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全民健身尚存问题与改革的基本途径

懒人老猫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懒人老猫”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实施全民健身尚存问题与改革的基本途径(共7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实施全民健身尚存问题与改革的基本途径

实施全民健身尚存问题与改革的基本途径

摘要:本文根据国内外有关资料和多年来从事体育教学和社会活动的经验,对我国全民健身活动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了全民健身活动开展的基本途径。

现代人十分注重学习各种知识,掌握多种技能,提高各种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却往往忽视了社会主体――人的身体能力。不少高级知识分子、科学家英年早逝或身体状况不佳,不得不离开工作岗位,卧床养病,即是佐证。由此看来,良好的身体是我们迈向21世纪的必备条件,健身是全民性的而不只是部分人的事情。为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本文针对当前全民健身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研究,提出了发展模式和基本实施途径。

1 全民健身存在的问题

1.1 全民健身意识误区

目前,我国人民群众的健身意识有:(1)老年人保健意识。大多数年青人认为健身锻炼是中老年人的事,自己身体强壮不须要锻炼;(2)药补意识。认为锻不锻炼身体无所谓,只要进食补药就能健身:(3)非体育性的娱乐意识。用打扑克、玩麻将来代替体育锻炼;(4)被动的欣赏意识。自己不参加健身只欣赏体育比赛,充当体育观众;(5)唯竞技意识。认为参加体育锻炼仅仅是为了参加某项比赛并取得名次。

25―50岁年龄阶段的青、中年人应是参加健身活动最积极而且是人口最多的一个群体,约5亿5千万。他们是社会的脊梁,家庭的中坚,社会、家庭不仅需要他们的知识、本领和能力,更需要他们身心双键。然而现实生活中很难达到这一点,他们须在事业、家庭、养老、育小、维持生计等方面,疲于奔波,难将本就不多的余暇时间投入到健身中去。

影响人们参加健身锻炼的原因不仅有自身懒惰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外部原因所致,如:工作紧张、人际关系、场地器材、家务、辅导孩子等。我国各年龄阶段的人群对健身意识都存在观念上的问题,这是一种对社会、对人生缺乏责任的生活态度。健康非个人私事,它是关系到社会发展和民族兴衰的国家大事。

1.2 缺少组织者、指导者、管理者及开展经验群众健身活动在我国发展很不平衡,有些城市有组织指导者、管理者,健身活动就开展得好些。群众健身活动的对象年龄不一,体质不一,爱好不一,身体素质不一,对组织者的水平要求越来越高,不能用单一的活动方式来组织和指导,要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开展多种既适合大家的又能提高锻炼兴趣,达到增强体质目白的各种活动。这要求我们有一大批经过专门的、特殊的培训人员充分运用先进的知识,合理地将“自由锻炼人”有秩序地组织起来进行锻炼,予以指导,达到普及和群体效应,使健身活动成为人们生活之必需。

1.3 缺乏健身活动开展的场地、器材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最近十几年来,国家为体育锻炼场地投资经费总计百亿元之多。但1979―1982年间共建大型体育场馆2075个,这类大型的体育场馆只是进行竞技比赛,未能充分考虑一般百姓从事体育活动的需要,人们只是“旁观者”,不是“参与者”,因此造成体育比赛场地多,利用率低,而为大众提供体育健身活动的场地和器材太少,大大地阻碍了全民健身锻炼的发展。

2 措施与对策

2.1 更新观念,增强全民健身意识

由于科学技术进步和现代化生产发展,人们体力劳动和运动量也逐步减少,加之我国有大批的人不参加体育锻炼。所以“现代文明综合症”在我国的`发展也有上升趋势。

随着社会进步发展,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也不断更新,虽然没有一个统一严格的定义,但至少人们己开始摒弃“无病不看医生,即是健康”的错误认识,从对人体健康认识的单纯生物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综合模式。WHO界定: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患,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因此,健康不仅仅是不生病,它应包括正常的生理、心理精神状态和对社会的适应性。健康是人人追求的崇高目标,也是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基本保证,健康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和潜在动力,达到尽可能高的健康水平是世界范围内的一项重要的社会目标。因此,促进健康是社会的共同责任,人人进行使身锻炼是使我国综合国力得以提高的表现。现任美国总统克林顿指出:健康是21世纪的“通行证”。世界各国政府无一例外地把目光投向了大众体育。

青壮年人应是我国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的主力军,他们既没有老年人那种悠哉心态和充裕的闲暇时间,又没有青少年在校学习的条件和活泼好动的心理。因此,要增强他们全民挺身意识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许多人总是用各种理由和借口为不参加体育锻炼进行推辞和辩护,这实质上是思想观念和意识方面的问题,也是对高质量生活标准缺乏现代意识的表现,都需要予以澄清和更新观念。

2.2抓住基础,培养全面合格人才体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按照党的教育方针,为21世纪培养身心协调发展的合格人才。全民健身计划是一项规模宏大,涉及十三亿人口的大计划,计划纲要指出:“青少年和儿童是21世纪的主人,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富强和民族昌盛。学校体育是国民体育的基础,抓住了学校体育就等于抓住了全中国人的体能。”

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学校在“应试教育”的思想指导下,学校采取的是封闭式或半封闭式、填充式、高分制的教育模式,与社会接触少,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但知识面窄,而且身体素质较差,几乎没有终身体育健身意识观念,不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需要。如1994年4月29日《中国体育报》报导――《清华大学1993学年荟萃了全国各省市半数高考状元,然而他们大多数是体育低能儿》一文中提出的问题就是一例。

为此,要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打破学校与社会的界限,开门办学,实现学校体育社会化,形成“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发展的体育新模式。

2.3发挥学校体育组织管理人才的优势,推动全民使身的发展

我国各类学校有体育教师近10万人,其中高等学校体育老师有2万多人,他们大多受过高等教育,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训练经验,其中不乏事业心强,理论全面,训练水平高的有识之士,这是从事全民健身活动指导和管理的潜在人才资源。只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全民健身一定会沿着健康向上的道路蓬勃发展。

全民健身是全社会的,它涉及的内容很多,接触的范围很广,具有健身、俊美、娱乐、竞技、教育、政治、经济和社会交往等多种功能,有正规项目,还有民族民间体育,传统健身术等等。我们可以向社会招聘专业人员和进行专门培训;将自觉锻炼者组织在一起进行专业指导,达到其锻炼目的,发挥专业人员的一技之长。

2.4充分利用地理环境开展全民健身

要使全民健身活动有计划、系统、持久地开展,除了尽多的开放现有公园、风景区等自然环境和城市现有的体育场地进行活动外,笔者认为,国家在城市规划建设时,可适当地考虑建设一些适合群众性体育活动开展的场所,如:田径场、游泳馆、健身房。在公园和自然风景区建设简易大众参与的设施,如:梅花桩、平衡桥、秋千等。在居民生活区建设休闲锻炼的场地,如:单杠、双杠、爬杠、球类球场等等。另外充分利用现有学校的体育场地进行全民健身锻炼,做到工作之余就近到体育场地锻炼;想锻炼就能找到锻炼场地,这样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少花钱,多办事,办大事,才能达到健身的目的。

综上所述,全民健身活动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要求全社会都要重视它,做到群策群力,从实际出发,全面地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并推向新的高峰。

篇2:实施全民健身尚存问题与改革的基本途径

实施全民健身尚存问题与改革的基本途径

摘要:本文根据国内外有关资料和多年来从事体育教学和社会活动的经验,对我国全民健身活动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了全民健身活动开展的基本途径。

现代人十分注重学习各种知识,掌握多种技能,提高各种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却往往忽视了社会主体――人的身体能力。不少高级知识分子、科学家英年早逝或身体状况不佳,不得不离开工作岗位,卧床养病,即是佐证。由此看来,良好的身体是我们迈向21世纪的必备条件,健身是全民性的而不只是部分人的事情。为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本文针对当前全民健身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研究,提出了发展模式和基本实施途径。

1 全民健身存在的问题

1.1 全民健身意识误区

目前,我国人民群众的健身意识有:(1)老年人保健意识。大多数年青人认为健身锻炼是中老年人的事,自己身体强壮不须要锻炼;(2)药补意识。认为锻不锻炼身体无所谓,只要进食补药就能健身:(3)非体育性的娱乐意识。用打扑克、玩麻将来代替体育锻炼;(4)被动的欣赏意识。自己不参加健身只欣赏体育比赛,充当体育观众;(5)唯竞技意识。认为参加体育锻炼仅仅是为了参加某项比赛并取得名次。

25―50岁年龄阶段的青、中年人应是参加健身活动最积极而且是人口最多的.一个群体,约5亿5千万。他们是社会的脊梁,家庭的中坚,社会、家庭不仅需要他们的知识、本领和能力,更需要他们身心双键。然而现实生活中很难达到这一点,他们须在事业、家庭、养老、育小、维持生计等方面,疲于奔波,难将本就不多的余暇时间投入到健身中去。

影响人们参加健身锻炼的原因不仅有自身懒惰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外部原因所致,如:工作紧张、人际关系、场地器材、家务、辅导孩子等。我国各年龄阶段的人群对健身意识都存在观念上的问题,这是一种对社会、对人生缺乏责任的生活态度。健康非个人私事,它是关系到社会发展和民族兴衰的国家大事。

1.2 缺少组织者、指导者、管理者及开展经验群众健身活动在我国发展很不平衡,有些城市有组织指导者、管理者,健身活动就开展得好些。群众健身活动的对象年龄不一,体质不一,爱好不一,身体素质不一,对组织者的水平要求越来越高,不能用单一的活动方式来组织和指导,要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开展多种既适合大家的又能提高锻炼兴趣,达到增强体质目白的各种活动。这要求我们有一大批经过专门的、特殊的培训人员充分运用先进的知识,合理地将“自由锻炼人”有秩序地组织起来进行锻炼,予以指导,达到普及和群体效应,使健身活动成为人们生活之必需。

1.3 缺乏健身活动开展的场地、器材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最近十几年来,国家为体育锻炼场地投资经费总计百亿元之多。但1979―1982年间共建大型体育场馆2075个,这类大型的体育场馆只是进行竞技比赛,未能充分考虑一般百姓从事体育活动的需要,人们只是“旁观者”,不是“参与者”,因此造成体育比赛场地多,利用率低,而为大众提供体育健身活动的场地和器材太少,大大地阻碍了全民健身锻炼的发展。

2 措施与对策

2.1 更新观念,增强全民健身意识

由于科学技术进步和现代化生产发展,人们体力劳动和运动量也逐步减少,加之我国有大批的人不参加体育锻炼。所以“现代文明综合症”在我国的发展也有上升趋势。

随着社会进步发展,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也不断更新,虽然没有一个统一严格的定义,但至少人们己开始摒弃“无病不看医生,即是健康”的错误认识,从对人体健康

[1] [2] [3]

篇3:全民健身实施计划

全民健身关系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和生活幸福,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为了进一步推进全民健身事业,切实提高广大人民群众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国务院《全民健身条例》、《全民健身计划-》和《皇塘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保障全镇人民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权益,建立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让体育更加贴近百姓,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形成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提高全镇人民身体素质、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促进社会和谐和文明进步。

二、目标任务

到的总体目标是:全镇人民体育健身意识进一步增强,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显著增加,身体素质明显提高,建成与我镇经济发展相适应、与社会事业发展相协调,运动健身与卫生保健紧密结合,比较完善的具有我镇特色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一)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显著增加。全镇人民体育健身的意识和科学健身素养普遍增强,运动健身成为更多人的基本生活方式。建立群众运动健身素养和参加体育锻炼的测评体系,群众的健身素养(健身意识包括在内)合格率达到20%以上。科学运动健康知识知晓率达到90%以上。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比例(除在校学生)达到30%,每周参加3次以上,每次不少于30分钟的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0%。在校学生每天至少参加一小时以上体育健身活动。

(二)人民身体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全镇每年开展体质测试1——2次,分析体质测试指标,评价身体健康状况,开具运动处方,定期公布体质监测报告,为群众科学健身提供服务。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标准的群众(除在校学生)人数比例达到93%以上,达到优秀标准的人数比例达到26%以上。

(三)公共体育健身场地设施进一步提档升级与覆盖延伸。全力实施镇、行政村、农民集中居住点三级城乡公共体育健身场地设施网络建设的提档升级与覆盖延伸,全面推进镇村公共体育设施一体化发展。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1平方米以上。规划建设皇塘镇新的文化、体育中心,3000左右座位以上的体育馆、全民健身中心、标准室内游泳池及附属设施;在农民集中居住点建设一片平方米以上的健身公园或健身广场,一个面积200平方米以上的室内健身房。建立和完善体育健身设施长效管理机制。体育系统体育场地开放率达到95%以上,学校体育场地的开放率达到50%以上。

(四)全民健身组织网络更加健全。推动农民体育协会、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老年人体育协会向行政村、村民小组的覆盖延伸。所有行政村建有体育健身站(点),每万人拥有晨晚练健身点达到万分之七,每个晨晚练点配备不少于6名的社会体育指导员。

三、主要任务

(一)抓住新农村建设契机,重点发展农村体育。要将发展农村体育纳入当地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统筹农村体育设施、体育组织、体育指导、体育活动的整体建设,逐步形成镇村一体化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明显提高农村居民的身体素质。加大对体育的投入力度,提高基层体育公共服务能力。推进农民体育健身俱乐部和体育健身站(点)普及和提升。充分发挥镇文化体育服务中心和农民体育协会的组织作用,科学利用学校、企事业单位的体育设施和体育人才资源,大力培育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志愿者队伍。在传统节日和农闲季节广泛组织农民体育以及一系列比赛活动。

四、保障措施

(一)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倡导更多人主动参加体育锻炼。全民健身事业一切作用的`发挥,都要通过人们参加体育健身活动来实现。各村企事业单位要积极为人民群众参加体育健身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支持、扶助广大群众开展体育健身活动。利用全民健身日、传统节假日和农闲季节,因人、因地、因时制宜,组织开展业余自愿、小型多样的体育健身活动和基层群众性体育竞赛活动,不断提高体育活动的普遍化、经常化、科学化水平。

(二)建设覆盖城乡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保障广大群众体育健身权益和人民身体素质普遍增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是全民健身体系的主体部分,主要包括体育健身设施、体育健身组织、体育健身活动、体育健身指导、体育健身信息等体育公共服务网络。建设覆盖镇村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是维护群众体育健身权益、增强人民体质的根本措施,是发展公共体育事业的集中表现,是向人民群众提供基本体育公共服务的重要途径。党委政府将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规划,在政策、资金、土地、机构、人员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保障。积极推进体育与教育、文化、卫生、农业、民政等部门的合作,共同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三)推动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体育设施向群众开放,提高体育设施利用率。中小学校确保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向学生开放。对向群众开放体育设施的学校政府给予经费补贴,为学校办理有关责任保险。新建和改建学校体育设施,要便于向群众开放。要积极创造条件将企事业单位的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提高使用效率。

(四)扩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规模,形成群众身边的全民健身指导服务网络。建立实体化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充分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在对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行具体日常管理服务和工作分派协调等方面的作用,使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成为有办公地点、有工作人员、有工作经费、常年坚持开展工作的实体化体育组织。文体中心要做好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服务工作,不断壮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综合素质和指导能力。重视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在岗培训,提供培训经费,创新培训方式,提高培训质量,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体系。要建立投入和激励机制,为社会体育指导员开展工作提供必要条件和便利,不断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活动的质量和水平。积极发展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严格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在营利性体育健身场所和高危体育项目从事指导的人员,必须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资格证书,持证上岗。

(五)改革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加大全民健身事业财政投入。重视加大全民健身事业的投入力度,确保全民健身事业经费增长幅度不低于政府体育事业经费增长幅度,并不断提高全民健身事业经费在全部体育事业经费中的比例。政府体育事业经费对公共体育健身场所的必要器材购置、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公办学校体育设施开放、公益性群众体育事业单位日常工作和重大群众体育活动经费予以保障。财政通过加大转移支付,支持农村发展全民健身事业。加大体育健身设施建设和重大全民健身活动的经费投入。

(六)鼓励、扶持社会兴办全民健身事业,发展全民健身产业。充分调动全社会兴办全民健身事业的积极性,扩大社会资源进入全民健身事业的途径,多渠道增加全民健身投入。完善财政、税收和土地等优惠政策,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兴办全民健身事业,开办全民健身产业。鼓励社会、民营资本进入到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兴办群众性体育健身俱乐部。享受国家和省发展服务业和体育产业的各项政策。加快发展体育旅游业。扶持大众化体育健身休闲场所运营和体育健身休闲用品开发,建立和完善体育健身服务规范。

(七)加快全民健身公共信息服务网络建设,做好全民健身社会宣传与科技服务工作。建设以全民健身信息为基本内容,镇、行政村、村民小组、农民集中居住点三级全民健身公共信息网络,提高公众享有全民健身公共信息服务水平。依托省市全民健身公共信息中心,建设全镇全民健身公共信息库,在镇、行政村、村民小组建设信息服务点。

充分发挥媒体、板报、宣传栏、宣传画、科普图片的作用。不断创新全民健身宣传形式和内容,开展“终身体育”教育,推广科学健身方法,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普及科学健身知识,推动形成崇尚和参加全民健身的社会风气。定期开展“全民健身大讲堂”等科学健身讲座。

五、组织实施

本计划在镇党委政府领导下,建立“政府统一领导、体育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动员和整合各方面资源,形成推动全民健身工作的合力。政府依照本计划,结合当地实际,制定本行政区域的全民健身实施计划,由文化体育服务中心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实施。对为全民健身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篇4: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

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

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

为进一步发展全民健身事业,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根据《全民健身条例》和《**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

一、基本原则

(一)坚持群众体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和经济快速发展。

(二)坚持统筹兼顾,重在基层,鼓励各类人群参与健身活动,推进各地全民健身事业均衡发展。

(三)坚持活动与建设并举,重在建设,扎实推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和设施建设。

二、目标任务

到20,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意识普遍增强,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显着增加,广大群众身体素质进一步提高,各地形成覆盖城乡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

(一)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显着增加。每周参加3次以上体育锻炼人数达到34%以上,其中16岁以上城市居民(不含在校学生)人数比例达到12%以上,城市居民达到20%以上,农村居民达到7%以上。保证在校学生每天参加体育锻炼至少1小时。提高残疾人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

(二)城乡居民身体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建立健全国民体质监测网络和运行机制,达标的城乡居民(除在校学生)人数比例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全国亿万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得到全面落实。在校学生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基本要求。

(三)体育健身设施有较大发展。全民健身设施基本覆盖城乡,人均体育场地使用面积达到1.5平方米以上。60%的社区和50%的行政村建有公共体育健身设施。逐步增加公园、绿地、广场的公共体育健身设施。推动公共体育场馆面向社会开放,实现体育资源社会共享。**市区及各地分别建成能承接高水平竞赛和大型群众体育活动的健身中心。

(四)全民健身体育组织网络更加健全。各地普遍成立体育总会,逐步建立市、县两级单项运动协会等体育社会团体,使社区体育俱乐部、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有较大发展。80%以上的城市街道,60%以上的农村乡镇建有体育组织。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普遍建有全民健身站(点)。

(五)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进一步发展。按照总人口万分之六的目标,建成一支结构合理、覆盖城乡、服务到位的社会健身指导员服务队伍。加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力度,成立市、县两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实现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规范化和培训工作制度化。

三、具体内容

(一)深入开展全民健身宣传教育。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扩大全民健身活动影响力,提高公民科学健身素养。借助“全民健身日”、重大体育赛事,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形成崇尚科学健身的社会氛围。

(二)切实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广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学生每天参加体育锻炼不少于1小时,逐步增加中小学校体育课时,每年至少举办1次全校运动会,使学生在高中毕业前掌握1-2项终身受益的体育技能。做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创建工作,举办青少年体育竞赛展示,积极组织传统项目学校单项竞赛和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建设。推进“百万青少年上冰雪活动”,有条件的学校要根据实际开设冰雪课程。

(三)大力发展城市社区体育。突出重点,坚持以社区体育为基础,大力推行全民健身实施计划。社区办要加强对体育工作的组织,发挥居民委员会和基层体育组织的作用,做好社区体育工作。体育行政部门要给予支持和指导。

(四)积极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少数民族地区广泛开展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主的体育健身活动。建立健全各级少数民族体育协会,培养少数民族体育人才。挖掘、整理和继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五)广泛开展残疾人体育。提高残疾人的身体素质和平等参与活动的能力。丰富残疾人体育健身方法,培养体育骨干,提高残疾人体育运动水平。以“中国特奥活动日”(7月20日)为标志,举办大型残疾人健身体验活动。

(六)全面发展妇女、老年人体育。围绕“亿万妇女健身和亿万老年人健身”活动,重视妇女和老年人体质与健康问题,积极倡导科学、文明健身理念,推广适合其特点的体育健身方法,积极支持他们参加体育健身活动。注意做好劳动强度较大、余暇时间较少女职工的体育工作,加强对老年人体育健身活动的科学指导。

(七)加快农村体育发展步伐。各地要将发展农村体育纳入政府工作目标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使城乡全民健身事业协调发展。广泛开展农民体育活动,定期组织乡镇农民运动会。普遍开展以健身设施、健身表演、健身咨询为主要内容的.“体育三下乡”活动,丰富农村文体生活。统筹城乡公共体育资源,实现公共体育资源的均衡配置。结合新农村建设,实施新农村示范点工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

(八)广泛开展职工体育活动。充分发挥职工体育协会、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会的作用,建立职工体育单项俱乐部和健身队伍。建立和完善职工工间操制度,广泛开展符合职工身体状况和职业特点的健身活动和体育竞赛,定期举办职工运动会或单项比赛。创编、推广适合不同行业职工的健身运动项目,调动广大职工参与全民健身运动的积极性。各级工会应积极组织进城务工人员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健身活动,提高其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各地应将全民健身事业纳入本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和民生工程规划,扩大公共服务覆盖范围,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发挥激励机制,把全民健身工作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评选表彰的重要指标。

(二)加大财政对全民健身事业投入力度。各地应将全民健身事业和基本建设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有计划地建设公共体育设施,将公共体育健身设施的建设依法纳入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三)鼓励社会兴办全民健身事业。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对全民健身事业提供捐赠和赞助,并依法享受税收优惠。充分调动全社会举办全民健身事业的积极性,对发展全民健身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

(四)有计划地建设公共体育设施。将公共体育健身设施的建设依法纳入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高体育基本建设资金的支出比例。加大对农村地区和社区等基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投入,促进全民健身事业均衡协调发展。城乡新建居住区要按照国家规范标准,设计建设体育健身设施。加强公共体育健身设施管理与维护,定期公布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名录和开放时间。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公共体育健身设施。配套建设体育健身设施未达到国家规定标准的,规划行政部门不予发放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五)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工作。(www.fwsir.Com)鼓励和支持社会体育指导员发挥作用,逐步成立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广泛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各级体育行政部门要设立社会体育指导员专项经费,用于培训、业务交流、表彰奖励和必要的工作补贴。积极发展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严格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继续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加大体育行政执法力度,全面落实营利性和高危项目体育健身场所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持证上岗工作。

(六)广泛开展全民健身志愿者服务活动。形成以社会体育指导员为主体,体育教师、体育协会等全方位参与的服务队伍。丰富健身内容,提高服务队伍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质量。

(七)深入开展全民健身宣传教育。利用电台、电视台、报纸等媒体,加强对全民健身活动的宣传报道,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增强公民健身意识,提高公民科学健身素养。开展“终身体育”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和参与体育健身的社会风气。

(八)大力推进法制建设。进一步贯彻《体育法》、《全民健身条例》、《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等法律法规,保障群众参与健身的权益。要建立统筹规划、政策引导、组织协调、提供服务等方面的机制,加强执法和监督检查,做好全民健身的长效管理。

五、组织实施

(一)建立全民健身领导协调机制。由市体育局会同有关部门、各群众组织和社会团体共同推行和组织实施《**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3-年)》。各地、各单位应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和实施本地、本单位的全民健身计划。

(二)建立实施效果评估机制。各级体育行政部门负责会同有关部门定期评估本地区全民健身计划实施情况,并将评估结果报本级人民政府。各地、各单位要将全民健身工作摆上重要日程,对为全民健身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篇5: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

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

锻炼是自己和自己的较量,也是自律与意志的磨炼,坚强会打败脆弱,积极会打败消极,勇气会打败懦弱。

激烈的跳绳比赛

今天是全民健身日,在这个特别的节日里,怎么能少得了我最喜欢的运动——跳绳呢?今天下午,我和妈妈在楼下进行跳绳比赛。第一场我先来,计时一分钟,妈妈计数,我双手捏住把手,张开臂180°用力甩绳,双腿轻轻一蹦,巧妙地跃过绳子,在空中甩绳子时,发出“呼呼”的响声,打在地上又发出“劈啪劈啪”的声音好像在奏乐一样。在跳到大约20个左右时,绳子不小心打到自己的臀部和后脑勺了。

“你呀你,才跳29下就不行了,看你老妈怎么跳的。”于是我就让给老妈,我给她数数,妈妈就拿着把儿,她跳的时候腿弯曲的幅度比较大,才跳到10几下时, 一个外卖小哥急冲冲跑过来送餐,妈妈只好让开,因为外卖小哥的中断,妈妈就比我少跳好几下。

“咦啧啧啧,妈妈,你这技术不行呀。”

“别小瞧人,看我重新来给你跳。”第二次妈妈跳了60几下,我又跳了90多下左右。最终这场激烈的比赛在我的努力下取得了胜利。

练习篮球

傍晚吃过晚饭,我和妈妈爸爸去篮球场去练习打篮球。那里有好多人在打篮球,“儿子,你要认真观察他们的`动作、姿势,以后你就可以轻松学会了。我告诉你只要击中篮板上的黑框就能进球。”说话的是爸爸。

我观察了一阵之后,就想去体验一下。

我照着刚刚看到的方法,第一球没进,爸爸妈妈给我了鼓励:“加油,多练习一下就可以了。”我有了信心,又投了好几球,大约在第十几球时,我终于投中了一篮。

在休息时,爸爸给讲我了一下刚才不对的地方。他告诉我打篮球不能抱着球跑,只能拍着球跑,不管是我向前或向后,球都得乖乖的在我的手掌心上下跳动。

我照着爸爸说的和观察别人的动作后,又去试了试居然真的成功投中了。“看吧,是不是很简单呀,只要认真练习就一定会成功的!”爸爸摸了摸我被汗水打湿的头发鼓励的说。 我看着爸爸妈妈为我鼓励的样子感觉好幸福啊!

篇6: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途径论文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途径论文

摘要:课程建设是高职内涵建设的核心,本文分析了建构职业素质为本位高职课程的必要性,提出以提升学生职业素质为着力点的课程改革途径,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职业素质;课程改革;职业教育

1建构职业素质为本位高职课程的必要性

在高职课程建设中,职业素质定位一直是课改的重要内容。高职课程中职业性不足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其课程结构模式仍普遍具有普通高等教育的特征,以学科为主线的痕迹非常明显,对体现职业素质的课程缺乏总体设计,以职业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的高职教育特征不突出,往往忽视其职业性,使高职教育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职业综合素质培养为目标的理念没能落到实处。

2以提升学生职业素质为着力点的课程改革途径

2.1将职业知识的学习与职业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

高职院校是为企业与市场培养人才的场所,地区、行业之间与社会发展使得高职课堂教学具有动态性的特点。高职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需要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根据专业理论教学的内容和学生专业学习的视角,寻求多种易于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首先从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出发,使其充分认识专业知识对未来职业发展的'重要作用,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这需要将理论学习和实践结合,在课程内容和教学安排中将理论知识融入到实际工作中,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提升职业能力。通过实践性教学方式完成教师知识的输送,最后转化到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吸收和处理。

2.2教学内容适用化、教学模式实践化

课程是服务于学生的,学生是课程资源的组成部分,课堂上要尊重和善待这种资源,使教学活动都能从学生的现实情况出发,课程内容尽量回归学生的认知水平,融入学生日常生活或贴近学生的生活。从学生熟悉的环境和生活中提取学习情境是课程新的衍生方式,利于课程改革教学方式多样化的要求,对实现职业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学生情感要素对学习有积极促进作用,将学生的情绪、兴趣等非理性因素考虑到教学内容中,能够激发课堂教学氛围。教学模式实践性的主要表现是仿真模拟教学和“教、学、做”相结合。把学生放入一个模拟化的近似于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要求学生了解工作周围的一切环境,包括企业各部门职责和岗位职能。为熟悉所处的环境,学生只能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学习和处理。由此,学生体验了较为真实环境下的模拟经历,锻炼了现实操练技能,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

2.3课程组织灵活化、教学过程动态化

教学过程是一种动态的实践活动,是集合了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学习方法等多个要素的综合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方法过程的灵活性都是高职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不是几个部分简单的组合,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动态系统。动态的教学过程有以下特点:学生在课堂中民主参与的最大化、教学目标针对岗位要求的情境操作化以及教学内容灵活呈现的现实化等。

3教师是课程改革得以实现的基础

课程改革要经过教育形势分析、人才市场需求调查与分析、职业能力分析、教学分析等步骤来设计开发、实施及课程评价。按照由职业分析和工作分析得来的职业能力本身的结构方式来建构和实施课程,开展教学。课程改革过程中教育改革专家的作用只能是引领,提供职业教育课程理念与开发技术指导,改革的任务最终必须由教师自己去完成。教师是一切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律最终得以实现的最基本的最直接的基础,高职教师要转变观念,从勤奋型向科研型发展,不断学习、善于积累、勤于思索、多读书、多收集信息,逐步积累课程改革所需要的资料,把握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准备程度。同时还要求教师要具有专业生产层面的知识。要开发出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必须要有能够从事课程改革的师资队伍。

4课程改革中应注意的问题

目前,关于课程开发的研究较多,推动了课程改革。应注意以下问题:第一,较多地关注课程改革的课程模式、课程开发方法的研究,忽视了课程内容的具体开发。第二,对于课程改革的体系建立的研究还不够,课程之间相互独立,缺乏关联系和系统性。第三,课程开放的目标和理念定位需进一步完善。在目标定位上,更多侧重于知识和能力的提升,对于职业道德、职业情感等情感态度方面关注较少。第四,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理念不足,学生代表要参与课程改革的决策过程和设计过程,在各个环节上都要听取学生意见;在课程的编制与使用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具体的课程内容编制,在课程编制后,对于课程结构与形式的选择,也要听取学生意见,适应其需求和特点;在课程的计划与教学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具有选修课程的权利。

5结语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已进入新时期。在理论与实践交融的过程中,会逐渐形成有特色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按照重视知识获得、重视技能强化、重视能力训练、重视综合能力培养、重视学生整体素质提升和职业生涯持续发展演化递进。只有高职教育工作者不断努力,不断反思,职业院校制订课程改革鼓励支持政策,才能在课程改革中取得成果。

参考文献:

[1]夏前正.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内容的思考价值工程[J].价值工程,(02).

[2]董奇.产业结构调整与职业教育改革的三个转变[J].群言,2014(12).

篇7: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

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

――新一轮课程教学改革应确立的几个基本观念

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课程研究中心 余文森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则是教学,所以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应有之义。实际上,课程方案一旦确定,教学改革就成了课程改革的重头戏了。如果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方式不转变,课程改革就将流于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课程教材改革是推进素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突破口,而教学改革将是一场更持久的、更复杂的攻坚战。根据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和核心任务,本次教学改革要努力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

一、强调教学与课程整合,突出教学改革对课程建设的能动作用

教学与课程的关系是这场教学改革首先必须摆正和处理好的一对关系。在这对关系中,课程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课程观是主导因素。课程观决定教学观,并因此决定教学改革的深度、广度。在传统的教学论概念系统中,“课程”被理解为规范性的教学内容,而这种规范性的教学内容是按学科编制的,故“课程”又被界定为学科或各门学科的总和。这就意味着,“课程”只是政府和学科专家关注的事,教师无权更动课程,也无须思考课程问题,教师的任务是教学。课程和教学成为两个彼此分离的领域,课程是学校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实体或内容,它规定学校“教什么”,教学是学校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过程或手段,它规定学校“怎么教”;课程是教学的方向或目标,是在教学过程之前和教学情境之外预先规定的,教学的过程就是忠实而有效传递课程的过程,而不应当对课程作出任何变革。课程是“专制”的一方,而教学则成为被控制的一方。二者机械地、单向地、线性地发生关系。这样,课程不断走向孤立、走向封闭、走向萎缩,走向繁、难、偏、旧,而教学也不断变得死板、机械、沉闷,这种背景下的所谓教学改革只能是打外围战,“戴着镣铐跳舞”,师生的生命力、主体性不可能得到充分发挥。这种改革最多只能造就教学法专家。

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走向教师,由学科走向学生的时候,课程就不只是“文本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文件),而更是“体验课程”(被教师与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的课程)。即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并作为相互作用的主体,教师即课程,教师不是孤立于课程之外的,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课程的创造者、课程的主体;学生同样是课程的有机构成、同样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这样教学就不只是忠实地实施课程计划(方案)的过程,而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教学过程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这样,教学与课程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融为一体。课程也由此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这意味着课程观的重大变革。在这种背景下,教学改革才能真正进入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内核,成为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能动力量,成为教师与学生追寻主体性、获得解放与自由的过程。这正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呼唤的教学改革!这种改革是需要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家也是能够造就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家的改革。

二、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据此,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

[1] [2] [3] [4]

相关专题 全民健身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