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等式的性质三

SEVEN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SEVEN”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不等式的性质三(共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篇1:不等式的性质三

不等式的性质(三)

探究活动

能得到什么结论

题目 已知 且 ,你能够推出什么结论?

分析与解:由条件推出结论,我们可以考虑把已知条件的变量范围扩大,对已知变量作运算,运用不等式的性质,或者跳出不等式去考虑一般的数学表达式。

思路一:改变 的范围,可得:

1. 且 ;

2. 且 ;

思路二:由已知变量作运算,可得:

3. 且 ;

4. 且 ;

5. 且 ;

6. 且 ;

7. 且 ;

思路三:考虑含有 的数学表达式具有的性质,可得:

8. (其中 为实常数)是三次方程;

9. (其中 为常数)的图象不可能表示直线。

说明 从已知信息能够推出什么结论?这是我们经常需要思考的问题,这里给出的'都是必要非充分条件,读者可以考虑是否能够写出充要条件;另外,运用推出关系的传递性,在推出结论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推理,还可得出很多结果,请读者考虑.

探究关系式是否成立的问题

题目  当 成立时,关系式 是否成立?若成立,加以证明;若不成立,说明理由。

解:因为 ,所以 ,所以 ,

所以 ,

所以 或

所以 或

所以 或

所以 不可能成立。

说明:像本例这样的探索题,题目的结论是“两可”(即两种可能性)情形,而我们知道,说明结论不成立可像例1那样举一个反例就可以了。不过像本例的执果索因的分析,不仅说明结论不成立,而且得出 , 必须同时大于1或同时小于1的结论。

探讨增加什么条件使命题成立

例 适当增加条件,使下列命题各命题成立:

(1)若 ,则 ;

(2)若 ,则 ;

(3)若 , ,则 ;

(4)若 ,则

思路分析:本例为条件型开放题,需要依据不等式的性质,寻找使结论成立时所缺少的一个条件。

解:(1)

(2) 。当 时,

当 时,

(3)

(4)

引申发散 对命题(3),能否增加条件 ,或 , ,使其成立?请阐述你的理由。

篇2:不等式的性质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1、假设x>y,那么y

2、假设x>y,y>z;那么x>z;(传递性)

3、假设x>y,而z为任意实数或整式,那么x+z>y+z;(加法原则,或叫同向不等式可加性)

4、假设x>y,z>0,那么xz>yz;假设x>y,z<0,那么xz

5、假设x>y,m>n,那么x+m>y+n;(充分不必要条件)

6、假设x>y>0,m>n>0,那么xm>yn;

7、假设x>y>0,那么x的n次幂>y的n次幂(n为正数),x的`n次幂

篇3:不等式的性质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位于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在充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体会不等式的性质,它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基础知识,是《不等式》的重点,学习它会为后面的学习不等式解法、不等式的计算等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石”.同时,本节学习将为加深“不等式”的认识,建立空间观念,发展思维,并能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交流分享探索的成果,体验成功的乐趣,把代数转化为数轴,提高运用数学的能力。

2、教学重难点

重 点  不等式的性质;

难 点 “不等式”意义理解及应用。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在了解不等式的意义基础上,掌握不等式的性质,并能计算不等式,了解不等式在实际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

①通过观察、思考探索等活动归纳出不等式的性质,培养学生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动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活动及实际问题的研究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并用数学方法探索、研究和解决问题。

情感目标

①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敢想、敢说、敢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习惯。

通过学生体验、猜想并证明,让学生体会数学充满着探索和创造,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②通过“转化”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让学生认识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三、教学方法

1、采用指导探究法进行教学,主要通过学生拔河活动,师生互动,共同探不等式的性质。②导――知识类比,合理引导等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动口参与数学活动,经历问题的发生、发展和解决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教学目标。

2、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整堂课围绕“情景问题――学生体验――合作交流”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合作,充分交流,既满足了学生对新知识的强烈探索欲望,又排除学生学习数轴陌生和学无所用的思想顾虑。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予帮助,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愉快和进步。

3、利用课件辅助教学,突破教学重难点,扩大学生知识面,使每个学生稳步提高。

四、教学流程:

我的教学流程设计是:从创设情境,孕育新知开始,经历探索新知,构建模式;解释新知,落实新知;总结新知,布置作业等过程来完成教学。

创设情境,孕育新知:

①师生欣赏拔河比赛图片,让学生观察、思考从人数上看有什么不同点。

②从学生经历过的事入手,让学生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并说明理由,让学生留心实际生活,欣赏不等式的意义和性质。

③落实到学生是否会解不等式?本环节教师展示图片,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回答问题,了解实际生活中不等式的性质的广泛应用。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和动画展示,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学生经历过的事入手。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无处不在,应用数学无时不有。符合“数学教学应从生活经验出发”的新课程标准要求。

2、实验操作,探索新知------不等式的性质

篇4:不等式的性质说课稿

教师展示一组练习,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新知。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应关注:

①学生能否理解不等式的性质,动手操作答案是否准确

②学生能否独立探究、参与、合作、交流

设计意图:复习提问,利用教具、学具让学生动手,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思考和积极性,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和质量,教师有的放矢,让学生掌握重点,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和能力。及时练习巩固,体现学以致用的观念,消除学生学无所用的思想顾虑。

3、大胆猜想, ⑴学生分组讨论:学生用语言表述推理过程,教师深入学生中并点拨将未知的转化为已知,并规范推理过程。和学生一起归纳不等式的性质。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

本环节教师关注:

①学生能否主动参与数学活动,敢于发表个人观点。

②小组团结协作程度,创新意识。

③表扬优秀小组

设计意图:猜想、交流、归纳,符合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转化的数学思想,学会将陌生的转化为熟悉的,将未知的转化为已知的。并用练习及时巩固,落实新知与方法,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加强学生运用新知的意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并进行自我评价,既面向全体学生,又照顾个别学有余力的`学生,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总结新知,布置作业

五、教学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立足于学生的认知基础来确定适当的起点与目标,内容安排从不等式的意义到不等式的性质的发现、论证和运用,逐步展示知识的过程,使学生的思维层层展开,逐步深入。在教学设计时,利用学具及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图片和动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无处不在,运用数学无时不有。以动代静,使课堂气氛活跃,面向全体学生,给基础好的学生充分的空间,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同时注重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学一从数学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并用数学方法探索、研究和解决,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

篇5:不等式的性质说课稿

教学分析

本节将在初中学习的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的基础上,系统归纳整理不等式的其他性质, 这是进一步学习不等式的基础。要求学生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与推论,并能用这些基本性质证明简单不等式,进而更深层地从理 性角度建立不等观念。对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师应指导学生用数学的观点与等式的基本性质作类比、归纳逻辑分析,并鼓励学生从理性角度去分析量与量之间的比较过程。

基本性质2、3、4在初中是由实例验证,在高中里要进行逻辑证明。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认识到对学生进行逻辑训练的必要性,注意启发学生要求证明的欲望。

在中学数学中,不等式的地位不仅特殊,而且重要,它与中学数学几乎所有章节都有联系,因此,不等式才自然而然地成为高考中经久不衰的热点、重点,有时也是难点。为此,在进行本节教学时,教材中基本性质的推论可由学生自己证明,课后的练习A、B要求学生全做。

三维目标

1.通过对初中三条基本性质的回忆,以及上节学习的知识,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和推论。

2.在了解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利用它们来证明一些简单的不等式。

3.通过本节的学习,激发学生顽强的探究精神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体会数学的结构美和系统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更大的热情。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与推论,并能用基本性质证明一些简单的不等式。

教学难点:不等式基本性质的灵活应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思路1.(复习导入)让学生回忆并叙述初中所学的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即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不 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让学生根据上一节的学习将上面的文字语 言用不等式表示出来,并进一步探究,由此而展开新课。

思路2.(类比导入)等式具有许多性质,其中有:在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都减去,或都乘以,或都除以(除数不为零)同一个数,所得的仍是等式。我们自然会联想到,不等式是否也会有此同样的性质呢?学生会进一步探究验证这个联想,由此而展开新课。

推进新课

新知探究

提出问题

(1)怎样比较两个实数或代数式的大小?(2)初中都学过不等式的哪些基本性质?你能给出证明吗?(3)不等式有哪些基本性质和推论?这些性质有哪些作用?

活动: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回忆等式的性质: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都减去,或都乘以,或都除以(除数不为零)同一个数,所得到的仍是等式。利用这些性质,我们可以对等式进行化简、变形或证明。那么不等式会不会也有类似的性质呢?也就是说,如果在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都减去,或都乘以,或都除以(除数不为零)同一个数,结果会不会不变呢?为此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过的实数的基本性质(或用多媒体展示),即a-b>0?a>b;a-b<0?a

根据实数的基本性质,要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可以考察这两个实数的差。这是我们研究不等关系的一个出发点。

从实数的基本性质,我们可以证明下列常用的不等式性质:

性质1,如果a>b,那么bb,即a>b?b

性质2,如果a>b,b>c,那么a>c,即a>b,b>c?a>c.这种性质称为不 等式的传递性。

性质3,如果a>b,那么a+c>b+c,

即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同一个实数,所得不等式与原不等式同向。

由此得到推论1,不等式中的任意一项都可以把它的符号变成相反的符号后,从不等式的一边移到另一边。这个推论称为不等式的移项法则。

推论2,如果a>b,c>d,则a+c>b+d.

这类不等号方向相同的不等式,叫做同向不等式,同向不等式可以相加,这个推论可以推广为更一般的结论 .

性质4,如果a>b,c>0,则ac>bc;如果a>b,c<0,则ac

推论1,如果a>b>0,c>d>0,那么ac>bd.

推论2,如果a>b>0,那么an>bn(n∈N+,n>1)。

推论3,如果a>b>0,那么na>nb(n∈N+,n>1)。

以上这些不等式的性质是解决不等式问题的基本依据。其中性质1是不等式的对称性;性质2是不等式的传递性;性质3表明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同一个实数,所得不等式与原不等式同向,由此可得不等式中任何一项可以改变符号后移到不等号的另一边;性质4表明,不等式两边允许用非零数(或式)去乘,相乘后的不等式的方向取决于乘式的符号,这点与等式的性质不同;性质4的推论1说明两边都是正数的同向不等式可以相乘;性质4的推论2说明两边都是正数的不等式可以乘方;性质4的推论3说明两边都是正数的不等式可以开方。

对以上性质的逻辑证明,教师可与学生一起完成。5个推论可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师给予适当点拨。这是训练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极佳机会,不可错过。

讨论结果:

(1)(2)略。

(3)4条性质,5个推论。

应用示例

例1(教材本节例题)

活动: 本节教材上共安排了这一个例题,含3个小题,都是不等式性质的简单应用,教师不可忽视本例的训练,过高估计了学生逻辑推理的书写能力。()实践证明,学生往往推理不严密。教学时应指导学生根据不等式的性质的条件和结论,强调推理要有理有据,严谨细致,条理清晰。

点评:应用不等式性质对已知不等式进行变形,从而得出要证的不等式,是证明不等式的常用方法之一。

变式训练

已知a>b>0,c<0,求证: ca>cb.

证明:∵a>b>0,∴ab>0,1ab>0.

于是a?1ab>b?1ab,即1b>1a.

由c<0,得ca>cb.

例2已知-π2≤α<β≤π2,求α+β2,α-β2的取值范围。

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本题的背景,这类问题是学习三角函数内容时经常遇到的,由于当时所学知识所限,往往容易出错。这里我们在已知的基础上,运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得出所要得到的结果。

解:∵-π2≤α<β≤π2,

∴-π4≤α2<π4,-π4<β2≤π4.

上面两式相加,得-π2<α+β2<π2.

∵-π4<β2≤π4,

∴-π4≤-β2<π4.

∴-π2≤α-β2<π2.

又知α< β,∴α-β2<0.

故-π2≤α-β2<0.

点评:在三角函数化简求值中,角的范围的确定往往成为正确解题的关键。

变式训练

已知函数f(x)=x+x3,x1,x2,x3∈R,x1+x2<0,x2+x3<0,x3+x1<0,那么f(x1)+f(x2)+f(x3)的值( )

A.一定大于0 B.一定小于0

C.等于0                    D.正负都有可能

答案:B

解析:由题意知f(x)是奇函数,且在R上为单调增函数,

所以f(-x2)=-f(x2 ),f(-x3)=-f(x3),f(-x1)=-f(x1),

且x1<-x2,x2<-x3,x3<-x1.

所以f(x1)<-f(x2),f(x2)<-f(x3),f(x3)<-f(x1)。

相关专题 不等式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