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村往事抒情散文

冰风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冰风”参与投稿,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小村往事抒情散文(共9篇),供大家参考。

篇1:小村抒情散文

清晨,鸟儿在林间呢喃,我惊诧它的勤勉,似乎就是这一只只不起眼的鸟儿叫醒了太阳。当太阳从远处那排林间陡然升起时,那红光喷薄的时刻一下子清除了夜里残留的疲倦,有一股力量席卷周身------我们没有理由不好好的对待新的一天。

盛夏的玉米一人多高,说它是青纱帐一点都不夸张,放眼望去,到处都是绿:高的矮的长的短的一排排一片片像浪像铺展的锦。树则一行行围括在天与田的交界处,那里还有另一个村庄:一望二三里,烟村四五家。门前六七树,八九十枝花。小村是从一首古老的诗中走出来的,明丽、清新、浅显、质朴。

牧羊人不会走的太远,他只绕着自己的村子,这是一个平原,这平原上的每一寸土地都长满了庄稼,放羊人只能在有限的几处村旁沟沿上放羊,放羊是一种消遣;那么一个人,那么十几只羊,那么大的一个村庄,他每天都要赶着他的羊从村前放到村后,从村后放到村前。即使别人午睡时,他依旧精神着,坐在一排有风的树下,偶尔的路人,认识的,不认识的,他都能搭上几句话,说上几句关于天气,关于庄稼,关于收成的话,他像小村的散板,韵律是天成的,韵味是大家品的。

篇2:小村抒情散文

一些遗忘了很久的事被一个莫名的思绪蓦然勾起,如一件压在箱底很多年的衣服,在你翻箱倒柜寻找另一件衣服时陡然出现,让你瞬间惊诧于自己竟然把记忆清除得如此彻底决绝的同时心里被搅得再也无法宁静。

小村里的一些旧事,在一个午后梦境中偶然出现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地忆起,并如波翻浪涌般冲击着心灵,让人不得不动手絮叨一番。

实在也记不清是什么时候起,我知道了在我家梁那边沟里的牛奶奶家住着三个没妈的小孩,姐姐和两个双胞胎弟弟。姐姐叫牛妞,弟弟分别叫牛二牛三。他们都是脏兮兮的孩子,并且穿得破破烂烂。仅记得一个寒风凛冽雪花飘飞的下午,牛奶奶抱了一大摞子破衣衫和烂棉花裹着风雪踏进我家,如一尊白茫茫的雪人,一屁股坐在我家炕沿上。我不知道牛奶奶和妈妈说了些什么,总之之后的几天,妈妈忙里偷闲、点灯熬夜地整理缝补这些东西。直到有一天,我看见一叠棉衣棉裤整整齐齐地码在了缝纫机上,里面裹夹着剩下的碎布头、碎棉花。后来自然是牛奶奶千恩万谢高高兴兴地把缝好的棉衣裤抱走了。

没多久后的一个夏末,牛奶奶腋下夹着一块豆青色的崭新布料又一次来到我们家。这次是想让妈妈给她的孙女也就是牛妞做一件布衫,因为秋天开学她就要上学了。其它的我都忘记了,我只记得那块布料,清新俊逸的颜色、轻薄结实的质地,我一下子就想到了我的即将成型的沙包,还差两小块方布。如果将这豆青色布料的一角缝在我的沙包上,那必定是在同学中最漂亮的沙包了。我当然不敢从整块布料上直接剪一小块下来,而是眼巴巴地看着妈妈一点点裁剪、缝制,等衣衫缝好、妈妈收拾停当后,我才悄悄从布衫里抽出妈妈夹进去的角料,选了两块最小的碎布,不声不响地缝在我的沙包上。可谁知就在我玩得正欢时,妈妈发现了我沙包上的豆青色布料,她一脸严肃地要求我拆下来洗干净给人家放回去。我心里一万个不情愿,想妈妈你真傻,你为人家做衣服人家不仅不给你一分钱的好处,你还得倒贴针线。我只拿了两小块,你不说,人家绝对看不出来,就算看出来也绝不会再要回去。但我不敢和妈妈争辩,只好忍痛割爱,乖乖地按妈妈的要求把沙包活生生地给拆了。

后来,妈妈帮牛奶奶一家缝补衣服就成了家常便饭。妈妈从没有因此收过一丁点报酬,也毫无怨言,她除贴工夫贴针线外还总是将剩下的布头全部包裹进缝补好的衣服里让她们带走,一点也不允许我们乱动,妈妈总说人家没娘的孩子可怜,布头在衣服磨破的时候还可以补衣服的。而牛奶奶也从不客气,需要的时候自然踮着脚来了。

我渐渐地知道,牛妞的爸爸在城里工作,她妈妈去世后爸爸又找了新妈妈还生了小弟弟,所以她们姐弟仨只能跟随村里的爷爷奶奶生活,一年中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见着爸爸的面,但同时还得看后妈的脸色和忍受小弟弟在父母面前撒娇时的酸溜。而六十多岁的牛奶奶和牛爷爷,除了要抚养这仨个孙子外,还供养着一个年近九十岁的老母亲。

陆续地,牛二牛三也上学了。学校在我家附近的河对岸,他们上学必然经过我们家,所以在每天上学放学的路上,我总能看见他们姐弟仨又脏又破的身影。牛妞的头发总像个刺猬似的蓬松着,后脑上用一截红毛线胡乱地扎个歪歪扭扭的马尾。牛二牛三则是一年四季顶着牛爷爷亲手给剃的秃头。他们的脸、手、脚好像从来没洗过一样,夏天是黑乎乎一条一条的汗印子,冬天是油光光一块一块的黑痂子。我从没见他们穿过袜子,哪怕寒冷的冬天,他们的脚上永远是一双破破烂烂的黄胶鞋,尤其牛二牛三,常常黄胶鞋没了后沿,更像是趿拉着拖鞋,不知是因为冻得还是脏的,露在外面的脚后跟常黑得发紫。

牛二牛三非常调皮,他们走路总是一路飞奔,追逐打闹,从不会考虑脚下。我家那些路边的庄稼,自然经常遭受他们莫名的踩踏。他们还悄悄爬上我家的果树,把那些半生不熟的果子摘得七零八落。为此,我少不了讨厌他们,但批评、辱骂对他们根本不起作用。渐渐地,我也只好习以为常了。

春天开河的时候,上学路过的小河会大幅涨水,不仅河水加深,河面也迅速变宽,波涛汹涌的河水就成了我们上学路上最大的阻碍。每逢此时,爸爸总是从十多里外上班的地方赶回来,辛苦十几天,独自搭建一座桥。

当我们还有邻居家甚至从更远处另外村子里的小孩蹦蹦跳跳地从桥上跑过,鞋底都未湿地去上学时,有谁想过,这是我爸爸付出了多少的劳动才换来的。这座桥,除了上学的小孩外,附近十里八里的乡亲们,有去河对岸走亲戚的,做小生意的,去供销社买生活用品的,到镇子上赶集的,甚至去河对面放羊的,全部宁愿绕行几里地也要选择从这上面通过。在一次看过爸爸搭桥后,我觉得心里很是不平,为什么那么多人走却要爸爸一个人来搭,何况爸爸是从上班的地方赶回来抽时间在做,那些住在附近的人,他们就不能哪怕是搬一块石头吗?于是有一次,牛妞不知为什么在我面前露出鄙视的神情时,我被激怒了,怂恿走在我前面的一个跟班在桥头河水较浅的地方将她推下桥。毫无防备的她委屈地大哭,我突然觉得自己是不是太过分了,想伸手去拉,可跟班说,活该她这样,说着拉着我的手走了。没想到这件事不知怎么让爸爸知道了,从不打骂小孩的爸爸严厉地把我教训了一顿。

我虽然也可怜牛妞他们,但又觉得他们并没有因为我的爸爸妈妈常帮助他们而对我哪怕是客气一点,所以有时也有些看他们不顺眼。爸爸没讲过多的大道理,他只说那桥搭在那儿了,谁走不是走,别人走了也不影响咱走,有什么关系嘛。我想说周围那么多人,为什么他们不搭桥,每年就爸爸你一个人搭桥呢?他们不搭桥也罢,但帮忙一下总可以吧,他们怎么就那么好意思每年走别人搭的桥呢?他们走我们搭的桥也可以,但就算不低声下气地巴结我们,也总得对我们友好一些客气一些吧?总不能好像爸爸就代表公家,那桥是公家搭的似的,他们总是心安理得地日日走过吧?我想说其实看到牛妞落水我也有点后悔,只是当时抹不开面子,又有朋友在旁边拉着我,所以没有去拉她一把或者说声对不起。但我什么也没敢说,我不可以跟爸爸“顶嘴”。我低着头沉默着,表示自己错了,表示接受爸爸的批评,表示再也不敢如此造次了。

这之后,我与牛妞他们和平相处,再也没有发生过什么摩擦,尽管我一直没法喜欢他们。平淡的日子总是过得飞快,转眼他们陆续小学毕业,一个个被他们的爸爸接到城里去读中学了。而我也一路求学、工作,自然地失去了他们的消息。

篇3:小村往事记叙文

小村往事记叙文

或许是人到老年了吧,近来总爱回忆起童年的往事,其中有一座小村记忆尤清,我曾在那里度过大部童年时光,那就是三姨家居住的小村,一座北方农村普通的小村。村子的前面有条小河,村旁有片松树林。村子自然形成两条街,三姨家住在后街,人家较少,因此显得更为清静。

三姨家孩子较多,四男四女,只有一个大我两岁的姐姐,一个和我同岁的妹妹,姨父有很重的胃病,不能干重活,家里家外全靠三姨一个人,生活的清苦可想而知。但在我,这里却是一片乐土,从小学到中学,每年的寒暑假 我都是在这里度过的。这里遍地都是好吃的:架上有嫩嫩的黄瓜,园子里有红红的西红柿、黄黄的菇娘,树上有甜樱桃,大李子,还有面面的大沙果。这里有我众多的小伙伴,我们一起上地里掰苞米,摘豆角,到野外挖野菜,去松树林采蘑菇。最有趣的要数去河边了,但这就得讲点策略才能去成的,要不然三姨是不会让我们去的。每次我们都假说去洗衣服,由姐姐领着几个大点的弟弟妹妹一溜小跑来到河边,他们都会水,敢下去撒欢,我不敢,只在边上蹚水,看他们一会儿潜入水底,一会儿又脸朝上在水上漂着,很是有趣。但用不了多久,几个小点的弟、妹也一个一个的溜来了,紧跟着三姨也就追来了,大家就谁也玩不成了。但也不是就没有地方去了,还有一个好地方就是瓜园。因为姨父身体不好,队里就让他种瓜,看瓜园。年复一年的种下来,竟成了有名的瓜把式。我们常常提着篮子到瓜园去,先吃个肚子溜圆,再称上一篮子,嘻嘻哈哈的抬回去。

到了冬天,厚厚的白雪把小村打扮成了一个童话世界。我们除了打雪仗,还有一项是在城里玩不到的,那就是到河边滑爬犁,从河床的陡坡上猛地往下一滑,只觉得两耳生风,旁边是一片助威呐喊声,再一看已滑出去好远。有时玩得高兴,甚至连过年也不回家,一直等到要开学了才怏怏的回去了。

在这片乐土上,粗拉拉的窝头吃着也分外香甜,成瓢喝生水也不闹肚子。白天疯跑了一天,晚上,矮趴趴的小土房里,南北两铺土炕上,睡满了跑乏了的孩子们。冬天,尽管墙角都是霜花我也不会感冒;盛夏,任蚊子怎么叮咬也会一觉睡到天亮。那时,在我稚嫩的童心里,世界仿佛就是蜜糖做的。

然而,当我四年级放暑假的时候,我突然发现大姐每每一个人在房后落泪,一问才知道大姐小学已毕业了,尽管成绩一直很好,家里却没钱继续供她读初中了。紧接着,和我同龄的妹妹也辍学了。随着这两件事的发生,我猛然间像长大了许多,我好像突然发现生活并不都是甜的:三姨家的'孩子冬天很少有袜子穿;三姨家一年到头吃不上几顿白米饭······我端详着三姨家矮矮的土房,这所房子还是我六七岁的时候盖的。记得盖这所房子的时候,我还跟着瞎参谋,告诉姨父一定要盖个带棚的房子,用报纸一糊,亮亮堂堂的,别像原来的旧房子那样,房架子都露着,黑乎乎的秫秸棚顶破破烂烂的。还告诉他把窗户都安上玻璃,不要用纸糊。记得当时姨父苦笑了一下说:“那得多少钱哪。”可后来还真按我说的那样盖了,直住到今天。现在想起来,为了这两条,姨父该犯了多大的难哪。我这时才领悟到,为什么妈妈总是把家里的旧衣服送给三姨家;逢年过节,又捎去点大米、白面。从那以后,我也像妈妈一样,张罗着把家里一些旧衣服鞋袜之类的东西攒起来给三姨家拿去,这个规矩一直延续了好多年,直到我都结了婚,做了妈妈。

可后来,也说不清具体从哪一年开始,三姨家就不用我们给旧衣服了。自参加工作后,自己也有了家,也就很少有时间串门了,那里的情况也很少知道了,只是有时回母亲那里间或知道点那里的情况:如今已把那条小河充分利用起来,旱田都改成了水田。水稻的产量高,有了白米,大家吃穿都不愁了。大姐因为从小就有组织能力,后来一直是大队妇联干部。其余的有的买了推土机,有的开了米碾,有的开了裁缝店,也有的成了养猪专业户,有的成了种粮大户。更令人欣慰的是参军的三弟,后来考上了军校,现在已是一名团长了。难怪这些年连久病的姨父也越活越硬朗了,三姨更不用说,八十多岁的人,每天还能喂鸡喂猪,照看房前屋后的菜园呢,人逢喜事精神爽嘛。

啊,小村,你有多少喜事要向当年的小伙伴诉说啊。

篇4:往事经典抒情散文

往事经典抒情散文

如果所有的往事能够凝聚成一首诗,我情愿成为你诗行中的一片黄叶,也不想做那填满大海的一滴泪流。无怨无悔还有多少东西在你我心中珍藏,远去的记忆,像落叶风帆,更像片片流沙装点你我无梦的青春。

岁月本是一首无情的歌,多少人还有多少勇气把它唱得圆满而不泪流满面?岁月总有它一年四季的转换,我们一辈子走在原始的路途,而到底又有多少时间能够看到原来的风景。

最美也只有那初升的朝阳,天天都有这样的景致,可年年却没了这样可以停留的岁月,你我也不可能永远享有豆冠年华的快乐。

然而,你我真正有多少人懂得珍惜的时候,往往青春已经走远,唯有记忆也跟着慢慢老来。

童年的时光永远是一个无知的快乐,哪怕大人说了千百遍,要我们珍惜时光,好好读书,可我们总觉得那么厌烦,不是一百个听不懂,而是一百个不愿去懂。

父母为什么有许多要告诉我们的,就因为他们经历过,什么是岁月无情。后悔也就没了我的选择,看过大海才知道池塘的渺小,只有真正长大了,才知道有许多没有学到的东西,是何等定人后悔。

如今当我懂得的时候,也开始是我教育子女的时候。可同样我的孩子,面对我的教育是何等厌烦,唯有吃着好吃的时候,才想起我或许是天下最好的老爸,殊不知这才是我最痛心的时候。给你吃的是我的责任,但你要获取的知识,也同样是我要给的教育。

我不知道该用何种方式来教导我的孩子,懂得什么是该要获取的知识,它不是每日沉迷的电视,也不是那永远长不大的动漫,更不是网络迷恋的游戏。

生活总有我们许多的选择,各行各业总有我们要获取的知识,不需要孩子全面了解,但至少孩子要对自己的课本有一个感兴趣的理由。

我不想用家庭暴力来转变孩子对课本的注意,禁锢她们的自由,又不想孩子失去童年的快乐和天真,但又如何让她们知道什么是将要获取的知识。只有童年的努力,才会拥有一辈子真正的快乐是一生受之不尽的。

但人的一生,毕竟童年只有一次,如果做父母的不能够给以她们快乐,又是何等不应该?是否正是因为做父母的有了这样的仁慈,所以才会有了许多人长大了面对知识缺乏的无奈。

说不上,我也是这方面的受害者,但总不能说父母的弱爱有错,而去责怪父母?总不能因为自己对知识的缺乏,而就强迫孩子面对知识的教育达到疯狂的索要?

尽管获取的知识多少因人智慧而定,但我始终不会相信真的有天才是不经过努力学习而来的。学无止境,虽然没有界定知识的多少方为知足,但至少,学而有用,却不可等到真的面对作业的时候,才有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那种格外的悲凉。

我们不仅仅要回顾往事,还要回顾历史,为什么人类有许多不断的战争,而战争会惊醒许多人的'梦想对愿望获取的追求,对真理的实现不断地实现各自的价值。

纵观历史,如果一个国家不实行不断各行改革,跟上时代文化,而过很沉迷于自我陶醉。那么,我们就不难理解,中日甲午战争为什么会失败,就因为满清政府的闭关锁国,让我们的国防知识落后于他人。当电报在那个时代发生的时候,而我们的满清政府还是使用六百米加急,当你还没有跨上战马的时候,人家早已经传达了远方的作战命令。

更可悲的是,人家已经在使用军舰大炮,火车轮船输送兵力的时候,而满清政府还在将官骑马,步兵拿着长矛大刀火铳在后忙着奔跑,所谓的北洋水师,也只是用来哄哄自己还停留在原始的初期。

如此悬殊,战败是可想而知的,当满清政府签下《马关条约》,方知国防建设的重要性有待多方改革,可天下已经没有了她自主的权力。

国家前途,需要更多的科技人员,我们想拥有先进的武器,不是为了战争,而是为了自保,要想真正获得永远的自由快乐和幸福,那么我们就有不断创造欲望的知识,投身到国家建设。

知识不断在更新新的事物,但我们获知的东西如果不想是别人昨日就拥有的,那么我们就要不断地创新,更新新的思维推动社会前进。

如果不是有人类不断探索对知识的欲望,那么人类在太空行走永远是一个未知的梦。那么汤秋千或许永远就是人类在空中爬得最高的地方。看着空中飞翔的鸟雀,人类展翅的欲望恐怕永远也没得实现

我不知道对孩子怎样来说明这一切,获取知识的重要性,不仅仅是在各种领域。它也有可能是,我们所学的专业,关系到一个公司的兴衰,一个国家的兴亡,一个民族的耻辱,或许至少关系到自我生存的道理。

我们可以放下荣辱,但不得放弃知识对梦想的欲望,任何一个专业,它都是以学术为基础。

我们不可能因为孩子年小,而就放弃对他们传输的教育,获取知识的重要性。

在我们还是孩童的时候,在大人说了千遍万遍,然而今天才有我们许些后悔,可走过的路却没得回头。往事,就是这样让人心痛,也让人无奈。

篇5:沂源小村的抒情散文

沂源小村的抒情散文

我要离开广州,离开工作,我要离开眼前的一切,我要休息,或者,我需要一种新的生活。哲人往往说现在就是最好的。而面对一个没有变化的现实,却十分令人焦躁、忧虑、无聊和神经质。逃离不了现实,或者逃离不了眼前这现实,工作、房子、孩子、学校……亲手选择的,现在成了绞杀心智的工具,幻想、欲望、名利、幸福……纠缠在一起,没有头绪,然而还不能表达,还要压抑在心里,还要照顾妻子、父母、朋友、同事的情绪。我像要一条要窒息的鱼,我需要跃出水面,尝试一下。我这一跃,就到了沂源,到了刘家旁峪,一个小小的村庄,有多小?我在路上晃荡了半天,只遇到四个孩子和一个看店的妇人。不管这些了,这里只有安静、鸟叫、白杨树被风吹出的哗啦声,这里有苹果园、桃园、葡萄园。我遗憾不是春天来,错过了桃花盛开的季节。秋天来,苹果下架了,葡萄被摘走了,石榴树上还有一两个剩果,枣树上还垂着一颗一颗无人搭理的褐色枣子……我要干什么?我不知道。我走出房门,小小的院子,一入夜就让我担心的院子,看一眼,没有什么变化,它的安全与否,不在乎它的结实与高度,在于人心的好坏。我不知道这里的社会风气,我初来乍到,我要接触到人,我走出了小小庭院。

刘家旁峪村或者不是一个小村,按照文字介绍的,这里住着近千人。然而,登上刘家旁峪村后面的山,又发觉刘家旁峪小的可怜。就是河边上大一点的那个自然村,在林木掩映下,看起来也零零碎碎的,没有横空出世的气势。我住的刘家旁峪三区,竟然看不到它的一片瓦了。白杨树被风翻转着叶子,布谷鸟咕咕叫着,难觅踪影;麻雀一群一群从浅草刺蓬里飞出来,又落进梧桐林或残垣断壁下的草丛。桃园里的桃树正在被季节摧残,叶子卷了起来,奄奄一息。桃树下的鸡却很精神,咯咯叫着,我还没明白过来,隐蔽在桃园里的小房子里的狗狂吠了起来。还好,这里的狗,门前的、庭院里的,还是果园里的,脖子都被套了链子,叫声尖利,往前扑的动作也凶猛,但无济于事,它的职责不是战斗,甚至不是防御,只是用来通风报信。我往地上蹬了一脚,那瘦成一条的黄狗就嘤嘤着,缩进狗房里去了。

我终于见到人了,在地里劳动的人。山上除了果园,还有花生地、红薯地、菜地。村民正在收花生。花生被连棵带子的拔了出来,搁在地表上一边晒太阳,一边被收拾。村人坐在小马扎上,头上也不戴一个帽儿,脸被太阳晒得紫红紫红的,男女一样,那一嘴山东话也像泥土,朴实、亲切又略带苦涩。继续往山上走,才发觉,这里的村子,多是建在山沟子里。房子自沟底而上,大有漫山遍野之势。然而,山多石山,建到一定高度,房子又缩了回去。人与自然的竞争,人与自然的妥协,使刘家旁峪成了随遇而安的样子。无论在历史上,这里发生过什么,那都被历史抹去了,现在,这里只有寂寞。坐在山道上,看赶着羊的老汉,看那些空旷的庄稼地,看那些正在衰败的桃园,我像穿过林间的风一样寂寞,找不到港湾。风需要港湾吗?我抚摸着地上风化了的沙石,想,风需要天空,人需要大地,这个时代需要我们奉献,或者牺牲。我们的使命,就是战胜自己,提高境界。无论在广州的繁华里,还是在沂源小村的清凉里,我们得始终蔑视自己的欲望。正午的阳光暖暖的,然而阻止不了生命的.流动,我们要老去,草木要轮回,刘家旁峪要更新……

下得山来,回到村里,村子还是那般安静。村道上,一只小鸡也没有,只有微风在荡漾。路边的草,在杨树的庇护下,还挺直着。我也渴望过这一种庇护,渴望舒适,渴望安全。但要获得这些,就像地上的这些小草,要放弃顶天立地的成长。得失之间,还是顺其自然吧。推开庭院的门,一只鸡在沙地上走过,或者是因为我走了进来,干扰了它觅食。老人坐在阴凉的棚子下,看着我,笑了笑。我回到屋子,石头砌的屋子,凉气逼人。我又走出来,顺着村道,走到马路边。马路边有一排房子,一个做钻井生意的中年人,提着漆桶正在水泥砖上刷广告。马路对面是果园,安静如海。马路上的车时有时无,无论来去,均风驰电掣不减速,浑然忘了这是路过一个村庄。有的房门敞开着,挂一块牌,收水果,但也不见人影儿。他们去了哪?我看了路两头,还是没有找到一个人。

仰头看看村子后面快接到云天的逵山,看看对面山峰像一弯月牙的石山,看了看遍地的果木白杨,又往回走。这是一个小村庄,不能承载任何的奢望,但是,它能令人感到心安。当我轻轻穿过巷子,走过那一扇一扇敞开的大门,我想,这里是齐鲁大地的一部分,每一把泥土都带着历史的痕迹和文化的积淀,因为这样,这小村也就有了一种抹不掉的淡定从容。无论外人怎么看,它在这里,与时间一起沧海桑田,也不因为它的小而失去厚重。我要寻找的,也是如此,不因为变化而失去自我。只是,人太轻,容易随波逐流而忘了自己所持。

篇6:端午往事抒情散文

端午往事抒情散文

我的故乡号称千年古镇,民风纯朴善良、热情好客,尽管人间沧桑,世事变迁,可优良传统代代传承,一直沿袭到如今。

端午节是我最喜欢的节日之一。说到端午节,就不能不谈到“吃”和端午节的习俗。

当然,议题自然地联系到吃粽子,其实,这只是端午节目内容之一,其他还有挂香袋,插蒲艾,喝雄黄酒,龙舟竞渡等习俗与活动,而这往往与纪念我国一个历史上爱国诗人屈原须臾不可分离。所以端午又称“诗人节。

我的故乡河网纵横,水系发达,尤以盛产优质大米名扬天下。加上与洋口渔港毗邻相望,相距不远,梭子蟹、大小黄鱼、文蛤等海鲜货源充裕,四季不绝,且价廉物美。

端午期间正是鳓鱼上市的季节,这时的鳓鱼肉质肥厚、味道鲜美,是一道人见人爱的上等佳馔。也是故里乡亲过端午必备的饕餮美味。外埠人士到此常常大块朵颐,一饱口福,赞不绝口。老家过端午节有四样东西不可或缺,只要条件允许,那是节前必备无疑,它们分别是鳓鱼、咸鸭蛋、粽子和苋菜。

镇周围沟塘芦苇荡星罗其布,不计其数,芦苇长得葳蕤蓊郁,随风摇曳,“你推我挤”, 发出“沙—沙—沙—”的声响,似梦中絮语,又像顽童嬉戏,远处一瞧,广阔无垠,宛如起伏宕荡绿色波涛,很是壮观。裹粽子的芦箬、糯米,自然不愁来路。

但不知为什么,童年记忆中的`端午节,却难以寻觅到故乡龙舟竞度的热闹场景。

我的奶奶是个身材矮小,裹小脚的女人,走路颤颤魏魏,总是跑不快,似乎一阵风就可能将她吹倒。我的孩提时代就是在她的怀抱呵护下度过的。

可是“人不可貌像,海水不可斗量”。 奶奶做家务、忙饭菜,风风火火,麻利地道。勤谨持家,里里外外却是公认的“贤内助”,一把好手。对于农历节令与民间风俗习惯,可以说不啻一本“百科全书”。虽不识字,却如数家珍、稔熟於胸。针线活、包粽子,样样拿得起、放得下,堪称“行家里手”。 奶奶心地善良,家境虽然不宽裕,但遇到上门乞讨的人,如无钱,多少总要施舍一些碎米。

端午节前夕,奶奶早就忙活开了,首先对买来包粽子的糯米、赤豆、红枣等食材进行筛选,将混在里边的砂砾、虫蛀等杂质悉数剔出,经过奶奶精选的糯米,粒粒晶莹剔透,粉白烁亮,红枣颗颗圆润饱满,果肉肥厚。

那时不知是家境衰落,还是习惯使然,奶奶从不裹肉粽,蛋黄粽。但哪怕是没有馅的糯米粽,我一样吃得启齿留芳,津津有味。

其次是上街选购芦箬。奶奶选芦箬相当仔细、考究,质地不能太老,也不能太嫩,她说,嫩的宽度不够,老的发脆、缺少韧性,易开裂。她说让她到芦荡亲自摘芦箬,一定要选芦苇中部偏上的芦箬,一是宽度恰到好处,二是裹的粽子味道纯正,特别清香。说归说,可惜她腿脚不便,一切都是“纸上谈兵”。

购得芦箬还得进行修剪,上部的芦梗结合部或凹槽剔除,使之保持平滑,以便于裹扎。然后净水冲洗干净,再以沸水烫一下,放在阴凉处备用。

包粽子时,奶奶嘴里衔一根稻草细绳,供捆扎之用,然后, 将两片芦箬卷成一个封底漏斗状,用小酒盅将水浸过的糯米倒进,待溢出时将红枣放进,还要用大拇指沿四周夯实,最后手觜并用,将其扎紧,一个粽子才算初具雏形。

我最喜欢看奶奶裹粽子,她包的粽子与众不同,别居一格。下边三个角组成一个等边三角形,而上边的一只角却兀然高立,似乎成了一个稚体尖塔。她包粽子耗材不多不少,都是两片芦箬。所以,奶奶包的粽子个个如样、大小一致。摆在桌上显得修长苗条、造型俊美,煞似竹林里悄然破土、争先恐后萌生的一株株春笋。

我好奇地问她,为什么她裹的棕子与人家不一样,她说这样熟得透,芦箬的香气才能渗透糯米。现在想想,也很有道理,芦箬这样最大限度的按触糯米,当然,香味四溢,撩人食欲。

奶奶裹粽子,我也没闲,常常“如法泡制” 。不过,我不包粽子,而是学会用芦叶编织一种类似“魔方”大小的“针线包” ,最后,同样注入糯米,封口后,一起放在大锅里煮熟。这种“玩艺儿” 每次端午,我总要编织两、三个,不在于食用,更大的目的是挂在胸前,留在小伙伴面前炫耀!

奶奶说煮粽子也是相当有学问的,水要根据量的多少适当添加,一般水刚漫过上层粽顶即可。既不可太少,也不可太多!水煮沸后,即以文火慢慢加热,否则 上边没熟,下边可能浸烂!

奶奶判断粽子煮熟与否,全凭鼻子嗅,真让我匪夷所思,我至今也末弄懂!反正奶奶煮的粽子火候、时间,掌握恰到好处,既不夹生,也不太烂。

故乡有个不成文的规矩,粽子出锅,家里人并不急着食用,而是选上三、两串(一串四个),外加十个咸鸭蛋先馈赠邻居街房品尝。

对方不久,也会以同样的方式回赠。而且,不是数量更多,就是馅儿更好更丰富。真可谓 “投以木桃,报以琼瑶” 。人们总借端午这个节日载体升华了浓浓的邻里乡情,相处愈加和睦。

现在人们的生活环境与生活条件己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化,不可与我的童年同日而喻。品种繁多的速冻粽子,已成了大众食品,一年四季,随时想吃,都可以在超市得到满足,除了常见的赤豆,豆砂、鲜肉、蛋黄,还增加了火腿等高档品种。

可不知为什么,我还是念念不忘奶奶包的散发着悠悠岁月情的芦箬粽。它的馨香已深深镌刻在邈远的人生记忆和生命的血脉中,让我久久不会淡忘,相信也不会失落。

篇7:往事的抒情散文

往事的抒情散文

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家长去给上高中的孩子开家长会,老师讲了这样一件事。以前教过的学生中有一个学习很好的同学,大学毕业后年薪十来万。而另一个学习一般的同学,则在酒店里打工,一个月一千元多一点。

这是一个活生生的现实版的对比。这位家长触动很大,感受颇深,似乎那个优秀的同学给了他很多鼓励,很多希望。我相信他对自己的孩子也一定有了更多的期望,更多的信心,回到家一定会苦口婆心的教导一番。

知识改变命运,这是世人共识的。每个家长都期望自己的孩子成才,但是期望值却不一样,有的家长望子成龙,期望自己的孩子高人一等;而大多数家长则盼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平平淡淡、安安稳稳地过一生。正如现今的万人抢考公务员一样,我想其中的大多数人无非也就是要一个平稳的生活而已。

我读书的时候,父母也曾教诲我们要好好学习。那时国家对中专生分配工作,只要考上中专就可以脱离农村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一生也就衣食无忧了,因而父亲对我们的期望就是让我们上中专。但那时的环境不一样,人们生存的压力远没有今天这样大,教育的方式也不一样。长辈们往往在田里一边干农活一边这样絮叨:“应该好好学习,否则将来就一辈子在农村里没有出息。”

也许是出于生活的压力,父亲是个很严历的人。甚至有一次,看到我很卖力的干农活,就说:“学习不好,干活再卖力气我也不喜欢!”在我的记忆里父亲对我很少有会心的.微笑。

也许我是个天生愚顽的人,而这对我刺激却不大,依旧认识不到学习的重要性。反而有时候觉得干农活是一件快乐的事,记得有一年麦收之后,我和父亲在麦场里种萝卜,我们首先拉好笔直的线,然后用钁头一钁一钁的刨出菜畦。十多斤的钁头在我的手里上下飞舞,轻松自如,一会儿就刨出一畦畦漂亮整齐的沟子(菜畦)。让附近干农活的人称赞不已,接连对父亲说:“你看他好像不用力气似的。”而父亲并没有接那人的话。

田园生活自有其间的乐趣。在麦场里,脱粒出的娇嫩的麦粒越积越多,随着机器轰鸣声的戛然而止,潮冷的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麦香。人们顾不得一夜的辛劳,在昏暗的灯光下,几张被尘土熏黑的脸凑到麦堆前,贪婪地把麦粒捧在手里,放在嘴里嚼一嚼,互相议论着今年的收成,脸上流露出内心那份掩饰不住的满足与喜悦。

这是上天赐予劳动人的一种满足,让他们好独享。

更别说仲春时节收获的麦田里套种的菠菜,秋天在公路沟的边边角角种的地瓜,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记忆。

要说有成就感的事,还得说种菜。菜地在村北首,一到夏天,菜园里就热闹起来,各种蔬菜都有,黄瓜、豆夹、西红柿、茄子、辣椒、韮菜比较普遍。由于分菜地的时候是按人口分的,每户的面积并不很大。因此,每家或多或少,也就种三五样蔬菜。

浇菜是个麻烦事。于是,每四五户人家合伙,在菜地的中间挖一口井,大约有七八米深的样子就可以挖到清澈的泉水了。从井边到自家的菜地,再挖一条浅浅的窄窄的沟,算是水渠,这样就可以浇菜了。各户人家都有辘辘,我们家也有一套,每到星期天,我们就扛着辘辘去浇菜。拧辘辘也是个技术活,装水的罐比我们的水桶要大两倍多,盛得水也多。因此,在绑架杆时,一定要绑牢靠。拧辘辘的时候,也要小心翼翼的,千万别着急。一圈一圈慢慢地往上拧,等到罐到了井边,一只手抓着辘辘杆,另一只手抓住罐柄,把罐底靠在井沿上,借着罐的重力,把水倒入水渠。这时就有一股涓涓细流向不远处的菜畦流去,然后再把罐送回井里去,就算一个循环了。

这样,我们夏天吃菜地里种的菜,冬天吃麦场里种的萝卜、白菜,一年到头几乎不用买菜。

当然大多时候,不是那样惬意的。割麦子时累得腰酸背疼;脱粒小麦时不知道要吃多少尘土,还要连干一天一夜;玉米地里拔草时闷热难耐的滋味。这些都给了我很深的印象,要不古人怎么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呢?

记得有一年麦收,已经干到中午了。此时人已累得汗流浃背,饥肠辘辘。可是装满了一车的麦子总得运到麦场里去吧,再累也得咬着牙关把活干完。

初中毕业的那年暑假,父母给我安排了很多事做。那时候种田有一种说法,叫秸杆还田,就是把脱粒后的麦穰再用小车推到田里,把它们铺在两行玉米的中间,风吹日晒,腐烂以后就变成了肥料。

这是一个苦差使,一般人家很少去那样做。正值酷署,骄阳似火,四周都是密不透风的一人来高的玉米,在这样的环境里,空气似乎静止似的,没有一丝风。我在小推车的车盘上面用铁丝绑上木棍,以便增大车盘的面积,好推更多的麦穰。麦场离我们家的责任田大约不到一千米,我把麦穰用木杈一杈一杈地装上车,装得很高,直到装不下为止,再用绳子扎紧了,前面的路就看不见了。

路并不宽,两边密实的玉米就象两堵墙一样,高高的麦穰擦着“墙上”伸出来的枝叶,发出沙沙的声音。而我不需要知道前面的路是什么样子的,只需凭着感觉走就是了。在这闷热的天气里,也不用担心路上会有过往的行人。

就这样我把五亩多地的麦壤,又都撒到了地里。最难受的是要抱着麦穰一步一步地在田里走,要忍受着玉米那“柳叶刀”一般的叶子,它不是给你一个痛快的,而是给你轻轻地连续的锯,让你露在外面的脖子、胳膊痛苦不堪,时间久了,就会出现一道道划痕,加上带着盐的汗水,让你好受。

其实,最让我难忘的是和父亲一同拉着地排车(一种人力拉的可以装货的车)去送公粮的情景。我驾着车辕,父亲在旁边帮我拉,走了大约三公里的路程,才来到粮站。我们排在长龙般的队伍后面,随着人流慢慢前移。条件好一点的人家,就开着拖拉机,一般的都象我们一样用地排车拉着来送。

不远处乡长正带着人在视察工作,父亲认识他,就上前说话,乡长很热情地同父亲握手。

终于到我们了,看着化验员那高高在上的铁面无私的脸,毫不犹豫地用一根空心的铁锥子插进盛着粮食的尼龙袋里,不觉心痛起自家的袋子来,这时才感到自己的身份的卑微。

在上学的事上,我终未能如父亲所期望的那样。而我那时只知贪玩,却不能理解他的一番苦心。

一晃二十几年过去了。那些亲历的往事,也随着人世间沧海桑田的变迁,在记忆中逐渐淡化了。

可是我始终不能理解生命规迹中的一些现象,只好把它们归结于命运。纵使内心满怀着希望,却被牢牢地套在了现实这支让人无奈的“股票”里面,难以自拔……

篇8:往事随风的抒情散文

往事随风的抒情散文

月难圆,花易落,十里长亭柳相送,歌尽舞低恨转浓,曲终人散还梦中;忆往昔,盼归鸿,锦瑟华年与谁共,把酒花前欲问风,眉间心上落乱红。辞旧岁,莫相留,是非对错都成昨,荣辱沉浮一场空,流年往事都随风。相思泪中忆往事,落花风里数流年。一声浅叹,拂了一身还满。

君不见流水落花,奔流到海不复返?君不见西风卷帘,相思瘦尽衣带宽?人生须臾芳华短,别时容易见时难,莫把相思负流年。日日夕夕,朱颜换;朝朝暮暮,流年减,那堪忍把往事还。今夜又把盏,莫说前尘是与非,不问过往恩与怨,只管一醉尽欢言。尘缘一梦弹指间,只求往来心无间。灵犀一点,琴瑟和弦,天涯如咫尺,天上逊人间,那管古往今来。弱水三千知冷暖,风情万种欲无言,愁喜占三分,甜苦各参半。细数流年,儿女心事,剪不断,理还乱。笑一天,苦也一天,就让往事随风,淡看花开花落,浅望云舒云卷,只道是好聚好散。

从相知到相忘,写就的是一曲曲离歌;从花开到花落,谢成的是一阙阙瘦词;从缘来到缘去,留下的是一串串往事。爱恨情愁不禁风,往事回首月明中。盼着的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终成过往;想着的'举案齐梅,相濡以沫只是传说;梦着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只是浮云。往事随风都如梦,相思不减水流红。流年中凋谢的不单是那朵落花,还有那颗依依不舍的心,岁月里远去不只是你的背影,还有那份恋恋不忘的情。风过落花残,几回梦阑珊,往事难忘,一枕相思到断肠,杨柳岸,晓风残月,又添新伤。

烟花易冷,韶华易逝。到离别,风起落花时,相思洒满地。试把罗衣挽断留,拟将定情玉佩解,可惜流年往事,总被雨打风吹去。纵有良辰美景,怎奈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枉负一山好水。纵有花好月圆,却是沉恨细思,满天星斗,空作一阙瘦词。弦拉满,琴心颤,知音难遇,平生只得枉嗟叹;空对月,泪如泉,难诉幽怨,相思唯有负流年。此时不用刻意忘记,只愿做一朵闲花,随风开在红尘里,此刻无须特别想起,只愿酿一席相思,为你醉在月圆时。

夜无语,月如钩,似我心舟,摇曳梦悠悠,佳人呓语心上秋,柳眉淡扫不言愁。立西楼,心似羞,百转千回,却把天涯守,回眸望尽重山瘦,浅唱相思泪自流。恨流年不知愁,那年,那月,那日,执笔写尽流年苦,那爱,那情,那人,横笛却为西风奏。在水之湄,归期无果,挥墨写离歌,纵是寸心尺素,满腹心事无寄处。一片冰心与花落,转眼成过往,一别成天涯,试问流年往事,雪月冰花,一夜风雨落谁家?叹来年相逢,花前把酒朝与暮,月下听风春复秋,一定胜却人间无数。

往事随风,心随你动。闭上双眸,细想一段往昔,只为回味逝去的美丽。那些无关爱情的故事,如此,不染尘埃,不沾俗气,那些无关风月的流年,如此不惹红尘,不食烟火。淡然生活,安之若素,或品茶对诗,或谈天说地,或默数心事,随着岁月流失,收藏过去的也许是一片枯黄的落叶,也许是一朵风干的落花。往事随风,梦中吹落,走过的,不管好与坏,是与非,恩与怨,都将在回忆里,酝成醉人的酒,酿成甘甜的蜜,化成至情的泪。此时此刻不问曾经,不想过去,那些流年往事,风起时,我会轻轻告诉你———

风过流年,爱与恨之间,饮不尽红尘的是闲愁;离与合之间,剪不断人间的是相思;昨与今之间,忘不掉岁月的是往事。往事随风,来去自然,只愿在最美时,你我做一朵闲花,沾染着水墨韵律,随风零落天涯,凋谢成一段过往,羽化成一地诗香,散落在风月流年里,不增不减,不淡不散。

篇9:江南小村

我的家乡是烟台,那里盛产海鲜、水果等。最有名的是苹果,来过烟台的人就一定吃过苹果。另外,海鲜也非常可口,那是因为我们烟台离海很近。烟台的四季更是美如画,非常引人注目。

春天,泉水叮咚,清风似水,白云点点,碧空如洗。美丽的景物焕然一新。草绿油油的,花红彤彤的。冰雪融化,那寒冷的冬天已经跑得无影无踪了。

夏天,天气炎热,热得人们田水沸如汤,背汗湿如泼,海边成了人们的游乐场,人们在海中游泳,欢笑声震耳欲聋。再看海面,一阵阵海浪像一个个田径运动员,奔跑到沙滩里。风小的时候,海面上很平静。风大了,海面就汹涌澎湃千万里。海浪哗哗的响着,像一首动听的钢琴曲。

秋天,人们最喜欢的苹果熟了。秋风把一片片树叶吹落在地上,就像铺上了一层厚厚的地毯。无边无际的稻田里,苹果熟了,梨熟了。站在远处,可见人们兴高采烈地摘苹果……然后背着大篮子高高兴兴地回家。此时,燕子飞向了南方,蚂蚁已经钻进土里,准备冬眠。

冬天,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天上转眼间下起了鹅毛大雪,城市里、乡村里一片白茫茫的。在草地上、学校操场上……到处有孩子嬉笑玩雪。孩子们有的在滑雪,有的在堆雪人,还有的在打雪仗。孩子们一起玩着,开心极了。

我爱我的家乡—烟台。

相关专题 小村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