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教学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应用

winterlightman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winterlightman”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探究式教学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应用(共1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探究式教学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应用

杨振宇

(安徽省临泉县滑集中学)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教学的需求,探究式教学模式得到了越来越多学校的重视,尤其是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探究式教学模式得到了推广和普及。主要对探究式教学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具体应用进行了分析。

篇2:探究式教学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应用

探究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适当的引导,让学生通过阅读、观察、思考和讨论等方法获得知识,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基础,以教材为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表达自己的想法。这种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也符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并且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得到了运用。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着名的情境教学老师李吉林曾概括出创设情境的六条情境,即以生活展示情境、以实物演示情境、以语言描绘情境、以图画再现情境、以音乐渲染情境、以表演体会情境。例如,学习课文《桃花源记》时,教师可以导入这样一段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使处在痛苦之中也会找到美好的因素。同学们在生活中往往也有这种体验,总会幻想美好顺利的时光。在东晋时代,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的生活充满坎坷,但依旧向往美好,今天我们来学习《桃花源记》,看看作者陶渊明向往的桃花源是怎样一幅美景呢。”通过这段话将学生带入教学场境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对桃花源的想象,便于课堂的顺利进行。

二、提出探究问题,发掘自主探究潜能

在初中语文课堂探究式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后紧接着提出探究问题,蕴含在真实情境中的问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引起探究兴趣。在富有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中进行教学探究,是教学的'关键,教师设计的问题必须具有引导性和创造性,能够启发学生提出更多的问题。例如,在学习郁达夫的文章《故都的秋》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四个问题:(1)作者在文章开头说自己从青岛到北平来的理由是要饱尝故都的秋味,那何为“秋味”?(2)文章在哪些部分突出了北国之秋的“清、静、凉”?(3)作者在文中写了哪些景物来表达自己悲凉的心境呢?(4)通读全文并理解,“故都的秋”表现在哪里?

教师在提问时,学生可以发散思维回答问题,也可以对教师的提过大胆质疑,从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大胆创新的精神。

三、学生自主探究,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自主探究是教学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创设教学情境和问题情境的基础上,学生自己探究是解决问题的开始,通过亲身体验,亲自动手动脑所获得的知识,更具有牢固性,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从文章题目进行探究

文章的题目是文章主要内容或主要思想的概括,通过对文章题目的探究,能够对课文进行初步了解。例如,学习《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时,学生可以从“盲”和“影子”进行探究,为什么是个盲孩子呢?“影子”会说话吗?盲孩子和他的影子发生了什么故事呢?

2.对文章中反复出现的词句进行探究

文章中反复出现的词句是对文章的中心思想的提示,或者是有不同的含义,例如《孔乙己》中,“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在全文出现了两次,但含义大不相同,前者是表现人们的麻木,后者是表现人们幸灾乐祸的嘴脸。二者都带有讽刺的意味。

3.类似题材法探究

例如,《故都的秋》一文中,联想到描写“秋”的文章有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王维的《山居秋暝》以及王绩的《野望》,通过已学的知识,展开对新知识的探究。

四、师生合作探究,掌握全面知识

学生自主探究只能解决一些较为简单的问题,而且每个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也不尽相同,所以,在课堂上,老师要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在学生自主探究环节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可以在这一环节中集中解决,教师应当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学生之间也可以分小组合作探究,集思广益,共同发现并解决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的表现欲,促进其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五、拓展探究,提高思维创造能力

这一环节是对前面四个环节的总结,主要包括对教学内容的总结、学生课堂表现的总结以及教师对自己的总结。有利于增加知识的牢固性,让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例如,在学习《孔乙己》一课时,教师通过前三个环节的学习,对教学内容进行如下总结:这篇小说通过对孔乙己后半生悲惨生活的描写,塑造了封建末世备受科举制度摧残的下层知识分子形象,控诉了封建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封建社会民众的麻木和昏沉。

综上所述,探究式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提出教学问题、学生自主探究、师生合作探究以及拓展探究等五个教学环节,符合新课程标准“以学生发展为本,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要求,促进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提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更加积极地进行自主研究、独立探索以及合作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林付。对初中语文探究式教学的几点思考[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11):128.

[2]王强。初中语文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的开展[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12):118.

篇3:语文课堂中 对话式教学初探

语文课堂中 对话式教学初探

对话式教学初探

常州市武进区前黄初级中学 徐文娟

题记:“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摘自《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学观》

“对话”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的关键词,从国际事务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政治领域到学术领域,“对话”已经成为人们追求的一种状态,同时也成为人们达成目的的有效策略。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培养人意味着教育在语言中,通过交往作用于师生的心灵,开掘着精神的生命。因此,语言对话就是教育的存在,是师生灵魂碰撞的媒介。对话对于教育的进行,对于师生的交往具有本源上的意义。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我们的教学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灌输式的、填鸭式的传统,教师独占发言权,学生只是接受知识的容器,活生生的生命窒息于获取知识、占有知识的汪洋大海之中,结果自然而然就形成了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学中心,这种教师权威、知识本位和精英主义的价值取向的教学的最大弊端就是师生缺乏交往和沟通,它否定了教学的本质意义――对话,否定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也否定了教师在教学中所具有的真正的指导作用。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出台了,这无疑是给贫瘠的土地施加了新的肥料,在这片精神焕发和创意十足的智慧的沃土上,学生可以自由地、茁壮地成长。尤其新课标中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对于当前要求大力弘扬主体精神、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语文教学来说,无疑具有巨大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一、“对话式”教学的理论依据

“对话式”教学并非是凭空想象出来的,它有着先进的理论依据。

就教育的本质方面而言,叶澜教授就曾提出:“如果从形态的角度看,我们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的交往活动。”当交往双方相对特殊化,并形成一种传递经验、影响人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活动时,交往就会进一步演化为教育。教学是教育的核心。季亚琴科也说:“教学是有知识经验的人与获得这些知识经验的人之间的交往。”以交往为特征的教学,要求教师与学生能有更多的沟通。事实上,课程实施视野中的教学,是“两代人”以信息为背景,以语言为中介的一种沟通,教师与学生各自凭借自己的经验,用各自独特的精神表现形式,在教学过程通过心灵的对接、意见的交换、思想的碰撞、合作的探讨,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与个性的全面发展。

教学交往中的.沟通,常常要借助“对话”而实现。正如克林伯格所说:“教学本来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具有对话的性格。”“对话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识。”教学中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以教材内容为“话题”或“谈资”共同去生成和创造“文本”去构造“意义”的过程,其实,从《论语》对孔夫子教学的记载,到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已经就有了这种教学思想的萌芽和教学实践的雏形。新课标把教学的本质定位于平等对话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

二、语文教学特别需要交流与对话。

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特征。语文课怎么教?教什么?传统观念当中总离不开一个基本的想法:那就是一堂课总要“交给”学生一些东西(知识)。知识传授得多和少、好和坏,直接体现着这节课的价值。殊不知,学生语文学习最重要的不是接受和记忆,而是感受、体验、自省和提高的过程。这就需要学生有自己的东西,需要老师重视学生自己的东西――语文的、生活的、社会的。(应该说,在这些方面,一些学生的储备还是很丰富的,认识和深度也是具有相当水平的。)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借助有关载体,如课文,去展示、交流、确认学生对生活的这种理解、感受、体验和认识,并进而加以提升。对学生来说,他的这些东西拿出来和不拿出来不一样,有交流和没交流不一样,得到别人的确认和没得到别人的确认不一样。其间,老师的任务就是如何有效地帮助学生完成这一过程,而不是越俎代庖,什么都靠老师去“讲”,老师要实现由传授者、管理者到引导者、促进者的角色转换。角色的转换必然要带来教学方式的转变,单项意义的“讲授”已不再需要,取而代之的则是交流与对话。

在课堂上要形成对话,完成对话,就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要尊重学生,乐纳学生,给学生以自由的、宽松的心理空间。平等是交流的前提。学生在课堂上愿意和你“交流”,主动地想“说”什么,必须要在一个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下进行。只要是学生真诚的、发自内心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老师都是要尊重的,理解的,并且让他认识到是有价值的。我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让同学们对文中人物进行点评,谈出自己的感受体验,本意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操教育。可有一个学生站起来竟然说:“老师,我觉得这两个骗子也值得我们学习。”我当时一愣,因为在我的头脑中根本没有这个储备,再说骗子有什么值得学习呢?但我没有立即否定他,而是让他说说为什么。他说:“这两个骗子之所以行骗成功,是因为他们为自己编织的衣服定下了这样一个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这句话一下子击中了人们心理最脆弱的地方,他们敏捷的思维、善于揣摩人们的心理的本领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听后对他富有创意的答案大大的鼓励了一番,同时因势利导地指出这两个骗子的思维和洞察力是值得学习的,但行为是不值得我们学习的,这位同学欣然地接受了我的建议。通过这样的对话,不仅实现了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而且创造了共同成长的精神氛围。

如果老师放不掉自己“高高在上”的位置,或者固守着自己的“权威”,学生说的不符合自己事先拟定好的“标准答案”,老师就加以否定,甚至于给以批评,那么交流很难进行的。

2、要努力打开学生闭锁的内心世界。中学生,心理正处于闭锁期。要让他们敞开自己的心扉,实现课堂的充分交流,首先要把话题确定的恰到好处。有的问题太浅或太小,学生对此“不屑一顾”;有的问题太深或太大,学生无从谈起或摸不着头脑;有的问题不能触动他们的内心世界,对此学生“没兴趣”,等等,都会使课堂失去交流的基础。交流的话题要定好,鼓励也是必不可少的,甚至于要想办法去激励。有一位老师在教学《我家的男子汉》时,选择了一个好话题,即:在家庭中,如何给孩子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这个话题与学生的生活非常贴近,每个学生都有切身的感受,有了这个较好的话题,就设置了一个情境,营造了一个氛围,使师生能够在课堂上进行多向的交流。这个话题的展开切入到了文章的核心。由此再向四面辐射,学生投入,学得快乐,教师教得轻松。从话题设置的对象看,“对话式”教学的话题除了教师设置外,还可以让学生自定,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同时也可以保证学生有话说。当然教师也要发挥其指导作用,提出一定的话题要求和必要的范围,以免脱离文本。另外话题的设置,在与文本有着必然联系的基础上,还要注意趣味性、开放性、综合性,让“对话式”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广阔天地。

3、教师要善于在“对话式”教学中转变自己的角色。“对话式”教学的实质是创新式教学即主体性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但并不是说学生本身就能完成课程标准上规定的任务,这同样需要老师的帮助和关注。

首先我认为在对话之前教师应该是一个设计师。在“对话式”教学进行之前有一系列的问题需要思考:定什么话题、学生是否有话说、可能会出现什么状况、将会收到怎样的效果等。只有当这些问题教师能高瞻远瞩地了然于胸之后,“对话式”教学才会收到比较好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我所倡导的总设计师角色不是传统意义的包办一切的可以发号施令的人,而是保证“对话”井然有序进行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其次在对话活动中教师应该是一个主持人。“对话式”教学是在民主、开放的氛围中进行的,尤其是合作讨论的次数较多,难免会出现课堂中的喧闹情境,教师应弄清产生喧闹的原因,组织好课堂纪律,保证对话正常有序地进行;同时对小组讨论要格外留心,绝不能成为一个旁观者,在教室里漫步。要观察每一组确实在讨论吗,弄清不讨论的原因。如果是因为松懈要及时促进,如果有困难要给予一定的帮助,教师应以合作伙伴的态度去关照他们。对话过程中生生之间难免会出现分歧、冷场等现象,这时教师就要发挥出主持人的机智,去引导学生达成某种共识(只是在能达成共识的前提下),启发学生继续发言。

再次在“对话式”教学中教师也应该是一个表演者。教师要积极地参与学生的讨论,对学生的见解给予一定的评价,以自己的学识、水平、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需要强调地是这种表演与“独白”式教育中那种唱独角戏的表演不同,“对话式”教学的表演是一种真诚的表演,以一种敞开的方式去面对学生,和学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相互影响,以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目的,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是一场真正的对话。在教学《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文时,我采用平等互动的对话式教学,让学生读课文,谈海伦凯勒是怎样度过三天的,让学生视线进入到课文的每一个角落,让学生畅谈自己喜欢的课文中的内容,让学生当老师,让学生与学生对话,让学生与文本对话,让学生与作者对话,让学生个体与群体进行交流,串起学生丰富的读说议写的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相互讨论、对话交流,形成了动人心弦的课堂交流曲。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人类知识及其他精神产品的、精华,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把教材当作“圣经”,在规定的时间、内教完教科书,教师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学完教科书就算完成了学习任务。如果没有教材,教学活动几乎无法想象。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最关心的是学生对教科书中的知识懂了没有。如果将教材比作是建筑的设计图纸的话,那么,教师就是工匠,教学的好坏取决于工匠是否忠实地按照设计图纸进行了施工。

然而,在对话教学中,教材的权威被消解了,它由“圣经”变为了一种“材料”,对话彻底改变了搬运和移植知识的教学形态。教材中心、知识专制不得不退场,新的教学秩序得以建立。如果说教材是一首乐谱的话,那么教师则是作品的演奏者,同样的乐谱,每一个演奏家都会有不同的体会,从而有不同的演奏,效果也会大不一样。为什么有的指挥家和乐队特别受人欢迎,不是因为他们演奏的乐曲,而是他们用自己对乐谱的理解和演奏的技巧给乐曲赋予了第二生命。同样,教师和课程的对话也是一个视界融合的过程,是教师赋予教材第二生命的过程。

教学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中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在非对话的时代,美国的教育家杜威就提出“教育即生活”的命题,我国近代教育家陶行知主张“美于生活”、“依据生活” 和“为了生活”的教育,前苏联的教育家赞可夫也在《教学论与生活》一书中从教学与学生个体发展的关系角度进行过论述。然而,他们无一例外地将视线停留于学生身上,缺乏对教师的关怀。对话式教学则真正把教师和学生放到了平等的地位,从生命的高度、生活的视角考察教学。教师不再是默默无闻、甘作人梯的“铺路石”,也不再扮演“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悲剧角色。教学是教师生命的一部分,每一个热爱学生和自己生命、生活的教师,都不会轻视作为生命实践组成的课堂教学,从而激起自觉上好每一节课,使每一节课都能得到生命满足的愿望。教师不仅“照亮着别人”,同时,也成就着自我,体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

总之,“对话式”教学打破了传统语文教学中的独语状态,它作为教学的又一新理念,充满了把学生从被动世界中解放出来的人文情怀,它使学生在对话中丰富知识、增长见识、体现自我,成长为具有能动性、创造性,富有对话理性和合作精神的现代人。

篇4:浅析探究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探究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探究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文/赵银花

摘 要: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课程标准的新理念要求教师必须以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在亲身参与、合作探究、教学互动中主动获得数学知识与技能。

关键词:创设;探究;发现;创新;技能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突出了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所以真正有效的数学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地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感悟升华,形成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方法,不断获得相应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而探究式教学模式恰恰合乎现代教育规律即重视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也能让学生体会到探究知识的乐趣,充分发挥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的作用,从而提高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本人在数学教学中对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探究式教学模式要创设一种特殊的数学学习情境,情境中的问题要设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既不能太容易也不要很难,让学生跳一跳,然后摘到“桃子”,也就是既要适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又需要一番努力才能解决,找到对未知事物进行探究的方向。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数学智力的发展。所以问题情境所选择的素材应尽量来源于与学生实际密切的生活中,并且能反映一定的数学价值,让学生在对实际问题的探索过程中,更好地提高数学素质。

探究式教学模式下,数学教师不要把教学课堂变成自己的表演舞台,应该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的愿望,设置的问题情境要具有挑战性,提出具有一定思考度的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通过开展“学习头脑风暴”“与同学分享你的想法”等活动鼓励学生进行互助交流,引发思维碰撞,在观点冲突和解决中提高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例如,在学习“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原有的“同类项概念”和“合并同类项法则”,设置以下问题:2-5x与10x是不是同类项呢?为什么?怎样计算5x+(1-2x)?能否直接去掉小括号等疑问引起学生知识上的冲突,从而激发思维的自觉性和探究的主动性。

二、重视探究过程,培养参与意识

探究式教学的过程需要学生亲身的实践和参与。要使学生逐步树立参与意识,最有效的方法是让他们真正投入到学习活动的全过程中。因为“纯逻辑的思维不可能告诉我们任何经验世界的知识,现实世界的一切知识是始于经验并终于经验的”。例如在学习《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时,可以采用“调查―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教学,设置一个调查和统计中小学生上网状况的问题。目前,随着电脑在城镇居民生活中的普及,中小学生对网络非常感兴趣,可以让他们调查本校中学生的上网状况、同时对获取这一状况的数据进行分析,这样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设置问题,有利于吸引学生的参与度,便于全体学生参与其中,使学生在经历统计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统计知识与技能、统计思想和方法,从而提高数据的统计和分析能力。

三、升华探究感悟,提升学习能力

通过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学习过程,调动学生主动获得相关的数学知识,仅仅完成了某一部分教学内容的知识目标,要实现学习数学的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还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感悟”,提升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学完某一部分具体知识后教师要紧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设计与之相关的问题,帮助学生搞好延伸和升华。让他们尝试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把课本上的知识迁移到生活中加以运用,给学生个性的发展留下必要的空间,使不同的学生学到不同的数学,真正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实效性和有用性。

总之,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必须转变观念,转换师生角色,大胆放手,充分相信学生,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舞台,让他们自主探究新知,把“教数学”变成学生自主地“学数学”。

参考文献:

[1]张力琼。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策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

[2]王晓华,张红梅。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初探[J]。山东教育,(05)。

(作者单位 青海省湟中县李家山中学)

篇5: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应用论文

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应用论文

一、利用信息技术,改善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方式

初中教学课堂中,语文教师应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课文中的主要知识点直观地展现出来。初中阶段的学习过程中,语文课文都具备一定的文学艺术特点,如诗歌、散文等文学类型,让学生进行欣赏和解读。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很难将课文中较为抽象的内容第一时间展示给学生,不仅让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无法感受课文的深刻含义,甚至导致将课堂变成枯燥无趣说教过程,从而降低了教师的教学效果。因此,通过信息技术平台,利用多媒体设施向学生展示与课文相关的情景画面,把诗歌中的无形意境转变成直观的视觉体验,从而让学生在视觉体验的基础上,加深对课文的感悟和理解,感受到诗歌中体现出的音韵美、格律美和绘画美等。如七年级上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的教学中,以图片的形式导入课堂,向学生展示元曲的特点,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作者描写景物的方式和作用,进一步探究词中特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从展示的图片中,让学生在曲中找到描写的景物以及景物之间的联系,从而引申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清冷之意。

二、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进步能够有效提升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学习和交流,学校的教学教务管理也更多地依赖先进的网络信息平台,因此教师应该建立完整的校园网络平台,通过校园网络系统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语文教师可以选择在校园网络中建立语文知识的学习论坛,在论坛首页中制作出不同的年级、不同班级的`学习主页,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讨论和交流的媒介手段,教师应花费更多时间,及时更新学习论坛上相关的学习内容,并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建议给予准确、科学的回复,并做出调整,积极引导学生在校园网中将自身的学习心得实现共享,通过广泛的讨论和交流过程,提升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在学习论坛上表达个人的观点,加强学生之间的帮助,为学生营造语文学习的情境,改善语文学习的氛围。

三、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写作热情

学生写作水平的高低,体现出学生应用语文知识的能力,也是考验学生写作水平的方式之一,而写作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抒发自身的真情实感,激发学生创作的潜能。因此,教师应该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建立作文学习的情境模式,触动学生思维灵感,也可以选择利用多媒体教学设施向学生展示与时事相关的热点问题和消息、情感文学故事和励志教育故事等内容,将看、听、说与思考有效相结合,进一步激起学生创作的灵感,并鼓励学生在课后多收集有意义的故事例子,增加学生的感悟能力,学会把感悟表述在写作中,加强学生应用语文知识的能力。

四、结语

在信息技术的时代,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善于应用信息技术平台展示教学内容,开展创新性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将信息技术应用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是改进和提高教学形式的主要方式之一。然而,信息技术虽然是建立高效语文课堂的主要条件之一,但是也不能完全摒弃传统教学的优点,而是将其与信息技术有效联合,才能更好地建立起初中语文的高效课堂。

篇6:远程教育在语文课堂中的应用

远程教育在语文课堂中的应用

赵子惠

河南省洛阳市涧西区东升第三小学

【摘要】远程教育以其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独特的交互性、趣味性,极佳的表现力、感染力,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有效手段,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经验,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各种感知,使学生始终处在一个愉悦的学习环境中,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情感在语文课上奔腾而出,使课堂教学事半功倍。

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可以实现教师、学生间的双向交流;可以及时对全体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汇总,进行分析,从而得到学生课堂学习的第一手资料,利于教师因材施教,进行个别辅导。

【关键词】远程教育 图像直观 动态 双向交流

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远程教育的日益普及,远程教育以其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独特的交互性、趣味性,极佳的表现力、感染力,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有效手段,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经验,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各种感知,使学生始终处在一个愉悦的学习环境中,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情感在语文课上奔腾而出,使课堂教学事半功倍,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从而切实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辅助功能,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

下面我就远程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浅谈几点个人认识。

1活用技术突破理解难关

在教学中,经常遇到一些让教师不易说清,学生又难以明理的知识,而这些知识往往是我们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对于课文中所提到的景物、形象等,由于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既看不见摸不着,又感受不到,很难领悟和感受文中所表达的意思,呈现的意境,学生学习兴趣因而“大打折扣”。而运用计算机的多媒体动画技术,以及计算机处理信息迅速,图像直观的特点,可以使抽象的知识点具体化,深奥的语句通俗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静止的问题动态化,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感知、理解知识,从而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把他们带进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使学生以最佳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为释疑解难创设巧妙的突破口,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在教学《大海的歌》一课,仅从“蓝色”、“无边”这些词语很难感受到大海的辽阔与变幻莫测,在授课前,教师先出示翻滚奔腾的大海,那阵阵波涛声不时传入耳中,在浪花的翻卷声中,学生陶醉其中,对那能感染一切的“蓝”,有了更深的体验,“海天一色”的感受融入心中,学生的思想犹如那欢畅的鱼儿畅游于蓝色的大海中;畅游于被大海映蓝的蓝天中。时而轻柔,时而狂怒,时而富有韵律的海风,更是激发出学生无限遐想:海风是美丽的花神,是神奇的琴师,是力大无穷的大力士,更是怒吼的狮子……

如教学《坐井观天》一课,学生对井很陌生,很难体会出“坐在井里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天”,这句话的含义,学起来枯燥乏味,影响了学习兴趣,降低了学习效果。利用多媒体教学以后,青蛙坐在井里的样子,从井口看到了怎样的天,都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仿佛身临其景,从中明白:由于环境的影响,使得青蛙目光短浅,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天。在理解“小鸟为什么眼界开阔,知识面广”这句话时,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小鸟,然后随着画面中的小鸟,一起飞过大海,飞过村庄,飞过都市,飞过果园……在随小鸟“飞翔”的过程中,渐渐明白了:小鸟见得多,懂得的知识自然就多。学生的学习的兴趣立刻被激发起来,思维状态也变得更为活跃、灵动。可见,利用多媒体可把抽象的教材内容变成形象生动有趣的图象,变虚为实,让学生以兴奋的状态投入到课文学习中,较快理解课文内容。

语文教学中作文讲评更是难点,学生往往不能积极参与,或参与也只是对个别字句的修改,但对全文布局就管中窥豹,只见一斑了,若利用WORD强大的批注功能进行计算机演示,比传统的讲评,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更高,更易于理解全篇文章的得失,通过阅读例文,共同来剖析问题所在,并指出不同的修改方法及写作方法,形象直观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一目了然。

2活用技术激发学生的情感

人常说“触景生情”,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在教学中借助多媒体进行图像烘托、音乐渲染等来营造语文学习的氛围,把学生带进教材所描写的特定情境中。以此来叩击学生的心灵、煸动学生的情绪,便能使学生的情感自然而然地与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产生情感的共鸣。

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为了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八国联军在我国犯下的罪行。教师语:八国联军进圆明园后,只要是拿得动的、抢得走的,都被这些强盗运回他们自己的国家。并且陈列在他们自己国家的博物馆里。但凡拿不动、抢不走的就砸。有“万圆之园”之称的圆明园被他们洗劫一空,八国联军为了掩盖自己所犯下的滔天罪行,在砸、抢、虐夺圆明园后,火烧圆明园。这把无情的大火足足烧了三天三夜才渐渐熄灭。这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这座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代皇帝,凝聚着无数人心血的绝世之作在大火中就这样消失了,我们中华民族一件件珍贵的文物却躺在外国博物馆。这是怎样的三天三夜啊!下面就让我们来感受一下大火燃烧下的三分钟吧。接着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在熊熊燃烧的烈火中一件件奇珍异宝没有了;一幅幅字画真迹不见了;一栋栋亭台楼阁在他们眼前消失;“平湖秋月”、“蓬莱瑶台”、“西洋景观”、“买卖街”、“乡村山野”,这一切的一切都化为了灰烬……

看完这段画面,同学们不由的深深出了一口心中的郁闷之气。教师紧跟着问道:看到这些你想说些什么?“八国联军是一群无耻的强盗”一个学生没等教师点他就激动的站起来愤怒的说道;“他们简直不是人,是恶魔”一个学生憎恨的说;“还我圆明园”又一个学生站起来激昂的说;还有一个学生紧握着双拳,怒目圆瞪仇恨的说:“我要报仇” ……看得出学生已被文中的所传出的情深深的感染着,心为之牵,神为之动,欲罢不能,不吐不快。

3运用“超文本”技术,适当开展“语文实验”

语文教学课堂的特点是非单一的线性结构,一堂数学课上讲例题,教师的演示总是一步一步地进行的,而一篇新课文的教学,切入点是很多的,事先设计好的过程,在操作中也往往是多变的,牵着学生鼻子走就会缺乏教学的灵性。因而了解了语文教学的这样一个特殊性不仅可以突破僵局,而且可以因地制宜适当开展一些“语文实验”。而做好“语文实验”的关键在于运用超文本技术,使教学在网状结构中根据学生的.反应和课堂的变化自如地选择,营造出真实的教学情境。俗话说得好,一百个读者心中有一百个哈姆莱特,首先,给学生形象感知的同时,要在备课时就想方设法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比如《枫桥夜泊》的教学中对“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理解有很多种,而每一种解读的背后都有不止一种鉴赏方法的支撑,课堂上先引出那一种鉴赏思路就是完全随机的。再者,要考虑到语言的品味、形象的把握等在教学过程中是呈动态的,还有一定的不可预期性。

教师必须明确,课件的运用不是展示给学生看,而是能引导学生参与,要能根据课堂教学情况变动教学顺序,能够控制展示的进程,能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及时变更可选择的切入点,调整教学方向。新的课程规定了要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开展研究性学习,这是一个具有挑战性和开拓性的工作。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获得研究问题的过程和方法的深刻体验,成功感让他们由害怕语文变为喜爱语文、研究语文。

4借助网络平台,上好语文复习课

以往的复习课,学生学习程度不整齐往往很难兼顾周全,教师要照顾学困生,就只能让好的等一等,这种课差生学得累,好生学不足,反之则是学困生跟得越来越吃力,逐渐丧失了学习的兴趣,两级分化越来越严重。复习课尝试网络教学,教师为学生设立一个起点,或引导学生为自己设立一个起点,然后告诉他到达终点时的要求,再提供可以帮助他完成任务的资源,学生可以在网上课堂内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自由选择学习路线自己走,只有当他需要老师时,才会发现教师就在自己的身边。这样就做到了因材施教,分层教学,让所有的学生都得到了发展,信息技术发挥了它的优势,我们就找准了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的契合点。

比如说有关词语解释、近义词和反义词及古诗的复习,难度大,信息量大,且同学们复习时读书有偏好,甚至反复复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从而造成知识掌握不完整,而这一矛盾必须在复习课很短的时间里加以解决,成了老师的一件难事。现在多媒体技术帮我解决了这一问题,互联网上词语的相关知识,一般学生通过自主性探索都能在较短的时间里获得足够的准备,老师通过设计生动有趣的连线题,说话题,情景再现等等,帮助同学利用其他同学搜集的资料,相互弥补自我探索复习的遗漏,排除知识死角与盲点,寓教于乐,相得益彰。

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可以实现教师、学生间的双向交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将任何一个学生的电脑屏幕显示在自己的主机屏幕上,可以随时跟踪任何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辅导。学生也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访问教师的主机,随时寻求教师的帮助和指导。这样,实现了课堂上教师、学生的双向交流,利于教师因材施教,进行个别辅导。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可以及时对全体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汇总。

教师运用主机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批阅,对全班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从而得到学生课堂学习的第一手资料。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还可以对学生的知识缺陷及时进行矫正补偿。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汇总情况进行分析,找出学生本节课的知识缺陷,及时进行矫正补偿,大大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远程教育是架设在学生与教材之间的桥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利用远程教育进行教学能让语文课堂激情飞扬,让学生心灵激荡、让情感之花在语文课堂上尽情绽放,它让语文教学变得更加生动、鲜活。

写作小常识:

论文常见模式;总分式(或称总分总式)论说文的全文总体结构一般都是这种结构模式。论证方法一般都要在中心论点的统率下,确立几个从属于中心的,即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分论点,然后通过对分论点的逐一阐述,使中心论点得到深刻有力的证明。

因而论说文全文结构,往往是“总―分―总”式。议论文几乎篇篇皆是这种结构模式。

篇7:浅谈情景式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情景式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郭善光

山东省沂南县大庄镇杨坡中学

【摘要】要想上好一堂数学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而情景创设又是使学生走入课堂的关键。

【关键词】情景式教学

常言道:“万事开头难”。要想上好一堂数学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而情景创设又是使学生走入课堂的关键,几十年来,我一直努力探索和试验,总结出了数学课的几种情景式教学方法。

1新旧结合式情景教学

新旧结合情景式教学,就是可以将新旧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从旧知识的复习中自然获得新知识。例如:在讲正方形的性质时,先复习矩形和菱形的性质,通过复习我们知道,研究这两种图形从边、角、线三方面入手,先研究了四条边的关系,边的关系包括了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又研究了四个内角的关系角也包括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最后研究了对角线,也研究了这两个方面;通过复习让学生明白研究特殊平行四边形要从这三个方面入手,这样一来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和自然的就去研究正方形的这三方面,并且还会和矩形、菱形作对比,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这样创设情境,学生能从旧知识的复习中,发现一串新知识,并且掌握了正方形的知识。

2类比式情境教学法

在讲相似三角形性质时,可以从全等三角形性质为例类比。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对应线段、对应周长等相等。那么相似三角形这几组量怎么样?这种方法使学生能从类推中促进知识的迁移,发现新知识。

3实物演示式情境教学法

实物演示式情境教学法是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知识,发现真理。例如在讲三角形内角和为180°时,让学生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拼在一起。从而从实践中总结出三角形内角和为180°,使学生享受到发现真理的快乐。

4问题式情境教学法

一上课就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由问题引答案给予的肯定或纠正后导入新课。如在上一元一次方程时,课前可以先拟一个有代表性的习题让学生讨论。

5设疑式情境教学法

设疑式情境教学法是根据中学生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一上课就给学生创设一些疑问,创设矛盾,设置悬念,引起思考,使学生产生迫切学习的浓厚兴趣,诱导学生由疑到思,由思到知的一种方法。例如:有一个同学想依照亲戚家的三角形玻璃板割一块三角形,他能不能把玻璃带回家就割出同样的一块三角形呢?同学们议论纷纷。然后,我向同学们说,要解决这个问题要用到三角形的判定。现在我们就解决这个问题――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6演示教具式情境教学法

演示教具情境教学法能使学生把抽象的东西,通过演示教具形象、具体、生动、直观地掌握知识。例如:我们在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时,利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很容易明白我们是利用了同位角相等来画的平行线,从而很直观的得出一个判定方法,那就是: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天直线平行。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印象深,容易理解,记得牢。

7音乐渲染式情境教学法

上课前2分钟放一段音乐,音乐的语言是微妙的,也是强烈的,给人以丰富的美感,往往使人心驰神往。它以特有的旋律、节奏,塑造出音乐形象,把听者带到特有的意境中。只要选取恰当的音乐,在整个基调上,意境上,以及情节的发展上二者和谐、协调,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8强调式情境教学法

根据中学生这个年龄段的特点对有意义的东西感兴趣的特点,一开始上课我们就讲一些让同学们感到重要的或有意义的学习方法,或重要的知识点,已引起学生的注意。例如:二元一次方程,是整个初中教学的重点,它的地位大家都知道的,它在中考试题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将来学习深造的基矗今天,我们就学习,二元一次方程。总之,数学的导入法很多,其关键就是要创造最佳的课堂气氛和环境,充分调动内在积极因素,激发求知欲,使学生处于精神振奋状态,注意力集中,为学生能顺利接受新知识创造有利的条件。

9图画再现式情境教学方法

图画是数学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是数学教学的一种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能够快速明白其中的道理,例如:在学习一元一二次函数时,利用图像,更容易研究一元二次函数的性质和特点。

10生活展现式情境教学方法

即把学生带入社会,带入大自然,从生活中选取某一典型场景,作为学生观察的客体,并以教师语言的描绘,鲜明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例如:在学习相交线与平行线是让同学们想一下,纵横交错的道路,棋盘中的横线和竖线,操场上的双杠,教室中的课桌面,黑版面相邻的两条边等等,都给我们以相交线和平行线的形象。

篇8:探究式教学法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林 奕

(福建省南平市武夷中学)

摘 要:初中英语词汇教学是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初中生对于英语词汇的学习往往不抱有太大的兴趣,因此要使用探究式教学的方式有效地调动初中生学习英语词汇的积极性,激发其对英语词汇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英语词汇课堂教学的效率。

篇9:探究式教学法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一、探究式教学的含义

探究式教学方法注重发现与研究,是一种学生进行自主阅读、观察、思考、讨论的学习方式。探究式教学强调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中心,教师辅助学生进行课堂学习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中负责帮助学生创设情境,营造开放的课堂氛围以及适时的点拨指导,使学生在探究式学习中获得自主学习的欲望与积极学习的热情。

二、在初中英语词汇学习中探究式教学的应用策略

1.运用恰当的方式呈现学习任务,对学生的探究进行督促。教师在备课时可以采取思维导图的方式为学生安排词汇的学习或复习任务,这样的任务型学习方式能够使学生身负使命感,在完成的过程中会投入更多的精力。运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能够使学生对词汇的记忆更加深刻,并可以激发出学生的感性认识,进而使学生学习词汇的兴趣得到激发。

例如,在学习午饭“lunch”一词时,教师就对学生下达思维导图的任务,让学生在课下做一张关于“lunch”的思维导图,要求这张导图中尽可能多地出现已学过或将要学习的与午饭有关的词汇,比如“hamburg,chicken,salad,french,fries”等。

词汇的记忆的确是英语学习中的一大难题,初中生对于英语词汇的学习往往还未形成自己的有效方式,更多时候是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去记忆。相比之下,思维导图的方式更适合学生使用,这种方式具有的创造性与发散性对学生思维的培养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且能够真正使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去,能够更好地完成词汇学习任务。

2.运用段落阅读的方式,对词汇进行自主探究。阅读是英语词汇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阅读训练与词汇掌握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词汇基础必然是阅读的前提,但阅读却能够使学生掌握更多的词汇量,且能够使学生在词汇的运用上更加得心应手。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已掌握的单词去推断不认识的单词的意思,这样的学习方式显然比死记硬背的方式更加轻松自然。因此,在词汇教学过程中,笔者更多的是运用文章段落选取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词汇教学,也就是在教材中选取包含重要单词较多的段落,将零碎的单词用一段话的形式串联起来,让学生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下进行词汇的学习。

3.利用故事编讲的方式进行词汇练习,开展词汇游戏环节。教师运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将单元中重点的词语进行故事性的串联,将每一个单词都融入故事中去,使词汇呈现出故事的色彩,一个完整故事的记忆要比一个个孤零零的词汇好记得多。

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故事接龙或是叙事接龙的游戏形式对学生进行词汇复习的练习。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学出一名故事记录员,其他成员进行故事接龙游戏,要求每名学生的故事中必须出现三个以上单元内单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乐趣,使学生对学科保持兴趣与热情,且在游戏中锻炼学生张嘴说英语的口语能力,合作式的游戏方式也是学生进行交流沟通的最佳方式,争取在合作中实现共赢。

探究式教学法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是对我国不断推行新课程改革要求的回应,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不二之选。无论是运用思维导图的方式、阅读的方式还是故事编讲的方式,只要对学生的学习有所帮助,作为教师就应当大胆地去尝试。

参考文献:

王琴。探究式学习在教学中的注意事项[J]。成才之路,(26)。

编辑 杨兆东

篇10:激趣教学法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应用

激趣教学法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应用

激趣教学法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应用

韩晓梅

(青海省循化县教育局)

摘 要: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对激趣教学法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应用策略进行简要探讨,希望语文课堂能由以往单纯的传授知识变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满足学生求知渴望的乐园。

关键词:激趣;初中语文;课堂导入;教学情境

一、精心设计课堂导入,激发学生探究动机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对于语文这门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等特征的学科来说,一个精彩的课堂导入必然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果我们能够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课堂导入,就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动机,从而为我们后续教学活动的进行做好铺垫。

处于中学阶段的学生,具有好奇好动、求知欲望强的性格特点,所以,根据学生这一特点,我们可在课堂导入环节向学生提出生动有趣的`问题,以此激发学生强烈探究动机和浓厚学习兴趣。

例如,我在教学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时,并没有直接讲述课文,而是先问学生:你们心中的世外桃源是什么样的世界?然后让学生先描述自己心中的桃花源。接着又设疑问说: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讲的是陶渊明心中的世外桃源,那么陶渊明心中的世外桃源与我们心中现象的世外桃源又有什么异同之处呢?有了问题,学生在学习时就会带着好奇与疑问,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了解文章大意之后,我又让学生自己想象:武陵人归去之后,桃花源又发生了哪些故事,并向大家讲述,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了课堂教学效果。

二、创设体验教学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情境教学是在新课改潮流下产生的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它与传统的教育方法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能够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者,这种教学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起到了非常大的帮助作用。

比如,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我采取了角色扮演的教学方式,让几位学生分别扮演了“我”、于勒、菲利普等角色,将文中菲利普一家人在船上偶遇穷于勒的场景真实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对于人物的内心活动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同时也深深体会到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性的自私丑恶,以及小人物的心酸与无奈。

总之,希望广大语文教师能够继续探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满足学生求知渴望的语文教学策略,我们的语文课堂也能由此变得生动有趣、光彩四溢。

参考文献:

郑桂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智慧与策略[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篇11:小学语文课堂中的问题式教学

小学语文课堂中的问题式教学

【摘 要】如何在语文课堂中真正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之能够自觉的对语文知识展开思考呢?本篇文章将根据此教学做出相应的论述,探讨更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来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问题式小学语文;高效率;新模式

培养学生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才是提高他们学习能力的关键,因此转变教学模式、优化小学语文课堂,给学生们制造更多思考和探究的空间是目前小学教师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只有教师为学生们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用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能够吸引学生眼球的教学模式才能真正的将学生的心思带到课堂中,从而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学习效率。在这基础上我发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激发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最关键的场所,要如何在语文课堂中真正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之能够自觉的对语文知识展开思考呢?本篇文章将根据此教学做出相应的论述,探讨更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来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发展。

一、充分备课,设置问题

在我国传统的教育中,课堂教学是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教学、展开学习活动最基本的方式,它是学生们在校学习知识、提高学习能力最主要且最重要的途径。因此课堂教学的效率会深深的影响着学生们的学习效率,课堂教学的质量更是直接影响了整个班级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做好教学工作,引导学生们展开高效的课堂学习是每一位教师的职责。

教师在教学前最重要的准备工作便是备课,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而制定相应的教学课件,而且还需要根据不同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授课的方式和难度进行相关调整,这样才能保证所有学生在自己能力接受的范围内展开有效的学习,进而不断的提升自身的学习效率。而问题式教学模式亦是如此,要想问题式教学模式得以在语文课堂中最大化的发挥出它的作用,那么做好第一步的备课工作是十分关键的,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首先应该要熟悉所讲内容的全部细节和大意,接着再根据教材中的教学问题和学生们的种种学习情况选出几条最适合学生的问题以供他们进行讨论和交流。在选取问题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问题的设计应该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探究性,能够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问题的设计一定要保证给学生们提供了足够的讨论空间;问题的设计是符合教学情境以及不同学习层次学生的;怎样才能引导学生们把这些问题的重点、难点解答出来等;只有遵循了这些问题设计规律教师才能更好的将学生们带入课堂情境中,以此提高学生们的语文学习效率。

例如在学习《乌鸦喝水》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问学生们“如果你是一只乌鸦,你现在口很渴但是瓶子很深你会怎么喝水呢?”通过这个提问便能牢牢的抓住学生们的注意力,学生们一下子就被这个问题吸引了,进而争先恐后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在该课文讲解结束之后教师又可以提问“大家觉得小乌鸦这么做算是明智之举吗?”“如果你们是这只小乌鸦,你们碰到的水瓶比这个要长很多很多,怎么也填不满,那么你们该怎么办呢?”这样的'问题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而且答案也十分开放,学生们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来展开解答,这便有效的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们得以顺着问题的梯子一步一步的深入语文学习,逐渐的他们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多,动脑思考的习惯也会随之深入到学生们的学习活动中,进而变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深入课堂,实行多媒体问题式教学

问题式教学是一种能够良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模式,通过问题的创设和解答的过程可以很好的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们积极的参与到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进而有效的提高语文课堂的学习效率。

在科学技术发展十分迅速的情况下,多媒体教学设备成功的在我国的教育领域得到了良好的普及,多媒体设备是集声音、图片、视频、文字等功能为一体的教学辅助设备,它可以把抽象的、枯燥的学习知识变得趣味化、生动化,素来有提起学生们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的功效,当然在问题式教学模式中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相当于是锦上添花。例如,在刚刚说的《乌鸦喝水》这篇课文中,教师可以在讲解结束之后再利用多媒体给学生们播放与该文章的相关的视频,接着让学生们根据视频中乌鸦的化而猜测乌鸦的心理,这样不但可以加深学生们对该课文的印象,而且还能更加深刻、直观的掌握乌鸦的实际心理,进而更好的理解并吃透该文章。

三、问题的解决与拓展

问题式的教学模式除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语文课堂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以外,还有最重要的一点便是可以帮助教师摸清学生们对课文的实际掌握情况。就拿《乌鸦喝水》这篇课文来说,教师在课文讲解结束之后便可以向学生们提出问题,让学生们用自己的语言简述这个故事,并说明故事主要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根据不同学生的回答教师便可以通过他们的理解直接的看清他们对该文章的消化程度,进而根据现阶段学生们的实际掌握情况再做出进一步的教学安排,以此不断的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课堂的质量。

结语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便是保持课堂的学习气氛,小学生比较爱玩、注意力总是难以长久的集中,所以只有在课堂中抓住他们的眼球才能真正的从根本上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李兆阳.问题式小学语文的理性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02).

[2]章玉龙.问题式小学语文――提升学生学力的有效途径[J].数理化学习,2009,(02).

篇12:探究式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探究式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危登铭

摘 要:历史是一部社会教科书,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知识宝库,也是人们认识自我、超越自我的一面镜子,因而历史课自然也就成为一门极富生命活力的学科。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历史课程的作用,促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历史;问题情境;讨论式

历史的重要性是世人皆知的,可是,在现在教学过程中,历史课却被打入了“冷宫”,使学生总认为学习历史没有意义、没有价值。而探究式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指的是学生在科学课中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教学模式,转变学生的学习理念,充分发挥历史的价值,使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培养自己健全的人格,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一、创设问题情境,提高探究能力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而问题情境的创设是情境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要根据教材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

例如,在学习《世界经济的全球化》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了解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等,所以,在导入新课时,我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某人起床后先用潘婷(美国保洁公司品牌)洗发水洗头后,然后用佳洁士(美国)牙膏刷牙,洗脸时用了欧莱雅(法国)洗面奶,穿上阿迪达斯(德国)外套和耐克(美国)运动鞋,吃了昨晚买的肯德基(美国)汉堡,带上诺基亚(芬兰)手机……这些在我们生活中是非常常见的,那么,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有何趋势呢?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进入正文的学习,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二、开展讨论课,培养民族精神

在探究式教学模式中,讨论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教学方式,它主要是以问题为主导的。所以,在开展讨论课时,教师要选好具体的问题,问题的好坏直接决定了这节课的成功与失败。好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所以,在讨论课上,问题的提出,必须紧扣教材、抓住重点、把握难点。提出的问题,既要凸现基础知识,又要培养探究能力。因此,本文就从如何在高中历史课堂开展讨论课,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进行简单的介绍,以期能够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例如,在学习《辛亥革命》时,由于本节课的难点就是让学生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所以,在讲授完这节课的内容时,我引导学生对“有人说辛亥革命成功了,有人说失败了,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是怎样认识的?”进行讨论,每个人都说一说自己的观点看法,让学生在互相讨论的过程中明确辛亥革命的意义。如,有人说:“辛亥革命是成功的,因为它推翻了结束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有人说:“辛亥革命是失败的,因为它没有反帝国主义,没有改变中国社会的性质”……学生都积极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甚至还举出了一些实际的例子。如,袁世凯窃取劳动果实之后,仍然使用的是“帝制”。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让学生在不断思考的过程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总之,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探究式教学模式既可以调动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的素质水平,使学生得到健康的

发展。

参考文献:

篇13:浅谈电化教学在语文课堂中的应用论文

浅谈电化教学在语文课堂中的应用论文

电化教学,就是在现代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主要采用现代化教学媒体进行教学活动,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在当前的学校教学中,电化教学手段多样,若能恰当地运用于语文课堂教学,就会使语文课堂充满活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运用电化教学手段渲染气氛,创设情景,使学生站在当事人的角度体验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从作者的立场出发思考问题,唤起自己的情感经历,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在《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教学中,导入新课后,播放配乐朗读,低沉的音乐配上动情地朗读,把学生带向了一个特殊年代里特定的场景。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很自然地进入教师预设的情景,把自己当成了送总理远行的一员,脑海里很容易联想到以前学习的表现周总理生前俭朴、平易、舍己为人、辛勤工作等优秀品质的课文,如《温暖》中清洁工的回忆,《一个降落伞包》里小扬眉的哭喊,《关怀》中孩子们的呼唤等。这里既有知识积累的激活,又有新内容的构建,他们自然融合,共同构成了意蕴丰富的情境。把当前课文的学习与以前联系起来,使学习成为一个前后关联而又不断补充完善的动态过程,开启学生心扉,使学生的感情与文本相通,为后面的学习做好思想感情的铺垫。

再现情景,激发兴趣,深化学生思维,在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同时,促进想象能力的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单调刺激的注意稳定性很难维持较长时间,要较长时间保持注意的稳定性,必须是注意对象有变化。尤其低年级小学生,他们的兴奋点更容易转移。电化教学手段具有的丰富多彩的视听和动画效果,大大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能使学生保持较长时间的注意力。

我在教学《狐狸和乌鸦》一文时,在新课即将授完,学生注意力已开始分散的时候,把制作的动画片播放给学生观看。鲜明的色彩、活泼的画面使学生的注意力又一次集中,孩子们看得津津有味。因为刚刚学过,里边的人物、对话都很熟悉,孩子们情不自禁地模仿里边的语言、动作。等他们兴致勃勃地看完后,我引导学生思考:“第一次狐狸和乌鸦的较量,以狐狸吃掉乌鸦嘴里的肉而告终,那乌鸦愿意认输吗?第二回合的较量结果又如何呢?乌鸦会不会接受上次的教训呢?请同学们发挥想象,想一想,说一说。”一石激起千重浪,让已趋平静的课堂再次荡起涟漪。学生们在回味和期盼中放飞想象的鸽子,学习语文的热情也同时被点燃。

电化教学手段中,投影、幻灯是应用最简单、最广泛的一种,巧妙利用它们可以优化作文课堂教学环境。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作文讲评恰又是令许多语文老师深感棘手的一个问题。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教师批改和讲评作文的低效性。传统的作文讲评是教师或学生范读,其余学生静听。据科学家研究,听一遍只记住25%左右,看一遍记住的内容达60%左右。也就是说,仅凭范读很难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如果能够利用幻灯将精选的习作投影在大屏幕上,师生共同修改,使作文评改变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那就能有效避免学生写完就扔,作文发放之后因看不懂名词术语而束之高阁,更不会正确修改的弊病。

教师既可以把学生习作中语句清通的文字,恰当准确的表达方式,独到的观点感受投影出来与学生集体赏析,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也可以把学生习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找出来让每个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大家用真诚的语言赞美他人的成功之处,用商榷的口吻提出自己的`见解,让学生在不断地体验中踏雪无痕的学习写作文,爱上写作文。我们无法要求小学生的作文字字珠玑,篇篇都有神来之笔,但这种细微之处的褒奖或许比“立意新颖、构思巧妙、重心突出”之类的“高度评价”更容易令人接受。

合理使用网络资源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其知识积累。小学生求知欲望强烈,兴趣广泛,教材上的内容难以满足孩子们的知识渴求。充分应用网络,在教学有关自然科学的课文时,电化教学方式就会提供给我们丰富活泼的感性素材。学生们穿越时空隧道,上天入地,尽情享受网络带给他们的惊喜。

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宇宙生命之谜》时,制作播放环境保护,人类探索太空的图片、新闻等,无疑会丰满学生的表象,而较多的表象可以成为学生思维的源泉,激发和推动他们的思维。表象指向越明确,越丰富,学生就越能自发的将表象加以相互比较和联结,从而拓宽语文课堂的广度和深度,有助于更深刻地挖掘文本内涵。

虽然电化教学手段提供给我们很多便利,但是要想恰当合理的运用它也并不容易。片面理解,矫枉过正的现象在语文课堂中也存在不少,如整节课点击鼠标播放课件,明知不可为却勉强为之等做法都是不足取的。电化教学手段是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服务的,只能是教师教学的辅助工具和学生认知的辅助手段,教师对文本的解读通过这些方式反映出来,决不能以此代替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否则就会弄巧成拙,违背语文教学规律,背离语文教学的初衷。

篇14: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中的应用

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中的应用

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中的应用

有人说:“是什么决定我们的未来?我的答案是互联网和教育。”作为推进未来社会发展的两大核心动力,网络和教育将在广度和深度上极大地影响一个民族的命运,影响一个团队、个人在未来时代的竞争力。

因此,网络教学研究已成为当今教育领域的一大热点。信息时代的降临,既是对教育提出严峻的挑战,更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为了满足二十一世纪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我们必须把握机遇,迎接挑战,以树立现代教育思想为先导,将信息技术合理有效地应用于教育教学改革,推动面向二十一世纪基础教育现代化的实施,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

80年代初,当第一批微机在发达国家学校的课堂出现时,就有人兴奋地预言:计算机将会给教育领域带来一场革命!然而,这么多年过去了,这场革命在学校里始终没有发生。究其原因,国内外的大量研究表明:造成教育领域信息化步伐滞后的最主要原因既不在经济,也不在技术,而在陈旧落后的教育体制和教育观念的束缚。

一、现代教育媒体在教学中的优势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具有综合处理语言、文字、图形、图像、动画、视频和声音的能力,拥有极强的表现力和较好的受控性、交互性,经过完整演示、形成合理教学结构的过程。特别是新课程实施以后,低段的语文教学更注重看图说话能力的培养,从教材的编排上看,他们也不惜用大量的油墨,把课本印的漂漂亮亮的,创设了一系列小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情景。从这也可以看出,图片在现今低段教学上尤为重要性。而这些资源的利用,更离不开教学媒体的参与,如实物投影等。使学生在最佳的学习条件下充分调动其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行有效的学习,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最大发展,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达到优化组合,个别化和大面积施教的统一得到实现。

由此可见,作为教学媒体,计算机能帮助教师改善教学效果。扩大教学范围,延伸教师教育功能,因此是促进教改的重要手段,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二、现今课堂教学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首先我们得了解我们的课堂,从而更好地来改进课堂的教学,因为在现今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不少受大家忽视的问题。

1、忽视教学主体的参与性

语文教学工作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也是认知活动的主体。课堂教学的精髓是教师、学生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影响,从而形成一种有助于认知活动的教学环境。多媒体教材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是用于支持课堂教学的。由于多媒体教材的一大特点是可提供丰富的多媒体信息和资料,它集文字、图像、声音、录像等于一体,因此人们在提到运用多媒体支持课堂教学时,一味地强调教学内容的信息量,也就是强调在单位时间里给予学生尽量多的信息。这样大信息量的课堂教学,使学生无所适从,思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结果是学过的知识像过眼烟云,记得快也忘得快。

比如,在一堂《祖国到处有欢乐》的课堂教学上,有位老师大量地应用了多媒体教学,在课前播放了《我们的祖国是花园》的歌曲,课上还让学生看了许多图片、录像等,课后还不忘来个呼应,播了一首《娃哈哈》,当然部分还是很有必要的,例如理解文章的重点难点部分。这堂课虽然内容很丰富,获得的信息量很大,但真正能为学生学习起帮助的却很少,也很难激起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反而浪费了学生的不少学习的时间。多媒体的使用也要因课堂的需要而定的,并不是所有的课都需要这么“丰富”的教学内容。这样似乎充分体现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的优势,却忽视了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积极参与、积极思维的主动性。这样的课堂教学仍未脱离教师主导课堂的教学形式,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只不过是“开新车,走老路”。

2、忽视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

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并不等于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侧重点发生了变化。然而,有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把主体回归的课堂变成了主体放任自流的课堂,过度弱化了教师的作用。在教学中出现了放手让学生在网络中自学而不进行监控,在讨论区中自由发言而不围绕主题的现象。这样,在网络环境下学习的优势不但没有发挥出来,而且连传统教学的任务也没有完成。教师应在实际教学中系统考虑教学活动诸要素和诸环节的相互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方式优化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在通过信息技术、多种学习策略和多种活动形式主动学习的同时,不断地将反馈信息传递给教师,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不断地对教学过程实施随机调控,达到和谐共振的状态。整个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双向交流互动、不断循环、不断调控的过程。

3、忽视其它教学资源,过分依赖网络资源。

从来就没有唯一的教学媒体,网络亦然,有很多方法可以提供学习资源,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影视广播、图书馆等。不能认为信息技术就是网络技术,只有网络资源才是唯一的资源和最好的资源。甚至出现了没有教学媒体无法上课的例子。

三、发挥媒体优势,克服课堂弊端,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

(一)、整合的可能性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可能性应从信息技术、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还要寻求支撑的理论依据。

1、 信息技术的特点。

A、 资源的海量化:知识爆炸这个词语只有在网络上才有最切身的体会。

B、 形式的多样化:多媒体电脑的信息呈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等。

C、 活动的交互性:人与人的互动、人与机器的互动,而且这种互动跨越了时间、空间的限制。

D、 学习的主动性:以上特性决定了信息化的学习必然由学习主体进行自主选择、探究。

其余如共享、动态、超媒体、开放性等特性已是众所周知。

2、 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其教学内容为:阅读、写作、口语交际。

信息技术时代,语文教学必然有新的特点。

阅读:中国阅读学会会长曾祥芹教授从未来教育的角度,分别从阅读的深度、广度和速度这三个层面上提出了阅读的三种方法:精读、略读和快读,信息时代的阅读应高度重视略读和快读。

写作:随着电子系统交换信息作为人与人之间的重要交流方式,写作教学将面临变革:文学的地位会降低,实用文体会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文体,组织和改编有关信息将成为一项重要的写作能力。

口语交际:口语交际技能将被视为获得并保持职业的主要技能之一,越想获得高职位,越得学会如何与不同地域、不同语言、不同种族的人进行交际。

3、 教育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学习环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则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求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

奥苏贝尔指出,要想实现有意义学习可以有两种不同的途径或方式: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前者主要是依靠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并通过“传递―接受”教学方式来实现;后者则主要是依靠学生发挥认知主体作用,并通过“自主发现”学习方式来实现,他据此提出了“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他还认为,情感因素对学习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动机起作用。

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可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方面进行整合,极大地激发学习动机、实现自主式学习、探索性学习、协作式学习,为语文的终身教育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整合的可行性

1、利用直观性,激发兴趣。

人类的学习行为是外部刺激与认知主体内部心理互相作用的结果。如果所提供的外部刺激与学习个体内部心理相吻合,就能够引起学习个体积极的态度和求知欲望。因此进行多媒体教学就要掌握学生的认知心理,充分利用直观的外部刺激,如生动鲜艳、声像一体的画面,动静结合、色彩变换的图像文字,使原本丰富多彩的历史在冷冰冰的书本中栩栩如生,学生全方位地、立体地接受信息,对生活的认识也由看书或听教师讲述后去理解想象转为更加直观,如身临其境。这种直观无疑会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最大程度地唤起学习的“内驱力”,从而主动学、乐于学,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如浙教版第四册的《夏天》,笔者充分利用图片、声音、录像等,调动起学生的各个感官,让外部的刺激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课前我就出示了一张夏天的图片(和课文内容有关的),让学生看图说话,唤起学生的已有认知,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并为新课的教学打下基础。随后再引出课题,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提升自身的认识,领会书上的用意,进而学习“雷雨前”的部分。在教学“雷雨时”的那部分时,我则是采用了对当时画面的再现,通过声音的聆听、图片的欣赏、语言的讲述,渲染了“雷雨时”那磅礴的气势,以及雷雨到时的先后变化顺序,能唤起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由此引入了一个优化的教学气氛,这堂课也有了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仿佛被带到了“雷雨时”,亲自与它零距离接触,体验也就会更深了。

2、利用交互性,因材施教。

学生的身心发展各有所长,尤其在智力才能方面更有他们各自的兴趣、爱好、特长。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教育教学原则,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个别差异出发,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既重视优等生超前发展,又鼓励达标生拾级而上──这是素质教育全面性原则的要求,也是因材施教的需要。

交互性是多媒体课件的生命所在,利用交互性,可以使我们根据学生不同的认知能力,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灵活的安排教学进度和广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思维,取得成功。

在课堂的提问中,为了方便不同学情的同学,我往往会设计一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等不同难度的问题,并设置不同类型的按钮,可以随课堂要求任意进入某一个问题并返回。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基础、能力、兴趣等各方面的差异,因材施教分层提问,多安排一些让学生能努力“跳一下能摘到的苹果”,让不同层次的同学在自己原有的能力基础上通过思维获得成功,体会成功的喜悦,从而真正达到面向全体、全面提高的目的。

3、利用动态性,启迪思维。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最根本的教学目的就是训练学习者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而思维的培养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的认知过程是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如何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使学生的思维活动由现象到本质、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这都是教育工作者必须探求的问题。

多媒体技术所拥有的独特动画效果,如动画模拟、录像抓帧、背景拟音、图文串联、问题显示等方式,皆能结合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通过画面展示、切换、停顿、闪烁、组合、重复等步骤,达到以往教学所难以达到的效果,锻炼学生的思维素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浙教版第十册的《绿》这一课,品读、感悟、体验西湖的绿是本课的重点、难点。对于这个知识点的突破,教师采用了观看录像的方法,在复杂处还采用了停顿解释的方法。让学生的动态的图片感知中,体会绿的美,绿的不同,绿的层层叠叠。实践证明:这样的设计在启迪学生思维、理解文意上,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4、利用自动性,突出主体。

在传统的教学中,整个教学过程以教师的讲为主,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

[1] [2] 下一页

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教学的规则发生了变化,教师转变为课程的设计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学生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充分体现出来。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必须创造条件使学生积极地参与整堂课的教学活动。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中,要把以课程为中心发展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从被动学习引导到主动学习,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多媒体教学手段给我们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计算机具有快速存取和自动处理等功能,它不仅能够呈现教学信息,还能够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判断反馈、指导点拨。

在《夏天》课件制作过程中,笔者全面考虑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之间的关系,设计了学生参与的讲述、阅读、回答、问题探讨,做到每个学生不仅能参与而且积极参与。训练时,让学生说说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让学生讲述图上的内容。再出示课文,图文对照,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之后,问: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还用换位的方法,问问:假如你就是柳叶、小花、湖水、小鱼,你会说些什么?请你做一回柳叶(小花、湖水、小鱼)等。你还会说些什么呢?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锻炼了看图说话的能力,而且通过图片、文字与计算机进行“对话”,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得到加强。这种参与型结构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5、利用目的性,主动学习

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其主体是课程,而非信息技术,在现有教学体制下,所有教学活动应符合课程目标,通过网络通讯功能及虚拟功能等营造学习者有效的学习环境,真正把信息技术整合于教学之中。教学设计应以学为中心,创设主动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学习语文学科知识的同时获得许多其它学科的知识。

例如:在学习了《青蛙的眼睛》这课后,学生已经知道了青蛙眼睛的原理,还知道在动植物身上还有很多可以研究的东西,科学技术上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对动物的研究。培养了学生观察、研究动物的兴趣,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热情。课上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资料,并告诉学生可用什么方法找到这些相关的资料,以及这些资料有什么用,激发学生寻找资源的动机和热情,让学生有主动寻找资源的欲望。这样就把课堂引到了课外,延伸了知识的学习,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教会学生的是搜集材料的方法,以任务为驱动,以目标作为寻找资源的目的和策略。当学生发现自己的技术不足以收集资源时,引导学生学习掌握新技术。在此过程中,教师可针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及时地指导和帮助。这也不再是一堂简简单单的语文课了,而是一堂活生生的科学课,对于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很有帮助。

四、引发的思考

1、学习是学生自己探索的过程:

老师不要给学生准备好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案,我们不要忽略了对这种追求而产生的负面效应,应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根据各自的能力,通过自己艰辛的劳动,能爬多高就爬多高,让他们在实践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克服困难的喜悦。

2、问题可以由学生自己提出:

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阐述解决问题的方案,写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按照方案解决问题”,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的“教”为主的教学模式,营造一种主动探究式学习的学习环境,建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3.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相结合:

网络环境下的个别化学习是指学生在集体环境下,运用计算机等多媒体资源进行自学,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进度的一种现代教学模式,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约束,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无疑是大有好处的,而协作学习对协作学习能力的培养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所以在课堂整合中,把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相结合就能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4.注重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

强调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并不是学有余力的学生的专利,应在教学中设计一些有难度的环节,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果子,享受成功的喜悦。

笔者在实践和探索中发现,信息技术为我们教师创造了良好的实施素质教育的环境,它能够激起学生智慧的火花,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展示自己的个性。信息化的教育给了我们教师一个好的舞台,我们只有以现代教育理论作为指导,大胆创教育之新,才能够育创新之人。

参考资料:

《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课堂教学整合的实践》 黄震文

《发挥现代媒体优势优化历史课堂教学》

《创教育之新 育创新之人》 李克刚

《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课程整合 --实践和体会》 禹飚

《信息技术应用于语文教学的初步认识与实践》 陈带

上一页  [1] [2]

篇15:在语文课堂中如何进行愉快教学

在语文课堂中如何进行愉快教学

在语文课堂中如何进行愉快教学

文/张娇丽

摘 要: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是新课标改革的重点。愉快教学是一种高超的教学艺术,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如何让学生快乐地进行语文学习是当前语文教学面临的难题和挑战。

关键词:基础学科;愉快教学;教学效果

语文课堂教学应禀持“愉快教学”的理念,这符合新课改的精神。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是新课标改革的重点。如何让学生快乐地进行语文学习是当前教学面临的难题和挑战。我们来谈谈实施愉快教学的具体措施。

一、教会学生享受学习过程中的快乐

每个人都渴望愉快地学习和生活,可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失去了学习主动性和活动自由权,所以很痛苦。优美的环境能使学生心情舒畅,有助于愉快教学的顺利进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让学生轻装上阵,轻松愉快地获取知识。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保证,也是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方面。新型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平等、在交互活动中民主、在相处的氛围上和谐。如果师生在情感上不和谐,教师对学生不热爱,学生对教师毫无感情,双方在思想上就不愉快。学生和教师的关系问题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树立新型的师生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必然趋势。教师应热爱学生,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架起师生间情感的桥梁。

三、使课堂“活”起来

良好的'课堂气氛能吸引学生步入科学知识的群峰中饱享秀色,乐而忘返。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束缚,一些教师不愿活跃课堂气氛,惟恐一发不可收拾。其实,教师要通过想象力来激活课堂教学,这由语文教材内容所决定。语文教材内容主要以形象思维为特征,要深刻领会这些,就应充分调动学生发挥其想象力,从而活跃课堂的气氛。

四、课堂教学节奏的有效调控

郭沫若说:“宇宙万物没有一样是没有节奏的。”美妙动听的乐曲之所以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是因为音乐家赋予了它美的节奏与旋律。我们课堂教学过程同样存在节奏,而且注重节奏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教师的语言应有节奏感,做到快慢适度、疏密相间、抑扬顿挫、起伏跌宕。

语文教育是审美的、诗意的,充满情趣的。愉快教学是一种高超的教学艺术,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但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给学生的想象插上语言的翅膀。在实践中培养浓厚的教学兴趣,精心设计提问和教法,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放飞想象,从而更好地愉快教学。

(作者单位 山西省运城市临猗县临晋镇临晋中学西校)

篇16:发现式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发现式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希望我们教师摈弃传统教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为此,对学生学习模式的研究成为了当下重点课题、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也在不断地思考怎样的学习模式比较适合初中数学教学,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上世纪60年代,布鲁纳(JsBruner)“发现式学习”(DiscoveryLeanling)非常好,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数学规律,整个教学过程,学生不仅仅习得了知识、规律,还在获知过程中体验了过程、发展了能力,有效促进了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最终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学习目标、本文结合具体的教学实例,就发现式学习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望能有助于课堂教学实践。

一、发现式学习的教学效果概述

笔者长期将发现式学习用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发现其教学效果有如下几个方面:

1、保证了教学的质量,由于是学生的自主发现,所以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长期保持。

2、长期地实施,有助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促使学生的外部学习动机向内在的学习动机有效转化,最终实现学习力的正增长。

3、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因为发现是基于一定的认知基础才能发现的,发现问题能力是在不断发现的过程中能够得以有效提升的。

4、问题的发现仅仅是发现式学习的第一个环节,在发现问题后,尤其是自主发现问题后,学生的好奇心被有效激发,驱动问题的探索与解决,长期坚持用发现式学习组织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和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和精神,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发现式学习的教学策略例析

下面笔者以《统计图的选用》教学为例,就发现式学习的课堂组织进行分析。

1、教材分析

分析教材是提高发现式课堂教学效果的首要环节,《统计图的选用》这节课的内容是《数据在我们周围(一)》其中的一个章节,其本身就有“发现”的意味,教材在这节内容的处理上也是从学生学过的几个统计图出发的、以我国四次人口普查的结果载体,帮助学生有效回顾扇形、条形、折线这三种统计图的`相关知识,总结和提炼三种统计图具有怎样的特点、笔者认为人口普查与学生的距离不是很远,而且人口众多是我国的一大特色,可以将其作为一个应用,但是教学资源可以进一步扩展,让学生自己在课前在生活中寻找和发现,整节内容完全可以设置成与学生的生活有关,内容也较为新颖的情境,有助于打开学生“发现”的闸门,借助于发现式学习模式进行课堂组织,学生在课堂上经历“观察、比较、分析、归纳、交流”这样几个环节来获取信息,“理解三种统计图的不同特点”。这一过程中有知识的发现与应用,最终还促进学生统计观念有效形成,学会了“根据具体问题的需要选择适当的统计图描述数据”。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大胆尝试、自主探索的科学探究精神,遇到问题不武断,而是学会了根据信息作出适当的推断与决策。

2、教学环节设计

(1)课前发现生活课前,要求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通过社会调查搜集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数据整理。

(2)创设生活化情境设问引导学生发现情境1:出示小明的身高折线统计图。情境2:出示小明一天的时间安排条形统计图、情境3:出示小明一天的时间安排扇形统计图、结合上述3个情境设置如下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同时完成原有认知的复认。问题1:上述三个情境分别是什么图?表示什么?你能得到什么信息?问题2:你从哪幅图中,能清楚地读出小明一天睡觉的时间以及小明睡觉的时间占全天的百分比?设计意图:初步发现三种统计图的特点,尝试着从不同的统计图中思考可以获取怎样不同的信息、在问题的探讨过程中,可以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留足时间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沟通和交流的机会,充分挖掘学生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潜力,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3)“问题情境”驱动从统计表到统计图的发现给学生提供建国以来我国共进行了5次人口普查的一张统计表,引导学生自主发现信息,创设问题情境驱动学生的认知深化。

(4)处理自己课前发现的数据课前要求学生观察生活,通过社会调查搜集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数据整理、这个时候可以要求学生将自己发现并整理了的数据拿出来,接着以小组为单位制作适当的统计图进行组间的交流,比一比哪个小组制作的图更清晰、明了、设计意图:课前学生自主调查发现了数据,再通过处理数据这个环节,给学生时间主动地观察、实践与交流的平台,学生运用知识、体验与同伴合作、交流的乐趣,增加了发现的质量,同时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篇17:探究式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探究式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探究式教学法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具体来说是一种面向学生发展,以学生为本: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和以教材为载体,将社会生活和学生实际紧密联系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中作为引导者、促进者、帮助者,需要运用探究的方法设置教学情境;学生要运用探究的'方法主动地荻取知识,形成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探究式教学法也是一种关注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创新与实践的能力,以达到教学目的.

作 者:于晓梅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山东,曲阜,273100 刊 名:教师 英文刊名:TEACHER 年,卷(期):2009 “”(7) 分类号:G63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法   角色转变   阅读教学   写作教学  

相关专题 语文课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