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创业路径研究与思考

闲云野鹤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闲云野鹤”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路径研究与思考(共6篇),欢迎阅读分享。

篇1:大学生创新创业路径研究与思考

大学生创新创业路径研究与思考

日前教育部发布一则通知:全国高校毕业生预计约有820万人,而这一预测充分说明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极其严峻。受过素质教育的大学生已成为失业大军的一部分,与未受过充分教育的社会人士一样,都沦为找工作弱势群体中的一员,且大学毕业生的占比逐年成倍增加。因此,在这种形势下,越来越多的当代大学生只能谋求新的出路,而他们的最佳选择莫过于创新和创业。虽然在这条道路上取得些许成就并不容易,但幸运的是,当代大学生精力充沛,积极进取,即使遭遇挫折也不会一蹶不振。为了使大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高效产能,他们也应快速明确自己创新创业的正确路径。因此,如何明确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路径仍然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和思考的课题。

一、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

在经济迅猛发展、生活节奏逐步加快的当今社会,国家政府顺应时代趋势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并加大出台重点鼓励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方面政策的力度,在众多益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扶持性政策中最为有成效的是,税收优惠以及免息低息贷款。从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中不难看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够解决就业困难、实现自我价值的新出路,已经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广泛支持和关注。近年来,大学生创新创业虽然整体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但总的来说仍处于摸索探寻的初级阶段,普遍存在创新创业的总人数少、事业活动规模小、创新层次不高等问题。而造成当前创新创业现状的原因大多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首先,大学生创新创业发展平台的投资建设还比较滞后,有待改善。其次,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还处于萌芽阶段,在如何建立一个健全的教育体制还有待商榷。最后,虽然大学生创新创业需要改进解决的问题有很多,但总要不断尝试,积极研究,端正创新创业的态度与心理。大学生创新创业方面还有极大的发展空间,甚至有研究表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预期效果具有相当可观的市场价值和社会价值,如果能够针对政策等加以完善将对中国经济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优劣势

(一)优势分析1.充沛的冒险创新精神探索创新创业之路必然面临诸多不确定性,正是这些不确定性往往会给大学生创新创业尝试带来风险。即便如此,由于高风险与高回报的高度相关性,冒险创新精神成为了创新创业者不可或缺的前提。大学生具有年轻的特质,旺盛的生命力,敢于思考、敢于实践的奋斗意识,以及“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冒险精神。无论在任何市场环境下,他们都更加敢于抓住机遇、不断尝试、面对风险,这正是成功的企业家应具备的冒险精神。当代大学毕业生们一般都二十出头,他们精力充沛,思维活跃,思想新颖,具备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同样也由于他们年轻,有承受失败的勇气,所以敢于不断实践自己的想法,对创造新事物保持高度的热情,拥有这种积极向上的性格对于他们创业成功是不可缺少的一环。年轻人的活力和创新必然会对传统观念和传统产业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在传统与创新激烈碰撞融合中,又将产生新的思想、策略和方法,最终成为旧市场革命性的新鲜血液,使之重新焕发活力。2.过硬的知识技能当代大学生必修的'本科课程包含特定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这对于想在相关领域进行创新和创业的学生来说是一大笔财富,例如,计算机专业可以运用互联网专业知识来创建高科技企业,艺术专业可以运用习得的平面设计来创建设计工作室等。除了自身的专业之外,由于学校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或相关竞赛的锻炼,使得大学生更容易掌握和使用互联网等利于创新创业的新新技术,将自身所学充分联系实际。此外,大学期间开设的大多数课程都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最使之受益的地方在于他们可以快速地获取新知识、并对变化的环境做出快速响应,这对于未来争夺市场是极为有利的武器。3.稳定的团队协作由于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所以在创新创业道路上团体往往比个人走的更远。在创业伊始必定会遇到各种困难,相较于独立的个体,大学生团队则显得尤为占优势。大学是一个充分享受集体生活的象牙塔,大学生们会由于社团活动、参加竞赛、聚餐派对等多种原因认识结交各个专业志同道合的朋友,通过四年沟通协作所培养的合作意识,加之每个成员的自身优势,使得在创业团队组建时能够产生协同优势。更加重要的是,大学生组建团队因为有一定的感情基础,所以相对来说团队的稳定性较好,而有能力、有默契、有感情的高效团队相较于其余走相同道路的独立个体或临时组建的社会群体都是极其有优势的。由此可见,合伙创业及一些联合形势,在实际情况中适合于大学生初期创业,多方面解决了资金、经验和人脉等问题,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成功率。

(二)劣势分析1.缺乏认知许多渴望在创新创业方面一展抱负的大学生在如何贷款、办理手续以及法律制度等相关常识方面模糊不清,正是由于对创新创业认识的缺乏使得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困难程度大大加深。即使是对创新创业略有常识的大学生也容易忽视对于创新创业项目相关市场的认知与了解,他们往往是听从亲朋好友的鼓动劝说盲目跟风,不考虑自身因素条件一味依靠主观意向去思考判断,或者是保守选择与自身所学相关的行业等[1]。这些行为都忽略了市场本身,对行业动态发展及商业信息把握不够,未能全面了解创业行情以及理性分析风险。长此以往,会使得事实与自身思维产生偏差,造成重大的失误,更有甚者,会致使整个企业面临垮台。在寻找合适自己的方向道路上不能一味地随大流,对热门行业盲目跟从,而应该理性剖析自身优势后结合自己条件寻找适合自己的创新创业的正确路径。2.资金供给要想创新创业项目不断运作,前中后期都需要资金的维持,然而,大学生的融资渠道单一,局限于传统贷款方式,相较于已经步入社会工作具备一定资本的社会人士来说处于下风,更有甚者,由于资金短缺无力继续创新创业项目,半途而废。虽然国家政府机构也出台了各种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优惠政策,但一般只确定了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原则和方向,而从长远发展以及持续性方面来讲,略有不足,仍需完善。虽对全国各地区都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由于各地区情况不同,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相对较差[2]。另外,各类创新创业支持资金大多是在项目批准后获得的,审核流程过于繁杂,资金获取的时机相对滞后,这些都成为了阻碍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实施的难题。3.心理障碍许多大学生仍然会选择更稳定的工作,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精神并付诸实践的大学生人数相对较少。由于当代大学生大多是90后独生子女,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因此对创新创业产生了抵触的心理,主要表现为不愿从基层做起、害怕失败、害怕犯错误、害怕丢脸、缺乏自信、不敢冒险、漠不关心一切、观察和思考能力差。许多大学生选择创新创业不是基于对自己的良好定位,而是在创业热潮中随波逐流。长此以往,创新创业的雄心壮志必然会在重重阻碍面前被逐渐侵蚀,最终导致整体失败。

三、影响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因素

(一)本身因素1.创新创业意愿创新创业意愿主要是指大学生本身是否具有创新创业这方面的主观倾向,可以通过有效梳理当代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愿来研究思考创新创业能力和品质。其中创业热情指标是由创业意愿、创业准备、创业能力、创业品质这四个二级指标组成,而这些也同样属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内在指标。2.创新创业能力创新创业能展现一定程度的个体综合能力,它对人的学习能力、沟通能力、领导能力和决策能力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生只有对自己创新创业能力树立起充足信心,才能强化追求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创新创业动机,从而提升其创新创业能力。

(二)高校因素1.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创新创业方向不仅取决于主观态度,客观因素也很重要,学校教育就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高校管理者应提高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加大对大学生创新和创业教育的宣传力度,使大学生能够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来填充理论知识方面的空白。除此之外,还可以引导学生优化利用移动互联网络实现创业,通过构建多方位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开展课程实践、创新创业大赛、讲座交流等多样化方式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和能力[3],并对学生认为有潜力的项目给予支持使其有平台能够加以实践,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从而使大学生明确自身未来创新创业发展方向。2.营造创新创业氛围营造氛围对于大学生未来是否选择创新创业的道路以及选择的方向能够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营造氛围加强教育,往往可以弥补大学生在专业技能、社会经验、创业精神等方面存在的不足,进而提高创业成功的概率。因此,各高校应完善自身配套设施、扩充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完善实践平台、增强师资力量以此为大学生营造优良创新创业氛围。长此以往,大学生必将或多或少受到这种氛围的影响不由自主地投身于创新创业浪潮中来。

(三)政府因素1.提供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支持政府根据发展的需要可以制定完善的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成功的各种政策和措施,根据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发展的各种因素制定激励机制,提供免费培训和咨询[4],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前期准备提供完善的服务,为创新创业后期提供政策补贴和就业保障,以达到全方位多角度地鼓励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2.拓宽大学生创新创业融资渠道在大学生创新创业阶段,政府应根据相应政策提供资金支持,加强市面上风险基金、银行贷款、民间融资等投资机构的监管把控。另外,为了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政府机构应设立风险投资基金,简化大学生创新创业贷款等手续,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获得创业资金开启方便之门。3.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一站式服务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合法权益的保护者,政府应建立相应的制度来处理大学生创业的相关程序。大学生只需要提交有关毕业事项、项目计划和资金计划的文件,所有申报表可在机构填写。这不仅有利于加快创业进程、提高审批效率,而且有利于大学生准确、高效地收集信息,帮助大学生早日起步踏上创新创业之路。

四、结论

当代大学生就业前景越发艰难,创新创业已经逐渐成为大学生毕业的又一优选。当代大学生走创新创业之路优势明显,主要在于当代大学生具有强烈的挑战精神、出色的沟通能力以及交际手段、较好的专业知识及管理能力、一定的学习能力和创新创业意识等等。但长期成长在学校这座“象牙塔”下的大学生们同样有着缺乏基本相关常识、缺少启动资金、对创新创业有心理障碍等诸多的不足,因此,为大学生创新创业领域能够更快发展壮大,大学生们、高校以及政府都应竭尽全力共同助力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新飞跃,促进创新创业素质教育新发展[5]。当代大学生应完善自我,捕捉创新创业新机遇,要正确地认识自己的创新创业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为创新创业之路做准备;各大高校也应勇于当先,营造良好校园氛围,举办相关活动竞赛,力求实现创新创业素质教育的新突破。国家政府部门应该多管齐下,对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提供了一系列优惠和支持,推动创新创业素质教育新跨越。创新创业之路虽多具磨难坎坷,但只要正视自身,完善自我,未必不能取得成功。首先,学校应积极支持鼓励当代大学生走创新创业发展的道路,对于那些想要深入了解社会,开拓自我视野,锻炼管理和沟通能力,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自主创新创业能力的大学生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加以培养,使得该类大学生有一定基础去开拓践行自己的发展领域。其次,国家政府以及相关社会群体应完善扶持政策,加大对于走创新创业道路大学生资金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将创新创业客观因素方面的阻碍程度降到最低。最后,大学生们要积极发散思维,避免将思路桎梏于自己熟悉的某领域,完全可以从经济条件、市场热门、自身经历、兴趣爱好、开拓创新等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抉择,比如餐饮网点店适合启动资金较小的大学生团队,互联网软件等高科技项目适合对网络抱有极大兴趣渴望大展拳脚,极富思维创作头脑的大学生团队,改善日用产品便民利行的实用创新型项目则更适合小试牛刀不投入大量心血资金的大学生团队。只有这样,大学生创新创业之路才能走得更稳更远。

参考文献:

[1]张霁菲,陈宏涛,刘小汇.在校大学生创业的困境与对策[J].科技视界,(3):62+75.

[2]饶莹心.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困境、原因及优化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7(14):80-83.

[3]李昕.“互联网+”时代下的大学生创业模式探索[J].现代商业,2017(12):172-174.

[4]申晓腾,崔金奇.大学毕业生创新创业、就业的策略与途径[J].中国大学生就业,(23):39-43.

[5]吕冬娜,安博.基于校企合作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7(3):148-149.

篇2:大学生创新创业档案管理思考

摘要: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浪潮下,高校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从而产生大量的学生创新创业档案,虽然许多高校有创新创业系统进行管理,但是档案管理还是不够全面,本文根据工作实际,梳理创新创业档案管理的相关现状,并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高校;档案管理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档案管理现状

1、总量大,但分类不清

目前高校虽大力开展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创新活动的种类多:比如创新训练、创业训练、创业实践、学科竞赛、创业竞赛等,但是不同的创新活动分管部门不同,部分归为教务处总负责、部分又归为校团委管理。各个学院在开展创新活动时的管理者也相对应为各个部门的对接人。这样,创新活动在管理的过程中,档案产生的过程没有一个专门部门进行跟踪,档案产生后又按照学院管理人员的意志进行归档,虽然会提交给主管部门一些总体性的描述文件,但是档案依然归档不集中,各种创业活动类型的材料未作区分管理,又导致档案分类不清楚,日后查找困难。

2、缺乏相关档案管理制度保障

高校虽然会出台相关的活动管理办法,办法涉及创新创业活动管理的过程管理、经费管理、质量要求、奖励办法、教师计酬等方面的内容,但是未对档案管理提出相关的要求。国家也尚未出台有关创业材料收集归档的相关政策法规,大学生创业档案在档案的实体分类中,属于教学档案,而目前正在使用的作为高校档案工作指导性文件的《高等学校档案实体分类方案》出台于02世纪代初,其对教学类档案归档范围的相关规定中找不到关于“创业”的只字片语。这就使得学生创新创业档案管理没有相应的制度保障,各个学院在档案管理过程中无章可循,无规可依,只能机械地等待学校相关主管部门发布通知,按照各个不同部门的不同要求提交材料,材料没有统一规格。

3、学生创新创业过程管理不清晰

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注旨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希望学生在实施自己项目的过程中锻炼团队协作能力、积累学科知识,将个人和团队的创新精神发挥到极致。一般情况,以创新训练为例,每个项目需要经历申报、中期检查、结题几个过程,在这几个过程中又有许多细的流程和时间节点,不同节点需要学院和指导教师对其进行评价和评估,每个流程学生和学院需要开展的工作都至关重要,影响着学生项目实施的质量,也都会产生大量的档案。但是,高校普遍总体管理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发布要求,具体的操作是由学院来开展,由于学院管理创新活动的人员有限,教师指导压力大,整个流程中对于学生在不同时间节点所表现出来的细微变化和相关评价的信息收集就显得特别困难。虽然有创新创业管理系统辅助,但是由于系统的使用方式不合理,导致过程管理不清晰且部分档案缺失。

4、大学生创业档案收集难度大,归档意识薄弱

相较于创新训练类的创新活动,高校创业实践活动档案的收集更加困难。进行学生创业教育以及创业实践活动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没有经验可借鉴,创业材料收集难度很大。首先横向层面上,虽将大学生创业档案列入高校档案收集范围,但对创业档案的具体收集范围以及如何整理缺乏相关经验,加之创业档管理部门不明确,且学院管理人员有限,创业档案建档意识淡薄。其次纵向层面上,有关大学生创业者的典型案例,时间跨度较大,需要若干年的跟踪和积累,创业主体已非在校大学生,且涉及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材料提交的热情不高,档案收集难度大。虽然高校近年来致力于收集相关的档案,但是由于以上种种原因,学生创业档案的收集归档未能得到真正全面实施。

二、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档案管理的相关建议

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遍地开花的创新创业活动是主要载体,但是也需要从档案管理中寻找规律,发现和解决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的相应问题:

1、完善创新创业系统,全面保存相关档案

高校一般都会引进科技公司开发的创新管理系统,但是目前大部分的系统仅仅记录创新活动的进程,归档的材料也仅仅是每个节点的.报告,如申请书、中期报告和结题报告。但是学生整个项目报告的佐证材料等都不能上传在系统中,只能装订为厚厚的纸件材料;而且系统操作繁复,学生提交的报告需要指导教师审核通过,到达学院,再到达学校层面,一旦在某个审核节点被驳回,所有的流程都必须重新来过,耗时又耗力。建议开放创新系统权限,给学院更多的管理自由,学院自由设置学生档案归档的类目,可以由学生自己提交,也可以由学院统一管理,统一上传在系统中,这样便能够在系统中完整保存每个项目的所有信息,日后查询也更加方便,不用受制于纸件材料。学生材料的实质审核由指导老师进行,形式审核由学院进行,但是学生出错往往出现在形式审核阶段,教师的指导往往也不会在系统审核中进行,只是单纯地点击审核通过。建议将学院审核前置,指导教师审核放在学院审核之后。这样就省去指导教师不必要的工作量。

2、制定相应规章制度,明确档案标准

就高校而言,要根据校情,本着方便教师、便于工作开展的原则,制定相关档案管理制度。第一,明确建档与管档的责任部门,将创新活动管理归在同一部门,例如完全归在教务处的实践科室,具体操作由学院教学管理完成。这样便于档案材料的存储以及落实责任主体。第二,在信息化的今天,个人不建议档案材料以纸件形式存在,既然有创新创业管理系统,那么,所有档案材料都应该归在系统中进行管理,当然是以系统相对完善为前提。第三、档案收集和管理的标准应该由各个学院在经年累月的具体操作和管理中以利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高为前提进行制定,归档类目也应该统一。

3、强化过程管理,提升创新创业管理质量

创新创业档案的管理,目的是存储学生创新创业档案材料,更重要的是根据学生的档案分析不同节点的相关情况,从中找出规律和问题,对症下药。例如在申报节点创建申报监控表格,统计各个年级的申报数,答辩数,立项数,便于分析各年级的参与状况,答辩表现,从而有针对性地动员和指导;申报答辩的过程中,收集所有答辩评委的意见建议,将每个项目的答辩情况在同一详情报告中详细列明,后续的中期检查和结题的相关情况也都一一记录,这样不仅能够保证过程管理的完整性,而且学院在查找相应过程情况时也会更加清晰,在该批次学生项目结束后,将完整的过程记录上传在系统中,还能为下一年度的项目管理提供参考,学校监督和管理也会一目了然。

4、隐私权及商业秘密保护问题

学生创业项目往往涉及企业、学校、教师、学生等方面的商业秘密,教师、学生的个人隐私,所以在档案提供利用时要充分予以考虑,并通过设置审批查阅流程、签订保密协议等给予相关权益主体充分的保护。

篇3: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路径

一. 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的发展概述

创业教育思想最初源起于美国。1947年,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赖斯•迈斯开设的“新创企业管理”课程拉开了创业教育的序幕。经过不断发展,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深度融入美国高等教育之中,对于促进其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相比之下,虽然我国创业教育的思想古已有之,但创业教育正式付诸实践却要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算起。

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号召各国把培养学生的事业心与创新精神作为重要的价值取向。此后,有关创业教育的研究和实践逐渐增多。

5月,清华大学举办首届创业计划大赛,标志着创业教育在我国发展的开始。同年6月,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首次提出要加强对学生的“创业教育”。

5月和8月,教育部又分别印发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办〔〕3号,以下简称《意见》)和《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教高厅〔〕4号)两个文件,促进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发展。

以来,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36号)等文件的指导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逐步上升到国家战略,成为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和促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举措。

二.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取得的成就

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我国的双创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面向全国130余所高校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调查和学情调查显示:目前,国内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受到政府的重视、引导与推进,近七成高校年投入创新创业教育建设资金在百万以上。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提倡和鼓励,我国当前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正在呈现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高校配合、协同发展”的良好发展态势。

相关调查也显示:随着20之后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大多数高校均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多数被调研高校已经开展了创新创业教育,其中,62.9%的高校建立了由校主管领导参与的创新创业教育领导小组和各部门协调工作机制,近80%的高校出台了创新创业教育相关规章制度,70%以上的高校进行了相关教学改革,93.8%的高校参与到多类型的创新创业大赛中。

上述数据反映了我国近年来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三.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面临的瓶颈性问题

在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双创教育工作存在的发展理念滞后、工作机制单一以及教学体系不够健全等问题,影响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

《20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在毕业半年后自主创业的届本科生中,只有不到一半(46.2%)的创业者3年后还在继续自主创业,即使在浙江等创业环境较好的省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也只有5%左右,这与欧美国家大学生创业的成功水平(约为20%)仍有较大差距。国内横向比较也发现: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低于社会创业平均成功率,大部分的“大创牌”企业夭折于初创期,熬不过3年。

在高等教育从追求数量增长转变为追求质量提升的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关键点,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在式发展理念的指导下,从谋求数量扩张向追求质量提升转向,进而实现自身发展的全面升级。

式发展理念及其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关系

一. 式发展理念的定义

作为一种发展观,式发展理念认为,高等教育发展应以质量和效益为主要目标,通过体制创新、结构优化等措施,提高教育效率,实现规模、质量、结构、效益以及公平等要素的协调发展。有学者指出,式发展是“利用现有内外部资源,挖掘现有潜力,优化资源配置,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提升师生综合素质,提高办学效率和教育质量,突出特色,树立品牌,注重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的发展模式。”

相对于外延式发展,式发展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将其作为发展的“生命线”;更加注重创新和特色,将其作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更加注重要素优化,将其作为发展的不竭动力;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将其作为发展的重要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式发展的理念已经上升为一种教育发展战略,引起了广大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的广泛关注。

二. 式发展理念的提出与嬗变

1982年3月,颜维进在《经济管理》上发表《积极稳妥利用外资,加强现有企业改造》一文,提出了“式”的概念。1988年,北京科技大学高教所毛祖桓发表文章提出:“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一样,应以式的发展模式为主。”

1992年,武汉水利电力学院电力教育发展战略研究办公室发表文章认为,所谓“式”发展是指“通过挖掘现有学校的潜力,提高现有学校的内部效率,加大现有学校的招生数量来实现高等教育总体规模的扩大。”

此后,伴随我国高等教育实践的发展,“式发展”的逐渐从指向于“扩大招生规模”转变到“促进教育质量提升”。当前,学术界关于教育式发展的核心观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以教育质量提升为核心。相对于外延式发展,式发展的关键在于质量和效益的提升。二是以结构优化为动力。通过充分发掘现有资源的潜力,借助于结构间的优化与互动达到发展目标。三是以人才培养为指向。式发展归根结底是指向于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发展,它通过“发展事业”进而达到“发展人”,脱离了人的发展,事业的发展也就没有了意义。

三. 式发展理念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关系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良好教育需求同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具体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当前的“矛盾”可以描述为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对优质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同当前创新创业教育不能较好满足大学生实际需要之间的矛盾,而式发展理念对于解决当前这一矛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从发展目标上看,式发展是着眼于追求更高质量和更高水平的发展,且突出强调人的发展在事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从动力机制上看,式发展的动力源于教育活动相关要素之间的协调与配合,突出强调系统作用的发挥;从差异化角度看,式发展更加注重对差异化的尊重,强调各类高校要基于各自的办学传统与专业特色推进相关事业的发展。

总之,式发展理念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式发展的重要实现路径是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推进必然以式发展理念为指导。

式发展理念视阈下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路向

一. 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由“功利价值”向“育人价值”转变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古今中外,关于教育和办学,思想流派纷多,理论观点各异,但在教育必须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这一点上是有共识的。”这一思想对于教育领域正确处理事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当前,人们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要么过于强调创业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要么将其作为解决大学生就业的“可选项目”,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功能一定程度上被遮蔽和掩盖。

基于式发展理念,我们不仅要将创新创业教育当成解决实践领域各类问题的重要内容和方式,更要将其上升到提升国民素质和创造力的战略高度来看待,将其作为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关键突破口,将关注点从“功利价值”“精英式”以及“片段化”向“人才培养”“全纳式”和“终身化”转变,将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型人才作为发展的最高目标,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这一变化标志着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路向的根本性转变。

二. 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机制由“项目思维”向“体系构建”转变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高度复杂的系统性工作,要求各类教育要素的深度参与和介入。

当前,要在已有办学体制和工作机构设计的条件下,充分调动学校潜在教育资源,发挥要素功能实现的最大化。

一是高校要理顺工作机制,成立由主要领导负责的创新创业工作机构,将创新创业工作置于推动国家经济转型和服务学校发展战略的高度统筹推进,探索建设创新创业型大学;

二是要建立就业、教学、学生工作、团委、科研等部门齐抓共管的创业教育协调机制,对全校创新创业工作进行统筹规划,从“全员育人”的角度深入推进创新创业工作的长效发展;

三是要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加强与各类校外企业的深度合作,要调动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性,通过制度建设、聘任与晋升绿色通道等方式鼓励广大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

在效果评价上,要着重探索数量与质量、整体与个性相结合的立体化评价体系,要以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为基础,积极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业文化氛围,为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提升打下基础。

三. 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由“课外活动”向“课堂教学”转变

205月,教育部下发的《意见》指出:“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所有学生,结合专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这一文件明确了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工作方向。

此后,国家又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要求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切实融入学校人才培养,以提高双创教育的系统性。从当前来看,高校要着力做好三个方面工作:

一要高度重视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要通过明确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设置创新创业必修和选修学分等形式渗透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二要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要在建设好“就业指导课”“职业生涯规划课”等现有创业课程的同时,重点从创新创业教育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相结合、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以及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相结合三个方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三要重视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可通过邀请商界精英来校讲座、带领学生深入创业企业参观学习以及鼓励学生参加创业大赛等形式增强创业教育教学效果。要高度重视案例教学法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作用,增强教育过程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增强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授课效果。

篇4: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的研究与思考

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的研究与思考

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是高校开展创新教育重要手段和措施,是学生体验创新的崭新平台,但目前该计划的软件和硬件建设都相对滞后,如何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保证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活动的'活力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作 者:杭涛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教科院,教育学原理专业,陕西,西安,716000 刊 名:文教资料 英文刊名:DATA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 年,卷(期): “”(23) 分类号:G64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   问题   解决措施  

篇5: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教学融合路径研究论文

1.1目标上具有一致性

创新创业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综合性素质教育,其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使他们成为高素质创新创业型人才。我国现阶段的高等教育是专业教育。高等教育法第五条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专业课教学是高等教育的主要载体,是实现专业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因而,专业课教学也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这一根本目标。综上所述,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课教学在功能和本质上都是要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这二者应该融合,从而相互促进、形成合力。

1.2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创新创业教育不同于社会上的以解决生存问题为目的的就业培训,也不是一种“企业家速成教育”,单靠“创业基础”公共必修课和几门创新性选修课,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亟待构建一个有效的课程体系,使其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我国高等教育的性质决定了专业教育是高校教学的主体,不能随意删减专业课课时,创新创业教育不能脱离专业教育另起炉灶。然而,当前我国的专业教育存在一些弊端,不能有效满足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创新创业教育适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可以激发学生对于专业课教学的兴趣,并给学生提供应用专业知识进行创业实践的理论支撑,是专业教育的有力补充,为专业课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和提供了契机。另外,任何一个领域的创新和创业都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支撑,离开了专业课教学,创新创业只能成为无本之木。它们之间这种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使我们无法也不能将二者割裂开来,而应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课教学中去。只有这样,创新创业教育才算真正融入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

篇6: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教学融合路径研究论文

2.1理念滞后,重视不够

从总体上来看,当前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改革,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强力推进,但由于改革本身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顶层设计,只能进行一些边缘式改革,摸着石头过河。近年来,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一些可喜的进展,然而,一些地方和高校尚未理解和认同改革的意义,理念滞后,重视不够,存在消极应付现象。据调查,当前一些高校管理人员和师生仍片面地将创新创业教育理解为对少数有创办企业潜质的学生开展的技能性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就是引导学生创办企业。还有一些人固执地认为专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核心和重中之重,创新创业只能算作一种“业余教育”,不能与专业教育相提并论,否则会打乱原有专业教育体系,不利于人才培养。这些片面甚至是错误认识的广泛存在,导致创新创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被边缘化,党和政府的有关方针政策得不到真正的贯彻落实,阻碍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教学的融合,导致创新创业教育流于形式。

2.2组织结构不合理,制度建设滞后

据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最近的调查,超过70%的高校建有创客中心、创业孵化器和实验室,41.1%的高校建有校内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中心,93.8%的高校超过25万学生参与到了各级别的多项创新创业大赛中。然而,许多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属性和培养目标认识不到位,缺乏整体规划,不能科学安排各项任务,将新设置的机构或活动依照惯例分别交由学生处、就业指导中心、教务处或团委等职能部门分别负责,而这些职能部门归口不同,缺乏统一领导,往往各自为政,缺乏协作,难以形成合力,致使各项活动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主要担负学生培养任务的各二级学院几乎无权组织创新创业教育活动,违背了责权利相一致的基本管理原则,无法调动各二级学院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另外,由于结构惰性等原因,许多数高校很少出台新的'制度或修订原有的制度,基本上仍是沿用原来的一套,“旧瓶装新酒”,不仅创新创业教育搞不好,原来的专业教育也会受到不良影响。总而言之,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组织结构不合理,制度建设滞后,难以持续有效运行。

2.3师资薄弱

众所周知,教学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很难想象一个墨守成规、思想僵化的教师会培养出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人才。创新创业教育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和跨学科性等特点,要想使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中来,专业课教师必须具有广博的理论知识、丰富的社会阅历及一定的创业经验。然而,目前我国高校这类师资严重缺乏,绝大多数都是高校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只在本专业、本领域有深入的研究,没有创业经历,缺乏行业体验和企业经营管理经验,再加上理念滞后,积极性不高,严重制约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教学的融合。

2.4适用教材匮乏

我国传统专业课教材编排是以传授专业知识为导向的,一般按知识模块来划分章节,集中了该课程的知识和理论;有些教材也涉及少量应用性内容,但不是重点,主要还是为了巩固所学知识。当前高校的专业课教材大都是这样编写的,不利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是能力导向的,突出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注重解决现实问题;如果使用传统教材,教师不得不靠自己来挖掘课程中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重新组织教学内容、编写案例和设计作业,这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是很多教师是难以达到的。

2.5教学模式和考核模式单一

当前我国很多高校教师在教学中仍然习惯于采用传统的“传递——接受式”教学模式,该模式以系统传授知识、培养基本技能为目标,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着眼于知识的灌输和记忆。这种教学模式明显的不足之处在于学生被动接受,因循守旧,缺乏自主性,不利于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在当前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背景下,专业课的教学目标不仅是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思维的培养,教学模式若不能与时俱进,显然不能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当前的专业课考核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期末考试成绩所占比例偏高,一般不低于70%,过于强调终结性评价,忽视过程性考核。学生成绩的好坏主要依赖于期末考试一张试卷,对于学生学习过程的检查督促不够,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也不能全面衡量学生的整体学习状况和能力水平。其次,平时考核一般只包含出勤和作业,不能有效地督促学生参与课堂讨论与参加课外实践活动。第三,期末考试考核形式单一,主要还是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与应用能力的培养。

相关专题 路径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