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中的“主体参与”

whywhy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whywhy”参与投稿,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英语教学中的“主体参与”(共15篇),希望您能喜欢!

篇1:英语教学中的“主体参与”

英语教学中的“主体参与”

英语教学中的“主体参与”武林梅 11月16日  英语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具课,要使学生掌握语音、词汇和语法的基础知识,具有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必须指导学生的语言实践,培养他们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这就需要“主体参与”学习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对象。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学习的内因,它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掌握科学知识的可能和限度。教师的教是外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学生知识的增长,智力的发展,思想、情感的意志的培养都要通过学生自己的积极思想和实际活动,如果学生没有主动性、积极性,教学就会失败。笔者在此谈谈几点具体的做法。   一、唤起学生学英语的欲望,上好第一节英语课   应始终注意学生的学习兴趣,上好第一节英语课。第一节我不是去讲学英语有多么重要,而是用自己已经准备好的教具,如商标、产品使用说明等进行表演。教师拿着教具,用比较流利的语言,再加上手势。学生看着教师的动作,听得全神贯注,人人投来羡慕的目光,不少学生在日记中写道,“我多么羡慕英语老师啊!如果我也能讲流利的英语该多好啊!”第一节课的英语教学唤起了学生们学习英语的强烈欲望,为他们学好英语奠定了基础,开了个好头。   二、因材施教,上好每一节英语课   当学生的求知欲望被唤起之后,必须趁热打铁,因为就教材内容而言,一开始的`教学便是干巴巴的字母和单词。为了摆脱困境,我进行了字母、单词、句子、音标整体教学尝试。如教字母时就用句子导入新课,自问自答。What's this?It's A.〔ei〕What's this? It' surface.〔ei〕等,因为这时学生求知欲非常强,老师说什么他们都想跟着说。一节课学生都在愉快的气氛中渡过,同时也从中学到了知识。整体字母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基本上掌握了26个字母的读音,与此同时也知道了一些规律性的知识,比如开音节、闭音节的单词,尽管教师始终不讲读音规则,可学生已经摸出了点规律。见了不少不认识的单词,只要符合规则,基本上能拼准。一个不懂英语的学生没有几天就能认识那么多单词,说那么多的句子,其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会大大提高,参与意识自然增强,课堂气氛也就会十分热烈。   根据教材内容的编排,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在每一节课之前也就是在备课时都认真地去考虑,每节课该怎么上?每个学生都应该获得什么?为了使每一节课,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机会参与活动,并有不同的收获,我除按照常规上课外,每课时都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第一,坚持课前3--5分钟的自由会话,强化口语训练,并巩固所学知识,进而提高每个学生的会话能力。   第二,按座次编排学习小组,每组4--6人,注意上、中、下各类学生组合搭配,每节课都要以小组进行会话、表演、讨论,最后归纳总结,这样使每个学生都有实践的机会,同时优生可以帮助差生,从中又得到巩固,收到一举两得的效果。小组讨论完之后,根据时间、内容决定哪些组当堂表演,哪些组会话,并且评出优胜者予以鼓励。为了获胜,同学们在上新课之前,自觉预习,及早动手,真正做到心中有数。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已经成为自觉的行动,内因的决定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第三,坚持“课前一读”。初三阶段,侧重课前一读。上课前发一份阅读材料,限制时间,提出问题,培养阅读能力。这种方法既节省时间,又速见成效,人人都能当场检验自己,学生对这一活动兴趣很大。   第四,从初二开始,安排一节学生自讲课。教材内容主要是每单元的复习课,试卷的讲评,复习题的讲评。要求中上等学生人人争取,稍差点的学生采取自愿,但事先教师并不指定人,使每个学生都有准备,都想争取。事实上,每个学生都怕自己讲不好或讲不对,课前都认真查阅资料、词典或请教别人。这种手段使学生自学了所学的知识,无需教师再费心,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成效明显。

篇2:英语教学中的“主体参与”

英语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具课,要使学生掌握语音、词汇和语法的基础知识,具有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必须指导学生的语言实践,培养他们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这就需要“主体参与”学习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对象。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学习的内因,它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掌握科学知识的可能和限度。教师的教是外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学生知识的增长,智力的发展,思想、情感的意志的培养都要通过学生自己的积极思想和实际活动,如果学生没有主动性、积极性,教学就会失败。笔者在此谈谈几点具体的做法。

一、唤起学生学英语的欲望,上好第一节英语课

应始终注意学生的学习兴趣,上好第一节英语课。第一节我不是去讲学英语有多么重要,而是用自己已经准备好的教具,如商标、产品使用说明等进行表演。教师拿着教具,用比较流利的语言,再加上手势。学生看着教师的动作,听得全神贯注,人人投来羡慕的目光,不少学生在日记中写道,“我多么羡慕英语老师啊!如果我也能讲流利的`英语该多好啊!”第一节课的英语教学唤起了学生们学习英语的强烈欲望,为他们学好英语奠定了基础,开了个好头。

二、因材施教,上好每一节英语课

当学生的求知欲望被唤起之后,必须趁热打铁,因为就教材内容而言,一开始的教学便是干巴巴的字母和单词。为了摆脱困境,我进行了字母、单词、句子、音标整体教学尝试。如教字母时就用句子导入新课,自问自答。What's this?It's A.〔ei〕What's this? It' surface.〔ei〕等,因为这时学生求知欲非常强,老师说什么他们都想跟着说。一节课学生都在愉快的气氛中渡过,同时也从中学到了知识。整体字母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基本上掌握了26个字母的读音,与此同时也知道了一些规律性的知识,比如开音节、闭音节的单词,尽管教师始终不讲读音规则,可学生已经摸出了点规律。见了不少不认识的单词,只要符合规则,基本上能拼准。一个不懂英语的学生没有几天就能认识那么多单词,说那么多的句子,其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会大大提高,参与意识自然增强,课堂气氛也就会十分热烈。

根据教材内容的编排,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在每一节课之前也就是在备课时都认真地去考虑,每节课该怎么上?每个学生都应该获得什么?为了使每一节课,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机会参与活动,并有不同的收获,我除按照常规上课外,每课时都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1] [2]

篇3:英语教学中的主体参与

英语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使学生掌握语音、词汇和语法的基础知识,具有初步运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的能力,必须指导学生的语言实践,培养他们在实际中运用语言的能力,这就需要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主体参与”.笔者在此谈谈在教学中的几点具体做法.

作 者:徐耀其 作者单位:广西玉林市玉州区仁东二中 刊 名: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英文刊名:CHINA AFTER SCHOOL EDUCATION 年,卷(期):20xx “”(10) 分类号:H3 关键词:英语教学 主体参与 学习兴趣

篇4:英语教学中的主体参与论文

英语教学中的主体参与论文

英语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具课,要使学生掌握语音、词汇和语法的基础知识,具有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必须指导学生的语言实践,培养他们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这就需要“主体参与”学习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对象。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学习的内因,它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掌握科学知识的可能和限度。教师的教是外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学生知识的增长,智力的发展,思想、情感的意志的培养都要通过学生自己的积极思想和实际活动,如果学生没有主动性、积极性,教学就会失败。笔者在此谈谈几点具体的做法。

一、唤起学生学英语的欲望,上好第一节英语课

应始终注意学生的学习兴趣,上好第一节英语课。第一节我不是去讲学英语有多么重要,而是用自己已经准备好的教具,如商标、产品使用说明等进行表演。教师拿着教具,用比较流利的语言,再加上手势。学生看着教师的动作,听得全神贯注,人人投来羡慕的目光,不少学生在日记中写道,“我多么羡慕英语老师啊!如果我也能讲流利的英语该多好啊!”第一节课的英语教学唤起了学生们学习英语的强烈欲望,为他们学好英语奠定了基础,开了个好头。

二、因材施教,上好每一节英语课

当学生的求知欲望被唤起之后,必须趁热打铁,因为就教材内容而言,一开始的教学便是干巴巴的字母和单词。为了摆脱困境,我进行了字母、单词、句子、音标整体教学尝试。如教字母时就用句子导入新课,自问自答。What’sthis?It’sA.〔ei〕What’sthis?It’surface.〔ei〕等,因为这时学生求知欲非常强,老师说什么他们都想跟着说。一节课学生都在愉快的气氛中渡过,同时也从中学到了知识。整体字母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基本上掌握了26个字母的读音,与此同时也知道了一些规律性的知识,比如开音节、闭音节的单词,尽管教师始终不讲读音规则,可学生已经摸出了点规律。见了不少不认识的单词,只要符合规则,基本上能拼准。一个不懂英语的学生没有几天就能认识那么多单词,说那么多的句子,其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会大大提高,参与意识自然增强,课堂气氛也就会十分热烈。

根据教材内容的编排,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在每一节课之前也就是在备课时都认真地去考虑,每节课该怎么上?每个学生都应该获得什么?为了使每一节课,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机会参与活动,并有不同的收获,我除按照常规上课外,每课时都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第一,坚持课前3--5分钟的.自由会话,强化口语训练,并巩固所学知识,进而提高每个学生的会话能力。

第二,按座次编排学习小组,每组4--6人,注意上、中、下各类学生组合搭配,每节课都要以小组进行会话、表演、讨论,最后归纳总结,这样使每个学生都有实践的机会,同时优生可以帮助差生,从中又得到巩固,收到一举两得的效果。小组讨论完之后,根据时间、内容决定哪些组当堂表演,哪些组会话,并且评出优胜者予以鼓励。为了获胜,同学们在上新课之前,自觉预习,及早动手,真正做到心中有数。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已经成为自觉的行动,内因的决定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第三,坚持“课前一读”。初三阶段,侧重课前一读。上课前发一份阅读材料,限制时间,提出问题,培养阅读能力。这种方法既节省时间,又速见成效,人人都能当场检验自己,学生对这一活动兴趣很大。

第四,从初二开始,安排一节学生自讲课。教材内容主要是每单元的复习课,试卷的讲评,复习题的讲评。要求中上等学生人人争取,稍差点的学生采取自愿,但事先教师并不指定人,使每个学生都有准备,都想争取。事实上,每个学生都怕自己讲不好或讲不对,课前都认真查阅资料、词典或请教别人。这种手段使学生自学了所学的知识,无需教师再费心,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成效明显。

篇5:英语教学中的“主体参与”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英语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具课,要使学生掌握语音、词汇和语法的基础知识,具有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必须指导学生的语言实践,培养他们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这就需要“主体参与”学习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对象。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学习的内因,它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掌握科学知识的可能和限度。教师的教是外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学生知识的增长,智力的发展,思想、情感的意志的培养都要通过学生自己的积极思想和实际活动,如果学生没有主动性、积极性,教学就会失败。笔者在此谈谈几点具体的做法。

一、唤起学生学英语的欲望,上好第一节英语课

应始终注意学生的学习兴趣,上好第一节英语课。第一节我不是去讲学英语有多么重要,而是用自己已经准备好的教具,如商标、产品使用说明等进行表演。教师拿着教具,用比较流利的语言,再加上手势。学生看着教师的动作,听得全神贯注,人人投来羡慕的目光,不少学生在日记中写道,“我多么羡慕英语老师啊!如果我也能讲流利的英语该多好啊!”第一节课的英语教学唤起了学生们学习英语的强烈欲望,为他们学好英语奠定了基础,开了个好头。

二、因材施教,上好每一节英语课

当学生的求知欲望被唤起之后,必须趁热打铁,因为就教材内容而言,一开始的教学便是干巴巴的字母和单词。为了摆脱困境,我进行了字母、单词、句子、音标整体教学尝试。如教字母时就用句子导入新课,自问自答。What'sthis?It'sA.〔ei〕What'sthis?It'saface.〔ei〕等,因为这时学生求知欲非常强,老师说什么他们都想跟着说。一节课学生都在愉快的气氛中渡过,同时也从中学到了知识。整体字母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基本上掌握了26个字母的读音,与此同时也知道了一些规律性的知识,比如开音节、闭音节的单词,尽管教师始终不讲读音规则,可学生已经摸出了点规律。见了不少不认识的单词,只要符合规则,基本上能拼准。一个不懂英语的学生没有几天就能认识那么多单词,说那么多的句子,其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会大大提高,参与意识自然增强,课堂气氛也就会十分热烈。

根据教材内容的编排,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在每一节课之前也就是在备课时都认真地去考虑,每节课该怎么上?每个学生都应该获得什么?为了使每一节课,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机会参与活动,并有不同的收获,我除按照常规上课外,每课时都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第一,坚持课前3-5分钟的自由会话,强化口语训练,并巩固所学知识,进而提高每个学生的会话能力。

第二,按座次编排学习小组,每组4--6人,注意上、中、下各类学生组合搭配,每节课都要以小组进行会话、表演、讨论,最后归纳总结,这样使每个学生都有实践的机会,同时优生可以帮助差生,从中又得到巩固,收到一举两得的效果。小组讨论完之后,根据时间、内容决定哪些组当堂表演,哪些组会话,并且评出优胜者予以鼓励。为了获胜,同学们在上新课之前,自觉预习,及早动手,真正做到心中有数。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已经成为自觉的行动,内因的决定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第三,坚持“课前一读”。初三阶段,侧重课前一读。上课前发一份阅读材料,限制时间,提出问题,培养阅读能力。这种方法既节省时间,又速见成效,人人都能当场检验自己,学生对这一活动兴趣很大。

第四,从初二开始,安排一节学生自讲课。教材内容主要是每单元的复习课,试卷的讲评,复习题的讲评。要求中上等学生人人争取,稍差点的学生采取自愿,但事先教师并不指定人,使每个学生都有准备,都想争取。事实上,每个学生都怕自己讲不好或讲不对,课前都认真查阅资料、词典或请教别人。这种手段使学生自学了所学的知识,无需教师再费心,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成效明显。

篇6: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和创新意识论文

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和创新意识论文

初中英语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目的,是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开发人的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特征的教育,因此,要实施英语素质教育,则必须实施优化教学。在英语教学中我认为学生“主体参与”与“创新意识”最为关键,下面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具体的做法和体会。

一、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是主体,学生是对象,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学习的内因,它决定了学生学习掌握科学知识的可能和限度。老师的教是外因,外因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积极思想和实际活动起作用,如果学生没有主动性、积极性,教学就会失败。

1、唤起学生学英语的欲望,上好第一节英语课

教师应始终注意学生的学习兴趣,上好第一节英语课。第一节我不是去讲学英语有多么重要,而是用自己已经准备好的教具,如商标、产品使用说明等进行表演,教师拿着教具,运用比较流利的语言,再加上手势。学生看着教师的动作,听得全神惯注,人人投来羡慕的目光,不少学生在日记中写道:“我多么羡慕英语老师啊!如果我也能讲流利的英语该多好啊!”第一节课的英语教学唤起了学生们学习英语的强烈欲望,为他们学好英语奠定了基础,开了个好头。

2、因材施教,上好第一节英语课

当学生的求知欲望被唤起之后,必须趁热打铁,因为就教材内容而言,一开始的教学便是干巴巴的字母和单词。为了摆脱困境,我进行了字母、单词、句子、音标整体教学尝试。如教字母时就用句子导入新课,自问自答:What’sthis?It’sA[ei]。What’sthis?It’ssurface[ei]。……因为这时学生求知欲非常强,老师说什么他们都想跟着说。一节课学生都在愉快的气氛中渡过了,同时也从中学到了知识。整体字母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基本上掌握了26个字母的读音,与此同时也知道了一些规律性的知识,比如开音节、闭音节的单词,尽管教师始终不讲读音规则,可学生已经摸出了点规律,见了不少不认识的单词,只要符合规则,基本上能拼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会大大提高,参与意识自然增强,课堂气氛也就会十分热烈。

根据教材内容的编排,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在每一节课之前也就是在备课时都会认真地去考虑:每节课该怎么上?每个学生都应该获得什么?为了使每一节课、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机会参与活动,并有不同的收获,我除按照常规上课外,每课时都会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1)坚持课前3到5分钟的自由会话,强化口语训练,并巩固所学知识,进而提高每个学生的会话能力。

(2)按座次编排学习小组,每组4到6人,注意上、中、下各类学生组合搭配,每节课都要以小组进行会话、表演、讨论,最后归纳总结。这样使每个学生都有实践的机会,同时优生可以帮助差生,从中又得到巩固,收到一举两得的效果。小组讨论完之后,根据时间、内容决定哪些组当堂表演、哪些组会话,并且评出优胜者予以鼓励。为了获胜,同学们会在上新课之前自觉预习、及早动手,真正做到心中有数。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已经成为自觉的行动,内因的决定性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3)坚持“课前一读”。上课前发一份阅读材料,限制时间,提出问题,培养阅读能力。这种方法既节省时间,又速见成效,人人都能当场检验自己,学生对这一活动兴趣很大。

(4)安排一节学生自讲课,内容主要是每单元的复习课、试卷的讲评、复习题的讲评。要求中上等学生人人争取,稍差点的学生采取自愿,但事先教师并不指定人,使每个学生都有准备、都想争取。

二、英语教学与培养创新能力间的关系

1、充分发掘初中英语教材中的创新教育素材

现在的'英语教材中许多内容是最为生动的创新教育素材,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可抓住时机利用这些素材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勇于开拓创新。

2、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和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敢于“sayno”,从而让学生多侧面、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在课堂活动中,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独特见解来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2)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语言。学生在母语环境中学习英语常常会遇到英语和母语在语音、词汇和各种表达方式上的冲突,而这正是引导学生自觉归纳语言学习规律的最佳切入点。

(3)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合理运用创新型教学手段。以多媒体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一种创新型教学手段,具有直观性、交互性、生动性等特点,有利于适时拓展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创造力。老师在创意制作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时也常常将自己的创造力融入其中,从而以教师的教学创新来启发学生的学习创新。英语教学课件的制作尤其要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并应留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

(4)通过生动有趣、富于启发的英语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英语课外活动是学生充分运用英语进行交流、激发创造思维火花的重要途径。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课外兴趣活动时应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活动中老师可以组织学生依据现有水平开展各种创造活动,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体会到学习英语的快乐和用英语进行创造的愉悦。长久以来,我们在教学中由于忽视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而一味地让学生在大堆大堆地题海中“磨练”应试技巧,导致许多学生“死读书”,怕交际。

篇7:英语教学中汉文化的参与和渗透

英语教学中汉文化的参与和渗透

近年来,中学英语教法上先后推行听说法(结构法)、意念法、功能法、交 际法等,这些新方法推动了英 语教改的进展,但另一方面它总是以欧式的教学 法为轴心,我们只是被动地围绕着这个轴心作些适应性的变革 。因而不禁要疑 惑:中国人教英语,汉语言和汉文化该怎样参与和渗透?

语言作为交际工具有其“通行”的特点,而民族语言又体现着民族特点。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适应新的 国际国内形势和日常生活的交际。不论从教学过 程,还是交际功能讲,都和汉语言、汉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 系。这就要求英 语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水平,而且要有较高的`汉语言修养和汉文化修养。 初、高中阶段的英语教学目标是不同的。初中阶段是学英语年龄段的“学话 时期”。这个时期的特点是尽 量摆脱汉语束缚,尽可能地创设英语环境,让学 生感知、亲近英语。高中阶段,学生对外界的看法逐渐形成观 点,他们从理论 上把英语当做第二语言来学习,要求探讨英语领域里更深层次的内容和规律,如 语法的复杂变 化关系、使用英语国的文化历史、意识形态、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

英语,自然而然地受到了汉语的干扰,学生不自觉地用汉语知识套用在英语 上。如何使学生摆脱母语干扰 ,又充分利用母语的知识迁移?这就需要英语老 师有较高的汉文化修养。我们在英语课堂上常常看到学生用汉 语语法套用英语 语法的例子。倒如英语中的“代替”一词,学生容易混淆。汉语里“代替”是动 词,在英语里 “代替”的词性不固定。它既可以是动性的:take the place of; 也可以是介词:“insteadof(in place of ):或副词:instead. 在”谁来代替史密斯先生去那里呢?“用Who take the place of Mr.Smith? 用Who will go there inste ad of Mr. Smith?在”谁来代替史密斯先生去那 里呢?“

而”史密斯先生病了,谁代替他去那儿呢?“用Mr. Smith is ill.Who will go there instead?

遇到这些问题,英语老师就要指出英、汉语词法的区别,英语词性要活一些, 汉语词性相对稳定。不要用 汉语习惯套用英语。以消除学生疑虑。英语老师如 果缺乏汉语言知识,遇到这类问题时,只能说”英语“而搪 塞学生。

学生在高中阶段不仅应用英语的能力有了提高,汉语水平也有了相当的基 础。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 把两者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汉语和英语相比各 有哪些特点;同样的内容汉语怎样阐述,英语怎样表达;交际时 各自怎样表达 才算得体,它们之间有无共同规律可寻,可否变通。对这些问题学生总是想找到 明确的答案。这 个答案只能在英语教师里,课堂上要讲清,要点破。这样学生 学的是活的语言而不是教条。

There stands a big tree on the hill.

学生脑子里会很快出现另一个动词:(There is)。那么,紧接着就会问:为 什么用There stands不用Ther e is.老师可以举出一个同样的用汉语表达的例 子:”山上矗立着一棵大树“

[1] [2] [3]

篇8:突出主体地位 增强参与意识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万州鱼泉中学 张家芬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强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注意学生的经验与学习兴趣;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分依赖教材,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现代教学观把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关系确定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的学习伙伴关系。”由此可见,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已成为一条重要的原则。所以在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认为必须适应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一、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平等协作、共同劳动的统一过程。师生关系是相互尊重、相互爱护、和谐平等的学习伙伴关系,绝对没有高低尊卑的差异。所以在教学中要摒弃传统的“师道尊严”,建立师生平等互动的学习伙伴关系。教师对学生要多表扬少批评,多引导少指教,教师自己要保持良好的情绪,和谐自然充满信心的教态,使学生在和谐宽松的气氛中接受知识,在地位平等的对话中领悟道理、在情感融洽的理解中得到启迪。

二、创设情境氛围,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明确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不够,还需要创建一种让学生想学习的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内在的主体意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创设情境氛围可以采用下面三种方法。

1、精心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导入好似一台节目的序幕,处理得好,就可以深深吸引住“观众”,达到激发兴趣,引发求知,启动探索的目的。如JEFC BOOKⅠ Unit 2 ,Lesson 7 ,以人物图像再现Mr. Read和Li Fen见面时的情景“Excuse me . Are you Mr. Read ? Sorry , I’m not . Yes , I am .”这些富于直观形象的插图,具有新颖性、生动性、趣味性和变化性,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学习动机的引发也正是来自于这些事物的具体表象。事实上,文中的这些插图可以使人获得近似于电视节目“现场直播”的那种新鲜的现场感,无疑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

2、提供直观形象的学习材料,吸引学生高度注意。

许多英语课文的情景比较抽象,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录音机、幻灯、动画、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能给人以耳目一新、拓展想象的感觉,中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较强,他们喜欢直观、形象、有趣的学习内容。化抽象为形象,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的授课形式为学生所喜欢。众所周知,实验教材插图多,色彩鲜艳、设计精美,富有趣味。我们利用这一特点,把单词、词组串成串、语法句子一条线。同时把课文中许多画面扫描成CD光盘,配上语言和美妙的音乐,让书中画面在TV中活起来、动起来。让学生随着TV画面,和着音乐节拍,在愉悦的氛围中参与学习,掌握知识。

3、开放教学内容,使教学具有时代性和实践性。

教学要注意知识与生产活动的联系。一方面组织学生接触社会、接触生产;一方面还要从社会实践中提取大量信息,充实课本内容,结合生活实际,增添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相关信息资料,丰富学生的知识,呈现多元性的相关生活实际问题,让学生思考解决,以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JEFC BOOKⅠUnit 19 Food and drink 我们学校有一个商店,两个食堂。我们把一个班的学生分成三个大组,与食堂的工人师傅联系好后,把学生分别带进两个食堂对食物进行实地搜索与考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食堂的现成食品进行学习和交际。

Sa: 手拿饺子问:Excuse me , What’s this in English?

T : It’s dumpling(s).

Sb: 手指着一盘榨土豆丝ask :And what’s this ?

T; Oh , we can call them “potato chips .”接着老师马上就问:Do you like them ?

Ss: Yes , we do . Now , Miss , we are . “饿了”, we want to have them .

T: ( Look at the watch ) oh , I see , It’s time for lunch . You’re “hungry ”, teach hungry ,接着说I know . You would like to eat them . OK !

说着说着学生边说Thanks a lot ,边把手伸进盆子去抢榨土豆丝了,这场面很感人。接着老师马上出示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吃的东西进行介绍:e.g cake ,bread ,dumpling ect.这样反复一二次学生学得快、记得牢,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具体化、形象化、新鲜化的培养。

三、精心组织引导,让学生主动愉快地参与主体活动。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关键还在于教师的精心组织和引导,以及为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创造一切有利条件。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时,宜采用网络型交互式的形式,使教学活动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进行,整个课堂在组织形式上形成一个师生共同寻求知识和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的伙伴关系。以课堂上的小组语言实践活动为例,讨论、辩论、相互问答、采访、角色扮演、模拟对话以及书面作业的批改和评议等都需要通过小组成员的合作来完成。最后达到小组资源的共享以及知识和能力的相互促进。

1、组织有效的讨论,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小组讨论是体现学生主体性、激励自主创新的一个有效手段。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每位学生都得到锻炼的机会。课上,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同桌2人小组pair work ,前后左右4人小组group work。每当提出一个问题时,我总是先让他们小组讨论,然后再把讨论结果告诉老师,其他学生可以作补充,这就给了学生一个自主分析思考问题的空间,培养了他们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如:JEFC BOOKⅠLesson 10 Part Ⅲ

Three two one O!

Let’s go ! Let’s go !

One ,two ,three ,four ,

Please go and close the door,

Five ,six ,seven ,eight ,

Hurry up !Don’t be late ,

Nine , ten ,nine , ten ,

Get a ruler and a pen .

在教学时,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再利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去学习并最终掌握这种方法。第三部分共8句,将它分成4个层次,第一、二句教学时,先进行学习方法的示范,引导学生逐个拼读句中单词,再带领全班朗读句子。当学生掌握了第一、二句,开始学习第三、四句时,采用了group work 4人小组讨论的形式,让他们4 人合作学习这两个句子。在此基础上,第五、六句教学,让学生2人小组进行pair work完成句子的朗读。有了前面六句的学习,要求学生独立拼读第七、八句的单词并朗读出句子。整堂课上,由于采取了小组讨论的形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大大地调动起来,学习兴趣高涨。当他们完整地读出句子时,他们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培养了他们的主体意识。

2、在角色扮演的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教学的内容,可让学生扮演生活中不同的角色。如:JEFC BOOKⅠUnit 7 Lesson 25 ; 教师与值日生之间的对话就可以这样设计:

T: Good morning , class .

Ss: Good morning , teacher .

T: Sit down , please .Who’s on duty , today ?

S __ : we are .

T: Are we all here ?

S __ : Yes.

然后请一个值日生上讲台,其他三个藏起来,教师向全班同学说:

T: Class , it’s your turn to speak now .Tom is a teacher now . You are the students on duty today . Are you clear ?

Ss: Yes .

T: Now begin .

扮演教师的学生开始与台下的学生对话。

Tom: Who’s on duty today ?

Ss: we are .

Tom: Are we all here ?

Ss: No .(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自然反应,他们正在成功地进行交际。)

Tom: Who’s not here?

Ss: S2 , S3 and S4 are not here .

Tom: Where are they ?

Ss: Sorry , we don’t know . (这时藏起来的学生用兴奋的语调说:“Here we are .”并出现在同学们面前,同学们会心地一笑。)就这样在轻松活泼愉快的活动中,培养了学生在真实情况下运用英语的能力。

3、运用竞赛形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适当组织一些竞赛活动,有利于促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JEFC BOOKⅠ教学基数词(1-100 )时,分为两步。

第一步:创划基数词

教师把1-100的数字写在黑板上,以组为单位参赛,叫每组的第一位同学到讲台上站齐,老师给每人发一支不同的彩笔。如第一组用红色,第二组用黄色,第三组用白色,第四组用蓝色。然后老师任读一个数字。看哪组的同学先准确的创划掉教师所读的数字。以后的同学依照进行,每个同学都有一次创划的机会,直到各小组最后一位同学参加创划为止,此项活动结束。然后老师按各组的颜色点数,划掉数字多的组为胜方。

第二步:创划电话号码

老师在黑板上写上十几个不同的电话号码,让各组自选同学参赛,与第一步一样,叫各组参赛者拿上不同的彩笔,准确无误地创划老师读过的每个电话号码。各组与选派三至五人轮流参赛,最后看哪组划掉的电话号码多为胜方。

这一活动是让学生创划数字和电话号码。加强学生对基数词的记忆,同时培育他们的快速反应能力。通过“创”让学生从中得到娱乐,同时通过“划”使学生得到训练。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篇9:后进生转化与新课程中的主体参与

后进生转化与新课程中的主体参与

后进生转化与新课程中的主体参与

四川省西昌市裕隆中学 马玉平

如何使后进生转化为优生,这是中小学数学教学普片关注的问题,也是大面积、大幅度提高数学学科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后进生教育又与教师观念、课程更新、学习方式、课程评价等诸多因素联系在一起,后进生的教育转化已不同于以前,而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一、数学教学中后进生形成的原因

数学教学中后进生形成的原因是多样的,有学生思想、意志、品质、态度上的问题,有学校、班级的管理状况,学风、教师水平、品质和能力方面的问题,还有家庭、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但从教师和教学角度加以探析,其主要原因有:

1.教师在教学方面过程中忽视了差异发展的教学策略。差异发展,是主体性课堂教学的策略之一,它建立在学生不同的认识水平上,照顾不同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能力,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分类辅导,使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面对的是几十个智能、知识基础和性格各异的学生,按理教师应因材施教,但有的教师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教学要求上发出同一个指令,致使一部分学生“吃不了”,这种一刀切的做法必然导致后进生的出现。有的教师往往有意识压缩新课授课的时间,过早的结束新课,以便“深化”复习。这样必然会导致学生对所学知识囫囵吞枣而且学生学习新课的基础没有搞好,深化复习也就没有根基,在巩固练习时必然如堕烟海。实际上教学进度安排过快,对学生整体水平的稳步提高不利,必将使学生超前分化。

2.教学过程忽视了自我参与的基本要素。目前有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是满堂灌。学生只好是进静心“听”或者是简单地一问一答,思维处于被动、应付状态,缺乏积极参与的意识和机会,因此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思考问题的缺陷不易被教师发现。同时,也易使学生满足于一知半解,对知识难以融会贯通。这种教学方法严重违背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致使一些在知识理解、规律应用上偏差的学生,因得不到教师的及时指点逐渐分化为后进生。有的教师认为,要想成绩好,多练习是法宝。因而教学中,作业安排越来越多。这样做的结果,使得一些学生完成作业效果差,久而久之,他们对数学学习产生畏难、苦恼的心理,丧失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进取心,并可能逐渐沦为学习和纪律的双项后进生。

二、新课程中的主体观

1.联系实际,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从后进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将数学与实际生活扣起来,使后进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启发学生思考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用所学数学知识加以解答,使他们了解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激情。

2.创设情境,主动参与数学。感情是追求真理的动力,是智力发展的翅膀,积极的感情是学生活动的内驱力,教师应创设“愤俳”情境引发学生思维,创设激奋情景唤起学生激情,创设意志情景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与热情,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

3.增强参与相信,提高参与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特别是学习后进的学生有比较多的自卑感,他们的学习自信心主要来自学习上的成功感。”成功是学生学习的最佳心理体验,是学生强烈求知的重大诱因,后进学生有了成功的体验,必然产生更大的学习激情,推动学习不断深入,进而转后进逐渐成为优秀。教学中教师应因材施教,多说鼓励、表扬的话,多找后进生的闪光点,以闪光点激发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

4.实施民主教学,营造参与环境。古人云“尊其师,信其道。”教师的教学作风是民主型还是专制型,直接影响到后进生的主体参与程度。教学中教师要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这是实施民主教学的关键,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我们应该提倡微笑教学,做到课堂中没有嘲笑、羞辱、指责,尊重后进生,与后进生对话,和学生做朋友,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实施民主教学,从而营造一个良好的参与环境。

5.增强教学手段,提高参与率。教学手段多样化是优化教学过程,实施教学目标的主要措施,也是提高参与效率、激发后进生学习兴趣、变苦学为乐学的手段之一。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利用各种电教设施,如录音机、幻灯机、录像机、多媒体等,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开拓视野,提高后进生的参与率及质量。

篇10:让孩子在主体参与中成长论文

让孩子在主体参与中成长论文

摘 要:自我校成为“广东省德育实验学校”以来,结合学校实际,承担了课题《主体参与式德育模式的构建与探索》等实验研究。实验中,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和谐致美”的德育理念,围绕一个宗旨,即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六会六有”的小主人,以“三个育人”为途径,实现“九个参与”的德育实践活动,构建了我校“一、三、九”主体参与式德育模式,探索出了新形式下中、小学生主体参与式德育活动的新途径,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身心协调发展。

关键词:主体参与 以人为本、和谐致美 德育模式

一、模式构建

1.理论支撑

我们认为,构建主体参与式德育模式,必须遵循有关基本原则,主要原则如下:

①自主探索性原则。人本理论告诉我们,主体参与式德育模式就必须重视人的自我发展和完善的需要,激发其自身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因此,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自觉地以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主体地位的确立、主体能力的扩大和主体力量的解放为己任,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组织德育活动。

②实践体验性原则。“德育的本质是实践的”,德育归根到底要落实到学生的自觉实践中,通过德育实践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让学生亲身接触生活,在实践体验中增长才干、发掘智慧、领悟人生、触动心灵。

③主体活动性原则。“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是德育的最高境界。活动在个体的`主体性发展中起着决定作用,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最高需要,教育者要树立“以活动促发展”的教育观念。

④系统层次性原则。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矛盾运动过程,是知、情、意、行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的过程。只有符合学生年龄、心理特点的教育活动才可能成为导致创新行为、优化思想品质的一种内力。

⑤全员参与性原则。“面向全体,全员参与”是德育活动的重要目标。主体参与式德育活动的整个实践过程应面向和关注每一个孩子,引导每一个孩子全身心地投入各种活动之中。

2.模式构建

根据上述理论建构原则,在“以人为本,和谐致美”的德育理念指导下,结合我校实际,我们深入开展主体参与式德育实践与探索,逐步构建了我校“一、三、九”的主体参与式德育模式。其模式框架图如图一:

模式解读:

“一”即“一个宗旨”――学校的一切德育活动为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六会六有”的小主人。

“三”即“三个育人”――以“常规育人、活动育人、环境育人”为育人主要途径。

“九”即“九个参与”――开展以“校园管理、专题活动、岗位体验”等“九个参与”为主要内容的主体实践活动。

二、实践探索

1.围绕“一个宗旨”,确定“六会六有”的育人目标

学校的一切德育活动是为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六会六有”的小主人。根据21世纪时代要求,为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结合《小学德育大纲》,我们制定了“六会六有”的育人目标:

“六会”,即培养学生“会做人、会求知、会生活、会创造、会劳动、会审美”。

“六有”,即塑造“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责任感和协作精神、有健康体魄和良好心理、有较强的参与意识”的合格小公民。

为了实现这一宗旨及育人目标,我们转变教育观、人才观、师生观,建立起了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改革教育管理手法、方法、途径,创设了民主和谐的教育环境,逐步建立起了全方位的育人机制,并在育人途径上作出了新的探索和努力,迈出了喜人的一步。

图一

2.开辟“三个育人”渠道,开展“九个参与”主体实践活动

(1)“常规育人”务实求新,主体参与自我完善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大发明家爱迪生在实验室里工作时井然有序,连助手不慎把一个烧杯转了个圈儿,他都严肃地指出:“最小的一点错误也会导致最大的损失。”这种高度严谨的作风不正是来源于小学教师常教导的“东西要摆放整齐”吗?由此可见,伟大的事业源于最基本的教育。我们应该教育学生从小事做起,从学习、生活的基本常规做起,坚持不懈,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美好的品德。

对学生的常规教育和良好习惯的培养,关键是激发其自身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增强“小主人”意识,自觉成为活动主体,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互相督促,共同进步。

(2)“活动育人”多姿多彩,发展个性激发创造

几年来我校将“活动育人”作为育人主渠道,成为了我校德育特色的一道亮丽风景。

活动中我们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从其兴趣、情感、意志出发,由学生自主设计方案,自发组织,自行安排,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调查、访问、研讨,促进了教育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我校主要的德育活动如下图所示:

①体验教育活动。体验教育是新时期少年儿童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在开展以“新世纪我能行”为主题的体验教育活动中,我们强调“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自我发展”,遵循自主自愿、注重内化、循序渐进、寓教于乐的原则,引导广大少先队员在社会、家庭、学校及大自然中体验,在体验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意志品格、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如:在学校中寻找“岗位”,提高综合能力。学校先后组织了“学校管理我能行”、“涉外导游我能行”系列体验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同学们综合素质的提高。

②红领巾助残活动。近五年来,我校先后接收了六名残疾同学,其中两名同学因脑瘫造成下肢严重残疾,必须与轮椅为伴。结合实际,大队部组织开展了“与残疾小伙伴共同成长”等一系列助残活动。

③“四节”活动。近六年,我校坚持有计划地开展一年一度的“四节”活动,并正式纳入了学科课程计划。其具体操作是:①保证“四节”活动时间。至今,我校定期举办一年一度的“科技节”(四月第四周)、“艺术节”(五月第四周)、“体育节”(十一月第一周)、“外语节”(十二月第四周)。②充分体现学生主的体作用。活动从设计到组织,从准备到正式开展,均以学生为主。③每次活动有鲜明的主题和丰富的内容。如第五届外语节宗旨是“全体参与,多向交流,共同发展,勇于创新”,其内容是“英国文化周”,举办了英国知识竞赛、自制英国沙盘地图模型、主题板报、文艺汇演等。同学们通过网络、课外书籍等渠道查询英国历史名胜、风土人情,亲手制作英国著名建筑物模型等,真正让学生了解了英国、增长了见识。

(3)“环境育人”和谐优雅,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校园环境作为学校的潜在课程,它通过陶冶、感染,不露痕迹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且具有持久性和稳定性。在校园环境建设中,我们努力体现着儿童化、艺术化、特色化、自主化。①让学生成为校园环境建设的主体,强化自我教育、自我设计,让校园每一个角落都有饱含童真的宣传画、警示语等。②突出英语、德育特色,设立“英语角”,开辟“德育长廊”。③充分展示学生的聪明才智,常年开辟学生书画、手工制作、电脑编报、作文、科技作品、英语园地等专栏。④根据学校实际,学生参与共同编写了浅显易懂、琅琅上口的《文明三字歌》,并将“三字歌”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悬挂于校园各处,全校学生熟诵于口、铭记于心,并落实于行动。

在优雅的环境中,同学们耳濡目染,感化心灵,熏陶情感,收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功效。

三、主体参与式德育成效

主体参与式德育活动的开展,有效地促进了我校“文明、勤学、进取、超越”的优良校风及“博学、多思、敢问、求真”的优良学风的形成。学生整体素质高,主人翁意识及自主能力强,且勇于实践、不断创新。学生品行优良,身心协调发展,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

近三年来,我校文明学生率95%,三好学生率35%,活动参与率100%,班干队干覆盖率80%,特长“小小家”65%,合格“小主人”90%以上。在“全国外国语实验学校”挂牌仪式、以我校为主会场的“全国语文自学辅导课题年会”及“广东省德育专业委员会年会”等多次大型活动中,我校学生的文明素养、自主参与及活动组织能力得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领导、专家、同仁的啧啧称赞。创特色、上台阶、出品牌,德育特色的形成极大地促进了我校教育质量及办学效益的发展,为一中、二中、三中等省一级名牌中学输送了一批批优秀人才。学校在“广东省一级学校”的基础上,一年一个新台阶,逐步成为“广东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广东省红旗大队”、“广东省巾帼文明示范岗”、市“小公民道德建设实践基地”、市首批“文明学校”、市“绿色学校”、“广东省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全国助残先进集体”、“全国语文自学辅导实验先进单位”、“教育部‘十五’重点课题《中小学生学习技术心理探究》实验学校”、“全国外国语实验学校”,成为省市英语、德育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品牌学校。实践证明,主体参与式德育模式符合中、小学生体验及协调性的发展,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了学生的主人意识,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张扬及人格的健全。同时,德育不仅是一门科学,还是一门艺术,它有待于我们广大德育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地学习、反思、探索。

参考文献

1.康健姚图强著《养育的革命》下卷.改革出版社,,2。

2.国家教委中央教科所德育研究中心组编《德育实用全书》.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7。

篇11:中学主体参与教学反思

中学主体参与教学反思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我们不能再依靠延长上课时间,大搞“题海”战术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成绩了,只有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让学生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等方面着手了。在这种背景下,我校提出的“主体参与”的课堂教学模式,就是主张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主体参与”改革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更加切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但是它强调学生的预习,预先学习课本上的知识点,预先完成一些题目,再在课堂上讨论解决。这种模式对于复习课是比较适用的,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对于新授课仍有许多问题需要探讨。

一、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忽视教师的“主导”

学生确实是学习的主体,但要适合实际,适可而止。实际上,我们的学生在学习上尤其是数学学习上有很强的依赖性,很难一下子依靠自己独立学习,因此,在主体参与时教师要有“度”的把握,不宜一下子放得太多,太猛。最突出的问题表现在课前预习的环节上。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一般只注重结果,只在乎题目会不会做,答案对不对,弄不清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的来龙去脉,变形以及应用,只会死套公式,死记硬背,不理解概念的本质。加上没有概念的产生过程,缺乏原型,愈加与生活实际脱离,学生更加体会不到数学的实用价值。因此,教师不能从学生的预习结果简单的判断学生预习效果的好坏,从而影响教师的教学内容。不管学生是否将所有的小题全部做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将知识的生成过程展示给学生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才能灵活地对知识加以运用。这是数学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但也要结合学生的预习情况,错的多的地方重点讲,反复练,错的少的地方,可以少讲一些。其次,在例题的处理上,过分依赖学生的讨论和板演,忽视了教师的示范作用。学生的板演有对有错,如果是错的,就在刚开始学习新知识的时候把错误的结果强化了一遍,容易让学生产生误解。数学是一门逻辑推理性很严密的学科,而这种严密性,重视的不仅仅是结果,更多的是推理的过程。如何将过程准确、严谨的呈现出来,也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的内容,这就是板书的作用,也是教师的一个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有些环节流于形式

“主体参与”模式有其固定的课堂环节。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有很多环节却流于形式。首先是小组讨论交流的环节。小组讨论可以按需设置,没有必要处处讨论,节节课讨论,为了讨论而讨论。对于有争议的问题,类似的题组等学生模糊不清的、似懂非懂的问题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加深印象和理解。其次是当堂检测环节。

当堂检测是为了检查本节课的学习效果的。是本节课的几个基本的小题,在本节课教学内容完成后当堂发下,由学生当堂完成,类似于一种小测验。但实际上,由于时间的原因,当堂检测往往变成了课后作业。检测的目的并没有达到。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考虑各个环节的内容,同时也要考虑各个环节时间的分配,若不能完成的,可以适当减少内容,或分为两课时,要确保本节课的内容能按时按质的完成。第三是课后反思环节。课后反思包括教师的反思和学生的反思。教师的反思是教师对这一节课的实施情况、出现的问题等的总结和思考,是教师的.第一手资料,也是教师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的重要依据。但实际上很少有人能坚持做反思记录,只是在学校要检查时泛泛而谈,空、大,何谈效果和作用。因此,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重经验的积累和资料的收集,为自己的专业成长打好基础。学生的反思是学生对这一节课学习情况的总结和思考。实际上,虽然教师课堂组织得很成功,学生上课也都能够听懂,但是有的学生数学成绩始终没有提高,原因就在于没有及时进行思考和巩固。很多学生并不知道该如何进行反思,那就需要教师进行指导了。那么,学生应如何进行反思呢?笔者认为,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对课堂所学新知进行反思。这就要求学生在课上记好笔记,课后及时复习,不懂的问题要问,当天的问题要当天消化;懂了的问题也应认真思考,把教师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及对问题的认识内化到白己的知识体系中去。这样,学生思考问题的起点就会更高,解决问题的思路也会更开阔。其次,对数学活动中有联系的问题进行反思。学生可以把当天所学的新知与一些已经掌握的或似曾相识的问题联系起来进行反思。回顾这部分知识曾经与哪些问题有过联系,是整体的还是局部的联系,思考所有这些联系之间能否概括出某种规律或经验,经过这样的联系对原问题是否有新的认识。通过这种反思,力求在知识点之间建立联系,使自己的知识结构系统化。另外,还要对个人的学习态度、能力及自身性格特点进行反思,反思自己上课是否认真,是否有克服困难的信心,意志力够不够强,并将反省内容用文字形式写下来,时时提醒自己。学生只有学会反思,知道自己的问题和不足在哪,才能有针对性的去解决、克服,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而言之,课堂教学改革是一件任重道远的事情,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成绩。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将在实践的路上,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不断创新,不断改革,设计符合我校校情,我生学情的教学设计,不拘泥于形式,不固步自封,从各种模式中汲取养分,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进一步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真正体现中学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

篇12:语文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主体参与,自主学习”

台三小鳌峰分校 潘平伟

《语文课程标准》[1]强调了教学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习做人,要注重培养学生自学、终身学习、研究分析、解决问题等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文综合素质,促进全面发展;强调了教师要创造性地去教,倡导学生的个性化、自主性、灵活性地学习,给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伙伴、学习难度等自由,变语文教学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家长双双互动、教学相长的探究式、民主式、创造性的教学过程。这就要求全体教育工作者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学生“主体参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自主学习”能力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设自主学习环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要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形成,在课堂上教师创设自主学习的环境至关重要。教师在教学中,要营造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关注学生学习情绪,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时间、空间和相应的条件,让学生全员发动、全程介入、全方位参与;使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具有主人翁意识:

1、激发学习兴趣,创设乐学的课堂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引人入胜的启发导入,扣人心弦的悬念设置,发人深思的巧妙提问,短小精悍的故事趣谈及形式多样的生动形象的直观教学,都能激发出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创设出乐学的课堂氛围,促使学生乐于参与。

2、激励学生,创设自信的课堂氛围。

正确的激励机制是培养学生产生“主体意识”的重要环节。激励是升华学生情绪的一种驱动力,学生在参与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教师要鼓励学生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激励学生积极思维,形成强烈的学习初因,创造自信的课堂教学氛围,促使学生奋发参与。

3、加强情感交流,创设融洽的课堂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感极大的影响着教学的过程,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基础是教学成功的前提。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教师走进课堂时面带微笑,用和蔼有神的目光看着学生,学生就都能从目光中感受到教师的亲切,学习的欢乐,从而以良好的心境参与到学习中去。

4、促使人人参与,创设合作的学习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面对全体学生,做到人人都参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小组合作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实现差异互补,改善学生的人际关系,加强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质量。例如:教师可以把全班同学每四个人划分为一个学习小组,许多学习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小组内各个成员之间进行分工、合作及角色的转换。学生有参与合作的情境,有了表演的机会,那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来了,就会主动参与探讨,自主开动脑筋,自动搜索资料,为参与做准备,那么一来,学生就能慢慢地在合作参与大情境中掌握学习的技巧,培养了自主学习的习惯。因而教师要针对特定学习内容,选择最适合的教学形式,创设合作的情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二、摆正教师的主导地位,变“教学”为“导学”。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更坦诚地指出“不好的教师奉送真理,好的教师教学生发现真理”。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不能满足于学生“学会”,更要引导学生“会学”。教师应该改变以往的那种“一种脸、一张嘴、一个调、一支笔”的旧的呆板教学模式,要精心的备课,钻研教材,分析学生情况,考虑教法练法;教师由过去的“讲演者”变为“表演者”,学生由以前的“听众”转为“发言人”,教师成了学生的组织者、监督者和帮手。学生在这种轻松、愉快、参与意识极浓的氛围中情绪高涨,自己吸收消化知识,运用自如,不是能很有效的增强记忆力吗?师生双方不是都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吗?我们作老师的又何苦唾沫飞溅、苦口哑嗓的一堂课“填鸭”呢?为什么不做个可爱的导演去组织引导学生自己活动呢?

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加以积极引导。1、引导学生自我确定学习目标。教师不必把课文分成大小不等的问题,然后让学生来解答问题。而是在教学中应从整体入手,让学生自我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确定学习目标,选取自己最需要的最感兴趣的学习内容。语文新课标中就明确有一个单元是由学生自选课文学习的。2、引导学生自由选择学习方式。学习方式因人而异,我们教师应引导学生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从而提高学习的能力。我在文言文《杨氏之子》教学中是这样做的: 课文是由老师翻译,还是学生自己翻译?我让学生来选择,然而学生选用了小组合作翻译,那样我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只是在学生不懂的地方要我帮忙的地方,我就去引导。同学们在自主、合作中显示出高涨的学习热情,这课收到了很好的效果。3、引导掌握学习方法。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技巧和学习方法是自主学习的关键。学习一篇课文,引导学生掌握“整体感知――精析、研读――归纳、总结”[2]这样既见森林又见树木的学习模式是魏书生教给学生的“六步法”学习法就收到很好的实效,学生找到了方法,就有了主线,就能触类旁通,自主学习就如鱼得水。

三、改变课堂教学方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新理念,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来改变教学的方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多元化教学方式,通过学生的参与、互动、体验和实践活动,使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得以不断提高,树立学习主人翁意识。

1、构建开放式课堂。教师可以在不违背科学性、系统性原则下,不拘泥于原教材的编排,大胆、合理地运用教材,使其更具有探索性。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开发性的问题,能使学生展开多角度、多方向的思维活动和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从而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独创性,也就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拓展参与式课堂。参与式课堂教学简言之就是:让学生在积极主动地参与中生动活泼地发展,在发展中有效参与,人人都有参与和发展的机会,在参与中获取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积淀语文素养。老师可让学生直接参与课堂教学,包括学习计划的制定,课堂讨论题目的设计,发言提纲的编排等。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已知的基础知识,撰写小论文,编演课本剧,评价影视作品等,着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使学生在自主参与的同时,学会知识、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生存,最终能主动发展。

3、创设自学式课堂。自学式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学教材,自做读书笔记,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师教绐学生自学的程序与方法,采用一读(将课文读通读顺,了解课文脉络,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些什么),二思(看一看“预习提示”,读一读课后思考题,明确新课要学什么),三写(即认真读课文,深入思考,在文中圈圈画画,记下疑难,写下感受),四用(即使用工具书,迁移旧知识,初步解决一些自己能解决的问题)的方法,使学生自学时有法可循,明白如何入手,懂得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学教材,学全观察,学会发现,突出强调学生自学课本知识的能力和良好的观察问题的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主体参与,自主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积极促进学生学习形式的改变,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才能使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2]. 龚春燕 林允舒 杨勇 编著《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 第一卷 <课堂教学>》 漓江出版社 .4

篇13: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时效性

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时效性

“儿童是个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成就的活动需要以某种兴趣作先决条件。”而数学是一门和实际生活联系最密切的学科 之一,许多数学知识都来源于生产生活实际。教学要从学生熟悉的实际情境出发,从学生熟悉的语言引入,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起来自然、亲切、真 实,也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解答问题的能力。心理学研究结果也表明,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但与其智力水平、学习方法有关,还与其心理状态有关。在 要提高师生的认知水平外,还要注意创造条件,为学生创设良好和谐的教学情境。所以,良好课堂情境的创设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教师应该根据日常生活的现 象,或以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为出发点,创设一种教学情境,导出教学目标,使学生充满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从而激发学习动机,使教学内容的学习成为学生的 一种需要。学生们必然地会仔细地观察思考,沿着教师所引导的路线一步一步地摸索下去,从而达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数学小故事,联系生活实际创设 问题等方式来创设教学情境;通过角色效应,强化学生主体意识,即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相通的情境,让学生进入、担当、理解、体验、表现角色,使学生通 过观察、讨论、操作、交流、评价参与教学全过程;增加演示、操作、汇报等来创设情境以缩短心理距离,形成最佳情绪状态。如利用直观教具及影、像等综合呈现 来创设情境,并根据已有认知结构,设计上位或下位的问题来沟通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处于最佳情绪状态。

通过努力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活动情 境、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以问引思,以变发思,以情激思,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产生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并迅速形成求知欲望,自觉运用多种 感官同时感受,主动调动智力因素,使思维活动进行和谐交流。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教师提问的性质与方式直接影响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效果。高质量而且难易适 度的问题使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的强烈的认知冲突状态,从而激发学生思维动机,驱使学生积极探索。众所周知,任何心理发展过程中主体积极性的基础。在 人的实践性活动中,主体的积极性存在于主体内部,通过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心理不平衡而表现出来,并在主体活动中得到反映,而心理能量则起到 了维持主体积极性的作用,为了使得实践活动能有效地进行下去,主体的心理内部必须保持不平衡状态,使心理能量得到充分发挥,以维持主体的活动过程中的积极 性。设法激发并且维持学生心理内部的不平衡,是激发的最根本的措施。因此,在教学当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状态,通过提问、问题的.引出和思索、实验等多种方 式和策略,使学生对自己先前的错误的观念或者不全面的考虑感到不满意,从而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学习的需要。例如在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我先让 学生口算一组准备题:

7+5+4      9+5+6      8+3+7

6+6+6      4+4+4      7+7+7

然 后根据加数特点将其分类,当学生说出第二行算式是几个相同加数连加时,再分别说说是几个几连加。接着教师口述,要求学生写出3个5连加、6个4连加、100个3连加……引起学生思考:难道必须这样连续写100个3吗?有没有简便方法呢?在学生积极探究这一问题的兴趣被激发起来之后,出示课题”乘法的初 步认识“。这时,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已经成为一种求知的”自我需求“,为学习新知识创造了良好的开端。

引导――探索策略。

当今的信息时代 要求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实现从“学会”转向“会学”,不断掌握新知识。但对于小学生来说,自我约束力较差,学习被动,缺乏自觉性,找不到有效的学习方法。因 此我们教师就需引导、培养他们逐步从“学会”转向“会学”,让他们参与尝试,实践结论。教师要起到点拨、参与的作用,不能包办代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对 学习内容进行感知、理解,去主动发现,主动探索,这个过程应该是师生互动的一个交互过程。如在《千克的认识》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千克的认识是概念性知识, 学生学起来比较抽象。教师大胆改革过去“灌”、“填”的教法,废除机械记忆方法,采取得力措施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上课伊始,投影出示书包和书、手 帕和脸盆、皮球和铅球让学生感知物体的轻重,然后启发学生初识重量单位“千克”;理解概念时,让学生用手掂1千克重的米,帮助学生突破认识上的难点,再让 学生回忆口述自己以前拿过的东西与1千克差不多重。“千克”的概念的教学过程一改由教师“填”而成为学生自己体验、思考、发现的过程,学生的主动性被充分 调动起来。这样学习,真正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布鲁纳认为学习包含三种几乎同时发生的过程:1新知的获得; 2知识的改造;3检查知识是否恰当和充足。他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发现。在这个发现过程中,师生的交互非常重要,同时也给学生带来主动发展的条件和个性发展 的空间,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可使学生自主发展,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篇14: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时效性

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时效性

“儿童是个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成就的活动需要以某种兴趣作先决条件。”而数学是一门和实际生活联系最密切的学科 之一,许多数学知识都来源于生产生活实际。教学要从学生熟悉的实际情境出发,从学生熟悉的语言引入,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起来自然、亲切、真 实,也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解答问题的能力。心理学研究结果也表明,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但与其智力水平、学习方法有关,还与其心理状态有关。在 要提高师生的认知水平外,还要注意创造条件,为学生创设良好和谐的教学情境。所以,良好课堂情境的创设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教师应该根据日常生活的现 象,或以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为出发点,创设一种教学情境,导出教学目标,使学生充满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从而激发学习动机,使教学内容的学习成为学生的. 一种需要。学生们必然地会仔细地观察思考,沿着教师所引导的路线一步一步地摸索下去,从而达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数学小故事,联系生活实际创设 问题等方式来创设教学情境;通过角色效应,强化学生主体意识,即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相通的情境,让学生进入、担当、理解、体验、表现角色,使学生通 过观察、讨论、操作、交流、评价参与教学全过程;增加演示、操作、汇报等来创设情境以缩短心理距离,形成最佳情绪状态。如利用直观教具及影、像等综合呈现 来创设情境,并根据已有认知结构,设计上位或下位的问题来沟通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处于最佳情绪状态。

通过努力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活动情 境、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以问引思,以变发思,以情激思,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产生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并迅速形成求知欲望,自觉运用多种 感官同时感受,主动调动智力因素,使思维活动进行和谐交流。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教师提问的性质与方式直接影响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效果。高质量而且难易适 度的问题使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的强烈的认知冲突状态,从而激发学生思维动机,驱使学生积极探索。众所周知,任何心理发展过程中主体积极性的基础。在 人的实践性活动中,主体的积极性存在于主体内部,通过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心理不平衡而表现出来,并在主体活动中得到反映,而心理能量则起到 了维持主体积极性的作用,为了使得实践活动能有效地进行下去,主体的心理内部必须保持不平衡状态,使心理能量得到充分发挥,以维持主体的活动过程中的积极 性。设法激发并且维持学生心理内部的不平衡,是激发的最根本的措施。因此,在教学当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状态,通过提问、问题的引出和思索、实验等多种方 式和策略,使学生对自己先前的错误的观念或者不全面的考虑感到不满意,从而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学习的需要。例如在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我先让 学生口算一组准备题:

7+5+4      9+5+6      8+3+7

6+6+6      4+4+4      7+7+7

然 后根据加数特点将其分类,当学生说出第二行算式是几个相同加数连加时,再分别说说是几个几连加。接着教师口述,要求学生写出3个5连加、6个4连加、100个3连加……引起学生思考:难道必须这样连续写100个3吗?有没有简便方法呢?在学生积极探究这一问题的兴趣被激发起来之后,出示课题”乘法的初 步认识“。这时,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已经成为一种求知的”自我需求“,为学习新知识创造了良好的开端。

[1] [2]

篇15:主体参与性课堂教学模式探究

主体参与性课堂教学模式探究

主体参与性课堂教学模式是学生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运用一定的科学方式,积极、主动、创造性地介入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包括课前、课中、课后,以问题解决和理念生成为线索,以回归生活为核心,以自主探究和小组探究为基础,进而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和提高素质的一种教学策略.

作 者:解兴兵 刘顺昌  作者单位:山东省菏泽市单县一中 刊 名:新课程(教师版) 英文刊名:XINKECHENG 年,卷(期):2010 ”\"(7) 分类号: 关键词: 

相关专题 英语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