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阅读教学中学法指导的基本原则

酱油夹心水果糖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酱油夹心水果糖”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浅谈阅读教学中学法指导的基本原则(共1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浅谈阅读教学中学法指导的基本原则

・浅谈阅读教学中学法指导的基本原则

・浅谈阅读教学中学法指导的基本原则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这句话 概括了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中国古人有句话:“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 渔,则终生受用无穷。”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乃至成材后走入社 会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使他们形成自觉、认真、反复、广泛的阅读习惯, 变苦学为乐学,变被动学为主动学,既是阅读教学本身对我们提出的要求,也是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阅读教 学的重要任务。

现仅就阅读教学中学生学习方法指导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谈一下粗浅的看法。

一、激发动机性原则

随着现代教学论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行为的主观情意因素。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 性、主动性,是进行学习方法指导的先决条件。例如《月光曲》(现行六年制十一册)一课,分辨事物和联想 是教学难点。在教学这部分课文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单元训练重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教师可采用设 疑激趣的方法,调动学生运用已掌握的阅读方法去主动求知。教师可先用形象的语言过渡,引出穷兄妹俩看到 的画面(可配合、投影片)。然后问,“穷兄妹俩在美妙的音乐中陶碎了。他们联想到什么呢?你从哪些词语 中看出来的?”这样学生运用已掌握的标志词语找出答案,最后问学生“通过穷兄妹俩联想到的画面,你知道 曲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贝多芬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这样呢?”学生可联系已掌握的学法 ,联系上下文和当时的社会背景去理解。在进行学习方法指导的同时,如果不能充分考虑到学生情况差异,是 不会收到满意的效果的。因此,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使学生 产生需要感、自信心、愉快感和自觉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只有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渐进性原则

任何事都不是一挥而就的,学生掌握阅读的学习方法,也是如此。阅读教学学习方法指导应从低年级抓起 ,从基本抓起。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有一个起始、忘却、强化巩固、自觉运用的过程;也有一个由浅入深 、由点到面的过程。拿分段来说,大纲中规定四年级开始“学习给课文分段,说说段落大意。”但是这一阅读 技能形成、熟练却要经过很长时间,甚至要延续到初、高中才能基本形成,为什么这样呢?这是由学生的学习规律和不同文体结构特点等多方面因素决定的'。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时要充分考虑到他们的学识水平、年龄特点和好忘规律,要耐心、细心、精心地运用多种手段,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指导。

三、序列性原则

阅读教学的序列性原则是由阅读知识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互相依存的关系决定的。在阅读教学中,各个 学年的教学重点是成序列发展的:一年级是词句训练,二年级是句群训练,三年级是段的训练,四年级是段与 段的训练,五、六年级是 篇章训练。每个单元训练重点也是呈序列状编排的。小学阶段概括主要内容的技能要 经过概括句意、概括自然段意思,概括结构段意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等几个阶段才能形成。这几个阶段是梯 度发展的。前面是基础,是局部,只有基础打好,才能形成系统的技能体系。教材编排的序列化为学习方法指 导的序列化提供了便利条件,教学中,针对教材特点,围绕年级和单元训练重点进行有序的专项强化训练,便 于学生形成系统的独立阅读能力。

四、反馈性原则

反馈是一个过程,它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的各个阶段。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不重视反馈,学生就难以真 正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学生的求知心、自信心和既定的目标难免受到影响,这就势必影响到下一个阶段的学习过程。教师的有意识的信息反馈可分为设置条件和直接参与两种。例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倒数第二 自然段时,教师用感情饱满的语调叙述邱少云烈火烧身纹丝不动直到牺牲和战友歼灭敌人后,问同学“‘看看 时间,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20分钟’。这句话中的‘才’都包含了什么意思?”(①邱少云的行为是 保证这次战斗迅速胜利的重要条件之一。②他的精神鼓舞了战友们。)这样设置反馈条件,就能较好地了解学 生的学习效果,便于学生调控学习行为。再如教《月光曲》贝多芬弹奏第二支曲子时,学生只理解到海面上起 了变化,曲调也起了变化。这时教师反馈到情况后,再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直接参与,引导学生结合前文和当时 的社会背景理解“曲调的变化又说明贝多芬的内心感情有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这样,学生就马上会对自 己的学习行为作出自主性调控。

五、能力培养性原则

学法指导是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措施。在进行学习方法指导时,必须着眼于学生能力的 培养。

1.教师要善于导拔、点拔,注意铺设思维途径和方法,不要替代学生的学习行为,要敢于放手。

2.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给条件、给时间,使学生真正“动”起来。

3.要给学生以参与大量阅读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训练中印证学法、选择学法、改进学法。

学习方法指导得好,对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等都是有益的。但也应注意到, 阅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基础,它是学生形成阅读能力的前提条件,二者缺一不可。

篇2:・浅谈阅读教学中学法指导的基本原则

・浅谈阅读教学中学法指导的基本原则

・浅谈阅读教学中学法指导的基本原则

我国著名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这句话 概括了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中国古人有句话:“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 渔,则终生受用无穷。”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乃至成材后走入社 会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使他们形成自觉、认真、反复、广泛的阅读习惯, 变苦学为乐学,变被动学为主动学,既是阅读教学本身对我们提出的要求,也是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阅读教 学的重要任务。

现仅就阅读教学中学生学习方法指导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谈一下粗浅的看法。

一、激发动机性原则

随着现代教学论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行为的主观情意因素。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 性、主动性,是进行学习方法指导的先决条件。例如《月光曲》(现行六年制十一册)一课,分辨事物和联想 是教学难点。在教学这部分课文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单元训练重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教师可采用设 疑激趣的方法,调动学生运用已掌握的阅读方法去主动求知。教师可先用形象的语言过渡,引出穷兄妹俩看到 的画面(可配合、投影片)。然后问,“穷兄妹俩在美妙的音乐中陶碎了。他们联想到什么呢?你从哪些词语 中看出来的?”这样学生运用已掌握的标志词语找出答案,最后问学生“通过穷兄妹俩联想到的.画面,你知道 曲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贝多芬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这样呢?”学生可联系已掌握的学法 ,联系上下文和当时的社会背景去理解。在进行学习方法指导的同时,如果不能充分考虑到学生情况差异,是 不会收到满意的效果的。因此,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使学生 产生需要感、自信心、愉快感和自觉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只有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渐进性原则

任何事都不是一挥而就的,学生掌握阅读的学习方法,也是如此。阅读教学学习方法指导应从低年级抓起 ,从基本抓起。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有一个起始、忘却、强化巩固、自觉运用的过程;也有一个由浅入深 、由点到面的过程。拿分段来说,大纲中规定四年级开始“学习给课文分段,说说段落大意。”但是这一阅读 技能形成、熟练却要经过很长时间,甚至要延续到初、高中才能基本形成,为什么这样呢?这是由学生的学习规律和不同文体结构特点等多方面因素决定的。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时要充分考虑到他们的学识水平、年龄特点和好忘规律,要耐心、细心、精心地运用多种手段,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指导。

三、序列性原则

阅读教学的序列性原则是由阅读知识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互相依存的关系决定的。在阅读教学中,各个 学年的教学重点是成序列发展的:一年级是词句训练,二年级是句群训练,三年级是段的训练,四年级是段与 段的训练,五、六年级是篇章训练。每个单元训练重点也是呈序列状编排的。小学阶段概括主要内容的技能要 经过概括句意、概括自然段意思,概括结构段意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等几个阶段才能形成。这几个阶段是梯 度发展的。前面是基础,是局部,只有基础打好,才能形成系统的技能体系。教材编排的序列化为学习方法指

[1] [2]

篇3:阅读教学中的学法指导

阅读教学中的学法指导

在“升学率”的重压之下,语文教师陷入了重教不重学的怪圈。为应付考试,不得不把学生变成“教参的翻版”,变成“长脚的书橱”。然而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向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应较少致力于传递和储存知识,而应更努力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看来教师的作用已不仅仅只是“传递、授业、解惑”而更应加强学法的指导。语文教学是基础教学,强调“学法”指导,重新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必将给令人窒息的现状带来很大的改观。下面本人仅就阅读方面列举几种较为可行的阅读方法。

一、框架阅读法

这是一种着眼于文章整体的阅读方法。根据某一类文体的内容特点和规律性,经过分析和归纳,形成一个个结构“框架”。在学习有关方面的内容时,便可按已有的“框架”去归纳和对比,迅速找到相应的内容,更好地把握记忆。如学习议论文《谈骨气》《反对自由主义》《开动机器》等即可采用此法。论文具有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那么这三个要素就可以构成议论文的阅读框架。按这一框架,我们在读以上几篇文章时,就要看它们提出了什么样的论点,怎样提出来的,用了哪些内容作论据,是怎样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也就是使用什么样的论证方法。边读边考虑框架中所涉及到的内容,读完以后就会对这一类文体的内容和特点掌握得更清楚全面。当然,框架阅读法的关键在于制定出适合的.“框架”。而且该“框架”要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广泛的适用性。一般教科书的知识体系,如记叙文的六要素,小说的三要素,就是现成的框架。具体的阅读依靠框架的引导,而框架又不断受具体阅读内容的补充、丰富和完善,这样便能使阅读既多快好省,又不失其灵活性。从而掌握的知识也会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条理化,越来越巩固。

[1] [2] [3] [4]

篇4:初中阅读教学学法指导浅见论文

一、以兴趣为先导,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是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首先就要让学生对阅读活动感兴趣,只有感兴趣,才会主动而积极地阅读,否则不爱阅读,不愿阅读,阅读就失去了成功的前提。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精心设计阅读前的导入环节,以激起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1.问题导读:初中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来结合具体的阅读材料设计富有探索性与趣味性的问题,以问题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将学生带入求知的愤悱状态,当学生无法解决这些问题时,就会在求知欲的驱动下产生主动而积极的阅读欲望,此时展开阅读教学更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音乐导读:阅读本身就是一件情感积极参与的活动,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地走进作者所描绘的世界中,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这样才能达到对文本的深刻理解,同时这也正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主动阅读的重要手段。而音乐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可以将文字所难以描述的情感用独特的方式传达出来,将音乐与语文教学结合起来,这使得语文学科教学更有魅力。为此我们在学生进行阅读前可以为学生播放相关的背景音乐,以音乐来达到烘托与渲染的效果,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学生的阅读打下特定的情感基调。

二、以方法为核心,传授学生阅读方法

正所谓授之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益无穷也。阅读也是如此,学生只有掌握阅读的方法,才能展开有效阅读,提高阅读速度与水平。为此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有充足的阅读时间,还要加强阅读方法的渗透,要让学生学会根据阅读材料的不同来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以让学生真正学会阅读。

1.精读:即深入而细致地研读。逐字逐句深入钻研,遇到重要语句和章节要透彻理解,遇到不理解的语句等要停下来,做上标记,并通过查工具书、请教他人等弄懂再继续往下读。仔细阅读、深入思考,反复钻研,以求明白透彻,了解于心,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读书方法。

2.略读:这是一种非常实用的快速阅读技能,阅读速度较快以了解文章大意,提取有用的信息,这是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阅读方法。这些阅读方法是可以穿插进行的,在具体的阅读活动中要让学生学会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不同的阅读材料来选择不同的阅读方法,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让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实现学生阅读水平的整体提高。

三、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探究阅读

1.带着问题阅读。教师可以提出一些提纲挈领性的问题,增强学生阅读的针对性与目的性,让学生带着特定的问题来展开有效阅读,这样就可以避免许多学生漫无目的的阅读。这对问题本身具有很高的要求,如果问题缺乏价值性,那么学生的阅读也很难取得预期的效果。

2.引导学生提问。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阅读教学中不能只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来解决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自主提问,这才是实现探究性阅读的关键所在。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质疑问难,勇敢地发表个人不同见解,大胆地提出问题,这样才能跳出教材与教参限制的误区,实现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产生更多的独特见解与感受。

四、以评价为后盾,提升学生阅读动力

学生的阅读并不是以一篇文章的结束或一个问题的解决而终结,相反阅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不断地给学生打气,让学生看到自己在阅读中的进步与成功,让学生享受到阅读所带来的乐趣,这样才能激起学生不断阅读的动力,让学生真正爱上阅读。让每一个结束都能够成为学生认知的新起点。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以往只重结果的单一评价方式,更加关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种种表现,如学生阅读的认真性,提问的积极性,思考的独立性。这样将学生阅读全过程纳入评价体系,才能对学生的阅读做一个客观而全面的评价。同时要以表扬为主、批评为辅,要善于发现学生的进步,对学生多做纵向比较,少做横向比较,这样才能发现学生更多的进步,给予必要的表扬与鼓励,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与成功,这样才能激起学生以更大的学习热情参与到今后的阅读活动中来。

五、总结

总之,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并不是短期就可以见成效的,而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要有足够的细心、耐心与恒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传授学生阅读方法、让学生展开探究阅读,不断提升学生阅读动力,这样才能促进学生阅读水平的整体提高。

篇5:初中阅读教学学法指导浅见论文

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主要途径,也是增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来源。初中阶段的学生对常见字词已有基本的了解,基本上没有阅读障碍,而此时正是他们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主要形成时期,加大阅读量,提升阅读效果对初中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意义。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决定了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因此要想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水平首先要明确阅读教学的目标。而语文阅读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学生要学会流利的朗读课文,然后熟练的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展自己的.视野,在这基础上理清文章思路并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同时要求学生学会针对文章内容提出自己的想法.而且可以同学之间互相交流想法。此外还要学会领会文中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最重要的是学生能够通过语文阅读的学习之后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广泛的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来充实自己。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语文阅读是语言学习与思维锻炼的结合,学生不仅要学会读懂课文,重点是学会根据课文分析和解决问题,深刻理解作者的情感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目前.初中阅读教学现状不容乐观,不管是教学方法还是教学目标都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教师的教育理念落后。目前许多教师的教育理念都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得语文阅读教学模式过于单一,教学目标都以考试内容为主。学生不能拓展思维缺乏对阅读学习的积极性,甚至许多学生对阅读课产生抵触心理。尤其老师仍然应用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严重阻碍了语文阅读教学的发展。而且老师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应对考试上,将阅读当成了机械的分析题,忽视了阅读的过程和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其实这也是没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的表现,没有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对学生的发展十分不利。

学生只读不讲,只悟不练。初中学生的想法和观念都不太成熟,生活经验不足,而且他们的语言底子差,课外阅读较少,所以对初中生来说掌握文章的核心和精神比较困难,因此导致许多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存在偏差,此时教师的引导就显得十分重要。在当前语文阅读教学中,老师忽视了对学生的正确引导,使得学生对文章没有系统的解决办法。实际上阅读教学就是教师引导学生体验的过程,然后锻炼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因此学生只读不讲,只悟不练的现状急需改善。

学生的阅读量不足、师生缺少互动。目前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的文章都是课文.课文的数量是有限的这使得学生的阅读量不够,阅读水平难以提升。阅读不仅要靠课上老师讲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自己通过阅读来体会其中的W妙。其次,目前的课堂氛围枯燥乏味,学生对阅读缺乏兴趣,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传统的教学方式缺少老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学生没有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同时学生与学生之间也没有交流的机会,这是目前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重要问题。因此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改革和创新十分必要。

三、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1.增强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老师,因此要想让学生真正掌握阅读知识,首先要提高学生对阅读学习的积极性。为此,老师可以在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比如老师可以应用情感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时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将文中的意境通过声音、动画、视频以及图片等形式体现出来,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从而更好地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或者通过读写结合的策略让学生在阅读中领略人性的真善美。

如,在讲解《我的老师》一课时,为了开拓学生的思维可以让为学生设置以下情境,如果作者写这篇文章之后得知了蔡老师的音讯,准备给老师写一张明信片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如果你是作者你想写些什么。通过让学生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体会的情感,有利于学生更深刻的体会作者的心情,同时学生也能开拓自己的思维,体会到阅读的快乐从而提高对阅读学习的积极性。

2.实行小组合作模式、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老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模式,将学生分成小组给学生提高自由讨论和交流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发挥好引导作用,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由于每个学生的成长环境和个人性格的特点,每个人对同一件事的看法有所差异,此时老师要充分的尊重学生的看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而且阅读教学本身涉及的范围较广,内容和题材多种多样,所以除了课上的学习老师应该组织学生在课下多阅读,让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来丰富自己的只是从而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3.重视课堂评价、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

语文阅读教学时一个整体,而每节课也是一个小小的整体。要想让课堂教学更加的系统化、科学化,课堂评价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好的课堂评价不但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且会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活跃课堂的氛围。在进行课堂评价时要贯彻“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让学生体会到阅读的喜悦和成就感。同时老师在进行点评时可以适当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对阅读、对生活保留期待和探索的欲望。此外为了促进学生的进步,老师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表扬和奖励,即使学生有错误是也要耐心的指导和帮助,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它不仅对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有重要作用,而且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帮助他们更好的发展为社会需求型人才。同时阅读教学决定了语文教学的质量。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不断的探索和完善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丰富课堂内容,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

篇6:谈阅读教学中段的学法指导

谈阅读教学中段的学法指导

李宜进

在阅读教学中,注意从写段的目的出发,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分析课文段落,逐渐将构段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总结出构段的规律及方法,可以不断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习作能力。

一、从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出发。

教师在段的教学中要有段的训练意识,善于利用典型课文中的典型段落进行卓有成效的训练。比如《难忘的泼水节》一文中的第三自然段,在讲这段时可以这样设问:(1)这个自然段共有几句话?(2)每一句话的意思是什么?(3)这段话主要讲什么?(4)这段话是按什么关系连结起来的?当讲完这段话之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概括总结出学习方法:先看看这段有几句话,再想想每句话的意思是什么,最后把每句话的意思连起来想一想,他们共同说明一个什么意思。通过这样的训练,既教给了学生读段的方法,又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二、从关键词句与全段的'联系出发。

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寻找中心句、总起句、总结句,有利于学生概括段意的能力。例如:《猫》一文,在熟读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扣住总起句:“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指导学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课文围绕总起句动用了三个自然段,分三个方面叙述了猫的古怪性格:“‘老实――贪玩――尽职’;‘高兴时――不高兴时’;‘勇猛――胆携”。学生通过分析、比较,领会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就是该段的段落大意。又如《一夜的工作》一文中可围绕中心句:“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去分析课文,推出周总理工作劳苦表现在:工作量大,工作任务重,工作时间长;生活俭朴表现在总理办公室陈设简陋,一夜工作后的食物很少。从语段的教学中,学生以具体事例体会到周总理的高尚品德。

三、从段落之间的关系出发。

读文章不仅要会正确地划分段落和概括段落大意,还要懂得段落之间的关系,即一段一段之间是怎样连接起来的。特别要注意两点:(1)注意一段话里面的内容联系。如《凡卡》的第一段写圣诞节前夜老板去做礼拜和凡卡跪在作台前边写信,老板不在店里凡卡才有写信的机会。(2)要注意段与段的联结点。如《彩色的翅膀》第一段写信号兵小高探亲回海岛时带了一纸箱的小昆虫,作者感到好奇。第二段写了作者参加尝瓜会和听到一个西瓜不平常的经历,知道小高保护小昆虫的原因。第三段写作者在第二天天亮时看见一只蝴蝶正对着朝阳扇动着彩色的翅膀,预示着战士改造海岛的胜利。 三段之间的联结点是小昆虫,也就是战士们热爱和改造海岛的情感意志。又如《再见了,亲人》一文中一个典型的场景,写法大致相同。教学时,指导学生读懂语段,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然后弄清三段之间的并列关系。

四、从多种多样的构段形式出发。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典型的、常见的构段方式进行归纳、分析,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段落构段的常见方式有:总分(包括总――分――总、分――总)、因果、递进、转折、并列、承接等等。以上所有的构段方式,通过引导学生朗读、比较、讨论、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读段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乱句组段、模仿构段、启发说段、运用写段,使学生把学过的构段方式一种一种地过关,做到独立地、具体地写段,学生从训练中掌握了构段的形式。总之,从各个角度对学生进行语段训练,使学生不但从中掌握构段的方法、规律,而且把读段的知识技能迁移到习作中去,培养写段、谋篇的能力。

篇7:浅谈英语教学中的学法指导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学法指导

在英语教学中,加强英语学法指导是大面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教法与学法是相互作用的整体,只注重教法而忽视学法,尤如飞机两翼缺了一翼.中国学生学英语的最大问题是学不得法,导致了教师苦教,学生苦学,外语教学常被罩上一层阴影.所以,学生的学法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作 者:李炎芳  作者单位:吉林农业大学发展学院,吉林长春,130000 刊 名:中国科技博览 英文刊名: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VIEW 年,卷(期): “”(12) 分类号:G 关键词:英语教学   学法  

篇8:浅谈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困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 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这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吧。显然,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是每个语文教师应尽发职责。

一、教师范读 感染学生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切奏、停顿和速度,轻后果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特别像《十里长街送总理》和《再见了,亲人!》这类感情色彩很浓厚的课文,更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朗读得平平淡淡,甚至结结巴巴,那就无法表达出全国人民在十里长街盼灵车,送总理的悲痛情景,以及人民永远怀念总理的无限深情,更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依依惜别之情,更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用生命和鲜血凝成的深情厚意。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自已必须声情并茂的朗读。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二、依据教材 指导朗读

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就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而朗读指导也要讲究方法,注意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在课文分析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多读,让学生自己去咀嚼,品尝。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情感去朗读课文,训练语感。

就高级来说,在指导朗读过程中,一定要结合篇的教学充分发挥朗读在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方面的作用。尤其像《草原》、《林海》、《可爱的草塘》等这类意境深远,情感浓郁,文字优美的课文,更要让学生在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基础上,用恰当的语调、语速,有感表情地朗读。如教学《草原》中“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表示我的愉快”时,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要正确地停顿;二是要读出重音。“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通过这样的朗读指导,学生将会感受到草原的.天,由于没有遮拦,显得格外开阔,也叫人特别愉快。有了这种体会,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这种意境,也就会无拘无束地读出作者那种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就文体来说,课文中有诗歌、散文、小说、童话、寓言、说明文等。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在指导朗读时,就要根据不同的文体来进行朗读指导。如朗读感情浓郁,语言优美,笔调活泼的《桂林山水》,就必顺采取鲜明的节奏,抑扬的语调,一气呵成的语势来朗读,从而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抒发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美好的情感。要朗读《激光》这样的说明文,那就截然不同了。因为《激光》是用具体数据来说明激光的特点与作用的。如果还照《桂林山水》那样的节奏、语调、语势、情感来读就欠妥。这种文体的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层次清楚。从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从读中发展思维和语言,就达到目的了。

[1] [2] [3]

篇9:浅谈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南海市黄岐区中心小学 杨小华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困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 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这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吧。显然,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是每个语文教师应尽发职责。

一、教师范读 感染学生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切奏、停顿和速度,轻后果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特别像《十里长街送总理》和《再见了,亲人!》这类感情色彩很浓厚的课文,更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朗读得平平淡淡,甚至结结巴巴,那就无法表达出全国人民在十里长街盼灵车,送总理的悲痛情景,以及人民永远怀念总理的无限深情,更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依依惜别之情,更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用生命和鲜血凝成的深情厚意。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自已必须声情并茂的朗读。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二、依据教材 指导朗读

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就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而朗读指导也要讲究方法,注意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在课文分析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多读,让学生自己去咀嚼,品尝。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情感去朗读课文,训练语感。

就高级来说,在指导朗读过程中,一定要结合篇的教学充分发挥朗读在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方面的作用。尤其像《草原》、《林海》、《可爱的草塘》等这类意境深远,情感浓郁,文字优美的课文,更要让学生在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基础上,用恰当的语调、语速,有感表情地朗读。如教学《草原》中“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表示我的愉快”时,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要正确地停顿;二是要读出重音。“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通过这样的朗读指导,学生将会感受到草原的天,由于没有遮拦,显得格外开阔,也叫人特别愉快。有了这种体会,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这种意境,也就会无拘无束地读出作者那种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就文体来说,课文中有诗歌、散文、小说、童话、寓言、说明文等。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在指导朗读时,就要根据不同的文体来进行朗读指导。如朗读感情浓郁,语言优美,笔调活泼的《桂林山水》,就必顺采取鲜明的节奏,抑扬的语调,一气呵成的语势来朗读,从而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抒发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美好的情感。要朗读《激光》这样的说明文,那就截然不同了。因为《激光》是用具体数据来说明激光的特点与作用的。如果还照《桂林山水》那样的节奏、语调、语势、情感来读就欠妥。这种文体的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层次清楚。从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从读中发展思维和语言,就达到目的了。

三、重点段落 着重朗读

课文中的重点段中,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例如当读到《难忘的一课》中的“这里原来画的都是日本的伟人,现在‘光复’了,画上了我们中国自己的伟人。”和“我紧紧地握着这位年轻的台湾教师的手,但是想不到还有什么话,比他刚才教给孩子的那句简单的话,更足以表达我这时的全部感情。”这些语句时,教师就要先指导学生理解句子中带点的词,然后反复朗读,要求把带点词语读重音,读出感情来,从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这个礼堂原来画的都是日本的伟人,现在光复了,画上了中国自己的伟人,这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谊使作者的眼睛湿润了。也确实只有“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才能表达作者当时的全部感情。又如《第一场雪》中的第六自然段,生动形象地措绘了雪后迷人的景象,突出了雪景的绚丽多姿。教师在指导朗读时,要着重指导学生读好其中的儿化韵,然后让学生反复朗读,从中体会到雪后的自然美,读出作者当时对雪后美景的喜爱之情。

教师通过对重点语句和段落的朗读指导,既可以加演出人学生对课文中心意思的掌握,又可以促进对重点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意思的理解。从而达到训练语感,为真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熟读成诵 激发兴趣

《朱作仁谈朗读》一文中指出:“讲读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伤口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是呀,朗读不但可以感受文中的思想美,情感美,而且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少年闰土》,作者用简练、朴实的文笔,刻画了一个勤劳朴素,健康活泼,聪明可爱的农村少年形象。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朗读这种阅读手段,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多次与文字接角,让闰土的可爱形象逐步地再现在学生的脑海中,最后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那么教师在讲读、理解人物形象时,可让学生边轻声朗读边思考下面问题:

1、作者知道闰土要来自己家中,心情如何?闰土来了,作者的心情又怎样?

2、作者是怎样描写闰土的外貌和性格的?

3、从闰土的外貌和性格可以看出闰土是一个怎样的农村少年?

通过以上的朗读和思考,学生对闰土的形象已有了较深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自由读、小组读、同桌互读等,让学生熟读课文。

又如教学《将相和》一文时,可找出廉颇说的话来读一读。要引导学生抓住“很不服气”这个词来理解整段话,突出他有“计较个人地位”的思想。如“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要读得急重些;”;“得给他个下不去”要读得缓重些来突出廉颇对蔺相如地位比自己高而不服气。而蔺相如又是怎样对待廉颇的呢?要引导学生认真朗读蔺相如说的那段话。“秦王我都不怕,还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国之所以不敢进攻赵国,就是因为我们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攻打我们。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的利益啊!”教师要特别指导学生读好第一句,可用两种不同的语气来指导,第一种用读普通反问句时的高声调、重语气来读,第二种用沉缓的语气来读,让学生对比,哪一种语气让人觉得蔺相如是在自吹自擂,哪一种语气更能反映出蔺相如对敌狠,对己和的高尚品质。通过这样的朗读训练,把学生的学路直接引向文章的思路,从而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综上所述,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依据教材,抓住重点有感情地范读,有目的地指导朗读,不但能使学生从正确的朗读(含声调、节奏等方面)去理解课文,感受课文的思想感情,而且能唤起学生的读书热情,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因此,我深深地体会到,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加强感情地朗读训练,是上好语文课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篇10: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学生的朗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表征着其语文能力。许多语文教学专家指出:目前的阅读教学存在问题很多,而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学生“欠读”,读得不充分、读得不深入、读得不忘我。如何通过加强朗读训练,切实有效地优化阅读教学,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笔者在教学中尝试以下方法:

一、兴趣先导―――吸引学生读

“兴趣先导”指的是改变教材内容繁、难、多、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主导,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它决定着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明确学习的目标,是教学成败的关键。例如讲授《从现在开始》一课,让学生们猜几个谜语,分别用了谜面猜谜、动作猜谜等,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又间接渗透了动物的生活特点,为学习课文做好铺垫,一举两得。

二、授之以渔―――教会学生读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指出,学生应该“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的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所以说,教给学生科学有效的阅读方法迫在眉睫,这正是解决他们对阅读不感兴趣的根本所在。

1.创设情境,投入读

阅读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做到“文如出我口,情如出我心。”在教学中创设出浓郁的语感情景,能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调动多种感官,积极地进行相应的课堂活动,为进行语感训练创设最佳条件。如《草原》一课的教学,教师在课初用大屏幕出示草原的美丽景色,再配上音乐,简述课文内容。这样的情境铺垫让学生们仿佛走进了这美丽的大草原。然后以“情”为中心展开学习。这时,再读描写那美丽的草原景色和草原人民热情的语句一定别有一番滋味。

2.温故知新,反复读

“读书百遍,其意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都说明了阅读的重要性和时效性。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要注重语言的积累,如果不重视温习自检,就好比“醉汉拉货车”,边拉边丢,回到家里只剩下一辆空车,其阅读效果可想而知。经常梳理自己的思绪,回忆一下看过的书,整理整理笔记,从而养成自检的习惯,读书的收获会更加丰厚。

3.读书细致,品味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同时,课标中的阶段目标要求也提出,阅读时要“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感受语言的优美”,“品味作品中富有魅力的语言”等。而这一切目标的实施都需要以“品读语言”为核心,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语言强大的表现力和美妙的神韵,让语文课散发它真正的语言魅力。例如《美丽的武夷山》教学中,找出能概括武夷山“山”的特点的词语,用“有的像……有的像……还有的像……”练习说说武夷山的山峰还有别的样子吗?武夷山的水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说“清而静的溪水就像是一幅水上的风景画”?这样以“品读语言”为核心的语文课才能让学生都沉浸在语言的'无穷魅力中,品出特点、品出感受、品出语文的光彩。

4.自主探究,个性读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教师更希望学生能够成为成功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老树的故事》的教学中,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音乐家、老树爷爷进行对话,可以听到使人意想不到的语言。因为角色的模拟可以引导学生自由地朗读,自由地想象,自由地表达。学生在相互对话中,读出了自己的语气,读出了自己的个性体验。

三、收之以鱼―――体会快乐读

在读书时,要不断让学生体会到读书的快乐。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授课时,他总是面向全体学生。在于老师耐心的疏导下,一名学生从“闭口不言”到“打开尊口”再到把句子读出来,真的是一个很大的转变,听课的教师都为之惊讶。可以说这节课是这名学生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使他由此有了敢于展示自己的勇气。可以这么说,学生的信心正是于老师让其在众人面前充分地读、真正地读得来的,他注意到老师信任他,鼓励他,才信心倍增,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之中去。只有让学生体会到收获的快乐,学生才会有不断播种的欲望。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它在连接语言和学生个体之间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应力求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轻松阅读,快乐学习。

篇11:浅谈中学数学学法指导

1.1 数学教学方法改革的需要

长期以来,数学教学改革偏重于对教的研究,但是对于学生是如何学的,学的活动是如何安排的,往往较少问津。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方法包括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正如前苏联教学论专家巴班斯基指出的那样:“教学方法是由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运用的协调一致的效果决定的。”即教学方法是受教与学相互依存的教学规律所制约的。

当前,教学方法改革中的一个新的发展趋向,就是教法改革与学法改革相结合,以研究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作为创建现代化教学方法的前提,寓学法于教法之中,把学法研究的着跟点放在纵向的教法改革与横向的学法改革的交汇处。从这个意义上讲,学.法指导应该是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1.2  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需要

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教会学生学习”已成为当今世界流行的口号。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在他的教学经验新体系

中,把“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作为五大原则之一。就是说,学生不能只掌握学习内容,还要检查、分析自己的学习过程,要学生对如何学、如何巩固,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校正、自我评价。学法指导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提供和创造必要的条件。

1.3  更好地体现学生为主体的需要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美国心理学家罗斯也说过:“每个教师应当忘记他是一个教师,而应具有一个学习促进者的态度和技巧。”专家学者精辟地阐述了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是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思想,强调了学法指导中以学生为主体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只是为学生的认识的发展提供种种有利

的条件,即帮助、指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和习惯。

篇12:浅谈中学数学学法指导

2.1 形成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指导。

主要包括学习需要、动机、兴趣、毅力、情绪等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形成的指导。

2.2  学习方法体系的指导

(1)指导学生形成拟定自学计划的能力。

(2)指导学生学会预习的能力。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边做好预习笔记,从而能带着问题听课。

(3)指导学生读书的方法。

(4)指导学生做笔记、写心得」会图表的方法,使他们能够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

(5)指导学生有效的记忆方法和温习教材的方法。

2.3  学习能力的指导

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注意力以

及自学、表达等能力的培养。

2.4  应考方法的指导,

教育学生树立信心,克服怯场心理,端正考试观。要把题目先看一遍。然后按先易后难的次序作

答;要审清题意,明确要求,不漏做、多做;要仔细检查修改。

2.5 良好学习心理的指导

教育学生学习时要专注,不受外界的干扰;要耐心仔细;独立思考,不抄袭他人作业;要学会分析学习的困难,克服自卑感和骄傲情绪。

篇13:浅谈中学数学学法指导

数学学法指导是一个由非智力因素、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组成的动力系统、执行系统、控制系统、反馈系统的整体,对其中任何一个系统的忽视,都会直接影响学法指导整体功能的发挥。因此,应以系统整体的观点进行学法指导,以指导学生加强学生修养,激发学习动机,指导学生掌握和形成具有自己个性特点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

3.1  形成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指导

非智力因素是学法指导得以进行的动力。积极的非智力因素,可以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长盛不衰。我们应把培养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放在首位。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激发学习动机,即激励学生主体的内部心理机制,调动其全部心理活动的积极性。首先,以数学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其次,以我国在数学领域的卓越成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激发学习动机。再次,挖掘数学中的美育因素,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此外,教师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的内容,选用生动活泼、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教师还可以运用形象生动、贴近学生、幽默风趣的语言来感染学生;教师还可以安排既严谨又活泼的教学结构,形成热烈和谐的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锻炼学习意志。心理学家认为:“意志在克服困难中表现,也在经受挫折、克服困难中发展,困难是培养学生意志的‘磨刀石’。因此,数学教学中要经常给学生安排适当难度的练习题,让他们付出一定的`努力,在独立思考中独立解决问题(但注意难

度必须适当,因为太难会挫伤学生的信心,太易又不能锻炼学生的意志)。

(3)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一,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第二,反复训练,持之以恒;第三,树立榜样,激发自觉性;第四,评价表扬,鼓励发展;第五,建立学习规章制度,严格管理;第六,创造良好学习环境,如搞好校风、学风、教风、班风建设。

3.2数学学习方法内化的指导

(1)正确认识数学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启发学生认识到科学的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并把这一思想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如结合教材内容,讲述一些运用科学学习方法获得成功的例子,召开数学学法研讨会、让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介绍经验,开辟专栏进行学习方法的讨论,等等。

(2)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数学学习方法。

①合理渗透。在教学中要挖掘教材内容中的学法因素,把学法指导渗透到教学过程。

②相机点拔。教师要有强烈的学法指导意识,结合教学抓住最佳契机,画龙点睛地点拨学习方法。

③及时总结。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及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加以总结,使其逐步系统完善,并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④迁移训练。总结所学内容,进行学法的理性反思,强化并进行迁移运用,在训练中掌握学法。

(3)开设数学学法指导课。学法最好安排在起始年级(高一、初一)开设,时间一般是每周或每两周一课时,开设一学期或一学年,并列入数学教学计划。要结合正反例子讲,结合数学学科的具体知识和学法特点讲,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讲,边讲边示范边训练。例如讲授名人和优秀学生学习的事例,或对反面典型进行剖析;介绍如何读书、如何复习、如何记忆等一般的学习方法;精讲数学解题的策略和思维方式;等等。当然,学法课有时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来上,或请优秀学生介绍经验,或请有关教师作专题报告,还可以采用讨论式。

(4)数学学法的矫正指导。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扎曾、要暴露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这就需要老师对

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有较清晰的认识,善于发现问题的症结,在教学工作过程中密切注意学情,加强调查与观察,最好对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建立个人档案,随时记载并采取相应措施予以针对性矫正,从而使学生改进学法,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

3.3.数学学习能力形成的指导

数学学习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注意力以及自学、交往、表达等能力。学习活动过程是一个需要深入探究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挖掘教材因素,注意疏通信息渠道,善于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或提出假设,检验解决问题,从而形成勇于钻研、不断探究的习惯,架设起学生由知识向能力、能力与知识相融合的金桥。由于这方面论述颇多,笔者仅就这方面的指导提出如下几个要求:第一、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的培养提出不同的要求;第二、根据不同学习能力结合数学教学采取多种方法进行培养;第三、根据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培养数学学习能力,采取小步子、多指导训练的方式进行;第四、通过课外活动和参加社会实践,促进数学学习能力的发展。

总之,对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要力求做到转变思维与传授方法结合,课上与课下结合,学法与教法结合,教师指导与学生探求结合,统一指导与个别指导结合,建立纵横交错的学法指导网络,促进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篇14:“学法指导”之我见

“学法指导”之我见

[作者]  盘锦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蔡政权

[内容]

魏书生同志站在时代的高度,大胆改革,探索出一条基本适合我国国情的科学育人之路。他的教育思想是十分丰富的,最主要的表现在科学的方法、民主的观念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自我教育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方面。笔者在本文所要谈及的只是魏书生老师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部分,仅就“学法指导”谈谈自己的看法。魏书生的“学法指导”整体结构主要是“一个学科,两条原则,三大部分,九项措施”。

一、一个学科一个学科,魏书生老师任教的是初中语文学科。然而他所教的这一学科并不是人们一般理解的初中语文,而是“大语文”。也就是说他语文教学的内容不受教材的限制,不受学科的限制;他语文教学的时间不受课堂45分钟的限制;他语文教学的空间不受教室或校园的限制等等。

二、两条原则魏书生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的原则是多方面的,而我认为最主要的是如下两条原则。

(一)实事求是的原则。魏书生要求学生首先要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知识占有的水平,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来确定自学内容。魏书生说:“我不要求学生的‘齐步走’,而要求他们‘各自为战’”。

(二)循序渐进的原则。魏书生从不要求学生在知识的占有和能力的发挥上“整齐划一”,而是经常鼓励学生要“日有所得,循序渐进”。尤其是教育那些学习落后的学生,在与同学做横向比较看不出成绩时,要做自我纵向比较,“新我一定要战胜旧我”,做经常性的自我竞赛,这样久而久之,自我强化意识自然形成,自学能力也就不断提高。

三、三大部分魏书生常常把学生比喻成一辆汽车,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动力部分、能源部分和操作部分。

(一)动力部分。魏书生老师常常教育学生要有理想,为了实现理想要终生奋斗,用“理想”作为人生的动力。为了强化学生的动力,他主要采取了三项措施。

1.明确目标。魏书生教育学生要想实现理想就必须明确自己的目标。(1)终生的目标。你最崇拜的人是谁,要熟悉他的传记,记住他的格言,经常用他来衡量自己。(2)现实的目标。在班级内选择最切合实际的经过努力后能够追赶上的目标,写上他的名字,时刻追赶他。(3)定出学科学习任务目标。要做到“定向、定时、定量”。

2.激发兴趣。他千方百计地从不同角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魏书生把语文学科各项知识点的学习任务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分别承包给每个学生,如文字、词汇、文学常识、语法、修辞等等都落实在每个学生的身上,由这某一项的承包者为全班学生解答其承包项目中的知识内容,这样全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长项,都有给他人当老师的机会,同时又都是他人的学生。学生学习兴趣极浓,又找到了自身的位置,明确了自身的价值,学习情绪日益高涨。

3.锤炼意志。魏书生针对初中学生意志薄弱的特点,经常给学生们讲以勤补拙的道理。他让差生搜集达尔文、爱迪生等小时候智力不好,经过努力后成为杰出人物的故事,把这些故事拿到“班会上”交流。他给学生讲埃及双目失明的塔哈・侯赛因,讲法国自幼没有双臂的画家戴尼斯,讲美国盲聋女作家海伦・凯勒等事例来激励学生。更主要的是经全班学生讨论后规定每天要做的事必做。如规定每天每人写日记一篇,学习笔记300字,左手小楷50字,健身长跑5000米,仰卧起坐或俯卧撑100个等等,要求人人做到,天天如此,用这些方法来磨炼学生意志。

(二)智力部分(能源部分)。智力是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辨别、判断、处理和发明创造的能力。魏书生非常重视理论研究,但他更注重实践探索,为了开发学生的智力,他主要采取如下三项措施:

1.培养注意力。初一学生入学伊始,魏书生就狠抓学生注意力的养成。他给学生讲,从小学到初中有个过渡阶段。有个适应过程,这个过程的关键问题,就是培养自己注意力问题。注意力不集中,一步跟不上,就步步跟不上。然后,魏书生就给学生讲注意力的稳定性、注意力的范围、注意力的分配、注意力的转移、注意力的培养等有关基本知识。接着让学生写有关注意力方面的日记,如《一谈注意力》一直写到《五谈注意力》。更主要的是训练学生的注意力。如唱歌时,让学生的注意力必须集中在黑板的中缝的中心点,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要写500字的“说明书”。由于严格训练,即使是自习课,任何人从外边走进教室,学生也不会看你一眼。

2.培养记忆力。魏书生总是由浅入深地从理论解说到实际训练来培养学生的记忆力。他给学生讲记忆力的规律,说记忆力是人脑的一种能力,它和人民币相反,不是越花越少,而是越用越多,越锻炼能力越强。每人平均具有140亿个脑细胞,根本用不完。目前杰出的科学家也不过仅用了脑量的十分之一。我们这些平常人就用得更少了。他把记忆力形象地比喻成开发露天煤矿,上面的煤层挖掘得范围越大,潜在的煤层露出来的就越多。如果开巴掌大的小孔,那么大量的煤层只好一辈子埋藏着。魏书生更注重实际训练。他讲课常常从报刊上选取一些教学内容,让一个学生读,其他同学听,然后让同学凭着自己的记忆写出内容提要或复述提纲等等。有时搞5分钟的记忆力比赛,如背诵课文,或在听读后,写一段长长的话等等。他还教给学生做记忆力“体操”,让学生每天晨跑后拿出20分钟背诵各科知识,由学习委员将一个月中每天要背诵的知识列成一张表,叫作“记忆力体操计划”。

3.训练思维力。魏书生认为,训练学生的思维力比培养学生记忆力更重要。记忆的东西不一定理解,真正理解的东西才便于记忆。魏书生从来不让学生死背硬记每篇文章的段意、中心、写作特点,对于这些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之后自己去解决。魏书生结合议论文教学,教给学生简单的归纳、演绎、类比等推理方法。利用阅读课文和课外阅读训练学生分析、综合能力。如理解每篇文章从字、词、句、段、篇到归纳中心,总结写作特点,就是一个分析、综合、再分析的过程,也就是学生自我训练思维能力的过程。另外,魏书生也常常通过写作来训练学生的思维力,让学生用同一个文题写一百篇日记,也就是让学生变换身份,变换角度,变换时空来写。如《谈学习是乐趣》由“之一”写到“之一百”。经过这样长时间的训练,学生们的思维积极性明显提高,思维能力大大加强。

(三)操作部分。操作部分是“学法指导”的主要部分,有了理想作为动力,有了智能作为基础,然而不去实际操作,也不可能有什么好的结果。魏书生在这一部分中主要采取了如下三项措施:

1.计划、预习。魏书生老师在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上非常重视计划。因为只有制订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才会避免盲目性,减少无效劳动,于是他让学生制订出若干计划:学年计划、学期计划、月计划、周计划、日计划等等。计划订完后,同学们彼此检查计划的落实情况,这样就形成同学之间互相检查、互相借鉴、互相学习的机制。预习,是许多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的一个环节,然而,魏书生的预习指导与众不同。他不单单是指导学生课前预习,还指导单元预习,学期前的.一册书的预习。明确预习内容,交给预习方法,然后及时进行预习检测。例如,寒暑假前把教材发给学生,让学生在假期预习,开学的第一天便进行“期末考试”,也就是进行全册书预习检测,这样便于学生更进一步明确自己本学期要学的知识体系,以便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突破难点,抓住关键。

2.听课巩固。听过魏书生课的人都有这样的感觉:他的课,全班同学都能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真正以学生为主体,视学生为主人,以导学法为主要教法,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要目的。他探索出一条切合初中生实际的教学规律,创立了以学生自学为主的课堂六步教学法。即定向、讨论、自学、答题、自测、自结。这样的课堂教学结构的构建,正是学生制订自学计划、认真预习的延伸。学生们可以利用课堂这一有利时机,把自己预习中所未能解决的疑难问题加以解决,把自己已经学懂的知识加以巩固。

3.复习、检测。魏书生非常重视这一过程,教给学生科学的复习方法。他强调学生一定要实事求是,联系自己的实际,不会什么复习什么,全班同学一般不集体复习什么知识。因为魏老师已为学生绘出了语文“知识树”,学生可以根据“知识树”的内容顺蔓摸瓜。如果有的同学通过复习后还有弄不懂的知识,就去请教承包这一知识点的同学。这样,同学们复习的过程也就是互相学习互相较量的过程,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复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享受到复习的乐趣。检测是学生检验自己对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或操作能力如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过程,在这一过程的处理上,魏书生首先和同学们共同研究分析典型试题,目的在于让学生们了解各种语文知识在试卷中所占的比重。然后学生自己出试题“自测”、“他测”或“互测”。检测后学生通过自己分析,互相分析,找出缺陷,继续自学。这样做有效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推动他们学习能力的逐渐形成。

总而言之,魏书生老师的“学法指导”是系统而科学的,基本上使学生达到了无师自通的程度,正像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教是为了不要教”,解决了60年代初,教育部长蒋南翔同志所说的“是交给学生野鸭子还是交给学生猎枪”的问题。当然,这种学法指导必须建立在真正“以学生为主人,以全体学生为教育对象”的先进的教育思想的基础上,才能收到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

篇15:高中物理学法指导

1、弄清高中物理过程建立清晰的物理情景。

因此做题前首先要弄清完整的物理过程,.倘若物理过程不清楚也就无法建立清晰的物理情景,我们更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如果我们通过审题,弄清了完整的高中物理过程,建立了清晰的物理情景,便会找到问题的入口。因此在做题之时,我们必须做到:过程不清不动笔。分析物理过程,首先,通过审题,弄清物理过程并找到各细节之间的联系;其次,要抓住本质剔除次要因素;第三,要注意捕捉关键句,挖掘隐含条件,对关键句可用笔作标记,注明隐含条件。

2、分析高中物理问题做图必不可少。

物理图象突出的特征是物理知识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是化抽象为具体的巧手,平时常有这种情况:有些学生他们听老师讲物理思路基本上能跟上,但自己独立做作业时,往往无从下手。仔细分析和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后发现,他们听课时,忽视老师讲解的思路,喜欢记录解题步骤。不记老师的分析过程图,受力分析图等物理草图。因而解题时也就没有作图的习惯,当然这些学生遇到解题困难时,老师只要给他们画出物理情景图,思路大多豁然开朗,由此可见,高中物理的作图能与知识产生共振,从而提高思维的敏捷性和流畅行。

3、高中物理坚持题后总结。

当我们完成一道题后尤其是由在老师或同学的帮助下完成时,我们要把握”领会方法的最佳时机”。想一想:这道题的关键在哪里?重要的困难是什么?什么地方可以完成的更好一些?我为什么没有觉察到这一点?要看出这一点我必须具备哪些知识?应该从什么角度去考虑?这里有没有学习的诀窍可供下次遇到类似的问题用?良好的题感正是通过总结培养出来的,相反仅热忠于解题,就题论题结果就会食而不化,事倍功半。考试时许多题目似曾相识但有百思不知其解,由此可见,平时解题时,不能仅重视解题的数量和结果,更应重视高中物理题后深思多想。

如何快速记住高中物理公式

1、时间:高中物理记忆的时间选择很重要,我建议用零散的时间来记忆,且要选择学习效率高的时间段。切忌在困的时候、学习疲劳的时候背公式,效果一定不好。

2、状态:背高中物理公式之前要给自己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如果不想背或有畏难情绪时,一定要调整好以后再背。很多同学忽视这点,把记忆公式当成一个任务,只追求做了,而不要求结果(能否记住、熟练掌握),结果事半功倍。

3、动笔:记高中物理公式的时候一定要动笔,“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的道理大家都明白,而且动笔是“输出”的过程,只要“输出”就需动脑,所以即有助于记忆效果,还有助于注意力的集中。

4、思考:不要“死记硬背”,主动思考公式的内涵外延,对公式理解的越深越有助于记忆,还可以利用联想记忆、对比记忆等记忆技巧,加快记忆的速度和印象。

5、默写:当认为自己记住了以后需要进行默写,检查一下是否真的记下了。目的是对记下的公式起到了巩固的作用,没有记下的公式继续记忆(或作为以后再记忆时的重点)

6、应用:当高中物理公式记完以后,最好找一些相关的题应用一下,可以对公式加深印象,还有助于对公式更深入的理解。切记,背完不应用,很容易产生遗忘。

7、复习:有些高中物理公式背的快,遗忘的也很快。这种现象很正常(根据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所以我建议一定要及时复习,刚背完时复习的要勤一些,随后复习的间隔时间逐渐延长进而形成永久记忆。例如第一天背的公式,在第二天、第四天、第七天、第十五天、第三十天...进行复习。有助于公式的记忆。

8、习惯:养成一个好的习惯即遇到不会的或叫不准的公式(尤其是背过)一定要花时间去记忆。这样记公式针对性强,印象深。

相关专题 浅谈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