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幼儿园教学过程优化

yiiivan酱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yiiivan酱”参与投稿,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试论幼儿园教学过程优化(共13篇),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试论幼儿园教学过程优化

试论幼儿园教学过程优化

(上海浦东新区教科所 王正可)

有一段时期,在学前教育界里很忌讳讲“教学”两字,似乎一谈教学就有“小学化倾向”、“重教轻养”之嫌。于是,人们在强调游戏对儿童身心发展的作用时,忽略了对儿童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的研究,有的甚至将教学等同于游戏……对教学问题认识上的这种偏差,也必然导致行为的偏差。笔者到过许多幼儿园听课,并对100位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进行了案例分析与研究,通过分析研究发现,一些教师存在教学策略上的失误,如在制定教学方案时,因对教学活动的性质、功能缺乏正确的认识,没有将教学活动过程放在一个完整的系统中去作综合的动态的研究,对教学过程、教学实施各方面因素。结构的功能特点缺少整体思考,教学策略上的失误致使教学成为低效或是无效的。本文试图从教学系统的要素过程。教学过程优化的特点与标准、幼儿园教学过程优化的实施等方面作些探讨。

一、幼儿园教学系统的基本要素

从辩证唯物主义的系统方法论出发,我们可以把教学看成是一个由人、物、过程组成的系统。人,即教师和儿童;物,即教学的物质条件;过程,是由教学结构和教学环节组成。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展开过程实际上涉及教学系统中的两类要素,称为“构成性要素”和“过程性要素”。所谓教学系统的构成性要素包括教师、儿童、课程和教学物质条件四方面。它是教学系统得以运行的前提,决定了教学活动的形式。过程性要素组成了教学系统的时间结构,是教学活动展开和进行的逻辑历程,它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评价五方面。幼儿园教学过程优化从根本上讲是教学系统中各要素处在相对最佳的状态;但是,优化的要素不一定意味着必然构成优化的系统。现实中,就有一些幼儿园有比较好的师资、生源、物质条件,但教学质量并不理想,“高耗低效”现象时常出现,究其主要原因,是上述各要素在某些方面的过程不合理所致。因此,在实施教学方案时,我们既要考虑要素之间的关系,还要注意要素中各结构成分间的联系;更要关注和研究教学过程中人的因素;了解儿童。心理、生理发展的水平状况和需求;有效控制和消除不利于儿童发展和教学优化的因素,诸如此类的问题恐怕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二、幼儿园教学过程优化的特点与标准

什么是教学过程优化?巴班斯基是这样解释的:“教学最优化可以说是从解释教学任务的有效性和师生时间消费的合理性着眼,有科学根据地选择和实施该条件下最好的进行方案。”[《论教学过程最优化》,巴班斯基]幼儿园教学过程优化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对效果起到制约作用的各种因素实现综合控制,进行优化教学,取得最佳效果。幼儿园教学过程优化是以方法论原理、教育学原理、心理学原理为其理论基础。一方面,它是以系统的完整观看待教学过程,正确地确定教学中主体、客体条件间相互关系;另一方面,告诉我们每次教学过程虽都有基本的成分,但各次循环均具有各自特点,在选择优化的方案时要顾及不同教学过程的各方面。完整性和具体性结合是方法论的重要特征。教学过程优化的教育学原理表明优化的教学过程都有特定的对象、时间、地点条件和与之相对应的最合理的匹配。从心理学的观点看,优化是对教学过程作出最合理的判断和实施最合理的方法,教师选择优化方案,不是就事论事的模仿,而是一种探索性和创造性的思维过程和心理活动过程。据此我们可以得出,优化的教学方案有以下特点。

1.综合性

幼儿园教学过程的综合性特点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其一,对儿童的综合考察,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个儿童的身心发展方面的多种需求;其二,教育任务的综合,即完成保教知识技能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和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等多方面任务,最大限度地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2.整体性

教学过程是由各部分组成的有机整体,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只有在对整体和部分、部分和部分之间做出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才能揭示教学内部的结构与规律,提高教学质量。

3.动态性

幼儿园整个教学过程应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研究它发展变化的方向、趋势,变化的原因与动力及它的稳定性,能帮助我们掌握规律,提高教学效益。

4.对立统一性

幼儿园教学过程本身会遇到“教”与“学”、“现实性”与“可能性”、“过程”与“结果”间的矛盾,教师不仅要解决这些矛盾,更要善于选择适合的方法解决这些矛盾。

衡量幼儿园教学过程是否达到优化,我们主要是从解决教育、教学任务的质量和提高活动效率两方面考察:质量标准──通过教学活动促使每位儿童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包括个性和能力等方面;效率标准──不以牺牲或剥夺儿童的游戏时间、体育活动时间为代价和通过增加单位时间量来提高教学效果。概言之,幼儿园教学过程优化的两个基本标准,前者反映了对教学质量的监督,后者则反映了对教学效率的监督,更反映了人们的教育观念和教育的价值取向。

三、幼儿园教学过程优化的实施

现实中,一些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或实施方案时,或较多地凭借自己的主观经验和直观感受,或通过尝试错误的途径作出自认为较有把握的选择,抑或考虑教学方案时,忽略了对儿童认知方式、学习能力的重视,这样做均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教学过程优化的实现。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主体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预期的结果或目标。它不仅在方向上对教学活动的设计起着指导作用,而且对教学过程中的步骤和方式也具有规约的功能。优化的教学目标设计应该是教授目标与学习目标的统一体,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进而达到教学相长。制定优化合理的教学目标,首先要从儿童的学习特点出发,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教学目标对整个教学过程而言,是灵魂的东西,只有教学目标十分具体、明确,教师才能对于达到目的所需要的进程有清晰的认识,才有利于正确选择教学方法,妥善组织教学过程,为教学评价提供可检验的依据。诸如“培养幼儿的思维力”之类的表述,目标过于宽泛,缺乏质和量的规定性,可测性和可比较性较差,造成教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无法确认自己的行为与教育目标达成之间关系如何。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应具有如下特点:(1)可观察到儿童的学习结果。这里的学习结果并非是指知识技能方面,还包括其认知、情感发展方面。(2)有能表明儿童行为结果的衡量条件与标准。

其次,从整体效应出发,注意纵横联系。任何一个教学目标均是系列教学目标群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儿童的整体发展和其他教学目标之间具有特定的关联性──纵向的垂直和横向的水平。纵向垂直是指某一特定的教学目标与同一课题或学科领域中前后所提出的教学目标之间的关联,反映的是承上启下的关系。横向水平是指某一特定的教学目标与其他相关学科正在进行的教学目标间的关联,反映的是前后联系,切不可就事论事地将某次教学活动目标孤立起来谈。

再次,适应个别需要,具有一定的弹性。在教学活动中,教育对象由于受遗传、环境、教育的影响,他们在认知、情感、态度、能力等方面存在各种差异,试图要制定出全班每个儿童都最为适宜的教学目标是不可能的,然而作为一种集体或分组教学活动又还须围绕一个统一的目标进行,于是就产生统一要求与个体需求的矛盾。解决矛盾的良策之一,是使教学目标具有弹性,遵循“上不封顶,下要保底”的原则,上限──充分发挥儿童的潜力,下限──保证学习的基本要求,寻找确定儿童的“最近发展区”,从儿童身体发展的年龄序、动作发展的难度序、智慧发展的时间序确定教学目标的阶梯序。

2.教学内容

泰勒曾在20世纪40年代对课程内容的组织提出过很有影响的观点──连续性、顺序性、整合性。连续性是指直线式地陈述主要的课程要素;顺序性是强调每一后继内容要以前面的内容为基础,同时要对有关内容加以深入、广泛的展开;整合性是指各课程内容之间的横向联系,以有助于儿童获得一种统一的观点。泰勒对内容的三个基本组织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不仅要考虑遵循从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注意教学内容的逻辑顺序的统一,同时,教学内容的优化还应注意选择具有发展性和有价值的内容,通过学习,旨在引导儿童去思考、去发现、去创造。现在,幼儿园可供教师选择的教材很多,每位教师都面临优化选择与儿童发展、社会需要相结合的问题,有些教师将外出观摩到的成功教学活动“克隆”到自己班级进行,在许多情况下教学效果不尽如意的重要原因恐怕在于:他人的教学内容是一个系列、序列化过程中的某阶段的内容,当你将别人的教学内容盲目搬到你的班上来,对于你班上的儿童来讲,便缺乏知识技能、心理发展、能力水平等方面的基础,缺乏前后联系,无法产生正迁移的效果,失败也就在情理之中。

3.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从实质上讲是一种运动规律的规定性和活动模式,它规定人们按一定的行为模式去活动。巴班斯基对此作了很好的注释:“教学方法是由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运用的协调一致的效果决定的。”[《论教学过程最优化》,巴班斯基]它是教师与儿童进行学习活动的动作体系──同步、互动、互换、共鸣、互补。优选的方法必须是:

(1)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每种教学方法都可能有效地达到完成教学目标的某一内容,问题的关键是如何遴选最佳的方法。哪一种方法最易达到预期目标,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它便是好的方法。

(2)依据儿童心理特征与认知特点。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的发展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儿童通过自己的活动[外显的物体操作活动和内隐的智力活动],逐渐建立分化和理解的认知结构。为此,我们应依据儿童思维发展的行为式──图象式──符号式三个阶梯,选择相应的方法,激发、维持儿童的内部学习动机,使儿童以积极的情感态度投入教学活动,产生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3)考虑学科性质和教学情境。任何教法的功能都具有相对性,均各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教师要善于分析各学科的性质特点,在此基础上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采取适宜的渲染、烘托的手段,充分发挥教学方法为完成教学内容服务、教学内容为达到教学目标服务的作用。

优化的幼儿园教学方法不是教师的“一言堂”,而是多种方法的灵活运用。大胆地将“疑”字引入幼儿园教学过程,符合幼教改革的要求和新世纪对人才的要求。应通过引疑、设疑、质疑、求疑、解疑、留疑,启发儿童积极思维,教师不要局限向儿童提供选择机会、表现机会和成功计划,应允许儿童以适合自己的方式、方法、速度学习,支持他们,多方面展示自己才华,发现和挖掘蕴藏在他们身上的潜能,形成学习过程中的良性循环。

常用的教学方法很多,一种教学方法往往仅适用某种特定的教学条件,在某种条件下是有效的,在另一种条件下未必是有效的'。优化的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求教师了解每种方法的功能、局限性,进而合理选用。

4.教学组织

幼儿园的教学组织和其他任何教学活动组织一样,有它的空间形态和时间流程。如果说,空间形态的建构主要表现在教学活动形式上,那么,时间的控制主要表现在对教学过程各个组成部分的安排序列上。优化的教学组织表现在提高教学的效率,达到智能结构优化,时间结构优化,空间结构优化,认知结构优化,练习结构优化。根据儿童年龄的不同,教学目的不同,教学内容不同,参与教学活动人数的不同,应采取不同的组织形式,可分为集体教学、分组教学、或先分组后集体、或先集体再分组;从活动场地来说,或室内、或室外;从儿童学习的座位排列看,可以是马蹄型、自由结伴型、秧田型、直条型等。问题在于哪种形式最符合儿童本次的学习特点,有利于目标的达成,保证信息渠道的多元、畅通、快捷,把信息在传递过程的流失量控制在最小范围之内。概括地说,在教学的活动形式、场地条件、座位排列,教师教授与儿童探究操作活动的结构比率、教师的行为等方面,也要考虑横向和纵向。时间与空间、教师与儿童的各种关系,要根据一定的需要加以科学的组织,教学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5.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收集教学系统各方面的信息并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对教学及效果作出客观的衡量和科学的判定过程,其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客观的判定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及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所产生的教学效果,以提供教学反馈信息,改进教学,提高质量;另一方面,通过评价可以激发儿童活动的动因,使儿童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进一步激发兴趣。但是,现实中我们比较多地忽视了教学过程前的准备性评价和教学过程中期的形成性评价,由于这两个环节的忽视,导致教师在拟定教学方案时表现出针对性差和教学方案实施中的教师随机性差的问题。教学评价中三个环节的评价工作做得如何,直接影响整个教学过程优化的实现,这一点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优化教学评价,我们要把握这几个方面。

全面性:教学是由多种因素组成的,从动态和静态两方面分析,在评价某项教学指标时,要尽量考虑到其他有关因素的作用。

客观性:教学过程是诸因素构成的综合体,单凭某个数据判断变量的变化情况,会降低它的信度。

科学性:要依据科学的方法进行评价,不凭主观经验和直观感觉。

总之,通过评价旨在促进儿童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幼儿园教学过程优化是要我们把过程中的每一步骤看成一个有机整体的组成部分,我们应当尽可能地恰当利用它们之间的联系达到优化之目的。当然,优化并非是一种凝固的、僵死的模式,一帖万灵的膏药,而是告诉广大教师要掌握一种教育策略的思考方法,了解优化的一般程序和方法,提高教学实效。作为一名教师经常思考这些方面的问题是有百益而无一害的。

(1)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点,学会选择在一定条件下最优地组织教学过程的具体目标、内容、方法、组织和评价。

(2)认真剖析每次教学目标,树立教育以儿童发展为本的思想,按照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从儿童“学”的角度出发设计教师的“教”,善于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总结经验,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3)根据儿童思维发展特点,将教学活动与游戏活动进行优化结合,把培养动手动脑能力、培养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放在重要的地位。

(4)注意每次教学活动的前后联系,利用“联动效应”,帮助儿童把握迁移的方向,有效地把握教师的预设与幼儿自发生成之间的关系,达到教学过程的优化。

参考书目:

l.巴班斯基著《论教学过程最优化》,上海教育出版社

2.吴也显著《教学论新编》,江苏教育出版社

3.鲁洁主编《教育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2:浅谈优化物理教学过程

浅谈优化物理教学过程

浅谈优化物理教学过程

鹿泉一中 齐志彦 张生林

在现代高新技术的发展时代,我们已清醒地认识到,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实施教育改革、倡导素质教育,是民族振兴、国力增强、社会繁荣的需要,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也是教育自身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实施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是主渠道,抓住课堂教学这个中心环节,结合素质教育的精神实质,开展优化物理教学的研究,是有效地推进素质教育在物理教学中得以实施的关键,要把物理课堂教学作为一个整体性的,师生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来研究,让物理课堂教学焕发出生机和活力,物理难学已是一个由来已久的问题,究其原因是没有优化物理教学过程的结果,过去的物理教学过程,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能力培养,注重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视教师为主导而不把学生视为主体,因此优化物理教学过程已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优化物理教学过程的意义。

我们所指的教学过程,是指教师为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主要包括制定教学目的、编拟教学过程、选择教学方法、组合教学手段等。优化物理教学是指教师在一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用动态的观点,依据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如知识水平、身体素质、心理特征等)和教材内容,运用现代化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去制定教学目标、编拟教学过程、选择教学方法、组合教学手段等。

优化物理过程,就是要脚踏实地的在教学实践中,既重视知识传播,又重视方法指导、能力培养和心理调整,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思想、方法和精神。我们承认,掌握知识和积累知识固然重要,但在吸取知识过程形成的思想观念、方法及精神、品质和意志,比知识本身更为重要。知识是无止境的',因此,我们的物理教学,不但要“授人以鱼”,还要“授人心渔”,必要时还要“与之同渔”。要尽可能更好地满足未来社会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使学生乐学、好学、善学。

二、优化物理教学过程的内容:

1、优化教学目标:

不同的教学内容应有其不同的教学目标,要依据教学大纲、教材体系和社会需要,既要确定基础素质的素体培养,又要有能力培养,使学生所收获的不仅是物理知识本身,而更重的是学习物理的方法,例如:“磁现象的电本质”一节,不仅让学生理解磁现象的电本质是:“磁铁磁场和电流磁场一样,都是由电荷运动形成的”。而且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了解科学假说的提出要有实验基础和指导思想,使学生了解假说是科学发展的形式,假说是否正确要看其能否解释实验现象,导出的结论能否跟实验相符合,在物理教学中逐渐向学生渗透科学研究的方法、科学发展的道路,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很有好处。

2、优化教学内容:

教材是教学的基本依据,现行教材内容的编排体系只有利于教师教职工,而不利于学生学,造成了教学的强制性。学生学习了不少书本知识,却不能适应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将教材内容原封不动地硬“塞”给学生,而是要具备现代化教材观,不断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充分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注意学习的个体差异,把握教材、使用教材,优化教学内容,促使教学内容现代化。例如:《原子核能》一部分,内容抽象,平淡无味,若适当介绍世界上各发达国家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核能发电上取得的发展,介绍我国正在建设中广东大亚湾和浙江秦山核电站的有关情况,指明发展核电以后以适应现代化建设事业对能源日益增长的需要,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我国对核电建设采取的政策和措施。这样就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提高了授课效果。

3、优化教学过程: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既要让学生学会知识,又要让学生会学知识,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的能力。因此,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正确处理知识、方法、能力三者的关系,要设计引人入胜、轻松和谐,具有探索性、启发性、创造性和科学文化氛围的教学情景,真正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完美结合。充分做到信任学生,实验让学生做,问题让学生提、思路让学生找、错误让学生析、是非让学生辨、异同让学生比,好坏让学生评,最大限度恰到好处地给学生提供自我学习、自我调控的机会,让他们能看见的东西用视觉,能听到的东西用听觉……等,让知识、方法、能力如泉水般地流入学生心田,滋润学生成长,如“感应电流方向一楞次定律”一节,每三人一组,每组备有:原副线圈各一(外面有明显的绕向标志),导线若干,灵敏电流表,电源、电键、滑动变阴器、然后教师发下实验用的讲义,教师重点指出以下几点:

a)什么是原电流、原电流方向、感应电流、感应电流方向;

b)原电流与原电流磁场的方向由学生自己控制;

c)每次实验时应明确其磁通量的变化情况;

d)感应电流方向由灵敏电流表指针的偏向测出,教师应重点指出,电流从哪一端流入,指针就偏向哪一端;

e)在测出感应电流方向后,画出副线圈中的感应电流磁场;

f)根据作图结合实验中的具体条件,找出感应电流磁场与原电流磁场方向间的规律;

g)在实验小组内相互讨论总结出规律,先用自己的语言写文字结论,然后再与课本对照,并找出楞次定律中的关键字句;采用这种方法比传统的讲授法课堂效果能提高35%。

4、优化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如:“闭合电路欧姆定律”一节,让学生用已有的ε=U+U',I=U/R 知识自己推导出I=ε/R+r ,这样记忆深刻、理解透彻,因此要在汲取各种教学方法精化的基础上,大胆构建适合本校本班教学实际,能真正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多种教学模式,并进行优化组合,绝不拘于某一种教学方法,更不要机械地照搬某种“最佳”教法。

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各具特色,但每种教法都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在知识的传授,人才的培养方面起着不尽相同的作用,只有多法结合,配合使用,才能形成合力,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我们要及时了解教学方法的新变化,熟悉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明确其效能,及时充实到教学过程中去。

5、优化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使得课堂教学效果完全不同,我认为,现代化的课堂教学要采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幻灯投影、实物投影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大课堂密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总之,优化物理教学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可行的。随着优化物理教学过程的实现,必将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物理难学”也将成为历史,提高物理教学质量也就是不言而喻的事情了。

篇3:浅谈优化物理教学过程

浅谈优化物理教学过程

浅谈优化物理教学过程

鹿泉一中 齐志彦 张生林

在现代高新技术的发展时代,我们已清醒地认识到,更新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思想、转变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观念、实施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改革、倡导素质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是民族振兴、国力增强、社会繁荣的需要,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也是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自身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实施素质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课堂教学是主渠道,抓住课堂教学这个中心环节,结合素质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精神实质,开展优化物理教学的研究,是有效地推进素质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在物理教学中得以实施的关键,要把物理课堂教学作为一个整体性的,师生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来研究,让物理课堂教学焕发出生机和活力,物理难学已是一个由来已久的问题,究其原因是没有优化物理教学过程的结果,过去的物理教学过程,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能力培养,注重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视教师为主导而不把学生视为主体,因此优化物理教学过程已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优化物理教学过程的意义。

我们所指的教学过程,是指教师为完成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教学任务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主要包括制定教学目的、编拟教学过程、选择教学方法、组合教学手段等。优化物理教学是指教师在一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用动态的观点,依据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如知识水平、身体素质、心理特征等)和教材内容,运用现代化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观念、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思想、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理论去制定教学目标、编拟教学过程、选择教学方法、组合教学手段等。

优化物理过程,就是要脚踏实地的在教学实践中,既重视知识传播,又重视方法指导、能力培养和心理调整,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思想、方法和精神。我们承认,掌握知识和积累知识固然重要,但在吸取知识过程形成的思想观念、方法及精神、品质和意志,比知识本身更为重要。知识是无止境的,因此,我们的物理教学,不但要“授人以鱼”,还要“授人心渔”,必要时还要“与之同渔”。要尽可能更好地满足未来社会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使学生乐学、好学、善学。

二、优化物理教学过程的内容:

1、优化教学目标:

不同的教学内容应有其不同的教学目标,要依据教学大纲、教材体系和社会需要,既要确定基础素质的素体培养,又要有能力培养,使学生所收获的'不仅是物理知识本身,而更重的是学习物理的方法,例如:“磁现象的电本质”一节,不仅让学生理解磁现象的电本质是:“磁铁磁场和电流磁场一样,都是由电荷运动形成的”。而且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了解科学假说的提出要有实验基础和指导思想,使学生了解假说是科学发展的形式,假说是否正确要看其能否解释实验现象,导出的结论能否跟实验相符合,在物理教学中逐渐向学生渗透科学研究的方法、科学发展的道路,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很有好处。

2、优化教学内容:

教材是教学的基本依据,现行教材内容的编排体系只有利于教师教职工,而不利于学生学,造成了教学的强制性。学生学习了不少书本知识,却不能适应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将教材内容原封不动地硬“塞”给学生,而是要具备现代化教材观,不断学习现代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教学理论,充分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注意学习的个体差异,把握教材、使用教材,优化教学内容,促使教学内容现代化。例如:《原子核能》一部分,内容抽象,平淡无味,若适当介绍世

[1] [2]

篇4:优化教学过程 实施素质教育

优化教学过程 实施素质教育

优化教学过程  实施素质教育     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和工具性,决定了它在实施素质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我认为:只有树立正确的语文观,优化教学过程,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素质。下面就谈谈自己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点体会。     一、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实践证明:兴趣是支持、推动学生认知活动的巨大动力。而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非先天有之,必须要靠后天的引导激发。崔峦同志指出:深化教学改革要加强教学的开拓性,学习的自主性,使学生真正做到主动地学,自主地学。我们要创造一种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因此,针对学生所具有的好动、好奇、好胜的特点,结合教材本身丰富的情感和快乐因素将课堂教学设计得生动有趣,入情入理,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其获得学习上的成功与满足。 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很多,根据不同的教材采取不同的方法。如创设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产生共鸣。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教师伴着哀乐,进行沉痛而又缓慢的叙述,把学生带入了催人泪下的情境之中。此外,还可以采用形象吸引法,设置悬念法,提出假设法,编排课本剧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面向全体学生,发挥主导作用。     崔峦同志说过:“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定要落实到培养学生基本素质上,做到面向全体,全面发展。而面向全体学生不是一刀切地面向全体,而面向所有差异的个体,做到因材施教;全面发展,不是各方面均衡发展,而是从有差异的个体出发,求得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因此,教学中我坚持做到面向全体,使每一个学生都能通过一堂课的学习有所进步,有所提高。如教学《苦柚》一文时,我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程度的问题。教学中,我请学生思考:伯父和小姑娘共谈了几次话?都说了些什么?这些简单的问题就衣基础差的同学来回答。然后,指出文中的重点句子“凭着你这颗善良的心,纯洁的心,苦柚子也会变甜的。”启发学生围绕着“为什么苦柚子会变甜的。”展开讨论。这样学生各抒已见,积极发言,思维越来越清晰,理解得越来越透彻,孩子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均得到发展,做到了因材施教,因材施“问”。     三、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创新意识。     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又是个性发展的教育。如果教师还停留在“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材”的一言堂教育,则很难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要不断尝试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创新意识。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质疑问难似乎只是个摆设,没有发挥其真正的效用。实践表明:质疑问难可以使教师清楚地了解学生学习的难点,疑点,从而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提高教学的针对性。从学生的`角度看,质疑可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可以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打破了传统的师问生答的一统天下,改变机械被动的应答行为,朝着素质教育要求的培养学生主动创新精神的方向发展。质疑还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正如亚里斯多德说的,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     如教学《中国石》最后一段时,我设计如下问题: 这一段中,你认为不明白的地方,记上标记,准备发问;在别人提问时,你思考一下,你能回答他提出的问题吗,试试看。这样把学生引入了“思疑、质疑、解疑”的氛围当中,然后,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类解答。对关键性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逐步解决,如最后一句:因为“祖国”在我们身边,祖国在我们心中。通过质疑学生提出两个“祖国”有什么不同?分别指什么?第一个为什么加引号?通过讨论,学生一一理解,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四、教给学生方法,养成学习习惯。     吕叔湘先生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叶圣陶先生说:“讲读教学就是教学生读书。”所以,语文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读书的过程,如果每个学生都掌握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那么在今后的学习中,以及将来走向社会,他们也将受益无穷。     学习方法指导的途径很多,但如果单纯地,直接地向学生灌输某种学习方法是不会收到好的效果的。因为没有没有学习内容作凭借,不能引起学生对学法产生兴趣,更谈不上对学习方法的理解和运用,有意义的能被学生接受的学法指导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     如教学《倔强的小红军》一文时,引导学生总结出段意连接法,然后又启发学生回答,归纳出是怎样一步一步抓住课文内容的,学生明确了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和步骤,在学习其他课文时就会加以运用,以至熟练掌握,形成能力,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篇5:优化教学过程 实施素质教育

优化教学过程 实施素质教育

优化教学过程  实施素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     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和工具性,决定了它在实施素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我认为:只有树立正确的语文观,优化教学过程,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素质。下面就谈谈自己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一点体会。     一、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实践证明:兴趣是支持、推动学生认知活动的巨大动力。而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非先天有之,必须要靠后天的引导激发。崔峦同志指出:深化教学改革要加强教学的开拓性,学习的自主性,使学生真正做到主动地学,自主地学。我们要创造一种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因此,针对学生所具有的好动、好奇、好胜的特点,结合教材本身丰富的情感和快乐因素将课堂教学设计得生动有趣,入情入理,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其获得学习上的成功与满足。 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很多,根据不同的教材采取不同的方法。如创设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产生共鸣。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教师伴着哀乐,进行沉痛而又缓慢的叙述,把学生带入了催人泪下的情境之中。此外,还可以采用形象吸引法,设置悬念法,提出假设法,编排课本剧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面向全体学生,发挥主导作用。     崔峦同志说过:“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定要落实到培养学生基本素质上,做到面向全体,全面发展。而面向全体学生不是一刀切地面向全体,而面向所有差异的个体,做到因材施教;全面发展,不是各方面均衡发展,而是从有差异的个体出发,求得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因此,教学中我坚持做到面向全体,使每一个学生都能通过一堂课的'学习有所进步,有所提高。如教学《苦柚》一文时,我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程度的问题。教学中,我请学生思考:伯父和小姑娘共谈了几次话?都说了些什么?这些简单的问题就衣基础差的同学来回答。然后,指出文中的重点句子“凭着你这颗善良的心,纯洁的心,苦柚子也会变甜的。”启发学生围绕着“为什么苦柚子会变甜的。”展开讨论。这样学生各抒已见,积极发言,思维越来越清晰,理解得越来越透彻,孩子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均得到发展,做到了因材施教,因材施“问”。     三、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创新意识。     素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是全面发展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又是个性发展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如果教师还停留在“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材”的一言堂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则很难达到素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要求。因此,要不断尝试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创新意识。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质疑问难似乎只是个摆设,没有发挥其真正的效用。实践表明:质疑问难可以使教师清楚地了解学生学习的难点,疑点,从而有的放矢地组织

[1] [2]&

[1] [2]

篇6:构建目标序列优化教学过程

构建目标序列优化教学过程

[作者]  诸城市教研室李怿臧志运

[内容]

――初中作文教学“整体设计,循序训练”改革初探任李怿同志对此从理论上进行了探索,并进行了大面积的整体教改实验,创出了“有序、高效”的新路子,作为一项作文教改成果,已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本文是这一教改经验的浓缩,其中“三段五环节”为其精髓,读者从中自会受到诸多启迪。

作文教学历来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初中学生要学会写哪些文章?达到什么样的水平?怎样使学生达到这样的水平?这一直是多年来广大语文教师都在研究、探索的大课题。

近年来,我们在现代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原理的启发和指导下,以贯彻义务教育教学大纲和试用义务教育新教材为契机,对初中作文教学进行了“构建目标序列,优化教学过程”的整体改革试验,初步开辟了作文教学“有序、高效”的新路子,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基本做法是“构建目标序列”和“优化教学过程”两个方面。

一、构建作文教学目标序列

初中学生要学会写哪些文章?国家教委1992年颁发并实施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关于初中作文目的要求是“能写记叙文,简单的说明文、议论文和一般应用文,做到思想感情真实、健康,内容具体,中心明确,条理清楚,文字通顺,不写错别字,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格式正确,书写规范、工整。初步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为了落实《大纲》规定的作文教学目标,有效地克服目前初中作文教学面上普遍存在的缺乏计划性、费时低效的局面,我们以新的目标教学理论为指导,依据大纲,紧扣教材,将大纲规定的作文教学整体目标和教学方法,分解成若干个分目标、细目标,构建了一个互相联系、层次清楚、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系统完整的初中作文教学目标序列体系(以下简称目标序列),结合教学实际,在全市55所初中学校5万名学生中进行了历时3年的试教,收到了大面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良好效果。

目标序列包括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文学体裁、应用文五类,每类又有若干个训练专题,每个训练专题又分为若干个训练点,每个训练点设计有目标要求,习作指导,例文评析,自析例文,习作选题五部分。其中例文评析附有眉批和总评,自析例文附有思考题3―6个,习作选题3―5个(详见案例)。整个目标序列一共分5大类,15个训练专题,89个训练点。总计安排习作指导104次,例文评析89次,自析例文89篇,自析思考题445个,习作选题356个。训练点按写作知识序列和教学规律编排,每次突出一个重点,分层次分阶段,可供初中学段各年级选用。记叙文一类,在小学的基础上提高要求,设计有记事、写人、写景、写场面4个专题,写好事件的关键情节、倒叙记事、语言行动描写人物、动静结合写景、有重点的写场面等28个训练点,旨在配合初一记叙文的教学和写作训练。同理设计说明文类2个专题9个训练点,主要配合初二说明文的写作教学与训练;议论文类2个专题9个训练点,配合初三的议论文写作教学使用;文学体裁类6个专题35个训练点,应用文类18个训练点,分别配合初中各册语文教材中的相应写作训练使用。5类15个专题89个训练点,全部拟订了适当的训练目标和写作指导,训练目标成网络结构,纵横联系,主线清晰,构成了整个初中阶段作文教学系统、完整的目标序列。使用这个序列,可规范作文教学,使之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由于篇幅所限,仅以目标序列第二类“议论文”为例,列表说明如下:

初中作文目标序列

(附图  {图})

这个目标序列,是整个初中阶段作文教学的总体规划和设计,集中体现了初中作文教学的目标要求。实施这个序列,可以有效地解决初中作文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然而,要将这个目标序列真正转化为学生作文的认知结构和实际的写作技能技巧,还必须改革和优化作文教学的实施过程,进行科学的实际写作训练。

二、实施目标序列,优化教学过程

作文教学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理论指导与习作紧密结合融为一体的过程。在日常的初中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理论脱离实际,讲与练脱节的现象。一般是“讲――写”两段式教学结构,即先由教师命题,讲授作文知识和写作要求,然后学生写文章。这样,使教与学割裂了,讲与练中间缺少了一个消化吸收形成认知的`过程环节,因而学生往往有教师讲得虽好,而自己仍然不会写的困惑。我们在构建目标序列的同时,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为理论指导,对这一“两段式”作文教学结构进行改革,试行“三段五环节”作文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基本作法是把作文的课堂教学过程分为“认定写作目标――感知写作知识与技巧――形成写作技能”三个阶段,具体方法步骤是师生共同参与,实施连贯的紧密衔接的五个教学环节,即“教师提出写作教学的目标要求――教师简要讲解进行理论指导――师生共同评析例文,感知写作知识与技巧――学生自析例文,深化感知――学生选题习作,形成技能。可概括为:

(附图  {图})

案例:第29训练点  论点与分论点

教学过程:

1.展示目标

明确什么叫总论点,什么叫分论点,总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学会用提出分论点的形式证明总论点。

2.习作指导

语文课中我们已经学习过,一篇议论文要表明的主要见解和主张,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又叫总论点。一般短小的议论文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些比较复杂的议论文,作者还会提出其他一些论点,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层次来支持和证明中心论点,这些论点叫分论点。

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有两种:一是各分论点从几个方面分别证明中心论点;另一种是分论点层层深入地证明中心论点。

用提出分论点的形式证明中心论点,可以使文章条理、清晰,论证严密。但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各分论点必须是中心论点的某一侧面、某一层次,中心论点是各分论点的统帅,分论点既不能雷同、重合或大于中心论点,也不能与中心论点无关而论述了另外的问题;二是要注意各分论点不能互相重复,采用的论证方法也应尽量多样化。

3.例文评析

“黄金宴”的思索

据报载,某“大款”财大气粗,为攀比摆阔,花70万元摆了一桌“黄金宴”。据说这种“黄金宴”所上的菜肴,都包了一层经过特殊加工的超薄黄金,看上去金光灿灿,满席生辉。读了这则消息,真令人为那位“大款”的豪奢之举拍案叫绝。但“拍案”之后,不禁又令人心中隐隐作痛:不仅仅为那被吃掉的能救助七千个失学儿童复学的70万元而心疼,更为那被吃掉的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劳动人民的传统美德而痛心!

难道勤俭的传统美德真的已经成为该弃之的“敝帚”了吗?历史不曾媚俗,它让诗人教训人们:“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由此可见,勤俭是一种治国、理家的重要手段,也是一种奋发进取、艰苦创业的精神力量的概括和体现,不但不应丢弃,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当今,更应进一步发扬光大。

首先,勤俭是兴国之本。1936年,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采访了革命根据地延安,写下了闻名于世的《西行漫记》。在延安他看到了毛泽东住在十分简陋的窑洞里,看到了周恩来睡在上炕上,看到了林伯渠的眼镜腿断了,用绳子系在耳朵上将就着戴……,斯诺从革命家俭朴的生活身上,发现了一种伟大的力量――“东方魔力”。他断言,这种力量是兴国之本,胜利之兆。后的“开国大典”,证明了斯诺先生的“东方魔力”说。其实,这种“魔力”正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精神的发扬光大。秦时的大臣由余也说过:国“常以俭得之,以奢失之”。如果说凭摆几桌“黄金宴”显显阔气,出出风头,就能成就事业,那岂不是无稽之谈。

其次,勤俭也是治家之道。治家与治国同理,也可以套用由余的话说成“家以俭兴之,以奢败之。”像那位“大款”,花70万元摆一桌“黄金宴”,也许在经济上败不了家,但不知他想没想过,他的如此“豪举”会给儿孙后代带来怎样的影响!有人调查了某地50名失足青年,其家庭多为“奢门”,真可谓“奢门多败子”了。由于这些家庭片面追求“超前消费”,不重视道德知识的教育,使得这些青年不爱劳动爱虚荣,不讲贡献讲吃穿,为填欲壑,走入歧途,陷入法网,成为“败家之子”。从这个角度讲,欲使家道兴,勤俭不可弃。

第三,勤俭还是做人的原则。一个人失掉了勤俭的原则,奢侈就会乘虚而入,甚至会被贪欲引向犯罪的道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大手大脚惯了,滑入了奢侈的斜坡,那道“廉明”的防线很快便会被冲破,而一发不可收拾。如果说那位“大款”花的还是自己的劳动所得,那么,某些国家工作人员甚至是身居要职的领导干部,慷国家之慨,铺张浪费,大吃大喝,任意挥霍民脂民膏,败坏了社会风气,玷污了党的形象,原因之一就是这些人数家珍而遗珠,弃勤俭如敝帚了。所以说,勤俭是砺志砥,是防锈剂,是养成廉洁清明美德,抵制糖衣炮弹袭击的有力思想武器。从这个角度讲,勤俭仍然是丢弃不得的。

《“黄金宴”的思索》,这题目也许是个热门,但我绕来绕去,竟又绕到了一个老而又老的话题上。我想,艰苦朴素、勤俭节约这些中华民族优秀的传国之宝、传家之宝,就像陈年的佳酿一样,年岁越久,就越醇美,即使到了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将来,也不应看作是过时的东西,何况在我们大多数人刚刚解决温饱问题的当今!让更多的宝贵资金用到发展社会经济,创造社会财富上去,种种为追求享受、显豪摆阔、淫逸奢靡的“黄金宴”可以休矣!

以“黄金宴”引题,语言简洁,话题火爆。

一个“心疼”,一个“痛心”,破题入。

引用诗人名句,指出了“勤俭”的深刻内涵,提出了“勤俭不应丢弃,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更应进一步发扬光大”的中心论点。

以共和国的缔造者们俭朴的生活作风为例,论证“勤俭是兴国之本”这一分论点。例证准确有力。

由兴国谈到治家,以大比小,提出“勤俭也是治家之道”的分论点。运用“奢门多败子”的反面例证,强调勤俭不能丢。

论过兴国、治家之后,又从做人的角度提出“勤俭也是做人的原则”的分论点,层次何等清晰!

联系开头的话题,总结全文。指出俭朴之风不过时,“黄金宴”应休矣。

篇7:激发课堂活力优化教学过程

激发课堂活力优化教学过程

摘  要:经济起飞呼唤着教育改革,教育改革呼唤着教学过程的最优化。目前传统教学存在着重教法轻学法的弊端,优化教学过程还不尽人意,从而导致课堂效率低下,影响了教学质量的再提高。本文试就中学语文课程如何“激发课堂教学活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教学过程”这一问题,进行一些肤浅地探索,冒昧地提出几点不成熟的想法,不当之处还望同仁们海涵。

关键词:中学语文  课堂教学活力  教学过程最优化

一、激发课堂教学活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教学过程的重要性

20世纪60年代,当代着名的教育家、教学论专家巴班斯基提出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其主旨是“高效能、低消耗,发挥课堂教学的巨大可能性”。①这一理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首先,教学过程最优化原则是科学劳动组织的最重要原则之一

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既要讲求效益,又要讲求经济。即劳动者要在尽可能地节约时间、精力和经费支出的同时,在可能范围内取得最大的效果。人类从事的教育活动也不例外,教育是培养人才,出精神产品的事业,教育劳动是人类劳动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自然也要受这一共同规律所制约。在造就精神产品的过程中,要求耗时少,社会效果最佳,出的人才最顶用。尤其在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形势下,国际竞争的重点已转移到经济和科技上,谁讲求效益、追求最优化原则,谁就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其次,实施教学过程最优化原则,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保证学生个体全面和谐的发展

教学过程最优化原理提出从效果、质量和时间、精力双重标准来评价教学过程,其进步性正是在于它经常召唤学校:不仅在教学方面,还要在教育、组织管理等方面,考虑从实际出发,不断改善工作,既争取尽可能的高质量、高效果,又力求在时间和精力的支出上有所控制,决不能对学生和教师提出过分的、不切实际的要求。教学过程最优化原则既能减轻学生负担,又可以保证学生个体的全面和谐的发展。

第三,实施教学过程最优化有利于促使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作用的活动过程。所谓教学过程最优化,简单地说,课堂教学中,学生在轻松、愉快环境里,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迅速掌握重点、攻破难点,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实现身心的全面发展。教学最优化原理只是给人指明一般的实施程序和一套近乎算法的措施(具体办法),但是在这教学过程中无论如何也不能低估发挥教师创造性才能的作用。“掌握跟教育工作中的死板公式相对立的最优化思想,将会尽力促进教师创造个性的发展,增强他们的才干和提高教学教育工作的艺术。”②

二、激发课堂教学活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教学过程必须遵循的教学原则

所谓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任务,遵循教学过程的规律而制定的对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指导教学活动的一般原理。③

激发课堂教学活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教学过程必须依据的教学原则有:

1、教学整体性原则

它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指教学所承担的任务具有整体性;二是指教学活动本身具有整体性。这原则是由中学语文教育教学的任务、目的决定的,它从根本上体现了教学必须坚持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这一总方向。中学语文教学中应贯彻:(1)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2)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及培养非认知因素的统一;(3)身心发展的统一,教学诸要素的有机配合等等。

2、启发创造性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以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从而使学生在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的同时,充分发展自己的创造性能力与创造性人格,教学中应必须贯彻:(1)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2)全面规划教学任务,培养思维能力;(2)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3、师生协调性原则

它要求我们在开展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还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使教学过程完全处于师生协同活动,相互促进的状态之中。在教学实践中,必须(1)贯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2)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3)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4、教学最优化原则

教学最优化原则是指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效果起制约作用的各种因素,实行综合控制,进行最优的教学,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中施教者必须贯彻:(1)综合地规划教学任务;(2)全面地考虑教学中的各个因素;(3)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要紧密配合。

三、激发课堂教学活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教学过程的策略

1、精心导学

良好的课堂氛围的创设往往取决于一堂课的起始和导入环节。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 ④一堂课的开始,教师如能精心设计一段导言,就犹如磁石吸铁,能紧紧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兴趣,把学生带入思维的知识之门,从而为新课内容的顺利教学作了很好的铺垫。课堂教学中,除了利用新旧知识联系、复习提问这一传统方法外,更需教师创造性地利用其他多种形式来导入新课,以渲染课堂的气氛,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活力。

在《故都的秋》一文教学中,我是这样导入的:

秋天是多姿多彩的――

有人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秋日里,毛泽东读到的是壮丽;有人登高,笔下出现了“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景象,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悲凉;有人在秋中徘徊,目之所及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和“杨柳岸晓风残月。”秋雨里,柳永读到的是凄苦;教师板书本篇的文题“故都的秋”,问:在作者笔下,“故都的秋”这个客观现实呈现出什么特点?郁达夫读到的又是什么?

问题的抛出,犹如一颗石子扔进平静的湖面,学生欲解除疑惑的涟漪也随之荡漾开来。

导入新课的方式多种多样,如借助哲理小故事导入新课;或借助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质疑导入;或借助歌谣导入……

2、创设问题情境

[1] [2] [3] 下一页

;

古代学者陆九渊认为:“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⑤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往往活跃于疑路的交叉点。课堂教学中巧设疑难,是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维持课堂教学活力的有效途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时常运用了“问题情境法”,在课堂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巧设疑难,使学生常常处于对知识的“心愤愤”、“口悱悱”的急需状态,从而产生迫切探究的认知心理,进而一问下去,这样学生便会思绪飞扬,议论风生。积极的思维活动,恰当的设疑,既能活跃学生思维,又能加深学生对问题的认识。

在学习《信陵君窃符救赵》一文时,课文“预习提示”是这样评价信陵君为人:礼贤下士,急人所困。礼贤下士,固然不假,但急人所困,笔者不敢苟同。教师的首先发难,使同学们对课本的理解热情空前高涨,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质疑。信陵君窃符救赵,究竟急何人之困?他可曾为自己赖以为生的国家着想过?信陵君不顾国家安危、人民利益,擅自调动军队,即为不义;欺君罔上,盗其兵符,矫杀晋鄙,即为不忠;身居高位(仅次于魏王),不为国家着想,不为百姓造福,因一己私利,投奔外国,即为不仁。可见,信陵君对赵国固然有“义”举,对自己国家却不义、不忠、不仁,因此我们能说他是急人所困的仁人贤士吗?诸如此类的讨论不仅将师生对问题的思考引向了深入,而且更使学生明了:适时允许突破教材的束缚,让自己的思维纵横跌宕,轻舞飞扬。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表达能力、思辩能力、交际能力和创新精神则永远是教学最本质的核心。

3、创设议论情境

教学中适当组织学生讨论,彼此交流、启发,容易突破难点、疑点,使易混点得到澄清,使疏忽点得到强化。创设议论情境,可以培养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意识,开拓学生思维,激发课堂教学活力,进而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故都的秋》一文,富有暖色的香山红叶,他不写;游人如织的颐和园,他也不写,这是为何?问题的抛出,犹如平静的湖面扔进一颗不小的石子,学生纷纷讨论、交流,精读、深究文本。俟时机成熟,我才道出了个中原委:作者采用了“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散文惯用笔法。作者身处的社会环境,使他内心投下了忧郁和冷落的阴影,因此,他追求“清”“静”,心头笼罩淡淡的“悲凉”。正因为如此,作者所观察到的由于情的驱使,他选择了最能表现自己感受的载体:清晨院子所见的景物;槐树的落蕊;秋蝉的残声;秋风秋雨等等。感情与之融为一体。 以情显景,主要是绘景。如第一幅画,院里的景象:住――一椽破屋(一座大厦);泡――一碗浓茶(一杯香茗);看――一汪碧绿的天色(火红的日出);听――几只训鸽的飞声(喜鹊的叫声)。比较可见,作者所选景物突出的特征是清、静、悲凉。

4、创造师生心理相容的课堂氛围

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心理相容,指的是教学实施过程中师生关系密切,感情融洽,平等、合作、和谐的人际关系。师生在教学中,总是伴随着认识、态度、情绪、言行等的相互体验而形成或相互吸引或排斥的心理状态。而不同的情绪反应对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产生重大影响。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心理相容,有利于激发课堂教学的活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那么如何增强心理相容性呢?(1)发扬教学民主作风,教学民主是对“教师中心论”的一个否定,是对“学生主体性”的一个肯定。是与学生商量,求得心灵上的沟通;是彼此理解,彼此信赖,彼此合作的教学方法。(2)师生平等相待,营造和谐氛围。课堂中客观存在的人际关系,制约着师生的情感、行为,影响着课堂气氛。教师应该努力地去营造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教师平时要经常下班,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兴趣和愿望,并主动地帮助学生解决困难,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可敬又可亲,使他们喜欢你,从而喜欢上你的课,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也。同时教师要提倡教学相长,师生互相学习,把自己融化于学生集体之中,教师决不能以教育者自居,居高临下。这样使学生感到老师是良师益友,增强师生心理相容性,造就和谐氛围。(3)改进教师在课堂上常用来强化学生注意,随时检查教学效果的提问方式,以及各种反馈方式。应使提问激起的是学生真正的智力紧张,而不是担心被叫起来回答问题或担心回答错误遭至教师指责等引起的紧张和焦虑。平时在课堂提问中,我是这样对待学生的见解的:在学生发表见解后,若是正确的',我会及时给予表扬或报之掌声;若是在其见解的内容上找不到任何可以肯定的东西,我会从其考虑问题的思路上,思考问题的方法上或者学习态度上给予肯定;有时我还会自我检讨一番,大概是老师刚才还未讲清楚。这样有利于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增进师生心理相容,有利于维持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5、变静为动的动态教学

实践证明:动态的事物比静态的事物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计算机多媒体能为语文课堂教学创设一个更为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从而引起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寓教寓乐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笔者惯用的做法为:(1)寻找良好的配音。好的配音能适当处理轻重、缓急、停顿、语气、韵律等技巧,具有音韵美和艺术穿透力,使具有视觉特征的文学作品立体化,变得鲜活起来。我在《归园田居》课件中,用平静缓慢的语调、恬淡悠然的基调、沉稳清晰的节奏朗读全诗,引导学生感受陶渊明重返田园的愉悦心情,以声传情,声情并茂,达到了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2)创设怡人的情境。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读者的学习是“在他所创设的世界中直观自己”。那么怎样在语文课件中架起一道桥梁,沟通作者的创作情感与学生的学习情感,使他们碰撞、交触,从而引导学生感悟“美”的深蕴呢?创设情境。如《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林黛玉“时时在意,处处小心,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黛玉的这种微妙心理,学生就很难理解,毕竟生活经历相距太远。那么制作该课课件时就要注意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我们的做法是在课件中载入一段录像:越剧《红楼梦》。戏剧中那富有表现力的唱词,很快诱导学生进入角色,真正理解人物的处境,进而理解人物的心境,与人物同命运、共呼吸,从而感悟人物的性格美。(3)图片、资料直观的呈现。如鲁迅的《祝福》,文中对祥林嫂的肖像描写主要有三次,课件中以图片展示出来,通过比较,让学生清晰地看到这些变化,体会人物在人生路上遭受的惨重打击,进而理解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对人的迫害,鉴赏人物形象体现出的悲剧美。

总之,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和传统的讲授法紧密结合,始终抓住了学生的心,激发了课堂教学活力。

6、注入时代活水

着名特级教师陈凯曾深有感触地说:“课堂上,一味‘照本宣科’,显得是那样的枯燥沉闷。一旦与现实问题结合,马上生动活跃起来。基于此,我十分注意把现实的内容注入教学,让教学跳动着时代的脉博。”⑥ 所以,要想使课堂教学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充满生气和活力,教师就得及时地恰当地注入时代的活水。报刊文章贴近生活,反映现实,最容易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教学《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后,我为学生荐读了《为缪贤叫好》这篇时文。此文一反传统的认识,把“完璧归赵”,“渑池会”,“将相和欢”的头功记在缪贤头上,认为蔺相如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根本原因在于缪贤善于推荐,善于用人。能否知人善任正是当今的热门话题,学生当然会备感兴趣。文章分析问题有理有据,说理透彻,逻辑严密,学生对课文质疑解疑,兴味盎然,不仅使学生懂得了在写作中“求异”方能“出新”的道理,而且学会了运用有力的论断证明论点的方法。

激发课堂教学活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教学过程的方法应该是多种多样的。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教学过程关键在于能否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自身特长,科学地选择和运用实现激发课堂教学活力方法,优化教学过程,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创新。

参考资料:《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学观》(周小山)

《高中生心理适应能力训练教程》(贾小波 李慧生)

《教育观念的革命》(刘良慧  张先华)

《创新教育案例全书》(柳斌)

《美学基本原理》(刘叔成  楼昔勇等)

上一页  [1] [2] [3]

篇8:把握教材特点优化教学过程

把握教材特点优化教学过程

──第五组课文教学建议

准确地把握教材特点,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和条件。把握第五单元义务教材的特点,必须把整组课文研 读,搞清编者的意图、基本训练的主线及其重点。这样,教学设计才有坚实的依据,教师的施教才会卓有成效 。

一、义务教材第四册第五组课文是以全新的面貌出现的。从教材组成看,《所见》与《草原上的鹰》是两 篇新入选的课文,《蜜蜂引路》是从原通用教材第三册移过来的,《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则是原通用教材第 四册第10组中的课文。从写作背景看,时空跨度大,《所见》为清代诗人所作,其余3篇则为现代文人所写。从 课文内容看,涉及的地域广阔,《所见》描绘的是我国江南风景,《蜜蜂引路》讲述的是发生在前苏联莫斯科 郊外的一件小事,《草原上的鹰》介绍的是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边塞风情。从文章体裁看,有诗歌,有散文, 还有记叙文。这样的4篇课文,义务教材是依据什么将它们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科学的训练链呢?

1.引发儿童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学习科学的观察方法。

做为一组课文之首的古诗《所见》,描绘的是一幅美丽动人的牧歌蝉鸣图。诗人就观察所见的一个小片断 ,传神地刻画出了一个活泼可爱的牧童由骑在牛背上悠闲地高歌,到兴趣十足地想去捉知了的瞬间情态。教材 还配置了表现诗意的图画。生动的诗,美丽的画,似乎都在向儿童诉说:去探索吧,大自然中蕴藏着无穷无尽 的奥秘!

大自然是美丽而深邃的。要充分认识它,揭示其中的规律,并利用它为我们服务,需要掌握认识自然的方 法。后3篇课文就是继《所见》激发起儿童对大自然的兴趣之后,让学生掌握初步的了解客观世界的方法。《蜜 蜂引路》记叙的是列宁通过观察蜜蜂采蜜和飞行的线路,凭借与蜜蜂有紧密联系的“花丛”、“园子”、“小 房子”终于找到了养蜂人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到:仔细观察,周密的推理判断,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草原上 的鹰》写的是鹰能帮助草原上的人们了解天气变化,帮助在草原上迷路的人克服困难的事,告诉儿童这样一个 道理:人们长期认真的观察,才摸透了鹰的活动规律,发现了鹰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最后一篇阅读课文《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向儿童介绍了中午、黑夜、阴雨天和雪后在野外辨别方向的一些知识和方法,并且使 儿童知道这些知识和方法都是人们观察自然获得的,进一步激发儿童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2.强化词句训练,渗透段的概念。

我们知道,语文课本中每一篇课文都是对学生进行语言基本功训练的例子。第五组课文对学生进行语文基 本功训练的重点是,在强化词句训练的同时,渗透段的概念。

(1)加大词句训练的难度。古诗《所见》习题中的第1题,要求学生用书面填空的形式写出“振”、“欲” 、“捕”这几个字在诗里的意思,这与以往说出字在古诗中的意思的要求相比,显然高了,因为写出字的意义 比说出字的意义更要讲究准确、精炼。《草原上的鹰》一课中出现了贯穿全文主线的中心词“信息”,这个现 代信息论中的术语对二年级儿童来说十分费解,要真正理解这个词的含义,必须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才能达到 。在句子形式上,本组教材出现了较为复杂的句式,这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所见》中的诗 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实际上是含着因果关系句式的简缩:(因为)想要捉知了,(所以)一下子 闭上了口,停止了唱歌。《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中1、3、4、6节的诗句,都含有假设关系。

(2)适度渗透段的概念。段的训练是中年级的教学重点。由于本学期是低年级的.最后一学期,本组教材又处 于本册教材的后半部分,出于训练的完整性的需要,编者在本组教材适时适度地设计了一些关于段的训练项目 。虽然只是“渗透”,但却为中年级步入系统的段的训练打下了基础。古诗《所见》描述的是一个小场面,在 这个场面中有人物的动作:牧童“骑”黄牛,唱歌;有人物的心理描写“意欲捕鸣蝉”;还有人物的神态描写 :“忽然闭口立”。课后习题2要求“用自己的话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这实际上就是借讲述诗意,让学生练习完整地转述这个小场面。这个练习具有建立段的概念的作用。《草原上的鹰》课后习题1是“从哪些地方可以 看出草原上的鹰能预报天气?”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将课文2~3自然段联系起来阅读思考。这个问题的设计 ,暗示着编者意图:渗透意义段的概念。《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课后第3题:“说说课文里讲了哪些辨别方向 的方法。”回答这个问题,只有将诗2、3、4、5节融合起来再进行提炼,才能归纳出诗介绍的4种辨别方向的方 法。这实际上又是在进行意义段的训练。“基础训练”中的“说话”训练题,要求学生把一段排列错乱的句子 根据图意调整成一段通顺的话,既含有理顺句子关系的训练,又含有段的训练。根据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 本组教材编排体系,既注意到了词句训练这个重点,又兼顾到向段的训练过渡;既注意到了教材的阶段性,又 考虑到了教材的连续性。

二、教材的特点把握住了,教学过程的构思也就有了依托。构思教学过程总的原则是科学、充分、合乎实 际。怎样体现这个原则?

第一,环绕主线施教。

本组4篇课文以“观察自然,认识自然规律”这样一条主线贯穿起来。教学过程须围绕这条线去设计。

(一)凭《所见》以“诱情”──诱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之情。

教学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1.由图入文,初解诗意。先指导学生看图。看上图,判断诗所描写的环境、季节,要注意大树干上的知了 。看下图,推测其生活的年代,他注意到了什么。再指导学生借助诗标注的拼音,试读课文。通过查字典。弄 懂“振”、“欲”、“捕”的意思。

2.推敲词句,体察诗情。先通过词语比较,体会作者观察仔细、描写生动的特点。牛──黄牛(写出了颜 色);蝉──鸣蝉(写出了声音);立──闭口立(写出了神态)。再通过调换诗句顺序,引导学生仔细体会 诗句间的因果关系:[A]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B]忽然闭口立,意欲捕鸣蝉。最后,结合画面,展开想象 ,试用自己的话讲述全诗意思。要注意引导学生把诗句省略了的内容补述出来。

3.反复吟咏,循句入境。可先让学生边闭目听老师的配乐朗读,边联系生活经验展开想象,再自由地练习述说,最后,教师放映活动幻灯片分行出示诗句,让学生看幻灯片以“诗人”的身份讲述《所见》,吟咏《所 见》,背诵《所见》。这样学生在饶有兴味的练习中油然生出对大自然的“爱”,进而转化为观察大自然的动 力。

(二)用后3篇以“授法”──教给学生认识大自然的方法。

教学《蜜蜂引路》要重点教好列宁的话:“是您的蜜蜂把我领到这儿来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回顾全文, 找出列宁观察蜜蜂的线路,探究花丛、花园、房子与蜜蜂联系在一起的道理。教学《草原上的鹰》和《要是你 在野外迷了路》要让学生理解,人们之所以知道鹰能带来生活的信息,之所以知道利用野外自然物为自己判别 方向,都是因为人们长期对大自然进行观察和思考的结果。在4篇课文教学结束前,有必要进行一次总结,以加 深学生对训练主线的理解。要讲清这样一个意思:人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就要认识大自然;观察和思考是我 们认识大自然的基本方法,只要认真观察、仔细分析,就能发现自然规律,使大自然为人类所利用。

第二,注意“形象”中的“抽象”。

低年级学生长于形象思维,阅读教学要发挥这种长处,使学生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深切地感知课文和理 解课文。但是,阅读教学毕竟是复杂的智力活动,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总是难解难分地交织在一起。另一方面 ,学生最终要建立以抽象思维为主的思维方式。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促进学生这种抽象思维发展。 按照这样的指导思想,我们对《草原上的鹰》的教学进行了如下设计。

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句。2.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草原、鹰和人的关系,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导入新课。小朋友见过鹰吗?谁能说说鹰是什么样的?鹰有什么用处?(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述)鹰虽然 是一种凶猛的飞鸟,但它对人的生活却有很大的作用。比如,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板书“草原的”)就利用 鹰(板书“鹰”)为自己的生活服务。

2.借助拼音,学生自由阅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画出有生字的词语,分清自然段。

3.指名逐段读,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讨论解答不懂的词语。

4.熟读课文,讨论各段的内容。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观察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1.审题。课题点明了鹰特定的生活环境──草原上。

2.抓住贯穿全文主线的中心词“信息”用“直奔中心的方法”理解课文重点段。

(1)先学习第5自然段。重点理解“信息”一词,理解这句话涉及到的三种事物间关系(草原、鹰、生活在 草原上的人们)。问:课文介绍了鹰给人们带来哪些“信息”?(引导学生回读前文)

(2)学习2~3自然段。①默读第2自然段,问:有几句话?每句话讲什么?两句之间有什么关系?第一句讲 朝霞满天的早晨,如果看不到鹰飞,说明天气要变。第二句讲天气变坏的具体过程。在这里,一要抓住表示时 间的词,让学生梳理天气变化的过程;二要着重理解“消逝”、“狂风翻卷”、“沙尘滚滚”、“劈头盖脸” 等词语,使学生明白作者是从“看”的角度写的。②指导朗读。要语气连贯,一气呵成,读出坏天气来势凶猛 之状。③学习第3自然段,全段共3句话,第一句是从“看”和“感觉”的角度写的;第二句是从“听”的角度 写;第三句写推断结果。要重点理解词语“皓月当空”、“不时传来”、“长鸣”等词语。④指导朗读。要读 得舒缓一些。⑤回答课后习题“3”中的(1)题。提示学生将2、3自然段连起来思考回答。还可将2段和3段内容 作比较,训练抽象思维。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如,两段是时间不同(早晨──晚上)、鹰活动情况不同(不 见鹰──听见鹰鸣)、天气不同(由好变坏──好天气)。

3.根据课后习题“3”,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第4自然段。

(1)理解词语。着重理解“眺望”、“一汪清水”的意思。

(2)理解句意。“如果……就”、“要是……就”、“或许……”都是表示假设关系和“不一定”意思的句 子,但在这里讲的是肯定的意思。这里“一汪清水”代表找到水源;“一群牛羊”代表遇到“牧点”;“一座 村庄”代表找到人家。连在一起,说明迷路人在鹰的帮助下脱离险境。

(3)指导朗读。启发学生体会人在迷路时的焦急、担忧的心情和发现鹰时喜悦激动的心情,读出这种感情, 有利于深切体会鹰的作用。

4.学习第1自然段。通过词语“首先见到”、“在头顶上不停地盘旋”和句子“如像发现……又好像在欢迎 ……”进一步理解草原上的鹰与人们的生活关系密切。

5.总结全文。可从两个方面组织学生讨论。

(1)引导学生讨论:鹰果真能预报天气,指引方向吗?使学生知道草原上的鹰实际上是不能预报天气变化的 。但由于人们长期观察,掌握了草原上气候的变化与鹰之间的必然联系,熟知了鹰的生活规律,所以利用它为 人类生存服务。

(2)引导学生讨论最后一句,“草原上的鹰,给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带来了许多信息,使学生知道鹰对人类 生活的作用还有许多,有待人们去观察、去探索。

第三课时教学要点:练习朗读课文;分析、记忆生字字形;完成课后习题。

第三、拓展训练的空间。

观察自然的训练不能仅靠语文课堂。教师应确立大的语文教学观,把课外活动作为课堂训练的延伸,把观 察自然的训练拓展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强化观察兴趣,增加实践机会,加快能力的形成。建议教师介绍一 些人们利用自然规律的书报,让学生朗读,也可让学生带着问题向成年人调查访问,了解类似的知识,如,你 还知道哪些人们利用动植物了解天气、辨别方向的事?调查访问后再到课堂上互相交流。

篇9: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英语教学实效

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英语教学实效

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英语教学实效

吕友生

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是针对课堂教学的无效性、低效性而言的。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是指课堂教学的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课堂教学要实现高效,必须不断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单位时间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高效的学习。

一、利用精巧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开端,是能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兴趣、沟通情感、明确目的、承上启下的教学程序。导入往往在新课开始之前,有时也可以在某一教学阶段之前。教师要创设语言情景,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形成学习动机,建立知识间的联系。一节高效的英语课,需要有一个得当的导入。它既能调动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活跃课堂气氛;它既能锻炼学生的口语,又能启迪学生的思维,直接影响到整节课的教学效果。常用的导入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背景知识导入法

背景知识导入是以介绍作者和讨论课文背景知识为切入点,引入新课。这一导入法,既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初中英语教材,每一个单元都能找到相关的背景知识和材料,能够为学生深层次的理解课文、人物,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

如在教学新目标八年级(下)Unit 9Have you ever been to an amusementpark?Section A.3a.Reading 时,可采用师生问答的方式导入:

1. Have you heard of Disneyland?

2. What do you know about Disneyland?

3. How many Disneyland amusementparks are there in the world?

4. Which one has the longest history?

5. Have you ever been to one of Disneylandamusement parks?

接着让学生观看短片,激活背景知识:

1. What have you seen in the movie?

2. Do you know the names of thecharacters?

3. How about the Disney World inJapan?

通过问答及观看短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将学生带入神奇的迪斯尼世界。在讨论迪斯尼乐园里栩栩如生的卡通人物的轻松氛围里学习新词汇,了解有关迪斯尼乐园的知识。

(二)头脑风暴法导入法

头脑风暴法(Brainstorming)又称智力激励法、BS 法、自由思考法,是由美国创造学家A・F・奥斯本于1939 年首次提出、1953 年正式发表的一种激发性思维的'方法。头脑风暴法主要是引导学生围绕一个特定的话题进行,帮助学生组织自己头脑中的语言。

如在教学新目标八年级(上)Unit8How was your school trip? Section A.3aReading部分时,针对课文内容(主要介绍9 班学生在学校旅行中的所见所闻)可利用三个问题导入:

1. Did you have a school trip?

2. What did you do on your lastschool trip?

3.How was your trip?

这些问题必然触发学生的信息链,促使学生开始“头脑风暴”,让学生在兴奋之中谈论游玩的地方和游玩的感受。

这种导入,关注了学生的情感和个性特征,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能够投入到自然、自觉、自由的学习氛围之中。

(三)名言警句谚语导入法

英语名言警句和谚语凝聚着人类语言的智慧。在英语教学中,将名言警句和谚语与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实施新目标九年级Unit3 Teenagers should beallowed to choose their own clothes. Selfcheck.2.Reading教学时,可用以下谚语导入:

Those who bring sunshine to the livesof others, cannot keep it from themselves.

(给别人的生命带来阳光的人,自己也沐浴在阳光之中)

After giving roses to others, fragranceremains with the hands.(予人玫瑰,手有余香)

名言警句和谚语导入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让学生学习和领略到语言的精髓;既能通过谚语培养学生的品格,熟悉西方文化,又能巧妙地达到教学目的,一举多得。

英语课堂教学的导入除以上方法外,还可采用笑话或趣味故事导入、优美音乐歌曲导入、娱乐游戏导入、风土人情导入、以旧带新导入、名人轶事导入、时事新闻导入等,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可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内容的课选择使用不同的导入手段。但目的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心智,使学生觉得英语好学、易学。导入一般具有较强的目的性,能让学生明确将要学什么、怎么学、为什么学;它要具有较好的相关性,能以旧拓新,温故而知新;它更要具有趣味性和启发性,能引人注目,形成悬念,发人深思。

二、优化教学结构,凸显整体观念

传统的英语课堂设计往往注重教师的控制和预设,教师在课堂设计时多从完成教案的角度出发,很少考虑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原有水平。

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设计一般有三放三收:课开始的时候有一个开放式导入,用来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愿意表达,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接着教师要针对学生给出的不同回答,给予回馈、提炼,让学生有一种豁然开朗的顿悟之感;然后师生一起学习新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要注意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把握课堂中生成的资源,并利用此资源达到透彻内容的目的;在课堂的后半部分将前半部分所学内容进行整合。这样一层深进一层,一环紧扣一环,达到螺旋式上升的效果,形成结构之间的逻辑递进。

至关重要的是,教师既要在导入环节设计精彩纷呈的情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又要在知识呈现、意义操练、交际练习、巩固提高等教学环节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构建英语语言知识,发展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语言能力。例如,在实施新目标九年级Unit4What would you do?听说课教学时,借用英语笑话导入,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具体流程如下:

Step1 笑话导入, 激发兴趣

Do you know God? I have a little jokeabout God to share with you. The joke islike this:

A man is talking to God.

The man asks, “God, how long is amillion years?”

God answers, “To me, It’s about aminute.”

The man asks, “God, how much is amillion dollars?”

God answers,“To me it’s a penny.”

The man asks, “God, may I have apenny?”

God answers,“Wait a minute.”

Step2听说练习,感受新知

在学生兴趣浓厚之时,呈现目标语言和语法结构:What would you do if youhad a million dollars?操练目标语言和语法结构: If I had a million dollars, I would. 在学生谈论自己的观点后,

将课本Unit4.Section A.1b 改编以下形式进行练习:

Listen to the recording, compare youropinions with the people’s opinions in therecording, then fill in the blanks in the followingpassage:

A girl read an (1) ina (2)。 The passage saysan old man had a million dollars andhe (3)。 After learning aboutthis, the students were moved and discussedabout the topic, “What would youdo if you had a million dollars?”One ofthem would (4)。 Onewould (5)。 Onewould (6)。Another onewould (7)。 If I had a milliondollars, I would (8)。

在填充空处并核对答案后,进行教师领读,学生跟读、朗读活动;待学生熟练之后,让学生脱稿复述故事,必要时借助教师绘制的简笔画提示。

Step3 情景操练,创新实践

进行口头复述故事练习后,指导学生小组合作,让学生仿照下例进行故事接龙:

If I had a million dollars, I would buya big house. If I bought a big house, Iwould invite my parents to live with me. I…

最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合作学习成果,学生的故事奇思妙想、富有创意,在这种极富情感效应的活动中,课堂教学掀起高潮。

Step4 反馈练习,巩固提高(略)

Step5 作业设计,课外延伸(略)

三、着眼“最近发展区”,促进差异发展

前苏联教育家维果斯基研究表明:教育对学生的发展能起到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学生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学生“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把握“最近发展区”,能让学生看到成功的希望,明确努力的目标,获得前进的动力,一步一步地发展自己,一点一滴地完善自己。

在英语教学中,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适当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潜能,超越学生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促进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例如:在实施新目标九年级Unit8 I’ll help clean upthe city parks.第一课时听说课教学时,可让学生先明确本课时目标:学会使用“You could …”句型,向别人提供帮助。但学生达到这一目标有难度,为达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可利用课件呈现志愿者去乡村支教、壹基金慈善、爱心捐献衣物食品、歌星义演等活动图片,口述“He is a volunteer. He helps countrysidekids by teaching them at school.”“He set up ‘One Foundation’to raisemoney for people in need.”“ He gave outfood and clothes to the poor people.”“ Hecheered up children by singing songs.”等等。在热身同时,引入“What could Ido?”活动,在教师充分示范基础上,引导学生操练:

(1)A: I’d like to help stop hunger.

B:You could set up a food bank.

(2)A: I’d like to help homeless people.

B:You could …

(3)A: I’d like to cheer up sick kids.

B:You could …

(4)A: I’d like to help kids with theirschoolwork.

B:You could …

(5)A: I’d like to work outside.

B:You could …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小组合作:

Clean-up Day Is Coming. 经过学生合作交流,信息共享,各组形成汇报提纲,学生在汇报活动中达成预设教学目标。

课堂是英语教学的主阵地,要切实提高教学实效,必须合理应对影响课堂实效的诸多因素,理性地认识英语课堂教学,客观面对英语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利用精巧的导入,从教学结构层次上、课堂学习任务上、学生学习方式上,不断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努力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实效。

(作者单位:武汉市七一中学)

篇10: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学习兴趣

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诸非智力因素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激发学习兴趣是教养非智力因素的核心问题。实践告诉我们,它对学习成绩的提高有直接关系。所谓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掌握某事物,并参与该种活动的一种心理倾向,它有一个产生、发展和巩固的过程。由于教学内容抽象,形式枯燥,逻辑推理严谨,使普通中学的好多学生感到乏味、厌倦,甚至有的一进校就对数学产生恐惧心理。现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点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学习数学兴趣的体会。

现在普通中学学生程度参差不齐,生活经历和知识掌握程序都各不相同。课堂学习活动的兴趣,应是每个学生兴趣的总和。要使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首先要重视始业课和序言课的设计,知识面宽一点、浅一点,抓住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的结合点,从而产生吸引力,激发众多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在讲授比例线段时,我先讲了一则故事:公安人员一次在侦破案件时,发现在现场有作案人留下的脚印,公安人员立即取下脚印,并根据脚印推算出作案人的身高,作为侦破案件的科学依据。那么是怎样算出来的呢?原来有这样一个比例关系:脚印长:身高=1:7,学生一下就被吸引住,颇有兴致地量脚印算身高,也有学生从自己的身高推算自己鞋子的尺码来印证。从而使学生对学习比例线段产生浓厚的兴趣。

其次,讲授内容要贴近生活和实际,举例要生动有趣,为学生铺设好通向数学宫殿的桥梁,使学生感到数学知识有用且能学好。如在等比数列这单元,我讲了借羊分羊的故事:古代一农夫临终前对三个儿子说,我仅有17头羊留给你们三人,老大得一半,老二得三分之一,老三得九分之一,讲完就去世了,怎么分呢?难倒了兄弟三人。这时来了一老农,手牵一头羊,思索了片刻说:我把这头羊先借给你们,这样一共18头羊,按比例不是好分了,老大得九头,老二得六头,老三得二头,还剩下一头仍还给我。这样分对吗?似对又不对,这就使学生对学习等比数列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紧迫感。学完等比数列,学生纷纷证明这样分的方法是正确的,认识到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学习数学兴趣也明显提高。

第三,教法要多样,改变教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抄的被动局面。固定一种形式容易使学生听课注意力不能持久,产生单调、厌倦的感觉。围绕中心,读读议议,自学讨论不失为一好方法。如在讲完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后,课本上有这样一题:解方程:A,我让学生自解、互议、互评,不仅要发表自己的想法,同时对别人的不同看法要摆事实,找论据,在比较中取长补短。有个学生别出心裁,把原式配成A的形式,得A,所以A。这种多向信息交流,有利于灵活运用知识,激发学习上的探索和进取心。

数学的思维方法比较抽象,普通中学的学生解题时模仿老师的多,因而指导学生掌握数学方法、技巧,充分发挥他们的才干去解决实际问题,从中让他们尝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也是提高学习兴趣的一种方法。我在讲完二次式定理后说:今天是星期一,从今天算起第50天是星期几?学生的思维一下凝滞住了,我接着在关键处诱发了一下:一个星期有七天,50天有多少个七天,还余几天?茅塞顿开:求余数,迅即有学生列出。前50项都含有7的因数,所以50除以7的余数是1。学生情不自禁地说:仍是星期一!这种获得成功的激情。

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去获取知识。平面几何里黄金分割这一节,学生对它的背景了解甚少,我给学生指出这不是数学游戏,而是科学的结晶,自古到今为什么这样受人重视,发动学生去问、去找。从.618在人体结构美中的'价值、到大自然中植物叶序现象,如向日葵花序中小花的排列,其顺时针方向的螺旋数,与逆时针方向的螺旋数之比为:12/21、34/55、89/144;从人体最佳室温23摄氏度到华罗庚的优选方法;直到最近由我国科学家发现人思维活动的心脑最佳频率耦合系数也含有0.618,应有尽有。还有个学生从辞海中查到1:1.618可有数列2,3,5

[1] [2] 下一页

,8,12,21,…相邻两项之比来表示,不仅大开眼界,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趣味骤增。此后,学生经常注意自己周围的数学问题。并能从报刊上吸取养料。一学生看到介绍用设辅助求知数的方法将循环小数化为分数,等等,由于是学生自己发现的方法,他兴奋不已,更刻苦学习数学。

第四,标新立异,留下悬念。中学生心理有一个特点:好奇。它往往会形成强烈的求知欲,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以数学本身丰富的内容,处处给予新鲜感。

1、              探求解题的捷径。乘法公式A学生都能背出,但它的变形就不一定知晓,为灵活掌握这一公式,在新年到来之际,请学生计算A学生粗一看,从数字关系总觉得有捷径可走,但怎么走捉摸不定,当点出利用乘法公式的变形A后,学生一眼就看出,原式等于1990。一学生说:“我明年也会编了。”他列出了算式“”提高了兴趣,又活用了公式。

2、              培养发散性思维,探求解题方法。学生在解题时往往会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模仿教师的多,摆脱不了常规,解题有时就会遇到困难,要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探索。如化简A学生一见分母中含有根号,就想到有理化分母,花费了很多时间,若注意到A就很简便了。

3、              留下悬念。学生的思维活动要靠问题来激发,没有问题就没有积极的思维活动。教学过程中,总是不断设问,不断回答和解决这些问题。教学中留下悬念,会引起思索,产生刺激,调动学习情绪。如在勾股定理这一节,留下二个问题:(1)若a、b、c成勾股数,那a:b:c是多少?当场有不少学生脱口而出:3:4:5,我进一步指出;3、4、5是构成勾股数,但勾股数是不是一定为3:4:5,如9、40、41。(2)给你一个正整数a(a>0),你能不能写出另两个整数,使其组成勾股数,如

课后议论纷纷,各叙已见,最终统一了认识,送来了答案,学生说:有味,印象深。学习数学的空气浓厚。

此外,数学用语准确、简练、生动形象,通过公式则更简明。教师的用语也是激发学习兴趣所不可忽视的,美好的语言,能诱发思考,掀动心绪,振奋精神,切忌罗嗦。

上一页  [1] [2]

篇11:巧用多媒体,优化作文教学过程

巧用多媒体,优化作文教学过程

巧用多媒体,优化作文教学过程

八一路小学王泽芳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都是课堂教学上的一个薄弱点。自从多媒体进入了作文课堂后,对优化作文教学过程带来了巨大的作用,师生也觉得在多媒体网络下作文轻松多了。

一、巧用媒体,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德国教育家斯多指出:“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此,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能改变过去把作文当成是一个沉重包袱的畏惧情绪,从而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在广阔的思维空间中驰骋,写出更好的文章。如:为了写好一处自然景观,,上课时,我首先播放了一段事先收集的图片音像资料,有美丽的星空,有神奇的溶洞,有奇形怪状的群山,有飞流直下的瀑布,看了令人心弛神往,唤起了学生想把看到的告之于众的欲望和无穷的想像力,激发了写作的兴趣。又如:写表扬稿前,我把事先录制好的有关同学们热心帮助别人,拾金不昧,为同学、老人送温暖等的感人场面重现在大家的面前,同学心中除了有敬佩之意,不约而同地表示要写一份表扬稿表扬一下这些身边的.好榜样。可见,巧妙地使用媒体,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创造欲望。

二、巧用媒体 提供素材

学生一到作文老是搜索枯肠,抱怨没得写,这主要是学生平时缺乏观察,缺乏搜集、记录再加上独生子女的“优越地位”,许多社会活动,家庭劳动参与率少,手头的《优秀作文选》各式各样,所以,同一内容一字不差的文章经常出现,哪能出现什么优秀的习作。因而,在作文教学中把学生从狭小枯燥的教室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到火热沸腾的社会生活中亲身感受,去获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这是作文教学中一个迫切解决的问题。现时,老师们都注意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取材。可时间、学生人数局限了这样的活动并不能经常开展。多媒体进入课堂后我们的问题得以解决了。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把学生所经历过的事物通过计算机重现在学生的眼前,引导学生进行再次细致观察,唤起其形象记忆。如:在写《一次有意义的活动》中,我们录制了学生体活课上拔河比赛的全过程,并编辑、剪接好配上字幕制成软件,上课时学生通过观察动态画面,主动地接受信息,不知不觉地融入到比赛的全过程中,活动的开始、经过、结果更清楚无遗,场内、场外热闹气氛,同学们一言一行更令人兴奋,达到了不吐不快之感,激起了写作愿望。当学生写作时要重点描写某位运动员,可以单击按键与该运动员有关的画面又重新出现在眼前,便于更细致地观察写出逼真的场面。又如:在指导同学写《我喜欢的一种动物》的课前,我了解到班里有很多同学都选择写兔子。(因为兔子特征明显,有关的参考资料多)为了改变这单一、枯燥的现象,当上课时,我把事先已录制好的动物短片播放给同学看,有动态的、静态的,有地上走的、天上飞的、水中游的……同学们看得兴味盎然。全看过后,再选定画面反复地观察,课后原来打算写“兔子”的同学都在屏幕上找到自己所喜爱的动物写出精彩之作。的确,在多媒体电脑网络下,学生作文素材丰富极了,再不是没得可写了。

三、巧用媒体 讲评作文

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上,讲评作

文总是老师罗列出一些习作中出现的毛病,进行空洞的讲解,不直观,效果不明显,如果个别指导,效率又太低,而且习作中一些鲜明的弊病又没有让全班同学有个直观的了解,失去了一些进行作文辅导的良好机会。对于学生中一些优秀的作文,也无法在课堂中及时展出和共赏,现在,我们利用多媒体网络进行作文教学以上的问题就不再是难题了。作文讲评课之前,我经常将学生中的典型例文输入电脑,这里的所谓典型例文,是指写得特别好的片断和存在着明显问题的片断, 上课时,将其播放出来,让他们阅读共同评议,既可培养学生积极的思维能力和流畅的口语表达能力,

[1] [2] 下一页

又有利于学生作文思路的开拓,更有利于差生借鉴、参考,使全体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全面提高。,这样,学生对文中出现的问题印象深刻,以后自己作文时,就可以避免类似的问题。对于优秀的片断,则全班共同品析,欣赏,对于作者是一个很好的激励,人人都有希望自己的作文能作为范文给大家欣赏。同时,来自自己身边的优秀习作,更能激起其它同学的佩服,更容易吸收到其中的优点。因此,我认为这样的讲评是很有效而且切实可行。

上一页  [1] [2]

篇12:把握教材特点优化教学过程

把握教材特点优化教学过程

──第五组课文教学建议

准确地把握教材特点,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和条件。把握第五单元义务教材的特点,必须把整组课文研 读,搞清编者的意图、基本训练的主线及其重点。这样,教学设计才有坚实的依据,教师的施教才会卓有成效 。

一、义务教材第四册第五组课文是以全新的面貌出现的。从教材组成看,《所见》与《草原上的鹰》是两 篇新入选的课文,《蜜蜂引路》是从原通用教材第三册移过来的,《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则是原通用教材第 四册第10组中的课文。从写作背景看,时空跨度大,《所见》为清代诗人所作,其余3篇则为现代文人所写。从 课文内容看,涉及的地域广阔,《所见》描绘的是我国江南风景,《蜜蜂引路》讲述的是发生在前苏联莫斯科 郊外的一件小事,《草原上的鹰》介绍的是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边塞风情。从文章体裁看,有诗歌,有散文, 还有记叙文。这样的4篇课文,义务教材是依据什么将它们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科学的训练链呢?

1.引发儿童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学习科学的观察方法。

做为一组课文之首的古诗《所见》,描绘的是一幅美丽动人的牧歌蝉鸣图。诗人就观察所见的一个小片断 ,传神地刻画出了一个活泼可爱的牧童由骑在牛背上悠闲地高歌,到兴趣十足地想去捉知了的瞬间情态。教材 还配置了表现诗意的图画。生动的诗,美丽的画,似乎都在向儿童诉说:去探索吧,大自然中蕴藏着无穷无尽 的奥秘!

大自然是美丽而深邃的。要充分认识它,揭示其中的规律,并利用它为我们服务,需要掌握认识自然的方 法。后3篇课文就是继《所见》激发起儿童对大自然的'兴趣之后,让学生掌握初步的了解客观世界的方法。《蜜 蜂引路》记叙的是列宁通过观察蜜蜂采蜜和飞行的线路,凭借与蜜蜂有紧密联系的“花丛”、“园子”、“小 房子”终于找到了养蜂人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到:仔细观察,周密的推理判断,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草原上 的鹰》写的是鹰能帮助草原上的人们了解天气变化,帮助在草原上迷路的人克服困难的事,告诉儿童这样一个 道理:人们长期认真的观察,才摸透了鹰的活动规律,发现了鹰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最后一篇阅读课文《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向儿童介绍了中午、黑夜、阴雨天和雪后在野外辨别方向的一些知识和方法,并且使 儿童知道这些知识和方法都是人们观察自然获得的,进一步激发儿童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2.强化词句训练,渗透段的概念。

我们知道,语文课本中每一篇课文都是对学生进行语言基本功训练的例子。第五组课文对学生进行语文基 本功训练的重点是,在强化词句训练的同时,渗透段的概念。

(1)加大词句训练的难度。古诗《所见》习题中的第1题,要求学生用书面填空的形式写出“振”、“欲” 、“捕”这几个字在诗里的意思,这与以往说出字在古诗中的意思的要求相比,显然高了,因为写出字的意义 比说出字的意义更要讲究准确、精炼。《草原上的鹰》一课中出现了贯穿全文主线的中心词“信息”,这个现 代信息论中的术语对二年级儿童来说十分费解,要真正理解这个词的含义,必须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才能达到 。在句子形式上,本组教材出现了较为复杂的句式,这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1] [2] [3] [4]

篇13:巧用多媒体,优化作文教学过程

八一路小学王泽芳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都是课堂教学上的一个薄弱点。自从多媒体进入了作文课堂后,对优化作文教学过程带来了巨大的作用,师生也觉得在多媒体网络下作文轻松多了。

一、巧用媒体,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德国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家斯多指出:“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此,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能改变过去把作文当成是一个沉重包袱的畏惧情绪,从而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在广阔的`思维空间中驰骋,写出更好的文章。如:为了写好一处自然景观,,上课时,我首先播放了一段事先收集的图片音像资料,有美丽的星空,有神奇的溶洞,有奇形怪状的群山,有飞流直下的瀑布,看了令人心弛神往,唤起了学生想把看到的告之于众的欲望和无穷的想像力,激发了写作的兴趣。又如:写表扬稿前,我把事先录制好的有关同学们热心帮助别人,拾金不昧,为同学、老人送温暖等的感人场面重现在大家的面前,同学心中除了有敬佩之意,不约而同地表示要写一份表扬稿表扬一下这些身边的好榜样。可见,巧妙地使用媒体,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创造欲望。

二、巧用媒体 提供素材

学生一到作文老是搜索枯肠,抱怨没得写,这主要是学生平时缺乏观察,缺乏搜集、记录再加上独生子女的“优越地位”,许多社会活动,家庭劳动参与率少,手头的《优秀作文选》各式各样,所以,同一内容一字不差的文章经常出现,哪能出现什么优秀的习作。因而,在作文教学中把学生

[1] [2] [3]

相关专题 教学过程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