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物流人才培养看高校辅导员素质

阳阳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阳阳”参与投稿,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从物流人才培养看高校辅导员素质(共7篇),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篇1:从物流人才培养看高校辅导员素质

1我国物流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正如人力资源是社会一切部门发展的根本一样,物流人才是影响物流业发展的最重要的问题,发达国家的经验也证明,实现物流一体化,发展现代物流业,关键是具备一支优秀的物流人才队伍,,我国有一所高校经教育部批准开设物流专业,到,全国一共有298所高校开设物流管理本科专业,职高专有500多所院校开设了物流专业,中职院校突破了1000所。虽然我国物流教育在如火如荼的开展,但却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物流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②师资力量薄弱。③不同层次人才教育结构不合理。

2辅导员在高校物流人才培养中的必要性

物流具有系统性和一体化以及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域运作的特点,同时企业面临降低成本的压力而增加对岗位多面手的需求,因此具有较为广博的知识面和具备较高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方能受到企业的青睐。

在面对高校学生工作发生了新变化的局面下,高校辅导员应当与时俱进增强自身的科研素质、人格素质、创新素质、信息网络素质等。

3提高科研素质

3.1提高科研素质的意义

(1)科研素质有利于提高辅导员工作成效。高校学生工作要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尤其是国贸及物流等贸易专业,必须要辅导员在工作实践中和理论层面上进行积极的探索和研究。

(2)科研素质有利于辅导员职业道路的发展。专业化和职业化已成为辅导员今后的发展趋势,而辅导员要在以学术为衡量标准的高校中立足,没有一定的学术地位是不可能的。

3.2提高科研素质的途径

(1)加强理论学习,确立研究方向。以前辅导员往往陷入繁重的工作中,忽视理论学习。殊不知,理论学习是科学研究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扎扎实实的搞好理论学习,在学习过程中结合工作实际进行思考,确立自己的研究方向,并进行有针对性的知识补充,才能为科研工作判定坚定的基础。

(2)既要个人独立研究又要积极参与集体研究。高校辅导员一方面要支持个人研究为主的信念,独立选题、申报、调查和总结,重视培养自己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有团队协作的意识,参与到集体研究中去,虚心向别人学习,开拓自己研究的视野,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

(3)加强交流与进修。参加校内外的研讨会,加强与其他老师的交流是辅导员提高科研素质的途径之一;同时,辅导员要主动参加正规的理论学习和培训,学习从事科学研究的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科研素质。

4强化人格素质

4.1强化人格素质的意义

(1)辅导员的人格素质是做好学生工作的前提。人格对人的社会行为起制约作用,它可以成为社会行为的内在动力来源,为人的社会行为提供了稳固而一致的反应模式。

(2)高尚人格的影响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育是促进学生人格完善的过程,要实现这一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辅导员的人格力量的积极影响。

4.2人格素质的培养途径

(1)加强师德建设。辅导员要按照《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教师法》中关于师德的规定加强思想道德理论学习,真正做到为人师表、率先垂范,努力扮演好辅导员的社会角色,成为学生道德楷模,

(2)培养身体力行、率先垂范的优良作风。在日常工作中,辅导员要有“身教重于言教”的意识,尽量避免简单的说教、灌输,要做到言行一致,以身作则,以实际行动去感染和影响学生,促使他们自觉地加强自身修养,培养道德情操。

(3)培养广博的知识架构。辅导员要增加知识储备,优化知识结构,加强自身的文化底蕴,不断地提高人格魅力。

5增强观念素质

社会在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进步。对于高校辅导员而言,就要具备现代化的思想观念,具体包括创新观念、市场观念、竞争观念、责任观念、实效观念和法治观念等。

5.1增强观念素质的意义

(1)辅导员的观念素质对大学生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过程中,辅导员与学生的接触最为频繁,辅导员所具备的观念素质也会通过一言一行展示给学生,并对学生产生着直接而深刻的影响。

(2)进入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信息时代初现端倪,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因此,高校辅导员必须解放思想,自觉更新观念,根据社会的发展变化实际和大学生不断变化的实际,在教育手段、途径、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不断深化改革,以实现与学生的良性互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作用。

5.2增强观念素质的途径

(1)要增强观念素质首先要树立牢固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决定在21世纪辅导员所具备的现代化的思想观念必须是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指导的思想观念。

(2)要增强观念素质必须解放思想,加强与社会的联系,社会形势的变化要求辅导员不能只固守陈旧的思想观念,而应当解放思想,树立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同时辅导员要改变学校―家庭的工作生活模式,深入学生寝室、学生活动场所等,增加接触、观察、分析大学生群体的机会,了解大学生所关注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掌握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及时归纳总结,并上升为理论。

6培养信息网络素质

高校辅导员所应当具备的网络信息素质是指具备娴熟的网络技术和高强的信息处理能力,运用网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把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

6.1培养网络信息素质的意义

(1)21世纪的社会是以网络为手段的知识化的信息化的社会。作为一种特殊的信息传播方式,网络不加区别的传播信息,对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成熟的大学生而言,很容易受到负面的冲击,偏离正确思想观念,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这就需要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指导的辅导员要具备较高的信息网络素质。

(2)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已经渗透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收发电子邮件,参与网络聊天,浏览时事新闻已成为大学生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技术也成为物流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

6.2培养信息网络素质的途径

(1)辅导员要具备强烈的信息观,敏锐的信息意识,做网络时代的有心人,注重培养开发信息、选择信息、存储信息和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要根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需要,发现和确认有用的信息,对各种信息进行分类和选择,使其有机地融入思想政治工作之中,充分利用信息时代所带来的便利条件,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能。

(2)辅导员要学习和掌握网络交流和沟通技术、浏览和查询技术,网络信息发布技术和参与技术,成为网络世界中的一员,通过QQ、TM、BBS等通信方式与大学生在网上平等地交流思想、探讨问题,开展正面的理论宣传与舆论引导,弘扬主旋律,巩固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中的指导地位。

总之,物流产业的飞速发展带动了高素质物流人才需求的增加,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校的人力物力的投入。高校辅导员也应该不断提高科研、人格、创新、信息网络等各方面素质。

篇2:高校辅导员素质简析

高校辅导员素质简析

高校辅导员是工作在高校第一线的学生教育管理人员,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作为学生辅导员必须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较高的.文化素质、较强的工作能力,时刻牢记自身的责任,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承担起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

作 者:马莉伟  作者单位:北华大学医学部,吉林省吉林市,13 刊 名:青年文学家 英文刊名:THE YOUTH WRITERS 年,卷(期): “”(14) 分类号:G642 关键词:高校   辅导员   素质  

篇3: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素质及其工作

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素质及其工作

本文主要阐述了在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应该具备的'素质,如何提高辅导员的素质,如何明确辅导员的工作职责进而给学生更好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并就教育和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作 者:戴观波  作者单位: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宁波,315211 刊 名:管理观察 英文刊名:MANAGEMENT OBSERVER 年,卷(期):2009 “”(7) 分类号:G64 关键词:高校   辅导员   素质   工作   职责  

篇4:浅论高校辅导员的角色与素质

浅论高校辅导员的角色与素质

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明确辅导员的角色定位,提升辅导员素质,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作 者:鲁冰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刊 名:科技信息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14) 分类号:G64 关键词:高校   辅导员   角色   素质  

篇5:浅议从学生权利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论文

论文摘要: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时学生权利不够重视,人才培养模式怪化单一,导致培养出的人才存在“千人一面”的现象及严重的依附性人格等异端。今天,新时期新形势时期下,其造成的并端更加明显,因此高校息常转变观念,从学生权利角度出发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即实行“2+1+1”式与“金字塔型”分层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适应社会需求。

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学生权利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长期以来,由于受离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高校完全按政府的指令选拔人才、培养人才,由国家统招统分。在传统高等教育中,学生是知识的获取者,教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为获取知识来到学校,学生几乎无发言权,没有什么权利可言。在培养模式上,高校只注重“继承式”教育,学生把教师讲授的知识全面弄佳背熟就是“好学生”,忽视学生的个性培养和发展,忽视学生创新索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只进行单一僵化的培养模式,难以体现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也未能体现学校专业、学科的多样性与特色化以及杜会对人才多样化的要求。

二、市场经济体制下呼唤直视学生权利,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现阶段,我国已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面对以创新为首要特征的知识经济的挑战,其弊端更为凸现,具有依附性人格的人才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今天,大学已经普遍实行收费制度,高校仍然对交费上学的学生实行“家长式”的作派,专业的选择、课程的设置、乃至宿舍的安排等都由学校统一“裁定”。高校仍以“学生的教育管理者”自居,如此无视学生权利,僵化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恰恰与时代的发展趋势相背,将被证明是完全错误的。尤其是中国加人WTO以后,高等教育逐渐呈现出国际化的趋势,高等教育市场上的生源、资源等的竞争将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激烈。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受高等教育的人呈上升趋势。由于国家经济体制的转轨,大学生不包分配,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所有学生将在同一起跑线上参与就业竞争,学生就业压力巨大。高校如果不及时转变教育理念,不重视学生权利和改革人才培养及办学模式,其自身就难以在激烈的竞争中维持强势地位,有的甚至面临关门的危险。

三、保障学生权利,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1.学生权利的内涵。高等学校通过教育收费构建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契约关系,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消费者,从理性经济人的角度出发,有权利平等参与学校管理的各个环节并做出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决策。因此,可以将“学生权利”定位于高校权利结构中内生性的一个重要部分。其具体内容包括:(1)选择权。即学生有权自主选择自己所学的专业;自由选择选修课程;选择授课教师及学习棋式;选择自己的学业进程等。(2)知情权。学生有权了解学校的教学计划、各项规章制度、教师资历、教育培养经费的使用情况及其他与学生学习、生活有关的情况。(3)参与权。学生可派代表参与校务管理及教学、培养计划等的制定。(4)监督、评价权。学生有权监督学校的政策、制度实施情况及教师的学术行为和学校领导及其他管理人员的行政行为;对学校的办学水平、办学质衡及教师的授课水平进行评价监督。(5)申诉权。学生对学校的处理如果不满意可以申诉。

2.保障学生权利的惫义及举措。保障学生权利不仅仅是实行收费制度后的一个管理变革措施,也是“以学生为中心”这一现代大学办学理念的体现,并且还是学生主体性在高校管理中的必然反映。大学生在高校管理体系中,既是管理的对象、被服务的对象,又是管理的主休,要依命学生自己进行管理。重视学生权利是高校民主管理的内在要求。高等教育法规定,高校要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施行民主管理。当今西方各国所推祟的“学生参与”观念,正是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主流和特色所在。更为重要的是,充分赋予学生权利也是培养现代社会急需的独立性创新人才的保障。因此,我国高校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和变革:

(1)办学者应转变观念,树立学生利益至上,为学生服务的办学理念;管理者应加强学生的权利意识、自我管理的思想;学生应树立自我维权、主体性管理的意识。

(2)进行机构建设。成立学生联合会和系、部学生会,及学生权益维护中心、学生事务仲裁委员会等机构,赋予学生权力。

(3)加强制度建设,确保学生权力行使。目前《高等教育法》中还没有学生权力的内容,《教育法》对学生权利规定也不够具体,因此必须在法律及规章方面对学生权利以加强完善。3。尊重学生权利,实行“2+1+1”式与“金字塔型”分层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如今,面对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及来自高等教育市场上得激烈竟争,许多高校采取了一些有关人才培养的改革措施,但效果不佳。其中呼声最高的是创新教育和创业徽育,如果不顾学生及本校的实际情况,单纯一味追求培养创新人才、创业人才,是有失偏颇地。笔者认为高校应以尊重学生权利为前提,从实际出发,实行“2+1+1”式与“金字塔型”分层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如1图所示。

此创新的培养模式即:高校把培养学生的过程基本分为三阶段大一、大二(第一至第四学期)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大三这一学年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大四(第七至第八学期)对学生进行分层次目标人才培养。来取的具体措施为。

(1)高校应针对学生的需求和就业市场的新变化,尊重学生权利为前提,从实际出发制订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计划。新的人才培养计划应充分体现“学生自主教育”,尊重个性,保护学生兴趣爱好,发展个人特长。改变以前教育模式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习潜能挖掘不够的缺陷,树立起“通识教育,分层培养,引导创新”的理念,在招生、日常教学、专长培养等教学组织的全过程,都强调尊重学生权利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2)在招生方面。高校可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实行大类学科招生。学生人学后的两年,不按具体专业安排教学计划。而是进行强调宽口径、厚基础的通识教育。到大三(第五学期开始),在学校指导下,学生再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或社会需求确定具体的专业方向。这样就打破了过去学生一人学就固定专业。四年一成不变的培养模式,给学生以更大的发展空间。学生也有权申请转专业学校对提出申请的学生进行考核,保证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志向选定专业。

(3)在教学方面,学生不仅可以选择课程、选择科任教师、上课时间和授课方式,还可以选择学习年限,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学校规定的学分。可提前或延期毕业。大三这一年在专业培养方面,学校既强调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又要注重突出实验教学环节,要求教师职能由辅导学生向引导学生创新转变把验证性实验向设计性实验转变,将综合性实验、设计实验和学生自主创新实践引人实验课堂。

(4)在个人专长培养方面,学校根据学生毕业去向不同的实际情况及本人申请志愿,在大四的上学期(第七学期)实行“分层次目标人才培养”,即“金字塔型”分层人才培养模式,具休内容如下:

第一层:精英型人才培养为鼓励学习竞争,拉开差距,学校每年选拔I%的优秀学生,集中学校中的优势资源,对这部分“帅才’,进行强化培优,这部分学生是由个人申请与组织推荐相结合,学校选拔考核的方式选定。这部分学生包含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必须都是学习优异、品行端正,有一定组织能力的优秀学生。他们要接受系统的理论知识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及科学知识培训。学生可对学籍、课程等方面提出个性化的要求,学校提供物质、资源、知识等全方位的支持,并且要求他们进行实践锻炼,派他们到革命老区、沿海开放城市、重点工程及大型企业参观考察,甚至到某些机构挂职锻炼,使之具备“领导能力”,更加出类拔萃,成为高校品牌的人才代言人。

第二层次创业型人才培养。这一层次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为培养具有独立性创业人格的人才,面向未来的有创业能力的企业家、民办教育机构的校长、园长等。这部分学生主要根据学生个人申请,学校加以指导选定。对这部分学生应进行创业教育,主要包括创业知识的传授,创业实践经验的积累、创业技能的训练和创业意识与创业理念的堵养。创业教育的课程计划应该是多层次、多形式的,有些课程是偏重理论或宏观问题,而有些课程则侧重于实践方面的内容。

第三层次:大众型人才培养。这一层次的受众群体―大众型人才主要是未来在科学、文化、教育、经济等领域的大批建设者。对这一层次的学生主要应注重技能的培训,强调动手实践能力,进行职位模拟训练,在实习其间由学校和企业选派“双师型”教师指导,在企业实习岗位或学校的模拟岗位实验室中完成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的答辩,最终通过“干中学”的形式实现这一部分学生的能力有所提升。

篇6:高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浅谈管理学论文

高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浅谈管理学论文

【摘要】伴随快速发展的物流业,物流专业教育意义凸现,本文针对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特征提出了在改变物流人才培养理念,改革培养机制基础上,探索创新型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从明确教学目的、完善教学内容等方面分析物流教学课程的优化及教学方法改革,并简单探讨了如何完善物流专业教学质量管理。

【关键词】物流教育;物流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赵淑雯(1966~),女,齐齐哈尔大学教授;研究方向:物流管理教学。吴占坤,刘航,齐齐哈尔大学

从3月《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到6月的国务院的”国八条”,我国的物流业成为“十二五”规划中的重点发展产业。然而从供应角度看我国物流教育起步较晚,现代物流教育的培养模式研究滞后与当今物流业的迅猛发展存在较大的差距,致使物流人才的培养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要。为此各个院校应根据自身特点在人才培养目标设计、课程体系的构建及培养方式方面做出自己的特色。探索与未来市场需求相适应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

一、我国物流专业人才需求特征

从市场需求的角度看,今后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物流行业就业岗位群分布广泛,即企业物流和物流企业,不同类型的企业设置的岗位不尽相同;二是物流职业层次性,物流运作的任何一个环节都需要具备—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管理人才,任何高校学校都难以做到对市场所需要的各类人才(对应的职位层次)的培养;三是物流职业岗位的复合化、专门化特征,即物流行业对知识能力的要求无论是物流企业还是企业物流都具有连锁化、综合化和信息化的特点,它对职业岗位复合化和专门化具有双向驱动作用。

二、高等学校物流教育现状及分析

我国物流人才的培养刚刚起步,许多大专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都还处在摸索阶段,物流人才培养的质和量都远远滞后于物流企业的实际需求。主要表现为:

(一)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够合理。物流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朝阳产业。在物流市场快速发展的拉动下,许多院校增设了物流专业,但是由于缺乏认真的市场调查研究,对物流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选定在哪一个层面上都有一定的盲目性。没有形成多层次梯级人才培养体系,造成高层次物流人才和实用型物流人才的断档。

同时在物流人才培养方面普遍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等现象。

如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两大学科的课程体系设置没有细化,方向性不突出,致使学校培养目标不明确、缺乏就业导向和不适应企业的实际需求的局面。

(二)师资队伍建设不够完备,教学方法落后。我国物流教育起步较晚,现有的物流学科理论尚不成熟,师资力量匮乏,教师的`专业结构比较单一,社会经验少,且大多数教师原先所从事的并不是本专业,其知识储备大多来自目前出版的一些物流书籍,再加上大多没有从事物流实践的经验,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方面经验不足。目前,高校教学仍主要采用教师讲课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虽然能直接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但物流专业学生更需要具有针对不同情况解决特定物流问题的能力,而传统教学方法在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等方面存在一定缺陷。

(三)教学资金投入不够,物流人才供需矛盾突出。物流专业实务性强,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要求也很高,它需要技术含量较高的实验室作为硬件设施。然而,在实际办学过程中,教育投入往往没有给物流教育以足够的重视。同时作为物流教育的直接受益者—企业对高等物流教育不愿承担应尽义务和责任,对学校的设备投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缺乏应有的支持。据中国交通协会统计的数据显示,目前,国内物流专业人才缺口为600余万人,到对高级物流管理人员或物流战略、物流设计管理人员的需求将达30万人以上,差距悬殊供需矛盾较大。

(四)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教学质量管理不健全。高校目前物流专业教育由于起步晚,加之硬件设施欠缺等多方面原因,课程体系设置中理论教学所占比重过大,理论不能很好地与实际相结合,实践教学内容较少。在这种情况下,各高校物流专业学生理论基础普遍不牢,动手能力较弱,甚至对在校学习的作用和意义感到困惑。在高校实践教学环节中缺乏能确保教学体系按预定方式运行的由学生自评、企业指导老师评价、学校指导老师评价的综合评价体系。影响了高校物流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适应市场需求的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一)改变物流人才培养理念。物流人才培养理念应不断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不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物流学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物流系统由运输、仓储、装卸搬运、流通加工、包装、配送和信息处理等七大系统构成,物流人才应该是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的人才。在理念转变过程中可以借鉴外国的成功经验。美国是物流研究的发源地,也是物流教育强国之一,现已建立了多层次物流专业体系。另外,成立于1985年的美国物流管理委员会负责组织物流在职教育和职业培训,美国所有物流从业人员必须经过考试获得资格后才能从事有关的物流工作。我国物流教育整体起步较晚,转变物流教育的思想有其一定的优势,在发展中要不断学习和吸收国外先进的物流教育理论,整个培养过程以能力培养为导向,让学生熟悉自己所学专业的行业,了解将来走向社会工作岗位时可能从事的职业需要掌握一些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开始,带着问题进入课堂。经教师在课堂的引领,从校内实习、实验室实训转向企业现场实习,进而完成培养过程。

(二)改革物流人才培养机制。物流人才的培养需要政府和企业等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投入。首先,国家有关部门和各地方企业要对从事物流科研和教育工作的专家学者予以鼓励和支持,并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进行适当的奖励。其次,政府、企业、相关机构和组织应加大对高校软硬件物流设施的投入。除此之外,还应加大物流教育的宣传力度,有关社会各方可以在高校设立相应的专项科研基金以鼓励老师从事横向物流工作和研究。从不同层面来提高物流人才培养能力和社会影响力,强调物流人才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三)创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1.优化课程体系。国外物流课程的设置一般是基于配送和运输等物流核心要素开展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物流专业的课程设置应借鉴国外的经验和根据市场需求设置。并要随物流业的发展做相应的调整。物流课程的设置要以职业发展为目标,专业能力为基础。结合学生就业的方向以及将来从事的岗位要求,注重对学生通用能力培养。根据物流行业实际工作岗位的能力要求及专业技能需要的知识体系提炼专业能力,作为知识培育的切入点和考核点,改革课程体系。如增加物流规划能力,它是一种抽象的能力,由文字表达、画图、图像处理、需求调查、分析与预测、信息搜寻、社会协调、经济评价等多种具体的能力构成,并在学生的课程教学或实践环节中进行针对性的培养。从实践出发以工作过程为引领进行相关的课程设置。整个的学习构架以工作结构为基准安排课程结构,以团队分工协作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的原则优化课程体系。

2.改革教学方法。一是调整教学内容。高校应对传统的学科性三段式(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课程内容进行改革。要设置专业导向型课程,聘请具有实践经验的专家或知名企业家进行授课,引导学生学习的方向,加强学生对本专业的理解;应适当增加物流定量分析的课程,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管理信息系统的运用对物流定量分析的要求越来越高,如配送中心进行科学选址,对物流业务管理和综合评价等均已经成为现代物流管理教学的常规科目;依据物流专业的特点,在物流专业课程体系内容上,向“宽知识面和厚基础”方面发展,增强物流专业教学内容的覆盖面,增强物流专业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如加大报关实务、运输实务、配送实务、国际物流实务等课时量,设置双语课程教学。二是改善教学方式。普通高校可以借鉴职业院校制定的“订单式”教学方式,即是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签订用人合同,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合作,共同对学生进行培养。“订单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可零距离上岗,可弥补学校所教知识与企业需求的不相符的矛盾,提高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另外,高校应不断改善常规的教学方式如研讨式教学、实训式教学、讲座式教学等。积极推广模块教学在物流教学中的应用。物流横跨运输、生产、仓储、信息处理、配送、顾客服务等多种行业,每种行业恰如一个大模块,每个的模块又由若干个小模块组成,从而使物流专业课教学形成一个积木组合式的教学模式。这是国外高校教学所普遍采用的,它们一般都是专业必修课,设有学分要求。这种教学模式值得我国物流专业教育借鉴和推广。

3.完善教学质量管理。一是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应首先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具体包括:鼓励教师经常性地深入到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物流公司参观考察、调查研究。赴物流企业实地,到一线去体验,选派教师到物流企业挂职锻炼;鼓励教师参与校内外实践教学技能赛,提高实践教学执教能力。学校可不定期组织相关学科的实践性教学交流比赛,提高教师技能教育教学的积极性。学校也可以组织高校之间物流方面教学技能比赛促进教师自身对专业实践的感悟与能力;鼓励教师参加职业资格考试,从而使他们能更好地适应实践性教学发展的要求。二是完善教学评价体系。高校需要形成一套完整综合评价体系,贯穿整个物流教学的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物流专业教学质量评价应以过程评价为主,淡化考试方式,设定评价指标时,结合本专业实训状况,确定评价要素,指标应尽量定量化。结合教学大纲中教学目标,把考核的重点放在对学生参与各个教学环节上,使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形成体系。充分发挥评价监控机制的激励、导向和诊断作用,保证教学考核体系的有效执行,最终保证物流人才的培养的实现。三是健全教育质量管理制度。建立科学的质量管理制度,是提高物流专业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首先要正确选择质量标准和控制目标,建立质量目标体系。其次,在教学的全过程实施质量控制,保证实现质量目标。最后,对教育过程进行监控,对教学绩效进行考核,完善质量管理体系。

篇7:新时期对高校辅导员的素质要求

新时期对高校辅导员的素质要求

高校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管理工作的'直接实施者和中坚力量,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养、道德品质、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等重任,建设一支素质高、能力强、业务精的新时期的学生辅导员队伍,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育出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作 者:薛秀P 周宁  作者单位:薛秀P(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相关医学系,河南郑州450064)

周宁(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相关医学系,河南郑州,450064)

刊 名: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 英文刊名:TIME EDUCATION 年,卷(期):2010 “”(7) 分类号:G645 关键词:高校   新时期辅导员   素质  

相关专题 辅导员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