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开放式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不问世事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不问世事”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对开放式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共17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篇1:对开放式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音乐回归自然

音乐创作的素材来源于生活,它是人们生活的情感体现。而孩子们最自然的学习、最容易理解和掌握的东西,都是从他们所熟悉的环境、生活中获得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需要,实现教师、学生、教材、教具、教学环境与生活的多方面联系,让音乐回归生活、回归自然。

如在一年级《小雨沙沙》一课的教学中,我先给学生呈示一组自然界的音响(细雨声、大雨声、雨滴声等),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美丽的自然界中。通过一段表现小朋友在雨中嬉戏、玩耍音乐的欣赏,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构架起学生音乐学习与生活的联系。再通过听一段富有雨中情趣的音乐(节奏)片段,让学生听着音乐、和着节奏去自由表演,通过身体的运动、表现,使得音乐成为看得见的身体活动。同时在即兴创作表演过程中让学生感受雨中“玩耍”的乐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与生活经验建立了联系,与音乐融为一体,在主动地探寻、领悟、体验音乐作品的美的同时,也学习了音乐的基本知识与音乐技能。

二、让音乐融入活动

要让儿童要亲自参与活动,在各项活动中去感受音乐、学习音乐、创造音乐。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要优化音乐活动的设计,以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提供他们探究问题的机会,让他们大胆参与,自主活动。

如设计让学生根据诗歌《春晓》的意境探索音乐这样一个环节,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利用身边的乐器或其他物品探索音响,诠释了诗歌《春晓》的意境,同时通过分组表现特定的音乐情景来再现诗歌内容,理解了音

篇2:对开放式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对开放式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开放式课堂教学,是针对过去“封闭性”教学而言,即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减少“指令性”的成份,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多角度、多方面地探求和运用知识,以充分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提升学生的心理品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以下几种现象引起了我的思考。一、教师“善意”的暗示是否多多益善?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总是希望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去想、去说,不断进行提醒、暗示。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于是教师抱怨自己倒霉,学生也感到自卑。这样,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也很厌烦。事实上,结果的获取并非重要,关键是要让学生学到方法,悟出道理,提高能力。教师的思维不能替代学生的思维,个别学生的思维可能超越教师,出现新颖而奇特的想法。因此,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倡导“思维无禁区”。少些“善意”提示,多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时空,从而让学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长度单位”时,放手让学生参与讨论:“怎样测量从家到学校的路程?”几分钟后,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先测量一分钟走多远,我每天从家到学校走15分钟,就可以算出家到学校的路程。”有的说:“如果他在路上玩的话,15分钟就不准确了。”有的说:“我走两步是一米,数一数从家里到学校走多少步,就可以算出结果”……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思维非常活跃,既提出了有关的数学问题又结合生活实际考虑到安全问题。创造需要的是心灵的自然放松,任何压抑、干扰、胆怯和拘谨都会冷却创造的温床、窒息创造之芽。试想,如果教师事先进行暗示,学生能想出这么多的方法吗?敢大胆地评价别人的想法吗?二、“开放学习”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智商吗?开放的课堂强调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让学生拥有学习的自主权、选择权和知情权,从而诱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非智力因素,开启学生的智力,使智商和情商产生和谐共振。积极的情感体验,既能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并使学习目标获得最大可能的实现,又能让学受到良好的情感教育从而影响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因此,我们要特别关注学生被激发起的求知冲动以及平衡这种冲动的欲望满足的成功体验。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学习封闭在“知”与“不知”的动态平衡上,而要开放到整个个体充分活动的“问题”与“解决”的'空间上,使他们在一次次的问题解决过程中获得一次次积极的情感体验。例如二年级数学第四册练习里有这样一道题:“50个同学去划船,有下面两种船,大船坐6人,每条租金8元,小船坐4人,每条租金6元,请你设计几个租金方案,哪一个方案比较合理?”学生在解答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设计出多种方案。哪一个方案更合理?大多数学生觉得应该从价钱方面考虑,找出最佳方案;也有的学生认为只要坐得舒服,价钱贵一点无所谓;还有的学生提出既要少花钱又要办好事……通过对上述生活问题的思考、观察、假设、探索与尝试解决,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智商和情商相得益彰,从而增强了学习教学的兴趣和信心,提高了数学素养。三、学生的“自由”就是课堂的“开放”吗?有的教师认为,“开放式学习”就是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学生可以随意选择自己喜欢的坐姿、采用自己喜欢的算法,教师或同伴不能否定学生的想法,否则就是伤害学生自尊心……一位老师在教学“两位数加三位数的进位加法”的教改汇报课上,出示算式:97+129=  356+87=;大部分学生很快做完了,可是有两个学生做得很慢。我走近一看:原来他们正扳着手指计算这两道题。下课后,我和授课的老师交流,原来这位老师很早就发现这两个孩子喜欢扳手指做计算题。“你采取过哪些措施吗?”而他去振振有词地说:《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鼓励算法多样化”,既然允许算法多样化,学生就可以选择他喜欢的做法,这既是学生的自由,又体现了课堂的开放。这位同仁的话让我深思:学生的这种“自由”就是所谓的课堂的“开放”吗?如果“扳手指计算”也是一种算法的话,那么教师就更应该让学生学会“多中选优,择优而用”。提倡算法多样化,不论是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还是给学生提供开放的时空,都应该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条件下让学生真正获得发展。否则就违背了“开放式教学”的初衷,变成“放任自流”。四、“学会了”是“开放学习”中评价的全部吗?《教学课程标准》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例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学生采取“一个三角形剪拼、两个三角形拼、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等方法,把三角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进而自主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应该说整个课堂教学是开放的,可是教师的评价语言只限于单一的“你真聪明”“你真会”来自教师的最后一问:“这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这种自我评价只关注了学生的知识技能掌握情况,而忽略了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如果教师这样问:“这节课你最高兴的一刻是什么时候?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你想对老师说什么?想对同学说什么?想给谁提出建议?”并将这种评价理念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与结果进行自我观察与评价,便有利于学生发现自己的闪光点,让每个学生在评价中受到鼓舞,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从而明确努力的方向,激励自己不断进取,走向成功。“以学生为本,以发展为本”。每个学生都蕴含着无穷的、令人意想不到的智慧。开放式课堂教学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全面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已有经验,并注每一个学生的不同需要,为每个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和充足的思考时间,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去实践、体验、创造,主动获取知识,并学会学习。总之,在教学中,我们要以《课程标准》的精神为指导,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教师创造性的劳动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让其个性品质得到全面发展。

篇3:对开放式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对开放式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开放式课堂教学,是针对过去“封闭性”教学而言,即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减少“指令性”的成份,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多角度、多方面地探求和运用知识,以充分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提升学生的心理品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以下几种现象引起了我的思考。一、教师“善意”的暗示是否多多益善?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总是希望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去想、去说,不断进行提醒、暗示。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于是教师抱怨自己倒霉,学生也感到自卑。这样,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也很厌烦。事实上,结果的获取并非重要,关键是要让学生学到方法,悟出道理,提高能力。教师的思维不能替代学生的思维,个别学生的思维可能超越教师,出现新颖而奇特的想法。因此,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倡导“思维无禁区”。少些“善意”提示,多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时空,从而让学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长度单位”时,放手让学生参与讨论:“怎样测量从家到学校的路程?”几分钟后,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先测量一分钟走多远,我每天从家到学校走15分钟,就可以算出家到学校的路程。”有的说:“如果他在路上玩的话,15分钟就不准确了。”有的说:“我走两步是一米,数一数从家里到学校走多少步,就可以算出结果”……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思维非常活跃,既提出了有关的数学问题又结合生活实际考虑到安全问题。创造需要的是心灵的自然放松,任何压抑、干扰、胆怯和拘谨都会冷却创造的温床、窒息创造之芽。试想,如果教师事先进行暗示,学生能想出这么多的方法吗?敢大胆地评价别人的想法吗?二、“开放学习”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智商吗?开放的课堂强调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让学生拥有学习的自主权、选择权和知情权,从而诱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非智力因素,开启学生的智力,使智商和情商产生和谐共振。积极的情感体验,既能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并使学习目标获得最大可能的实现,又能让学受到良好的情感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从而影响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因此,我们要特别关注学生被激发起的求知冲动以及平衡这种冲动的欲望满足的成功体验。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学习封闭在“知”与“不知”的动态平衡上,而要开放到整个个体充分活动的“问题”与“解决”的空间上,使他们在一次次的问题解决过程中获得一次次积极的情感体验。例如二年级数学第四册练习里有这样一道题:“50个同学去划船,有下面两种船,大船坐6人,每条租金8元,小船坐4人,每条租金6元,请你设计几个租金方案,哪一个方案比较合理?”学生在解答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设计出多种方案。哪一个方案更合理?大多数学生觉得应该从价钱方面考虑,找出最佳方案;也有的.学生认为只要坐得舒服,价钱贵一点无所谓;还有的学生提出既要少花钱又要办好事……通过对上述生活问题的思考、观察、假设、探索与尝试解决,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智商和情商相得益彰,从而增强了学习教学的兴趣和信心,提高了数学素养。三、学生的“自由”就是课堂的“开放”吗?有的教师认为,“开放式学习”就是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学生可以随意选择自己喜欢的坐姿、采用自己喜欢的算法,教师或同伴不能否定学生的想法,否则就是伤害学生自尊心……一位老师在教学“两位数加三位数的进位加法”的教改汇报课上,出示算式:97+129=  356+87=;大部分学生很快做完了,可是有两个学生做得很慢。我走近一看:原来他们正扳着手指计算这两道题。下课后,我和授课的老师交流,原来这位老师很早就发现这两个孩子喜欢扳手指做计算题。“你采取过哪些措施吗?”而他去振振有词

[1] [2]

篇4: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中最根本的要素,它的有效性如何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质量.主要围绕有效课堂教学阐述必须解决的'3个问题:正确定位目标,解决教什么的问题;优化教学设计,活用教学方法;凸显学生主体,关注生命成长,引导学生主动地学.

作 者:周凤 张兴峰 Zhou Feng Zhang Xingfeng  作者单位:周凤,Zhou Feng(章丘市第一职业中专,山东章丘,250200)

张兴峰,Zhang Xingfeng(章丘第二实验中学,山东章丘,250200)

刊 名: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AL TECHNIQUE & EQUIPMENT 年,卷(期): “”(12) 分类号:G424.21 关键词:有效课堂教学   定位目标   活用教学方法   凸显学生主体  

篇5:对英语课堂教学的一点思考

对英语课堂教学的一点思考

本文论述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担任着各种各样的角色,如传授者、组织者、参与者和创造者.此外作者还就英语课堂教学中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和解决办法进行了论述.

作 者:张静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外语学院,安徽,合肥,230059 刊 名: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 “”(1) 分类号:H3 关键词:英语课堂教学   角色   潜在问题  

篇6:对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思考

如何做好高中化学的课堂教学直接关乎着高中化学教学效益的提升。笔者多年从事高中化学教学工作,并且在日常教学中注意将自身的体验和经验进行积累。下面,笔者就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以氧化还原反应的课堂教学为例进行教学论述,谈谈笔者对高中化学教学有效性的一些思考。

一、课前准备要充分

我们常说:“不打无准备之仗。”在教学实施中也是这一道理。任何一堂课的实施都需要在课前有一个充分的准备,这样才能够为教学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做好充分的准备,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更是如此。因此,笔者认为要上好一堂高中化学课,提升高中化学教学有效性就首先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这一准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教师在课前的教学备课要明确目标,一个是学生要及时地对有关的知识点进行预习。教师的`备课是为了更好地实施教学,学生的预习是为了在课堂学习之中更好地融入课堂之中。因此,这两者缺一不可,下面笔者就以学生预习氧化还原反应为例进行论述。

预习其实就是在课程开始之前就对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预设性的学习,借助这个过程学生可以很好地了解教学的内容,教学的目标,并且还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明白该部分的教学内容中会涉及到的重要考点。因此,笔者认为在预习这一环节中,教师一定要充分地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从而让学生更好地开展预习学习。

教学实施:

教师在预习环节可以让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这个部分的考纲包含有:

1掌握化学反应的几种基本类型。

2理解氧化还原反应,了解氧化剂、还原剂等概念、含义。

3掌握常见的几种反应。

4学会判断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以及数目。

此外,在预习阶段教师还可以预先将该部分一些重要知识点指出来,如: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的判断,计算电子转移的数目,学会判断反应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等。

教学反思:

通过在课前准备阶段的这种预习,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更好地了解氧化还原反应这个部分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这样在预习之中学生就能够有方向地进行学习,从而更好地进入到课堂学习的环节之中。

二、课堂教学巧设计

课前的准备为课堂教学的开展奠定了基础,但是课堂教学这一环节依然值得重视。所以,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笔者认为一定要注意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巧妙地借助设计来更好地实施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巧设计主要是指要设计出教学情境,要借助多媒体设备设计出声、像、形兼具的课件来辅助教学。下面笔者就以创设情境来引出还原剂、氧化剂的教学为例进行论述。

教学案例:

教师问:在初中阶段,大家学过哪些基本的反应类型?

学生1:分解反应、化合反应。

学生2: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教师指着多媒体中出现的一个化学反应方程式,问:Fe2O3+3CO■2Fe+3CO2,这个反应是什么反应类型?

学生讨论,发现该反应并不属于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中的任何一种反应,于是断定在化学之中还存在别的反应类型。

教师又问:那么大家再根据这个化学反应方程式的特点结合初中的学习来分析这个化学反应方程式具有什么特点?

学生3:都有氧这个元素的存在,如C+O2■CO2,CuO+H2■Cu+H2O。

教师问:那么,这是氧化反应还是还原反应呢?

学生讨论,两者皆有,且有得氧就一定有失氧。

最后,讨论得出结论:一个化学反应中有得氧必有失氧,有失氧必有得氧,得氧为氧化反应,失氧为还原反应。得氧的物质是还原剂,失氧的物质叫氧化剂。

教学反思: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一步步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并且创设出这样的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参与其中,和教师、同学进行交流、讨论并最终得出氧化剂、还原剂的定义。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之中,还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多种方式开展课后复习

任何的一个教学过程都分为三个基本步骤――预习、学习、复习。高中化学的学习也一样离不开复习环节的实施。

通过复习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所学的内容进行一个简单的梳理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形成相关的知识结构和脉络体系。同时,教师还可以借助习题的训练来帮助学生巩固提高所学知识,发现自身学习之中的盲点,从而更好地巩固学习所学知识,并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实施:

在完成了《氧化还原反应》这个部分的学习之后,复习可以这样进行:

1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所学知识:该部分的内容主要包含了用化合价的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能够根据化合价的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来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方法;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2教师出题学生做:找出反应中的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如CuO+CO■Cu+CO2;CO2+C■2CO

教学反思:

通过这样两种方式开展复习,学生就可以分别从理论的层面和训练的层面对氧化还原反应部分的知识深化认识和了解。教学的效果将得到巩固,化学教学的课堂效率也将得到提高。

四、小结

高中化学的课堂教学实施方法探究是一个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的问题,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在上文中,笔者所言只是自身的一些浅见,希望对别的教师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余泓遐。上好一堂课要切实解决的几个问题――新课程高中化学教学例谈,化学教育[J]。20xx年第4期

[2]祝莹。利用演示实验搞好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数理化・学研版[J]。20xx年第3期

[3]吴兴怀。高中化学有效课堂教学探微,中学生数理化・学研版[J]。20xx年第4期

篇7:探索“开放式”的语文课堂教学

探索“开放式”的语文课堂教学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类社会已进入了新的千年。新时代的学生有许多新的特点,培养适合社会竞争的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是摆在新时代教师面前的历史责任。我作为年轻教师,更应该走在改革、探索的道路上,摸索课堂教学的发展方向。

我深知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过于强调基础知识的传授,基本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人文教育。课堂组织形式过于严密、封闭,约束了学生的思维,禁锢了学生的思想,阻碍了学生的创新,影响了学生自身的发展。因此,,我进行了“开放式”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所谓“开放式 ”语文课堂教学就是改变传统教学的统一模式,打破固定的格局,老师少设一些限制,多给一些自由,使学生在尽可能多的时间内,尽可能大的空间内,发挥人的潜质,获得成功与满足。

一、“开放式”的学习内容

我们所教的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个个有头脑、有思想、有个性。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以他们为主体,根据他们的需要确定教学内容。老师不再提出问题,学生也不再只等待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而是老师以亲切的口吻或商量的语调试问学生:你们想知道什么;你们对那些问题感性趣……?从学生最关注的问题出发,引导学生深入研究课文,理解课文。

如《语言的魅力》一课,在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后,理解课文时,请同学说出他们最想知道的问题。有的提出 :盲老人在木牌上写上“我什么也看不见”为什么没有人给他钱,而诗人在“我什么也看不见”前添上“春天到了,可是”几个字以后给他钱的人多极了?有的提出:语言的魅力是指谁的语言有魅力,魅力在哪儿?怎样才能写出有魅力的语言?根据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导学生读书,讨论,交流,最终问题得到解决,学生获得成功与满足。

以学生的问题做为课堂教学中的主要问题,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存在,提高了他们对事物的积极态度,增强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程度。

在课堂教学中 ,要解放学生的嘴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凡是他们不懂的、不会的都可以提出来,与同学和老师一起探讨。质疑的过程就是学生动脑思考的过程,就是对学生发散思维培养的过程,同时也为学生的创新提供可能。“会提问的学生会学习”也说明了质疑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如《欧阳海舍身救列车》一课,学生在读课文后就提出:课文开头是清风扑面,细雨沾衣,为什么到了课文后就变成了风听了,雨住了,天空搭起了美丽的彩虹?学生能提出这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既体现了学生读书细致能发现问题,又体现了学生能认真动脑思考问题。课堂上对于能发现问题、能提出问题的学生应给予表扬,对于不能发现问题,不能提出问题的学生要不断的启发、指导。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尽量使每个学生成为问题“专家”,从而进行创新活动。

在问题的研究过程中,支持学生异想天开的想法,激发他们的多元思维,肯定他们的新思路、新见解、新观点,不强求一致性,允许多种答案并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的安排一些开放的、没有单一答案的问题,让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研究问题。在充分动脑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和知识经验,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观点,达到互相启发,互相学习的目的。

如《果敢的判断》一课,小泽征尔“经过再三考虑”果敢的作出自己正确的判断。针对“小泽征尔再三考虑了什么“这个问题,学生意见不同。有的认为:小泽征尔在想如果提出乐谱中的错误就可能落榜。有的认为:小泽征尔在想乐谱中的错误是不是评委们特意安排的……。学生把自己置身于整个事件中,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进行换位感受,从多角度来思考问题,各有各的想法。这时候学生像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小知音,又像研究人心理学的大学问家。总之,一个问题的研究,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开发了学生的大脑。使学生有意识的从多角度、多方面思考问题,机智灵活的解决问题。

“开放式”的学习内容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关注了人自身的发展,提高了学生自身的素质。

二、“开放式”学习形式

老师站讲台,学生一人一位的学习形式整齐而有序,但是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影响了学生的主动性,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形式也需“开放式”。比如:小组合作学习,全班自由学习等。改变传统的单行单列,把学生座位摆成四人一组、五人一组、六人一组,摆成方形、圆形、花形……,平时根据男女差异分成几个小组,在授课过程中,还可以根据需要让学生自由结组,结成“问题小组”,即研究相同问题的同学一组;结成“伙伴小组”,即研究问题最为默契的同学一组。让学生在小组中与他人合作学习,说说自己的意见、观点,听听其他同学的意见、观点,集他人之长补给之短。老师作为课堂学习中的重要一员,也参与到学生小组中去,与他们一起思考、讨论、交流。学习形式的.开放,给学生创造了自由活动的空间,营造了宽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获得快乐。

如《参观人民大会堂》一课,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体会人民大会堂各个地方的特点,我把人民大会堂的正门、中央大厅、大礼堂、宴会厅、会议厅分别写在小纸牌上,放在教室事先摆好的桌子上,每一处代表人民大会堂的一个地点,在学生充分读书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参观”,也就是学生自愿到任何一个地方,与那里的同学交流参观的感受。这样一来,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极高,纷纷行动起来,走到教室各个角落,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宛如同学们真的来到了人民大会堂。这节课,学生在自主的意识下,在自由的形式下,在宽松的氛围中,感受到了人民大会堂的雄伟壮丽,感受到了工人阶级的伟大创造力,感受到了北京人的自豪。

“开放式”的学习形式使学生获得了自由,为学生营造了

[1] [2] 下一页

宽松的学习环境,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真正的活起来、动起来,让语文课堂充满了青春活力。同时,增强了学生与人合作学习的意识,提高了与人交往的能力,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性格。

三、“开放式”的学习方法

课堂教学中只是让学生作为应答者,作为练习者,显然是把学生放在了客体的位置上,不利于对人的培养。在教学中,老师灵活多变的运用教学手段,设置多样化的教学情境,采用灵活多样的活动方式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语文课文大多是精选一些文质兼美的名家名作,语言文字中所蕴涵的美可以让学生通过多种方法感悟理解。学生可以用读的方式体会语言文字所蕴涵的深刻内涵,可以用演的方式表现语言文字的神情意韵,可以动手实践,可以配乐演唱,可以着色绘画……。运用多种学习方法学习语文,在特定的环境中学习语文,学生自然其乐融融。

如《一次成功的试验》一课,我找来“瓶子、铅锤”等物品,在学生了解课文后,让学生到前台做试验。学生有滋有味的亲身实践 ,深深体会到在危险时刻,只有大家团结协作,心中有他人,才能摆脱危险,把事情办好。课文中所蕴涵的思想内涵,不用过多的语言,让学生亲身实践一下,其理自明。学习《狐假虎威》一课、《我们的军长》时,让学生演一演,发挥学生的创新才能,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锻炼学生在众人面前表现自我的胆量。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海滨小城〉〉时,让学生根据所描绘的画面想一想、画一画,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学习〈〈我爱故乡的杨梅〉〉时,让学生尝一尝杨梅的味道;学习〈〈琪琪的心事〉〉时,让学生辩一辩,是爷爷爱鸟,还是琪琪爱鸟。不同的课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学习,或是老师指引,或是学生自己选择,都会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开放式”的语文课堂教学以“以人为本”的原则,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使他们逐渐学会求知、学会审美、学会做人……。将“开放式”语文课堂教学研究到底,我想一定会摸索出长此下去,我们所培养出的学生将是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合格人才。

上一页  [1] [2]

篇8:探索“开放式”的语文课堂教学

探索“开放式”的语文课堂教学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类社会已进入了新的千年。新时代的学生有许多新的特点,培养适合社会竞争的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是摆在新时代教师面前的历史责任。我作为年轻教师,更应该走在改革、探索的道路上,摸索课堂教学的发展方向。

我深知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过于强调基础知识的传授,基本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人文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课堂组织形式过于严密、封闭,约束了学生的思维,禁锢了学生的思想,阻碍了学生的创新,影响了学生自身的发展。因此,,我进行了“开放式”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所谓“开放式 ”语文课堂教学就是改变传统教学的统一模式,打破固定的格局,老师少设一些限制,多给一些自由,使学生在尽可能多的时间内,尽可能大的空间内,发挥人的`潜质,获得成功与满足。

一、“开放式”的学习内容

我们所教的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个个有头脑、有思想、有个性。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以他们为主体,根据他们的需要确定教学内容。老师不再提出问题,学生也不再只等待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而是老师以亲切的口吻或商量的语调试问学生:你们想知道什么;你们对那些问题感性趣……?从学生最关注的问题出发,引导学生深入研究课文,理解课文。

如《语言的魅力》一课,在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后,理解课文时,请同学说出他们最想知道的问题。有的提出 :盲老人在木牌上写上“我什么也看不见”为什么没有人给他钱,而诗人在“我什么也看不见”前添上“春天到了,可是”几个字以后给他钱的人多极了?有的提出:语言的魅力是指谁的语言有魅力,魅力在哪儿?怎样才能写出有魅力的语言?根据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导学生读书,讨论,交流,最终问题得到解决,学生获得成功与满足。

以学生的问题做为课堂教学中的主要问题,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存在,提高了他们对事物的积极态度,增强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程度。

在课堂教学中 ,要解放学生的嘴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凡是他们不懂的、不会的都可以提出来,与同学和老师一起探讨。质疑的过程就是学生动脑思考的过程,就是对学生发散思维培养的过程,同时也为学生的创新提供可能。“会提问的学生会学习”也说明了质疑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如《欧阳海舍身救列车》一课,学生在读课文后就提出:课文开头是清风扑面,细雨沾衣,为什么到了课文后就变成了风听了,雨住了,天空搭起了美丽的彩虹?学生能提出这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既体现了学生读书细致能发现问题,又体现了学生能认真动脑思考问题。课堂上对于能发现问题、能提出问题的学生应给予表扬,对于不能发现问题,不能提出问题的学生要不断的启发、指导。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尽量使每个学生成为问题“专家”,从而进行创新活动。

[1] [2]

篇9:对课堂教学评价改革的几点思考

对课堂教学评价改革的几点思考

对课堂教学评价改革的几点思考

一、思考之一

不同的教育价值观就会有不同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从而作出不同的价值判断。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正式启动,在基础教育的价值取向上,重心发生了转移,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日渐上升为最重要的教育目标。然而,估且不论在短期内当前教师群体的教育教学思想、观念还不能彻底转变到符合课程改革理念的程度,就拿对课堂教学起着导向性作用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来说,我们的评价现状不容乐观,存在着暂时回避倾向,没有及时明确提出一个有建设性、主导性的意见来,那么在实际操作中,依然有很大一部分人在很大程度上沿袭着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本位的老路子。这种评价不仅已经丧失了对课堂教学改革的导向与激励功能,在某种程度可以说已经成为改革的严重障碍与阻力。因此,重建新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已刻不容缓。

二、思考之二

新的课堂教学评价的核心应该是促进师交往互动、共同发展,而不是为了区分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之高下,更不能是为了管理意义上的需要。新的课堂教学评价应该是诊断性的、形成性的;要能在评价的过程中为教师的课堂教学献言献策,帮助教师改进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能力;要给予教师应有的安全感与自尊。我认为,这几点,对于构建新型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一些不成熟的建议

那么究竟应该从哪几方面,以怎样的方式去评价课堂教学呢?

课堂上学生学什么、怎么学,与之密切关联的教师教什么、怎么教,是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内容。其实,这就决定了评价的着眼点。换言之,即学生学习的状态、接受知识的形态与教师教学的行为。其中,学生的学习状态应当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聚焦点,由此为出发点,去审视其他两个方面的利弊与得失。

(一)、评价内容及标准:

1.学生的学习状态

(1)参与状态。观察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学习全过程;看是否有些学生能对同学的学习有所帮助、启发。

(2)交往状态。一看课堂上是否有多边、丰富多样的信息联系与信息反馈;二看课堂上的人际交往是否有良好的合作氛围。

(3)思维状态。一看学生是否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见解;二看所提问题与发表的见解是否有挑战性与独创性。

(4)情绪状态。一看学生是否有适度的紧张感和愉悦感;二看学生能否自我控制与调节学习情感。

(5)生成状态。一看学生是否都各尽所能,并学有所得,感到踏实和满足;二看学生是否对后继的学习更有信心,感到轻松。

2.知识的形态

(1)基本性。一看是否揭示了以某一内容为基础知识结构本身的逻辑规律性,二看是否为学生主动探索新知提供了必要的生长点。

(2)基础性。这主要是从学生的认识与经验的背景去看学生所接受的知识是否能与学生已有的观念、经验乃至整个精神世界相互作用,从而使学习变得更有意义。

(3)过程性。主要是看是否有学生充分的观察、操作与独立思考的活动或机会,进而通过学生群体的讲座与交流获得理解与体验。

(4)策略性。看学生是否获得关于怎样学习、怎样记忆、怎样思维的一般方法的经历与感悟,从而增强自我意识与自我监控的能力。

(5)实践性。看所接受的知识是否具有应用价值,从而能够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3.教学行为

(1)组织能力。它包括教材的组织能力、语言的组织能力、教学活动的组织能力,核心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能力,即一般意义上的驾驭课堂活动的能力。

(2)注意中心。看教师在课堂的注意中心能否从自己的思想或教案转移到全班学生的思维上去。

(3)教学机制。看教师是否具备敏捷快速地捕捉教学过程中各种信息的能力,是否能灵活果断地采取有效措施,推动教学发展的进程。

(4)教学态度。看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是否能够充分地尊重与信任学生,是否有对学生一生发展负责的态度,是否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表现出应有的热情与宽容,是否能保护和鼓励学生的好奇心,是否对学生表现 出来的独特性与创造性能给予应有的赞赏,而不论学生的这种表现出现在教师的什么心境下。

(三)评价机制

1.教师的自我评价与课后反思。要确立授课教师在课堂教学评价过程中的应有地位,要把教师课后自评与反思作为评价的基本形式之一,确定下来。

2.不搞分数量化,不刻意求全,要充分肯定其成功之处,要以提建议的角度去对待其不足。

3.对他人的教学实施评价者要切实转变自身观念,要跟上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要摆正心态,做到坦诚、公正、宽容、无私。

篇10:对当前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思考

从历史教学的三大任务的完成情况看

第一、在知识传授方面,总体看较好,但也存在着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具体来说,一是在贯彻整体知 识结构的教学方面,教师应注意从总体上把握教材的基本结构和发展脉络,尤其还要重视对内容的深广度作出 恰如其分的规定,便于有的放矢地教学;二是要重视学生知识结构的转化,即将教材的基本知识结构转化为学 生自己的认知结构和学习能力。

第二、在学生的智能培养方面,虽已有所侧重,但与素质教育的智能培养目标尚有很大的距离。这也是向 素质教育转轨的重要内容。笔者认为,要想使智能培养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应从进一步改进课堂教学入 手,具体说:一是教师应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教材、思考问题,并进行思辩性的讨论;二是教 师讲授的侧重点应从历史过程为中心转向历史发展的逻辑联系为中心;三是历史教学要联系实际,要谈古论今 ,发挥历史的明理、鉴今、育人的作用。

第三、在思想教育方面,总体看在历史课堂上落实不够是个普遍现象,当然学科的思想教育的阵地作用也 就远未得到充分地发挥。思想教育的内容笼统地讲,在中国史教学中要着重突出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自尊心及 民族自豪感的培养;在世界史教学中主要是审美观、世界观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教育。相比之下,中国史的思想 教育要好于世界史部分。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与应试教育有直接的关系,历史教师应引以为戒,在今后的教 学活动中予以重视和进一步地落实。

篇11:对当前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思考

对当前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思考

1.从历史教学的三大任务的完成情况看

第一、在知识传授方面,总体看较好,但也存在着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具体来说,一是在贯彻整体知 识结构的教学方面,教师应注意从总体上把握教材的基本结构和发展脉络,尤其还要重视对内容的深广度作出 恰如其分的规定,便于有的放矢地教学;二是要重视学生知识结构的转化,即将教材的基本知识结构转化为学 生自己的认知结构和学习能力。

第二、在学生的智能培养方面,虽已有所侧重,但与素质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智能培养目标尚有很大的距离。这也是向 素质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转轨的`重要内容。笔者认为,要想使智能培养真正达到素质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目标,应从进一步改进课堂教学入 手,具体说:一是教师应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教材、思考问题,并进行思辩性的讨论;二是教 师讲授的侧重点应从历史过程为中心转向历史发展的逻辑联系为中心;三是历史教学要联系实际,要谈古论今 ,发挥历史的明理、鉴今、育人的作用。

第三、在思想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方面,总体看在历史课堂上落实不够是个普遍现象,当然学科的思想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阵地作用也 就远未得到充分地发挥。思想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内容笼统地讲,在中国史教学中要着重突出爱国主义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和民族自尊心及 民族自豪感的培养;在世界史教学中主要是审美观、世界观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相比之下,中国史的思想 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要好于世界史部分。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与应试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有直接的关系,历史教师应引以为戒,在今后的教 学活动中予以重视和进一步地落实。

2.从教学方法看还比较单一、陈旧,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得不够突出

很多教师,尤其是偏远地区的教师在教法的使用上仍是传统的单一型,即以讲解法与讲述法结合为主,学 生的调动很不够,突出的是教师的主导作用。我们提倡的教学指导思想是启发式教学。据统计,目前教法已有 14类72种之多。教师应当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尤其要重视学生的主 体地位的体现,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地去学,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并且要教 会学生分析历史人物、事件的立场、观点,引导学生去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去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和驾驭知识。

3.从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底来看,还有待于进一步强化

关于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这里从三点来谈一下个人想法:

第一,关于历史教师的知识结构问题。

&nbs

[1] [2]

篇12:对小班课堂教学观察的思考

关于对小班课堂教学观察的思考

随着我区对小班化高效课堂的深入研究,课堂观察已成为教学评价的重要方式,这标志着我区课堂教学研究正走进科学化、细致化。相信,这种课堂教学研究,已经促进了教师,特别是小班化实验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的转变。随着全区教师观念的提升,我认为,现在我区实行的课堂教学观察与评价还有待于改进完善。

一、课堂观察现状分析

1、观察的角度缺少学科特点。

纵观我区在各次现场会上呈现的课堂观察量表,更多关注的是教师是否关注了每一个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参与状态,课堂师生关系是否和谐、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是否集中等。这些观察点在落实“关注每一个”策略上,确实发挥了作用。但是,反思一下,参与观察与评价的老师课前了解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吗?他们在观察他们所要的数据的同时,关注教学本身了吗?他们在评价的时候,是否考虑到了学科的特点和教学的内容?答案未必乐观。我认为,在特定的时期,进行这些方面的观察与评价,是有必要的。但一味地以这种方式观察,学科研究的水平就会逐渐降低。

2、有些观察数据价值是低效的。

有些观察点是很模糊的,如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小组学习的划分,很多时候,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交叉进行的,观察它们的时间与次数,数据能准确吗?得到这样的数据有什么价值吗?有些观察点是很难判断的,如观察教师课堂提问的效度是启发性的、探究性、生成性的,还是重复性、机械性的,即使是教师本人,有时也很难区分它们之间的区别。何况是听课者本人。这些观察数据,辛辛苦苦得来的,又有多少价值呢?

3、观察点不宜操作

观察点越多,越不容易操作。因为很多观察点是没有可操作性的。如“侯答时间的科学性、探究学习是否有效度等。”评课教师只能凭感觉,长此以往,教师对课堂观察就没有了兴趣。

纵观对以上现状的分析,我认为,我们现有的课堂观察与评价,缺少学科性和学术性。我区现有的教学研究,到了应该有所突破的时候了。

二、课堂观察应关注情感因素

我认为,我区的课堂研究,应该在教学的教育性方面有所突破,使教学达到教育的高度上来。这是基于对以下几方面的考虑:

1、西岗区在成立两个“中心”之初就提出,冷冉教育思想是开展小班化教学的理论支撑。冷冉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情知教学”理论,以情促知,情知并进,构建立体课堂教学结构,不仅是小班教学,也是所有学科教学的理想境界。

2、当初,我区对高效课堂概念的界定,就是根据新课标的三维目标提出的,不仅重视知识技能,更要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而反思我们的课堂研究,这一点还没有得到更多的关注。

3、当前,教师们对情的认识还仅仅局限在兴趣和情绪方面,没有真正理解学科课程所要达成的培养目标。每门学科都有各自的学科特点,关注对学科素养的培养,但都力求通过学科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而达到完善学生人格的目的。

4、小班化研究的核心价值,就是在人数较少的环境下,关注学生个性发展,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

因此,我认为,我们的高效课堂研究和小班化研究,应该重视学科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在这一研究领域下,带领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深刻挖掘教材情感因素,深刻领会教材编写意图,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三、对三维目标的理解

1、“三维目标”的基本内容

知识与技能: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获得。基础知识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

的核心知识和学科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主要包括获取、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突出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同时成为获得学习方法和能力发展的过程。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过程与方法,过程指应答性学习环

境和交往、体验,方法包括基本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具体的学习方式(发现式学习、小组式学习、交往式学习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仅专注于人的理性发展,更致力于教育的终极目的即人格完善。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的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和自然价

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2、对“三维目标”的理解

(1)“三维目标”不是三个目标,是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学生学习任何知识和技能都要运用一定的方法,不管是好方法还是不好的方法;都要经历一个过程,不管是主动探究还是消极接受。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总会伴随一定的情感和态度,不管是积极的情感还是消极的情感;不管是敷衍的态度还是认真的`态度。伴随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总会有一定的价值取向,不管是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所以说三维的课程目标是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而

不是独立的三个目标。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完成了一维目标再落实另一维目标,它们是联系在一起的。

(2)“三维目标”并非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彼此渗透,相互融合,统一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之中。知识与技能是实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目标维度的载体,过程与方法是链接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目标维度的桥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

学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进一步升华。

总之,“三维目标”是一个多元、分层、互动的课程目标,体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本规律,体现了学生各种素质在学科课程培养中的有机联系。相对语文学科及文科类的学科,数学学科的三维目标是很容易被教师所忽视的。下面以数学学科为例,谈一下,在数学学科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四、对数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认识

7月,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在情感、态度目标方面提出的目标是:“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活动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的作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

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在对各个学科的课程标准进行解读后,我发现,他们都有自己的学科特点,但都关注与生活的联系,关注对学生人格的培养,因此,我对数学课标进行解读后,从以下几个方面,重新进行了分解。

小学数学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目标的分解 学科 学科素养及精神 生活态度 人格影响 数学 对周围环境中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具有好奇心;体验数学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的条理性和确定性。 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严谨科学的学习习惯,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勇于创新的精神。 五、数学课堂观察与评价的核心要素

根据课程标准中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目标,我初步确定以下几方面,作为我校领导平日课堂观察与研究的点:

1 、是否体现了对学生数学思维的训练;

2、是否关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中的数学。

3、是否进行了数学方法与数学思想的渗透。

4、是否重视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意志品质以及道德品质的培养。

六、课堂观察与评价注意事项:

1、看课前,要深入了解本课的教学目标,弄清三维目标之间的联系。

2、围绕一个方面进行观察与评价时,要将三维目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分析。不能脱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孤立地谈“情感态度价值观”。

3、围绕一个方面进行评价时,可以从教学设计、组织教学、教材挖掘、习题设计、学习形式、教师评价等方面进行观察与诊断。

香二小学数学课堂观察表 观察点 表现特征 观察点 数 学 思 维 求异性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探索问题的多种答案。做到“一题多解”、“一题多变”。 独立性 启发学生动脑筋想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题,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 求同性 训练学生的抽象概括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发现规律与方法。 批判性 支持学生敢于打破常规,突破思维定势,进行大胆质疑。 数 学 素 养 学习生活

数学 教师善于捕捉“生活现象”,设计“生活情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培养良好

品质 引发对数学的好奇与兴趣,培养严谨科学的学习习惯和一丝不苟的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结合具体的数据,进行思想教育。 渗透数学

思想 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年龄特点,向学生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相对思想、集合思想、极限思想、统计思想等。

篇13:“对课堂教学本质的思考”优秀论文

“对课堂教学本质的思考”优秀论文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对课堂教学本质的思考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对课堂教学本质的思考

新课程已经实施近六年了。通过对课堂教学的调研与观察,我们感到还有一些教师对新课程的理念把握不准,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进行深入探讨和思考。现列举几例,对课堂教学的本质问题进行思考。

一、操作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思维

[案例1]一位教师教学100以内的加减法时,让学生尝试计算30-8,有的学生将30-8的结果算成28,还有的学生不知如何下手。大多数学生的课桌上都摆着学具盒,如果学生用小棒简单操作一下,就可以帮助自己解决问题,但学生却安静地坐着,丝毫没有动手操作的意思。直到教师指出可以用学具盒里的小棒摆一摆时,学生才纷纷行动起来……

[案例2]一位教师教学“圆的面积”时,为学生提供了三个信封,里面分别装着分成4等份、8等份、16等份的圆形纸片。教师先让学生拿出分成4等份的圆形纸片,剪、拼成近似的长方形,再让学生分别拿出分成8等份、16等份的圆形纸片继续操作,由此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整个操作过程中,大多数学生都按照教师的指令规规矩矩地剪、拼……

上述两个案例在教学中并不鲜见,学生在遇到困难时选择了等待,等待教师的指点,等待教师的号令;学生在操作学具时习惯了按教师的提示,按部就班地执行。尽管他们的眼前就有可以解决问题的学具,尽管解决问题的操作活动并不复杂。是什么让学生对学具熟视无睹?是什么使这些学生缺乏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策略的意识?

究其原因,其一在于教师对学生纪律的约束。部分教师为了维护课堂秩序,为了避免学生将学具当作“玩具”,在上课之前会郑重向学生声明:今天我们的课上需要用学具,一定要听指挥,让你们摆的时候才能拿出来,没有让你们摆的时候,千万别拿!否则……有了教师的指令,学生怎敢随意乱动?其二在于部分教师将学具操作与思维活动割裂开来,学具操作时,学生习惯于按教师的指令进行操作:让摆就摆,让围就围……至于为什么就思之甚少了。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学习数学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要想提高操作活动的有效性,教师首先应培养学生亲近学具的情感,使学具真正成为辅助学生学习的“拐杖”,不要因为担心违反纪律而让学生远离学具。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觉运用学具解决遇到的困难时,教师要大大加以表扬,让他们充分体会到学具运用的价值,并在今后的学习活动中逐渐养成自觉使用学具的习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操作活动是徒劳的,只有自发的操作活动才是真正有效的。其次要让学生会用学具,学生爱动手并不等于会操作,他们的操作活动往往带有随意性和表面性。因此,在学生动手操作之前,要让学生明确操作活动的目标,即知道“做什么”和“怎么做”。在操作中要注重将做、想、说结合起来,即操作活动不能只停留于外显的动作层面,而要让学生在头脑中实现对数学本质的认识和理解。就案例2而言,在学生操作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长方形的长与宽跟圆的半径与周长有什么关系?如果圆的半径是r,那么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让学生将操作活动与思维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生的直观操作能驱动内在的思维活动,不能让学生只是做一个机械的操作工。

二、尊重学生的已有经验,更需教师的引领与提升

[案例3]一位教师在教学“10以内数的认识”时,出示教材的情境图,提出问题: 这幅图中画了些什么?分别有几个?你能数一数吗?学生指着情境图,有的从上往下数,有的从左往右数,有的杂乱无序地数,数的结果基本正确。只要学生数的结果正确,教师都予以肯定。至本节课结束,教师都只关注学生数对个数没有,对学生数数的方法却没有任何指导。

[案例4]一位教师在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时,让学生探索44 + 28 =?,在教师的启发与鼓励下,学生出现了以下几种不同的算法:(1) 先算44 + 20 = 64,再算64 + 8 = 72。(2) 先算44 + 8 = 52,再算52 + 20 = 72。(3) 先算40 + 20 = 60,4 + 8 = 12,再算60 + 12 = 72。(4) 用竖式计算(竖式略)。(5) 44 + 30 = 74,74 - 2 = 72。

在学生展示了多种算法之后,教师只是简单评价说:“请同学们选择你喜欢的方法来计算。”到课的结束,学生都是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计算。课后,我对本节课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了一次抽测,结果出乎意料,有近一半的学生仍然用竖式来计算,并没有学生使用口算的方法。

新课程倡导给学生提供自主开放的空间,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基础与生活经验来学习新知。上述两个案例,教师给学生创设了充分展示自己的空间,注意让学生自主探索,但是,在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基础探索新知的过程中,教师适时的引领与提升也非常重要。这里所说的引领不是牵引,也不是只引领几个学生达到教学目标。引领要恰如其分,如案例3中,教师要做的是什么?最关键的不是关注学生数的结果,数的对不对,应该关注学生数数的过程,看看学生是怎样数的,在交流数法的过程中,让每个学生掌握有序地、不重不漏地数数方法。案例4中,教师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但问题是算法多样化了,班上一些后进的学生却感到眼花缭乱、无所适从。在呈现了多种算法之后,不能停留在对各个算法的局部认识上,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对各种不同思维层次的算法进行比较与交流,在感受不同策略的特点,领悟不同方法优劣的基础上,再做出合理的选择。

学生自主并不意味着不要教师的主导,更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听之任之,放任自流。相反,它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和要求。教师只有注意分析、整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反馈信息,在学生徘徊迷茫时引导,在遭遇障碍处点拨,在融会贯通前疏通,学生的探究才能确保取得成功,才能实现生活经验向数学知识的过渡与提升。

三、课堂讨论的价值,要落到实处

[案例5]一位教师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出示了这样一个讨论提纲:长方体有几个面?相对的面形状怎么样?面积怎么样?长方体有几条棱?相对棱的长度怎么样?长方体有几个顶点?然后让学生进行讨论。每个小组中学生的讨论结果惊人的一致,都是填空式的回答:长方体有6个面,相对的面形状相同……

“讨论提纲”的好处在于给学生提供了明确的思维方向,使学生有章可循,但讨论结果的一致性又不禁让我们思考:是什么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回答千篇 一律?究其原因,是“讨论提纲”牵引着学生走一条教师认为该走的路,将学生的思维限制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没有一点发散的机会,也使课堂讨论的价值不能落到实处。这种讨论显然没有深度,看上去讨论十分热闹,但在热闹的背后,是学生按部就班的思考。

课堂讨论为每个学生都提供了自我表现的`机会,能最大限度地活跃学习气氛,调动群体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能激发学生的灵感,增加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课堂讨论成为学生合作探究的一种重要形式,被广大教师普遍采用。但部分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广泛地参与,一有问题,不管合适与否,都要学生合作讨论,似乎只有让学生合作讨论,才能解决问题。但问题设置有些明显缺乏探索价值,有些则难度太大,学生无法自主探究,使课堂讨论只是流于形式。

上述案例中,如果教师能提出一个富有思维含量的问题:长方体有哪些特征?并放手让学生利用手中的长方体实物进行观察、比较、测量等,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然后在全班交流、梳理,相信学生也能够从面、棱、顶点三个方面有条理地进行整理。这样设计课堂讨论,问题有深度,学生自主探索、思考的机会更多一些,甚至可能出现更多有价值的发现。

四、要使用预设的教学课件,但更要关注教学生成

[案例6]一位教师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练习课时,用课件出示了一道题。帮壁虎找尾巴:

思考后,一个学生举手说:“第一只壁虎我选88这条尾巴。”教师的课件早已预设好,随机一点,得数是87。于是评价说:“选88?正确的得数是87,今后算题可要仔细一点,知道了吗?”谁知这个学生回答:“老师,我没有做错,我先做的是右边的第一题。”教师有些尴尬:“做题时,我们一般从左边第一题23 + 64做起,你也算做对了,可你是从右边做的,我们一般应该从左边做起。”尽管如此,这个学生还是有点失望。

[案例7]一位教师在让学生通过折一折、量一量等活动对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有所感知之后,通过多媒体课件依次呈现两个卡通人物对话,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进行概括。

“小辣椒”说:正方形的特征是每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茄子”老师说:通常把长方形长边的长叫做长,短边的长叫做宽;正方形每条边的长叫做边长。

分别出示这两句话之后,教师让学生齐读,并与同桌互相说一说。

多媒体是一种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它能向学生展现具体形象的视听材料,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但多媒体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如果不考虑教学实际,过分关注课堂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努力将课堂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包装,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就可能得不偿失。案例6中,那个发言的学生恰好从右边开始做起,选择得数是88这条尾巴,结果是很正确的。但教师在使用预设好的课件进行教学的过程中缺乏灵活性,对学生原本正确的想法只是评价为“你也算做对了”。这样的评价对这个学生而言并不公平,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案例7中,看似教师退到了幕后,但实际是教师用多媒体把结论灌输给了学生。

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教师首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深思熟虑的分析,考虑本课有无必要使用课件,哪些环节使用课件对教学有益处等。设计多媒体课件时,教师还应充分了解学生的想法,增强课件的交互性,使课件能根据教学的需要随意调度。案例6中,如果教师在那个学生回答后,能随机调整教学课件,肯定学生的想法,既能顺利地达成练习目标,又使教学十分顺畅。案例7中,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已经有了体验,完全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它们的特征,又何必照本宣科地机械重复呢?

应该说,在课堂教学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是十分正常的,这些问题恰恰反映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与传统教学观念的激烈碰撞。我们要实事求是,冷静思考,重视并研究这些问题,使课堂教学取得最优的效果。

篇14:校长对课堂教学的思考感悟

一年来我们课堂教学改革走过的路,感受颇多,可以说是五味杂陈,既有小小收获的喜悦,也有缕缕挫败的无奈。

教师的课堂有了很大的改观。

我校教学设备在农村学校来说还算是比较好一点,几年前,各班都已经装上了多媒体设备,教师大部分使用多媒体教学,但还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活动较少。课堂教学改革以后,教师的教学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起码是大部分教师都能使用多媒体上课,备课小组在备课时,都能把学生活动考虑进来,能够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活动为主线设计自己的教学环节。课堂上,都能进行小组教学,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能够把课堂上学生的积分和平时的教学工作结合在一起。通过我平时听评课和巡课时的了解,大多数教师都能够比较好的完成预期的学习目标。之所以有这种质的突破,我觉得和我校的高效课堂激励制度有很大关系,你的课堂是否高效课堂模式,直接决定你高效课堂的积分,要想使课堂教学的改革有成效,必须制度先行。

教师参与课堂教学课改的热情较高。课改以来,我校教师大多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遇到去外地学习的机会,谁都想得到,唯恐不让自己去。我校每学期安排的全员赛课活动,大家都积极参加,每听一节课,教师都能说出自己的看法,对该教师的课进行有效评价,按照高效课堂的标准,逐项打分,然后写出自己的反思。上级部门开展的各种活动,教师都积极参加,每年全县的优质课大赛,因为报名的教师太多,我们每次都得先进行学校初赛,通过平时高效课堂积分和教师初赛的分数进行选拔。出现这种情况,我觉得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我校沿用十多年的目标管理制度起了作用,确实和每一位教师的切身利益休戚相关,一旦分数落后,所有的荣誉和机遇将和你无缘。另一方面,得益于我校的高效课堂激励制度,包括教学常规的各个方面,时时刻刻激励教师前行。

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有所提高。为调动学生课堂上参与的积极性,我校提倡小组教学,小组教学以来,学生的积极性有了明显提高,原来不大爱发言的学生,为了小组的积分,为了自己的积分,也积极参与讨论,努力展示成果。原来上课无精打采的学生,因为小组成员的帮助与提醒,也打起精神参与教学活动。我认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之所以提倡小组教学,就是从学生身上找到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每学期三次评选合作展示优秀小组,从很多程度上把学生的潜能激发出来了。

以上这些事让人欣慰的地方,也有许多困惑时常困扰。

教师的积极性还有待提高。

从制度上向高效课堂倾斜,从评估机制推动高效课堂前行,都是很好的办法。但是一些教师课堂教学改革的意识淡薄,还有一些年龄大的教师观念陈旧,不愿意改革,就使得课堂教学在原地踏步,这一小部分教师的表现确实不尽人意。个别教师的表现让我觉得,课堂教学改革绝对不能留下死角,不管年龄大小,不管职位高低,都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参与者和设计者,下一步把所有涉及到课堂教学改革的活动,都以积分的形式或多或少地和目标管理挂钩,也就直接和评优评先,晋升职称挂钩了,这样才能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

学生活动的时间不好掌控。

分组教学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互助交流,但某种程度上也增加了学生说活的次数,讨论时间延长,预设5分钟完成的活动,课堂生成时或许就得8分钟,导致有些教学环节无法进行。针对这些情况,我觉得有必要对全体教师进行这方面的培训,如何掌控课堂讨论的时间,如何细化教学流程,如何有效组织学生展开讨论,都是值得我们思考探讨的问题。

学生的预习时间不充足。

预习环节需要充足的时间进行,但平时的正课时间没法完成预习,晚自习又不能保证全体学生参加,人不齐有些环节没法进行,教师常反映预习时间不够,预习不充分。这个问题已经困扰了我一段时间了,预习对学生来说太重要了,我常常考虑该如何对所有学生的预习活动有一个整体的安排,真正地把高效课堂落在实处,是统一预习时间,还是放在一节课的某个环节?辅导课或是晚自习都是可以考虑的,另外对于在家上晚自习的学生,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好具体的预习任务。

小组讨论不能做到真正的合作交流。

在小组讨论时,学生固有的学习习惯还不能及时改变,只有极少部分学生在积极思考讨论,而相当一部分学生不知从何下手,特别是后进生更是无所适从,尽管分组时,已经进行适当的调配,但学生能力不同,合作交流不能真正交流起来。这种不容乐观的情况一定得改变,在反思论坛的基础上,在集合学科土专家进行研讨,结合我校实际,看能不能针对学生的小组讨论细化程序,达到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课堂。

学生成绩没能及时提高。

我们进行课改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学生成绩和能力的双丰收,可是进行课改以来,并没有像我们期待的那样,实现成绩明显提高的愿景,我一直坚信高效课堂和学生成绩是成正比的,还是我们的某个环节出了问题,但是当堂检测不够扎实,还是合作展示环节不够规范,我们是不是该作为一个校本课题研究一下,找出症结,轻松前行。

课堂教学是一个学校的重中之重,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把控好教学的改革,才能让一所学校真正成为课改中精英。

作者| 老庙一中 怀庆

篇15: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初步思考

徐 珏

(江苏省苏州市草桥中学校)

摘 要:论述的中心是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效的课前准备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础;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生动而有效的学习情境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课后要做到有效的反思,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保障。

篇16: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初步思考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既是教学的基本形式,又是学生得到信息、提高多种能力和养成一定思想观念的主要渠道,因此,课堂教学的效果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和人才培养的实际价值,但怎样使课堂教学有效,是教学者们长期研究的一个永恒主题。

教育部课程改革专家余文森教授认为:“从专业角度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那怎样的课堂才是有效的呢?我认为,所谓有效性教学,是指对预期教学目标的完成。无论教师在课堂上运用了何种教学方法,如果学生没有接受应有的知识,教学没有成效的话,这就不是有效教学。经过不断的学习和教学经验积累后,我个人认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入手。

一、有效的课前准备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础

这里既包括教师的有效备课,也包括学生有效的课前预习。教师要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首先应该认真备课,了解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要去深入地了解学生,明确学生原有的知识认知水平。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顺着学生的思路设计教学过程,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做到主动学、愿意学,从真正意义上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在教学“生态系统的成分”这一节的时候,要利用学生已学过的有关于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知识,指出它们可以自己合成有机物,所以叫做“生产者”。同时,学生的课前预习也很重要,课前预习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上好课的基础和准备。预习是求知过程的一个良好的开端,让学生了解将要学习的新知识,从而可以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教师可以在上一节课结束前,对学生做一下预习指导,针对某些知识点,对学生提出问题,以便在新课教授的过程中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在新课程理念下,有效的教学要以学生乐学、会学为主要目的,侧重对学生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的培养。课堂上,教师要关注学情,面向全体学生,多关注中下等生的学习,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师要注意教学语言,要以循循善诱为主,对学生多启发诱导,多鼓励、少教训、少挖苦讽刺,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性的重要因素。通过创设讨论环节,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切实关心他们有没有真正掌握了知识,有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三、生动而有效的学习情境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有效”的学习情境应该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实效性,即:情境安排科学、合理,并不是为有情境而创设情境,要有其实在的意义。有效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身心愉悦且为之入迷,在课堂中表现得精神焕发、充满乐趣,乐于和教师配合。在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有现代气息,要联系生活实际,将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与科学学习有关的素材及时引入课堂,以增强教学的时代性。因为,构建有现实性、趣味性、科学性、时代性的情境,才是符合学生内在发展需要的“真”情境。比如,在生物课堂上,在讲到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举出很多生活当中的例子,比如,受污染的小河、被砍伐的森林,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呈现给学生,也可以让学生自己举例,让他们真正感受到环境保护的迫切性。又比如,在讲到“人体的免疫”这一节的时候,可以结合学生小时候接种疫苗的事例,让他们了解特异性免疫的特点。

四、课后要做到有效的反思,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保障

新课标中有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在有效的时间内,提高课堂实效”。在这里教学反思扮演了一个必不可少的角色。反思可以是多方面的,可以是对教学行为的反思,也可以是对教学语言的反思。反思之后,应该总结整理,及时有效地补充不足,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渐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反思,教师会在以后的教学中避免出现同样的问题,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学校要求教师在课后要及时地进行教育反思,这确实对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总之,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要靠教师不断探索、不断学习、总结经验,以正确的思想,进行有趣、有效的教学训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态度。要真正做到这一点,需要长期的教学实践的积累,绝非几日之功,所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对我们教师来讲,需要千锤百炼,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续润华。我国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若干热点问题探究[M]。中国档案出版社,.

[2]应湘,向祖强。教师专业发展与学生成长[M]。暨南大学出版社,.

[3]林进材。高效能教师的教学锦囊[M]。华东大学出版社,2007.

篇17:对课堂教学评价改革的几点思考

对课堂教学评价改革的几点思考

对课堂教学评价改革的几点思考

一、思考之一

不同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价值观就会有不同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从而作出不同的价值判断。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正式启动,在基础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价值取向上,重心发生了转移,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日渐上升为最重要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目标。然而,估且不论在短期内当前教师群体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教学思想、观念还不能彻底转变到符合课程改革理念的程度,就拿对课堂教学起着导向性作用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来说,我们的评价现状不容乐观,存在着暂时回避倾向,没有及时明确提出一个有建设性、主导性的意见来,那么在实际操作中,依然有很大一部分人在很大程度上沿袭着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本位的老路子。这种评价不仅已经丧失了对课堂教学改革的导向与激励功能,在某种程度可以说已经成为改革的严重障碍与阻力。因此,重建新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已刻不容缓。

二、思考之二

新的课堂教学评价的核心应该是促进师交往互动、共同发展,而不是为了区分教师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教学水平之高下,更不能是为了管理意义上的需要。新的课堂教学评价应该是诊断性的、形成性的;要能在评价的过程中为教师的课堂教学献言献策,帮助教师改进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能力;要给予教师应有的安全感与自尊。我认为,这几点,对于构建新型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一些不成熟的建议

那么究竟应该从哪几方面,以怎样的方式去评价课堂教学呢?

课堂上学生学什么、怎么学,与之密切关联的教师教什么、怎么教,是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内容。其实,这就决定了评价的着眼点。换言之,即学生学习的状态、接受知识的形态与教师教学的行为。其中,学生的学习状态应当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聚焦点,由此为出发点,去审视其他两个方面的利弊与得失。

(一)、评价内容及标准:

1.学生的学习状态

(1)参与状态。观察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学习全过程;看是否有些学生能对同学的学习有所帮助、启发。

(2)交往状态。一看课堂上是否有多边、丰富多样的信息联系与信息反馈;二看课堂上的人际交往是否有良好的合作氛围。

(3)思维状态。一看学生是否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见解;二看所提问题与发表的见解是否有挑战性与独创性。

(4)情绪状态。一看学生是否有适度的紧张感和愉悦感;二看学生能否自我控制与调节学习情感。

(5)生成状态。一看学生是否都各尽所能,并学有所得,感到踏实和满足;二看学生是否对后继的学习更有信心,感到轻松。

2.知识的形态

(1)基本性。一看是否揭示了以某一内容为基础知识结构本身的逻辑规律性,二看是否为学生主动探索新知提供了必要的生长点。

(2)基础性。这主要是从学生的认识与经验的背景去看学生所接受的知识是否能与学生已有的观念、经验乃至整个精神世界相互作用,从而使学习变得更有意义。

(3)过程

[1] [2]

相关专题 课堂教学开放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