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东方四六级名师解惑之写作篇

河兔兔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河兔兔”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新东方四六级名师解惑之写作篇(共6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篇1:新东方四六级名师解惑之写作篇

1.脑子里想好中文的意思,再把它翻译成英文,这样的思路对吗?

汪老师:很多同学都是想好中文再翻译成英文。严格说来,即使对学习英语多年的人来说,在写作时想做到完全用英文思考都是极难达到的一种近乎神话的理想境界。关键是中文思考的程度——英文修养极高的人在写作时可能已经很少意识到自己是在用那种语言、很难区分自己在什么时候正在使用什么语言,他已经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英文很好的人可能只是在整体构思时用汉语,到具体写作段落或句子时用英语;英文一般的人会将每句的意思大致用汉语想好,但写作时还是要用英文的习惯句型和固定搭配来表达;初学英语基础又很不扎实的人在不仅每句用汉语想好,还基本每字严格对译,这就是中式英文的产生原因了。要想少些一点中式英文,就要多积累习惯句型和固定搭配,在“翻译”时尽可能多用这些模式化的句型,少一些逐字对译。

2.常常想不起想用的一个词的英语说法,该如何解决?

汪老师:这是考试时任何一个人都会碰到的问题,即使他的词汇量很大。其实就算一个人的词汇量再大,大到掌握所有英文单词,也还是会碰到一些无法用已有单词表达的情况。因为世界在变化,每时每刻总会有新的事物出现。碰到不会表达的思想可以用以下几招:第一,模糊化即用上义词表达。如不会说“手提电脑”,可以用它的上义词“machine”, “gadget”, “invention”, “instrument” 等。第二,可以解释说明。如我们可以把手提电脑写作“the kind of computer that you can carry wherever you go and that you can put on your lap”。第三,可以把一些解释不清的东西略去不写。写作是一个主动的创造过程,可以并且应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写那些自己会写的,避开那些自己不会写的。这才是写作的乐趣所在。否再和前面的单项选择题有什么区别。

3.文章中长句越多越好,复合句越多越好,这样的想法对吗?

汪老师:考试作文和平时写作不完全相同。平时写作不同作者有自己不同的风格——有些作者长于简约;有些作者喜欢繁复。但考试作文是检验一个考生写作水平的工具,命题人的目标之一就是要通过一篇文章考察考生是否掌握了复杂句。因此,在所有写作考试中都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没有复杂句不能得高分。但是在写复杂句的同时,我们还要注意不能写太多这样的句子。全是复杂句,文章读起来会很累很烦很不自然。因此考试作文的句子要长短结合。一些基础不好的同学最好少些甚至不写复杂句,因为如果复杂句写错了会影响得分,而简单句只要不错分数反而不会低到哪里去。

4.不知从何处着手复习写作,提起笔来不知道怎么写,怎么办?

吴老师:作文是现存考试中为数不多的考查英语主观应用能力的考试类型,他在大多数权威的语言考试中都有出现。从理论上讲,就是考查第二语言或外语学习者的“输出”能力。另外,我们应该避免误入用“大词用长句”才算写作的误区,因为,好的文章或大作家往往是用“小词”表达复杂思想。简单无误是第一原则。

在考试中,考生对作文的思维应该是:1、审题;2、思考简单的分支观点;考虑可以采用的成熟的句型或“万能句”。其中,前两步比较关键。

一、对于审题,应该看到,近年四级或六级题目大多是给出提纲,那么可以直接把提纲变为中心句,这些中心句就是每段的开头句。后面接入标志逻辑的词汇,如first...;second...;third...;等分支观点。也就是说,审题就是考虑文章的合理结构是什么,中心句是什么。

二、置于思考分支观点,请一定记住,外语考试的作文,考查的目标不是考生的思维水平或逻辑分析能力,而是考核语言表达能力。所以建议采取的措施是,简化自己的思维和分析。也就是,如何降低自己的思维水平,来迎合自己有限的语言状况。比如:这个东西不贵,it is inexpensive,当然也可以说:it is cheap,或者说,it does not cost me much money。等这些相关但简单的表达也是合理的。

本新闻共2页,当前在第1页  1  2

篇2:新东方四六级名师解惑之篇

新东方四六级名师解惑之篇

1.阅读的复习应该从词汇着手还是从文章着手?

郭老师:我觉得阅读的复习有两个起点,第一单词,第二难句。文章的练习其实还是其次。许多同学在考试前,总是对于单词和难句不太重视,着急于做题目,但是效果往往不佳。究其原因,是基本功方面出了问题。所以,我强调大家从最基本的词汇和难句入手,一直坚持到考试前的一天。当然这样说,并不是就认为应该割裂文章的阅读,而是希望大家要尽可能全面兼顾。

2.如何迅速地在接下来不长的时间里大幅度地提高词汇量?如何在短时间内达到四级词汇要求?如果四级是勉强过的,如果在短时间达到六级的词汇要求?如何能改善背单词手册前背后忘的状况?

郭老师:词汇量的短期补充是完全可能的,但同时也是很艰苦的。这里,我分两个方面来谈。

首先,单词的记忆是有一定方法,诸如“联想”、“谐音”、“拆分”、“词缀”等方法。具体方法会因各人的学习体验不同而变化。通过这些方法确实可能在短期对单词记忆产生突破性效果。但是,我更觉得四、六级词汇都属于基础词汇,基础词汇的记忆更多是依靠辛苦的重复。所以,短期大量单词的记忆意味着更大的艰辛。

其次,单词记忆中最大的困扰可能不是单词记忆本身,而是单词在不断的记忆中被大量的遗忘。其实我倒觉得这是一个正常的记忆过程中必经的阶段。单词就是在不断的遗忘中得到记忆的。所以,希望减少遗忘的方法就是多次地减少间隔时间的循环。

3.一天以背多少单词为宜?时间安排上如何安排是效率最高的?

郭老师:应该说准确地划定每天单词的记忆量是很难的,毕竟因人而异。但是,效率的安排上我觉得以琐碎时间记忆最好。

4.都说研究真题最好,但真的面对一篇真题阅读该如何着手?对于一篇阅读我们应该读几遍?该怎么利用一篇阅读材料?有必要去研究透里面每一个词每一句句子吗?阅读里面哪些句子应该重点读的?

郭老师:研究真题思路确实是教学中我多次强调的问题。许多考生把对真题的复习粗糙地理解为真题内容的熟悉和记忆,乃至也在谆谆告诫下将文章甚至答案都记忆的非常清晰。其实,研究真题是希望透过题目,分析文章的信息编排方式采用了怎样的模式,选项设计体现了怎样的规律。通过极少量的真题的详细研究做到以一当十。具体到单词,我个人不觉得阅读理解中可以明确谈高频词汇的说法。句子方面,我倒觉得只要碰到个人读不太懂的句式就应该拿出来,具体分析,因为读不懂的这些我们俗称“长难句”的'构造其实也体现了一些规律性。

5.四六级阅读常考的文章素材是哪几类的?平时我们还能通过哪些途径读到这些文章?有没有好的推荐?

郭老师:素材的分类标准并不唯一。从社会学的角度进行一般性分类的话,也可以分为“经济”、“科技”、“人文”、“自然”。这种类型的文章从很多的杂志和报纸上都可以读到。我个人觉得《英语世界》比较不错,尤其上面的文章本身涉猎很丰富,而且还有英汉对照。当然国外的一些期刊杂志也不错,诸如《国家地理》等。

6.六级和四级的区别在哪里?需要重点抓哪些方面?

乐老师:由于四六级命题者是一致的,所以从解题思路、命题风格、文章选材而言,四六级没有很大的区别,六级只要体现的难度还是在于1)词汇,四级4200,六级5500+94个词组。我们应该重点关注五、六级的那1300个单词;2)语法结构,六级考试长、难句比四级多,也复杂得多。3)阅读速度上要求不一样。四六级一直强调阅读速度。四级为50words/min,六级为70words/min,但在生词含量少于3%的时候,要求六级的阅读速度达到110words/min,即四分半钟读完一篇文章。我们还是应该从基础做起,先把词汇巩固,这才是考试获得高分的一个前提

7.为什么一篇文章读懂了,但题目就是做不对呢?问题出在哪儿?

乐老师:这个问题比较奇怪,我只能很遗憾的说:“同学,你根本没有读懂文章”。我们做阅读理解的解题原则叫“本本主义”,所谓正确选项一定是和原文同义表达。与原文相反或者是文中未提及的都是错误的。

8.现在四六级的问题总的趋势是考细节题多呢?还是概括性的多呢?

乐老师:四六级考试还是以细节题为主,但是能否找到一篇文章或者一段话的主旨也是非常重要的。四六级阅读就是考两大能力“主题和定位”。在做任何题型时,如果你感觉茫然,找不到定位信息,你的唯一的救命稻草就是文章或者段落的主题。哪一个和文章靠的近,哪一个就是正确的答案。

9.阅读里面还有一类题型是简短问答,这个题型要注意什么?回答问题的句子能不能照抄原文的?字数有没有

篇3:新东方名师解惑英语四六级写作难点

新东方名师解惑英语四六级写作难点

1.脑子里想好中文的意思,再把它翻译成英文,这样的思路对吗?

汪老师:很多同学都是想好中文再翻译成英文。严格说来,即使对学习英语多年的人来说,在写作时想做到完全用英文思考都是极难达到的一种近乎神话的理想境界。

关键是中文思考的程度――英文修养极高的人在写作时可能已经很少意识到自己是在用那种语言、很难区分自己在什么时候正在使用什么语言,他已经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英文很好的人可能只是在整体构思时用汉语,到具体写作段落或句子时用英语;英文一般的人会将每句的意思大致用汉语想好,但写作时还是要用英文的习惯句型和固定搭配来表达;初学英语基础又很不扎实的人在不仅每句用汉语想好,还基本每字严格对译,这就是中式英文的产生原因了。要想少些一点中式英文,就要多积累习惯句型和固定搭配,在“翻译”时尽可能多用这些模式化的句型,少一些逐字对译。

2.常常想不起想用的一个词的'英语说法,该如何解决?

汪老师:这是考试时任何一个人都会碰到的问题,即使他的词汇量很大。其实就算一个人的词汇量再大,大到掌握所有英文单词,也还是会碰到一些无法用已有单词表达的情况。因为世界在变化,每时每刻总会有新的事物出现。碰到不会表达的思想可以用以下几招:

第一,模糊化即用上义词表达。如不会说“手提电脑”,可以用它的上义词“machine”,“gadget”,“invention”,“instrument”等。

第二,可以解释说明。如我们可以把手提电脑写作“the kind of computer that you can carry wherever you go and that you can put on your lap”。

第三,可以把一些解释不清的东西略去不写。写作是一个主动的创造过程,可以并且应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写那些自己会写的,避开那些自己不会写的。这才是写作的乐趣所在。否再和前面的单项选择题有什么区别。

3.文章中长句越多越好,复合句越多越好,这样的想法对吗?

汪老师:考试作文和平时写作不完全相同。平时写作不同作者有自己不同的风格――有些作者长于简约;有些作者喜欢繁复。但考试作文是检验一个考生写作水平的工具,命题人的目标之一就是要通过一篇文章考察考生是否掌握了复杂句。

因此,在所有写作考试中都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没有复杂句不能得高分。但是在写复杂句的同时,我们还要注意不能写太多这样的句子。全是复杂句,文章读起来会很累很烦很不自然。因此考试作文的句子要长短结合。一些基础不好的同学最好少些甚至不写复杂句,因为如果复杂句写错了会影响得分,而简单句只要不错分数反而不会低到哪里去。

4.不知从何处着手复习写作,提起笔来不知道怎么写,怎么办?

吴老师:作文是现存考试中为数不多的考查英语主观应用能力的考试类型,他在大多数权威的语言考试中都有出现。从理论上讲,就是考查第二语言或外语学习者的“输出”能力。另外,我们应该避免误入用“大词用长句”才算写作的误区,因为,好的文章或大作家往往是用“小词”表达复杂思想。简单无误是第一原则。

在考试中,考生对作文的思维应该是:1、审题;2、思考简单的分支观点;考虑可以采用的成熟的句型或“万能句”。其中,前两步比较关键。

一、对于审题,应该看到,近年四级或六级题目大多是给出提纲,那么可以直接把提纲变为中心句,这些中心句就是每段的开头句。后面接入标志逻辑的词汇,如first...;second...;third...;等分支观点。也就是说,审题就是考虑文章的合理结构是什么,中心句是什么。

二、置于思考分支观点,请一定记住,外语考试的作文,考查的目标不是考生的思维水平或逻辑分析能力,而是考核语言表达能力。所以建议采取的措施是,简化自己的思维和分析。也就是,如何降低自己的思维水平,来迎合自己有限的语言状况。比如:这个东西不贵,it is inexpensive,当然也

篇4:新东方名师解惑英语写作难点热点问题

来源:1.脑子里想好中文的意思,再把它翻译成英文,这样的思路对吗?

汪老师:很多同学都是想好中文再翻译成英文。严格说来,即使对学习英语多年的人来说,在写作时想做到完全用英文思考都是极难达到的一种近乎神话的理想境界。

关键是中文思考的程度――英文修养极高的人在写作时可能已经很少意识到自己是在用那种语言、很难区分自己在什么时候正在使用什么语言,他已经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英文很好的人可能只是在整体构思时用汉语,到具体写作段落或句子时用英语;英文一般的人会将每句的意思大致用汉语想好,但写作时还是要用英文的习惯句型和固定搭配来表达;初学英语基础又很不扎实的人在不仅每句用汉语想好,还基本每字严格对译,这就是中式英文的产生原因了。要想少些一点中式英文,就要多积累习惯句型和固定搭配,在“翻译”时尽可能多用这些模式化的句型,少一些逐字对译。【您现在阅读的文章来自“中国人才指南网”,请记住我们的永久域名:/ 】

2.常常想不起想用的一个词的英语说法,该如何解决?

汪老师:这是考试时任何一个人都会碰到的问题,即使他的词汇量很大。其实就算一个人的词汇量再大,大到掌握所有英文单词,也还是会碰到一些无法用已有单词表达的情况。因为世界在变化,每时每刻总会有新的事物出现。碰到不会表达的思想可以用以下几招:

第一,模糊化即用上义词表达。如不会说“手提电脑”,可以用它的上义词“machine”,“gadget”,“invention”,“instrument”等。

第二,可以解释说明。如我们可以把手提电脑写作“the kind of computer that you can carry wherever you go and that you can put on your lap”。

第三,可以把一些解释不清的东西略去不写。写作是一个主动的创造过程,可以并且应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写那些自己会写的,避开那些自己不会写的。这才是写作的乐趣所在。否再和前面的单项选择题有什么区别。

3.文章中长句越多越好,复合句越多越好,这样的想法对吗?

汪老师:考试作文和平时写作不完全相同。平时写作不同作者有自己不同的风格――有些作者长于简约;有些作者喜欢繁复。但考试作文是检验一个考生写作水平的工具,命题人的目标之一就是要通过一篇文章考察考生是否掌握了复杂句。

因此,在所有写作考试中都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没有复杂句不能得高分。但是在写复杂句的同时,我们还要注意不能写太多这样的句子。全是复杂句,文章读起来会很累很烦很不自然。因此考试作文的句子要长短结合。一些基础不好的同学最好少些甚至不写复杂句,因为如果复杂句写错了会影响得分,而简单句只要不错分数反而不会低到哪里去。

4.不知从何处着手复习写作,提起笔来不知道怎么写,怎么办?

吴老师:作文是现存考试中为数不多的考查英语主观应用能力的考试类型,他在大多数权威的语言考试中都有出现。从理论上讲,就是考查第二语言或外语学习者的“输出”能力。另外,我们应该避免误入用“大词用长句”才算写作的误区,因为,好的文章或大作家往往是用“小词”表达复杂思想。简单无误是第一原则。

在考试中,考生对作文的思维应该是:1、审题;2、思考简单的分支观点;考虑可以采用的成熟的句型或“万能句”。其中,前两步比较关键。

一、对于审题,应该看到,近年四级或六级题目大多是给出提纲,那么可以直接把提纲变为中心句,这些中心句就是每段的开头句。后面接入标志逻辑的词汇,如first...;second...;third...;等分支观点。也就是说,审题就是考虑文章的合理结构是什么,中心句是什么。

二、置于思考分支观点,请一定记住,外语考试的作文,考查的目标不是考生的思维水平或逻辑分析能力,而是考核语言表达能力。所以建议采取的措施是,简化自己的思维和分析。也就是,如何降低自己的思维水平,来迎合自己有限的语言状况。比如:这个东西不贵,it is inexpensive,当然也可以说:it is cheap,或者说,it does not cost me much money。等这些相关但简单的表达也是合理的。

最后,作文是应用类考试。所以光看不写是不行的。培根说过,“writing makes an exact man.”只有多写才能活化思想,固定句型和找到适合自己的“万能句”。

5.背历年范文有用吗?背范文要全文一字不落地背下来吗?

吴老师:当然,背诵越多约好,这是语言学习的基础。能一字不漏的背当然牛了,毫无疑问。但,关键在于,对于应试,特别是在时间不多的情况下,广大考生是否真能背诵所有例文?背诵的现实性是有待考查的。建议是考生自己把近三年的范文看看,主要看结构,然后自己写写,让同学或老师修改,再写一遍。这样做可以,一、熟悉英文写作的结构;二、熟悉适合自己的固定句型,即“万能句”。

6.想练习写作,但写出来的作文也不知道是对是错,怎么进行自我检查呢?

吴老师:英文应试的错误分为:

1、结构错误;

2、语言错误。

一般来说,结构大多是,把提纲变为中心句,体现在每段的段首,后面接分支观点。语言错误,请一定避免简单但严重的错误。如:单复数、主谓一致、时态、搭配和简单词的拼写。因为这些错误的出现就标志着语言的基本素养是否到位。我们应该避免误入用“大词用长句”才算写作的误区,因为,好的文章或大作家往往是用“小词”表达复杂思想。简单无误是第一原则。

7.最近作文的题型越来越活,能指点一下应该多注意哪些类型的文章呢?

吴老师:无论怎么出题,外语考试的作文大可以分为:

1、正反论证;

2、原因现象描述类;

3、图表;

4、名言谚语所谓的写信,无非就是在这四类的基础上,套用信件的格式而已。

另外,大致讲来,英文考试的结构大多可以套用:中心句+1、2、3的模式。中心句即每段第一句,中心句可由所给题纲变来,1、2、3就是每段里的分支观点或分述。

篇5:新东方大学英语四六级写作背诵篇

新东方大学英语四六级写作背诵篇

01 The Language of Music

A painter hangs his or her finished pictures on a wall, and everyone can see it. A composer writes a work, but no one can hear it until it is performed. Professional singers and players have great responsibilities, for the composer is utterly dependent on them. A student of music needs as long and as arduous a training to become a performer as a medical student needs to become a doctor. Most training is concerned with technique, for musicians have to have the muscular proficiency of an athlete or a ballet dancer. Singers practice breathing every day, as their vocal chords would be inadequate without controlled muscular support. String players practice moving the fingers of the left hand up and down, while drawing the bow to and fro with the right arm―two entirely different movements.

Singers and instruments have to be able to get every note perfectly in tune. Pianists are spared this particular anxiety, for the notes are already there, waiting for them, and it is the piano tuner’s responsibility to tune the instrument for them. But they have their own difficulties; the hammers that hit the string have to be coaxed not to sound like percussion, and each overlapping tone has to sound clear.

This problem of getting clear texture is one that confronts student conductors: they have to learn to know every note of the music and how it should sound, and they have to aim at controlling these sound with fanatical but selfless authority.

Technique is of no use unless it is combined with musical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Great artists are those who are so thoroughly at home in the language of music that they can enjoy performing works written in any century.

02 Schooling and Education

It is commonly believed in United States that school is where people go to get an education. Nevertheless, it has been said that today children interrupt their education to go to school.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schooling and education implied by this remark is important.

Education is much more open-ended and all-inclusive than schooling. Education knows no bounds. It can take place anywhere, whether in the shower or in the job, whether in a kitchen or on a tractor. It includes both the formal learning that takes place in schools and the whole universe of informal learning. The agents of education can range from a revered grandparent to the people debating politics on the radio, from a child to a distinguished scientist. Whereas schooling has a certain predictability, education quite often produces surprises. A chance conversation with a stranger may lead a person to discover how little is known of other religions. People are engaged in education from infancy on. Education, then, is a very broad, inclusive term. It is a lifelong process, a process that starts long before the start of school, and one that should be an integral part of one’s entire life.

Schooling, on the other hand, is a specific, formalized process, whose general pattern varies little from one setting to the next. Throughout a country, children arrive at school at approximately the same time, take assigned seats, are taught by an adult, use similar textbooks, do homework, take exams, and so on. The slices of reality that are to be learned, whether they are the alphabet or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king of government, have usually been limited by the boundaries of the subject being taught. For example, high school students know that there not likely to find out in their classes the truth about political problems in their communities or what the newest filmmakers are experimenting with. There are definite conditions surrounding the formalized process of schooling.

03 The Definition of “Price”

Prices determine how resources are to be used. They are also the means by which products and services that are in limited supply are rationed among buyers. The price system of the United States is a complex network composed of the prices of all the products bought and sold in the economy as well as those of a myriad of services, including labor, professional, transportation, and public-utility services. The interrelationships of all these prices make up the “system” of prices. The price of any particular product or service is linked to a broad, complicated system of prices in which everything seems to depend more or less upon everything else.

If one were to ask a group of randomly selected individuals to define “price”, many would reply that price is an amount of money paid by the buyer to the seller of a product or service or, in other words that price is the money values of a product or service as agreed upon in a market transaction. This definition is, of course, valid as far as it goes. For a complete understanding of a price in any particular transaction, much more than the amount of money involved must be known. Both the buyer and the seller should be familiar with not only the money amount, but with the amount and quality of the product or service to be exchanged, the time and place at which the exchange will take place and payment will be made, the form of money to be used, the credit terms and discounts that apply to the transaction, guarantees on the product or service, delivery terms, return privileges, and other factors. In other words, both buyer and seller should be fully aware of all the factors that comprise the total “package” being exchanged for the asked-for amount of money in order that they may evaluate a given price.

04 Electricity

The modern age is an age of electricity. People are so used to electric lights, radio, televisions, and telephones that it is hard to imagine what life would be like without them. When there is a power failure, people grope about in flickering candlelight, cars hesitate in the streets because there are no traffic lights to guide them, and food spoils in silent refrigerators.

Yet, people began to understand how electricity works only a little more than two centuries ago. Nature has apparently been experimenting in this field for million of years. Scientists are discovering more and more that the living world may hold many interesting secrets of electricity that could benefit humanity.

All living cell send out tiny pulses of electricity. As the heart beats, it sends out pulses of record; they form an electrocardiogram, which a doctor can study to determine how well the heart is working. The brain, too, sends out brain waves of electricity, which can be recorded in an electroencephalogram. The electric currents generated by most living cells are extremely small C often so small that sensitive instruments are needed to record them. But in some animals, certain muscle cells have become so specialized as electrical generators that they do not work as muscle cells at all. When large numbers of these cell are linked together, the effects can be astonishing.

The electric eel is an amazing storage battery. It can seed a jolt of as much as eight hundred volts of electricity through the water in which it live. ( An electric house current is only one hundred twenty volts.) As many as four-fifths of all the cells in the electric eel’s body are specialized for generating electricity, and the strength of the shock it can deliver corresponds roughly to length of its body.

05 The Beginning of Drama

There are many theories about the beginning of drama in ancient Greece. The on most widely accepted today is based on the assumption that drama evolved from ritual. The argument for this view goes as follows. In the beginning, human beings viewed the natural forces of the world-even the seasonal changes-as unpredictable, and they sought through various means to control these unknown and feared powers. Those measures which appeared to bring the desi

篇6:上海新东方名师四六级考前揭密

上海新东方名师四六级考前揭密

听力:集中精神,推后疲劳点

问:今年六月份考新四级了是吧?

沈:对。

问:报考的人数怎么样?

沈:上海这边我们还没有得到消息。据说南京是这样子的,整个江苏是三十万人的考生,南京只有一万多是考新的四级。我估计按照这个比率,考生数量很少很少。

姜:因为它是可以选报的,不是一定要报的。

问:那今年的十二月份应该是规定全部学校的考生都要考新四六级是吗?

沈:不是,今年据说是07年1月份。现在还不知道。这次不是一个尝试嘛?这个试点的话,最后成功与否,现在还不知道。就是按原计划下一次是要全部考新的四六级。但是下一次是十二月份,还是明年的一月份?这还不知道。按道理来讲,应该是下次的四级是全新的,六级和现在的四级一样,就是晚半年再考。

听力:集中精神,推后疲劳点

问:有些学生反映在他们听力理解的时候不能集中精神去听,或者是不知道怎么去做,如何解决呢?

姜:听力集中不了精神有三个问题:第一,如果你用中文的思维,而不是用英文的思维去思考的话,精神就很容易集中不了;第二,你听的时候容易疲劳;第三,如果你之前没有把选项的阅读工作做好的话,你在后面听的时候就会遇到问题。所以你把这三个问题解决的话,集中精力听完内容基本上问题就不会特别大。

沈:我补充一下,精力不能集中,说白了其实是一种习惯。因为你平时如果一直是注意集中听的,你考试的时候肯定可以集中精力。我们研究的是考生考试的时候为什么不能集中精神,其实考试它也不过就是二十几分钟的时间,最多半个钟头。为什么学生都不能注意力集中呢?第一,年轻人的注意力显然是不容易集中的。第二,平时练的习惯有问题,因为他们在那儿练习的时候,他总是趋于一种superficially,飘在水面上,他没有真正地认真去听,所以他平时怎么样,考试怎么样。

姜:还有一个就是听不懂,他就没法集中。你本来开始能听懂,就越听越有兴趣。本来听不懂,老听不懂,老听不懂,精力就集中不了了,所以基本上本身还是能力有问题。

汪:我原来做听力考试的时候,自己有一个体会,就是刚开始的一两个比较简单的题,应该能听懂的,倒反而感觉好像是英语和汉语的思维你没有转过去,刚开始进去,一下子转不过来。

沈:刚开始有个入境的问题,这是因人而异的,有的人容易一下子就入境,有的人他是慢热型的。

姜:所以只要把注意力的集中点提前就可以了,本来我们开始说那个direction是不需要去听的,因为可以拿来读选项或者怎么样,但是如果你真的开始进入的比较慢的话,你可以在前面direction那段的时候,你就自己把它当作一个真正的听力的内容去听,这样你潜意识里面你听第一道题的时候,实际上你觉得已经听到中间了,这样的话你就能够进入这个状态。

问:是不是可以建议他们在考试半个小时之前先练习性的听一下?

姜:实际上可以这样,考前一个礼拜的时候加大这个量去听。另外还有一点就是,我们几个听力老师比较支持、共同认知的一个办法就是,比如说我们大家平时练的时候是一次听一套题,但是你考试的前三五天的时候,你可以每天连续听两套题,就是两套题连在一起听,这样的话就把你的.疲劳点拖后了,因为我们的疲劳点一般是在做一件事情的中间。如果你听一套的话,肯定是听到一半就累了,但是听两套的话,是听到两套题中间才会累,是这样的。所以你就连续听两套,把那个量加大,到了考试的时候听一套题的话,反而就不会感觉那么累,因为你潜意识里面觉得应该是两套题的,就不会那么累了。考试前几天可以试着这样去做一下,哪怕这个题目你做过都没有关系,就是不管你做没做过,你就用这个量来训练自己,其实是一个办法。

问:听力里面美音和英音都有的是吧?

姜:对,一半美音,一半英音。

问:有些考生只习惯美音,或者只习惯英音,怎么处理这方面的问题?

姜:你要把所有考试当中美音和英音差别特别大的地方找出来。比如说我们上课的时候给大家讲一些听力常用的场景词汇以及英美音发音差别特别大的音标和单词时候,我们都会跟学生讲就是这个词在考试的时候可能会发什么音,所以这个东西还是需要大家去总结一下一些特殊的单词,比如schedule, garage等等这些单词就要去总结一下。还有一些发音,比如说[i]的卷舌音,还有短音的[ao]在美音中发[]这个音,实际上像这样的一些音的话,大家都可以去平时总结一下。其实它考这个东西,不会考这么严格。而且我们听以前的一些考试录的带子,其实说实话所谓的读美音的那些人,他读的有时候也真的不是特别地道的美音,发音还是按照英式发音去发,比如说[i:der]either这样的一个音,他发的时候还是会发[aidзr]这样的音,所以大家不需要去担心太多,不需要把太多的注意力放到这上面去,其实你只要平时习惯了,多听听以往的真题,问题不会特别大。

问:那就是说练习听力的话还是听真题里的练习?

姜:对,我们都是强调做真题嘛,不管哪一部分,我们都强调做真题。

问:听力里面有猜的技巧吗,能不能介绍一下?

姜:以往老的四六级题还有老的托福题特别容易猜,那个时候我们都考过我们都知道。但是现在可能是因为出题的关系,也可能因为出题人也警觉到这个问题了,越来越难猜了。不过有一些特别基本的方法,比如我们一直讲说“短对话听到什么就不选什么,passage听到什么就选什么”,这样的方法对于一些听不大明白的或者说一段对话听完之后,你只能听到几个单词的这种同学,可能对于考试搏一点分数回来,还是能有一点用处的。但是实际上我们还是不提倡大家就是一走上考场就用这种方法。就是说你实在走投无路了,或者说这道题目,心情特别的紧张一下没有听清楚,然后你可以尝试这样的方法,就是短对话听到几个单词之后,你就到选项里面去找,没有这几个你听到的特别明显的单词的,可能就是正确的,那么有的几个特别明显的单词可能就是错误的。Passage那就是你听到什么就在选项里面勾,可能这个选项就是正确的,基本上这样的一些方法我们会用。还有一些比如说像一些常识性的问题,比如说“飞机经常会晚点”啊,什么“作业一定会交上去”啊,什么“男的强不过女的”啊,这样的一些东西有的时候可以作为一个辅助去使用一下。但是实际上真正考试的时候,我们都是去提倡学生先去尽量把它听懂,实在不行了,再用这样的方法去猜。

问:现在的听力速度有没有增加呢?

姜:其实没有,因为四级的语速是在130~150,六级的是在150~180。但是实际上去年年底,12月24号考的那次四六级考试,其实它的语速是非常慢的,四级的语速只有135,六级的只有158。所以说按照这个速度的话,实际上是一个接近下限的一个速度了,所以说其实学生不必要去担心速度会加快。实际上像去年,我了解了一下,去年那次考完了之后,学生对四六级考试,他觉得难了的反映不是说速度加快了,而是他觉得生词量增大了。但是实际上这些增大的生词量对于我们做题目的正确与否,影响并不大。学生现在总是担心听到一些陌生的单词就会害怕,实际上他应该学会从那些他听得懂得地方去找答案。实际上他能够听的懂的地方都能够找到答案,而且那些陌生的单词或者词组对于考试做题的正确与否并没有太大的影响,就是说这一点我觉得应该注意一下。

问:那么新四级的听力速度跟旧四级的听力速度是不是有一些变化?

姜:这个我们就不清楚了,因为从来没有考过。

问:不是有样卷出来了吗?

陈:他有样卷没有听力的磁带,但是总的来说它的题目跟老的题目差不多,短对话比如说都是直接从老的题目里面拿出来的,应该没有太大的区别。

问:因为我看到网上说听力速度要变快。

陈:所谓的快,应该是在这个区间内有所浮动。要突破这个区间,比如四级你要突破150,就是六级要高过180,这个还是比较困难的,基本上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沈:你们得到这样的消息,可能是因为它整个考试的题量你看起来是增大了,但是它整个的考试时间只比以往多了五分钟,以往是两个小时,现在是两个小时多五分钟,可能是这样的。但是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个很官方的消息说速度就是加快了,也没有一套题目这样出来,所以说我觉得这个消息不确切。

问:听力部分里,究竟是考passage几率大还是compound dictation几率大?

沈:从历年的统计上来看,应该是考passage几率更高一些,这是肯定的。compound dictation难度比较高,重心还是应该放在passage上面。

姜:特别是六级,你可以发现,六级考复合听写的比率是比较低的,所以说大家在复习的时候可以把重点放在passage上面。

阅读:寻找主题,短时间提高做题效率

问:有些同学觉得时间来不及了,如何在两周时间内,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呢?

乐:这是四六级的根本问题,文章并不是很难,关键就是时间来不及。35分钟――四篇文章,时间的确时间是挺紧的,而且现在这两年四六级的文章长度越来越长。关键我觉得很多考生还是不会掌握一定的阅读的方法。我们四六级不会考的非常的细,考就是考两种东西,一个就是考主题,还有就是考定位。那么对你而言,能够找到一篇文章的主题句,差不多五道题里面至少有两到三道题都是考文章或者段落主题的,所以说你需要做的第一个就是要把文章主题找出来,最简单,我说可能最愚蠢的方法就是看一段的第一句话、第二句话和最后一句话。第一句话成为主题的概率一般在一半以上,第二句话可能二十,最后一句话有二十的可能。第二句话成

相关专题 新东方四六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