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还的还字--《早发白帝城》问题探讨(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

marllluz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marllluz”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日还的还字--《早发白帝城》问题探讨(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共7篇),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

篇1:一日还的还字--《早发白帝城》问题探讨(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

问:《早发白帝城》有“千里江陵一日还”的诗句。对于“还”字有的解释为“回到”,诗人是从白帝城出发的,到达江陵怎么能说是“回到”呢?有的解释为“到达”,“还”字有“到达”的意思吗?

胶州市北玉珠镇中心小学 刘福广

答:“还”字的本义是“返回”“回到”或“回去”的意思。(说文解字)对“还”字的解释是:“还,复也。”古文中有“鸟倦飞而知还”(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予羁廉不得还”(文天祥《指南录后序》)等句子。这首诗说的是从白帝城到江陵,并没有“来回”的意思,为什么要说“还”呢?这与诗的写作背景有关。公元759年,诗人在流放途中得到赦免,返回时写下了这首诗。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磷以抗敌为名在江陵起兵,诗人李白不明事实真相,在得阳(今九江市)应邀参加了李磷的幕府。李磷失败后,李白获罪遭流放。流放从浔阳出发,溯江而上,离家日远,最终要到荒凉的夜郎(今贵州省桐样具一带)。当时李白的妻子在豫章郡(今江西省南昌市),诗人在流放途中,天天盼望早日归来,在《赠别郑判官》一诗中说:“我愁远满夜郎去,何日金鸡放救回。”著名学者吴小如先生说:“还,归来也。江陵本非李白的故乡。而‘还’字却亲切得如回乡一样。一个‘还’字,暗处传神,值得细细玩味。”(见《唐诗鉴赏辞典》)。“还”字本身虽然不能直接解释为“到达”,但是,“回到”某地,也就是到达了某地的意思,况且,在这首诗中,作者并没有交代“去而复还”的背景,因此,在讲清“还”字的本义和诗人获赦而归背景的情况下,把“还”字讲成“到达”也是合理的。全句既可以译为“一天的时间就回到了相距千里的江陵”,也可以译为“一天的时间就到达了相距千里的江陵”。

[一日还的还字--《早发白帝城》问题探讨(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

篇2:改写《早发白帝城》(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

早晨,我离开了彩云缭绕白帝城,顺流而下,一天就能到达千里之外的江陵。两岸杨柳依依,树上有的结了黄灿灿的梨,有的结出了通红的大苹果,有的结出了樱桃呢!

两岸的岩壁上猿猴的叫声不绝于耳,小船犹如飞一样,转眼之间小船就已经“飞”过了千万座高山,到达了千里之外的江陵。

[改写《早发白帝城》(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

篇3:《早发白帝城》赏析(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浅注]

白帝:白帝城,古城名,在今四川奉节县的白帝山上。江陵:今属湖北省。

[简析]

唐代安史之乱初期,唐玄宗奔蜀,太子李哼留讨安禄山,不久,李哼既位,史唐肃宗。玄宗又曾命令儿子永王李磷督兵平叛,永王李磷在江陵,召兵万人,自树一帜,肃宗怀疑他争夺帝位,已重兵相压,李磷兵败被杀。李白曾经参加过永王李磷的幕府,被加上“附逆”罪流放夜郎(今贵州遵义),当他行至巫山(今四川境内)的时候,肃宗宣布大赦,李白也被赦免,他像出笼的鸟一样,立刻从白帝城东下,返回金陵(今江苏南京)。这首诗就是乾元二年(759)春天他到达江陵时所作。诗的第一、二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前里江陵一日还”,意思说早晨才辞别了五彩云霞映照中的白帝城,一天时间就回到了千里之遥的江陵,白帝城在山上,地势高峻,从江上回望白帝城,犹如在彩云之间千里是举整数而言。据《水经注》下载自白帝城到达江陵,期间”千二百里“形容这段路程的下水船速度之快,所以能“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李白诗中也是采用了这意思来竭力描写船行快速的情况。

第三、四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意思是说只听的两岸山间猿啼的声音连续不停,就在这啼过不停的猿声中,轻快的船已经从重重叠叠的高山峻岭中的江面驶过了。猿声,指山峡猿啼的声音,古人说这种声音很“凄异”,大概也就是很特殊很感人的意思吧。李白的船行经三峡一带,因为太快了,他几乎没有来得及领略这一带的景色。,从他的心情来说,他急于返回江陵和家人团聚,因而也无心欣赏风景,耳边只听得一声声猿啼,船就顺流而下,到达江陵了。

这首诗写的是从白帝城到江陵一天之内的行程情况,主要突出轻快,这也反映了李白心情的轻快。李白以58岁的年龄,被流放夜郎,抛妻别子,走向长途,忽然遇赦,得以回家,心里自然十分高兴。在诗中李白没有直接抒情,但是读了他对行程的描写,自然感受到他的心情和兴奋的情绪。

关于这首诗的写作年代,历来有不同说法,有人认为是早年出蜀时的作品,也还有人认为是李白以安陆为中心的漫游时期所作等等。我们采取的是他流放遇赦回江陵时所作的说法,因为这和李白遭遇较为相合,而且从“一日还”来看分明是说回到了江陵。其他诸说,各有考证不作详述。

[《早发白帝城》赏析(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

篇4:《早发白帝城》教学实录(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

24 古诗两首

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已经学过不少古诗,现在,请你们自由背诵你最喜欢的那一首。

(学生纷纷自由背诵)

[以旧引新,激发兴趣。]

师:谁愿意先背一首?

生:“泉眼无声惜细流……”

师:你能告诉大家背的是哪一首吗?

生:《小池》。

师:背得不错。谁能比他的声音更宏亮?

生:“春种一粒粟……”

师:你背的是哪一首?

(生沉思)

师:谁来提示他?

生:他背的是《古风》。

师:对,背诗还要记住诗名。还有谁想背?

生:我背《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

师:刚才听了几个同学的背诵,她的声音是最洪亮的。

(学生举手踊跃,又一位同学背诵。)

师:不错。今天我们还能学习两首古诗,一首李白的,一首杜甫的。通过课外查阅资料,你们对这两位诗人有了哪些了解?

[注意了课内外结合,教师的着眼点不仅仅是学会这两首古诗。]

生:杜甫被人们称为“诗圣”。

师:李白呢?

生:李白被称为“诗仙”。

师:人们对他们的诗篇喜爱之极,所以给他们这样的称号。还知道别的吗?

生:我知道李白多少岁死的……(众人笑)

师:应该说病逝。

生:李白是61岁病逝的。

师:虽然只活了六十多岁,却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还了解些什么?

生:我知道李白写了九百多首诗。

师:流传至今的大约有九百九十多首。知道杜甫吗?

生:杜甫一生不得意。

师:他一生是在穷困和战乱中度过的,但这一首诗却是在他心情愉快的情况下写的,这在他一生中也是很少见的。这一次,李白畅游庐山,写下了《望庐山瀑布》。(同时板书)

师:我们已经学过《瀑布》一课,在叶圣陶先生的笔下,瀑布好像是一座珍珠的屏。李白是怎么描写庐山瀑布的呢?请同学拿出自学提纲。(打出投影片)谁来读一读?

(生读自学提纲。自学提纲:1.读一读这首诗,想一想庐山瀑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借助字典或联系诗句理解词语的意思,如“生”“遥”“川”“疑”等,并说说诗句的意思。3.记下不懂的问题。)

师:打开书,翻到51页。按照自学提纲一步一步地学,学完一道题再学一道题。

(学生自学,老师巡视指导。)

(学生又读,有了进步,群体练读。)

(公开课上再次给读得不够的学生以时间,让其练读,注意到了学生的差异,教风朴实。)

师:就这样边说边读,还有读懂的内容吗?

生:我把整首诗都读懂了。

师:可以说印象最深的那句。

生:“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说瀑布从三千尺那么高的地方飞快地流下来,是从天的最高处落下来的。

师:他有一个词理解得非常准确,知道是哪个词吗?

[启发学生注意听,及时发现同伴的长处。同时,不追求统一的答案,注重词汇的积累和运用。]

生:……“飞”,他说的是飞快的意思。

师:不错,对刚才那位同学的解释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三千尺”并不是真有三千尺那么高,它是夸张。

师:那你想怎么说?

生:瀑布飞快地流下来,大约有三千尺那么高,就像银河从天的最高处落了下来。

师:他也有一个词补充得好……

生:“好像”!

师:对。就是这个“疑”字,还有不同的说法吗?

生:“好似”。

生:“可能是”。

生:“如同”。

生:“就像是”。

师:都可以。这瀑布就像是银河从天上落下来,多么壮观!自己读一读这两句,想象一下瀑布奔腾而下的气势。

(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老师范读,学生再次练读。)

师:谁再试试?

生:“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师:读得好!再现了瀑布宏伟的气势。齐读这两句。

师:不错,银河从九天上落下来,何等壮观。这里,诗人为什么用上了“疑”字呢?(板书:疑)

生:不是真有银河从九天上落下来,而是诗人想象出来的,所以用上了个“疑”字。

师:对,这不禁使我们想到了李白的另一首诗,《静夜思》中,好像也有这样的笔墨。“床前明月光……”

(温故而知新。这里不但扎实地解决了“疑”字,而且通过运用,使学生感悟到李白诗词的风格,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

生:(一起接背)“疑是地上霜。”

师:这神话般的想象,正是李白诗词特有的风格。想象这景象,自己带着感情读一读这首诗。

(学生自己有感情地读)

师:刚才同学们交流了读懂的内容,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生:为什么这里说“疑是银河落九天”,而不说“像是银河落九天”?

师:谁帮他解决?

生:因为“疑”就是像的意思。

师:(转向提问的学生)你比较一下,同一个意思,用哪个字好呢?可以读一读,体会一下诗人的想象力。

生:用“疑”更好。

生:为什么“生紫烟”的“生”不用升起的“升”?

[这两个问题提得多好!质疑环节得到落实。值得称赞的是,对学生的提问,老师发动全班同学思考,解答,不包办代替。]

师: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大家怎么想?(板书:生)

生:因为这里还有产生的意思,所以用学生的“生”。

师:对,可以综合着理解,先产生而后升起。明白了吗?

(学生会意点头)

师:随着大家的想象,我们眼前就出现了这样的景象,千丈青山衬着一道银白的瀑布,这瀑布飞腾奔涌,倾泻直下。这么壮观的景象只有远望才能一览无余。那么该怎样读这首诗呢?请你们想象这景象,自己放开声音读一读。

(学生自由练谈,指名读。)

师:你们想不想亲眼看一看这景象?

生:(齐喊)想!

(放录像,同时点出画面中的“生紫烟”、“挂前川”。)

师:现在,你们面前就是庐山瀑布,你们想不想做一回诗人,也来吟诵一下这首诗呢?(再次练读)

师:做诗人还可以自然些,你们可以加上适当的动作来吟诵,能背下来的同学还可以背一背。

(学生有表情带动作地练读统背,后集体背诵。)

师:通过读诗,我们看到了一很壮美的图画。那么《绝句》又会把我们带入到怎样的情景中呢?你们自己读几遍第二首诗,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学生自由练读)

师:对于这首诗,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比如能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景象的,可以试着说一说;喜欢朗读的可以有感情地读一读;擅长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还有什么别的方法都可以试一试。

[这一环节彻底放开了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最喜欢的方式学习,受到他们的欢迎。]

(学生选择各自喜爱的方式自学《绝句》,老师巡视指导。)

师:画画的同学可以继续画,选用其他方式的同学能先汇报一下吗?

生:我用说的方式。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上鸣叫,一行白鹭飞上了蔚蓝色的天空。终年不化的积雪……

师:谁能帮忙?

生:应该说远处的西岭上有终年不化的积雪。

师:(转向前-学生)可以这么说吗?

生:可以。

师:请你继续。

生:门口停泊着要到万里之外的东吴去的船只。

师:不错。其他同学想一想,如果把“含”字的意思加进去,可以怎么说?

生:在翠绿的柳树上,有两只黄鹏在自由自在地唱歌……

师:描述得非常生动。

生:一行白鹭悠闲地飞上了蔚蓝的天空。从窗口望去,远处的西岭上有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要到万里之外的东吴去的船只。

师:(赞许地点头)理解得好。谁知道“含”的本义是什么?

生:(抢着答)包含!

师:刚才这个同学的描述好在哪儿?

(把评价的权利交给学生,同时加深了理解。)

生:他说得自然生动,不死板。

师:对,这样解释就把诗的意境描述出来了。还有用其他方式汇报的吗?

生:我用读的方式……

师:画画的同学停下笔来,我们一块儿来欣赏。

生:(大声)“两个黄鹂鸣翠柳……”

师:两只小鸟欢叫跳跃,这句诗该怎么读呢?你们试一试。

(学生自由练读)

师:谁愿意展示一下?(一生读)

师:对前两句,有没有不同的读法?

生:(轻快地)“两个黄鹤……”

师:(赞许地)好啊!连诗人愉快的心情都读出来了。大家再试一试。(学生再次自由练读)

师:这景象在同学的笔下也已经画了出来。谁来展示?

(实物投影展示一学生的简笔画)

[这几个回合中,老师的激励语言很精彩,学生学得很开心。]

师:请你用诗句描绘一下你的画。

生:(指着画上的景物)这是“两个黄鹤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是“窗含西岭千秋雪”,这是“门泊东吴万里船”。

师:那诗人在哪儿呢?(众人笑)

生:(沉思片刻)诗人应该在房子里。

师:干什么呢?

生:在望着窗外的景象做诗。

师:(满意地点头)你真正理解了“窗含”的意思。

师:如果我们给这幅画添上颜色,可以加上哪些颜色呢?

生:柳树可以添上绿色。

师:什么样的绿?

生:翠绿。黄鹤可以加上黄色。

师:好,这样的色彩才够明快。再看诗句,还有没有?

生:天要画成蓝色,白鹭和积雪是白色的。

生:船是土黄色的。

生:房子是……

师:千万种颜色都画得出来,你们再看诗句,诗中有什么是画不出来的呢?(学生们沉思)

生:黄鹂的叫声画不出来!

师:对,这是听不到的。继续找。

生:“一行白鹭上青天”中白鹭飞时的动作画不出来。

师:诗人不是画家,但仅仅用了二十八个字,就画出了一幅有动有静,有声有色,绚丽多彩的图画,这就是诗的想力。咱们来一次画配诗,同学们可以用诗句来描绘这幅画。

[总结得准确、适时。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次启发学生体味古诗的内涵和魅力,感受到语言的深蕴,这种审美教育对学生终生有益。]

生:(看着图画,练习背诵,纷纷举手。)

师:不少同学想试一试,咱们一块儿来背诵。全体起立,背诵时可以加上适当的动作。(全班同学放声背诵)

师:回去继续背诵这两首诗。李白流传至今的诗大概有九百九十多首,杜甫流传下来的大约有一千四百多首,除了学过的,同学们再找一两首,下节课你们来做老师,给大家介绍,好吗?下课!

[这种作业改变了传统的作业内容,使课内学到的知识延伸到了课外,扩大了信息量,培养了自学能力。]

总评:

张立军老师执教的这节课,40分钟学习了两首古诗,容量大,方法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节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打破常现,改革古诗教学的课堂结构

这节课,较大的突破就是改变了古诗教学由老师牵引着学生,逐字逐句串讲诗意的传统做法。课堂上,从学生自由背诵学过的古诗开场,引出今天要学的两首古诗。而后,安排自学时间,使学生有一个潜心读书的过程。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汇报“读懂了什么”,师生共同讨论,互相补充。对于学生没有弄懂的问题,老师安排了质疑环节,启发学生共同探讨。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在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的探讨中,完成了教学任务。这种设计,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老师只是一个参与者、合作者。

为了改变串讲串问的教学结构,张老师抓住重点进行教学。两首古诗没有平均地使用力量。《望庐山瀑布》和《绝句》相比,第二首易学好懂。于是他把第一首诗作为教学重点,又抓住第一首诗中的后两句为重难点来突破。因此,增大了这节课的教学容量,节省了教学时间。

二、以学定教,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1.自学时间充分。

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学,学生能静下心来认真思考,写写画画,动手查查字典,同桌的还可以商量商量,学生学得主动,的确有所收获。自学提纲的设计,符合四年级的要求,同时渗透了学习古诗的方法,潜移默化培养自学能力。

2.质疑环节落实。

在汇报了读懂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而且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课堂上学生提出的问题很有水平。如,“疑’是“像”的意思,为什么这里不用“像”?为什么“生紫烟”的“生”不用升起的“升”?张老师并不急于解答这些问题,而转向全班学 生:“谁帮他解决?”“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大家怎么想?”很巧妙地把“球”又传给了学生。

3.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第二首古诗。

基于《绝句》浅显易学的特点,学习这首古诗时,张老师宣布:“对于这首古诗,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能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景象的,可以试着说一说;喜欢朗读的可以有感情地读一读;擅长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还有什么别的方法都可以试一试。”这样的安排彻底放开了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最喜欢的方式学习,真正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体现出教为学服务的思想,课堂气氛热烈。

三、创设情景,以读为本

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激发学生朗读的情感,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体会到诗人的思想感情,张老师千方百计创设情景,营造氛围,使学生置身于大自然中。如,老师的配乐范读,投影打出的画面,录像片中真实的庐山瀑布,有感情色彩的激励语言等等,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学生入情入境,充分地展开了想象,提高了教学效率。

与此同时,张老师以读为本,把读和理解、读与想象等有机结合,并不断提高读的要求,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学习理解地读,投入感情地读,配画加上动作地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直至会背诵,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诗词的想象力,领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凝炼。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老师舍得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自由练读”,让读得不够的学生再读,重视了群体活动,同时也注意到了学生的差异,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四、主导作用发挥得当

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老师能顺势引导,随机应变,表现出对古诗的准确把握和深刻理解。如,观察点的巧妙解决:“我应该站在哪儿望着庐山瀑布来吟诵这首诗呢?”当一学生没有说准时,老师问:“谁还有不同的意见?”当学生能联系诗句说准观察点后,老师仍引导到“再看一看题目,还有补充吗?”这些指导与点拨,及时、准确、到位。另外,激励语言的运用,也体现出素质教育的思想,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少了老师个人风采的展示,多了切实为学生服务的应变。

五、加强了课内外的结合

课堂上启发学生互相交流查阅资料的收获,不但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对学生终生有益。特别是课后作业的布置:“除了学过的,同学们再找一两首,下节课你们来做老师,给大家介绍。”很有新意,它打破了课内外的界限,扩大了学生的课外阅读,这正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早发白帝城》教学实录(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

篇5:《早发白帝城》教学反思(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

课前,让学生收集的有关于李白的资料,课堂上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来学习。运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并充分利用诗歌琅琅上口的特点,让学生读中感悟。

(一)以旧知导入,创设和谐生动的学习氛围

教学要走进学生的生活,唤起学生的情感记忆,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而产生学习的欲望。因此,学习贴近学生的生活。只有学生对课文本身感兴趣才愿意学,才有可能学好。李白是我国伟大的诗人,学生已经读过了很多他的诗歌,对诗人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学生旧积累的知识入手很容易调动学生兴趣,引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热情地参与学习。以词的理解带动对诗歌的体会很快地启迪了学生的思路,成功构建了交流时畅快讨论、这样“以境促思,以思促说”为学生顺利进行交流而架桥铺路。

(二)形式多样化,调动全员参与

1、师生互动。教师既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更是参与者。这样有利于和谐气氛的营造,并有助于引导学生学会表达,积极参与进来。

2、生生互动。小组轮流介绍,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可推选出大家最喜欢的人代表小组进一步进行组间交流,最后是更为自由的全班交流。这样的生与生之间的互动,调动了学生全员参与交流的积极性,形成了会说、想说、爱说的可喜状态。尤其是组间的竞争,有利于群体间的互动合作,培养了合作意识与合作精神。

3、师生与环境的互动。充分利用环境,把课内延伸到课外,如收集李白的诗歌,举办“走近古诗朗诵会”、办一期“李白诗歌小报”等等。

[《早发白帝城》教学反思(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

篇6:《早发白帝城》片断赏析(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

生活是每一个个体生命的存在轨迹,是具体的人的生活。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生活经历、生活情感和生活体验。语文课堂联系生活所指正是不同学生的生活显示,因而具有很强的个性化的特征。教师若能关注这一点,才能满足每个学生表现自我独特生活感受的要求,达到对课文语言充分的体验和感悟。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是李白《早发白帝城》中的名句。一位学生质疑:“猴子的叫声很难听,就像哭一样,怎么会让诗人听了高兴?”另一位学生则认为:“那是因为皇帝赦免了李白的罪,,他可以自由了,当然开心,连平时很难听的猿啼也变得好听了。”于是教师进一步启发大家:心情好了,看什么都会好看,听什么都会好听,你们有过这样的生活体验吗?一位小男孩就举了这样一件事:“上学期一个冬天的傍晚,天气非常不好,西北风的尖叫声十分难听,我放晚学回家连伞都撑不住,可我觉得这风声很好听,简直就像在吹奏一首快乐的舞曲。为什么?因为我在下午的演讲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我急着要去向爸爸妈妈报告好消息哩!”

这一来,又进一步触动了不少学生的生活回忆,纷纷争相发言,交流自己独特的生活感受。这说明生活感受是有着很强的个体差异的,在语文教学的生活联系中,就应当十分珍视学生的这种极具个性化的生活感受。

[《早发白帝城》片断赏析(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

篇7:《早发白帝城》教学实录(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

课文简介:

《早发白帝城》是李白一篇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这首诗是作者在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因受牵连蒙冤获罪,流放夜郎,行至白帝城,遇赦,乘船返回江陵途中所作。诗中强烈地表现出作者急切高兴的心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运用多种方法认识7个生字,会书写8个生字,在语境中学会多音字“还”。

2.理解古诗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高兴,急切的心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反复诵读,借助文中动画,展开想象来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心情。

2.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展开小组讨论,对古诗的意思及意境进行理解、感悟。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作者的心情,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

2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设计说明:

通过《早发白帝城》的教学,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古诗教学,首先要打破传统的逐字逐词逐句牵引,而后串诗意的串讲的教学模式,还给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自由发挥想象的空间。因此,在备课时,我紧紧围绕“以学定教”的原则设计教学环节,以“读中理解,读中感悟”为着眼点,从学生已知入手,探讨未知.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全程参与(课前,课中,课后)。在本诗的教学中,我适时地安排自学环节,鼓励学生利用工具书查字词,理解字义,给学生创建自读自悟的机会。在交流自学成果中,变单纯的“师教生”为“生生互学,生生互补,师生互助”,变僵硬的教师灌输为学生间的自我启迪,从而充分的让学生自主的学习,自悟,自得。本课的教学设计同时较好的去体现“以读为本”的语文学习理念,读书的方式多而有效,有自主练读,有示范读,有抽生读,评价性读,集体朗读,有感情地读,吟诵,背诵。学生在一遍遍的朗读,一轮轮的交流,一次次的探究的过程中,领悟了诗的意境,情感得到了升华。

课堂实录: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很早以前的唐朝有一位著名的大诗人,猜猜是谁呢?(出示画像)

生:李白

生:是“诗仙”李白。

师:你们的课外知识真不少,通过课外查阅资料,你们对李白还有哪些了解?

生:我知道李白六十几岁死的。(众人笑)

师:应该说病逝。

生:李白是61岁病逝的。

师:李白虽然只活了六十多岁,却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你还了解些什么?

生:李白又叫李太白,他有一本诗集叫《李太白全集》。

生:我知道他写了九百九十多首诗。

师:流传至今的大约有九百九十多首。

师:(出示李白简介)是的,李白的一生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歌,人们又美称他为“诗仙”。你们会背他的诗吗?谁能美美的背给大家听一听?(配优美的古筝曲)

生:我背的是《望天门山》,“天门中……”

师:背得不错,谁能比她的声音更洪亮

生:我喜欢背《望庐山瀑布》,唐李白……

生:《古朗月行》……(掌声响起)

师:(鼓掌)真棒,同学们课下“每周一诗”的活动开展得真好!今天我们再来学习李白的一首诗,看谁能很快记住?

师:在学习前,老师为你们带来了一个有关李白的故事,想听吗?(想)请仔细听:

师:(讲故事)故事发生在一千多年以前的唐朝,李白因受牵连蒙冤获罪,流放到很远很远,荒无人烟的夜郎城。(师声音低沉)一路上,他的心里极其悲伤,他走呀走呀,途中经过江陵城,沿地势险要,江水湍急的三峡逆流而上(出示地图动画)。当小舟慢慢的,慢慢的行驶到白帝城时,突然他接到了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师声音激动)“他无罪了,可以获得自由了”,欣喜如狂的他决定顺水行舟(点击小舟)返回江陵城,途中便写下了一首世人传诵的古诗《早发白帝城》。板书: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

生:齐读课题

二:理解诗意,感悟意境

师:让我们一起来静静的欣赏这首诗(播放带着配乐的朗诵)

生:(静听,学生表情很专注)

师:再听一次,注意听清字音

生:(静听)

师:听完这首古诗,同学们一定有很多话想说,想说些什么?

生:这首诗真美。我仿佛来到了三峡。

生:我眼前仿佛有一幅美景。

生:我觉得作者很高兴。

生:我也好像坐着小船在那里很快的行驶。

师:同学们的想法说得真好,那我们就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带着你的想法去读一读,老师有个小建议,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请把书翻到47页,自己读。

(生自由读,老师巡视指导)

师:谁愿意把诗读给大家听听.其余同学要注意听,是否读正确了。

(抽两生读)

生:这两位同学读得很不错,声音很宏亮,但我想对XX说:你把“朝”的音读成“早”了。(谢谢)

师:谁还愿来正确的朗读?

(一生读,全体读)

师:大家读得非常好,也谈了自己的理解。让我们再深入地读一读,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遇到不明白的问题尝试自己解决。

(师巡视,随机点拨。生边读边说,同时运用字典查找字义,同桌互助)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读,一定会有好多收获。请在小组说一说,也把不明白的问题和小组的同学议一议。

(全班共分六个大组,教师深入到每个组了解学生讨论的情况,同时给与指导。)

师:刚才各个小组讨论得非常热烈,下面请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本组的同学可以补充,其余组的同学也要认真听,注意补充。

生甲1:我们讨论了第一句“朝辞白帝彩云间”,我们读懂了“朝”是“早上”的意思,早上李白告别了白帝城,看见了彩云。

生甲2:我补充,李白在有朝霞的早晨告辞了很高很高的白帝城。

师:多了很高很高。

生甲3:书中还用了一个比喻句,高得插入彩云间的白帝城。

师:补充得真好,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白帝城。(指白帝城)

白帝城在山的什么位置?(生:山顶山尖山的最高处)

让我们来看一看白帝城的真实图像?(出示白帝城真实图片)

生:哇,太高了!(众生脱口而出)

生:这座城太高了,我想站在城顶看看,一定很美!

生:真高!所以书中写了“朝辞白帝彩云间”,白帝城高得像插入了云霄。

师:谁还对这句诗有不同的感受吗?

生乙1:我认为这里还能看出李白非常高兴。

师:能谈谈为什么吗?

生乙1;(沉思)

生:我来说:因为当他接到自己无罪可以获得自由的消息时,心里很高兴,看什么东西都很美,即使那天天空没有彩云,他也会把白云看着彩云。

生:我认为去的时候他的心情很悲伤,三峡两岸的美景他也不可能去欣赏,即使天空中出现彩云。他也不会发现的,也不会觉得美。

师:说得真精彩,你们有这种生活体验吗?(有)那你就用这种高兴的心情去读一读这句诗,好吗?

生:(示范读)

生:我听出他读这句诗时真高兴。

师:你来试试可以吗?

生:朝辞白帝彩云间。

(生自由练读,齐读)

师:别的组谁愿来说说?

生乙1:我们读懂了“两岸猿声啼不住”,是李白在回江陵城时,听见两岸的猿猴在不停的叫,船行的特别快。

生乙2:我补充,船行的特别快,好像一只猴还没叫完,船已经行到了另一只猴叫的地方。

生乙3:我认为白帝城到江陵城是顺水行舟,白帝城还很高,水流得很快,船行驶特别特别的快,“嗖”的一声,便行驶过很多座山,他眼前看不清两岸的景物,耳边只传来猿猴不停的叫声。所以他觉得猿猴的声音是在不停的叫。(热烈的掌声在同学和听课教师中响起)

师:这位同学的理解真到位,真不愧是我们班(生抢着说“演讲大师”),在三峡一带猿猴特别的多,正因为船疾驶而过,作者来不及欣赏两岸的美景,耳旁只留下猿猴的叫声,所以书中下一句便写出“轻舟已过万重山”。

生:老师,我知道这句的含义(抢着说)

师:那你来给同学们谈谈吧!

生:船行得非常快,好像一眨眼就过了万座山。

生:我反对,我认为不是真的有万座山。李白不可能去数,他也数不清。这里的“万重山”是指“很多很多座山”(掌声)。

生:这里用了比喻。

生:不是比喻,是夸张。

生:这首诗中还有这样的写法:“千里江陵一日还”,“千里”是指很远的路,

师:同学们讨论得很激烈,佩服佩服。“万重山”和“千里”确实不是实际的数目,是夸张的写法。万重山是指很多座山,千里是指很远的路,在李白的诗中常用到了这种写法,谁能举例说说?

生:我刚才背的诗《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全体学生接着背)疑是银河落九天”。

生:《赠汪伦》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生:《夜宿山寺》中也有,“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师:同学们的诗词积累真丰富,是的,这种夸张的浪漫主义手法在李白的诗中常常出现,这正是李白诗词特有的风格。想象飞快行驶的小船,自己读一读这两句诗。

(生自己体会练读)

师:对这两句诗还有不同感受的吗?

生:我认为这两句诗还能看出作者心情非常高兴。

师:你从那儿看出的?

生:(沉思)

师:诗中有这样一个词“轻舟”,可不可以把它换成“小舟”,(不能)能说说理由吗?你觉得哪个更好?(生思索)每个同学在小组里说说,大家交流一下。

生:(小组讨论,师巡视指导)

生:不行,“小舟”只能代表作者坐了一只小船,不能说明作者的心情。而“轻舟”说明作者的心情很轻松。

生:我还觉得李白由于心情轻松,小船行驶也很轻快,所以不能换“小舟。”

生:李白去时和回来心情不一样,坐的同是一艘小船,但感觉不一样,去时可以写成“小舟”回来就该改为“轻舟”

生:船是顺水行舟,当然很轻

师:是的,轻舟比小舟更能表明作者的心情是……?

生:轻松。

生:高兴。

生:欢快。

生:兴高采烈……

师:那我们就带着高兴,轻松的心情来读读这两句诗。(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老师范读)

师:别的组还读懂了别的诗句吗?

生丙1:我们组认为“千里江陵一日还”,是说李白从白帝城出发,行驶了很远的路,一天就回到了江陵城。

生丙2:我补充,不是一天,只是好像一天就返回江陵城。

师:很不错,加了一个“好像”。为什么你加了一个“好象”呢?

生丙2:因为白帝城到江陵城很远,小船不可能一天就返回,只是他很高兴,感觉很快就回去了。

生:我觉得他的心里非常高兴,想急着回家,他被判有罪,家里人一定很伤心,他想马上赶回家把这个消息告诉给家里人,“他没罪了,可以获得自由了”,所以感觉像一天就回到江陵城(听课教师点头称赞)。

师:体会得真好,这个“还”就是(生接着说:回家,返回的意思)。

师:你们日常生活中有这种感受吗?

生:(简单举例说)

师:这里还能体会出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生:着急。

生:急切。

师:是的,这里不止能体会出李白高兴的心情,还能体会到急切的心情,谁愿带着这种体会读一读?

(抽生读、小组读)

师:刚才同学们一起交流了读懂的内容,体会了作者高兴,急切,轻松的心情。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生:“猿声”是什么意思?

生:猿猴的叫声。

生:猿猴是一种动物

生:老师,猿猴的叫声好听吗?

师:(出示三峡猿猴图)猿猴的叫声很凄惨,常有“杜鹃啼血,猿悲鸣”的说法,说的是猿猴的叫声很悲惨。

生:那李白听后不就更伤心吗?

生:去的时候他听后肯定更悲伤,回来时就不一样了。

师:为什么?

生:回来心情好,就像不好看的景物他看见了也觉得很美,听见猿猴的叫声他也觉得不那么悲惨。

生:我从“猿声”中想到我们班一位同学的名字,他叫袁浩,用袁浩的袁加上反犬旁就记住这个字了。

师:你们说得真棒!看景物和听声音和人的心情确实很有关。同时还用形声字的方法记住了这个字。你们还有不明白的吗?(生摇头)那我们就带着我们共同交流的感受再次欣赏这首诗。(生欣赏诗,体会诗意)

师:再次感受完,让我们用自己的感受,加上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诗的含义。

(生自由说,抽生说)

师:伴着优美的乐曲,带着自己所体会到的感受,有感情的读一读。

(生有感情自由地读一读)

师:谁能伴着乐曲美美的吟诵这首诗?

生:早发白帝城……

生:我想对XX说:你读得真有感情,比我读得好,可你的声音有点小,你要是放大一点声音去读,一定会读得更美!

师:(面对作评价的学生)你给她读一读好吗?

(生读,声音洪亮)

师:(被评价的学生)你还想读一次吗?

(生读,声音洪亮,有感情)(掌声响起)

师:这么美的诗,还想读吗?(想)你们还可以加上适当的动作来吟诵,能背下来的同学还可以背一背。

三、主动识字探究写字

师:学习完这首诗,诗中还有许多生字想和你们交朋友,想吗?自己先读一读,并组组词。

(生自由读)

师:哪个组愿意先来和生词交朋友?(开火车)(猿声,辞别,白帝城,江陵城,朝阳,啼不住,一日还,轻舟,两岸)

(以组为单位读生词)

师:谁愿意与生字交朋友?

(以小组为单位读生字,并组词)

生:朝,朝辞

师:你们同意这个词吗?

生:不同意,这不是一个词,朝是朝霞,辞是辞别。

生:还,还乡,还书。

师:这个字还读什么?

生:还(huái)有,

生:朝,朝代

生:这个字还有一个音,读zhāo,朝霞

师:本课读什么?

生:读zhāo……

师:认识了他们,怎样才和他们真正交上了朋友呢?

(生自己和同桌说说)

生:我和“舟”交上了朋友,船去掉右半部分就是舟。

生:我认为是大船漏水了,只剩下一部分,所以就是舟

生:我的姓名叫周舟,我一定不会忘记这个字。(学生笑了)

生:我给大家猜个谜语:十月十日?

生:是朝,(对)我还可以这样记,月亮从右边落下,太阳从左边升起来,就出现朝霞。

生:我记岸,山下有个厂,厂里有人干,干完就上岸。

生:我和帝交朋友,旁边的旁的下面“方”换成“巾”就是帝。

生:我记啼,这是一个形声字,今天我们刚学完帝,再加口字旁,与嘴有关……

师:同学们用各种方法与生字交朋友,有的是字谜,有的是分析结构,有的是按形声字在记,还有的同学用自己和同学的姓名在记,各种方法真让老师佩服,这些生字一定很乐意和你们交朋友。老师如果把这些生字放在新的诗句中,你们会读吗?(出示诗句:)

1.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2.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生自由练读,齐读)

师:记住了这些字。怎样写才好看呢?回忆我们写字的方法,自己说一说。

(生自己看书中田字格中的生字分析如何写,可以合同桌讨论)

生:我认为这些字有左右结构的字:朝,辞,啼,陵,猿,他们写时应该左边稍稍窄,右边宽,但朝不一样,左边和右边差不多;还有上下结构的字:岸,帝,帝注意上包下,岸要下面托起上面。还有一个独体字舟,应该把横写在横中线上,两点在竖中线上。

师:真不愧是我们班的“书法家!”

生:陵的右下边应是折文不是反文

生:皇帝的帝上面不是立,少了一横……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仔细,有什么难写的字要老师帮忙的吗?

生:陵,啼,舟

(师示范,生书空,然后将难写字写在本上)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一定有很多收获,谁愿意把自己的收获给同学们说说?

(生充分谈本节课的收获)

师:同学们的收获很多,老师也有收获想和同学们分享,可以吗?(可以)

我最大的收获是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了李白的这首名诗,更让我领略到同学们不凡的思维,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同学们课外知识的丰富,我得好好向你们学习。中国是诗的国度,唐诗是中国诗歌艺术的高峰,老师有个想法,课下同学们再收集几首有关李白的诗,或者唐诗,可以自己查阅资料,也可以几个同学合作,我们来开个“唐诗交流会”,你们来做老师,给大家介绍,好吗?

[《早发白帝城》教学实录(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

相关专题 白帝城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