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护理教学系统的模式及构建

yibeinaitang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yibeinaitang”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远程护理教学系统的模式及构建(共1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远程护理教学系统的模式及构建

远程护理教学系统的模式及构建

远程护理教学就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先进的多媒体技术等手段进行的一种新型护理教学模式.它既可以满足广大护理工作者继续教育和学历教育的需要,也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约束进行学习.本文对远程护理教学系统的几种教学模式进行了分析,着重讨论了远程护理教学的.特点、功能及软件的开发技术,说明了基于windows 的Internet应用开发环境.

作 者:明春梅 李初民 陈霞  作者单位:400037,重庆,第三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信息科 刊 名:现代护理  ISTIC英文刊名:MODERN NURSING 年,卷(期): 13(9) 分类号:G642 关键词:护理教育   远程教学系统   模式  

篇2:我国会计模式系统的构建

我国会计模式系统的构建

对我国会计模式系统的概念、构建原则以及构建的'基本框架进行了研究,重点探讨了会计模式系统构成的五个子系统,旨在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作 者:樊进科  作者单位:太原重型机械学院经济管理系,030024,山西,太原 刊 名:系统辩证学学报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SYSTEMIC DIALECTICS 年,卷(期): 11(2) 分类号:F23 关键词:会计模式系统   原则   基本构建  

篇3:基于网络资源教学模式的构建

基于网络资源教学模式的构建

《网络电子教室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课题组  彭五保  江西省信丰县第二中学

摘  要:为了适应21世纪对高素质创造型人才的需要,必须创造一个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式学习的环境。结合当前技术条件考虑,在网络环境实施教学为教育改革提供了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基于网络资源的教学模式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具体体现。本文从该教学模式提出的必然性、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谈起,在分析总结国内外在该领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从基于网络资源的教与学过程出发,网络教学是多媒体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与现代教育理论相结合的产物。现代教育技术是当代教育的制高点。教育技术新定义指出:“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以现代学习理论为指导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是教育技术学的核心内容。网络教学的发展,形成全新的现代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宽了教育空间。教学观念由以往的“以教师为主”向“以学生为主”转变。网络教学不受时间、空间和地点的限制,充分共享教学资源,真正做到教育全民化、教育终身化。

关键词:网络资源  教学模式 构建主义 多媒体网络教学

一、引言:

(一)基于网络资源的教学模式变革的必然性

21世纪正在形成的数字化生存环境对我们的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和要求,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开放式学习、多元化学习、终身学习的出现促使传统的教学模式从根本上发生变革,创建新型的教学模式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信息社会的发展,不仅要求提高人们的技术和能力,而且要求调整人们的社会能力,“社会能力”对人的一生具有重要意义,它包括:1.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认识所承担业务和工作内在联系的能力3.在工作范围内发挥主观能动性,自我发展和独立进取的能力4.在工作过程中,独立、有效的组织能力5.在工作领域协调与协作的能力6.把握新信息、新技术的能力7.驾驭媒体,高效利用学习资源,促进学习过程优化的能力因此,教育机构面临的任务之一,是培养适应21世纪的新型人才,正视不断发展的社会现实,不断探索教学过程的新改善,引导学生优化自己的学习过程,掌握好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学习技术,具备很强的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及信息表达能力,即学会高效率学习的能力;任务之二,是利用有限的资源为越来越多有着不同知识背景的人提供最高质量的教育信息服务,利用互联网集结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学习者提供最有效的学习。为此,教育界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回应这些变化,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研究以学生为核心的教与学的策略。在这种情况下,有不少人开始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与学模式即基于网络资源的教学过程进行研究。

(二)基于网络资源的教学模式提出的主要依据

基于网络资源的教学模式的提出主要依据现代教育技术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基本指导思想,即依靠各种各样的学习资源,以个别化学习为核心,采用系统方法来促进教学的顺利进行。AECT94定义中明确指出,教育技术领域实践和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将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理念是人们对教育技术发展的正确反映,也是认知心理学取代行为心理学占据教育技术理论基础主导地位的必然结果。以认知主义为指导的教育技术更侧重将学生引入“学会学习”的方向。进入80年代后,国际教育技术界对“学”的关注由教学资源进一步扩展到教学过程,把教学过程看作是系统组织的教学资源、教学内容和学习者的有机整体。可见,教育技术研究对象的重新确立,为我们提出基于资源的教学模式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

(三)基于网络资源的教学模式开展的技术支持

随着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用于信息传递和交流的媒体技术日益丰富和成熟。现代化传播媒体是当代教学活动的重要特点,其优势之一是不仅拓展了教学的时空观,而且将学生从大量繁琐的基础性学习活动中解脱出来,学习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得到了有效加强,认知能力和操作技能可同步发展。优势之二是为教学过程研究的重心从“教”转移到“学”创造了条件,逐步实现从以“教师为主导”过渡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总之,媒体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育领域内的广泛应用,无论是从教学内容上还是从教学方法上,都为新型教学模式的产生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网络资源对教学过程支持的四大优势:交互性强、资源丰富,不受时空限制和以学为主。其一,网络教育的魅力之一在于其后台的海量资源库,通过校园网络,可以学习其他院系学科知识,可以接受来自其他名校名师的指点;其二,网络非实时的交流既可以避免教师与学生直面的某种尴尬,也可以避免学生对提问的顾虑和担心;其三,网络使学生可以自己决定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根据实际情况学习,避免了传统教育时空的限制;网络资源为学习者提供了没有约束的学习环境。创造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和学的环境。

(四)网络环境支持教学过程服务

“授人以渔”是网络教学发展的原动力,采用多种途径为支助教学过程服务:其一,利用校园网,提供“研究性学习”和“协作式学习”的教与学实时交互,学生在线学习的同时可以查询、提问、讨论。其二,利用网上教学和教学管理平台,实现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非实时交互,用来答疑、辅导、讨论、选课、提交作业等。其三,将课件压缩成光盘发给学生,使他们能方便地自主选择学习时间、地点和进度。其四,应用多种导学方式,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思路和方法。其五,设立“学生学习指导”专栏,对学生晓之以理,讲思路、讲方法,而且开展政治思想教育、心理咨询等。人文关怀,给学生创造人性化的网络学习资助环境,在技术性网络之外织造服务性“人网”。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及时、准确、全方位的引导、指导、督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疑难,直至顺利学习,是网络环境下教学过程重要内容。

一、基于网络资源的教学模式设计

(一)基于网络的教学资源

网络资源应用于教育、教学过程的一般体现为网络课程、网络课件和网络环境,它们是网络教学和网络学习得以进行的物质技术基础。网络应用于教育领域,给人们提供了大量便捷的学习机会、丰富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使学习活动更加自主化、个性化,使教育的适应性大大加强。网络课程就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其中网络教学支撑环境特指支持网络教学的软件工具、教学资源以及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实施的教学活动。

总而言之,网络课程要充分体现网络的这一特点,构建多媒体化的接近真实生活的自主、协作学习情境,能充分利用网络的资源开放性。

(二)基于资源的学习

基于资源的学习是“学习者借助各种类型的学习资源进行探索和实践,以获取课程知识和信息读写能力的学习过程”(Directory of Online Resources for Information Literary,)。基于资源的学习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生以信息搜集者和翻译者的身份使用信息工具解决实际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完成知识的建构;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则是以学习的督促者和帮助者的身份出现的;学习结果是将“信息读写能力”养成为一种积极有效的学习能力。基于资源的学习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灵活性,即能适用于不同的学习风格和课程领域;二是自主性,指学生主动控制学习过程,通过积极参与各种主题任务研究来进行学习。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多媒体材料来学习并不等同于基于资源的学习,学生必须亲自通过问题解决的经验来完成主题任务。与教师控制的传授教学相比,这种学习模式将学习过程变成学习者个人的探索与发现过程。

(三)基于资源的学习环境

基于资源的学习涉及到多种媒体资源的使用(书、杂志、报纸、多媒体、网络、社区以及人等),各种类型的学习资源是构成学习环境的主体。基于资源的学习环境可以看作是由多种教和学的资源精心设置成的学习环境。这个环境包括四种类型的学习资源,即基础性资源、组织性资源、经验性资源和评价反馈资源。基于资源的学习环境支持学生使用广泛的学习资源来解决问题。在这种学习环境中,教学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授人以渔),而不仅仅是积累知识(授人以鱼)。基于资源的学习环境就是要学生学会在信息海洋中游泳的本领,也就是培养学生具备未来社会(数字化生存环境)所要求的信息读写能力(Information Literacy)。

二、构建主义学习模式的理论依据和实现意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可见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和传统教学相比已发生很大变化。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单纯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思想。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正是顺应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上述要求而提出来的,因而很自然地,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就成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也就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而计算机教学的特点是以实验(上机操作)为主的教学形式,就是以学生的实际操作与实践应用为教学目的,而计算机教师是以帮助学生主动学习的媒体,这就要求在计算机学科教学中更应注意建构主义学习的模式。下面就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

(一) 建构主义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

在建构主义学习中,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自身求知的需要,学习者用发现法、探索法等方法进行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主动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并设法加以验证。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从事自我监控、自我测试、自我检查等活动,判断或检测其学习行为是否有效或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学习者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处于主导地位,而教师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处于从属地位,起辅导、引导、支撑、激励的作用。

(二) 建构主义学习是社会性、真实性的学习

学习者如遇到疑难问题或有感到迷惑不解的问题,可与其他学习者讨论解决,也可通过请教教师的方法解决,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都处于与他人的密切联系之中。学习者处于一定的复杂的、真实环境下进行学习,并通过积极的行动或活动参与学习过程,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

(三) 建构主义学习是目标指引、建构、累积性的学习

学习者自己设定学习目标,在既定的学习目标的指引下将当前的学习内容与先前的学习内容相联系进行学习,并在对新信息加工的同时将其与其他信息相联系,在保持简单信息同时理解更复杂的信息。只有当既定的学习目标得到实现或形成时,学习者的学习行为才被认为是成功的。

信息技术网络教学课程主要由网络教学环境、课程教学主体内容、课程评价系统等功能模块组成,要使信息技术网络课程表现出建构主义的学习特征,应该采取相应的技术使各功能模块表现或支持建构主义学习以上几个特征。

三、网络教学环境构建――多媒体教学的实现过程

网络教学环境是网络课程得以运行的必要的场所,是为了让学习者能够方便快捷的访问教学资源、为学习者完成学习、达到学习目标提供的辅助环境。目前网络课程主要为学习者提供硬件环境与软件环境。

(一)硬件环境建设

(1) 网络化教学的基本环境:依托外接Internet的校园网。

(2) 网络化教学场地:多媒体教室,该教室配备联网的多媒体计算机、投影设备、音响设备,并由控制系统形成一个整体系统,主要用于教员大课堂授课;多媒体的、网络化的语音实验室,形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交互的多媒体教学环境,可开展集中讲授、分组讨论、个别辅导等多种交互方式的教学活动;电子阅览室,集中一定数量的联网的.多媒体计算机,主要供学生使用,这是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场所,配合教学系统,也可以进行交互式教学。 借助于硬件环境允许学生对其中的对象进行一定的操作,能自动地对学习者的动作做出判断,并根据学习者的指令对整个环境做出相应的调整,这一特征可以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使网络课程满足建构主义学习的物理特性上提供了积极性的要求。

(二)软件环境建设

(1) 网络多媒体课件开发网络多媒体教学的开展有赖于网络多媒体教学资源的丰富。我们必须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多媒体教材制作的优势,专门成立了多媒体教材制作组。一是收集大量多媒体课件或电子教案,并利用这些制作工具的升级版本中网络功能将它们发布网上,较好地实现了其在网上的浏览和远程学习。二是运用网络多媒体技术和工具开发制作基于WEB的电子教案和网络课程。三是在多媒体教学服务器上收集整理了大量的网页素材:人物素材、图片、图形素材、音效、动画素材、音频、视频素材等建成多媒体素材数据库,供广大教师备课或制作课件时浏览和下载。

(2) 多媒体授课系统与视频点播系统建设多媒体授课系统是网络教学支撑环境的基本功能,它直接面向学生,由老师指导学习,是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最主要的来源,学生通过授课系统达到学习的目的。多媒体视频点播系统是多媒体网络应用的常见形式,它的核心是数据压缩技术和流媒体技术以及视频服务器与用户的交互,需专门的视频服务器和特殊的网络传输特性。

(3) 学习论坛、留言版和BBS的建构采用ASP动态网页技术建立了学习论坛、留言版和BBS。学习论坛主要采用聊天室的形式,在这里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可进行实时地交流。BBS采用电子公告牌的形式,学生可在BBS上提出学习中的问题,教师在任意时间访问BBS时,就这些问题可以做出回答;也可以通过留言版给教师提出问题,教师进行解答;可以在BBS论坛上完成多媒体作业的发布、完成、提交和批改;教师也可以在BBS论坛上就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开辟一个专门的讨论主题,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借助于网络通信技术和网络工具构建的通信交流环境为网络课程的使用者提供了方便、快捷的通信交流方式,使学习者可以在相互交流的条件下进行协商学习,使网络教学具有社会性学习的特征;另一方面,这样的环境能帮助学生方便、快捷地提出、讨论、解决问题,能帮助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使网络教学具有一定自主学习的要求。

四、结束语

基于网络资源的教学体现了教育技术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基本思想。它通过对各种不同类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来完成教学目标的学习,因而在这种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中,既注重对教学资源环境的组织和设计,又重视对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注重发挥网络教育资源环境以及网络教与学的特长和优势,注意弥补其不足和缺欠。注重解决好开放和灵活、资源共享、交互参与和协作、环境营造和更新,以及教与学模式创新等方面的问题。探索基于网络资源的教学模式,对学习者试行开放式学习、多元化学习,对于调整人们的社会能力,培养终身学习的理念和能力,创建新型的教与学模式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因此,研究基于网络资源的教与学模式对于促进校园网络的建设与应用发展,对于促进学生在多种学科教学研究氛围中学习,以及培养学生适应信息社会的“社会能力”等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乌美娜,教学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10

[2] 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电化教育研究,第3、4期

[3]张璐,盛群力.信息素养 网络技术 资源型学习.中国电化教育,.11.

[4]基于因特网的课堂资源型学习的探讨.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http://www.conking.com.cn/thesis/wjq/001.htm.

[5]裴纯礼.Internet在美国大学校园里的应用.清华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讨会,.11.17.

[6]P.S.&Senn,InformationliteracyEducatingChildrenforthe21stcentury.NewYork:Scholastic,Inc.Brevik,J.A.(1994).

篇4:生态产业系统的构建模式分析

生态产业系统的构建模式分析

一、生态产业系统的.内涵 生态学(Ecology)一词最早是由德国生物学家Ernest Haeckel于19世纪60年代提出的.生态系统是以特定的空间范畴和物理实体为基础,集中注意的是其有形的物理量(物流、能流)和生物量(个体、种群、群落).

作 者:董岚 唐强  作者单位:董岚(武汉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唐强(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刊 名:经济论坛 英文刊名:ECONOMIC TRIBUNE 年,卷(期): “”(20) 分类号:X3 关键词: 

篇5:电子商务模拟实验系统的商务模式构建

电子商务模拟实验系统的商务模式构建

本文是笔者在电子商务模拟实验教学过程中,基于现使用中的教学软件的教学体会,在系统分析电子商务模拟实验系统商务模式发展状况的`基础上,浅析了电子商务模拟实验系统商务模式的构建原则,提出了电子商务模拟实验系统的设计要求,并具体描述了该系统商务模式的功能模块.

作 者:史勤波 SHI Qin-bo  作者单位: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宁波,315012 刊 名: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ZHEJIANG BUSINESS TECHNOLOGY INSTITUTE 年,卷(期): 4(2) 分类号:F49 关键词:电子商务   模拟实验   商务模式  

篇6:JBA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JBA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结合商务日语专业创建特色专业的实践,就目前高职商务日语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进行探索与研究,提出了以应用和实践为基本特点,校内外实训、实习相结合的学以致用的.高职商务日语实践教学模式即JBA模式.

作 者:董敏芳  作者单位:苏州市职业大学,215104 刊 名:中国成人教育  PKU英文刊名:CHINA ADULT EDUCATION 年,卷(期): “”(22) 分类号:G72 关键词:商务日语   实践教学模式   学以致用   JBA模式  

篇7:构建社会教学模式,优化课堂

构建社会教学模式,优化课堂

小学社会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阶段开设的一门新课程。小学社会教学大纲规定:社会课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社会事物和现象,初步了解一些家乡的、祖国的和世界的社会常识;培养学生正确地观察周围社会,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法制观念的启蒙教育,培养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重视社会课的教学,切实抓好社会课的教学质量,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一条捷径。我们的任课教师,一定要把社会课的开设,提到素质教育高度来认识。这样,才能深刻领会小学社会教学大纲精神,刻苦钻研教材,认真设计课堂教学,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很好地完成社会课教学任务。而如何实施新开设学科的课堂教学,就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的课题。我们必须重视课堂教学结构的研究,以此揭示课堂教学的一般程序,课堂教学诸因素的内在联系和课堂教学的普遍规律。鉴于此,我们对社会课四种课型进行了大胆地探索,并构建了与之适应的课堂教学模式。这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必将是一个有力的保证。

一、社会课教学模式设计的基本依据

从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可以看出,社会课担负着知识、能力和思想教育三方面的任务,这三个方面的任务是以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为宗旨的。这是设计教学模式最基本的出发点。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完善的智育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就是教学方法、课的结构以及课的所有组织因素教育因素,都应当与教材教学目的和教育相适应,与学生全面发展的任务相适应。”根据社会课在素质教育中的特殊教育功能,为了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教学应始终立足于这个基点,培养他们的社会意识,促使学生各方面的素质生动协调地发展。

社会课自身的个性和特殊性,是教学模式设计构建的第二个重要依据。社会是一门综合课程,它主要包括社会生活常识,地理常识,历史常识和法律常识四个部分内容。在了解、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大目标下,担负着各自不同的任务。社会生活常识教学,它的教学目标是为了促进和实现儿童个性社会化。通过教学不仅使学生能掌握一定的社会常识,而且能将所学的知识在实践中运用,提高适应社会生活能力,并能担当起自己所扮演的在校是学生,在家是子女,在社会是小主人这一社会角色的社会责任,勤奋学习,尊敬长辈,文明礼貌,为今后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打下坚实的基础。社会课中地理历史常识教学,从教材编排上已打破了单纯按时间先后讲述事件和人物,按空间分布讲述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原学科体系,而是从认识社会的角度去组织教材内容的。如认识祖国部分,主要讲述了我国的疆域,行政区划,人口民族,名山大川,灿烂文化,革命传统和社会主义成就等。对于这两部分内容的新的特点,我们每位教师都应有清醒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摆脱原来的史地学科体系的束缚,按社会课框架体系去上好这两部分内容。社会课中的法律常识部分主要是向学生讲述国家的基本的法律常识,如“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等,以加强对学生的法制观念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应抓住不同的社会教学内容,突出社会教学模式的特色。

二、社会课型及构建的教学模式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接受能力,针对社会课的四种课型,经过我们的不断探索实践,构建了与之适应的教学模式。

1.小学社会“社会生活”课型。

这种课型的主要特点是先通过教师灵活多样的讲解,而后注意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耳闻目睹的一些社会事物和现象入手,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地教学,将课本上的知识升华,真正使学生达到了解社会,适应社会的目的。这样,既适应了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又很好地兼顾了社会常识课本身的'特点。其操作程序为:导语激趣―启发讲授―扩展升华―课堂小结。

2.小学社会“地理常识”课型。

这种课的主要特点是教师先提出问题,学生带问题阅读,在教师的积极引导和鼓励下,师生语言交流,教师精讲点拨,并组织学生运用所学习到的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达到学生会学―学会―会用的目的。通过这种课型教学,一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二是适应社会对实用人才的需求,培养和训练学生掌握文化知识的技能,挖掘学生潜在的积极性。其操作程序为:问题―阅读―评议―练习。

3.小学社会“历史常识”课型。

这种课型的主要特点是教师创设历史意境,提出问题后学生自学,鼓励学生以创造精神探索知识,然后教师进行讲评概括。教师要把握好精讲原则,通过教师的小结帮学生抓住“牛鼻子”,弄清对历史发展的规律性认识。注意加深对课文重点、难点和脉络的理解和记忆,并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对学生进行技能、技巧的训练,对已有的知识深化和提高。其操作程序为:以故事导入―依问题讨论自学―靠讲评理解深入―以小结立言导行―靠练习记忆巩固。

4.小学社会“法律常识”课型。

这种课型的主要特点是学生先按教师出示的导向题目进行认真阅读,在学生感知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针对学生易错易混的知识及教材中的难点、重点,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进行点拨。为巩固基础知识、基本原理,课堂上教师应组织学生做定时定量的练习,并通过有关法律知识材料的辨析,培养小学生根据所学法律知识辨别是非的能力,从而树立民主法制意识,进行法制观念的启蒙教育。

三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意义与作用

教学模式起着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之间相互转化的桥梁(中介)作用。这是因为一方面教学模式中的很多策略原则和方法结构都是从有效的实践中通过提炼后概括而成的,它可以为教学理论的不断充实和发展提供各种已经加工的素材,因此是特殊经验转化为一般理论的中间环节;另一方面,教学模式总是某种教学理论的简化表现形式。它为某一主题所涉及到的各种因素和各因素之间的关系不仅可以提供一个比较完整的框架,而且还具有一套实施的策略原则和操作程序。因此它可以使比较抽象的教学理论转化为一般教师易于掌握的实施方案。

社会学科是一门新兴学科,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管是青年教师,还是老教师,都缺乏教学的实践经验。社会课教学模式的提出,对他们尽快地熟悉本学科教学活动,提供了具体的指导,克服了教师课堂教学的随意性,也克服了在其它学科教学中容易存在的定势,不再拘泥于自己过去采用的某一学科教学活动方式,因而有利于不断改进教学,使自己的教学活动精益求精,更加丰富、充实。

社会课教学模式的构建,实现了依靠普通教师教好普通学生的愿望,达到了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篇8:构建社会教学模式,优化课堂

构建社会教学模式,优化课堂

小学社会课是九年义务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小学阶段开设的一门新课程。小学社会教学大纲规定:社会课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社会事物和现象,初步了解一些家乡的、祖国的和世界的社会常识;培养学生正确地观察周围社会,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和法制观念的启蒙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培养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重视社会课的教学,切实抓好社会课的教学质量,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一条捷径。我们的任课教师,一定要把社会课的开设,提到素质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高度来认识。这样,才能深刻领会小学社会教学大纲精神,刻苦钻研教材,认真设计课堂教学,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很好地完成社会课教学任务。而如何实施新开设学科的课堂教学,就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的课题。我们必须重视课堂教学结构的研究,以此揭示课堂教学的一般程序,课堂教学诸因素的内在联系和课堂教学的普遍规律。鉴于此,我们对社会课四种课型进行了大胆地探索,并构建了与之适应的课堂教学模式。这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必将是一个有力的保证。

一、社会课教学模式设计的基本依据

从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可以看出,社会课担负着知识、能力和思想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三方面的任务,这三个方面的任务是以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为宗旨的。这是设计教学模式最基本的`出发点。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完善的智育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就是教学方法、课的结构以及课的所有组织因素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因素,都应当与教材教学目的和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相适应,与学生全面发展的任务相适应。”根据社会课在素质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中的特殊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功能,为了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教学应始终立足于这个基点,培养他们的社会意识,促使学生各方面的素质生动协调地发展。

社会课自身的个性和特殊性,是教学模式设计构建的第二个重要依据。社会是一门综合课程,它主要包括社会生活常识,地理常识,历史常识和法律常识四个部分内容。在了解、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大目标下,担负着各自不同的任务。社会生活常识教学,它的教学目标是为了促进和实现儿童个性社会化。通过教学不仅使学生能掌握一定的社会常识,而且能将所学的知识在实践中运用,提高适应社会生活能力,并能担当起自己所扮演的在校是学生,在家是子女,在社会是小主人这一社会角色的社会责任,勤奋学习,尊敬长辈,文明礼貌,为今后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打下坚实的基础。社会课中地理历史常识教学,从教材编排上已打破了单纯按时间先后讲述事件和人物,按空间分布讲述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原学科体系,而是从认识社会的角度去组织教材内容的。如认识祖国部分,主要讲述了我国的疆域,行政区划,人口民族,名山大川,灿烂文化,革命传统和社会主义成就等。对于这两部分内容的新的特点,我们每位教师都应有清醒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摆脱原来的史地学科体系的束缚,按社会课框架体系去上好这两部分内容。社会课中的法律常识部分主要是向学生讲述国家的基本的法律常识,如“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等,以加强对学生的法制观念的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教学中,教师应抓住不同的社会教学内容,突出社会教学模式的特色。

二、社会课型及构建的教学模式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接受能力,针对社会课的四种课型,经过我们的不断探索实践,构建了与之适应的教学模式。

1.小学社会“社会生活”课型。

这种课型的主要特点是先通过教师灵活多样的讲解,而后注意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耳闻目睹的一些社会事物和现象入手,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地教学,将课本上的知识升华,真正使学生达到了解社会,适应社会的

[1] [2]

篇9:如何构建新的语文教学模式

如何构建新的语文教学模式

一堂好的语文课,不仅仅是学生听之有趣,学有所获,想有所得,忆有所感;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又像是从事一种导演职业,想法子要把教和学的关系统一起来。它不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专拣好听的讲,以讨好学生;也不是板上钉钉,有板有眼,一切依照既定模式,循规蹈矩,招惹学生反感;好的教学模式应该是多元的,经过优化组合的,不露痕迹的,但又是有据可查的;它应该是无迹可寻的,应该是贯穿课堂始终的,但不是主宰课堂成败的。说的形象点,好的结构模式应该像魔术师手中玩的纸牌,无论怎样神出鬼没,总受魔术师的控制;又像是弹力球上系着的尼龙绳,无论弹力球如何奔腾跌宕,始终不脱离尼龙绳的牵扯。从传统的教学模式来看,要么是教师一讲到底,要么是学生自学到头,中庸的`做法是讲练结合――无论哪种做法,都有其模式。我要谈的便是模式的隐显问题和优劣问题。一般说来,过于显现的模式和过于保守的模式均有以下一些弊端:

(一):格式化痕迹明显,受教案牵制显然。无论什么课文,什么体裁,教师都若以不变应万变,这多少有点呆板,同时自然不自然地给学生一种不敢打破现状的定势影响,迟早也会让自己的学生变成循规蹈矩的呆子,对新模式的适应能力减弱。

(二):影响学生求知兴趣,使课堂教学陷入疲软状态,老师上课没有新鲜感,最终招致学生厌恶

(三):对语文教材上的精品篇目来说无疑是一种灾难。无论什么样的课文,都运用一种既定模式,一方面体现的是教师的水平问题,另一方面也影响学生对语文精品篇目的欣赏,达不到鉴赏的目的。

那么,究竟怎样构建语文教学模式,构建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才算是实现了语文教学模式的优化组合呢?我认为构建中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依照学科特点,以语言表述作为模式的承启链。

语文教学实质上是语言的整合,是语言的艺术。作为语文教师,有必要预想课文有关内容的表述技巧和遣词,从而让课文无生气的内容变得灵动飘逸,让人回味不尽。有这样一个例子,说两个教士在做礼拜时都想抽烟,其中一个对主教说:请问我在祈祷的时候能否抽烟?主教拒绝了他。另一个则说:请问我在抽烟时能否祈祷?主教答应了他。同样的要求,只因表述不同,产生了不同的结果。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如很有争议的“逸马毙犬于道”的古文句的表述就有七八种之多,这足以说明语文教学中语言表述的重要性。

(二):坚持以学生接受能力为前提,以书面语言为主流的语言表述模式。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文化层次和接受能力,作出不同的表述。例如为表达“时光白白的流逝”这个意思,对高中学生我们可以说“蹉跎了许多岁月”,但在初中生面前这样说就显得不大合适了,只能说是“浪费了许多时光”,同时表述时,教师应尽可能的使用书面语,追求一种“雅”的语言;方言或口语虽也在“通俗易懂”方面增色不少,但若用滥了,也会影响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写作语言。

(三):依据具体篇目,优化组合分类构建最佳模式的原则。

从事语文教学者都知道,适应于说明文的教学模式不能用来给学生讲解记叙文;同样,记叙文的教学模式也不能用来讲析说明文。一般说来,说明文的分析需从说明对象,说明方法上切入,从而引导学生分析之,重在培养学生的分析认识能力;而记叙文则从事件本身入手,教给学生事件表述的方法,技巧,当然不能忽略的还有语言表达。散文重在意境的欣赏体味,诗歌重在意象的领会和诗意的挖掘;议论文

[1] [2]

篇10:浅谈主动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

浅谈主动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

主动体育教学主要是体育教师通过引导、启发学生内在的.体育活动需求,创设和谐宽松的体育教学情境,规范各种体育教学活动.在教学模式构件中应加强理念更新,注重目标整合和心理、生理构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

作 者:晏金梅 闫海莲  作者单位:河南理工大学,河南焦作,454000 刊 名:新西部(下半月) 英文刊名:NEW WEST 年,卷(期): “”(12) 分类号:G80 关键词:主动模式   体育教学   构建  

篇11:构建物理新课改教学模式论文

构建物理新课改教学模式论文

传统的教学方式认为,教师只要讲得多、细、深、透,学生学得就比自己摸索着学更快一些。事实上,这样做容易造成学生学习思维惰性化,学习效率很低。这是物理教学整体成绩不能提高的根本原因。在新课改中,要想全面提高学生的物理素质,整体性地提高学生的成绩,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锁定45分钟,构建一个使每位学生都会学、乐学、学好的教学模式;一导入、二自学、三引导、四练习、五拓展。

这个教学模式的程序为:1.教师根据授课内容,联系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创设情境,将学生的思维引入到积极的思考之中;2.提出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学生自学要求,学生根据自学要求自学,并随时把自己没有弄懂或有疑问的地方做好标记;3.教师巡察发现学生自学中存在的问题;4.教师提问,学生汇报自学结果;5.师生讨论,相互纠正,检查自学结果;6.教师根据所学内容,设计一些联系实际并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练习题加以巩固;7.将课堂学习的内容延伸到课外,让学生积极思考,努力探索,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这种教学模式中包含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师的责任虽然是教,但主要的是教学生学,教学生会学;学在先,教在后,要以教导学,以学促教。该模式充分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教育思想。

一、导入

导入是一切课堂教学的前奏。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寻找生活中能激发学生兴趣的物理现象,联系本课学习的内容,将其有取舍地移到物理课堂,把学生的思维引到教学内容之中,让学生的思维处于疑惑和探索的边缘。导入之后,教师及时提出本课的学习目标和自学要求。这样,学生就能自主地去学习和探索本课的内容。

二、自学

当然不是让学生将教材从头到尾地单纯看一遍,而是在教师指导下自学、实验。学生自学的前提是,教师提出学习目标和自学要求并进行学前指导后,学生带着问题,在一定时间内,自学相应的`内容,完成检验性的练习。自学的形式灵活多样,可以是读课文、看例题、做实验、发现疑难做标记、做习题等等。在学生自学时,教师巡察,发现问题记下来,切记不能打断学生思考,干扰学生自学。

三、引导

这不是教师将教材从头到尾地单纯讲一遍,而是在学生充分自学以后,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合作学习、互动式学习、合作讨论。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巡察,全面准确地掌握学生自学情况。学生自学结束后,引导学生通过质疑、讨论、交流等方式自行解决自学过程中的疑难问题,也可鼓励和引导已学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达到学生互相帮助、合作学习之目的。同时,教师也提出自己的问题,这些问题应是学生自以为简单或是没有察觉到的问题,由师生共同讨论,达成共识。之后,教师可简要将学习重点系统地小结,梳理本课的学习内容。

四、练习

这是在学生对本课内容基本掌握的情况下进行的,约20分钟。练习有思考题、必做题、选做题,主要让学生通过一定的训练,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深理解课堂上所学知识及知识的重、难点。

五、拓展

这是学习的目的。将课堂内容延伸到课外,借以解释生活和生产过程中的一些物理现象,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同时,也能更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学科的积极性。

该教学模式能使教学效果显着,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不能把它当做僵化的教条,机械地在教学中盲目地运用,而应该从教材、教学内容、学生理解程度的实际出发灵活运用,并根据教师自己对教学本质和教学内容的理解,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完善它。

篇12:健康管理教学模式构建初探论文

健康管理教学模式构建初探论文

摘要:健康管理概论课程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使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不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也培养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关键词:健康管理概论;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

健康管理概论课程是健康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也是健康管理专业学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课程,传统理论、实践分离的教学模式严重阻碍了学生关键能力培养。健康管理概论课程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思考能力等关键能力的培养,无疑为培养高等健康管理技能型人才开辟了一条重要途径。

1健康管理概论课程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优势

1.1合理利用授课学时健康管理概论课程的授课对象是三年制高职学生,他们在校学习时间只有两年,需要学习的课程很多,而作为专业核心课程的健康管理概论只有60学时。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不仅可以避免有限的授课学时被分为理论与实践两部分,也可以避免因理论教学在前、实践教学在后,两者之间存在时间差,导致学生将大部分理论知识遗忘,上实践课时教师不得不对理论内容进行复习,既造成了教学内容重复,又浪费了有限的授课学时,进而影响教学效率。1.2有效提高学生课堂知识内化程度健康管理概论课程理论教学侧重于健康管理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讲解,实践教学侧重于学生健康管理基本技能与岗位意识培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同步进行,不仅可以解决理论实践分离造成的教学内容脱节、影响学生探索精神培养的问题,还可以在课堂上同时完成“知识的传递”和“知识的内化”,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基本技能以及健康管理理论知识实际应用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2健康管理概论课程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健康管理概论课程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并非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简单、直接的组合,而是将健康管理概论的理论教学实践化,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验证理论知识,并用理论知识来指导实践、解释实践结果。2.1分析健康管理职业能力,将教学内容按照健康管理工作流程进行模块化整合健康管理概论课程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构建的基础是教学内容的模块化整合。常规的健康管理概论教学按照教材章节安排进行内容讲解,与健康管理工作岗位联系较少,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较差。为了加强健康管理概论课程与健康管理工作岗位的联系,可以根据健康管理职业能力打破章节限制,将教学内容按照健康管理工作流程进行模块化整合。整合之后的教学内容包括6个学习任务:健康管理的认知,健康状况的信息采集,健康状况的评估,健康促进、行为干预和咨询指导,健康管理评价,健康管理知识拓展。模块化整合可以使教学内容与健康管理工作有机融合,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融会贯通以及对健康管理工作岗位的了解。2.2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需求,进行任务驱动、小组合作等教学设计健康管理概论课程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构建的载体是教学设计的转变。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方式完成健康管理案例分析和其他健康管理岗位任务,并进行汇报交流;教师根据学生汇报交流情况进行总结和补充,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进行检查,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这种教学设计不仅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思路,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实际健康管理中所需要的基础知识、专业技能、沟通技巧、工作技巧,并能实施有效的健康管理。2.3认真分析学情,准确把握教材,实施课堂教学健康管理概论课程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构建的关键是课堂教学实施,这就要求教师认真分析学情、准确把握教材。2.3.1认真分析学情是实施课堂教学的前提教师应该认真研究学生的学习基础、态度、能力以及个性特点,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问题探究式学习、实践体验式学习、小组合作式学习等,并选择相应的教学媒体和手段,如典型健康案例、典型教学视频、思维导图、学习任务单等。教师要针对学生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实施教学,以“学生该如何理解健康管理理论知识,如何正确进行健康管理实施,如何应用健康管理知识更好地服务健康管理对象”来突破教学难点,强化教学重点;通过分析“学生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会遇到哪些困难”,使教与学更有目的性和自觉性,进而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1]。2.3.2准确把握教材是实施课堂教学的基础在授课之前,教师应该充分理解教材,认真研究教学内容,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确定适合的教学模式。以“健康促进与行为干预”课堂教学实施为例,教材的内容编排次序为健康促进与行为干预的意义、任务、流程和方法。认真研究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后发现,教材教学内容的`编排次序与健康管理工作岗位实际不能很好地对接,应将教学内容进行重组。重组后的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健康促进与行为干预的任务,健康促进与行为干预的方法、流程及意义。授课过程中以健康案例分析为引领,讲授完健康促进与行为干预的概念后,给出案例:患者,男性,18岁,大学生,因左下肢肿胀、麻木一天就诊;就诊前,患者连续六十多小时玩网络游戏,长时间保持静坐不动状态,经检查诊断为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说出作为健康管理人员应为该案例中的大学生提供哪些健康服务,从而确定健康促进与行为干预的具体任务。之后请学生结合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的健康促进与行为干预方法,画出对案例中大学生进行健康促进与行为干预的流程图。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健康促进与行为干预工作的意义。这样的课堂教学将教学重点(健康促进与行为干预的任务)突显出来,也突破了教学难点(健康促进与行为干预的流程)。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中,学生不仅学到了基本的健康管理理论知识,还用所学知识解决了健康管理对象的实际问题,实现了知识在课堂内的直接内化吸收,强化了课程与工作岗位的联系。2.4学知识,长能力,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健康管理概论课程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构建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将课堂交还给学生,将学习的权利交还给学生,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强调将理论运用于实践,除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外还注重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理论联系实践能力培养,从而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小组成员合作,加深了对专业理论的掌握,手脑并用,提高了专业素养及沟通、交流、表达等综合能力,教学效果显著提高[2]。

综上所述,健康管理概论课程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是通过典型健康案例和岗位工作任务来创设情景,通过小组合作方式开展学习,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它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通过解决学生身边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来实现知识的内化,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提高了创新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参考文献:

[1]闵静.高职病理学“理实一体化”教学中促进师生交流的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31(21):59-60.

[2]王艳霞.浅析病理学理论实验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J].卫生职业教育,,33(15):16-17.

篇13:阳光体育系统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构建论文

阳光体育系统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构建论文

摘要:本研究从全民健身到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大背景出发,根据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去探析中小学阳光体育的运行,用发展的、协调的、持续的理念去构建一个能够可持续发展的运作模式来进行指导实践,构建出适合当前中小学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模式,为中小学更好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中小学;阳光体育;可持续发展;模式构建

1.阳光体育可持续发展模式前瞻

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包含两个方面,第一,根据程序,严格按照要求去建立相应的运行模式,研究系统实施过程的规律和特点,并改进和优化程序;第二,根据学校阳光体育系统运行的影响因素,从复杂的系统要素中运用统计学,根据数据建立数学模型来计算运行的'结果,使用抽象的理论逻辑分析复杂的现象,总结出合适的发展模式和对应方法。由于复杂的系统和多类型的影响因素,还应该从可持续发展的的角度去考虑,寻找和搭建适合学校阳光体育运行和发展的最佳方式。

2.假设模式的建立

2.1隐形假设

学校课外活动是一个小的运动系统,系统中有学生的参与、教师课外活动指导、学校体育管理、体育场地设施、校园体育文化等构成了学校阳光运动系统,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基于此形成以下假设:2.1.1该系统是开放性的;2.1.2该系统是目标导向的;2.1.3该系统是结构化的;2.1.4该系统是规范化的;2.1.5系统是概念上的,相对的。因此,学校课外活动就是一个运动系统,或者可以以年级为单位、班级为单位,甚至可以把一堂体育课程设为一个系统。

2.2显形假设

构建阳光体育教育内容体系,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教学内容体系和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系统,同时,结合重点集中,扩大课程内容。从文化的角度来看,阳光体育教育是教育和体育教育的表现两个类别的文化整合;从社会制度的基本结构角度来看,阳光体育教育是现代中小学体育教育的基本核心,从教材的结构系统的角度来看,阳光体育教育是主要用于群众体育在体育活动;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结构来看,阳光体育教育是体育教学课程的推广;从教育的价值取向的角度来看,阳光体育教育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自我意识和和谐的过程。

3.对建立模式的思考

3.1具有反馈环的开放模式

根据(美)韦恩:K霍伊与(美)塞西尔G米斯克尔在《教育管理学》中所提出的“教育整合模式”的引导,运用迁移理论,学校阳光体育开展的运行模式也符合该理论,可以从中借鉴和引用。学校运行系统的各要素中,如教学场所、师资条件、学生资源、课程教学、投入资金等,在各要素运行的条件下转化为有效的教育,从而产生良好的教学成果。因此,在阳光体育实施和运行下,在各要素中,如体育教师、体育场地设施、学生参与等,通过体育教师的教学和体育课外活动指导转换输出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健康的知识,一些运动技能和能力的学生,意味着可以通过不断进行调整和适应结果的反馈。

3.2具有反馈环的内部模式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以及生活教育理论,参考国内外最新研究理论,根据本地区教育目前的实际现状,阳光体育教育体系模式包含以下内容:阳光体育实施下要求学校体育要到达什么样的程度?如何进行体育运动能实现这些目标?如何组织、实施阳光体育活动内容?如何制定评价标准去评估预期目标?因此,把阳光体育教育系统模式定为:为实现阳光体育的教学目标,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在课外体育活动中,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活动,完成阳光体育实施目标和内容。阳光体育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构成主要是由内容、目标、实施途径和评价体系构成。

4.中小学阳光体育可持续发展系统模式的构建

学校的系统构成非常全面和巨大,功能明显。学校如同中枢系统,控制着每一个小的系统,组成一个大的校园循环体系,每一个体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阳光体育系统是校园系统里面的一个子系统,包含有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资金、国家相关政策法规、民族特色和地域气候条件等。这些条件影响着阳光体育系统的实施和运行,每一个条件相互影响,互相共存。体育教师的指导教学过程,课外培训的过程,是构建成一个过程的知识和技能的学生个体的内部系统。5结语目前,学校阳光体育实施系统还没有成熟,循环相对封闭,还有待改进和完善。阳光系统现状结构简单,实施内容单一,如政策体系问题、学生的思想道德问题、参与活动问题等会影响阳光体育系统的发展,导致消极因素的产生。因此,为实现阳光体育的目标,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在课外体育活动中,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活动,完成阳光体育实施目标和内容。

参考文献:

[1]林顺治.耗散结构视域下“阳光体育”生态系统发展机制的探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05).

[2]刘平.“阳光体育”体育课程发展模式及影响因素研究[J].宁夏社会科学,2009(06).

[3]任红勇,范方.系统自组织与体育教学模式的再构[J].安徽体育科技,,(06).

篇14:农业经济转型期间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系统构建模式论文

我国经济事业的快速发展为农业经济的规模化、产业化、集群化方向的转型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随着“三农”问题被重视力度的不断升级,以加快农业经济的现代化管理为目标,在农业经济管理规范化运行的要求下,我国农业经济和农业经济管理系统的信息化发展则成为目前拟催发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

一、信息化系统构建对农业经济管理的影响

信息化技术在我国大众生活中的不断渗入,为我国各行各业的当前现代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改革标准。经济管理过程中信息化技术应用优势的逐步凸显,为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系统提供了无限可能。正如信息化技术在我国农业经济和农业经济管理中的有效融入可提升我国农业经济和农业经济管理的质量和水平,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成功实施同样也是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及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辅助。

农业经济和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发展是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工作,而农业的信息化更是工作的重中之重。进行农业经济和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改革强化,对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新农村繁荣和经济发展、农业的生产效率提升等均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借助农业经济和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运作需要和优势,农业经济管理可以从信息化辅助下的市场拓展、信息化资源整合和有效配置、信息化科教等多方面逐步推进农业各个生产、销售要素的整合和管理,进而达成农业经济的资源优化配置要求。

二、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系统构建的切入点

考虑到当前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的过程中所需要的从业人员,大多数为培训转岗,农业信息化方面技能和知识相对匮乏,只能参与信息采集、储存、整理、发布等简单工作,采集到的农业信息得不到深入开发,势必造成农业管理工作信息应用的大量浪费,因此农业管理人员现代化管理手段、信息化基础学习能力、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极为重要。

在具体运作中,农业经济的信息化可从三个方面入手,其一提升农业经济收入,以信息化手段辅助农民增产增收,提升农业经济发展的水平和质量,以创新的科技和催动利润升值的科研成果来催发农民农业生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提升农业领域的经济收入。其二是需要辅助农业经济的现代化、规模化、产业化、集群化方向的转型。信息网络的庞大覆盖能力、强大的互动功能、随时信息传递的优势等,可作为农业传统形式进行发展模式改革的技术辅助,并推动其迅速向知识型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方向进行转变。其三,提出农业科研发展及农业实践性改革所需要的人才标准,并运用各类标准化条件对人才的`培养进行辅助。信息化的存在和信息化系统管理模式的应用可显著加快农业科研、知识传播的速度,进而为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助力。

三、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系统的构建模式

(一)科学规划,合理定位子系统内容

与农业相关的各类信息资源势必需要进行科学整合、合理规划后,才能作为农业管理的信息服务系统、农业管理的监测预警系统、农村管理的信息市场服务系统“三项合一”发展的基础。具体则需要不断进行信息的采集和交换,制定统一化信息标准,为国外农产品的生产经营信息信息源进行拓展,使用国际化的数据库对信息有效性和实用性进行检测,构建起较为稳定的农业信息现代化采、收、传一体化系统。在上述条件满足的基础上,联系农业管理的监测预警系统、农村管理的信息市场服务系统,为农业经济管理现代信息化管理方向的正确性提供依据。

(二)融入现代管理理念,强化系统操作型人才培训

在“三农”问题被重视力度的不断升级的前提下,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在农业信息化建设工程构建的过程中,是必须要不断进行新的管理理念的强化。当前农业现代化发展和转型以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为标志,就是必须要保障农业经济管理现代信息化建设与农业的现代化转型同步进行。由此,在农业经济转型期间,不断进行农业经济管理信息现代化服务意识的构建和强化,使用积极主动、强有力的方式来保障农业经济管理信息系统的现代型构建,是培育农业经济管理所需要的技术人才、信息人才、技术管理人才和信息管理人才等的重要基础。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现代管理理念的强化过程中,国家相关部门需要,鼓励推动优秀大学毕业生返乡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经济信息爱管理的现代综合平台构建中来,倡导个人、企业、集体在此向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创意和优势,坚持以综合平台为构建准则,着力打造出高素质、高水平、具有可持续发展性的国家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系统平台。

(三)适当引入竞争机制,逐步健全系统所需基础设施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系统的构建,是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系统基础设施的完善,则是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系统构建的重点工作所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系统基础设施的完善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的投入,因此需要社会各界及政府引入有效政策和启动专项资金,来保障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的支持力度。在此过程中可结合市场竞争机制的变化,适当引入竞争机制,以敦促国内外企业积极主动地引入先进技术,以推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系统构建过程中的技术水平提升。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只有确保资金到位、指导到位、配合到位、措施到位,才能真正充分发挥企业和各级政府应该承担的权责。因此在进行信息化系统基础设施健全的过程中,政府可尝试统一调配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所需要的各方面专业人才,进行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以充分发挥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中各行业、各个领域的作用和优势。

【参考文献】

[1]马维东.经济转型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思考[J].吉林农业.(11).

[2]孙海平.关于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研究[J].中国农业信息.(07).

[3]张秋霞.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现状与发展举措探析[J].农民致富之友.(02).

篇15:“引读法”教学模式的构建及其操作方法

“引读法”教学模式的构建及其操作方法

[作者]  李震/江苏

[内容]

从1990年9月始,我在初中搞语文教改实验,使用江苏特级教师洪宗礼主编的教材,目前已进入第二轮第三年。五年多的教学成绩是显著的。实验班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明显高于对比班,在第一轮实验结束后参加中考,实验班与对比班比较,差异非常明显。五年多来,实验班学生在全国、省、市、县、校各级各类语文学科竞赛中,先后获奖达63人次,有27人在各级报刊上发表或在竞赛中获奖作文达92篇,其中有25人在省级以上报刊上发表作文达36篇。

自教改始,我就从初中学生的心理、生理和学习个性与发展的规律出发,设计出以构建学生主体地位为目的的主体参与型的可以控制的比较稳定的课型模式,力求在单位时间内求得最优或比较优的教学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现将情况介绍如下:

一、课型结构的构建

课堂教学有诸多因素,是一种多方位的教育心理过程系统。要想优化教学模式,实验教师应根据教育理论和实际教学对象去构建一种开放的、动态的、可操作的、可控制的结构性流程。这种流程的构建应遵从三个原则,即主动学习的原则、最佳动机的原则和阶段序进的原则,并充分考虑到学生心理认识活动――感知、思考、理解――这种内在的隐性结构。我在教学中,把初中语文课型分为预习课、教读课、自读课、总结课,每一课型都从上述三个原则出发,围绕“引读”作了动态构建。

1.预习课。洪氏教材的讲读课文前都设计了预习题,我利用这些预习题,指导学生预习课文,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

在预习课的模式中,要求学生首先阅读预习题,然后带着问题去感知课文内容,在对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再逐题检查效果。有的预习题是交代背景的,可借此理解文章的主旨;有的预习题是要求学生掌握作者思路的,通过阅读,学生可从整体上把握文路,划分段落;有的预习题为字词练习,学生在阅读中可通过查字典、词典,结合语境来理解。通过第三步逐题检查效果,学生力求解决大部分问题。对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在第四步小组讨论中解决。这种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获得了极大的心理满足和成功感。

2.教读课。教读课是最能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型模式。教读的宗旨和目的,是通过教读课文的“教”,让学生懂得如何去“读”相关的文章,从而实现“自能读书”的要求。教读课力求体现三个要素,即旧知识现实化、新知识点训练的`操作性和新旧知识融会贯通的实际应用性。

在教读课中,确定教学目标极为重要,因为整个教学活动都受教学目标的控制;在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的前提下引读课文,根据读中提示,有意向地引导学生辨疑,给学生创设一种思维情境,激疑启思;对于重点问题,则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落实目标,方法是以点拨为主;对于课文的中心思想、写作特点和语言特色,通过师生共同讨论分析,概括出来;复读课文在于进一步从整体上感知课文,训练语感,提高阅读能力;检查效果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当堂消化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同时为矫正和调控提供信息。教读课体现出可控性特征、动态性特征和整体性特征。

3.自读课。这种课型主要用于对课本中“自读课文”的学习上。课本中的自读课文有两种,一种侧重“扶读”,扶读是由教读到自读的“桥梁”,教师要给方法,指路子;一种完全由学生自读。教师引导自读,重在“反三”。

通过“读、做、改、比、评”等环节的指导,因文授法,强化读书方法和习惯的培养,注重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

4.总结课。结课为单元总结,注意体现出四性:巩固性、深化性、多样性、效益性。

预习课、教读课、自读课和总结课的关系。预习课中引导学生预习课文,是为教读课作准备的。教读课重在教以规律,授以方法,举一反三。自读课是引导学生自奋其力,主动探索;通过自读,形成阅读技能的迁移。总结课则重在引导学生形成概括、综合、创造的能力。四种课型虽各有其结构特点,但都是教师引导学生以自学为主的动态过程,使语文课堂教学形成一个可以操作的、可以控制的结构性流程。

二、选择能优化教学过程的方法

在四课型“引读法”教学中,我还注意选择能优化教学过程的方法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主要采用了单元教学法、目标教学法、诱导式教学法、程序教学法、参读法等。这些教学方法是以研究整体为出发点的“综合式”方法,其最大特点是展开解决问题的具体思路。初中三年,学生在成长阶段,基础知识也不断加深和丰富,思维能力也不断提高,因此,教学方法也要灵活多变。从总体上来说,初一以讲授为主,多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如电化教学手段。初二以点拨式为主,多组织问题讨论。初三以激疑式为主,多比较综合。这样在内容讲解上由详到略,在教学方法上由扶到放,从而形成了完整的诱导性的“引读法”教学过程。

在教法的选择上,我是有着教育心理学方面的考虑的。我把初中三年分为三个阶段。初一为第一阶段,这时学生刚刚由小学进入初中,尚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学生的认知发展明显滞后于情感发展,但认知发展又逐渐取代情感发展。我把学生在初一阶段的学习称为“情感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教学多用直观形象的教法,在教师“讲授”的引导下,促进学生把被动情感转变为主动情感,并促进认知发展对情感发展的取代。初二为第二阶段,我把学生在初二阶段的学习称为“认知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由于认知和情感的协调发展,教学中能够有效地把知、情因素融汇于系统的、逻辑的教育内容之中。我采用“点拨式”的教法,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并通过情感活动促进认知能力要素在更高层次(抽象思维)上融为一体。初三为第三阶段,这时学生已15岁左右,学生智力潜能便能彻底、完全地变成个体的现实精神财富,表现出很强的独立性和进取精神,“意识到知识对未来生活的意义,希望掌握所选择的职业,对家长、学校和祖国有一种义务感和责任感,意识到成年人的要求,等等。”[1]教学的重点已从逻辑思维培养转为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开发。我把这一阶段称为“能力提高阶段”。采用“激疑式”教学方法,有助于训练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运用工具的能力。

三、五年多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有这样几点规律性的东西值得坚持:

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而在设计问题时,应考虑让学生站在思维的起点上去探索;教学目标必须有明确性、系统性和层次性;设置情境,激发兴趣,培养情感;重视训练,提高训练效率;读写听说一起抓,动脑、动手、动口、动眼;归纳总结,纳入知识系统;注意信息反馈,及时地回授调节;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的同时,也要重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注[1]:[苏]Р・С・科斯丘克《教育实验研究中的心理学问题》,见《教育研究与实验》1991年第1期。

篇16:刍议作文创新教学的模式构建

刍议作文创新教学的模式构建

刍议作文创新教学的模式构建

江苏省射阳县第二中学陈立亚

【摘要】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加快语文作文教学的快速发展,迫使我们不得不以新的教学观念,探索作文教学新方法、新思路来促进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关键词】

创新作文 教学环境 教师素质

本文从作文教学应该提供一个可能创新的环境入手,初步探讨创新作文教学的发展,促进学生在此环境下提高创新能力,写好作文。

一、教学环境的创设

进行作文创新教学来说,不仅仅是靠教师的个人力量就能将之施行好,还需要社会共同创设一个创新教学的大氛围,且宽松和谐,自由活泼,民主平等,这样的氛围才能促进创新教学顺利进行。

1.及时更新教育观念和评估体制。因为这对教学的管理以及教师的评价是很有必要的。鼓励老师进行创新教学,加强学生创新精神提高,促进创新意识发展,使创新精神深入人心。只有这样,教师才会没有顾虑的进行解放思想、努力创新,专心于创新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之中。

2.教师与学生都应具有创新意识。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必须具备进行创新教学的观念以及兴趣。师生之间要保持良好的民主平等关系,尤其要保护好学生的“三心”:好奇心、自尊心、自信心。这样才能促使学生的创新的环境更加轻松自在,学生的创新意识更加强烈。与此同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使学生更能准确的明确作文的创新意义,产生作文创新的欲望以及信心,为培养作文创新能力创造一个重要的条件。

3.重视教学设施更新与补充。随着现代化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在进行作文创新教学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需要重视教学设施更新与补充。这样才能给作文创新教学提供的了广阔的教学空间,为创新教学创设一个重要的环境条件。通过给作文创新提供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提高了信息量且图文并茂,这样易于激发学生创新兴趣,从而保证了创新教学的顺利发展。因此,教学设施的更新是必不可少的。

二、教师的素质和能力

在创新作文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只有敢于创新的教师才能促进教育与教学改革的成功。一般来说,语文教师首先必须具备创新素质和探索能力,这样才能促进创新作文教学的快速发展。

1.教师的素质。在作文创新教学中,教学需要具备敬业精神。只有真正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才能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将作文创新教学进行创新与实践,以促进创新教学的发展。与此同时,教师拥有先进观念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要具备勤奋进取,敢于创新的勇气,带学生在作文教学上进创新。充分建立好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自由的发展与创新。

2.教师的能力。在具体创新教学环节中,教师通过组织以及启发的能力,鼓励学生求异创新,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教师在处理大量信息时要能够灵活多变,()打破形形色色的思维定势,从而树立教师的创新形象。对于学生在创新作文中的表现,及时给与鼓励,对于那些创新不成功的学生要给予关注以及厚望,让学生拓展学生创造性活动空间,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

三、学生心理空间培养

给学生一个充分发挥个性的空间对于创新作文教学是很有必要的,良好的创新作文教学环境,包括社会、学校、家庭以及个人的文化氛围等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个性心理发展空间,加强激情和信心去写好创新作文。

1.创新兴趣,成为习惯。在作文创新教学中,教师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引起学生创新的兴趣。教师可以从社会上创新成功现象的介绍以及学生创新成功的范例等讲解,与此同时注意引导和激励学生的创新兴趣,促进学生兴趣稳定的发展。通过不断的创新,是学生将创新成为一种习惯。孔子说: “少成若性也,习惯成自然也”.因此,在进行作文创新教学时,不能急于求成,通过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先创造创新兴趣,最后将创新兴趣形成一种习惯,促进学生一种思维或行为的习惯。如果学生没有这种良好的创新习惯,在写作过程中将有可能使自己的做人步落到俗套,作文将不见新意。尽管这个习惯的养成是长期教学训练和培养形成的结果,但是培养学生创新兴趣的习惯是有必要的。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在创新中乐于创新、追求创新、不懈创新,形成习惯。

2.多向思维,创新能力。长期以来,学生多为思维定势,作文常依赖《作文宝典》等拐仗,写作文时步入别人后尘,毫无创新之意。因此,在创新作文教学中,要打破常规思维的束缚,大胆的多向思维,从问题的各个方向去深入探究,从而写出人人心中皆有,而个个笔底全无的文章。例如:通过多媒体让学生欣赏音乐作文,让学生对这段音乐作文进行分析,体味这乐曲中的情感与意境,进行形象化的思维,阐述个人的见解,从而打破原有的思维方式。再如:对于蜜蜂蜇人这件事从不同的角度思维。有的人会想到它是令人厌恶的,有的人认为它是不畏强暴,敢于自卫等等。在多向思维的同时还要注意创新能力的发展。通过培养学生联想力来促进想象力的丰富,这样将拓宽学生的思路,作文创新环境将随之开阔,学生就能在作文中思路独创,文思敏捷,创造出独一无二的好文章来。多向思维,创新能力,进一步的促进作文创新教学的稳定发展。

总而言之,想要走出作文教学的困境,创新是必不可少的。不仅要更新作文教学观念,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创造一定的创新环境,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信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这样才能使师生在作文创新教学中默契配合,大展拳脚,有充分的用武之地,激活学生创新思维以及创新人格的发展。

篇17:构建“生活化”的小学习作教学模式

构建“生活化”的小学习作教学模式

构建“生活化”的小学习作教学模式

厦门市前埔北区小学,福建厦门361008 林睿

摘要:长期以来,“作文难”是小学教育教学中的一个难点。究其原因,是学生作文和生活相分离。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及各学段习作的要求,构建开放、动态的生活化习作教学模式,使习作课堂变得丰富,学生习作变得多彩。

关键词:习作生活化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4-0004-03

透视:生活很多彩,习作很无奈

长期以来,习作教学一直是小学教育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影响了教学效率的提高。是因为学生“缺乏生活”,难为“无米之炊”。的确,小学生阅历浅,生活经验不足。然而,仅归因于此未免失之偏颇。学生们就是生活的主人,在其生活中,完全能提炼出有益的写作材料,何况“课改”实施以来,学生们的校园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究其原因,是学生作文和生活相分离。许多学生作文或无话可说,或空洞乏味,不仅因其社会经历浅,也因其缺乏对身边事物的观察能力。不加留意,不及时用文字记下自己的感受,也就谈不上积累素材了。而生活中的素材要落到笔端还需思维加工,学生们掌握运用语言的能力相对较低,这便限制了其选择组织材料、遣词造句的整体水平。

探索:让生活丰富习作,让习作融入生活

当代学习理论表明,只有当学习发生在有意义的背景中,即与学习者的生活世界发生密切联系时,才是有效的。鉴于此,习作教学内容应当指向生活,联系生活,让学生亲历生活,获得体验,学会表达生活。

一、目光――聚焦生活

教师应具备童心童眼,把目光投向学生的生活世界,才能准确捕捉生活化习作的训练点,习作指导才能诱发学生对生活再认识、再思考的激情。

有了童心童眼,学生们原本悄悄养的“水晶宝宝”、蚕宝宝被独具慧眼的老师带上讲台,成了学生观察、习作的好凭借;学生们参加的实践活动,在老师指导下变成了一篇篇有滋有味的习作;各色风味小吃,悄然进入习作课堂……习作课堂变得多彩,学生习作变得丰富。

二、体验――走进生活

学生的写作素材,主要来自生活。“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地流个不停”。丰富学生校园生活、提高认识能力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

1.观察生活

罗丹说:“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善于发现美的眼睛。”用心观察生活,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写作素材。眼中有物,笔下才能“有神”。(语文教学论文 )日常教学中,教师们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并有意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人和事,让学生在校园内、社区里寻找春天到来的讯息;走进家庭,观察长辈;走进气象台,走进小法庭……通过即兴观察或有意观察,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的素材,进一步增进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2.参与生活

巧妇尚且难为“无米之炊”,何况学生?鼓励学生走进生活,与生活直接对话,目的就是让学生有“米”下“锅”。这“米”不仅是写作素材的收集,更是情感体验的累积。

校园生活五彩斑斓,结合准备充分、意义深刻的活动进行练笔,不仅拓宽了学生的写作素材库,而且让学生真切感悟和体验到了成长的滋味。游戏活动、体育活动、科技活动、文娱活动、手工制作等为学生所喜闻乐见,在动手、动脑之后,再让学生动口说说,与同学分享、交流。大自然和社会生活可谓最广博的教科书,参与家务劳动、社区活动、种植花草树木……学生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拓宽了视野,丰富了人生阅历,也积累了更多的写作素材。因为体味到其中无穷的乐趣,孩子们笔下才可能流溢出真正属于自己的文章。

3.再现生活

适时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再现生活情境,还原生活细节,能帮学生找回记忆中逐渐模糊甚至已丢失的瞬间,激发写作兴趣。

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回放”片断――喧天的加油声、冲刺的瞬间……引导学生重点观察,帮助学生完成头脑表象的多次积累,突破教学难点,提高写作水平。

可以模拟生活,更集中、形象地展现概括性的真实,如,让学生体验残疾人的艰难,揣摩其心理,再自拟题目记叙。这不仅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还训练学生提高正确表达生活的能力。

4.想象生活

爱想象、善想象是孩子的特点。在指导学生习作时,要鼓励其展开想象的翅膀,驰骋自由的想象世界。如,教师播放旋律优美的音乐,先让学生初听乐曲,感受乐曲描述的意境并想象场景;再听时,提示学生深入想象;第三次听,则启发学生编创故事。在轻松悦耳的乐曲声中,学生进入了音乐情境,完成了习作的实践。这样的方式尤其适合中低年级学生。

三、阅读――积累语言

作为小学生,生活的积淀固然重要,而阅读也是他们写作的另一重要源泉。在阅读的空间里,学生们不仅间接地从中了解生活现实,学到作文中需要的“生活”,还能掌握大量的写作材料,学到写作技巧,这是现实生活所不能直接赋予的。从形式上说,写作是语言文字的组织,而词是文章的最基本单位。要提高写作水平,前提条件之一就是语言的积累。学生的语言积累只有达到了一定的“量”和“度”,才可能文思泉涌、妙笔生花。语言积累的最好方法是阅读。

1.加强课堂阅读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指导学生积累和运用语言文字的例子。不论是意境优美的散文,还是含蓄隽永的诗歌,均是学生学习写作的优秀范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文本中的写作知识,以写作为手段促进阅读理解,使学生获得敏锐的语感和规范化的语言运用能力。如学习写人的文章时,要品析人物语言、行动对体现人物性格的作用,并让学生练习人物的片段描写;学习写事文章时可以转换文中人称来复述课文。同时,鼓励学生背诵精彩的诗文、篇章,为今后写作奠定语言基础,“日积月累,方能生语”(叶圣陶)。此外,通过创设信息交流会、辩论会、课本剧表演等交际情境,能促进学生在交流中增加信息量,提高表达能力。

既重视阅读课的感悟、理解,又注重引导迁移运用,促使学生把积累的消极语言通过运用内化为自己的积极语言。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文素养将不断提高,才能真正落实修订版《课标》强调的“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2.拓展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是学生生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丰富语言表达和生活认识能力的重要渠道。教师应积极营造读书氛围,让学生好读书、读好书、会读书,并通过读书会、阅读手抄报展示等读书交流活动,让学生展示阅读成果,进一步激发其阅读兴趣。除了阅读课外书籍,还应指导学生通过收听广播、看电视、上网等新的信息来源渠道更快、更多、更广地获取信息。通过加大课外阅读量,丰富学生的语言,才能让作文根植于沃土。

四、优化――指导过程

1.轻松练写,注重激励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努力为学生创设自由倾吐的作文氛围,让他们有话敢说,有事便叙,有情能抒。文章长短不拘,格式不限。久而久之,作文便进入了学生们的生活,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百字文、周记、儿童诗、小卡片……构建开放、立体的习作形式,鼓励学生在课外记录生活,形式多样化,取材生活化,吸引学生积极参与练笔活动,在实践中获得成就感,是习作进入学生生活的关键。

2.抓住要点,指导有“度”

生活化习作过程中的指导不能“缺位”。教师应在学生需“扶”处扶一把,在学生需“点”处点一招,适时表扬激励、巧拨妙引,引导学生充分地观察,尽情地体验,于无痕中让学生会写、能写。

小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观察不细致,因此特别需要这些方面的指导。如在活动之前,教师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每一个人的表现。活动之后及时引导交流:你是怎么做的?有什么感受?你看到其他同学怎么做?印象最深的场面是什么?……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学段的习作要求相机指导,让学生在课堂上边实践边观察,边认识边写作。

在学生动笔之初,适时对文章的结构、写作技法进行点拨,能使之更快地进入写作状态,并积累习作经验。习作过程中,对待学生遇到的困难如思路阻塞,或难于深入挖掘,或初衷难继……教师应针对其实际情况分析困难的症结所在,通过旁敲侧击的点拨,助其度过写作难关。

3.“下水”示范,适当模仿

模仿是创新的基础。科学地引导处于作文启蒙阶段的小学生通过模仿夯实基础,熟能生巧,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要指导学生模仿的是范文的形式而非内容。明确了这一点,模仿才不会步入误区。从单句、句群的模仿到自然段的仿写、构段成篇写作技巧的模仿,循序渐进,把听、说、读、写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多元化的模仿,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感悟。同时,指导学生学会归类比较,从中找出相通的规律,举一反三,在模仿的基础上求创新。

不仅教材可作为学生模仿的“蓝本”,教师“下水”作文亦可成为学生模仿借鉴的对象,为学生的生活化习作训练增添“催化剂”。

4.评改习作,讲究艺术

习作的评改应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能力差异,改变“内容丰富、中心明确、思想健康、语句通顺”等程式化评价标准,从学生已有的习作基础及实际的表达能力出发看待那一篇篇稚嫩的习作,常会有新的发现。

习作的讲评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以“导演”的身份参与作文讲评,在必要时进行恰如其分的引导、点拨,让他们或记取教训,或发扬优点,这样的讲评方式深受学生欢迎。

相关专题 模式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