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老家》美文欣赏

墩墩猫猫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墩墩猫猫”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快乐老家》美文欣赏(共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快乐老家》美文欣赏

《快乐老家》美文欣赏

每个人的一生当中,都会有这样那样的情结,飞逝的岁月,总是会给人留下太多太多的烙印。以往的那些陈年旧事,时时的在脑海里翻腾,溅起无数的浪花,信手拾起几片,细细的回味,那便是有关老家的那些尘封已久了的,快乐的记忆。

——题记

几年来,已经习惯了每天早晨四点起床上网阅读散文。每每登陆都是看见那些年轻人发布的散文—我许你这个吧;我许你那个吧 ;细细品读起来,那些婉约优雅的文字,也无不赏心悦目,更有青年人的卿卿我我,缠缠绵绵的爱情表白。也会一阵阵的感动。这些于我这个年龄的人来说,早已是可阅而不可说的了。然,见人家都有如此上乘的表现,也刺激起了我的某种欲望。于是我也想写一点什么了,我也许你一点什么吧,就这样,我许了好几天也没许出个子午卯酉来。干脆趁着我脑海里的浪花还正在翻腾中,随手拾起几朵,供大家品尝。愿大家和我一起分享那这不尽的快乐。

我的老家是赤峰市敖汉旗北部的一个农村。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也正是我十多岁的光景,在我的记忆里要说最快乐的`事情,当属过年了。每逢临近过年的前十几天大人们就开始张罗着淘米、扫房、磨面;我们这些小半桩子则是就知道一个劲的傻作。偶尔还会闹出玩火连荒的闹剧,事后免不了的一顿笤帚嘠答,不但不委屈还哧哧的偷着笑;那个时候的除夕夜还没有电视机,更没有春晚,再说就是有电视机也没有电啊,就连扑克牌都是大人用中药盒的纸板剪了画成的。即使这样,我们这些小半桩子仍然聚集在生产队的大炕上,叫闹撒欢的宣一宿的战,到了大年初一的早晨,再看我们几个,一个个被柴油灯熏的和小鬼似的,还互相的你瞅瞅我,我瞅瞅你的笑个没完。早饭更是顾不得回家去吃,就是等着看过一会的蹦牛活动,要说这蹦牛啊那就更是开心至极的事情了,怎么回事呢?就是,生产队的饲养员早早的就把十几个耕牛喂好了,在喂牛的时候,由饲养员偷偷的把整挂的鞭炮牢牢的栓在牛尾吧上,当主持人下令开始了,饲养员就首先从最里边的开始依次点燃牛便发疯似的冲向当街四处奔去。由于这个活动极具危险性,所以我们这些危险分子早早的就被看护了起来,如果一时不注意哪个小半桩子跑进牛槽附近,那事儿就大了。非出人命不可。

我现在还记得当时我们生产队的饲养员姓周叫什么谁也不知道。由于他还不到四十岁的年纪却总是剃个光头,穿一条勉裆棉裤腰间扎一条看不清颜色的布腰带。整天佝偻着个腰,所以大人们都叫他“小老头”你别看这个小老头其貌不扬啊,他可是喂牛的高手,哪一头牛的脾气他都了如指掌,所有的牛也都视他为友,再调皮倔强的牛在他手里都是特别的温顺。

这不是早晨刚刚奔出去的牛谁也不用担心找不回来,小老头是有办法让牛回来的。

我们这里有个规矩就是除夕夜的饺子不能吃光了必须得剩下一些留着“压锅”;所以大年初一早晨就谁饿了谁就吃几个饺子。我们也是各自回家吃几个饺子返回生产队继续宣战。

小老头呢则忙里忙外的往牛槽里添加饲草,等过一会牛回来就自己去吃草了。等邻近中午了只见小老头拿起拌好牛料往牛槽里掺拌后用拌料的模板在牛料斗子的边上敲打一阵后。果然那些奔出去的牛都回来了。小老头便依次由把牠们栓在牛棚里开始吃起草来。

这就是在我脑海里随手拾起的一朵浪花。目的是为大家提供一朵乐趣,更多的则是为了永远不要忘记我的——快乐老家。

篇2:有关老家的美文欣赏:老家的夕阳

生活在他乡,喜欢看落日。每当夕阳西沉的时候,我的眼球便总是被它吸引着,感觉那轮红日就静静地挂在老家的桦树梢上。透过树枝的空隙,温柔的光偷偷的钻过母亲锅屋的那扇小窗,跃进母亲小桌子上的酒杯里。“嗞”地一声,酒,流进母亲日趋干瘪的嘴,她的脸上也渐渐布满了晚霞。

现在的母亲很孤单。太阳从早上转到下午,像个孤独的行者。母亲也是,也不知道忙些什么?只有到黄昏时才有空闲静静的享受一会。父亲没去世时,这个时候他总是监督母亲的酒杯,当她倒满第二杯时,父亲说:“喝干了这杯就差不多有三两酒了,不能再喝了”。谈谈笑笑中酒杯又见了底,母亲举着喝空的杯子,像个孩子:“再倒一点吧?一点就好了”。父亲又倒了一点,举起杯子对着夕阳的光看了看,赶紧扭紧瓶盖:“这回再说也没用了”。母亲笑了,皱褶的脸上像盛开了的菊花。

现在锅屋里只剩下她一个人了,在小桌边独饮生活这杯辣酒,醉过吗?我们一直担心,但也只能说是担心,有时这个时候打电话回去问问。锅屋里母亲坐的对面原先是父亲坐的小木椅还是那样的摆放着的,只是母亲的脸上那朵菊花不再怒放。

外公外婆都三十多岁的时候才生了母亲这么一个独苗,那自然是他们的心肝宝贝。六,七岁时,晚上母亲不含着外婆的乳头都睡不着;十二岁前,走路都要骑在外公的肩上。母亲说,六月天,外公去地里锄草也要驮上她,胳肢窝夹着草席,一只手提着锄头,挑着个酒葫芦。到了地头,寻棵树下,放下草席让母亲在上面玩,酒葫芦挂在树茬上。外公锄一个来回的草就摘下酒葫芦喝几口酒,解解渴,再逗逗她玩一会。当外公的背影渐渐远时,母亲忍不住也偷偷摘下酒葫芦……

这些都是我长大后母亲说的,说这些话的时候大都是我们几个不听话惹她伤心的时候。她的话很明显地表明,她也是出生娇惯的,现在什么苦都能承受,我们怎么就不能?

我们听了也就笑笑,听的次数多了我们也渐渐懂事了,有时就会数落她年纪大了,说的都是老掉牙的事情。外公外婆我从来没见过,就连他们长的什么模样也想象不出来,更没有母亲的那种体会,自然在心里没有什么感受的。但我们知道,父母用锄头、钉耙、铁锹、用手、用肩,还有汗水,甚至泪水在村外的土地里精心呵护着他们的庄稼。我也是父母的庄稼,当他们收获了土地上的庄稼后,再用来供养我们,我们成熟的时候,他们的腰也渐渐弯了,发也渐渐白了。

我的父母是这样,程家墩的父母们也都这样,我想,所有村庄的父母可能大都这样。几十年来这样,几百年来也许也是这样,只是到了我们这个年代(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又多了一个让人揪心却又无奈的“牵挂”二字。

时常回家的时候大都在黄昏时分。别人开车回家三个多小时,我却要五个小时,年纪大了吗?感觉自己就是奔向那黄昏的夕阳而去的。

在村庄里,我时常看见那些曾经脾气能稍微一点就燃的中年人,大都走路迟钝了,再也听不到那清脆的脚板踏在泥路上的“叭叭”声响。门前的老周九十多岁了,在我小时候经常去菜园地的路上看到过几次,每次都是拎着菜蓝,我说:“还要下地啊?身体搞坏了,志兵又要从宁波回来服侍你。”他笑笑,声音不大,似乎有点难为情的样子:“只种点小菜地哦,种了一辈子庄稼的人不能连小菜也去买吧?”这么简单的话竟让我语塞。后来再见到他,我的车子就远远地停着,我不想按着喇叭打乱了他缓慢的步子,更不想催他退到路边让我的车子过去。看着他手里拎着一篮子的小菜,我便想起每次回上海时母亲硬往我后备箱里塞满的绿色。

村西的老杨老夫妻俩也经常看到,有时离得近了,递上一根烟,老杨总是将手先在衣服上揩一下再接过香烟:“家来了?应该的,应该经常回家看看。”我点点头,听着这朴实的乡音感觉有点酸。

还有志学老娘,九十一了,仍旧体板硬朗,只是耳朵有点聋,老伴去世的早,儿女也都在外面。每次见到我都声音很大:“家来了该?”我回答的声音也不低她却听不见,似乎也不听,就径自从我身边彳亍过去了。母亲说,去年年底父亲走了后,她一个人睡有点怕,就经常叫她晚上陪她睡。我想说,她都九十多了,万一?可终究没有说出来,父亲刚走,母亲孤独、恐惧,这漫漫长夜,有个人陪她,即使说的话听不到,但有温暖。我又有什么理由去干涉?

上次回家在家里只呆了两天,母亲开心得像个孩子。得知我就要回上海,母亲跑到菜地里挑了许多蔬菜,还装上坛坛罐罐的腌菜,说要让我带回去,给她孙子、孙女、孙媳妇吃,我说不要了,但怎么拦也拦不住她。

回上海的头天晚上儿子也回去了,临走时车子便由他开进了程家墩去装那些坛坛罐罐。我没有随车回村,蹲在村前的公路边沿,看着眼前土地上的玉米秧子发呆。我怕我控制不住自己:以前每次都是老父靠在门框上向我挥手的,现在我怕车子掉头那一刻见到母亲眼角的泪和抽动的嘴唇。

但能躲避得了吗?

车子向东急驶的时候已是下午两点了,儿子说回“家”吃晚饭差不多。我没说话。阳光透过车窗像床无形的被子盖在我身上,暖暖的。但我知道此刻太阳已经偏西,又一个黄昏即将来临,又一个夕阳即将挂在树梢上,在它仍旧绚丽,未被黑夜吞噬之前,我们真得好好珍惜它。

我在音乐的催眠下昏沉沉的,但眼角已经湿润。

公众号:红罗山书院

篇3:老家的磨坊美文欣赏

老家的磨坊美文欣赏

三十多年没有见到老家的磨坊了,现在不知道变成了啥模样?有时突然想起了它,就会思绪不断,引起我无限遐想,因母亲早年在副业当会计、在磨坊上班的缘故,我就与磨坊结下了不解之缘,我在那里吃过花生饼、烤过大烘炉、帮过磨面粉、做过木头枪,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使我永远难以忘怀。遥想这个寄托着我童年欢乐、少年遐想的地方,使我对家乡这个老磨坊、老地方触发起老感情,产生了新感想,家乡老磨坊的故事像电影一样一幕幕浮现在眼前。

老家的磨坊在十里八乡都很闻名,它坐落在村子的南大街上,在有着500多年树龄的大槐树一旁,不熟悉的人只要看到了大槐树,也就找到了磨坊。磨坊坐北朝南,暗红色的油漆大门十分引人注目,大门两侧是一排整齐的平房,平房的右前方有“一机一井”,这里的柴油机在周遭属先进设备,这眼机井在十分干旱的年代都没干过,它用不竭的流水供机械循环、副业工收工洗濯,这眼机井也派上了大用场。

我习惯所称的老家磨坊,其实不只是磨坊,这是一个拥有几千平方米的大院,大院里合理地分布着各类加工店铺,院大门的西侧全是磨坊,东侧是木匠铺,中间则分布着铁匠铺和油坊。遥想三十多年前的.大院里,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磨坊里传来隆隆机声和欢声笑语,铁匠铺燃起熊熊炉火,不时传来大小锤敲打声,油坊里传来铿铿锵锵声和相伴而来的号子声,木匠铺传来有节奏的锯木声和无节奏的刨木声,奏响了和谐进行曲,好不热闹,这里成了全村的经营交易中心,也成为周遭村老百姓粮油加工基地。当年的磨坊紧张而忙碌,人来人往,络绎不绝,相隔三里、五里的老百姓经常光顾这里,有的骑着自行车带上一袋子花生米和空油桶而来,带回去的是散发着浓浓清香的花生油,有的用小铁车推着小麦、玉米来了,返回时,满载着白白的面粉和黄橙橙的玉米面,老家的磨坊给十里八乡的老百姓带来了方便,给全村副业带来了丰厚的收入。

因我与磨坊有缘,当年,这里自然而然就成了我经常光顾的地方,放了学,我就喜欢到磨坊里玩,天长日久,这里就成了我的乐园,给我童年、少年增添了不少乐趣,也增长了不少见识,在忙忙碌碌的磨坊里,我一会儿帮着提提面粉袋,一会儿添加着粮食。在热气腾腾的油坊里,我了解了整个榨油过程,亲眼目睹了榨油工汗流浃背的忙碌身影,亲耳听到了他们喊着号子榨油的震撼声。在红红火火的铁匠铺里,我看到熊熊的炉火映红了打铁匠人的脸膛,炉火光一闪一闪,大铁锤一大一小,弧度一高一低,我也看懂了打铁的原理,拿小锤的是师傅,抡大锤的是徒弟,小锤轻轻指到哪里,大锤就重重落到哪里。在木屑四起的木匠铺里,我看到了刚学会木工的表哥和另一个年轻木工有节奏地拉大锯,其他的匠人则眯缝起眼,瞅量瞅量这个,敲打敲打那个,做着各式各样的桌椅条凳,空闲的当儿,一位技艺高超的木匠为我做了一支十分精美的木头枪和学校里要求做的红缨枪。老家的磨坊给我童年、少年时光带来了欢乐,给我后来的岁月带来了回忆和想象。

回眸老家的磨坊,这是一个不平凡的地方,这里走出了全国“三八红旗手”,山东省人大代表;走出了共和国军人,走出了平度市第一代女报务员,也走出了村里第一批女拖拉机手,老家的磨坊,不仅是加工粮食的地方,它更是培养人才的地方。

篇4:美文:老家

美文:老家

我跟老家犹如风筝和线,无论我飞多高,飞多远,老家总能牵着我回来,快乐无穷,回味无穷。

一说是老家的养育之恩。老家是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的地方,是根,也是本。离不开,割不舍。在童年、少年,老家给了无穷的快乐,伴着玩耍、伴着嬉闹、伴着成长,圆了天真、纯真的无穷尽的梦想。犹如母亲温暖、宽厚的胸怀,任我们耍性子,撒娇气,欢乐无限,快乐无穷。历数过往旧事,件件耳目一新,件件令人怦然心动,似在昨天。上学出门在外,远在他乡,但老家的粗茶淡饭、土炕土屋、鹊窝鸟影、淳朴热情,时时魂牵梦绕,不可忘却。时日已久,便莫名产生回老家的念头,愈想愈烈,挥之不去,淡而不忘。匆匆中回了一趟老家,竟了却了凡夫俗子的一切心愿。心不慌了,气不躁了,魂不飞了,神不溜了。平日烦心了,寻不到好的良药,唯一能够解决的办法就是回趟老家,哪怕是在老家的土炕上倒头睡一觉,烦心事立马消失,忧愁的心情瞬间变得快乐,心里爽朗朗、清快快的,一如雨过后碧蓝的天气,高远宽广。这,就是老家,这就是心的归宿。

一说是老家的变化。经过近年来的风风雨雨,老家的喜鹊窝不见了,低矮的土房子不见了,凹凸不平的道路不见了,袅袅的炊烟不见了。宽阔平坦油亮的柏油路如同淳朴憨厚家乡人的内心,很实在。家家红墙砖瓦房,气派、时尚、实用。街面的绿树生机盎然,将整个村子装扮的`分外美丽,格外好看。昔日的闲人、杂人不见了,“白话台”也消失了。从房子硕大的玻璃窗和瓷墙红瓦,可看出他们的辛劳和劳动强度。呆上一天,也未必能见到闲人熟人。观念所致,乡风淳朴,竞相发展,不甘落后。这,就是我的家乡人。

孑然一人,信步街头,虽半晌不见人影,但我却不感到孤独,寂静。深深长长的街巷,宽宽阔阔的院落,齐齐整整的屋舍,葱葱绿绿的杨树,都能看出家乡人的思想,读出家乡人的品质。

老家,俨然是一部百看不厌,弃而不舍的大部头书。打开扉页,篇篇传奇,字字动人。总也看不完,读不罢。

只顾读书,竟忘了读过的次数。

篇5:美文欣赏:快乐

美文欣赏:分享快乐

从我家到学校大约三百米,每天早上我总是步行去上班。

上班的路上风景无限:出门三十米就是一个菜场。每天当我从菜场外经过的时候,几个老爷爷老奶奶已经在菜场外的路边上,摆好自己的摊位,招徕过往的顾客了。其中有位六十几岁的老大爷,他的右膀六年前被脱离机轧掉了,每天早上都要骑自行车走十五里路,从家里来这里卖蔬菜。由于我天天从菜场门口经过,他跟我熟了,我从来没见他有一丝忧愁。早上他见了我都笑嘻嘻地跟我打招呼。

往东走十米就是一座宽宽的水泥桥。桥上靠北边的栏杆有一个做烧饼的。夫妻俩四十上下,每天早晨天不亮,他们就把做烧饼的炉子用板车拉到桥上。当我去学校路过那里时,他们已经做了几炉烧饼。一见我,都要热情地喊一声“陶老师,早呀!”

继续往东走,接连遇到熟悉的人,不住的打招呼。彼此都很亲密,脸上都挂满笑容。你会觉得“生活像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这句话是多么的正确。

离学校三十米是一个建筑工地。工地不大:两个木工、两个钢筋工、六七个瓦工、七八个小工,仅此而已。我从这里经过的.时候,工人们已经干得热火朝天了。尽管初春的早晨充满寒气,可他们都褪掉了棉衣,头上热气腾腾。他们有的哼着小调,有的打着号子,是那样的和谐与满足。看着他们那充满阳光的脸,所有的不快都抛到九宵云外了。

还没进学校,一声声清脆的“老师好”就飘进了耳朵!听着孩子们银铃般的笑声,看着他们天使般的笑靥,你想装着忧愁都不像!

还没呢。来到了办公室,快乐才进入高潮:荤素搭配的早间新闻正式开始播出。尽管“村长”许小妹已经口头提出辞呈,但每天早上的荤话大部分因她而起,说过后又立即表示,明天坚决不说。可她特别健忘,到了明天她好像又不记得昨天说过的话了。直到早读课铃声响了,大家才夹着课本笑哈哈地进教室。

每天生活在这样的氛围里,你能不快乐吗?

篇6:关于荷花的美文欣赏:老家湾的荷花

车子开到万年山上,刚好万年寺的钟声敲响了。

“铛铛铛——”,钟声金属感十足,蕴含了禅意。所有的事物瞬间归于宁静,好像都要倾听,都要沐浴,都要享受。钟声在夏风中更加清脆悦耳,穿透力和感召力极强。我赶紧双手合一,用耳朵听钟声,也听风声。夕阳靠在山上,又红又大,余晖和钟声一起,笼罩了我所看到的一切。

站在万年山往下看,老家湾完全被荷淹没了,成为了碧绿的一湖。湖水满满的关住了整个村庄,田坎是看不见的,房舍、行人、玉米树、李子树、桃子树若有若无,自由地在水里飘摇,任随夕阳和钟声侵染,幸福得好像新娘。

我着急地想要被这湖水淹没,抵达那些幸福的新娘身边。

老家湾远离闹市,荷花是怎么生长,荷叶是怎么铺设,田坎是怎么弯曲,房屋是怎么修建,都是我关心的话题。我感觉我爱上了世界,爱上了人类,爱上了所有的庄稼和房舍,包括鸡鸭和牛羊。

车子从万年山慢慢下降,慢慢靠近了绸缎般的荷田。

一下车我就将自己消失在绸缎里了。我自由奔跑的样子,大呼小叫的样子,忘乎所以的样子,被除草的农民看见了,他们呵呵的笑起来,对着我笑,也对着满地的荷花笑。他们的草帽上、脸上、牙齿上,全是夕阳的颜色。夕阳也照在了我的身上,身边的荷叶上、荷花上。不远处田坎上的玉米树,在夕阳里骄傲挺拔,充满了雄性的力量。

我忽然停下脚步,傻傻地看着一朵荷花。它的枝干长长的从荷叶中伸出来,花朵肥大而健硕。花瓣上布满了血丝,阳光柔软的落在上面,血丝括弧一样合拢,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世界,真实而生动。再靠近一点,还可以看到阳光和血液在流动。所有的花瓣又都表现了张力,极力的舒展开来,吸纳了阳光,吐出了清香。花瓣上,荷叶上,几颗水珠晶莹剔透,将乡村的傍晚全部装在里面,圆润得好像种子马上就要爆裂,就要发芽。

“咚咚咚”,荷叶下面发出声音,那是鱼戏莲叶间的欢乐,也或许是青蛙在跳跃。

我闭上眼睛,用鼻息和一朵荷花交流。我呼出心中的浊气,吸进荷花的清香。我需要用这样的方式来洗涤自己,纯粹自己。我好像诗人一样深情,但却忘记了描写荷花的诗句。面对这一地荷花,脑海里纯净得只剩下万年山的钟声了。“铛铛铛——”钟声就在耳边,就在每一朵荷花上面,荷叶上面。钟声也飘到了一幢幢川东北民居的小屋上,屋顶正冒着炊烟,袅娜的姿势,给了我无穷的温暖。我忽然想哭,感觉到了内心无比的柔软,无比的喜欢这个地方。

是的,我喜欢这样的钟声,喜欢这个纯粹的地方。我开始羡慕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羡慕这些荷花,甚至每一棵李子树、刚出须的玉米棒、正在发育的丝瓜南瓜。那些认识不认识的人见面,都要相互招呼一声。万年山上有人吆喝,山下也有人会吆喝。牛要回家了哞哞叫起来,鸡鸭也跟着叫起来。万事万物,息息相通,彼此呼应。

人和物听惯了钟声的清脆,嗅惯了荷花的清香,人和物就具有了善良的本真,纯粹的心性。老家湾这个地方,是我梦中的家园了。

老家湾属于西充县双洛乡,和县城隔了好多山水,隔了常林、凤鸣、观凤、青狮几个乡镇,大约一个多小时车程才可以抵达。而县城莲花湖的荷花、莲池张澜故居的荷花、观凤嘉禾兴的荷花,因为占据了地理优势,也具有一定的规模气势,看的人自然非常多。荷花开的季节,很多人便从城里走出来,从家里走出来,寻找一片属于自己的荷田。靠近荷花是为了欣赏,为了游玩,也有的是为了与荷花交换气体,洗涤自己,升华自己。那么,被无数人交换过气体的荷花,已经不仅仅是荷花了,成为了一个概念,一种需要了。

然而我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概念,一种需要。我需要的荷花干净纯粹,出淤泥不染,濯清涟不妖,不被世俗干扰,随时规范我,提纯我。那属于心灵的荷花,必定是一种精神,一种境界和力量。在这种力量支持下,我如荷花般亭亭玉立,在阳光下璀璨发光。

老家湾的荷花,具有了这样神秘的色彩了。

但以前居然不知道老家湾也有荷花,并且如此茂盛,充满活力。那么,现在既然来了,我就要将自己完全的融入进来,和这里的一切相亲相爱,相互沟通,相互爱护。我要当这里的人为亲人,当这里的土地和庄稼为亲人。我问了当地农民土地的产出,房屋的状况,道路什么时候建设,包括一日三餐的内容。要不要开办农家乐,要不要举办荷花节。当地人很纯朴,他们摘下草帽,——回答,样子很满足,脸上洋溢出荷花般的光。

钟声再次敲响,从万年寺降落下来。夕阳已经下山了,荷花还在神采奕奕的奔跑,不知疲倦,映衬了满天彩霞,还有我的心情。

公众号:天府散文

相关专题 美文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