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风险管理文化构建研究

纯路过的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纯路过的”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企业风险管理文化构建研究(共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企业风险管理文化构建研究

企业风险管理文化构建研究

企业风险管理文化构建研究

摘 要:企业开展全面风险管理的过程,既是对现有管理手段提炼、整合和延伸的过程,也是一种新的文化培育、发展和运用的过程。企业文化也称之为企业文化力,其内容可分为企业家精神、企业目标、企业形象、企业管理和企业环境等五个方面。在企业全面开展风险管理的新形势下,企业文化建设应与时俱进,不断融入新的元素和理念。本文认为,将企业风险管理的活动方式及其成果通过精神、制度、行为、物质四个层面、四种形式表现出来,共同构筑成企业风险管理活动的完整文化体系――精神层面的危机文化、制度层面的合和文化、行为层面的攻防文化和物质层面的目标文化,构建适时的风险管理文化,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企业文化;风险管理;管理文化;文化建设。

在核心竞争力上,中国企业最值得学习的榜样,首推戴尔与沃尔玛,这不仅因为它们是 21 世纪成长最快的两家公司,更多的是它们成长背后的逻辑:在它们成长的的过程中,却没有我们耿耿于怀的所谓的“核心技术”、“规模”、“品牌”等武器,唯一能够解释它们做得比对手更好的原因,就只能是它们对客户价值的追求和独特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并且被企业员工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管理思想、管理方式、群体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称。企业文化也称之为企业文化力,其内容大致可分为五个方面,即企业家精神、企业目标、企业形象、企业管理和企业环境等。企业文化既是企业成员共同的精神支柱,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潜在生产力和内在驱动力,是企业保持永久竞争优势的源泉。 年4 月 15 日,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 正式发布,其中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 5 号――企业文化》 将企业文化与企业风险管理融合提升,以确保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目标。

一、企业文化综述。

自 20 世纪 80 年代起,世界各国在经济发展中采取扩大开放的自觉思维孕育出企业文化的理论探索高潮,并随之将企业文化理论传入中国。国内学者注重对企业文化的内涵、作用、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的建设途径、跨文化、企业文化的变革以及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对人本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主要有:

在对企业文化的鉴别与认识方面,刘光明认为企业文化应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企业文化是指企业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总和,狭义的企业文化是指以企业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意识形态。谭伟东强调企业文化应是人类文化、社会文化和经济文化的一个子属,是一种集团文化,一种组织文化,一种以经营与管理为本质特征的实体文化。它既要包含企业的精神、价值观、行为规范等,同时也要外化为企业整体的共同追求、制度规范以及文化符码与标志。

对于企业文化与人的关系,余非、孙红湘认为在知识经济时代在强化企业文化的人本主义价值观。因为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最重要的动力机制是人而不是物,人在知识经济时代是最重要的资源载体,所以创新的人才是知识经济中企业的核心。同时,他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好的理念应当注意发扬光大,而且要吸收、利用西方文化中的精华,这样才能创建有生命力、有创造力,有质量的企业文化。

对企业文化的传统基础与构成要素,张同起、刘运娇思考了民族文化对企业文化的影响,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集体主义的传统,和企业文化强调归属感和向心力的宗旨是一致的。中国传统文化主张人与人交往以“和”为贵的思想,也对企业文化建设中为达到组织内部员工的和谐与调动工作积极性有重要的正面作用。他们还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追求,强调个人对时代的贡献,这与当今提倡企业对社会所应承担的责任是一致的,是建立中国特色现代企业文化的思想保证。赵东认为建设和谐的企业文化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所谓和谐企业文化的内容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以顾客为本,二是以企业员工为本。

构建和谐企业文化的关键是要确立企业的核心价值观,要把核心价值观在生产和服务中体现出来,在深入员工的内心和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成长起来。

对企业文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系,周丽认为企业文化既是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良好土壤,同时企业文化又是现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可缺少的一个因素。企业文化具有哲学性、民族性、理念性、人本性、独特性、动态性、应变性等特征,企业文化反映的是一个具体企业的精神和价值标准。企业文化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具有导向功能、约束功能、凝聚功能和激励功能,是推动企业快速发展的引擎,是企业创新的动力,成为企业的无形资源。

除了大量的经验研究外,我国学者在对国外理论模型的分析、借鉴和比较的基础上,也从方法论上提出了符合我国特殊情况的量化分析模型。郑伯曛构建了组织文化价值观量表(VOCS 表),他认为组织文化是一种内化性规范信念,可用来引导组织成员的行为。VOCS 量表一共分为九个维度:科学求真、顾客取向、卓越创新、甘苦与共、团队精神、正直诚信、表现绩效、社会责任和敦亲睦邻,该表内的每个维度都有一种正相关或反相关的作用。王国顺在对 Dension 企业文化模型改进的基础上,形成描述企业文化状况的 45 个结构化问题,收集的数据通过因子分析条件检验后,用因子分析法识别出企业文化的七个维度,分别是企业意识,员工意识、团队意识、创新意识、核心价值观,顾客意识、目标愿景等。

二、企业文化的视角衍变:风险管理文化。

作为企业的思想灵魂,企业文化建设也在与时俱进,需要不断融入新的元素和理念。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和内外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面临的风险表现出多样性、复杂性。为保证企业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全面风险管理应运而生,并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企业开展全面风险管理的过程,既是对现有管理手段提炼、整合和延伸的过程,也是一种新的文化培育、发展和运用的过程。把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体现于企业的生产管理中,构建企业风险管理文化,以文化建设推动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已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1. 构建风险管理文化的意义。

所谓企业风险管理文化,是指企业员工为实现企业生存发展目标而进行风险管理的活动方式及其成果。这种风险管理的活动方式及其成果通过精神、制度、行为、物质四个层面、四种形式表现出来,共同构筑成企业风险管理活动的完整文化体系。在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时代背景下,风险管理文化将成为企业发展和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内在推动力。

(1) 构建风险管理文化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风险管理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风险管理活动中凝聚并通过企业文化的熏陶和引领,为广大员工认同并自觉遵守的风险管理理念、风险价值观念和风险管理行为规范。这种融合企业新的发展要求和风险要素的管理文化是企业理顺内部管理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平台,也是培养员工使命感、责任感和塑造凝聚力的基础,更是培养危机意识和大局观的土壤。

(2) 构建风险管理文化是提高风险防范能力的重要基础。

风险管理文化是整个风险管理体系的灵魂,也是企业“软实力”

的本质表现,决定着企业风险管理水平的高低。构建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必须以企业文化为背景,以风险管理文化培育为先导,引导广大员工树立正确的风险意识,把风险管理思想贯穿于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和管理过程,使风险管理由高深抽象的理论转变为现实生动的企业文化,内化为所有员工的自觉意识和行为习惯,从而使风险管理机制有效发挥作用,促进各项政策和制度得以贯彻落实,保障企业风险管理目标的实现。

(3) 构建风险管理文化是实现企业发展目标的重要保障。

“思想有多远,才能走多远”,现代企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增强风险管控意识,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只有把全面风险管理的思想推广得更宽、更深、更广、更牢,才能使改革发展走得更稳、更远、更高。企业发展目标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可以转化为企业风险管理的科学理论和管理方式,它既是企业的一种行为规范准则,也是彼此间进行有效沟通的最佳媒体。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在从事复杂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必须强化危机意识,借助风险管理文化的力量巩固和提升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推动和实现了企业的安全稳定可持续发展。

2. 风险管理文化的内涵。

风险管理文化是风险管理体系的灵魂,是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中的“软因素”.不同的风险文化,将会带来不同的风险管理战略、风险管理流程以及风险管理措施。风险文化是风险管理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可以说,风险管理体系是否有效,关键在于风险文化。美国一位银行家曾说过:“一个金融机构信用管理的失败,不是因为缺乏信贷政策、程序,即使设置非常复杂的政策、程序、检查、报告等控制手段,如果缺少一个好的风险管理文化,所有这些都徒有形式。”健康全面的风险管理文化应包括精神、制度、行为和物质四个层面的文化内涵。

(1) 精神层面的危机文化――居安思危。风险管理文化的精神层又叫风险管理的精神文化,相对于风险管理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它处于整个风险管理文化的最深层,并成为风险管理文化的灵魂和核心。风险管理文化的内涵要素首先体现在精神层面,具体包括三个层次:一是树立“风险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本能性危机意识,常怀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增强危机防范的意识;二是形成“风险可以防控、风险蕴含机遇”的前瞻性危机观念,实现对自发、分散的危机意识的整合与提升,通过主动学习,提高认知和防范风险的能力;三是构建“逆向思维、超前防范、综合管理、分而治之”

的系统性危机思想,从全面的角度辨识风险,从联系的角度分析风险,从系统的角度评估风险,从专业的角度控制风险,从发展的角度监控风险。

(2) 制度层面的合和文化――融会贯通。风险管理,最基本、最稳定的还是制度管理。精神文化的渗透、指导、调整作用,必须有一个逻辑秩序,这就是首先通过制度文化的层面或环节发生。风险管理文化的内涵要素其次体现在制度层面,具体包括三个理念要素:一是“自上而下梳理、自下而上提炼、专业横向贯穿”的风险整合理念;二是“融入企业日常管理、开展流程化设计、实现系统化运作”的管理融合理念;三是“发挥信息化优势、打通信息孤岛、强化沟通协调”的信息聚合理念。风险管理最基本、最稳定的还是制度管理,通过在风险管理制度建设中融入风险整合、管理融合和信息聚合的理念要素,建立一体化的流程管理模式,实现风险在企业上下内外之间的有效识别和系统整合,风险管理与企业现有管理体系和日常工作的融合以及风险信息在企业各层面完整快捷的传递,从而形成涵盖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系统化、制度化、具体化的风险管理体系。

(3) 行为层面的攻防文化――灵活务实。行为文化一般是指人们进行某种活动的具体行为、具体操作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行为习惯、行为规范、行为风格、行为风尚,它独立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但又不可分割。风险管理文化的内涵要素还体现在行为层面,侧重于攻防两个方面。攻防文化也是中华武术的精髓,讲究的是灵活务实、简洁高效。在风险管理中,攻就是主动出击,超前防范,通过控制风险来创造价值,它要求员工具备强烈的风险防范意识和敏锐的风险识别能力,能够根据内外部工作环境的特点,不拘泥于理论教条,在业务 (管理) 活动中积极主动的去分析风险,并重点从事前预防的角度加以控制;防就是未雨绸缪,提前做好风险发生的应急预案,提高危机攻关能力,力争将风险损失和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

(4) 物质层面的目标文化――安全第一。文化作为人们特定的活动方式及其产物,都有一定的载体表征、表达出来或固定、凝固、保存下来,器物是其基本的、最终的载体,这就是文化的物质层面。企业风险管理文化也有物质层面,这就是通过企业风险管理形成的安全的生产设施、设备和空间环境,安全的生产、经营、管理的各种物质技术手段,安全的企业产品及其服务设施等以物质形态存在表现的文化方式。从风险文化的特殊功能来说,风险管理的物质文化成果正是风险管理文化建设的第一目标,也是风险管理文化的最终结果、最终目的:

环境安全、技术安全、产品安全。这三个安全必然达成企业财产安全、价值安全、目标安全。风险管理文化的内涵要素体现在物质层面可以表现为三个层面:风险管理文化的第一物质层即安全的环境及其资源设施;风险管理文化的第二物质层即安全的技术及其服务设施;风险管理文化的第三物质层即安全的产品及其服务设施。

有了灵魂――精神文化和灵魂的载体――制度文化,才有相应的活动行为即行为文化;通过人们的行为过程,才生产、创造出相应的物质产品即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本质上就是人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的有形载体和终端产物。

3. 风险管理文化的培育。

(1) 将风险管理文化融入企业文化建设全过程。从价值理性的角度看,提升员工的危机意识,增强他们的风险防范能力,是贯彻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迫切需要,也是构筑风险管理体系的首要任务。因此,需要借助企业文化将危机意识寓于全体员工,借助企业文化的凝聚力促成企业全体员工齐心合力抵御风险,这样才会大大提高风险管理的效能,降低风险造成的损失。企业应借助文化教育平台,在内部各个层面营造“主动关注、共同防范”的良好氛围,使风险管理成为每个人的职责。在此过程中,重要管理及业务流程和风险控制点的管理人员或业务操作人员应成为培育风险管理文化的骨干。同时,应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的示范带头作用和广大员工的主体作用。

(2) 将风险管理的思想和方法融入日常的管理流程。全面有效的风险管理是绍兴电力局实现企业发展目标的重要保障,不同的风险管理文化会带来不同的风险管理效果,要使风险管理工作较为有效地开展,最为积极的一种方法就是,通过明确企业各层面的风险管理目标、主体和内容,使其与企业现有的管理体系保持一致,通过系统的流程化管理,将风险管理的思想和方法融入到企业各项业务和日常管理之中,在量化风险的同时,识别、评估和控制风险。

(3) 将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应用到风险管理实践。风险管理文化建设应与人力资源管理相结合,通过引入风险管理绩效的概念,将风险防范和应急管理能力纳入考核指标体系,加强对风险防控工作的绩效考核,进一步增强各级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防止因片面追求经营业绩和发展速度而导致风险事故的发生。同时,鼓励企业员工进行持续的信息沟通和交流,形成一种对潜在的风险问题进行正确干预的文化,杜绝“自扫门前雪”的现象,营造风险管理的互助氛围,更好地发挥团队的力量。

(4) 将风险知识和管理经验集成以实现知识共享。企业应建立重要管理及业务流程、风险控制点的管理人员和业务操作人员岗前风险管理培训制度。采取多种途径和形式,加强对风险管理理念、知识、流程、管控核心内容的培训。坚持理论教育和实践演练相结合,注重两个信息库的`建设:一个是风险数据库,通过动态显示企业各层面当前面临的各类危险点及风险等级,让员工掌握其所从事的工作面临哪些风险,如何进行有效控制?另一个是风险知识库,以风险知识和事故案例为主,将零散的风险管理经验等隐性知识显性化、系统化,帮助提高员工的风险管理能力。

风险管理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而任重道远的系统工程,在企业深化全面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将风险管理的理念深植于企业的文化建设中,全面提高广大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通过风险管理文化的引领,使全体员工在认识风险中学习,在分析风险中反思,在防范风险中提高,为企业迎接更严峻的挑战,实现更远大的目标提供坚强保障。

三、适应企业制度创新,构建风险管理文化。

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相互依存,密不可分。企业制度是形成企业文化的基础。企业文化的形成没有捷径,它是建立在现代企业制度基础上的,没有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企业文化也必然流于形式、无所依附。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以企业的经营理念与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只有通过不断完善制度,一点一滴地凝聚、升华企业精神才能为企业文化打好坚实的基础。同时企业文化也是企业制度的必要补充。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柔性管理,它以无形的“软”约束力构成企业有效运行的内在驱动力,是“硬性”企业制度的必要补充。刚性制度也体现着人性管理,符合人的本能需求,而柔性管理也内含硬性的纪律和约束力量,能对人的行为加以限制和改造。

企业制度创新一定是在特定的企业文化理念指导下确立的,企业文化变革是企业制度创新的基础。企业制度创新属于企业经营管理中用于约束和激励员工的正式规范、规则和程序等的变革,它必须建立在一套明确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思想之上,并且必然会招致既得利益者的抑制和反对。这就需要通过相应的企业文化变革来解释企业制度创新的意义和目标,争取员工对企业制度创新的支持和认同。同时,观念上的认同为制度创新的有效推进提供了重要的动力和基础。企业制度创新的实质是规范和约束企业员工的行为,激发企业员工的责任心和积极性。如果企业制度创新不能赢得企业员工在文化价值观上的认同,那么不管它设计得多么精妙,都可能只是一些繁琐复杂的奖惩条例,而不可能产生预期的积极效果。因此, 企业制度创新必须建立在先进的企业文化理念和有效的企业文化变革之上。

企业文化变革与企业制度创新相辅相成。企业文化变革与企业制度创新必须相适应。具有强制性约束的企业制度必须与非强制性的企业文化约束相适应,否则再好的制度也不可能实现预期的理性目标。同样,引入一种先进的企业文化,如果没有相应的制度创新予以响应,这样的企业文化变革也注定不会对组织绩效产生积极的影响。企业文化变革与企业制度创新是企业适应变化、提高绩效的两种相辅相成的重要的管理工具。

企业制度创新促进企业文化的变革,企业文化变革又是实现企业制度创新的重要保证。文化是柔性的,制度是刚性的,只有刚柔并济,管理才能显出成效。因此,企业文化变革与企业制度创新两者只有相辅相成才能相得益彰。

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的一项基础管理工作,是我国在借鉴美国 《萨班斯法案》 和 《风险管理整合框架》 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的一套企业风险管理与内控体系制度文件。 年 9 月,美国 COSO 委员会在 《内部控制――整合框架》 的基础上,吸收各方面风险管理的最新研究成果,发布了 《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 年 6 月,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 《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以指导中央企业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全面风险管理主要从三个方面帮助企业管理风险,以创造和保护企业的价值:

第一,帮助企业建立持续的竞争优势;第二,优化企业风险管理的成本;第三,提高企业的绩效。国资委定义:全面风险管理是指企业围绕总体经营目标,通过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经营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管理措施、风险管理的组织职能体系、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和内部控制体系,从而为实现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和方法。2010 年 4 月 15 日,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 正式发布,其中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 5 号――企业文化》 将企业文化与企业风险管理融合提升,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尤其是风险管理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提高企业的凝聚力与核心竞争力,以确保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目标。

中国企业主要的问题并不仅仅是在风险管理执行方面,还有如何夯实风险管理文化及将风险管理与业绩之间实现有机结合。应当建立一个机制以促进问责制和有效的业务风险管理,从而使风险管理和风险管理回报成正比。有效的风险管理往往经历不同观点的冲突,并且需要在风险管理者和业务部门主管间进行制约和平衡。如果企业文化无法将有效的监管架构和风险管理效力相融合,风险管理的价值就不可能实现最优化。因此,企业应重视企业文化视角的衍变,大力开展持续的风险教育,开发并借助交流渠道和教育课程加强风险文化,提高对风险职责的理解和判断能力,是企业应对风险管理挑战的重要步骤。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 企业内部控制规范 [Z].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4)。

[2] 杜平。 浅析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的构建 [J].金融发展研究,(12)。

[3] 林静。 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与合规文化的构建 [J].经济研究导刊,(31)。

[4] 华锐。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 [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4)。

篇2:企业风险管理文化构建研究

企业风险管理文化构建研究

摘 要:企业开展全面风险管理的过程,既是对现有管理手段提炼、整合和延伸的过程,也是一种新的文化培育、发展和运用的过程。企业文化也称之为企业文化力,其内容可分为企业家精神、企业目标、企业形象、企业管理和企业环境等五个方面。在企业全面开展风险管理的新形势下,企业文化建设应与时俱进,不断融入新的元素和理念。本文认为,将企业风险管理的活动方式及其成果通过精神、制度、行为、物质四个层面、四种形式表现出来,共同构筑成企业风险管理活动的完整文化体系―――精神层面的危机文化、制度层面的合和文化、行为层面的攻防文化和物质层面的目标文化,构建适时的风险管理文化,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企业文化;风险管理;管理文化;文化建设。

在核心竞争力上,中国企业最值得学习的榜样,首推戴尔与沃尔玛,这不仅因为它们是 21 世纪成长最快的两家公司,更多的是它们成长背后的逻辑:在它们成长的的过程中,却没有我们耿耿于怀的所谓的“核心技术”、“规模”、“品牌”等武器,唯一能够解释它们做得比对手更好的原因,就只能是它们对客户价值的追求和独特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并且被企业员工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管理思想、管理方式、群体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称。企业文化也称之为企业文化力,其内容大致可分为五个方面,即企业家精神、企业目标、企业形象、企业管理和企业环境等。企业文化既是企业成员共同的精神支柱,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潜在生产力和内在驱动力,是企业保持永久竞争优势的源泉。www.11665.cOm2010 年4 月 15 日,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 正式发布,其中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 5 号―――企业文化》 将企业文化与企业风险管理融合提升,以确保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目标。

一、企业文化综述。

自 20 世纪 80 年代起,世界各国在经济发展中采取扩大开放的自觉思维孕育出企业文化的理论探索高潮,并随之将企业文化理论传入中国。国内学者注重对企业文化的内涵、作用、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的建设途径、跨文化、企业文化的变革以及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对人本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主要有:

在对企业文化的鉴别与认识方面,刘光明认为企业文化应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企业文化是指企业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总和,狭义的企业文化是指以企业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意识形态。谭伟东强调企业文化应是人类文化、社会文化和经济文化的一个子属,是一种集团文化,一种组织文化,一种以经营与管理为本质特征的实体文化。它既要包含企业的精神、价值观、行为规范等,同时也要外化为企业整体的共同追求、制度规范以及文化符码与标志。

对于企业文化与人的关系,余非、孙红湘认为在知识经济时代在强化企业文化的人本主义价值观。因为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最重要的动力机制是人而不是物,人在知识经济时代是最重要的资源载体,所以创新的人才是知识经济中企业的核心。同时,他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好的理念应当注意发扬光大,而且要吸收、利用西方文化中的精华,这样才能创建有生命力、有创造力,有质量的企业文化。

对企业文化的传统基础与构成要素,张同起、刘运娇思考了民族文化对企业文化的影响,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集体主义的传统,和企业文化强调归属感和向心力的宗旨是一致的。中国传统文化主张人与人交往以“和”为贵的思想,也对企业文化建设中为达到组织内部员工的和谐与调动工作积极性有重要的正面作用。他们还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追求,强调个人对时代的贡献,这与当今提倡企业对社会所应承担的责任是一致的,是建立中国特色现代企业文化的思想保证。赵东认为建设和谐的企业文化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所谓和谐企业文化的内容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以顾客为本,二是以企业员工为本。

构建和谐企业文化的关键是要确立企业的核心价值观,要把核心价值观在生产和服务中体现出来,在深入员工的内心和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成长起来。

对企业文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系,周丽认为企业文化既是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良好土壤,同时企业文化又是现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可缺少的一个因素。企业文化具有哲学性、民族性、理念性、人本性、独特性、动态性、应变性等特征,企业文化反映的是一个具体企业的精神和价值标准。企业文化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具有导向功能、约束功能、凝聚功能和激励功能,是推动企业快速发展的引擎,是企业创新的动力,成为企业的无形资源。

除了大量的经验研究外,我国学者在对国外理论模型的分析、借鉴和比较的基础上,也从方法论上提出了符合我国特殊情况的量化分析模型。郑伯曛构建了组织文化价值观量表(vocs 表),他认为组织文化是一种内化性规范信念,可用来引导组织成员的行为。vocs 量表一共分为九个维度:科学求真、顾客取向、卓越创新、甘苦与共、团队精神、正直诚信、表现绩效、社会责任和敦亲睦邻,该表内的每个维度都有一种正相关或反相关的作用。王国顺在对 dension 企业文化模型改进的基础上,形成描述企业文化状况的 45 个结构化问题,收集的数据通过因子分析条件检验后,用因子分析法识别出企业文化的七个维度,分别是企业意识,员工意识、团队意识、创新意识、核心价值观,顾客意识、目标愿景等。

二、企业文化的视角衍变:风险管理文化。

作为企业的思想灵魂,企业文化建设也在与时俱进,需要不断融入新的元素和理念。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和内外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面临的风险表现出多样性、复杂性。为保证企业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全面风险管理应运而生,并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企业开展全面风险管理的过程,既是对现有管理手段提炼、整合和延伸的过程,也是一种新的`文化培育、发展和运用的过程。把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体现于企业的生产管理中,构建企业风险管理文化,以文化建设推动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已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1. 构建风险管理文化的意义。

所谓企业风险管理文化,是指企业员工为实现企业生存发展目标而进行风险管理的活动方式及其成果。这种风险管理的活动方式及其成果通过精神、制度、行为、物质四个层面、四种形式表现出来,共同构筑成企业风险管理活动的完整文化体系。在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时代背景下,风险管理文化将成为企业发展和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内在推动力。

(1) 构建风险管理文化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风险管理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风险管理活动中凝聚并通过企业文化的熏陶和引领,为广大员工认同并自觉遵守的风险管理理念、风险价值观念和风险管理行为规范。这种融合企业新的发展要求和风险要素的管理文化是企业理顺内部管理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平台,也是培养员工使命感、责任感和塑造凝聚力的基础,更是培养危机意识和大局观的土壤。

(2) 构建风险管理文化是提高风险防范能力的重要基础。

风险管理文化是整个风险管理体系的灵魂,也是企业“软实力”

的本质表现,决定着企业风险管理水平的高低。构建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必须以企业文化为背景,以风险管理文化培育为先导,引导广大员工树立正确的风险意识,把风险管理思想贯穿于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和管理过程,使风险管理由高深抽象的理论转变为现实生动的企业文化,内化为所有员工的自觉意识和行为习惯,从而使风险管理机制有效发挥作用,促进各项政策和制度得以贯彻落实,保障企业风险管理目标的实现。

(3) 构建风险管理文化是实现企业发展目标的重要保障。

“思想有多远,才能走多远”,现代企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增强风险管控意识,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只有把全面风险管理的思想推广得更宽、更深、更广、更牢,才能使改革发展走得更稳、更远、更高。企业发展目标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可以转化为企业风险管理的科学理论和管理方式,它既是企业的一种行为规范准则,也是彼此间进行有效沟通的最佳媒体。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在从事复杂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必须强化危机意识,借助风险管理文化的力量巩固和提升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推动和实现了企业的安全稳定可持续发展。2. 风险管理文化的内涵。

风险管理文化是风险管理体系的灵魂,是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中的“软因素”。不同的风险文化,将会带来不同的风险管理战略、风险管理流程以及风险管理措施。风险文化是风险管理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可以说,风险管理体系是否有效,关键在于风险文化。美国一位银行家曾说过:“一个金融机构信用管理的失败,不是因为缺乏信贷政策、程序,即使设置非常复杂的政策、程序、检查、报告等控制手段,如果缺少一个好的风险管理文化,所有这些都徒有形式。”健康全面的风险管理文化应包括精神、制度、行为和物质四个层面的文化内涵。

(1) 精神层面的危机文化―――居安思危。风险管理文化的精神层又叫风险管理的精神文化,相对于风险管理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它处于整个风险管理文化的最深层,并成为风险管理文化的灵魂和核心。风险管理文化的内涵要素首先体现在精神层面,具体包括三个层次:一是树立“风险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本能性危机意识,常怀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增强危机防范的意识;二是形成“风险可以防控、风险蕴含机遇”的前瞻性危机观念,实现对自发、分散的危机意识的整合与提升,通过主动学习,提高认知和防范风险的能力;三是构建“逆向思维、超前防范、综合管理、分而治之”

的系统性危机思想,从全面的角度辨识风险,从联系的角度分析风险,从系统的角度评估风险,从专业的角度控制风险,从发展的角度监控风险。

(2) 制度层面的合和文化―――融会贯通。风险管理,最基本、最稳定的还是制度管理。精神文化的渗透、指导、调整作用,必须有一个逻辑秩序,这就是首先通过制度文化的层面或环节发生。风险管理文化的内涵要素其次体现在制度层面,具体包括三个理念要素:一是“自上而下梳理、自下而上提炼、专业横向贯穿”的风险整合理念;二是“融入企业日常管理、开展流程化设计、实现系统化运作”的管理融合理念;三是“发挥信息化优势、打通信息孤岛、强化沟通协调”的信息聚合理念。风险管理最基本、最稳定的还是制度管理,通过在风险管理制度建设中融入风险整合、管理融合和信息聚合的理念要素,建立一体化的流程管理模式,实现风险在企业上下内外之间的有效识别和系统整合,风险管理与企业现有管理体系和日常工作的融合以及风险信息在企业各层面完整快捷的传递,从而形成涵盖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系统化、制度化、具体化的风险管理体系。

(3) 行为层面的攻防文化―――灵活务实。行为文化一般是指人们进行某种活动的具体行为、具体操作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行为习惯、行为规范、行为风格、行为风尚,它独立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但又不可分割。风险管理文化的内涵要素还体现在行为层面,侧重于攻防两个方面。攻防文化也是中华武术的精髓,讲究的是灵活务实、简洁高效。在风险管理中,攻就是主动出击,超前防范,通过控制风险来创造价值,它要求员工具备强烈的风险防范意识和敏锐的风险识别能力,能够根据内外部工作环境的特点,不拘泥于理论教条,在业务 (管理) 活动中积极主动的去分析风险,并重点从事前预防的角度加以控制;防就是未雨绸缪,提前做好风险发生的应急预案,提高危机攻关能力,力争将风险损失和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

(4) 物质层面的目标文化―――安全第一。文化作为人们特定的活动方式及其产物,都有一定的载体表征、表达出来或固定、凝固、保存下来,器物是其基本的、最终的载体,这就是文化的物质层面。企业风险管理文化也有物质层面,这就是通过企业风险管理形成的安全的生产设施、设备和空间环境,安全的生产、经营、管理的各种物质技术手段,安全的企业产品及其服务设施等以物质形态存在表现的文化方式。从风险文化的特殊功能来说,风险管理的物质文化成果正是风险管理文化建设的第一目标,也是风险管理文化的最终结果、最终目的:

环境安全、技术安全、产品安全。这三个安全必然达成企业财产安全、价值安全、目标安全。风险管理文化的内涵要素体现在物质层面可以表现为三个层面:风险管理文化的第一物质层即安全的环境及其资源设施;风险管理文化的第二物质层即安全的技术及其服务设施;风险管理文化的第三物质层即安全的产品及其服务设施。

有了灵魂―――精神文化和灵魂的载体―――制度文化,才有相应的活动行为即行为文化;通过人们的行为过程,才生产、创造出相应的物质产品即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本质上就是人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的有形载体和终端产物。

3. 风险管理文化的培育。

(1) 将风险管理文化融入企业文化建设全过程。从价值理性的角度看,提升员工的危机意识,增强他们的风险防范能力,是贯彻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迫切需要,也是构筑风险管理体系的首要任务。因此,需要借助企业文化将危机意识寓于全体员工,借助企业文化的凝聚力促成企业全体员工齐心合力抵御风险,这样才会大大提高风险管理的效能,降低风险造成的损失。企业应借助文化教育平台,在内部各个层面营造“主动关注、共同防范”的良好氛围,使风险管理成为每个人的职责。在此过程中,重要管理及业务流程和风险控制点的管理人员或业务操作人员应成为培育风险管理文化的骨干。同时,应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的示范带头作用和广大员工的主体作用。

(2) 将风险管理的思想和方法融入日常的管理流程。全面有效的风险管理是绍兴电力局实现企业发展目标的重要保障,不同的风险管理文化会带来不同的风险管理效果,要使风险管理工作较为有效地开展,最为积极的一种方法就是,通过明确企业各层面的风险管理目标、主体和内容,使其与企业现有的管理体系保持一致,通过系统的流程化管理,将风险管理的思想和方法融入到企业各项业务和日常管理之中,在量化风险的同时,识别、评估和控制风险。

(3) 将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应用到风险管理实践。风险管理文化建设应与人力资源管理相结合,通过引入风险管理绩效的概念,将风险防范和应急管理能力纳入考核指标体系,加强对风险防控工作的绩效考核,进一步增强各级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防止因片面追求经营业绩和发展速度而导致风险事故的发生。同时,鼓励企业员工进行持续的信息沟通和交流,形成一种对潜在的风险问题进行正确干预的文化,杜绝“自扫门前雪”的现象,营造风险管理的互助氛围,更好地发挥团队的力量。

(4) 将风险知识和管理经验集成以实现知识共享。企业应建立重要管理及业务流程、风险控制点的管理人员和业务操作人员岗前风险管理培训制度。采取多种途径和形式,加强对风险管理理念、知识、流程、管控核心内容的培训。坚持理论教育和实践演练相结合,注重两个信息库的建设:一个是风险数据库,通过动态显示企业各层面当前面临的各类危险点及风险等级,让员工掌握其所从事的工作面临哪些风险,如何进行有效控制?另一个是风险知识库,以风险知识和事故案例为主,将零散的风险管理经验等隐性知识显性化、系统化,帮助提高员工的风险管理能力。

风险管理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而任重道远的系统工程,在企业深化全面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将风险管理的理念深植于企业的文化建设中,全面提高广大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通过风险管理文化的引领,使全体员工在认识风险中学习,在分析风险中反思,在防范风险中提高,为企业迎接更严峻的挑战,实现更远大的目标提供坚强保障。

三、适应企业制度创新,构建风险管理文化。

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相互依存,密不可分。企业制度是形成企业文化的基础。企业文化的形成没有捷径,它是建立在现代企业制度基础上的,没有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企业文化也必然流于形式、无所依附。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以企业的经营理念与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只有通过不断完善制度,一点一滴地凝聚、升华企业精神才能为企业文化打好坚实的基础。同时企业文化也是企业制度的必要补充。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柔性管理,它以无形的“软”约束力构成企业有效运行的内在驱动力,是“硬性”企业制度的必要补充。刚性制度也体现着人性管理,符合人的本能需求,而柔性管理也内含硬性的纪律和约束力量,能对人的行为加以限制和改造。

企业制度创新一定是在特定的企业文化理念指导下确立的,企业文化变革是企业制度创新的基础。企业制度创新属于企业经营管理中用于约束和激励员工的正式规范、规则和程序等的变革,它必须建立在一套明确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思想之上,并且必然会招致既得利益者的抑制和反对。这就需要通过相应的企业文化变革来解释企业制度创新的意义和目标,争取员工对企业制度创新的支持和认同。同时,观念上的认同为制度创新的有效推进提供了重要的动力和基础。企业制度创新的实质是规范和约束企业员工的行为,激发企业员工的责任心和积极性。如果企业制度创新不能赢得企业员工在文化价值观上的认同,那么不管它设计得多么精妙,都可能只是一些繁琐复杂的奖惩条例,而不可能产生预期的积极效果。因此, 企业制度创新必须建立在先进的企业文化理念和有效的企业文化变革之上。

企业文化变革与企业制度创新相辅相成。企业文化变革与企业制度创新必须相适应。具有强制性约束的企业制度必须与非强制性的企业文化约束相适应,否则再好的制度也不可能实现预期的理性目标。同样,引入一种先进的企业文化,如果没有相应的制度创新予以响应,这样的企业文化变革也注定不会对组织绩效产生积极的影响。企业文化变革与企业制度创新是企业适应变化、提高绩效的两种相辅相成的重要的管理工具。

企业制度创新促进企业文化的变革,企业文化变革又是实现企业制度创新的重要保证。文化是柔性的,制度是刚性的,只有刚柔并济,管理才能显出成效。因此,企业文化变革与企业制度创新两者只有相辅相成才能相得益彰。

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的一项基础管理工作,是我国在借鉴美国 《萨班斯法案》 和 《风险管理整合框架》 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的一套企业风险管理与内控体系制度文件。2004 年 9 月,美国 coso 委员会在 《内部控制―――整合框架》 的基础上,吸收各方面风险管理的最新研究成果,发布了 《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2006 年 6 月,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 《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以指导中央企业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全面风险管理主要从三个方面帮助企业管理风险,以创造和保护企业的价值:

第一,帮助企业建立持续的竞争优势;第二,优化企业风险管理的成本;第三,提高企业的绩效。国资委定义:全面风险管理是指企业围绕总体经营目标,通过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经营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管理措施、风险管理的组织职能体系、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和内部控制体系,从而为实现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和方法。2010 年 4 月 15 日,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 正式发布,其中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 5 号―――企业文化》 将企业文化与企业风险管理融合提升,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尤其是风险管理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提高企业的凝聚力与核心竞争力,以确保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目标。

中国企业主要的问题并不仅仅是在风险管理执行方面,还有如何夯实风险管理文化及将风险管理与业绩之间实现有机结合。应当建立一个机制以促进问责制和有效的业务风险管理,从而使风险管理和风险管理回报成正比。有效的风险管理往往经历不同观点的冲突,并且需要在风险管理者和业务部门主管间进行制约和平衡。如果企业文化无法将有效的监管架构和风险管理效力相融合,风险管理的价值就不可能实现最优化。因此,企业应重视企业文化视角的衍变,大力开展持续的风险教育,开发并借助交流渠道和教育课程加强风险文化,提高对风险职责的理解和判断能力,是企业应对风险管理挑战的重要步骤。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 企业内部控制规范 [z].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4)。

[2] 杜平。 浅析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的构建 [j].金融发展研究,2009(12)。

[3] 林静。 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与合规文化的构建 [j].经济研究导刊,2011(31)。

[4] 华锐。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 [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5(4)。

篇3:企业风险管理文化构建研究

三、适应企业制度创新,构建风险管理文化。

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相互依存,密不可分。企业制度是形成企业文化的基础。企业文化的形成没有捷径,它是建立在现代企业制度基础上的,没有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企业文化也必然流于形式、无所依附。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以企业的经营理念与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只有通过不断完善制度,一点一滴地凝聚、升华企业精神才能为企业文化打好坚实的基础。同时企业文化也是企业制度的必要补充。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柔性管理,它以无形的“软”约束力构成企业有效运行的内在驱动力,是“硬性”企业制度的必要补充。刚性制度也体现着人性管理,符合人的本能需求,而柔性管理也内含硬性的纪律和约束力量,能对人的行为加以限制和改造。

企业制度创新一定是在特定的企业文化理念指导下确立的,企业文化变革是企业制度创新的基础。企业制度创新属于企业经营管理中用于约束和激励员工的正式规范、规则和程序等的变革,它必须建立在一套明确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思想之上,并且必然会招致既得利益者的抑制和反对。这就需要通过相应的企业文化变革来解释企业制度创新的意义和目标,争取员工对企业制度创新的支持和认同。同时,观念上的认同为制度创新的有效推进提供了重要的动力和基础。企业制度创新的实质是规范和约束企业员工的行为,激发企业员工的责任心和积极性。如果企业制度创新不能赢得企业员工在文化价值观上的认同,那么不管它设计得多么精妙,都可能只是一些繁琐复杂的奖惩条例,而不可能产生预期的积极效果。因此, 企业制度创新必须建立在先进的企业文化理念和有效的企业文化变革之上。

企业文化变革与企业制度创新相辅相成。企业文化变革与企业制度创新必须相适应。具有强制性约束的企业制度必须与非强制性的企业文化约束相适应,否则再好的制度也不可能实现预期的理性目标。同样,引入一种先进的企业文化,如果没有相应的制度创新予以响应,这样的企业文化变革也注定不会对组织绩效产生积极的影响。企业文化变革与企业制度创新是企业适应变化、提高绩效的两种相辅相成的重要的管理工具。

企业制度创新促进企业文化的变革,企业文化变革又是实现企业制度创新的重要保证。文化是柔性的,制度是刚性的,只有刚柔并济,管理才能显出成效。因此,企业文化变革与企业制度创新两者只有相辅相成才能相得益彰。

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的一项基础管理工作,是我国在借鉴美国 《萨班斯法案》 和 《风险管理整合框架》 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的一套企业风险管理与内控体系制度文件。 年 9 月,美国 COSO 委员会在 《内部控制———整合框架》 的基础上,吸收各方面风险管理的最新研究成果,发布了 《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 年 6 月,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 《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以指导中央企业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全面风险管理主要从三个方面帮助企业管理风险,以创造和保护企业的价值:

第一,帮助企业建立持续的竞争优势;第二,优化企业风险管理的成本;第三,提高企业的绩效。国资委定义:全面风险管理是指企业围绕总体经营目标,通过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经营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管理措施、风险管理的组织职能体系、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和内部控制体系,从而为实现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和方法。 年 4 月 15 日,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 正式发布,其中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 5 号———企业文化》 将企业文化与企业风险管理融合提升,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尤其是风险管理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提高企业的凝聚力与核心竞争力,以确保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目标。

中国企业主要的问题并不仅仅是在风险管理执行方面,还有如何夯实风险管理文化及将风险管理与业绩之间实现有机结合。应当建立一个机制以促进问责制和有效的业务风险管理,从而使风险管理和风险管理回报成正比。有效的风险管理往往经历不同观点的冲突,并且需要在风险管理者和业务部门主管间进行制约和平衡。如果企业文化无法将有效的监管架构和风险管理效力相融合,风险管理的价值就不可能实现最优化。因此,企业应重视企业文化视角的衍变,大力开展持续的风险教育,开发并借助交流渠道和教育课程加强风险文化,提高对风险职责的理解和判断能力,是企业应对风险管理挑战的重要步骤。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 企业内部控制规范 [Z].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4)。

[2] 杜平。 浅析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的构建 [J].金融发展研究,(12)。

[3] 林静。 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与合规文化的构建 [J].经济研究导刊,(31)。

[4] 华锐。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 [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4)。

篇4:企业风险管理文化构建研究

摘 要:企业开展全面风险管理的过程,既是对现有管理手段提炼、整合和延伸的过程,也是一种新的文化培育、发展和运用的过程。企业文化也称之为企业文化力,其内容可分为企业家精神、企业目标、企业形象、企业管理和企业环境等五个方面。在企业全面开展风险管理的新形势下,企业文化建设应与时俱进,不断融入新的元素和理念。本文认为,将企业风险管理的活动方式及其成果通过精神、制度、行为、物质四个层面、四种形式表现出来,共同构筑成企业风险管理活动的完整文化体系———精神层面的危机文化、制度层面的合和文化、行为层面的攻防文化和物质层面的目标文化,构建适时的风险管理文化,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企业文化;风险管理;管理文化;文化建设。

在核心竞争力上,中国企业最值得学习的榜样,首推戴尔与沃尔玛,这不仅因为它们是 21 世纪成长最快的两家公司,更多的是它们成长背后的逻辑:在它们成长的的过程中,却没有我们耿耿于怀的所谓的“核心技术”、“规模”、“品牌”等武器,唯一能够解释它们做得比对手更好的原因,就只能是它们对客户价值的追求和独特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并且被企业员工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管理思想、管理方式、群体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称。企业文化也称之为企业文化力,其内容大致可分为五个方面,即企业家精神、企业目标、企业形象、企业管理和企业环境等。企业文化既是企业成员共同的精神支柱,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潜在生产力和内在驱动力,是企业保持永久竞争优势的源泉。2010 年4 月 15 日,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 正式发布,其中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 5 号———企业文化》 将企业文化与企业风险管理融合提升,以确保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目标。

一、企业文化综述。

自 20 世纪 80 年代起,世界各国在经济发展中采取扩大开放的自觉思维孕育出企业文化的理论探索高潮,并随之将企业文化理论传入中国。国内学者注重对企业文化的内涵、作用、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的建设途径、跨文化、企业文化的变革以及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对人本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主要有:

在对企业文化的鉴别与认识方面,刘光明认为企业文化应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企业文化是指企业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总和,狭义的企业文化是指以企业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意识形态。谭伟东强调企业文化应是人类文化、社会文化和经济文化的一个子属,是一种集团文化,一种组织文化,一种以经营与管理为本质特征的实体文化。它既要包含企业的精神、价值观、行为规范等,同时也要外化为企业整体的共同追求、制度规范以及文化符码与标志。

对于企业文化与人的关系,余非、孙红湘认为在知识经济时代在强化企业文化的人本主义价值观。因为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最重要的动力机制是人而不是物,人在知识经济时代是最重要的资源载体,所以创新的人才是知识经济中企业的核心。同时,他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好的理念应当注意发扬光大,而且要吸收、利用西方文化中的精华,这样才能创建有生命力、有创造力,有质量的企业文化。

对企业文化的传统基础与构成要素,张同起、刘运娇思考了民族文化对企业文化的影响,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集体主义的传统,和企业文化强调归属感和向心力的宗旨是一致的。中国传统文化主张人与人交往以“和”为贵的思想,也对企业文化建设中为达到组织内部员工的和谐与调动工作积极性有重要的正面作用。他们还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追求,强调个人对时代的贡献,这与当今提倡企业对社会所应承担的责任是一致的,是建立中国特色现代企业文化的思想保证。赵东认为建设和谐的企业文化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所谓和谐企业文化的内容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以顾客为本,二是以企业员工为本。

构建和谐企业文化的关键是要确立企业的核心价值观,要把核心价值观在生产和服务中体现出来,在深入员工的内心和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成长起来。

对企业文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系,周丽认为企业文化既是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良好土壤,同时企业文化又是现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可缺少的一个因素。企业文化具有哲学性、民族性、理念性、人本性、独特性、动态性、应变性等特征,企业文化反映的是一个具体企业的精神和价值标准。企业文化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具有导向功能、约束功能、凝聚功能和激励功能,是推动企业快速发展的引擎,是企业创新的动力,成为企业的无形资源。

除了大量的经验研究外,我国学者在对国外理论模型的分析、借鉴和比较的基础上,也从方法论上提出了符合我国特殊情况的量化分析模型。郑伯曛构建了组织文化价值观量表(VOCS 表),他认为组织文化是一种内化性规范信念,可用来引导组织成员的行为。VOCS 量表一共分为九个维度:科学求真、顾客取向、卓越创新、甘苦与共、团队精神、正直诚信、表现绩效、社会责任和敦亲睦邻,该表内的每个维度都有一种正相关或反相关的作用。王国顺在对 Dension 企业文化模型改进的基础上,形成描述企业文化状况的 45 个结构化问题,收集的数据通过因子分析条件检验后,用因子分析法识别出企业文化的七个维度,分别是企业意识,员工意识、团队意识、创新意识、核心价值观,顾客意识、目标愿景等。

二、企业文化的视角衍变:风险管理文化。

作为企业的思想灵魂,企业文化建设也在与时俱进,需要不断融入新的元素和理念。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和内外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面临的风险表现出多样性、复杂性。为保证企业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全面风险管理应运而生,并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企业开展全面风险管理的过程,既是对现有管理手段提炼、整合和延伸的过程,也是一种新的文化培育、发展和运用的过程。把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体现于企业的生产管理中,构建企业风险管理文化,以文化建设推动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已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1. 构建风险管理文化的意义。

所谓企业风险管理文化,是指企业员工为实现企业生存发展目标而进行风险管理的活动方式及其成果。这种风险管理的活动方式及其成果通过精神、制度、行为、物质四个层面、四种形式表现出来,共同构筑成企业风险管理活动的完整文化体系。在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时代背景下,风险管理文化将成为企业发展和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内在推动力。

(1) 构建风险管理文化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风险管理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风险管理活动中凝聚并通过企业文化的熏陶和引领,为广大员工认同并自觉遵守的风险管理理念、风险价值观念和风险管理行为规范。这种融合企业新的发展要求和风险要素的管理文化是企业理顺内部管理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平台,也是培养员工使命感、责任感和塑造凝聚力的基础,更是培养危机意识和大局观的土壤。

(2) 构建风险管理文化是提高风险防范能力的重要基础。

风险管理文化是整个风险管理体系的灵魂,也是企业“软实力”

的本质表现,决定着企业风险管理水平的高低。构建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必须以企业文化为背景,以风险管理文化培育为先导,引导广大员工树立正确的风险意识,把风险管理思想贯穿于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和管理过程,使风险管理由高深抽象的理论转变为现实生动的企业文化,内化为所有员工的自觉意识和行为习惯,从而使风险管理机制有效发挥作用,促进各项政策和制度得以贯彻落实,保障企业风险管理目标的实现。

(3) 构建风险管理文化是实现企业发展目标的重要保障。

“思想有多远,才能走多远”,现代企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增强风险管控意识,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只有把全面风险管理的思想推广得更宽、更深、更广、更牢,才能使改革发展走得更稳、更远、更高。企业发展目标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可以转化为企业风险管理的科学理论和管理方式,它既是企业的一种行为规范准则,也是彼此间进行有效沟通的最佳媒体。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在从事复杂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必须强化危机意识,借助风险管理文化的力量巩固和提升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推动和实现了企业的安全稳定可持续发展。

2. 风险管理文化的内涵。

风险管理文化是风险管理体系的灵魂,是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中的“软因素”。不同的风险文化,将会带来不同的风险管理战略、风险管理流程以及风险管理措施。风险文化是风险管理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可以说,风险管理体系是否有效,关键在于风险文化。美国一位银行家曾说过:“一个金融机构信用管理的失败,不是因为缺乏信贷政策、程序,即使设置非常复杂的政策、程序、检查、报告等控制手段,如果缺少一个好的风险管理文化,所有这些都徒有形式。”健康全面的风险管理文化应包括精神、制度、行为和物质四个层面的文化内涵。

(1) 精神层面的危机文化———居安思危。风险管理文化的精神层又叫风险管理的精神文化,相对于风险管理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它处于整个风险管理文化的最深层,并成为风险管理文化的灵魂和核心。风险管理文化的内涵要素首先体现在精神层面,具体包括三个层次:一是树立“风险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本能性危机意识,常怀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增强危机防范的意识;二是形成“风险可以防控、风险蕴含机遇”的前瞻性危机观念,实现对自发、分散的危机意识的整合与提升,通过主动学习,提高认知和防范风险的能力;三是构建“逆向思维、超前防范、综合管理、分而治之”

的系统性危机思想,从全面的角度辨识风险,从联系的角度分析风险,从系统的角度评估风险,从专业的角度控制风险,从发展的角度监控风险。

(2) 制度层面的合和文化———融会贯通。风险管理,最基本、最稳定的还是制度管理。精神文化的渗透、指导、调整作用,必须有一个逻辑秩序,这就是首先通过制度文化的层面或环节发生。风险管理文化的内涵要素其次体现在制度层面,具体包括三个理念要素:一是“自上而下梳理、自下而上提炼、专业横向贯穿”的风险整合理念;二是“融入企业日常管理、开展流程化设计、实现系统化运作”的管理融合理念;三是“发挥信息化优势、打通信息孤岛、强化沟通协调”的信息聚合理念。风险管理最基本、最稳定的还是制度管理,通过在风险管理制度建设中融入风险整合、管理融合和信息聚合的理念要素,建立一体化的流程管理模式,实现风险在企业上下内外之间的有效识别和系统整合,风险管理与企业现有管理体系和日常工作的融合以及风险信息在企业各层面完整快捷的传递,从而形成涵盖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系统化、制度化、具体化的风险管理体系。

(3) 行为层面的攻防文化———灵活务实。行为文化一般是指人们进行某种活动的具体行为、具体操作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行为习惯、行为规范、行为风格、行为风尚,它独立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但又不可分割。风险管理文化的内涵要素还体现在行为层面,侧重于攻防两个方面。攻防文化也是中华武术的精髓,讲究的是灵活务实、简洁高效。在风险管理中,攻就是主动出击,超前防范,通过控制风险来创造价值,它要求员工具备强烈的风险防范意识和敏锐的风险识别能力,能够根据内外部工作环境的特点,不拘泥于理论教条,在业务 (管理) 活动中积极主动的去分析风险,并重点从事前预防的角度加以控制;防就是未雨绸缪,提前做好风险发生的应急预案,提高危机攻关能力,力争将风险损失和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

(4) 物质层面的目标文化———安全第一。文化作为人们特定的活动方式及其产物,都有一定的载体表征、表达出来或固定、凝固、保存下来,器物是其基本的、最终的载体,这就是文化的物质层面。企业风险管理文化也有物质层面,这就是通过企业风险管理形成的安全的生产设施、设备和空间环境,安全的生产、经营、管理的各种物质技术手段,安全的企业产品及其服务设施等以物质形态存在表现的文化方式。从风险文化的特殊功能来说,风险管理的物质文化成果正是风险管理文化建设的第一目标,也是风险管理文化的最终结果、最终目的:

环境安全、技术安全、产品安全。这三个安全必然达成企业财产安全、价值安全、目标安全。风险管理文化的内涵要素体现在物质层面可以表现为三个层面:风险管理文化的第一物质层即安全的环境及其资源设施;风险管理文化的第二物质层即安全的技术及其服务设施;风险管理文化的第三物质层即安全的产品及其服务设施。

有了灵魂———精神文化和灵魂的载体———制度文化,才有相应的活动行为即行为文化;通过人们的行为过程,才生产、创造出相应的物质产品即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本质上就是人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的有形载体和终端产物。

3. 风险管理文化的培育。

(1) 将风险管理文化融入企业文化建设全过程。从价值理性的角度看,提升员工的危机意识,增强他们的风险防范能力,是贯彻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迫切需要,也是构筑风险管理体系的首要任务。因此,需要借助企业文化将危机意识寓于全体员工,借助企业文化的凝聚力促成企业全体员工齐心合力抵御风险,这样才会大大提高风险管理的效能,降低风险造成的损失。企业应借助文化教育平台,在内部各个层面营造“主动关注、共同防范”的良好氛围,使风险管理成为每个人的职责。在此过程中,重要管理及业务流程和风险控制点的管理人员或业务操作人员应成为培育风险管理文化的骨干。同时,应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的示范带头作用和广大员工的主体作用。

(2) 将风险管理的思想和方法融入日常的管理流程。全面有效的风险管理是绍兴电力局实现企业发展目标的重要保障,不同的风险管理文化会带来不同的风险管理效果,要使风险管理工作较为有效地开展,最为积极的一种方法就是,通过明确企业各层面的风险管理目标、主体和内容,使其与企业现有的管理体系保持一致,通过系统的流程化管理,将风险管理的思想和方法融入到企业各项业务和日常管理之中,在量化风险的同时,识别、评估和控制风险。

(3) 将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应用到风险管理实践。风险管理文化建设应与人力资源管理相结合,通过引入风险管理绩效的概念,将风险防范和应急管理能力纳入考核指标体系,加强对风险防控工作的绩效考核,进一步增强各级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防止因片面追求经营业绩和发展速度而导致风险事故的发生。同时,鼓励企业员工进行持续的信息沟通和交流,形成一种对潜在的风险问题进行正确干预的文化,杜绝“自扫门前雪”的现象,营造风险管理的互助氛围,更好地发挥团队的力量。

(4) 将风险知识和管理经验集成以实现知识共享。企业应建立重要管理及业务流程、风险控制点的管理人员和业务操作人员岗前风险管理培训制度。采取多种途径和形式,加强对风险管理理念、知识、流程、管控核心内容的培训。坚持理论教育和实践演练相结合,注重两个信息库的建设:一个是风险数据库,通过动态显示企业各层面当前面临的各类危险点及风险等级,让员工掌握其所从事的工作面临哪些风险,如何进行有效控制?另一个是风险知识库,以风险知识和事故案例为主,将零散的风险管理经验等隐性知识显性化、系统化,帮助提高员工的风险管理能力。

风险管理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而任重道远的系统工程,在企业深化全面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将风险管理的理念深植于企业的文化建设中,全面提高广大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通过风险管理文化的引领,使全体员工在认识风险中学习,在分析风险中反思,在防范风险中提高,为企业迎接更严峻的挑战,实现更远大的目标提供坚强保障。

篇5:企业风险管理浅析

摘 要 本文主要是通过探讨分析外贸企业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然后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便于外贸企业能够更好地进行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

关键词 外贸企业 内部控制 风险管理

一、引言

外贸企业指的是那些专门从事进出口活动的企业。在国家规定的地方进行注册后,这些外贸企业具有经营进出口产品、服务的合法权利。外贸企业的业务重点在于通过市场调研将国外的产品引进到国内来进行销售,然后赚取差价;或者将国内的产品销售到国外去赚取差价。外贸企业的风险主要受到运营期间的政治、社会、经济等外部因素的影响,特别是政治因素,只有充分地了解外贸企业的风险才能做好企业的风险防控。内部控制是对企业内部的所有运营活动进行监督管控,以便于企业可以正常地完成所有的运营活动,做好了内部控制,有利于企业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为企业的生产运营提供充分的保障。

二、外贸企业主要风险管理因素

对于外贸企业来说,无论是在运营还是在财务管理的过程当中,总会存在各种的潜在风险,这些风险的存在往往会导致企业产生重大的损失,只有合理合法地规避这些风险,企业的正常运营发展才能得到保障。外贸企业在运营过程当中存在的主要风险包括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经营风险主要是指外贸企业经营目标无法实现的可能性。经营风险的存在可能会导致企业经营的失败。企业的经营风险一般包括战略风险、经营环节的风险、信用风险、结算风险等等。财务风险指外贸企业由于负债融资而形成的风险,或称资不抵债风险。外贸企业潜在的风险会给企业实现战略目标带来很大的不利影响。所以无论是从什么角度来看,外贸企业都应该加强对于企业风险的防范工作,加强对于企业内外风险因素的探索,及时地规避企业风险,使得企业风险降低到可以接受的程度。

三、基于有效内部控制的外贸企业风险管理对策

(一)优化内部控制环境

外Q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对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有效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以及经营活动的完成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作用。外贸企业风险管理涉及的核心环节主要包括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最好的风险管理模式是外贸企业根据实际风险对企业造成影响的大小对其进行排序,然后根据排序依次解决各个风险。在对待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时候,外贸企业的管理层应该提高对内部控制环境的重视程度,不断地完善内部控制管理机制,及时找出企业运营当中的风险核心因素,按照风险的危险等级进行依次处理。内部环境作为企业进行内部控制的核心要素,企业有必要对其不断地进行优化,主要包括内部治理结构、内部职权分配以及管理理念等方面。

(二)加强风险评估管理

随着国内外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我国外贸企业存在的风险日益凸显,这使得企业时刻都处于危险当中,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在战略风险方面,外贸企业的治理层和管理层都应该加强对其的关注,可以采用SWOT分析法和Porter五力分析法等方法分析诊断外贸企业发展战略当中潜在的风险。在经营风险方面,外贸企业应该采取定性、定量的指标对其所存在的经营风险进行诊断评估,通过建立健全风险预警机制,及时降低风险出现的概率,避免风险造成巨大损失。在财务风险方面,外贸企业应该清楚地界定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以财务指标为主、非财务指标为辅规避企业财务管理当中所存在的风险;指标的选取以企业发展的实际所需为标准,应该根据企业的发展变化进行适当的调整。

(三)完善内部控制机制

外贸企业的内部控制活动是企业对其风险进行识别判断之后采取一定的政策、措施,对其风险进行有效规避,然后使风险在企业的可承受范围之内的一项工程。内部控制作为企业应对风险的核心机制,直接影响到企业最终的风险管理成效。为了健全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机制,企业应该:第一,对于外贸企业的重大投资活动,企业应该采取治理层、管理层共同参与决策的方式,进行科学民主的决策;对于日常的运营活动,由企业的管理层自行决策。第二,对于外贸企业所有的运营活动,企业应该采取职权分离的原则,这样可以有效减少腐败问题。

(四)加强信息沟通交流

良好信息的沟通交流对于外贸企业的正常运营和发展来说是必要的基础,所以在完善外贸企业内部管理机制时应该加强企业内部信息的沟通交流。特别是企业的管理层和治理层,两者应该充分地沟通联系。为了有效地识别、评估企业的风险,企业应该建立健全系统化的信息管理平台,建立规范的信息使用机制,使得企业内部人员根据自己的职权使用对应的信息,这样更方便信息的统一管理。另外,信息化的管理平台有利于企业有效识别运营过程当中所存在的风险,了解掌握企业内部控制的组成要素,这有利于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结构。在企业的风险管理当中,管理层和治理层以及内部各个员工都要充分地意识到信息管理的重要性,做好相关信息的披露公开。

(五)健全内部监督

企业的风险管理并不是一个不变的过程,而是要跟着企业的发展不断调整,这就要求企业对自身的运营状况进行实时的监督,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内部监督是企业内部控制当中的核心环节,外贸企业应该加强对于它的重视,设立单独的监督管理机构、配置专门的监督管理人员对企业的运营状况进行监督管理,及时发现并解决内部控制当中所存在的问题。

(作者单位为重庆力帆实业进出口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张红娟.外贸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浅述[J].知识经济,20xx (18):106+108.

[2] 刘江.外贸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问题研究[J].金融经济,20xx(22):78-79.

篇6:企业风险管理浅析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经济的快速给建筑行业发展带来了一个巨大的发展空间,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以往的建筑工程企业内部审计与财务风险的管理水平已经无法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步伐,不利于建筑企业的长远发展。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核心位置,就必须提升现有的财务管理水平,积极应对社会竞争和风险。企业风险是无处不在的,是不可能完全消除,但是企业管理者如果能够提高警惕,提早做好风险规划和应对措施的制定,是可以有效规避风险的。因此,只有基于严格的内部审计,才能高效地预防和控制各种财务风险,进而使企业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占有有利地位。

一、建筑企业内部审计与财务管理的关系及其发展现状

内部审计主要是由企业内部机构或财务部门的专职人员进行审计,它不仅要核实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还要分析建筑企业在管理方面的问题,并就审计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关的改善企业政策方针、工作程序的建议,它是企业财务管理的关键环节,有助于推进企业朝着分权化管理的方向发展。基于审计的风险管理作为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分支,其主要目的就是要确保预定的目标按照预定要求和规则实现,防止出现较大的偏差。但就目前的经济发展现状而言,国际经济处于瓶颈期,中国的GDP 增长率也在7% 浮动,稍微出现偏差可能就会形成“泡沫经济”市场,而且市场中部分审计人员的职业操守存在很大的问题,职业素养也严重下滑,严重影响了中国企业的规范化管理的发展,建筑企业也不例外。据调查了解,现阶段的建筑企业在企业管理上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尤其是在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方面。

二、建筑企业内部审计及财务风险管理中的问题

1. 建筑企业内部对审计与财务风险方面的管理能力薄弱

中国现代企业的管理思想大都是由西方引进的,企业管理模式应用较晚,发展滞缓,而且国内建筑企业缺乏关于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方面的知识,对于审计工作多为一知半解状态,80% 左右的建筑企业管理者虽然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储备,但是缺少实践经验,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另外,建筑企业存在着较高的风险,管理者通过主观经验推断风险的存在几率,没有专业的识别风险和抵抗风险的能力。

2. 有关内部审计和财务风险管理的制约机制和奖罚机制不健全

在建筑企业管理的建设中,往往容易忽视财务管理机制的更新建设,造成企业不必要的财产损失。现行的建筑企业管理机制存在很大的弊端,各部门没有明确的制约限制,奖罚的幅度和要求都没能得到及时地更新。无论是内部审计还是财务风险管理都是要靠工作人员去完成,奖罚制度的设立直接关系工作的效率和正确性,更关乎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对于管理风险的识别和策略的制定存在滞后性和不一致性

财务风险主要是一种普遍性、常见性的企业经营管理的风险,针对财务风险,最为有效的就是采取内部审计,这是建筑企业经营控制的一种重要方式。内部审计通常需要搜集大量的事实数据,并就这些数据进行分析,找出可能存在的风险,制定一系列针对性措施。从数据搜集到策略制定需要很长时间,分析数据得出的风险存在严重的滞后性,而且内部审计错误带来的财务损失有可能会使财务达到预警值。

4. 部门职责划分不明确

在现代化建筑企业的管理机制中,内部审计和财务风险管理的人员分配不合理,没有完善的有关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的法律。在财务管理方面,上级财务主管人员不能合理的规划自己的工作时间,整天忙着指导、督促下级,工作重心发生偏移,一味地要求下层却忽视自己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与此同时管理的方式过于僵硬,不利于部门内部的工作效率的提高。再者,审计与财务两个相互交织的单位,看轻任何一项都会影响公司的整体运行。

三、针对不同的建筑企业内部审计与财务风险管理问题所采取的措施

1. 提高建筑企业工作人员的职能素质

内部审计和财务风险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篇章,其工作的复杂性和重要性要求从事该工作的人员具备高素质的管理能力、知识能力和沟通能力。尤其是对于建筑企业,就知识能力来讲,无论是审计还是风险管理都需要掌握整个建筑项目的具体情况,具备良好的数字分析能力和风险辨别力,同时也要熟悉相应的电脑操作技术。另外,高尚的职业道德操守也是必不可少的,随着建筑事业的扩大,物质诱惑越来越大,坚持公正廉明的办公准则也是一项重要考验。最后,建筑企业的管理人员要不断学习新的管理知识以及法律法规,更新自己的知识库,不断优化管理模式,针对不同的部门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

2. 健全奖罚机制,做好工作的绩效考评

众所周知,要激发每一个人的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还必须建立合理的评价和奖惩制度。假设建筑企业的工作人员工作出现了错误,却得不到纠正;或者努力工作了却没有得到合理的奖酬,那么工作人员就会盲目自信或者消极逃避,这不利于企业整体的工作氛围构建。因此,奖罚要合理,公正而严明。与此同时,风险是不断变化的,原来制定的措施方案可能不适用后出现的风险,及时的进行财务风险管理考评,就可以发现隐藏的风险,及时地调整可行性方案。

3. 强化内外部审计的沟通合作,及时的提供并更新相关的风险管理信息

一方面,审计对风险管理起着重要作用,不管事内部审计还是外部审计,都能够有效地找到问题、规避风险,在风险识别和防范的过程中为企业提供发展契机。另一方面,建筑企业的信息量较大,需要通过及时的审计来实时监督。通过内外部审计,能够有效地辨别出企业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在财务、管理方面,完善的风险监督制度能够通过风险预示及其影响因素和范围,对风险做出精确的识别并制定出针对性措施。

4. 处理好各部门之间任务的独立性和相关性

内部审计和财务风险管理是相互独立的,建筑企业的内部审计是建立在独立工作的基础上,只有独立地进行审计才能保证审计结果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因此,在实际审计工作中,应该避免财务风险管理部门的人员参与,保证审计的独立性。但风险管理是在内部审计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根据真实可靠的数据来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的,因此二者的结合更能实现对风险的规避。

四、结语

在市场经济中,无论是建筑企业或者其他,企业风险是不可避免的,风险与效益是相辅相成的,而企业的内部审计就是公司为了达到既定的效益所进行的一系列审查、监督、协调,能够较快较准地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案。综上所述,内部审计在财务风险管理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是未来市场经济的必然发展,各建筑企业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审计建设和风险识别能力,有效规避风险,实现企业的目标效益最大化。

篇7:企业风险管理浅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医疗卫生体制以及卫生服务体系正逐渐进行着一场深刻的改革,同时医院也面临着与世界著名医院的经营管理竞争。人们逐渐意识到竞争不仅仅是资产的竞争,同时也是文化力的竞争,医院的文化是医院的无形资产,其管理作为医院管理的前沿,医院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医院核心竞争能力的原动力。因此必须要加强医院文化管理,创建医院自己的特色文化。

1.简述医院文化与医院管理关系

1.1文化和管理的概述

文化管理意在通过管理实践活动达到锻炼人的意志、脑力以及体力的目的;通过日常经营活动引导人们完善意志和品格以及提高智力,促进人们自由全面的发展。作为一种现代管理方式,文化管理一切以人为本,这也是其最本质的特征和创立的初衷。以人为本的管理主要是相对于西方理性主义以物为本的管理而言。文化管理的侧重点其实是人,它主要是为了构建员工价值观念,调动员工积极性以及激发员工的主人翁感。文化管理目的其实很简单,概括起来就是晓人以真、教人以美、劝人以善。它能够让人明辨是和非,做出正确的选择,能够将组织的意志和目标转变为成员们都自觉遵守的规章制度。文化管理旨在确立管理中人的绝对主导地位,从而实现医院利润以及医院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1.2医院的文化管理

作为特殊的社会组织,在中国几千年的民族文化以及传统中医院产生并逐渐发展形成,它具有自己独特的道德规范、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规章制度、人文环境以及适应此的思维与行为方式,这些的总和便构建起医院的特色文化。医院文化内涵的三大子系统:精神文化、制度以及物质等,这三大子系统还包括医院精神、哲学、公共关系、民主、道德、制度等六个方面。作为医院的文化核心―医院价值观念(在医院追求成功的过程中所推崇和信奉的原则以及价值取向),其具体表现在: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谋个人私利与公正廉洁行医的医德规范;坚持人道主义救死扶伤的职业信念;团结协作、舍己为人的行为准则;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医护精神;严谨细致、文明礼貌的医疗作风。

1.3医院文化与医院管理的关系

一定特殊时期下,企业每种管理模式都一定会有所对应的特定企业文化。在改革开放前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大多数医院的医院文化主要表现为缺乏竞争、不字当头、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等;与此相对应的管理机制也都为计划经济下的管理模式,尤其强调集权、服从、命令以及以完成任务为中心。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WTO后,无论经济、文化还是政治,我国都在逐渐与世界接轨,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竞争。医院作为国民基础设施也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医疗市场的形成与开放,医院的重组和集团化。这些冲击,都将带给我国医护行业前所未有的影响,计划经济时代以来的医院管理模式和故步自封的医院文化正在逐步瓦解。于新旧文化之间强力的冲击和僵持,我国医院管理由也面临着这种局面。如果不尽快改变这一局面,医院将会逐渐被新时代所淘汰,消失在历史的记忆中。

2.医院文化管理的作用

2.1约束作用

想整个群体都能形成良好的文化意愿,都必须要剔除不良文化,去其糟粕。对此,在医院中引导并确立一个是非标准。明辨真善美和假丑恶的观念至关重要。并且针对这种要求,自觉建立起一整套的运行机制以及规范行为弘扬美德,确立起现代文明道德标准以及基本概念,使得人们遵守职业道德、行为规范,抵制一切不道德不规范的思想行为。因而在面对不良文化时,现代医院文化建设能够起到约束作用。

2.2凝聚作用

自古以来沟通和交流是解决问题和矛盾的一大利器。医院的文化建设问题也可以通过沟通交流解决。通过感情的培养,关系的协调,处理好个人与整体利益关系,使得整体成员团结协作、同心协力地追求共同的理想,从而形成巨大的员工合成力。而为使之成为现实,需要构建沟通交流的机制包括渠道,恰当运用技巧和方法,尽力创造出公正无私、相互信任、民主和谐以及诚恳待人的氛围。这即是医院文化的凝聚之力。

2.3导向作用

构建医院文化,必须要致力于追求医院以及其员工的共同价值观,使得员工能够在观念、思维以及行为方面达到共识,在医院的建设以及发展过程中自己需要了解应学习和禁止的内容,发展和抛弃的内容,建设一个怎样的医院以及如何建设医院,理解在特定时期的医生与患者的关系,理解医院的社会与经济效益关系,理解医学服务社会属性与其特殊的商品属性等。因而,在医院实践过程中医院文化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

2.4辐射作用

作为社会文化一部分,医院文化理所当然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以及来自社会文化标准的评价。与之对应的,医院的文化也会反作用于社会文化氛围以及社会文化思维倾向。医院主要通过经营理念与方式、服务水平能力、成员群体的意识和观念以及行为释放自己的文化魅力。与社会文化相同,优秀的医院文化,能够一定程度地优化社会文化大环境,促进社会的积极向上;相反地,不良医院文化,会产生消极负面的社会影响。总而眼珠,医院文化除了社会文明,还能够对社会文化产生强烈的辐射作用。

2.5激励作用

只有全体员工共同追求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才能形成健康积极的群体文化。因而,营造健康的文化氛围,创建健康积极的医院文化,可以对医院全体员工产生激励作用,同时也一定能够启动人的心智、激励人的热情、提高人的觉悟、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及鼓励健康文化的形成。

3.提升医院管理

3.1加深对医院文化在现代医院管理中的认识

作为新的管理理念,医院文化管理中医院的领导者、管理者以及骨干员工,应成为医院文化的先行者。从医院的学科发展、构思建设发展、人才培养准则、行为处事规范以及经营管理方式等多个方面定位;从引导思想意识到评价运行效果,从微观管理到宏观调控,医院管理都应始终坚持建设医院文化基本理念,实践医院文化基本精神。

3.2加强建设以人为本的医院文化核心

医院的管理者需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信仰和理念,医院关心爱护员工,同时员工也会忠诚和奉献医院。在以人为本的理念里员工是主体,要求医院构建的经营管理和服务应当以病人为中心,同时医院整体的内容、程序、技术和环境包括医护人员的服务态度和行为等都应当遵循以患者为中心的宗旨,体现对患者人性的关怀。医院激情和活力的创造者是医院的员工,只有科学人性地挖掘医院的人力资源,医院的发展才能够生机勃勃。

3.3不断创新,提升管理者自身素质

由于时代的发展,医院文化逐渐改变,主要表现在医院的差别化战略以及核心竞争力方面,其中创新已经变成医院的生命力。目前,在医疗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形下,管理者应当坚持创新思维的三大原则:不断变革原则、独特性原则以及追求应有状态原则;医院管理者还需培育创新意识:打破传统思维的阻力,在掌握规律的基础上不断向前推进。创新的管理,在于构建创新氛围;培养敢于走新思路的创新型人才;建立起管理者竞争上岗机制,使得能力与岗位相适应,能者上,劣者下。

结束语:

医院文化主要是从人之特点入手,旨在培养员工和医院的共同价值以及情感,形成医药自身的独特文化。医院管理就是一门文化,是为保证医疗质量以及医务活动而进行的一系列工作。医院管理文化在医院的发展建设中形成的行为规范群体意识,这些都是医院管理的灵魂以及动力。

篇8:企业风险管理浅析

一、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概念界定

内部控制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内部牵制、内部控制系统、内部控制结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四个阶段。COSO于1992年9月发布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中对内部控制做出定义:“内部控制是由主体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旨在为经营的效率和有效性、财务报告的可靠性、遵循使用的法律法规等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随后,COSO于20xx年9月发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提出全面风险管理的概念:“全面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它由一个主体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实施,应用于战略制定并贯穿于企业之中,旨在识别可能影响主体的潜在事项、管理风险,以使其在该主体的风险容量之内,并为主体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

二、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关系

(一)现阶段对于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有三种代表性观点。

第一种观点,内部控制包含风险管理。在内部控制框架中,风险评估被纳入五个构成要素,就是将风险管理包含在了内部控制之中。因此在抓住机会和管理风险时,也在实施控制。

第二种观点,内部控制即为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日益融合。英国学者马修雷奇在20xx年提出,内部控制系统与风险管理系统已经逐渐变为同一事物。

第三种观点,内部控制包含于风险管理。《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将内部控制上升至全面风险管理的高度来认识。全面风险管理是对内部控制的拓展及延伸。

(二)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的区别。

1.范畴不同。从内部控制框架以及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包含的内容上看,后者较前者增加了目标制定、风险识别和风险应对三个管理要素。以此强调对于企业经营风险的关注与控制,新增的三要素与风险评估共同构成了风险管理的完整过程。内部控制框架在设计之初主要是针对企业的财务情况而制定,较少考虑到企业风险以及经营目标的制定,其管理范围小于全面风险管理。

2.风险应对不同。风险偏好和风险容忍度的概念被加入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中。要求企业在制定经营战略时要考虑到既定收益以及在实现经营目标时可以接受的差异及风险的程度和数量。全面风险管理框架还要求企业管理层以风险组合的方式考虑风险,站在企业整体的角度,制定合适的战略目标。

3.执行方式不同。内部控制是全面风险管理的必要组成部分,企业在进行全面风险管理时必须要进行内部控制,但全面风险管理中的很多部分不需要进行内部控制的。内部控制仅局限于事中和事后的控制,只是管理的一项职能。全面风险管理框架指出其应贯穿于战略制定、分解和执行过程始终,不仅要求进行事中和事后对于管理经营的控制,更着眼于事前对于风险的预见性及考虑,将其纳入制定战略目标的影响因素。

(三)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的联系。

1.实施主体及目的一致。从COSO对于二者的定义可以看出,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的实施者均为一个主体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员工,并涉及组织中各层级人员的活动。并且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的本质目的一致,旨在为企业经营的效率提供保障,维护企业的安全。

2.内部控制是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部分,全面风险管理是内部控制的延伸。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八要素中,包括了内部控制框架的全部五个要素,并在其基础上,对于风险管理进行补充及完善,使得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与内部控制相互融合作用,并趋向统一化。

三、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建设趋势

现阶段,我国的风险管理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其运用还主要停留在银行、保险及证券等金融行业中。

一个现代化企业,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应实现以下几个总体目标:(1)确保将风险控制在与总体目标相适应并可承受的.范围内;(2)确保内外部,尤其是企业与股东之间实现真实、可靠的信息沟通;(3)确保遵守有关法律法规;(4)确保企业有关规章制度和为实现经营目标而采取重大措施的贯彻执行,保障经营管理的有效性,提高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降低实现经营目标的不确定性;(5)确保企业建立针对各项重大风险发生后的危机处理计划,保护企业不因灾害性风险或人为失误而遭受重大损失。本文由教育大论文下载中心WwW.JiaoYuDa.CoM整理

全面风险管理是一个涉及多方面的系统工程,由此构建的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应该是一个多维、立体、连续的管理方案和过程。

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结构的构成要素:

第一维度(上面维度)是目标体系,包括四类目标:战略(Stntegic)目标、经营(operations)目标、报告(reporting)目标、合规(compliance)目标。

第二维度(正面维度)是管理要素,包括八个相互关联的构成要素: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

第三维度(侧面维度)是主体单元,包括最高管理层、部门、业务单元、分支机构四个层面。

企业应本着从实际出发,务求实效的原则,以对重大风险、重大事件的管理和重要流程的内部控制为重点,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企业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应与其他管理工作紧密结合,把风险管理的各项要求融入企业管理和业务流程中。

篇9:企业绿色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研究

企业绿色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研究

绿色技术创新正逐渐替代传统的技术创新成为可持续发展战略下技术创新管理研究的新发展.本文简要阐述了绿色技术、绿色技术创新的'概念和含义,结合绿色技术创新风险金字塔模型对各种类型的绿色技术创新风险进行了详细分析,最后对建立绿色技术创新风险管理机制的意义及主要内容进行了探讨.

作 者:许学斌  作者单位:北京迪通科技有限公司 刊 名:现代管理科学  CSSCI英文刊名:MODERN MANAGEMENT SCIENCE 年,卷(期): “”(12) 分类号:F27 关键词:绿色技术创新   风险管理   绿色市场   生态经济  

篇10:企业风险管理审计案例研究

工管5班 js0844549 黄薇

一、公司简介

某集团有限公司是中国最大的肉制品生产企业之一,其产品包括冷鲜肉、冷冻肉、以及以猪肉为主的低温肉制品、高温肉制品。集团总部设于中国江苏省南京市,拥有多处冷鲜肉、冷冻肉生产基地及深加工肉制品生产基地。集团拥有最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工艺技术,以其独有的技术方法,研制出一系列符合消费者口味的优质产品。基于肉制品业务的经验,集团于1997年开展冷鲜肉和冷冻肉业务。2002、2003年,冷鲜肉、冷冻肉的市场占有率分别位列中国大陆第二名、第三名。低温肉制品,自2002年至2004年,其市场占有率连续三年位居中国大型零售商销售首位。对某集团而言,企业的迅速壮大是成功的标志,但更是企业所面临的挑战。作为一家迅速发展中的企业,集团深刻意识到专业化管理对于企业壮大的重要性。因此,集团时刻致力于强化企业的专业化管理,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某集团风险管理流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风险管理文化

1. 存在的问题。某集团虽然在香港联合证券交易所上市,但其实质仍是一中国民营企业,该企业按照香港的《上市规则》建立了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了一系列“法治”的规章制度,但其“人治”的色彩非常浓厚。内部控制对高级管理层的约束力较弱。

2. 对策建议。在风险管理方面,首先要做的工作是在全公司范围内自上而下进行一次风险管理的宣传、教育、培训,增强员工风险管理意识,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应在培育风险管理文化中起表率作用。重要管理及业务流程和风险控制点的管理人员和业务操作人员,应成为培育风险管理文化的骨干。与薪酬制度和人事制度相结合进行风险管理文化建设,增强各级管理人员特别是高级管理人员风险意识,防止盲目扩张、片面追求业绩、忽视风险等行为的发生。加强员工法律素质教育,制定员工道德诚信准则,形成人人讲道德诚信、合法合规经营的风险管理文化。

(二)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1. 存在的问题。在公司现有的组织结构里,没有专职的风险管理机构。董事会下既没有设风险管理委员会,也没有设审计委员会。风险管理职能由其他部门(如总经办、审计部、投资发展部)根据需要分散承担,由于风险管理职责不明确,缺少对各种风险的整合管理。

2. 对策建议。董事会就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对股东大会负责。 在董事会下设风险管理委员会,整合现有风险管理资源。明确总经理对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向董事会负责。总经理委托的高级管理人员负责主持全面风险管理的日常工作,成立风险管理部,负责组织协调全面风险管理日常工作,除一至两个专职人员外,其他人员可暂由其他部门派人兼任。内部审计部门在风险管理方面主要负责研究提出全面风险管理监督评价体系,制定监督评价相关制度,开展监督与评价,出具监督评价审计报告。

(三)风险识别、评估、排序

1. 存在的问题。现在进行重点管理的十三种风险,还是一年前管理层通过讨论识别、评估确认的,一年来没有重新进行识别、评估、排序。而一年来公司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来识别的风险范围是否充分、评估排序是否恰当,亟需进行重新审视。

2. 对策建议。在进行风险管理宣传的同时,设计、发放调查问卷,发动公司所有员工对公司面临的风险和机会进行识别,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总结,筛选出主要风险后,在管理层范围内对这些风险进行打分,评估重要性后排序。而对于识别出来的机会,管理层要考虑如何加以充分利用。

(四)风险管理策略与方法

1. 存在的问题。公司现有的针对十三种风险采取的防范措施几乎全部可归结为抑制与控制策略,以期降低损失发生的可能性、频率,缩小损失程度。这十三种风险范围之外的`风险可以说是采取了风险接受策略。而对于风险规避策略、风险转移策略、风险利用策略则极少采用。在风险管理策略与方法的选择上显得比较保守,缺乏灵活性。而对于机会,则没有明确的策略进行利用。

2. 对策建议。在对公司面临的风险进行重新识别、评估后,在风险规避、风险转移、风险抑制与控制、风险接受、风险利用等策略上灵活选择,可通过保险、契约、合同、金融工具等形式将风险转移出去。同时要对机会加以利用,并反映到战略目标、经营目标的制定上。

(五)风险管理监控与检查

1. 存在的问题。公司目前没有专职人员对风险管理进行监控,对风险管理的监控依赖于对日常经营活动进行监控的日报、月报系统,而在日报、月报内容中并无专门对风险管理情况进行报告。内部审计系统在执行审计任务时,偏重于财务审计、舞弊审计、经营管理审计,而对于风险管理审计尚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全面开展风险管理专项审计。高级管理层则没有对风险管理进行专门的监控与检查。

2. 对策建议。内部审计部门开展风险管理专项审计,研究提出全面风险管理监督评价体系,制定监督评价相关制度,开展监督与评价,出具监督评价审计报告。可结合例行审计、任期审计或专项审计工作一并开展风险管理审计;在日报、月报系统中增加对各单位风险管理状况自查报告的内容。高级管理层每年至少一次对风险管理状况进行评估。

(六)风险管理沟通与咨询

1. 存在的问题。公司缺乏专业的高水平的风险管理师,缺少专门的风险管理沟通渠道,而沟通与咨询存在于风险管理的各个环节当中,这也是风险管理难以有效开展的重要原因。

2. 对策建议。公司公开招聘风险管理师,或聘请有资质、信誉好、风险管理专业能力强的中介机构对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工作进行评价,出具风险管理评估和建议专项报告,培训风险管理人员;在现有的信息系统中开辟专门的风险管理沟通渠道。

三、结语

企业要想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基业长青,必须对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系统地、全面地管理,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借鉴西方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理论、方法、工具,结合本企业具体实际情况,对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

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八个风险管理要素逐一进行分析和评价,查找问题和不足,对风险管理文化、风险管理组织体系、风险识别、评估、排序、风险管理策略与方法、风险管理监控与检查、风险管理沟通与咨询等关键的风险管理流程采取措施不断完善,逐步建立企业风险管理系统,是解决风险管理问题的最佳实务。企业应当增强风险意识,逐步建立风险管理系统,为企业保驾护航,这样企业才能在市场经济的大海中劈波斩浪,扬帆远航。

相关专题 风险管理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