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张“城市名片”

anaissue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anaissue”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一张“城市名片”(共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读一张“城市名片”

小学生作文:读一张“城市名片”(转载)正文:

每个城市都有很多符号,它甚至成了城市的一张张名片,就像谈到圆明园、四合院、王府井、中关村还有老舍的作品等,你就会明白那是北京。

在北京五光十色的符号中我印象最深的不是那些雄伟的建筑,而是天安门广场上晨曦中缓缓升起的五星红旗。那种震撼与巨大的凝聚力让我终生难忘。

我曾经历过很多次升旗仪式。从小学到中学,每周一次的升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全校师生都要参加。一个滑轮,一根绳子,一面国旗。伴随着国歌47秒的旋律五星红旗总不能恰到好处地升到顶端,有时国歌还没奏完旗子“到站了”,有时国歌奏完了旗子离顶端还有一大段,只好“跑步前进”,常常引来大家的善意的笑声。我对旗手的判断力很不满,还好我们是轮流当升旗手的。但是,那么多人没谁能丝毫不差很完美地完成任务,我也不例外。很多年来,这一直是我心中一个小小的遗憾。

那年暑假我和爸爸去了北京。第二天才4点多我就被爸爸喊醒了,天刚刚冒亮。我心里老大不高兴,有什么好看的?我都当过小旗手。但是,爸爸看上去很兴奋。

天安门广场上已经站了很多人,有老人,有孩子,也有外国人,没有人说笑,大街上汽车安静地飞驰而过。大约5点多,一队旗手捧着红旗英姿飒爽地向我们走来,整齐的步伐,利落的手势立刻让我心潮澎湃。当国歌奏响,旗手潇洒地把国旗轻轻抛向空中,我身边几个年轻人都认真地敬起了礼,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激动地跟着唱起“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刚开始两个人唱,后来大家都在唱,红旗缓缓上升,太阳洒下一片金色的光芒。那俩老外不停地按动快门把镜头对准我们,还不停地伸出大拇指。丝毫不差,国歌唱完的时候鲜艳的红旗在旗杆顶端猎猎飞扬。当我和爸爸转身准备离开的时候,发现很多人的眼睛都湿润了……

今年在报纸上看到长春一个身患绝症双目失明的小女孩,最大的心愿就是想去天安门看看升旗仪式,几千人为小女孩导演了一场虚拟的“天安门之旅”。看着照片中孩子甜美的笑容和那些素不相识的'叔叔阿姨的“倾情演出”,我忍不住落泪了。在小女孩的心中没有什么比天门上空飘扬的五星红旗更美的风景,在我的眼里那些热心的叔叔阿姨给社会上演了一场美丽的童话。

北京的每个符号就象身上的勋章或者伤疤,凝固了一段历史,沉淀了一个故事,或喜或悲。这些符号有的已经随风而去,有的依然熠熠生辉,有符号的城市如同有故事的人生,波澜壮阔,历久弥新。

后来爸爸又带我去了北京很多好玩的地方,今天很多印象模糊了,只有那升起的五星红旗还在我脑海中随风飘扬,那个“虚拟天安门升旗”的故事让我震撼,感动良久。

篇2:乡愁是一张名片

“吾心安处即故乡”。

远离故乡,只有在新闻里、网络世界里看到一点关于故乡的信息,听到一两句熟悉的声音,或者在路边的小摊吃一碗故乡的风味小吃,才能让我的乡愁有所缓解。

远离故乡,故乡就成了一个空间符号,一个地域概念,在我们稀薄的乡音里被渐渐地淡忘抛弃,我们变得面目全非,而故乡一直保持最初的泥墙、青苔、灰瓦、木屋、旧巷、老井,我们在记忆里保留着故乡最初的美。

一首《乡愁》道出了所有游人的忧郁、孤寂、无奈,余光中细腻地描绘出了无数游子漂泊异乡的凄苦和心声,但余光中又带有那么点幽默,把愁绪一一化解,沿着思念的方向回到故乡。

余光中先生前半生在颠沛流离中辗转四方,后来定居静谧的小岛台湾。

生活安定了,但是一湾浅浅的海峡却隔绝了他回乡的路。

面对着波涛大海,一首《乡愁》让他蜚声海内外,他说这是故乡给予的灵感和馈赠。

我们身上的所有胎记都来自故乡,我们的乡音、味蕾、嗅觉都深深地打上了故乡的印记,这是我们一辈子的名片。

古诗中写到“乡音未改鬓毛衰”,每次回到故乡,我都用有些拗口生疏的方言,给路上遇到的每一个熟悉的长者发烟,用曾经熟悉的方言向婶婶、大娘们满脸笑意地问好,以示我没有忘本。

前几天在公交车上,不经意间听到前排座位上的两个中年女人用熟稔的乡音对话。

刹那间,我的心撒进了阳光,主动和她们交流起来。

虽然我们远离了故乡,但我们把乡音的行囊背到了远方。

方言,跟着我们辗转南北,一路相随。

在异乡,我很少说方言,也没有人能听懂我的方言。

寂寞的时候,我会拨通故乡亲人们的电话,这乡音就是一根电话线,连通了我和故乡之间的心电感应。

黄永玉说:一个士兵,不是战死沙场,就是回到故乡。

故乡是一个人灵魂的轴和坐标,我们所有的一切都围绕着那个原点延伸、转动,这个原点就像一眼甘泉,这是我们生命里程和命脉走向的力量所在。

每逢佳节,我们手中紧握着一张窄窄的车、船票,掌心里的纹路就是回家的路,它把最遥远的距离变成永远的牵挂。

珍重,生命中的青春

仿佛一切都如此地美好,仿佛一切都如此地新鲜,在寻寻觅觅岁月的跋涉中,在忙忙碌碌生命的追求中。

猛一回头,不知道多少个春夏秋冬早已从身边悄悄溜走,好远好远;刚一转身,发觉前方漆黑一片,令人捉摸不定之际,在美妙的星空下,摄下每段成长的喜悦。

闲暇之余,喜欢仔细琢磨一番那些珍藏许久的儿时的相片,天真无邪的笑容令人感动——可惜,那段时光已经被无情地锁进尘封的记忆抽屉里,剩下的似乎仅有依稀可见的留恋情思。

童年洋溢着无忧无虑的快乐,一种无知的莫名的快乐;少年被天真幼稚、轻狂莽撞占据了的心灵,却始终未被告知什么是“责任”。

春去秋来,花开花落,当人生的标码游到青春的碧水中央,不知荡漾着的生命又将是何种定义?

翻开厚重的哲学,刻录着这样一行醒目的字眼:青春是人生四季中最富激情与活力的季节。

青春的魅力永恒如同钻石般光彩夺目,散发出迷人的色彩,多少少年在等待青春的花季中错过,又有多少正在沐浴着夕阳余辉的人儿黯然落泪,懊悔在空白惨淡的回忆里无奈挥手告别青春,如果说,人生如同一场梦,我想青春会是这梦中的另一个梦吧!千百年来有多少人流连忘返于这奇迹般的传说中,而梦醒之后又能真正得到些什么呢?青春列车的苛刻之处在于没有也不可能有回程车票,当你不小心打一个盹错过最美的景象之后,终点站已经到达。

这看起来似乎很残酷很无情,然而对所有人来讲却是公平的。

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成长的故事很精彩,很动情,冥冥之中转变为成熟的催化剂,瞧,这个季节的人会开始留心体会世间的喜怒哀乐,会开始懂得思索父母额头上的条条皱纹,会开始关注可怜的失学儿童,会开始着手缔造属于自己的未来世界——这或许便是所谓的“责任”吧!

当成长的烦恼如潮水一样汹涌而来,无知的幻影在被泉水冲淡虚假的色彩之后,闪电在风雨中穿梭,背上又多了一个包袱,名字叫做“责任”,从此以后,迈出的每一步都将会更加地艰辛,责任在人生道路的关卡等候匆匆的行人,直到有一天你清楚地感觉到生活中有了“责任”的概念的时候,很庆幸,你又向成熟前进了一大步。

大千世界,不论是保家卫国还是“柴、米、油、盐”,责任无处不在,青春的责任无异于洁白的哈达,圣洁而高贵,细心品位,必将受益终生。

个人、家庭和社会构造了一个坚硬的责任晶体分子,源源不断地赋予人们成长的原动力。

约束自己、追求成熟是一种责任,努力工作、养家糊口是一种责任,齐心协力、报效祖国也是一种责任。

我们并不否认承受责任的巨大压力,但是我们可以把这样的责任理解成是一种心甘情愿的付出,是一份心灵交融的感动,不然世间万物的`灵气将从何而来?既然选择青春,就不能放弃责任;既然拥有青春与责任,就没有理由拒绝留下美好的瞬间。

我们不禁会问:应该如何度过今生才“不枉此行”?携着“责任”一起上路,没有一个人愿意一生碌碌无为,也没有谁甘心永远苟活于无趣的尘世间,可是为何一阵心灵震撼之后又重拾起动摇的念头,或许我们想的太多太多,而真正付诸行动的却又少得可怜吧!人就是这样,拥有的东西不懂得好好去珍惜,等到失去之后才后悔莫及,值得吗?

青春飞逝而过,与其眼睁睁看它远区,倒不如尽心尽力营造舒适安逸的生活,让生命留下的不再是遗憾的谴责声。

珍重,这如歌的岁月;珍重,生命中的青春!

像柳树一样俯首

柳树是大地上的君子。

无论生长的地方是残雪未融,还是花团锦簇,也无论是繁华的长街,还是寂寞的戈壁,柳树都轻盈优雅地俯下身去,行躬身大礼。

初春时碧玉新妆,秋深处繁叶落尽,柳树依然一派谦和恭顺的风度,款款柔枝,每一枝都彬彬有礼。

所以,即使是荒凉寂寥的旷野,因为一株柳树,也会生出些许温润诗意。

除了柳树,杨树、槐树和梧桐们也是城市里常见的树种,但它们的样子都有些张扬傲气,要仰起头看,就少了些亲近。

而那株生长在《诗经》中的柳树,今天依然枝青叶碧撩人心怀,就是因了它那与众不同的姿和态——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无论风雨寒暑,柳树的“姿”都是温柔含情的。

在古诗词里依依拂袖,在旧水墨里如含烟似云,那枝条间的优美倾倒了众生;柳树的“态”更是沉静仁爱的,像须发飘飘慈眉善目的老者,无论是离客,是归人,是爱侣,还是一位在树荫下歇脚的农人,它都传递着温和清凉的善意,给予了宽厚的抚慰和遮蔽。

喜欢那些人,那些柳树一样温柔的人,用温和的枝叶轻轻抚摸这浮躁的世界——松下幸之助是日本有名的企业家,一次在一家餐厅招待客人,结束时松下的菜只吃了一半,他让人去请主厨。

人们有些尴尬和紧张,以为松下会挑剔指责什么,却见他温和地对主厨说:“菜很好吃,但我已80岁了,胃口大不如前,我想当面和你谈,是因为我担心,你看到吃了一半的菜送回厨房,心里会误解难过。

”还有一位老人,是剧作家夏衍。

他临终前突感不适,秘书说:“我去叫大夫!”正在她开门欲出时,夏老艰难地纠正她说:“不是叫,是请。

”这是夏老临终前的最后一句话,用尽了所有的气力。

认识一位女子,她的眼睛里总是盛着浅浅的笑意,即使是给乞丐一元硬币,她也会轻轻地弯下腰,朋友们都喜欢她,喜欢她的乐善好施,喜欢她的谦和优雅……

篇3:城市名片-玉兰花作文

城市名片-玉兰花作文

天空飘着淅淅沥沥的小雨,我漫步在延陵西路上,马路两旁的红玉兰花在枝头摇曳着。

我走近,只见玉兰树褐色的枝干挺立着,枝头是一朵朵紫红色的玉兰花,有的花瓣紧紧地抱在一起,像一枝尚未使用地毛笔尖,泛出淡淡的紫色的光亮;有的含苞欲放,几瓣花瓣已经懒懒的舒展开来;有的片片花瓣则像仙女的彩裙一样,在微寒的春风里绽放着自己的美丽。

我凝视着,见雨中的玉兰水灵灵的,雨珠不急不缓地洒落下来,滴在玉兰花瓣上,犹如一粒粒晶莹地珍珠,更为这美丽的玉兰增添一分娇艳。我看见玉兰花的花托呈深紫色,花瓣白紫相间,深藏在花中的`花蕊怕是受不了这雨中的丝丝寒意,不肯探出头来。

状物作文题目:城市名片――玉兰花。这些红玉兰花,没有牡丹那么雍容华贵,没有月季那么四季常开,也没有她的近亲白玉兰那么奔放。但她一排排,一行行,在雨中的样子,好像一群结伴而来的少女,身着紫衣,为我们这座古老又年轻的城市带来了春的气息。 她就是我们城市的胸饰,她点缀着城市,点缀着春天。

篇4:城市名片生活随笔

城市名片生活随笔

去火车站送朋友上车,我差点看到淋漓的鲜血。一个出租车司机跟一对骑电动车的夫妇发生争执,出租车司机从车中取出一把片刀就要给电动车的男主人“放血”了。幸亏女主人的奋力阻拦,一场血案得以避免。朋友说,前段时间在武昌火车站,一个黑摩的主诈骗一女学生的钱,并伸手裹了女孩一巴掌。

哦,片刀!巴掌!

去过一些城市,我感到最舒服的是两个城市,青岛和绍兴。市民平和的'心态给人印象极深,他们带给游客的是舒适、愉悦。他们热情的为你指引陌路,难见闯红灯的“英勇者”,少有街头争执打闹的劣迹。

来武汉也有年,可偌大的一个城市,一个字可以概其特色,乱。

青岛有啤酒,有蓝天碧海,有高素质的市民群体;绍兴有小桥流水,有鲁迅先生的故居故事,有绍兴黄酒;武汉呢,有黄鹤楼,有长江大桥,还有?可能还有许多自然的景致,但一个城市还要有民众的气量!

武汉也应该有自己的当代气质。

城市名片,市民的荣耀。

篇5:乡愁是一张名片散文

乡愁是一张名片散文

真正离开故乡,是从去省城的大学念书开始的,每年只有寒暑假我才能回到故乡。身居都市,浓浓的乡愁时刻萦绕在我的心间,乡愁是一张名片,写满乡音乡情。

“吾心安处即故乡”。远离故乡,只有在新闻里、网络世界里看到一点关于故乡的信息,听到一两句熟悉的声音,或者在路边的小摊吃一碗故乡的风味小吃,才能让我的乡愁有所缓解。远离故乡,故乡就成了一个空间符号,一个地域概念,在我们稀薄的乡音里被渐渐地淡忘抛弃,我们变得面目全非,而故乡一直保持最初的泥墙、青苔、灰瓦、木屋、旧巷、老井,我们在记忆里保留着故乡最初的美。

一首《乡愁》道出了所有游人的忧郁、孤寂、无奈,余光中细腻地描绘出了无数游子漂泊异乡的凄苦和心声,但余光中又带有那么点幽默,把愁绪一一化解,沿着思念的方向回到故乡。余光中先生前半生在颠沛流离中辗转四方,后来定居静谧的`小岛台湾。生活安定了,但是一湾浅浅的海峡却隔绝了他回乡的路。面对着波涛大海,一首《乡愁》让他蜚声海内外,他说这是故乡给予的灵感和馈赠。

我们身上的所有胎记都来自故乡,我们的乡音、味蕾、嗅觉都深深地打上了故乡的印记,这是我们一辈子的名片。古诗中写到“乡音未改鬓毛衰”,每次回到故乡,我都用有些拗口生疏的方言,给路上遇到的每一个熟悉的长者发烟,用曾经熟悉的方言向婶婶、大娘们满脸笑意地问好,以示我没有忘本。

前几天在公交车上,不经意间听到前排座位上的两个中年女人用熟稔的乡音对话。刹那间,我的心撒进了阳光,主动和她们交流起来。虽然我们远离了故乡,但我们把乡音的行囊背到了远方。方言,跟着我们辗转南北,一路相随。在异乡,我很少说方言,也没有人能听懂我的方言。寂寞的时候,我会拨通故乡亲人们的电话,这乡音就是一根电话线,连通了我和故乡之间的心电感应。

黄永玉说:一个士兵,不是战死沙场,就是回到故乡。故乡是一个人灵魂的轴和坐标,我们所有的一切都围绕着那个原点延伸、转动,这个原点就像一眼甘泉,这是我们生命里程和命脉走向的力量所在。每逢佳节,我们手中紧握着一张窄窄的车、船票,掌心里的纹路就是回家的路,它把最遥远的距离变成永远的牵挂。

篇6:诚信是一张名片作文

诚信是一张名片作文

暑假已经到了,我最期盼的便是下雨了。下过雨后整个世界都变得凉快了起来。今天便是一个难得的雨后天气,室外的天气格外凉爽,空气也变得清新了起来。

这样的天气外出再适合不过了。天空的云朵软绵绵的,像极了白色的棉花。阳光时而透过云层,时而斜斜地照在我的'身上,像是给我披上了一条金色的丝巾一般。今天陪妈妈去水果店,看见货架上的柚子后忽然想起那件和柚子有关的事情来。

“卖柚子了,又大又甜。……”一声吆喝吸引了我,他是一个典型的农民模样。身穿蓝的泛白的布衣,裤子边缘磨出的线头像杂草一般胡乱的堆放着。他的脸上布满了岁月的痕迹,皱纹被刻在额头上散也散不去,略显浑浊的眼睛在盼望着什么。

在他身边有两筐柚子,黄橙橙的颜色惹人爱,空气中还散发出一股诱人的香气。想到秋天吃柚子正合适,我便向他走了过去。他见有顾客来身子挪了挪让阳关透过,顿时,柚子变的金光灿灿。

我蹲下身,仔细的挑选起来。因为在新闻上有看过给水果上色的,所以我有些谨慎。趁他不注意时我在柚子上摩擦了几下,看看那诱人的颜色是否有问题。还好没什么我挑了个中意的问好价钱从包中拿钱给他。我数了数正好,我便拎这袋子往家走去。

“买柚子的那位等等……”还没走出三五步,他突然向我喊道。我疑心或许钱不够,又或许是价钱有变。正迟疑间,他走了上来,用那像老树干般的手递给了我50元。“这……”我疑惑的问。他憨憨的说:“你刚才拿钱的时候不小心掉了,还好你没走远。”

原来如此,我为自己刚才的猜想刚到愧疚,对他多了分感激。等我回过神来他又已经回到摊位招呼客人了

我是一个粗心的人,向来包里有多少钱从不细数,也许他私自拿了我也不知道,但他用诚信说明了自己。

回到家,剥开刚买的柚子,拿起一块品尝,我发现比原先吃到的柚子都要甜。

篇7: 乡音是一张名片散文

乡音是一张名片散文

还记得唐人贺知章在《回乡偶记》里这样写道:“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难改鬓毛衰。”以前上学时很难理解这句话,后来当自己从漂泊的京津地区回到故土时,便开始逐步理解了一些这句话所表现出的意蕴。

18岁那年,一个人怀揣求学的梦想离开家乡来到了天津。在去天津之前,深知自己乡音太重,怕到那后别人听不懂自己说的话,就早早地有意无意地练习说普通话。满以为自己练习了好长时间的普通话已经说的很好了,可没想到的是,第一天踏上天津的土地,遇到一个天津人开口一说话,别人竟然就说他听不懂我在说什么,说是自己乡音太重。他说完后我用疑惑的眼神看了看他,刹那间不知说什么好。原来故乡的印记早已深入脑髓,乡音已成了自己的一张名片。

后来,尽管自己很努力地去学习说普通话了,可还是经常被人说成带着乡音的普通话。那段在天津的岁月里,自己最幸福的事,就是碰到一个,和自己口音相近的同学了,最乐意去的地方就是能够听到乡音的地方。因为在那里可以听到故乡的声音,可以尝到故乡的味道,可以用乡音地行走,而不用担心别人会听不懂自己说的话,可以畅所欲言地跟家乡的人坐在一块儿谈天说地,道家长里短,论国闻要事。

毕业以后在京津两地漂泊了一年多,走在繁华的大街上,望着那些高耸入云的高楼,和那些繁忙而拥挤的人群,带着迷茫的心态回到了故乡。回乡后,来到了离老家不算太远的省会城市。刚来的时候,是三哥接待的我。他带我去吃饭,到了餐厅点菜的时候,他用浓重的老家方言在跟店里的服务人员交谈着。我很吃惊地问道:“哥,你说老家的话,她们能听懂吗?”

他笑着对我说道:“这里的好多人都是老家那边过来的,我想她们不会忘本的,普通话是说给外人听的,到了这里,也就跟到了老家没什么两样了,最亲莫过于乡音了。”

我听后想了一会,觉得三哥说的也是,没有比乡音更亲切的语言了。就又问道:“你从松江回来后,就一直没有说过普通话吗?”

“没有,我习惯了用乡音在故乡的土地上行走。”

自从和三哥吃完那顿饭以后,自己也逐渐放弃了那不怎么标准的普通话,拾起了乡音,开始用乡音穿梭在这个城市的大街小巷。来这里已经有两年多了,已经开始习惯了用乡音行走的日子。虽然在这段日子里,遇到了很多不解和麻烦,但对乡音的挚爱却从未中断过,反而更加理解了故乡的含义。

一直觉得乡音就像一个需要小心呵护的婴儿,故乡就是她的母亲。在自己的观念里绝不能容忍别人去轻蔑她,歧视她。一个相交甚好的朋友曾告诉过自己这样一件事。那是在他刚上大学的时候,新生军训期间,有一个跟他不是很熟的同学对他说了一句,不知是故意诋毁还是有口无心的话“你们那的话听起来就跟鸟语一样,根本让人无法听懂!”他告诉我他听到这句话后差点跟那个同学打了起来。警告那位同学说道:“你可以说我一个人,但不要诬蔑我的故乡。”那位同学听后脸也瞬间红了,似乎也觉得亵渎乡情是一种罪过。朋友说完后,我们笑了。其实我们都知道彼此为什么会笑。乡音是一根寄托乡愁的线,无论多远,故乡母亲都在线的一头深深地牵着,让游子永远无法挣脱母亲的怀抱。我们都是故乡的孩子,我们都流淌着故乡的血液,乡音是我们对故乡最好的怀念,乡音是我们身上的一张名片。

在一次接一个从北京回来的朋友打车回家的'路上,自己和朋友用老家的话在聊天,那个开车的司机很突然地问道:“你们是某某地方的吧?”

我和朋友听后笑了笑说道:“不是的,我们是宁南一个市的。”

那人听后很不知趣地又说道:“你们那以前不就是某某地吗?”语气里充斥了不屑和轻蔑的味道。

听着他那种天朝唯我独尊的说话语气,朋友用别样的声音抗拒道:“你说我们是哪里的就是哪里的吧!随你怎么说吧!”说完后就没再说什么,那人也沉默了。

还记得有人曾经对自己说过这样的话语,在这里最好不要说老家的话,那样会被人看不起的,会给你贴上贫穷、无知的标签。她说:“你知道的,我们那个地方是以贫困而闻名世界的,别人听你说老家的话,就会说你老土,就会说你是山里汉,在心里会以为你有什么企图。”

自己听后也不想辩解什么,淡然地说道:“儿不嫌娘丑,故乡就像娘亲,娘亲就是游子永恒的家。她教会了我们使用她的语言,我们不应该因为遭人讥笑就去嫌弃那可爱的家乡话。”

自己也知走在这个并不属于自己的闹市里,说着一口别人未必就能听懂的家乡话,似乎真有几分不入潮流。但在内心深处总觉得,说话就像写文章一样,也是可以雅俗共赏的。有些乡土作家,在他们的作品里很容易就发现有许多地方的印记,有很多方言,甚至读起来都有些让人费解,但这并不能阻挡读者对他们文章的喜爱。作家贾的作品里有许多陕西方言,先生的作品并没有他使用了陕西方言而不被读者所接受。沈从文老先生的作品里也有很明显的湘西印记,无论是《月下小景》还是《边城》。读了一些作家的作品,似乎发现他们在语言的选择上,并不是刻意去回避乡音,追逐普通话。我不知道这是为什么,也许他们有他们的故土情怀,也许他们也是一群用乡音行走的人。

我不知道自己选择乡音在临近故土的城市里行走是对是错,不知道以后会走向何方,但对乡音的爱和呵护都不会改变。如同歌手张明敏在《我的中国心》里唱的那样,乡音早已在心中烙上故乡印,无论多远,无论何方,已成为了在外漂泊的游子一个永恒的印记,已成为了游子身上的一张名片。

乡音是游子永恒的标签;乡情是游子不变的思念,在用乡音行走的日子里,在一个晴天丽日的午后,就让在外漂泊的游子用乡音再诉说一次对故乡的眷恋吧!

相关专题 名片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