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语文教学内容重构》随感

kkkkkkkkkk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kkkkkkkkkk”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读《语文教学内容重构》随感(共16篇),方便大家学习。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读《语文教学内容重构》随感(共16篇),供大家参考。

篇1:读《语文教学内容重构》随感

金山中学语文组  戴文开

我犹记得7月26日在区教师进修学院参加的那次“聚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关于‘教什么’的研讨”,有幸聆听了王荣生博士关于“教学内容的确定性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研究报告。这是我第一次沉下心来认真思考语文教学中“教什么”与“怎么教”这两者关系的问题。长期以来,可能有很多教师认为“怎么教”更为重要,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于所教知识的接受程度。比如同样一个知识,分别请两位老师来教,教学方式更适合于学生接受的那位达到的效果必然更好――这从逻辑上来说当然是无可厚非的,但事实上却没有考虑到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学科的差异性。在除了语文之外的其他学科中(尤其是理科),由于教师授课的内容相对而言具有同一性和固定性,所以“教什么”这个问题就“不足为惧”,重点即是研究“怎么教”了;而语文学科有其特殊性:即不具有教学具体内容上的同一性和固定性,一切是相对宽泛和模糊的,所以首先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是“教什么”,如果无法确定适合且有用的教学内容,那么即使在“怎么教”上如何如何地大做文章,结果也可能并不乐观――或许你的教学方舟在出发伊始已经偏出了最佳的航道。

王荣生博士在这本《语文教学内容重构》的序言《语文教学的内容与目标的完成》一文中就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这种情况的存在:“听过语文课的人,都会得出这样的结论:语文教学出毛病最多的,正是教师面对一篇篇选文而苦思冥想出来的教学内容。任何听过由不同的语文教师教授的同一篇‘课文’的'语文课的人,都会震惊:这些课实际是个体的教师凭自己的语文个人知识(亚里士多德称为‘臆断’)在从事教学;学生在学的,完全是由不同语文教师随意择取或任意制造的不同东西,这些东西有些甚至叫不出应该是什么名称。” “对着新标准,苦想教什么;捧着新教材,不知教什么;举着新理念,还教老一套;搬些新方法,自己也搞不懂在教什么。这些现象,在语文新课程的实施中,恐怕大家都有耳闻或者目睹,对此我们应该老实地承认并严肃地面对。”对于这番话语,我的心中是有些“诚惶诚恐”的,作为一名青年语文教师,由于自己的教学经验还处在不断积累的过程中,虽然一直很努力地备课,尽力去设计好教案,或是通过不断听课向其他教师学习、求教,却必定还是在一些时候不自知地掉进了这个“无形的漩涡”……令我感到高兴的是,这本以《语文学习》为平台,集结教育第一线的众多优秀语文教师共同汇编而成的教育研究著作并不是艰涩理论的重重堆砌,而是一个个生动翔实且充满智慧思考的教学案例,目标只有一个――让你在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得到启示,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尝试着走出那座“教什么”的迷雾森林。通过静心阅读,我已经找到了属于当下的一些答案(说“属于当下”的原因有二:一是由于自身教学经验尚不充足,致使对一些教学理念还不能很好地参悟;二是因为教学论著本身就是“常读常新”的,可能自己随着年龄与教龄的逐步增长对一些先前即已理解的教学理念有更为深入的认识)――那既是对自己曾经那些正确的教学内容的肯定,亦是对欠缺之处进行改变的信心。

就拿写作教学来说,比照本书中的“写作与口语交际教学内容研讨”这一章专题研究,我觉得自己的教学实践是有得有失的。我本人热爱文学创作,所以我是将自身写作的感性体验与掌握的一些写作方面的理性知识与技能糅合起来教学生写作的。我在的校级课题《高中语文随笔写作指导的研究与实践》中谈到一些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写作的过程本身是一个由观察、体验――分析、思考――感悟、体会――表达、抒发四个环节所构成的紧密、连贯的过程;而现实是,我们往往弱化了前三个环节,使学生无法‘我手写我心’、‘我口述我情’,造成了‘闭门造车’、‘无病呻吟’的现象普遍产生。” 而在这三个环节中,我又特别强调对生活的观察与体验,因为它是后面环节顺利实施的先决条件;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他的《作文论》中也说到:“生活充实,才会表白出、发抒出真实的深厚的情思来。生活充实的涵义,应是阅历得广,明白得多,有发现的能力,有推断的方法,情性丰厚,兴趣饶富,内外合一,即知即行,等等。”(叶圣陶《怎样写作》,中华书局8月第1版第8页)我认为,无论是“观察、体验”,还是“生活充实”,目的都是希望学生们能真正地关注自己的生活(由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共同建构的可感知的知性世界),对生活有更为深入的理解,这是写作的根本和源泉。这个观点在本书的《把生活意识导入学生写作》和《写下自己的生活感受――〈信〉教学案例》这两个案例中也得到了相同的印证。两位作者分别通过设计写作情境和引导学生点评同学文章的方式,着重阐释了教师应把“对生活的观察与体验”作为学生写作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以此激发学生的表达兴趣和真情实感,因为“只有这种真正来源于生活的、带着浓郁的生活气息的、凝注着写作者真实情感的作品,才能打动人心”。

虽然大家可能在关于“教什么”的主体认识上是吻合的,但在此基础上,在落实到教学内容具体细节上该“教什么”时,我也看清了自己和别人的差距,有些捉襟见肘了。回顾两年半的写作教学经历,虽然自己也指导过一些学生在写作方面(竞赛作文和文学写作培养)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成绩,但这毕竟只是“零敲碎打”,而且这些学生本身的文学功底比较好――我一直认为,她们好比火箭,本身就有升空的实力,我只是扮演了“火箭推进器”的角色。而现实是,在一个班级中,不可能人人都是“火箭”,因此“推进”的具体内容也就不能只是停留在一个层面上了。并且,我现在反思下来,自己在具体的作文教学实践中可能更倾向于“怎么教”:比如204月9日我在本班组织的“我们的随笔生活”随笔交流会中给听课老师印发的简介上提到:“从开始,我在本班开设了每周固定一节的随笔交流课,以此取代原来的‘老师写评语,学生无交流’的单一模式。学生的随笔交流的过程即是情感、心灵交流的过程,如今把‘课’改为‘会’,旨在更大程度上让教师与学生、学生之间在互动中彼此敞开心扉,围绕着随笔写作内容各抒己见,以此激发学生们进行随笔写作的热情,走上‘主动写作’这一通向写作成功的关键性的一步。”――我想,这个活动的初衷是好的,同时通过实践也印证了设计这种交流的形式所达到的“怎么教”才比较好的效果,学生和听课老师的反响都不错;只是现在想来,可能还缺少了一些实质性的写作教学内容,虽然结果并未显现失败的迹象,但心中总有些背本趋末之感了。从长远角度来看,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更应该落到实处,在内容“紧实有用”的基础上再辅之以丰富且易于学生接受的形式,那就可谓“锦上添花”了――这样说当然是容易的,但我首先必须从严谨地选择教学内容开始,一步步扎实地向这个理想的目标迈进。

每每看完了一本教育论著,写下自己的读书感受时,我的心情都是格外的愉悦舒畅――从这些书中所收获的知识大抵都能比较容易地直接用在自己的教学中,并且能够预见其将产生的积极效用;而当我合上了这本《语文教学内容重构》时,却不敢轻易将它放下――从树立“重构语文教学内容”的观念到为之进行探索实践,以至于最终的实现,这无论对于教育研究者还是一线教师都是何其之难的啊!我只想说,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必须尽快自主地尝试走出那座“教什么”的迷雾森林,不能眷恋这森林中原有的“安逸生活”,也不能寄希望于那“迷雾”自行散去而为此付出长时间的等待――虽然我们都知道这“自主地尝试走出”的背后肯定是充满着困惑与艰辛的。

我相信:任重道远,谨始虑终,躬行实践,必有所成!

篇2:读王荣生《语文教学内容重构》有感

后龙中心小学      林建妹

参加名师工作室以来,和室友们同读王荣生教授写的《语文教学内容重构》,这本语文教学类的教育专著,不仅丰厚了我们的语文教学理论,提升了我们的专业素养,也让我们的研究生活变得更加充实。接下来我谈谈自己读书的几点心得:

一、有效重构是对教材价值的二度解读

语文教材有双重价值,即“原生价值”和“教学价值”。 原生价值,它是被选入课本之前即有的价值。它们在进入教材之前,仅仅是作为信息交流的载体,或者是传达一种事实的信息,或者是传达一种思想情感的信息,是作为一种社会阅读客体而存在的。这些文章一旦进入语文教材,它们的价值就发生了增值和变化。学生掌握教材的原生价值,并不是阅读行为的最高目的。掌握教材的教学价值,掌握教材的言语智慧,通过原生价值为教学价值铺桥搭路,才是处在语文教学的较高层次。然而在语文教学中,越是重要的价值,越是隐藏在语文教材的深处,越难发现和掌握。这就需要老师对教材价值进行二度解读。

首先教材的二度解读要适合学生。不是教师的所有解读对学生学习都有价值,王荣生教授认为“合宜的`教学内容是一堂好课的最低标准”,因此教材解读要适宜在逐渐成长中的儿童,用儿童的眼光来解读,这样的解读,我们才会发现适合儿童阅读、适合儿童学习的最有趣、最简便、最有效的途径。语文教师是勘探者,要去课文中寻找“可教处”。所有的解读并不是每一堂课都要的教学内容,教师要选取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匹配,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的教学所在,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的合宜性。其次,教材的二度解读要深度思维。王荣生教授认为语文教材选文有四种不同功能,即“定篇”“样本”“例文”“用件”。教师对选文不同的处置当然就会有不同的价值解读。因此,要求教师解读不可把教材的价值停留在技术层面,着眼于“技”和“文”就是低端解读,着眼于“道”和“人”才是高位解读。再次教材的二度解读“功夫在诗外”。如果教材解读时你眼中和心中只有教材,那就好比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解读时捉襟见肘,教学时举步维艰。教师需要上下勾连、左右链接之眼界和学识。

叶圣陶先生告诫我们“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材的价值解读不是把文本读懂那么简单的,要努力挖掘隐藏在教材深处的价值。《老人与海鸥》这一课,初读,感受老人10多年对海鸥无私的爱,以及海鸥对老人的依恋;再读,我们就会感受到老人像亲人一样照顾海鸥,早就超越了普通的关爱,这是超越了人与动物的情感,是一种亲人间的陪伴,于是我把教材主旨再度解读为爱在万物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超越了教材。

二、有效重构是教学过程中的深度对话

王荣生教授认为,一个文本往往有多个层面的内涵,选择对话的适宜层面是教学成功的关键。现代阅读理论告诉我们,阅读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读的意义的产生是以文本提供的图式和读者接受视野的同构或局部同构为前提条件的。那么师生对话要达到一种怎样的深度才算有效重构呢?教学过程要因人而异、因文而异,充分挖掘文本某层面的的内涵在教师的引导下顺利进入学生的接受视野。()优秀的教师往往能从一句对话、一个细节描写、一个标点、一个空白处入手,引发学生进行深度对话,帮助学生达到成功的彼岸。在教学《西门豹治邺》这一课,为了帮助学生走进文本,领悟西门豹非凡的智慧及尊重科学、破除迷信的好品质,我巧妙抓住课文的空白点,巧设问题,引发想象,让学生在多维的空间放飞思绪,领悟科学精神。

片段回放:

师:面临生与死的抉择,求生是人的本能,如果你是那些官绅,你会怎样求饶?

生1:(边做磕头动作边求饶)西门老爷,饶命呀!

师:这些年来,多少百姓家的姑娘葬身鱼腹,多少百姓�|不饱食,我是不会绕你的,你再好好想想吧!

生2:西门老爷,饶命呀!都是那官绅头子和巫婆指使的,我这样做也是不得已呀!

师:你这是在推卸责任呀!你也好好想想吧!

生3:西门老爷,饶命呀!我上有老,下有小,可怜可怜我们一家人。

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哪,你们拆散了漳河边多少温暖的家……

生4:西门老爷,饶命呀!我一定把骗来的钱还给老百姓,只要你饶我一命,我愿意……

师:你们终于认识到了错误,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百姓……听了他们的认错,此时漳河边的百姓议论纷纷,现在,你们就是那些老百姓,想想百姓会说什么?

生1: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生2:不能饶!

生3:原来官绅和巫婆都是骗钱害人的……

……

此片段,一语激起千重浪,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换位思考,层层推进,一浪盖过一浪,引起学生与文本的深度对话学生,巫婆和官绅骗钱害人的骗局揭露无余。

三、有效重构是对教材资源的多度开发

教材资源的多角度开发是对教学进行多种尝试,其目的是为了开阔学生的学习视角,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引发学生的多重思考。《语文教学内容重构》里以《藏羚羊跪拜》的教学三例体现的是从不同角度触发的教学设计,有拓展式、有自读自悟式、有创设情境式,其都能抓住教学的兴奋点和障碍点进行有效突破。在读的过程中,我也对教材资源的多角度开发渐渐产生了一些想法。

首先,我觉得深入拓展,引发探究是多角度开发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深挖教材、紧扣文本,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在课堂教学中适时、适度、适量、适情地引入文本背景和相关内容,其中包括文字、音乐、图片、影像等媒介,激发教学兴奋点,促进感悟,促成建构。其次,对教材资源的多度开发还可以是主题联动,以文带文。引导学生对应主题进行梳理,然后引入与主题相关的其他文章,让课堂变得更有宽度。也可以利用课外时间寻找有关主题探究的书籍,从课内阅读延伸到课外,感受更为丰富的文本内涵,比如在教《普罗米修斯》这一课,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古希腊神话,把普罗米修斯置身于神系中,进一步感悟他的伟大英雄品格。

(作者:林建妹)

篇3:对重构语文教学内容的思考

对重构语文教学内容的思考

重构语文教学内容是新语文课程与教学中的一个核心问题.重构语文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语文教材重构与语文教学创生,主要体现在文本自我理解、知识选择与转化及生成与转变语文经验等三个方面.重构语文教学内容值得关注的三个问题是:问题情境如何设计、文本多元解读如何把握、如何看待学生回答出错现象.

作 者:陈尚达 CHEN Shangda  作者单位:皖西学院中文系,安徽,六安,237012 刊 名: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ELEMENTARY EDUCATION EDITION) 年,卷(期): 10(4) 分类号:G633.3 关键词:重构语文教学内容   文本理解   问题情境   长善救失  

篇4:重构教学内容之我“践”

重构教学内容之我“践”

重构教学内容之我“践”

作者/严 明

一篇课文可以用来教学的内容很多,而教学时间却只有短短的两个或三个课时,那么,怎样重构语文教学内容,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呢?前段时间,我执教了研讨课《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此类课文的文化意蕴厚重、历史年代久远,又蕴涵着生命的启迪教育,教学难度很大,如何把握和实现其核心教学价值,即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在此我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与实践。

一、以课题为切入点明确教学内容

如何因课导人是一门艺术,该文可以在课题上做文章,因为该课题高度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学伊始,我引导学生质疑课题,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1)司马迁是何许人也?(2)他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3)他是怎样发愤写《史记》的?(4)《史记》又是怎样的一部著作?这些问题凸显了该文的核心教学价值,其中(2)(3)两个问题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1)(4)两个问题除了在解读文本时能得到粗浅的认识之外,还须整合课外资料加以拓展深化、加深理解。所谓“挈领而顿,百毛皆顺”,明确了教学内容,采用怎样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也就有了方向和依据。

二、以文后练习为抓手设计教学板块

很多教师都会去反复研读课文,但很少会去反复研读课文后的练习,认为它无外乎读背抄写、理解感悟。其实仔细斟酌可以发现:文后练习蕴涵了教材编者的良苦用心,它们或点明了要掌握的基础知识点,或提示了教学的重难点,或揭示了理解课文的思路,或渗透了教法和学法。

本课共安排了五个练习:朗读复述课文,钢笔描红临写,词语辨析,课文内容理解,交流《史记》中的故事。

以文后练习为抓手,我设计了四大教学板块:“起”――将四组近义词置人能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语段加以选择,这样既能更有效地更准确地辨析和运用词语,又能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承”――抓住具体的语言文字进行评析,理解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转”――读写结合、看图写话,体会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史记》的。这两个环节是教学的重难点。“合”――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了解《史记》的辉煌成就,并通过交流《史记》中的一些小故事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借机为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史记》和《上下五千年》打开一扇门。

四大板块紧扣课题和文后练习,相得益彰,层层推进,简单高效。

三、以人物心理活动为联系点整合课内外教学资源

“李陵事件”给司马迁带来的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打击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赶紧去死”还是“精彩地活”的心理抉择过程课文也写得非常简单:“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言为心声、心为情动”,(论文范文 )司马迁这一“发愤”的心理活动是课外资源与文本的最佳结合点,教师再择机补充一点课外资源,就能帮助学生更好更深地理解文本,体悟人物凤凰涅��、浴火重生的心理历练。

于是,在学生的理解不能到位,朗读也显苍白的时候,我择机拓展了以下语段: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报任安书》

这段话进一步引发学生思考:在司马迁的心目中,哪些人死得重于泰山。对司马迁而言,怎样才是死得重于泰山呢?通过交流,学生深刻感受到:司马迁是在以周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孙膑、吕不韦、韩非子等心目中的古代英雄为榜样,激励自己勇敢地活下去。完成《史记》,既是为了完成父亲的嘱托,更是让自己的生命“重于泰山”。

这样的资源整合不是为拓展而拓展,它能使学生与文本、与司马迁产生强烈的心理共鸣,较之拓展前学生的朗读表现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四、以看图写话为训练点突破教学难点

“大量读写,读写结合”一直被视为教语文、学语文的基本规律。因受篇幅或作者行文风格的.限制,文本对“发愤”写《史记》的两大原因――遵从父亲的嘱托、实现生命的价值,描写得很具体,而对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史记》的,却只是一笔带过。

不难发现:抓住这一言语训练的空白点,可以有效突破本课教学的难点;课文插图常常容易被教师们忽视,而本课司马迁在狱中发愤写《史记》的插图形神兼备,对学生理解文本、理解“史圣”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应加以充分利用。

师(出示文中插图):经过艰难的抉择,司马迁终于从心理阴影中走了出来。仔细观察这幅插图,选择以下一种情形,展开丰富的想象,说说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史记》的?

身体的创伤还没有完全康复,司马迁____。

窗外寒风呼啸,牢房里滴水成冰,司马迁____。

出狱之后,面对众人的讥讽,司马迁____。

学生的发言博得了听课教师的阵阵掌声,相信这样的言语训练已不再是纯技巧性的,学生们已经真正走进了人物的内心。

五、以故事会为金钥匙开启课外阅读的大门

特级教师于永正一直倡导“简简单单教语文”,他说:“教语文,没那么复杂,只要做好读书、写字、作文三件事,语文不好也难。”

司马迁不仅是个正直的史学家,而且是个优秀的文学家,他所撰写的《史记》文质兼美,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苏教版教材的一个不同于其他版本的鲜明特征就是在高年级段安排了“我读书我快乐”环节,引导学生阅读一些中外名著。五年级下册结合本课教学,推荐阅读著名教育家、语言学家林汉达等为青少年编著的《上下五千年》,因为《上下五千年》里的很多故事都来源于《史记》,如大禹治水、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廉颇向蔺相如负荆请罪、“飞将军”李广射虎等。引导学生积极阅读,后期再举行“《史记》故事会”,既能让学生了解中国历史,又能为他们打开一扇通往阅读的大门,让孩子们渐渐爱上读书,功德无量,何乐不为?

早在上世纪70年代,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就在《人民日报》上大声疾呼:“十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是不是应该研究研究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用较少的时间取得较好的成绩?”

时隔多年,这一呼声似乎并没有惊醒多少梦中人。语文教学内容本身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让课堂教学仍时常呈现出“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式的随意与盲目。我想,决胜课堂的关键是,教师要提高文本解读的能力,基于学情选择和设置教学内容,挖掘和把握住文本最核心的教学价值,在有限的教学实践里重点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

我们要力争每节课都能给学生一点实实在在的东西,不浮光掠影,不蜻蜓点水,不囫囵吞枣。唯有实现语文教学的目标简约化、内容重构化、方法科学化、过程最优化,才能打破吕先生所说的“高耗低效”的瓶颈,让学生得以在语文的天地里自由地翱翔。

(作者单位:江苏金坛市儒林中心小学)

篇5:《语文教学内容重构》读后感:重构内容 言意兼得

泉港区第三实验小学  林喜彩

语文课向来都被认为是最有风景的课堂。足不出户,能欣赏悦目的自然风光,如《绿色千岛湖》、《黄山石》等;聆听最经典的风华雅乐及音乐背后的故事,如《夜光曲》、《中华民族的最强音》等;游历奇妙瑰丽的神话传说,如《普罗米修斯的故事》之类;与令人敬仰的大师对话,接受心灵的洗礼,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囚歌》等……当这些生活与生命中或令人欣喜、或令人深思的对象以语文教材的形式出现在孩子们的课堂上时,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能教的究竟是什么? 这是拜读了王荣生教授的教学专著《语文教学内容重构》后,久久萦绕我心的一个沉重问题。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篇文章不同的老师上,教学内容有天壤之别。由此,我产生了一个疑问,面对课文,如何确定教学内容?根据教参?教参往往只是课文的简单梳理,甚至其表述的权威性和准确性本身颇令人怀疑。根据课后练习?据我的观察和体会,课后练习往往流于笼统,零碎,随意,想当然,指向并不明朗当前的小学语文教材虽然看上去百花齐放,实则都是“选文集锦”.编者致力于通过编写教材形成自己的语文教学的体系,实际上往往经不起教学实践的检验,教师手拿着教材往往无所适从,只得凭经验打乱教材设计的编排顺序和意图,进行“内容重构”.

王教授在专著中指出,语文教材中的文本是具有双重价值的,即它的原生价值和教学价值。所谓原生价值,指的是文本作为一种社会阅读客体而存在的价值;而当进入教材后,它的价值就发生了增值和变化,在保留了原本所有的传播信息的价值外,又增加了一种新的价值,即“如何传播信息的信息”,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言语智慧,这就是它的教学价值。

发掘了文本的教学价值,教师还要面对一个具体教学价值“定位”的问题:文本有许多教学价值,那么在这一个具体的教学点上,我们选用哪一点教学价值呢?综合考量版《课标》的课程性质介定:“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我们找到了一个关键词“语言”.

维果茨基说过“艺术开始于形式开始的地方”.在阅读中,我们总是始于对语言事实的`感受,又终于对言语表象的体验。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掌握教材的价值,并不是阅读行为的最高目的。王荣生教授在专著中指出:“学生阅读行为的最高目的,是通过掌握教材价值的过程,从而掌握如何传播信息的智慧,也就是言语智慧。”由此可见,从显性的师生双方的教学行为来看,语文教材的价值处在语文教学的前台,但言语智慧处在教学的后台,而帮助学生掌握文本价值,也是为其获得言语智慧服务的。

基于对专著的学习及以上的思考,本人再次思量曾几次试上的一课《献你一束花》,它的教学价值体现在哪儿?它言语智慧该体现在哪儿呢?我想尽量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文”课。适当弱化文本中可能隐含的其他教育价值,比如科学普及价值,社会生活认知价值,思想品德养成价值,生活能力指导价值等,凸显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重点挖掘课文隐含的语文学习价值,重点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重点完成语文课应该完成的教学价值,从言语内容、言语情感、言语形式这三个方面进行文教学内容的重构与创生。

一、“言语内容”教学价值的体现

《献你一束花》是我国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的一篇叙事文,主要写了机场女服务员向一位失败的运动员献花的故事,说明了胜利者需要祝贺,失败者更需要鼓励。文章文体特征鲜明,语言朴实,感情真挚。教师了解了教材说了这么一件事,可学生毫不知情,怎么办?当然先让学生去预习,初步感知文本内容。都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所以上课伊始,先让学生齐读课题,接着让学生围绕题目说说:谁献给谁一束花?学生几乎不用思考,脱口而出“服务员献给运动员一束花。”师板书:“服务员、运动员”后,再追问,谁能围绕文章内容说具体些,学生马上又说:文章讲了“一位机场女服务员给一位比赛失败的女运动员献花”这件事。这样整体把握言语内容,得意又得言。

二、“言语情感”教学价值的体现

《献你一束花》整篇文章抛除首尾呼应,剩下的大致可分为三大部分“失败――回忆――献花”,这三部分从情感上可归纳为“沮丧――热烈――鼓励”,怎样让学生从这三部分内容中感受这三种情感呢?我是这样进行的……

(一)感受“沮丧”

首先听写关键词“沮丧”,调动学生原有认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感知人物情感。接着,引导学生聚焦人物心理、动作及场面描写,品析关键词四个“怕”及“低垂、藏、沮丧、内疚”,研读重点句“她怕见前来欢迎的人们,怕记者问什么,怕姐姐和姐夫来迎接她,甚至怕见到机场那个热情的女服务员――她的崇拜者,每次出国经过这里时,都跑来帮着她提包儿……有什么脸见人,大败而归!”安排“说说心理话”的训练,入情入境,换位思考,这样的同理心为学生抒发情感搭建了平台,突破了文本难点,情动辞发,感情自然流露,将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语言的表达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融合。

(二)感受“热烈”

这份热烈在文章第四自然段,它通过插叙的形式展现。为了把握“热烈”的感情基调,我让学生找到昔日成功归来时的场面描写片段,再问学生:“这段中有个词给我们定下了朗读的基调?谁的火眼金睛能把它找出来。”学生立马找到了“热烈”一词,我马上追问:“热烈”一词前面还加了哪个词?生秒答:“空。师:既然是空前热烈,那就应该读得?(生:高亢些、激昂些)师:那我们就全班一起用高亢、激昂的语调读出这种空前热烈的感觉,起。就这样,在全班空前热烈的齐读中,()学生感受到了”热烈“的情感。

学生感受了”热烈“之后,我马上质疑,师:”为什么写她失败的心情时,要插进她昔日成功归来时的场景呢?“生:”形成明显的对比 ,插叙是为了更好地表现运动员失败后的沮丧。“这样又加深了学生对”沮丧“的体验。

(三)感受”鼓励“

在学生充分感同身受比赛失败的女运动员的”沮丧“之后,再聚焦”献花“部分,感受机场女服务员雪中送炭,给予失败者无限的鼓励。这部分重点我是这样突破的。

聚焦人物对话、动作,品析关键词、重点句,找准语言发展的训练点――为什么献花?通过”特意“环节的想象、回放,走进机场女服务员的内心,感受她那时那刻对失败者的担忧,让课堂练笔有的放矢。趁热打铁,再创设情境品读对话,机场女服务员那一番柔和而又肯定的言语魔力顿现。此时此刻再质疑提升:抬,这样一个动作,你知道对失败者意味着什么?在学生畅所欲言之后,再出示献花部分,升华认识:女服务员献给失败者的仅仅是一束鲜花吗?还有什么?此时学生才思云涌:”鼓励、勇气、肯定、安慰、、理解、宽容……“一口气说出了近十几合适的词,这些都包含了”鼓励“之意,更丰富了学生对”鼓励“内涵的认知。这一版块教学,将听、说、读、写落到实处,学生既习得语言,又内化了表达方法,收到了”一石二鸟“的效果。

二、”言语形式“教学价值的体现

”言语形式“并非独立的个体,它须依存于言语内容,又要根据情感表达的需要采取相应的形式来表达,所以在体现”言语情感“”言语内容“等教学价值的同时,已经实现了”言语形式“的教学价值。比如,在感受”热烈“时,学习插叙,并迁移运用,学生马上根据时间词找到文中其它两处插叙部分。

再比如在感受失败者内心的”沮丧“时,安排了”说说心理话“的环节,在聚焦献花,感受”鼓励“时,安排了 ”特意“想象小练笔环节,最后在总结全文,升华情感时,让学生找到了首尾呼应的句子,根据文本理解通过填空改写句子,领略了首尾呼应的秘秒。这些环节的设置与言语内容、言语情感相辅相成,得意又得言。

语文教学内容的生成,既以语文教材为信息源,也以生成者(教师和学生)已有的言语知识和经验为信息源,是两个信息源在某一点上相遇的产物,更以让学生感悟”传播信息的智慧“为目的。因此,教师在解读教材的时候,要聚焦言语智慧,创生教学内容,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把握”言语内容“,感受”言语情感“,感悟”言语形式“,三者相辅相成方可达到情与智的和谐发展、言与意的兼收并蓄。

篇6:读老人与海随感

寒假,我读了一本书——美国作家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合上书的最后一页,我深深懂得了锲而不舍、永不言败的道理。

这本书描述了一位老人常年独自一个人出海打鱼,有一次八十多天了依旧一无所获,最后终于钓到了一条无比巨大的马林鱼。这是老人从来没见过也没听说过的,比他的船还长两英尺的一条大鱼,大鱼拖着小船漂流了整整两天两夜,老人经历了从未经受的艰难考验,终于把大鱼刺死,拴在船头。然而不幸的事发生了,老人在返回的时侯遇上了一群饥饿的鲨鱼,老人使出浑身解数与鲨鱼搏斗,鲨鱼把大鱼身上能吃的肉都吃了,只剩800磅了,老人最后还是把只剩下一副光秃秃的鱼骨架拖了回来。

这就是老人与海。老人虽然没有拖回来一整条鱼,但这位普通而可敬的老人没有被任何困难压倒,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与生活中的磨难做不屈不挠的斗争。

失败是成功之母。书中的老人虽然已经连续八十四天没有钓到鱼,在别人的眼中他是一个失败的人,但老人没有认为鱼不好钓、这很辛苦就不再捕鱼了。可贵的是他还能在第八十五天决心驶向远方的大海去钓鱼,并且终于钓到了大鱼。

篇7:读《朝花夕拾》随感

读《朝花夕拾》随感1000字

看完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品味着从字里行间透露出年少轻狂时的童真,神思似乎也飘向了那份曾经属于我们的逍遥日子。 《朝花夕拾》,正同于它另类的名字一样,这本脍炙人口的巨作,是鲁迅先生在风烛残年的岁月里写下的。老了,累了,回味起童年时的点点滴滴,心中还是会有当初的味道,想必还别有一番滋味吧。清晨绽放的鲜花有了晨曦会显得更加娇嫩,到了夕阳西下时分去摘取,失去了刚刚盛开时的娇艳与芳菲,晚霞的照射却使它平添了一中风韵,那若有若无的清香在风的导送下,让人浮想联翩。像是在尝一道佳肴,细细咀嚼,幼年时童真的味道留在心头,慢慢漾开。 鲁迅先生是一派大作家,他的童年并不乏味。他是乡下人,却能和城里人一样去读书。少了乡下孩子的粗狂,多了一份知书达理。少了城里孩子的娇气,多了一种大度气派。

他怀念在百草园无忧无虑的日子,与小虫子们为伍,仿佛这样的童年才够味儿。趁大人们一愣神,以神不知,鬼不觉的神速,钻进百草园。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也会来伴奏,鲁迅的童年似乎是在一首大自然圆舞曲中度过的。 枯燥,乏味,是对鲁迅先生在三味书斋的最好的诠释。稍稍偷懒一会儿,也会被寿镜吾老先生的一句:“人都到哪里去了?”喊回来,整天除了读书还是读书,闲来无趣。

从书卷里散透出的`天真烂漫,不经意间似乎也把我感染了,或许鲁迅的文章真有什么魔力吧,他用一个孩子处世不深的目光探射了我的心,引起了我的共鸣。 有人说:要看一个人是不是真的会写文章,最主要还是看他的文章里有没有感情。老师也曾说过:只有情感才能把文章变成有血有肉的。我不得不承认鲁迅确实厉害,他的一切话语虽然平淡朴实,炽热的情感却展露无疑。他希望与大自然真正拥抱在一起,憧憬在山水间流连,向往与小虫子们打成一片的日子。读着读着,仿若年迈的老人顿时变成了一个活力四射小孩子,身上散发着阳光般的气息。

小的时候,自己也曾拥有过那样的光辉世纪。喜欢坐在河岸边看着鸭子从身前游过,颁着手指头细数“一只,两只.................”;喜欢奔跑在林间小道,抛开心中的不愉快,尽情去笑,不用管礼数是否;还喜欢躲在一个隐秘的地方,看着同伴进进出出找自己的忙碌身影,最后因为自己躲的技术太高超,无奈,只得向我低头认输。想到这里,心中有种窃喜的感觉,说不上来是什么,

好象是一个小小的“阴谋”得逞了,又象是躲过了一场小小的“灾难”。 我们的童年渐行渐远,留下的是一个美丽的回忆。

《朝花夕拾》,去领略一下鲁迅的童年,慢慢体会其中的幸福童年味儿吧。琐碎的记忆在《朝花夕拾》中重现,不一样的年代,一样的快乐,童年,惹人怀念啊。2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童年。在童年里有苦也有笑。但都在自己的心里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则在鲁迅写的“朝花夕拾”里就是写他的童年和青年的回忆。 鲁迅的“朝花夕拾”是鲁迅唯一的一部散文集。在“朝花夕拾”中作者将自己在童年和青年所难忘的人和难忘的事,用语言真情的流露出来。说明作者在童年和青年时所难忘的经历。在他童年里不是很好的。他做的每件事都得不到长辈的认同。这使他感到很难过,但是他没有感到人生的黑暗到来了。他则是将这些长辈的不认同改为动力,写进这部“朝花夕拾”里。他要告诉我们,在童年中的无奈释放出来。同时也给家长们一个理解和同情的心态对待我们像鲁迅在童年里那种不被长辈重视的警钟。 在“朝花夕拾”中,给我最深的一篇则是“狗,猫,鼠”。

在这篇有趣的散文中,不是题目所吸引我,也不是内容好笑有趣的文字,而是鲁迅在童年里与一只仇猫的叙事。作者与猫的关系和对猫的讨厌。这说明鲁迅在童年里的不知与单纯。也写出作者在童年与一只猫的搏斗。 从鲁迅写的(朝花夕拾)中,我能感受到在作者的童年和青年中不是很好过的,但这也时时刻刻充满着美好的回忆。 鲁迅的童年 和青年是酸酸甜甜的。我们的童年和青年也像鲁迅一样的。童年和青年过得好或坏它都会留给予们回忆, 所以鲁迅和我们的童年青年都是美好的。 细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享受着不时从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灿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 我读鲁迅先生这些对童年回忆的散文,正如读着发自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我仿佛看到了幼年的鲁迅,趁大人不注意,钻进了百草园,他与昆虫为伴,有采摘野花野果。在三味书屋,虽然有寿先生的严厉教诲,却仍耐不过学生们心中的孩子气。 一切感受都是那么天真烂漫,令人回味,也学就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鸣吧,因此我才会那样喜爱,尤其是作者以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读起来让人感到异常的亲切,充满激情。

童年已渐渐遥远,留下的只是那些琐碎的记忆,倒不如细读一下《朝花夕拾》,体会以下那个不同的年代的童年之梦,体验一下那时鲁迅的美好童年。

篇8:读弟子规随感

读弟子规随感

我出生在1981年,父亲是县上一所中学的老师,母亲是一家国营企业的营业员。那是一个物质生活资料十分匮乏的年代,那时的单位是没有福利房和职工宿舍的,学校考虑到父亲的困难,分配了四百多平米的空地给父亲,盖了两间土房,算是有了自己的房子。值得高兴的是还有菜园子,种上蔬菜,家里几乎不用买菜了。现在说起这些,还有点田园式的清新感觉,可是在当时,条件还是非常艰苦的,因为处于县上的一个边缘化的偏僻位置,每到下雨时脚连同鞋子陷进泥里拔不出来。一旦遇到下雨天,家里的房子都会漏雨,滴答滴答的和着屋外的雨声。都说屋漏偏逢连绵雨,我当时还不知道这句话,现在想来那时的生活真是清苦。这样的生活持续了近的时间,后来母亲单位分了福利房,生活条件也渐渐好了起来。

正值企业改革的关键时期,母亲所在的单位破产清算,企业倒闭了。下岗后母亲和一家农户在农村合作经营农民合作社,从建厂房开始,经过8年的经营,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获得了农户的信任。同时,6年我从邮电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在一家大型国有通信企业做出纳员的工作,由于机缘巧合,后来到市人社局工作。

近日局内号召年轻干部学习《弟子规》,作为机关文化建设的一部分,意义深远。它作为我

们做人做事的规矩,令人读后深感惭愧,其中一句:“己有能,勿自私”,意思是我们自己有能力,不该自私自利,要多帮助别人。有中国首善之称的陈光标,就是一个知恩图报、有血性、爱国爱民的草根英雄,他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弟子规中的这句话。陈光标的义举可以说得上是“达则兼济天下”了。对于当下的年轻人来讲,最多也是独善其身,这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我们每天都会面对人民群众,是需要有民生情怀的,哪怕是只有为他人奉上一杯清茶的能力,那也是对人民的关怀与付出。

我时常想起童年时代,那时社会普遍的贫穷,可是大部分人都有丰富的人情,人与人之间充满了关怀,人情义理也不曾被贫苦生活所昧却,直到现在我还记得那时家里的饮用水是到邻居家的水井取来用,正是人情义理最好的象征。人的贫穷不是来自生活的'困顿,人的富有也不是来自财富的累积,而是来自在富裕生活中不失去人的温情。我一直认为不管时代如何改变,总会有一些卓越的人,就好像山林无论如何变化,总会有一些清悦的鸟声一样。在平凡的工作生活中,大部分有为的青年,都想为社会,为他人“奉茶”,只可惜到后来大半的人都消磨了意志,同样地,人人都会在时间里变化,最常见的变化是从踌躇满志的心灵,变成平凡庸俗而无可奈何,从对人情时序的敏感,成为对一切事物无感。因为缺少一种无言无私的胸怀,便不能实现“奉茶”的理想,我想这是寂寞而悲哀的。

篇9:基础会计教学内容重构与教学方法研讨论文

1引言

会计学专业的学生经常会抱怨自己的专业课太难,内容枯涩难懂,学起来一点兴趣都没有,可事实的结果真的是会计学内容太深奥导致学生提不起兴趣吗?基础会计学是每个会计专业学生入门的基础课程,在前期的编排不合理的情况下很难让学生钻研进去,也会影响以后的发展。所以,关于这方面的内容改动还有相关方法的改进是意义重大的。

2浅谈基础会计专业课的内容改动

如果学生想要学习会计学这个专业,这门课程绝对是其首选的最佳课程,知识涵盖面广,内容相对比较容易入门,与以后学习的课程及工作息息相关,如果学习得顺利可以极大地增强毕业后的就业竞争力,找到一份心满意足的工作。但是如果基础没有打牢,学再多的课程也不能锦上添花,在工作中也不能按照规定完成相应的任务,获得不了应有的回报。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基础会计在其相关专业中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走上工作岗位的一块垫脚砖。但课本中向同学所传递的知识却是略微有点枯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目的也只是完成任务,不顾及学生学习的感受,不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致使他们在后面学习其他专业课时基础不足,影响发展。所以,对基础会计方面的改动和传授知识方法的改进是不能拖延的。

3内容重构具体方向

3.1以学生为中心

正确的教育是以被教导者为基础的,离开了人这个基础所有的教育都失去了应该有的意义。现阶段的教学内容类似于填鸭式的教育,没有真正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思考如何高效地向学生传递知识,目标只是教完所要传授的知识点,不考虑学生是否能快速地接受。这就有可能在其过程中前后期的学习状态出现极大的偏差:前期勇气和学习积极性特别足,然后慢慢地积极性减弱,后期完全失去兴趣。这样不仅浪费了时间还错失了最好的学习机会。由此可见,教学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是很有必要的。

3.2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如今的基础会计教育对于理论的重视比较严重,对于实践似乎有些轻视。大多数学生在学习完这些课程后不能把理论应用到实际问题中,由于相关实践经验的不足,导致在工作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自己忙得焦头烂额,结果可能只能被老板辞退,对自己的能力开始怀疑,进而放弃这条道路。实践是一切理论的基础,没有实践就不能找出自己对理论理解的偏差,只有实践可以帮学生更快、更好的理解理论基础。

3.3注重学生逻辑的培养

基础会计的教学不只是基础知识和实践的结合,要想灵活运用还要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日常的会计工作中会包含一些零星细小的开支,有不少步骤还需要认真思考核算才能得出结论。如果学生只具备专业知识而不能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话,很难快速、高效地完成工作中的任务。因此在教学中应突出注重学生逻辑的培养,多让学生接触一些关于逻辑思维的案例,让他们尽快融入这个角色当中。

4教学方法的改革

4.1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不只是传授知识,幽默感是评价教师是否优秀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位优秀的教师可以让课堂充满乐趣,让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集中精神,提高了学习的效率,让学习事半功倍。除了幽默感之外教师也可以借助一些外部的环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比如使用多媒体教学,这样可以引发学生的新鲜感,而且可以比较直观地让同学们感受到基础会计学的魅力。

4.2把学习的重点放在实践上面

纯粹的理论教育总是枯燥乏味的,教师在课堂上应围绕以后工作所可能遇到的问题来展开讨论,或者是以后职业能力的规划,尽量多的谈一谈在实际生活中可以用到的知识点,不让学生觉得学到的知识似乎只能用在课堂上和同学竞争。在相对实用的`环境中学习也有利于快速提升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对于知识大概有一个比较感性的认识,真正的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将教学内容延伸到了社会层次,让学生学以致用。

4.3因人而异进行教学

应当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制定差别较大的施教方法。这一点比较考验教师的教学经验,在教学生涯如果碰到的学生性格是多方面的,可能相处几天就可以判断该学生的行为习惯和教育方针。聪明的学生一般比较自负,不注重课堂的组织纪律,自我散漫,对待这类学生要打击他们的锐气,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才能虚心接受知识;而一部分学生学习认真,花费在基础会计的时间较长,但是不善于和同学交流,无法确定自己的定位,进而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自我放弃,对于这类学生要经常鼓励他们,上课时点名让他们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让他们重拾自信。

4.4角色扮演,使学生进入氛围

如果教师不能做到凭借自己的幽默感来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可以参照角色扮演来实现相同的效果。具体做法为在学生中选取几个代表,分别扮演公司经理,会计以及各部门人员,除了会计之外其他各方面努力让自己的工作出错,考验会计的专业技能掌握情况以及临场应变能力,这一点在以后的工作中是极其重要的。

5结语

学生是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的未来,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只是教师教,学生听的低效率状态,应力求在短期内让学生学到更多对自己的发展有用的知识。教学方法只是一项手段,能够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乐趣,再加上教师通过不断的学习新知识新技能,通过师生互相交流来激发学生的热情,可以以一种高效率的方式地向同学们传授知识,对于学生在以后生活和工作中会有不能忽视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费琳琪,姜丰凯.基于工作过程的《基础会计》课程内容设计与实践[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4).

[2]曹琳.关于基础会计教学内容重构及教学方法探讨[J].财会学习,(6).

篇10:文秘专业现代汉语教学内容重构的设想论文

文秘专业现代汉语教学内容重构的设想论文

现代汉语是我国高校中文系课程设置中的专业必修课,教学时间一般安排为一学年,比较通用的教材是黄伯荣、廖序东本和胡裕树本,也有个别院校选用的是自己编纂的版本。不管哪种版本,教材内容的体系大致都分为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五大块。多年以来,高校中文系就是以这五大块为主要内容进行现代汉语教学。1986年国家教委将秘书专业正式列入高等院校的专业系列,但从该专业开设以来,它一直挂靠在汉语言文学这个老牌的强势专业之下,因而在文秘专业的现代汉语教学中,无论是教材的选用还是课时的安排都基本仿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现代汉语教学。不同的专业自有不同的专业特色,不同的培养目标,以同样的教学内容体系去迎合不同的要求难免会产生南橘北枳这样的不良效果。因此,对现代汉语教学内容体系进行重新构建是当下文秘专业现代汉语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

现代汉语是母语教学,在我国的教学体系中,母语的教学贯穿了整个基础教育阶段,因此,大学阶段开设的现代汉语难免与学生前期学习的语文知识存在重复的地方,为了避免时间和资源的浪费,我们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有所侧重,可以依据具体的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增删、更换等。现代汉语在文秘专业中属于开设在大一的基础课程,本课程中的某些教学内容与在后阶段开设的专业课程存在重复和交叉现象,我们在教学中可以依据其内容与某些专业课程进行整合。具体而言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对文秘专业的现代汉语教学内容进行重构。

一、根据培养目标,着眼于学生发展,精选教学内容

文秘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强的文字功底和沟通能力,能熟练地运用现代化办公设备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在这一专业培养目标中对于现代汉语的教学而言有三个关键词应成为我们选取教学内容的指向标,一是较强的文字功底,二是沟通能力,三是应用型专门人才。应用型人才是这三个关键词的核心词,对我们如何选取教学内容具有指导意义。既然是培养应用型人才,那幺我们在教学中对理论知识可以少讲甚至不讲,如语音这一章中的音节结构的分析,音位的归并,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现代汉语教学中既是我们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这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学生而言,考虑到他们将来研究和教学的需要,进行深入的介绍当然是很有必要的,但对于文秘专业的学生而言,语音这一章的学习对于他们的意义应该就在于能够培养他们正确地发音和认读的能力,让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以便于沟通和交际,这也是符合专业培养目标中培养较强的沟通能力的要求的。有鉴于此,我们在语音的教学中应该把语音的发音、辩证和规范化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同样,文字一章,我们应该把教学重点放在汉字的标准化这一节,其他的教学内容可以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整合和删减。而词汇这一章,词的结构,词义的性质、语义场这几节的知识学生们都在中小学阶段有过学习,我们没必要进行重复教学,可以进行相应的删减。而如何根据语境来用词,如何广泛和灵活地使用汉语词汇,对培养学生的表达力和沟通力有重大意义。因此,这一章的教学,词义和语境的关系、汉语词汇的构成以及熟语应该属于教学的重点,且鉴于文秘专业不再开设语言理论课,应该在词义和语境的教学中渗透进语用学的知识,而熟语的教学应该拓展为收集、整理、应用各类熟语。语法这一章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现代汉语教学中属于教学的重点,在此花费的教学时间有四分之三个学期,而文秘专业如果还照此教学的话那就是典型的无的放矢了,先撇开我们的语法知识本身还存在很多的牵强和不完善不说,单就文秘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从小说的就是汉语,汉语的语法规则

是他们在幼儿阶段就已经自然习得了的,而他将来又不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那你还那幺不厌其烦地把所谓的规律规则教给他,这对他将来从事的文秘工作又有什幺意义呢?所以语法的教学应该进行缩减,可根据学生的已有的程度进行简单的语法规则教学就行了。而剩余的时间我们应该把教学重心转移到以前被我们忽视的修辞教学中来,所谓修辞就是为了达到最佳的语言表达效果而对语言材料进行的调适和选取,这一技能的掌握与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是息息相关的。我们在教学中除了教给学生教材中的修辞知识外还应进行拓展,怎幺拓展呢,一是展示,教师可以从优秀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或其他语言实例中选取应用得精妙的修辞文句给学生欣赏,二是实战,可设置各种情境,要求学生根据情境进行巧妙的应答,这样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又训练了他们的实战能力,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可谓是一举多得。除此之外,修辞教学分为两大块,一块是消极修辞,另一块是积极修辞,在这两块的教学中,我们历来的教学是轻消极重积极,消极修辞往往只稍微讲一下相关概念与知识就可。而文秘专业的学生主要从事公文写作,要求的是简明、通畅。因此消极修辞的知识对他们将来工作的意义更为重大,在教学中应该增加课时量,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适度拓展。

二、根据课程设置,着眼于优化配置整合教学内容

文秘本科专业在后续的阶段还会开设普通话、书法、文秘写作等课程,这些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现代汉语教学内容存在交叉、互渗的现象,为了节约资源、打通知识,我们可以对这几门课程进行整合。具体而言,现代汉语的语音知识可以放在普通话课程中进行讲解,这样发音辨音知识同训练放在一块更有利于学生普通话水平的提高。节约下来的时间可以结合音色、音高、音强、音长、音韵讲授语言的表达技巧以及广告的创作方法等实用的知识。书法的教学必然要结合文字的形体和结构进行,那幺把汉字这一章中的汉字的形体和结构并入书法教学中也是比较合理的,且书法教师能以优美的汉字形体进行直观形象的教学,相比之下,肯定比汉语课枯燥的讲解更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样,汉语修辞的教学同文秘写作也有着天然的联系,因为修辞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教给学生运用文辞的技巧,如果把写作同修辞教学进行整合的话,是真正的.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达到了学习和应用的高度统一。

三、遵从适度原则,着眼于学生接受度,确定内容的广度和深度

虽然说,在现代汉语教材的编写中中已经架构了现代汉语整体知识系统,语言学的理论知识也渗透进了汉语知识的介绍中,但这些理论知识毕竟只是隐含在汉语的常识中,而文秘专业的学生在后一阶段将不再开设语言理论课程,但语言学理论知识教给学生的其实不仅仅是某一领域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这其中包含了认识论和思辩法,为了弥补这一点上的不足,我们在现代汉语教学中可以结合具体的语言现象引导学生进行认知和思辨。

就以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为例,这五者在教材中被分解成了五个部分而实际上却是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的,这个中间就有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据此对学生进行点拨。另外,汉语的层级性和递归性鲜明地体现在汉语的各单位结构中,据此,通过习得词的结构方式就可推导出词组的结构方式,这就是整体和部分的认识法。语法和修辞乍看是相差甚远的概念,但如果结合现代新词新语给学生讲解,今天的修辞也许就能成为将来的语法,这样既能让他们明白语言各知识块之间的天然联系,也能让他们随之明白事物总是处在变化中的发展观。把教学内容进行这样的构建对学生来讲既新颖又深刻,这样做就能增强课程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为重要的是,以这样的教学理念教出来的学生将来不仅仅是具有专业技能的专门人才还能是具有独立思考力的知识分子。

语言学发展到当代,认知语言学已经成为了显学,但在现代汉语的教材中对各种语言知识的介绍比较多,对语言何以是这样解释得很少,而学生有时更感兴趣的是,这样的思想内容为什幺要用这样的语言形式表示呢,其他语种也是这样表达的吗?作为一个合格的语言教师必然要有与时俱进的学科素养,要有独立的思辨力,因此,在教学中除了给学生介绍汉语知识外,有时以认知语言学为理论武器结合心理学社会学的知识对语言现象进行必要的解释也是应该的,只有让学生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这样的教学才是科学而有说服力的。如汉语中主语+谓语+宾语这种常见常用的句型我们就可以结合认知语言学的象似性原理进行适当的解说。此外,词的使用不平衡的现象也可以以经济性原则结合凸显度的原理来稍加解释。而面对英、汉两种语言中地址和时间的排列次序的迥异,我们则可以结合中西文化的差异做出相应的解释。在教学中不求讲得有多深多透,只要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拓展他们的认识,这样的教学就是成功的。而教材中有的知识,如义素分析法,这些知识先不说其科学性有多大,也不说作为一个汉语教师我能不能接受这样的分析法,就是学生随便就此提几个问题我们都可能会被为难得窘迫万分,体系如此不完善的东西我们教给学生干什幺呢?

篇11:小学语文支教教学内容

一、 教学题目:

1. 自我介绍,互增了解 2. 益智游戏,互分队伍 3. 动手绘图,妙趣横生 4. 总结课堂,发表心得

二、 教学目的:

1. 通过游戏增加老师对孩子们的认识,在游戏中分组,以增强孩子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概念。 2. 让孩子们用语言和绘画来描写同组里相邻的同学,将他们描述成一种他们心中认为最贴近他们的动物或植物,此法锻炼他们的观察能力,书面表达能力,想象力,绘画能力,以及写作能力。同时还可以增进他们之间的更深入的了解。 3. 通过中国象形字来引入课堂正题,通过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来充实语文课堂,达成教学目的。让孩子们明白古人的甲骨文到如今的简体字从绘象形到写抽象都是人类进步文明演变的过程。 4. 课堂结束前鼓励孩子们用积累的成语玩语境类游戏,从误用成语的搞笑明白成语的语境和意义的重要性。顺便引入咬文嚼字之中国汉字十大误区。

三、 教学方式:

1. 口头表达和语言组织 2. 绘画象形思维抽象 3. 朗读的深情并茂 4. 游戏配合默契程度 5. 孩子间彼此沟通和了解 6. 普及社会语文弊病

四、 教学工具:彩纸,作业纸,画笔,小奖品

五、 教学内容: 自我介绍 plan 1(同班同学基本认识实行)

首先通过简单的自我介绍认识孩子们,还后用课堂活跃的分组游戏,每个孩子进行自由的剪刀石头布开展小强蜜蜂蝴蝶猴子到人类的进化分组游戏,向他们深入浅出阐述大自然分类界门纲目科属种的分类和大自然的物种起源学说。

组成新的分组后,鉴于小朋友们平时都认识也都熟悉,为了更加强他们之间的友谊和支教老师对他们的熟悉,培养他们观察身边的人,所以首先让他们观察自己新分组后的同学,看看都有哪些特点。也可以稍微讨论一下,可以问问自己不认识的那个人有什么爱好习惯等等,然后用自己的想法将同伴们画出来。然后进行猜人游戏。

1) 具体实施:每个小朋友发一张纸,让他们用一段话来描述同一个组的小伙伴,写自己想写的人。可以是刚刚观察到的同学。

2) 可以从外貌方面,长相身高等等,也可以从兴趣爱好方面来描述一个人。尽量写出那个人的特点。并在后面写上自己的名字。

3) 猜人:把所有的纸条都收上来。请一个小朋友上去念纸条,以自愿原则。如果很多愿意的都一人念两张。然后再请两个小朋友上去画,根据纸条上的描述画出这个人,可以只画头也可以画全身。然后下面的同学依次猜猜这个人是谁,举手回答。请作者公布答案,猜对的同学有小礼物相送。依次下次就换不同的同学上来念,上来画,尽量让所有孩子都可以积极参与进来。

4) 总结:最后可以问问小朋友们有没有什么收获,或者有没有更了解一些朋友。

自我介绍 plan 2(同班同学之间不熟悉)

1. 每个孩子选择老师事先准备好的英文字母,然后随机抽单词,根据单词的顺序挨个自我介绍。同学们根据他/她的自我介绍写上他/她的印象,然后写上他/她的名字,最后介绍结束后,依次邀请小朋友宣读,大家互相猜猜看看是谁,最后评出第一印象最搞笑的孩子和猜的最准的孩子。可以由老师先进行示范。

2. 总结:通过游戏让孩子们了解到第一印象和对他人印象的影响,当活动结束后也可拿来回忆,比较第一印象和相处后的印象的差距。(老师也需自我介绍让孩子们写下对老师的印象并且老师也需记录对孩子们的第一印象。)

3. 通过文字的含义来教导孩子们,将抽象难懂的汉字结合故事结合文化来教导他们。通过象形字的介绍如食指人+良,做食物要凭良心,或者理解为民以食为天;比如家从偏旁宝盖头到下面有7笔画,誉为一家7个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还有自己。也可以引出英文family可以画成一朵花的形状。比如你鸟和乌,乌鸦由于通体黑色所以找不到眼睛,所以就没有了一点,顺便引出几个乌鸦的狡猾的故事,在解释真实乌鸦的个性。再如通过人加笔画先从一到两画变成理解汉字的博大精深,变成大,太,夭,天,个等汉字,从几个汉字组成词语然后组成一个故事,每个人连一句话,一起了解明白汉字到句子的过程,明白句子的连贯性。发挥汉字的无限潜能和孩子的无限魅力。 深入浅出的介绍象形汉字,孩子们明白古人的甲骨文到如今的简体字从绘象形到写抽象都是人类进步文明演变的过程。

4. 课堂结束前鼓励孩子们用积累的成语玩语境类游戏,每个孩子举出带数字的成语,然后要求孩子用左手边的孩子造句,谁在哪里+成语,给予地点,从误用成语的搞笑明白成语的语境和意义的重要性。顺便引入咬文嚼字之中国汉字十大误区。明白辩论和的辨和停车的停等被误用。

5. 时间充裕的话可以每天补充一个成语故事或者一首古诗讲讲故事和成语背后的故事。

① 让音乐、绘画走进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的美感。 ② 操作:在黑板上画一个月牙,边画边要求学生回忆与月亮有关的故事、传说和诗句,如果有困难也可与同学小声相互启发、相互讨论,然后找学生起来回答,同学补充。嫦娥奔月、玉兔东升、月老、吴刚砍桂树、“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接下来再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想想古代诗人们常常借月亮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思念、苦闷、孤独、惆怅等),请孩子们猜想作者在这首词中借月亮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③ 例:从《水调歌头》看出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时常会遇到很多的不如意的事情,那我们怎么去迎接生活的挑战呢?我们应该是:失意时,莫伤悲;苦闷时,莫彷徨;失败时,莫气馁。正视失败,迎接挑战,我们的人生,定会成功。

6. 可以每天补充社会时政和一些社会一些最新视野,扩展孩子们的知识面。例如讲些中国领导人的小时候的励志故事和一些中外名人有名的机智小故事。

7. 每天进行语文朗读,明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且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之理,从朗读中感受语文的魅力。可以评出朗读小冠军等。

8. 可以补充文字游戏或者一些诗歌,让孩子们更快理解一些标点符号和汉字的构造形成。

1) 例如: 标点符号很重要,组成文章不可少。 该用哪种小符号,都要认真来思考。 意思未完用逗号,一句完了用句号。 喜怒哀乐感叹号,提出问题用问号。 并列词语用顿号,并列分句用分号。 提示下文用冒号,对话引用加引号。

书文名称要标明,前后加上书名号。 有些意思要省掉,可以加个省略号。 转折解释破折号,表示注释加括号。 标点符号用准确,文章清楚都称好。

2) 或者:

妈妈是问号,整天问我学校里,发生了什么事。 爸爸是句号,每当我和妈妈发生争论,他总是能把问题圆满了结。

那我呢?常常惹人发笑,当然是感叹号啦!

9. 总结教会孩子们写信,将写信的注意点和格式,注意信中提及的问题。提问孩子们平时是否有经常写信,让他们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让孩子们写信给未来的自己或者爸爸妈妈,老师需要给每个孩子写一封信,在支教结束时给孩子们留念,告诉孩子们书信是传达人类思想感情的经久不衰的工具。

10. 课堂补充:以后21天可每天轮流1位孩子将我每次准备的小短诗或小话题抄在黑板上,让孩子们可以自由演讲或者组队表演。

六、 课堂注意:

1. 注意课堂的纪律。

2. 根据不同实验所需道具不同在叫人上去念或者画画的时候尽量让每个孩子都上去,都可以参与进来。对于腼腆害羞的孩子多鼓励他们上去。保证公平,保持大家的积极性

3. 注意启发孩子们的思想,多发现他们思想中的美丽与不可思议之处,努力拓展课堂,将课堂多与大自然和社会联系。

4. 发现每个孩子的闪光点,调动每个孩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告诉孩子生活中不需少美,只缺少发现美的眼睛。o(�Rv�Q)o~~

七、 课后总结:

通过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课堂教学,反思自己教学的优缺点和通过孩子们的反应和积极性调节教学模式。悉心准备每一节课,每一个教案,考虑如何在最短的时间教会孩子们最多的知识。

[小学语文支教教学内容]

篇12:怎样选择语文教学内容

摘 要:语文教学的目标归根结底就是读好书、写好字、作好文,扎实有效地落实听说读写一直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和关键,教学中应该做到把“语”和“文”联系起来。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和文;教材和现实;统一

曾经听到过一位校长对一节公开课的评说:这节课忽视了“语”和“文”的联系,只停留在对词语、句子、段落的浅层次的理解上,忽略了文本解读。他的见解让在场的教师都有所触动。

王荣生教授指出:语文教学的失败、无效,问题主要出在教学内容上,而不仅仅是教学方法上。确实,上课前不知道要教什么,下课后不知道教了什么,学生学会了什么,这一直是语文备课的最大困扰。看来,选择正确的教学内容确实非常重要,“语文课应该教什么”是备课首要考虑的内容。

可是,往往在备课的时候,尤其是公开课的时候,教师积极准备的不是要教什么,让学生能学到什么,而是怎么制造亮点吸引眼球,怎样展示教学技巧、教学艺术,使自己获得较高评价。以至于一节课轰轰烈烈上完后,自己心中也无底,不知道哪些达到目标,哪些未达成目标。学生究竟学到了什么,学得怎么样。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只是个例子。”语文课必须教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否则,它就不是语文课了。也就是说,语文教学的目标归根结底就是读好书、写好字、作好文,扎实有效地落实听说读写一直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和关键。如果所有的教学环节都奔这些目标而设,不搞花架子,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语文没有学不好的。

语文课上,教师要通过一些问题的设置和方法的训练,指导学生声情并茂地读,读出自己的见解,读出“文”的韵味,了解和掌握关于其“语”的知识。让“语”和“文”做到有机的统一。写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不可忽视的环节。每一节语文课都要贯穿写字教学,进行字理分析,字词训练,培养学生字感。有关课堂上读写结合一环,教师要找到合适的切入点,让学生多方位训练读写,最大限度地提高参与度。所谓的写好作文是日积月累、厚积薄发的结果。

教师要认真做好研究教材的功课,做到“明”“清”“出”,即明结构、清线索、出主题和重点难点。分析所谓的学情并不是抽象的,或者简单地指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而是对哪些学生读不懂,需要教师点拨指导令其懂,哪些知识点需要重点突破,哪些是初步掌握逐步渗透等要了然于心,然后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来匹配教学方法和手段,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时教师不仅要做到心中有数,教学内容落到实处,使学生在每一个环节中学有所获。知道自己要教什么,明白为什么要教这些内容。还要注意教学内容的相对集中,教师做到条理分明,学生才能学得透彻,掌握牢固。不求面面俱到,追求一课一得,学练扎实有效。

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并不是一句空话,王荣生教授说:“首先要强调与常态的一致,即语文课所教的听说读写,其取向、姿态、方式要与在生活、工作、学习中所需要的、所运用的一致起来。常态的对立面是变态,如果我们所教的语文只有在考试试卷上才体现它的用处,甚至随语文考试的改进连在考试试卷上也用不上了,那么就是变态的语文。”这个观点告诉我们,要严格贯彻“三用”标准:课堂上教的内容,作业中能用,考试中管用,现实生活中实用才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注重系统地引导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经验积累来理解当前的功课,并利用当前的功课来加深理解已经获得的知识建构。当学生习惯于寻找教材和现实生活的接触点和相互联系,那么这就是最理想化的教学效果,实现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当“语”和“文”联系起来,“语文课应该教什么”这个问题已经不是什么问题。

参考文献:

[1]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曹茂昌。语文教学目标设置的几个误区。中学语文教学,2007(08)。

[怎样选择语文教学内容]

篇13:读《城南旧事》随感

我看完了林海音著作的《城南旧事》,这些人都陪过书中的小主人公——英子在一起,在看第一章的时候,作者介绍了骆驼,它们的神态、细嚼慢咽的动作,个个都描写得活灵活现,让人似乎身临其境;第二章讲了好几个人,宋妈、妞儿和疯子——秀贞,在惠安馆里,开始作者还以为秀贞是和她玩“过家家”,后来英子把她那块很漂亮的表送给了秀贞;英子记得,秀贞跟她说过,小桂子(就是秀贞的孩子)脖子后头正中间有一块青色的胎记,而妞儿的脖子后边正中间也有一块胎记,于是,英子带着妞儿去找秀贞,秀贞立马带着妞儿赶火车去了;因为那天下着倾盆大雨,英子发高烧,昏迷了十天。

第三章的题目很有趣,是:“我们看海去。”这是一个小偷儿跟英子说的,虽然我不喜欢偷东西的小偷,但是不知为什么,似乎是林海音的语言打动了我,我觉得这个小偷很好玩,很可怜,看到他被人家抓到的时候,好像一只老鹰在欺负一只小鸡,而且还要听着周围人的骂声。第四章题目就很明显了,题目是:“兰姨娘。”这章里讲的是德先叔和兰姨娘,德先叔是一个大学生,因为那时候要枪毙大学生,于是躲到了英子家里来;后来兰姨娘也来了,雇她的人家不要她了;后来,兰姨娘和德先叔一起走了。

第五章的题目也很新颖,是:“驴打滚儿。”刚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我还以为林海音要写驴怎样打滚儿的。结果不是;内容主要是,宋妈的小栓子死了,小丫头子不见了,宋妈很伤心,宋妈和英子在找小丫头子歇息的时候,看见有人买一种叫:“驴打滚儿”的吃的,那是把黄米面煮熟了,里面包黑糖,再在绿豆粉里滚一滚,很香;找不到小丫头子了,宋妈就骑着驴走了。

最后一章,题目让觉得有些伤感:“爸爸的花儿落了。”没错,英子的爸爸去世了,爸爸的石榴掉了,花儿也落了。

《城南旧事》一本很好的书,悲悲喜喜,快快乐乐,都在这本书里展现了,从喜到悲,这本书让我们体验到了生活中的悲欢离合,是一本你看完了放不下、还要看一遍的书。

篇14:读《半夜狗叫》随感

《半夜狗叫》是一篇反腐倡廉讽刺性的小小说。讲述了山里后生余石头官至一县公安局长,人到中年,大权在握,却没能抵御住欲望的诱惑,贪婪受贿,最后被绳之以法,就连卧病在床的老父亲也不能侍奉左右……可悲,可叹!

关于反腐的文章也看过一些,但以狗的敏锐角度来书写着实新颖独特,山村的夜本万籁俱寂,此起彼伏的狗吠破坏了这一片宁静,这也是警示,也是“出事”的前兆。开篇就让人眼前一亮,揪起了读者的心,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继续阅读下去,究竟怎么了。

余石头,大山里走出去的憨厚的山里娃,通过自己的努力当上了公安局长,经历了怎么样的艰辛历程且不为外人所道,单单说山里娃当了局长,且是个保家卫民的公安局长,头顶国徽,肩扛人民重望,护佑一方平安,多么神圣的职责,多么崇高的职业,这样的一个人却因为贪腐最后进了监狱。这一切反差谁之过?社会环境的影响?还是个人本性的贪婪?巨大的落差,戏剧性的结局。文章很短,却意味深长。朴实憨厚的山里后生,手握权力的时候也迷失了自己,在欲望和责任的较量中该何去何从?这是一种人性的思考,良知与欲望的较量。

作者本人也是从大山里走出来的汉子,能以独特的视角,敏锐的洞察揭露出社会存在的阴暗一面,另一方面表述出了他坦荡磊落的胸怀,呼吁社会的人性良知本性。故事没有过多的言语,单单从此起彼伏不同寻常的狗吠声中描述完了一个局长落马的故事,作者将一个一个悬念留给了读者,将更多的空间留给读者思考,教育我们该怎么面对生活,直面人生。

总而言之,该小说题材很有意思,把人们对贪腐的愤怒通过极具灵性的狗表现出来,并通过叫声进行宣泄,表达出一种强烈愿望,就是反腐!于石头事业如日中天,却马失前蹄而自毁前程,也警示所有人:守法是福!

作者:周洁

公众号:三贤文苑

篇15:《小学教学内容的选择与重构研究》课题工作计划

《小学教学内容的选择与重构研究》课题工作计划

一、研究的目标:

1、通过研究,形成一系列可供借鉴的关于小学教材教学内容的选择和重构的课例。

2、通过研究,探寻一些小学教材教学内容的选择与重构教学内容的策略。

3、利用每周全校数学教师集中教研活动时间,观看”小学教学内容选择与重构“优质录相课。通过研究,提升教师深入解读教材的能力,评课赏课的能力,转化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促进学生的发展。发挥课题组成员在感性、理性上、教学上先行一步的优势,学科带头人起辐射作用,积极带头进行评课,帮助广大教师转变教学观念,积极探索,尽快适应时代新的`素质教育模式。

4、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细心学习兄弟单位的教育教学先进经验,弥补自己的不足。去外地听课学习的课题组成员要作好上传下达的工作,把听到、看到的当前最新教改动态信息,同时结合自己的体会认识进行广泛宣传,请专家讲座,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一步加大课堂数学改革的力度。

5、开展各年段集体备课活动,课题组成员在年段、教学上起示范、带头作用。

二、研究途径:

1.广泛收集资料,利用各种参观访问等机会进行分析研究,撰写资料总述,提出课题研究的理论假设。

2.走进课堂,广泛听课,搜集教学案例;分析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找出改正措施;征求教师意见,搞好落实衔接。

3.理论学习与培训。遵循认知规律,把握学生特征。开阔视野,转变观念,汲取先进理念。

4.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仔细的研究,包括学科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

三、主要做法:

(一)紧紧围绕这个项目(主题)深入开展活动,大胆尝试,潜心探究,积极开拓,做实、做深、做新、做响这个项目(主题)。

1.加强理论学习,了解相关理论,提高理论素养。

2.结合学习,弄清概念,明确研究方向。对于研究的教学内容选择与重构两个核心概念,大家要在学习、反思、交流给予较为妥帖的界定。

3.查阅资料,明晰任务,寻求理论支撑。我们的研究必须从理论上寻求支撑,在进行大量的阅读与资料查询后正确选择理论与方法作为我们研究的理论支撑和我们进行后续研究的依据、原则与方法。

(二)注意五个结合——体现工作、学习、培训、研究一体化学习培训与课题研究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自主学习与专家引领相结合;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

自我反思与不断提升相结合。

(三)加强常规活动,建立健全组织机构,扩大工作室影响

1.分小组选择一个研究点,同伴互助,各个击破,分享交流。

2.坚持每学期一次语数的课题沙龙活动,从典型案例入手。

3.参与式研讨:围绕主题,现场研讨,轮流主持,大家归纳、聚焦、提炼和扩展、延伸、迁移。

4.在常态课中解决小学教学内容选择与重构策略研究,坚持每学期开展一次语数的课堂教学展示活动:将成员达成一致认识的问题在现场活动中进行实践,相互观摩,学习评价。强调六个课堂实践环节:确定研讨主题成员研讨学习教学设计研讨教学实践和观察―总结反思教学再设计。

四、具体工作安排:

1、成立课题研究小组与管理小组。

2、设计制定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3、课题组成员分工,明确职责。

4、举行课题研究开题论证会。

5、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商讨、布置下一阶段课题研究实施工作。

6、查阅、学习、整理有关小学教学内容改革研究的文献资料,组织课题实施材料。

7、课题组在本校举行语文、数学专题研讨暨教学观摩展示活动。

8、课题组在本校举行课题沙龙活动。

9、课题组在本校举行语、数学科研究集体备课活动。

10、课题组阶段经验交流会。

11、课题研究阶段小结、材料整理归档。

篇16:前沿的思考--读《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有感

前沿的思考--读《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有感

明楼中学 狄文玲

笛卡儿有句名言:我思故我在。我国的古代先贤也有类似的训诫:一日三省吾身。思考可说是对于人的存在价值的另一种表述。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从踏上讲台的那天开始,我们的前辈就慎重地告诫,先要想办法融入教学这个“流”当中,进而漫漫体会,漫漫摸索,从真正意义上认识语文教学,热爱语文教学。然而,面对频繁的教改、课改思潮,繁重的教学任务,及社会各界长篇累牍的倒戈之音。不知什么时候起,我们渐渐忘记了对于语文教学本原的思考,我们的担忧、困惑,让我们的思维更多的关注于对教材编撰者意图的揣摩,对中考试题型得分的猜度,对各种机会的“赛课”中教材内容、教学样式的“炮制”,还有很重要的--对于论坛上种种批判、诟病之声,惴惴不安的“撇清”。

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语句对比分析的题目中,我们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凡是学生被问及:文中的词语和括号内的词语能否替换,哪个表达效果更好?所有的学生在第一时间就能做出判断--文中的词语用的好。至于为什么好,程度不同的学生在思考之后各自会有大同小异的理解和阐发,但判断的隐性前提无疑是一致的,那就是--奉教科书为绝对真理。那么,转而来关注我们的教师,我们又何尝不是囿于这种惯性思维之中呢?想当然的认为:教材选文是文质兼美无可挑剔的;课后练习一定是教学中的重难点;教参当然是一切教学活动唯一的圭臬。对于语文教学“误尽苍生”这种矫枉过正的批评,不用苟同,也无需在意,然而对于一个教师,尤其是在一线执教的语文教师,长期的沉湎于这样一种惯性思维之中,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好好反思,认真思考呢?

早在大学的《语文教学论》课程中就有幸得到王荣生老师的教导,当时先生还是华师大的在读博士。他的授课总是与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结合在一起,思路广阔,建构严谨,学术意味浓郁,让人耳目一新的,颇受启迪,对于语文教学理论最初的兴趣就是那个时候萌生的。工作后混沌、彷徨时捧读先生的博士论文《语文课程论基础》,四种文选类型的界定、阅读教学的探讨分析,如有回到大学课堂聆听先生教诲时那种豁然开朗之感。假期,当我合上《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的最后一页,除却以往的收获,更有一种启发。因思想的闪光、文字总能力透纸背,让人再一次意识到思考的重要,尤其是对本源地追溯。然而,对于最前沿的思考又引起了多少阅读者的思考,有多少一线的教师真正在关注着它,它们又何时能落实到我们的教学理念当中,成为指导语文教学的一个的“抓手”?所有去留的最关键的因素就在与语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之所以有这点体会,主要是基于阅读过程当中以下几点的启示:

一、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创生需要教师具有高度的专业化素养。语文教学目标可以归纳为“人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的培养,但对于怎样通过教学内容达成这种目标,也就是具体“教什么”,大纲没有具体的交代。正因为如此,面对同一教材里的同一篇课文,不同的教师就会有不同的教学,甚至不夸张地说,多少个老师很可能就有多少个不同的教案。比如2004年杭州市江干区一次语文教研活动的六堂研讨课就是个例子。同样是鲁迅的《风筝》,六堂课的教学却都截然不同,其主要内容分别是:①言说每个人的“风筝故事”;②体验鲁迅的“民族魂”;③理解“风筝”的象征意义;④把《风筝》看成是训练“阅读技能”的文本存在;⑤运用解读知识“点评”阅读《风筝》;⑥体验通过写作--《风筝》与《我的兄弟》。正可谓各显所长,另人目不暇接。有这样的结果,一方面感叹我们的语文教师都有深厚的专业功底,能深入文本对其做另类的个性解读,功夫不浅!另一方面对于同一篇课文如此之多的解读,如此不同的教学内容,当然还有如此不同的教学方式,还会有一种无所适从之感。以往我们对于一堂课的优劣更多的从授课形式,教学效果,课堂组织,师生互动情况等方面来做以评价。但究竟为什么,面对同样的教材内容不同的教师之间却有着这样巨大的差距,孰好孰劣?

设想,对于以上教师出色的授课,我们只是在教学方式、方法上表面地模仿。换句话说只是明白“怎么教”,忙活了半天却还是不清楚“教什么”,不能在本根的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创生这个环节上加以把握,寻根溯源,那么要想单纯地模仿个性形式上的热闹,其结果的失败是不言而喻的。这也正是面对许多名师的授课,我们却很难习得一样,因为我们过多的关注了其个性表现的部分,而对其隐性的部分没有能拨云见日。在《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以下简称《内容》)一书中,王荣生先生指出,语文教学形态,“教”的部分“包括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去选择教学内容,选用适当的教学组织方式和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它既包括对既定课程内容的执行,也包括在课堂实施中对既定课程内容的改造,还包括教师乃至学生在教学中所产生的课程内容;既包括教师在教学中对现成教材的沿用,也包括教师对既定教材内容的‘重构’--改编乃至增删、更换等,还包括其他途径的种种材料的呈现。”语文教材只是为我们提供了选择教学内容的可能,但其本身只能是教材内容而不是教学内容。面对相同的教材,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和创生,既然这种“选择和创生”必然存在,合理存在,那么如何做出符合理据的“选择和创生”,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教师是否具有过硬的语文专业素养。

不仅如此,笔者认为成功的语文教学内容于教学落实至少还存在以下三个层面的关系:从语文教材到--教学内容生成为第一层面(也就是从单纯的教教材到--用教材、教什么);选择、生成的教学内容的合理性为第二层面(也就是不同个体选择、创生的教学内容必然的存在高下、优劣的差异);教学内容能否真正落实此为第三层面(也就是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既“怎样教”的能力)。显而易见这三个层面,无论哪个出了故障,就全盘皆输,这就再一次让我们看到作为教师的专业素养在教学中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随着时代的发展,课改的推进,知识的除旧纳新迫切需要加强教师专业化素质的`建设。《内容》一书中分别对“学校语文知识”的流动状和产生性加以分析:一方面,语文课程目标的频繁变动,比如由“听说训练”改为“口语交际”,势必引发“学校语文知识的除旧纳新”。其他相关领域的发展,不断创生除新的知识,这些或多或少的需要介入语文课程内容当中来,比如话语分析、语篇特征分析、语篇内在连贯性的研究和语篇比较研究等;另一方面,语文学科的“半自然性”的特点,每个人对语文知识都可以提出自己的见解。比如对某一“定篇”,“语文教材编纂者、语文教师乃至学生,搜可能也可以生发自己的阐释;权威的阐释也会因时代、因人而有所不同。”这使语文知识,或者更大一点的语文教学内容带上了更多的“生产”的色彩。

一面是语文学科半自然性的特点,一面是各个知识领域的冲击,如何在把握根本的东西之后,自由应对?如何放下思维固有定式,以开放的心态去吸取对于语文教内容大有裨益的新知识、新成果?如何本着一定的教育教学水平和对语文教学的思考,参与到课程研制中取,使“教什么”,“怎么教”慢慢明晰起来?一言以蔽之,语文教师的专业化进程刻不容缓!

前沿智者的声音让人有振聋发聩之感,诚然他们提出的问题并不一定都得到了解决。比如《内容》一书中,对于教学实际中究竟怎样选择和创生内容并没有一二三四条可以操作的准绳。同样前面提到的《语文课程论基础》中对于四种文选的界定,也没有的非此即彼的论断。但他们的可贵就在于思考之后对于本质理念的质疑,向传统墨守成规的挑战。他们或许并没有给出一条现成的路来让你我走,但他们的思考却为不久后这一条条路成为可能,打开了一扇神奇的门。然而,只有在把前沿的思考转化为更多人的关注,转化为我们第一线每个从事语文教学同仁的思考,这样的思考才真正有分量,才真正能使变革深入到我们教学的内部,才真正能找到最终的出路。

曾闻学界的前辈说,一堂好课并非一定上的完整无缺,留点遗憾,就留下更可值得去思考和改进的东西。那么一部学术著作的力量在启迪我们思维的同时,照亮另一片思考的天地,不也正是阅读的快慰和价值所在吗?

参考文献资料:

⑴王荣生.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 6

⑵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第一版)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⑶2005年浙江省初中教师主题培训学习指南�D�D语文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的课堂呈现.浙江省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2005.7

相关专题 随感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