宾语“之”。

篇3:《师说》文言文师说知识点

一、通假字

1、传道受业解惑(受通授,传授)

2、或不焉,或师焉(不通否)

二、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特殊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译为㈠用来办法(方式、工具、依据等);㈡的原因(或缘由)。(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无论,不论。(今)没有。

4、小学而大遗:(古)①小的方面;②一般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今)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5、句读之不知:(古)句子停顿的.地方。(今)看字发出声音。

6、今之众人:(古)一般人、普通人。(今)许多的人。

7、吾从而师之:(古)跟随。(今)连词,表目的和结果。

8、师不必贤于弟子:(古)不一定。(今)不需要。

三、一词多义

(1)师

1、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2、吾师道也(动词,学习)

3、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6、十年春,齐师伐我(名词,军队)(2)传

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2、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书)4、朔气传金柝(动词,传递,传送)5、舍相如广成传舍(名词,客舍)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表领属关系,他(它)的,他(它)们的)

2、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代词,他,他们)

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表远指,那)

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推测、估计语气,大概,或许)

5、其可怪也欤(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真的)

6、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代词,前指老师的;后指学生的)

7、其出人也远矣(代词,指圣人)

8、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指闻道先乎吾的人)

(5)于

1、其皆出于此乎(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从)

2、拜送书于庭(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在)

3、学于余(耻学于师)(介词,表动作行为的趋向,向)

4、于其身也(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对象,对,对于)

5、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比较,比)

6、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

(6)之

1、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助词,的)2、择师而教之(代词,他)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4、句读之不知(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类,这些)

6、辍耕之垄上(动词,到,往)7、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他)

8、师道之不复,可知矣(结构助词。取消独立性)

9、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代六艺经传)10、君将哀而生之乎(代词,我)

11、蚓无爪牙之利(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12、吾欲之南海(动词,到、往)

四、词类活用

1、其下圣人也亦远矣(方位名词作动词,低于)2、而耻学于师(意动用法,以为耻)

3、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或大的方面)4、位卑则足羞(意动用法,以为羞)

5、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6、吾师道也(名词作动

五、文言句式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宾语前置句)

2、不拘于时,学于余。(介宾短语后置句、被动句)

篇4:高中语文师说知识点

高中语文师说知识

《师说》作于唐贞元十八年韩愈任四门博士时,阐明了从师进修的的必要性及其准则。

《师说》作者简介整理

韩愈,字退之,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为“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

“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初中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高中语文课本中师说的是作者对从师问题的看法。

《师说》知识点归纳:古今异义词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学问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用来。 今义: 连词,表因果关系。

(3)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初等教育学校

(4)吾从而师之 古义:从,跟从;而,连词。 今义:连词。

(5)今之众人 古义:一般人。 今义:很多人。

找出下列通假字并释义:

传道受业解惑 :同 授,传授。句读之不知 :同逗,停顿。 或师焉,或不焉:同 否。

活用情况:

吾从而师之:以……为师,意动用法。 而耻学于师:以------为耻,意动用法。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名词作动词。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 愚人 形容词作名词。

《师说》知识点归纳:一词多义

之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他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些

师道之不复:结构助词,取消独立性。 句读之不知:表示宾语前置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代“六艺经传” 古之学者:助词,的

其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

其出人也远矣:代词,指圣人 其皆出于此乎:副词,大概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代词,指“闻道先乎吾”的人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前指士大夫,后为语气词。

道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道理 吾师道也: 道理

道相似也: 道德学问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风尚

余嘉其能行古道: 风尚

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专门技艺的人

孔子师郯子……:以---为师 吾师道也: 学习、效法

或师焉,或不焉:从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

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 不耻相师:学习、效法

无 无贵无贱:无论 圣人无常师:没有

《师说》知识点归纳-句式

1.《师说》判断句知识点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授予业务知识、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介词结构后置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以他为师。

2.《师说》宾语前置知识点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不知道句读,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有的从师学习,有的不从师学习。

3.《师说》被动句知识点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六艺经传都普遍的学习,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

师说读后感

师者,对于我们学生来说是最亲近的一种职业,可我们又对老师这个职业有过多少了解呢?古代的韩愈就对“师者”有过独特而富有深意的见解。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此句出自《师说》,解释了老师的作用。每个老师都有帮助学生解决困难的职能,无论在古代还是现如今,只要掌握真理,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就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好老师,假如一位教师不能“传道”,他也就不能成为教师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页在不断提醒我们“师”和“道”是密不可分的。“道”是“师”存在的先决条件,“师”是“道”传播的社会载体,总的来说,“道”是“师”存之根基,“师”是“道”存之体现,“道”存所以“师”在,这也是韩愈所谓“师道”。

在我看来,对于教师而言,做好本职工作不仅在于爱岗敬业、尽职尽责的完成教学任务,更在于要有一颗大爱之心、仁心育人、爱生如子,例如在地震中,第一时间帮助学生逃生的教师们,他们敢为人先、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回想韩愈在《师说》中的所言,我认为他们不仅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而且将自己的责任进行了升华。于我们学生来说,要学习古代圣人的“从师而问焉”,就要做到学无止境、不耻下问,才会“圣益圣”,并且不能向士大夫那样“耻学于师”,不然就会“愚益愚”。例如有时,我们在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很难会开口向他人请教,然后问题就会越攒越多,最后就不知道从何解决了。

在《师说》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孔子了,他是一位出色的老师,同时也是一个虚心向学习的学生,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确,许多人一起行走,其中必有能当我老师的人。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必定会有些方面不如别人。孔子被称为圣人,但他还是不耻下问,他曾以郯子、苌弘等人为师,难道他的学问不如他们这些人吗?不!他只是想学到其他他不会的知识罢了,所以大家在一起学习可以优势互补。可现如今,人们的学问还远不如圣人,可他们也不肯向老师或他人学习,这样的话,人又会有什么进步呢?

不仅如此,孔子还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说的就是每个人都可以作别人的老师,只是看你擅长哪方面而已。

《师说》中还蕴含着许多人生道理,有时或许会被我们所忽视,但要是反复多读几遍的话,就会感受其中的韵味。所谓“温故而知新”应该说的就是这个吧!

《师说》的中心思想

着重在论述师道的重要性,严正地驳斥士大夫们的恶意诽谤,抨击时俗轻视师道的不良风尚,为开展古文运动扫除思想障碍。作者在本文中所发表的如何求学的见解是极其精辟的。他对于读书求学的议论,很能够启发后人。

篇5:师说文言文知识点

师说文言文知识点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徒: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类,属)

2、出:其出人也远矣(超出)

二、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感也(受:通授)

2、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

三、一词多义

1、传: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解释经书的著作)

2、师:

①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老师)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名作动,从师)

3、从:

①惑而不从师(动词,跟随)

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介词,自)

4、也: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用于句中,舒缓语气,可不译)

②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句末语气词,轻微感叹,可译为啊)

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句末语气词,呢)

5、则:

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转折连词,却)

②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条件连词,就)

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副词,表判断,译为就是)

6、于:

①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比)

②而耻学于师(介词,向)

③不拘于时(介词,被)

④其皆出于此乎(介词,在)

7、乎:

①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译为比)

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句末语气词,反诘语气)

8、所以:

①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所用来,以作用讲,表凭借、手段)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的原因,表原因)

四、词类活用

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意动用法,以为耻)

2、吾从而师之(师:名作动,学习)

3、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形作名,圣人;愚:形作名,愚人)

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师:名作动,学习)

5、孔子师郯子(师:名作动,拜师学习)

五、古今异义的词

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古义:所用来;今义:因此,因果连词)

3、吾从而师之(古义:跟随并且,今义:目的连词)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今义:不需要)

5.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接受初等教育的地方)

六、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判断句)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

3、不拘于时,学于余(被动句)

4、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介宾短语后置)

5、而耻学于师(介宾短语后置)

七、难句翻译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译:老师,就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决疑难问题的人。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译:所以无论高贵还是低贱,不分年纪大还是年龄小,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译:不知道文章的停顿,有的人就去求师学习,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有的人却不求师学习,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高明啊。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译:所以弟子不一定比不上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弟子贤能,知道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专门研究,象这样罢了。

篇6:师说知识点总结

一、通假字

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

2.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

二、古今异义词

1古:求学的人;今:有专门学问的人。

2古:跟随(他)并且......;今:表因果的连词。

3古:无论;今:没有。

4古:一般人,普通人;今:许多人。

5古:风尚;今:道路,道德。

6、古:在小的方面学习;今:指与中学、大学相对的

古:不一定;今:用不着,不需要。

三、重点实词

1、.传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流传)

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2、师

①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老师)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从师)

③吾师道也(学习)

④师必退 (军队)

3、从①惑而不从师(跟随)

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自)

四、重点虚词之

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指代人或事物择师而教之

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郯子之徒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 古之学者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表示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

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③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 作代词,指代自己 君将哀而生之乎 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 作动词,“到”、“往” 吾欲之南海 (3)其

课文中出现17次,用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四种情况 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 复指,作主语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 作定语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

②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 表猜测

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表感叹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欲(多么)

四、词类活用

①名词作动词

吾师道也(名词“师”带宾语“道”,用作动词:学习)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师”表自动:从师。

下文“则耻师焉”、“师道之不复”中“师”同此)

或师焉(名词“师”充当“或”的谓语,用作动词:从师) 不耻相师(名词“师”表动:学习)

②意动用法

吾从而师之(用作意动:以……为师) 而耻学于师(形容词“耻”带宾语“学于师”,用作意动:以……为耻。

下文“则耻相师”中“耻”同此)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聘(名词“师”带宾语“郯子”、“苌弘、师襄、老聃”,用作意动:以……为师)

③形容词用作名词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惑”用作名词:疑 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愚”处于主语的位置上,用作名词:圣人、愚人)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形容词“卑”,用作名词:卑贱的人,低下的.人。

“位卑则足羞”,是“以位卑者为师足羞”的意思。

形容词“盛”用作名词:势盛位高的人。

“官盛则近谀”是“以官盛者为师近谀”的意思)

五、文言句式

①判断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此句判断格式为:“„„者,„„也)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此句判断格式为:“„„也”)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②被动句 不拘于时(用“于”介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时”,表示被动,“于”相当于“被”) ③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读”、“惑”分别是“不知”、“不解”的宾语,其均借助“之”字提前。

这里的“之”,是宾语提前的一个标志)

④介词结构后置 而耻学于师

不拘于时,学于余(“于师”、“于余”均放在动词“学”后作补语,“于”相当于“向”) 师不必贤于弟子(“于弟子”放在形容词“贤”后面作补语,“于”相当于“比”) 六、重点句翻译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2、吾师道,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们的年龄是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惑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 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有看出那些人是明智的。

5、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

6、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於此乎?

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

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原因)吧?

7、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

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所长,如此罢了。

8、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转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

相关阅读:

相关专题 知识点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