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学生心理问题调查报告及分析

訑宲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訑宲”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学生心理问题调查报告及分析(共1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小学学生心理问题调查及分析报告

小学学生心理问题调查及分析报告

小学学生心理问题调查及分析报告

学生的小学时期是人的行为、性格和智力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由于身心变化比较快,加之文化知识及社会经验的不足,极易受各种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很容易产生不健康的心理,导致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排除小学生认识、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障碍,锻炼他们的意志品质,优化他们知、情、意、行等方面的素质,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品格和健康心理,这是小学教育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小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通过对我校471名全体学生进行调查发现,我校学生的心理问题不是很严重,但我校学生中的心理问题还是普遍存在的,其主要表现来说是:

1、敏感:

青少年自我意识强烈,自尊要求迫切,而且心理承受能力低。因此,当他们意识到某种威胁自尊的因素存在时,就会产生强烈不安、焦虑和恐惧,当自尊心受到伤害时,就会生气、愤怒,常常神经过敏,多疑。

2、叛逆:

由于小学生正处于成长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家长和老师的监护,反对成人把自己当成小孩子,同时,为了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易对任何事情持批判的态度。

3、嫉妒:

这是对他人的优势地位在心中产生不愉快的情感。当别人比自己强(如学习、相貌、人缘等),表现出不悦、自残、怨恨、愤怒甚至带有破坏性的负面感情。

4、失落:

小学生抱有许多的幻想,希望将其变为现实,他们会付出种种努力甚至刻意的追求。当这种需求持续得不到满足或部分满足,就产生了挫折,多表现在学习、吃穿、玩高档的玩具等方面。这容易给中小学生带来紧张、恐惧、忧郁和失望。

5、自卑:

它是一种印证过多的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对自己缺乏信心,感到在各方面都不如人,有低人一等的感觉。在人际交往中对自己的能力过低评价,心理承受能力脆弱。谨小慎微,行为萎缩,瞻前顾后等。

6、孤独:

通过调查发现有些学生常常觉得自己是茫茫大海上的一叶孤舟,性格孤僻,不愿意与人交往,却抱怨别人不理解自己,不接纳自己。心理学把这种心理状态称为闭锁心理,由此产生的一种感到与世隔绝,孤独寂寞的情绪体验称为孤独感。

二、小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成因

小学生出现这些心理问题,既有自身成长的因素,也有外部环境的因素,是“内因”和“外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归结起来主要原因为以下三个方面。

1、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与父母高期望值之间的矛盾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观念在具有重视子女教育传统的中国社会里根深蒂固。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在儿女身上寄托着父母甚至几代人未竟的希望与梦想。再加上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特殊国情,绝大多数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父母的全部希望都压在了一个孩子的身上。在我们的身边这样的事情天天照样进行着:可怜的父母们,正在为塑造他们自己心目中的音乐家、舞蹈家、画家、书法家、外交家、国际象棋大师……而忙碌着。他们哪里知道在孩子心里深处早已播下了厌倦的种子!如此一厢情愿的家庭教育,怎能不给儿童幼小的心灵蒙上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因此家长学习了解一些教育科学知识,能够依据一定的理论指导自己的家教行为,并创造性地运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子女。既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又能把握住自己孩子的过高期望值,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互为补充,相辅相成,促使孩子健康成长,这是塑造小学生健康心里的非常重要的一面。

2、儿童学习适应性及发展性与教师教学儿童化程度之间的矛盾

儿童从幼儿园步入小学有一个逐步适应校园生活新环境的问题。(调查报告 )对一年级新生来说,从教师到同学有陌生之感,课程压力作业负担和正规学校教育的组织纪律约束等等,构成了新入学儿童心理适应的严峻挑战。小学教师一定要注意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切实做到深入浅出,生动活泼,并努力通过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对各科学习的兴趣,这对于小学生的学习适应和进一步发展有特殊的作用。除此之外,一位优秀的小学教师还应该有意识地多参加小孩子的各种游戏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去了解小学生的语言、思维、快乐及需要,从而根据儿童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在参与孩子的活动时,教师一定要放下成人的架子与老成,怀着一颗童心融入孩子们的世界,走进他们独特而五彩缤纷的心灵空间,做孩子们的知心大朋友,建立起平等、信任、友爱的师生关系。如此教师怎能不受学生的欢迎?学生们又怎能不喜欢读书学习?因此教师教学儿童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3、儿童个性发展与成人化社会环境之间的矛盾

人的心理卫生问题,大多是在成长过程中,因受到各种不良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而逐渐积累和发展起来的。小学生正处在成长发育的重要阶段。大脑机能尚未发育成熟,人格特征还处于初步的形成过程中,整个心理发展也还处在幼稚和不稳定时期。因此,小学生特别容易受到外界有害刺激的伤害和影响。孩子在学校里受到的是单纯的理想化的教育,一旦他们进入社会,才发现这个社会并非书本里讲的那样美好,他们就产生了困惑,甚至痛苦的思索。当然这个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一个人格再塑的过程。如果引导不当,会造成儿童个性(人格)发展的严重扭曲或缺陷。

三、应对小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对策

俗话说:“心病还需要心药治”。心理疾病虽然形成原因复杂,处理起来较为棘手,但是并非与生俱来,更不是不可救治的。关键在于要以人为本,对症下药,才能收到积极的成效。在实践中,我校采用的主要方法是:

1、消除逆反心理――沟通与交流。

我们首先培养学生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要求他们在广阔的社会中,磨练自己的思想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其次是要求他们从积极的意义上去理解大人,让学生明白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是善意的批评,家长老师也使人,也有正常人的喜怒哀乐,也会犯错误。我们只要抱着宽容的态度去理解这些事情,也就不会逆反了;再次是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把握自我,努力改善自我,平时常提醒自己遇事尽量克制,多进行沟通,增加信任度,也就多了一份理解;最后是要求家长和教师多注意孩子的心理需求,及时了解他们在想什么,想做什么,多听他们的呼声,理解他们的欢乐与苦恼,放下长辈的架子,与孩子建立起平等的长幼关系。

2、消除自卑孤独心理――增强自信

产生自卑孤独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般来说主要是因为生理的原因、遭遇挫折和心理创伤、性格因素、家庭教育问题以及需要的得不到满足,也存在家庭社会地位低下的、经济境况困窘或单亲家庭,会让小学生有低人一头的心理,总觉得别人看不起自己。消除自卑孤独心理关键是对自己现存力量感到满足!教师要帮助学生来分析他们的优点,正确做出评价,发挥自己的长处;其次是千方百计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我们联合各科教师共同给学生增强自信心,不让他们觉得什么都弄不好;最后是引导学生以勤补拙和扬长避短来克服自卑。教师要帮助这部分学生找到自己的突破口,通过勤奋努力,在某个方面做出成绩来。

3、消除敏感与脆弱心理――培养意志

消除脆弱心理首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提高认知水平;其次是提高学生自控水平,培养耐挫能力;第三是克服悲观消极的心态,树立自信心和上进心;最后是教给学生释放消极情绪,摆脱悲观失望的方法,即通过组织他们参加社会实践来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多方面的兴趣来转移注意力,多结交知心朋友,寻求社会力量的帮助(如看心理医生)等。

现在的小学生是跨世纪的接班人,他们将随着时代潮流,进入成人社会。要从根本上提高新一代的心理素质,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就必须优化、净化社会环境,尊重儿童应有的权益,给他们创造良好的教育和成长条件,这是一个关系到整个民族前途命运的大事,让我们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家长,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

篇2:农村学生学习心理问题调查报告

农村学生学习心理问题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和方法

(一)具体目

1.了解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现状

2.了解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特点

3.了解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成因及对策

(二)问卷调查

学生问卷,内容涵盖教育价值观、学习态度、学习需求和学习目的四个方面。问卷调查在大水泊镇初中进行,共发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0份,接近理想的高效样本数。

二、 调查结果分析

对学生问卷调查分析,,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一)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现状分析

1.教育价值观

调查显示,大部分农村初中生具有较为明确的教育价值观。74%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提高自身素质,10%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为了考中专和大学,16%的初中生没有考虑。

调查还显示,农村初中生的教育价值观带有显著的经济社会特征。他们认为,农村青年的经济收入与受教育程度成正比,其中65%的学生认为高中中专毕业烧跚多,25%的学生认为初中毕业生挣钱多,10%的学生认为小学毕业生挣钱多。

2.学习态度

调查结果表明,67%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较高,24%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中等,9%的学生害怕学习。这与他们“考中专或大学”意识淡化是相一致的。值得注意的是,害怕学习的学生数占相当份额。而且,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90%的学生都有自己“最讨厌的课程”。学生害怕学习或讨厌某些课程的根本原因与该课程的实用价值紧密相关。调查结果显示,86%的学生对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实用性强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劳技学习热情较高,而对学术性较强的历史、地理、生物、英语不感兴趣。在学生讨厌的课程中,英语是初中的核心课程之一,有57%的学生认为“英语对于我们以后的'生活几乎没有用处”。

3.学习需求

当前,“特长”是师生共同关心的热门话题,许多教育工作者甚至把“特长”看做是“素质教育”的代名词。在调查中我们发现4蟛糠盅生对“特长”有正确的认识,其中,92%的学生有自己感兴趣的目标,且有52%的学生希望得到教师的指导。同时,78%的学生希望在劳技课、活动课上学到较多的、实用的农业科技知识,使之能对他们以后的工作有所帮助。

4.学习目的

调查结果表明,对于初中毕业后的打算,55%的学生选择读高中或中专,18%的学生选择就业,27%的学生还没有考虑。有读大学愿望的占37%。初中学生对于“务农”的态度是我们调查的重要目标之一。调查结果表明,农村初中生大部分不愿意务农。

(二)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特点

1.教育价值趋向多元化、务实化、功利化

自己跳出“农门”,走向城市。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已经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价值在于帮助他们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掌握生存、生活所需的基本的文化科学知识,以增强自己在未来社会的竞争能力。在此基础上,部分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且成绩优秀的学生则致力于追求大学教育。

初中生的教育价值观的另外两个特点是务实化和功利化。初中学生越来越强烈地追求未来教育输出的经济价值,他们中的很多人从经济的角度去衡量所学课程的价值,继而决定自己在不同课程上的努力程度。他们要求课程教学更多地联系生活和生产实践,渗透更多的实用技术。

・调查报告怎么写 ・市场调查报告怎么写 ・调查报告格式 ・三下乡调查报告

・环境调查报告 ・大学生调查报告 ・中学生调查报告 ・农村教育调查报告

2.学习目的明确,但具有主观性和不协调性

对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73%的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但是,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对比分析和对学生本人的考察,我们发现,学生的学习目的具有严重的主观性和不协调性。学生学习目的主观性突出表现在:他们已经认识到了未来进入城市就业或在农村非农产业就业的艰难性,但有67%的学生却表示不准备在农村务农。学生学习目的的不协调性主要表现为思想与行动的不协调。调查结果表明,33%的学生将准备在农村务农,但这部分学生在上劳动技术课时并不认真,平时也很少接触农业科技方面的资料。同时,37%准备考大学的学生中有相当多的人在学习上并没有显现出相应的积极性,而是呈现出一种消极等待的学习态度。

三、对调查结果的思考

(一)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状况成因分析

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状况,其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正在健康地成长,同时也存在消极的一面,不容忽视。

1.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

从宏观角度看,农村初中生深深地感触到了国家经济发展的快步伐,欣喜于辉煌的经济成就。调查结果显示,98%的学生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向往,其中有82%的学生对“竞争”这一市场经济的本质属性了解较深。从微观角度看,市场经济在农村的逐步深入,使农业的生产结构、生产方式不断变化,而轰轰烈烈的农民打工队伍更使农村人的生活发生了质的变化。农村初中生对于这些变化极为兴奋,因为他们享受到了蕴藏其中的经济利益和文化利益,使他们不愿生活在农村,且幼稚地想及早结束学业而外出打工。

2.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影响

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将有越来越多的人获得上大学的机会,以至于部分学生对考大学信心十足。但是,我国高等教育招生和分配制度的改革,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也很大。调查结果表明,26%的学生认为家庭难以负担未来读大学的高额费用而放弃考大学的愿望;52%的学生认为大学不包分配而感到前途渺茫,从而在学习上漫无目的。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高等教育招生和分配制度改革的影响,使部分德、才兼备的学生感到迷茫和失望,并逐渐淡化了对学习的兴趣,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

3.教师的影响

在诸多的影响因素中,我们认为,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最直接、最持久、最有效。但当前的问题是,由于教师行为滞后,所以使教师的教育和教学工作对学生学习产生的制约和负面影响越来越大。

(二)形成健康的学习心理的对策

影响学生学习心理的因素非常复杂,因而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学习心理的任务十分艰巨。为了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的要求,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应积极地帮助农村初中生形成健康的学习心理。

1.增加投入,创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

当前,农村学生已经感受到了社会进步的快节奏,初步了解了渗透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高科技。但在日常的学习中,他们接触的却是落后的仪器设备、简陋的实验场所、过时的科技知识,这种强烈的反差必然使他们感到厌倦并产生抵触。因此,只有增加硬件和软件的投入,使仪器设备、实验场所、科技知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才能对学生产生求知的诱惑和刺激。

2.帮助学生准确地了解和把握未来

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农村初中生对国家市场经济发展、高等教育改革、素质教育实施等的了解既不全面也不深入,所以有必要向他们介绍国家市场经济发展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存在的困难以及未来的美好前景;向他们介绍高等教育改革中招生制度的合理性、科学性,收费制度的公平性、保护性,分配制度的灵活性、公正性;向他们介绍素质教育实施的具体内容、价值和未来取向,以帮助他们明辨是非,消除误导。

开设心理辅导课程,对学生进行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能力、考试心理、学习适应性等内容的辅导是当

务之急。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是祖国的明天。为了他们的将来也为了祖国的明天,我们一定要重视对他们的教育,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为祖国更好的发展,更加繁荣昌盛而努力。

篇3:农村学生学习心理问题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和方法

(一) 具体目标

1、了解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现状

2、了解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特点

3、了解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成因及对策

(二)问卷调查

学生问卷,内容涵盖教育价值观、学习态度、学习需求和学习目的四个方面。问卷调查在大水泊镇初中进行,共发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0份,接近理想的高效样本数。

二、 调查结果分析

对学生问卷调查分析,,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一)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现状分析

1、教育价值观

调查显示,大部分农村初中生具有较为明确的教育价值观。74%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提高自身素质,10%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为了考中专和大学,16%的初中生没有考虑。

调查还显示,农村初中生的教育价值观带有显著的经济社会特征。他们认为,农村青年的经济收入与受教育程度成正比,其中65%的学生认为高中中专 毕业生挣钱多,25%的学生认为初中毕业生挣钱多,10%的学生认为小学毕业生挣钱多。

2、学习态度

3、学习需求

当前,“特长”是师生共同关心的热门话题,许多教育工作者甚至把“特长”看做是“素质教育”的代名词?。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对“特长”有正确的认识,其中,92%的学生有自己感兴趣的目标,且有52%的学生希望得到教师的指导。同时,78%的学生希望在劳技课、活动课上学到较多的、实用的农业科技知识,使之能对他们以后的工作有所帮助。

4、学习目的

调查结果表明,对于初中毕业后的打算,55%的学生选择读高中或中专,18%的学生选择就业,27%的学生还没有考虑。有读大学愿望的占37%。初中学生对于“务农”的态度是我们调查的重要目标之一。调查结果表明,农村初中生大部分不愿意务农。

?(二)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特点

1、教育价值趋向多元化、务实化、功利化

自己跳出“农门”,走向城市。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已经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价值在于帮助他们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掌握生存、生活所需的基本的文化科学知识,以增强自己在未来社会的竞争能力。在此基础上,部分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且成绩优秀的学生则致力于追求大学教育。

初中生的教育价值观的另外两个特点是务实化和功利化。初中学生越来越强烈地追求未来教育输出的经济价值,他们中的很多人从经济的角度去衡量所学课程的价值,继而决定自己在不同课程上的努力程度。他们要求课程教学更多地联系生活和生产实践,渗透更多的实用技术。

2、学习目的明确,但具有主观性和不协调性

对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73%的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但是,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对比分析和对学生本人的考察,我们发现,学生的学习目的具有严重的主观性和不协调性。学生学习目的主观性突出表现在:他们已经认识到了未来进入城市就业或在农村非农产业就业的艰难性,但有67%的学生却表示不准备在农村务农。学生学习目的的不协调性主要表现为思想与行动的不协调。调查结果表明,33%的学生将准备在农村务农,但这部分学生在上劳动技术课时并不认真,平时也很少接触农业科技方面的资料。同时,37%准备考大学的学生中有相当多的人在学习上并没有显现出相应的积极性,而是呈现出一种消极等待的学习态度。

三、对调查结果的思考

(一)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状况成因分析

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状况,其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正在健康地成长,同时也存在消极的一面,不容忽视。

1、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

从宏观角度看,农村初中生深深地感触到了国家经济发展的快步伐,欣喜于辉煌的经济成就。调查结果显示,98%的学生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向往,其中有82%的学生对“竞争”这一市场经济的本质属性了解较深。从微观角度看,市场经济在农村的逐步深入,使农业的生产结构、生产方式不断变化,而轰轰烈烈的农民打工队伍更使农村人的生活发生了质的变化。农村初中生对于这些变化极为兴奋,因为他们享受到了蕴藏其中的经济利益和文化利益,使他们不愿生活在农村,且幼稚地想及早结束学业而外出打工。

1、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影响

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将有越来越多的人获得上大学的机会,以至于部分学生对考大学信心十足。但是,我国高等教育招生和分配制度的改革,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也很大。调查结果表明,26%的学生认为家庭难以负担未来读大学的高额费用而放弃考大学的愿望;52%的学生认为大学不包分配而感到前途渺茫,从而在学习上漫无目的。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高等教育招生和分配制度改革的影响,使部分德、才兼备的学生感到迷茫和失望,并逐渐淡化了对学习的兴趣,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

3、教师的影响

在诸多的影响因素中,我们认为,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最直接、最持久、最有效。但当前的问题是,由于教师行为滞后,所以使教师的教育和教学工作对学生学习产生的制约和负面影响越来越大。

(二)形成健康的学习心理的对策

影响学生学习心理的因素非常复杂,因而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学习心理的任务十分艰巨。为了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的要求,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应积极地帮助农村初中生形成健康的学习心理。

1、增加投入,创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

当前,农村学生已经感受到了社会进步的快节奏,初步了解了渗透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高科技。但在日常的学习中,他们接触的却是落后的仪器设备、简陋的实验场所、过时的科技知识,这种强烈的反差必然使他们感到厌倦并产生抵触。因此,只有增加硬件和软件的投入,使仪器设备、实验场所、科技知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才能对学生产生求知的诱惑和刺激。

2、帮助学生准确地了解和把握未来

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农村初中生对国家市场经济发展、高等教育改革、素质教育实施等的了解既不全面也不深入,所以有必要向他们介绍国家市场经济发展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存在的困难以及未来的美好前景;向他们介绍高等教育改革中招生制度的合理性、科学性,收费制度的公平性、保护性,分配制度的灵活性、公正性;向他们介绍素质教育实施的具体内容、价值和未来取向,以帮助他们明辨是非,消除误导。

开设心理辅导课程,对学生进行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能力、考试心理、学习适应性等内容的辅导是当务之急。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是祖国的明天。为了他们的将来也为了祖国的明天,我们一定要重视对他们的教育,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为祖国更好的发展,更加繁荣昌盛而努力。

篇4:高中生心理问题调查报告

在交往中,我总是觉得别人想占我便宜。我心烦的时候总是想摔东西,甚至还想打人。我最害怕别人的成绩超过我。这些发自内心的语言出现在一份调查报告中。这份调查报告是天津市瑞景中学的13名高二学生联合完成的。他们花了大半年的时间学习专业调查方法、查图书、搜资料,在调研了数百位高一学生后,写出了这份调查报告。如果你也是高中生,不妨来看看,它能否帮你找到心理问题所在,是否能为你找出解决的方案呢?

专家们总说,我们这代青少年都是独生子女,学习压力又太大,所以存在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但是我们并不承认。到了高中,我发现自己的心理开始发生变化,脾气没有以前好了,总是存在敌对情绪。

周围很多同学都出现了类似的症状,我们变得容易动怒、爱争吵,甚至经常发生肢体冲突。为了弄清楚这些变化,我们13位同学在心理老师的指导下,开始调查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我们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剖析,用同龄人的视角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参与这项调研报告的天津瑞景中学高二学生张雯说。这项调查中称,目前,高中生身上普遍存在三大类问题。

问题之一:强迫症让人难以呼吸,几乎失去自我

《自我调查》的结果显示,在调查的289人中,有强迫症状表现的有86人,占所测人数的29%。其中症状严重的有35人,占所测人数的12%。也就是说,相当一部分的高中生强迫症状明显,具体表明为意志薄弱、情绪控制力、耐挫折能力差等。

什么是强迫症呢?张雯对记者表示,强迫症状主要指那些明知没有必要,但又无法摆脱的无意义的思想、冲动和行为。

我们在调研中,很惊讶地发现,女孩子的强迫症状比男孩明显。张雯说,青春期的女孩子都特别希望能够在异性的心中留下美好的印象,在与异性见面的`时候,他们总是担心自己的仪态不够好,担心自己的头发不够飘逸。与异性见面之前,很多女孩子都会担心跟对方找不到合适的话题,而面临尴尬的境地。

就连张雯自己也无法避免强迫症的困扰。我总是感觉自己太胖了,哪里都是肉,怎么减也减不掉。尽管很多朋友并不认为我胖,但是我还是时常跟自己较劲。

自我解读

青春期的到来,让大家不由自主地追求美,但是我认为,青春期的美不应该是奢华的。与异性相处,想给对方留下美好的印象,这是每个青少年都期待的,男孩也不例外。我建议,女孩子在穿着上要找到合适自己的服装品味,要打扮的朴素大方,干净整洁。

关于如何与异性找话题,张雯建议,女孩子要大胆地掌握话语权,挑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先说,营造一种轻松自在的气氛,当然,平时要多看书,多看报,才知道在交往的场合说什么。

问题之二:交往中,先把别人看成敌人,才不至于被欺骗

高中生的敌对心理很严重,仅次于强迫症。《自我调查》中的结果显示,在与他人发生矛盾时,绝大多数高中生有想摔坏或破坏东西的冲动;有想打人或伤害他人冲动的人也不占少数;很多高中生会选择与对方争锋相对,甚至争论到不可控制的脾气暴发。

高中生身上的敌对心理是非常普遍的。河南省洛阳市第二中学高一(6)班的董祎斐在看了《自我调查》后坦诚地说,在人际交往中,自己的敌对心理非常明显,他甚至认为这是防止被伤害的有效途径。

我的朋友分内外两层,外层的朋友是随着我的利益需求随时更换的,而内层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对待内层的朋友,我会掏心窝,但是外层的朋友,很有可能在某个时候会变成我的敌人,我必须防着他们。

自我解读

敌对情绪越大,心理就越敏感,活得就越累。这种防范的心理是青春期特有的,因为青春期需要张扬自我,谁都不想被别人超过,我们还没有体会到分享的意义。也许度过了这个特殊时期,我们会慢慢改变。同时,我也不会因为自己有敌对情绪就认为自己是坏孩子,随着我们慢慢长大,一切都会变好。

问题之三:好像别人总想占我的便宜,总在算计我

偏执心理不可忽视。调查中发现,很多高中生都有猜疑、妄想的坏毛病。比如,别人对自己的成绩没有作出恰当的评价;总感到有人在监视自己、谈论自己。

说起猜疑,天津市瑞景中学高二(3)班的宋芮讲了自己的故事。

有一次,我的脚在运动中受伤了,不得不拄着拐杖去学校。因为我的座位在教室中间,老师就拿着我的拐杖竖到了黑板旁边,说下课给我。谁知道,下课后老师居然头也不回地走了,同学们也都跑出去玩了,我就像被困在孤岛一样,无法动弹。我当时觉得老师是在故意整我,我心里特愤怒。

类似这些事情,很多高中生会滔滔不绝说出很多,在他们看来,别人总是要陷害和对抗自己。这种猜忌会让自己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

自我解读

如果有一些事情想不通,猜不透,不妨站在别人的角度想想问题,学会换位思考,会让自己快乐轻松起来。比如,我可以站在老师的角度想想,老师把我的拐杖竖在黑板旁,是为了不让拐杖挡住别人的视线。下课的时候,她已经很累了,确实忘了把拐杖给我。这样一想,自己也就释怀了。宋芮提醒大家,遇事最关键的是给自己留点时间思考,才不至于错怪别人。

总结:

很多人都感慨外国的中学生动手能力强,认为他们在独立完成课题研究的时候,我们的中学生只会做老师布置的书本作业。其实,据记者了解,越来越多的中学生已经开始以他们自己的视角,发现社会上存在的方方面面的问题,并积极地寻求解决方法。

这份调查报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学业的重压下,进入青春期的高中生的心理状况。这些学生们不但自己知道了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而且还懂得自我反省。

正如他们的心理指导老师所说的,能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就是成功的第一步。认为,高中生之所以存在这些问题,是他们生理发展的必然结果。他们也知道自己不对,但就是火气大,只强调自己看到的那一方面。我们只要多给他们时间思考,他们会学会稳定自己的情绪。有时候,不听话不见得是坏事,跌跌撞撞才能渐渐长大。

篇5:高中生心理问题调查报告

高中生心理问题调查报告

高中生自我检测的三大心理问题

摘要:高中生自我调查:我们有三大心理问题······

“在交往中,我总是觉得别人想占我便宜。”“我心烦的时候总是想摔东西,甚至还想打人。”“我最害怕别人的成绩超过我。”……这些发自内心的语言出现在一份调查报告——《高中生心理营养状况自我调查》中(以下简称《自我调查》)。这份调查报告是天津市瑞景中学的13名高二学生联合完成的。他们花了大半年的时间学习调查方法、查图书、搜资料,在调研了数百位高一学生后,写出了这份调查报告。如果你也是高中生,不妨来看看,它能否帮你找到心理问题所在,是否能为你找出解决的方案呢?

高中生自我调查:

我们有三大心理问题

13名高中生,历时数月,调查上百人,写出《高中生心理营养状况自我调查》

本报记者卫娇本报通讯员王静

“专家们总说,我们这代青少年都是独生子女,学习压力又太大,所以存在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但是我们并不承认。到了高中,我发现自己的心理开始发生变化,脾气没有以前好了,总是存在敌对情绪。周围很多同学都出现了类似的症状,我们变得容易动怒、爱争吵,甚至经常发生肢体冲突。为了弄清楚这些变化,我们13位同学在心理王静的指导下,开始调查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我们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剖析,用同龄人的视角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参与这项调研报告的天津瑞景中学高二学生张雯说。这项调查中称,目前,高中生身上普遍存在三大类问题。

问题之一:强迫症让人难以呼吸,几乎失去自我

《自我调查》的结果显示,在调查的289人中,有强迫症状表现的有86人,占所测人数的29%。其中症状严重的有35人,占所测人数的12%。也就是说,相当一部分的高中生强迫症状明显,具体表明为意志薄弱、情绪控制力、耐挫折能力差等。

什么是强迫症呢?张雯对记者表示,强迫症状主要指那些明知没有必要,但又无法摆脱的无意义的思想、冲动和行为。

“我们在调研中,很惊讶地发现,女孩子的强迫症状比男孩明显。”张雯说,“青春期的.女孩子都特别希望能够在异性的心中留下美好的印象,在与异性见面的时候,他们总是担心自己的仪态不够好,担心自己的头发不够飘逸。与异性见面之前,很多女孩子都会担心跟对方找不到合适的话题,而面临尴尬的境地。”

就连张雯自己也无法避免强迫症的困扰。“我总是感觉自己太胖了,哪里都是肉,怎么减也减不掉。尽管很多朋友并不认为我胖,但是我还是时常跟自己较劲。”

自我解读——

“青春期的到来,让大家不由自主地追求美,但是我认为,青春期的美不应该是奢华的。与异性相处,想给对方留下美好的印象,这是每个青少年都期待的,男孩也不例外。我建议,女孩子在穿着上要找到合适自己的服装品味,要打扮的朴素大方,干净整洁。”

关于如何与异性找话题,张雯建议,女孩子要大胆地掌握“话语权”,挑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先说,营造一种轻松自在的气氛,当然,平时要多看书,多看报,才知道在交往的场合说什么。

问题之二:交往中,先把别人看成敌人,才不至于被欺骗

高中生的敌对心理很严重,仅次于强迫症。《自我调查》中的结果显示,在与他人发生矛盾时,绝大多数高中生有想摔坏或破坏东西的冲动;有想打人或伤害他人冲动的人也不占少数;很多高中生会选择与对方争锋相对,甚至争论到不可控制的脾气暴发。

“高中生身上的敌对心理是非常普遍的。”河南省洛阳市第二中学高一(6)班的董?斐在看了《自我调查》后坦诚地说,在人际交往中,自己的敌对心理非常明显,他甚至认为这是防止被伤害的有效途径。

“我的朋友分内外两层,外层的朋友是随着我的利益需求随时更换的,而内层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对待内层的朋友,我会掏心窝,但是外层的朋友,很有可能在某个时候会变成我的敌人,我必须防着他们。”

自我解读——

敌对情绪越大,心理就越敏感,活得就越累。这种防范的心理是青春期特有的,因为青春期需要张扬自我,谁都不想被别人超过,我们还没有体会到分享的意义。也许度过了这个特殊时期,我们会慢慢改变。同时,我也不会因为自己有敌对情绪就认为自己是坏孩子,随着我们慢慢长大,一切都会变好。

问题之三:好像别人总想占我的便宜,总在算计我

偏执心理不可忽视。调查中发现,很多高中生都有猜疑、妄想的坏毛病。比如,别人对自己的成绩没有作出恰当的评价;总感到有人在监视自己、谈论自己。

说起猜疑,天津市瑞景中学高二(3)班的宋芮讲了自己的故事。”

“有一次,我的脚在运动中受伤了,不得不拄着拐杖去学校。因为我的座位在教室中间,老师就拿着我的拐杖竖到了黑板旁边,说下课给我。谁知道,下课后老师居然头也不回地走了,同学们也都跑出去玩了,我就像被困在孤岛一样,无法动弹。我当时觉得老师是在故意整我,我心里特愤怒。”

类似这些事情,很多高中生会滔滔不绝说出很多,在他们看来,别人总是要陷害和对抗自己。这种猜忌会让自己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

自我解读——

如果有一些事情想不通,猜不透,不妨站在别人的角度想想问题,学会换位思考,会让自己快乐轻松起来。“比如,我可以站在老师的角度想想,老师把我的拐杖竖在黑板旁,是为了不让拐杖挡住别人的视线。下课的时候,她已经很累了,确实忘了把拐杖给我。这样一想,自己也就释怀了。”宋芮提醒大家,遇事最关键的是给自己留点时间思考,才不至于错怪别人。

记者手记

很多人都感慨外国的中学生动手能力强,认为他们在独立完成课题研究的时候,我们的中学生只会做老师布置的书本作业。其实,据记者了解,越来越多的中学生已经开始以他们自己的视角,发现社会上存在的方方面面的问题,并积极地寻求解决方法 高中历史。

这份调查报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学业的重压下,进入青春期的高中生的心理状况。这些学生们不但自己知道了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而且还懂得自我反省。

高中学习方法五项原则

学习方法与学习的过程、阶段、心理条件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不但蕴含着对学习规律的认识,而且也反映了对学习内容理解的程度。在一定意义上,它还是一种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风格。学习方法因人而异,但正确的学习方法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自求自得、博约结合、知行统一。

1.“循序渐进”──就是人们按照学科的知识体系和自身的智能条件,系统而有步骤地进行学习。它要求人们应注重基础,切忌好高骛远,急于求成。循序渐进的原则体现为:一要打好基础。二要由易到难。三要量力而行。

2.“熟读精思”──就是要根据记忆和理解的辩证关系,把记忆与理解紧密结合起来,两者不可偏废。我们知道记忆与理解是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只有在记忆的基础上进行理解,理解才能透彻;另一方面,只有在理解的参与下进行记忆,记忆才会牢固,“熟读”,要做到“三到”:心到、眼到、口到。“精思”,要善于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用“自我诘难法”和“众说诘难法”去质疑问难。

3.“自求自得”──就是要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尽可能挖掘自我内在的学习潜力,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自求自得的原则要求不要为读书而读书,应当把所学的知识加以消化吸收,变成自己的东西。

4.“博约结合”──就是要根据广搏和精研的辩证关系,把广博和精研结合起来,众所周知,博与约的关系是在博的基础上去约,在约的指导下去博,博约结合,相互促进。坚持博约结合,一是要广泛阅读。二是精读。

5.“知行统一”──就是要根据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把学习和实践结合起来,切忌学而不用。“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以知为指导的行才能行之有效,脱离知的行则是盲动。同样,以行验证的知才是真知灼见,脱离行的知则是空知。因此,知行统一要注重实践:一是要善于在实践中学习,边实践、边学习、边积累。二是躬行实践,即把学习得来的知识用在实际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

准高一生进入8月早收心 提前做好高中入学准备

7月31日起,被中考统招录取的考生们将陆陆续续收到通知书,对这些准高一生而言,暑期不能过度放松,从8月开始就要提早收心。

中考结束后,考生们迎来一个没有暑假作业的长假,其中大多数都选择了好好放松。有的考生整日忙于同学聚会,饭局从周一安排到周五,几乎没什么闲暇;有的报了旅行团,去心仪已久的城市看看;还有的干脆整天泡在家里,打游戏看电视打发时间……

陈经纶中学教师陈沛说 高中化学,在得知录取结果后,准高一生们要静下心来给即将到来的高中学习和生活做一个规划。思考一下3年后要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态走出学校;3年后自己的竞争力如何,为高考要准备什么……这些都可列入高中3年的规划。

进入8月后,准高一生要收收心了,最好预习一下高一的知识,看看高中学什么。高中的学习和初中相比有较大的变化,首先从知识内容来说,高中的知识相对初中有一个大的跨越,特别是数理化和初中相比难度加大,更注重逻辑思考、抽象思维等,这就需要学生在高一就打好基础。对于语文和英语,需要靠平时积累,所以在这个暑假,建议大家每天花些时间进行课外阅读,只有扩充了课外阅读,才能把语言学好。

篇6:小学心理调查报告

研究学生厌学的真实心理,分析产生厌学的原因,研究解决学生厌学的对策,降低学生厌学心理发生率,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重新点燃他们学习兴趣的火花,帮助这些学生走出困境,树立学习的信心,使他们愿意学习,乐于学习,为他们将来的学习和深造铺上坚实的奠基石。从而落实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公民。

本着这一目标,我课题小组对南区三年级七个班的550名学生的学习心理状况进行了调查。本报告通过自拟厌学心理现状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5.27%的小学生对音体美等小学科比较感兴趣,10.55%——21.8%的学生则对语数外等学科存在不同程度的冷漠、焦虑、反感甚至相抵触等心理问题。导致小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的主要因素有老师素质、作业过多、家长素质、学校教育、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研究小学生厌学心理,对于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塑造具有健康心理的二十一世纪劳动者是学校也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一、调查的具体目标和方法:

(一)具体目标:

1、小学生的学习心理现状。

2、当前小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

3、当前小学生的厌学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二)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采用选择题形式,涉及考试、作业,老师及其它方面,共计20道题,各题2——4个选项,另一个空白问答选项。

2、座谈会及个案调查:

整个调查还召开了两次教师座谈会,三次学生座谈会。这些座谈会,不仅为我提供了大量生动的典型材料,而且为理性分析提供了基础。

二、问卷内容:

(一)请在你认为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里打上“√”

1、你喜欢写作业吗?

A、喜欢()B、不喜欢()C、有时喜欢,有时不喜欢()

2、每次考试时,你是什么心情?

A、焦虑不安()B、紧张害怕()C、不当一回事()D、以上都不是()

3、上课时,你的注意力集中吗?

A、非常集中B、比较集中()C、不集中,容易走神,去想其他的事()D、不清楚()

4、你觉得老师布置的作业量、难易程度如何?

A、作业太多,难度较大()B、作业量和难度适当()C、作业太简单,没劲()D、以上都不是()

5、你的老师有没有因为你学习成绩不好而经常批评你?

A、有()B、没有()C、有时有,有时没有()

6、你的老师有没有因为你学习成绩不好而看不起你、不理你?

A、有()B、没有()C、有时有,有时没有()

7、当你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你的同学有没有帮助你?

A、有()B、没有()

8、你觉得你在班级里快乐吗?

A、快乐()B、不快乐()C、有时快乐,有时不快乐()

9、当你上课回答错误时,你的同学有嘲笑你吗?

A、有()B、没有()C、有时有,有时没有()

10、当你考试成绩很差时,你的同学有瞧不起你吗?

A、有()B、没有()C、有时有,有时没有()

11、当你考试成绩不理想时,你父母怎样对待你?

A、让你找到错误的原因,帮助你改正()B、教育、鼓励你要好好学习,争取好()C、批评、责骂、打你一顿()D、不一定()

12、你的家长对你的期望和要求如何?

A、过高()B、适当()C、不知道()

13、你有没有因为迷上电视或电脑、电子游戏而不写作业?

A、有()B、没有()C、有时有,有时没有()

14、你是不是觉得不用读书也能赚大钱?

A、是()B、不是()C不知道()

15、你喜欢科目是?【可以选多个】

A语文()B数学()C英语()D体育()E美术()F音乐()G思品()

16、喜欢的原因?【可以选多个】

A无作业()B可以玩()C可以做实验()D有趣()E喜欢这门课的老师()F老师讲课生动()

17、不喜欢哪门学科的主要原因?【可以选多个】

A.作业太多()B.上课很无聊()C.不喜欢这门课的老师()

18、你喜欢的作业形式是?

A口头()B书面()C动手操作()

19、你不完成作业的原因【可以选多个】

A不会()B不想写()C想看电视()D想玩()E对这门课不感兴趣()

20、你最喜欢下面哪种学习方法?【可以选多个】

A听讲()B讨论()C练习()D游戏()E教学用具()F其它(说详细)()

(二)你能写出你不愿意学习的原因吗?

三、调查结果:

调查统计表明问卷调查结束后,我们逐一统计各选项所占百分率,进行对比研究,得出结论:因具体教师教学方法的不同,学生情况的差异等原因,在个别选项会出现较大差异,但整体上看,情况是相似的,说明我校存在的问题实质上也是我市小学应该共同面对的问题。

(一)厌学原因的分析

我们经过长期观察,深入调查研究,结合问卷调查和个例访谈,得出造成孩子厌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厌学是家庭、社会、学校,还有孩子自身的认知条件综合作用的产物。究其实质,学生的学业负担、精神压力过重;教师的素质还不尽如人意;学生精神家园的失落;教师过分看重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忽略学生的内心感受,导致师生之间缺乏有效地沟通等是造成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

(1)家庭因素

①过分溺爱,放任自流

虽地处县城,但诸多孩子因父母在城区买了楼,他们为生计而奔波或外出打工,造成了一大批留守儿童跟着爷爷奶奶生活,老人疼爱第三代,加上觉悟比较低,对“小皇帝”百依百顺,就造成了这些学生的依赖性强,懒惰思想严重,导致这些学生缺乏责任心与自制力,上课自由散漫,把在家中养成的坏习惯带到学习上来。久而久之,学习自然跟不上,越是跟不上,越是不想学,形成了恶性循环,很难提高上去。

还有一部分家长给孩子宣传“读书无用论”,给孩子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我校五年级某班有这样一位这家长。他的儿子在学校里整天下课生龙活虎,上课打瞌睡,作业从来不做,写的字像甲骨文,完全无法辨认,老师教育他还不以为然。实在无奈,请来家长,那家长的一番言论让班主任无所适从:“哎呀,老师,你想开一点,像我,小学毕业,开了个公司,现在照样发财,他的成绩上不去,你就随他去吧!孩子过得开开心心就行了!”……一个孩子在这样的思想中长大,真是被毁了!!!

②要求过严,态度粗暴

有些父母确实认为读书很重要,但由于自身受教育程度有限,他们没有科学的教育方法,认为“棍棒下出人才”,我所教的班有个学生孙某,行为习惯比较差,对同学存在着暴力倾向,对老师也不太尊重,成绩更是不用提了,对学习有强烈的抗拒心理。后来才了解到,由于他是农村男孩,母亲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不懂得如何关注他的学习,为了让孩子成绩好,几乎每天对着孩子言辞苛刻,一出现错误就被母亲责骂甚至挨打。在这个过程中,母亲没有培养起来孩子正确的学习观念和学习行为,反而养成了孩子对学习的排斥行为。在低年级时母亲的行为可以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当孩子进入七岁八岁万人嫌的叛逆期,母亲的一如既往的管教方式和孩子的心理成长欲求必然产生巨大的冲突,从而导致厌学情绪的严重化。后来,我试着和他的家长交流过,在交谈的过程中,我发现,他母亲不是一味地暴力,其实是个很负责任的家长,但因为自己的文化水平有限,对于儿子的教育选择了“简单易行”的暴力方法。我这样对那个家长说:“拳打脚踢只会换来孩子的叛逆和憎恨,他就会更加放纵自己的言行,物极必反,你这样教育是与你的本意背道而驰的,你必须立刻停止,否则后果真的不堪设想!”家长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但我不知道她是否真的会有所改变,我所能做的就是在学校里多关心这个学生,不能再让他觉得自己很垃圾,要帮他重新树立信心,也许他的坏表现只是为了引起老师和家长的注意,让我们去关心他。毕竟,他太缺乏爱了。

③父母感情不和,缺少家庭温暖

我们都知道,温馨的家庭生活和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是孩子成长的保障。如果一个孩子知道累了,有父母的怀抱可以依靠,受委屈了,有父母为他擦拭眼泪,考得不好,父母会和他一起寻找原因,帮助他,鼓励他……孩子没有了这些后顾之忧,他当然能全心全意去学习。相反地,一个充满“战争”气氛的家庭,只能给孩子带来焦虑和不安。孩子没有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心理上有压力,就没有心思学习,就容易引起厌学情绪。

④家长的期望过高

“望子成龙”是绝大部分家长毕生为之所奋斗的,他们把自己曾经的遗憾,对未来的憧憬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小学课程家长能辅导,再加上学生独立意识不强,容易接受家长管教,父母为孩子订资料,请家教,节假日带孩子学习这个,培训那个,为使孩子成绩达到家长的要求,往往采用物质刺激和体罚或变相体罚来孩子,这种方式产生的效果不仅是极短暂的,更是有伤学生身心健康的,这种刺激一旦消失,学生会回到毫无约束的状态,开始不爱学习,产生厌学心理。

(2)学校教育因素

①学生课业负担过重

近年来,人们在对教育目的的理解上出现片面性,一些学校把基础教育的功能狭隘化,以“应试教育”代替了全面发展的教育。

在我们学校,虽不断强调减轻孩子的课业负担。但仍有个别老师靠课下布置大量作业来提高质量,教师往往为抢时间,赶进度,牺牲了孩子的天性和本来可以健全的人格,使孩子们的个性受到严重的压抑。由于学生自控能力,学习自觉性等有限,这样造成的直接后果,有的学生精神恍惚,产生学习焦虑症,重负下的孩子习惯于被动应付,主动性,积极性和竞争能力差,对学科厌倦。

②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不当

有时,老师由于急躁的情绪或一时不冷静说出一些过火的话,如:“你真是咱们班的害群之马,我怎么会遇到你这样的学生?” “你真是无药可救了,还是回家自学去吧!” “你永远也学不好,你要能及格,太阳就从西边出来了!” “对你讲话就是对牛弹琴!”……这些定性的话,消极的断言,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使他们失去了努力改正缺点的勇气和信心,使学生与老师产生对立情绪,自我否定,最终引发厌学症。

3、学生本身的因素

①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不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会给学生增加许多阻力,不断的挫折感降低了学生的自信心,造成精神苦闷,久而久之对学习失去兴趣。就拿我自己作个例子:初一的时候数学考年级第一,学习劲头十足,到了初三,数学试卷经常一片空白,想到深更半夜也下不了笔,太痛苦了,后来就对数学彻底厌烦了,讨厌上数学课,看到数学试卷就开始焦虑,就是所谓的厌学症。

②缺乏正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动机。

很多学生将学习看成是完成父母老师交给的任务,缺乏内在动力和兴趣,不愿学习。

(二)小学生厌学心理的矫正

1、老师和家长要默契配合,重视与孩子的沟通,交流。

帮助学生制定符合他的学习策略,鼓励孩子要尽自己最大努力,相信自己。比如,教师家访时,不要总是“告状”,家访时,“报喜”有时比“报忧”更管用,万不可两面夹攻学生,这样学生会觉得老师和家长都对他绝望了,更容易产生厌学心理。培养孩子美好的心灵比读书考试更重要。

2、减轻学业负担,让学生在学习上有轻松感,成功感。

每当克服了种种困难获得了某种知识时,人的心理上就会有一种成功的喜悦,觉得自己是很棒的,就会产生继续探求的动力。所以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应对学情充分了解,并且坚持表扬为主的原则。以我自己的课堂作为一个例子,一般来说,我喊学生回答问题的顺序是:中等生—学困生—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为什么是这样的顺序呢?上课伊始,我都会先复习一下上节课所学内容,由于是复习,叫优等生是浪费时间,但如果一开始就叫学困生,那么他会因为紧张或真的忘记了而什么都说不出来,所以我先选中等生回答,相当于是对学困生的一个提醒,唤起他们的回忆,然后再叫他们回答问题。这时候他们回答问题就简单多了,我还能趁机多给他们一些表扬。上新课后,都是先让优生发挥,一来给其他人做个榜样,二来也不能忽略优生,他们的学习动机也需要不断强化,然后再叫中等生,学困生,这样循序渐进,大家都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学到了东西,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学生就会有学习的劲头。

3、丰富课外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不同学生的天赋表现在不同方面,有的学困生画画很好,足球踢得好等等,如果把他们硬逼在学习上,反而会渐渐泯灭其他的优点,最后这个孩子就真的一点梦想都没有了。所以可以丰富课外活动,让他们施展自己的特长,让他们得到同学佩服的目光,让他们能够代表班集体争光,孩子的心灵变得光明了,那么内心阴暗的想法就少了,能减少他的厌学心理。

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时间,需要爱,需要各方面的呵护。孩子的心灵是美好的,同时又是脆弱的,我们都要用心去浇灌。

篇7:小学心理调查报告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与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入,寄宿制学校如雨后春笋在全国兴起。寄宿制学校不是今天才有的,但它的规模化发展,事实上还是对学校教育的未来发展产生着影响。尤其是由于寄宿制学校的有别于常日制学校的办学模式和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差异和独特性,以及它对学生心理健康和成长期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是我们必须给予关注和反思的重要问题。

心理调适和成长期关怀,作为寄宿制小学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不仅有其心理教育的基本属性,更构成了寄宿制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基本内核。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要求而言,该项工作是本质地贯穿于学校教育全过程的,必将对学生的身心健康、素质养成和全面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因此,给予寄宿制小学生以必要的心理调适和全面的成长期关怀,对完善学校教育的功能是显而易见的。实践证明,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注重学生成长关键期的发展,是寄宿制小学不可推卸的责任,应予以高度重视。其具体目标是对开始出现心理偏差的学生进行有效地心理调适,而对全体学生更应倾注成长期的关怀,为寄宿制小学生的在校学习生活,创设一个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保护性、支持性环境,使学生的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得以形成和发展。这对“二期课改”条件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构想在学校教育中得以实现,是有其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

基于这样一种考虑,本文试图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整体教改的视角,对寄宿制小学生的心理调适与成长期关怀问题及其内在规律和机制,给予初步的探讨与阐明,希望对改进我们的教育有所帮助。

一、心理调适与成长期关怀——寄宿制小学生教育的重要课题

对寄宿制学校种种不同的评价。从积极的方面看,首先,对于“独生子女”这一代的诸如过分依赖父母、自我中心、不合群等“通病”,通过寄宿学校的学习生活,常可以获得程度不同的改善;其次,随着寄宿制学校学生社会化程度的相对提高,学生的公共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相比常日制学校的学生也要更强;再次,由于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和家庭生活产生了相对距离,寄宿制学校孩子回到家中,与家长的亲情和交流反而增强了,对家庭生活的融入似乎也更深。总之,从孩子长远发展与健康成长的角度看,寄宿制学校学生的学习生活,对孩子心理健康和发展确有很多好处。

但事物总有其两面性。从消极的方面看,寄宿制学校的孩子,由于寄宿生活与常日制学校以及家庭生活的巨大差异,也容易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由于教育等方面的原因,“独生子女族”的通病,不仅不能有效去除,有时甚至还可能趋于强烈,尤其是当其以超越行为习惯和一般心理的人格方式表现出来时,更是如此。所以,无论是从寄宿制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还是从学生的人格生成与长远发展来看,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人格养成,都是至为关键的。尤其是寄宿制小学,如何为学生创设一个积极有效的保护性、支持性环境,关爱学生的心理健康、健全人格和成长期的发展,就成为现代寄宿制学校办学理念的重要内容和基本构成,学校不可推卸的教育责任和道德承诺,也是深入推进整体教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条件和根本前提。

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是学校不可推卸的责任,寄宿制学校尤应予以高度的重视。其基本途径是对开始出现心理偏差的学生进行有效地心理调适,而对全体学生更应倾注成长期的关怀,为寄宿制小学生的在校学习生活,创设一个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保护性支持性环境,使学生的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得以形成和发展。

二、寄宿制小学生心理调适和成长期关怀的作用和意义

(一)心理调适和成长期关怀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寄宿制小学生的心理调适和成长期关怀,具有较为突出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意义。所谓心理健康教育,通常认为是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依据心理学的原理,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相比而言,心理调适是具体的、局部的,具有极强的科学性和实践针对性;而成长期关怀,则主要面向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涉及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精神情感的各个方面。一般心理调适倾向于矫治和纠正,以解决学生已经发生的心理问题为主;而成长期关怀是对学生学习、生活、行为与人格的全面的关怀,是直接面向、关注并满足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全方位需要,提供全面的保护与支持。总体上讲,二者不仅在目标取向上高度一致,而且在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指向未来的全面发展上又是互补的。

(二)心理调适和成长期关怀的教育教学改革的作用和意义

社会学研究发现,步入小学生活的孩子,事实上都将面临真正意义上的人生第一次挑战。对孩子而言,小学较之幼儿园,具有更加完全意义上的有别于家庭的社会化的、组织化的特性。孩子们如何适应小学的社会化程度更高的交往和学习生活,如何从心理上尽快适应?如何使学生在寄宿生活中获得成长关键期的健康发展?应该成为寄宿制小学制定其培养目标与教育计划的基本考虑。孩子们进入学校后,由于受社会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学校生活以及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许多孩子会因习惯了的生活环境改变而变得无所适从,加上人际关系需要重新协调,认知结构和行为模式也将发生大的转变,需要他去处理与他年纪不相称的任何需要处理的事情,甚至需要他们超越直接的感性需要,在义务、道德、责任等人格层面,作出同以往经验和标准不同的自我判断、自我评价与自主选择。这与孩子心理发展的既有水平具有较大差异,从而产生多样性的心理不适。我们在此给予“换位思考”,不难得出这样的判断:从离开熟悉的家庭而进入新奇然却陌生的学校的第一天起,周遭环境的巨大差异,原有的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似乎划上了句号。面对相同的新环境与同一起跑线,孩子们的反应则相差很大。一些比较内向、自理能力较弱的同学,很容易产生类似于“无助者”般的感觉。

他们中的大多数孩子都有着幼儿园的生活经历,但同学的年龄差距加大,而老师的授课教学方法和言谈举止,也有其不同于幼儿园教师的自身规律和特点;尤其是学习主要是通过学科教学的方式进行,强度增加,难度加大,导致学生需要有更高的自我调节和适应能力。这对学生中的大部分,都构成了直接的挑战。面对变化了的内心感受和外部评价,难免引起情感反应乃至强烈的情绪波动。对刚刚离开家庭和父母呵护的孩子来说,极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甚至出现某种心理偏差。比如个体情感与纪律约束之间的矛盾,社会交往的需要与对社会交往的不适应乃至恐惧之间的矛盾,本能的求知欲与因学习对象和学习方式改变而产生的获取知识的困难之间的矛盾,还有比如个别化的兴趣爱好与集体生活的目标指向方面的矛盾等,都将直接、间接地影响他们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发展。在产生这些某种意义上说是不可避免的心理问题时,教师的帮助、指导、关爱,对学生身心健康和良好适应能力的形成就有着重要意义。笔者所在学校相关课题的研究证明,针对寄宿制小学生的心理调适和成长期关怀,起码有以下这样一些积极价值和意义:

1.有利于学生心理问题得以缓解和纠正。

专家研究认为:“由于学生心理发展源于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变化,学生的心理健康根本上取决于环境系统的健康”。寄宿制小学在这方面有着常日制小学所没有的优势教育资源,比如通过“全日化”的师生交往、正面引导和全身心关爱,通过集体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心包容,师生同学的友谊和兄弟姐妹般的情感,以及健康、温馨、快乐的集体氛围和校园环境的创设等,形成了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的优势。

2.有利于学生成长关键期的发展。

小学阶段身心发展非常迅速。“各方面都处于形成状态,又充满多方面需要和发展可能。”这段时期的心理调适和成长关怀,其价值,“远远超出该阶段而扩展到终生”。[3]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对于学生寄宿生活以方方面面、点点滴滴的关心、帮助与支持,对学生成长关键期的发展极其有益。

3.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和谐的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从发展的观点看,健全的人格最终将表现在自立合作精神、生存能力和思想情感等各个方面。事实证明,人格上的偏差是个体融入社会的最大障碍之一。寄宿学校作为一个“小社会”,师生、生生间所发生的一切事情矛盾,都要孩子以社会成员的名义去独立面对。在这个过程中,给予学生以及时的心理调适和全面的成长关怀,充分关注学生的心理感受,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意识地进行良好的心理暗示与疏导,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

4.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不落在实处就是一句空话。素质教育就是要对学生的思想情感、个性特点、行为能力进行全面的干预和培养。心理调适和成长期关怀使学校教育更趋完善,是对素质教育一种最好的实现形式。全体学生的健康和谐全面的发展,是寄宿制学校所有的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指向。心里调适和对学生成长期的关怀,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整体改革的全过程,是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更深层次的研究,更有利于学生的素质发展。

综上所述,心理调适和成长期关怀,最终指向的是学生的精神素质的发展,是对学生的积极、健康的社会人

格的全面养成。对作为寄宿制小学生心理调适和成长期关怀的研究发现,心理调适与成长期关怀除了其本身的直接教育教学价值以外,还有着改进现行小学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育手段的整体教改和教育教学的实践意义。同时,它还深刻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随着教育工艺和教育技术的日臻完善,还可能发展成为寄宿制小学的教育教学常规。所以,我们可以将寄宿制小学生的心理调适和成长期关怀,看作是素质教育的具体呈现方式和实现形式之一。

三、心理调适和成长期关怀的构成原理和实施原则

(一)心理调适和成长期关怀的原理

人经验与感受可以为集体共享、分担。成功与喜悦的共享,可以加强个体归属感和集体凝聚力;而个人遭遇困难和情绪不佳,常常会感到无助和失望因而自怨自艾,但在良好的集体氛围中,他们会因倾诉、理解、关心、同情而彼此接近。“这种感受与经验的分担具有治疗功能可以消除个体自责、自卑、退缩等不良情绪,增强彼此的理解与支持”。[4](3)面对多元价值和信息的冲击,集体中同学对问题的不同观点与理解,不同视角不同立场的多元信息可以互相开启思路,互相启示打破自我封闭。(4)成长期关怀可以提高学生应对学习生活和个体发展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集体是社会的缩影,也是社会的真实反映。利富特(lifton,1972)说过:“团体咨询提供成员在一个与真实生活类似的情境中,接受多元的刺激,来学习面对、处理自己的困难的问题。”[5]寄宿学校的班集体,是学习面对处理困难的有效场所,这更有利于学生提高现实生活中的适应能力。

综上所述,成长期关怀的教育理念和教改实践,构成了心理调适教育的拓展、延伸和互补。进而表现为这样一些机制性的关联:心理调适主要是纠正已经发生的心理矛盾和偏差,成长期关怀则是预防可能发生的,发展有待形成的健康心理;心理调适的对象一般是消极的被动的接受,成长期关怀重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心理调适是针对局部学生,而成长期关怀是面向全体学生及其全面发展。

篇8:高职学生心理问题分析的论文

一、高职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1.学习心理问题。学习是学生最重要的任务,高职生的身心发展也是通过学习得以实现和提高。高职阶段是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重要时期、黄金时期,而学习问题也是学生最普遍、最常见、最突出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表现为: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学习动机层次不高;学习方法不当,学习习惯不良;学习的认知能力水平较低;学习焦虑现象比较普遍等等。这些严重影响了高职生的学习。

2.情感心理问题。一般认为,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一种反映,是客观现实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体验。高职生的内心世界是五彩缤纷的,而情绪情感最能体现他们内心世界的丰富多彩和复杂多变。高职生情绪不稳定,情绪自控能力较弱,社会性情感表现冷漠,感情容易遭受挫折,挫折容忍力弱,情感严重压抑,情绪体验消极。

3.个性心理问题。个性是个体经常表现出来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一个人的基本的精神面貌。高职生中“失败者”的心态,“多余人”的心态比较普遍,这使得他们难以拥有一个健康健全的人格和振奋向上的个性面貌。这表现在:缺乏应有的积极理想和追求,社会适应能力较弱,人格尊严受到严重损害,不良性格特征普遍存在。从当前高职生个性塑造的实际情况看,狭隘、妒忌、暴躁、敌对、依赖、孤僻、抑郁、怯孺、神经质、偏执性、攻击性等不良的性格倾向已经成为相当一部分高职生的个性心理特征。

4.自我心理问题。自我意识是主体对自己的心理、身体、行为及自己与别人、自己与社会关系的意识。不难发现,相当一部分高职生缺乏合理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不当,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主观自我与客观自我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这表现在自卑自贱心理严重,自我中心意识过强,自私自利心理普遍。

二、高职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社会因素。学校是社会的缩影,学生是社会的成员。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是影响高职生心理健康的首要因素。当代高职生生活在一个变化激烈的时代——社会结构变化,收益分配调整,信息急剧膨胀,竞争日益加剧,生活、就业方式日趋多样化。各种社会矛盾不可避免地反映到学生群体中来。

2.家庭因素。家庭是学生的第一课堂,是“制造人格的工厂”。家庭的环境、父母的素质和对子女的教养方式等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着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着孩子的人格特点和心理素质。父母对子女的过分保护和过分严厉、家庭不和等因素,都会影响他们的独立性以及自信心的发展,易引起心理失衡。

3.学校因素。学校的学习、生活环境,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初中生是被老师严格要求学习,死灌知识。而高职院校的学习生活环境与中学有显著的不同,不仅学习需要自觉,而且高职课程设置突出“应用性”,许多学生不仅要拿毕业证,还要考取各种技术等级证书,并要独立面对各种生活琐事,协调各方面的人际关系。对这些学生来说,各种不适便接踵而至,并由此引发出心理问题。

4.自身因素。高职学生年龄多在十五六岁至十八九岁之间,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这是一个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他们自我意识强但不成熟,有些学生不能正确对待自我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不能立足现实,对自己估计过高(主要表现为不切实际的就业期望值)或缺乏自信(感到校名、学历不如人);有些学生社会认知偏离,错认主流;有些则在遇到问题、困难和挫折时,往往不知所措或逃避困难,表现出了较低的抗挫折能力;还有些缺乏正确的恋爱交友观,走入爱情误区。以上这些势必引起心理失衡。

三、高职学生心理问题的基本对策

1.加强宣传力度,积极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校园环境。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优化人际关系。首先,要做好校园内物质环境的净化、绿化、美化和亮化工作,创造一个赏心悦目、轻松愉快的直观感觉。其次,要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科技、文化、艺术、体育和娱乐活动,使学生在健康、活泼、向上的氛围中,思想得到提高,意志得到磨练,最大限度地减少心理危机感。再次,要加强校风、学风和班风建设。

2.进行心理调查,掌握学生心理状况。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所以新生一入学,就应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和测试,对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个性能力、人格特征等进行全面的调查了解。同时,要定期对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跟踪调查,充分掌握其心理活动变化的第一手资料,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

3.在社会实践中对五年高职学生进行适应性教育。实践是学生成长成材的大课堂,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主要是在社会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学校要创造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让学生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增长见识和才干,增强抗风险、抗突发事件的抵抗能力,这对学生适时调适自己的心理十分重要。职业院校其学生毕业后在文凭上比其他高校的毕业生要低一个档次。要达到毕业后零距离上岗的培养目标,就更必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人际协调能力和基层工作的实践能力。

篇9: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采取随机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择xx县近郊的5所中学,其中高中一所,职高一所,初中三所,随机选取每个学校每个年段的班级各一个,合计15个班级共699人,进行问卷调查。其中初一学生108人,初二学生121人,初三学生169人,高一学生119人,高二学生113人,高三学生69人;男生328人,女生371人。

实际发放问卷800份,收回699份,回收率为87.4;剔除35份效度量表得分高于7分的问卷35份,实得有效问卷664份,有效率为回收总卷数95.0。

2、调查工具:采用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等修订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该测验适用于综合检测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MHT共有100个题项,包括8个内容量表和一个效度量表(即测谎量表),该测验覆盖面广,筛选率高,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8个内容量表分别是: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每个题项后有“是”和“否”两个答案,要求被试根据自己的真实情况进行选择。

8个内容量表得分累积起来,就是总得分。分量表从整体上表示焦虑程度强不强、焦虑范围广不广;而总得分则表示个人焦虑的一般倾向。

该测验以整个量表在65分以上,各内容量表上超过8分作为指标来考察其心理健康状况。如果一个学生的总分超过了65分,说明该生的总焦虑水平较高,范围较广,有情绪困扰和行为问题。

8个内容量表中,任何一项标准分达到8分以上时,表明该生在此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到需有针对性地辅导程度。

3、调查方法:本调查以班级为单位、由班主任配合给予统一指导语,利用学生自习时间集体施测。所有数据资料均通过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二、调查的初步结果

1、xx县中学生心理健康基本情况调查结果表明,目前xx县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一般,具有正常的焦虑水平。从表一可以看出,被调查的664名中学生其总焦虑倾向标准平均分为38.40,处于中等焦虑水平(总焦虑倾向标准分即8种焦虑倾向标准分之和在35分以下,属于低焦虑水平;总焦虑倾向标准分在65分以上,属于高焦虑水平;35分到65分之间的,属于中等焦虑水平),另外,在各个内容量表的得分上,学习焦虑得分最高(M=8.02),处在异常焦虑水平(焦虑倾向标准分在8分以下,属于焦虑正常,超过8分,属于异常焦虑)。

从表1也可得知,单项高分(8分以上)所占比例由高到低排列循序为:学习焦虑(57.8,384人)、身体症状(22.3,148人)、过敏倾向(19.4,130)、自责倾向(17.5,116人)、对人焦虑(9.5,61人)、恐怖倾向(6.5,43人)、冲动倾向(4.4,29人)、孤独倾向(2.3,15人)。表1664名学生在各个内容量表和总量表上的得分学习对人孤独自责过敏身体恐怖冲动总焦虑焦虑焦虑倾向倾向倾向症状倾向倾向倾向平均分8.024.662.765.395.625.343.343.2338.40标准差2.852.112.062.172.152.812.542.2312.36检出率57.89.22.317.519.422.36.54.41.66在被调查的664名学生中,41.41的学生(275人)分数在35分以下,说明这部分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是好的;分数在35分-65分之间的学生有378人,占所有被测学生的56.93,这部分学生处于中等焦虑水平,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对其进行心理健康的一般指导和教育;分数在65分以上的学生11人,占被测学生数的1.66,处于高焦虑水平,属于心理不健康的人群,对于这些总焦虑倾向较强、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需要制订特别的个别辅导计划,要重点辅导。

2、不同性别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统计结果显示,xx县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极其显著的性别差异。从表2可以看出,除了孤独倾向和冲动倾向外,其余六个分量表以及总量表的得分上都是女生高于男生,而且都达到了极其显著的差异,这个说明女生的总体焦虑程度要高于男中学生。表2不同性别学生在各个内容量表以及全量表上的得分差异比较男生(n=309)女生(n=355)T值P值MSDMSD学习焦虑7.422.998.552.61-5.1670.000对人焦虑4.292.194.971.99-4.1890.000孤独倾向2.782.142.741.990.2810.779自责倾向4.992.115.732.17-4.4320.000过敏倾向5.342.195.872.09-3.1750.002身体症状4.953.045.682.55-3.3800.001恐怖倾向2.802.463.812.53-5.2260.000冲动倾向3.082.323.372.14-1.6680.096总量表35.6813.0740.7611.19-5.3870.000说明:在这里n表示被调查的个体数目;M表示平均数;SD表示标准差;T值是两个数字相比的一个比值;P值表示显著性,如果P值小于0.05,那么说明相比的两个数字存在差异,下同。

3、不同年龄段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后发现,初中生和高中生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恐怖倾向以及全量表的得分上均存在显著差异,经过比较得知,初中生在这四个分量表和全量表上的得分均高于高中生。由此可见,高中生的整体心理健康状况要好于初中生。

具体比较可见表3表3不同年龄段学生在各个内容量表以及全量表上的得分差异比较初中生(n=378)高中生(n=284)T值P值MSDMSD学习焦虑8.432.777.492.874.2650.000对人焦虑4.972.144.251.204.3850.000孤独倾向2.832.112.661.991.0680.286自责倾向5.682.115.002.204.0580.000过敏倾向5.702.075.522.561.0160.310身体症状5.522.885.112.701.8500.065恐怖倾向3.512.563.122.511.9680.049冲动倾向3.352.293.082.141.5270.127总量表39.9812.1436.3012.353.8280.000同时,对初一、初二、初三、高一、高二、高三的学生进行方差分析后发现,各个年级的学生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身体症状以及全量表上存在差异。经事后检验发现,在学习焦虑方面,初三学生要显著高于高一、高二、高三以及初一的学生;在对人焦虑方面高一、高二的学生要显著高于初三的学生;在自责倾向方面,初一学生要显著高于高一、高三的学生;在身体症状方面,初三学生要高于各个年级的学生,但是不存在显著差异;在总量表上,初三的学生要高于高一、高二的学生,初一学生要高于高一学生。由此我们也不难发现初三时期是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的多发期。

4、不同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表4不同学校学生在各个内容量表以及全量表上的得分差异比较梅中(n=119)二中(n=138)云职(n=136)三中(n=121)云中(n=150)MSDMSDMSDMSDMSD学习焦虑8.382.568.412.837.712.878.502.917.292.86对人焦虑4.562.035.002.064.332.055.322.304.171.96孤独倾向3.061.932.432.082.631.903.072.272.692.08自责倾向5.802.205.452.065.462.255.832.064.572.07过敏倾向5.772.035.622.035.602.205.712.175.452.32身体症状5.532.525.473.165.132.605.562.905.092.79恐怖倾向4.112.643.102.463.152.543.382.513.092.50冲动倾向3.532.173.092.203.002.273.452.473.152.02总量表40.7411.6638.5711.5637.1812.6140.8313.1535.5112.10对数据的统计后发现,不同学校的学生各个量表以及总量表的得分可见表4。对五个不同学校的学生在各个量表以及总量表的得分进行方差分析可知,五个学校在学习焦虑(F=4.98,P<0.01=、对人焦虑(F=6.98,P<0.001=、自责倾向(F=7.94,P<0.001=、恐怖倾向(F=3.65,P<0.01=以及总量表(F=4.72,P<0.01=上存在差异。

经过事后比较发现:在学习焦虑上,云中的学生要好于梅中、二中、三中的学生,而其他几个学校之间则不存在差异;在对人焦虑方面,云中的学生要好于二中、三中的学生,而职高的学生也要好于三中的学生;在自责倾向方面,云中的学生要好于梅中、二中、三中和职高的学生,而其他几个学校之间则不存在差异;在恐怖倾向方面,云中的学生要好于梅中的学生;而在总量表上,也是云中的学生要好于梅中和三中的学生,而其他学校之间则不存在差异。

5、不同民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本次调查共收集到53位畲族学生的问卷(占了所有被调查学生的8),并对畲族学生和汉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比较,具体可见表5。表3不同民族学生在各个内容量表以及全量表上的得分差异比较汉族(n=611)畲族(n=53)T值P值MSDMSD学习焦虑8.002.648.252.64-0.5900.556对人焦虑4.662.124.682.03-0.0780.938孤独倾向2.782.092.551.670.7800.436自责倾向5.682.115.002.204.0580.000过敏倾向5.602.155.922.13-1.0670.286身体症状5.352.825.302.770.1120.911恐怖倾向3.402.572.622.072.1430.032冲动倾向3.222.183.422.71-0.6240.533总量表38.4212.4738.1711.040.1410.888从上表可以得知,汉族学生和畲族学生只是在恐怖倾向方面存在差距,汉族学生在该方面的得分要高于畲族的学生。

这说明汉族学生对某些日常事物的恐惧感要强于畲族学生。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可能是因为畲族学生的样本不足所引起的无差异的假象,这个有待今后的研究进一步证实。

三、调查结果分析

1、xx县中学生总体心理健康状况的分析调查显示,目前xx县中学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一般,在被调查的学生中只有41.41处于低焦虑水平,而有56.93处于中等焦虑水平,而有1.66处于异常焦虑状态,由此可见xx县中学生当前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对于存在中等焦虑倾向的学生,即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十分需要通过学校的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加以帮助,若焦虑异常得不到及时解决,就可能会产生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

此外,对于处于异常焦虑倾向的学生,这部分学生是处于心理不健康的群体,总体焦虑倾向较强、焦虑范围较广,存在心理疾病,需要立即进行心理治疗,这部分学生不容忽视。

2、男女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差异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男女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女生总体不如男生,这个与国内外同类研究的结果相似。女生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以及总量表上的得分都显著高于男生。

造成两性差异的原因首先是社会因素方面,如自我概念,对自己的期望,失败的归因方式等方面不同。国外有学者研究发现,男女生对成败归因有不同的模式:女性比男性更多的将自己的成败归因于运气,而把失败归因于自己的运气;而男性则更多的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将失败归因于任务艰难。

这种归因导致了男女生自信心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显然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和专业有决定的影响。而且在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价值观的影响下,女生往往使自己扮演一个弱者的形象,学习成绩不好认为是性别差异造成的,认为男生天生比女生聪明,而没有从其他方面找原因。

特别是传统的“男尊女卑”思想以及对妇女的歧视都严重地挫伤了青年女性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制约着女生各方面的发展。其次是生理因素,由于女生性意识的萌生比男生约早一年的时间,因此性不安心理在女生身上表现得更早,更明显,他们变得易害羞、难为情,而且青春期的发育早于男生,青春期的女生对胜利的变化和月经的来临有一种神秘感和恐惧感,所以常处于焦虑不安中,有时莫名其妙的紧张,特别是在与人交往时尤为突出,于是产生了对人焦虑。

男生在孤独倾向和冲动倾向上的得分要高于女生,但是没有达到显著差异的水平。这个可能与男生的性格有关,人们在教育过程中赋予男生的形象是生来就刚强,为此在感情上不轻易外露自己,长此以往心中苦闷无处诉说,产生孤独感,而女生较男生更喜欢找人倾诉,心中的不快易化解。

在冲动倾向方面,可能与男生更多地表现出攻击、多动和违纪等外向行为有关。综上所述,加强女生的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和心理辅导在当前显得尤为重要。

3、不同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差异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初三年级在各个年级中问题最多,是心理问题的多发期。这主要因为,初中三年级的学生正值青春的高峰期,在生理上,他们已基本上发育成熟,在心理上,初中三年级学生的智力发展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尤其是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使得他们对事物有了自己的看法,推理能力的发展使他们的某些观点或看法很深刻。

基于以上两方面的发展原因,初三学生的.自我概念也在逐渐形成并有着极强的自我意识,他们非常注重自我形象的良好设计,但由于对自我形象过度敏感,他们过于着重别人对自己的外在评价和成败得失的评价,以至于产生不良的自我形象,如自卑、自责等。同时,初三学生面临中考,其所承受的心理压力,遭遇的学习上的挫折感及生活上的心理危机,使得个体的心理状态具有高度的不稳定性和不平衡性,这将直接影响学生成就动机模式的确立,并由此影响其学业成绩和心理健康状况,从而进一步影响个体人格的塑造和生涯的发展。

4、不同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差异分析由调查结果可知,总体上,云中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相对于其他几个学校较好。这个可能是因为xx中学和其他几个学校相比更加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重视学生的心理辅导。

5、不同民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差异的分析由研究可知,此次被调查的汉族和畲族学生只是在恐怖倾向上存在差异,汉族学生要高于畲族学生。这个可能是由于当前的家长给予子女的教育多是保护型的,使他们缺乏性格上的各种锻炼,依赖性和独立性都比较差,所以成长过程中一旦失去成人的帮助就感到不安和没有着落。

恐怖倾向的产生大多与家庭的过分保护有直接关系。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是多方面因素的,既涉及到学校和家庭,也包括社会环境。

就学校因素来说,应试教育仍占主导地位,升学率仍然是衡量学校和教师好坏的标准,只顾考试课程而随意增加超越教学大纲要求的内容,取消或削弱非考试科目的现象大量存在,加上少数教师自身人格偏异及不健康的教学行为,都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了消极影响;就家庭因素来说,一些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普遍过高。他们或者把孩子当作实现自己愿望的工具,主观地给孩子确立一个理想的目标;或者把孩子奉为“上帝”,使孩子拥有无限的权利。

孩子往往不能自己把握自己,而且心理承受能力极差;就社会来说,功利主义的主导性倾向和大众传媒的消极因素,使青少年处于一种无所适从和复杂多变的社会中,他们要面临升学、就业、交友、休闲等各种生活压力,特别是性生理的早熟和非正常发展的性心理之间的矛盾,导致产生心理不适应,情绪不稳定,人际关系不协调。需要指出的是,中学生在冲动、自责、过敏、恐怖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其原因主要还是来自对学习、对考试的一种焦虑反应,中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困扰,仍然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几点建议: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关系到中学生的生活、学习、工作和身心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的发展,因此我们更加应该重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根据我们调查分析发现,改善和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需要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收到实效,为此提出以下建议以供参考。

(一)改善家庭教育

1、家长要注意儿童早期人格的培养许多研究表明,青少年在青春期出现的各种心理障碍,大多是儿童早期教育和社会交往带来的精神发育缺乏,如幼年的心理剥夺、童年的经历有时甚至会影响到一个人一生的生活态度和心理体验。如果在人生早期(一般指0-6岁)得到适应最佳教育将会使人的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因此,家长要加强儿童早期的独立性和自制力的训练,要抓住这一时期,向子女施以早期智力开发或优良品德的早期熏陶。家长还应经常调整自己对子女的期望,期望值过高或过低都不好,家长只有设法使自己的主观愿望与孩子的客观实际相一致,同时在实现期望过程中应该根据情况的变化,及时对原有期望进行调整,才能减轻孩子的压力。

应提倡民主的家庭教育,这样才能较好地运用符合子女身心发展实际的科学方法,家庭教育才能收到实效。

2、让子女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我国自古以来,提倡在家长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的让子女参加各种实践活动的育人方法。孔子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说明品德高尚的人都重视在实践活动中培育良好的品德习惯。而且,在实践活动中应该持之以恒,使子女的意志和性格从中得到锻炼,并帮助子女从实践中总结经验。

3、家长要重视家庭环境的优化家庭环境的优化不仅应体现在为子女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和文化气氛;还应体现在家长自身形象的完善上,使子女在家长乐观向上的情绪和刻苦学习、努力工作的实践中受到有利于身心健康成长的积极影响。对于子女的良好思想和行为表现,家长及时给予肯定才能收到激励、强化的效果。

清代著名教育家颜元说过:“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指出表扬的效果优于批评,因此在教育中,要减少斥责和限制,多给以“表扬”和“承认”的机会,以提高其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其产生较高的自我效能感,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

为了帮助子女明辨是非,克服、纠正和根除不良的思想行为和品德,可以适当采取不损害孩子身心为比标准的惩罚。原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教育子女,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用简单的手腕来应付,是无济于事的。”为此,家长应了解有关教育以及儿童心理方面的基础知识,切实担负起教育子女的重任。

(二)改善学校教育工作

1、转变教育观念传统的教育忽视学生的个性特点,机械地按照预设的一套模式向学生强行灌输,使学生处于一种消极被动的“被教育者的地位上。”这个不仅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内在动力,而且抹杀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

应将中学生由升学为中心的应试教育转向以提高素质为核心的教育轨道上来,它有助于中小学教育走出狂热追逐高分、升学竞争愈演愈烈的误区,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痼疾,把开发人的潜能、提高学生的素质作为根本目的和最终任务,才能在教育内部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青少年心理障碍的发生。

2、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校教育要纠正和克服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教育代替心理教育的片面倾向,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引入到学校正常的教学中去。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从他助到自助,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可以采取宣传普及心理学常识(通过上心理辅导活动课和讲座的形式等)、开展一对一的心理咨询以及推广集体辅导、朋辈辅导的形式,从根本上增强学生心理上的自我调节能力,使他们在学习、生活中获得健康向上的心境。

同时还可以对学生定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工作,建立心理档案,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进行矫治。

3、加强青春期的性心理健康教育对中学生进行性教育一定要讲究实效、慎重、科学,并注意把握时机。根据上海等地对中学生进行性教育的经验,初二年级是性教育的关键期,从这是开始系统地对他们进行有关方面的教育,并将这种教育有计划的延伸到高中阶段,是十分重要的。

4、着力提高教师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学校应定期组织教师进行教育理论和心理学知识的学习,通过讲座、讨论、宣传材料等方式,注重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还可聘请有关专家和教育先进工作者介绍符号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经验,提高教师的育人水平,以便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软环境。

5、重视家校沟通的途径建立家庭和学校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是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加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和发展,家庭环境、家庭教育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所以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积极相互配合,将会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事半功倍。

因此,学校要引导和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改善家庭环境,以良好的行为、正确的方式、和谐的气氛去影响和教育子女,这样有利于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和心理素质的提高。

6、重视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为学生健康发展提供机会和条件。课余时间参加业余活动,有利于中学生多种才能的发挥,丰富精神世界,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使生活更有乐趣,情操得到陶冶,能力得到锻炼,多种需要得到丰富,心理紧张得到缓解。

其结果是进一步提高中学生脑力、体力的效率,改善适应能力,促进心理健康。

(三)积极引导青少年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对于学生来讲,保持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锻炼培养自己良好的人格品质。青少年首先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才能对社会、对人生持有正确的认识,提高对心理冲突和挫折的耐受能力。

其次是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心理学研究表明,凡是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与本人实际情况越接近,表现自我防御行为就少,社会适应能力就越强,特别是女同学要摆脱“男尊女卑”的思想束缚,充分认识自己,发挥自己的潜能。

第三就是要学会自觉地调控情绪,保持积极的、健康的情绪,学会自我疏导不良情绪,使消极的情绪对身心的伤害减低到最小的程度。第四是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自觉的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劳逸结合,科学用脑,这个对处于紧张学习阶段的高三、初三年级学生尤为重要。总之,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是错综复杂的,学校、家庭、社会和学生本人应密切配合,综合治理,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篇10: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分析

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分析

面对社会的变革,适应、择业、情感、学习、价值等各方面的困惑导致这一群体的`压力不断加大,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为新的不容忽视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影响大学生全面发展,也已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的关注点.本文对目前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进行了分析.

作 者:冷银花  作者单位:肇庆学院 广东 肇庆 526060 刊 名:科技信息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23) 分类号:G64 关键词:社会变革   心理问题   分析  

篇11:当代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问题分析及应对策略

当代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问题分析及应对策略

作者/张红宁

(安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河南安阳455000)

摘要:人际交往是学生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出现的问题是当代学生心理问题中比较严重的方面,本文主要从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问题的分析及应对策略来探讨当代学生的人际交往,以期对学生人际交往问题能给予有效的指导以及对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执行与实施给予好的建议。

篇12:高三学生心理问题分析及解决对策论文

高三学生心理问题分析及解决对策论文

摘 要:本文在分析高中三年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的基础上,认为对待高三学生应积极进行心理指导,适当减轻其心理压力。同时提出消除、缓解压力的途径、方法,以在保证身心健康的前提下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高三学生 学习心理

高三学生面临毕业,特别是日益迫近的高考,思想、心理、行为等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尤其是学生的心理状况,它良好与否进而影响到学生高考能否考出优异成绩,决定着学生的命运,也牵动着家长的心。高三学生的学习心理问题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课题,控制和消除学生的不良情绪和心理干扰是搞好高三年级教育教学工作重要保证。

目前学生中存在着几种不良的学习心理罗列如下:

一、学习焦虑

高三学生学习焦虑主要表现为考试焦虑。学生考试焦虑体现在对考试成绩的过分看重,说到底是对自己未来前途的焦虑。如果考试成绩不太理想,或是与自己制定的目标尚有距离,就会产生焦虑,坐不住,学不成,心情沉闷压抑,甚至产生对学习的恐惧或厌恶情绪。这种情况如果不能及时疏导,引导学生冷静客观的分析原因,就会使学生走上恶性循环:学习焦虑——效率低下——成绩下滑——焦虑加剧。这种学习焦虑在绝大多数学生身上都会发生,常见于学习成绩中游的学生。

为了缓解和消解考试焦虑,可考虑以下几个策略:

1、树立科学的成功观念,正确定位。成功对于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概念,有的人考上重点大学是成功,有的人考上普通院校是成功,而有的人只要考取专科就是成功。应当让学生认识到,只要考出自己的最佳状态、发挥出自己的最佳水平、考出自己最理想的成绩就是最大的成功。根据这种成功观念,合理的自我定位,选择适合自己的目标动机水平,过强或过弱的动机水平都容易使自己产生失败体验而导致心理压力。

2、学会科学的自我评价,建立自信。学习评价的三种维度,即相对评价、绝对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所谓的相对评价可以笼统的理解为把别人作为参照,进行相互间的.比较,形成对自我的评价;所谓的绝对评价可以笼统的理解为以某种标准为参照,把自己的学业成绩与这种标准相比较,形成自我评价;所谓的个人内差异评价可以理解为把个体在不同的时期或阶段的状况进行比较,从而形成对自我当前的评价。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情况,不同的评价目的,三种评价方式灵活运用,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评价自我,看到自己的进步和优势,建立起自信心。

3、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效率。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学科规律和独特的学习要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习惯,我们应当引导学生,审视自己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按照认知规律和学科特点,科学地修正自己的学习,培养他们一种多元认知能力,使他们能够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找出自己的思维误区,对症下药,以求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用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改变自己的学习状态。

二、学习绝望

有些学生学习成绩差,失去学习兴趣,对自己失去信心,或者自我封闭,抑郁孤僻;或者自我放纵,沉溺于玩乐、游戏、交友等方面,荒废学业。更有甚者,自我封闭的学生可能会形成抑郁症;自我放纵的学生可能形成小团体,对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造成不良影响。进入高三,随着高考的日益临近,如果不能对这些学生进行合理的教育引导,会更加刺激强化他们的这种心态,久而久之,会使他们对生活失去信心和兴趣,甚至对生活产生扭曲的理解,影响他们的一生。

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积极沟通,排遣心理郁结。师生关系中情感依恋的缺失,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因学业上的不适应而产生各种负面情绪,而由此形成的消极自我概念又将进一步影响和限制学生的发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学生保持亲密接触,积极沟通,让学生信赖老师,愿意把他们的真实感受和想法告诉老师,进而让他们的心理症结得以排遣;并且,亲其师信其道,只有拉近和学生的距离,才能为下一步工作作好铺垫。尤其是那些自我封闭的同学,更需要老师耐心的交流,才能走进他们的内心。

2、积极鼓励,找回学习乐趣。在和这些学生形成有效的沟通渠道之后,要积极的影响改变他们的观念。不论是自我封闭还是自我放纵,都是对自己在学业上的一种绝望,一种自卑和不自信。我们要通过积极的交流,帮助他们对学习和高考形成正确的认识,不要自卑,对自己来说关键是重视走过高三的过程,让自己无怨无悔。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多关注他们,多对他们进行鼓励,哪怕是小小的进步,也要让他们在学业上找到胜利的愉悦,找回学习的乐趣和自信心。

3、因材施教,铺设成才之路。在使这些学生找到愉悦和平静的学习心态之后,要合理的帮他们构建自己的目标,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成才之路。如有艺术特长,可以尝试学习艺术专业,报考艺术院校;如有体育特长,可以尝试学习体育专业,报考体育院校;如有影视兴趣,可以尝试报考影视类的艺术专业……总之,让他们树立其适合自己的目标,有目标有理想才会有学习的动力,才会改变他们自暴自弃的心态。

三、学习自负

有些学生学习上非常自负,认为自己水平能力很高,自我感觉良好,但眼高手低,一看就会一做就错,殊不知自己是“半瓶子醋”。平时学习,浮躁懒惰,不深入,不系统,浅尝辄止。考试时,粗心马虎,不认真,不仔细,一塌糊涂。对于这样的学生,如果不能及时地加以引导,对于学生个人可能会难以提高成绩,对于班级可能会形成一股不良的学风。

对于这样的学习心态,我建议尝试以下方法:

1、挫折教育,消除浮躁。面对盲目自信的人,必须让他们自己受挫,碰得头破血流,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让他们意识到都是自己自负惹的祸。可以通过考试的形式,在分析考试成绩时,针对他们马虎粗心的做题状态进行严厉批评;也可以通过让其当众演示某一问题的思路,指出其局限性,强化他们谦虚谨慎的意识。

2、精巧指导,折服自负。自负的人,往往有一定的资本。要让这样的学生听进老师的指导意见,彻底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必须通过老师深厚渊博的知识,精妙科学的指导使学生深深折服,从而使他们自惭形秽,认识到自己的浅薄。进而,彻底审视自我,改变自己不良的学习心态。

3、及时鼓励,强化改进。当学生尝试着改进自己的学习习惯时,老师要密切关注,及时地发现他们的进步,及时表扬鼓励,肯定他们的进步,同时也强化了他们对探索新学法修正旧习惯的意识。只有真正地把这种改进意识牢固地植根于学生的心理机制中,才有可能使他们自觉地审视学习,改进学习。

四、学习苛求

有些成绩优异的学生,往往会有一种紧张急切的情绪,会感到压力大,负担重。随着高考的日益临近,他们的这种感觉也会与日俱增,甚至使自己对高考产生一种畏惧心理和逃避心理。究其原因,我们会发现,家庭、学校和学生自己的期望过高,苛求过于关注是造成这种心理的主要原因。

因此,我们可以从以下角度调节学生的心理:

1、调低期望,缓解压力。有实力的学生往往非常自信,自己有较高的目标和要求,在高一高二时,距离高考尚远,压力不大,这种目标对自己影响不大。但是,进入高三后,伴随逐渐增加的各方面压力,这种目标骤然清晰,成为压在自己身上的沉重负担,它不但没有给学生应有的激励,反而使学生畏惧高考。此时,要引导学生调低期望值,选定正常发挥就可以考取的院校,放下包袱轻装上阵,以一种轻松的心情面对学习。

2、摆正心态,快乐学习。引导学生对学习有正确的看法,学习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快乐。因为这些学生学有余力,所以应该充分的享受这种学习的快乐,不可苛求自己。高三老师加班加点进行辅导,高三学生家长小心翼翼侍奉衣食住行,社会予以广泛关注,这些对学生的关爱应当是一种温馨的享受。应当引导学生在这种爱的氛围中愉悦学习。

此外,在上述这些学习心理的调解过程中,我们认为还应当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前提。只有把师生之间的沟通渠道疏通,才可能及时发现问题,才可能准确地摸清学生的心理症结,才可能对症下药,才可能使自己的指导调节被学生切实的合作执行。

2、培养独特的教师个人魅力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催化剂。教师只有具备了令学生折服的个人魅力,才有助于师生的交流,才有助于解决策略和方案的贯彻执行,才有助于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

3、建立经常性的家校联系制度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必要条件。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辅相成,教师和家长经常性的沟通,是及时发现学生心理问题的必要条件,是深入分析学生心理的必要条件,是全面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必要条件,也是为学生营造各种良好学习氛围的必要条件。

总之,高三学生的学习心理问题是个复杂的课题,是需要所有的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的课题。

参考文献

<1>《现代教育论》 黄 济、王策三 人民教育出版社

<2>《心理学导论》 黄希庭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年

<3>《当代教育学》 袁振国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

篇13:学生的学习心理调查报告

一、调查概况

我于xx年9月份,对我实习的一所省重点中学的学生的学习心理状况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研究,对中学生的学习心理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准确地把握当前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动向,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路子,提供了客观依据。

二、调查的具体目标和方法

(一)具体目标

篇14:学生的学习心理调查报告

2、当前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

3、当前中学生的学习心理成因及对策

(二)调查方法

学生问卷,内容涵盖教育价值观、学习态度、学习需求和学习目的四个方面。问卷调查在六中学进行,共发问卷80份,回收有效问卷70份,接近理想的高效样本数。

三、调查结果

对学生问卷调查分析,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一)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现状分析

1、教育价值观

调查显示,大部分中学生具有较为明确的教育价值观。74%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提高自身素质,10%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为了考大学,16%的中学生没有考虑。

调查还显示,中学生的教育价值观带有显著的经济社会特征。他们认为,青年人的经济收入与受教育程度成正比,其中65%的学生认为大学生挣钱多,25%的学生认为高中毕业生挣钱多,8%的学生认为初中毕业生挣钱多。

2、学习态度

调查结果表明,67%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较高,24%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中等,9%的学生害怕学习。这与他们“考大学”意识淡化是相一致的。值得注意的是,害怕学习的.学生数占相当份额。而且,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90%的学生都有自己“最讨厌的课程”。学生害怕学习或讨厌某些课程的根本原因,一是与教师的教学方法紧密相关;二是与该课程的实用价值紧密相关。调查结果显示,86%的学生对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实用性强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热情较高,而对学术性较强的历史、地理、生物、英语不感兴趣。在学生讨厌的课程中,英语是初中的核心课程之一,有45%的学生认为“英语对于我们以后的生活几乎没有用处”。

3、学习习需求

当前,“特长”是师生共同关心的热门话题,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对“特长”有正确的认识,其中,92%的学生有自己感兴趣的目标,且有52%的学生希望得到教师的指导。同时,78%的学生希望学到较多的、实用的科技知识,使之能对他们以后的生活工作有所帮助。

4、学习目的

调查结果表明,对于高中毕业后的打算,99%的学生有读大学愿望。

(二)当前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

调查显示,当前中学生的学习心理与以往的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相比,有明显不同。

1、教育价值趋向多元化、务实化、功利化

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已经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价值在于帮助他们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掌握生存、生活所需的基本的文化科学知识,以增强自己在未来社会的竞争能力。在此基础上,部分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且成绩优秀的学生则致力于追求更高等的教育。

中学生的教育价值观的另外两个特点是务实化和功利化。中学学生越来越强烈地追求未来教育输出的经济价值,他们中的很多人从经济的角度去衡量所学课程的价值,继而决定自己在不同课程上的努力程度。他们要求课程教学更多地联系生活和生产实践,渗透更多的实用技术。

我们知道,由于年龄和学识的制约,中学生的认知、分析、判断等能力既不成熟又不稳定。事实上,相当多的中生的教育价值观是迷茫的。其原因在于:一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难以就业,从而使他们对考大学失去信心;二是学术性较强的中学文化课程难以满足学生对职业技术的需求,难以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内在刺激和利益驱动。这些原因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厌学。

篇15:学生购买手机心理调查报告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和移动通信服务的发展,我国的移动通信市场增长迅速,手机日渐普及。中低龄层手机普及率的增长要明显高于中年层的居民,而且,手机潜在消费群有低龄化的趋势,可以说青少年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现在在校园里,大学生基本人手一部手机,高中生拥有手机也很常见,甚至在初中生中,也有不少同学拥有手机。网上资料显示目前学生手机年消费量约在50万部左右,约占市场总消费量的8.2%。

根据调查问卷显示,在学生市场份额排名靠前的品牌中,学生市场份额偏高的品牌有诺基亚34%、摩托罗拉21%、三星11%等,这几个品牌无一例外都是主要以低端机冲击市场,目前国产品牌在学生市场中认可度也在不断提高。 众多手机厂商与经销商都认为低价位款式造型又比较时尚的手机就是学生手机。

大学生购买手机主要考虑因素是时尚个性化款式、功能、价格、品牌等,这也成为学生购买手机的四个基本准则。在调查中表明,大学生选择手机时最看重的是手机的外观设计,如形状、大小、厚薄、材料、颜色等,占45%;但大学生也并非一味追求外表漂亮,“内涵”也很重要,所以手机功能也占有一席之位,占40%;其次看重的是价格,而较少看重的是品牌。

1、在网上对大学生获得手机途径的调查中,家人购买的有512人,占总调查人数的45%;自己购买有580人,占51%;朋友赠送有34人,占3%;来历不明有11人,占1%,但购机费用有1067人来源父母或长辈,占93.8%。因为学生大多没有经济收入,所以选购要求为时尚、实用和低价,要大部分学生来选购自己真正喜欢的手机是不现实的,所以学生手机族只有委屈一下自己,主要把眼光放在了低价位而且有时尚的款式和颜色,个性化的外观设计和功能搭配,并且具有较好功能的手机上。既要时尚、实用又要便宜,对于手机和学生来说,这种条件的筛选都是极为苛刻的,要求在各个方面寻求最佳结合点。另外,环保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手机发射功率极低,辐射极少,对人体无伤害以保护学生的大脑,健康成就未来。

2、倾向于寻求方便

学生在选购手机的过程中,也越来越注重手机的使用是否方便这一方面,如手机的菜单是否方便简单,手机的功能是否全面、方便实用等。像电子词典(汉英互译),电子书(可下载),超强短信息,学生用计算器,笔记薄记录本(可储存公式或其他笔记),智能时间表(计时、提醒)。智能中文输入、来电显示、电话簿检索、闹钟功能、内置震动和振铃、和弦音乐、智力游戏等。女生比较爱拍照,比较关心的是手机的像素,男生比较关心的是游戏。

3、消费心理还存在一定的攀比和面子问题

爱面子和喜欢攀比是年轻人的特点,这也表现在学生对手机的选购上。学生选购手机,品牌问题也成为其考虑的一个因素。很多同学经常在一起谈论手机,那么那些手机档次较低或没有手机的同学就会觉得没有面子,而欲买手机的同学就想买个好于其他人的手机。在身边的同学之中,每个人能接受的价位都不同,家境好一点的同学能接受到2500左右,大多同学的手机在1000左右,而家境一般的同学的手机都是300以上,600以下的,攀比也是要靠实力的。

4、学生购买手机的主要目的:

学生买手机一般是为了交流、沟通,用途多为发短信和联系亲朋好友及方便学习、求职。

手机短信非常热火,似乎有战胜普通通话成为手机主要功能的架势。学生也是手机短信的伟大贡献者,学生生活单调和无聊,发发短信解解闷成了手机一族无聊时候的休闲生活;而同学之间、亲朋好友之间的联系现在也主要依靠手机短信,毕竟写信太麻烦了,发邮件没电脑还得跑到网吧上网,打电话又太贵了,所以手机短信就担当起了这个桥梁与纽带的任务。

5、主要购买群体为毕业生和追赶时尚的学生

学生手机市场里的消费者主要为毕业生和追赶时尚的学生。据调查问卷显示,XX名大一,大二学生中,手机拥有率高达42%,而大三学生中就有更多人有手机,手机拥有率有90%,可见,高年级的大学生手机拥有率明显要高于低年级学生。学生比较喜欢追求一些时尚的东西,特别是在手机短信流行之后,手机短信的流行加速了这些学生追逐流行的念头,据调查有63%的学生购买手机是为了收发短信,也就是说是短信带动了手机的消费。

篇16:学生购买手机心理调查报告

学生购买手机心理调查报告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和移动通信服务的发展,我国的移动通信市场增长迅速,手机日渐普及。中低龄层手机普及率的增长要明显高于中年层的居民,而且,手机潜在消费群有低龄化的趋势,可以说青少年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现在在校园里,大学生基本人手一部手机,高中生拥有手机也很常见,甚至在初中生中,也有不少同学拥有手机。网上资料显示目前学生手机年消费量约在50万部左右,约占市场总消费量的8.2%。

根据调查问卷显示,在学生市场份额排名靠前的品牌中,学生市场份额偏高的品牌有诺基亚34%、摩托罗拉21%、三星11%等,这几个品牌无一例外都是主要以低端机冲击市场,目前国产品牌在学生市场中认可度也在不断提高。 众多手机厂商与经销商都认为低价位款式造型又比较时尚的手机就是学生手机。

大学生购买手机主要考虑因素是时尚个性化款式、功能、价格、品牌等,这也成为学生购买手机的四个基本准则。在调查中表明,大学生选择手机时最看重的是手机的外观设计,如形状、大小、厚薄、材料、颜色等,占45%;但大学生也并非一味追求外表漂亮,“内涵”也很重要,所以手机功能也占有一席之位,占40%;其次看重的是价格,而较少看重的是品牌。

1、在网上对大学生获得手机途径的调查中,家人购买的有512人,占总调查人数的45%;自己购买有580人,占51%;朋友赠送有34人,占3%;来历不明有11人,占1%,但购机费用有1067人来源父母或长辈,占93.8%。因为学生大多没有经济收入,所以选购要求为时尚、实用和低价,要大部分学生来选购自己真正喜欢的手机是不现实的,所以学生手机族只有委屈一下自己,主要把眼光放在了低价位而且有时尚的款式和颜色,个性化的外观设计和功能搭配,并且具有较好功能的手机上。既要时尚、实用又要便宜,对于手机和学生来说,这种条件的筛选都是极为苛刻的,要求在各个方面寻求最佳结合点。另外,环保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手机发射功率极低,辐射极少,对人体无伤害以保护学生的`大脑,健康成就未来。

2、倾向于寻求方便

学生在选购手机的过程中,也越来越注重手机的使用是否方便这一方面,如手机的菜单是否方便简单,手机的功能是否全面、方便实用等。像电子词典(汉英互译),电子书(可下载),超强短信息,学生用计算器,笔记薄记录本(可储存公式或其他笔记),智能时间表(计时、提醒)。智能中文输入、来电显示、电话簿检索、闹钟功能、内置震动和振铃、和弦音乐、智力游戏等。女生比较爱拍照,比较关心的是手机的像素,男生比较关心的是游戏。

3、消费心理还存在一定的攀比和面子问题

爱面子和喜欢攀比是年轻人的特点,这也表现在学生对手机的选购上。学生选购手机,品牌问题也成为其考虑的一个因素。很多同学经常在一起谈论手机,那么那些手机档次较低或没有手机的同学就会觉得没有面子,而欲买手机的同学就想买个好于其他人的手机。在身边的同学之中,每个人能接受的价位都不同,家境好一点的同学能接受到2500左右,大多同学的手机在1000左右,而家境一般的同学的手机都是300以上,600以下的,攀比也是要靠实力的。

4、学生购买手机的主要目的:

学生买手机一般是为了交流、沟通,用途多为发短信和联系亲朋好友及方便学习、求职。

手机短信非常热火,似乎有战胜普通通话成为手机主要功能的架势。学生也是手机短信的伟大贡献者,学生生活单调和无聊,发发短信解解闷成了手机一族无聊时候的休闲生活;而同学之间、亲朋好友之间的联系现在也主要依靠手机短信,毕竟写信太麻烦了,发邮件没电脑还得跑到网吧上网,打电话又太贵了,所以手机短信就担当起了这个桥梁与纽带的任务。

5、主要购买群体为毕业生和追赶时尚的学生

学生手机市场里的消费者主要为毕业生和追赶时尚的学生。据调查问卷显示,20xx名大一,大二学生中,手机拥有率高达42%,而大三学生中就有更多人有手机,手机拥有率有90%,可见,高年级的大学生手机拥有率明显要高于低年级学生。学生比较喜欢追求一些时尚的东西,特别是在手机短信流行之后,手机短信的流行加速了这些学生追逐流行的念头,据调查有63%的学生购买手机是为了收发短信,也就是说是短信带动了手机的消费。

6、学生希望产品提供的利益:

学生的天职就是学习,所以学生都希望手机能为自己的学习带来方便 也希望产品能提供的利益 如能够提供与学习有关的功能,例如电子词典、学习计算器等,这些可以为学生学习提供方便,也是学生所希望的物有所值。

学生手机就是在功能上能够为学生的生活学习提供方便,在外观上为学生所喜爱,在价格上能够为大部分学生所接受,在环保方面能够做到对学生身体无伤害保证健康的手机。即具有时尚、实用、价廉、环保特色的手机才能够称为真正的学生手机。希望商家能做出真正为我们学生所喜爱的学生手机。

篇17:学生购买手机心理调查报告

学生购买手机心理调查报告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和移动通信服务的发展,我国的移动通信市场增长迅速,手机日渐普及。中低龄层手机普及率的增长要明显高于中年层的居民,而且,手机潜在消费群有低龄化的趋势,可以说青少年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现在在校园里,大学生基本人手一部手机,高中生拥有手机也很常见,甚至在初中生中,也有不少同学拥有手机。网上资料显示目前学生手机年消费量约在50万部左右,约占市场总消费量的8.2%。

根据调查问卷显示,在学生市场份额排名靠前的品牌中,学生市场份额偏高的品牌有诺基亚34%、摩托罗拉21%、三星11%等,这几个品牌无一例外都是主要以低端机冲击市场,目前国产品牌在学生市场中认可度也在不断提高。 众多手机厂商与经销商都认为低价位款式造型又比较时尚的手机就是学生手机。

大学生购买手机主要考虑因素是时尚个性化款式、功能、价格、品牌等,这也成为学生购买手机的四个基本准则。在调查中表明,大学生选择手机时最看重的是手机的外观设计,如形状、大小、厚薄、材料、颜色等,占45%;但大学生也并非一味追求外表漂亮,“内涵”也很重要,所以手机功能也占有一席之位,占40%;其次看重的是价格,而较少看重的是品牌。

1、在网上对大学生获得手机途径的调查中,家人购买的有512人,占总调查人数的45%;自己购买有580人,占51%;朋友赠送有34人,占3%;来历不明有11人,占1%,但购机费用有1067人来源父母或长辈,占93.8%。因为学生大多没有经济收入,所以选购要求为时尚、实用和低价,要大部分学生来选购自己真正喜欢的手机是不现实的,所以学生手机族只有委屈一下自己,主要把眼光放在了低价位而且有时尚的款式和颜色,个性化的外观设计和功能搭配,并且具有较好功能的手机上。既要时尚、实用又要便宜,对于手机和学生来说,这种条件的筛选都是极为苛刻的,要求在各个方面寻求最佳结合点。另外,环保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手机发射功率极低,辐射极少,对人体无伤害以保护学生的大脑,健康成就未来。

2、倾向于寻求方便

学生在选购手机的过程中,也越来越注重手机的使用是否方便这一方面,如手机的菜单是否方便简单,手机的功能是否全面、方便实用等。像电子词典(汉英互译),电子书(可下载),超强短信息,学生用计算器,笔记薄记录本(可储存公式或其他笔记),智能时间表(计时、提醒)。智能中文输入、来电显示、电话簿检索、闹钟功能、内置震动和振铃、和弦音乐、智力游戏等。女生比较爱拍照,比较关心的是手机的像素,男生比较关心的是游戏。

3、消费心理还存在一定的攀比和面子问题

爱面子和喜欢攀比是年轻人的特点,这也表现在学生对手机的选购上。学生选购手机,品牌问题也成为其考虑的一个因素。很多同学经常在一起谈论手机,那么那些手机档次较低或没有手机的同学就会觉得没有面子,而欲买手机的同学就想买个好于其他人的手机。在身边的同学之中,每个人能接受的价位都不同,家境好一点的同学能接受到2500左右,大多同学的手机在1000左右,而家境一般的同学的`手机都是300以上,600以下的,攀比也是要靠实力的。

4、学生购买手机的主要目的:

学生买手机一般是为了交流、沟通,用途多为发短信和联系亲朋好友及方便学习、求职。

手机短信非常热火,似乎有战胜普通通话成为手机主要功能的架势。学生也是手机短信的伟大贡献者,学生生活单调和无聊,发发短信解解闷成了手机一族无聊时候的休闲生活;而同学之间、亲朋好友之间的联系现在也主要依靠手机短信,毕竟写信太麻烦了,发邮件没电脑还得跑到网吧上网,打电话又太贵了,所以手机短信就担当起了这个桥梁与纽带的任务。

5、主要购买群体为毕业生和追赶时尚的学生

学生手机市场里的消费者主要为毕业生和追赶时尚的学生。据调查问卷显示,名大一,大二学生中,手机拥有率高达42%,而大三学生中就有更多人有手机,手机拥有率有90%,可见,高年级的大学生手机拥有率明显要高于低年级学生。学生比较喜欢追求一些时尚的东西,特别是在手机短信流行之后,手机短信的流行加速了这些学生追逐流行的念头,据调查有63%的学生购买手机是为了收发短信,也就是说是短信带动了手机的消费。

6、学生希望产品提供的利益:

学生的天职就是学习,所以学生都希望手机能为自己的学习带来方便 也希望产品能提供的利益 如能够提供与学习有关的功能,例如电子词典、学习计算器等,这些可以为学生学习提供方便,也是学生所希望的物有所值。

学生手机就是在功能上能够为学生的生活学习提供方便,在外观上为学生所喜爱,在价格上能够为大部分学生所接受,在环保方面能够做到对学生身体无伤害保证健康的手机。即具有时尚、实用、价廉、环保特色的手机才能够称为真正的学生手机。希望商家能做出真正为我们学生所喜爱的学生手机。

篇18:中职学生实习常见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论文

中职学生实习常见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论文

摘要: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处于相对劣势的就业弱势群体的中职毕业生,由于年龄、知识、经验、社会、家庭等多方面的影响,存在着复杂的就业心理,以致影响了正常的就业。

关键词:中职学生实习认知心理分析与策约

一、中职毕业生就业常见的心理类型及问题

就业常见心理主要是指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是影响其正确择业和实现顺利就业的重要因素,也是毕业生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如何正确把握自己,走出心理误区是中职毕业生们就业迈向成功的第一步。中职毕业生就业常见的心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十种问题:

(一)认知心理类型

1.自负心理

自负是个体对自己估价过高,不切合实际,自视清高的心理状态。由于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中职生在择业上往往好高骛远,期望值居高不下,没有将自己位置摆正,没有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只是一名中职生,从事的职业及岗位应是生产第一线,所做的工作必须从最基层做起,于是这部分毕业生对用人单位横挑鼻子竖挑眼,就出现了“高不成低不就”、“脚踩几只船”的恶性循环,从而造成就业受挫,难以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产生心理失衡。

2.自卑心理

自卑是个人对自己的不当的认识,是一种自己瞧不起自己的消极心理。中职生认为自己没有考上重点高中,是无能的、是失败的,上中职学校是迫不得已的选择,在学历上比不上大学生,在动手能力上比不上高职生。因此,他们往往自责、贬低或惩罚自己,潜意识中就有自卑和压抑心理。再加上近几年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也不断地提高,而有些单位对中职生的认识又不够明确,这使得中职生在高薪岗位的求职过程中处处碰壁,加剧了他们的自卑情绪,从此他们对前途担忧,对未来丧失信心,缺乏自尊心,不敢主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不敢主动参与就业竞争,陷入不战自败的困境之中。

3.观望心理

也叫矛盾心理,是中职生就业时瞻前顾后,左右彷徨的心理。这部分中职毕业生在择业时,遇到各种各样的选择,会左右为难。例如,他们总是认为到机关、事业单位待遇稳定,风险较小,但又嫌收入不高;而自己创业收入较高,但又觉得太辛苦。于是他们总是举棋不定,总是进行痛苦而矛盾的选择。这种既要顾及工作性质、发展前景,又要考虑地理位置、经济收入、福利条件的矛盾心理,最终往往会使这些中职生失去了太多的时间与机遇。

(二)情绪心理类型

1.悲观心理也说是冷漠心理,当一些中职生在择业中因受到挫折而感到无能为力,会出现得过且过,不思进取,情绪低落等反应。他们自认为看破红尘、心灰意冷,决定听天由命任凭发落。冷漠心理的一种特殊表现是逃避,他们不再想主动争取择业机会,不再去努力,认为去什么单位都无所谓,这种心理与就业的竞争机制和社会环境是不相适应的。

2.不满心理视中职生具体的个人的关注点及实际情况而不同。不满的对象可以是周围的任何事物和人群。如对学校管理、教学质量、就业推荐制度不满;对现行的国家就业政策不满;对家庭成员、家庭状况不满;对周围同学不满(如嫉妒);对社会分配不公问题不满等等。不满情绪的产生导致中职生的消极心理和不健康行为,从而影响正常就业和顺利择业的实施。

3.焦虑心理焦虑心理产生的重要因素是中职生期望值过高和社会就业压力大。部分学生不顾自身条件与社会对中职学生的市场定位,过分看重初次就业对一生的重要性,往往不自觉地加大自己的心理压力,精神过于紧张,一旦条件达不到,挫折感就会导致就业焦虑。部分家长不顾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专业等特点,硬是把自己的职业理想间接地强加于子女,从而将焦虑的气氛传染给了学生。当现实的求职目标与自身的理想职业不相符时,部分学生会产生悲观、失望、愤世嫉妒的心理,这对于中职生的成长是很不利的。近几年来,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加上社会各种媒体的不断渲染,在客观上加重了中职生对就业前途的焦虑,社会大氛围对学生思想上造成的压力使学生发生分化,部分学生变压力为动力,积极学习知识技能,以求就业顺利;部分学生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随波逐流;部分学生对前途感到悲观失望,会出现情绪低落、整日忧心忡忡,愁眉不展,唉声叹气等消极现象。

(三)社会心理类型

1.从众心理部分中职毕业生在择业时,“人云亦云”、“大多数人选择哪里自己就选择哪里;大多数人往哪里挤,自己就往哪里挤。”他们认为,大多数人钟情的工作一定是好工作,大多数人选择的一定没错。这些人毫无主见,缺乏开拓精神,没有客观分析自身专业基础、经济状况等各方面因素,忽视自身的个体特异性与自我创造性,盲目跟风,随波逐流,采取不切合实际的从众行为。最终一事无成,空留一声叹息。

2.依赖心理有些中职毕业生由于家庭、社会条件较好,在择业过程中把希望寄托在学校、父母或朋友之上,寄托在拉关系、走后门之上,有的甚至由家长出面与用人单位洽谈,孰不知这样做的结果恰恰让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产生缺乏开拓能力、独立生活和工作能力差的印象。当今社会,挑战与机遇并存,只有在择业之初,就树立自信心,少点依赖,敢于竞争,才能在众多的求职者中脱颖而出。

3、攀比心理中职毕业生中有一些人在求职择业中存在攀比心理,认为“我不能比别人差”,“我不能不如人”,“过去我一切顺利,现在我依然会顺利”的想法。即使有些单位非常适合自身发展,但因某个方面比不上其他同学的就业单位或觉得平时其他同学什么都不如自己,却找到一个比自己更好的单位,于是心理就不平衡,就彷徨放弃。这种攀比的求职观,不能从自身实际出发,常常会耽误时机,到头来却不利于自身价值的实现和长远发展。

4.实惠心理持有这种心理的中职生非常多,他们往往在企业招聘时,说不上三句话就问“能给多少钱,工资多少,奖金多少,福利多少”。他们的眼睛只盯在外资、金融、保险、电信类企业,错过许多很好的机会。他们往往“宁要大企业一张床,不要小企业一套房。”孰不知大企业的待遇虽高,大城市的发展机会虽多,但并不是每一个人,每一个专业都适合在大城市发展,西部地区、中小企业也是同学们建功立业的地方。

鉴于上述种种不良就业心理状态的存在,已经严重影响了中职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对中职毕业生就业率的提高造成了实质性阻碍,因此及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已是迫在眉睫。

二、解决中职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

(一)帮助中职生更新就业观念

通过人才市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已成为我国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方式。但是,我们仍有许多毕业生在就业观念上却往往跟不上就业制度改革的步伐。他们留恋过去“统包统分”的就业制度,害怕人才的竞争;他们片面理解就业,认为到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工作才是就业,而对三资企业、私营企业等非有国单位,则认为不稳定、不可靠、不保险。显然,持这种过时的就业观念,是不可能在毕业生就业市场和人才市场上被择优录用的。因此,我们要帮助毕业生调整目标,进一步转变观念,摒弃干部身份、国企身份的概念,破除人为把工作岗位分成高低贵贱的观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不求对口先就业,先求生存后发展”的思想,用新观念去指导就业实践。树立大就业观念,所谓大就业观念,即只要有一份工作,有一份相对固定的收入,不管在国有单位、还是非国有单位、甚至从事个体工作,都是就业。同时,还应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要对学生进行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导,引导毕业生认清当前就业形势,在全面、客观地评价自己专业、特长、能力的基础上,调整好就业期望值,找准坐标,使自己的职业意向与社会的需求相吻合,使毕业生抓住机会,顺利就业。

(二)重视中职生就业心理疏导

学校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战场。因此,中职学校首先应从职教的特点出发,应从中职生特点出发,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构建“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外教育指导为辅”的心理健康教育运行机制,形成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其次,中职学校应积极开展中职生健康择业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帮助中职生客观认识自己,做到正视现实、敢于竞争、放眼未来。做好择业心理准备,特别是受挫折的心理准备,以及求职自荐、面试、考试、洽谈等择业环节中的心理准备。促进中职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另外,学校可根据心理学的理论对中职学生进行与择业活动有关的心理测量、社会适应性测量,帮助中职生更客观的认识自己、分析自己的优势及不足,指导学生如何提高自身素质和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树立终身接受教育的观念,以便更合理地进行人—职匹配及科学地进行择业决策,并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指导和咨询,以调适其心理状态。

(三)鼓励毕业生树立自信心

自信是对自己一种积极评价,中职毕业生要相信自己具备某项职业所要求的条件,鼓足勇气,参与竞争。但自信是以充分的就业准备为基础的,即正确地认识自我及就业形势,确立恰当的就业目标。这就要求中职毕业生一定正确认识自我,认真客观地分析自己的兴趣特长、性格气质、能力水平等,检查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竞争力如何,不要刻意追求现实中不可能达到的事情。同时还要正确认识就业形势,即考虑自己的专业和理想职业在社会上的需求量如何,竞争强度如何;自己的理想职业与自己所学的专业是否相符,如果不符合,该如何弥补;将要去求职的单位对求职者有何具体要求等等,综合加以考虑,确立就业目标。当然中职毕业生还要培养积极主动的就业意向,经常了解专业的发展趋势、信息、前景、培养目标及使用方向,不断汲取新的专业知识,不断修正就业意向,不断寻找就业信息以及求职材料准备等等,但自信心并非短时间内所能树立。树立自信的最根本途径还是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中职毕业生只有搞好学业,发展特长,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面对招聘者才可能信心十足。

(四)指导中职学生正确对待挫折,迎接挑战

有的毕业生择业失败后,就无颜面对他人,不敢与用人单位接触,情绪低落,一蹶不振甚至精神崩溃、行为失常。其实人的生活中经常会遇到挫折的,关键是遇到挫折后要分析失败的原因,战胜或适应挫折。找出问题的根源,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想办法去战胜它。虽然失败和挫折是伴随人生的事情,但它也是磨练人的最好机会,一帆风顺并不利于锻炼人的意志能力。择业是人生的第一步,勇于面对挫折,克服困难,百折不挠,有利于积累社会经验,走向成熟,为今后的事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通力协作,正确引导中职学生就业

家庭成员要关心和引导自己的子女求职择业,注意减轻他们的求职压力,与孩子们做到心理沟通,并与学校相互配合。同时,社会也要营造良好的求职择业环境与氛围。国家已经制订和颁布了《就业促进法》等相应的就业法规,就业市场逐步得以规范和完善,使毕业生依法求职,有法可依。

总之,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与协作,解决好中职毕业生在求职择业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必将促进中职教育快速、健康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力量,这也是体现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三、对中职学生就业的几点建议

为使同学们就业时少走弯路,及早适应社会、适应岗位,提出以下建议:

1.正视自我

常言道:“知人为聪,知己为明;知人不易,知己更难!”人最难的是认识自己。要全面认识自己(能力、特长、习惯、性格和气质类型)、认识专业、认识社会,知足常乐。首先应该客观寻找自身优势。中职生与大学生相比,工作态度比较踏实,动手能力强,对用人单位的薪酬要求不高;与高中生相比,中职生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较强的专业水平与实际操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团队精神好。其次,要正确认识自身条件,了解自己可以做什么,适合做什么,充分认识自己的能力、素质与心理特点,不夸大缺点,也不抹杀自己的长处,实事求是地做出自己的职业定位。第三,树立就业自信心。自信心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源泉,美国著名教育家马斯洛说:“事实上,我们绝大多数人,一定有可能比现实中的自己更伟大些,只是我们缺乏一种不懈努力的自信。”

2.正确定位

目前的社会就业形势是我国劳动力过剩→就业岗位紧张→就业压力大,面对如此激烈的就业竞争,作为中职毕业生,要抢抓机遇,有岗位则上,无岗位要挤,不要等待观望,坐失良机,要有在岗位上学习、进步、锻炼、发展的意识,将自己正确定位为从事生产第一线的实用型人才,即“中初级劳动者”。把握角色转换:学校学生→参与社会竞争的独立个体→社会人。学会正视社会,学会自我调节,自我激励,具有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的市场意识、创业意识、开拓意识和求职能力、推销能力、合作能力,做好“不怕转岗、不怕改行、不怕失业”的心理和能力准备,尽快适应新的职业环境,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勇于克服困难,经得起挫折、打击,在激烈的职业竞争中站稳脚跟。

3.更新观念

中职学生既看到我国就业的严峻形势,同时应看到我国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一个社会正常的人才需求应是正金字塔形,基层是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中间是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上面是一大批拔尖的创新人才。基层和中层的劳动者大都来自职校生,这就为职校生的就业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另外,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急需一批高素质的技术工人,近年来,各地高薪招聘紧缺技术人才就是一个明证。所以,职校生要改变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的就业观念,树立脚踏实地从基层做起的职业理念,选择适合自己、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职业,哪怕辛苦一些,薪酬少一点,条件差一点,地方远一点也在所不惜。要有先站稳脚跟,充实和打造自己,再展翅飞翔,谋划未来的战略目光。

4.调整心态

改革开放以来,传统的就业心理受到冲击,“端铁饭碗,拿铁工资,坐铁交椅”已变得不太可能,人们都面临着择业、就业、失业、再就业的问题,因此具有健康成熟的就业心理,保持奋发向上的心态,克服浮躁情绪,避免速成心理,养成务实作风是职校生应该倡导的心态。切莫“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想做”,“自己不努力,事事怨他人”,瞻前顾后,互相攀比,心存侥幸,坐失良机。为此,建议中职毕业生要进行职前“心理充电”,做好心理调试。“心理充电”最大的好处是,能让毕业生尽早了解自己,找工作时能沉稳应对,使自己明白在当前就业严峻的形势下,想轻而易举地找到满意的工作是不现实的,必须有良好的心态,有“好事多磨”的耐心,有不等不靠不抱怨的思想,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去,在竞争中磨砺,在奋斗中成熟。

篇19:大学生几大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

大学生几大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

自卑心理

自卑是人际交往的大敌,自卑的人悲观、忧郁、孤僻、不敢与人交往,认为自己处处不如别人,性格内向,总觉得别人瞧不起自己。这类人主要是由以下几种原因引起:过多的自我否定、消极的自我暗示、挫折的影响和心理或生理等方面的不足。像有的学生身材矮小、相貌丑陋、出身低微、学习差等等。这种同学在学校中为数不少,这就加大了学生管理的难度和学校教育的管理力度。怎么样才能让学生改正这种心理呢?

首先,要教育学生采用积极的态度来面对,让他们正确的认识自己,提高自我评价,自卑心理的形成主要来源于社交中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其次,要引导学生采用“阿Q”精神胜利法,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学会积极与人交往,增强自信,任何一个交际高手都不是天生的。

孤独心理

孤独是一种感到与世隔绝、无人与之进行情感或思想交流、孤单寂寞的心理状态。孤独者往往表现出萎靡不振,并产生不合群的悲哀,从而影响正常的学习、交际和生活。这类学生主要由以下几种原因引起:性格、过于自负和自尊、挫折。有句话说的好: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友。自尊、自负、自傲都会引起孤独的产生;还有一种人比较容易孤独,那就是“喜欢做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矮子的人!” 怎么样才能够改变这种心理呢?

首先要把自己融与集体中,马克思说过: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的机会!一个拒绝把自己融入集体的人,孤独肯定格外垂青他!

其次要克服自负、自尊和自傲的心态,积极参加交往。当一个人真正的感到与他人心理相融、为他人所理解和接受时,就容易摆脱这种孤独误区了!

嫉妒心理

嫉妒是在人际交往中,因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学习、名誉等方面不如对方而产生的一种不悦、自惭、怨恨甚至带有破坏性的行为。特点是:对他人的长处、成绩心怀不满,抱以嫉妒;看到别人冒尖、出头不甘心,总希望别人落后于自己,嫉妒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没有竞争的勇气,往往采取挖苦、讥讽、打击甚至采取不合法的行动给他人造成危害,

这种情况严重阻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交际能力,给大学生成人和成才带来了莫大的困难,因为嫉妒会吞噬人的理智和灵魂,影响正常思维,造成人格扭曲!有嫉妒心的人应多从提高自身修养方面上下工夫,多转移注意力,积极升华自己的劣势为优势,采取正当、合法和理智的手段来消除这一心理。

报复心理

所谓报复,是在人际交往中,以攻击方法发泄那些曾给自己带来挫折的人的一种不满的、怨恨的方式。它极富有攻击性和情绪性。报复心理和报复行为常发生在心胸狭窄、个性品质不良者遭到挫折的时候。据社会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报复心理的产生不仅同个性特点有关,而且与挫折的归因和环境有关,报复常常以隐蔽的形式进行。因为报复者常常以弱者的身份出现,他们没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公开的反击能力,所以只有采取隐蔽的方式来进行报复!这种心理给报复者的人际交往带来了莫大的阻力和压力。想改变这种心理,需要提高报复者自身的自制力,要反思报复结果的危害性,学会宽容。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嘛!

异性交往困惑

异性交往本来是很正常的社交活动。 同时也是一个一直令大学生棘手的社交障碍。有一些学生在不良心理因素的`作用下,与异性交往时总感到要比与同性交往困难的多,以至于不敢、不愿、甚至不能和异性交往。这些大学生主要因为不能正确区别和处理友谊与爱情的关系,部分大学生划不清友情与爱情的界限,从而把友情幻成爱情。大学生的年龄本来就是一个情愫迸发的年龄,对异性的渴望本是正常的事。但由于一些大学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特别是封建社会“男女授受不亲”的文化传统,认为男女之间除了爱情就没有其它什么了,使得他们还没有树立起正确“异性朋友观”。这必然会对大学生异性间交往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再一个是舆论的影响,有的学校、老师、家长对男女同学之间交往横加干涉,这势必加重了异性之间交往的困难。要摆脱异性交往的困惑,首先要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要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因为集体活动有利于男女同学建立自然、和谐和纯真的人际关系,其次要讲究分寸,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还有社交恐惧、猜忌等方面。在此只浅谈以上五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