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主体,搞好信息技术教学

在辉夜城跳大神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在辉夜城跳大神”参与投稿,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以学生为主体,搞好信息技术教学(共18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篇1:以学生为主体,搞好信息技术教学

以学生为主体,搞好信息技术教学

以学生为主体,搞好信息技术教学  [文章作者]韦国 [文章来源] 不详    我校在实行教育改革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积极创造条件,有计划、有步骤、有层次、有重点地开展了计算机教学和计算机辅助教学,推进了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效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我们注意到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实践能力、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 一、主体激发――激发兴趣,主动学习。 小学生最主要的特点是是好奇、好动、好游戏。根据这一特点,我们的引入新课经常寓于游戏之中。 在四年级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入门介绍中,采用计算机自带的一些游戏引入新课,展示计算机的特点和功能,让学生亲自实践、亲耳目睹,从而激发起学生对计算机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进行鼠标练习的教学中,教师只进行简单的演示,而后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在玩中练、练中玩,利用“纸牌”、“扫雷”游戏进行练习,充分动手实践,结果大多数学生自己都找到了其中的一些小诀窍和一些参数的设置,这样教师再进行小结并表扬这些同学,使他们有一种自己成功获得知识的喜悦感和自豪感。 二、主体尝试――尝试自学,动手实践。  在教学中,通过找出已经学过的知识与正要学习的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有利于教学中突破难点,也能使学生轻易地掌握教学重点。教师通过让学生围绕问题自学、讨论、交流、实践,充分挖掘学生自主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 如教学“控制面板”一课,教师在教学完怎样改变桌面图案后,让学生试着自己去改变屏幕保护程序,改变外观等,熟悉对话框的操作。在三项显示属性修改完后,再让学生用刚才所学的方法,自己去修改“日期/时间”属性,让学生积极把学过的旧知和新知有机的结合起来,不但学得轻松,也容易掌握,真正做到了轻负、高效。 三、主体归纳――实践小结,体验成功。 实践是创新精神与自学能力的'集中体现,是训练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最佳途径,教学中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实践操作,能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成功体验。在操作中,教师要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疑问并分层指导,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进而达到个性发展的目的。 如“资源管理器”窗口“我的电脑”窗口差不多,只是多了一个“所有文件夹”框,教学中我让学生自己操作实践,找出“所有文件夹”框的作用。学生上机时,教师巡回指导,及时对学生进行提问、辅导、答疑,检查每一个学生实践操作的程度。对好学的学生,提供方便,放手让他们钻研下去。学生知道了,但说不清楚,我就让他到教师机上演示给其他同学看,并让其他同学讨论,一起归纳出“所有文件夹”框的作用,用它查找文件方便、直观、快捷。 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能成为课堂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指导者、把关者,只起指导、启发、达成共识的作用。教师应给学生留有更多的思维空间,不需面面俱到,包办代替学生所要做的一切。教师应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亲身体验创新和自学的乐趣。这不仅能深化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把学生的兴趣推向高潮;而且还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

篇2:以学生为主体,搞好信息技术教学

[文章作者]韦国

[文章来源] 不详

我校在实行教育改革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积极创造条件,有计划、有步骤、有层次、有重点地开展了计算机教学和计算机辅助教学,推进了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效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我们注意到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实践能力、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

一、主体激发――激发兴趣,主动学习。

小学生最主要的特点是是好奇、好动、好游戏。根据这一特点,我们的引入新课经常寓于游戏之中。

在四年级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入门介绍中,采用计算机自带的一些游戏引入新课,展示计算机的特点和功能,让学生亲自实践、亲耳目睹,从而激发起学生对计算机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进行鼠标练习的教学中,教师只进行简单的演示,而后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在玩中练、练中玩,利用“纸牌”、“扫雷”游戏进行练习,充分动手实践,结果大多数学生自己都找到了其中的一些小诀窍和一些参数的设置,这样教师再进行小结并表扬这些同学,使他们有一种自己成功获得知识的喜悦感和自豪感。

二、主体尝试――尝试自学,动手实践。

在教学中,通过找出已经学过的知识与正要学习的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有利于教学中突破难点,也能使学生轻易地掌握教学重点。教师通过让学生围绕问题自学、讨论、交流、实践,充分挖掘学生自主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

如教学“控制面板”一课,教师在教学完怎样改变桌面图案后,让学生试着自己去改变屏幕保护程序,改变外观等,熟悉对话框的操作。在三项显示属性修改完后,再让学生用刚才所学的方法,自己去修改“日期/时间”属性,让学生积极把学过的.旧知和新知有机的结合起来,不但学得轻松,也容易掌握,真正做到了轻负、高效。

三、主体归纳――实践小结,体验成功。

实践是创新精神与自学能力的集中体现,是训练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最佳途径,教学中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实践操作,能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成功体验。在操作中,教师要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疑问并分层指导,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进而达到个性发展的目的。

如“资源管理器”窗口“我的电脑”窗口差不多,只是多了一个“所有文件夹”框,教学中我让学生自己操作实践,找出“所有文件夹”框的作用。学生上机时,教师巡回指导,及时对学生进行提问、辅导、答疑,检查每一个学生实践操作的程度。对好学的学生,提供方便,放手让他们钻研下去。学生知道了,但说不清楚,我就让他到教师机上演示给其他同学看,并让其他同学讨论,一起归纳出“所有文件夹”框的作用,用它查找文件方便、直观、快捷。

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能成为课堂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指导者、把关

[1] [2]

篇3:以学生为主体,搞好信息技术教学

以学生为主体,搞好信息技术教学

以学生为主体,搞好信息技术教学

以学生为主体,搞好信息技术教学  [文章作者]韦国 [文章来源] 不详    我校在实行教育改革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积极创造条件,有计划、有步骤、有层次、有重点地开展了计算机教学和计算机辅助教学,推进了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效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我们注意到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实践能力、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 一、主体激发――激发兴趣,主动学习。 小学生最主要的特点是是好奇、好动、好游戏。根据这一特点,我们的引入新课经常寓于游戏之中。 在四年级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入门介绍中,采用计算机自带的一些游戏引入新课,展示计算机的特点和功能,让学生亲自实践、亲耳目睹,从而激发起学生对计算机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进行鼠标练习的教学中,教师只进行简单的演示,而后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在玩中练、练中玩,利用“纸牌”、“扫雷”游戏进行练习,充分动手实践,结果大多数学生自己都找到了其中的一些小诀窍和一些参数的设置,这样教师再进行小结并表扬这些同学,使他们有一种自己成功获得知识的喜悦感和自豪感。 二、主体尝试――尝试自学,动手实践。  在教学中,通过找出已经学过的知识与正要学习的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有利于教学中突破难点,也能使学生轻易地掌握教学重点。教师通过让学生围绕问题自学、讨论、交流、实践,充分挖掘学生自主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 如教学“控制面板”一课,教师在教学完怎样改变桌面图案后,让学生试着自己去改变屏幕保护程序,改变外观等,熟悉对话框的操作。在三项显示属性修改完后,再让学生用刚才所学的方法,自己去修改“日期/时间”属性,让学生积极把学过的旧知和新知有机的结合起来,不但学得轻松,也容易掌握,真正做到了轻负、高效。 三、主体归纳――实践小结,体验成功。 实践是创新精神与自学能力的集中体现,是训练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最佳途径,教学中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实践操作,能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成功体验。在操作中,教师要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疑问并分层指导,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进而达到个性发展的目的。 如“资源管理器”窗口“我的电脑”窗口差不多,只是多了一个“所有文件夹”框,教学中我让学生自己操作实践,找出“所有文件夹”框的作用。学生上机时,教师巡回指导,及时对学生进行提问、辅导、答疑,检查每一个学生实践操作的程度。对好学的学生,提供方便,放手让他们钻研下去。学生知道了,但说不清楚,我就让他到教师机上演示给其他同学看,并让其他同学讨论,一起归纳出“所有文件夹”框的作用,用它查找文件方便、直观、快捷。 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能成为课堂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指导者、把关者,只起指导、启发、达成共识的作用。教师应给学生留有更多的思维空间,不需面面俱到,包办代替学生所要做的一切。教师应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亲身体验创新和自学的乐趣。这不仅能深化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把学生的兴趣推向高潮;而且还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

篇4:善于引导以学生为主体

善于引导以学生为主体

语文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善于引导学生,要重视问题教学;重视造句训练,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关心现实.

作 者:于重扬  作者单位:上师大四附中,上海,18 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年,卷(期): “”(12) 分类号:G633.3 关键词:问题教学   造句训练   社会现实  

篇5:谈语文课教学“以学生为主体”

谈语文课教学“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那么,在语文课教学中,如何“以学生为主体”呢?    一、让学生主动探索    (1)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过去的语文课常常是学生被老师的一连串问题牵来扯去,完全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其不知,“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常常由疑问开始。课堂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是训练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和过程。同样问题,由教师提还是由学生自己提?绝不一样,往往是学生提比教师提效果好。(2)让学生自已解决问题。要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动探索者,关键还在于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自已解决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多给学生一点时间,让学生充分动口、动眼、动脑、动手、查字典、写要点、划批注,教师适时设疑激趣,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积极状态。    二、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学生为主体,不是不要老师的“主导”作用。一般说来,教师的认识先于学生、高于学生。而学生心理特点又不同成人,加上本身知识有限,单靠自学是有困难的。因此,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也要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如以下几个方面:(1)在明确教学目标上起主导作用。没有目标的学习是盲目的学习,教师在进行每一课教学时,都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制订合适的教学目标。(2)在设计训练技巧上起主导作用。教学是门艺术,新鲜有趣。不同凡响的教学环节,独具匠心的技巧设计,不仅使学生爱学、乐学,而且可以化知识为能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教学训练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技巧,使学生把握要领,提高读、说、写的能力。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领悟和运用技巧,教师要抓住训练中的点点滴滴加以归纳、综合、提炼,并在总结中渗透学习的本领和科学的思维方法。(3)在精讲教学环节中起主导作用。教师讲解要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在学生有所理解的基础上做些升华性的讲述,以提高学生分析、概括和灵活运用的能力。讲解一定要做到精当、简捷、明了,其作用多半具有引导性和示范性。    三、摆正教与学的.关系    教和学是矛盾关系。对学生来说,教师的教是外因,学生的学是内因,外因通过内因才起作用。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教师要为学生服务。要摆正教与学的关系,首先做到尊重学生。教师要放下“师”架子,视已为普通一员置身于“主体”之中。教师还要具有科学的态度,从实际出发,按着学生认知规律组织教学,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体验到进步和成功的快乐。教师还要照顾好后进生,课堂不要有“被遗忘的角落”;其次做到多向交流。教学中要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结构为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讲教师听和学生之间交流的三向结构;再次做到环境宽松。教师在课堂上要交换角色,使学生产生平和心理,从而形成一个无拘无束、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最佳氛围。 

篇6:以学生为主体的三部曲

以学生为主体的三部曲

以学生为主体的三部曲

--初中美术欣赏教学有感

常熟市中学 朱惬

长期以来美术欣赏课都是以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的形式来进行的,被学生戏称为“听书”。由于其主、辅位置的颠倒,其弊病不言自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很大的挫伤,教学内容对学生而言亦只能是浮光掠影,难以留下深刻的印象。如何有效解决这个问题?除了在教学中应用多媒体现代化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外,本人进行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前准备”、“课上发挥”和“课后延伸”的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教学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现将体会点滴小结如下:

一、 “课前积累”作铺垫。

按常规而言,在上新课之前,教师总会要求学生进行预习,而“课前积累”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预习,而是按照老师的要求在课前作比较充分的准备--去发掘欣赏内容中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积累。这里包括知识的'积累、资料的积累与问题的积累。通过这种“课前积累”的“自由探索”,让学生逐步学会学习,自己去开启知识的大门。

如在江苏版初中美术课本第二册第一课《中国古代雕塑、建筑欣赏》这一课的教学时,我针对本课内容所涉及的历史时间跨度大(达三千多年),内容广(涉及美学、宗教、哲学、陵墓文化等),图片多(有二十多张)等特点,提前两周就向同学提出了准备的内容与要求:

例:1、请了解中国陵墓雕塑的类型和特点;

2、请了解中国古代宗教雕塑类型与特点;

3、请了解中国宫廷建筑类型与特点;

4、请了解中国园林建筑类型与特点。

并将这些内容分配给四个小组分头进行,而每个小组内部也要做到分工明确。在做好本组内容准备的同时,鼓励对其他组分工的内容有所了解,以便在课堂上提问。准备要求A、作有关资料的收集(如图片、照片、影象带、实物等);B、作有关知识说明的准备;C、把收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归类。教师可适当提供一些学生容易阅读的书籍和有关内容的因特网网址,同时宣布将引入竞赛机制,将对各组的准备工作进行打分并纳入小组总分,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课堂发挥”是关键。

所谓“课堂发挥”即围绕书本内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如讨论式、辩论式、问答式、讲述式、抢答式等与学生为主体的横向交流,我称之为“兵教兵”的自主性学习方式。因为有了充足的“课前准备”,“课堂发挥”就有望成为“有米之炊”。

再以上述欣赏课为例:首先分小组讨论,综合本组收集的材料,进行整理归纳,然后推荐一位学生有重点进行介绍。同学们显得情绪高涨,充满自信,侃侃而谈,大概是因?quot;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的缘故吧 。其次,有其他小组的同学进行提问,或提出自己的见解进行辩论,相互问答,各抒己见。教师则利用多媒体手段对学生介绍的内容作一些补充。另外教师还设计了部分常识性的抢答题供大家回答(用以拉开各组积分差距),并对学生自主学习中意见相左或概念模糊的地方作好记录,以备有的放矢地进行引导解释。第三,教师提前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分标准设定,此时由学生评委按标准进行打分,平出优胜小组,并将每个小组的成绩纳入到个人期末总分。而评分标准主要以鼓励为主。例:1、介绍内容重点突出,语言表达简练、清晰、流畅;2、准备充分,回答问题正确;3、提问、抢答积极;4、小组协作精神好,参与性广热情高等。第四,教师总结。首先是对学生自主学习中存在的知识性问题进行释疑;其次对学习内容作一个简要而全面的归纳,使学生的认识更为条理。在教师总结中,更重要的是要对学生自主学习中认真的态度与热情加以肯定与表扬,这对学生以后进一步开展自主性学习、更积极的思考发言和对研究探索精神的培养有着深远的意义。

三、”课后延伸“成双赢。

所谓”课后延伸“是学生带着老师的问题进一步去共同探索、学习的过程。在自主学习课的最后,教师可提出学生课堂上尚未涉及的有关问题,提示学生到教师制作的开放性网络课件上去查阅,并鼓励学生在网上与教师、同学交流。还可以设一个自主性学习心得园地,专门发表同学美术欣赏自学经验介绍等。通过”课后延伸“活动的开展,就教师而言,通过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在下一步的教学中就可以有备而来,并做到及时沟通,从而缩短师生距离 。就学生而言,可进一步培养他们运用现代化信息渠道来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可提高学习兴趣。可以说”课后延伸“是一项双赢的活动。

实践证明,学生通过”课前积累“不但把握了书本有关知识,介绍时还加上了自己的亲眼目睹、亲身体验,并附上自己拍摄的照片、旅游纪念品等,再加上课外书籍与网上的相关知识的补充,有效地拓展了课本知识的层面,使之形象更生动,记忆更深刻。?quot;课堂发挥”与“课后延伸”则有利于学生各种能力的锻炼与培养。如口语表达能力、竞争能力、分工合作能力、自学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对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以学生为主体”这一教学理念,在创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已经成为广大教师不断实践、探索的方向。教有法而无定法,只要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兴趣就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以上拙见,愿以同行商榷。

篇7: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教学毕业论文

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教学毕业论文

一、重视情感体验,让语文课堂更加生动活泼

课堂是一个大舞台,教师是课堂活动的导演,是整个课堂活动的策划者,学生则是这个舞台的主要角色。一节好的课,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全力协作,如同导演和角色的默契配合。上好一节语文课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活动,哪怕一个小小的细节,一定要充分进行预设。对于课堂活动中的各个环节,教师要精心指导,做好导演的角色,既要指导到位,又要让角色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只有这样,一堂语文课才会上得轻松自如,才能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和心智的历练。在活泼宽松的课堂气氛,教师要紧紧抓住学生的心理,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中,充分去扮演角色,进行情感体验。也只有这样才能把文本的内涵内化在学生的心中,在学生的心里产生强烈的共鸣。学习《詹天佑》一课时,学生不能理解的是詹天佑所设计“人”字形铁路。如果教师只是流于形式,讲解人字形铁路的构造,那么学生就不会形成具体的意象,也不能够体现詹天佑作为一个铁路工程师的科学设计,更不能把握他的爱国主义思想。于是,我让学生做情感体验,把同学分成六组,让其中的`三组学生以画家的身份画出铁路的示意图;让另外三组学生根据铁路的示意图进行操作,看是否能够将火车开上山去并成功登顶。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插图,画出“人”字铁路示意图,然后教师讲清体验的意图,让另外三组的学生动手操作,看是否能够登顶。学生通过动手表演,很快就领悟了詹天佑的设计意图,不仅培养了动手能力,而且提升了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美好感情。课堂的教学设计活动培养了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加深了对课本内容的理解。

二、体验生活,让语文课堂回归生活

语文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它的内容源于生活。所以,语文课堂教学应该与生活联系起来,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这样有助于教学内容的理解。学生的经验积累的多少对课文的理解有着重要的关系。教师要注重学生对生活的积累,对生活的理解。学生只有对自己亲身经历的、耳濡目染的事情才能在熟知中形成感性认识,从而上升成理性认识。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一方面要考虑教材的特点,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到学生生活经验的积累情况,把握好学生生活经验的积累与教材内容之间的衔接,做到教材内容与生活经验积累的契合。学贵在用,既然课堂中的知识来源于生活,我们就要将课内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从而做到教学相长,教为应用。如,教学《黄鹤楼送别》,我设计了几个场景,让学生选取:(1)涕泪交加;(2)依依不舍,一步三回头;(3)潇洒拱手,饮酒告别;(4)送完就走。每一种场景都是在不同的环境中产生的,李白与孟浩然送别的场景适合哪一种,必须与教材的内容和送别的情形结合起来,必须把送别诗和生活中送别情景融为一体。这样的应用将诗歌中的情境拓展延伸到现实生活中,学生更能深入其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

三、读写结合,让语文课堂更有效

语文教学中读和写同样重要,不可偏废,读书的目的在于理解,在于应用,所以教师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掌握阅读的途径。比如,要学会在重要的词语和语句下面勾画,在富有感情的句子下面写上自己的理解。大凡学生读书一定要养成这样的习惯,也就是常说的不动笔墨不读书。写作是一项基本功,从小就要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每学习一篇文章,都要让学生写出自己的感受,写出对文章重要语句的理解,哪怕是几十个字,只要学生有感悟,有思考就行。比如学习《安徒生童话》,教师要指导学生动情地读,热烈地讨论,积极地发言,然后把自己的感悟写出来。教师如果能够抓住这个读写训练的结合点,既实现了阅读的目的,也达到了阅读的效果。这种读写自然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学得轻松自然,又调动了其积极性,起到了事半功倍之效。

四、结语

要让语文课堂生动活泼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一定会生动活泼,充满生机,学生就会学得快乐,学有成效。

篇8: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论文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论文

高中新课程标准强调:“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展不同见解。”这一“强调”实质就是确立了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笔者认为由于传统教学方式以及应试教育意识的束缚,我们有些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更多的是执行“唯我中心”,“唯我而转”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特别是在我们这些乡村中学中,由于就读学生文化素质普遍偏差,有些教师力求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可是学生却鼓动不起来,就如同穷困的地区要它在短时间内奔向小康生活那样举步维艰。所以执行这一教学方式更多的是“光打雷,不下雨”,甚而至于为了赶进度,更多的教师包办了学生应该随堂思考,随堂讨论,随堂该写的一切。这样做,不但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以及促进学生均衡有个性发展没有半点收获,反而还压抑了学生个性和思维创新能力的发展。为此,笔者就主体性教学谈谈几点粗浅的实施程序方案,也期望同行指正。

首先明确什么是主体性教学,主体性是以人作为对象性活动的主体所具有的本质特征。具体指的是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并在教师指导下充分调动自身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激活其创造性思维,使他们在活动中学会求知,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创新。贯穿在教学活动中,就是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主动参与,以自身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主动体验和感受过程,探索和解决问题为特征,以促进主体认知、情感发展、创新意识和能力发展的课堂实践。那么在教学中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特征呢。

一、保持平和心态,构建和谐氛围。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二者之间的活动,离不开课堂里师生之间的默契和谐的表演。

在这双边活动表演中,要使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是不能避开老师而纯粹地把学生推上主人公地位的。因离开老师的引导和点拨,学生的主体作用就会漫无目的,不着边际,学生就会思无所向,判无定则。但教师一味板着面孔,故着严肃,即使把主动权放给了学生,学生也会心有顾虑,思有压抑。如课堂气氛沉寂,肃穆,有些学生即使想思后而答,也怕因答错被老师批三评四而无地自容,久之,学生想思而思,想说而说,想答而答的勇气逐渐消失,“一言堂”贯穿到底,谈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呢。为此,要养成学生为主体性教学,师生之间有必要构建一个和谐的室内氛围,共同探讨,平等交流。

二、教学具体实施中,要讲究主体教学的灵活性。

语文教学主要是以分析解读作家作品为主的活动。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我们大多数语文教师在讲授课文时一般都是采取自我为中心的“满堂灌”教学为主的方式,而学生获取知识的手段却是那被动的机械式的课堂笔记,学生似乎成了书本知识的复制品。这固然谈不上主体性教学,反而还束缚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发展。在此,笔者认为针对不同文体的篇目,教师在具体实施教学中,不要千篇 一律,一个模式,应采取不同的主体性教学方式,从多角度实施语文教学,来发展学生个性,开发学生思维潜力。

(1)散文诗歌教学。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笔者认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中,要做到这点要求,教师在讲授具体一篇散文或诗歌时,事先有必要交代作者写该文章的背景状况,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揣摩作者当时写作时流露出的某种情感,带着这种情感去体会阅读情调。如《古都的秋》或《荷塘月色》类似文章,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时要求他们尽量读出句子中蕴含的情调:或舒缓,或深沉,或急促,或豪迈……使学生在阅读中感受语调的音韵美,领会其意境美,思考其语句中的意蕴美,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当然,作为一个班集体,学生阅读能力程度不一,阅读较差的学生连课文都读不通畅,至于叫他读出某种情调来是较难的。但教师不要鄙视这层学生,要多善于引导鼓励,提高他们喜欢阅读课文的欲望。常言道:“读书百遍其意自尽”。放开让学生去读,这是语文实施主体性教学最根本的一步。其次,教师在评析课文时,重在引导学生去鉴赏课文,教学生怎样去鉴赏,鉴赏什么,教师有必要拟出鉴赏的大概内容:如内容情感,语言特点,写作特色等等。当然,也不是来不来就叫学生去鉴赏,如讲授《荷塘月色》一文中,某些精彩语段的赏析,教师只作一两段赏析引导,有关语段可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或集体讨论,事后,再由学生以书面形式陈述,最后师生共同评定后综合归纳定案。这样做,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学生敢于思维创新的能力。

(2)小说和戏剧教学。新课程目标要求:“培养阅读古今中外各类小说,戏剧作品的兴趣,从优秀的小说,戏剧作品中汲取思想、感情和艺术的营养,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提高文学的修养”。笔者所处乡村中学的学生,由于自觉性和基础性较差,教师在讲到具体一篇小说或戏剧时,如事先要感知课文叫学生复述其该篇内容,有好大一层学生,连看完一遍的任务都未完成,至于叫他们复述或叫他们回答课文中相关的问题那犹如赶鸭子上架。他宁愿叫老师干着急,也个字不吐,所以有时老师包办了主体教学的一切,那是不得以而为之。为此,笔者谈谈在小说和戏剧教学中实施的有关主体性教法,在此抛砖引玉。首先,针对具体讲读篇目,毫无疑问是要学生熟读课文。笔者认为要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关键靠教师善于诱导,要求学生阅读课文,之前,教师有必要事先交代作者写该篇的时代背景。如《祝福》,《装在套子里的人》,《雷雨》,《窦娥冤》等等。这些作品所反映的内容背景或所揭示的主题离我们现代的师生时空都较远,不要来不来就讲析课文,提问学生,即使有好多学生看完一遍或两遍,也是不知其所以然的。因此教师事先介绍文章内容背景,这会使学生在阅读中或多或少领略到文章中某些蕴含的意味,从而诱惑学生去看课文。事后,再抽取学生作口头复述课文故事情节,好中差学生都抽取,由学生评定其口头表述的优劣。如此这般既能促进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能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其次,教师在讲授课文时,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可要求学生先完成随堂讲授课文的情节结构及人物形象归纳,并以书面形式呈现出来,教师再抽取学生回答,正确与否可由学生讨论后,教师综合归纳定案。再次,提取文章中某一方面的问题,以分组讨论或集体讨论的方式后请学生作口头评述。如“你如何看待祥林嫂对灵魂的有无?”“别里科夫在笑声中悄然死去意味着什么?”“窦娥的悲剧可避免吗?”等等。这有利于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增强识别美丑善恶的能力,提高文学修养。

(3)文言文教学。新课程目标要求:“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在我们这些乡村中学里,学生对文言篇目的阅读效果普遍偏差,大多数学生对文言文阅读是不流畅的,至于叫他们感知课文作口头复述更是无从说起。鉴于此,笔者在文言文教学中先是要求学生熟读课文,然后抽取学生分别口头陈述每段的大概内容,每段可抽两名学生完成,其他学生评价其陈述的优劣。事后,在随堂讲析的语段中,把较难的或重要的语句以及有关的实词、虚词写在黑板上,由学生独自借助工具书或书上的注释查阅后再抽取学生上台去做,错对由师生共同讨论后综合定案。这样做把主动权放给学生,改变在古文教学过程中“灌”、“替”做法,侧重培养学生使用有关工具书及查找,筛选资料的能力,让他们学会独立自主地理解阅读中的障碍,也会使他们在文言文的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当然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教学方式,在不同文体篇目的具体教学实施程序中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确立随堂教学目标,根据目标设立相关的有效教法,确保学生个性思维发挥。

2.学生随堂课的主体性时间要适度,不宜让学生“放羊式”发展;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时间要合理统筹。

3.教师随堂教学内容所提问题不宜面面俱到,要有代表性,新颖性,难易适中。

4.注重学生反馈信息,随时调整教法,尊重学生质疑,鼓励学生思维创新。

总之,具体实施以学生为主体性的语文教学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项重要举措,是传统语文教学中被教师“一言堂”夺走的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还给学生的一项“民心工程”。它需要教师的耐心细致和高度责任感,让学生活泼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以实现学习主体各方面素质和谐充分的发展。

篇9:搞好信息技术教学提升学生综合素养论文

搞好信息技术教学提升学生综合素养论文

摘 要: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探索之路上,我会不断地努力学习和工作。关心学生、热爱学生是对教师不变的要求,要积极探究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用师爱去温暖学生的心,用高超的教学技术和水平让学生的学习锦上添花。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教育 教学方法 提高素养

信息化是当前世界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为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趋势,国家已经确定在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不等于软硬件知识学习,而是要使学生通过掌握包括计算机、网络在内的各种信息工具的综合运用方法,来培养信息意识、情感、伦理道德,提高信息获取、处理、创新的能力,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工作、学习与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课的教师,在认识到上述教育理论的同时,还要认真琢磨如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将这些理论真正用到实处。

一、认清教学对象

我所要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初中年级的学生,很多学生还是处于填充教育的思维中,希望老师手把手地教学,不善于开动自己的脑筋去思考问题。这些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开设目的并不是非常了解,他们认为信息技术课就是用来给他们玩游戏、上网聊天。其次,由于受到小学信息技术课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他们的计算机能力又各有不同,有些学生实际操作熟练,有些学生甚至还不知道怎么操作计算机。

二、认清了解所教科目

明确了信息技术教育的指导思想后,还要了解的便是信息技术课的总体目标和任务。信息技术课的总体目标是:

1.掌握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

2.培养学生采集、加工、发布等处理信息的`基本技能;

3.使学生明确并接受参与未来信息社会特有的道德规范与法律法规;

4.能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通过评价、应用信息解决具体实际问题

。信息技术课的任务: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要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认真备课,将信息技术课本读细读透,设计好每节课的教案,难易适当,突出重点,攻克难点,稳固基本操作。第一学期主要讲授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如WORD软件的操作;第二学期主要讲授多媒体信息处理和如何制作多媒体演讲稿;第三学期主要讲解计算机网络知识和创建网页;第四学期主要讲解数据处理和Flash动画制作。同时,我们还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加强自身素质修养,不断提高知识水平。

三、履行好教师的职责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副科,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上总是会忘乎所以,故在课堂管理中决不能放任学生胡来。毕竟信息技术课和传统的课堂教学有所不同,学生上课的地点改在微机室。学生面对计算机,又有网络诱惑的时候,听课效率极低,而且他们的识记能力不强,自我控制能力弱。所以我们必须先从学生的思想和学习态度着手,先要纠正他们对开设信息技术课的错误理解,让他们明确信息技术课开设的意义,不是为了让他们沉迷于网络世界,而是让他们能通过学习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综合利用计算机和网络在内的各种信息工具,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为以后的生活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学生端正了自己的学习态度,才能使教学有突破,才能使教学有生命力。

初中学生正处于学习信息技术的初级阶段,还没完全掌握学习信息技术的方法,要求学生自学比较吃力。老师应通过讲授,为学生搭建学习信息技术的平台。上课时,单一的讲授演示法会使学生渐渐失去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备课要充分,读透课本,不盲目看参考书,而是自己先从课本中找出重难点,多想上课时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将其记录下来;其次就是上课时为让学生明确每节课的任务和目标,将上课目标和上机作业写在黑板上,通过演示让学生明白上课要求,同时注意讲解内容生动有趣,在演示法中也可以穿插类比法、对比法、情境法等教学方法。为活跃课堂气氛,有时在复习课上可分别请同学上台实际操作。同时,要适时检查班上同学的操作情况,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课后,要及时对课堂出现的一些教学问题或管理问题进行总结,多和有经验的老师沟通、讨论,及时改进。

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是师德的重要内容,是教师献身教育事业的具体表现,是反映教师职业道德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师爱是教师发自内心深处的一种崇高的道德感情,是一股巨大的教育力量和重要的教育手段,是沟通学生心灵的桥梁,是启迪学生智慧和思想的心理条件。因此,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与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做好教学工作的重要前提,是做好教学工作的动力,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但是,师爱不是无条件地包容学生,对学生的“爱”要爱得有度,让学生感到老师的爱中有包容更有严格。

总之,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探索之路上,我会不断地努力学习和工作。关心学生、热爱学生是对教师不变的要求,积极探究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用师爱去温暖学生的心,用高超的教学技术和水平让学生的学习锦上添花。

篇10:浅谈以学生为主体的英语教学新模式

浅谈以学生为主体的英语教学新模式

实现人的发展的教育是永恒的话题.英语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主体的问题应子多层研讨.本文以现代语言学习观和人文主义教育观,对英语教学中学生的主体的意义进行了新的`阐释,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如何体现学生主体的英语教学的操作观念.

作 者:赵晓丹  作者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校区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外语教研室,163319 刊 名:中国科技信息 英文刊名: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1) 分类号:H3 关键词:英语教学   学生主体   意义与操作  

篇11:课堂教学中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课堂教学中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课堂教学中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凌桂泉

素质教育的根本是要“给学生一把猎枪,而不是给学生一袋干粮”,要让学生全面地、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得到各方面的发展,这就要求教育者必须在教学活动中时时处处以学生为主体。下面就课堂教学中如何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上以学生为主体。

判断一堂课的成功与否是以教师的教学目标是否合理恰当,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否达到目标要求。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应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设计上,而要在教学目标设计上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就必须考虑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学生内在的能力情感等等应出现的变化,为促使学生发生这些变化应该让学生做些什么以及如何做--这其实就是一个备课问题。目前状况下,多数老师的教案目标陈述的是“老师做些什么”,而不是“学生做些什么”,也就是只有教的方案,没有学的方案,我认为这是需要改进的。教案与学案必须合一设计,但应以学生为主体,体现教学相长,“怎么学”应与“怎么教”放在一起同步设计,这种符合教学规律的立体化的教学方案,其具体做法几下个方面:⑴知识要点要表解化,以表解的形式系统归纳梳理各节知识,以此作为文化素质的基石。⑵以方法、思路作为主线,以问题和例题形式引导学生将各知识点串联起来,构建知识框架和支撑。⑶围绕教学目标,椐认知规律,选择精当的训练题,突出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提高是循序渐进、相辅相成的,这是文化素质的面。⑷教与学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点、线、面构建的立体,涵盖全部知识的教学学法设计,抓住重点、难点的讲练编排,使学生的学习生活充满着鲜活和翔实的内容。这样才能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同时提高综合能力。否则,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形势,也谈不上教育的改革,课堂教学的优化。同时,还应注意教学目标设计的具体性,使目标的实施过程是可控的,目标的达成也是可测的。唯有这样,才能做到课堂教学的预见性、针对性。

二、时间的.安排上以学生为主体。

传统的教学以班级授课制为主,教学过程以注入式为主,以教师为主,教师或一讲到底,滔滔不绝,或一问到底,或以问代讲,有时甚至自问自答。这样,学生的思维自始至终都在教师的语言轨道上运行,成为“听客”和“看客”,而不能成为课堂教学的参与者。于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失落,积极性下降,到最后教师授课,学生唯命是从,更谈不上大胆质疑,向权威挑战。而素质教育是一种主动性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精神。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就要求教师将“讲堂”变成“学堂”,在课堂上应多给学生学习的思考时间,让学生成为时间的主人。现在提倡课堂上要多给学生练习的时间,就是要求教师在“导”字上下功夫,在“精”字上动脑筋,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放在学生学习、讨论、交流时对学生适时、适度的点拔和指导上,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才能把重心由“教”转到“学”的方面,从教学生“学会”,转移到教学生“会学”,才能使学生能获得独立自主地去探求和掌握新知识的本领,使学生始终处于自觉、积极的学习状态中。实现以教师为中心的被动接受式教学向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动参与式教学的转变,以记忆为主的机械学习向深刻理解的意义学习的转变。

三、组织形式上以学生为主体

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很少能有自由学习、自由讨论的组织形式,这种刻板、拘束的学习氛围无疑成了学生学习的枷锁。要改革这种现状,实施素质教育,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实现从“主角”到“配角”的角色转换。例如在教学中,一些学校变换学生的座位形式,由“秧田型”变化为“圆桌型”、“马蹄型”等,由全班划一的学习活动转化为学生个体的读读、圈圈、做做,同桌议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甚至走出课堂--这些都正好是我们现代教育理论所提倡的。物理课堂教学在组织教学的形式上,我认为应突出一个“练”字,训练的形式有多种,可以先讲后练,也可以先练后讲,也就是“讲练法”。为了做到以练为主,以讲助练,最佳的组织形式应该是“练--讲--练”,这是因为采用“讲练法”,经过教师的讲解,学生虽然掌握了知识,但由于缺少了一个通过自己思考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即“练”的过程,因而抽象、概括、判断、推理、想象等思维能力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只是“停留在记忆或初步的理解”的水平。有了组织形式上以学生为主体的改变,促使学生学得生动,学得投入,真正做到成为学习的主人。再从另一层面看,更利于学生生理、心理的健康发展,更利于塑造良好的个性特征,更利于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

教学过程中,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就要“因学施教”,以“教”导“学”,实现四个转变:①以教师为中心的被动接受式转变成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参与式;②以记忆为主的机械学习转变成以深刻理解为主的意义学习;③单纯的知识学习转变成知识方法、能力、态度的多方面的学习;④侧重基础学为形式的学习转变成基础学力、发展型学力、创造型学力相结合的学习。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实行启发式、交互式的教学。判断一个教师的优劣应以是否启发学生提出一些深刻的问题为标准,而不应该是传统意义上所认为的那样--一堂课下来学生什么问题都没有,这样的教师是不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评优课的标准应该满足以下要求:①有利于学生发现、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②有利于学生求异思维的发展;③有利于学生个性特征、特长、爱好的发展。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评价权”交给学生,用“你认为他说得对吗?为什么?”、“他这样回答问题全面吗?为什么?”等问题,把学生推上评判席,促使他们在课堂教学中专心听,认真想,大胆说……。通过学生进行争议,相互评价,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对疑难问题的理解,增强他们的思辩能力。

总之,随着考试制度的改革,考试中的变数越来越多,但是,如果真正做到了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学会了学习,掌握了方法,成为学习的主人,那么他们就能从容应试。我想,这是实施教育改革,减轻学生负担,提倡素质教育的初衷。

篇12:以学生为主体的英语课堂教学

以学生为主体的英语课堂教学

经过多年的英语学习和教学工作,我深深体会到:在课堂教学中应把原来学生处于被动的从属地位转变到主动的.主体地位,教学过程应从原来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交流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间、同学间的多向交流.

作 者:于文英  作者单位: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基础部 刊 名:职业技术 英文刊名:VOCATIONAL TECHNOLOGY 年,卷(期): “”(6) 分类号:H3 关键词: 

篇13:创设情境,搞好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创设情境,搞好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摘 要:成功的教学要“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活动具有乐趣,富有感情色彩”。创设愉快情境教学是符合现代教学规律和初中生的实际的,它能有效地渲染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并把情感作为贯穿于其中的一根红线,串联并带动起原有知识的教学、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 创设情境 优化教学

“愉快教学情境”就是在教学中渗入一些闪现智慧的幽默的健康的兴趣,将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种形式溶入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以激起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情境下传授知识和接收信息。现在我针对如何创设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愉快情境”谈一些体会和做法。

一、巧妙设疑,鼓励质疑,诱发思维,创设愉快学习情境。

质疑问难,本身就蕴含着思维的火花,也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动力。古人语:“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因此,在教学中我努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尤其是鼓励学生不盲从、不唯书、不唯师,大胆提出问题,善于质疑,点燃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教师设置的问题必须新颖有趣,有适当的难度,并富有启发性。创设问题情境要求教师能预测学生接受知识时可能存在的问题,抓住学生认知上的矛盾,选准问题的切入点,激发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探求,激化思维,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比如我在教计算机系统时问:“CPU的主频越高,整机的.运行速度越快,对吗?为什么?”同学们讨论后再回答。又比如,我在讲文件命名时,这样设疑:广州只有一条北京路,不能把其它道路命名为北京路,不然就混淆了,但其它城市例如中山,它就可以把道路命名为北京路。在文件夹和文件命名中要注意什么?在讲幻灯片制作时,在学习过程中边学习边激起疑问:插入不同格式的音乐文件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插入的影片不能播放?

二、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愉快情境。

赏心悦目的课件对愉快情境的创设更是锦上添花,运用视觉、听觉的结合,使多个感官同时接受刺激,他们在欢声笑语中悟出了信息技术的奥妙与真谛。如在讲VB时,我从网上下载了《西游记之VB篇》的Flash版,学生在笑声中了解了VB程序设计及其应用,也激发了以后对Flash的学习兴趣。

三、用生活中的事例、生动的比喻或用小品创设愉快情境。

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小品一般要短而精,占时二到三分钟,适合穿插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之中,比如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物轶事、有效的比喻、小游戏等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小品都是课堂教学的辅助材料,实践证明:这些小品能引起学生大脑神经的兴奋,强化并活化抽象、难理解的知识。

如讲到计算机系统时,我讲了一个小故事:计算机处理的数据量是极为庞大的,就好比一个人在堆满了谷物的仓库里打谷子,那怎么施展得开,工作效率又怎会高呢?于是,人们把谷子堆在仓库中,自己拿了一部分谷子到场院中去打,打完了再送回去。这下子,可没什么碍事的东西了,打谷子的速度快多了,效率提高了。计算机也是这样解决了同类的问题,它把大量有待处理和暂时不用的数据都存放在硬盘中,只是把需要立即处理的数据调到内存中,处理完毕立即送回硬盘,再调出下一部分数据。硬盘就是计算机的大仓库,内存就是它干活的场院。

四、把竞争意识引入课堂创设愉快情境。

初中生好胜心很强,他们都有争冠军、拿第一的渴望,即使在两个人的比赛中取胜也感到激动和高兴,因此我把竞争意识引入了课堂。在我的教学班中,我一般会把全班同学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在每一组中既有信息素养较好的,也有信息素养很差的学生,让他们在一起共同协作学习。

对于某些问题我会将它设计成抢答方式,本组其它学生可以补充,有时对一些易出错、易模糊的问题展开辨认或讨论,比如怎么样的一部计算机才算是高性能的计算机,然后再由本组一位学生综合回答,这样辩论或讨论使问题得以澄清。这也是倍受学生欢迎的方法之一,每到此时,学生们兴趣盎然、跃跃欲试、踊跃发言,忽而摒息思索,忽而眉飞色舞。

五、利用第二课堂创设愉快情境。

首先,我利用学校的黑板报开展了“请驻足一分钟”活动,进行环境渲染,内容短而精,一般一分钟左右就能看完,定期刊出。辟有计算机发展史、风趣与幽默、计算机漫画、应用小技巧、计算机发展新动向、硬件资讯、智力测试等等,很受学生欢迎。

其次,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活动。比如,在讲到计算机系统时,要求学生收集计算机软硬件资讯,完成调研报告;每小组给5000模拟货币,看哪个小组装的计算机性价比最高,给予评比。要学生去收集、发现实用的小程序、优秀的素材网站;去探索总结一些应用程序的使用小技巧;设计制作精美的版报。我在学生交上来的“战利品”中挑一些优秀的贴到黑板报上,署上学生姓名与大家共赏。学生领略到了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处于视觉、听觉、触觉、时间知觉、空间知觉、运动知觉等综合情境中,手、眼、耳相配合,使学习知识成为一种乐趣,学生会愉快地接受、巩固、创造性地去应用计算机知识。

通过愉快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学习,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由内到外得到延伸,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当然,愉快教学情境的创设远不止这些方法,只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学习,不断发现、分析新问题,还会有更好的点子。

篇14:以 “开放性”教学促进学生主体参与

“开放型”教学是相对于传统封闭教学而言的。现代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成果表明,课堂教学必须突出“以人的发展为本”,也就是在教学的全过程中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所以“开放型”的教学恰恰符合了这一教学改革的要求,因为它的课堂教学主要形式,就是要求学生参与多向思维,通过不同角度的探索,自己去获取、巩固和深化知识,并在参与的全过程中发展思维,培养能力。

一、营造“开放性”的情感氛围

课堂教学环境是课堂内各种因素的集合。“它是由课堂空间,课堂师生人际关系,课堂生活质量和课堂社会气氛因素构成的课堂生活情“境”。“开放型”的课堂教学环境的研究,也主要是如何创设一种开放型的课堂教学空间,开放型的课堂师生关系和开放型的课堂教学气氛。

在课堂教学空间方面,为了有利于学生多向交流,促进参与,我们在学生座位编排上,不局限于两人一桌,全体学生面向讲台的单一坐法。经常根据教学内容,可采用四人或多人围坐,甚至坐成半圆弧形式,便于展开小组协作交流,打破拘束呆板的学习空间。

在课堂师生人际关系上,应创设一种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使学生感到教师是自己的亲密朋友,平等相待,和蔼可亲,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相互之间交流民主,达到较为开放的教学氛围。所以要求老师在教学中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用商量的口语与学生展开探讨。如我们在教学“按比例分配应用题”时,先向学生提出下列问题;“植树节如果学校要我们六(1)班和六(2)班同学种360棵树苗,你们想一想按怎样的比例分配,两班各应种多少棵?”这时许多同学先想到的是平均分,老师提出平均分就是两班所种棵数的比是几比几?学生答:“按1:l分配”。接着又有许多同学提出:按两班人数的比来分配,也有提出按2:1、5:4、3:2……来分配。一下子说出不同的比,而大部分同学都考虑自己的班多种一些。在这种情境的创设之下,学生对“比”的认识又一次得到深化,同时在说“比”的过程中又反映了学生的不同思想。接着教师说:“那好吧!既然同学们有不同的分配,那就按你自己的分配方法,计算出我们两个班所种的棵数。”可见,这种教法教师非常巧妙地创设了开放性的引入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能从自己的不同想法中自觉地进入了新知的探索。

二、提供“开放性”的探索材料

“开放型”材料的提供,首先要遵循的一条原则是:能使学生投入多向思维,达到问题解决。也就是说教师给学生的学习材料既要使学生感兴趣,能激起学生学习积极性,又要做到材料与内容相吻合,还要使学生展开积极思维,同时在多向参与的过程中,寻求规律,掌握知识。提供“开放型”的探索材料,我认为首先要把握好两个度。

1、提供“开放性”材料所需的“度”。

要使学生在选择材料上有一定的自由度。如在教学“小数减法”一课中,我们给提供了以下的材料:商店里的圆0.65元、文具盒每个8.45元;如果给你带上人民币有50元、10元、5元、5角、5分各一张(或一枚),本网网而每次只能买一件商品,请你决定买什么物品,应拿出多少钱,求应找回多少钱?列出竖式进行计算。这样学生在参与购买物品的实践活动中自由度大,他们不知不觉地发挥了平时的生活经验去解决问题。经过一段时间探索(一次买完成可继续确定方案购买第二种商品),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购买方案,让学生把典型的竖式抄到黑板上,再引发学生观察矫正,从中掌握小数减法。在这种开放性的探索小数减法中,学生感到学习是自己的事,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思考。

2、提供“开放性”材料的原则。

(1)注意符合认知规律。

让学生开放性地参与到知识的发生、发展、巩固和深化的全过程。遵循认知规律,首先要遵循学生头脑中的原有认知结构,教学时要善于抓住知识的发展点,引发学生主动参与。如教学“倍的认识”,一般教学都会想到重点突出“几个几”来认识“几的几倍”。但学生头脑中原有的认知应该有刚好“几个几”的知识外,还应有“比几个几还多或少几的知识。因此我觉得教学中应该针对这两方面都让学生分析。从而加深学生对“倍”概念的深入理解。

(2)注意符合心理特点。

让学生在开放性地参与中表现出自我需要的强度。提供的.开放性探索材料能激起学生参与积极性使他们感到这一探索是我自己的事,这是提高学生探索成功率的关键。

(3)注意符合内容难度。

让学生在开放性的参与中体现思维力度,体验成功的愉悦感。如果提供的探索材料,学生在思维过程中感到太简单,就会感受不到自我探究的价值,有时会影响参与积极性。但如果提供的材料过难,学生经常不能取得成功,也同样会影响参与积极性。这就要求我们针对内容与学生实际作出具体分析,提供恰当的材料。

三、开展“开放性”问题的探究活动

要使学生在问题思考过程中有一定的开放度。

如在教学“比多(少)求和”两步计算应用题时,有这样一个例题:“果园里有苹果树1420棵,梨树比苹果树少280棵。苹果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在教学此例时我没有直接单一的引入例题,而是让学生自己来编出多个以最后“求和”为基本数量关系的应用题。教学过程如下:

第一步给出一个问题:“苹果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问学生:“你们看到这个问题想到了什么?”让学生补上苹果树和梨树各有多少棵,教师对具体数据略加调整写出:“果园有苹果树1200棵,梨树有700棵,苹果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

第二步要求学生改编其中一个条件,使它成为两步计算应用题,分组讨论到底有几种改编方法,并分别列出算式解答。

第三步教师提出:以上这四种改编方法为什么只有两种列式方法?这两种解题过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什么地方?再次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进一步认识题目的结构和解题方法。

由此看来,以上的教法改变了传统的例题教学,采用开放性的编题引入。使学生在主动建构的过程中,认识这类两步计算应用题的横向联系,从整体上把握了解题规律,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训练了思维能力,使学生体验到获取新知的成功感。

四、设计“开放性”的训练题

1、答案不唯一。

也就是一题有多种答案,甚至有无数多个解答结果,而且大部分的题目在解出不同结果的同时能总结出解题规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之后,可设计如下的深化题:“在平行四边形中画上一条直线,把平行四边形分成两个面积完全相等的图形。”

一般学生先想到的是画对角线把平行四边形分成两个相等的三角形。当然,这种画法对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又一次得到认识。接着引导学生继续思考,学生会很快地发现只要通过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交点的直线都能把平行四边形分成两个面积相等的图形,而且有无数多对相等的梯形。通过此题开放性的操作、观察、思考,为后继学习梯形面积计算打好基础。

2、条件不唯一。

学生通过对题目先从不同角度补上条件,然后解答。这种训练在应用题教学中较为常见,如下题要求学生补上一个条件使它成为三步计算应用题:“某农机厂今年四月份生产插秧机240台,__________,四、五月份共生产多少台?”此题条件的补充方法很多,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补充不同条件,解答出结果。

3、问题不唯一。

也就是使学生在补充不同问题中,得出不同的解答。如:“一个运输队运送粮食,上午运走300袋,每袋50千克;下午运走1800千克,每袋是50千克。”学生可以补上如下问题:这一天共运走了多少千克?下午比上午多运多少于克?下午运送的重量是上午的多少倍?下午比上午多运多少袋?

4、解法不唯一。

教学中设计一题多解的训练,应是开放型训练的一种类型。如:“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3.5小时刚好行驶了全程的一半 ,照这样速度,行完全程还要几小时?”学生在解答时,展开不同思路,得出不同的解法。

5、选题不唯一。

所谓选题不唯一,是指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或兴趣,选择自己喜欢做的题目。改变以往教师给学生练习在数量和对象上都是划一的做法。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后,提供一组题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一题进行计算。

除按题的难易层次,放开让学生选择之外,有时还可以引发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在练习的题量上有所不同。

6、解题策略不唯一。

所谓解题策略不唯一,就是解答问题的方案有多种可以使学生能更好地得到思维训练。例如在以“求剩余”为基本数量关系的“两步计算应用题”的教学中,给学生提供了以下材料,如“牙膏每枝6元、矿泉水每瓶3元、八宝粥每听4元、柠檬菜每瓶5元”,用20元钱去买这些商品,你打算买什么物品,到底买多少?应找回多少钱?(可以列成表格、列式)。在解答这一实际问题过程中,学生采取的策略显然不唯一。这样既熟练了此类问题的数量关系,又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设计“开放性”的教学能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全方位参与创造了条件;能更好地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心理需要,使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得到充分发展;能更好地启迪思维,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得到较好的培养。

篇15: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理念的内涵教育论文

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理念的内涵教育论文

摘 要:文章从“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的弊端入手,提出职业英语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分析职业英语“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理念的现状和存在的误区,详细地阐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理念的理论基础和内涵,得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理念在职业英语教学中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关键词:以学生为主体;职业英语教学;教师

我国的职业英语教学多年来一直采用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听练为辅的教学模式。随着国外教学理论的发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越来越多地被我国职业院校英语教师所接受。“以学生为主体”,实质上就是要求教育者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需要等,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只起一个帮助者的作用。

一、为什么在职业英语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

1、英语课程特点的需要 英语是一门实践课,它不同于其他基础学科,学生只有不断地实践练习才能获得英语语言技能。评估教学效果也以学生学习效果为依据,而学习效果的取得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参与性和学习方法。没有学生积极的参与,就不能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教学就不能成功。

2、体现了唯物辩证的教学思想 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事物的内部,内因起着关键作用。职业英语教学的目的就是使学生从不具备用英语来进行交际的.能力和技巧到获得这种能力和技巧。这就需要学生自身不断地积极努力,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去解决学习中的一系列矛盾,促使学习朝着预期的目标发展和变化。

3、符合学习心理的客观规律 学习不是被动的行为。具有强烈动机的学习过程才是有效的学习过程。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只能消极被动地接受语言知识,这就违背了学习的客观规律,压制了学生的积极性,学习潜力得不到充分的挖掘。教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要促使学生最佳的学习。这样一来,教师的重要任务就是要研究学习的规律,了解学生的情况,充分调动和挖掘他们语言学习的潜能。

二、对“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理念认识的误区和现状

王惠昭指出:随着外语教学从传统的语言知识讲授向培养学习者的语言交际能力转变,人们意识到外语教学是一门实践课,只有将外语知识转化为语言能力时,外语教学才成其为外语教学。但是,在实际教学运作中不少人认为,课堂上老师少讲,学生多讲,这就是“以学生为主体”。这其实是对“以学生为主体”的简单化、表面化的理解。“以学生为主体”,是指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扮演着一个决策者和参与者角色,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计划、实施、监控和评估。

我国职业英语学习者众多,职业英语教师比例很小,繁重的教学任务使他们无暇阅读外语教学的相关理论,更没有在一定理论指导下的教学实践,教学能力的提高只有靠在实践中摸索和积累。另一方面,相当一部分教师对英语教学理论表现出某种程度的冷漠与无知。因此,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只凭教师的感觉和经验来处理,这显然是不正确的。

三、“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的内涵

Brundag和MacKeracher根据对成年人学习外语的大量研究发现:以前的学习经验、当前的兴趣和今后的打算都极大地影响着成年人的学习。成年人对纯粹的为了学习而学习不感兴趣,他们愿为达到眼前的或将来不远的生活目标而学习。Nunan在研究“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时指出: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中,学习者必须完全参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决策,教学依靠师生双方的共同协作来完成。这是与传统教学不同之处的关键所在。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概括起来应包括以下内容:

1、给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方法 学生应在教师帮助下了解各种学习方法,针对不同学习任务,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2、鼓励学生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 学生能根据自己或他人的要求,确定自己的阶段性或长期性学习目标。

3、帮助学生制定可行的学习计划 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学习环境、学习内容,制定学习进度计划。

4、帮助学生掌握自我评估技巧 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共同对教学过程进行非正式的成果监控,以便及时发现失误,及早弥补。

四、结束语

近年来,尽管我国的职业英语教学有了长足进展,但社会对职业英语教学还是不够满意。要改变这一现状,真正做到培养学生语言交际的能力,提高职业英语教学质量,我们必须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制定切合各校实际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

参考文献

[1] Brundage B H and D mackeracher. Adult Learning Principles and Their Application to Program Planning [M].Ontario: Ontario Institute for Studies in Education, 1980.

[2] Marion Williams &Robert L. Burden. Psychology for Language Teachers[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 David Nunan.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ology[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4] 王惠昭 以学生为中心的主题教学模式与交际能力培养[J].外语与外语教学,2(X)1,4:36es一38.

篇16:以学生为主体的作文教学体系构建优秀论文

以学生为主体的作文教学体系构建优秀论文

【摘要】作文教学占据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在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考试中也占有很大分值,因此作文指导成为中小学老师重点关注、积极研讨、深入探究的对象.我国从小学阶段就开始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然而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许多学生谈作文而色变,对作文提不起兴趣,甚至产生畏惧、厌烦心理.本文将就如何是写作更容易展开讨论.

【关键词】中学作文教学现状 存在问题 对策 化难为易

通过对有关作文教学方面文章的研读,发现我国中学作文教学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目前中学作文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作文教学绩效低,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在作文教学中处于被动的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足够的重视,老师成为作文教学中的“主角”.

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教材方面:中学作文教学仍然停留在一个感性的、经验的层面,缺乏系统性、连贯性、序列性的作文教材和符合相应要求的指导;教材的“阅读本位”制式忽略了写作教学;缺少具有实用价值、普遍适用的作文训练辅导材料.(2)教师方面:目的功利化导致作文教学忽视生活和情感,重写作方法的教学,重阅读教学、轻作文教学;教师个人写作素养的局限以及对作文认识的偏差;作文评价和批改的简单低效.(3)学生方面:生活积累少,缺乏对生活的感悟,思想认识不深刻;阅读积累面窄量少;对语文的不重视.(4)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和应试教育的制约,师生均未能找准自己的位置.

针对这些问题,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总结出以下对策:根据教材特点建立科学、系统的作文训练体系,形成作文教学序列;变“阅读本体”为“读写齐放”;教师要提高认识,改变观念,加强个人综合素养;改进作文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正确疏导学生写作中的非良性心态,关注社会,关注学生的人格,正视各种社会思潮对学生的影响,在学生写作时予以适时的指导,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写作水平;在作文评改中,采用教师主导下学生互批互改的教学方法,变单向评改为多向互动,提高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一、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素材的积累

许多学生认为写作难,难在无话可写,要解决这一问题就是要让学生肚子里有“货”,即要占有真实、丰富的素材.写作素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获得的,它要靠长期的有意识的积累,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从生活中汲取作文的素材是比较有效的一种积累素材的方法.社会在不断地发展,我们每天接触的事物并不完全相同,每天所做的事也不是千篇 一律,教师可以让学生用周记、日记的形式来记录每天的生活中发生的细小变化,以及自己的心理感受来积累写作素材.比如今天上学的路上碰到了以为上了年纪的清洁工,他的背后有什么故事呢?再比如今天上语文课学习了一篇新的课文,我喜欢这篇课文吗?为什么喜欢它呢?是它的语言吸引了我?还是它的情节触动了我?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让同学养成这样一种记录的习惯,学生就能自然而然的将这些日常生活中的素材运用作文中了.

另外,语文课本也是写作素材的一个重要来源.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挑细选而来,包含有丰满的任务、深刻的哲理、经典的事例,如果学生能将课本中的素材加以总结并运用,一定能是作文水平得到很大的提升.如何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课本中的事例呢?这就需要老师反复强调课本的重要性使学生形成使用课本的意识,还要训练学生平时有目的的对课本中的名言警句、经典事例、主要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比如将课本中的素材分门别类地整理出来,这样在运用的时候就能做到信手拈来.

除了以上两个方面,收音机、报刊、杂志、电视、网络甚至街谈巷议都可以成为积累素材的不错的选择.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了解家事国事天下事,先是耳濡目染,然后经过思考后有得于心.

二、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高尔基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对作文的`兴趣,是学生作文的内在驱动力,是使作文变容易的一个重要方面.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可以首先从阅读入手,以读促写.老师可以在每周的语文课中抽出一定的时间让同学去阅读,阅读的材料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可以是老师推荐的,也可以是学生自主选择的.老师应要求同学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做好笔记,学习好的文章的语言、结构等,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即积累了素材又培养了能力.

其次是要设置切合实际的命题,是作文题目贴近生活,缩短作文与生活的距离,这样既能使学生有话可写,很大程度上减少学生对作文的抵触情绪,又能使作文更容易流露出真情实感.

再次,在批改学生作文时应善于发现作文的闪光点,多给予学生肯定和表扬,对作文中的不足可以用委婉的话语予以指出,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创作的兴趣.

最后还能通过提倡模仿来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对于初学写作的人来说,模仿有针对性,有章可循,难度较小,比较容易收到显着的效果.

三、变“要你写”为“带你写”--转变教学方法

作文教学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很多老师在作文教学中忽视了教的过程,作文课的题目与题目之间没有联系,上学期的作文课与下学期的作文课也没有联系.学生只是零散的联系而缺乏系统的、阶段性的、有针对性的训练.因此老师要转变自己的观念和方法,找出行之有效的作文教学的方法.

首先要注重作文课的导入环节,即在学生创作之前对学生观察感悟生活进行引导.比如要写一篇关于春天的写景抒情文,老师可以带学生出去春游,让学生们去观察春天里万物发生的什么样的变化,人们对于春天的到来有什么样的反应,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同学们说说他们自己的观点.通过发言讨论,学生们内心都有了自己的看法,这时候再让他们去把心中的想法写出来.通过这样的情景导入引导学生写作文与干巴巴的给学生一个题目去写相比,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再比如要写一篇议论文,老师可以将近期社会上的一些“聚焦热点”拿出来,从中找出几个话题让学生讨论,鼓励学生不要怕犯错,积极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有助于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更能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其次是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创作技巧.中学作文以记叙文、议论文和散文为主,在作文教学中要用不同的方法训练.训练学生写记叙文,就要要求学生在写作时把记叙文的六要素表述出来,要会围绕中心选材,叙述真实发生的时间,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注重从教材中的叙事方面的经典名篇中感悟写作的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从中进行模仿.除了教材要求的篇目以外,教师还应抓住重要的节假日,比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抓住学校举行的大型活动及时布置学生作文,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描述自己亲身经历的过程中融入写作技巧,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写记叙文的技巧.

议论文主要回答的“为什么”的问题,也就是作者在阐述自己的一个观点,以及自己为什么持有这种观点,这种观点有什么合理性.作者需要读者通过阅读这篇文章,被自己说服,从而支持自己的观点.因此议论文的训练要使学生明确什么是论点、论据、论证,要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材料提取论点,运用论据论证论点,会运用议论文的基本方法,如例证法、引证发、对比法、喻政法、引申法等,是议论文生动活泼.

散文包括议论性散文和记叙性散文,这里说的散文指的是记叙性散文.记叙性散文包括记人、叙事、写物.训练学生写散文的技巧,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抒发真情实感,以扣人心弦的真情打动人心.掌握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模式,写作中要有贯穿全文的线索,运用联想使文章更生动.要引导学生多读名家的散文作品,多读美文,多摘抄优美的句子,将其融会贯通变成自己的东西.

四、变“你写我评”为“多元评价”--改变作文批改模式

“修改文章,不仅仅是删节调换炼字造句这些小修小补,更应有谋篇布局利益选材等大手术.”传统的作文批改模式是学生写教师改,这样的方式耗时费力不说,还很难起到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效果.不恰当的批改方式也是造成作文形式、内容单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应该让学生在作文评价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互评互改.把修改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读,发现自己习作的优点与不足,然后同学们共同讨论,最后教师加以适当的点评和指导.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即能够发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加以学习,也会对别人的缺点和不足引以为鉴,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开发了学生的潜在思维能力,提高的学生的思想水平.经过这样的训练,相信学生的作文能力和水平能够不断提高,使作文变成一件易事.

作文教学无论何时何地,都应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张扬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让学生在作文中感受到幸福和快乐,从而达到人人爱作文,人人能作文,人人能写好作文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崔干行:《谁能让语文变得有趣》,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6月第一版.

[2]徐慧琳:《如何写好议论文》,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8月第一版.

[3]冀珩:《作文教学如何化难为易》,《中学教研》,6月.

[4]刘凤军:《高中作文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教学周刊》,11月.

篇17: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其主动性论文

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其主动性论文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如果课堂教学从尊重学生的立场出发,会让学生更加喜欢学习的课堂,从而会给我们的教学工作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这方面的体会。

一、尊重学生的选择,令课堂人性化。

新教材的编排比较注重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但也有一些内容不是那么合理,需要教师作灵活的修改。如第六册统计部分有一个练习题让学生调查小组内同学最喜欢的蔬菜名称并填写统计表和统计图。调查的'蔬菜有番茄、四季豆、冬瓜、茄子,如果以上都不喜欢就选“其他”一项。全班调查的结果很不近人意,除了四季豆有一人喜欢外,番茄、茄子、冬瓜的最爱者均为零。三十九个人都选择了“其他”一项。看到这种情况我心里有点窝火,心想:“你们这些公主少爷们真是太挑食了,也不想想这样的调查结果怎么制作统计图呢?”但我还是强忍内心的不满,耐心的问:“能告诉老师你们到底最喜欢吃什么蔬菜?”我话音刚落,下面多数人异口同声地喊起来:“土豆!土豆!”是啊,现在有哪家的孩子不爱吃土豆昵?教材专家和我怎么就没有想到呢?于是,在我的提议下,孩子们纷纷提笔把书上的几种菜名换成了土豆、丝瓜、青椒、空心菜等。接下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了这道题。

二、尊重学生的发言,让课堂开放化。

曾经读过一则故事《让孩子把话说完》,讲的是一位母亲问自己的女儿:“如果有一天,我俩在沙漠中迷了路,只剩下两个梨子你怎么办?”女儿回答说:“我两个梨子都咬一口。”妈妈听了很失望。可女儿接着说:“我尝尝那个梨子甜就给妈妈吃。”这位母亲差点误解了女儿的好意。课堂上也经常会听到学生独特的见解,教师也不妨让孩子把话说完,因为开放的课堂可以令学生思维活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主阵地。二年级的练习题中有一个统计图显示了一个商场里一天的商品销售情况,其中纯净水销售最多,矿泉水销售最少,问:根据销售情况如果你是商场经理你会怎么想?学生们纷纷举手,但说出来的答案都一致,都以为纯挣水好卖应该多采购回来卖,我心中的想法也是这样的。当我以为此题已经搞定时,教室的角落里还有一个学生的手仍然高高举起,我想:已经有很多人把相同的答案重复几遍了,你为什么还要说昵?纯属浪费时间。但是看他憋红了脸非说不可的样子,我还是请他发表意见。结果他的回答出人意料。他说:“我是经理的话,我会为矿泉水拍宣传广告,让大家了解它,都来买它。”教室里响起来掌声,昕到了这独特而又那么合理的答案,我夸奖他长大了一定会成为一名杰出的经理。一石激起千层浪,其他学生在他的启发下,纷纷举手,有的说:“我搞一个买一赠一的活动为矿泉水促销。”有的说:“我把矿泉水降价处理。”

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使课堂层次化。

同一班级的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能力存在差异这是必然的,教师要从面向全体的角度出发,从对每一个孩子负责的角度出发,尊重孩子的已有知识、能力,让不同的孩子真正得到不同的发展。每学期期末进入总复习的时候,我都觉得学生上课较为浮躁。分析原因,优生对复习课的内容听起来乏味,学困生又感觉一节课复习内容过多,听起来吃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想到了给优生出思考题的办法。每天上课之前我都在小黑板上写好一道思考题。课堂上优生在很快完成了基础练习后就去独立做拓展练习,我就趁这个时间去辅导学困生完成基本练习。这样,学困生在老师的帮助下基本能查漏补缺,而优生则对复习课充满了兴致。他们纷纷拿出自己最心爱的笔记本,认真地积累下每天的思考题,有的还说:“我要拿回去考爸爸妈妈。”课间他们也会去翻看教室里的小黑板,看新的题出来没有,就像盼着一顿美美的大餐一样,因为这类题能让他们体会到跳一跳才能摘到苹果的感觉。每一次得知自己的答案正确后他们都会欢呼雀跃,这一切坚定了我将这一方法继续下去的决心。

总之,尊重学生能使我们的课堂人性化、开放化、层次化,能让学生产生数学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篇18:浅析以学生活动为主体的高三英语课堂

浅析以学生活动为主体的高三英语课堂

高三课堂上要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体,教师恰当地发挥主导作用,课堂教学过程要具备明显的层次和目标,课堂教学要具有实效性.

作 者:诺敏  作者单位:锡盟蒙古族中学,内蒙古,锡林浩特,026000 刊 名: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 英文刊名:KEHAI GUSHI BOLAN(BAIKE CHUANGCXIN) 年,卷(期):2009 “”(12) 分类号:G63 关键词:学习主动性   课堂教学   高考复习 

相关专题 信息技术为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