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的核心

小毛球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小毛球”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育改革的核心(共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 教育改革的核心

A.资料改革

B.方法改革

C.课程改革

D.途径改革

答案:C

解析:

“教育改革的核心在于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在于课堂改革,课堂改革的核心在于教师的专业发展。”这段话要求我们牢牢把握推动育人模式创新这个方向点,紧紧抓住推进学校课程规划与实施这个关键点,找准落实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这个突破点,用心贯彻提升教师专业发展这个切入点,快速用好教育信息化助推课程改革这个支撑点。

【相关阅读】

新课程改革、教育信息化推进十多年,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和效果。然而一些地区、一些学校,课程改革只是写在纸上,说在嘴上,与之配套的资源建设跟不上,应用效果更是难尽人意。

一是高效课堂落地难。相当一部分学校在课堂教学上“穿新鞋走老路”,拿着新课标,用着老教法。学校以升学率作为各项考核的第一标准,片面追求升学率;教师的授课依旧满堂灌、填鸭式、照本宣科,不思考学生的感受;学生依然是被动学习。有些学校名为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往往“有名无实”“有形无神”。教师们在操作过程中遇到许多困难。

二是课程建设落地难。大多数学校关注课程改革,但有一些学校徘徊观望,畏缩不前。学校缺乏课程规划,对课程实施目标、学校发展目标、学科建设目标,教师与学生生涯发展目标等缺少整体规划;对如何依据学校实际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如何依据学生需求和学校实际潜力开发并实施校本课程,如何科学制定学校课程实施方案缺乏认识、缺乏行动。

三是教师专业发展难。相当一部分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不能与改革需求相适应,究其原因,是政府重视不够,教师发展动力不足。许多教师在工作中不能处理好新旧教育思想的矛盾,新旧教学方法的矛盾。一些教师在生活上不顺心,表现为沉重的教学压力与家庭生活的失衡,教师个人身心健康的失衡等。另外,教师职业实际与社会宣传的反差及过高的社会期望值等也对教师产生了巨大压力。

四是新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难。不少学校缺乏信息化教育平台,缺少信息技术培训,信息化平台不会用。部分学校信息化设施不完善,信息化资源不配套,信息化平台不能用。相当一部分教师存在职业倦怠感,即使学校信息化设施十分完善,但信息化平台也不愿用。实现教育信息化与课程改革,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任重道远。

课程改革取得突出成绩的地区与学校有以下特点

一是顶层设计。制定课程改革实施方案,整体规划,分层推进,重点实施。做到“五个明晰”,即明晰原则、明晰思路、明晰目标、明晰实施的资料与路径、明晰职责人及激励评价制。

二是课程整合与实施。首先,国家课程要校本化。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基本要求是学校和教师透过选取、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贴合学生、学校的特点和需要。金太阳教育二轮专题课模式:科学设计专题——构建体系、详简适当;透过目标引领课堂——明确目标、依据考纲;透过创设问题情境——素材典型、问题科学;透过课堂讨论探究——学生学习、多维互动;透过归纳基本观点——准确精炼、规范全面;透过典型问题诊断——解剖分析、提高技能;透过强化专题检测——熟练运用、提升潜力等,从而有力地实现了国家课程校本化。其次,学科课程要层级化。学校领导与学科教师要有学科整体视野,有学科规划,要实现学科内深度融合。透过三年一体化的学科规划,整合每个学科的目标、资料、评价及资源,实现学科课程体系的科学构建和学科教师的专业发展。同时依据学生的水平和考试选取实现目标、资料的分层分级,实现学科课程层级化。再其次,校本课程要特色化。学校依据学生兴趣、选拔需求及学校教师的课程开发与建设的实践潜力,开设课程超市,建设校本化课程;学生选课走班制,实现课程建设的特色化,构建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体系。

三是找准突破点,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破解课改这个难题,突破点在课堂。资源汇聚在课堂,关注点在课堂,质量提高也主要看课堂。所以,打造高效课堂是破解课改这个难题的突破口,也是教育教学质量提高,课程改革走向成功的加速器。如何实现课堂的高效?

要明确课堂的目标。要抓课堂的两个核心,即给孩子学习的工具和为学生带给学习的阵地。个性化的学案就是学生学习的好工具,学习的阵地就是高效学习小组。高效的学习小组建设务必做到“分组有原则,团队有组织,小组有文化,座位有模式,人人有职责,事事有评价”。

要用好三支队伍。即班级管理小组、学习小组和科研小组。透过管理小组让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提升”落地生根。透过学习小组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成为现实。透过科研小组架起“教与学”的桥梁,实现教学相长。

要把握四个维度。即学生学习的维度,教师教学的维度,课程实施的维度与课堂文化的维度。学生学习的维度透过观察学生的准备状况、倾听状况、互动状况、自主状况与目标达成状况来实现。教师教学的维度透过对学生学习目标的指导、学习思路与方法的引导、学习兴趣的诱导、学习过程的督导与学习困惑的辅导来实现。课程实施的维度透过教师对课程目标的把握潜力、课程资料的实施潜力、课程评价的运用潜力和课程资源的整合应用潜力来实现。课堂文化的维度主要是透过师生的思考、课堂的民主氛围、课堂的创新表现及课堂特色体现出来。

四是抓好切入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课程改革实施成败的关键在于广大教师的支持度、参与度与行动力度。这就要求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把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作为推进课程改革走向成功的切入点。

教师自身也要清楚,“打铁需要自身硬”,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才能适应教育发展和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只有按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不断提高职业素养;透过宽厚的教育理论,广博的相关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自己专业素养与教育技能;透过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记忆力,深刻的'决定力,缜密的思维力,丰富的想象力,不竭的创造力,高明的协调力,强大的自控力,醉人的亲和力的学习与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情智素养;透过自我学习,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等途径才能成就自己的专业发展之路,才能实现自己的教育梦想。

五是用好支撑点,以信息化助推课程改革应对扑面而来的、以教育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教育革命浪潮,教育信息化为新教育、新课程、新高考改革的推进带给了一个很好的支撑点。这个支撑点就是实现教育信息化与新教育、新课程、新高考的深度融合。

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它对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些,也是新课程新高考的部分目标要求。教育信息化中简便、实用的操作平台,可为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的教学实践、学生的学习带给超多的、个性化的数据分析,带给优质、多样的课程资源,科学、人文的教育教学模式,及时、有效的指导服务。

新技术、新课程、新高考改革实质上是国家引领的一场教育革命。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要有十分的胆略与气魄,用心投入课程改革的洪流,去实践、行动和奋斗。

多措并举推进学校教育与课程改革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钟启泉先生有一段话说得好:“教育改革的核心在于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在于课堂改革,课堂改革的核心在于教师的专业展。”这段话要求我们牢牢把握推动育人模式创新这个方向点,紧紧抓住推进学校课程规划与实施这个关键点,找准落实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这个突破点,用心贯彻提升教师专业发展这个切入点,快速用好教育信息化助推课程改革这个支撑点。

一是把握方向,推动育人模式创新。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即创新精神、实践潜力和社会职责感,坚持以人为本,育人为本。这就要求在新时期、新课程的背景下实现教育教学方式及学习方式的转变。

首先,管理形式将发生变化。“政府引领、学校自主、社会参与”的新型学校管理模式将构成“管、办、评”分离的新型教育治理结构。为适应这一模式的变化,需要构建新的人才考录模式。

其次,教的方式将发生转变。网络教育、数字化学校、在线教育、云教育、游戏化学习、虚拟研修社区与现实课堂有机结合等教育教学方式将应运而生。教育阵地也会从学校教育拓展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企业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

再其次,学的方式也在发生巨变。老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方式将变为学生在校学习和在家自学、教师教和学生自主学的混合式。学生的学习途径更多地体现为自主、合作、探究,研究性学习、游戏化学习、翻转式课堂、远程视频学习等将成为学习的新途径。

二是抓关键点,推进学校课程规划实施。推进学校课程规划与实施,务必解决好学生需要什么,学校能做什么,学校如何做好等问题。中央教科院杨宝山教授认为,课程改革要“从学生的视角,以学生的真实感受为依据看待课程学习;从学校的角度,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审视课程实施;从育人的高度,以课程实施为依据进行顶层设计”。

篇2: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

A、资料改革

B、方法改革

C、课程改革

D、思想改革

答案:C

【相关阅读】

篇3: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

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基础。如今,新的创新教育浪潮正向我们走来……

学校将迎接创新教育的挑战

当今社会的教育形态以数字化、网络化、远程化、家庭化、个性化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三者相结合为特征,是与信息社会时代相适应的适合每个人个性发展的生态礼貌教育。它打破了学校人才培养的一元化格局,构建起互联网平台上的学校、家庭、企业、社会融为一体的交互式人才培养体系,从而使教育进入崭新时代。

应对创新教育时代,学校发展、教师成长、人才培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学校在教育变革发展中面临新问题

新课程改革、教育信息化推进十多年,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和效果。然而一些地区、一些学校,课程改革只是写在纸上,说在嘴上,与之配套的资源建设跟不上,应用效果更是难尽人意。

一是高效课堂落地难相当一部分学校在课堂教学上“穿新鞋走老路”,拿着新课标,用着老教法。学校以升学率作为各项考核的第一标准,片面追求升学率;教师的授课依旧满堂灌、填鸭式、照本宣科,不思考学生的感受;学生依然是被动学习。有些学校名为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往往“有名无实”“有形无神”。教师们在操作过程中遇到许多困难。

二是课程建设落地难大多数学校关注课程改革,但有一些学校徘徊观望,畏缩不前。学校缺乏课程规划,对课程实施目标、学校发展目标、学科建设目标,教师与学生生涯发展目标等缺少整体规划;对如何依据学校实际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如何依据学生需求和学校实际潜力开发并实施校本课程,如何科学制定学校课程实施方案缺乏认识、缺乏行动。

三是教师专业发展难相当一部分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不能与改革需求相适应,究其原因,是政府重视不够,教师发展动力不足。许多教师在工作中不能处理好新旧教育思想的矛盾,新旧教学方法的矛盾。一些教师在生活上不顺心,表现为沉重的教学压力与家庭生活的失衡,教师个人身心健康的失衡等。另外,教师职业实际与社会宣传的反差及过高的社会期望值等也对教师产生了巨大压力。

四是新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难不少学校缺乏信息化教育平台,缺少信息技术培训,信息化平台不会用。部分学校信息化设施不完善,信息化资源不配套,信息化平台不能用。相当一部分教师存在职业倦怠感,即使学校信息化设施十分完善,但信息化平台也不愿用。实现教育信息化与课程改革,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任重道远。

多措并举推进学校教育与课程改革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钟启泉先生有一段话说得好:“教育改革的核心在于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在于课堂改革,课堂改革的核心在于教师的专业发展。”这段话要求我们牢牢把握推动育人模式创新这个方向点,紧紧抓住推进学校课程规划与实施这个关键点,找准落实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这个突破点,用心贯彻提升教师专业发展这个切入点,快速用好教育信息化助推课程改革这个支撑点。

一是把握方向,推动育人模式创新。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即创新精神、实践潜力和社会职责感,坚持以人为本,育人为本。这就要求在新时期、新课程的背景下实现教育教学方式及学习方式的转变。

首先,管理形式将发生变化。“政府引领、学校自主、社会参与”的新型学校管理模式将构成“管、办、评”分离的新型教育治理结构。为适应这一模式的变化,需要构建新的人才考录模式。

其次,教的方式将发生转变。网络教育、数字化学校、在线教育、云教育、游戏化学习、虚拟研修社区与现实课堂有机结合等教育教学方式将应运而生。教育阵地也会从学校教育拓展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企业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

再其次,学的方式也在发生巨变。老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方式将变为学生在校学习和在家自学、教师教和学生自主学的混合式。学生的学习途径更多地体现为自主、合作、探究,研究性学习、游戏化学习、翻转式课堂、远程视频学习等将成为学习的.新途径。

二是抓关键点,推进学校课程规划实施。推进学校课程规划与实施,务必解决好学生需要什么,学校能做什么,学校如何做好等问题。中央教科院杨宝山教授认为,课程改革要“从学生的视角,以学生的真实感受为依据看待课程学习;从学校的角度,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审视课程实施;从育人的高度,以课程实施为依据进行顶层设计”。

,北京十一学校获得了“全国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十一学校的获奖,不仅仅仅是因为她的走班制,265门选修学科,而且因为十一学校从课程结构到管理制度,从教学方式方法到学校组织文化等全方位的转变;是因为这样的课程改革构建了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该校校长李希贵说,“发现每一位学生的不一样,唤醒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启动每一位学生的内动力,让每一位学生成为自我发展的承担者。只有解放了学生,让他们拥有相信自我的力量,他们才能去实现心中的梦想”。

为什么到江苏省锡山中学学习考察的人摩肩接踵?是因为锡山中学站在育人的高度,以学科规划与研究为突破口,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全面进步,也有力地推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校的全面发展,因而锡山中学的学生在国际国内各项活动中屡屡获得大奖。

总的来说,课程改革取得突出成绩的地区与学校有以下特点。

一是顶层设计。制定课程改革实施方案,整体规划,分层推进,重点实施。做到“五个明晰”,即明晰原则、明晰思路、明晰目标、明晰实施的资料与路径、明晰职责人及激励评价制。

二是课程整合与实施。首先,国家课程要校本化。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基本要求是学校和教师透过选取、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贴合学生、学校的特点和需要。金太阳教育二轮专题课模式:科学设计专题——构建体系、详简适当;透过目标引领课堂——明确目标、依据考纲;透过创设问题情境——素材典型、问题科学;透过课堂讨论探究——学生学习、多维互动;透过归纳基本观点——准确精炼、规范全面;透过典型问题诊断——解剖分析、提高技能;透过强化专题检测——熟练运用、提升潜力等,从而有力地实现了国家课程校本化。其次,学科课程要层级化。学校领导与学科教师要有学科整体视野,有学科规划,要实现学科内深度融合。透过三年一体化的学科规划,整合每个学科的目标、资料、评价及资源,实现学科课程体系的科学构建和学科教师的专业发展。同时依据学生的水平和考试选取实现目标、资料的分层分级,实现学科课程层级化。再其次,校本课程要特色化。学校依据学生兴趣、选拔需求及学校教师的课程开发与建设的实践潜力,开设课程超市,建设校本化课程;学生选课走班制,实现课程建设的特色化,构建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体系。

三是找准突破点,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破解课改这个难题,突破点在课堂。资源汇聚在课堂,关注点在课堂,质量提高也主要看课堂。所以,打造高效课堂是破解课改这个难题的突破口,也是教育教学质量提高,课程改革走向成功的加速器。如何实现课堂的高效?

要明确课堂的目标。要抓课堂的两个核心,即给孩子学习的工具和为学生带给学习的阵地。个性化的学案就是学生学习的好工具,学习的阵地就是高效学习小组。高效的学习小组建设务必做到“分组有原则,团队有组织,小组有文化,座位有模式,人人有职责,事事有评价”。

要用好三支队伍。即班级管理小组、学习小组和科研小组。透过管理小组让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提升”落地生根。透过学习小组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成为现实。透过科研小组架起“教与学”的桥梁,实现教学相长。

要把握四个维度。即学生学习的维度,教师教学的维度,课程实施的维度与课堂文化的维度。学生学习的维度透过观察学生的准备状况、倾听状况、互动状况、自主状况与目标达成状况来实现。教师教学的维度透过对学生学习目标的指导、学习思路与方法的引导、学习兴趣的诱导、学习过程的督导与学习困惑的辅导来实现。课程实施的维度透过教师对课程目标的把握潜力、课程资料的实施潜力、课程评价的运用潜力和课程资源的整合应用潜力来实现。课堂文化的维度主要是透过师生的思考、课堂的民主氛围、课堂的创新表现及课堂特色体现出来。

四是抓好切入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课程改革实施成败的关键在于广大教师的支持度、参与度与行动力度。这就要求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把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作为推进课程改革走向成功的切入点。

教育局与学校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中,要明方向,强职责,重落实,要抓方案制定,抓教师培训,抓过程督导,抓总结评价。

教师自身也要清楚,“打铁需要自身硬”,只有不断提升自我的专业水平,才能适应教育发展和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只有按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不断提高职业素养;透过宽厚的教育理论,广博的相关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自我专业素养与教育技能;透过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记忆力,深刻的决定力,缜密的思维力,丰富的想象力,不竭的创造力,高明的协调力,强大的自控力,醉人的亲和力的学习与实践,不断提高自我的情智素养;透过自我学习,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等途径才能成就自我的专业发展之路,才能实现自我的教育梦想。

五是用好支撑点,以信息化助推课程改革应对扑面而来的、以教育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教育革命浪潮,教育信息化为新教育、新课程、新高考改革的推进带给了一个很好的支撑点。这个支撑点就是实现教育信息化与新教育、新课程、新高考的深度融合。

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它对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些,也是新课程新高考的部分目标要求。教育信息化中简便、实用的操作平台,可为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的教学实践、学生的学习带给超多的、个性化的数据分析,带给优质、多样的课程资源,科学、人文的教育教学模式,及时、有效的指导服务。

新技术、新课程、新高考改革实质上是国家引领的一场教育革命。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要有十分的胆略与气魄,用心投入课程改革的洪流,去实践、行动和奋斗。

新技术、新课程、新高考改革实质上也是教育领域里的一次自我完善。教育工作者要有教育家的理想与情怀,在推进新教育的伟大实践中,实现教育强国的梦想,也实现自身的凤凰涅。

篇4:教育改革论文

摘要:为了满足地方院校培养创新人才的需求,对计算机应用创新教育按教学内容提出了不同的创新教育措施。实践表明,这些措施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值得向其他地方院校进行推广和借鉴。

关键词:创新教育;创新人才;改革措施;地方院校

一、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中国经济改革由“中国制造”转为“中国智造”,因此带来了大量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创新教育已成为教育改革的必然方向。地方院校承担着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质量创新人才的责任。而计算机应用课程作为一门基础的、应用广泛的、重视动手实践的课程,如何对该课程实施有效的创新教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基于多年的课程教学实践,我们提出了适合地方院校实情的计算机应用创新教育改革措施,以供广大地方院校学习参考,具体如下。

二、地方院校计算机应用课程创新教育改革措施

地方院校计算机应用课程是一门通识课,主要讲解计算机组成与工作原理、办公软件、网络等内容。每一个教学内容都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下面就具体措施讨论如下:

1.计算机组成与工作原理部分。这一部分首先通过收集网络上的计算机工作原理和未来计算机的一些视频,播放给学生看,给同学们直观的认识。然后讲解每一计算机组成部分的功能和参数。之后让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通过网络导购网站,如京东、中关村等完成三种不同档次在预算范围内的计算机的配置单。如9000元内的面向专业图像制作的计算机,6000元的中档机,4000元的低档机。学生一是要了解需求,二是要利用所学的组成原理知识,三是要利用所学的参数评价标准。完成后,学生将配置单交给老师,由老师评分。对评分较高的配置单,由老师向同学们点评、讲解。这样的配置单任务,能充分利用所学知识,贴近实际,由学生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力。

2.办公软件部分。目前常用的办公软件是Office,而其中的Word、Excel、和PowerPoint最为常用。对于Word而言,教师可以通过求职表格、规划方案、杂志编辑、宣传手册等多种形式,以案例形式讲解其中文字编辑美化、表格编辑美化、图片编辑美化等效果的操作和实现。学生动手完成自己特色的求职表格、规划方案、杂志编辑、宣传手册等。教师考查其中使用的操作技巧、美观程度、创意程度,对学生完成的作品进行点评。这些作品首先由学生完成后上传到世界大学城,然后教师对应进行点评。对于好的作品,教师做出推荐供全体学生学习。这样一是形成创意的观摩学习,二是形成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对于Excel而言,对于这一部分的创新教育,可以采取教师讲解报表的制作、统计分析表、学生成绩表等表格,重点是公式的应用,格式的美化等。学生动手完自己特色的求职表格、规划方案、杂志编辑、宣传手册等。教师考查其中使用的计算技巧、美观程度、创意程度,对学生完成的作品进行点评。类似地,这些作品首先由学生完成后上传到世界大学城,然后教师对应进行点评,特别是一些新颖的数据分析和图表的应用,如对学生成绩分析表采取同时能反映学生月考平均成绩变化率和月考平均成绩分的双轴图表就比分开成两个的更加美观和有创意。对于好的作品,教师做出推荐供全体学生学习,对于其中的制作难点和技巧进行分析和点评,并要求学生设计完成具有自己创意和特色的数据分析功能。对于PowerPoint,首先采取教师讲解工作汇报、招生宣传资料、学校风景介绍等演示文稿的制作,重点是素材的选取,布局的设计,配色的搭配,格式的美化等。学生动手完自己特色的工作汇报、招生宣传资料、学校风景等,也可以是自由选题,以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完成自己的作品后,同样上传到世界大学城,再由老师点评。对于优秀的作品,由教师推荐并分析其中的特色和技巧。通过老师引导,学生创意制作,师生互动点评等方式,Office软件的教学不仅生动有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鉴赏能力。

3.计算机网络部分。这一部分的创新教育采取“做中学”的方式。我们采取的.是要求学生制作自己的世界大学城空间,空间的设计和美好需要应用到网络标记语言。同时关于空间制作和美好有很多网络资源可以利用,也要用到网络搜索功能。学生空间主要展示自己的学习情况,不仅仅是专业课程还可以是自己的爱好和生活情况,需要设计、制作或收集图形图像,flash,视频,电子资料等多种素材,然后利用大学城空间语言进行设计与美化。制作后的大学城空间由老师进行评价打分,对制作优秀的空间进行推荐交流学习。通过学生对学习空间的制作,可以发挥学生的个性,将网络知识进行“做中学”,在通过评比式的交流互动,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我们这些措施已在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的教学过程中实施了3年。从实施的效果来看,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极大的加强。

三、结语

计算机应用课程作为一门通识课程,在地方院校进行创新教育改革对培养创新人才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对该课程实施一套基于内容的改革措施,达到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目的。这套措施适合推广到其他地方院校进行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黄宏博,李颖.《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内容与模式改革探析[J].高教学刊,,(1):56-57.

[2]彭昱忠,元昌安,宁英烈.地方高校培养拔尖应用创新型人才的有效新途径[J].Research&ExplorationinLabo-ratory,,35(9).

[3]米洁,高宏.课程—实践—创新相辅相成的教学模式改革[J].Research&ExplorationinLaboratory,,34(2).

篇5:高中生物教育改革探讨

高中生物教育改革探讨

【摘要】改革高中生物学教育课程体系,转变传统教育思想,充分利用各种现代教学手段,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新课题,本文就高中生物学教育改革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生物学;课程体系;创新意识;教育改革

高中生物学教育是为大学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的基础之一。随着高等医学的教育事业的发展,更多的学者认为高中生物学教育是一种基础性的、普及性的通材教育;另一方面,高中生物学教育也面临新的课题,必须进行重大改革以适应新世纪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高中生物学教育重新定位势在必行。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转变。

1单一性向多样性转变

就教师而言,从单纯教学成为以教学为主向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方向发展,这种转变,既可以提高学生学生兴趣,又可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对学生而言,从单纯知识掌握向知识、素质等综合能力培养转变,从学会到会学,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从模仿到思索到创新,从被动到主动,给学生压力的同时,更要给学生学习的动力及兴趣。

从教学方法而言,从“满堂灌”到“启发式”到“以学生为中心”到“双向互动式教学”,即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主导并非主宰,而是主要指导,整体引导,主体则是教师的对象(学生)。主导和对象的关系首先是双向的,只有双向才意味着沟通。而互动只能在“双向”的基础上才可能实现。就教学手段而言,应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鼓励教师进行CAI教学,使教学形式生动、形象,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确定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难点,疑点。从教学内容而言,由单门系统性向多门整合性发展,不断拓宽基础,介绍前沿学科的进展,最新动向,填补课程内容的间隙,不断培养学生的全面把握力,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教学体系而言,必须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注重教师的个人教学特色、风格和魅力,百花齐放。

2被动性向主动性转变

即从社会需求→专业→基础课的被动模式,向基础课→专业→面向社会相对主动模式转变,使基础课有更大的主动性,甚至条件成熟的各教研还可以组成院系,自主招生,这样更有利从基础课自身特点出发,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出发,摒弃过时内容,引入创新体系,构筑宽广的基础课平台,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3依附性向独立性转变

基础课历来被认为只是为专业课服务的,这种依附性思想必须得到改变,在社会发展的同时基础课在人才培养中也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它实际上已成为科学素质培养的主渠道。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培养,学习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培养是学生科学素质培养的温床,也正是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专业更新快,而基础相对稳定,高等教育的基础化趋势,赋予了基础课更为艰难和重要的历史使命。

综上所述,基础课必须走出专业相对封闭的传统教学空间,融入相对开放的教学科研结合中去,充分与多种媒体结合,多门课程结合的综合培养,从而完成对基础课的重新定位。

完成基础课的'重新定位后,如何完成教学内容的改革、课程体系的建立呢?我们认为必须做如下几点:

(1)课程内容体系要与人才培养模式相呼应。

①传授知识,必须注重基础性,同时兼顾针对性。课程体系是教学改革的灵魂,教学改革的切入点是课程体系。已经延续近五十年的基础教学课程体系已明显地不适应新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作出全面改革势在必行,以基础促专业,以基础课程作为本科教学及研究生教育的纽带,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

②提高素质,必须注重形象思维,兼顾多向思维。高素质的重要表现是强思维能力,必须突出本门课程在形象思维培养中的作用,形象思维是与逻辑思维对应的主要思维方法,在介绍形象思维的同时,介绍逻辑思维、逆向思维,创新思维等方法,以期在更大范围内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③培养能力,必须注重创新性、开拓性,兼顾历史继承性。

(2)课程内容体系与计算机技术相融合。

计算机的出现、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为基础各学科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基本的条件,广泛应用CAI软件教学,充分发挥计算机教学直观,形象的特点,可极大地增加学习的兴趣,在有限时间内,介绍更多的知识。

(3)教学内容要“吐故纳新” 。

处理好经典内容和现代内容的关系,要科学而审慎地研究在传统的教学内容中应“吐”什么,“纳”什么,积极探索用现代教育思想、观点和方法改造传统教学内容的途径,在讲授经典内容的同时,注意渗透现代教育的思想,概念和方法。同时打破学科设课的界限,促进不同学科内容的相互结合和相互渗透,促进相关课程的重组。

(4)确定以学生为中心模式。

教师、学生、课程体系是教学过程的三要素,在教学模式上分别存在“教师中心论”、“学科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其中以教师为中心在我国教育体制中占据主导地位,如倡导教学由“满堂灌”转变为“启发式”,就是教师中心论的典型例证,如何理顺教师、学生、课程体系三者之间的关系,真正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通过教学方法的根本变革实现知识、素质、能力的培养,将是一个长期的任务。

我们认为教师是教学改革的关键,教师局限于教学,特别是单门课程的教学,可能很难真正搞好教学,特别是教学改革工作,教学的源头应该是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及师资队伍的建设,科研稳定了师资队伍,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科研也为教学改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它开阔了教师视野,转变了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

学生是教学改革的根本,教学必须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学生为中心,学生是根本,局限于教师,很难发挥学生的作用,教学失去了其根本的目的。以教师为中心,就教师而言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就学生而言只有沉重的压力;以学生为中心,对教师是一种解放,教师可以更好地起到指导作用,便于投身到更富有创造力的工作中去,对学生将不仅仅是压力,更多的是兴趣、动力以及能力的培养。总之,教学改革将是一个永恒的课程,我们将不断探索。

篇6:教育改革论文

茶叶包装为例视觉传达专业教育的改革

摘要:中国茶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它的传承和精髓正逐渐被人们所忽视,茶叶属易串味商品,基于视觉传达设计的茶叶包装能唤起人们对茶叶的喜爱。

本文立足于视觉传达专业教育课堂,以茶叶包装为例重点阐述了视觉传达专业教育改革的路径、价值和方法,提升专业建设内涵,对视觉传达专业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先导理论探索意义。

关键词:视觉传达;茶叶包装;高校;教育改革

1引言

眼球经济盛行的时代,视觉所传达的内涵和意义不仅仅是售卖商品,更重要的是其包装左右了消费者的选择。

消费者获取信息最直接的方式是视觉,人类是视觉动物,第一印象起了决定性作用,商品的外包装勾起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一般地,视觉包装印象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消费者对事物的看法。

基于以上判断,国内外的商家逐渐加深了对商品包装的视觉传达设计。

网购的逐渐流行和大众化,商品的外在包装和图像也获得了消费者的认可。

这就是视觉传达的重要作用和视觉效应。

中国茶叶历史久远而经典,是中华民族50智慧的结晶,随着消费者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品茶论道在当今快节奏生活里仍然盛行,成为未曾中断过的文化脉络。

在近代史中,饮茶走进平民百姓,不再是奢侈品,很多人饮茶当作养生、提神醒脑的一种方式,在超市、便利店里,红茶、绿茶,各种茶饮料货架摆成了一排排一列列,成为消费者的日常生活必需品。

品牌也是日渐丰富,康师傅冰红茶、王老吉等等。

除了液体茶饮料,还有固体茶叶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消费者在购买茶叶时,很难透过外包装闻到里面的气味进而判断茶叶品质,更普遍的现象是从外包装的精美程度上来判断茶叶品质,

尤其是气味差距不大时,大多数消费者选择包装精美的茶叶产品,即使价格偏贵一点也没有关系,这说明消费者可能会选择更具有品味的茶叶包装。

传统茶文化中禅宗精神、道教精神、茶道对中国高校视觉传达专业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促进当代视觉传达专业教育改革的强大力量。

学者们普遍认为专业教育是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在文化多元化的强大背景下,中国茶文化需要借助视觉传达专业教学改革传承下去,形成接力与创新。

2中国传统茶文化发展

茶叶最初是神农氏发现的,是一种草药,后来茶叶逐渐在中华大地蔓延开来。

中国考古学家比较公认茶文化起源于春秋时期,“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根据《神农本草经》的记录可见,当时人们已经认识到茶的解毒作用,茶叶也从最初的药用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中。

随着人们对茶认识的不断提高,野生茶移植到家庭菜园或山区种植,形成了大量的茶山、茶园。

中国传统茶叶种类繁多,有红茶、绿茶、花茶等等,产量占亚洲总产量百分之八十以上,茶文化也在不断变革和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精髓:1.禅宗精神,僧侣之间认为茶具备醒脑提神、止渴生津的作用,让人心气平和、宁静淡雅,心态上与佛教所追求的宁静相同,所以寺庙是重要茶室活动,文人之间会友、饮茶、作诗非常盛行。

2.道教精神,道教认为世间万物在周而复始的不断循环中进行,通过不断修炼和提升,修身养性,通过泡茶、品茶度化自我,把肉体和精神合在一起,与大自然无缝融合。

3.茶道,小到儿童,大到老人,无不有饮茶的习惯,中国传统茶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茶道。

例如,蒙古族饮用的奶茶,是用砖茶和牛奶、黄油等熬制而成,咸味与甜味奶茶有非常大的区别,在饮用时要随时保持热度,加之炒米和奶豆乳,成为蒙古族招待外宾和亲朋好友的重要饮品,使用长柄勺子跪式加茶也变成一种礼仪。

茶道可谓自成一体,最初也是由中国人建立的,方式更是多种多样。

在唐朝时期,有日本、韩国等学者来到中国,并将茶道文化传递到了本国,可见茶道文化影响深远。

我国的茶道与儒家、道家等都关系密切,茶道在交流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敬天地、敬君臣,甚至还有茶礼,通过品茶达到一种境界,意在逐渐体会意境深远。

3茶叶包装现状调研

高校视觉传达专业教育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茶文的涵养,这是客观要求,也是茶文化继承和发展的需要。

古代中国茶文化影响了日本、英国等国家,当代,我们要把茶文化发扬光大,将其独特的内涵和精神贯彻到视觉传达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时代价值。

茶叶的包装受到历史的影响而改变,视觉传达包装不仅注重表现茶叶的品质,更重要的是再现茶文化精髓。

很早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发现茶叶是易串味物质,用纸包装起来能储存更长的时间,也能保持其原有独特的风味不便,因此,现代设计者们设计出了各种盛放茶叶的器具,起到防潮防虫、保持原有气味的作用。

中国是礼仪大国,自古以来注重礼尚往来,茶叶是首选礼品之一,每逢佳节,茶叶的需求量必然大增,而消费者选购茶叶的重要因素就是看包装,近年来,茶叶包装的花样增多了,

包装上逐渐使用了特殊的材质,崇尚给消费者带来美好的感受,包装设计同时也表现出品牌魅力和品牌文化。

但是,现在市场上卖的茶叶,有的过度追求包装的精美,忘却了本质内涵的提升,使得用在包装材质、包装设计和运用色彩上的成本大增,而茶叶含量特别少,给人头重脚轻的感觉,出现了本末倒置的现象。

在茶叶产品上下功夫是必须的,但不能忽略茶叶本身的内在价值,需要在茶叶设计包装上严格把关,注重环保,最好能回收利用再次包装,也节省了材料。

4茶叶包装视觉传达专业教育改革的理性探索

在中国传统茶文化中,不难发现其文化脉络,探索视觉传达专业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商家的价格战只会造成多家受伤的局面,要想改变现状,视觉传达设计十分被看好。

感知、理解是视觉传达媒介所要表现出来的东西,这些改革包括:(1)探索环保设计。

中国人热爱养生,但近年来的雾霾等环境问题凸显使得消费者逐渐增加了环保的认识,在茶叶包装设计上,消费者对过度包装的认识更加清晰,追求简约自然成为新时尚,消费者的眼光是犀利的,他们明白用在包装材料上的成本会转嫁到消费者购买的售价中,消费越来越理性。

(2)弘扬传统茶文化。

中国茶文化不仅影响了中国,还传承到了日本、英国等国家。

所以在茶叶包装设计时,要加入中华民族特色,将中国元素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

变换字体体现中国书法的博大精深,变换色彩,体现热情奔放充满活力的状态,除此之外,背景还可以设置淡雅从容的山水画,体现喝茶人的胸怀,也可以设计采茶姑娘的背景,让消费者浮想联翩。

(3)探索地方特色。

体现地方民族特色的包装设计充满了神秘,尊重茶文化,弘扬茶文化,是视觉传达专业教育改革的历史使命。

中国地大物博,南北方都有特色茶产出,各种名贵茶叶层出不穷,茶叶的气味和口感上差别也较大。

因此,在茶叶包装设计和品牌定位上,需突出地方特色,讲究风土人情,巧妙地把地域文化和故事传说融入到包装设计中,扩大品牌知名度,促进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易华.中国茶文化对茶叶包装设计的影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徐雪松.视觉传达专业展示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包装世界,(2):42-44.

[3]杨静.茶叶包装设计探究———以桐柏茶叶包装为例[D].河南师范大学,.

[4]程蓉洁.关于视觉传达专业教学改革的理性探索———以茶叶包装设计为例[J].福建茶叶,(11):184-185.

日本教育改革对我国日语教学的启示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我国的日语教学规模不断加大。

本文在阐述日本教育改革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探讨其对我国日语教学的相关启示,即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优化日语教学的思路,关注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重视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期为日语教育提供有益借鉴。

篇7: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核心任务的论文

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核心任务的论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xx—)》提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提高教育质量是面对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新形势,面对人民群众接受优质教育的新期盼的战略选择,反映了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迫切要求。

推进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教育质量是关键。没有一流教育就没有一流人才,就不能建设一流的国家。当前,我国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职业教育不断发展,孩子“有学上”的问题已初步解决,而“上好学”成为老百姓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无论是国计还是民生,提高质量都是当前教育战线最为紧迫的任务,我们必须切实把教育工作的重点放到提高质量上来。

提高质量必须树立科学的质量观。用什么样的标准衡量教育质量,是关乎教育发展方向的重大问题。以分数为标准的质量观损害学生身心健康、阻碍创新人才培养。树立科学的质量观,就是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面向全体学生,注重能力培养。各级各类教育应自觉遵循科学的质量观,学前教育要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义务教育要确保适龄儿童少年都接受良好的教育,高中教育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职业教育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技能,高等教育要努力营造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氛围。

提高质量必须走内涵发展之路,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教育事业发展到新阶段,必然要从重数量规模向重质量内涵发展转变,这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内在要求,也是解决“上好学”问题的必由之路。当前教育工作的重心,要更多地关注教育教学,教育资源要更多地向学科和师资队伍建设倾斜。要引导鼓励学校办出特色,积极探索发展模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接受适合的教育。

提高质量必须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专业化教师队伍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有力保障。要完善培养培训体系,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要创新人事管理和薪酬分配方式,引导教师潜心教学科研;要健全教师管理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完善教师退出机制;要强化师德修养和教学能力训练,提高教师培养质量。

提高质量必须建立健全质量保障体系。我们要按照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逐步建立符合国情的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形成质量监测的长效机制。同时要建立多方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机制,探索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多元评价方式。

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随着教育规划纲要的贯彻实施,经过的不懈努力,我国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会不断扩大,教育质量将整体提升,培养的人才素质将显著提高。

篇8:教育改革教师心得

新学期,全市至上而下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教育教学改革的热潮,我校组织全体干部教师学习了《肥城市整体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施方案》和《肥城市整体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学习资料选编》,我深受感染和启发,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结合自身与学校实际,学其精髓,把握内涵,深刻领会,提高课堂效益。

在我的以往课堂教学中,我也想过用“主动是学习之本,活跃是课堂之魂”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但总是在思想上有所顾虑,担心学生不会学习,担心学生学不好,担心把学生给耽误了,担心课时紧,任务重,没法完成被学期的教学计划。另外,我还担心学生在课堂上玩大于学,一堂课下来,学生没有掌握该掌握的知识。改革可能成功,但不意味着百分百的成功,教改失败又怎样来弥补?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尝试让学生自己来实践知识的获得过程,自己对照课本进行自学,并且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互相交流,互相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乐趣,找到自我。学习是一种快乐,我们也“学着乐,乐着学”,使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活动的课堂、自由的课堂、和谐的课堂、激情燃烧的课堂、回旋着生命旋律的课堂。

在教学中,要给学生一个足够的空间,从而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成功地快乐,进一步激发求知的欲望,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赞诃夫说过:“书知识如果没有经过教师心灵的加温,传授越多,学生将变得越冷漠、越无知”。教学中,我深深地会到课堂教学改革会让教师轻松,让学生快乐;课堂教学改革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也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课堂教学改革中学生可能会改变他们的一生,新课程中的教师也将焕发出新的生命。教师将与课堂教学改革同行,将与学生共同成长。

相信我们在这次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中,激发自身的活力,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创新,一定会使学生向“学会学习”这一最高目标迈进。相信自己也会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不断成长,只要我们不断学习,在教学中努力贯彻新课程的理念,不断进行教育教学上的创新。

近段时间,我利用工作之余,积极投身到教研教改知识的学习当中。我认真学习了魏书生、李镇西等教育名家的教学实践经验、教学杂志上面有关教研教学的文章,以及介绍杜郎口教学模式的《课堂的哥白尼革命》一书。通过学习,我充实了自己的教学理论,开阔了自己的视野,迸发了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改革的热情,现将学习中个人的片面认识,简要汇报如下:

一、加强修养锻钢须硬自身

魏书生老师通过自己潜心研究教育,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以他全新的教育理念,走出一条教学改革的新路。作为语文课老师,他长时间不进教室,不讲课,学生照样自觉主动的积极学习,取得优异成绩。作为一名班主任老师,仍能从繁琐的班级管理工作中解脱,让学生成为自己的助手,从容应对班级管理。这让我们觉得不可思议,而读后认真思考,魏老师之所以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不仅取胜于科学严谨的管理措施,还取胜于自己崇高的人格魅力。首先他用自己博大无私的爱感染学生,发现学生的优点进行赏识教育,学生做错事没有斤斤计较,抓住不放。

不仅不体罚学生,而是让学生唱歌或做件好事改正错误,在充满爱的教育中真正体现出在学生心中伟大地位,学生受到感染,主动认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老师胸怀坦荡光明磊落。学生才会承认自己所作所为,心悦诚服地接受惩戒。其次,他能身体力行,以他自身的行为做表率,毫不懈怠地带领学生无论是在严寒或是酷暑,从不间断地锻炼身体,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学生具有坚强不息的拼搏精神,形成坚忍不拔的坚强的意志。

作为每一位教育学生的老师,我们的工作对象是长知识学本领有思想的学生,这决定我们的工作具有特殊性,我们要想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的学生,我自己必须是一名德才兼备,勤奋好学、吃苦耐劳的老师,要想锻造出好钢材,自己先要有扎实过硬的技能。

二、沐浴书香汲取知识营养

当今时代,科技飞速发展,知识实时更新,不学习不仅不能与呼唤学习型社会这一大需要相协调,还有愧于代表着进步与知识的“教师”这一称号,更不能很好地胜任我们的工作。纵观当今教坛,教育前辈和教育同仁就教学改革做出了不懈努力,有很多宝贵的成功经验无偿的供我们学习,我们只需采取正确的学习态度就能轻松获得成功。反思自己的教学,虽然有新课改理念的融入,但自己的教育技术手段还很落后,大多数情况下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靠激励措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偶尔用上录音机就能使学生欣喜若狂,学习积极性大增,课堂教学效果极佳。

试想,如果在先进教学模式下,我们把预设的课堂问题,以及参考答案制作成多媒体课件,用影像画面创设课堂情景,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学习知识将会是怎样的享受,课堂效率和课堂效果将会有怎样的飞跃,而本人在教育技术的运用方面,知识几乎是空白,因此,我要从头再来,积极学习。

今后,我要继续努力,践行教学改革,使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活动的课堂、自由的课堂、和谐的课堂、激情燃烧的课堂、回旋着生命旋律的课堂。

篇9:教育改革教师心得

新一轮课程改革是一场传统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革命,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新课程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因为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要,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回顾我们所走过的历程,其中有艰辛也有欣慰,有苦涩也有甘甜,有挫折也有进步,使我们对新的课程改革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使我们有了全新的转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教师角色,从“前台”向“后台”定位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首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教师的角色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课堂不再是教师表演舞台,而是师生交流、互动的天地。教学不是为了控制学生,而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因此,教师首先应当准确定位,从讲台走向学生,以追求进,以学论教,以学定教。将课堂教学的视线集中到学生身上。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师进则生退,师退则生进。教师在课堂为学生学习腾出的空间有多大,学生发展的余地就有多大。

例如在《桂林山水》一课中,教师剪辑了一段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录像,让学生在课堂里朗诵,制作一个简易版的现场MTV。学生情绪高涨,自排自编,分工合作。而教师则在旁充当助手。

二、师生交往,从“学说”向“对话”发展

现代心理学认为:儿童在无拘无束的时候,在轻松、愉快、和谐的环境中,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记忆力增强;反之则思路阻塞、反应迟缓、心灵封闭、无创造性可言。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一个充满激情与活力,有待于点燃的火炬。”因此,课堂改变教师的“话语霸权”,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平等的教育环境显得尤为重要。通过交往,重建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对话,开放学生的心态,凸现学生的主体、张显学生的个性、解放学生的创造性。改变以往“教得辛苦,学得痛苦,结果还是不满意“的现状。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例如,在教《记金华的双龙洞》时,先让学生跟着小导游边看录像边听解说,到金华的双龙洞去走一趟。接着让学生按用文章中的一句话说说金华的双龙洞是一个怎样的地方,然后让学生质疑,学生提出的大多数问题集中在“双龙洞有哪些特点”这一关键问题,抓住了这个问题,也就解决了文章的重点。这节课的一开始就给学生创设了新颖独特的学习环境,激起学生质疑、解答的兴趣。学生通过自己的参与,体验到创造性学习的乐趣,因而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学习方式,由“教师讲解”向“自我感悟”深化

目前的语文教学似有“满堂灌”走向“问答式”的倾向,包括所谓的“启发式”教学,有的实际上走进了“问答式”的“胡同”,只是略变了一点花样,由教师讲变成了学生讲。从教学发展的现状来看,这种教学存在着以下不足:1、不利于培养学生“善思”的品质,“分析课”往往不需要学生去思考,“问答式”教学也只能让部分学生发展表“高见”,造成大多数学生思维的禁锢。2、不利于形成学生良好的学法。教师的讲解往往只是“一孔之见”,学生还是不知道怎么学。3、不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阅读不单是认知活动,更是情感活动,应在一读一研一悟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悉心品味,与文中人物同悲欢、共爱恨。这种情感是语言难以表达的,教师和学生的感受也只是一家之言,难以引起共鸣。

总之,新课程是一片广阔的天地,不但改变了教材和教法,它更从思想深处改变了教师的教育理念,现在,新课程已经越来越深入人心,它需要我们第一线的教师们认真地钻研、扎实地实践,及时地总结,长此下去,新课程之花必将越开越艳,并能结出素质教育的累累硕果。

相关专题 教育改革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