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一棵羊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一棵羊”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地方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共10篇),欢迎大家阅读借鉴,并有积极分享。

篇1:“地方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地方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由国家图书馆主办的“地方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0月12日-10月14日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以“地方文献收集、整理、研究与利用”为主题,经过热烈的研讨和广泛的交流,总结了最新学术研究成果,展示了近年来地方文献工作实践的最新进展,探讨了目前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为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与学术界之间的进一步沟通与合作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对话机会,对促进地方文献在社会发展、经济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起到了积极推进效果。

一、会议概述

1.会议缘起

以地方志和家谱为主要代表的地方文献,对于地方建设和学术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图书馆界对地方文献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普遍给予认同和重视。国际图联正式成立了家谱地方文献专业组,旨在通过开展各类专业活动与各国图书馆学会建立更紧密的联系,促进家谱地方文献收集、利用及研究活动在国际图书馆界的广泛开展。国内地方文献研究较之以往更为活跃,研究的论题日趋广泛和深入,有关论文、专著数量也明显增多。各级图书馆越来越重视馆藏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根据各自特点开发建设了一批数字化项目,都有很好的思路并做了许多有益尝试。国内外的收藏机构和研究人员,都有着非常强烈的合作与交流愿望。

在这种情况下,20底,国家图书馆策划举办地方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向国际图联亚太地区工作组提出的立项申请得到了批准,成为“国际图联促进发展中国家图书馆事业核心计划”(ALP)中的20资助项目。国家图书馆希望通过举办研讨会,在促进地方文献开发、研究与利用中发挥积极作用,更好地担当起组织联络国内外有关机构和个人开展广泛学术交流与合作的角色。

2 .会议特点

1)代表的广泛性

这次国际研讨会共有来自海内外70多所地方文献收藏及研究机构的150多位学者和从业人员出席了会议,其中海外代表11人,主要来自中国的台湾、香港、以及加拿大、美国、法国等国家或地区。除国家图书馆外,海内外的代表来自32个公共图书馆,9个大学及研究图书馆,23所大学及研究机构,12个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及专业学会,另外还有各级档案馆和博物馆以及家谱网站、出版社及公司。参会代表中既有图书馆中承担地方文献收集整理、提供服务的专业工作者,又有从事地方文献研究或相关学科研究的专家学者,还有策划地方文献整理出版的出版社领导,以及参与地方文献数字化的技术人员。

2)研讨的学术性

这次会议汇聚了一批目前国内外收藏及研究地方文献的各方面有较高水平和比较有代表性的专家学者,他们的参会与较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整体提升了这次研讨会的学术性。会议议程全部采取大会发言、现场提问和答辩的形式。在大会发言中,南开大学教授来新夏先生、美国杨柏翰大学教授林天蔚先生和国际图联家谱地方文献专业组主席、美国犹他家谱学会沙其敏先生分别做了学术报告。不少演讲者制作精美的演示,给与会代表留下了深刻印象。每一场发言结束后,都有代表积极提问,与演讲者共同探讨,现场气氛活跃而热烈。

3)形式的多样性

除了紧张的会议发言与研讨外,代表们还参加了丰富多彩的参观活动。如参观国家图书馆分馆,观看国家图书馆分馆为配合研讨会专门举办的“国家图书馆地方志家谱展览”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小型书展,还分别参观了故宫、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陈列室、玉牒库和皇史?。会议现场摆放计算机演示国家图书馆“数字方志”工程项目,会议空隙之间代表可自行上机操作。会下代表们通过广泛交谈,交换信息,结交朋友。

此外,通过组织和参与会议,国家图书馆展示了自身在地方文献开发利用上的最新研究成果。

3 .关注热点

本次会议共收到论文110多篇,论文和现场研讨中普遍引起关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收藏与利用的思考

中国地方文献之多,其史料价值之高、“资政、教化”功能之广泛,已经得到社会普遍认同。然而,人们对它的重视和积极利用尚有一定差距,加深对地方文献价值的认识和发挥其效用,应是当务之急。“最根本的问题是要把地方志由被动提供变为主动参与,要改变地方志的静态存在为信息化的动态配合与服务”。这已成为与会代表的共识。来自国内各主要收藏馆的代表发言,有上海图书馆对《中国家谱总目》的回顾与总结,也有甘肃省图书馆、浙江图书馆对当前地方文献建设面临问题及其对策的讨论。同时针对地方文献的概念与分类、地方文献质量建设、地方文献工作的专业化以及资源布局等问题,分析了问题形成的原因,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具体建议。

2)数字化及资源共享

研讨会上,对采用高新技术进行地方文献数字化开发利用问题,有较深刻的理论分析及实践探讨。如宁波大学提出的“中国方志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构想”,天津图书馆的“试论地方文献保障系统中专题数据库之建设”,还有福建省图书馆对“知识产权与‘共享工程’的地方特色数字资源建设”的论述。同时,又有多家图书馆将在建的、各具特色的地方文献数字化项目进行了展示介绍。其中有国家图书馆年启动的“数字方志”工程,有首都图书馆9月试开通的“北京记忆”网站,还有台湾汉学研究中心2002年开始策划实施的“台湾地区地方文献典藏数字化计划”,等等。这些项目根据地方文献自身特点,从不同角度对文献数字化、深入挖掘地方文献独特价值、实现信息和知识的提供,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积累了经验,提供了借鉴。

3)地方文献专题研究

由于大学及研究机构专家学者的参与,地方文献专题研究论文数量相对较多。学者们结合平时的研究工作,对各种地方文献的成书过程、版本流传、编者作者以及内容价值,进行了比较透彻的分析说明,体现了较高的学术研究水平,如福建师大陈庆元的《日本内阁文库藏本曹学?的《〈石仓全集〉初探》、中国人民大学华林甫的《〈隋图经〉辑考》、新疆师大朱玉麒的《〈新疆识略〉成书源流考》、中国社会科学院张剑的《宋代澶州晁氏著作考述》等。而南开大学常建华的《朝鲜族谱研究综述》、厦门大学李祖基的《大陆馆藏台湾早期方志的发掘与整理》、南京大学图书馆史梅的《江苏方志与清代妇女文献》、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刘延华的《日本统治时期大连经济概况的地方文献分析》、暨南大学邹?的《旧版潮州歌册研究述略》等,则不仅介绍了他们自己的研究心得,也为大会带来了相关文献研究的更广泛信息。这些或具体或概括的文献研究,在很大的程度上增强了本次研讨会的学术意义。

二、两点思考

1.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与研究单位、编纂机构及出版社的横向联合是发展趋势

这种联合发展可能有两层含义:一是实体机构以不同形式的联合,促进地方文献综合收集与利用。在世界范围内,这种理论探讨与实践,已初露端倪。20IFLA家谱地方文献专业委员会研讨会,就选定“档案馆、图书馆和博物馆之间的合作”为议题。2002年10月加拿大遗产部宣布将把其国家图书馆与国家档案馆合并重组为“加拿大图书馆档案馆”(LibraryandArchivesCanadaLAC),目的就是为了使使用者更简便、“一站式”获取所有加拿大各种类型、各种载体文献。二是地方文献编纂、收藏、研究及使用等相关机构之间的密切联系与项目合作,总体提升地方文献的收藏、研究与利用水平。地方文献的研究者实际上就是文献的直接利用者。例如,南京师范大学陆林先生谈到,他在作古典文学研究时,围绕一个小小的“金圣叹史实研究”的课题,已查阅了五六十部家谱, 还有数十部家谱待查。同时,文献的收藏整理者也是文献的开发与研究者。二者之间密切联系、相互沟通、加强合作的需求正日益增加。正如会后不少代表所反映的那样,国家图书馆举办的'这次国际研讨会,打破了历来图书馆界、学术研究界各自开会研讨的界限束缚,使得地方文献的收藏者、研究者和利用者聚集一堂,相互交流,相互促进。中国社会科学院刘跃进先生在会上提出的“汉唐地方文献整理及研究”的设想,已经引起了图书馆界的重视,不久将形成正式的合作项目。

2 国家图书馆利用已有优势,在国内外地方文献研究、开发与利用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首先,应把握好国家图书馆地方志家谱为主体的地方文献收藏定位。

地方志家谱文献是国家图书馆的特色馆藏,收藏于国家图书馆分馆,目前共收藏历代编修新旧地方志文献13000余种,约140000册;收藏家谱3000余种,近40000册,已形成藏量大、成系统的特色馆藏,在国内外皆有重要地位和影响。今后更强调全面、系统地收藏地方志文献,保证文献的系统性与完整性,以成为我国地方志文献收藏中心及查询的最终基地。

其次,加强对地方文献的揭示与数字化,促进对国家图书馆地方志文献有效利用。根据社会需求,“积极开展志书二次文献的编纂工作”,包括“方志目录、方志提要、方志索引和地方志分类资料等”。在进一步研讨的基础上,对在建的“数字方志”项目全面规划,加大人力、物力及财力的投入与科研支持,不断汲取最新数字图书馆发展的理念与技术,真正做成“保存遗产,传承文明”的数字化精品工程。

第三,充分发挥国家图书馆地方志家谱文献中心的联络与学术服务作用。1990年成立的国家图书馆地方志家谱文献中心,十几年来经过不断加强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其文献中心的整体地位已经得到普遍认可。但要更好地发挥其影响和作用,还需要在几个方面继续做出努力:“建立地方文献收藏整理机构间相互经常性联系,加强文献建设的标准化、规范化及数字化等问题交流与协商,联合各方力量共同编制地方文献联合目录,成为地方文献工作的联络中心;与地方文献研究与教学机构以及国内外有关学者开展密切合作,为从事地方文献研究的学者提供高水平的文献及信息服务,联合相关机构,适时举办各种规模学术会议,搭建交流平台,以成为地方文献研究的学术服务与交流中心”。

注释及参考文献

1.《中国地方志的史料价值及其利用》来新夏

2.《由文献中心到交流中心》 张廷银

(王 珊 副研究馆员 国家图书馆分馆副馆长)

〔出处〕 国家图书馆学刊 第1期

篇2:首届地方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首届地方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年1O月12―14日,由中国国家图书馆主办、中国国家图书馆分馆承办的国内首届“地方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金台馆隆重召开。本次会议以地方文献的收藏、整理、研究和利用为主题,通过向国际征文,论文入选即获得参会资格的形式,邀请了来自中国、美国、台湾、香港等4个国家和地区的7O多家地方文献收藏、研究机构的150多位学者参加。

10月12日上午,大会正式开幕,中国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张彦博参加开幕式并作了简短讲话,美国犹他家谱学会沙其敏致辞预祝大会成功。随后整个会议的进行均由与会学者代表主持。南开大学教授来新夏、美国杨伯翰大学教授林天蔚、美国犹他家谱学会教授沙其敏、上海图书馆研究员王鹤鸣等3O多位学者先后在会上作了专题发言及成果展示,其他与会者也积极参与讨论。从职业构成上看,可以将与会学者划分为三大类:半数以上的学者属于公共图书馆界,他们的论文及发言基本围绕公共图书馆界在地方文献具体工作中遇到的困惑和难题而展开,共同构成了实践性的公共图书馆话语圈;另有部分学者属于高校(含高校图书馆)系统,关注与高校教学、科研密切相关的地方文献工作,构成理论性、专题性较强的高校话语圈;剩下的部分学者可归入其他地方文献收藏、研究机构及相关单位,他们五花八门的关注点共同构成了发散性的其他机构话语圈。几种不同话语圈的交锋,使短短三天的研讨张弛交替,高潮迭起。

首先来看公共图书馆话语圈的构成。

作为地方文献的收藏大户,公共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工作由来已久。如甘肃省图书馆在2O世纪4O年代就建立了西北地方文献专库,首都图书馆在2O世纪6O年代就设立了北京地方文献特藏书库。但是,真正普遍地在国内各级公共馆为地方文献工作设立专职机构和配置专业人员,还是2O世纪8O年代、9O年代以后的事。这十多年来,由于重视程度、人力物力配置程度、技术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各级公共馆的地方文献专职工作存在很大的差距。再加上目前还投有建立起全国统一的规范化质量保障、检测系统,公共馆的地方文献工作基本呈现各自为政的状态,迫切需要交流与沟通。从与会代表提交的论文来看,公共图书馆界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各馆地方文献具体工作中涉及到的文献挖掘与收集、分编与典藏、开发与利用、特种地方文献整理等方面。既有对公共馆地方文献工作的全面总结与思考,如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地方文献部主任倪俊明的大会发言:《试论新时期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诸要素― ― 以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为例》,以及甘肃省图书馆古籍部主任易雪梅的发言:《地方文献工作中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也有就某一类工作问题的深入阐发,如参与大会发言的上海图书馆研究员王鹤呜的《编撰(中国家谱总目>弘扬中华历史文化》,国家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张廷银的《文献中心・信息中心・交流中心―― 国家图书馆地方志家谱工作新思路》,浙江省图书馆研究馆员袁逸的《地方文献质量建设实施原则的设计一以浙江省公共图书馆为例》,福建省图书馆副馆长谢水顺的《知识产权与“共享工程” 的地方特色数字资源建设》,天津图书馆馆员张岩的《试论地方文献保障系统中专题数据库之建设》,首都图书馆副研究馆员林岫的《地方文献分类法论析》等;还有具体工作成果的展示.如国家图书馆副研究馆员王芸的“国家图书馆‘数字方志’演示”,和首都图书馆副馆长韩朴的. 北京记忆’大型历史文献数据库演示”等等,由此构成了注重社会效应、实践性强的公共图书馆界话语圈。而对地方文献的数字资源共建共享理论与实践等问题的探讨,也透露出目前国内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数字化、特色化、品牌化的新趋势。对来自公共图书馆界的与会者而言,是难得的交流机会。

另一方面,高校系统(含高校图书馆)的与会者则对地方文献工作有更高的理论期待,高校话语圈对理论的探讨频率也相对高于公共图书馆话语圈。如宁波大学文学院历史系教授钱茂伟就直接利用高校理论研究的优势,提出了名为《中国方志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构想》的理论规划,它与公共图书馆界的数字方志建设实践正好有所交叉。而暨南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罗志欢则以提问的形式,再次提出“地方文献的定义”这一颇具争议的问题,并对公共图书馆界近年来比较推崇的,按内容上是否具有地区特征来划分地方文献的方法的科学性提出质疑。公共图书馆话语圈内部也有不少人在反思这一问题。而长春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盂祥荣还在名为《东北地方古文献的跨国性问题》的发言中,提出地方文献的跨国性问题,由此,更引起与会学者对区域性、地域性和跨国性等概念在地方文献工作的理论与操作层面上的使用,展开广泛的讨论,吉林省图书馆研究馆员金恩辉更特别从用户文献检索的角度肯定了跨国性问题提出的意义。

同时,就高校系统自身而言, 由于肩负有教学、科研的任务,出于学术目的`,其话语圈更倾向于地方文献的专题性研究,多从各自学科的专业角度出发对地方文献进行深化阐述。如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冯尔康的《方志定位与自然生态环境一由清入方志定位谈起》,就是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来为方志学研究和新方志的写作提供新方法;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教授常建华的《朝鲜族谱研究综述》则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倡导通过研究朝鲜族谱来反观和研究中国族谱及中国社会;南开大学地方文献研究室教授来新夏.则着重强调了《中国地方志的史料价值及其利用》;而以地方文献为传统历史考证的资料的,有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华林甫的《隋图经)辑考》.新疆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朱玉麒的《(新疆识略>成书源流考》等;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教授赵华富的《谱牒三论》则是从谱牒的历史演变展开论述的;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王振中的《新发现的徽州文书与徽学研究的新进展》为学术界提供了诸多颇具价值的徽学研究新信息;南京大学图书馆古籍部主任史梅的《江苏方志与清代妇女文献》.即是其深受国际女性研究界关注的专题研究的构成部分;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香港研究资料主任邹颖文的《前清遗民与香港文献》则提供了全新的遗民研究资料;在新旧书籍编纂修葺方面。则有北京大学图书馆古籍部副研究馆员于义芳的《地方志的纂修及其对旧版的利用》.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馆员杨玉芬的《地方文献在古籍整理中的作用――从编纂、全元文>说起》,以及海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周伟民的《关于“海南地方文献丛书”编纂旨趣、版本、体例以及质量保证等问题》等等。甚至还有与会者认为,应将高校话语圈普遍认同的地方文献专题性研究作为高校图书馆地方文献建设的主要方向.以区别于公共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工作。如福建省漳州师范学院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张嘉星的参会论文《闽方言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导说兼论高校馆地方文献建设的特点及其价值取向》正是持这一观点的。

另外.美国杨伯翰大学教授林天蔚在《地方文献之新观念与新分析》中提到的新旧族谱学界限问题及新方志编纂的体例问题.由于与国内现存体系存在很大差异,因而更引起广泛的争议。其中除高校话语圈和公共图书馆话语圈的热烈讨论外.还包括其他机构话语圈的积极回应。所谓其他机构话语圈,就是由非公共图书馆界和非高校界的与会学者所形成的话语圈。这些学者的来源多样.不仅地域分布广,包括中国、美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而职业也各不相同,分别有文联和地方志办公室等政府下属机构、博物馆、档案馆、社会科学院、网站及电子信息技术公司、出版社、以及宗族文化研究会、姓氏源流研究会、谱牒研究会、家谱研究会、教育研究会等等各种地方文献收藏、研究机构及相关单位,所以拥有多元化的视点。将他们的参会论文和发言整合起来,则构成于公共图书馆话语圈和高校话语圈的发散性的其他机构话语圈。

其中.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所长刘跃进的《汉唐时期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与研究》。安徽省博物馆副研究员汪庆兀的《明清徽州家族文献及其文化意义一以歙县吴氏冲山家乘>为例》.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海瀛的《台湾与大陆张氏同根同源》.以及美国祖先网站顾问、台湾族谱学者廖庆六的《试论族谱文献中的家传史料》等发言。与高校话语圈的关注点基本重合。美国扰他家谱学会教授沙其敏的《地方文献保存与提供途径的趋势与问题》则与公共图书馆话语圈存在交叉之处。并为与会者提供了国际同行的工作经验和计划。

其他机构话语圈的独特之处还表现在新方志的编修方面。由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是目前国内新方志最大藏家.同时又是国内新方志编修的指导中心,故其文献中心古籍部主任赵嘉求的发言:《试论新编方志的功用》,可以说代表了中国国内新方志编修方面最权威的官方话语。而天津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郭风歧的《经济令球化新方志文献的编撰和利用》则是新编方志的地疗性官方话语。同时.台湾汉学研究中心、中华图书信息学教育学会宋美珍的《战后台湾官修方志的搜索、整理与数字化》,以及福建省金门县宗族文化研究会萧勇奇的《金门族谱编修之回顾展掣》等发言和演示.则提供了目前台湾的地方文献工作情况.与会学苦不仪对台湾地方志数字化工程和虚拟联合目录的规范制定和具体实施细节感兴趣.同时也希望台湾代表能将大陆学者对两岸三地地方文献工作信息互通顺畅化的热切期望带回台湾。

在热烈的讨论气氛之中,为期三天的中国首届地方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0月14日中午圆满结束.由中国国家图负责人致闭幕辞,并声明会后将出版论文集。随后.由复旦大学图书馆研究馆员吴格宣布大会正式闭幕。

( 邹 殉,暨南大学中文系200l级汉语言文学(基地班)学生)

〔出处〕 图书馆论坛 20第2期

篇3:出土文献学术研讨会综述

出土文献学术研讨会综述

12月6日-8日,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主办的.“出土文献学术研讨会”在山东大学邵逸夫科学馆隆重举行.山东大学副校长方宏建先生到会并致开幕辞.大会由著名易学家刘大钧教授主持,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30余人,以及山东大学博士、硕士研究生40余人出席了会议.会议提交论文近30篇,取得了圆满成功.大会主要围绕以下问题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

作 者:李秋丽 Li Qiu-li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山东,济南,250100 刊 名:周易研究  PKU CSSCI英文刊名:STUDIES OF ZHOUYI 年,卷(期): “”(2) 分类号:B22 关键词: 

篇4:“三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三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由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洛分校)、四川大学、四川师范学院、西南石油学院联合主办的“三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5月28日至6月1日在四川省成都市、南充市举行。来自美国、韩国、日本10所大学的20多位学者,与我国内地和香港特别行政区11所大学、科研机构、博物馆的'20多位专家会聚一堂,对三国历史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这是继1991年“三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之后,在四川举行的又一次“三国文化”国际性学术活动。...

作 者:方北辰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4 刊 名:中华文化论坛  PKU英文刊名:FORUM ON CHINESE CULTURE 年,卷(期): “”(4) 分类号:G0 关键词: 

篇5:地方文献学术研讨会在台北召开

地方文献学术研讨会在台北召开

10月16日至18日,由台湾汉学研究中心精心组织的“地方文献学术研讨会”在台北市中山南路20号国际会议厅举行。会议子题是:地方文献之?集;地方文献之整理;地方文献之研究;地方文献之利用。会议采取大会交流的形式进行。与会人员150人左右,报名代表190人。参加会议的有学术界的专家、学者、图书文献工作者和地方文史工作室的有识之士。其中受邀参加会议的大陆代表15人,实际出席的12人。有大学教授、社会科学研究人员,如80高龄的来新夏先生;有国家图书馆和湖南、首都、广东、浙江、山东等省市图书馆从事地方文献工作的领导及专业人员;还有日本、加拿大、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代表6人。提交大会的论文33篇,其中大陆方面15篇,台湾方面12篇。为配合研讨会的召开,还举办了台湾地方文献资料展览,内容包括日据时期(即日本占领台湾的时期)的明信片,涵盖台湾情调、原住民风俗、山水、动植物、军警海空以及台湾本岛和澎湖地区之风土文物等;台湾新编方志;各县市文化中心出版的有关地方文献。另外,将大陆资料室开架展出,主要是各省、市、县新修方志和各级文史资料。馆藏“文史资料”之丰富,令大陆代表诧异。“文史资料”大多为各级政协、文史委编撰的“内部资料”,发行渠道闭塞,台湾中央图书馆是通过何种途径收集到范围如此之广的地方文史资料。笔者咨询过台湾汉学研究中心资料组组长,对方笑而不答或答非所问,只是说这是他多年努力的结果。可见台湾方面对地方文献的重视,收集大陆地方文献的重点是地方志、地方文史资料,还有地方年鉴和谱牒等。

笔者有幸忝列大陆代表之末,会后有所思、有所感。其一:台湾方面明确地方文献研究为地方文献工作的一部分,是地方文献工作领域的延伸和深化。《会议简介》中说:“所谓地方文献工作,既是一项文化事业也是一种学术事业,涵盖多种层级的学术文化工程,包括地方文献的`调查、征集、采集、整理、保存、管理、理论探索与学术研究;既需要踏实的田野工作(指具体的地方文献业务工作),也需要理论框架的建构,以经验结合理论,记录该一地区的发展轨迹和历史演变,提供日后地方建设和行政单位施政的参考和依据”。“地方文献”之概念已为台湾学术界所认同。以此次会议而论,图书馆组织的地方文献学术研讨会,大多数代表是大学教授、副教授和从事人文科学研究的人员。报名代表190人,其中图书馆代表51人,而中央图书馆的代表14人,大陆图书馆代表8人,台湾县、乡图书馆的代表仅29人。会议交流论文33篇,其中22篇的内容涉及地方志、家谱族谱、金石、碑刻、户册档案、地图等方面的地方文献,而真正从图书馆角度出发讲地方文献收集整理、开发利用的只有7篇,大陆的占了6篇,只有一篇是台湾师范大学陈昭珍教授撰写的,题目是《欧美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之征集及其服务现况》。象这样一种会议格局,与大陆是迥然有别的。在大陆,“地方文献”是图书馆界,又主要是公共图书馆界的专用名词,其他各界似乎没有使用“地方文献”这一术语,虽然社会科学界有很多人在研究有关地方政治、经济、文化、人物的文献资料,都从未见人提出过这样就是进行地方文献研究,也可能是笔者的孤陋寡闻。权威性的工具书《辞海》有“地方XX”的辞条若干,独不见有“地方文献”。图书馆界召开的地方文献学术研讨会,也只是自己打锣,自己唱戏而已。可见“地方文献”作为一种概念并没有受到学术界的认可。同时,开展地方文献研究,也没有被图书馆界所重视。公共图书馆界开展的地方文献工作,似乎也只是包括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开发、利用等工作环节,对研究是忽视的,甚至把地方文献研究排斥在地方文献工作范围之外,认为地方文献研究是科研工作者的事。因此,公共图书馆有必要强化“地方文献”的概念意识,促使“地方文献”向其他领域的概念渗透。图书馆除继续做好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开发、利用工作外,要重视对地方文献的研究,进而培植图书馆的学术研究能力,提升图书馆的学术地位。

其二,台湾方面关于地方文献的概念很明晰,即“凡与本地相关的公私文书,如历代图籍、私人著述、个人资料、报刊、谱志、文契、图像以及户籍、产权、物价、税收等等施政档案”。从这次学术研讨会的内容和所举办的展览能得到很好的验证。在大陆,对地方文献概念,基本趋向认同,但仍然存在分歧。大陆图书馆界的一些学者喜欢咬文嚼字,标新立异。有著名图书馆界专家,既界定“地方文献是记录有某一地域知识的一切载体”,又笼统地把地方出版物、地方名人著述划归为“地方文献的有机组成部分”,令人莫明所以。笔者多次著文强调明确地方文献概念是做好地方文献工作的前提,吁请有关权威部门把地方文献概念用“标准”规范起来。终因人微言轻,收效甚微。再次恳请一些知名的图书馆学专家、学者,不要想当然定“概念”,务必深入到地方文献工作实践中,去下一番调查研究的功夫,然后把实践上升为理论吧。

〔出处〕 图书馆(6)

篇6:文献综述

中国农村学前教育问题文献综述

学前教育是指对尚未进入小学学习的儿童以科学的方法开发其智力的一种系统的教育。包括有计划的、系统的、科学的对幼儿的大脑进行各种刺激,使他们的大脑各部位功能逐渐发育完善,使幼儿变得更聪明。学前教育为儿童顺利进入小学学习作了积极地准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与义务教育的衔接过程中,学前教育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我国,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等原因,城市和农村的发展差距相对较大,农村学前教育方面的存在的问题较多。近年来,农村教育作为农村发展的重要基础部分受到高度重视。但是,学前教育并不属于农村义务教育的范畴,处在一种边缘化和被忽视的尴尬境地,农村学前教育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将主要介绍目前关于我国农村学前教育问题的相关研究,综述相关的文献。

一、我国农村学前教育面临的问题综述

1.农村学前教育机构的数量少,覆盖面不够;

在我国,学前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的范畴,农村学前教育机构的设立一般缺乏资金、师资等各方面的支持,因此,农村学前教育机构存在数量少、覆盖面窄等问题。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出生人口分别为1702,1647,1599万,2001―20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分别为62.3%,60.9%,59.47%.由此可以计算2001―年农村出生人口大约分别为1060,1003,95l万,而作为三者之和,即应该接受学前三年教育的农村幼儿合计大约为3014万。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我国农村幼儿园为64719所。班数(含学前班)为395172个,在园(班)幼儿为10478419人(但柳松,)。有数据明显看出,农村幼儿园等学前教育机构的数量不足,不能满足当前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要求。辽宁省教育研究院的一项调查也说明了类似的问题,调查显示,该地区农村幼儿园覆盖率仅为29%,仍有23.1%的乡镇没有设立中心幼儿园。村幼儿园(班)的布局和数量远不能满足幼儿就近入园的需要(罗英智,李卓,2010)。

2.农村学前教育举办主体的困境;

目前,我国农村地区学前教育的举办一般是校办、民办为主,公立幼儿园较少。校办的方式即在当地的小学附设学前班,对即将进入小学学习的儿童进行启蒙教育。(教学论文 )这种方式一般存在没有专门、专业师资、经费的支持,教育的质量没有保证的问题。根据辽宁省教育研究院的调查,在调查地区公立幼儿园仅占6.9%,校办30.2%,民办48.3%(罗英智,李卓,2010)。大量校办、民办学前教育存在,但却而不能提供高质量的学前教育服务,而公立的学前教育又未能及时的兴办。我国农村学前教育实行村镇两级共同负责,村级负责兴办,镇进行管理。但是因为财力不足,这两级难以承担农村学前教育的责任。并且,学前教育虽是基础教育,但不属义务教育范畴,村镇两级并不负有学前教育上的法定责任(周芬芬,)。

3.农村学前教育经费缺乏;

农村学前教育的经费一半来自村镇两级,但是税费改革后,农村不再收取“三提五统”,农村学前教育没有了有限的经费来源。并且,在我国学前教育经费一直未列入各级教育经费财政预算(罗英智,李卓,2010)。1994年我国实行分分税制改革后,中央财政将税收大头拿去,却并未收回学前教育的责任(周芬芬,2006)。农村地区地方财政本来就紧张,保障地方义务教育尚且吃力,更没有财力去兴办学前教育了。

4.农村幼师的师资、待遇、素质等问题;

农村学前教育一般是民办或校办的方式,这样学前教育的师资就没法得到保障。在校班的学前班当中,学前教育的老师一般由小学老师代理,并没有专门幼师负责学前教育。民办学前教育则是为了追求利益,不去请具有专业资质、高水平的幼师(窦颖,2010)。同时在师资方面还存在专业师资缺乏,师资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李晓菲,)。学前教育不在义务教育的范围以内,缺乏经费支持,幼师的待遇缺乏保障。民办的幼儿园更是没有能力给幼师提供较好的待遇甚至是不愿提供较好的待遇。没有好的待遇、稳定的编制,自然也就不能吸引好的幼师资源服务于农村的学前教育(李英智,李卓,2009;窦颖,2009;唐婷婷,2010;李晓菲,2009;但柳松,2010)。

5.农村学前教育的观念意识方面的问题;

目前,农村地区对学前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教育观念比较落后。多由不具备幼教资质的人员从事学前教育,家长对孩子学前教育成果的检验也仅仅局限于数数、识字等。幼教的理念方式落后,不符合科学的幼教方法,不能有效帮助儿童智力的开发。家长也没有较好的幼教意识,不注重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忽视了家庭教育作为孩子学前教育重要一部分的存在(窦颖,2009;唐婷婷,2010)。

6.农村学前教育管理中的问题;

农村学前教育存在诸多的问题,其中一部分就是管理上的问题。作为农村学前教育机构,很多都不具备科学管理的条件。没有专业的幼教管理人才,也没有建立起适合的管理制度。随着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重视学前教育,农村学前教育的管理水平、办园条件、服务水准已不能满足需要。同时,对幼儿教师的管理也不够规范。农村幼师数量较少,被重视程度较低,也没有形成一套管理体系。这样对幼师的管理就缺乏针对性、实效性。既不能有效的约束、监督幼师的工作,也不能充分的激励他们爱岗敬业,调动其积极性(罗英智,李卓,2010;李晓菲,2009)。

7.农村基础教育改革对学前教育的冲击。

从起,国家提出在农村进行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进行农村学校的布局调整。随后,农村地区就开始了“撤点并校”,这使得很大一部分依附小学存在的学前教育被迫中止(周芬芬,2006)。同时,农村学前教育的民办形式又未有较好的发展,来填补这一空缺,就对农村学前教育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二、解决农村学前教育问题的'对策综述

1.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大力发展公立学前教育;

解决农村学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投入是关键。国家要加大农村学前教育的支持,扩大资金投入,建立起公立的农村学前教育机构,以解决目前农村学前教育的问题。学前教育属于公共产品的范畴,政府应该逐步推行免费的学前教育,减轻农村居民的教育支出负担(唐婷婷,2010;罗英智,李卓,2010)。

2.建立健全农村学前教育管理监督机制;

在管理体制方面,可以推行“省统筹,县为主,县乡共管”的机制。要充分重视学前教育的农村基础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省一级要为全身农村学前教育制定发展规划,县一级要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农村的学前教育,县乡两级要共同承担管理监督的职能(罗英智,李卓,2010;窦颖,2010;唐婷婷,2010)。

3.合理规划,扩增农村学前教育机构;

对于农村学前教育机构的建设、开办,要进行科学的、合理的设计和规划。要充分结合儿童的特点,建立专业的农村学前教育机构。要逐步扩增农村学前教育机构的数量,扩大覆盖范围,以满足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需求(罗英智,李卓,2010;但柳松,2010)。

4.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幼儿教师队伍;

解决农村学前教育问题,师资问题十分的重要,建立其一支高素质的幼师队伍,并提供良好的工资福利待遇,吸引鼓励幼师到农村服务。加强对幼师的培训,提高其工作水平,完善幼师管理机制,有效的监督、激励幼师的工作(罗英智,李卓,2010;窦颖,2010;李晓菲,2009;但柳松,2010)。

5.实行幼小合办的模式。

基于农村学前教育依附于小学教育存在的现实,可以实行有效合办的模式。一方面,可以依托小学的教学资源,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前教育与义务教育的衔接,并且这一模式在农村地区具有较多的实践经验(周芬芬,2006)。

三、国外学前教育的问题及对策参照

在主要的发达国家,学前教育机构的举办方式也是多种多样,并不追求规模与效益。在法国、德国及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一方面积极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办理幼儿教育事业,另一方面,也注重增加国家对幼儿教育的投资;在办理方法上灵活多样,德国的“家长自办幼儿园”、英国的“学前游戏小组”、法国的“微型托儿所”等,美国的幼儿园办法更是多种多样,总之,世界各发达国家在学前教育办法方面并不寻求统一的规模,而是以各自的特色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国外学前教育机构也存在着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和城乡差别,各国也在致力于改变农村学前教育发展落后的现象。最有影响的是美国的《开端教育计划》。该计划旨在向贫困家庭的3至5岁儿童(以3、4岁为主)与残疾幼儿免费提供学前教育、营养与保健。韩国近年来也在农村幼儿教育方面加大投资,由政府出资在农村办理农村幼儿园和公立幼儿园,发展农村幼儿教育事业。美国的农村学前教育水平低于全国水平,学前教育资源向城市倾斜,针对这些问题,美国发起了农村学校运动,补助弱势儿童。我们应当借鉴国外经验,发展我国农村学前事业(周芬芬,2006;李秀芳,曹能秀,2010)。

四、目前我国针对农村学前教育问题的政策走势展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提出要“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组织实施“推进农村学前教育”重大项目,开展改革试点,这对全面促进我国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规划纲要》提出要,努力提高农村学前教育的普及水平,建立资助政策体系,着力保证留守儿童和贫困家庭儿童入园,多种形式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支持贫困地区发展学前教育,并把农村学前教育纳入了新农村建设规划(霍力岩,余海军,2010;刘占兰,2010)。

五、文献评述总结

关于农村学前教育问题的既有研究较多,一般都按照探究问题到提出措施的研究思路进行。这些研究一般都有不同的侧重,但较少有人进行系统的全面的研究,形成权威的研究观点。已经形成的某些观点关于简单化,没有找出问题的关键。大部分的研究都没能依托有效的调查而进行,缺乏数据资料的支撑。同时,由于缺乏实地调查研究,也就没有更深入的、细微的问题的研究。缺乏调查的研究大多只找到问题产生的表面原因,无法分析到本质问题,只是对现象的感性认知,而不能进行理性的、有说服力的研究。总而言之,目前的研究已经较全面的概括了农村学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但是其中更深入、细致的问题仍需通过实地调查进行探究。对问题的分析需要运用科学的调查研究方法,简单的感性的观点是缺乏说服力的。不但要提出研究观点,还要有科学的研究方法和丰富的调查数据的支撑。

参考文献:

[1].罗英智,李卓,当前农村学前教育发展问题及其应对策略,学前教育研究,第10期;

[2].窦颖,关于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百花园地,2010.9;

[3].唐婷婷,农村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今日南国,20第4期;

[4].李晓菲,农村学前教育师资的问题与研究,师德师资,2009.6中旬刊;

[5].但柳松,普及农村学前教育:挑战、机遇与策略,继续教育研究,2010年第3期;

[6].周芬芬,西部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困境与出路,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6.12;

[7].李秀芳,曹能秀,美国农村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0年第3期;

[8].霍力岩,余海军,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看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0年第10期;

[9].刘占兰,农村学前教育是未来十年发展的重点――《规划纲要》确定普及学前教育的重点与难点,学前教育研究,2010年第12期

[10].王雁,城乡二元结构与农村学前教育,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第4期。

篇7:文献综述

1.国外的研究现状

国外的自学方法很多。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程序学习法... ...,程序学习使学习变得相对容易,有利于学生自学。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所创设的试误学习法... ...,它主要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还有超级学习法,查、问、读、记、复习法、暗示法等。

2.国内的研究状况

我国古代就非常重视自学方法的研究,有“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 ...,我国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主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卢仲衡同志首先提出“自学辅导教学法”... ...,这种方法的主要优点在于... ...,魏书生的语文教学主张通过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来提高学习效率... ...

以上国内外的研究经验为我们的课题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从文献综述范文2看,该课题综述列举了国内外有代表性的专家、学者关于自学方法方面的论述和做法,并对部分内容的优点进行了概述。在选好了大的研究方向后,在确定具体的研究课题之前,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了解有关研究情况,有助于研究者通过比较、分析,根据研究的可行性、研究者的兴趣和能力等方面限定研究内容,确定课题的研究范围,更好地驾驭和把握课题。但是,文献综述对每位专家、学者所持理论和做法的优点与不足所进行的批判性分析与评论不够,特别是缺少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综合提炼与分析。

二、文献综述要文字简洁,尽量避免大量引用原文,要用自己的语言把作者的观点说清楚,从原始文献中得出一般性结论。

文献综述的目的是通过深入分析过去和现在的研究成果,指出目前的研究状态、应该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并依据有关科学理论、结合具体的研究条件和实际需要,对各种研究成果进行评论,提出自己的观点、意见和建议。应当指出的是,文献综述不是对以往研究成果的简单介绍与罗列,而是经过作者精心阅读后,系统总结某一研究领域在某一阶段的进展情况,并结合本国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提出自己见解的一种科研工作。

三、文献综述不是资料库,要紧紧围绕课题研究的“问题”,确保所述的已有研究成果与本课题研究直接相关,其内容是围绕课题紧密组织在一起,既能系统全面地反映研究对象的历史、现状和趋势,又能反映研究内容的各个方面。

篇8: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题目

作者 西北x大学x学院20xx级班

二零xx年三月

摘要 小四号字行间距20磅

前言 小四号字行间距20磅

正文 小四号字行间距20磅

总结 小四号字行间距20磅

一、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的书写格式

【字体】中文:五号字,宋体, 英文:times new roman 10.5号字体(相当于五号字);

【行距】1.25倍行距;

【段落】顶格写,无首行缩进,也无左缩进;

【序号】用“[1]”这种格式,序号后空一个字符;

【标注顺序】按照人名的字母顺序标注

【标点符号】中文使用中文状态下标点符号,英文使用英文状态下标点符号,切忌混用。

【数量】15个(含15个)以上,其中至少3个英文参考文献。(中英文参考文献需分别列出)

下面分类列出各种参考文献的著录方法

(一)专著的著录格式

[1] 孙家广、杨长青:《计算机图形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2] 张为民主编:《21世纪的国际商务》,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版。

[3] M·Skolink, Radar handbook, New York: McGraw-Hill Press, 1995, pp.26~28.

[4] 布兰查德、费希尔:《宏观经济学:高级教程》,刘树成、沈利生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附注: 专著的一般顺序为:作者名,书名,地址,出版社,出版年份,页码。

1、页码不作要求,如果有的话也可以写上

2、标点符号都按照以上示例;如果有两个作者以上的,作者之间用顿号;出版社和出版年份之间不加标点符号;作者名和地名后用冒号,其他中间一般用逗号,句末加句号;如果图书上只有主编人的,如第二个,需要在人名后加主编两字。

3、英文的作者名需要大写的字母要大写,作者后面用逗号,地址后面用冒号,书名用斜体并加粗;英文的就应该用英文格式的标点符号。按照上面第三个参考文献的格式写。

4、如果为译著,请参照示例[4] 格式调整。

(二)期刊的著录格式

[5] 李旭东、宗光华、毕树生等:“海关监察系统的研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第3期。

[6] Samuel P•Huntington,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Foreign Affairs, l993 (3), pp.23-24.

附注:

1、注意文章名用引号,后面的期刊名(或图书名)用书名号。

2、英文的格式:文章名用引号,无需斜体;后面的期刊名(或书名)加粗斜体。

(三)报纸的著录格式

[7] 李林:“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人民日报,203月20日,第2版。

[8] Samuel P•Huntington,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New York Times, July 9, 1984.

附注:

1、报纸名不加符号,文章名仍加引号。但是报纸一定要把日期加上。

(四)论文集的著录格式

[9] 张佐光:“多相混杂纤维复合材料拉伸行为分析”,见张为民主编:《第九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版。

[10] R Odoni, “The flow management problem in air traffic control”, In: Smith Gorge ,eds. Flow Control of Congested Networks, Berlin: Springer Publishing House, 1987, p.269.

(五)电子文献的著录格式

[11] 陈浩元:“著录文后参考文献的规则及注意事项”, (阅读时间:年2月22日).

附注:电子文献的格式如上,一定要把具体的网址和阅读时间标注出来。

(六)法律条文

法律一般不列入参考文献,但是如果在文章中引用或者需要解释的可以在脚注中标注,标注就必须标注具体。

参考文献的核对

(1)参考文献格式是否合乎上述要求?著录项目是否齐全,有无缺项?排列是否符合规定?

(2)正文引文与参考文献表是否对应?

(3)外文应大写的字母是否按规定大写?外国人名是否合乎规范?文章名是否加了引 号?,书名、刊物名是否用了斜体?

(4)标点符号是否合乎标准规定?

二、脚 注

脚注整体格式

【字体】中文:小五,宋体, 英文:times new roman 9号字体;

【行距】单倍行距;

【段落】顶格写,无首行缩进,也无左缩进;

【序号】用“①”这种格式,序号后空一个字符;

【页码】中文:第х-х页,如第16-17页。 英文:pp.х~х,如pp.5~8, 单页用pх,如p19.

【标点符号】中文使用中文状态下标点符号,英文使用英文状态下标点符号,切忌混用。

【数量要求】10(含10个)以上

具体详细的标注方法同参考文献,但是必须标注出具体的页码。如:

①高培勇、崔军编著:《公共部门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第43-44页。

② Linda S Beltran, “Reverse logistics: Current trends and practices in the commercial world.”Logistics Spectrum, 2019, Vol.36 (3): pp4~8.

篇9:文献综述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国际心理卫生协会强调“健康的定义... ...”

心理健康运动的发起人是美国的C.比尔斯。... ...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强调“自我实现”;费勒姆提出了“新人型理论”;奥尔特提出了“成熟者的理论”... ...

美国是最早开设心理辅导的国家,... ...将“心理辅导”定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 ...,前苏联教育部1984年颁布“苏联普通学校心理辅导条例”;日本也积极从美国引进心理辅导... ...

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在个别地区、个别学校起步了... ...,中小学真正起步是在9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在全国进行大规模的调查,并于 6 月 7 日公布了结果,引起了国人特别是教育界的震动... ...

1988年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1989年12月2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儿童权益公约》,... ... 199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 ...”1910月国家教委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的通知中再一次强调了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该说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到中期,上海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走在了全国前列,1994年上海教委出台了关于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文件,并出版了有关教材。但他们把绝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城市学生身上。与此同时北京市西城区成了“心育中心”丁榕老师一马当先做了许多工作,但仍是把精力放在了城市学生身上。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在生活、学习等条件上都存在着较大差异,在心理健康水平上也存在着较大不同,但至今没有人提出农村中小学心理教育的途径与方法的成型经验。因此农村中小学心理教育的途径与方法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从文献综述范文3中可以看出,课题组成员翻阅了大量资料。但是,就“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和方法”的综述不多;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心理健康差异的分析也不多。“农村”的特点不清,“方法途径”不知道新不新。这样会给后面的研究方向和设计带来麻烦。

四、文献综述的综述要全面、准确、客观,用于评论的观点、论据最好来自一次文献,尽量避免使用别人对原始文献的解释或综述。

篇10:近年来我国地方文献研究综述

摘要 本文对近年来我国地方文献研究领域156篇论文进行了内容分析和概括,总结并评述了近年来地方文献研究的重点以及理论研究和业务工作研究的内容,同时对未来地方文献研究进行了展望。

地方文献是一种比较全面地反映地方自然、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各方面情况的文献资源。地方文献研究包括地方文献理论研究和地方文献业务工作研究两部分。从1949年到1989年,有关地方文献研究的论文总量为105篇[1];笔者查阅从1990年到1995年间国内四十余种期刊,统计出近年来地方文献研究论文总量为156篇[2],超过了前四十年总和,这些文章对地方文献工作近年来的新情况,新经验作了总结,也提出了我们今后工作中必须在理论和业务上重视和加强的新问题,为我们以后的研究和实践作了很好的指引。

相关专题 学术研讨会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