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预习四步法

不看月亮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不看月亮”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课前预习四步法(共5篇),欢迎阅读分享。

篇1:课前预习四步法

课前预习是学生学好新课,取得优良成绩的基础。如果不搞好课前预习,上新课时就会仓促上阵,心中无数,不得要领;老师讲,自己吞,平均用力,难以消化,以至于对接受新课丧失信心。反之,如果做好了课前预习,不仅可以培养自学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对新教材有了初步的了解,就可以集中精力对付新课的重点和自己弄不懂的问题,配合教师讲授,及时消化知识和掌握新技能。

最基本的预习四字法

预习的形式可用四个字概括:读、画、写、记。亦称“预习四字法”。

(1)读

读,即课前预读,也就是阅读新课教材及参考资料,必要时还需要阅读与新课有关的已学课文,有针对性地复习新课可能涉及到旧课知识。

这里首先牵涉到一个读书方法问题。要进行预习,必须学会读书。不同内容、不同性质的学习,应有不同的读书方法和要求。课前预读对阅读的理解层次要求不高,如果将读书划分为粗读、细读和精读三个层次的话,那么课前预读只要求达到由粗读到细读的层次。

粗读,即用较快的速度概览全篇课文,观其大略,了解梗概,从而对新课有一个粗略和直观的印象,并对课文中讨论的主要问题做到心中有数。

细读,也就是仔细地阅读。细读中应弄清课文的重点、难点及个人的疑点所在,要求能把握中心,初步理解课文。

粗读课文以后,往往会产生一种“欲知后事如何”的感觉,这证明对课文内容的思考已经有了一定的意识指向,它会驱使自己的思维向更深入的方向发展。这时应回过头来从本节课文的开头分节细读。在细读中对于重要的概念和定理常常需要“咬文嚼字”似的阅读,只有这样,才会真正理解概念和定理中最关键的字、词、句的特定含义。

预习前最好能草拟预读提纲,然后根据预习提纲带着问题去阅读、思考和理解课文。预习提纲可根据与现行教材配套发行的各学科教学目标手册去拟定。手册中每一节课都有具体的教学目标,且已划分出能力的达标层次。因此预读提纲不一定专门去写,可直接在手册上勾画或作些说明即可,只是要求心中必须有目标,有预习提纲。像这样一种有目标导向的预读课文比完全盲目地去阅读效果要好得多。

如果是教师安排的课堂预习,一般都会为学生提供预习提纲。有经验的教师会根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将新课知识点演变成一个个阅读思考题,形成一个完整的新课知识导学系列,将学生的预习阅读与教师的课堂教学以及课后的巩固训练熔为一炉,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建议刚开始进行课前预习的同学,最好能配合使用这种预读提纲和思考题,这样可使自己较快上路,并能提高自己对预习的信心。

(2)画

画,即阅读时对课文中有关概念、定理和重点圈点画线,或者是注眉批、分段落。必要时还需要准备一个专用的练习本上,特别是预习理科教材,阅读时准备好一支笔和一个练习本是很有必要的。不要小看这阅读中的圈圈画画,它留下来的往往是阅读者随课文内容而展开的思维痕迹。

圈点画线虽然并无统一的规定,但多数人却有一些习惯性的标记方法。如用圆点(·)或圆圈(o)表示重要精彩的语句;用双圆号(oo)表示一段精彩内容或语句的结束;用几个并列三角形(△△△)表示课文中几个并列的观点或事务;用惊叹号(!)表示自己非常欣赏的语句;用问号(?)表示对课文中有关问题的质疑;用波浪线(~~~~~)表示关键性的语句和段落;用加重点(………)表示段落中关键性的字;用单直线(_)、双直线(=)和三直线(≡)表示课文中重要程度不同的概念或定义。

每次阅读时可用颜色不同的笔加以勾画,这样有利于区别阅读的层次。不同颜色代笔不同的见解和意义,能使理解步步深入。但要注意:有所不画,才能有所画。阅读中也不要到处去勾画,勾画的太多反而有碍于重点的突出。一个善于阅读的人会有一套自定的习惯记号,每种记号很自然地表达了他所要表达的意义,既简便明确,又节省了书写的地方。

但有时单靠符合是不能完全表达其意义的,这时就需要眉批,一般在书的天头、地脚、段尾或篇末的空白处都可以随读随写。内容诸如段落 篇章的简单提要,阅读中的个人见解,一闪而过的思想火花以及对课文中的问题质疑,等等。

阅读中不要急于加批语,一知半解,支离破碎,没有领会课文精神实质的批注,不仅毫无意义,而且会造成误批。眉批的语言应简短精炼,力求抓住要害,不要期望把一切问题都写透,也无需对个人见解加以发挥,更深入的工作应放在写预习笔记中去完成。

(3)写,

即写预习笔记。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的学习要求,以及个人自由支配的时间多少,预习笔记中的书写有不同的方式。

最简单的预习笔记可以只写出本节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个人的初步见解,以及阅读中提出的疑难问题。而一些比较简单的课文预习,或是在学习时间比较紧张时的课文预习,可以只完成“读”和“画”两步程序,而不用些读书笔记。因为通常在“画”的过程中,就已经理出课文的重点、难点、个人的见解以及对问题的质疑了。

学习规律 最复杂和要求最高的预习笔记,则是在自己对课文已经初步理解的基础上写出的阅读笔记,这种笔记能反映全篇课文的知识结构以及各知识点的内容提要,且重点突出,层次分明。能达到这种高标准要求的,一般是有充裕的课前预习时间或是有较强自学能力的学生。

当然,对那些比较简单、理解程度要求不高的课文,多数同学的笔记也能达到这一要求,如化学中关于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课文,可根据已学过的研究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一般方法,对新课文中将要学习的具体物质按照存在、制法、性质、检验和用途的研究线索,独立而有条理地逐一拟出预习笔记。

在写预习笔迹时应留出一定的空白,以便听课时把教师讲授的有价值的内容补充进去。对于有一定难度的课文,一般只要求写简单的预习笔记,预习时把更多时间用在阅读和思考上,待上课听讲时再按教师的讲课思路写出课堂笔记。

(4)记

记,即预习的最后阶段对新课重点知识进行记忆,如重要的词、句和段落,重要的概念、定理和结论等,要求能基本记住。

分段细读之后,为了整理自己的预习思路,可以把课文从头至尾再细读看一遍,或者是合上课本,闭目反思,把新课内容从头到尾过一遍。这时如果感到知识连贯、脉络清晰、有条理,就说明对课文的内容梗概和中心思想已经比较熟悉了。回读、默想、反思是一种有效的阅读记忆法。

在阅读记忆中,尽量让新课知识与学过的旧知识建立联系,也就是说在预习时应先复习有关的旧知识。这样不仅为新课学习做好了知识准备,有利于对新知识的理解,而且记忆起来也容易多了。对于一些新旧知识,譬如相似概念、词句、公式、名称、实验和物质、性质,等等,可采用对比的方法理解和记忆。这种让新知识植根于旧知识的生长点上的预习,在头脑中形成的初步印象会更深刻。

有个中学生记忆东西非常快,一般阅读三到五遍就可以记住一段文章。这其中的奥妙在哪里呢?其实很简单,他采用了尝试再现法。即他把所要记忆的材料看过之后放在一边,然后试图回忆所记内容;接着再回过头来重点看一遍没有记熟的内容,这样反复两三次就基本上记住了所学的内容。这种阅读中的快速记忆法尤其适用于预习中的记忆。

因为预习投入的时间不多,利用较少的时间记住一些重要的新课知识,进入课堂学习时,便可以集中精力进行新课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听课水平也就相应提高了。虽然快速记忆的有些内容保持时间不长,但在其后续的学习环节中这些知识还将不断得到强化,因而能实现预习中的高效率记忆。

当然,记忆还有很多种方法,由于预习中需要记忆的材料不多,且对记忆的要求也不高,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根据个人的情况,有目的地学习一些适宜的记忆方法。

篇2:工作汇报四步法

工作汇报四步法

给领导汇报工作,特别是给高层领导汇报工作,一定要简明扼要、提高效率,讲究方法。不管是书面汇报还是口头汇报,都应做好以下几点:   结论前移   所谓结论前移,是指汇报任何工作时,先说结果。有的人汇报工作时,从头到尾,先讲过程,最后才有结果。领导听起来很费劲,也浪费领导的时间。当我们先汇报结果,领导会根据自已的情况决定是否听取事情的经过,或者提问式地了解一些简单情况即可。既节省领导时间,自已又少费功夫。   数据说话   能用数据说明问题的,一定要用数据说话。复杂的数据表格化,做到数据清楚,有据可查;有历史数据的,要做对比分析;符合标准管理原则的,要求用标准循环原则进行对比分析。让领导一目了解。   条理清楚   给领导汇报工作,一定要先理清思路,先说什么,后说什么,自已心中一定要先理清楚。有的人给领导汇报工作很紧张,再加上准备不足,汇报工作时语无伦次,条理不清,领导听得云里雾里,影响工作效率。所以在汇报工作前,你先得拟清思路:你要汇报的结果是什么?你要强调的重点是什么?你需要领导明白的问题是什么?你需要得到的支持是什么?你下步要进行的工作是什么?等等,你需要一一列出来,写清楚。如果是口头汇报,最好也写出清单握在手中,以免汇报时出现差错。   立即行动   给领导汇报完工作情况,领导对你的处理结果表示满意,可能就没有后续工作要求了。但往往有些工作不令领导满意,会提出新的要求,这时你需要认真倾听,仔细记录,不明白的地方立即询问,了解领导的真实意思,方便接下来的工作开展。千万不能似懂非懂就去处理事情,结果往往与领导意思相差太远,影响工作绩效。   当搞清楚领导的`意思表示以后,就需要立即行动。不管领导对分配给你的工作是否限制了时间,你都得尽力尽快处理,提前完成。当你手中有比这工作更重要的事情要处理时,你必须先给领导汇报你的处理时间,以了解领导的需求,有利工作顺利开展。当某项工作很复杂,处理时间较长或需要分阶段进行处理时,要随时给领导汇报你的工作进程,以让领导了解你的工作进度。

篇3:小学语文课前预习六步法

小学语文课前预习六步法

《新课标》提出,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目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多方面的,通过课前预习来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组成部分。新课程理念下的预习应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让学生适应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努力体现语文课程的总体目标。

叶圣陶先生曾深刻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尤其是小学生,更应该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以利于为后继学习打好基础,为孩子的发展打好底色。如:提前预习的习惯。由于每一个孩子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必然会有一些学习“暂时落后”的孩子,而帮助这些孩子迅速赶上去的最佳途径就是预习。通过预习,不但可以缩短孩子在学习上的差距,使他在课堂上显得更自信,更有勇气,而且可以让孩子自己摸索出一条学习的路径,积累一些自学的好方法。这充分说明了课前预习的重要性。

预习是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的前奏。预习过的学生,不仅对教学内容有了一定认识,还会有困惑和收获。课堂上,这类学生注意力集中,能主动地参与到老师所讲授的知识当中来,认真地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同时又可提出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师生共同探讨。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学习局面,使预习者成为学习的主动者。课前预习了的学生,他们在预习过程中,遇到不懂的地方,会及时去查资料解决,如果未能解决的,他们会有意识地记下来在课堂上更认真地、有侧重地听讲。经过老师的讲解或启发,他们对问题的理解会更加深入,从而提高了他们的听课效率。可见,预习是对课堂教学的准备,是学生带着自身的经验和背景提前学习、得出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而这些体验和感受使课堂上的交流更充分、更深刻、更有效。

在学期开始,我首先以人为本,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六步预习法,提出具体的预习要求,以培养学生自主预习的习惯,提高自学能力。

1、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读流利。做到五不——不错字、不添字、不掉字、不重复、不读破句子,并用一两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言学家吕叔湘也说过:“学习语文主要是读,自己读,七读八读,课文读熟了,内容也就理解了。”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作者的写作技巧,更有助于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增强听课的目的性。所以,“读”在预习中是最不能忽视的一个首要环节。应先要求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进而从读中悟理、悟情、悟法,并发现疑难。可以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读,如高声朗读,轻声读,默读等等。

2、圈。课前预习课文时,标上序号,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生字、词、成语,不理解的词句,上课时认真听、仔细记,做到难点突出。然后给生字注上音,并将生字词写会。

3、查。运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弄清圈出字、词的音、形、义,并将注释写在该字、词的附近,便于在阅读中理解词语,加深印象。特别是一些多义字,一定要结合上下文理解,鼓励学生反复体会,自查自悟。

4、划。划出课文的重点词、重点句、重点段,做到重点突出。在理清课文思路之后,可以用 “//”试着给课文分段,并对各段的主要内容进行批注。另外,学生自己认为精彩的描写、含义深刻的句段及对自己有所触动、有所启发的片段,都可以选用自己喜爱的固定标志画出来,写出批注。

5、拓。有些文章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或许是学生从未接触过的。如:作者简介、文章的写作背景。还有的一些知识点,如:学习了《黄鹤楼送别》一课,可以搜集李白、孟浩然的诗、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疏州》、有关送别的诗。为此,学生在课前就应该做好充分的预习准备,上网搜集相关信息,提前查阅课外资料,并进行细致整理。为在课堂上学习,与同学、老师一起交流做好充分的准备。

6、问。在预习中,发现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及时记录下来。许多学生往往有一种错误的认识,就是认为反正老师上课要讲,不愿花费时间去自查自找自问,养成一种懒散的学习习惯。还有的学生不会提问题,针对这种心态,我给学生讲清道理,使他们懂得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还重要,然后教给他们提问题的方法,可以从文章的课题提问题,可以根据课后题提问题,可以找到文章的中心句提问题等。然后要求他们把疑难问题在书上标识出来,看谁提的问题最多。孩子们为了发现题,会纷纷开动脑筋挖空心思找出疑点:有关于字词的,有关于内容的,也有关于布局谋篇的,还有关于文章作者的和时代背景的。对此,老师应该对他们认真的态度充分肯定,对提问题较有质量的提出表扬,以此激励他们质疑的积极性,并鼓励他们自己动脑筋解决这些问题。

与此同时,我注意在课上督促和指导学生进行预习,及时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对预习情况好的学生进行表扬,对有进步的学生进行鼓励,并奖给学生每人一颗星。

然后,经过一段时间由教师指导形式的预习,学生逐渐掌握了预习的方法,这时可以转入新的形式,让学生以自愿组合的方式,根据老师教的方法,一起预习,互相影响、互相启发、互相促进,靠合作力形成预习的浓厚氛围。

另外,在经过一段时间由教师设置问题预习的基础上,学生能逐渐地体会和把握到设置预习题的角度、思路、做法,再经过教师指导,这样的“体会”与“把握”将逐步内化为独立预习的能力。这时,我们还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课文自主设计预习的题目,实现由教师设置题目到学生自主设置题目的转变,其间教师的点拨、指导、鼓励尤为重要,当然也要有一个过程,开始学生“仿照设置问题”,势必存在一些偏颇、谬误,此时,就不能任由学生机械的模仿,作为教师要及时给予他们有效的指导、点拨,使他们发挥思维创造力,达到预习的效果。

经过一年的“预习习惯”的培养和教学实践,使学生在思想上提高了对课前预习的认识,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拓展了学生思维,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绝大多数同学对学习语文逐渐的产生了兴趣,对课前老师布置的预习作业能够积极的、严肃认真的去完成。在上每节课之前首先要完成预习作业已经成为语文课必备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之一,同学们课前预习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正在形成。通过这一段的教学反思与实践,我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就等于在银行里存了一笔巨额存款,可以使他们受益终生。

总之,预习是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一种人生智慧。真正有质量的预习不仅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学生预习习惯、作业习惯、善于质疑的学习习惯、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将使他们终身受益。因此,对小学生加强预习习惯的引导和养成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学好小学语文的有效方法

朗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它是学生完成阅读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就语文学习而言,朗读是最重要的。

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文章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朗读有助于情感的传递。

发掘特洛伊城遗迹的德国人希泊来,是一位杰出的语言天才。他在短短的时间内,学会了许多国家的语言,用的便是朗读的方法。他即使阅读相同的文章,也一遍一遍地大声朗读,一直念到深夜。听说,希泊来数次被房东赶出门,就是因为这个原因。结果,每一种外语,他仅用了三到六个月的时间就都学会了。

我国家朱熹也非常主张朗读。他说: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而且要“逐句玩味”、“反复精详”、“诵之宜舒缓不迫,字字分明。”这样,我们可以深刻领会其材料的意义、气韵、节奏,产生一种“立体学习”的感觉。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

于永正老师说:“语文教学的所谓‘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要注重“培养和训练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的能力”《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各年段朗读的要求都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朗读是学生整体语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语文行之有效的方法。古人云:“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可见,只有三者并用才能达到良好的读书效果。而朗读完全可以达到这个要求。

朗读,就是一个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眼、口、耳、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

小学1-6年级语文学习规划

一二年级

1.在这个阶段,培养孩子一个能力,就是:朗读,鼓励孩子大声得朗读课文,能带有感情朗读更好。朗读对培养孩子的阅读速度、理解能力、语感都非常有好处。

2.一二年级不要太看重孩子的成绩,因为孩子的智力发展水平不一致,只要孩子的学习习惯养好了,随着时间的发展,会越来越轻松自信。

三四年级写作/阅读

1. 这个时期是孩子的记忆力最好的时候,让孩子多背古诗名句。

2.三、四年级最应着重和优先解决的问题是写作,然后是阅读。

五六年级综合能力

1.阅读能力方面,这个阶段应重在提高孩子的概括能力、理解和表述能力,同时要兼顾对抒情性散文、说明文阅读题的练习。

2.五六年级的作文学习,重点在于解决主题鲜明(最好略带深刻)、立意新颖、重点突出、语言生动等问题。

3.除了孩子能学好写作外,我们无法忘记小升初面试时的考题,其实是在考孩子的现场口头作文能力,因此作文课堂训练除了以写为主,听和说的训练也是绝对不可以缺少的。

4.这个阶段,只要时间允许,仍可让孩子适当多背多记一些古诗文和现代经典文章。

篇4:成人高考背书四步法

战术:全面复习,重点把握关键:把考卷填满 具体分四步走,前三步都是看,最后一步才背。要遵循科学的记忆规律,如果跑上来就直接背很难,容易失去信心,坚持不了。以下四步只要能够花些时间很容易就能做到。

第一步:找重点,明确范围。(看看找找) 再从头开始看习题集,单选每道都重点。凭直觉,圈出重点的多选题,就是那些概括的很好的,可以当简答题用的。找出重点的简答、论述题,用三种颜色或符号:1,最基本的,关键的,就算考不到,也对你理解这门课很有用的题,可以参考那些章和节的标题。2,答案一条一条编的有模有样的,批考卷的时候比较好算分数的。3,到处都能套的费话,比如政治大方向啊,表决心啊,这门理论的精髓啊,学习它后的现实指导意义啊,一般第一章就出现了,以后每章都反复。搞定它对添满考卷很有好处。

第二步:全面预习,熟悉材料。(光看) 快速浏览教材一遍,有个全面的印象。重点注意前言、目录、每章节的导言,这些内容帮助你理清思路。教材里有很多实例,能够帮助你建立联想性记忆,考试答题时能多编些费话。看完一章后,乘热打铁,马上看这一章的习题集(最好在同一天)。选择题有把握的凭印象做,做不出就看书,不要瞎选,浪费时间想而且错误的答案也会在你脑子里形成印象,混淆记忆。简答和论述也像看小说一样看一遍。

第三步:全面学习,理解材料。(看看划划) 接着就只看习题集了。把选择题的正确答案圈出来,同时把题目中的关键词也圈出来,两者联系起来加深记忆。遇到定义多读几遍,理解了基本定义,才能理解其他问题,而理解就是背诵的关键中的关键。 简答题和论述题看几遍。首先,把答案有几个要点圈出来,记住这个数字很重要,比如在多选题中,你就知道正确答案最多是几个,做简答题的话要编出几个要点。其次,把每个要点划下来之后,找出每句话的关键词,必须是有识别性的。也就是说,一个题目的答案可能有三个要点,而这三句话的句式很可能是相同的,其中有很多费话是一样的,圈出区别于其他两点的关键词,作为背诵用。好了,现在按照记号的多少,题目的重点程度就分出来

篇5:文言文断句四步法

文言文断句四步法

江苏海安

古书一般没有句读,所以古人很重视句读的训练,

文言文断句四步法

。《礼记・学记》有“一年视离经辨志”的说法。郑玄注:“离经,断句绝也。”也就是给古书断句。可见断句是古代启蒙教育的第一步,也被看作是读书人的一项基本功。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足见古人高度重视古书的句读。

那么如何来给古文断句呢?下面我们以2005年高考北京卷第11题为例来谈一谈这个问题。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5分)

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

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

(选自《白居易集・草堂记》)

可分四步进行:

第一步通读全文,弄懂大意。

首先要正确判断所要断句的文体。如果是有故事情节的传记文,就必须掌握它的`大致情节、中心事件和人物间的关系;如果是议论说理文,就要明确这篇文章的论述中心,再根据中心进一步明确前后的逻辑关系。总之,断句前,必须把所给文段通读几遍,尽可能把握篇章大意。

白居易一生正直敢言,为民请命,写下了许多现实主义伟大诗篇。被贬浔阳之后,也写出了揉合儒家“乐天知命”、道家“知足保和”和佛家出世思想的作品。相传他抵湓城不久,即于香炉峰与遗爱寺之间,建一草堂。这个草堂,“前有奇松数十株、修竹千余竿,青罗为墙板,白石为桥道,流水周于舍下,飞泉落于檐间,红榴白莲罗生池砌”(《与元稹书》),真是贬官闲居的好地方。《草堂记》即写于此时。试题所选的是《草堂记》的第一段,大意是:庐山的风景,秀丽至极,简直是天下诸山的冠军。山的北峰,叫做香炉峰;香炉峰的北面,有一座遗爱寺;就在香炉峰与遗爱寺之间的风景更是漂亮,恐怕还远超过庐山本身呢!元和十一年的秋天,太原人白乐天一见就喜欢上它了,就像远行的游子路过故乡一样,眷恋沉迷、依依不舍而不忍离去,于是就对着香炉峰,傍着遗爱寺,盖了一间草堂,

第二步循序渐进,先易后难。

在熟读文段、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先断有把握的部分,后断吃不准的部分。像本段容易断开的有“香炉峰”、“遗爱寺”、“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等。较难断开的有“甲天下山山北峰曰”、“其境胜绝”、“若远行客过故乡”等。对于容易断句的部分,可以直接加上斜线或标点;对于暂时难以确定的可以先放一放,留待最后推敲斟酌。

第三步借助“特征”,巧妙断句。

“特征”即特殊词语主要有两类:一是“曰”“云”之类的动词,一类是虚词。尤其要注意虚词,因为虚词使用频率高,语法功能强,借助虚词,能帮助我们准确断句。像上述文段中“而”表承接,使“见”和“爱”有内在联系;“之”代词,指代香炉峰与遗爱寺之间的风景。特殊词语服务断句,可概括为如下:“曰”后冒号(:)“哉”后叹(!),“盖”、“夫”大多在句首,“于”、“而”、“则”、“以”一般在中间,“耶”、“乎”经常表疑问(?),“矣”、“耳”后边加圆圈(。),“也”、“者”作用表停顿,或句(。)或逗(,)酌情看。

第四步注意句式,辅助断句。

古人行文,好用整齐的句式,或排比,或对偶,或对称。这种形式有时候可以帮助我们准确断句。另外还可以借助语法来辅助我们断句。如上述较难断开的“其境胜绝”句,“胜绝”是谓语,一般不带宾语,据此可断为“其境胜绝/又甲庐山”;“若远行客过故乡”句,“过”是谓语,“故乡”是其宾语,“若远行客”是其状语,此句不能断开。

按照以上四步,上述文段可作这样的断句:

“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

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

相关专题 步法课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