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财务分析报告

nuyoah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nuyoah”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商业银行财务分析报告(共20篇),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

篇1:商业银行财务分析报告

本报告所提全国性商业银行包括:由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五家银行组成的大型商业银行(以下分别简称为工行、农行、中行、建行和交行,统称简称为“大型银行”),以及由招商银行(600036,)、中信银行(60,)、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兴业银行(601166,)、华夏银行(600015,)、广发银行、平安银行(000001,)、恒丰银行、浙商银行、渤海银行等十二家银行组成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以下分别简称为招商、中信、浦发、民生、光大、兴业、华夏、广发、平安(平安银行最新和的统计数据都将较20本报告中的深发展银行的数据有所调整)、恒丰、浙商、渤海,统称简称为“股份制银行”)。

全国性商业银行是我国银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月31日,全国性商业银行的资产合计占到银行业总资产的62.54%,负债合计占到银行业总负债的62.67%,分别较年下降了1.03和1.02个百分点;税后利润合计占到银行业总税后利润的66.63%,较2011年下降了2.5个百分点;从业人员占到银行业全部从业人员的58.94%,较2011年降低了0.6个百分点。

图1、图2和图3分别按总资产、总负债和税后利润列示了至2012年银行业市场份额的年际变化情况。总体而言,五家大型银行的市场份额呈持续下降趋势,而股份制银行的市场份额呈上升趋势。2012年,大型银行的总资产、总负债和税后利润的市场份额与2011年相比较,分别下降了2.4、2.5和7.5个百分点;与20相比较,分别累计下降了11.16、11.09和16.04个百分点。股份制银行与2011年相比,分别增加了1.40、0.88和-0.86个百分点;与年相比较,分别累计增加了5.68、5.08和3.75个百分点。

2012年,受欧债危机持续冲击、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世界各国仍在采取措施应对,充满较多的不确定因素。国内方面,GDP增速在2012年第三季度降至国际金融危机以后的最低值,再加上房地产调控等结构调整政策的叠加影响,国内经济增速和通胀水平双双回落。中国人民银行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共1个百分点,流动性趋于宽松。并且,央行通过调整存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加快利率市场化步伐。其中一年期定期存款基准利率水平累计下调50个基点。由于银行业部分业务的利率敏感特征,存贷款基准利率下调对银行业的净利息收入整体上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此外,由于金融脱媒不断深化,外汇占款推动货币投放的模式日渐弱化,流动性的压力有增无减。

以全国性商业银行为代表的中国银行业在金融机构深化体制机制的一系列改革影响下,资产规模保持稳步增长,资本实力有所提升,抵御风险能力有所上升,经营业绩增速平稳。加快经济经营发展模式、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银行业体系健全,银行业整体服务质量、经营水平和竞争能力持续提升。

大型银行公司治理水平不断提升,稳步推进综合经营试点和走出去,不断提升综合金融服务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五大行平均持有除银行以外超过4种的其他金融牌照;股份制银行继续深化战略调整和发展方式,创新的动力和能力明显提升,差异化、特色化服务能力和企业品牌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同时股权结构也不断优化,资本管理能力进一步提升。

截至2012年底,全国性商业银行资产总额86.49万亿元,比2011年增长15.63%;负债总额81.11亿元,比2011年增长15.43%。资本充足率全部达标,资产质量大幅改善,盈利能力、抗风险能力、流动性管理水平均有较大提升。

以下分资本状况、资产质量、盈利能力和流动性水平四个方面对全国性商业银行财务状况予以分析。各项财务数据除另有注明外,均取自监管部门及各银行的定期报告、新闻稿件等公开披露的信息。

资本状况

央行自2012年中开始放松调控力度,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基准利率,流动性整体趋于宽松,货币政策稳健(如表1所示)。降准表明货币政策进一步放松,是央行应对宏观经济指标放缓超预期后的主动措施,通过进一步增加流动性来改善企业融资环境、降低融资成本,有利于改善市场预期、增强银行的放贷能力。但在2012年5月28日最后一次调整后,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依然保持20.5%的相对高位,银行体系流动性依然整体偏紧,信贷投放和吸收存款压力也仍然较高。

2012年6月,中国银监会发布《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新办法”),并于1月1日起实施。进一步细化了资本充足指标定义,提高了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应分别不低于8.5%、9.5%和11.5%。“新办法”规定,中国商业银行应在底前达到资本充足率监管新要求,并鼓励有条件的商业银行提前达标。

管理办法分别对监管资本要求、资本充足率计算、资本定义、信用风险加权资产计量、市场风险加权资产计量、操作风险加权资产计量、商业银行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资本充足率监督检查和信息披露等进行了规范。同时,管理办法设置了资本充足率过渡期内的分年度达标目标。为应对严峻挑战,多家商业银行为新资本管理办法的实施而积极应对,加快推动资本工具创新,不断拓宽银行资本补充渠道,建立健全资本管理长效机制。

纵观各行年报,各家银行应对“新办法”、新监管、新要求的举措可大致归类为:进行资本储备,完善制度建设,关注资本充足及资本回报的平衡关系,改造和升级信息系统,建立建全、优化细化计量模型。

按照银监会的计划,201月1日起,新办法正式实施,该管理办法根据国际统一规则,对银行资本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按照新办法规定,商业银行从年起发行的次级债,必须满足“含有减记或转股的条款”等11项标准,否则将被视为不合格资本工具,无法被计入监管资本,从而难以起到提高资本充足率的作用。监管层仍给商业银行提供了缓冲,即2012年底前发行的次级债,即便不含有减记或转股条款,仍可以计入监管资本;但必须从2013年1月1日起按年递减10%,直到底彻底退出。因此,随着资本监管要求的提升,赶在新办法正式实施前,各家银行在2012年末再现密集发行次级债的状况。

截至2012年末,全国性商业银行已经发行9只次级债,其中农行与建行各发了400亿元,工行和中行分别发了200亿元和230亿元,占了全国性商业银行债券发行量的60%以上。目前银行约8000多亿元的存量次级债,将面临被逐年扣除的局面。可以预见,未来银行将存在较大的资本补充压力,亟需通过多种方式拓宽资本来源渠道。

2012年,有不少银行推出了股权融资的方案,但是囿于市场原因,真正在年内完成再融资的只有交通银行和中国民生银行(600016,),分别融资566亿元和16.51亿元(如表2所示)。

图4列示了~2012年我国银行业资本充足率达标情况。图中可见,近年来我国银行业的资本实力和资本充足水平显著提升。在欧债危机影响、信贷投放大幅增加以及巴塞尔协议第三版正式实施和中国银监会发布新的资本监管规则下,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保持了较好的水平。2012年末,我国银行业整体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为13.25%,同比上升0.54个百分点,比提高16.22个百分点;加权平均核心资本充足率为10.62%,比年初上升0.38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达标商业银行从20的8家增加到2011年底的全部509家,达标银行的资产占商业银行总资产的比重从0.6%上升到100%。商业银行杠杆率在全球标准中处于安全区间。2012年,五大行中除交行外的4家银行首次披露杠杆率,平均水平为5.11%,高于银监会规定的4%的最低监管要求,其中建行最高为5.41%,农行相对最低为4.74%。

图5列示了截至2012年底全国性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情况。图中可见,历经近两年密集巨量再融资后,全部17家全国性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均超过10.5%以上,若对照拟施行的监管新规(系统重要性银行和非重要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不低于11.5%和10.5%),也全部达标。

5家大型银行是公认的系统重要性银行,其资本充足率普遍高于股份制银行,且均较有所提高。其中,建行、交行和工行在发行次级债或非公开定向后,资本充足率达到14.32%、14.07%和13.66%,分别较2011年提高了0.64、1.63和0.49个百分点,是全国性商业银行中最高的三家。中行和农行相对较低,都显著超过监管要求。另外,中行通过发行次级债230亿元,资本充足率较2011年上涨0.66个百分点至13.63%;农行资本充足率发行400亿元次级债,较2011年提高0.67个百分点至12.61%,均明显超过了新监管办法的最低要求。

12家股份制银行资本充足率全部达标,且均达到监管新规中系统非重要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标准(10.5%),但整体水平低于大型银行。中信银行通过发行200亿元次级债,资本充足率达到13.44%,位列股份制银行之首。浙商由于2011年资本补充较多,依然以12.51%排在第二。浦发年内发行120亿元次级债、招商则分别发行金融债200亿元和次级债117亿元,其资本充足率分别达到12.45%和12.14%,也在股份制银行中名列前茅。华夏和光大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0.85%和10.99%,相对最低,且已迫近监管新规的红线。同2011年相比,通过股权融资补充资本金的民生并未提高资本充足率,反而下降了0.11个百分点;另外浙商和华夏下降幅度较大,降幅分别达1.43和0.83个百分点。为达到监管要求,满足业务发展需要,股份制银行纷纷抓紧进行再融资行动。2012年启动但尚未完成的融资行动主要有兴业240亿元的定向增发和浙商的非公开定向增资30.9亿元。

图6列示了2012年底全国性商业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的情况。2012年,全部17家全国性商业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均高于7%的及格线。比照新资本协议中要求系统重要性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不低于9.5%的规定,5家大型银行中都已经及时补充核心资本,超过最低标准。建行以11.32%排在第一,比2011年提升0.35个百分点。农行相对最低,为9.67%,但也比2011年提升了0.17个百分点。大型银行均都较2011年有所提高,尤其是交行提升幅度最大,接近2个百分点,达到11.24%。其主要原因是交行通过A+H非公开发行向财政部、汇丰银行、社保基金等境内外合格投资者定向增发约124亿股,募集566亿元人民币扣除发行费用后将全部用于补充资本金,交行此次采用的内地和香港A+H股定向增发模式实属内资商业银行首创,开创了我国商业银行股权融资模式之先河。

股份制银行中有6家核心资本充足率较2011年下降,反映了股份制商业银行核心资本消耗较快的客观现实。浙商的核心资本充足率拥有雄厚的历史基础,尽管较2011年下降了1.03个百分点至13%,仍排名第一;中信由于2011年进行股权融资,2012年核心资本充足率虽略微下降了0.02个百分点,仍然以9.89%排名第二;相对而言,民生(8.13%)、光大(8.00%)虽然比2011年有所提升,但排名依然延续2011年垫底的情况,有待通过推进新的股权融资计划补充核心资本。对照资本监管新规中非系统重要性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不低于8.5%的规定,除民生和光大外,华夏(8.18%),广发(8.37%)、招商(8.49%)均在8.5%及格线下,实现达标仍需要推进股权融资计划。

同2011年相比,12家股份制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有一半提高,一半下降。其中兴业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提升1.09个百分点,幅度最明显;在下降的银行中,平安和浙商分别下降超过1个百分点,资本消耗相对较快。

资产质量

2012年,资产质量出现下滑迹象,持续多年的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双降”拐点显现。虽不良贷款率较以前年度进一步下降,但次级类和可疑类贷款比例均出现了一定的反弹,不良贷款绝对额也出现上升趋势。

截至2012年底,我国商业银行按贷款五级分类的不良贷款余额4928.5亿元,比年初增加647亿元;不良贷款率1%,比年初下降0.01个百分点。全国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比率比2003年减少1.7万亿元和下降16.91个百分点,比2005年底减少8305亿元和下降8.01个百分点,比底减少493亿元和下降0.61个百分点。商业银行资产结构与资产质量的改善趋缓,风险抵补能力面临更大压力。

以下从不良贷款、风险抵补能力和贷款集中度三个角度分析全国性商业银行2012年资产质量情况。

2012年全国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情况

总体情况

2012年,全国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3892亿元,较2011年上升252亿元,增幅6.93%。其中,次级类不良贷款余额为1597.2亿元,在2011年反弹5.47%的基础上继续上升了8个百分点,可疑类余额分别为1736.4亿元,也出现了在2011年大幅下降13.99%的基础上回升了10个百分点,仅损失类不良贷款余额分别为558.6亿元,较2011年下降了4%,且降幅比2011年增加了3.24个百分点。

图7列示了2003~2012年全国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的变化情况。图中可见,2003~2012年间,除较2011年有小幅增加外,2012年成为20以来首次不良贷款余额增长的年份,但整体上看,全国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仍呈现整体下降的趋势,由2003年的21045亿元下降至2012年的3892亿元,降幅达81.5%。

图8列示了全国性商业银行2003~2012年不良贷款率的变化情况。图中可见,2012年全国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0.89%,较2011年略微下降0.07个百分点,虽然降幅较2011年更加趋缓,但仍整体上延续了自2003年以来全国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下降趋势;其中次级类0.43%,可疑类0.47%,损失类0.15%,改变了自2003年以来一直向下的变动趋势。除损失类与2011年持平,次级类和可疑类比例均出现了小幅回升,上升幅度分别为0.04个百分点和0.05个百分点。

尽管不良贷款数据总体表现良好,但在货币政策偏紧以及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包括工行和中行在内的全国性商业银行逾期和关注类贷款均出现一定幅度的上升。17家全国性商业银行中,2012年关注类贷款出现增长的达到14家,余额增长693亿元;其中,2012年末,中行关注类贷款余额2073.14亿元,同比增加151.27亿元,是余额增长最多的银行。

逾期减值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银行的信贷资产风险分类谨慎程度。2012年末,五大行普遍呈现逾期贷款余额远大于不良贷款余额的态势,逾期减值比均已超过100%,且五大行的逾期贷款增幅普遍高于不良贷款增幅,不良贷款反弹压力不容小觑。受贷款结构差异的影响,其他银行的逾期贷款反弹幅度普遍大于五大行,根据年报显示,其他银行逾期贷款余额均较2011年大幅上升,风险暴露程度远超五大行。

不良贷款情况

图9、图10分别列示了大型银行和股份制银行2012年不良贷款率与不良贷款余额。

2012年,大型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在0.85%~1.33%之间,除交行外均在2011年基础上继续下降。其中,工行和交行最低,分别为0.85%和0.92%;农行依旧最高,为1.33%。农行不良贷款余额为858.48亿元,绝对值最高;交行最低,为269.95亿元。

股份制银行的资产状况从绝对值上看普遍好于大型银行。但不良贷款率方面参差不齐,且与大型银行的优势正在缩小,从最低的渤海(0.14%)到最高的广发(1.48%),但多数集中与0.43%~0.95%之间。不良贷款余额方面,中信、招商和民生相对较高,分别为122.55亿元、116.94亿元和105.23亿元;渤海、浙商和恒丰三家规模较小的银行,其不良贷款余额也最少,除此之外,兴业(52.86亿元)和华夏(63.39亿元)的不良贷款余额相对较低。

图11列示了全国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与2011年的对比情况。同2011年相比,除四家大型银行和两家股份制银行下降或持平以外,其余全国性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均改变了多年来持续下降的态势。大型银行中,农行从2011年的1.55%下降0.22个百分点至1.33%,降幅居全国性商业银行之首;建行下降0.1个百分点,排名次之。但交行上升了0.06个百分点。10家股份制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出现微升,仅华夏下降0.04个百分点,渤海持平,而平安和浙商的升幅最大,分别为0.42个百分点和0.22个百分点。

图12列示了大型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与2011年的对比情况。大型银行中,仅农行维持下降趋势。同2011年相比,农行的不良贷款余额下降15亿元至859亿元,降幅为1.73%。然而,另外四家大型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均较2011年有所增加,其中交行增长50.09亿元,增幅为22.78%,建行、中行和工行分别增长37.03亿元、21.74亿元和15.64亿元,增幅分别为5.22个百分点、3.44个百分点和2.14个百分点。

图13列示了股份制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与2011年的对比情况。12家股份制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全部上升。恒丰、浙商和渤海分别增加2.93亿元、4.85亿元和0.45亿元,增幅34.35%、134.72%和28.85%,增幅虽高,但绝对额不大。其余股份制银行中,增幅最大的前三位分别是平安、浦发和中信,增幅分别为108.38%,53.42%和43.48%,其各自不良贷款余额分别上升35.71亿元、31.13亿元和37.14亿元,也是余额上升最多的前三位。

2012年全国性商业银行中除农行外,均出现不良贷款余额上升的状况,且绝对额上升较大,从此结束多年来不良贷款余额、不良贷款率持续“双降”的局面,其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宏观经济增速放缓为银行业带来资产质量下行的压力,预计未来几年仍将有所上升。

2012年全国性商业银行风险抵补能力

自2012年起,银监会按照2011年发布的《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管理办法》,对商业银行的贷款拨备率和拨备覆盖率进行综合考核,其中前者以2.5%为基本标准,后者以150%为基本标准,两者中的较高者为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的`监管标准。这标志着中国银行业动态拨备制度已开始正式实施。本报告以这两个指标分析全国性商业银行的风险抵补能力。

拨备覆盖率

拨备覆盖率是贷款损失准备(现一般按贷款减值准备)对不良贷款的比率,是基于不良贷款而计提贷款损失准备、再进行相应计算的一项指标,其性质是衡量信贷风险抵补的程度。拨备覆盖率多寡有度,以能适应各行风险程度并符合监管要求为宜,不能过低导致拨备金不足,利润虚增;也不能过高导致拨备金多余,利润虚降。

近十年来,全国性商业银行的风险抵补能力不断提高,损失拨备缺口从底的1.34万亿元下降到年的零拨备缺口;拨备覆盖率从20底的6.7%持续提高到2012年底达到303.09%。同比提高了25个百分点。

2012年,受监管要求不断提高的双重影响,大型银行风险抵补能力进一步提高。大型银行拨备覆盖率达到298.92%,同比提高37.52个百分点;股份制银行拨备覆盖率达到319.39%,同比下降了30.9个百分点。

图14列示了2012年全国性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及其与2011年的对比情况。图中可见,2012年全国性商业银行的拨备覆盖率均在170%以上,超过150%的及格线,而大型银行的拨备覆盖率整体上低于股份制银行。其中,农行上升最快,其拨备覆盖率以326.14%排在大型银行中的第一,渤海银行拨备覆盖率为1304.48%继续排名股份制银行中第一;交行为250.68%,是大型银行中最低的一家。大型银行的拨备覆盖率均在250%~326%之间。股份制银行的拨备覆盖率除渤海和浙商因基数原因较高外,多集中在300%~400%之间,行际差异较大。其中,兴业(500%)、浦发(400%)相对较高,广发和平安拨备覆盖率相对最低,由于较2011年降幅较大,分别为170%和182%。

同2011年相比,一家大型银行和7家股份制银行都较2011年下降。其中浙商和平安下降幅度最显著,分别下降了283个百分点和143个百分点,浦发也下降近100个百分点,广发、光大、招商和民生也各自下降了61、53、48和42个百分点;而交行则略微下降了5个百分点。大型银行除交行外,整体较2011年有提高,尤其是农行提高了63个百分点。股份制银行中兴业、渤海和恒丰最显著,分别提升了81、77和45个百分点。

贷款拨备率

贷款拨备率是贷款减值准备对贷款总额的比率。2011年4月,银监会对银行业贷款拨备率提出了2.5%以上的要求,新标准自2012年1月1日开始,银行必须实施银监会提出贷款拨备率达到2.5%以上的要求。系统重要性银行应于2013年底前达标;对非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部门将设定差异化的过渡期安排,并鼓励提前达标;盈利能力较强、贷款损失准备补提较少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在底前达标;个别盈利能力较低、贷款损失准备补提较多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在20底前达标。

图15列示了2012年全国性商业银行贷款拨备率及其与2011年的对比情况。2012年,全国性商业银行总的贷款拨备率为2.70%,较2011年提高0.19个百分点,达到2.5%的监管标准。具体来看,大型银行的贷款拨备率整体上好于股份制银行。全部五家大型银行中,除交行贷款拨备比为2.30%低于监管标准外,其余四家均提前达标,其中农行最高,为4.35%,在全国性商业银行中排名第一。

股份制银行的贷款拨备率在1.7%~2.8%之间,仅有华夏和广发银行两家在2.5%以上,分别为2.82%和2.52%。尽管如此,各行提高贷款拨备比以满足监管要求的努力仍清晰可见,2012年除广发和招商的贷款拨备比略降之外,其它全国性商业银行均较2011年水平持平或提高,其中中信、兴业和农行增幅相对较大,分别提高0.68、0.54和0.27个百分点。另外,平安、渤海、恒丰和浙商仍低于2%,其中平安以1.74%排名垫底,且增幅仅0.04个百分点,离达标的路程还有一段距离。根据监管新规,全国性商业银行尤其是股份制银行的风险抵补能力面临新的考验。

贷款集中度情况

贷款集中度是考察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的重要指标,在宏观经济形势严峻的大环境下,贷款集中度问题尤其值得关注。监管标准要求最大单一客户贷款不得超过银行净资产的10%,前十大客户贷款总额不得超过净资产的50%。2012年底各全国性商业银行的这两项指标均符合监管要求。

图16和图17分别列示了对比全国性商业银行2011年及2012年单一最大客户贷款比例及最大十家客户贷款比例情况。

在单一最大客户贷款比例方面,全国性商业银行2012年大部分比2011年有所下降。大型银行中,交行、中行最低,分别为1.71%和2.60%;最高的工行也不过4%。股份制银行中,浦发最低,为2.17%,华夏银行最高,达到6.23%。同2011年比较,共有6家全国性商业银行的单一最大客户贷款比例有所提升,其中华夏和恒丰分别提高1.54个百分点和1.16个百分点,增幅最大。在11家该指标下降的银行中,光大和平安下降幅度较大,分别为下降了1.19和0.89个百分点;此外,中行和交行均下降0.05个百分点,单一最大客户贷款比例进一步下降。

在最大十家客户贷款比例方面,除华夏和渤海上升外,其余全国性商业银行较2011年均有所下降。主要出于规模原因,大型银行前十大客户的贷款比例均在17%以下,整体上低于股份制银行;其中,交行是大型银行中最低的,为14.22%。股份制银行的这一指标在2011年整体上下降较多,其中浦发、招商最低,分别为13.97%和14.24%,浦发已经超过大型银行达到了全国性商业银行最低的比例,招商也仅次于交行,并优于其他大型银行;渤海这一指标在连续两年大幅下降后再次回升,依然还是最高,为47.04%,继续逼近监管红线。同2011年比较,光大前十大客户贷款比例大幅下降7.61个百分点,降幅最大;大型银行中的交行下降3.27个百分点,股份制银行中的平安和广发分别下降6.46和4.51个百分点,降幅也较大。

盈利能力

2012年,面对经济增速下降、利率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融资脱媒日益明显、同业竞争加剧等外部环境变化所带来的诸多挑战,银行业的利润增速整体回落。

2012年,全国性商业银行实现税后利润10072.1亿元,同比增长16.42%。图18列示了2012年全国性商业银行的收入结构。图中可见,净利息收入占到营业收入的79.87%,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占到营业收入的17.89%,利差收入仍是全国性商业银行最主要的利润来源。

以下先从净利润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和总资产收益率三个角度评价2012年全国性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整体水平,然后再分别从影响银行利润的三个主要部分——净利息收入、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和支出管理水平——出发,具体评述全国性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

总体情况

净利润增长率

图19列示了2012年各全国性商业银行净利润的增长情况。2012年,各行净利润平均增幅为28.32%。工行、建行、中行、农行和交行五家大型银行共实现净利润7791.39亿元,同比增长14.51%,其中工行以2386.91亿元位居第一,同比增幅14.50%;建行以1914.22亿元位列第二,同比增加13.30%。股份制银行共实现净利润2566.18亿元,同比增长了28%,其中招商获得452.73亿元,继2011年后继续保持领跑位置,而民生以383.08亿元的净利润,紧随其后。

从净利润增长率看,大型银行中农行最大,为19%,其余均在12%~15%之间,保持了持续稳定的增长态势。股份制银行中,渤海、恒丰和浙商因净利润基数较小,净利润增长率相对较大;其中,渤海净利润增长率87.12%,在全国性商业银行中最大。其他股份制银行净利润增长步调相对一致,大多集中在30%~40%之间,其中华夏、兴业和民生增速排在前三位,分别为39%、36%和34%。比较而言,中信和广发净利润增长率分别为16%和17%,是股份制银行中最低者。

全国性商业银行盈利能力持续增强,但增长速度比20均呈现下降趋势,这与宏观经济形势作用于经营模式总体上呈现同质化的银行业有关系;而各行净利润增长率的大小不一,则是不同的资产规模和业务结构在相同的市场环境下的正常反映。

净资产收益率和总资产收益率

净资产收益率(ROE)和总资产收益率(ROA)很好地反映了各行的盈利能力和水平。通常,决定这两个指标的因素包括净利润与资产平均余额。此外,信贷资产质量、中间业务收入、利息及经营支出水平,以及税收等因素对其也有一定的影响。根据中国银监会《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的要求,净资产收益率不应低于11%,总资产收益率不应低于0.6%。

图20列示了对比全国性商业银行2011年和20净资产收益率。图中可见,全国性商业银行的净资产收益率均明显超过11%的达标线。平均净资产收益率相对处在最低水平,为15.81%。兴业、恒丰和民生的净资产收益率排在前三位,分别为26.65%、25.33%和25.24%。而大型银行中,工行也保持在23%以上。

同2011年相比,共有6家银行净资产收益率下降,11家上升。渤海和浙商的净资产收益率分别提高5.27和4.77个百分点,增幅最为可观。平安和中信分别下降4.5和4.4个百分点,降幅最大,这主要是在报告期内,与平安对深发展的收购和中信银行发行次级债有关,从而对净资产收益率的摊薄效应在2012年体现所致。

图21列示了对比全国性商业银行2011年和2012年总资产收益率。图中可见,17家全国性商业银行2012年总资产收益率全部显著高于0.6%的及格线。其中,大型银行的总资产收益率相对较高,农行、工行分别为1.55%和1.45%,基本达到国际领先银行的水平,排在全国性商业银行的前两名;股份制银行的总资产收益率大多在1%~1.3%之间,招商(1.46%)和民生(1.41%)最高,而渤海(0.85%)和华夏银行(0.87%)虽属达标,但绝对值仍是全国性商业银行中最低的。

同2011年相比,2012年全国性商业银行的总资产收益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农行增幅最大,提高0.39个百分点;渤海和华夏次之,分别提高0.21和0.13个百分点。

利息收入水平

存贷款息差收入是我国银行业最主要的盈利来源。利息收入水平是银行盈利能力的重要体现,2012年,得益于利差收入及生息资产规模的扩大,全国性商业银行的净利息收入水平有较大增加。从整体上看,2012年利息净收入的增长主要源于规模因素稳步扩大的带动,而2012年息差水平则直接拖累了利息净收入的增速。本报告从利息收入比、净利差与净利息收益率三个角度讨论全国性商业银行的利息收入水平。

利息收入比

利息收入比是净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图22列示了对比全国性商业银行2012年与2011年的利息收入比。图中可见,2012年大多数全国性商业银行的利息收入比在80%以上。其中,中行因其传统的国际业务优势,外汇衍生交易产品利差收益和贵金属业务等非利息收入大幅增长,利息收入比延续了往年较低的水平,为69.50%;恒丰、工行、民生、招商的利息收入比均低于80%,分别为74%、76.34%、78.69%和79.36%,其主要原因是年内中间业务的迅猛发展使得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大增。华夏、浦发和浙商的利息收入占到其营业收入的90%左右,是全国性商业银行中最高的。

同2011年相比,全国性商业银行的利息收入比整体呈下降趋势。17家银行中,除工行、中行、中信、恒丰和渤海5家银行外,利息收入比均有所降低,体现出银行业在摆脱传统的以利差收入为主的业务模式过程中,利息收入占比逐年下降的趋势。大型银行中,农行和建行分别略微下降了0.31和0.04个百分点;在股份制银行中,广发、民生和兴业分别下降了5.08、3.86和3.03个百分点,是降幅最大的3家银行。而渤海和恒丰分别上升了20.48和9.78个百分点,是上升最显著的2家银行。

净利息收益率与净利差

考察商业银行利息收入能力的重要指标是净利息收益率和净利差。净利息收益率(NIM)是净利息收入与平均升息资产总额的比率,考察单位生息资产所创造的利息收入;净利差(NIS)是按日均生息资产收益率与日均计息负债付息率的差额计算的。两者各有侧重,但整体而言,净利息收益率的变化趋势和原因同净利差相似,可以相互参照。

净息差呈现出明显下滑的趋势,尤其是股份制商业银行,最多下滑20个基点。这主要是由于: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推进,商业银行吸揽资金竞争加剧,特别是通过理财业务吸收的资金成本整体相对较高,且在央行2012年不对称降息及允许存款利率最高上浮10%后,商业银行尤其是股份制商业银行纷纷提高存款利率,由此造成资金成本上升,而相反的是,伴随着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商业银行在信贷客户特别是大中型企业的议价能力也有所降低,使得存款降息幅度小于贷款,净息差受到压缩。

图23列示了部分披露相关信息的全国性商业银行~2012年的净利息收益率。图中可见,全国性商业银行的净利息收益率整体上有上升趋势,但2012年又出现了回落迹象。全国性商业银行净利息收益率集中在2%~3%之间,其中招商银行最高,为3.03%,民生和中信次之,分别为2.94%和2.81%;中行和渤海相对较低,分别为2.15%和2.11%。同2011年相比,仅工行、建行和光大提升0.05个百分点,增幅相对较大。

图24列示了部分披露相关信息的全国性商业银行2010~2012年的净利差。图中可见,全国性商业银行净利差的情况与净利息收益率相仿,自以来持续提高。2012年,全国性商业银行的净利差大部分集中在2.3%~3%之间,其中招商和浙商最高,分别为2.87%和2.76%;渤海最低,为1.98%。同2011年相比,浙商和招商分别增加了0.42和0.38个百分点,增幅最大。20以来,招商和华夏分别提升了0.79和0.63个百分点,累计增幅最大。

随着我国继续坚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适当加大货币政策预调微调力度,并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在宏观经济形势下行压力下,可以预见我国银行业净利差和净利息收益率可能会持续下行,全国性商业银行尤其是股份制银行不可不未雨绸缪,在资产结构、发展模式、经营效率等方面提早做好应对准备。

中间业务收入水平

本报告中,中间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作为中间人参与的金融服务,其收入反映为利润表上的“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判别中间业务的重要标准是商业银行利用自己的人才、网点和系统等资源提供收费服务,其自身并不作为交易主体参与业务并承担风险。

近年来全国性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持续大幅增长,主要由于市场环境、监管要求和客户需求的各方面变化、银行加大拓展金融资产服务业务、银行理财产品快速增长等多种原因。2012年,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的增长主要源于银行卡手续费,但受到监管层要求银行收费整顿的影响,以财务顾问和咨询费、信用承诺手续费、担保手续费等为代表的信贷相关业务手续费收入整体缩减;作为目前中间业务增长主要动力的理财业务也因受到严格规范,其收入增长有所减速;包括支付结算等在内的传统中间业务,在业务创新相对迟缓、降费呼声日益高涨的背景下,收入增速也有回落。本报告选用中间业务净收入和中间业务净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两个指标评析全国性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情况。

中间业务净收入及其增幅

中间业务净收入是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减去支出后的净额,反映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绝对水平。

图25列示了2010~2012年大型银行中间业务净收入及增幅情况。图中可见,2012年大型银行均延续了2011年势头,工行、建行分别以1610.64亿元和935.07亿元继续排名前两位。在增幅方面,工行同样在2012年有突出表现,较2011年增长58.61%,自2010年以来已累计增长192.06%,在大型银行中最为突出。建行较2011年增长7.49%,相对而言增幅最低。

图26列示了2010~2012年股份制银行中间业务净收入。图中可见,2012年股份制银行中,中间业务净收入最高的是民生和招商,分别为205.23亿元和197.39亿元。浙商、渤海和恒丰因规模原因,中间业务净收入相对最低;除去这三家银行,华夏净收入略低,仅40.46亿元。在增幅方面,股份制银行的中间业务净收入自2010年以来,经历了持续的快速发展,各行均有超过100%的累计增幅。同2011年相比,渤海和兴业银行增幅最大,分别为83%和69%;除此之外,恒丰也增长54%,其他银行的增幅也均在26%~44%之间。民生增长36%,增速居中,但一跃超过了招商,占据了股份制银行中的中间业务的领先地位。同2010年相比,除恒丰、渤海因基数较小增幅巨大外,兴业累计增长211%上升到第三位,平安累计增长261%,表现均十分突出。

图27列示了全国性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净收入2011年和2012年相对2011年度的同比增幅。图中可见,2011年和2012年全国性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增长趋势趋缓,除少数银行外,大部分银行的中间业务净收入在2012年的增幅都小于2011年。其中,仅工行和浙商2012年增幅比2011年增幅分别提高19和13个百分点;其他银行均呈现下降,其中增幅下降最大的是恒丰和渤海,分别下降了270和160个百分点,另外平安和华夏也都下降了超过70个百分点。

中间业务占比

中间业务净收入占营业收入之比(以下简称“中间业务占比”)是衡量中间业务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2012年,全国性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整体占比18.39%,比2011年提高了1.36个百分点,整体上稳中有升。

图28列示了2010~2012年全国性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占比情况。2012年,大型银行中间业务占比继续保持整体较高的水平,但比2011年度略有下降,其中建行、工行均超过20%,在全国性商业银行中最高;交行占比14.2%,相对较低。如计入手续费及佣金之外的外汇衍生交易产品利差收益及贵金属业务收入等非利息收入,中行的非利息净收入占营业收入将远超25%,依然名列全国性商业银行前茅。

在股份制银行中,民生中间业务占比最高,为19.9%,广发恒丰、兴业、招商、光大次之,均在15%以上。同2011年相比,广发和渤海分别提升了4.1和3.7个百分点,增幅最大;其他银行中,兴业和平安均提升3个百分点以上,增幅相对较大。相比之下,五家大型银行均出现了0.5~1个百分点的下降,其中工行下降达到1.35个百分点,下降幅度最大。

整体而言,一方面由于近几年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币国际化、国民收入的持续提高,为全国性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与机遇。但另一方面,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中间业务也存在政策规定不具体、概念标准不统一、操作与统计披露不规范等问题,出现了将利息收入转为手续费以虚增中间业务收入等急功近利的做法。随着监管政策趋严、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加之资本市场走势的不确定性和银行产品同质化竞争,中间业务面临较大挑战。只有通过不断创新,逐步建立起较为丰富的产品体系和日趋稳健的收入结构,才能真正促进中间业务持续健康的发展。

成本控制水平

成本收入比是银监会风险监管核心指标中的风险抵补类指标之一,该指标通过对比商业银行营业费用与营业收入的相对变化来衡量其成本支出管理水平,在数值上等于营业费用与营业收入之比。按照监管要求,该指标不应高于45%。

近几年,银行一方面面临息差逐渐收窄,收入增速放缓。同时,受物价上涨等因素影响,成本支出呈现刚性增长,对银行业成本管理及成本效率形成一定压力。

图29列示了2010~2012年全国性商业银行成本收入比情况。图中可见,2012年17家全国性商业银行的成本收入比继续全部在45%的监管红线之内。整体而言,大型银行的成本收入比相对低于股份制银行。大型银行中,工行成本收入比最低,为28.56%,继续保持最低;农行36.76%,相对最高。股份制银行中,广发、华夏和平安最高,分别为40.83%、39.95%和39.41%;恒丰、兴业和浦发相对最低,分别为24.32%、26.73%和28.71%,可比肩大型银行控制成本的水平。

同2011年相比,全国性商业银行的成本收入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渤海和浙商降幅最大,分别下降6.06和5.77个百分点;其他银行中,兴业也下降5.22个百分点,控制成本的能力相对突出。相比较而言,招商和浦发分别仅下降0.04和0.08个,虽降幅较小,但控制成本的能力依然较高。

流动性分析

2012年,宏观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央行维持稳健货币政策的同时,加大了预调微调的力度,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的同时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并持续通过逆回购交易向市场注入流动性,银行间市场资金紧张状况逐步缓解。在流动性相对宽松的市场环境下同业资金利率有所下降。但是由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仍处于较高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银行派生存款的作用。同时,受同业竞争加剧和理财分流等影响,商业银行存贷比及流动性的管理仍面临一定的压力。尤其对于股份制银行流动性的压力有增无减。

银监会20出台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后,2010年12月,第三版巴塞尔协议也正式出台。对《指引》进行了充实和完善,制定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旨在建立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微观审慎与宏观审慎相结合、覆盖中外资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和监管制度框架。商业银行最迟应于2013年底前达到流动性覆盖率的监管标准,20底前达到净稳定资金比例的监管标准。

该《办法》对于银行流动性监管有四个主要指标,除传统的存贷比和流动性比例外,新增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融资比例两个指标。流动性覆盖率是优质流动性资产储备和未来30日净现金流出量的比值,旨在确保商业银行在设定的严重流动性压力情景下,能够保持充足的、无变现障碍的优质流动性资产,并通过变现这些资产来满足未来30日的流动性需求,该指标应当不低于100%。净稳定融资比例是可用的稳定资金与所需的稳定资金之比,旨在引导商业银行减少资金运用与资金来源的期限错配,增加长期稳定资金来源,满足各类表内外业务对稳定资金的需求,该指标应当不低于100%。

鉴于无法通过公开披露的信息获取相关数据,本报告在分析全国性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水平时,仅能选择存贷比和流动性比例,而无法使用更全面客观的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融资比例指标。作为一个近似的替代,考虑到商业银行的全部存款在应对流动性困难时的稳定作用,本报告尝试引入存款负债比这一概念,对全国性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水平进行补充性说明。

存贷比分析

存贷比是银行贷款金额与存款金额的比例,目前监管部门为商业银行设置的监管红线是不超过75%。

图30列示了对比2011年和2012年全国性商业银行贷存款比例。图中可见,2012年全国性商业银行期末时点存贷比全部达标。大型银行除交行和中行略高外,存贷比均处于较低水平,其他三家显见其流动性好于股份制银行;其中,农行的存贷比最低,为59.22%,排在全国性商业银行的第二位。股份制银行的存贷比大多在70%左右,恒丰存贷比55.98%,在股份制银行中最低;中信银行73.59%,相对较高。

同2011年相比,全国性商业银行存贷比趋势出现分化,共有8家银行存贷比下降,9家银行存贷比上升。其中,恒丰和兴业分别下降15.39和4.96个百分点,降幅最大;中行、华夏和建行分别提高3.22、1.90和1.88个百分点,升幅最大。五家大型银行存贷比均出现升幅,而股份制银行降幅较多,且降幅程度大于升幅程度,表明大型银行在增加资产业务,而股份制银行的资产运营相对收紧。

存贷比监管指标的引入有着特定的经济环境条件。在金融市场发展不成熟时,商业银行吸收资金的主要渠道是存款,存贷比确实可以作为衡量流动性的重要指标之一。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银行除存贷款外的其他资金来源和运用规模逐步扩大,存贷比与流动性的相关性会越来越低。存贷比约束在当前的政策环境下,实际上制约了银行间市场上相对宽松的流动性向实体经济的传导,所以目前一方面银行间市场的利率保持在低位,另一方面企业融资成本依然居高不下。实际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实践中,存贷比指标的监管将有望趋于更加宽松。

流动性比例

流动性比例为流动性资产余额与流动性负债余额之比,衡量商业银行流动性的总体水平,不应低于25%。我国银行业的流动性比例在2012全年保持稳中有升的趋势。前半年增速较快,三季度稍有回落,四季度再次回升。经济增速放缓,物价涨幅有所回落,央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预调微调,适度增加了市场流动性,流动性比例上升至47.8%,同比显著增加了3.07个百分点。

图31列示了对比全国性商业银行2011年和2012年的流动性比例。图中可见,2012年各行的流动性比例均在25%达标线上,多集中在35%~50%之间。其中,建行流动性比例最高,为56.73%,招商和中信次之,分别为52.29%和53.20%。兴业流动性比例最低,为29.47%。

同2011年相比,全国性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比例共有8家下降,9家上升,下降的幅度整体上小于上升的幅度。其中,光大上升13.58个百分点,升幅最大;招商和渤海分别上升8.01和5.00,升幅次之。在流动性比例下降的银行中,中信降幅最大,较2011年下降了8.69个百分点;广发、华夏和浦发次之,分别下降5.76、5.44和5.23个百分点。

存款负债比

存款负债比是商业银行各项存款在全部负债中所占的比例。其中各项存款的概念与贷存比相同,包括商业银行所吸收单位和居民个人的存款,主要包括企业存款、私营及个体存款、居民储蓄存款、保险(放心保)公司存放等。引入这一指标,是基于存款在应对流动性困难时高效稳定的作用。一般性判断,此数值越高,说明存款在商业银行全部负债中的占比越高,应对流动性风险的能力也越强。

图32列示了对比全国性银行2011年和2012年存款负债比的情况。

图中可见,就存款负债比指标而言,大型银行普遍高于股份制银行。2012年,五家大型银行的存款负债比均在70%以上,而12家股份制银行中仅有三家超过70%。全国性商业银行中,农行、建行的存款负债比最高,分别达到82.28%和82.02%;渤海、恒丰最低,分别为45.21%和49.60%。股份制银行的存款负债比,中信(76.19%)、招商(74.30%)和广发(73.29%)表现突出。大型银行的规模效应以及股份制银行的特色经营使其在吸收存款方面所具有的优势,在这一指标上得到较为明显的反映。

同2011年相比,全国性银行的存款负债比除中信、恒丰和兴业略有上升外,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其中大型银行下降的幅度较小,均在1个百分点以内;股份制银行下降的幅度则相对明显,其中民生下降近14个百分点,光大、广发下降8个百分点,显示其存款在总负债中的占比年际波动较大。

篇2:全国性商业银行财务分析报告

全国性商业银行财务分析报告

本报告从财务指标角度分析讨论2013年全国性商业银行的竞争力。

本报告所提全国性商业银行包括:由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等五家银行组成的大型商业银行(以下分别简称为“工行”、“农行”、“中行”、“建行”和“交行”,统称为“大型银行”),以及由招商银行、中信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兴业银行、华夏银行、广东发展银行、平安银行(2012年1月20日,深圳发展银行与其控股子公司平安银行两行整合吸收合并,深发展作为存续公司并更名为“平安银行”)、恒丰银行、浙商银行、渤海银行等十二家银行组成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以下分别简称为“招商”、“中信”、“浦发”、“民生”、“光大”、“兴业”、“华夏”、“广发”、“平安”、“恒丰”、“浙商”、“渤海”,统称为“股份制银行”)。

前言

全国性商业银行是我国银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13年12月31日,全国性商业银行的资产合计占到银行业总资产的61.14%,负债合计占到银行业总负债的61.27%,分别较上年下降了1.40和1.39个百分点;税后利润合计占到银行业总税后利润的64.94%,较上年下降1.7个百分点;从业人员占到银行业全部从业人员的58.72%,较上年降低0.22个百分点。

分别按总资产、总负债和税后利润显示了2005年至2013年银行业市场份额的年际变化情况。总体而言,五家大型银行的市场份额呈持续下降趋势,而股份制银行的市场份额呈上升趋势。2013年,大型银行的总资产、总负债和税后利润的市场份额与2012年相比较,分别下降了1.56、1.57和1.87个百分点;与2005年相比较,分别累计下降了12.72、12.66和13.57个百分点;股份制银行与2012年相比,分别增加了0.20、0.77和0.17个百分点;与2005年相比较,分别累计增加了5.88、5.58和5.47个百分点。

2013年,全球经济尚未摆脱2008年经济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延续缓慢复苏态势,主要发达经济出现复苏迹象,但基础未稳固,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长态势减弱,经济金融风险上升。美联储在2013年12月份宣布,正式开始削减QE扩张步伐,后续逐步淡出资产购买政策,重心转移至低利率政策上。国内方面,首先,2013年中国经济增速有所回落,但呈现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决策层发展理念有了转折性变化,不再推出大规模刺激计划,而是更加依靠市场自身的潜力实现增长,同时对金融部门的杠杆水平加强监管,避免以高杠杆、高风险换取高增长,金融市场总体保持稳健发展。其次,央行基本维持了偏松的货币投放力度,但资金供需矛盾仍然突出。中国经济连续三年调整减少了企业的利润额和现金流,加之人民币国际化推进迅速,致使人民币资金需求日益增加,利率趋于上升,供需矛盾更加突出。此外,2013年7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一是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二是取消票据贴现利率管制,改变贴现利率在再贴现利率基础上加点确定的方式,由金融机构自主确定。三是对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不再设立上限。四是为继续严格执行差别化的住房信贷政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暂不作调整。10月25日开始,贷款基础利率集中报价和发布机制正式运行,贷款基础利率机制是市场基准利率报价从货币市场向信贷市场的进一步拓展,为金融机构信贷产品定价提供重要参考。利率市场化改革更进一步。

以全国性商业银行为代表的中国银行业在金融机构深化体制机制的一系列改革影响下,资产增速稳中放缓,存贷款继续平稳增长,资本监管要求趋严,资本充足水平保持稳定,资产质量总体稳定,风险抵补能力充足,利润增速稳中趋缓,流动性总体稳定。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改革深入推进,公司治理体系持续完善,业务治理体系得到优化,风险管理能力全面提升,战略和发展模式转型加快,广覆盖、差异化、高效率的银行业机构体系逐步形成。

大型银行不断完善公司治理,强化董事、监事履职能力建设,完善绩效考评机制,改进绩效考评办法。推进集团并表全面风险管理,逐步建立表内外、境内外、本外币、母子公司等多维度全覆盖的风险管控机制,强化跨境跨业风险传染管控和隔离机制。提高资本管理高级方法实施质量,完善资本规划,开展内部评估和资本工具创新。结合自身客户类型、产品类型等实际情况,动态评估战略选择和经验教训,积极稳妥推进综合经营和国际化战略。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危机管理机制的建设及恢复处置计划的制订工作持续推进。

股份制商业银行和中小商业银行突出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战略,充分结合自身条件和优势,推进管理流程和产品服务创新,强化特色服务和品牌建设,整体保持稳健发展的良好态势。着力提升小微企业和城乡居民金融服务水平,不断下沉业务重心,深耕基层市场,规范发展社区支行、小微支行,完善专营机构管理体制。同时,持续优化公司治理和绩效考核,规范股东行为和履职评价,强化资本管理和重点领域风险防控,筑牢可持续发展基础。

截至2013年年底,全国性商业银行资产总额92.54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0.73%;负债总额86.50亿元,比上年增长10.48%;所有者权益6.0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4.53%。资本充足率全部达标,资产质量大幅改善,盈利能力、抗风险能力、流动性管理水平均有较大提升。

以下分资本状况、资产质量、盈利能力和流动性水平四个方面对全国性商业银行财务状况予以分析。各项财务数据除另有注明外,均取自监管部门及各银行的定期财务报告、新闻稿件等公开披露的信息。

资本状况

2013年,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依然整体偏紧,尽管准备金率维持不变。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依然保持20.5%的相对高位,信贷投放和吸收存款压力也仍然较高。

2013年1月1日起,商业银行新的资本管理办法——《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为“新办法”)正式实施,该管理办法根据国际统一规则,对银行资本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按照新办法的规定,商业银行从2013年起发行的次级债,必须满足“含有减记或转股的条款”等11项标准,否则将被视为不合格资本工具,无法被计入监管资本,从而难以起到提高资本充足率的作用。必须从2013年1月1日起按年递减10%,直到底彻底退出。相对于老办法,新办法的资本充足率要求更高,资本定义更为严格,风险资产覆盖面更加广泛。此外,中国人民银行继续施行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将商业银行的人民币贷款限额与资本充足率挂钩,资本充足率下降直接减少贷款限额。

因此,随着资本监管要求的提升,各行发行的次级债都必须符合减记型合格二级资本工具。然而,发行转股型的次级债障碍比较多。由于债券和股票市场并未打通,转股型次级债涉及到不同市场和不同部门的审批和协调,且不同市场间的转换也较为复杂。因此,银行仍然更倾向于发行减记型次级债。

截至2013年年底,多家银行均已提出发行减记型二级资本工具的计划,但均尚未具体实施。其中,1月,工行发布公告称,公司董事会同意工行在年底前新增发行不超过600亿元人民币等值减记型合格二级资本工具(即次级债)的议案。4月,平安发布公告称,未来三年,该行拟新增发行总额不超过折合人民币500亿元、等值减记型合格二级资本工具(即次级债),用于补充二级资本,并于5月股东大会审议通过。7月,中行发布公告称,为补充该行二级资本,该行将在境内外发行不超过600亿元人民币或等值外币减记型合格二级资本工具的议案。8月,中信发布公告,拟在境内市场发行不超过370亿元的二级资本工具,债券不少于5年期。9月,光大也发布公告,称银监会同意该行发行不超过162亿元二级资本债券。此外,民生3月发行了200亿元可转换公司债券。

除了发债之外,增资扩股也成为银行补充资本的渠道。

2013年,有不少银行推出了股权融资的方案。除了2012年12月31日,兴业实施非公开发行,所募集资金235.32亿元。2013年9月,招商A+H配股方案获批,在A股市场上配股获得275.25亿元的融资。9月,光大H股上市,募集资金248.52亿港元(折合人民币约194.52亿元)(如表1所示)。

显示了2003?2013年我国银行业资本充足率达标情况。图中可见,近年来我国银行业的资本实力和资本充足水平显著提升。2013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新办法称,商业银行总资本包括核心一级资本、其它一级资本和二级资本。商业银行各级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如下最低要求:(一)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5%。(二)一级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6%。(三)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

截至2013年年底,我国银行业整体加权平均核心一级充足率和一级资本充足率均为9.95%,较年初上升了0.14个百分点,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为12.19%,较年初下降了0.29百分点。按照2013年资本充足率过渡期最低要求(8.5%),全部商业银行中仅有一家农村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未达标。

商业银行杠杆率在全球标准中处于安全区间。2013年,除交行外,4家大型银行按照《商业银行杠杆率管理办法》披露杠杆率,整体较上年都有提高,4家银行平均水平为5.67%,比上年提高了0.56个百分点,高于银监会规定的4%的最低监管要求,其中,最高为建行(6.01%),农行相对最低(5.21%)。

显示了截至2013年年底,按照“新办法”统计的全国性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情况,许多银行无前期比较数据,因此我们只显示了2013年的三项指标。图中可见,对照“新办法”全部17家全国性商业银行全部达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均超过5%,一级资本充足率均超过6%,资本充足率均超过过渡期最低要求(8.5%)。5家大型银行是公认的系统重要性银行,银监会要求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5%,一级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9.5%,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11.5%。

大型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普遍高于股份制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与核心资本充足率是相同的。其中建行三项指标均最高,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和一级资本充足率均为10.75%,资本充足率为13.34%,工行三项指标均列第二,交行的核心一级资本率和一级资本率排列在第三,中行的资本充足率排列在第三。五大行中农行的三项指标均最低,且只有农行的一级资本率这一项没有达到9.5%的要求。

12家股份制银行资本充足率全部达标,但整体水平低于大型银行。浙商资本充足率达到11.53%,从上年的亚军位置上升到股份制银行之首。中信和招商以11.24%、11.14%分列第二和第三。而广发、华夏和平安是股份制银行中资本充足率最低的三家银行,均没有超过10%,其中广发只有9%。

股份制银行中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与核心资本充足率也是相同的。其中,招商以9.27%排名第一,主要是由于招商在历时两年后终于在2013年顺利完成A+H配股融资,及时有效补充了资本。招商在折扣率较低的市场环境下以A股96.39%的认购率,H股超额认购部分达到457.81%,募集资金净额约为人民币336.6亿元。恒丰和浙商以9.21%和9.17%分列二三位。此外,光大以9.11%也名列前茅,主要是由于12月光大成功实现H股上市,募集资金248.52亿港元(折合人民币约194.52亿元,含201月行使超额配股权),也达到了提升资本实力的效果。

纵观各行年报,各家银行应对“新办法”、新监管、新要求的举措可大致归类为:进行资本储备,完善制度建设,关注资本充足及资本回报的平衡关系,改造和升级信息系统、建立建全、优化细化计量模型,加强资本管理监督评估,积极拓展资金筹集渠道。

资产质量

篇3:全国性商业银行财务分析报告

全国性商业银行财务分析报告

全国性商业银行财务分析报告

本报告从财务指标角度分析讨论20**年全国性商业银行的竞争力。

本报告所提全国性商业银行包括:由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等五家银行组成的大型商业银行(以下分别简称为“工行”、“农行”、“中行”、“建行”和“交行”,统称为“大型银行”),以及由招商银行、中信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兴业银行、华夏银行、广东发展银行、平安银行(20**年1月20日,深圳发展银行与其控股子公司平安银行两行整合吸收合并,深发展作为存续公司并更名为“平安银行”)、恒丰银行、浙商银行、渤海银行等十二家银行组成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以下分别简称为“招商”、“中信”、“浦发”、“民生”、“光大”、“兴业”、“华夏”、“广发”、“平安”、“恒丰”、“浙商”、“渤海”,统称为“股份制银行”)。

前言

全国性商业银行是我国银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年12月31日,全国性商业银行的资产合计占到银行业总资产的61.14%,负债合计占到银行业总负债的61.27%,分别较上年下降了1.40和1.39个百分点;税后利润合计占到银行业总税后利润的64.94%,较上年下降1.7个百分点;从业人员占到银行业全部从业人员的58.72%,较上年降低0.22个百分点。

分别按总资产、总负债和税后利润显示了至20**年银行业市场份额的年际变化情况。总体而言,五家大型银行的市场份额呈持续下降趋势,而股份制银行的市场份额呈上升趋势。20**年,大型银行的总资产、总负债和税后利润的市场份额与20**年相比较,分别下降了1.56、1.57和1.87个百分点;与20相比较,分别累计下降了12.72、12.66和13.57个百分点;股份制银行与20**年相比,分别增加了0.20、0.77和0.17个百分点;与年相比较,分别累计增加了5.88、5.58和5.47个百分点。

20**年,全球经济尚未摆脱20**年经济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延续缓慢复苏态势,主要发达经济出现复苏迹象,但基础未稳固,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长态势减弱,经济金融风险上升。美联储在20**年12月份宣布,正式开始削减QE扩张步伐,后续逐步淡出资产购买政策,重心转移至低利率政策上。

国内方面,首先,20**年中国经济增速有所回落,但呈现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决策层发展理念有了转折性变化,不再推出大规模刺激计划,而是更加依靠市场自身的潜力实现增长,同时对金融部门的杠杆水平加强监管,避免以高杠杆、高风险换取高增长,金融市场总体保持稳健发展。其次,央行基本维持了偏松的货币投放力度,但资金供需矛盾仍然突出。中国经济连续三年调整减少了企业的利润额和现金流,加之人民币国际化推进迅速,致使人民币资金需求日益增加,利率趋于上升,供需矛盾更加突出。此外,20**年7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

一是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

二是取消票据贴现利率管制,改变贴现利率在再贴现利率基础上加点确定的方式,由金融机构自主确定。

三是对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不再设立上限。四是为继续严格执行差别化的住房信贷政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暂不作调整。10月25日开始,贷款基础利率集中报价和发布机制正式运行,贷款基础利率机制是市场基准利率报价从货币市场向信贷市场的进一步拓展,为金融机构信贷产品定价提供重要参考。利率市场化改革更进一步。

以全国性商业银行为代表的中国银行业在金融机构深化体制机制的一系列改革影响下,资产增速稳中放缓,存贷款继续平稳增长,资本监管要求趋严,资本充足水平保持稳定,资产质量总体稳定,风险抵补能力充足,利润增速稳中趋缓,流动性总体稳定。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改革深入推进,公司治理体系持续完善,业务治理体系得到优化,风险管理能力全面提升,战略和发展模式转型加快,广覆盖、差异化、高效率的银行业机构体系逐步形成。

大型银行不断完善公司治理,强化董事、监事履职能力建设,完善绩效考评机制,改进绩效考评办法。推进集团并表全面风险管理,逐步建立表内外、境内外、本外币、母子公司等多维度全覆盖的风险管控机制,强化跨境跨业风险传染管控和隔离机制。提高资本管理高级方法实施质量,完善资本规划,开展内部评估和资本工具创新。结合自身客户类型、产品类型等实际情况,动态评估战略选择和经验教训,积极稳妥推进综合经营和国际化战略。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危机管理机制的建设及恢复处置计划的制订工作持续推进。

股份制商业银行和中小商业银行突出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战略,充分结合自身条件和优势,推进管理流程和产品服务创新,强化特色服务和品牌建设,整体保持稳健发展的良好态势。着力提升小微企业和城乡居民金融服务水平,不断下沉业务重心,深耕基层市场,规范发展社区支行、小微支行,完善专营机构管理体制。同时,持续优化公司治理和绩效考核,规范股东行为和履职评价,强化资本管理和重点领域风险防控,筑牢可持续发展基础。

截至20**年年底,全国性商业银行资产总额92.54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0.73%;负债总额86.50亿元,比上年增长10.48%;所有者权益6.0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4.53%。资本充足率全部达标,资产质量大幅改善,盈利能力、抗风险能力、流动性管理水平均有较大提升。

以下分资本状况、资产质量、盈利能力和流动性水平四个方面对全国性商业银行20**年度财务状况予以分析。各项财务数据除另有注明外,均取自监管部门及各银行的'定期财务报告、新闻稿件等公开披露的信息。

资本状况

20**年,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依然整体偏紧,尽管准备金率维持不变。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依然保持20.5%的相对高位,信贷投放和吸收存款压力也仍然较高。

20**年1月1日起,商业银行新的资本管理办法——《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为“新办法”)正式实施,该管理办法根据国际统一规则,对银行资本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按照新办法的规定,商业银行从20**年起发行的次级债,必须满足“含有减记或转股的条款”等11项标准,否则将被视为不合格资本工具,无法被计入监管资本,从而难以起到提高资本充足率的作用。必须从20**年1月1日起按年递减10%,直到年底彻底退出。相对于老办法,新办法的资本充足率要求更高,资本定义更为严格,风险资产覆盖面更加广泛。此外,中国人民银行继续施行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将商业银行的人民币贷款限额与资本充足率挂钩,资本充足率下降直接减少贷款限额。

因此,随着资本监管要求的提升,各行发行的次级债都必须符合减记型合格二级资本工具。然而,发行转股型的次级债障碍比较多。由于债券和股票市场并未打通,转股型次级债涉及到不同市场和不同部门的审批和协调,且不同市场间的转换也较为复杂。因此,银行仍然更倾向于发行减记型次级债。

截至20**年年底,多家银行均已提出发行减记型二级资本工具的计划,但均尚未具体实施。其中,1月,工行发布公告称,公司董事会同意工行在年年底前新增发行不超过600亿元人民币等值减记型合格二级资本工具(即次级债)的议案。4月,平安发布公告称,未来三年,该行拟新增发行总额不超过折合人民币500亿元、等值减记型合格二级资本工具(即次级债),用于补充二级资本,并于5月股东大会审议通过。

7月,中行发布公告称,为补充该行二级资本,该行将在境内外发行不超过600亿元人民币或等值外币减记型合格二级资本工具的议案。8月,中信发布公告,拟在境内市场发行不超过370亿元的二级资本工具,债券不少于5年期。9月,光大也发布公告,称银监会同意该行发行不超过162亿元二级资本债券。此外,民生3月发行了200亿元可转换公司债券。

除了发债之外,增资扩股也成为银行补充资本的渠道。

20**年,有不少银行推出了股权融资的方案。除了20**年12月31日,兴业实施非公开发行,所募集资金235.32亿元。20**年9月,招商A+H配股方案获批,在A股市场上配股获得275.25亿元的融资。9月,光大H股上市,募集资金248.52亿港元(折合人民币约194.52亿元)(如表1所示)。

显示了?20**年我国银行业资本充足率达标情况。图中可见,近年来我国银行业的资本实力和资本充足水平显著提升。20**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新办法称,商业银行总资本包括核心一级资本、其它一级资本和二级资本。商业银行各级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如下最低要求:(一)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5%。(二)一级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6%。(三)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

截至20**年年底,我国银行业整体加权平均核心一级充足率和一级资本充足率均为9.95%,较年初上升了0.14个百分点,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为12.19%,较年初下降了0.29百分点。按照20**年资本充足率过渡期最低要求(8.5%),全部商业银行中仅有一家农村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未达标。

商业银行杠杆率在全球标准中处于安全区间。20**年,除交行外,4家大型银行按照《商业银行杠杆率管理办法》披露杠杆率,整体较上年都有提高,4家银行平均水平为5.67%,比上年提高了0.56个百分点,高于银监会规定的4%的最低监管要求,其中,最高为建行(6.01%),农行相对最低(5.21%)。

显示了截至20**年年底,按照“新办法”统计的全国性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情况,许多银行无前期比较数据,因此我们只显示了20**年的三项指标。图中可见,对照“新办法”全部17家全国性商业银行全部达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均超过5%,一级资本充足率均超过6%,资本充足率均超过过渡期最低要求(8.5%)。5家大型银行是公认的系统重要性银行,银监会要求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5%,一级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9.5%,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11.5%。

大型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普遍高于股份制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与核心资本充足率是相同的。其中建行三项指标均最高,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和一级资本充足率均为10.75%,资本充足率为13.34%,工行三项指标均列第二,交行的核心一级资本率和一级资本率排列在第三,中行的资本充足率排列在第三。五大行中农行的三项指标均最低,且只有农行的一级资本率这一项没有达到9.5%的要求。

12家股份制银行资本充足率全部达标,但整体水平低于大型银行。浙商资本充足率达到11.53%,从上年的亚军位置上升到股份制银行之首。中信和招商以11.24%、11.14%分列第二和第三。而广发、华夏和平安是股份制银行中资本充足率最低的三家银行,均没有超过10%,其中广发只有9%。

股份制银行中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与核心资本充足率也是相同的。其中,招商以9.27%排名第一,主要是由于招商在历时两年后终于在20**年顺利完成A+H配股融资,及时有效补充了资本。招商在折扣率较低的市场环境下以A股96.39%的认购率,H股超额认购部分达到457.81%,募集资金净额约为人民币336.6亿元。恒丰和浙商以9.21%和9.17%分列二三位。此外,光大以9.11%也名列前茅,主要是由于12月光大成功实现H股上市,募集资金248.52亿港元(折合人民币约194.52亿元,含2014年1月行使超额配股权),也达到了提升资本实力的效果。

纵观各行年报,各家银行应对“新办法”、新监管、新要求的举措可大致归类为:进行资本储备,完善制度建设,关注资本充足及资本回报的平衡关系,改造和升级信息系统、建立建全、优化细化计量模型,加强资本管理监督评估,积极拓展资金筹集渠道。

推荐阅读:

餐饮行业财务分析报告

企业资产财务分析报告

学校财务分析报告范文

最新企业财务分析报告

财务分析报告的分类

财务分析报告如何写

篇4:全国性商业银行财务分析报告

本部分报告从财务指标角度分析讨论20XX年全国性商业银行的竞争力。

本报告所提全国性商业银行包括:由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等五家银行组成的大型商业银行(以下分别简称为工行、农行、中行、建行和交行,统称简称为“大型银行”),以及由招商银行、中信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兴业银行、华夏银行、广发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恒丰银行、浙商银行、渤海银行等十二家银行组成的中型及小型的全国性商业银行(以下分别简称为招商、中信、浦发、民生、光大、兴业、华夏、广发、深发、恒丰、浙商、渤海,统称简称为“中小银行”)。

全国性商业银行是我国银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XX年12月31日,全国性商业银行的资产合计占到银行业总资产的64.84%,负债合计占到银行业总负债的64.96%,税后利润合计占到银行业总税后利润的72.4%;从业人员占到银行业全部从业人员的60%。

图1、图2和图3分别按总资产、总负债和税后利润列示了2005年至20XX年银行业市场份额的年际变化情况。总体而言,五家大型银行的市场份额呈持续下降趋势,而中小银行的市场份额呈上升趋势。

20XX年,国际金融危机导致的急剧动荡逐步缓解,世界经济缓慢复苏,但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复苏进程艰难曲折。我国果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进一步巩固,国民经济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进入平稳较快增长通道。以全国性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银行业积极应对严峻挑战,整体发展良好。

截至20XX年底,全国性商业银行资产总额61.8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7.45%;负债总额58.1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6.57%。所有者权益36.78万亿元,比上年增长33.26%;存款、贷款分别同比增长19.8%和19.7%,资本充足率全部达标,资产质量大幅改善,盈利能力、抗风险能力、流动性管理水平均有较大提升。

以下分资本状况、资产质量、盈利能力和流动性水平四个方面对全国性商业银行20XX年度财务状况予以分析。各项财务数据除另有注明外,均取自监管部门及各银行的定期报告、新闻稿件等公开披露的信息,其中部分银行因无法获取足够的资料,在个别项目的分析中只好加以省略。

篇5:全国性商业银行财务分析报告

本报告从财务指标角度分析讨论201*年全国性商业银行的竞争力。

本报告所提全国性商业银行包括:由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等五家银行组成的大型商业银行(以下分别简称为“工行”、“农行”、“中行”、“建行”和“交行”,统称为“大型银行”),以及由招商银行、中信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兴业银行、华夏银行、广东发展银行、平安银行(1月20日,深圳发展银行与其控股子公司平安银行两行整合吸收合并,深发展作为存续公司并更名为“平安银行”)、恒丰银行、浙商银行、渤海银行等十二家银行组成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以下分别简称为“招商”、“中信”、“浦发”、“民生”、“光大”、“兴业”、“华夏”、“广发”、“平安”、“恒丰”、“浙商”、“渤海”,统称为“股份制银行”)。

篇6:全国性商业银行财务分析报告

由于上一年9.59万亿元的天量新增信贷,加之监管部门一再提高资本充足率标准,要求大型银行和中小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下限分别为11%和XX%,主要商业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7%,20XX年全国性商业银行资本状况面临严峻考验。为达到监管要求,我国银行业进行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融资,其中16家上市银行中的14家募集资金超过3400亿元,有效地补充了资本金。

图4列示~20XX年我国银行业资本充足率达标情况。图中可见,我国银行业的资本实力和充足水平显著提升。特别是近两年,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信贷投放大幅增加、资本质量要求明显提高的情况下,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保持了20XX年底的水平。截至20XX年底,我国商业银行整体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12.2%,比年初提高0.8个百分点,比提高15.18个百分点;加权平均核心资本充足率XX.1%,比年初上升0.9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达标商业银行从20的8家增加到20XX年底的全部281家,达标银行的资产占商业银行总资产的比重从0.6%上升到XX0%。商业银行杠杆率在全球标准中处于安全区间。

图5列示截至20XX年底全国性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情况。图中可见,历经年内多种形式的补充资本金的努力,全部17家全国性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都已达标。其中,浙商银行通过老股东及其关联企业的近两倍增资扩股大幅补充资本,资本充足率达到15.44%,为全国性商业银行中最高者;建行、中行、交行和工行则通过“A股可转债+H股配售”或“A+H股配售”的模式,在年内均成功地补充了资本,资本充足率均在12%以上;农行于20XX年7月成功在沪港两地上市,资本充足率由上一年的XX.07%升至11.59%,达到监管要求。与大行相比,中小银行尽管也纷纷补充资本,但由于业务扩张速度较快,业务发展模式单一,加之受货币政策的影响较大,其资本状况往往捉襟见肘,其中深发(XX.19%)、民生(XX.44%)、浦发(XX.59%)、华夏(XX.6%)等的资本充足率相对较低。

图6列示20XX年底全国性商业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的情况。图中可见,除华夏银行(6.84%)没有达标外,全国性商业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均在7%的新达标线之上。其中,浙商最高,为13.28%;大型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均在9%以上,其中建行、中行、工行更是超过或接近XX%;中小银行中,除华夏外,深发展相对较低,为7.1%,刚刚达到及格线。20XX年底,银监会批复华夏银行定向增发方案,计划非公开发行18.59亿股,融资208亿元,预计可满足该行未来三年的核心资本需求。

按照银监会资本充足率新规要求,从20起商业银行核心一级、一级和总资本充足率将分别不得低于5%、6%、8%。考虑到超额资本计提2.5%和系统重要性银行需计提1%,未来系统重要性银行的上述三项资本充足率底线将分别至8.5%、9.5%和11.5%,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的核心一级、一级和总资本充足率为7.5%、8.5%和XX.5%。全国性商业银行资本补充的形势依然严峻。

篇7:全国性商业银行财务分析报告

20XX年,各全国性商业银行一方面科学化解历史积累风险,另一方面积极有效地控制新增风险,资产质量延续了持续提高的趋势。截至20XX年底,我国商业银行按贷款五级分类的不良贷款余额4336亿元,比年初减少732亿元,不良贷款率1.13%,比年初下降0.45个百分点。全国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比20XX年底减少618亿元和下降0.44个百分点。商业银行资产结构与资产质量均有所改善,风险抵补能力进一步提高。

以下从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和贷款集中度三个角度分析全国性商业银行20XX年资产质量情况。

20XX年全国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情况

篇8:全国性商业银行财务分析报告

贷款集中度是考察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的重要指标,在宏观经济形势严峻的大环境下,贷款集中度问题尤其值得关注。监管标准要求最大单一客户贷款不得超过银行净资产的XX%,前十大客户贷款总额不得超过净资产的50%。20XX年底各全国性商业银行的这两项指标均符合监管要求。

图12和图13分别列示对比全国性商业银行20XX年及20XX年单一最大客户贷款比例及最大十家客户贷款比例情况。

在单一最大客户贷款比例方面,全国性商业银行20XX年大部分比20XX年有所下降。其中浙商、建行和中行均相对较低,低于3%;渤海、广发相对较高,分别为8.01%和7.95%。同20XX年相比,交行的单一最大客户贷款比例由2.75%上升到4.6%,恒丰由4.39%提升到5.56%,上升幅度相对较大;作为20XX年唯一在此项上未达标的.全国性商业银行,广发20XX年下降2.26个百分点,同深发(下降2.55个百分点)都是下降幅度相对较大的银行。

在最大十家客户贷款比例方面,除工行、交行和华夏略有上升外,其余全国性商业银行均有所下降。主要出于规模因素,大型银行前十大客户的贷款比例比中小银行相对分散,其中,建行、农行不足20%,是这一比例最低的银行;在中小银行中,浙商、招商、浦发相对较低,均不足25%。同20XX年相比,渤海、浙商、广发和深发下降幅度较大。在20XX年未达标的两家银行中,广发20XX年前十大客户贷款比例大幅下降了14.72个百分点至41.71%,跨入达标银行行列;渤海下降18.83个百分点至53.45%,虽幅度最大,但仍为20XX年在此指标上唯一未达标的银行。

篇9:全国性商业银行财务分析报告

20XX年,我国货币政策由宽松转为稳健,人民币基准利率在两度加息后逐步提高,利差逐步回升,加之市场流动性收紧,银行议价能力增强,同时银行生息资产规模增加,对利润增加发挥正面作用,全国性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进一步提升。

20XX年,全国性商业银行实现税后利润6830.89亿元,同比增长34%。资产收益率和资本收益率分别为1.03%和17.5%。从结构看,净利息收入、投资收益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是收入构成的3个主要部分。

以下先从净利润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和总资产收益率三个角度评价20XX年全国性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整体水平,然后再分别从影响银行利润的三个最主要部分——净利息收入、中间业务收入和支出管理水平——出发,具体评述全国性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

篇10:全国性商业银行财务分析报告

20XX年,全国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3837.75亿元,较上年下降618亿元,降幅大于上一年的XX.42%,为13.87%;其中,次级、可疑及损失类不良贷款余额分别为1407亿元、1830亿元和584亿元,分别较上年下降了20.64%、13.23%和1.88%。其中损失类继20XX年反弹增长16%后,20XX年出现回落。

图7列示~20XX年全国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的变化情况。图中可见,2003~20XX年间,除较上年有小幅增加外,全国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呈现整体下降的趋势,由的2XX45亿元下降至20XX年的3837.75亿元,降幅达81.76%。

图8列示全国性商业银行2003~20XX年不良贷款率的变化情况。图中可见,20XX年全国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16%,较上年下降0.44个百分点,延续了自20以来全国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下降趋势;其中次级类0.42%,可疑类0.55%,损失类0.18%,均保持了自2003年以来一直向下的变动趋势。

20XX年各全国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情况

图9、图XX、分别列示20XX年全国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与不良贷款余额的情况,及其与20XX年的对比情况。20XX年,各行不良贷款率除农行略高(2.03%)外,均在2%以下。其中五家大型银行不良率在1.08%~2.03%之间,中小型银行在0.11%~1.58%之间,均在上年基础上继续下降。

不良贷款率最低的是渤海银行和浙商银行,分别为0.11%和0.2%。除去这两家银行,不良贷款率较低的银行有兴业(0.42%)、深发(0.58%)和民生(0.69%),上述银行继续保持着较低的不良率水平。相对而言,大型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均在1%以上,高于除华夏银行(1.18%)外的其他中小银行。

与20XX年相比,大部分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均有所下降,其中农行、广发和光大的不良贷款率下降较多,分别下降了0.88、0.82和0.5个百分点;恒丰和渤海的不良贷款率有所上升,分别上升了0.24和0.01个百分点。

不良贷款余额与各行资产规模相应。在五家大型银行中,农行不良贷款余额的绝对值最高,为XX04亿元;交行最低,为250亿元。在中小银行中,除渤海、浙商和恒丰因规模相对较小及成立时间较晚的因素而不良贷款余额较低外,深发展不良额23.67亿元,兴业不良额36.16亿元,相对而言最低;中信相对较高,为85.33亿元。

与20XX年各行的不良贷款额相比,大型银行中,农行下降最多,接近200亿元;中小银行中,光大和广发分别下降了22.92亿元和17.42亿元,下降幅度最大。恒丰、招商和渤海的不良贷款额较上年有所增加,分别增加了3.87亿元、3.25亿元和0.3亿元。

20XX年全国性商业银行风险抵补能力

拨备覆盖率是商业银行贷款减值准备余额与不良贷款余额的比值,是评价商业银行风险抵补能力的重要指标。拨备覆盖率多寡有度,总以能适应各行风险程度并符合监管要求为宜,不能过低导致拨备金不足,利润虚增;也不能过高导致拨备金多余,利润虚降。

近十年来,全国性商业银行的风险抵补能力不断提高,损失拨备缺口从底的1.34万亿元下降到的0.63万亿元,再到实现零拨备缺口;拨备覆盖率从20底的6.7%提高到20底的24.8%,20XX年底达到217.7%。

截至20XX年底,全国性商业银行资产减值准备金余额为6982亿元,比年初增加184亿元;整体拨备覆盖率水平首次超过200%,风险抵补能力进一步提高。其中,大型银行整体拨备覆盖率达到206.8%,比年初上升61.9个百分点;中小银行整体拨备覆盖率达到277.6%,比年初上升75.6个百分点。

图11列示20XX年全国性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及其与20XX年的对比情况。图中可见,大型银行中,工行、建行的拨备覆盖率最高,分别达到228%和221%,均超过200%;农行相对最低,为168%,略高于150%的达标及格线,在全部全国性商业银行中也是最低的。同20XX年相比,工行的拨备覆盖率提高最多,提高了68个百分点;交行和建行则相对较低,分别提高35和38个百分点。

中小银行的拨备覆盖率全部超过200%。渤海银行20XX年提取贷款损失准备5.6亿元,累计提取14亿元,拨备提取率为1.51%,拨备覆盖率达1398.05%,与浙商银行(718.68%)占据中小银行拨备覆盖率的头两名。在规模相对较大的中小银行中,光大、兴业、招商和浦发的拨备覆盖率均超过300%,其中光大在20XX年8月完成IPO并上市后,其拨备覆盖率大幅提升了119个百分点,是全国性商业银行中提升幅度最大的。

20XX年XX月,银监会要求银行将之前的银信理财合作业务中,所有表外资产在两年内全部转入表内,并按150%的拨备覆盖率计提拨备。初步估算,商业银行将为此多计提1400亿元。此外,银监会提出总体拨备率的要求,即拨备与全部贷款余额的比值,标准定在2.5%。据测算,如果要在规定时间内达标,预计银行业仍需增提0.2%~0.3%的拨备。整体而言,全国性商业银行的风险抵补能力面临新的考验。

篇11:全国性商业银行财务分析报告

201*年,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依然整体偏紧,尽管准备金率维持不变。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依然保持20.5%的相对高位,信贷投放和吸收存款压力也仍然较高。

201*年1月1日起,商业银行新的资本管理办法——《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为“新办法”)正式实施,该管理办法根据国际统一规则,对银行资本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按照新办法的规定,商业银行从201*年起发行的次级债,必须满足“含有减记或转股的条款”等11项标准,否则将被视为不合格资本工具,无法被计入监管资本,从而难以起到提高资本充足率的作用。必须从201*年1月1日起按年递减10%,直到年底彻底退出。相对于老办法,新办法的资本充足率要求更高,资本定义更为严格,风险资产覆盖面更加广泛。此外,中国人民银行继续施行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将商业银行的人民币贷款限额与资本充足率挂钩,资本充足率下降直接减少贷款限额。

因此,随着资本监管要求的提升,各行发行的次级债都必须符合减记型合格二级资本工具。然而,发行转股型的次级债障碍比较多。由于债券和股票市场并未打通,转股型次级债涉及到不同市场和不同部门的审批和协调,且不同市场间的转换也较为复杂。因此,银行仍然更倾向于发行减记型次级债。

截至201*年年底,多家银行均已提出发行减记型二级资本工具的计划,但均尚未具体实施。其中,1月,工行发布公告称,公司董事会同意工行在年底前新增发行不超过600亿元人民币等值减记型合格二级资本工具(即次级债)的议案。4月,平安发布公告称,未来三年,该行拟新增发行总额不超过折合人民币500亿元、等值减记型合格二级资本工具(即次级债),用于补充二级资本,并于5月股东大会审议通过。7月,中行发布公告称,为补充该行二级资本,该行将在境内外发行不超过600亿元人民币或等值外币减记型合格二级资本工具的议案。8月,中信发布公告,拟在境内市场发行不超过370亿元的二级资本工具,债券不少于5年期。9月,光大也发布公告,称银监会同意该行发行不超过162亿元二级资本债券。此外,民生3月发行了200亿元可转换公司债券。

除了发债之外,增资扩股也成为银行补充资本的渠道。

201*年,有不少银行推出了股权融资的方案。除了12月31日,兴业实施非公开发行,所募集资金235.32亿元。201*年9月,招商A+H配股方案获批,在A股市场上配股获得275.25亿元的融资。9月,光大H股上市,募集资金248.52亿港元(折合人民币约194.52亿元)(如表1所示)。

图4列示了2003?201*年我国银行业资本充足率达标情况。图中可见,近年来我国银行业的资本实力和资本充足水平显著提升。201*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新办法称,商业银行总资本包括核心一级资本、其它一级资本和二级资本。商业银行各级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如下最低要求:(一)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5%。(二)一级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6%。(三)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

截至201*年年底,我国银行业整体加权平均核心一级充足率和一级资本充足率均为9.95%,较年初上升了0.14个百分点,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为12.19%,较年初下降了0.29百分点。按照201*年资本充足率过渡期最低要求(8.5%),全部商业银行中仅有一家农村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未达标。

商业银行杠杆率在全球标准中处于安全区间。201*年,除交行外,4家大型银行按照《商业银行杠杆率管理办法》披露杠杆率,整体较上年都有提高,4家银行平均水平为5.67%,比上年提高了0.56个百分点,高于银监会规定的4%的最低监管要求,其中,最高为建行(6.01%),农行相对最低(5.21%)。

图4列示了截至201*年年底,按照“新办法”统计的全国性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情况,许多银行无前期比较数据,因此我们只列示了201*年的三项指标。图中可见,对照“新办法”全部17家全国性商业银行全部达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均超过5%,一级资本充足率均超过6%,资本充足率均超过过渡期最低要求(8.5%)。5家大型银行是公认的系统重要性银行,银监会要求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5%,一级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9.5%,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11.5%。

大型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普遍高于股份制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与核心资本充足率是相同的。其中建行三项指标均最高,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和一级资本充足率均为10.75%,资本充足率为13.34%,工行三项指标均列第二,交行的核心一级资本率和一级资本率排列在第三,中行的资本充足率排列在第三。五大行中农行的三项指标均最低,且只有农行的一级资本率这一项没有达到9.5%的要求。

12家股份制银行资本充足率全部达标,但整体水平低于大型银行。浙商资本充足率达到11.53%,从上年的亚军位置上升到股份制银行之首。中信和招商以11.24%、11.14%分列第二和第三。而广发、华夏和平安是股份制银行中资本充足率最低的三家银行,均没有超过10%,其中广发只有9%。

股份制银行中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与核心资本充足率也是相同的。其中,招商以9.27%排名第一,主要是由于招商在历时两年后终于在201*年顺利完成A+H配股融资,及时有效补充了资本。招商在折扣率较低的市场环境下以A股96.39%的认购率,H股超额认购部分达到457.81%,募集资金净额约为人民币336.6亿元。恒丰和浙商以9.21%和9.17%分列二三位。此外,光大以9.11%也名列前茅,主要是由于12月光大成功实现H股上市,募集资金248.52亿港元(折合人民币约194.52亿元,含201月行使超额配股权),也达到了提升资本实力的效果。

纵观各行年报,各家银行应对“新办法”、新监管、新要求的举措可大致归类为:进行资本储备,完善制度建设,关注资本充足及资本回报的平衡关系,改造和升级信息系统、建立建全、优化细化计量模型,加强资本管理监督评估,积极拓展资金筹集渠道。

篇12:全国性商业银行财务分析报告

201*年,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呈现继续下滑迹象。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贷款绝对额较以前年度均出现了一定的反弹。受经济下行影响,钢贸、造船、光伏等产能过剩领域以及抗风险能力差的中小微企业成为不良贷款的“灾区”。

截至201*年年底,我国商业银行按贷款五级分类的不良贷款余额5921亿元,比上年增加了993亿元;不良贷款率1.00%,同比上升了0.05个百分点。全国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比减少了1.65万亿元,下降了16.87个百分点,比年底减少了7606亿元,下降了7.97个百分点,但不良贷款余额比却上升了206亿元,而不良率仍下降了0.57个百分点。商业银行资产结构与资产质量的改善趋缓,风险抵补能力面临更大压力。

以下从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和贷款集中度三个角度分析全国性商业银行201*年资产质量情况。

201*年全国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情况

篇13:全国性商业银行财务分析报告

全国性商业银行是我国银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1*年12月31日,全国性商业银行的资产合计占到银行业总资产的61.14%,负债合计占到银行业总负债的61.27%,分别较上年下降了1.40和1.39个百分点;税后利润合计占到银行业总税后利润的64.94%,较上年下降1.7个百分点;从业人员占到银行业全部从业人员的58.72%,较上年降低0.22个百分点。

图1、图2和图3分别按总资产、总负债和税后利润列示了20至201*年银行业市场份额的年际变化情况。总体而言,五家大型银行的市场份额呈持续下降趋势,而股份制银行的市场份额呈上升趋势。201*年,大型银行的总资产、总负债和税后利润的市场份额与相比较,分别下降了1.56、1.57和1.87个百分点;与年相比较,分别累计下降了12.72、12.66和13.57个百分点;股份制银行与20相比,分别增加了0.20、0.77和0.17个百分点;与2005年相比较,分别累计增加了5.88、5.58和5.47个百分点。

201*年,全球经济尚未摆脱经济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延续缓慢复苏态势,主要发达经济出现复苏迹象,但基础未稳固,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长态势减弱,经济金融风险上升。美联储在201*年12月份宣布,正式开始削减QE扩张步伐,后续逐步淡出资产购买政策,重心转移至低利率政策上。国内方面,首先,201*年中国经济增速有所回落,但呈现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决策层发展理念有了转折性变化,不再推出大规模刺激计划,而是更加依靠市场自身的潜力实现增长,同时对金融部门的杠杆水平加强监管,避免以高杠杆、高风险换取高增长,金融市场总体保持稳健发展。其次,央行基本维持了偏松的货币投放力度,但资金供需矛盾仍然突出。中国经济连续三年调整减少了企业的利润额和现金流,加之人民币国际化推进迅速,致使人民币资金需求日益增加,利率趋于上升,供需矛盾更加突出。此外,201*年7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一是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二是取消票据贴现利率管制,改变贴现利率在再贴现利率基础上加点确定的方式,由金融机构自主确定。三是对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不再设立上限。四是为继续严格执行差别化的住房信贷政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暂不作调整。10月25日开始,贷款基础利率集中报价和发布机制正式运行,贷款基础利率机制是市场基准利率报价从货币市场向信贷市场的进一步拓展,为金融机构信贷产品定价提供重要参考。利率市场化改革更进一步。

以全国性商业银行为代表的中国银行业在金融机构深化体制机制的一系列改革影响下,资产增速稳中放缓,存贷款继续平稳增长,资本监管要求趋严,资本充足水平保持稳定,资产质量总体稳定,风险抵补能力充足,利润增速稳中趋缓,流动性总体稳定。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改革深入推进,公司治理体系持续完善,业务治理体系得到优化,风险管理能力全面提升,战略和发展模式转型加快,广覆盖、差异化、高效率的银行业机构体系逐步形成。

大型银行不断完善公司治理,强化董事、监事履职能力建设,完善绩效考评机制,改进绩效考评办法。推进集团并表全面风险管理,逐步建立表内外、境内外、本外币、母子公司等多维度全覆盖的风险管控机制,强化跨境跨业风险传染管控和隔离机制。提高资本管理高级方法实施质量,完善资本规划,开展内部评估和资本工具创新。结合自身客户类型、产品类型等实际情况,动态评估战略选择和经验教训,积极稳妥推进综合经营和国际化战略。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危机管理机制的建设及恢复处置计划的制订工作持续推进。

股份制商业银行和中小商业银行突出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战略,充分结合自身条件和优势,推进管理流程和产品服务创新,强化特色服务和品牌建设,整体保持稳健发展的良好态势。着力提升小微企业和城乡居民金融服务水平,不断下沉业务重心,深耕基层市场,规范发展社区支行、小微支行,完善专营机构管理体制。同时,持续优化公司治理和绩效考核,规范股东行为和履职评价,强化资本管理和重点领域风险防控,筑牢可持续发展基础。

截至201*年年底,全国性商业银行资产总额92.54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0.73%;负债总额86.50亿元,比上年增长10.48%;所有者权益6.0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4.53%。资本充足率全部达标,资产质量大幅改善,盈利能力、抗风险能力、流动性管理水平均有较大提升。

以下分资本状况、资产质量、盈利能力和流动性水平四个方面对全国性商业银行201*年度财务状况予以分析。各项财务数据除另有注明外,均取自监管部门及各银行的定期财务报告、新闻稿件等公开披露的信息。

篇14:全国性商业银行财务分析报告

图7、图8分别列示了大型银行和股份制银行201*年不良贷款率与不良贷款余额。

201*年,大型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在0.94%?1.22%之间,除农行外均在上年基础上有所上升或持平。其中,工行和中行最低,分别为0.94%和0.96%;农行依旧最高,为1.22%。工行不良贷款余额为936.89亿元,近年来首次成为绝对值最高的大型银行;交行最低,为343.10亿元。

股份制银行的资产状况从绝对值上看普遍好于大型银行。但不良贷款率方面参差不齐,且与大型银行相比的优势正在缩小,渤海最低(0.26%),恒丰(0.96%)、中信(1.03%)和华夏(0.90%)为最高,但多数集中与0.64%?0.96%之间。不良贷款余额方面,中信、招商和民生与上年排名相同依然为较高的三家,分别为199.66亿元、183.32亿元和134.04亿元;渤海、浙商和恒丰三家规模较小的银行,其不良贷款余额也最少,除此之外,广发(62亿元)、华夏(74.43亿元)和平安(75.41亿元)的不良贷款余额相对较低。

图9列示了全国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与上年的对比情况。同上年相比,仅有一家大型银行和两家股份制银行有所下降,全国性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明显改变了多年来持续下降的态势。其中,大型银行中,仅有农行从年的1.33%下降0.11个百分点至1.22%,降幅居大型银行之首;建行持平在0.99%的水平;交行上升幅度最大,从2012年的0.85%上升0.92%个百分点至1.05%,中行和工行出现了0.01%和0.09%的上升。股份制银行中,有10家都出现了略微的上升,恒丰和浙商的升幅最大,分别为0.42和0.22个百分点。仅广发和平安分别下降了0.61和0.06个百分点。

图10列示了大型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与上年的对比情况。五家大型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全部上升。截至201*年年底,“最赚钱”的工行不良贷款余额达936.89亿元,同比增加了191.14亿元,增幅最高,达到25.63%;建行达到852.64亿元,比上年增加了106.4亿元不良贷款,同比增长14.27%;中行不良贷款同比增长11.95%,达到732.71亿元;农行表现最为稳定,不良贷款增加了19.33亿元至877.81亿元,同比增速仅2.25%。

图11列示了股份制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与上年的对比情况。股份制银行的“坏账”问题更为严重。12家股份制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仅有广发(下降了32%)1家下降,其他全部上升。恒丰、浙商和渤海分别增加了8.16亿元、5.42亿元和2.34亿元,增幅分别为71.20%、64.14%和116.42%,增幅虽高,但绝对额不大。其余股份制银行中,增幅最大的前三位分别是兴业、中信和招商,增幅分别为95.44%、62.92%和56.76%,其各自不良贷款余额分别上升50.45亿元、77.11亿元和66.38亿元,同时它们也是余额上升最多的前三位。

201*年全国性商业银行中除广发外,均出现不良贷款余额上升的状况,且绝对额上升较大,延续了上年不良贷款余额、不良贷款率上升的局面,其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宏观经济增速放缓为银行业带来资产质量下行的压力。

篇15:全国性商业银行财务分析报告

自起,银监会按照发布的《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管理办法》,对商业银行的贷款拨备率和拨备覆盖率进行综合考核,其中前者以2.5%为基本标准,后者以150%为基本标准,两者中的较高者为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的监管标准。这标志着中国银行业动态拨备制度已开始正式实施。本报告以这两个指标分析全国性商业银行的风险抵补能力。

贷款拨备率

贷款拨备率是贷款减值准备对贷款总额的比率。自201月1日开始,银行必须实施银监会提出贷款拨备率达到2.5%以上的要求。系统重要性银行应于201*年年底前达标;对非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部门将设定差异化的过渡期安排,并鼓励提前达标:盈利能力较强、贷款损失准备补提较少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在年底前达标;个别盈利能力较低、贷款损失准备补提较多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在年底前达标。

图12列示了201*年全国性商业银行贷款拨备率及其与2012年的对比情况。201*年,全国性商业银行总的贷款拨备率为2.67%,较上年下降了0.03个百分点,但还是达到了2.5%的监管标准。具体来看,大型银行的贷款拨备率比股份制银行稍高的优势正在缩小。五家大型银行中,交行、工行和建行同比均有所下降,中行持平,而农行依旧最高,且是唯一同比上升的大型银行,为4.46%,在全国性商业银行中排名第一。其中,交行和工行贷款拨备率最低,分别为2.24%和2.43%,仍低于2.5%,未完成系统重要性银行于201*年年底前达标的任务。

股份制银行的贷款拨备率在1.5%?2.7%之间,仅有华夏和兴业两家在2.5%以上,分别为2.73%和2.68%。广发、平安、恒丰和浙商仍低于2%,其中广发以1.56%排名最低。同上年比,6家银行上升,6家银行下降。其中,兴业和渤海上升效果较明显,分别提高了0.68和0.36个百分点;广发和光大的下降幅度最大,分别为0.96和0.46个百分点。全国性商业银行风险抵补能力整体比上年有所下降,根据监管新规,仍将面临新的考验。

拨备覆盖率

拨备覆盖率是贷款损失准备(现一般按贷款减值准备)对不良贷款的比率,是基于不良贷款而计提贷款损失准备、再进行相应计算的一项指标,其性质是衡量信贷风险抵补的程度。拨备覆盖率多寡有度,以能适应各行风险程度并符合监管要求为宜,不能过低导致拨备金不足,利润虚增;也不能过高导致拨备金多余,利润虚降。

近十年来,全国性商业银行的风险抵补能力不断提高,拨备覆盖率从年底的6.7%持续提高,到2012年年底达到303.09%,但201*年回落了15个百分点至288.07%。

201*年,大型银行风险抵补能力没有持续上一年高涨的态势,拨备覆盖率达到294.81%,同比下降了约4个百分点;股份制银行拨备覆盖率为266.45%,同比下降了53个百分点,延续上一年下降趋势。

图13列示了201*年全国性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及其与2012年的对比情况。图中可见,201*年全国性商业银行的拨备覆盖率均在180%以上,超过150%的及格线,而大型银行的拨备覆盖率整体上低于股份制银行。其中,大型银行中农行拨备覆盖率以367.04%排在第一,是唯一一家同比上升的。交行为213.65%,是大型银行中最低的一家。工行和交行的下降幅度最大,降幅分别为38和37个百分点。

股份制银行中,渤海拨备覆盖率以852.28%继续排名第一;其他股份制银行的拨备覆盖率的差异呈现缩小的趋势,多集中在200%?330%之间。除恒丰、浙商两行历史基数较高外,兴业(352.10%)、浦发(319.65%)相对较高,广发和平安拨备覆盖率依然相对最低,分别为180.17%和201.06%。同上年相比,5家股份制银行下降,其中渤海同比下降幅度最大,降幅为452.20%。招商和中信下降幅度也较大,分别下降了86和82个百分点,浦发也下降了80个百分点;广发和平安两家银行虽然没有改变最低的排名,但较上年都有所提高,分别提升了10个和19个百分点。

篇16:全国性商业银行财务分析报告

净利润增长率

图17列示了201*年各全国性商业银行净利润的增长情况。201*年,各全国性商业银行盈利能力持续提高,各行净利润平均增幅为16.14%。工行、建行、中行、农行和交行等五家大型银行共实现净利润8703.34亿元,同比增长了11.36%;其中工行以2629.65亿元位居第一,同比增幅10.17%;建行以2151.22亿元位列第二,同比增加了11.12%。股份制银行共实现净利润3008.95亿元,同比增长了10.04%;其中招商获得517.42亿元,继上年后继续保持领跑位置,而民生以432.82亿元的净利润,紧随其后。

从净利润增长率看,大型银行除中行略有上涨(0.15个百分点)外,其余四家均出现增速下滑。其中农行净利润增长率最高(14.52%),交行以6.73%的成绩最低,其余3家大型银行均在10%?12.5%之间。股份制银行中渤海以36.63%排名第一,中信、浙商和华夏也都超过了20%,分别以26.55%、21.73%和21.01%的净利润增长率紧随其后。而广发只有个位数的增长(3.24%)是股份制银行中增幅最低者。其余股份制银行基本保持在10%?20%之间。

整体而言,201*年全国性商业银行盈利能力持续增强,但增长速度比上一年度均呈现继续下降的趋势,除中行和中信以外,其余银行都出现比较明显的下降。其中交行是大型银行中下降幅度最大的,降幅为8.32个百分点,渤海、民生和恒丰是股份制银行中降幅最大的,分别有50.49、21.56和21.37个百分点。此外,各行净利润增长率的差异有所缩小,这与宏观经济形势下滑和利率市场化等环境背景有关系。

净资产收益率和总资产收益率(本报告采用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

净资产收益率(ROE)和总资产收益率(ROA)很好地反映了各行的盈利能力和水平。通常,决定这两个指标的因素包括净利润与资产平均余额。此外,信贷资产质量、中间业务收入、利息及经营支出水平,以及税收等因素对其也有一定的影响。根据中国银监会《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的要求,净资产收益率不应低于11%,总资产收益率不应低于0.6%。

图18对比列示了全国性商业银行201*和净资产收益率。图中可见,全国性商业银行的净资产收益率均明显超过11%的达标线。平安净资产收益率相对处在最低水平,为13.59%。恒丰、民生和兴业的净资产收益率排在前三位,分别为23.70%、23.23%和22.39%%。而大型银行中,工行也保持在21%以上。

同上年相比,共有6家银行净资产收益率上升,11家下降。渤海和中信的净资产收益率分别提高2.31和1.78个百分点,增幅最大。兴业和交行分别下降4.26和2.94个百分点,降幅最大。

图19对比列示了全国性商业银行201*和年总资产收益率。图中可见,17家全国性商业银行2012年总资产收益率全部显著高于0.6%的及格线。其中,大型银行的总资产收益率相对较高,建行和工行分别为1.47%和1.44%,基本达到国际领先银行的水平,排在全国性商业银行的前两名;股份制银行的总资产收益率大多在0.8%?1.4%之间,招商(1.39%)和民生(1.34%)最高,而平安(0.81)、渤海(0.85%)和广发(0.85%)虽属达标,但绝对值仍是全国性商业银行中最低的。

同上年相比,201*年全国性商业银行的总资产收益率仅有6家提高,其余11家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华夏和中信增幅最大,分别提高0.11和0.10个百分点;农行和恒丰下降幅度最大,分别下降了0.30和0.20个百分点。

利息收入水平

存贷款息差收入是我国银行业最主要的盈利来源。利息收入水平是银行盈利能力的重要体现,201*年,得益于利差收入及生息资产规模的扩大,全国性商业银行的利息净收入水平有较大增加。从整体看,201*年利息净收入的增长主要源于历史规模因素稳步扩大的带动,而201*年息差水平则直接拖累了利息净收入的增速。

201*年以来,人民银行先后取消贷款利率下限管制、推出以市场化定价的同业存单业务,利率市场化呈现加速推进的趋势。目前我国除对存款利率1.1倍的上限管制外,货币市场、债券市场等利率都已基本实现市场化。利率市场化的加速将对商业银行运作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一是短期将直接导致银行负债成本上升、净息差(NIM)收窄,削弱通过利差盈利的能力。二是贷款利率定价和存款成本控制难度增加,业务转型压力增大。

本报告从利息收入比、净息差与净利差三个角度讨论全国性商业银行的利息收入水平。

利息收入比

利息收入比是利息净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图20对比列示了全国性商业银行201*年与2012年的利息收入比。图中可见,201*年大多数全国性商业银行的利息收入比在75%以上。其中,中行因其传统的国际业务优势,外汇衍生交易产品利差收益和贵金属业务等非利息收入大幅增长,以69.59%的利息收入比,成为全国性商业银行中最低的。其他银行中,民生和招商的利息收入比均低于75%,分别为71.65%和74.59%,其主要原因是年内中间业务的迅猛发展使得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大增。华夏和浦发的利息收入占到其营业收入的85%以上,是全国性商业银行中最高的。

同2012年相比,全国性商业银行的利息收入比整体呈下降趋势。17家银行中,除农行和渤海2家银行外,利息收入比均有所降低,体现出银行业在摆脱传统的以利差收入为主的业务模式的过程中,利息收入占比逐年下降的趋势。大型银行中,工行和交行分别略微下降了3.69和2.07个百分点;在股份制银行中,浙商、恒丰、兴业和光大的降幅都在6个百分点以上。另一方面,渤海上升了2.46个百分点,成为唯一持续2年上升的银行。

篇17:全国性商业银行财务分析报告

贷款集中度是考察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的重要指标,在宏观经济形势严峻的大环境下,贷款集中度问题尤其值得关注。监管标准要求最大单一客户贷款不得超过银行净资产的10%,前十大客户贷款总额不得超过净资产的50%。201*年年底各全国性商业银行的这两项指标均符合监管要求。

图14和图15分别对比列示了全国性商业银行201*年及单一最大客户贷款比例及最大十家客户贷款比例情况。

在单一最大客户贷款比例方面,全国性商业银行201*年大部分比20有所下降。大型银行中,交行、中行最低,分别为1.55%和2.10%;最高的建行为4.51%,同时,建行和工行的单一最大客户贷款比例已连续三年提高,建行201*年增幅高达0.65个百分点。股份制银行中,浦发最低,为1.92%,浙商最高,达到7.44%。同上年比较,共有6家全国性商业银行的单一最大客户贷款比例有所提升,其中浙商和兴业分别提高了4.07和2.72个百分点,增幅最大。在11家该指标下降的银行中,恒丰和华夏下降幅度较大,分别为下降了1.06和0.64个百分点。

在最大十家客户贷款比例方面,201*年有1家大型银行和4家股份制银行同比有所上升,其余全国性商业银行均有所下降。主要出于规模原因,大型银行前十大客户的贷款比例均在16.5%以下,整体上低于股份制银行;其中,农行是大型银行中最低的,为13.22%

股份制银行的这一指标在201*年整体上下降较多,其中招商和浦发依然保持在全国性商业银行中的最低水平,且均低于大型银行,分别为12.87%和13.01%;渤海这一指标延续上一年升势,依然还是最高,为47.65%,继续逼近监管标准。同上年比较,大型银行中除建行略微上升了0.04个百分点外,其余均已有所下降,中行降幅最明显,下降了2.7个百分点。股份制银行中中信大幅下降6.3个百分点,降幅最大;光大和华夏分别下降4.81和3.54个百分点,降幅也较大。

盈利能力

面对经济增速下降、利率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融资脱媒日益明显、同业竞争加剧等外部环境变化所带来的诸多挑战,201*年银行业的利润增速整体上继续回落。

201*年,全国性商业银行实现税后利润11327.7亿元,同比增长12.47%。图16列示了201*年全国性商业银行的收入结构。图中可见,利息净收入占到营业收入的76.67%,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占到营业收入的19.40%,利差收入仍是全国性商业银行最主要的利润来源。

以下先从净利润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和总资产收益率三个角度评价201*年全国性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整体水平,然后再分别从影响银行利润的三个主要部分——利息净收入、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和支出管理水平——出发,具体评述全国性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

篇18:全国性商业银行财务分析报告

考察商业银行利息收入能力的重要指标是净息差和净利差。净息差(NIM,又叫净利息收益率)是利息净收入与平均升息资产总额的比率,考察单位生息资产所创造的利息收入;净利差(NIS)按日均生息资产收益率与日均计息负债付息率的差额计算。两者各有侧重,但整体而言,净息差的变化趋势和原因同净利差相似,可以相互参照。

净息差延续上年明显下滑的趋势,尤其是股份制商业银行,最多下滑40个基点以上(比如民生和广发)。这主要是由于: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推进,商业银行吸揽资金竞争加剧,特别是通过理财业务吸收的资金成本整体相对较高,且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加速推进,商业银行尤其是股份制商业银行纷纷提高存款利率,由此造成资金成本上升,而相反的是,伴随着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商业银行在信贷客户特别是大中型企业的议价能力也有所降低,使得存款降息幅度小于贷款,净息差受到压缩。

图21列示了部分披露相关信息的全国性商业银行?201*年的净息差。图中可见,全国性商业银行的净息差整体上延续了2012年的回落态势。全国性商业银行净息差集中在2%?2.8%之间,其中招商最高,为2.82%,农行和建行次之,分别为2.79%和2.74%;广发和渤海相对较低,分别为2.01%和2.14%。同上年相比,仅中行和渤海2家银行有所提升,增幅分别为0.09和0.03个百分点。

图22列示了部分披露相关信息的全国性商业银行2012?201*年的净利差。图中可见,全国性商业银行净利差的情况与净息差相仿,201*年,全国性商业银行净利差大部分集中在2%?2.6%之间,其中农行和招商最高,均为2.65%;广发最低,为1.84%。同上年相比,同样也是仅中行和渤海2家银行有所提升,分别有0.09和0.05个百分点。

随着我国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在宏观经济形势下行压力下,可以预见我国银行业净息差和净利差还会持续下行,全国性商业银行尤其是股份制银行不可不未雨绸缪,在资产结构、发展模式、经营效率等方面提早做好应对准备。

篇19:全国性商业银行财务分析报告

中间业务净收入是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减去支出后的净额,反映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绝对水平。

图23列示了2012?201*年大型银行中间业务净收入及增幅情况。图中可见,201*年大型银行均延续上年势头,工行和建行分别以1223.26亿元和1042.83亿元继续排名前两位。在增幅方面,中行和工行分别较上年增长了17%和15%,在大型银行中继续领跑。建行较上年增长了11.13%,相对而言增幅最低。

图24列示了2012?201*年股份制银行中间业务净收入。图中可见,201*年股份制银行中,中间业务净收入最高依然是民生和招商,分别为299.56亿元和291.84亿元。浙商、渤海和恒丰因规模原因,中间业务净收入相对最低;除去这三家银行,华夏净收入最低,仅62.68亿元。在增幅方面,同上年相比,股份制银行的中间业务净收入都出现了明显的提高,浙商、平安和恒丰增幅最大,分别为164%、83%和80%;其他股份制银行大多在40%?60%之间。

图25列示了全国性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净收入201*年和相对上年度的同比增幅。图中可见,201*年和20全国性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增长速度加快,除兴业和渤海分别下降10%和76%外,其他银行的中间业务净收入在201*年的增幅都大于2012年。其中,浙商由于基数较小,增幅最明显,201*年比2012年年增幅提高了119个百分点;其他银行中增幅提高较大的是浦发、平安和恒丰,分别提高了28、27和26个百分点。

篇20:全国性商业银行财务分析报告

中间业务净收入占营业收入之比(以下简称“中间业务占比”)是衡量中间业务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201*年,全国性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整体占比19.40%,比上年提高了1.01个百分点,整体上稳中有升。

图26对比列示了2012?201*年全国性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占比情况。201*年,大型银行中间业务占比高于股份制银行的优势已不再明显,其中工行、建行分别为20.75%和20.50%,但已不能进入全国性商业银行的前三名;交行占比15.79%,同比也有1.6个百分点的增幅,但依然相对较低。与上年相比,中行出现了1.19个百分点的下降,其他4家银行虽然维持上升,但是升幅非常有限,基本都在1个百分点左右。

在股份制银行中,广发中间业务占比最高,为26.31%,也是全国性商业银行中最高的。民生、恒丰和光大次之,均在22%以上。同上年相比,浙商、恒丰和光大分别提升8.84、7.21和7.07个百分点,增幅最大;其他银行的增幅也大多在3?6个百分点。

整体而言,近几年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币国际化、国民收入的持续提高,为全国性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与机遇。各家银行传统的清算、咨询顾问费等持续缓慢增长,而银行卡、代理、理财三类业务翻番增长,成为201*年银行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快速增加的主要利润来源,同时,金融市场、大交易银行、大投行、互联网金融以及信用卡等业务协同效益明显。然而,201*年,大型银行在中间业务领域的优势不再显著,除了在量上仍保持领先地位以外,无论从增速还是占营业收入比重,均把榜首地位拱手让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