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合作学习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契合策略

爱丽儿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爱丽儿”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论合作学习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契合策略(共18篇),方便大家学习。

篇1:论合作学习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契合策略

论合作学习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契合策略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组织形式,通过建设良好的人文环境,优化物理环境,建立科学的、开放性的`教育评价体系,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及学生自身学习观的改变与传统教学模式契合,更能发挥两者的优势.

作 者:尹晨祖 YIN Chen-zu  作者单位:河池师专,教心室,广西,宜州,546300 刊 名:河池师专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CHI NORMAL COLLEGE 年,卷(期): 23(1) 分类号:B81 关键词:合作学习  传统教学模式   契合策略  

篇2: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浅论

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浅论

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浅论

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是指将全班学生按每个学生的实际水平由学生自己组合成若干小组,各组学生(2-6人)共同研究和探讨问题,教师通过巡回观察和即时反馈的信息,及时给予指导的以小组互助合作学习为主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一种结合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积极探索问题,每组学生通过相互研究和讨论解决这些问题以达到掌握基本知识,完善认知结构,优化思维品质;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教学方法。

一、构建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对课题研究的意义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不能作为学习的主体参与教学,学生的积极情感得不到体验,意志品质得不到体现,各种层次的学生也因自身素质不同,很难得到充分的全面发展,势必造成“优生”严重吃不饱,“差生”吃不消的不能体现个性的“一刀切”现象,这样的教学模式直接影响着有个性有特长学生的培养。同时,许多教师大多着眼于如何使学生对语文知识与技能学得更多更好,如何促进与之相应的个体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却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个体社会化发展过程,我们知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相互影响和制约的一个整体,都各有自己的整体性和统一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都十分强调要让学生自主学习,但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几乎所有的教学过程都发生在学生群体人际互动的环境之中,因此重视学生个体与学生群体的相互作用,加强和指导学生间的合作学习,让学生学会接受一个共同目标,并朝着这个目标去行动;学会与别人相处,敢于表现自我,并能虚心学习;学会处理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利益,学会合理分工,有序行动;善于自立,有目的地合作就显得尤其重要。所以说构建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理论依据

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是二十一世纪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甚至可以说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合作和创新是个人和社会生存的需要。合作学习法教学正是能使学生学会与别人合作的方法,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的精神。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提出了新世纪教育四大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其中学会共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合作协调能力。我国第三次全教会也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增强合作意识。《语文的行动纲领》也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现代教育应体现主动性、民主性、多样性的特征。因此,必须在教学中加强和指导学生间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根据教育学理论,合作是指学生们为了共同目的在一起学习和工作或者完成某项任务的过程。斯莱文认为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并以他们的小组表现为依据获取奖励或认可的课堂教学策略。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把学习看成是在每个学生不同的知识世界里,通过自身的内化、重组、操作和交流中动进行建构的过程,这就表明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建构主义学习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树“以学生为主”的思想,让学生积极参加课堂教学,促使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而人的认识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完成的,因此建构活动具有社会性,学生通过小组互助学习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知识。同时,在整个活动中,教师的角色真正是一个指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体现了现代教学论的观点。

动机激发理论认为:激发动机的最有效手段是在课堂教学中建立一种“利益共同体”。合作学习法就是创设了这样一种情境,这种情境导致小组各成员应尽力作出自己的最大努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合作也是实现课堂管理促进功能的必要条件。合作学习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别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使其学会如何学习,改进学习方法;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发挥潜能;有利于增强集体凝聚力。形成和谐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发展良好的个性,形成正确的竞争观、合作观。

根据素质教育论,教育作为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其对象是人,从社会学观点分析,学习是一个人的社会化过程,而教育则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使学生更顺利地实现社会化、从一个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显然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机会,使他们能进行交流与调节,以及进行具有社会生活特色的劳动分工。因此重视学生个体与学生群体的相互作用,加强和指导学生间的合作学习就是一个很有意义的问题。

三、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结构

合作学习是以“问题―探索―问题―问题解决”为主线,以学生自主探索活动为主体,以教师点拨为主导,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为中心,以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语文学科素质、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模式,它包括:创设问题情景、学生自主探索、讨论交流、教师点拨、变式训练,归纳小结等环节。

1、创设问题情景

教师在导入新课前,先要创设一种意境,激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特定的意境中。可分为五步完成。

①导入新课,展示目标。教师交待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认知、情感、技能目标,学生明确应该学什么。

②有感情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③以小组为单位诵读,在读中初步理解课文的含义。

④检查验收学生对生字、生词的掌握情况。(因提前预习过)

2、学生自主探索、讨论交流

这是“合作学习”的继续和深化。是本模式的关键环节。

① 学生再次阅读课文内容并对不理解的内容进行圈、划---―生疑。

② 以小组为单位对所圈划的地方进行思考----思疑。

③ 学生提出问题----质疑。

④ 以小组形式进行合作交流、讨论,学生从讨论中深化认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议疑。

⑤ 以小组形式把所讨论的问题进行汇报----释疑。

3、教师点拨

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理解上的难点,教学内容中的关键处,以及学生争论不休的总是进行重点点拨、解惑 ,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得出结论,解决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

4、变式训练

知识迁移、强化练习。根据所学内容设计练习,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想象能力。

5、归纳小结

以教师为主导,师生共同从纵的方面寻找作者的思维轨迹,进行全文总结,并通过板书体现出来,使学生对全文获得一个完整的印象。注意突出知识结构的整理,引导学生掌握运用知识的规律。

在学科教学中,可根据课文的内容变换或结合模式的步骤,如语文教学中可将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第二步与第三步相结合,也可以把第二步、第三步、第五步相结合。

四、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教学原则

1.合作交流性原则:教师要促使学生在小组内充分与同学交流,与其他组成员交流,也可以与教师交流。多层次的交流活动,使学生能摆脱教师这一权威的束缚,自由发表自己的言论,可以极大增加学生的参与意识,而现代教学观认为,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越来越成为衡量教学方法是否得当的一个重要标志。

2.主体性原则: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潜能,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强调学生的主体并没有忽视教师的主导性,教师的课堂设计要能引导学生积极展开思维,因此更要求教师“导”得科学,“导”得及时。

3.反馈性原则:教学是动态过程,它必须通过信息反馈,才能实现有效的控制与调节。因此教师要通过学生反馈和巡回观察发现出来的问题,及时点拨:或引导小组讨论,或引导全班一起探索研究来解决问题。

4.创造性原则:课堂教学改革应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之一。在课堂设计时应尽可能多的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发现情景,在组织学生研究讨论时应激励学生去发现和探索一些有创建的解题方法。

五、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语文学科中的应用

1、应用说明:

下面以一个具体例子加以说明,如学习《琥珀》这一课内容:

先创设不同层次的问题情景:

第一层次,找出琥珀的形成条件和形成过程。(单纯地解决问题)

第二层次,描写想象的部分你最欣赏哪里,为什么?(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及灵活运用数学思想方法的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教师适当的点拨,得出了很多解法:如综合法、分析法、结合法等方法。第三个层次,你想从什么物品来想象它的形成呢?你能说说你打算从哪几方面来进行推测、想象吗?(这一过程使学生的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第四个层次,归纳小结。

整个过程以小组活动为主,教师适当指导,在关键之处给予点拨。

2、适用范围:

该模式适用于小学语文中高年级讲读课文及阅读课文的教学。

3、实现条件

① 对教师的要求:教师要熟练地掌握和驾驭教材,提供适当的学习资料;

突出一个“导”字,重占在于点拔,开拓思路;对学生一视同仁,悉心指导,给予学生紧合乎需要的帮助。

② 对学生的要求:要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敢于表现自我,并能虚心学习能与他人友好的相处,并进行讨论。

总之,合作学习教学模式通过加强和指导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强化同学问相.交流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集体的凝聚力,促进学科的素质教育。

篇3: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浅论

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浅论

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浅论

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是指将全班学生按每个学生的实际水平由学生自己组合成若干小组,各组学生(2-6人)共同研究和探讨问题,教师通过巡回观察和即时反馈的信息,及时给予指导的以小组互助合作学习为主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一种结合现代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技术,激发学生积极探索问题,每组学生通过相互研究和讨论解决这些问题以达到掌握基本知识,完善认知结构,优化思维品质;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教学方法。

一、构建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对课题研究的意义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不能作为学习的主体参与教学,学生的积极情感得不到体验,意志品质得不到体现,各种层次的学生也因自身素质不同,很难得到充分的全面发展,势必造成“优生”严重吃不饱,“差生”吃不消的不能体现个性的“一刀切”现象,这样的教学模式直接影响着有个性有特长学生的培养。同时,许多教师大多着眼于如何使学生对语文知识与技能学得更多更好,如何促进与之相应的个体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却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个体社会化发展过程,我们知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相互影响和制约的一个整体,都各有自己的整体性和统一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都十分强调要让学生自主学习,但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几乎所有的教学过程都发生在学生群体人际互动的环境之中,因此重视学生个体与学生群体的相互作用,加强和指导学生间的合作学习,让学生学会接受一个共同目标,并朝着这个目标去行动;学会与别人相处,敢于表现自我,并能虚心学习;学会处理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利益,学会合理分工,有序行动;善于自立,有目的地合作就显得尤其重要。所以说构建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理论依据

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是二十一世纪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甚至可以说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合作和创新是个人和社会生存的需要。合作学习法教学正是能使学生学会与别人合作的方法,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的精神。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提出了新世纪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四大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其中学会共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合作协调能力。我国第三次全教会也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增强合作意识。《语文的行动纲领》也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现代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应体现主动性、民主性、多样性的特征。因此,必须在教学中加强和指导学生间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根据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学理论,合作是指学生们为了共同目的在一起学习和工作或者完成某项任务的过程。斯莱文认为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并以他们的小组表现为依据获取奖励或认可的课堂教学策略。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把学习看成是在每个学生不同的知识世界里,通过自身的内化、重组、操作和交流中动进行建构的过程,这就表明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建构主义学习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树“以学生为主”的思想,让学生积极参加课堂教学,促使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而人的认识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完成的,因此建构活动具有社会性,学生通过小组互助学习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知识。同时,在整个活动中,教师的角色真正是一个指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体现了现代教学论的观点。

动机激发理论认为:激发动机的最有效手段是在课堂教学中建立一种“利益共同体”。合作学习法就是创设了这样一种情境,这种情境导致小组各成员应尽力作出自己的最大努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合作也是实现课堂

[1] [2] [3]

篇4:合作学习,穿越传统的课堂模式论文

合作学习,穿越传统的课堂模式论文

摘 要:合作学习因其富有创意和实效,已成为教育教学研究与探讨的热点。笔者通过自己多年的课堂教学、课外探究等教学实践,摸索出了一些合作学习的教学技巧,现就如何在课堂内外推进合作学习方面,特别是教学细节和教学要求上,提出自己的几点粗浅的认识与做法。

关键词:合作学习教学运用 合作技巧

合作学习(cooperativelearning)是一种起源于美国的教学理论与策略,因其富有创意和实效,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成为教育教学研究与探讨的热点。那么,什么是“合作学习”呢?它是基于学生个体的独立思考与实践探索前提下,积极主动地与他人合作探讨、研究、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可以是学生根据需要随机组合,也可以是教师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的,并按照一定标准进行划分。

我根据以学生为本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理念,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与社会》的兴趣,课堂教学出现了出乎意料的可喜局面,合作学习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一、合作学习法在各项教学中的灵活运用

1.把合作学习法融入活动课程。

如学完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一节《从社区看我家》后,我要求学生们开展绘制学校平面图的活动。我将全班分成六个活动小组,看哪个小组绘制得最准确、最迅速。各小组成员纷纷行动起来,有的'测量学校的长度和宽度,有的观察测量学校的主要房屋,有的观察测量学校的主要花园,有的测量学校的主要道路……回到教室后,小组集体讨论确定了绘图的比例尺和地图的指向标,准备好了各种绘图工具。在绘图的过程中,每个同学各抒己见,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通过分工合作,最后将校园平面图绘制得相当准确而又漂亮,合作学习的第一次试验取得了圆满成功。

2.让合作学习法拓展学生思维。

如在学习第七单元第三课《承担社会责任的选择》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讨论题:如果水龙头关不上时,你会怎么办?经小组讨论,得出了许多出人意外的答案:

(1)打电话给自来水厂,派人来修理。

(2)叫工地管理人员处理。

(3)用衣服塞住水龙头,减少水资源浪费,再想其它办法。

(4)找附近的大人来帮忙。

(5)用石头压住水龙头上的皮管……合作学习的方法成功打开了学生思维的大门,让学生的头脑不再局限于书本的标准答案,诸多答案的出现表明了学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用合作学习法丰富课外探究。

在学习《综合探究六:大众传媒的影响》之前,为了让学生理解电视对青少年成长的利与弊,我安排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收集资料,进行题为“电视对青少年的影响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辩论赛。学生收集的资料来源有报纸、杂志、专家的言论、新闻报道,甚至说出了身边的真人真事作为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通过小组合作,让这场辩论赛的内容变得丰富多彩,使学生对电视的利弊有了较全面、深刻的认识。

二、合作学习法对授课教师的教学要求

1.教师要关注合作学习中的弱势群体

在开展合作学习时,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些小组为了让本组的表现更出彩,往往派出优等生代表小组发言,于是我们只能看到优等生活跃的身影,以及他们的精辟见解和深入分析。后进生总是静静地呆在一旁,沦为合作学习的配角,有时甚至完全成为一个局外人,处于被动消极地位。这样的学生之间并没有进行真正的合作,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要关注合作中的弱势群体,引导真正的合作学习,让每一位学生真正参与到合作学习之中去。针对这种情况,我会要求每次小组合作讨论之时,首先由中差生发言,并在组员分工时设一名调控管理员,负责监督提醒长篇大论者适可而止。这样,就为每个小组成员提供了平等的参与机会,也使他们的惰性无处可逃,激发主动思考的积极性,学生的思维水平普遍得到了提高。

2.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

新课程要求教师具有更渊博的知识和更广泛的见闻,在推进合作学习的实践活动中,我更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一点。教师应该感受到这种挑战的紧迫性,努力提高专业技能,争取熟练驾驭现代教育技术,尽量涉猎各个学科以拓展知识面,从而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我在平时除了阅读一些专业书籍外,读报纸和期刊成了我每日的必修课程,我觉得《历史与社会》这门课程特别需要联系社会实际,这样才能使学生有深刻体会。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已经迫在眉睫。

合作学习法让我从前期的教学实践中尝到了甜头,同时也让学生们的学业发展和素质提升获得了有效的提升。今后我将继续就这一问题进行深入实践和探索,希望能为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发展寻找到一条更好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吴向丽著《合作学习》.青岛出版社,。

2.《新西部》,下旬,理论版.,04期。

3.王坦著《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中国人事出版社,7月。

4.《STAD型合作学习简介》.外国教育研究,1月。

篇5: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教学心得体会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教学心得体会

自从县局开展“千人百班”活动教学改革以来,我校根据实际情况,积极推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一年来,我积极尝试着,摸索着,学习着,努力改进着自己的教学方法,始终在思考:怎样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三数学教学中的实效性?

一、关于教学中的困惑:

初三学生面临中考,时间紧,压力大,课堂容量大,难点知识学生学起来很困难,许多问题探究了,也总结了规律,但学生做题仍感觉无从下手。如: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时,运用了数学归纳法教学,并总结了应用题的解题步骤,还强调了关键是要找等量关系,怕比较抽象,学生不理解,我讲的很多。而学生做题以后,出错率仍然比较高,许多学生找不准等量关系,列不了方程,甚至有的学生在设未知数时都不准确,以至于应用题的解答是一塌糊涂。就这样,我越讲学生越觉得难,难点真成了难点。

我认为,既然是难点知识,必然是学生不好理解掌握,老师的心急不但无济于事,可能还会起反作用。在学生合作解决不到位的时候,老师何时进行点拔及点拨到什么程度,我一直在思索着,怎样才能恰到好处。由于刚进行尝试,心急的我不免越疱代俎,看学生讲不到重点,就直接给学生讲了,这样的结果其实只是我讲了、心安了,学生真正的掌握效果还是不好。反思自己:我不敢放手,始终怕学生做不好;其实是自己不愿意放手,不相信学生,认为学生自己讲,会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我在想,与其我一节课讲许多个知识点,学生稀里糊涂的掌握,还不如放手,相信学生,让他们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哪怕少掌握几个知识点。

今后改进的方法是:

1、采取难点分散,分层掌握

多数学生都不会的问题,由教师去培训各小组的组长,由组长再去教给组内的学生。对基础较差的学生要允许他们利用较长的时间来完成,甚至暂时放弃个别难点。

2、要从长计议,循序渐进

小组合作培养的是合作能力和合作意识,但是他们的能力和意识不是一朝一夕培养起来的。因此,我们要充分相信学生,要给学生留足成长的时间,循序渐进。处理问题不追求面面俱到,当学生的能力培养起来的时候,我们没有去刻意解决的`难点问题,可能也会迎刃而解。

二、关于学困生的困惑:

在课堂教学中,上课时间紧,学困生往往照顾不过来,组长看到学困生给自己小组抹黑还一味的埋怨,而不去理会学困生,以致他们越来越差。

既然是学困生,必然不会很容易就完成学习任务,我们首先要承认这个事实。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鲜活的生命个体,学困生在学习方面有困难,是短处,我们不能只盯住他的短处,相反,可以让他们做一些比较简单的题目,以后上课展示时,对学困生单独检查最基本的知识,多把尺子的衡量,多种措施的激励,增强他们的自信,促使他们学习成绩的提高。

今后改进的方法是:

1、改进评价方案

对小组的“捆绑式”评价方案调整分值所占比重。比如:组内优秀学生的精彩表现加分若为1分的话,学困生若回答的好则可加2分。这样学困生就不再是组长眼里的累赘了,而成了为小组挣分的“摇钱树”。当然这只是举了一个例子,说明的问题是评价方案要根据实际问题进行修改完善,前提还是要征得同学们同意认可。

2、打造班级文化

评价方案也许是眼前利益,要形成长久的机制,就需要尽力营造和谐上进、竞争合作的班级文化氛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优生不自骄,差生不自卑,团队协作,一个不能少。我校大力开展得班级文化建设活动真是“及时雨”“救命草”,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充分发挥班级文化的“软实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进一步结合实际情况,从学生的学情出发,多一份实践,少一些空谈,多一份思索,少一些抱怨,勤反思,多创新,真正落实校本研修的实效性。

篇6:项目教学法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

项目教学法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

摘要:目前,项目教学法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在许多学科教学中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项目教学法在许多方面有较明显的优点。本文以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体会,阐述了项目教学法较传统教学法的优点及运用中的注意问题。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 比较 优点 一、项目教学法的内涵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教和学的模式,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该教学过程中采用小组讨论和协作学习的方式,以实际的任务来驱动学生的学习,在学习运用专业知识的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即在一种近似真实的社会职业交往中把理论知识与实际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或现实商业经营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充分发掘学生的思维潜能和创造意识,提倡学生注重新技术、新理念在生产与操作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在项目教学法中,学校和企业共同组成项目小组,师生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 二、项目教学法的特点 1.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结,涉及多种学科知识的交叉 项目教学中的项目主要来源于现实生活,项目的主题与真实的工作环境密切联系,学习者的学习更加具有针对性,学习者自发的兴趣是项目活动开始和展开的源动力。来源于现实生活的问题,一般是一种多学科交叉的问题,解决问题很可能需要运用多种学科的知识。 2.强调学习活动中的合作 项目教学中老师、学生以及涉及该项活动的其他人员应相互合作,形成一种合作关系密切的“学习共同体”,互相协助,取长补短,确保项目顺利完成。在项目教学中,完成项目的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 3.教学过程具有多方面的创造性 对于教师来说,项目教学法有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它要求教师有极大的创造性和应变能力。对于学生来说,项目教学中的工作任务都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认真学习、主动探究,及时发现问题并积极地通过小组成员间的相互交流、协作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4.推动教学改革 项目教学法的运用可以帮助教师实施整体教学,推动教研教改及课程设置改革。项目活动的实行要求教师灵活掌握时间,仔细观察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展及兴趣发展,掌握每个学生的特点并相应提出或设计出既发展个性又注重全面平衡的教学方案。 三、项目教学法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 传统的教学重理论、轻实践,强调学生获得知识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比较注重显性知识的获得,过分强调接受与掌握,忽视学生的主动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妨碍了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发挥。项目教学模式服务于课堂理论教学和现场教学,让课堂的理论教学与企业生产项目的实际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批判性的思维、运用已有技能和知识的能力、生成新知识的能力以及独立学习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教师居于主导地位,是学生的灌输者,学生处于被动地位。项目教学模式中学生是主体,教师融入其中,用经验去引导和启发学生,鼓励学生提出新见解。 项目教学法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如表1-1所示: 表1.1项目教学法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 比较项目 传统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 教学目的 传授知识和技能 运用已有技能和知识 教学形式 以教师教为主,学生被动学习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学习 参与程度 学生听从教师的指挥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多种学习方式 学习动力 外在动力非常重要 内在驱动决定学习结果 特色 教师依据学生的不足来指导学习教师依据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来引导项目完成 从表1.1可知,项目教学法具有挖掘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内在动力使其主动投入学习的优势;能够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当然,项目教学与传统教学并不是对立的,教学中应注意将二者有机结合、相互补充。 四、在实施项目教学法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教师的协助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让学生根据自身行为的信息来实现自我反馈;同时不能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负责整个教学的设计和组织,直接参与学生的`讨论。在项目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教师应当为学生搭起支架;在学生学习不够主动时,给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究;在任务完成后及时完成评价工作。 2.项目的选取是学习的关键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认知特点选择那些有研究价值且与课程内容相关、并且是学生感兴趣的项目开展教学,学生能够主动地了解、观察,从亲身经历中获得相关知识经验,从而促进学生创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的发挥。 3.创设学习的资源和协作学习的环境是教师最主要的工作。“协作学习”是意义建构的关键,教师要积极创设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的情景,让学生在群体中共同评判各种观点和假设,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被极大的激发、能够主动的探索、深入的研究并高质量的完成项目任务。 4.要以学生完成项目的情况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学不是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而是围绕完成项目设计、达到意义建构这一中心来展开的,所以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应以完成项目的情况来评定。 项目教学法的产生并不是为了取代传统教学法,它并不是日常教学的全部,只有将项目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项目教学的目标在于通过教学项目的有效实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研究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协作和相互帮助的能力、交际和交流能力以及生活及生存能力等多种能力,而这些能力正是21世纪人才应该具备的。 1 .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教师的协助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

篇7: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比较分析论文

论文摘要:通过比较研究传统教学模式与多媒体教学模式的特征和优缺点,提出更新教学观念,完善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和传统媒体的互补优势,突出多媒体的交互性功能。以期扬长补短,克服弊端,充分发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

论文关键词:传统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一、传统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一般是指校园教室中进行的教学活动,通常是教学者与学习者同时处于同一空间,在教室中学习者由于环境影响必须遵守某些行为规则即某些沟通方式。传统的教学,大多是教学者依赖既有的经验,依照教科书的内容,以讲述的方式传递给学习者,学习者也只是被动的接受。传统教学只在教室上课,是最传统及最普遍被使用的教学法,由教师以某一特定主题为中心,做有系统、有组织的口头教学。传统教学主要精神是完全由教师主导与掌控整个教学情境,利用黑板板书及运用教学资源与课本的内容讲解,学生上课专心听讲或练习的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多以教师的讲授活动为主,并未特别注意或正视学生之先前概念,更没有发展特殊且适当的教学活动来帮助学生产生概念的改变。学生习惯被动地照着教科书的编排及老师的教学进度去吸收新知识,老师是个必须无所不知的全能者。所以传统教学教师扮演照教科书教的全权领航者,学生只是坐着听课,毫无选择的扮演被动的接收者。传统教学是一种集体式教学,属于较易实施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多偏重于教师的讲解,缺少学生的参与,师生互动机会较少,因此在教学活动之中无法立即评估和诊断学生学习的结果,在教学之后学习者究竟学到那些,无法当时测知就不能实施补救教学,等到阶段考试后方知,虽欲设法弥补,难免有为时已晚之憾。传统教学一般来说指在教室进行的教学活动,通常由教师带领学生同时处于同一个学习空间,大多时间由教师担任叙述者的角色,学生多处于被动的状态,换句话来说,学生即所谓学习者多是信息的接受者。传统教学模式另指在班级教学中,教师将教学教材内容经由说明的教学方法传达给学习者,以老师讲课、学生听课的方式来进行。传统上静态的教科书本只有单一版本,内容也多以学科为主,常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脱节,教师扮演的是消极的说书人角色,如此的教学形式易沦于单向的知识灌输,过分地依赖教师权威的结果,使学生丧失主动求知的学习动机。

1.传统教学模式的特性归纳如下。①教学方式:采用大班教学,偏重填鸭式灌输知识的学习。②教师的角色: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知识唯一的提供者。③师生互动沟通的方式:只能面对面沟通,教学时只会注意到少数学生的反应而无法顾及到所有学生的反应。④教学型态:单向的由教师输出,再由学生被动的接受。⑤教学时间:固定时间,按照排定的时间表上课。⑥教学工具:以粉笔,黑板为主要教学工具。

2.传统教学模式有如下的优点。①节省学习时间。②知识具完整性、系统性。③教材教具使用具有弹性。④班级秩序容易掌控。⑤教师的热忱与专业素养可以影响学生学习。⑥教师的互动讨论可直接管控与调整。

3.传统教学模式有以下的缺点。①学生被动学习、消极获取知识。②缺乏探究,容易失去兴趣与专注力。③教室不易观察个别学习效果。④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不易培养。⑤教师的教法、人格特质对学生学习影响较大。⑥整个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中心,而非以学生为学习的中心。

二、多媒体教学模式

据对全球多媒体教学规模所进行的调查,发现到,全球至少有85%的教学活动在网络上进行,其中,更有70%的受访者认为多媒体教学效果将优于传统教学活动。我们认为多媒体教学是指教师运用信息科技、在线教材、结合教育学习理论将教学从传统教室移到网络上课的一种教学的方式。在线学习也可视为一种以网络平台为沟通基础的学习活动,系指所有通过多媒体教学系统进行学习的教育活动。亦即学习者登入平台后,进行教材浏览、讨论、测验、做作业等活动过程。利用信息技术的.协助以增进学习者的成效成为这几年来的学习新课题,从早期的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到应用计算机网络的在线学习(e-Learning),更是拓展了计算机技术在教育环境上的应用范围与应用层次。使用在线媒介学习的方式,称之为在线学习(e-Learning)。美国训练与发展协会(简称ASTD)将在线学习定义为以电子化科技作为传递信息的中介,达到学习的目的。简言之,在线学习即使用计算机达到学习目的。多媒体教学一方面是系统平台,包括架构、系统、接口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是人性,包括人的学习习惯,教师教学方法,科技导入,组织再造等。

1.多媒体教学可分为下列四个部分。①在线教材:强调学生可撷取部分在线教材内容进行学习;而所谓的在线教材内容系指电子书、在线化之资料、或其他在线方式呈现的内容等。②在线工具:强调学生系以在线工具来进行学习活动,如利用桌上型计算机、笔记型计算机、CD-ROM或电话等在线工具来进行学习活动。③在线传递: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可以通过互联网等在线方式来传递,例如通过内部网络、外部网络、卫星广播等方式从事学习活动。④自主学习:强调学生自己可以通过在线学习从事在线或离线的学习活动。E-learning是使用网络科技去扩展设计、交付、过滤与管理的一种延伸学问的学习方式。 “

2.多媒体教学有着许多的优势与下列的特色。①容易取得,实时学习:可以让学习者在任何时间,随时随地进行学习的活动。②重复使用,降低成本:可重复使用,降低差旅费、教材印制费、教室租金等成本。③快速更新,省时省力:教材更新、传递速度快,省却印制、寄送的人力与时间。④掌控时间,弹性更大:可通过计算机及空档时间进行学习,不耽搁工作。⑤主动学习,效果极佳:学习者可以决定针对自己需求,主动了解与反复练习。⑥纪录学习、易于评估:学习过程及结果均有记录,易于评估与分析。⑦学习社群,分享经验:通过合作学习文化的建立,学习者互相交流,不断成长。

3.一个理想的多媒体教学学习系统应具备五个要素。①在线课程:学习者必须依据在线课程进行网络学习活动,因此在线课程的设计,必须充分运用全球信息网的特色。②在线测验:以多媒体网络的方式呈现,并于受测结束时能立即给予回馈,以充分发挥计算机的功能,进而增强学习效果。而测验的设计,也应纳入适应性的概念,以适应学习者的个别差异。③虚拟教室:虚拟教室提供学习者合作学习情境,学习者借助它来进行讨论、观摩、与合作学习,教师则利用它来辅导学习者学习。④教学管理:教学管理的主要目的,在于纪录学习者的学习信息,以提供教师辅导与评估学习者的依据。⑤学习工具:在网络学习过程中,学习工具将支持学习者进行在线学习,常有的有笔记本、搜寻引擎、个人化环境等。

许多实证研究也已证实学习者在虚拟教室中,进行浏览、搜寻的学习活动,能在某些课程中的学习评估得到与传统面对面相等或更佳的学习成效。多媒体网络的教学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训练学生在网络上收集资料的过程,帮助他对知识的建立。指导学生搜寻特定的主题,在广泛收集资料进行整理、比较时,可以使学生在过程中分析、创造,进而得到很好的学习成效。所以多媒体在线学习就是学习者与教学者不再受限于传统面对面授课固定时间、地点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进行教学,学习者可以依自己的学习环境及状态弹性的调整自己的学习进度;教学者亦可视学习者的情况调整授课教学进度,充分发挥有如一对一教学的实体效果。教师应具备反思能力,主动审视网络上的教学过程,视“教学”为学习教学的过程,进而建构自己的多媒体教学知识,引导学生学习活动的进行。因此教师须要有足够的创造力,发挥想象力调整学习情境,使学生学习更有意义。

三、应用多媒体教学模式,应遵循以下十个原则

1.了解学生有什么。了解学生有些什么知识和经验,根据学生既有知识与经验作教学内容设计与活动指引。

2.聆听和应对学生的回答。对于一个问题,不管学生的回答是什么,对他来说都是有意义的。

3.问题建构。通过问题的引导,促进学生反省和思考,进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了解学生怎么想。利用学生学习的路径,给予互动与回馈,进而了解学生的思考模式。

5.奖励学生耕耘甚于收获。成功的思考比正确的答案更重要。

6.欣赏学生的思考。利用网络的互动机制了解学生与他人互动的情形。

7.造势让学生对解题有食髓知味的经验。可通过多媒体教学平台中所提供的互动机制,引发学生思考来建立知识与促进知识形成,让学生有机会去体验和解题有关的乐趣。

8.了解与熟练并重。有许多经验需要熟练成惯例,必须要抓住重要的概念,训练与教学并进。

9.让学生有独自拼搏成功的机会。必须训练学生批判思考能力,让学生与他们选取的问题博弈。

10.汲取失败的经验。学生可通过思考与他人互动,找出更合适的答案,来提升对问题的兴趣与培养解题乐趣。

四、结束语

近年来由于互联网的兴起与多媒体技术的日渐成熟,对以往传统式的教育型态与教学方式带来相当大的冲击,学习的方式也逐渐由学校或班级的团体学习转换为以学生个人为重心的个别学习。同时由于各式媒体蓬勃发达,过去由上而下的知识传输方式不再是唯一的知识成长通道,学生获得知识的来源大幅增加,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教师所教授的内容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传统的教学方法也难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为了能适应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下一代的教育,改变教学方法与内容,已是刻不容缓的事情。另外,还有一个我们运用多媒体教学的理由是:对于有些较为抽象的概念,老师用粉笔画在黑板上的效果不佳,让学生凭空想象也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利用多媒体作为辅助工具,可以节省教学时间,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致,又可增加学生的记忆与印象。

篇8: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与策略

构建和谐小组,形成合作团队

不能有效地表达;小组人数过少,不利于广泛的讨论集思广益。小组4人面对面坐在一起,这样讨论问题非常方便,同时讨论起来很热烈。

2.合理分组。科学地分组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因此,分组时可将班内学生按成绩、性格、爱好、技能等进行分类梳理,然后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编排成合作小组。同时,为了让学生有更广泛的接触和合作的机会,一段时间后可以对小组成员进行轮换、重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明确分工。合理明确的分工是保证合作学习的基础,如可以让学生分别承担某一任务,承担某方面的信息搜集等。这样有分有合可以保证全体成员的积极参与。除了按任务分工外还可进行角色分工,如轮流担任记录者、分析者、检查者、解说者、答题者等。在分工中还要注意经常更换角色,使学生体会每个角色的工作和责任,从而增强团队凝聚力和归属感。

4.合作时间。根据学生的差异,教师在备课时,应综合各方面因素设计合作时间。当然,课堂上的生成性学习不可能完全就是老师设计的时间,也要根据小组合作交流情况,来进一步确定小组合作学习时间。

引导合作方法,授予必要的技能

1.交流与倾听。要求学习小组成员能够积极踊跃地和其他成员交流对问题的看法和观点,语言要简明扼要、紧扣中心,并且能够大胆质疑。要教会学生如何倾听别人的见解看法,不要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在倾听中学会尊重。对别人提出的质疑要能够耐心地作出解释,而且要态度诚恳。对小组成员提出的合理意见和批评要勇于接受。

2.帮助与求助。要主动关心其他成员,热心、耐心提供帮助,不嘲讽讥笑;提供帮助时说清方法和理由,协助完成而不直接代替;对给予别人帮助表示乐意;遇到困难主动请教,说清求助内容与希望;态度要谦逊,对获得帮助要表示感谢。

3.组织与鼓励。明确小组合作任务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要善于分配处置各人的任务,明确个人责任,安排合作进程;关注并调控小组合作状况,对影响合作的行为及时制止。激励小组发展性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促进;对同学讨论提出的各种意见要进行整理;鼓励胆小或困难的成员发言、承担任务,并给予更多的帮助;对别人的正确观点可点头、称赞以表示赞同或赞赏。

发挥教师作用,有效调控合作

1.观察和参与。在学生开始合作后,需要巡视搜集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信息,观察各小组的行为,注意合作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努力为学生合作学习的良好开展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为此,教师应主动参与到学生合作中去,成为其中的一员,并不时地在各个小组驻足,观察各小组各层次成员的各种表现。这样,在展示时可以掌握学生小组合作的学习情况,提问时可以更加有侧重点地进行小组展示及总结。

2.引导和帮助。教师合理适时的调控引导可以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除了直接的言语或行为指导外,还可以通过暗示、认可、奖励等多种手段来及时引导学生的合作,激发和维持全体学生的合作学习热情,这对引导学生的合作行为会产生积极的强化作用。如学生在表述观点时,教师可为学生提供一些发表意见的模式。还有,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和困难。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如参与讨论、提供参考意见、作补充说明、提供辅助材料或工具等,使学生的合作继续进行。

篇9:论合作学习与大学英语阅读教学

论合作学习与大学英语阅读教学

合作学习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是”以学生为中心“为主要特点的新型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引入合作学习理论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且可以创造轻松和谐的气氛,缓减学生学习焦虑,从而有效地促进教学效果.

作 者:陈微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浙江,金华,321004;浙江汽车职业技术学院,浙江,临海,317000 刊 名: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BEI RADIO & TELEVISION UNIVERSITY 年,卷(期): 29(12) 分类号:G42 关键词:合作学习  英语阅读教学  

篇10:学校体育学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探讨论文

论文摘要:基于学校体育课程教学现状—育专业学生对理论课学习缺乏兴趣进行反思,提出了合作学习教学模式.

合作学习可以是帮助型,也可以是协同型合作学习.帮助型合作学习以教师的课堂教授为主,学生分小组相互帮助,相互协商,强调对知识意义的理解,一般来说帮助型合作学习较为适宜于复述、理解教材内容,培养“双基”;而协同型合作学习则是让学生亲身经历,主动体验,构建出新知识,它更有利于发现探究、创造性解决问题,适宜于实践性较强的知识的学习.在理论教学中应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1 帮助型合作学习:提问——讨论——评估

具体如图1所示

第一阶段:提问.

教师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要求一题多解且答案要具有创新意义.比如:体育课中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应如何解决.要求学生做出判断并给出理由.

第二阶段:讨论.

把全班分成若干小组,围绕问题展开讨论,小组各个成员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分享别人的观点,从而达到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目的.为了保证讨论的顺利进行,应注意:

1)每人可以随便发表自己的观点.

2)事先作充分的准备,证明论点.

3)不要垄断讨论,发言应简明、清晰、扼要.

4)在参与小组的决策或讨论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之前,应明确问题的内涵.

5)小组一旦达成决策,应全力支持.

第三阶段:评估.

学习成果的评估包括个人和小组.小组的报告和小组设计均可作为集体成果,组内任意一人的回可作为全组成绩.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结束后对小组和个人表现分别进行评价.

在学校体育学的教学实践中,对于一些基础知识理论的理解,笔者采用帮助型合作学习的教学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合作讨论,课中自我表现,按自己的思想去解释现象,让学生在讨论中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这样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不是简单地从传统教学法中接受教师和书本里那些现成知识和解题答案.

2 协同型合作学习:提出问题——制定计划——开展探究——发现成果——进行评估

具体如图2所示

第一阶段提出问题

从学生的兴趣出发,结合指定的教学目标、基本教材,教师与学生共同商讨学习目标、内容,提出一个适合探究的总课题.比如:如何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来组织体育课教学?对于教材中一些单调枯燥而实用价值较高的教材应如何组织教学?体育课教学中如何更合理评价学生体育课的成绩等.教师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完成课题的子课题,并根据学生对子课题的兴趣分组,选择同一子课题的学生组成一个探究小组.必要时教师参与学生的选择,确保重要的项目都有人选,又不重复.这样通过师生协商形式,尊重学生愿望、兴趣、爱好,学生能表达真正的`学习思路、情感、思维方式,同时又能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进一步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投入学习,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发展学生的智能.

第二阶段制定计划

在完成分组并确定各小组的子课题之后,由学生对探究活动共同制定计划,小组确定每个人在子课题中应负的责任.计划的内容应包括课题名称、小组成员、探究内容、可用资源、任务分工.

第三阶段开展探究

制定探究计划之后,实施计划,在这一阶段,学生走向课外乃至校外收集资料、信息、课外观察,参与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单独进行,也可以两人配对,在自主学习中接受各种各样的内容和观点,通过分析、综合,总结出自己所需要的内容观点,各小组成员应经常保持联络,小组成员要定期配合,及时报告进度情况和分享信息.

第四阶段展现成果

小组成果是整个探究小组通过一段时间的协同努力之后综合各成员的聪明才智所得的结晶,以书面报告的形式向全班同学展现,在展现前教师花一两天时间浏览一下每组报告的主要内容,防止在学生作报告时被打断.

各小组派代表向全班作报告时,发言者和倾听者必须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发言者围绕主题运用自己的语言清晰阐述,必要时插入图表或利用多媒体、实物投影等,结束时请求听者提问.同时,倾听者不随意打断发言,报告可分数天完成.在一个时间段完成两到三个报告.

第五个阶段进行评估在报告结束之后,学生互评与教师评估相结合,对报告进行简短评估,促进质量的提高.对探究小组的评估应贯穿全过程.比如说,评价怎样把各人的观点综合成一个完整的报告,怎样把报告中的内容传递给大家等等.

在教学实践中,对于实践性较强的一些内容,笔者采用协同型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参与实践探究的过程中接受各种各样的内容和观点,通过自己的分析综合,总结出自己所需的内容观点,这样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学会学习的能力.

3 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教学法特点

与传统教学法相比较,“合作学习”教学法在学习方式、学习组织、学习系统、学习控制、学习评价等方面都表现出不同的特点.(详见表1)

合作学习体现的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收集资料,小组讨论,相互之间交换意见,教师指正,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发展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学会学习的能力.而不是简单接受教师和书本里的现成知识和答案,死记硬背.

4 建议

1)改革考试评价制度,考试评价制度是教学的指挥棒,必须进行改革,以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且教师有较大的主动权.在教学评价中,我们要淡化选拔意识,增强激励功能,针对学生总体水平下降的现状,对学生进行实质性评价.如对学生的评价:在评价内容上,既有考试结果的评价,更强调学生学习态度,重视学生的进步幅度;在评价方式上,既注重终结性评价,也要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在评价形式上,采用自评、互评、师评结合的多种评价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力求全面、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从而避免学生考前1~2周突击复习的坏习惯.

2)为学生提供方便的文献资料查询服务,包括提供校内“中国期刊网”等资料查询服务.

3)学期开始,教师向学生公开学期和单元教学计划,使学生明确本学期的教学目标、任务,以便学生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4)及时了解学生的课后感受与情况,反馈信息,以便修正教学目标.

5)做好学生工作,使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各项课后的自主学习,进行合作学习.

篇11:论高中英语分组合作教学模式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江苏省苏州市苏苑中学 许 凤

摘要:外语课需要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又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缺少必要的发言机会。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在老师们苦口婆心、滔滔不绝的讲课过程中一点点地流失。为了给学生创造相对多一些的开口机会,同时也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分组合作教学模式成为许多英语教师们的首选。

关键字:分组 合作精神 模式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中国喜迎着一件件的国际大事――加入WTO、成功申办奥运会、申办世博会再次成功等等,把中国进一步推向世界,世界也更迫切地需要了解中国。作为交流工具之一的英语在我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全民重视,而国家对外语人才的需求也更加迫切,社会所需要的是有自主学习能力和一定合作精神的社会型外语人才。对高素质的外语人才的需求使得外语教学改革有了坚实的社会依靠,同时也对我们的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 解读》对英语课程的任务是这样描述的:“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学生通过义务教育要达到的目标是――学会如何学习,为真正实现终身学习创造条件。正是在这种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我国的中小学教学开始越来越重视分组合作教学模式。那么究竟什么是分组合作教学模式?分组合作教学适合我国教学现状吗?分组合作究竟该如何操作?在实践中有什么需要注意的问题呢?本文试结合笔者教学实践,谈谈对高中英语教学分组合作教学模式的一些看法。

一、分组合作教学的涵义及其在我国的现状

所谓分组合作教学模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充分研究和利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学生分组,指导学生分工合作共同达成学习目标的一种教学方式。它与传统教学模式最大的不同就是它由原来的教师为中心(teacher-centered)真正转为以学生为中心(Student-centered)。它更侧重于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的监控,而不仅仅关注其学习目标,学生在共同达成学习目标的同时既培养了合作精神又因为老师的“放手”,自主学习能力也有最大机会得到发展。

学生间的“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 or CL)是分组合作教学模式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手段。合作学习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起源美国,后逐渐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我国主要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英语教材大规模改革之后,开始在各地推广应用合作学习的。国家决策部门对合作学习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专门提及合作学习:“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

但是至今仍有一些地方因为教学观念落后等原因,沿用着旧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而无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或者是有些地方初试合作教学,因为指导不当而没有取得相应成果便放弃进一步的尝试;有的老师只是在公开课时才用到合作学习,但是由于平时师生都缺少类似的训练,开课时的使用效果当然也不尽人意。学生对group work,pair work等要求反应迟缓或惘然或自顾自解决问题,缺乏一定的合作意识。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其一,老师所给题目不适合小组活动,无开拓性;其二,学生在平时的英语学习过程中没有足够的合作学习的实践。

二、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实施分组合作教学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班级大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通常情况下,班级越大教学效果越差,其中以外语教学更明显。因为外语课上需要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又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发言机会少得可怜。由于生源众多师和资缺乏等原因,我们暂时还无法实现小班制。现在大部分的高中仍采用大班教学,一个班级五、六十人,要在这么大的班级里对来自不同地方的、基础截然不同的学生们进行外语教学,老师通常情况下也只能管住学生的笔头,而顾不了学生的口头了。最终老师为了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对付考试这根指挥棒,在讲台上口若悬河,一讲到底,而忽视了对学习的主体---学生及其学习语言的过程和方式的关注。实际效果如何呢?你只要问问普通高中英语教师的感受,大多数教师会抱怨课堂效率偏低,学生能动性差,教师自己累不说,还得不到相应的回报。殊不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正是在老师们苦口婆心、滔滔不绝的讲课过程中一点点地流失了。学生开口练习的机会少了,最终导致“聋哑英语”的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象这样质量的外语人才如何能满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需求呢?

为了改变这种“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累”的教学情况,把传统上课时只有少数学生才有的排序式的发言机会平行分散给更多的学生,给每位学生创造相对多一些的开口机会,让他们更多地体会语言学习的魅力,同时也为了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精神,分组合作教学模式成为许多英语教师们首选。

三、分组合作教学模式的优势

经过多年的分组合作教学尝试,发现合作教学比起传统教学确实有其独特的优势,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1、合作教学使得课堂教学生动有趣。由于丰富多样的小组活动的展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能体验到学习的魅力和成功的喜悦,而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无疑又会激发和促进学生进一步求知的欲望。合作学习给学生之间提供了更多的交流机会,学生的知识源由原来的“老师”这一单一渠道转为“老师、同学和多样化的活动本身”等多重渠道。抛弃了“老师是唯一权威”这一阻碍学生创造能力发展的旧的教学思想,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了,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得到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2、合作教学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最充分的发挥。虽然我们多年来一直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它并不能得到真正的落实,老师仍在唱主角。合作教学模式把老师的身份由原来的 “既导且演者”转为单纯的“导演”,学生的身份由原来的“观众”或偶尔参与的“群众演员”转变为积极参演的“主要演员”,教学关系和方式得到质的转变。

3、合作教学非但不会扼杀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相反会促进学生的求异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辨能力。在合作教学模式下,学生不再只是被动地、长时间地听老师讲课,而是通过成员间的商量、讨论、角色表演、辩论等多种多样的方式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由于青少年学生增强好胜的心理,在小组活动中经常会尽量地创造性地想出一些新点子,这样,一方面使自己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得到锻炼,另一方面,在求同存异的大前提下,各小组成员都不同程度地提高了自己的思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这种能力的可迁移性,当需要学生独立完成某一任务时,这种能力会帮助他们更加顺利地完成任务。What children can do together today, they can do alone tomorrow. (Let Vygotsky, 1962)

4、对小组合作的正确指导和恰当评价可以增强团队合作精神。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在正确的评价机制的引导下共同体验着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逐步认识到自己的优缺点,体验合作学习所带来的快乐。学生时期所养成的这种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将使学生受益终生。

四、分组合作学习的实践性操作

合作学习在我国毕竟才十多年的历史,对于具体如何操作许多教师也有比较困惑的地方,例如分组究竟该依据什么来分?小组以几人为最佳?如何促进小组活动的顺利进行等等都是值得进一步实践和探讨的问题。

1、分组方式:为了比较科学地创立各起始组,使各组在今后的活动中更有可比性、竞争性,本人先按四次摸底考试的平均成绩初步将班级成员分成好中差三个档次,然后通过电脑选择分别按“好中中差”组成四人一组的预备组。为了排除某一次考试的不公正性,至少应以三次或更多次考试成绩做为参照;但成绩不是分组的唯一参考,同时也要考虑到英语教学的特点,为了使各个小组活动能比较顺利地运作,每小组必须有一两位性格相对外向的同学来带动。因此,作为引导者的教师应该根据平时的观察,有意识地把这种可以带动他人活动的“活跃分子”进行适当调配,不至于使有些小组过于活跃,而有些小组过于沉闷,活动开展不了;最后,教师对各组的男女生比例也要客观地调整一下,只要教师指导启发得当,“男女搭配,干活不累”的俗语在学生活动中也是适用的。即分组要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基本原则,使各小组总体水平基本一致,为他们今后展开公平竞争创造条件。为了方便小组活动,老师可以按组为单位排座位。

2、至于各小组究竟以多少人数为宜,并无最佳选择。合作学习倡导者认为小组人数越少越好,2至6人效果为佳。组内分设组长和记录员两职。组长负责召集启动落实每次的活动,记录员记录每次活动的要求和活动情况。为避免组长、记录员代劳、其它成员不参与的情况,同时也为了锻炼每位成员的组织能力,组长和记录员之职实现每周轮换。对于性格内向的同学或成绩差而较自卑的同学轮值时,教师要不露声色地进行适当的指导。而对于不肯开口的同学,教师除了做其思想工作使其解除思想包袱之外,还要将这一任务交给本组性格外向些的同学,让同学间的相互影响和督促来调动每位成员的积极性。

3、评价方式:采用对小组评价和对组内成员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避免以点概面,或以小组代替个人的评价方式。因为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本来就注重的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的监控,评价机制也就自然而然以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更科学。评价形成宜结合学生自评、组员互评、组间互评及教师评价等多重评价,重视对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合作精神及参与度的评价,务求科学公正全面地评价各小组及成员在各阶段所学的语言知识、语言技能、交际能力、参与意识等多方面的进步。尤其对组内成员的评价,由于基础不同等原因,不应对其进行绝对评价,而要以其在成绩、参与、表达等方面的相对进步进行评价,尽量多用正面的、积极的评价来激励学生取得更大的进步。更应引导同学间的积极评价来相互激励、共同进步。正确科学的评价是推动小组活动的法宝。

五、分组合作教学模式操作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1、教师的正确指导。

在分小组前,教师有必要将小组活动的目的明确,分小组活动是为了使小组成员之间更好地互相帮助、互相影响,而不是为了搞小团体。各小组与小组之间是友好竞争关系,教师要做好这方面的引导,避免组与组之间的不和而影响班级的整体氛围。

2、小组活动任务可操作性要强。

小组活动教学只是教学的形式之一,但不是唯一的形式,有些任务需要学生去独立思考完成,那就不要为了形式而形式,教师应该把哪些需要合作学习,哪些需要独立完成的任务纳入备课范围,明确合作的目的和要求,避免小组操作性不强的、给题范围过窄或过大的任务,要给学生一定的想象空间和发挥余地。

3、避免个别学生撑场面。

个别学生由于英语基础好、性格外向等原因常常成为组内的积极分子,更容易引起教师的注意,也更易经常被教师叫起来汇报小组活动情况,但老师不能因此而不自觉地让这类同学独撑场面。在保护好这类同学的积极性的同时,一定要通过恰当的引导使这类同学的参与积极性辐射给其他成员,调动整个小组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

4、评价时避免以小组评价代替个人评价,也不能因为小组活动而抹杀了学生个体的潜力和个性。

在对小组进行整体评价的时候,不能忽视了对组内成员的个别评价,以免有的同学产生依赖性,将小组成绩视为个人成绩,从而产生团体依赖性。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仅是指导者,还应成为一个好的观察者,注意去发现每位小组成员的潜力和独特个性。学生不是统一生产线下的产品,在这个个性张扬的时代,学生的个性应该得到最充分的绽放。

5、注意对过程的监控,避免学生过于追求结果而忽视了学习的过程和方式。常有这样的情况,有时学生为了快速完成教师布置的小组任务,在活动时干脆用母语交流,而忽视了在活动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英语表达能力和其它的综合能力。因此教师必须将这一观念转输给学生,即小组一起完成任务的活动过程才是个人个人习得语言知识、锻炼语言技能的过程,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活动过程比活动结果更重要。

总之,分组合作教学是一种值得研究和探讨的教学模式,它既符合任务教学的基本工作原理,也考虑到了以往一向被忽视的生生资源的科学利用。充分开发和利用了教学的主体,为现代英语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把英语教学建立在人际交流的真实背景下,使得语言教学更具实义;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增进教学效果也具有重大意义。但分组合作教学对英语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使小组活动更具实效、形式更加丰富,如何进一步完善对合作学习的评价机制等等是我们英语工作者需要进一步实践摸索的课题。

参考书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 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5月第1版

2. 《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7月第1版

3. 王坦 “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教育研究》20第2期

4. 姜建军 “对中学英语教学实施《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思考”,《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年第8期

篇12:传统教学模式与多媒体教学模式对比分析论文

引言

传统大学英语教学摸式存在的诸多问题及其带来的严重后果使我国英语教学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和时代的需要。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教育创建了多媒体教学的新平台,提供了改革传统英语教学模式的机遇和手段。本文将分析传统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其合理因素,以及多媒体网络教学的优势和不足之处,有针对性地进行思考和探索,提出如何采取科学可行的方法优化传统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使其与多媒体网络教学有机结合、互为补充,从而促进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

1.传统的教学模式

我国大学英语教学长期采用的传统模式可用教师+学生+课本+粉笔(或投影仪、录音机)来表示,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模式。经过改进的语法一翻译法(也称为“译读法”)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最常见的教学法。

1.1这种模式的长处

1.1.1在课堂上,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因材施教,及时地修改

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并利用教师丰富的阅历和经验对课文进行声情并茂的讲解。

1.2.1传统模式的先天不足在于无法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视觉和听觉刺激,信息输入有限,从而难以全面调动学习者的全部感官参与学习,取得最大的学习效果。

1.2.3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多沿用“复习旧课一导人新课一讲解新课—巩固新课一布置作业”这种陈旧的程序,忽略学生学习主动眭的发挥。总之,传统教学模式有其成功的方面,但它的局限性导致它很难适应当前高速发展的形势,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2.多媒体教学模式

多媒体教学是特指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并借助预先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来开展的教学活动过程,它又可以称为计算机辅助教学(conr—puterassistedinstruction,即CAI)。

2.1多媒体教学的特点

将多媒体计算机用于课堂演示,是比较常用的形式之一。其主要特点是需要的硬件设备不多(投资省),而设备利用率高,产生的教学效率好。学生面对的将不再是教师单一的粉笔板书和口头讲述。

2.2多媒体教学模式的优点

2.2.1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进行大学英语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并能充分利用资源,丰富英语课堂教学。

2.2.2网络上有大量地道真实的英语材料。它们涉及到政治、经济、杜会、文化、科技等各个层面,网络还可以为广大英语学习者创设真实的英语学习环境,有利于提高其实际应用能力。学生通过接触到富有时代性的语言材料,在提高学习兴趣的同时又提高了英语语言能力。

2.2.3多媒休英语教学能够走出课堂、进入家庭,学生在家里可以通过多媒体软件进行学习、练习、辅导和测验,培养和锻炼自主学习的喜悦,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2.3多媒体教学模式的缺点

2.3.1但银幕上的东西毕竟转瞬即逝,不易笔记,不易巩固。可以说,看看具体生动,听听头头是道,回过头来,基础知识可能还是一知半解,这样就实现不了高科技带来的应有的效果。

2.3.2多媒体教学不利于发挥学生的想象。由于多媒体教学课件是由教师事先设计的,对教学过程、教学内容甚至问题的设计都早已安排好,上课时,教师只是按照准备好的流程机械地操作鼠标,完成各个教学步骤。

2.3.3多媒体教学不利于课堂师生情感的交流多媒体的.应用使板书相对减少,师生忙于应付眼花缭乱的课件,学生没有思考的间隙,教师将目光移向课件的顺利衔接,阻碍了师生情感的交流。

2.3.4过于追求形式,华而不实。多媒体技术的一大优势就是可以模拟现实环境,利用听觉、视觉和多种感官的综合作用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刺激。其结果是喧宾夺主,冲淡了主题,分散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注意,干扰了学生的观察,不利于他们看清问题的本质。

3。恰当运用多媒体,优化传统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多媒体网络教学这一新型教学模式具有很强的优越性,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传统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虽然存在着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但它并非完全一无是处。在摒弃其过时落后因素的同时,对其合理成分应当重新加以审视和适当应用。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井非完全对立,它们之间存在很大的互补性,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综合运用、各取所长、相互补充,才能培养出既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又具备自由语言交流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传统教学法认为,学习语言就是学习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三个层次的语言体系。语言教学的自的一方面是使学生牢固掌握语言知识,另一方面是使其熟练掌握语言技能。传统教学法注重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在利用多媒体进行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要引入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有效成分,使二者相互朴充、相得益彰。如何将教师语言与计算机语言相结合,板书与投影片、幻灯片相结合、课件与粉笔、黑板相结合等。对于一讲就做的内容,显然没有必要费时费力创作多媒体课件去展示,而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则需要教师在演示课件的基础上再加以讲解和板书进行详细的解释。在传统教学模式式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多媒体现代教学技术的特点,应该是今后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和主要手段。

应当注重在现代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在教学实践中对多媒体教学进行探索和研究,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只有在充分继承传统课堂教学长处的基础上注重从多媒体环境的优势之处进行挖掘,才不至于数经忘典、画蛇添足,才能实现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向教学实效的转化。

结语

我们在利用多媒体进行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要引入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有效成分,使二者相互朴充、相得益彰。如何将教师语言与计算机语言相结合,板书与投影片、幻灯片相结合、课件与粉笔、黑板相结合等。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多媒体现代教学技术的特点,应该是今后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和主要手段。

总之,通过改革传统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便其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与多媒体教学模式相结合,二者优化组合、取长补短,可以适应当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趋势的要求,切实提高大学英语的教学质量,从而把英语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

篇13:合作学习的集体困境与解决策略

合作学习的集体困境与解决策略

合作学习的集体困境与解决策略――基于情境理论操作化的思考

潘峰(厦门城市职业学院,福建厦门 361008)

【摘要】情境学习理论提出“实践共同体”概念,关注群体学习互动如何置于复合的社会和文化环境当中。但是,当群体互动概念应用于中国本土的团队实践之时,却遭遇集体行动的困境。为此,笔者尝试提出回归教师权威和重建小组认同的两种修正路径,以探讨摆脱困境的操作策略。

【关键词】情境学习群体互动 集体困境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2-4828( )11-0049-04

DOI: 10. 3969/j. issn. 1672-4828. 2012. 11. 013

20世纪80年代以来,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从不同的学科视角,对“人类如何学习?”这一命题进行重新诠释。在人类学的研究领域中,学者们不再囿于教育心理学领域、传统学校、课堂来解读学习活动,而是将学习看作是一种行为,放在一个更宽广的社会文化视野中进行分析和研究。这样的研究关注人在不同“情境”中的学习、关注人在各种情境中学习时所产出的意义、关注人在参与实践共同体的活动中身份晋升,并由此思考学校本位的学习模式,提出情境学习理论。这一理论为倡导“知行合一”的教育改革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为传统课堂的教学活动带来新的活力。

在西方新思想、新方法积极引入中国本土之同时,中国学者逐渐发现一个重要的问题:来自于西方经验的理论能否与中国本土的实际操作直接无缝嫁接?答案是否定的。许多本土教育研究者发现,中国社会文化一直存在着自身独特的运行逻辑,比如注重人际关系、消极求助、面子等特点。这使得代表西方价值观的教育理论,在传人中国本土社会后,面临巨大的文化差异和如何本土化的现实困境。

其中,情境学习理论中的“实践共同体”的概念,就遭遇如何应用于团队学习的操作性难题。结合各自的研究,人们发现学生群体的组织和互动,并不是理论意义上的“团队学习”。比如,程永超讨论了群体学习中存在不合作者的问题。尹睿指出学生在群体互动中受社会性交往的建构作用,同时也应该依靠“校本位”的系统知识接受的基础上,否则容易出现“以小组为单位学习”表面,而不是情境学习理论所倡导的“合作学习”的产生(尹睿,)。许多学者的研究发现群体互动中存在搭便车、社会惰化等现象,但尚未进一步的分析背后的社会文化和心理的深层原因( Barab,S.A.&Duffy,T.,)。

为此,本文基于情境学习中的团队概念,从小组学习的人际互动的操作层面,探讨情境学习理论在中国语境中施行的“合作学习”的各种集体困境,并力图通过回归教师权威和重建小组认同的方式探讨摆脱困境的可能。

一、问题的提出

(一)学习团队的概念

美国人类学者巴拉布和达菲提出情境学习理论,认为人们在某种现实情境中通过实践活动不仅获得知识、技能,同时还形成某一共同体成员的身份认同,两者是不可分离的(Brown,J.S.,and P.DugLud.,1991)。学者莱夫和温格将之称为“实践共同体”,并把它定义为“一群追求共同事业,一起从事着通过协商的实践活动,分享着共同信念和理解的个体的集合”。

在这里,“实践共同体”也被称为学习团队。学习团队不是简单的个体组成的学习群体,而是要求每个成员具有共同确定的实践、信仰和理念。情境学习的目标,是为了建立学习的同一性,即团体成员是通过人际沟通和交流,在协商中相互传递经验而达至知识的建构。同时,情境学习认为,知识的建构发生于社会文化的具体情境当中,是学习者通过建立自己与团体的关系,从而建立的个体同一性。同一性是个体在群体中发展出来一种获致身份或认同(程永超,2008)。

(二)群体互动的假设和存在问题

情境学习理论关注团队学习,强调的群体“参与”是传达一种合作、交往、互动的信息。(教育论文 )在互动中,个体不仅形成关于外部世界的意义,而且形成自己的“身份”。因此,知识或意义不仅是个人主动建构的结果,而且需要依靠意义的社会共享和协商进行深层次的建构。因此,情境学习理论假定学习一种合作交往的人际过程:一是学习依靠社会交往和外在的文化情境对知识的全面建构;二是学习不是灌输而是人与人协商的过程。学习者通过共同面对问题,将原有的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群体在面对、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基于相关经验,依靠认知能力,通过探索来形成知识的相互交流,在反复思辨中形成对问题的共识。不难看出,这一假设隐含这样的观点:学生能够在共同的学习中,形成信息共享、任务完成的共同体。其中,团队学习的核心是群体互动,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共同学习可以创造“先进”带动“后进”的良好氛围,让集体探讨问题的共同解决,在不断交流中达成对问题解决的一致性。

巴拉布和达菲提出“合法的边缘性参与”的观点,来指称团队学习的整体过程。他们认为,“合法”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学习者经验的增加,学习者合法地具有活动中的真实身份,并使用共同体资源的真实程度;“边缘性”是指学习者在实践共同体中对有价值活动的参与程度与距离成为充分参与活动的成员的程度。而学习者通过共同完成任务的实践活动,不仅获得知识,而且逐渐形成共同体的成员身份。在这里,两位学者展示了学习者如何通过群体互动的学习方式,逐渐适应共同体的外在环境,并最终获得共同体成员身份的整个过程。

但是,这一理想图景如何运用到学生团队的组织和任务分派的实际教学中?研究者大都希望团队的组合存在差异性,即异质的团队组合。比如,王坦提出“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理念。而许晓川、卢红认为,任务合作学习需要不同成员构成,形成优势互补。他们强调异质团队的重要性,希望通过学生的相互交流和融合,达到某种一致性,并形成反思性知识建构的目的(王坦,;许晓川、卢红,2002)。

在实践教学实践中,研究发现团队学习群体长期存在三类亚群体:坐享者、不合作者和缄默者。他们对学习主流群体的协作实施、资源分享,甚至是最终目标达成,产生了巨大的阻碍作用。

二、群体互动的现实困境

(一)“搭便车”――坐享者

小组中的坐享其成者是影响集体效率的首要阻力。1966年奥尔森发表《集体行动的逻辑》一书,提出“搭便车”的重要概念(奥尔森,1965)。他认为,集体共有资源对于参与个体而言,是一个可以共同分享的公共物品。对于学习集体而言,这包括优秀的智囊团、有名望的领袖、勤奋工作者等。当理性的人聚居一起的时候,都倾向付出最少的代价而享受到集体努力的结果。这就出现“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局面。特别是当参与者确定自己的付出和公共物品的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时候,理性的“经济人”会选择偷懒方式,间接“享受”其他人的劳动果实。

在实际的小组操作中,异质化的小组由于能力高低的存在,并不是类似资源缺乏而寻找互补那样选择合作。而看到更多的情况是,小组内部难以形成积极的互动和依赖关系,取而代之的搭便车效应的出现。由于优秀人才的存在,任务的完成效率在互动中很容易产生鲜明的对比。这让许多“后进”的参与者在相互的比较中,产生心理落差。特别是在缺少教师引导、监督和控制的学习群体中,自我评价低的学生如果不及时发现,就很容易产生对教学行为的消极和抵触情绪。

(二)“用脚参与”――不合作者

学习者由于任务设置的需要,而临时组建所谓的团队,自然缺乏长期而固定的规则,缺少必要的监督机制,这就很容易出现“社会惰化”的现象。1972年学者斯泰纳在实验中就发现,团队成员的平均贡献率会随着参与人数的增加而减少。他认为,社会惰性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过程性丧失( process loss),即团队活动中存在着不恰当的互动过程,其中包括两大内容:(1)协调性丧失(coordination loss),当小组规模扩大时,成员之间的联系增加,协调的难度随之上升,各种干扰的出现导致成员无法尽力,或力量互相抵消;(2)动机性丧失( motivation loss),团队工作中,个体行动的动机水平比单独的要低(王雁飞、朱瑜,)。这是因为他需要大量的协调工作,导致个体的单独努力下降而影响到集体的总体贡献。而协调性和动机的共同丧失,将导致社会惰化现象的出现。

根据社会工作专业教学实践的抽样调查,发现近80%被试学生希望“与自己水平相当”的同学进行合作。其中,61.5%的被试者希望“大家共同讨论问题,而不是在旁边保留观点”。近73%的同学揭示了,小组中的“偷懒者”往往是学习“排名”靠后的学生。进一步追问后,调查发现:事前教师精心安排的“先进带动后进”的团队学习理想,经常到后来演变为“后进”学生逃避团队任务的一大借口――他们经常用“能者居之”一类的话语,来搪塞小组讨论、项目完成等工作形式。

在调查中发现,当共同完成一项教学任务的时候,学生希望能够集中精力共同讨论问题的解决方案。这一方案的讨论、分析到最后的解决,需要团队成员一致的努力才能够达成集体学习,共同提高的理想状态。但是,当成员人数增加,群体内部差异出现不平衡的时候,大集体带来的异质化问题将会影响到协作的有效性,进而干预到团体的平均贡献率。这样的结果决不是与情境理论假设描述的那样――“异质群体的组合有利于群体互动”。调查表明:学习“后进”的同学希望学习“先进”的同学主动“挑大梁”,一方面能帮助小组提高分数而做享其成,另一方面也是担心自己能力的差距影响小组整体呈现的形象。而学习先进的同学,往往承担大量的工作,同时要面对许多怠工、偷懒的现象,而表现不平衡。根据调查了解,一般当怠工、偷懒的同学超过实际做事的同学人数的时候,那么先进同学的努力程度就会下降。

(三)“不求人”――集体缄默的现象

遇到困难,群体成员很少会主动向外界求助,从而表现出“不求人”的学习缄默。这其中,受“万事不求人”和“爱面子”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影响很大。

1.“独立”的思维习惯

王思斌通过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求一助”关系后,发现中国文化具有“内向性”的特征,遇到困难时候的人们,总是“默默进取和在无能为力时的忍耐”。而当个人陷入无法自我解决的困境时,人们首先想到求助熟人关系,并将熟人关系看作拟亲属关系的一种再生产(王思斌,)。不难看出,这一观点折射出社会学家费孝通的中国人“差序格局”的精辟思想。

在步入高等教育之前,十几年应试教育已经为学生灌输了“独立”的问题解决,形成“自主”的思考习惯。相对而言,小组式的合作、共同学习的教学思想,在形形色色的考试高压下被长期忽视。这一状况直到大学教育改革的倡导才得到一定程度上的解放。但是,当小组合作由差异化的个体、事先分离的异质化群体组合所代替时,亲密的伙伴关系被陌生的小组合作所打乱,这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向“不求人”传统思维习惯的重新回归。学习中的任务分派,尽量由群体负责人担当,而不是分配其他人,以免背上“人情债”而被期望“日后偿还”。特别是当监督缺位的时候,群体成员的关系则更多的是靠以往的道义、友情进行维系。

2.“爱面子”的群体分享困难

面子文化普遍存在与中国人的人际交往当中,来源中国人内敛式的文化性格――侧重熟人之间的互动,但这与异质群体的理想发生冲突。

从逻辑上讲,异质群体的组合是希望通过任务完成的方式来缔结新的成员身份和认同。然而,异质化的群体关注不同能力、民族、地区的成员随机组合,却在无形中打消同质性群体彼此吸引、容易接近的心理学特质,削弱了基于亲密联系的团队之间的协作性。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异质群体更容易出现低效率工作的情况。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当个体产生自我觉知,即个体将自己的某方面与参照物进行比较发现有差距时,自我就会成为注意的焦点。这个时候,自我监控的行为就会出现。团体性工作会降低自我觉知水平,导致自我监控水平下降,随之而来的是个体互动的效率和对群体认同感的下降。

换句话说,当学生觉得自己提出的方案不如其他同学的时候,自我对团队的认同有可能出现消极的影响,所谓“丢面子”。并不如情境学习理论期望的那样,群体互动能促进个体对原来知识的重新思考,所谓“悟”。在中国社会文化的语境中,个体在集体中不被承认或接纳自己努力时,往往会被当作“丢面子”的事情,特别是当与威望、能力强的好学生进行比较的时候。而“悟”的概念很少体现在群体互动中,却经常在个体独立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与师辈、长辈的相互交流中获得知识提升的一种精神状态。

三、讨论:集体困境的摆脱

(一)回归权威:教师的介入和引导

在团队式学习中,情境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但并不是排斥教师的主体作用。相反,教师作为专家、引导者、咨询师,是这一理论所倡导学徒制模式的进一步延伸。教师本身具有知识传播的主导性,是学生团队的`知识和技能的示范者。学者莱夫和温格认为,专业群体对学习者的认同,可以通过参与实践的各种努力,逐渐成为共同体的社会网络当中。虽然在学院组建学生缺少必要的专业群体,却可以通过重新强调教师的权威性,建立新的认同体系。

在人类学的情境学习中,不仅关注团队学习的建立对学习的意义,也要注意群体互动需要外界的引导和关系疏通,这样才能关注个人的互动学习应在团队中的相互作用,才能使技能和理解的获得才变得有意义。个体在群体互动中,与其他成员形成同一性,并在相互的模仿中建立榜样的作用。因此,教师主体介入具有关键性的作用――通过在小组内、外的角色转换,督促群体相互学习,以达成学习任务的最终完成。

同时,教师需要保持自我的独立性,与学生群体保持一定的距离。注意不能将偏向的组织管理经验、群体领导价值观,带入到实践团队的自主学习过程中。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左右学生团队对问题思考的独立性。一方面,教师通过公开演讲、集体汇报等方式,监督“不合作者”、“缄默者”、“搭便车”者,以促进团队协作机制的运行;另一方面,在矛盾冲突发生的关键时刻,提供摆脱难题的必要指导和相关知识咨询,借助资源的借用达成知识的清晰化,促进学习者个体社会化的合作学习,最终摆脱集体学习的各种困境。

(二)重建同质性群体:团队认同的重要机制

上述建立学生群体向教师模仿的互动机制,特别适合于复杂的实践教学过程和环境。直接与团队认同感强度和对学生互动的整体评价两者息息相关:

首先,建构成员身份认同感,很大程度上需要紧密地依赖群体内部的纽带联系。综上所述,由于异质化的群体组合的种种困境,明显不适合中国文化语境中的人际缔结。正如麦克亚当(Macadam)认为的那样,集体行动中的关系网络结织,需要两方面的因素:沟通和团结是组织动员的关键。而群体的共同特征和内部亲密程度是形成人际网络强度的重要因素。换句话说,团队组合的共性越明显,群体成员的关系越紧密,组织的能力越强( Charles TiUy,1979)。总之,同质化的群体组合更好地实践成员身份的认同感,缔结团队成员的亲密程度,而不是异质化群体表现的那样。

其次,加强对群体互动的监督和评估。如果说建立职业认同的激励机制,是团队成为共同体的必要条件,那么教师的监督和评估对促进小组协作具有重要意义。在任务开始前,教师应向群体整体传达任务信息,并在统筹、监督下建立促进团队绩效的激励机制。这其中,同质的群体具有熟人群体的特有吸引力,能让努力加入其中的个体形成足够的认同感,形成团队共同完成任务的主要动力。但是,这一机制能否成功落实,就需要监督和评估作为群体合作的粘合剂:一是学习评估应该贯穿于团队学习的始终,保持对情境学习和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原则;二是给予学生修改任务和重建人际关系的机会;三是将评价学习成果和人际交往的效果相互结合,共同进行。

四、总结

情境学习理论的出现弥补了学校教育与工作实践之间的鸿沟,是将抽象学习放置到具体的、复合的社会文化环境当中,通过人际互动的参与达致对知识的理解。但是,根植于西方经验的理论模型和概念体系是否适合中国社会文化实际。这是中国“西学东鉴”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同样,直接使用“实践共同体”的概念应用于中国的团队学习,而不考虑移植的文化环境,这并不是明智的教改举措。正如上述研究所显示的那样,在中国社会语境当中实施团队学习,容易出现“不合作”、“搭便车”、“集体缄默”等形式的集体困境。这值得反思。笔者认为结合操作实际,应对情境理论的引入进行适当反思。这体现在以下两点:一是在强调学生主体的同时,不能排除教师在知识教授的主导性。通过权威的示范作用,为小组成员树立模仿的榜样作用。二是摆脱异质组合,重新回归到同质群体的团队当中。这不仅可以重新建立并强化群体的亲密感、提升小组协作效率,最终在一定程度上防止集体困境的发生。

篇14:初中英语合作学习教学尝试与探讨

初中英语合作学习教学尝试与探讨

合作学习教学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地利用教学中的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活动.在合作学习教学中,我们要处理好及对关系.

作 者:韦青  作者单位:贵州省紫云县水塘中学,贵州,紫云,550800 刊 名: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 英文刊名:KEHAI GUSHI BOLAN(KEJIAO CHUANGXIN) 年,卷(期):2008 “”(6) 分类号:H31 关键词:英语教学   合作学习  教师   学生  

篇15:课程与教学论学习计划

《课程和教学论》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设的一门基础理论性学科,具有很强的理论性、系统性、实践性。为了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层次,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更好的服务学生,服务教学,也为了圆满完成电大布置的学习任务,特制定本课程学习计划如下:

一、学习意义

我是一名小学教师,从事的是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在实际教学工作实践中,迫切需要课程与教学理论的专业指导。我想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可以使我理解和掌握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了解国内外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发展和现状,初步学会分析课程与教学的现实问题,进而提高自己的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所以我会有计划的认真学习本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教育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尽力把所学运用到教学领域中,不断地让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有所提高。

二、学习任务

1)学什么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以专业规范为背景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一般理论基础(第一、二章);以课程开发为导向的课程设计、课程与教学目标、课程与教学内容、课程组织、课程实施、课程管理与校本课程开发(第三至八章);以教学管理为核心的教学过程、教学模式与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手段、教学艺术和课程与教学评价等(第九至十四章)。

2)学习重点

紧密结合小学教育和教学实践,,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熟知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把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出现的案例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有关理论,识死辨活,研究和分析小学课程与教学实际问题。

三、个人及学习资源分析

1、个人分析

本人正值盛年,精力充沛,从事教学工作将近,每年自定了一些有关教育教学的杂志,对国内外教育现状有一定的了解。加上教育领域每年一期的师德培训和继续教育培训,积累了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给我学习《课程与教学论》提供了许多方便。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我们能具备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的基础,更好地完成本课程的任务。

2、学习本课程的条件分析。

1)、上网条件较好,家里和学校都可以上网学习。

2)、学习资源多样化:文字教材有马云鹏主编的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课程与教学论》第二版 ;网上资源:包括电子教案、视频点播、重难点分析、平时作业、形成式测评等 ;《课程与教学论》VCD 教学光盘 2 个。

3)、台州电大分校为我们提供多种形式的教学辅导,主要包括:面授辅导、视频点播、网上讨论、电子邮件、网上答疑。

4)、学习时间比较充裕,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双休日、节假日进行学习。

四、学习的方法

1、以自学为主

1)熟悉教材,有计划地进行学习,对重点、难点的知识及时梳理和笔记摘录。

2)按时上网完成形成性测评及终结性考核。

3)按时听学校的辅导课。 要及时复习,巩固学习所得。发现问题及时请教老师。

2、合作学习

1)个人自学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办法,结合文字教材、教师辅导、网络资源、vcd光盘、及网上答疑等多种辅助手段进行学习。

2)一定要和小组的人员坚持讨论来完成自己在自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在QQ群及时和同学和老师交流请教,并及时改进自己的学习措施。

篇16:课程与教学论学习计划

一、为什么学?

作为一名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在解释为什么要学习课程与教学论这门课程的时候,就要从自身的学习和将来的教学工作两方面来考虑。从自身的学习来看,学习这样一门课程,能够拓宽我们的视野,让我们对多年来的学习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从将来的教学来看,学习这门课程,让我们在成长为一名专业小学教师的过程中更加的充实。对于一名小学教师来说,课程与教学是最基本的专业工作,也是每天都要面对和解决的实际问题。也就是说,学习这门课程主要是为了以后从事教师事业打下基础。我国的教育事业在不断地改革变化中,学校和教师参与课程编制的空间在扩大,课程正逐步发展成为小学教师的分内之事。要胜任这些教师工作,就需要掌握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因此,要学好这门课程,才能获得成长成为一名合格教师的需要!

二、对什么感兴趣?

简单的浏览了教材,我比较感兴趣的是教学方法和课堂教学管理。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达成教学目的的重要凭借。而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显得尤为重要。没有课堂教学方法的转变,课程设计的美好愿望就难以实现。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包括练习法、实验法、实习指导法„„这些都是教材中提到的方法,了解了学习方法,重要的是要会运用。我们在运用时也不是仅仅局限这些方法,也可以结合实际,思考一些创新有用的方法。例如,“从错误中学习”就是一种很值得提倡的学习方法,错误非但不是我们唯恐避之不及的东西,反而是一笔亟待开发的宝贵教学资源。首先是要宽容接纳的对待学生的错误,然后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发挥教学机智,及时捕捉到学生所犯错误的教育价值,鼓励学生从错误中学习。这样的方法不仅不会让犯错误的同学有负担心理,而是能够让他们能够更好的学习,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性和个性。关于课堂教学管理的内容,要进行科学化,才有利于建立稳定的教学秩序,有利于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有利于提高教育的主体意识。在课堂教学管理过程中一个教师的个性和行为是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力,也就要求作为教师要有良好的个性和妥当的行为!课堂管理很重要又很灵活,教师在备课时是不能预知课堂情况的,在遇到偶发情况时就需要教师具备处理能力。所以,要搞好课堂教学管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真正掌握课堂教学管理的科学思想和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篇17:课程与教学论学习计划

三、计划怎样学习?

1、结合实际

学习书本上的内容,经常会感觉到枯燥无味,这就需要我们把课本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比如在学习有关课程的理念,我们就可以回想以前和现在学习的课程,延伸课本中的内容,也可提高我们自身的积极性。把我们现在所学的理念和实际联系并加以思考,这样我们便可以充分的了解课本知识,学得更加透彻。例如在学习课堂教学管理时,我们可以选择一些案例,来进行虚拟情景模拟,让同学们来尝试怎样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课堂问题

2、创设问题情境

通过学习课本内容,对所学知识提出问题,然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可分小组讨论,大家相互合作,各抒己见,往往可以从中学到一些新的思考问题的方式。

3、加强课外阅读

仅只学习课本内容,未免会有点眼界狭窄,这就需要我们扩展学习,读课外书当然是必不可少的。结合教材,找一些相关的课外书阅读,在阅读时要注意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思考,深刻的理解问题,才能达到扩展学习,拓宽眼界的效果!

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

导论

(一)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课程与教学的基本问题。

(二)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任务

揭示规律:为什么教

确立价值:应该教什么

优化技术 :怎么教

四、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

(一)意义:

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需要

教学要从经验走向科学

教师要从经验型走向专家型

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提升教学质量的需要

一、课程的历史发展

(一)前科学时期的课程特点

(二)课程的系统理论时期

(三)课程的专门学科时期

泰勒原理示意图:

确定教育目标 选择教育经验 组织教育经验 评价教育计划

二、教学的历史发展

(一)启蒙期的教学思想

《学记》

西方古代的教学思想

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又称“产婆术”,成为西方启发式教学的渊源。  昆体良 《雄辩术原理》(西方第一部教学法专著)

(二)教学论的建立

德国 拉特克(第一个倡导教学论)

以教学的方法技术问题为教学研究中心

教学方法和技术即依赖于儿童心理,又依赖于学科性质  确立了“自然教学法”

捷克 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教学论诞生的标志)  教学以自然为鉴的原理

教学要根据儿童的天性、年龄、能力进行

教学要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

(三)教学论的发展

赫尔巴特的教学论

德国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学家

教学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

建立传统教学论体系:“教师中心、课堂中心、书本中心”

第一次提出教育性教学

教学阶段论

明了

联想

系统

方法

杜威的教学论

美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20世纪最伟大的教育哲学家

对传统教学论的批判

基于经验的教学论

反省思维与问题解决教学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一)课程功能:

异化了的课程功能:掌握知识 应对考试

促进学生的发展

单一的知识传递功能→学会思维、学会学习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课程结构:多样化

学科课程(缺乏整合、门类过多)

→加强课程的综合性、选择性、均衡性

(三)课程内容: “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密切联系社会和学生生活

社会

学生 知识

(四)课程实施:

教学方式: 灌输→引导 帮助 尊重 理解

学习方式:被动接受→ 自主 合作 探究 实践

(五)课程评价:发展性评价

过于强调评价的区甄别功能

篇18:初中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模式的探讨

初中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模式的探讨

初中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模式的探讨

文/谭光平

摘 要:初中数学新课标要求,要尊重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方法,要鼓励学生参与到数学课堂上来。而合作学习模式无疑是实现学生合作探究和自主探究的有效模式,主要分析了初中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模式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初中数学;合作学习;策略

一、初中数学教学合作学习模式的开展基础

1.合作学习小组的划分要遵循各个小组间学生学习水平基本一致,小组成员之间优差互补的原则,小组人数的划分以少为最佳。初中阶段的学生之间存在基础知识掌握的差异,存在学习能力的差异,因此,我们在初中数学学习小组的划分中要体现对差异的尊重和合理分配。一般情况下,每个合作学习小组的人数以三到五人为准,当然,四人一组为最佳选择。这种精细化的划分主要是为了保证各小组的融洽合作,也是为了教师能够更容易地掌握各小组成员的数学学习情况。当然,小组成员的划分要充分考虑各个学生的综合能力,不能把数学成绩优异、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全都分到一个小组,要注意合理分配,实现“优中差”的优化搭档分配。要保证每个小组中既有数学成绩拔尖的学生、又有学习成绩中等的学生,当然还要有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这样可以实现小组成员间的优势互补,可以保证各小组数学学习实力的均衡。

2.教师不能随意任命合作小组的组长,要选择那些沟通能力好、协作能力强、善于帮助同学、团结同学的学生。在小组学习模式中,小组组长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不能单纯地以小组成员的学习成绩为任命依据,要充分考虑各个小组成员的综合素质,比如,小组组长也可采用轮流担任的方式,俗话说得好“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要给每个学生提供担任小组组长的机会,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领导才华和组织才华,这样可以凝聚所有学生的智慧,有助于集体力量的发挥,可以让各小组成员共同协作,为完成共同的学习目标而努力。

二、构建初中数学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要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避免个别学生“闭门造车”,让每个学生都自愿参与到合作学习中去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开展需要所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数学教学论文 )如果有学生不愿意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就无法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学生也就无法实现既定的学习目标。因此,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合作学习的环境,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要激发起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兴趣,要让他们发自内心想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比如,在初中数学课堂上,让各个小组的学生针对同一道题采用一题多解的方法解答,如例题,点A(-2,1)、B(-1,3)、C(2,2)、D(3,y)构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求D点的纵坐标y。不同的学生会用不同的方法解答,有的会用线段长度相等的关系来求y,有的会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平行,斜率相等来求,运用不同的理论知识,学生会有不同的解题思路,而如果学生不与小组其他成员合作,自己“闭门造车”,可能只能找到一种解题方法。要让学生看到合作学习的.优点,激发他们数学学习的动机,让他们愿意加入学习小组进行合作学习。

三、构建初中数学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要培养学生课前的小组合作预习习惯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当然,这种预习要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初中数学包含高中数学教学和高等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教学任务空前繁重,学生学习起来也比较吃力,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预习,可以提前对教学难度和教学内容有个了解,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比如,集合函数的教学是初中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在这些教学内容开始前,要引导学生进行小组预习。同时,教师可以让合作学习小组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预习中的难点和重点进行归类,并把这些问题在教学活动开始前呈交给教师。有了预习做基础,教师面对的就不再是“一张白纸”似的学生,而是已经掌握了基本知识的学生,教师教起来会更轻松,学生学起来也更“得心应手”。

四、构建初中数学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要适时地进行小组考核,对各小组的学习成果进行激励性评价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更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因此,教师要适时地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进行评价,要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小组合作学习的成功,让他们品尝成功的喜悦。比如,在某一段的教学任务完成后,可以让学生以合作小组为单位来一场“数学知识竞赛”,教师可以把整个竞赛分为基础知识竞赛、能力知识竞赛和创新能力竞赛,并针对不同的题型进行分值的设定,先后限时让各小组进行抢答。待竞赛结束后,由教师统计各小组的得分情况,并取前三名给予一定的奖励,然后由教师对这阶段的教学成果进行总结,对于学习效果好的小组给予极高的表扬和鼓励,激发各小组的学习“斗志”。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教学所涉及的知识点更多,合作学习模式的构建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互帮互助中进行主动学习,主动思考,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开心,打造一个高效的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尚莉娜。浅谈数学合作学习[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1(07)。

(作者单位 重庆市云阳县南溪镇南溪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