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有效阅读方法探微

流云一袖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流云一袖”参与投稿,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文学作品有效阅读方法探微(共7篇),希望大家喜欢!

篇1:文学作品有效阅读方法探微

文学作品有效阅读方法探微

浣纱中学  周小兰

内容摘要:

本文针对中学生在文学作品阅读因思维的混浊,可操作性解题步骤和方法缺失而造成阅读成效低微的现象,通过质疑思辩理思路,融会贯通求真解两方面,对文学作品现代文有效阅读方法作点探索和实践尝试,以期达成新课标“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目标。

关键词:质疑思辩  融会贯通  有形呈现

无论是中考改卷,还是平时阶段性测试阅卷,语文教师都会慨叹:教学时间和精力投入最多的现代文阅读成效低微!学生总希望自己辛苦构筑的答案能最大程度上趋近完善,但具体操作时,感觉又似“水中月,雾中花”,或剑走险锋,失却准星,偏离中心;或“天女散花”,处处留意,却切不中要害。笔者认为学生阅读中所出现的这些状况,除却其它诸多因素外,与其思维的混浊、规范的解题步骤和方法的缺失有莫大关联。那么什么是有效阅读呢?课程大纲关于阅读的表述是;“应鼓励学生做充满热情的,独立的,反思的阅读者”,“应指导学生具体深入地思考读物质量和深度,鼓励他们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对作品的情节,人物,思想,词汇和结构作出反应”。根据这一表述,我认为高效阅读至少由两个方面决定。(1)能否具体深入思考读物的质量和深度,能否对读物的诸多要素作出反应。(2)能否成为一个独立的、反思的阅读者。基于这两种理解,笔者认为教给学生正确的解题思路,培养学生独立的反思能力; 教给学生可操作性的解题步骤和方法,引领学生达到理解阅物的质量和深度,是提高阅读效率、提升语文素养的当务之急。要实现现代文阅读的有效性,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去实践。

一、质疑思辩理思路:

学问的含义是学习和发问,它是主动学习的关键,是思考和进步的交接点,只有善于质疑的才能达到透彻理解的目的,才能培养学习的能力。

质疑即疑问,是对未知世界的探求,是对尚未知晓的知识的向往与渴求,思辩即在占有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材料的分析、综合和判断,按照抽象到具体,具体到抽象的顺序对材料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疑难问题一般分为两类:①别人提出的,主要来源于老师、课本、资料;②自己发现的,主要来源于课外读物、课本或生活。在文本阅读的过程中只要学生认真思考,就会发现问题,如果在文本阅读的过程中没有发现问题,阅读的有效性就会大打折扣,如学习《范进中举》一文,就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处质疑:

1、本文作者是谁?是在怎样背景下写成的(自己发现);

2、小说哪些情节或描写最精彩(自己发现);

3、范进中举是悲剧还是喜剧?(课文研讨练);

4、小说还写了哪些人?这与小说主题有什么关系?

5、小说在刻画人物方面有哪些特色?

学生通过这样的质疑,阅读的过程不再是教师“诉之于耳”“绝之于目”的不明之举,阅读才真正成为学生个性化行为,学生才真正成了阅读过程的主体,实践证明,学生取得的成绩关键是善于质疑,把不会的知识真正弄懂,通过对材料的占有、分析、归纳,来提高探究和思维的能力,同时把已学知识内化为技能。

那么如何设疑思辩呢?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从标题入手,抓住标题隐含的内容设疑。

生活本身存在着含与露、隐于现、曲与直的现象,作家为了创造一种“含而不露”的妙境,往往为人们的阅读提供想象和创造的天地,具有咀而味不尽的含蓄美。如《变色龙》一文从标题设疑:①变色龙具有什么特点?②文中的变色龙指谁?他们之间有什么共同点?③变色龙变化了几次?以变色龙为题有什么作用?通过对标题的逐层质疑,分析即可抓住文章主旨:把奥楚蔑洛夫比拟成四脚蛇,为迎合权势人物求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从中可以看出是个看风使舵、指鹿为马、媚上欺下、狡猾善变的人。而他只是个小爬虫,却俨然是个威风凛凛的主宰者,是条“龙”,这就使题目醒目,含有深刻的讽刺意义。

2、从分析题注入手设疑。

因为注脚中一般包含作品的出处、时代介绍或典故出处,虽然文字较为简略,但对我们设疑帮助挺大。

如《变色龙》一文注脚中就包含了以下几个内容:①作者及作品简介;②人物命名含义及作用揭示;③疑难词语的注释。学生通过阅读这些信息,对学生有效设疑、解疑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有助于更好地解读文本。从而既提升了阅读的质量,又避免了零敲碎打的低效率或无效阅读。

3、从关键性片断入手质疑。

关键性片断往往以部分暗示全体,以片断情境唤起整个情景的意象和情趣。如朱自清《春》中描绘“春花图”这个片断,作者为增添画面立体美,再三设擘花色,为使画面呈现生气以眼睛眨与野花神态构成对比,为构建主体效果的图画,作者从空间、修辞入手描写:远处可见五彩花色,近处可闻蜜蜂低吟;上有蝴蝶翻飞,下有野花俏皮的眨眼。这样春天浓烈的诗意,盎然的春意,以及作者的喜悦之情,便从这一幅画中淌溢出来。阅读教学中如果能抓住富有表现力的动词、修辞手法、描绘角度等方面去质疑,相信我们的学生一定能会带着一种对美的憧憬和急于领略美景的审美期待进入美的情感世界,引起情感共鸣,而这种情感共鸣又可转化为学生自觉审美“催化剂”,从而主动去寻美访胜,深潜到文章所构筑的内部世界,领悟文章所营造的美学意境。当然在质疑时应先告诉学生质疑应有序,如果东一榔头西一榔头,答问者就会陷入不知所从,质疑者也不能获得有条理的答案。如果是连串发问,就更需要由浅入深,有点到面程序,这样就有助于思路的梳理进而对文章的思路和结构柜架形式明确的认识,同时也训练了分析、概括、综合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融会贯通求真解

所谓融会贯通就是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

融会贯通既是一种读书方法,也是一种特别有效的阅读能力。它包含两方面内容:①通过分析综合,把握文章精神实质,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②能够举一反三,从文章阐述的知识和道理中看出普遍的含义,并从中推出未知,到达新的境界。

1、阅读中应针对给出的问题,在认真反复阅读的基础上作综合性的思考、探究。而我们的学生往往求答心切,或蜻蜓点水不求甚解;或断章取义、穿凿附会,牵强片面作答。学生答题后自我感觉良好。结果却令人沮丧,怎样才能避免这种状况呢?

1)抓关键、重验证。

A.所谓关键特指关键语句,它突出体现了文章旨趣,表示文章思路,显示文章结构特点。从阅读角度看,不掌握它,就无从正确理解文章,当然谈不上有效阅读。

哪些是关键句呢?从内容看,中心句即关键句,从结构看:总起句、总结句,重要的'过渡句是关键句,从出现的频率看,反复出现的句子可以看成关键句。

B. 重验证:所谓重验证,就是要根据材料,结合自己的知识、生活经验加以对比印证,去伪存真。

其做法是:词句不受词典义理解的框定,把它放到所在句乃至前后段的关联上去理解,在比较印证的过程中去粗取精,达到融会贯通。

2)联系写作背景及作者身世命运去理解印证。如《智取生辰纲》中学生遇到了这样一个问题:杨志一身武艺,为保生辰纲可谓用心用智良苦,但为何仍失落生辰纲,以致贻误终身?这一问看似简单,学生是乎基本能把握它,但要达到生成完善的答案的目的,恐怕非为易事,倘能结合小说背景,杨志身世及其周边环境去综合考察,正确答案的呈现就会显得简单多了。

3)如果阅读的要求中涉及到文学鉴赏的问题,还可以联系作者写作风格去理解印证。如:苏轼的豪放旷达,李清照的婉约凄清,李白的浪漫奔放,杜甫的沉郁顿挫等。因为作者命运不同,所呈现的作品风格也不尽相同。在求解过程中注意既不脱离材料,也不抛开作者应具有写作风格。力争把作品与作者风格综合起来考虑,以免无中生有,以偏概全。

2、阅读教学中有形呈现法的灵活运用。

有形呈现法指阅读教学过程中,把试题的参考答案详细地呈现于学生面前,诉之于学生听觉和视觉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的训练实质上是对学生“答案生成”训练的方法,有助于学生规范答案,特别在文学作品的阅读上更显成效。

文学作品因其美的特质、美的对象决定其鉴赏的价值,如果学生美的阅读体验不能用美的规范的语言来呈现的话,有可能陷入亵渎美的泥沼,这就需要教师把一些欣赏性文学专门术语呈现给学生,作一个例子或样板展示,以供学生模仿供鉴:如①评价风格方面:豪放雄奇,典雅恬淡,沉郁凄美,清新明快,;②表达技巧方面:供  抒情,托物意志,动静结合,情景交融;渲染 烘托,映衬铺排,想象联想;③结构方面:层层深入,环环紧扣,以小见大;④表达效果方面:引人入胜,耐人寻味,意境高远,出神入化,入木三分,生动形象;⑤揭示情感方面:赞美鞭挞,缠绵悱恻,崇敬依恋,依恋怀念;⑥评价构思方面:跌宕起伏,对比鲜明,画龙点睛,错落有致,疏密相间,言尽意无限等。

如鉴赏郑愁予的《雨说》,这是一曲动人心弦的爱之歌。读者通过反复吟咏,让学生感到“雨”这位爱的使者的亲切文荣的形象,体味到“雨”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喃喃细语,倾诉真情。

“我来了,我走的很轻,而且翁声细语地,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我呼唤每一个孩子的乳名又甜又准。”这里的“织”字表现诗人的锤炼功夫,也表现了他的想象力,雨丝条条,天地变成了茫茫的一片,这不正是“像丝缕那样地织在一起”吗?

还有“柳树在雨中笑了,笑晚了腰,石狮子在雨中笑了,笑出了眼泪,小燕子在雨中笑了,笑斜了翅膀”,诗人调动丰富的想象力,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雨滋润大地,给万物带来欢笑,达到了情景交融。

通过这样专用术语的呈现,审美方法的指导,让学生掌握基本鉴赏方法,从中拨动学生心灵琴弦,融入美的意境,使审美情感趋于深层,获得美的熏陶,提升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当然教师如若在阅读训练中追求简单形式的答案有形呈现方法,不求变通灵活方法的话,阅读赏析就会出现格式化倾向,那么训练结果将会导致学生思维僵化;评价的死搬硬套,方法单一,会导致功利性阅读,使学生本应潜心阅读的作品被肢解地一鳞半爪,面目全非。所以在阅读训练中,一定要从材料、作者背景出发,灵活运用教师所呈现的文学欣赏术语,这样才能举一反三,把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实现“课标”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目标,使学生以经济的文字、精到的用语、灵活地思维得出较为满意的答案,还能让学生在阅读中体悟到人生经验与智慧,从而达到人文情怀、精神理想和社会责任感的熏陶,也不会再有亵渎文学作品美的嫌疑了。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而“实践性很强”不是只要求大量的机械性操练来强化对知识的记忆,而是“为了愉悦,为了自我发现,自我充实的阅读机会。”只要我们树立大语文观,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出发,孜孜以求地探索语文有效教育的方法,授学生以“渔”,那么对文学作品的有效阅读的期待将会变成现实。

参考文献:

1、《新课程评价操作与案例》  严育洪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语文教学与研究》 ―11期教师版

―11期教师版

―11期教师版

3、《新概念阅读中考版》  孔令芳  延边大学出版社

4、《全日制义务教学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

篇2:小学生文学作品阅读指导方法探索

小学生文学作品阅读指导方法探索

科学的阅读指导方法能帮助小学生获得最佳阅读效应,达到既定的阅读目标.在人的各项社会实践中,科学的方法之于实践活动的开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在高度竞争的社会,谁掌握了方法,谁就有可能获得最大的成果.古希腊神话中有这样一个故事:美丽的阿里阿德涅公主送给勇士忒修斯一只会滚动的.线团.这只线团引导着勇士通过多歧而混乱的道路而进入迷宫,杀死了怪物弥诺陶洛斯.以后,人们就把正确的方法比作“阿里阿德涅线团”,这种“线团”能引导人们走过曲折之路而达到目的.同样,在中国所流传的“点石成金”的故事与此故事有着同样的意义.这些故事说明,早在远古时期,人们就已认识到方法在对从事各项实践活动的指导作用,并留下很多具有启示意义的至理明言.

作 者:王昆建  作者单位:云南昆明学院初等教育系 刊 名:小学教学研究  PKU英文刊名:PRIMARY SCHOOL TEACHING RESEARCH 年,卷(期):2007 “”(11) 分类号:G62 关键词: 

篇3:高中语文有效阅读方法

第一、巧用信息整体把握

阅读过程本身就是获取信息的过程,阅读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捕捉信息的多少。

做题时可先看看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注释等内容,同时特别要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从题目的选项中揣度出文章大概主旨是什么。如果是小说,则要主语其人物、情节等,如果是议论文,则要着重把握论点、论据、论证等要素。了解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后再整体把握全文,对解题也就心中有数了。

第二、确定区域圈点勾画

阅读大段文章主要用精读的方法,需逐字逐句推敲揣摩,故平时练习要养成圈点勾画、多做记号的习惯,可以先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和哪些语句有关。确定某一答题区域后,再仔细弄懂这一段每一句的意思,进而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有了这一习惯就有可能形成较强分析综合能力。阅读时反复琢磨题干,圈画与之相关的内容,答题时就不需要再从头至尾搜寻,可节省不少宝贵时间。

第三、注意摘取原文

离开了原材料恐怕谁也答不准,答不全。因此,准确解答阅读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答案。大多数题目在文章里是能够“抠”出答案的。当然,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或重新组织。即使是归纳概括整段整篇文意也必须充分利用原文。

在阅读中还要注意的一点就是不少同学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较强,但迁移能力比较弱,特别是对有关字、词、句的语境义以及作用之类的题目感到为难。

篇4:高中语文有效阅读方法

了解出题者的意图

考试中每一种题型的设置都是有出题者的意图的,向他们想要通过这一类型的考题考察应试者相应的能力和素质。比如阅读理解题,考的就是应试者的阅读速度、理解能力、推断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

因此,平时练习阅读理解的时候,就要针对这几方面的能力进行专门的训练。

加强日常阅读量和阅读速度

在没有其他事儿的情况下,可以多看看散文、诗集、人物传记、短篇小说类的书籍,增加自己的阅读能力和知识面;同时,给自己限定看书的时间,比如多长时间看完一篇小说、看完后要写一份中心思想分析,不仅能

看上去沟通交流和阅读理解没有多大关系,其实沟通交流的过程就是理解对方思想,并快速做出反应的过程。多交流、多沟通,就能培养自己的语言理解能力和快速反应应答能力,这对做阅读理解是很有帮助的!

加大试题训练强度

平时有时间的时候,多做做阅读理解的练习题,通过试题锻炼自己阅读速度、理解能力等多方面能力,在实战中寻求突破,提升自己阅读理解能力。

上课认真听讲

在语文课上,老师都会讲一些阅读理解的做题方法和训练方法,而且会随堂让大家进行自由练习,这是学习语文阅读理解的好时候,一定要抓住课堂的时间!

篇5:高中语文有效阅读方法

看分值:

所谓的看分值,就看清楚阅读问题中所给的分值,例如一道问答题是十分,那你就应该至少答五点和题目有关的答案。这样估算一点2分,才能刚好到10分。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多答一两点,给分老师会择优选择。

另外还有就是不要本末倒置,在分值低的题目上答好多文字,分值高的题目三言两语。

抓重点:

不管是阅读时,还是写答案时,都要抓住重点。在阅读题目时,把重点文字做好标记,在写答案时,把最重要和关键的点说清楚,不要为了凑字数,在答案上面写好多废话,第一是浪费时间,第二是老师改卷时只会看与准确答案相吻合的答案给分。

叙述清晰:

遇到文言文题型时,可能是好多人的盲点,不管是解释字义还是翻译句子,都会碰到些许难点,在答这种题时,重要的就是要语句通顺,叙事清晰,实在不会的就往大意上靠吧。

不空题:

在绝对不空题这一点上,可能所有的语文老师都提醒过吧,因为做语文卷子,尤其是阅读,空题那可是大忌,即使完全不会也不能一字不答,多多少少能写什么,就写什么。空题会给整个改卷老师非常不好的印象,答对答错,碰对一点和正确答案相符的点,老师都会给点分的,要知道真正的高考那可是一分值千金啊。

字迹工整:

再说一个印象分吧,提高高中阅读的质量无非就是为了真正的高考,那么像语文这样灵活性很强的科目,就应该想尽办法在这科上多赚几分,把字练好,答题时字迹工整,重点基本都抓住了,老师就会给高分。如果字写得乱七八糟,即使答得都正确,没准老师手一抖就要给扣一两分了。

篇6:高中语文有效阅读方法

《高考考试说明》,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考试内容及能力要求”是这样规定的: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3.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4.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5.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针对以上要求进行复习,同时教给学生一些阅读的方法与思路。

阅读方法指导1:整体感知,把握主旨。

我们拿到一篇现代文,应该怎么办呢?阅读,首先当然是读。

读文章,做到整体感知,把握主旨。

读时应做到以下几点:

(1)边读边圈画你觉得重要的词、句;

(2)把握思路,理出文章的结构层次;

(3)用一两句话概括文章大意。

篇7:浅谈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切入方法

浅谈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切入方法

李 瑛

(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外国语学校)

摘 要:一堂好课往往从一个好的切入开始,读通一篇文学作品的关键也往往由一个好的切入展开。阅读教学中若能从文本的留白处、矛盾处、闪光处着手,带领学生细品勤思,对整篇文章会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阅读教学;切入方法;教学效率

着名作家郁达夫说“一粒沙里见世界,半朵花上说人情”,古语云:“拈一叶而知天下秋”,都是讲以小见大、由微见着、自淡见浓的道理。“小”其实是“大”的凝聚,“微”其实是“着”的浓缩,“淡”其实是“浓”的沉淀,文学作品往往也有这些奇妙的特征。中学生在文本阅读时要走进大师所描绘的多彩艺术境界,就必须要找准阅读切入口,才能起到一叶知秋、曲径通幽的效果。下面我以自己的教学实践为例,浅谈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几点切入法。

一、此处无物胜有物――细品文本留白处

留白,中国画传统技法之一,顾名思义,就是作画时留有空白,使方寸之地亦显天地之宽。南宋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一幅画中,一只小舟,一个渔翁在垂钓,整幅画中没有一丝水,却让人感到烟波浩渺,达到无物胜有物的效果。文学作品中的留白也是如此,许多作家在表达主题时有意或无意地留下空白处,正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之处,就能给阅读者留下纵横驰骋的无限想象空间。

例如,我在教学《窗》一文时,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出:这篇小说的主旨仅是批判远窗人丑恶的灵魂吗?经过讨论,有的提出“嫉妒毁美”;有的提出“高尚未必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未必是卑鄙者的通行证”;有的就近窗人的做法和结局提出在现代人际交往中该建立怎样的沟通方式,可谓见仁见智,一篇小小说呈现出多样的主题,从文学鉴赏的角度说,就是留下了主题的空白,这空白使得学生文思飞扬。再如《桃花源记》中“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学生细嚼“一一”二字,明白了其包含了多少国家的、民族的、个人的兴亡盛衰、沉浮成败。

如,在阅读《范进中举》一文时,我采用发现空白―填补空白―评价空白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如,范进中举后发疯那一情节:“噫!好了!我中了!”学生问:“什么好了”“为什么好了”,学生发现空白;再引导学生填补空白“我中举了,从此就可以享受荣华富贵,青云直上,不必挨饿受冻受人骂了”;再评价空白内容,从而了解科举制度世态炎凉,使范进喜极而疯。有的作品不仅语言中留有空白,有时一个标点,经过学生的探究也能发现丰富的潜台词。又如,《窗》中,远窗人为自己的想法感到不安,但最后某深夜,近窗人病发,文中这样描写“一声又一声……卡住了……停止了……直至最后呼吸声也停止了。”省略号中包含了远窗人私欲膨胀、见死不救的冷漠无情和近窗人痛苦的挣扎,抓住留白仔细品味就必能激发学生对人性的深思。

由浮在水面的`冰山一角入手品析文本的空白,从而发现藏在水下庄严宏伟的冰山主体,这样既可以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领略文学作品的魅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紧扣文本矛盾点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认为:“相互排斥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这句话揭示了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关系。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用“蝉噪”和“鸟鸣”来写“静”与“幽”,看似矛盾,实则以声写静,更突出山林之幽静。不少文学作品有时就借助矛盾的对立统一来突出主旨、刻画人物,因此引导学生从“矛盾点”入手,往往能抓住文本的重点和难点。

如,鲁迅在《孔乙己》的结尾这样写道:“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大约”表示不确定,而“的确”又是确凿无疑,这两个词放在一块儿似乎是矛盾的,但鲁迅先生为何要把它们放在一起呢?从此问切入,让学生去阅读、思考、争辩、发现。在探究过程中,学生认识到鲁迅对孔乙己悲惨命运的同情,对这凉薄社会的批判和控诉就是通过这两个词表现出来的。“大约”是因为“我”到现在一直未见到孔乙己,也没有关于他的确切消息;但根据孔乙己最后一次离开店时的悲惨情况,折了腿、不会营生、穷困潦倒的孔乙己,在这样一个麻木凉薄的社会中又怎么可能活下去?他的死是“的确的”。这样的结尾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更有无穷的悲剧性。再如《台阶》,我从父亲矛盾的心理和行动来切入。最初“我们家的台阶低!父亲又像是对我,又像是自言自语的感叹。”最后台阶造好了,父亲坐在台阶上“第二次他再坐在台阶上就比上次低了一级,然而,低了一级他还不自在,便一级级地往下挪,挪到最低一级,他又觉得太低了,干脆就坐到门槛上去,但门槛是母亲的位置。”初三的学生抓住了父亲前后矛盾的心理,仔细推敲并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得出了这处矛盾真切的反映了父亲要求改善自己的地位,但父亲这个老实巴交的本分农民,其内心的自卑并没有真正的克服,深化了主题。

矛盾在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文学本身是现实生活的反映,现实生活的矛盾反映到作品中来,往往推动情节的发展,展示作品的魅力。老师要善于引导,点燃学生心中探索的热情,那么文本阅读中的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于细微处见精神――发现文本闪光点

许多文学作品常常是文质兼美的作品,不论是在思想内容方面还是在表达手法方面都有让人眼前一亮的特征。抓住让学生为之一亮的闪光点切入,更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1.从文题切入题目是文本的眼睛,甚至是文本灵魂的再现,文本的标题往往是作者别具匠心的构思。如,教学《三颗枸杞豆》一文时,就抓住题目创设情境,让学生说说对这题目的想法。学生提出为什么是三颗?为什么是枸杞豆而不是别的东西?是有怎样寓意的枸杞豆?是谁送给谁的?然后再带领学生一起阅读全文,水到渠成地得出了三颗枸杞豆非同寻常的意义,明白了作者的写作目的。

2.从中心句切入就是抓住文中的总起句、总结句、或是关键性的过渡句等。《社戏》一文,最后一句是关键,我就从文章最后一句切入,让学生去文中寻找“那夜似的好豆”是怎样的豆,“那夜似的好戏”是怎样的戏,你读出一种怎样的情愫?这些问题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学生沉浸到文本中,去捕捉体会那特有的美景、自由的生活、淳朴善良的大人小孩、和谐的人际关系,感受“我”对美好生活的怀念向往之情。

3.从文章情感切入。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幽径悲剧》就是抓住“悲”字切入,去感受作者“愚氓毁美”的悲痛,去感受作者那伟大的悲悯情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紧扣“那时是我的乐园”的“乐”来找寻作者在百草园中自由快乐的童年生活和纯真童趣。以心阅文,以情激情,抓住文本中情感的亮点来切入更容易与学生形成共鸣。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文学作品探究性阅读的切入方法当然还有很多,但关键是:成功的切入要能架起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要能高度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从而在创造性的智力震荡中,促进思考,启迪智能,犹如拈出一朵梅花,带给学生的却是整个春天。

参考文献:

[1]王红梅。踏花归来马蹄香:浅淡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布白艺术[J]。新课程学习,2010(12)。

[2]莫立刚。一粒沙里见世界,半朵花上说人情[J]。名作欣赏,2007(07)。

[3]赫拉克利特。赫拉克利特着作残篇[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9.

相关专题 文学作品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