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从观念谈起

李九霖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李九霖”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创新教育,从观念谈起(共8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篇1:创新教育,从观念谈起

创新教育,从观念谈起

创新教育,从观念谈起

――浅谈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

所谓整合就是将现代教育技术自然地融合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去。整合的最佳效果是二者的完美结合。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不仅仅是教学手段的变革,更重要的是教学观念的彻底更新。观念必须先行。我们认为,一个教师首先要有现代教育的崭新观念,然后才有教学手段与教学实践的全面优化。所以,从创新教育的高度认识现代媒体与小学数学教学是时代对教师的崭新要求。

(一)

要达到这样的目的,首先要破除对CAI教学认识的若干误区。当然,有一些顽固的认为CAI教学不过是电脑代替黑板、粉笔的教学,这样的观点当然不值一驳。但是,还有一些经常运用现代媒体教学的老师也会有的困惑,却不得不予以厘清。

困惑一、现代媒体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思维。

理由是现代媒体由于制作的成本比较高(这里指的是时间成本),而且必须在课前准备好,不能根据学生的发展及时调整课件的播放顺序、不能及时增减课件内容,不能显现老师没有预计到的、但学生新发现的有价值的创新样式等等。

对策:

现代媒体不是限制了创造思维的发展,而是为创造思维的发展提供了最好的平台。这以创造思维的发展平台是人类历史上所能提供的最好的平台,并且它还在一日千里的飞速发展着。诚然,我们现在不能在几十秒钟几分钟内根据学生发展制作出满意的课件,我们也无从抓住学生的突发灵感,并且立即显示在电脑屏幕上。但是,教师应该有意识的收集相关的课件资料,以便用的时候随时都有;也可以通过共享的方式,随时凋取所需资源。这是解决突发情况的必要准备,此其一。另外,作为教师,在备课和制作课件的时候,应该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创造思维发展可能达到的领域,事先做好充分准备,此其二。

然而,上面所讲的两个准备都是被动的准备;为了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教师应该主动。现代媒体能够展示几乎小学数学里所有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是现代媒体的巨大优势之一;现代媒体能够提供百倍于传统媒体的文字、图片、声音信息,将这些信息有机的组合,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有效方式之一,因为“组合是创新的捷径”。所以,积件的'形式准备课件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转变教育观念的要求。

困惑二、现代媒体束缚了教师主导性的发挥。

理由与误区一恰恰相反,这种观点认为现代媒体束缚了教师而不是学生。这种观点认为现代媒体代替教师成了课堂的主导,教师的亲和力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教师和学生都成了电脑机器的部分零件。不是由人来控制机器,而是由机器(电脑)来操纵人(教师和学生)了。

对策:

产生这种困惑的原因是我们还没有做到运用现代媒体象运用手臂、运用粉笔那样自如。一旦能够自如的运用现代媒体(至少包括电脑和网络),教师就等于多长了一条灵巧的手,多了一张讲解自如的嘴。

另外,运用媒体,不是减少了师生之间的亲近机会,而是大大的增加了这种机会。――有了网络,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几乎没有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只要有网络,教师和学生就可以随时随地交流,而不局限于教室这一狭小的空间,不局限于上课这一点可怜的时间。现在,简单的电子邮件就可以实现这一目标。

困惑三、现代媒体限制了学生空间思维、语言形成等的发展。

理由是现代媒体(特别是前几年开发的平面视觉效果的课件)大都是平面的,即使是三维的画面也是虚拟的,不利于学生空间思维的发展;而且,每一个知识的细节都由课件展示出来,学生就会产生懒惰情绪,依赖于电脑进行想象,以至于离开电脑就无法展开想象思维。另外,一方面,电脑大大的增加了视觉刺激的时间;另一方面,语言刺激,特别是学生自己开口读的机会就会相应的大大减少,从而不利于学生语言,特别是规范数学语言的形成。

对策:

空间想象能力要通过大量的表象感知才能逐步培养,传统教学手段往往不能形象的展示很多知识(特别是几何知识)的形成过程,而电脑却完全可以。比如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运用电脑能够将圆平均分成的分数达到肉眼所能看到的最多份数。至于语言的形成,更可以利用电脑的声音、动画等形象生动的展示出来,既是给学生的示范,也可以充当“带读”的功能。

综上所述,现代媒体为创新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教师应该找到现代媒体与数学教学的最佳切入点,努力用创造教育的思想把握现代媒体在小学数学中的融合。

(二)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整合现代教育媒体与小学数学教学,准确把握、巧妙利用二者的融会点,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一、演示知识的形成过程。

传统数学的误区之一是只求结果忽视过程;创新教育要求最大限度的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因为只有明了知识的形成、结构、链接方式,学生才能运用这些方式去创造新的成果。

在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时,我就运用了现代媒体,达到了很好的效果。我利用解霸制作了圆柱的展开过程。学生看到,沿圆柱的一条高剪开,然后慢慢的展开,最后在屏幕上展示的是圆柱的两个底面(圆)、一个侧面(长方形)。

但是,我没有停留在这一层次,而是继续问:“沿圆柱的一条高剪开,圆柱的侧面还可能是什么形状?”学生可以想象到还可能是正方形。然后又继续在电脑上显示:只要圆柱的高与地面周长相等,圆柱的侧面展开图就是正方形。然后继续问:“圆柱的侧面展开图还可能是什么形状?”学生答还可能是平行四边形。电脑显示:斜着剪开圆柱的侧面,展开之后就是平行四边形。还有学生提到,如果允许剪两刀的话,可能是什么形状。

在教学《球的简单认识》时,我也运用电脑,将球的各个部分、球的不同切面展示出来。学生就能够轻而易举的理解球心、半径、球面、通过球心的切面等。

这样,学生的空间思维和创造思维得到了同时的发展。

二、演示数的无穷魅力。

创造源于对所从事的活动深沉的爱。只有将数学的美、数学的魅力充分展示给学生看,学生才不会将数学视为畏途,从而创造出在成人看来哪怕是幼稚的可笑的“新”。

比如,在学完比例之后,我让学生思考:具有六个约数的最小的两位数是( 12 );它有哪些约数?(1、2、3、4、6、12);这些约数可以组成比例吗?

学生经过简单的思考,发现可以组成比例。

我又问:“只能组成一个比例吗?可以组成多少个比例?”学生经过讨论之后,找到了很多个比例。我将他们说的比例及时输到电脑屏幕上。最后,形成了这样的排列:

1:2=3:6          1:2=6:12          …(共九个)

2:1=6:3          2:1=12:6

6:2=3:1          12:2=6:1

3:1=6:2          6:1=12:2

…(共八个)      …(共八个)

由于这六个数可以组成九个“原始”比例(不允许重复数字,如1:2=2:4就不算),每个“原始”比例可以组成八个不同的比例,所以,一共可以组成72个不同的比例。

这样的梳理,排列清晰、整齐美观,让学生充分看到了数字、数学的美,同时,也接触了初步的排列组合。思维有序、方向发散,这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必由之路。

三、演示数与形的结合。

我们的现行教材是将数(代数)与形(几何图形)分开教学的;而实际上数与形的结合是今后数学学习(解析几何)的重要内容,数与形的结合也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运用现代媒体,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是现代媒体与小学数学整合的最佳交汇点之一。

在学完正比例、反比例之后,我让学生找:在学过的几何图形公式里有哪些能组成正比例,哪些能够组成反比例?

我在电脑上展示了以前学过的几何图形,并且引导学生回忆;学生一边说正反比例,我就一边在电脑上输入,很快就梳理清楚了:

在长方形、平行四边形里面的正反比例很容易找到。可喜的是,我的学生还找到了:

1)在正三角形里面,边长与周长成正比例;在三角形里面,底一定,面积与高成正比例;

2)在长方体里面,高一定,底面积与体积成正比例;长方体的底面周长一定,侧面积与高成正比例;

3)在圆里面,周长与直径成正比例,周长与半径成正比例(上面的例子还可以组成一个正比例、一个反比例)……等等。

在学完了圆柱、圆锥之后,我又一次用电脑演示、重温了前面的正反比例,让学生找出了公式当中可能形成的正反比例。

利用现代媒体将数的知识与形的知识结合起来,发展学生思维,是媒体运用到数学教学的独特优势。

(三)

现代媒体正在向我们打开一扇创新之门。在新的世纪里,我们要更好的利用现代媒体为教学服务。在整合现代媒体与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当以创新精神的培养为目标,应该站在创新教育的高度认识、把握这一难得的契机。

篇2:创新教育,从观念谈起

创新教育,从观念谈起

创新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从观念谈起

――浅谈现代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

所谓整合就是将现代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技术自然地融合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去。整合的最佳效果是二者的完美结合。现代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技术的运用不仅仅是教学手段的变革,更重要的是教学观念的彻底更新。观念必须先行。我们认为,一个教师首先要有现代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崭新观念,然后才有教学手段与教学实践的全面优化。所以,从创新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高度认识现代媒体与小学数学教学是时代对教师的崭新要求。

(一)

要达到这样的目的,首先要破除对CAI教学认识的若干误区。当然,有一些顽固的认为CAI教学不过是电脑代替黑板、粉笔的教学,这样的观点当然不值一驳。但是,还有一些经常运用现代媒体教学的老师也会有的困惑,却不得不予以厘清。

困惑一、现代媒体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思维。

理由是现代媒体由于制作的成本比较高(这里指的`是时间成本),而且必须在课前准备好,不能根据学生的发展及时调整课件的播放顺序、不能及时增减课件内容,不能显现老师没有预计到的、但学生新发现的有价值的创新样式等等。

对策:

现代媒体不是限制了创造思维的发展,而是为创造思维的发展提供了最好的平台。这以创造思维的发展平台是人类历史上所能提供的最好的平台,并且它还在一日千里的飞速发展着。诚然,我们现在不能在几十秒钟几分钟内根据学生发展制作出满意的课件,我们也无从抓住学生的突发灵感,并且立即显示在电脑屏幕上。但是,教师应该有意识的收集相关的课件资料,以便用的时候随时都有;也可以通过共享的方式,随时凋取所需资源。这是解决突发情况的必要准备,此其一。另外,作为教师,在备课和制作课件的时候,应该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创造思维发展可能达到的领域,事先做好充分准备,此其二。

然而,上面所讲的两个准备都是被动的准备;为了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教师应该主动。现代媒体能够展示几乎小学数学里所有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是现代媒体的巨大优势之一;现代媒体能够提供百倍于传统媒体的文字、图片、声音信息,将这些信息有机的组合,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有效方式之一,因为“组合是创新的捷径”。所以,积件的形式准备课件是现代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技术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转变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观念的要求。

困惑二、现代媒体束缚了教师主导性的发挥。

理由与误区一恰恰相反,这种观点认为现代媒体束缚了教师而不是学生。这种观点认为现代媒体代替教师成了课堂的主导,教师的亲和力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教师和学生都成了电脑机器的部分零件。不是由人来控制机器,而是由机器(电脑)来操纵人(教师和学生)了。

对策:

产生这种困惑的原因是我们还没有做到运用现代媒体象运用手臂、运用粉笔那样自如。一旦能够自如的运用现代媒体(至少包括电脑和网络),教师就等于多长了一条灵巧的手,多了一张讲解自如的嘴。

另外,运用媒体,不是减少了师生之间的亲近机会,而是大大的增加了这种机会。――有了网络,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几乎没有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只要有网络,教师和学生就可以随时随地交流,而不局限于教室这一狭小的空间,不局限于上课这一点可怜的时间。现在,简单的电子邮件就可以实现这一目标。

困惑三、现代媒体限制了学生空间思维、语言形成等的发展。

理由是现代媒体(特别是前几年开发的平面视觉效果的课件)大都是平面的,即使是三维的画面也是虚拟的,不利于学生空间思维的发展;而且,每一个知识的细节都由课件展示出来,学生就会产生懒惰情绪,依赖于电脑进行想象,以至于离开电脑就无法展开想象思维。另外,一方面,电脑大大的增加了视觉刺激的时间;另一方面,语言刺激,特别是学生自己开口读的机会就会相应的大大减少,从而不利于学生语言,特别是规范数学语言的形成。

对策:

空间想象能力要通过大量的表象感知才能逐步培养,传统教学手段往往不能形象的展示很多知识(特别是几何知识)的形成过程,而电脑却完全可以。比如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运用电脑能够将圆平均分成的分数达到肉眼所能看到的最多份数。至于语言的形成,更

[1] [2] [3]

篇3:创新教育,从观念谈起――浅谈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

创新教育,从观念谈起――浅谈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

所谓整合就是将现代教育技术自然地融合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去。整合的最佳效果是二者的完美结合。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不仅仅是教学手段的变革,更重要的是教学观念的彻底更新。观念必须先行。我们认为,一个教师首先要有现代教育的崭新观念,然后才有教学手段与教学实践的全面优化。所以,从创新教育的高度认识现代媒体与小学数学教学是时代对教师的崭新要求。

(一)

要达到这样的目的,首先要破除对CAI教学认识的若干误区。当然,有一些顽固的认为CAI教学不过是电脑代替黑板、粉笔的教学,这样的观点当然不值一驳。但是,还有一些经常运用现代媒体教学的老师也会有的困惑,却不得不予以厘清。

困惑一、现代媒体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思维。

理由是现代媒体由于制作的成本比较高(这里指的是时间成本),而且必须在课前准备好,不能根据学生的发展及时调整课件的播放顺序、不能及时增减课件内容,不能显现老师没有预计到的、但学生新发现的有价值的创新样式等等。

对策:

现代媒体不是限制了创造思维的发展,而是为创造思维的发展提供了最好的平台。这以创造思维的发展平台是人类历史上所能提供的最好的平台,并且它还在一日千里的飞速发展着。诚然,我们现在不能在几十秒钟几分钟内根据学生发展制作出满意的课件,我们也无从抓住学生的突发灵感,并且立即显示在电脑屏幕上。但是,教师应该有意识的收集相关的课件资料,以便用的时候随时都有;也可以通过共享的方式,随时凋取所需资源。这是解决突发情况的必要准备,此其一。另外,作为教师,在备课和制作课件的时候,应该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创造思维发展可能达到的领域,事先做好充分准备,此其二。

然而,上面所讲的两个准备都是被动的准备;为了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教师应该主动。现代媒体能够展示几乎小学数学里所有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是现代媒体的巨大优势之一;现代媒体能够提供百倍于传统媒体的文字、图片、声音信息,将这些信息有机的组合,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有效方式之一,因为“组合是创新的捷径”。所以,积件的形式准备课件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转变教育观念的要求。

困惑二、现代媒体束缚了教师主导性的发挥。

理由与误区一恰恰相反,这种观点认为现代媒体束缚了教师而不是学生。这种观点认为现代媒体代替教师成了课堂的主导,教师的亲和力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教师和学生都成了电脑机器的部分零件。不是由人来控制机器,而是由机器(电脑)来操纵人(教师和学生)了。

对策:

产生这种困惑的原因是我们还没有做到运用现代媒体象运用手臂、运用粉笔那样自如。一旦能够自如的运用现代媒体(至少包括电脑和网络),教师就等于多长了一条灵巧的手,多了一张讲解自如的嘴。

另外,运用媒体,不是减少了师生之间的亲近机会,而是大大的增加了这种机会。――有了网络,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几乎没有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只要有网络,教师和学生就可以随时随地交流,而不局限于教室这一狭小的空间,不局限于上课这一点可怜的时间。现在,简单的电子邮件就可以实现这一目标。

困惑三、现代媒体限制了学生空间思维、语言形成等的发展。

理由是现代媒体(特别是前几年开发的平面视觉效果的课件)大都是平面的,即使是三维的画面也是虚拟的,不利于学生空间思维的发展;而且,每一个知识的.细节都由课件展示出来,学生就会产生懒惰情绪,依赖于电脑进行想象,以至于离开电脑就无法展开想象思维。另外,一方面,电脑大大的增加了视觉刺激的时间;另一方面,语言刺激,特别是学生自己开口读的机会就会相应的大大减少,从而不利于学生语言,特别是规范数学语言的形成。

对策:

空间想象能力要通过大量的表象感知才能逐步培养,传统教学手段往往不能形象的展示很多知识(特别是几何知识)的形成过程,而电脑却完全可以。比如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运用电脑能够将圆平均分成的分数达到肉眼所能看到的最多份数。至于语言的形成,更可以利用电脑的声音、动画等形象生动的展示出来,既是给学生的示范,也可以充当“带读”的功能。

综上所述,现代媒体为创新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教师应该找到现代媒体与数学教学的最佳切入点,努力用创造教育的思想把握现代媒体在小学数学中的融合。

(二)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整合现代教育媒体与小学数学教学,准确把握、巧妙利用二者的融会点,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一、演示知识的形成过程。

传统数学的误区之一是只求结果忽视过程;创新教育要求最大限度的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因为只有明了知识的形成、结构、链接方式,学生才能运用这些方式去创造新的成果。

在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时,我就运用了现代媒体,达到了很好的效果。我利用解霸制作了圆柱的展开过程。

[1] [2]  下一页

篇4:从“法”谈起

从“法”谈起

谈到“法”,人们往往认为就是指“方法”。 然而,“法”首先应当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指我们应当遵守的“标准”或仿效的“模范”[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商务印书馆,],也就是说,它是实践证明符合事物客观规律的“法则”。 “教学法”(Methodology)则是探索教学法则的科学。

外语或第二语言的教学,学派林立,理论各异,我们常常遇到许多具体的“法”。 这个法,那个法,名目繁多,颇有眼花缭乱之感。 这时,我们所说的“法”实际是指“方法”。 英语教学中的“方法”,在英语中有很多词可以表示,这是我们研究和从事外语教学的人们经常碰到并为之困惑的,因而有必要对它们作深入探讨,以澄清一些基本的概念问题。

一、“法”命名中的多层面性

1. Thought 思想观点、看法。 指the particular way of thinking of a social class, person, period, country, etc. (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或idea, opinion, intention, formed by thinking (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这是从哲学世界观的角度,探讨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即是从哲学的某一角度来看待社会、科学、语言等现象并从理性上总结出一定的、能够为人们认可的规律性的东西,它往往指理论的概括。 我们还常用concept, idea来表示“思想观点”,“concepts of language teaching”便从宏观角度反映了我们对语言教学及其理论研究的态度。

哲学中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是指导一切科学研究的方针,教学法的研究也不例外。 “以往国内外外语教学法名目繁多,形成不同的学派,但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每种学派都以一定的哲学为基础。” (李庭芗,1983:5)哲学中的认识论对语言教学的影响渊源流长,十九世纪末本世纪初在欧洲产生的、主张直接感知和直接学习的“直接教学法”,主张母语和目的语二者比较的“纵横比较法”(吕叔湘,1964),主张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来研究外语教学中的“形式-情景-功能”的“三向度教学法”(李赋宁,1979:26)、“辩证综合法”(李庭芗,1983;张正东,)以及国内外多向度的“折衷法”,如上海外院基础英语教学中将Structure, Situation和Communication结合为一体的“SSC教学法”等,均是从这一层面上来界定的。

2.School 流派。 指band or succession of persons devoted to some cause or principle or agreeing in typical characteristics(COD),学术上的不同理论及流派的分水岭,如心理学中的行为主义与认知学派,语言学研究中的唯理学派、结构主义学派和交际学派等。流派以共同理论为基础,反映自身对客观事物的看法,但在这之下还可含有不同的学术观点。 如语言学中的结构主义都承认语言是一系列的符号系统,强调共时的研究,侧重描写、分析语言结构的重要意义,这是其共同之处。结构主义中的布拉格学派和丹麦学派侧重形式,多采用演绎分析的方法研究语言;而美国结构主义则侧重语音、结构的研究,多采用逻辑、实证主义手法客观描写语言,揭示语言因素之间的关系。 它们的侧重点各有不同。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学派是指学术上不同的理论或观点而形成的'某个群体。 语言教学由于受语言理论流派的制约,而形成了诸多相应的教学流派,如“结构教学法”、“认识教学法”、“意念法”、“功能教学法”等。

3. Approach 观点或路子。 指a means or method of doing something (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这是近年来语言教学中使用得十分普遍的一个术语。 Approach反映了不同教学理论在应用方面的体现,因而大有取代method的趋势(王才仁,1996:22)。 School常表现为一种学术观点和派别,而Approach则是在一定School的范畴或理论流派的指引下,体现不同思路的措施和途径。 如教学法中的Cognitive Approach,从心理学上把学习看作是智力行为,哲学上又可将其归为唯理的法则教学,在教与学的观点上,它们提倡通过“发现法”的程序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 在其教学活动中,又可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技巧(methods or training skills),而这些methods or skills在其它教学流派中也完全可能被采用。近几年流行的Functional Approach亦是如此,它们以语言功能为主要思想和出发点,以功能项目(functional items)为教学单位来安排其教学步骤并兼容各类教学方式和技巧。 从教学法的历史上看,十九世纪末的欧洲在教学法领域出现的“改革运动”就反映了当时的一种崭新的观点和思路(Approach),而这一时期各种各样的“直接教学法”(The Direct Method),正是这种思潮的具体体现。

在特定的情况下,School与Approach又有一定的同一性。 从语言观和教学理论的宏观角度,我们可以把功能教学法称为“Functional School”,以别于其他学派;从教学理论的应用和教学手段的实施角度,我们又可称其为“Functional Approach”。

4. System 系统或体系。 指complex whole, set of connected things or parts, organized body of material or immaterial things(COD)。 显然,它的覆盖面十分广泛,与教学相关的因素都被包含了进来。 从语言教学来看,它兼容性更强,囊括了涉及外语教学的各个层面的多种变量,因而它是一个多层次、立体化的含义。 具体地说,它包括了不同的教育政策、培养目标、培养对象、教学阶段、教学媒体、管理层次等方方面面。 就教学本身而言,它往往包含大纲制定、教材编写、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试评估、人才选拔和培养等一系列相关问题(Strevens, 1976/1977)。 张正东提出以学生、目的语和学校为一体的立体化教学法就是“体系”的体现(张正东,1996:10)。章兼中的“十字”(情景-情意-结构-规则-交际)教学法,也是从“体系”角度上的命名(章兼中,1993:129)。 当然,System还可用来指上述某一特定层面中的局部相关特征,如匹兹堡大学Paulston提出的MMC System就限于在训练(training system)的层面上,对Mechanical training, Meaningful training和Communicative training的综合运用。 具体的教学方法是不能称为体系的。

5. Method可以广义地泛指“方法”(way or manner of doing things),又可用来指 具体的“方法”(special form of procedure, esp. in any branch of mental activity, COD)。 教学法中的“听说法”、“视听法”,直接教学法中的“口语法”、“心理法”、“系列法”、“阅读法”(West)、“自然法”,均属于这一个层面上的命名。因而,“method”是一个既概括而又具体的概念。

6. Strategy策略 (the art or skill of planning generally)。 是指对整个教学活动在不同时期或阶段的部署和规划。 不同策略的选择和运用,犹如打仗时的不同小战役,服从于整体而又可相对独立。 美国学者创始的“循序直接法”(Graded Direct Method),反映了先教850个词汇和基本语法,然后扩大词汇量的两步走的策略(Ogden 1930; Richards 1943)。另外,“听说领先法”、“陆军训练法”(ASTP)、“图式理论阅读教学法”(Schemata)、“默读法”、“集中识字法”,以及以学生为研究主体的“学生中心法”(Learner-centred Approach) (Nunan, 1991:178)等,均是从策略的角度命名的。

7. Technique 技巧。 指skill in some specialist activity, 有人用microtechnique这一词。 “语法翻译法”(翻译为手段),以scanning, skimming为主要手段的“快速阅读法”,“全身反应法”(TPR),“暗示法”,“问答法”,均是从这一层面上着眼的。

由于教学活动的多元特征,许多方法的命名也必然是多层次或立体的,如“循序直接法”,“循序”建立在策略层面上,而“直接”则是从哲学层面上的,即通过直接感知和不通过母语的直接学习。

在以上层面的界定中,国内外的学者特别注重对approach, method和technique三个术语的区分。 美国应用语言学家Edward Anthony (1963),我国外语教育家李赋宁(1981:2)、王才仁(1996:20-24)都曾分别对这些术语进行定义和诠释。 Anthony认为:

Approach指一系列与语言教学本质相关的看法。 Method指对语言材料教授的总体计划。 它符合并建立在所选择的approach之上,method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Technique具有很强的实际操作性。 指在课堂内为实现直接目的的具体行为,它必须与method一致,与approach同步。

(Anthony 1963:63-7)

由此可见,approach是对语言和语言教学在思路和观念层面上的界定。 method侧重于理论如何在实践中的应用,如何选择不同的具体技巧、内容和步骤。technique则是从课堂教学的过程来定义的。

二、“法”命名中的多维度性

1. 以教为主体。 反映教育的客观规律性、教育原理、教师的教学思想、策略,对教学规律认识的角度和程序。 如“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反复循环”、“不断强化”等都是普通教育所必须遵循的原则。

2. 以学为主体。 涉及到学习的整体和局部,学习者的主观和心理因素的研究,如记忆、遗忘、理解、联想等。近年来在语言教学领域里,人们对学习策略和认知模式的研究给以越来越多的重视(Nunan, 1991:167),因而出现了很多从学习策略角度命名的教学法。 如“学生中心法”(Learner-centered method) (Nunan, 1991:178)、“暗示法”、“意念法”、“心理法”、“沉浸法”、“以学生为中心,多维一体教学法”(黄月圆、顾曰国,1996:9-13)和依学生水平而分为三级的“分级教学法”(Timothy Light)等。

3. 从教与学的活动入手反映课堂教学的技巧。 如“五步教学法”、“活动教学法”、“双向式教学法”、“问答法”、“咨询法”、“谈话法”等。

4. 从语言的基本要素及其结构入手,有“词汇快速记忆法”、“句单位教学法”、“课文整体教学法”、“语法翻译法”、“词汇翻译法”、“句型教学法”等。

5. 从语言技能及其训练方式入手,有“无声阅读法”、“语音教学法”、“翻译法”、“听说法”、“阅读法”、“快速阅读法”、“全身反应法”、“视听法”等。

6. 从教学的艺术性入手,有“看图说话法”、“愉快教学法”、“沉默法”、“暗示法”等。

7. 从教学的目的入手,有“翻译法”、“陆军法”、“特殊英语速成法”、“交际法”等。

三、“法”命名和研究中的误区

由于外语教学是个十分复杂的过程,而人类对其认识受到时空等众多因素的制约,加之人类的社会实践也并非能够完全地、客观地揭示事物的本质面貌,所以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只能是不断深入和不断完善的。近百年的语言教学史说明了这一点,近三十年来不断涌现出的教学方法更是有力的佐证。我国老一代的语言教育家们对待教学法大多持辩证的观点,他们主张:“采取各种教学法之所长,弃其所短,兼容并蓄,为我所用。”(李赋宁,1981:19-25)“教学里坚持原则,活用方法,兼采各家之长,为求教学的最佳效果。”(李庭芗,1983:326)“认识无穷,外语教学法的发展无穷,任何学派或某一个人都不可能达到顶峰,达到无可发展的天涯海角。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可能认识外语教学中存在的新规律,也可能修正以往发现的规律。”(张正东,1995:3)“外语教育研究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认识过程,是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论认识飞跃的反复循环的过程。”(章兼中,1993:457)

客观事物是辩证地螺旋式地发展着,并只能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前进和升华。 提出最佳方法或企图寻找灵丹妙药,本身就违反了辩证法,是反科学的。 因为任何一种方法都产生于解决某一客观问题的实践之中,而这一实践过程又必然受到空间和时间的支配或制约,脱离时间、空间的范畴来考虑问题,只能走向机械主义或形而上学,其表现形式要么是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绝对化,要么是生搬硬套、机械照搬。

机械主义更多地反映在教学方法的具体应用方面。 “听说法”的课堂不能搞读写训练,“交际法”的教学中排斥语言形式,“功能法”中不分析语言结构,“课文整体教学”中可以无视词句等等,诸如此类的观点和做法,违背了语言教学的客观规律,必然要导致失败。

纵观现代外语教学一百多年的历史并一览以上提到的方法,我们可以看出,人们对外语教学法的命名,只能停留在某一、两个层面上,而不可能包含教学的全部内涵和特色。

与语言的“任意性”特征不同,教学方法的命名应当是“名符其实”的,即名称代表实质,客观反映实质。 然而人们在给某种方法命名时,往往着眼于事物的某一两个侧面而误认为是事物的全貌。 有时也很难找出某一两个术语来恰当地概括事物的全貌,因而不可避免地出现某种片面。 麦基就曾说过:

[1] [2] 下一页

诸如“直接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自然法”,“电影法”,“谈话法”,“口语法”等命名,既不明确也不甚恰当,因为这些方法把自身复杂的主体局限于一个单一的层面上,误认为它们可以概括事物的全部面貌。

(Mackey 1965:156)

教学方法的命名,有时也只能把自己限定在主要的层面上。 如“情景教学法”,从表面上看,似乎只是教学手段上的创新,反映不出该方法对语言交际功能的重视。 其实不然,“情景”的引入,为课堂内的语言交际创造了不可取代的必备条件。 这种逻辑性是很难用单一的术语来标识的。

语言学中的不同流派不乏以代表人物命名,如费斯语言学、布龙菲尔德主义等。 这是因为它们在一定的学术领域内,或独树一帜,或自成一家;或在理论上完整,或在体系上统一。 但是教学法领域却迥然不同,这是因为“外语教学法学派不是一个人的努力和创造,而是集中了许许多多人的经验和智慧,其中包括有关学科的学者,通过长期的积累,逐步形成的。” (李庭芗,1983:324)没有某种教学方法百分之百属于个人的创造,任何人的方法中都程度不同地继承、沿袭甚至照搬了他人的多种方法。 宣称自己使用情景法的教师,在他的课堂上是否也在运用听说法或阅读法呢? 由此可见,多元综合是语言教学的特性所决定的客观存在。

当然,外语教学既然是一种教学形式,也必然要符合普通教育的一般规律,譬如说因材施教的原则和反复强化的原则等,那就是不言而喻的了。

参考文献

Anthony, E.M. 1963. Approach, method and technique.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17:63-7?

Howatt, A. 1984. A History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Oxford: Oxford UP.

Jack C. Richards and Theodore S. Rodgers. 1986. 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ackey, W.F. 1965. Language Teaching Analysis. London: Longman.

Nunan, David. 1991.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ology. New York: Prentice Hall.

Ogden, C. 1930. Basic English: A General Introduction. London: Longman.?

Richards, I. 1943. Basic English and Its Uses. London Kegan Paul.?

Stern, H.H. 1983. 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 Teaching. Oxford: Oxford UP.?

Strevens, P.D. 1977. New Orientations in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Oxford: Oxford UP.?

黄月圆、顾曰国:以学生为中心,多维一体的大学英语教学法,《外语教学与研究》第2期,9-13页

李赋宁:谈英语教学,《英语世界》1981年第1期,19-25页

李赋宁:怎样学英语,《中小学外语教改通讯》1979, 第5-6期

李庭芗:1983:《英语教学法》。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吕叔湘:1964:《中国人学英语》(修订本)。 北京:商务印书馆

王才仁:1996:《英语教学交际论》。 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张正东、杜培俸:1995:《外语立体化教学法的原理与模式》。 重庆:重庆出版社

张正东:辩证综合法,《中小学英语》第11期

章兼中:1993:《外语教育学》。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赵九龄:SSC教学法探索,《外国语言教学资料报道》1982年第1期

(西北师大 陈冠英 《中小学英语》第5期

上一页  [1] [2]

篇5:从「小」谈起

从「小」谈起

在现代日语中,接头辞「こ小」出现的`频率很高,其含义貌似简单,但能够做到全面准确地理解它们也着实不容易.下面先介绍一下「こ小」的多种用法及意思.

作 者:王秀文  作者单位:大连民族学院 刊 名:日语知识 英文刊名:THE KNOWLEDGE OF JAPANESE LANGUAGE 年,卷(期): “”(2) 分类号: 关键词: 

篇6:从「小便」谈起

从「小便」谈起

「小便」一词虽不雅,但不能回避,粗知一些相关词组也是必要的.例如: ○小便をする/撒尿.(更常说「おしっこをする」) ○小便を我慢する/憋尿.

作 者:王秀文  作者单位:大连民族学院 刊 名:日语知识 英文刊名:THE KNOWLEDGE OF JAPANESE LANGUAGE 年,卷(期): “”(9) 分类号:H3 关键词: 

篇7:从楼兰谈起

从楼兰谈起

夜,梦回楼兰. 昔日的繁华,已被肆虐的风沙摧残成一片迷蒙与荒芜,那激荡嘶号的风声,仿佛是楼兰啼血的哭泣!是刻骨铭心的痛楚,是姗姗来迟的'忏悔,更是用历史书写的警示:人类啊,放下你冰冷的屠刀,停下你侵略的铁骑,从贪婪和愚昧中惊醒吧--为了悲剧不再重演!

作 者:毛帅平 作者单位:河南省南阳市第二中学3文2班,473000 刊 名:地理教育 英文刊名:EDUCATION OF GEOGRAPHY 年,卷(期): “”(6) 分类号: 关键词: 

篇8:从法学教育变革之路谈起

从法学教育变革之路谈起

任何一个转型社会都离不开法学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虽然社会转型是全方位的,但首先涉及的社会体制或国家体制的变革,其实质无非是对国家权力组织与运用问题,无非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转型问题。在同一社会形态里,即使是经济基础的某些局部变革,也必然导致法律调整的具体内容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新的行为、新的现象需要法律的昭示,从而对法学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提出新的时代理念、新的规制要求。法学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者,既要通过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使被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者融通法律品质、法律知识、法律技能,又必须与时俱进,能转变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理念、采用先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在世界性民主、法治与宪政浪潮以及全球化进程,加入WTO、经济市场化、依法治国背景的当前,法学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更有它的迫切意义。

一、关于法学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培养目标模式

据统计,截止到1995年,全国受过法律本科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律师只占20%,法官5%,受过法学研究生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法官仅占0.25%.从律师队伍看,预计到2010年我国需要专职律师约30万,而现在仅有10多万人。每年我国法官、检察官自然减员为3―4万人,而每年毕业的法学本科生为2万人,尚不能补充法院、检察院的自然减员。〔1〕这组数据表明,我国法学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规模不是过大,法律专业的人才不是过剩,现有的法学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仍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法治建设的需要,法学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仍需适度稳步地发展。特别是在加入WTO后,我国不仅在经贸上“入世”,而且在法律上也必须“入世”,法学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承载着为“经济的法律入世”培养大批法律人才的重任下,更应注重法学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发展。法学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就其性质讲,它是以传授法律知识、训练法律思维、培养合格法律专业人才为内容的一种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活动。但是,长期以来我国传统法学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呈现以下弊病:一是注重书本、课堂理论教学,疏忽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校期间的基本知识学习阶段,局限于知识传授、理论讲解、法条注释;忽视了职业技能的训练、法律精神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停留在对一些命题、甚至政治命题本身的分析研究,仍趋向于把法学视为一种普适的知识,仍然对中国当代城市和农村、对中国人因为他们的生产和生活条件而形成的行为方式缺乏关注,仍然更多试图并习惯于用18、19世纪西方学者的`一些应然命题来规定生活”〔2〕(P5),法学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成为政治权威的附庸和现存制度、习惯的“脚注”,较少顾及学生今后个人的发展与工作需求,造成学生“知晓”过于“能做”,以致于出现培养的学生不会起草诉状、不会办案的反常现象。二是在教学方法上,教师通常以“填鸭式”的讲授形式教授法律,对法条逐条注释,论述其如何的合理与正当。教师的任务是灌输,而不是激发学生理论创新、探究理论的背景。一个不向学生推出“正确”结论的教师往往被认为无能,而一个敢于对教师质疑的学生往往被认为是不敬。教师是“标准答案”的象征。造成学生缺乏问题意识,多知识而少见识,长于坐而论道却短于起而践履,没有批判性思维,

[1] [2]

相关专题 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