侦探故事:王之涣审黄狗

每天都很难过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每天都很难过”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侦探故事:王之涣审黄狗(共8篇),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侦探故事:王之涣审黄狗

侦探故事:王之涣审黄狗

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在文安县做官时,受理过这样一个案子。

30多岁的民妇刘月娥哭诉:“公婆下世早,丈夫长年在外经商,家中只有我和小姑相伴生活。昨晚,我去邻家推碾,小姑在家缝补,我推碾回来刚进门,听着小姑喊救命,我急忙向屋里跑,在屋门口撞上个男人,厮打起来,抓了他几下,但我不是他的`对手,让他跑掉了。进屋掌灯一看,小姑胸口扎着一把剪刀,已经断气。”

王之涣问:“那人长的什么样子?”

刘月娥说:“天很黑,没看清模样,只知他身高力大,上身光着。”

“当时你家院里还有别人吗?”王之涣又问。

“除了黄狗,家里没有喘气的了。”刘月娥答道。

“你家养的狗?”

“已经养3年了。”

“那天晚上回家,你没听见狗叫吗?”

“没有。”

这天下午,县衙差役在各乡贴出告示,县官明天要在城隍庙审黄狗。

第二天,好奇的人们蜂拥而来,将庙里挤了个水泄不通。王之涣见人进得差不多了,喝令关上庙门,然后命差役先后把小孩、妇女、老头轰出庙去。庙里只剩百多今年轻力壮的小伙子。王之涣命令他们脱掉上衣,面对着墙站好。然后逐一查看,发现一个人的脊背上有两道红印子,经讯问,是刘月娥的街坊李二狗,正是他行凶杀人。

王之涣这次破案与审狗有什么关系呢?

【答案】

王之涣听到刘月娥说家里有条黄狗,晚上又没叫,从而断定必定是她家的熟人作案,听了刘与凶手厮打的过程,断定凶手是个高个儿子,身上有抓痕。

篇2:王之涣审黄狗

王之涣审黄狗

30多岁的民妇刘月娥哭诉:“公婆去世得早,丈夫长年在外经商,家中只有我和小姑相伴生活。昨晚,我去邻居家推磨,小姑在家缝补。我推磨回来刚进门,就听到小姑喊救命,我急忙向屋里跑,在屋门口撞上一个男人。于是我和他厮打起来,并抓了他几下,但我不是他的对手,让他跑掉了。进屋举灯一看,小姑胸口扎着一把剪刀,已经断气了。”

王之涣问:“那人长得什么样子?”

刘月娥说:“天很黑,没看清模样,只知道他身高力大,上身光着。”

“当时你家院里还有别人吗?”王之涣又问。

“除了黄狗,家里没有喘气的了。”刘月娥答道。

“你家养了狗?”

“已经养3年了。”

“那天晚上回家,你没听见狗叫吗?”

“没有。”

这天下午,县衙差役在各乡贴出告示,县官明天要在城隍庙审黄狗。

第二天,好奇的人们蜂拥而来,将庙里挤了个水泄不通。王之涣见人进得差不多了,喝令关上庙门,然后命差役先后把小孩、妇女、老头轰出庙去。庙里只剩 100多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王之涣命令他们脱掉上衣,面对着墙站好。然后逐一查看,发现一个人的脊背上有两道红印子,经审问,是刘月娥的街坊李二狗,正是他行凶杀人。

究竟王之涣下了一道什么命令,让嫌犯迅速“浮出水面”了呢?

篇3:王之涣 审黄狗

王之涣 审黄狗

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不但诗写得好,他在文安县做官时还颇能断案。

30多岁的民妇刘月娥哭诉:“公婆去世得早,丈夫长年在外经商,家中只有我和小姑相伴生活。昨晚,我去邻居家推磨,小姑在家缝补。我推磨回来刚进门,就听到小姑喊救命,我急忙向屋里跑,在屋门口撞上一个男人。于是我和他厮打起来,并抓了他几下,但我不是他的对手,让他跑掉了。进屋举灯一看,小姑胸口扎着一把剪刀,已经断气了。”

王之涣问:“那人长得什么样子?”

刘月娥说:“天很黑,没看清模样,只知道他身高力大,上身光着。”

“当时你家院里还有别人吗?”王之涣又问。

“除了黄狗,家里没有喘气的了。”刘月娥答道。

“你家养了狗?”

“已经养3年了。”

“那天晚上回家,你没听见狗叫吗?”

“没有。”

这天下午,县衙差役在各乡贴出告示,县官明天要在城隍庙审黄狗。

第二天,好奇的人们蜂拥而来,将庙里挤了个水泄不通。王之涣见人进得差不多了,喝令关上庙门,然后命差役先后把小孩、妇女、老头轰出庙去。庙里只剩100多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王之涣命令他们脱掉上衣,面对着墙站好。然后逐一查看,发现一个人的脊背上有两道红印子,经审问,是刘月娥的街坊李二狗,正是他行凶杀人。

究竟王之涣下了一道什么命令,让嫌犯迅速“浮出水面”了呢?

这是发生在国外的一个故事。国际数学家大会就要举行了,数学家赫利先生收到请柬,被邀请参加数学家大会,并且演讲他的一篇论文。赫利是一位年轻的数学家,他的`研究成果,轰动了全世界。

赫利先生并没有骄傲自满,他知道,他的成绩离不开亚森教授。赫利原来是一个穷学生,学习勤奋,对数学有着特别的爱好。可是,他天天带着最便宜的面包,待在图书馆里,查阅和抄录资料,一直到图书馆关门。亚森教授在图书馆里发现了他,主动收他做学生。在亚森教授的严格要求下,赫利进步飞快,终于取得了今天的成绩。

这一天下午,赫利先生带着论文,来到亚森教授家里,想请教授做修改。他按了门铃,却没有人开门。他以为教授在休息,正打算离开,忽然发现门没有关紧,于是轻轻推开门,走了进去。房间里空荡荡的,没有一个人,桌子上堆着很多书,茶杯里的水还冒着热气,所有的迹象表明,教授不像是外出的样子。赫利想,可能教授去买面包或烟什么的,忘了锁门吧?

赫利先生就坐在沙发上,一边看论文,一边耐心地等。10分钟过去了,亚森教授还是没有回来。赫利先生有一些紧张,会不会出事了?他站起来,看了看教授的桌子,偶然地,发现一只计算器上留着一道算术题:“101×5”。赫利先生感到奇怪,这么简单的算术题,教授还用计算器?他按了一下计算器,液晶显示屏上出现了得数,赫利先生一看,马上明白了,立刻抓起电话报警。

为什么赫利看了答案,就判断出教授出事了呢?

三、两页之间

居住在美国洛杉矶的洛克是一位大富翁,他有两个姐姐和一个弟弟。由于年事已高,便早早地写了遗嘱,准备将自己名下的公司和上亿元的股票及文物留给两位姐姐的孩子。他找来了著名大律师大卫,把自己的委托书交给了这位办事公正的律师。

不久,洛克突患重病,很快就离开了人世。

就在洛克去世的第二天,洛克弟弟的孩子,也就是洛克的侄子罗伯特来到了律师行。他来到大卫面前,拿出了一份遗嘱,对大卫说道:“亲爱的大卫先生,我知道洛克先生曾给你留了一份遗嘱,不过,我现在要告诉你,我手里的这份遗嘱才是有效的。因为它的时间要比你手中的遗嘱的时间还要晚,这份遗嘱上写着遗产由我来继承。”

大卫一下子傻眼了,他查看了罗伯特拿来的文件,发现上面所写条款以及签名、签章都没有错。大卫想了想,说:“罗伯特先生,你这份遗嘱是如何拿到手的呢?”

“我是在洛克先生家的《圣经》里找到的。那天,我去洛克家看望洛克,他已经不行了,便用最后的力气告诉我在《圣经》的157页和158页之间夹着他给我的遗嘱……”

“你在说谎!”大卫还未等罗伯特把话说完,就怒不可遏地怒斥道:“你这个骗子!我现在郑重地告诉你,如果你能把你手中的这份遗嘱放回原处,我就承认你是继承人!”

罗伯特顿时怔住了,只好承认了自己是在撒谎。

大卫为什么说让罗伯特把文件放回原处呢?

篇4:断案小故事王之涣审黄狗

断案小故事王之涣审黄狗

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在文安县做官时,受理过这样一个案子。

30多岁的民妇刘月娥哭诉:“公婆去世早,丈夫长年在外经商,家中只有我和小姑相伴生活。昨晚,我去邻家推碾,小姑在家缝补,我推碾回来刚进门,听着小姑喊救命,我急忙向屋里跑,在屋门口撞上个男人,厮打起来,抓了他几下,但我不是他的对手,让他跑掉了。进屋掌灯一看,小姑胸口扎着一把剪刀,已经断气。”

王之涣问:“那人长的什么样子?”

刘月娥说:“天很黑,没看清模样,只知他身高力大,上身光着。”

“当时你家院里还有别人吗?”王之涣又问。

“除了黄狗,家里没有喘气的了。”刘月娥答道。

“你家养的狗?”

“已经养3年了。”

“那天晚上回家,你没听见狗叫吗?”

“没有。”

这天下午,县衙差役在各乡贴出告示,县官明天要在城隍庙审黄狗。

第二天,好奇的人们蜂拥而来,将庙里挤了个水泄不通。王之涣见人进得差不多了,喝令关上庙门,然后命差役先后把小孩、妇女、老头轰出庙去。庙里只剩年轻力壮的.小伙子。王之涣命令他们脱掉上衣,面对着墙站好,然后逐一查看,发现一个人的脊背上有两道红印子,经讯问,是刘月娥的街坊李二狗,正是他行凶杀人。

王之涣这次破案与审狗有什么关系呢?

王之涣听到刘月娥说家里有条黄狗,晚上又没叫,从而断定凶手必是她家熟人;听了刘所说与凶手厮打的经过,进一步肯定凶手是个高个子,背上一定有抓痕。

篇5:王之涣审狗擒凶

王之涣审狗擒凶

王之涣是唐朝的著名诗人,在河北省文安县任职时曾以审狗擒凶而闻名遐迩。

村妇刘月娥的丈夫出外经商,家中只有她与小姑相依为伴,共同生活。嫂嫂温柔贤惠,小姑美丽漂亮,二人相处和睦。孰料天有不测风云。一日,刘月娥到县衙告状,说妹妹被人杀死在家中。

人命关天,王之涣立即讯问,掌握案情。刘月娥称,当天自己正在磨房推磨,听见妹妹叫声凄惨,呼喊救命。她急忙奔回卧室,妹妹已经不省人事,只发现一青年男子,但是夜色正浓,看不清他的模样。那人身强力壮,刘月娥抓不住他,只在他的脊梁上抓下几道印。

王之涣又问,你们姑嫂两个弱女子相居,家中没有看家护院的家犬吗?刘月娥回答说,家中的确养有一条黄色的护家犬,平时,有陌生人进出就狂叫不已,但令人奇怪的是那晚狗并没有叫。经过讯问,王之涣成竹在胸,说那条大黄狗看家不尽责,是罪魁祸首。正好第二天是庙会,王之涣便发布告示,说要在庙会上公开审狗。

明明是一个年轻男子作案,王之涣却要在庙会上审狗,全县的男女老少好生奇怪,第二天都兴致勃勃地到庙会看热闹。没承想,前去看热闹的妇女老人小孩,还没容得看审狗,就被从庙会上赶了出来,只留下青壮年男子。王之涣命令他们脱光上衣,靠墙站立。这些人都莫名其妙,王之涣则逐个查看。

当看到一名男子的脊梁上有被抓的手印时,王之涣如获至宝,问他叫什么名字,是否认识被害姑娘?脊梁上的手印是怎么来的'?这名男子起初还支支吾吾,妄想抵赖,但经不住王之涣连珠炮式的究问。况且,大庭广众之下,脊梁上显眼刺目的留有被害姑娘嫂嫂抓的手印,铁证如山,抵赖不了,只得如实交代。此人正是刘月娥的街坊邻居李二狗,因垂涎邻居姑娘的美貌,趁夜欲行不轨。因为是附近邻居,家犬并没有叫唤。但姑娘誓死不从,大呼救命。李二狗见状惊慌失措,遂杀人灭口。闻讯赶来的刘月娥在其脊梁上留下抓痕,因为天太黑刘月娥没能认出李二狗。

王之涣接到报案,从凶犯黑夜进门狗不叫推断,凶犯必定是熟人,但左邻右舍究竟是谁,不好确定。案件另一个突破口就是脊梁上被抓的手印。王之涣认为,脊梁上被抓手印的男性青年邻居,极有可能是杀人凶犯。但若大张旗鼓地查找被抓手印,凶犯可能会逃之夭夭,甚至会毁灭手印,使案件侦破陷入僵局。正值庙会,王之涣便抓住人们看热闹的心理公告审狗,这样可以麻痹凶犯,使其前去观看。果然不出王之涣所料,杀人凶犯被轻而易举抓获。

篇6:短篇侦探故事

短篇侦探故事:大脚男人留下的小脚印

正是隆冬季节,画家李草根慢悠悠地醒来,简单洗漱了懒懒地向画室走去。为赶一幅画,他已经十几天没有好好休息了。当他推开画室的门,向对面墙上看去,不由“激凌”一下,顿时就精神了。

挂在墙壁上的一幅古画不见了。

他经常观看与破案有关的电视剧,知道不能破坏现场,于是不敢进屋,急忙拿出手机报案。

探长张景奇带领助手迅速赶来,先对画室外面进行详细勘察。昨夜下的轻霜还没有化去,地面上保留着完整而清晰的痕迹:一行脚印从院墙上翻进来,走到窗前,撬开窗户进入,然后又从窗户出来,再从院墙翻出去。

可以确定,两行清晰的脚印就是疑犯留下的,但是脚印很小,如果不是孩子留下的,那疑犯肯定就是个侏儒。但是,窗前脚印有些杂踏模糊,墙脚处脚印也有些杂踏模糊,根本看不出个数,有一种似乎被故意破坏的迹象。

他们来到院墙外面,正是一条公路,与院内脚印相对的地方,留有清晰的车胎印。墙外墙脚的脚印也被严重破坏了。可以肯定,疑犯是驾车而来,就停在此地,然后而入。

“看来,古画是今天早上下霜之后丢失的。”

助手判断说。

“没错,如果是昨天夜里,这些痕迹都会被轻霜盖住。”张景奇夸奖助手说,“学会动脑筋了,你的进步很大呀。”

他们又来到画室,也取到了那双脚印。

“看来,这双鞋是新买的。”助手说,“如果疑犯将鞋子毁掉,这条线索就断了。”

“为什么要查这条线?每个人都不止有一双鞋,这条线比大海捞针还难,笨蛋才这样破案。”张景奇说,“查车胎印。”

有时候,张景奇给人的感觉有些狂傲,但是在破案时却十分的细心和谦虚。

经过验证,可以确定,这是一部轿车的车胎印。

很快,他们在一家地下停车场内查到了这辆黑色轿车,车牌号码尾数为79。这是一家收费停车场,面积很大,每天都有上百辆轿车停在里面,门外一个中年男人看守大门,并对每辆车的存入和开出时间进行记录,同时,他也是这个停车场的老板。

79号轿车的车主是一位大学教授。这样的人怎么能作贼呢?经过调查,案发时间,这位教授正休假在家写书,已闭门谢客多日。难道有人盗用了这部轿车吗?通过停车场老板的认真回忆,和他所作的记录得知,这些天,这部轿车根本没有开出过。

难道,世上存在与79号轿车轮胎磨损程度相同的轿车吗?看来要将全市所有轿车的轮胎做一次严格检验了。助手这样想。那不是又要大海捞针了么?

“我说过,笨蛋才这样破案。”张景奇说,“调查案发时间内被使用的、并且轮胎品牌相同的轿车,不就把范围缩小了吗?”

“而且在本市内。”

助手顿时开窍了。

调查结果,没有发现与案发现场采集到的轮胎印相吻合的轿车。张景奇一筹莫展了。他请助手去咖啡店里喝咖啡。两个人临窗而坐,慢慢品着咖啡,两双眼睛望着窗外马路上川流不息的车流和熙熙攘攘的人群,心里所想的却是案子。

这是张景奇的一个习惯,每当案子进展不下去,他就来这里喝咖啡,有时自己一个人,有时叫上助手,一边喝咖啡一边望着窗外的景象一边寻找灵感。

两杯咖啡喝完,第三杯咖啡刚端上来,张景奇突然站起身快速离去。助手急忙买单,随后追来。因为他知道,张景奇已经有所发现,至少找到了案子的突破口。

张景奇径自来到79号轿车所在的停车场,询问老板案发时间内前来取车的人,有没有表现异常的。管理者拿出记录看了看,又想了想说:“那天早上是有一个人挺反常的。”

“怎么反常?”

助手着急地问。

“也没什么特别反常的,就是觉得他取车和送车的时间长了一点,一般来说,10分钟左右就够长了,那天,那人要40多分钟才出来。”

“取车时间40多分钟,还是送车时间40多分钟?”

张景奇问。

“取车和送车时间都有40多分钟。”

“这就对了。”张景奇看一眼记录上的车牌号,尾数为97,“现在,这部车还在这里吗?”

“自从那天早上送来,到现在还一次也没出去过。”

他们很快找到了97号,这是一部白色轿车,距离79号轿车位置很远。张景奇拿出仪器仔细检查车体底部,左右两侧发现了两处用千斤顶顶过的痕迹,并在车门上取到了几枚指纹,然后用同样的方法检查79号车,也在车体底部发现了千斤顶顶过的痕迹,又在车门上取到了几枚指纹,然后拿回公安局进行技术鉴定。

结论是,两部轿车的千斤顶痕迹相同,说明两部轿车曾使用过同一个千斤顶。但是,大学教授说,他从来没有自己修过车,而且已有半年没有修过车了,更没有准备千斤顶,也不认识97号车的车主。

助手恍然大悟:“97号车主将79号车的轮胎换到自己车上来作案,故意在那个时间,让车胎痕迹清晰地留下来,不但嫁祸于人,更是为了转移我们的视线。”

“理论上成立,但是我们还缺少足够的证据。”张景奇说,“比如指纹……”

这时,公安局技术室的战友送来第二份鉴定结果:“两部轿车上采集到的指纹并不相同。79号车上的指纹属于车主,就是那位大学教授的,97号车上的指纹还没有对比的人。”

“好,我们这就找可以对比的人去。”

张景奇和助手找到了97号车的车主。此人名叫马祖耀,也是一位画家,但他是个三流或四流角色。凭他的实力根本无法用卖画的钱购买轿车,全仗经商的妻子拿出钱来满足他的虚荣心。

马祖耀非常配合。

从他车上采集到的指纹与他本人的指纹相吻合,从他车的后备箱里找到了那只千斤顶,他承认为自己所有,因为小来小去的修车,他从不去修车厂,自己就修了。但是,79号车车体下部为什么有他的千斤顶的痕迹,他却摇头说:“那我就不知道了。”同时他还否认了案发时间内曾开车出去过,但他承认这个时间内,他确实在自己的车内,只是睡觉了。

“笑话,你没有家么?为什么这个时候来车里睡觉?”

助手问。

“唉,说出来让人笑话。但是,我又不得不说。”马祖耀说,“老婆无缘无故地和我吵架,家里实在没法呆,身上又没钱,去不了宾馆旅社,只好来这里了。”

张景奇询问停车场老板,案发时间确实见过马祖耀进出停车场,至于开车出去的那人,是否就是马祖耀,他不敢确定。因为停车场出入口虽然有灯光,但不是很明亮,再说车厢内关着灯,根本看不清里面的人。不过,97号车被人开走,那开车的一定是它的主人。这是停车场老板的想当然推理。

调查马祖耀妻子,证实那天早上二人确实吵架了,而且吵得很凶,不同的是,不是妻子“无缘无故”和马祖耀吵架,而是马祖耀“没事找事”和妻子吵架。

“是不是两人计划好的?”

助手问。

“不会。”张景奇说,“如果计划好的,二人说法就会一致,而现在明显有区别。马祖耀‘没事找事’地和妻子吵架,明显是为自己离家设计借口。这小子可真够狡猾的。”

“现在能抓了吧?”

助手拿出手铐晃动两下。

“早着呢。”张景奇说,“还缺少证据啊。”

“还缺少证据?”助手不解,“79号车有他千斤顶的痕迹,虽然停车场老板没有看清开车人是谁,但是开出去的轿车是白色,而且尾数为97号,这些还不够吗?”

“马祖耀进出停车场之前和之后,都有人进出过停车场。你能确定就是马祖耀更换的79号车胎吗?不会有人打开97号车的后备箱拿出千斤顶更换的车胎吗?这人可以在马祖耀进入停车场之前拿走千斤顶,在马祖耀离开停车场之后放回千斤顶。至于白色轿车,停车场里有几十辆,凭什么确定就是97号车?至于停车场管理者的记录,轿车开出时速度比较快,出入口灯光又有些昏暗,管理者会不会看错?会不会出现笔误?既然有人更换了车胎,会不会有人更换了车牌子?马祖耀因为和妻子吵架来这里睡觉,心情不好没有发现自己的车牌被人卸掉……如果是马祖耀向你提出这些问题,或者这样解释,你怎么回答?”

助手一时间张口结舌,一个字也没有回答出来。

“再有,”张景奇又说,“进出李草根画室的是一双小脚印,而马祖耀身高将近一米八○,那双脚我早已仔细观察过,至少要穿42码的鞋……”

“难道另有其人?”

“不会,疑犯就是马祖耀。他根本不认识大学教授,这样做并不是要嫁祸给教授,而是‘97’和‘79’两组数字容易混淆。”张景奇说,“现在,我们缺少的只是足够的证据,缺少让马祖耀无法反驳并让他低头认罪的证据。”

“那,那,那双小脚印会不会是马祖耀儿子留下的?”

张景奇见过马祖耀的儿子马向南,十三四岁的样子,脚上的鞋子和现场脚印的大小差不多,于是对他进行了秘密调查。马向南学习过武术,这一点倒是符合作案条件,然而,他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老师、同学和邻居对他反应都特别好。这样的孩子怎能做犯法的事情呢?而且,马向南是在一家封闭式教学的私立学校,从周一到周五不能离开学校,案发时间他还在学校寝室内睡觉,有值班老师和同寝室同学可以作证,他根本没有作案时间。

案子到此,又让张景奇一筹莫展了。

他们再次来到咖啡馆,一边喝着咖啡一边欣赏外面景色一边思考案子,突然,张景奇灵机一动:“你说,疑犯故意选择那个时间作案,是为了清晰地留下车胎印,转移我们的视线,李草根家窗前的那些脚印似乎被故意破坏过,院墙的墙脚处疑犯的脚印也遭到了破坏,那么,那些清晰可见的小脚印会不会也是故布疑阵,为了转移我们的视线呢?”

“很有可能!”助手激动得一拍桌子,惊得满屋子的人都转过头来向这边看,“只是,只是,马祖耀的脚怎么能穿上这么小的鞋,而且还能走路呢?”

“我们两个只是这样猜想,肯定解不开谜团,应该去接触与马祖耀接触频繁的人,一定能发现什么。”

与马祖耀接触最频繁的,应该是他的妻子和儿子,于是,他们再次来到马祖耀的家。刚走进楼道,就见一个小孩在楼梯上练习倒立走路:两只手伸进鞋子里,头下脚上,双手做脚,一步步走上楼梯,再一步步走下楼梯,几乎和正常人走路差不多。

仔细看这个小孩,正是马向南。

今天是星期六,马向南正好在家。

张景奇停下来,给孩子鼓掌:“马向南,你太厉害了!你这样倒立着走路能走多远?”

马向南认出了两位警察,只是他还不知警察叔叔多次光顾自己的家为了什么,停下来,站好之后说:“一百多米吧。”他有些自豪,“不过不算什么,和我爸爸相比差远了。我爸爸倒立着走路,能走300多米呢。”

案子顿时真相大白,就是马祖耀偷走的古画:他将79号车的车胎换到自己车上,来到李草根家院墙外,双手穿着一双小鞋倒立着走路,故意留下清晰的车胎印和脚印,目的就是为了转移警察的视线。但是,他在翻越院墙和从窗户进屋时,不得不双脚着地,所以将这两处的脚印有意地破坏了。偷走古画回到停车场,再将轮胎换过来,然后大摇大摆地从停车场管理人面前走过……

好精妙的设计,只是百密一疏,两部车体底部留下了相同的千斤顶印痕,加上他有意混淆的车牌号,聪明反被聪明误,留下了致命的线索。

两名警察不忍心让马向南目睹父亲被逮捕的一幕,悄然离去。周日晚,在马祖耀将儿子送去学校回来的路上,被张景奇和助手拦住了。审讯室内,面对张景奇严密的分析和推理,马祖耀不得不低头认罪,承认一念之差做出了一件连自己都无法原谅的丑事,然而,此时后悔,已经晚了。

篇7:王之涣的故事

旗亭画壁

一天,冬云低压,雪花纷飞。王昌龄、高适、王之焕三位诗人来到旗亭,饮酒赏雪。兴趣正浓时,忽然,来了一群梨园伶官,登亭会宴。三位诗人马上移坐于旁,围炉静观。只听乐工奏起乐曲,歌女清调嗓音,准备歌唱。

三位诗人见状私下议论。王昌龄说:“我们三人齐名诗坛,难分上下。今日聆听歌女演唱,谁的诗入曲一首,便在亭壁上画一横道,最后视优劣、多少分胜负。二位意下如何?”高适、王之焕欣然赞同。

首位歌女演唱的是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诗句是“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得意洋洋,赶忙在亭壁上画一记号。

唱毕,另一位歌女又接着唱道:“开箧泪沾臆……”这是高适的《哭单父梁九少府》,也兴奋地喊了一声:“一绝句”!也在墙壁上画了一记号。

第三位歌女又开口了:“奉帚平明金殿开……”这是王昌龄的《长信怨》,他兴奋地又画了一个记号,得意地说道:“二绝句!”

王之焕平日里很自负,认为自己早已成名,现在见歌女们都没唱他的诗,心里有些不高兴。于是他稳了稳坐姿,清了清嗓子对身边的王昌龄和高适说:“这几个都是普通的歌女,她们只会唱‘下里巴人'的通俗诗文,可有些'阳春白雪'的高雅文章她们都不敢唱,只有高级的歌女才配唱我写的此类诗篇!”

他指着歌女中一位最年轻貌美,流着双鬟的女伶说:“女伶中只有她才配唱我的诗。一会儿到她唱歌时,如果不是我的诗,我终生再也不敢与你们争高低,我甘拜下风;如果她唱了我的诗,你们都得拜我为师!”

“好!”王昌龄和高适都同声赞叹道。

不多时,那个年轻貌美梳着双鬟的歌女真的起身高歌了,而且她一张口便唱出了王之涣的'《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歌声凄婉动听,牵人心弦。

听罢,高适、王昌龄异口同声赞道:“仁兄之诗确实高我等一筹,好诗,实在是好诗!”

恩爱夫妻

王之涣与李氏的婚姻,可能还有一段罗曼史。开元十年(公元722年)两人结婚时,王之涣是已婚并且有孩子之人,年已35岁,而李氏年方二九,比王之涣小17岁,正是妙龄女子。县令的千金,嫁给父亲部属、35岁又已婚的小小县尉,颇耐人寻味。这一定是为王之涣的才华所倾倒。

靳能在墓志铭中称王之涣“孝闻于家,义闻于友,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可谓对王之涣一生的完美概括。

李氏嫁给王之涣后,两人恩爱。王之涣在家赋闲,李氏安贫乐素,跟他过着清苦的生活。王之涣再入宦场,生活刚有了转机,却染病身亡,使李氏不到40岁而守寡。王之涣死后六年,李氏也因病而死。因王之涣有前妻,两人竟不能合葬。

愤然辞官

不知何故,王之涣未走科举之途,而以门子调补冀州衡水主簿。任衡水主簿时,王之涣父母均已去世,衡水县令李涤将三女儿许配给他。王之涣才高气盛,不愿为了衡水主薄的卑职而折腰,加上有人诬陷攻击,他便愤然辞官而去,“遂化游青山,灭裂黄绶。夹河数千里,籍其高风;在家十五年,食其旧德。雅谈珪爵,酷嗜闲放。”在家过了15年闲散自由的生活。后来他的亲朋好友觉得他这样一直沉于下层,不是办法,便劝他入仕。后来补文安郡文安县尉,仍是一不起眼之小职。他在职官风以清白著称,理民以公平著称,颇受当地百姓称道。谁料不久,他竟染病不起,以55岁之壮年,卒于官舍,葬于洛阳。

如此有才华之人,可惜终不见用,天也不假其年。这也是诸多有才华的正直知识分子的常见结局。他的诗虽只流传下六首,但这寥寥数首,确为我国古典文学宝库的精华。也为众多学子提供了参考。

慈禧嘉赏

清代,慈禧太后也非常喜欢王之涣的这首《凉州词》。有一天,她让一个书法很好的大臣把王之涣的《凉州词》为她题写在一把扇面上,这个大臣不敢怠慢,一笔一画精心书写,哪知道他过于紧张,一不小心漏掉了一个“间”字。慈禧拿到写好的扇面一看,勃然大怒:“你欺负我没有读过王之涣的《凉州词》,怎么少写了一个“间”字?”这个大臣当时吓得冷汗直冒,因为这是欺君之罪,是要杀头的。这个大臣突然灵感一闪,急中生智,慌忙地奏道:“老佛爷,我哪敢漏掉了一个“间”字啊,只是觉得王之涣的这首改成了一首词,其意境和韵味会大大增加。”于是,他连忙给慈禧太后读到: 黄河远上, 白云一片, 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 杨柳春风, 不度玉门关。 慈禧接过扇子反复诵读了几遍,野觉得别有一番风味,于是转怒为喜,重重地赏赐了这位大臣。由此可见,王之涣这首《凉州词》的艺术魅力。

智审黄狗

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在文安县做官时,受理过这样一个案子。30多岁的民妇刘月娥哭诉:“公婆下世早,丈夫长年在外经商,家中只有我和小姑相伴生活。昨晚,我去邻家推碾,小姑在家缝补,我推碾回来刚进门,听着小姑喊救命,我急忙向屋里跑,在屋门口撞上个男人,厮打起来,抓了他几下,但我不是他的对手,让他跑掉了。进屋掌灯一看,小姑胸口扎着一把剪刀,已经断气。”王之涣通过庭审家里有狗,但是狗没叫,料定是熟人作案;有厮打,确定杀手是高个并且背上有抓痕。继而破案。

惩治恶霸

一天,王之涣扮作商人,带着随从出门私访。看见前边村头有个小伙子守着土堆哭,便上前问个究竟。

小伙子说:“我叫张森青,住前边张庄,父亲死了,我和母亲就靠这块地生活。那年冬天没吃的就跟母亲去讨饭,到了春种时才回家。一看,地让王乐善霸占种上了,他在地里埋了界石,硬说是他家的。我告了几状也告不下来。今后我们母子可怎么活呀!”

王之涣问清这土堆下面就是王乐善偷埋的界石;他知道张森青没界石也没地契,只是“祖传之地,从小就种”,便对小伙子说:“城里来了新县尉,明天你只管大胆去告,保你没事。”

小伙子走后,王之涣命人挖出界石,看清字迹便回衙让人再刻一块界石,连夜派人埋在王家界石底下。

第二天,小伙子来告状了,见堂上坐的就是昨天碰到的老客,便大胆递上状纸。

王之涣看过状纸,立即派人把恶霸王乐善传来,喝道:“大胆王乐善,为何霸占张家田地,从实招来。”王乐善说:“分明是刁民加害于我,地本来就是我家的,有界石为证,请大人明察。”

王之涣说:“本官马上去查看,若有界石,土地归你;若没有,本官判你霸人田产之罪。”

王乐善点头答应。

他们来到土堆旁,王之涣命衙役挖界石。不一会儿,界石挖出来了,上面刻着:王家宝地,贞观丁亥年。

王乐善笑着说:“王大人,我没说错吧......”没等他的话说完,衙役又喊:“禀老爷,下面还有一块!”

王之涣吩咐接着挖。不一会儿,又挖出一块界石,上面刻着:张家宝地,武德戊寅年。

“回礼”戏贪官

王之涣任文安县尉不久,一天上午,家人禀报,文安郡尉钱福应造访。王之涣一愣,急忙出迎:“大人远道而来,卑职不曾远迎,望乞恕罪。”

“哪里,哪里,王兄乃当朝才子,本官仰慕已久,今日特来拜访。”

提起这位郡尉,王之涣早有耳闻,是个爱财如命的贪官,人称“钱串子”。但他毕竟是自己的上司,不能不以礼相待。

等钱串子用完酒饭走后,王之涣便打开他带来的礼盒,里面放着100两银子。

唐朝官场重礼尚往来,收人一份礼,要回十分礼,否则就是不敬。王之涣“孝闻于家,义闻于友”,(《墓志》)当官两袖清风,哪里有钱回这十份礼呢? 他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了个好办法。

第二天,王之涣让人担着一个大桶,抬着礼盒,来到郡尉衙门。钱串子见这么多礼物,不禁乐开了怀。相互寒暄之后,立即吩咐下人设宴款待。

钱串子心里一直惦记着礼物,不等席散便来到后堂打开礼盒一看,一块铜镜,大桶里是一桶凉水,便冲进客厅吼道:“好个王之涣,你竟敢戏弄本官......”

王之涣急忙打断他的话:“大人且慢生气,我送你铜镜,表示你为官正直,断案如神,明如镜;我送你凉水,表示你廉洁无私,两袖清风,清如水。我的礼物可是多少钱都买不到的呀。”

钱串子听了,知道王之涣虽然取笑自己,但句句在理,无懈可击,只得自认晦气,悻然送走了王之涣。

后来,钱福应借故来文安审查王之涣。一查,王之涣案件处理得头头是道,账目一清二楚,便枉然离去。

篇8:王之涣的故事

王之涣的故事

王之涣的故事:王之涣审黄狗

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在文安县做官时,受理过这样一个案子。

30多岁的民妇刘月娥哭诉:“公婆下世早,丈夫长年在年在外经商,家中只有我和小姑相伴生活。昨晚,我去邻家推碾,小姑在家缝补,我推碾回来刚进门,听着小姑喊救命,我急忙向屋里跑,在屋门口撞上个男人,厮打起来,抓了他几下,但我不是他的对手,让他跑掉了。进屋掌灯一看,小姑胸口扎着一把剪刀,已经断气。”

王之涣问:“那人长的什么样子?”

刘月娥说:“天很黑,没看清模样,只知他身高力大,上身光着。”

“当时你家院里还有别人吗?”王之涣又问。

“除了黄狗,家里没有喘气的了。”刘月娥答道。

“你家养的狗?”

“已经养3年了。”

“那天晚上回家,你没听见狗叫吗?”

“没有。”

这天下午,县衙差役在各乡贴出告示,县官明天要在城隍庙审黄狗。

第二天,好奇的人们蜂拥而来,将庙里挤了个水泄不通。王之涣见人进得差不多了,喝令关上庙门,然后命差役先后把小孩、妇女、老头轰出庙去。庙里只剩百多今年轻力壮的小伙子。王之涣命令他们脱掉上衣,面对着墙站好。然后逐一查看,发现一个人的脊背上有两道红印子,经讯问,是刘月娥的街坊李二狗,正是他行凶杀人。

王之涣这次破案与审狗有什么关系呢?

王之涣听到刘月娥说家里有条黄狗,晚上又没叫,从而断定凶手必是她家熟人;听了刘所说与凶手厮打的经过,进一步肯定凶手是个高个子,背上一定有抓痕。

王之涣的`故事:王之涣旗亭画壁

一天,冬云低压,雪花纷飞。王昌龄、高适、王之焕三位诗人来到旗亭,饮酒赏雪。兴趣正浓时,忽然,来了一群梨园伶官,登亭会宴。三位诗人马上移坐于旁,围炉静观。只听乐工奏起乐曲,歌女清调嗓音,准备歌唱。

三位诗人见状私下议论。王昌龄说:“我们三人齐名诗坛,难分上下。今日聆听歌女演唱,谁的诗入曲一首,便在亭壁上画一横道,最后视优劣、多少分胜负。二位意下如何?”高适、王之焕欣然赞同。

首位歌女演唱的是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诗句是“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得意洋洋,赶忙在亭壁上画一记号。

唱毕,另一位歌女又接着唱道:“开箧泪沾臆……”这是高适的《哭单父梁九少府》,也兴奋地喊了一声:“一绝句”!也在墙壁上画了一记号。

第三位歌女又开口了:“奉帚平明金殿开……”这是王昌龄的《长信怨》,他兴奋地又画了一个记号,得意地说道:“二绝句!”

王之焕平日里很自负,认为自己早已成名,现在见歌女们都没唱他的诗,心里有些不高兴。于是他稳了稳坐姿,清了清嗓子对身边的王昌龄和高适说:“这几个都是普通的歌女,她们只会唱‘下里巴人'的通俗诗文,可有些'阳春白雪'的高雅文章她们都不敢唱,只有高级的歌女才配唱我写的此类诗篇!”

他指着歌女中一位最年轻貌美,流着双鬟的女伶说:“女伶中只有她才配唱我的诗。一会儿到她唱歌时,如果不是我的诗,我终生再也不敢与你们争高低,我甘拜下风;如果她唱了我的诗,你们都得拜我为师!”

“好!”王昌龄和高适都同声赞叹道。

不多时,那个年轻貌美梳着双鬟的歌女真的起身高歌了,而且她一张口便唱出了王之涣的《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歌声凄婉动听,牵人心弦。

听罢,高适、王昌龄异口同声赞道:“仁兄之诗确实高我等一筹,好诗,实在是好诗!”

相关专题 侦探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