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单循环是什么情况

下班的鸽仔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下班的鸽仔”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血液单循环是什么情况(共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血液单循环是什么情况

血液单循环是一种身体表现出来的现象。血液单循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可能理解起来很难。但是有些身体细胞中血液就是在进行单循环的。例如说我们的淋巴系统。他只是一种单循环的方式,维持着我们身体的系统更加健康。但是有一些器官是不可以进行单循环的。例如说我们的心,如果们的心脏的血液流入不流出的话,结果会很恐怖,会危及到我们的生命。会用影响到一个人的生命是否能否继续。单循环只不过是一种血液循环的方式。许多细胞也只进行单循环。

鱼类的心脏里全是缺氧血。心室把缺氧血送到鳃进行气体交换,变成含氧血,再送到身体各部,又变成缺氧血流回心脏。这种血液循环叫单循环. 从两栖类开始,在更高效率的新陈代谢基础上,动物血液循环变成双循环,就是体循环和肺循环,但是两栖类和爬行类属于不完全的双循环。其心室的分隔不完全,所以这两类动物心脏里的血液仍是清浊相混,代谢率不高。哺乳类是真正的双循环,心脏分两个心房两个心室,含氧血和缺氧血不再混合。

完全的双循环使哺乳类脊椎动物的身体结构和机能更趋向于完善。体循环负责输送氧气、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肺循环负责气体交换。这样缺氧血和含氧血不混合,气体交换和运输氧气的效率更高

人类血液循环是封闭式的,由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途径构成的双循环。血液由左心室射出经主动脉及其各级分支流到全身的毛细血管,在此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供给组织细胞氧和营养物质,运走二氧化碳和代谢产物,动脉血变为静脉血;再经各级表肪汇合成上、下腔静脉流回右心房,这一循环为体循环。血液由右心室射出经肺动脉流到肺毛细血管,在此与肺泡气进行气体交换,吸收氧并排出二氧化碳,静脉血变为动脉血;然后经肺静脉流回左心房,这一循环为肺循环。

但是我们要知道单循环,对身体并没有什么坏处。但是对一些身体部位来说,是不可以进行单循环。我们可以理解,你只进入不进出,都会对身体的某些器官有所伤害。每个人对单循环的理解都不一样的,有人觉得那很好,但有人觉得不好,无论好与不好,都是我们身体进行自我调节的一种系统。血液单循环是一种血液进行自我调节的方式。

篇2:血液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循环系统的组成。

2.知道的组成及功能,说明血浆的成分和主要功能,血细胞的形态、数量和生理功能。

3.解释动脉血、静脉血的概念。

4.说出什么叫贫血、发炎和血清

5.知道人体的血量、输血和血型的知识。

能力目标

1.通过学生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永久涂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实验操作能力。

2.通过对三种血细胞的比较,培养学生对比归纳的分析能力。

3.通过学习三种血细胞的正常值,培养学生具有自我保健的实践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探索成分的实验及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学习人体的血量、输血和血型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每个健康公民都有献血义务的思想教育。

3.在分组活动中,使学生学会相互协作。

教学建议

本节知识结构体系

教材分析

是体内物质运输的载体,关于这部分内容,是本章的重点之一。血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是本节的教学重点,人血永久涂片分组实验观察的组织与指导,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概念是本节的难点。按照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先让学生观察演示实验(加抗凝剂的)及实验(用显微镜观察人血永久涂片)获得感性知识,再结合讲解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教法建议(1)

创造条件做好成分的演示实验,从感性认识入手,让学生通过观察从色泽和容积上将血浆和血细胞加以区别。识记是由血浆、血细胞两部分构成的。结合课上用显微镜“观察永久涂片”的分组实验和三种血细胞的挂图,来加深学生对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形态、数量、结构的认识,巩固所学的基础知识,而且结合阅读教材将有关知识以表格或两歧分枝表解式加以总结归纳,从而实现精加工和组织策略的训练。表格式归纳法大致如下:

1、

的成分和功能

成  分

百分比或每立方毫米含量

细胞特征

功  能

血  浆

(55%)

水  分

91--92%

淡黄色、半透明液体,除去纤维蛋白原,剩余的黄色透明的液体部分叫血清

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

蛋白质

7%左右

葡萄糖

0.1%

无机盐

0.9%

血细胞

(45%)

红细胞

男500万左右

两面凹的圆饼状,无核,直径7.7微米,含血红蛋白。

运输氧和部分CO2

女420万左右

白细胞

0.5--1万

形态多样,比红细胞大,

有核

吞噬病菌,对人体有防御和保护作用

血小板

10--30万

个体最小,形状不规则,无核

促进止血、加速凝血

联系日常生活实际,理解血细胞的功能,加深识记效果。结合化验单分析相应的病症,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关于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概念,建议通过一个演示实验:取一只试管加有抗凝剂的,待血细胞沉淀后,倒去上层的血浆和部分血细胞,观察留在试管内的红细胞呈暗红色。然后将试管倾斜放置,十分钟后让学生观察:斜面的红细胞与试管底部红细胞的颜色是否一样?根据观察结果让学生明确以含氧量的多少,来确定名称的依据。

关于血量可采用直观教学法:用四个 1.25 升的可乐瓶装红墨水来代替人的血总量,加深学生对自己量的感性认识。

教法建议(2)

关于的成分和功能有条件的学校可采用探索式教学,教学过程 大致分为三步:一是提出探究的课题:是由哪些成分构成的?再让学生根据生活实际及已有的知识提出假设:是由液体的血浆和血细胞构成的;根据假设让学生设计实验来验证假设:宏观观察加抗凝剂的和微观观察涂片(取下层的深红色的部分做临时装片并结合人血的永久涂片观察),最后让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分析及对书本知识的阅读,得出结论:是由液态的血浆和有形的血细胞两部分组成的。关于的功能:先分析血浆的功能,再逐个探索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功能,最后根据的各成分的功能,让学生归纳的功能。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本节内容较多,建议用两课时。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新课的引入:

人体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它是由一千多万亿个细胞组成的,这些细胞都需要进行新陈代谢,这就需要人体内有四通八达、高效率的运输网络,它及时给细胞运来氧和养料,把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废物运走,这样才能保证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

板书:第四章体内物质的运输

人体内这一运输网络就是循环系统。

出示挂图:介绍循环系统的组成

讲述:

循环系统是一个由心脏、血管组成遍布全身的封闭管道系统,在其中循环流动着。也可以说,循环好比人体内红色的河流。这河流有主干、支流以及更小的分支。而这河流中奔腾的河水就是。

板书:第一节

讲述: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二字,如医生为了诊断某些疾病,往往先要验血,有人在意外事故中失血过多,必须及时输血,有些疾病如乙肝、爱滋病,它们可通过传播。可见与人体关系非常密切。

提问:有关的知识,你们知道有哪些?是干什么用的?

学生:是红色的粘稠液体,闻起来有腥味,它含有血糖等,起运输作用。

提问导入  :

是具体担负运输任务的,它经常运载着大约 200 种物质,是一支组织得相当完善的队伍。这支队伍都有哪些队员,各自又是如何分工合作的呢?它们除了起运输作用外,还有其他的功能吗?

板书:(一)的组成和功能

探索的组成:

[提出问题] 由什么构成?

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提出假设。

[提出假设] 如果由液体血浆和有形的血细胞构成,那么把加抗凝剂会看到分层现象,在显微镜下观察会看到血细胞。

[设计并完成实验]

实验设计: 1 、宏观观察的组成 2 、显微镜下观察的装片

实验 1 :观察的组成

方法步骤:25页(课外小组的学生提前一天完成以下实验步骤)

1.在量筒内先加几滴5%的柠檬酸钠溶液

2.取家兔10ml注入量筒,轻轻摇动几次

3.静置观察

引导学生讨论:

为什么要加柠檬酸钠?(柠檬酸钠是一种抗凝剂,加入后可防止凝固,)指导学生观察:

观察内容:

1.是否分层?分几层?

2.各层的颜色怎样?大致比例如何?

结合彩图四把观察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组成                  比较

位置

颜色

约占总量(%)

    
    
    

反馈观察结果:

学生回答实验现象:

试管中原本红色的出现了分层现象,上部分为淡黄色,半透明的液体,约占总量的55%,下面部分呈暗红色,不透明,约占总量的45%,两者之间还有薄薄一层物质,呈白色。

实验2 显微镜下观察的涂片

方法步骤:

1、制作血涂片

(1) 取一滴血滴在已消毒的载玻片上

(2) 另取一片载玻片做推片,将推片自血滴左侧向右移动

(3) 当血滴均匀地附着在两片之间时,再将推片向左平稳地移动(两片成30--400夹角)。

(4) 推出均匀的血膜

2.用低倍镜观察涂片,找到物象

3.转动转换器,把高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4.用细准焦螺旋调准焦距,直到物镜清晰为止

指导观察:结合人血的永久涂片观察

观察与思考:

1.看到几种类型细胞?(移动装片找)

2.最多的是哪种细胞?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

3.最大的是哪种细胞?  有无细胞核?

4.最小的是哪种?

反馈观察结果:

学生回答实验现象:

血涂片里三种血细胞:红细胞:量最多,呈红色,圆饼状,无细胞核;

白细胞:最大,有细胞核;

血小板:最小,无细胞核

[实验结果分析]

教师出示挂图示的成分,并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小结:

由观察的组成和血涂片得知:由淡黄色液体部分叫血浆和三种有细胞结构的部分——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构成

让学生找到书看第23页血浆的成分和功能。

[得出结论]并板书:

1、  识别三种血细胞:并填写三种血细胞的比较表。

2、  讨论填写三种血细胞的形态和数量

分别探索三种血细胞的功能

(1)探索红细胞的功能:

①介绍红细胞呈现红色的原因:红细胞里有一种红色含铁的蛋白质叫做血红蛋白,所以红细胞呈红色。

②让学生观察红细胞与氧气结合和分离的录像思考:血红蛋白有什么特性?红细胞有什么功能?

或观察演示实验总结血红蛋白的特性。

演示实验:取一只试管加有抗凝剂的,待血细胞沉淀后,倒去上层的血浆和部分血细胞,观察留在试管内的红细胞呈暗红色。然后将试管倾斜放置,十分钟后让学生观察:

观察内容:斜面的红细胞与试管底部红细胞的颜色是否一样?

思考:血红蛋白有什么特性?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斜面的红细胞呈鲜红色,试管底部的红细胞呈暗红色。

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此现象说明血红蛋白与氧结合或分离的条件与氧多少有关。斜面上的红细胞暴露在空气中,周围氧较多,即血红蛋白与氧结合,形成鲜红的氧合血红蛋白,而底部的红细胞接触的空气少,血红蛋白尚未与氧结合,仍呈暗红色。

得出结论:血红蛋白的特性是:在氧气浓度低的地方容易与氧结合,在氧气浓度高的地方容易与氧分离。

根据血红蛋白的特性,总结红细胞有什么功能?

学生:运输氧气的功能。

教师指出:红细胞除了运输氧气以外,还运输部分的二氧化碳。

③完善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概念:

让学生回忆初一第二学期学过的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概念,然后再根据刚学过的血红蛋白的特性,重新给动脉血和静脉血下定义。

动脉血:血红蛋白与氧结合后,使呈鲜红色,这种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血叫做动脉血。

静脉血:血红蛋白与氧分离后,使呈暗红色,这种含氧较少、颜色暗红的血叫做静脉血。

④简要介绍什么是贫血?贫血的症状以及治疗方法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听说某某有点贫血,贫血到底怎么回事?

指出:里红细胞的数量过少(正常范围:男子平均500万个/立方毫米,女子平均420万个/立方毫米),或者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含量过少(正常范围:男子为12—15克/100毫升,女子为10.5—13.5/100毫升)都叫贫血。

贫血患者由于运输氧的能力低,影响体内各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动,因而常常表现出精神不振、疲劳、头晕、面色苍白等症状。这时候应该找医生诊断和治疗。一般的贫血患者,应该多吃一些含蛋白质和铁质丰富的食物。

(2)探索白细胞的功能

观察白细胞吞噬病菌的录像思考:

1.当身体某一部分被细菌感染时,白细胞是如何到达感染处?

2. 白细胞有什么功能?

3. 伤口化脓流出的脓液分别含有哪些成分?

学生回答:白细胞可做变形运动,穿过血管壁,到达感染处,去吞噬病菌。伤口流出的脓液是病菌、及死亡的白细胞。

简要介绍“发炎”的实质是什么及发炎有什么重要意义?

总结白细胞的功能:吞噬病菌,对人体有防御和保护作用。

指出:白细胞计数是临床化验的重要项目。因为人体受病菌感染时,血中的白细胞总数高于正常,感染处也聚集大量的白细胞。

复习总结:学生完善三种血管的比较表

血细胞名称

形态结构

正常值

功能

红细胞

 

男:

女:

 

白细胞

   

血小板

   

课的延伸:血小板有什么功能,我们下节课再来探讨。

指导学生收拾实验用具。教学设计示例

第二课时

复习旧课引入新课:

提问:

是由什么组成的?血浆、红细胞、白细胞各有什么功能?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归纳,并由此引出新课:血小板有什么功能?

重点学校的学生可采用研究性学习来探索血小板的作用

探索血小板的作用

生活现象:当不小心,把皮肤划破时,流出,不久又自然止血。

提出问题:为什么皮肤出血后回自然止血?

教师演示实验:出示A、B两试管,A试管装的没加抗凝剂,B试管装的也没加抗凝剂,但在取血时用竹签不停地搅动。

学生观察两试管的出现了什么现象?并思考血小板在人体中起什么作用?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A试管的凝固成了血块,且血块周围有一些淡黄色的液体,B试管的不凝固。

教师指出:血块周围的淡黄色液体叫血清。

出示投影:

 

处理

现象

A试管

——

血块+血清

B试管

竹签搅动

不凝固

提问:为什么试管B的不凝固?

学生回答:是用竹签搅动的缘故。

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搅动能使不凝固?

教师举起竹签让学生观察其上的红色丝状物,用水冲洗,变成了白色的丝状物。

指出:这些白色的丝状物叫纤维蛋白,那么,洗去的红色物质应该是什么?

学生回答:红细胞。

继续引导:同学们想一想:B试管里的不凝固的根本原因是缺少了什么?

学生回答:纤维蛋白

教师引导:但在成分中并没有发现有白色的丝状物,这纤维蛋白从哪里来的?

教师讲解:原来血浆中溶解着纤维蛋白原,它可转变成不溶性的纤维蛋白。

当血管受伤而流血时,血小板会在出血的伤口处聚集成团,并经伤口粗糙表面的摩擦,即破裂而释放出一种物质——凝集素,使纤维蛋白原转为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是可溶的,纤维蛋白是不溶的,可交织成网,把血细胞网罗在内,形成血块而凝固。在血块之外,所遗留的澄清的液体,即是血清。

由此,同学们可得出血小板有什么作用?

结论:血小板有止血和促进凝血的作用。

教师讲述:

由于血小板既能止血,又能凝血,所以正常人皮肤划破流血后不久就会自然止血,但有一种遗传病,叫血友病,患者的血小板很难破裂,不能释放出促凝固的物质——凝集素,因此,血管遇上大的损伤,无法止血而死亡。

教师提问:

刚才同学们观察A试管里的,除了血块外,还有少量淡黄色透明的液体,我们叫它血清,请思考:血清与血浆在成分上有何不同?

学生回答:血清中不含纤维蛋白原。

投影:比较一下:、血浆、血清三者成分上的差异:

 

血浆

血清

成分

血浆+血细胞

含纤维蛋白原

不含纤维蛋白原的血浆

然后教师让学生根据的各成分的功能归纳的总功能,教师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并联系在皮肤一章讲过的可调节体温,最后用下面的投影总结具有运输、防御、调节体温三大功能:

第四章      板书设计 :

第一节

探究活动

方法步骤:

(1)教师将配置好的4种分别标上“赵”、“钱”、“孙”、“李”,表示分别取自4位车祸伤员,他们急需输血。

讨论:阅读以下资料,设计如何利用“A型血清”“B型血清”确定4人血型的方案。

 

A型血

B型血

O型血

AB型血

A型血清

无沉淀

有沉淀

无沉淀

有沉淀

B型血清

有沉淀

无沉淀

无沉淀

有沉淀

(2)实践方案的可行性。确定4位车祸伤员的血型。

讨论:

(1)根据4位车祸伤员的血型,确定输血用的血型。

(2)为什么提倡义务献血?一次适量的献血会不会影响身体健康?

红细胞在不同浓度的盐水溶液中的反应,理解输液的原理

[问题] 为什么配置生理盐水的浓度为0.9%?

或输液为什么用0.9%的生理盐水?

[假设] 如果红细胞只在0.9%的生理盐水里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形态,那么,红细胞在低于或高于0.9%的盐水中形态都会有改变,从而影响其正常生理功能

[设计并完成实验]

实验的目的:探究红细胞在不同浓度的盐水溶液中的反应,理解输液的原理

实验材料:新鲜动物、试管、显微镜、载玻片、滴管、5%柠檬酸钠、0.9%生理盐水、1.1%盐水溶液、0.6%盐水溶液、0.3%盐水溶液、蒸馏水

方法步骤:

1.     取六个洁净的试管,分别放入3毫升新鲜的动物,并分别滴入几滴5%柠檬酸钠溶液,轻轻地震荡试管,使溶液跟均匀混合,以防止凝固.

2.     留下一个试管作为对照。对其余的五个试管,编成1、2、3、4、5号,1号试管里加入3毫升1.1%盐水,2号试管里加入3毫升0.9%生理盐水, 3号试管里加入3毫升0.6%盐水,4号试管里加入3毫升0.3%盐水,5试管里放入3毫升蒸馏水。(如下图)轻轻地震荡这5个试管,拿它们与对照的试管相比较,观察颜色发生了什么变化? 

3.再从这6个试管里各取出一滴液体,分别滴在载玻片上,放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注意红细胞的形态变化(与正常对比)

4.将看到的实验现象添写在下表中

 

正常

1号

2号

3号

4号

5号

血      色

      

红细胞形态

      

想一想: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实验结果]

1.(1)、(2)、(3)号试管里的除了红的颜色稍微淡一些以外,其余的没有多大区别。而加入0.3%生理盐水和蒸馏水的(4)、(5)试管里的却变成了透明的液体。

2.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放了0.9%生理盐水的里的红细胞形态结构都是正常的。放了1.1%盐水的里的红细胞出现皱缩,形态比正常的小;放了0.6%盐水的里的红细胞膨胀,形态比正常的大;而放了0.3%盐水和蒸馏水的那两个试管的里却看不到红细胞,因为红细胞都被胀破了,其中的血红蛋白分散在血浆中,这样的在试管里看上去是红色透明的。

[实验结果的分析]

血浆的渗透压跟0.9%氯化钠溶液的渗透压相当,所以0.9%氯化钠溶液叫生理溶液或生理盐水,它是血浆的等渗溶液,在等渗溶液的红细胞能维持正常的形态,发挥正常的功能,凡是高于血浆正常渗透压的溶液,称为高渗溶液,红细胞在这种溶液中就会由于细胞中的水分的渗出而皱缩,影响其功能的发挥。凡是低于血浆正常渗透压的溶液,称为低渗溶液,红细胞在这种溶液中就会由于水分的渗入而膨胀,甚至于细胞膜胀破了。

篇3:血液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循环系统的组成。

2.知道的组成及功能,说明血浆的成分和主要功能,血细胞的形态、数量和生理功能。

3.解释动脉血、静脉血的概念。

4.说出什么叫贫血、发炎和血清

5.知道人体的血量、输血和血型的知识。

能力目标

1.通过学生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永久涂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实验操作能力。

2.通过对三种血细胞的比较,培养学生对比归纳的分析能力。

3.通过学习三种血细胞的正常值,培养学生具有自我保健的实践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探索成分的实验及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学习人体的血量、输血和血型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每个健康公民都有献血义务的思想教育。

3.在分组活动中,使学生学会相互协作。

教学建议

本节知识结构体系

教材分析

是体内物质运输的载体,关于这部分内容,是本章的重点之一。血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是本节的教学重点,人血永久涂片分组实验观察的组织与指导,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概念是本节的难点。按照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先让学生观察演示实验(加抗凝剂的)及实验(用显微镜观察人血永久涂片)获得感性知识,再结合讲解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教法建议(1)

创造条件做好成分的演示实验,从感性认识入手,让学生通过观察从色泽和容积上将血浆和血细胞加以区别。识记是由血浆、血细胞两部分构成的。结合课上用显微镜“观察永久涂片”的分组实验和三种血细胞的挂图,来加深学生对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形态、数量、结构的认识,巩固所学的基础知识,而且结合阅读教材将有关知识以表格或两歧分枝表解式加以总结归纳,从而实现精加工和组织策略的训练。表格式归纳法大致如下:

1、

的成分和功能

成  分

百分比或每立方毫米含量

细胞特征

功  能

血  浆

(55%)

水  分

91--92%

淡黄色、半透明液体,除去纤维蛋白原,剩余的黄色透明的液体部分叫血清

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

蛋白质

7%左右

葡萄糖

0.1%

无机盐

0.9%

血细胞

(45%)

红细胞

男500万左右

两面凹的圆饼状,无核,直径7.7微米,含血红蛋白。

运输氧和部分CO2

女420万左右

白细胞

0.5--1万

形态多样,比红细胞大,

有核

吞噬病菌,对人体有防御和保护作用

血小板

10--30万

个体最小,形状不规则,无核

促进止血、加速凝血

联系日常生活实际,理解血细胞的功能,加深识记效果。结合化验单分析相应的病症,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关于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概念,建议通过一个演示实验:取一只试管加有抗凝剂的,待血细胞沉淀后,倒去上层的血浆和部分血细胞,观察留在试管内的红细胞呈暗红色。然后将试管倾斜放置,十分钟后让学生观察:斜面的红细胞与试管底部红细胞的颜色是否一样?根据观察结果让学生明确以含氧量的多少,来确定名称的依据。

关于血量可采用直观教学法:用四个 1.25 升的可乐瓶装红墨水来代替人的血总量,加深学生对自己量的感性认识。

教法建议(2)

关于的成分和功能有条件的学校可采用探索式教学,教学过程 大致分为三步:一是提出探究的课题:是由哪些成分构成的?再让学生根据生活实际及已有的知识提出假设:是由液体的血浆和血细胞构成的;根据假设让学生设计实验来验证假设:宏观观察加抗凝剂的和微观观察涂片(取下层的深红色的部分做临时装片并结合人血的永久涂片观察),最后让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分析及对书本知识的阅读,得出结论:是由液态的血浆和有形的血细胞两部分组成的。关于的功能:先分析血浆的功能,再逐个探索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功能,最后根据的各成分的功能,让学生归纳的功能。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本节内容较多,建议用两课时。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新课的引入:

人体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它是由一千多万亿个细胞组成的,这些细胞都需要进行新陈代谢,这就需要人体内有四通八达、高效率的运输网络,它及时给细胞运来氧和养料,把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废物运走,这样才能保证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

板书:第四章体内物质的运输

人体内这一运输网络就是循环系统。

出示挂图:介绍循环系统的组成

讲述:

循环系统是一个由心脏、血管组成遍布全身的封闭管道系统,在其中循环流动着。也可以说,循环好比人体内红色的河流。这河流有主干、支流以及更小的分支。而这河流中奔腾的河水就是。

板书:第一节

讲述: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二字,如医生为了诊断某些疾病,往往先要验血,有人在意外事故中失血过多,必须及时输血,有些疾病如乙肝、爱滋病,它们可通过传播。可见与人体关系非常密切。

提问:有关的知识,你们知道有哪些?是干什么用的?

学生:是红色的粘稠液体,闻起来有腥味,它含有血糖等,起运输作用。

提问导入  :

是具体担负运输任务的,它经常运载着大约 200 种物质,是一支组织得相当完善的队伍。这支队伍都有哪些队员,各自又是如何分工合作的呢?它们除了起运输作用外,还有其他的功能吗?

板书:(一)的组成和功能

探索的组成:

[提出问题] 由什么构成?

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提出假设。

[提出假设] 如果由液体血浆和有形的血细胞构成,那么把加抗凝剂会看到分层现象,在显微镜下观察会看到血细胞。

[设计并完成实验]

实验设计: 1 、宏观观察的组成 2 、显微镜下观察的装片

实验 1 :观察的组成

方法步骤:25页(课外小组的学生提前一天完成以下实验步骤)

1.在量筒内先加几滴5%的柠檬酸钠溶液

2.取家兔10ml注入量筒,轻轻摇动几次

3.静置观察

引导学生讨论:

为什么要加柠檬酸钠?(柠檬酸钠是一种抗凝剂,加入后可防止凝固,)指导学生观察:

观察内容:

1.是否分层?分几层?

2.各层的颜色怎样?大致比例如何?

结合彩图四把观察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组成                  比较

位置

颜色

约占总量(%)

    
    
    

反馈观察结果:

学生回答实验现象:

试管中原本红色的出现了分层现象,上部分为淡黄色,半透明的液体,约占总量的55%,下面部分呈暗红色,不透明,约占总量的45%,两者之间还有薄薄一层物质,呈白色。

实验2 显微镜下观察的涂片

方法步骤:

1、制作血涂片

(1) 取一滴血滴在已消毒的载玻片上

(2) 另取一片载玻片做推片,将推片自血滴左侧向右移动

(3) 当血滴均匀地附着在两片之间时,再将推片向左平稳地移动(两片成30--400夹角)。

(4) 推出均匀的血膜

2.用低倍镜观察涂片,找到物象

3.转动转换器,把高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4.用细准焦螺旋调准焦距,直到物镜清晰为止

指导观察:结合人血的永久涂片观察

观察与思考:

1.看到几种类型细胞?(移动装片找)

2.最多的是哪种细胞?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

3.最大的是哪种细胞?  有无细胞核?

4.最小的是哪种?

反馈观察结果:

学生回答实验现象:

血涂片里三种血细胞:红细胞:量最多,呈红色,圆饼状,无细胞核;

白细胞:最大,有细胞核;

血小板:最小,无细胞核

[实验结果分析]

教师出示挂图示的成分,并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小结:

由观察的组成和血涂片得知:由淡黄色液体部分叫血浆和三种有细胞结构的部分——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构成

让学生找到书看第23页血浆的成分和功能。

[得出结论]并板书:

1、  识别三种血细胞:并填写三种血细胞的比较表。

2、  讨论填写三种血细胞的形态和数量

分别探索三种血细胞的功能

(1)探索红细胞的功能:

①介绍红细胞呈现红色的原因:红细胞里有一种红色含铁的蛋白质叫做血红蛋白,所以红细胞呈红色。

②让学生观察红细胞与氧气结合和分离的录像思考:血红蛋白有什么特性?红细胞有什么功能?

或观察演示实验总结血红蛋白的特性。

演示实验:取一只试管加有抗凝剂的,待血细胞沉淀后,倒去上层的血浆和部分血细胞,观察留在试管内的红细胞呈暗红色。然后将试管倾斜放置,十分钟后让学生观察:

观察内容:斜面的红细胞与试管底部红细胞的颜色是否一样?

思考:血红蛋白有什么特性?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斜面的红细胞呈鲜红色,试管底部的红细胞呈暗红色。

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此现象说明血红蛋白与氧结合或分离的条件与氧多少有关。斜面上的红细胞暴露在空气中,周围氧较多,即血红蛋白与氧结合,形成鲜红的氧合血红蛋白,而底部的红细胞接触的空气少,血红蛋白尚未与氧结合,仍呈暗红色。

得出结论:血红蛋白的特性是:在氧气浓度低的地方容易与氧结合,在氧气浓度高的地方容易与氧分离。

根据血红蛋白的特性,总结红细胞有什么功能?

学生:运输氧气的功能。

教师指出:红细胞除了运输氧气以外,还运输部分的二氧化碳。

③完善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概念:

让学生回忆初一第二学期学过的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概念,然后再根据刚学过的血红蛋白的特性,重新给动脉血和静脉血下定义。

动脉血:血红蛋白与氧结合后,使呈鲜红色,这种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血叫做动脉血。

静脉血:血红蛋白与氧分离后,使呈暗红色,这种含氧较少、颜色暗红的血叫做静脉血。

④简要介绍什么是贫血?贫血的症状以及治疗方法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听说某某有点贫血,贫血到底怎么回事?

指出:里红细胞的数量过少(正常范围:男子平均500万个/立方毫米,女子平均420万个/立方毫米),或者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含量过少(正常范围:男子为12—15克/100毫升,女子为10.5—13.5/100毫升)都叫贫血。

贫血患者由于运输氧的能力低,影响体内各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动,因而常常表现出精神不振、疲劳、头晕、面色苍白等症状。这时候应该找医生诊断和治疗。一般的贫血患者,应该多吃一些含蛋白质和铁质丰富的食物。

(2)探索白细胞的功能

观察白细胞吞噬病菌的录像思考:

1.当身体某一部分被细菌感染时,白细胞是如何到达感染处?

2. 白细胞有什么功能?

3. 伤口化脓流出的脓液分别含有哪些成分?

学生回答:白细胞可做变形运动,穿过血管壁,到达感染处,去吞噬病菌。伤口流出的脓液是病菌、及死亡的白细胞。

简要介绍“发炎”的实质是什么及发炎有什么重要意义?

总结白细胞的功能:吞噬病菌,对人体有防御和保护作用。

指出:白细胞计数是临床化验的重要项目。因为人体受病菌感染时,血中的白细胞总数高于正常,感染处也聚集大量的白细胞。

复习总结:学生完善三种血管的比较表

血细胞名称

形态结构

正常值

功能

红细胞

 

男:

女:

 

白细胞

   

血小板

   

课的延伸:血小板有什么功能,我们下节课再来探讨。

指导学生收拾实验用具。

第 1 2 3 页

篇4:血液

血液

血液xuè yè[释义]

①(名)血

②(名)。

③(名)比喻主要的'成分或力量等。

[构成]  偏正式:血(液[例句]  石油是工业的~。(作宾语)

篇5:血液

血液是流动在心脏和血管内的不透明红色液体,主要成分为血浆、血细胞。属于结缔组织,即生命系统中的组织层次。血液中含有各种营养成分,如无机盐、氧以及细胞代谢产物、激素、酶和抗体等,有营养组织、调节器官活动和防御有害物质的作用。

目录基本解释xuè yè详细解释血液成分收缩展开基本解释xuè yè

简介

血液是在循环系统中,心脏和血管腔内循环流动的一种组织。血液组织是结缔组织的一种。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浆内含血浆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脂蛋白等各种营养成分以及无机盐、氧、激素、酶、抗体和细胞代谢产物等。血细胞有红血球、白血球和血小板。哺乳类的血液具有凝血机制,血小板破裂时,会将血浆中原本可水溶的血纤维蛋白和血细胞等凝固成为血饼,剩余的透明液体就叫做血清。 生物体的生理变化和病理变化往往引起血液成分的改变,所以血液成分的检测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以人类的血液为例,成人的血液约占体重的十三分之一,相对密度为1.050~1.060,pH值为7.3~7.4,渗透压为303.7毫摩每升。ABO血型是人类的主要血型分类,可分为A型、B型、AB型及O型,另外还有Rh血型系统,MNS血型系统,P血型系统等血型系统。 另外,人类还有淋巴循环系统,跟血液和组织液有关系的。蚯蚓的循环系液体称为血淋巴。

详细解释

1.简称血。人或高等动物体内循环系统中的液体组织,暗赤或鲜红色,有腥气,由血浆、血细胞和血小板构成,对维持生命起重要作用。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二回:“忽见一个叫化子,一条腿肿得如腰一般粗大,并且烂的血液淋漓,当路躺着。” 许地山 《空山灵雨・鬼赞》:“我们赞美你,因为你听见赞美的时候再没有血液在你底脉里颤动。” 2.比喻主要的成份或力量。 张长弓 郑士谦 《边城风雪》第八章:“这是革命肌体里的新鲜血液。”

血液成分

血液由血浆和悬浮其中的血细胞组成。

血浆

血浆相当于结缔组织的细胞间质,为浅黄色半透明液体,其中除含有大量水分以外,还有无机盐、纤维蛋白原、白蛋白、球蛋白、酶、激素、各种营养物质、代谢产物等。这些物质无一定的形态,但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1L血浆中含有900~910g水(90%~91%)。65~85g蛋白质(6.5%~8.5% )和20g低分子物质(2%).低分子物质中有多种电解质和小分子有机化合物,如代谢产物和其他某些激素等。血浆中电解质含量与组织液基本相同。 血浆的主要功能是运载血细胞,运送营养物质和废物。血浆大约占血液的百分之五十五。

血细胞

在机体的生命过程中,血细胞不断地新陈代谢。红细胞的平均寿命约120天,颗粒白细胞和血小板的生存期限一般不超过10天。淋巴细胞的生存期长短不等,从几个小时直到几年。 血细胞及血小板的产生来自造血器官,红血细胞、有粒白血细胞及血小板由红骨髓产生,无粒白血细胞则由淋巴结和脾脏产生。 血细胞分为三类: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1、红细胞 红细胞(erythrocyte,red blood cell)直径7~8.5μm,呈双凹圆盘状,中央较薄(1.0μm),周缘较厚(2.0μm),故在血涂片标本中呈中央染色较浅、周缘较深(见彩图)。在扫描电镜下,可清楚地显示红细胞这种形态特点。红细胞的这种形态使它具有较大的表面积(约140μm2),从而能最大限度地适应其功能DD携O2和部分CO2。新鲜单个红细胞为黄绿色,大量红细胞使血液呈猩红色,而且多个红细胞常叠连一起呈串钱状,称红细胞缗线。 红细胞有一定的弹性和可塑性,细胞通过毛细血管时可改变形状。红细胞正常形态的保持需ATP供给能量,由于红细胞缺乏线粒体,ATP只由无氧糖酵解产生;一旦缺乏ATP供能,则导致细胞膜结构改变,细胞的形态也随之由圆盘状变为棘球状。这种形态改变一般是可逆的。可随着ATP的供能状态的改善而恢复。 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也无细胞器,胞质内充满血红蛋白(hemoglobin,Hb)。血红蛋白是含铁的蛋白质,约占红细胞重量的33%。它具有结合与运输O2和CO2的功能,当血液流经肺时,肺内的O2分压高(102mmHg),CO2分压低(40mmHg),血红蛋白(氧分压40mmHg,二氧化碳分压46mmHg)即放出CO2而与O2结合;当血液流经其它器官的组织时,由于该处的CO2分压高(46mmHg)而O2分压低(40mmHg),于是红细胞即放出O2并结合CO2。由于血红蛋白具有这种性质,所以红细胞能供给全身组织和细胞所需的O2,带走所产生的部分CO2。 正常成人每微升血液中红细胞数的平均值,男性约400万~500万个,女性约350万~450万个。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男性约 120~150g/L,女性约105~135g/L。全身所有红细胞表面积总计,相当于人体表面积的倍。红细胞的数目及血红蛋白的'含量可有生理性改变,如婴儿高于成人,运动时多于安静状态,高原地区居民大都高于平原地区居民,红细胞的形态和数目的改变、以及血红蛋白的质和量的改变超出正常范围,则表现为病理现象。一般说,红细胞数少于300万/μ1为贫血,血红蛋白低于100g/L则为缺铁性贫血。此时常伴有红细胞的直径及形态的改变,如大红细胞贫血的红细胞平均直径>9μm,小红细胞贫血的红细胞平均直径<6μm。缺铁性贫血的红细胞,由于血红蛋白的含量明显降低,以致中央淡染区明显扩大。 红细胞的渗透压与血浆相等,使出入红细胞的水分维持平衡。当血浆渗透压降低时,过量水分进入细胞,细胞膨胀成球形,甚至破裂,血红蛋白逸出,称为溶血(hemolysis);溶血后残留的红细胞膜囊称为血影(ghost)。反之,若血浆的渗透压升高,可使红细胞内的水分析出过多,致使红细胞皱缩。凡能损害红细胞的因素,如脂溶剂、蛇毒、溶血性细菌等均能引起溶血。 红细胞的细胞膜,除具有一般细胞膜的共性外,还有其特殊性,例如红细胞膜上有ABO血型抗原。 外周血中除大量成熟红细胞以外,还有少量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称为网织红细胞(reticulocyte)在成人约为红细胞总数的0.5%~1.5%,新生儿较多,可达3%~6%。网织红细胞的直径略大于成熟红细胞,在常规染色的血涂片中不能与成熟红细胞区分。用煌焦蓝作体外活体染色,可见网织红细胞的胞质内有染成蓝色的细网或颗粒,它是细胞内残留的核糖体。核糖体的存在,表明网织红细胞仍有一些合成血红蛋白的功能。红细胞完全成熟时,核糖体消失,血红蛋白的含量即不再增加。贫血病人如果造血功能良好,其血液中网织红细胞的百分比值增高。因此,网织红细胞的计数有一定临床意义,它是贫血等某些血液病的诊断、疗效判断和估计预指标之一。 红细胞的平均寿命约120天。衰老的红细胞虽无形态上的特殊樗,但其机能活动和理化性质都有变化,如酶活性降低,血红蛋白变性,细胞膜脆性增大,以及表面电荷改变等,因而细胞与氧结合的能力降低且容易破碎。衰老的红细胞多在脾、骨髓和肝等处被巨噬细胞吞噬,同时由红骨髓生成和释放同等数量红细胞进入外周血液,维持红细胞数的相对恒定。 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 2、白细胞 白细胞(leukocyte,white blood cell)为无色有核的球形细胞,体积比红细胞大,能作变形运动,具有防御和免疫功能。成人白细胞的正常值为4000~10000个/μ1。男女无明显差别。婴幼儿稍高于成人。血液中白细胞的数值可受各种生理因素的影响,如劳动、运动、饮食及妇女月经期,均略有增多。在疾病状态下,白细胞总数及各种白细胞的百分比值皆可发生改变。 光镜下,根据白细胞胞质有无特殊颗粒,可将其分为有粒白细胞和无粒白细胞两类。有粒白细胞又根据颗粒的嗜色性,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无粒白细胞有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两种。 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ic granulocyte,neutrophil)占白细胞总数的50%-70%,是白细胞中数量最多的一种。细胞呈球形,直径10-12μm,核染色质呈团块状。核的形态多样,有的呈腊肠状,称杆状核;有的呈分叶状,叶间有细丝相连,称分叶核。细胞核一般为2~5叶,正常人以2~3叶者居多。在某些疾病情况下,核1~2叶的细胞百分率增多,称为核左移;核4~5叶的细胞增多,称为核右移。一般说核分叶越多,表明细胞越近衰老,但这不是绝对的,在有些疾病情况下,新生的中性粒细胞也可出现细胞核为5叶或更多叶的。杆状核粒细胞则较幼稚,约占粒细胞总数的5%~10%,在机体受细菌严重感染时,其比例显著增高。 中性粒细胞的胞质染成粉红色,含有许多细小的淡紫色及淡红色颗粒,颗粒可分为嗜天青颗粒和特殊颗粒两种。嗜天青颗粒较少,呈紫色,约占颗粒总数的20%,光镜下着色略深,体积较大;电镜下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0.6~0.7μm,电子密度较高,它是一种溶酶体,含有酸性磷酸酶和过氧化物酶等,能消化分解吞噬的异物。特殊颗粒数量多,淡红色,约占颗粒总数的80%,颗粒较小,直径0.3~0.4μm,呈哑铃形或椭圆形,内含碱性磷酸酶、吞噬素、溶菌酶等。吞噬素具有杀菌作用,溶菌酶能溶解细菌表面的糖蛋白。 中性粒细胞具有活跃的变形运动和吞噬功能。当机体某一部位受到细菌侵犯时,中性粒细胞对细菌产物及受感染组织释放的某些化学物质具有趋化性,能以变形运动穿出毛细血管,聚集到细菌侵犯部位,大量吞噬细菌,形成吞噬小体。吞噬小体先后与特殊颗粒及溶酶体融合,细菌即被各种水解酶、氧化酶、溶菌酶及其它具有杀菌作用的蛋白质、多肽等成分杀死并分解消化。由此可见,中性粒细胞在体内起着重要的防御作用。中性粒细胞吞噬细胞后,自身也常坏死,成为脓细胞。中性粒细胞在血液中停留约6~7小时,在组织中存活约1~3天。 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ic granulocyte,eosinophil)占白细胞总数的0.5%-3%。细胞呈球形,直径10~15μm,核常为2叶,胞质内充满粗大(直径0.5~1.0μm)、均匀、略带折光性的嗜酸性颗粒,染成桔红色。电镜下,颗粒多呈椭圆形,有膜包被,内含颗粒状基质和方形或长方形晶体。颗粒含有酸性磷酸酶、芳基硫酸酯酶、过氧化物酶和组胺酶等,因此它也是一种溶酶体。 嗜酸性粒细胞也能作变形运动,并具有趋化性。它能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释放组胺酶灭活组胺,从而减弱过敏反应。嗜酸性粒细胞还能借助抗体与某些寄生虫表面结合,释放颗粒内物质,杀灭寄生虫。故而嗜酸性粒细胞具有抗过敏和抗寄生虫作用。在过敏性疾病或寄生虫病时,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它在血液中一般仅停留数小时,在组织中可存活8~12天。 嗜碱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basoophilic granulocyte,basophil)数量最少,占白细胞总数的0~15。细胞呈球形,直径10-12μm。胞核分叶或呈S形或不规则形,着色较浅。胞质内含有嗜碱性颗粒,大小不等,分布不均,染成蓝紫色,可覆盖在核上。颗粒具有异染性,甲苯胺蓝染色呈紫红色。电镜下,嗜碱性颗粒内充满细小微粒,呈均匀状或螺纹状分布。颗粒内含有肝素和组胺,可被快速释放;而白三烯则存在于细胞基质内,它的释放较前者缓慢。肝素具有抗凝血作用,组胺和白三烯参与过敏反应。嗜碱性粒细胞在组织中可存活12-15天。 嗜碱性粒细胞与肥大细胞,在分布、胞核的形态,以及颗粒的大小与结构上,均有所不同。但两种细胞都含有肝素、组胺和白三烯等成分,故嗜碱性粒细胞的功能与肥大细胞相似,但两者的关系尚待研究。 单核细胞:单核细胞(monocyte)占白细胞总数的3%~8%。它是白细胞中体积最大的细胞。直径14~20μm,呈圆形或椭圆形。胞核形态多样,呈卵圆形、肾形、马蹄形或不规则形等。核常偏位,染色质颗粒细而松散,故着色较浅。胞质较多,呈弱嗜碱性,含有许多细小的嗜天青颗粒,使胞质染成深浅不匀的灰蓝色。颗粒内含有过氧化物酶、酸性磷酸酶、非特异性酯酶和溶菌酶,这些酶不仅与单核细胞的功能有关,而且可作为与淋巴细胞的鉴别点。电镜下,细胞表面有皱褶和微绒毛,胞质内有许多吞噬泡、线粒体和粗面内质网,颗粒具溶酶体样结构。 单核细胞具有活跃的变形运动、明显的趋化性和一定的吞噬功能。单核细胞是巨噬细胞的前身,它在血流中停留1-5天后,穿出血管进入组织和体腔,分化为巨噬细胞。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都...

篇6:血液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

2.知道血液的组成及功能,说明血浆的成分和主要功能,血细胞的形态、数量和生理功能。

3.解释动脉血、静脉血的概念。

4.说出什么叫贫血、发炎和血清

5.知道人体的血量、输血和血型的知识。

能力目标

1.通过学生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永久涂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实验操作能力。

2.通过对三种血细胞的比较,培养学生对比归纳的分析能力。

3.通过学习三种血细胞的正常值,培养学生具有自我保健的实践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探索血液成分的实验及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学习人体的血量、输血和血型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每个健康公民都有献血义务的思想教育。

3.在分组活动中,使学生学会相互协作。

教学建议

本节知识结构体系

教材分析

血液是体内物质运输的载体,关于血液这部分内容,是本章的重点之一。血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是本节的教学重点,人血永久涂片分组实验观察的组织与指导,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概念是本节的难点。按照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先让学生观察演示实验(加抗凝剂的血液)及实验(用显微镜观察人血永久涂片)获得感性知识,再结合讲解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教法建议(1)

创造条件做好血液成分的演示实验,从感性认识入手,让学生通过观察从色泽和容积上将血浆和血细胞加以区别。识记血液是由血浆、血细胞两部分构成的。结合课上用显微镜“观察血液永久涂片”的分组实验和三种血细胞的挂图,来加深学生对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形态、数量、结构的认识,巩固所学的基础知识,而且结合阅读教材将有关知识以表格或两歧分枝表解式加以总结归纳,从而实现精加工和组织策略的训练。表格式归纳法大致如下:

1、血液

血液的成分和功能

成  分

百分比或每立方毫米含量

细胞特征

功  能

血  浆

(55%)

水  分

91--92%

淡黄色、半透明液体,除去纤维蛋白原,剩余的黄色透明的液体部分叫血清

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

蛋白质

7%左右

葡萄糖

0.1%

无机盐

0.9%

血细胞

(45%)

红细胞

男500万左右

两面凹的圆饼状,无核,直径7.7微米,含血红蛋白。

运输氧和部分CO2

女420万左右

白细胞

0.5--1万

形态多样,比红细胞大,

有核

吞噬病菌,对人体有防御和保护作用

血小板

10--30万

个体最小,形状不规则,无核

促进止血、加速凝血

联系日常生活实际,理解血细胞的功能,加深识记效果。结合血液化验单分析相应的病症,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关于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概念,建议通过一个演示实验:取一只试管加有抗凝剂的血液,待血细胞沉淀后,倒去上层的血浆和部分血细胞,观察留在试管内的红细胞呈暗红色。然后将试管倾斜放置,十分钟后让学生观察:斜面的红细胞与试管底部红细胞的颜色是否一样?根据观察结果让学生明确以血液含氧量的多少,来确定血液名称的依据。

关于血量可采用直观教学法:用四个 1.25 升的可乐瓶装红墨水来代替人的血总量,加深学生对自己血液量的感性认识。

教法建议(2)

关于血液的成分和功能有条件的学校可采用探索式教学,教学过程大致分为三步:一是提出探究的课题:血液是由哪些成分构成的?再让学生根据生活实际及已有的知识提出假设:血液是由液体的血浆和血细胞构成的;根据假设让学生设计实验来验证假设:宏观观察加抗凝剂的血液和微观观察血液涂片(取血液下层的深红色的部分做临时装片并结合人血的永久涂片观察),最后让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分析及对书本知识的阅读,得出结论:血液是由液态的血浆和有形的血细胞两部分组成的。关于血液的功能:先分析血浆的功能,再逐个探索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功能,最后根据血液的各成分的功能,让学生归纳血液的功能。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本节内容较多,建议用两课时。

教学设计示例

篇7:血液

新课的引入:

人体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它是由一千多万亿个细胞组成的,这些细胞都需要进行新陈代谢,这就需要人体内有四通八达、高效率的运输网络,它及时给细胞运来氧和养料,把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废物运走,这样才能保证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

板书:第四章体内物质的运输

人体内这一运输网络就是循环系统。

出示挂图:介绍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

讲述:

血液循环系统是一个由心脏、血管组成遍布全身的封闭管道系统,血液在其中循环流动着。也可以说,血液循环好比人体内红色的河流。这河流有主干、支流以及更小的分支。而这河流中奔腾的河水就是血液。

板书:第一节血液

讲述: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血液”二字,如医生为了诊断某些疾病,往往先要验血,有人在意外事故中失血过多,必须及时输血,有些疾病如乙肝、爱滋病,它们可通过血液传播。可见血液与人体关系非常密切。

提问:有关血液的知识,你们知道有哪些?血液是干什么用的?

学生:血液是红色的粘稠液体,闻起来有腥味,它含有血糖等,血液起运输作用。

提问导入:

血液是具体担负运输任务的,它经常运载着大约 200 种物质,是一支组织得相当完善的队伍。这支队伍都有哪些队员,各自又是如何分工合作的呢?它们除了起运输作用外,还有其他的功能吗?

板书:(一)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探索血液的组成:

[提出问题] 血液由什么构成?

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提出假设。

[提出假设] 如果血液由液体血浆和有形的血细胞构成,那么把血液加抗凝剂会看到分层现象,在显微镜下观察会看到血细胞。

[设计并完成实验]

实验设计: 1 、宏观观察血液的组成 2 、显微镜下观察血液的装片

实验 1 :观察血液的组成

方法步骤:25页(课外小组的学生提前一天完成以下实验步骤)

1.在量筒内先加几滴5%的柠檬酸钠溶液

2.取家兔血液10ml注入量筒,轻轻摇动几次

3.静置观察

引导学生讨论:

为什么要加柠檬酸钠?(柠檬酸钠是一种抗凝剂,加入后可防止血液凝固,)指导学生观察:

观察内容:

1.血液是否分层?分几层?

2.各层的颜色怎样?大致比例如何?

结合彩图四把观察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组成                  比较

位置

颜色

约占血液总量(%)

反馈观察结果:

学生回答实验现象:

试管中原本红色的血液出现了分层现象,上部分为淡黄色,半透明的液体,约占血液总量的55%,下面部分呈暗红色,不透明,约占血液总量的45%,两者之间还有薄薄一层物质,呈白色。

实验2 显微镜下观察血液的涂片

方法步骤:

1、制作血涂片

(1) 取一滴血滴在已消毒的载玻片上

(2) 另取一片载玻片做推片,将推片自血滴左侧向右移动

(3) 当血滴均匀地附着在两片之间时,再将推片向左平稳地移动(两片成30--400夹角)。

(4) 推出均匀的血膜

2.用低倍镜观察血液涂片,找到物象

3.转动转换器,把高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4.用细准焦螺旋调准焦距,直到物镜清晰为止

指导观察:结合人血的永久涂片观察

观察与思考:

1.看到几种类型细胞?(移动装片找)

2.最多的是哪种细胞?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

3.最大的是哪种细胞?  有无细胞核?

4.最小的是哪种?

反馈观察结果:

学生回答实验现象:

血涂片里三种血细胞:红细胞:量最多,呈红色,圆饼状,无细胞核;

白细胞:最大,有细胞核;

血小板:最小,无细胞核

[实验结果分析]

教师出示挂图示血液的成分,并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小结:

由观察血液的组成和血涂片得知:血液由淡黄色液体部分叫血浆和三种有细胞结构的部分――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构成

让学生找到书看第23页血浆的'成分和功能。

[得出结论]并板书:

1、  识别三种血细胞:并填写三种血细胞的比较表。

2、  讨论填写三种血细胞的形态和数量

分别探索三种血细胞的功能

(1)探索红细胞的功能:

①介绍红细胞呈现红色的原因:红细胞里有一种红色含铁的蛋白质叫做血红蛋白,所以红细胞呈红色。

②让学生观察红细胞与氧气结合和分离的录像思考:血红蛋白有什么特性?红细胞有什么功能?

或观察演示实验总结血红蛋白的特性。

演示实验:取一只试管加有抗凝剂的血液,待血细胞沉淀后,倒去上层的血浆和部分血细胞,观察留在试管内的红细胞呈暗红色。然后将试管倾斜放置,十分钟后让学生观察:

观察内容:斜面的红细胞与试管底部红细胞的颜色是否一样?

思考:血红蛋白有什么特性?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斜面的红细胞呈鲜红色,试管底部的红细胞呈暗红色。

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此现象说明血红蛋白与氧结合或分离的条件与氧多少有关。斜面上的红细胞暴露在空气中,周围氧较多,即血红蛋白与氧结合,形成鲜红的氧合血红蛋白,而底部的红细胞接触的空气少,血红蛋白尚未与氧结合,仍呈暗红色。

得出结论:血红蛋白的特性是:在氧气浓度低的地方容易与氧结合,在氧气浓度高的地方容易与氧分离。

根据血红蛋白的特性,总结红细胞有什么功能?

学生:运输氧气的功能。

教师指出:红细胞除了运输氧气以外,还运输部分的二氧化碳。

③完善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概念:

让学生回忆初一第二学期学过的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概念,然后再根据刚学过的血红蛋白的特性,重新给动脉血和静脉血下定义。

动脉血:血红蛋白与氧结合后,使血液呈鲜红色,这种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血叫做动脉血。

静脉血:血红蛋白与氧分离后,使血液呈暗红色,这种含氧较少、颜色暗红的血叫做静脉血。

④简要介绍什么是贫血?贫血的症状以及治疗方法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听说某某有点贫血,贫血到底怎么回事?

指出:血液里红细胞的数量过少(正常范围:男子平均500万个/立方毫米,女子平均420万个/立方毫米),或者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含量过少(正常范围:男子为12―15克/100毫升,女子为10.5―13.5/100毫升)都叫贫血。

贫血患者由于血液运输氧的能力低,影响体内各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动,因而常常表现出精神不振、疲劳、头晕、面色苍白等症状。这时候应该找医生诊断和治疗。一般的贫血患者,应该多吃一些含蛋白质和铁质丰富的食物。

(2)探索白细胞的功能

观察白细胞吞噬病菌的录像思考:

1.当身体某一部分被细菌感染时,白细胞是如何到达感染处?

2. 白细胞有什么功能?

3. 伤口化脓流出的脓液分别含有哪些成分?

学生回答:白细胞可做变形运动,穿过血管壁,到达感染处,去吞噬病菌。伤口流出的脓液是病菌、及死亡的白细胞。

简要介绍“发炎”的实质是什么及发炎有什么重要意义?

总结白细胞的功能:吞噬病菌,对人体有防御和保护作用。

指出:白细胞计数是临床化验的重要项目。因为人体受病菌感染时,血中的白细胞总数高于正常,感染处也聚集大量的白细胞。

复习总结:学生完善三种血管的比较表

血细胞名称

形态结构

正常值

功能

红细胞

男:

女:

白细胞

血小板

课的延伸:血小板有什么功能,我们下节课再来探讨。

指导学生收拾实验用具。教学设计示例

第二课时

复习旧课引入新课:

提问:

血液是由什么组成的?血浆、红细胞、白细胞各有什么功能?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归纳,并由此引出新课:血小板有什么功能?

重点学校的学生可采用研究性学习来探索血小板的作用

探索血小板的作用

生活现象:当不小心,把皮肤划破时,流出血液,不久又自然止血。

提出问题:为什么皮肤出血后回自然止血?

教师演示实验:出示A、B两试管,A试管装的血液没加抗凝剂,B试管装的血液也没加抗凝剂,但在取血时用竹签不停地搅动。

学生观察两试管的血液出现了什么现象?并思考血小板在人体中起什么作用?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A试管的血液凝固成了血块,且血块周围有一些淡黄色的液体,B试管的血液不凝固。

教师指出:血块周围的淡黄色液体叫血清。

出示投影:

处理

现象

A试管

――

血块+血清

B试管

竹签搅动

不凝固

提问:为什么试管B的血液不凝固?

学生回答:是用竹签搅动的缘故。

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搅动能使血液不凝固?

教师举起竹签让学生观察其上的红色丝状物,用水冲洗,变成了白色的丝状物。

指出:这些白色的丝状物叫纤维蛋白,那么,洗去的红色物质应该是什么?

学生回答:红细胞。

继续引导:同学们想一想:B试管里的血液不凝固的根本原因是缺少了什么?

学生回答:纤维蛋白

教师引导:但在血液成分中并没有发现有白色的丝状物,这纤维蛋白从哪里来的?

教师讲解:原来血浆中溶解着纤维蛋白原,它可转变成不溶性的纤维蛋白。

当血管受伤而流血时,血小板会在出血的伤口处聚集成团,并经伤口粗糙表面的摩擦,即破裂而释放出一种物质――凝集素,使纤维蛋白原转为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是可溶的,纤维蛋白是不溶的,可交织成网,把血细胞网罗在内,形成血块而凝固。在血块之外,所遗留的澄清的液体,即是血清。

由此,同学们可得出血小板有什么作用?

结论:血小板有止血和促进凝血的作用。

教师讲述:

由于血小板既能止血,又能凝血,所以正常人皮肤划破流血后不久就会自然止血,但有一种遗传病,叫血友病,患者的血小板很难破裂,不能释放出促血液凝固的物质――凝集素,因此,血管遇上大的损伤,无法止血而死亡。

教师提问:

刚才同学们观察A试管里的血液,除了血块外,还有少量淡黄色透明的液体,我们叫它血清,请思考:血清与血浆在成分上有何不同?

学生回答:血清中不含纤维蛋白原。

投影:比较一下:血液、血浆、血清三者成分上的差异:

相关专题 单循环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