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取日常生活营养优化数学教学方式

vOX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vOX”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汲取日常生活营养优化数学教学方式(共20篇),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并能积极分享!

篇1:汲取日常生活营养优化数学教学方式

汲取日常生活营养优化数学教学方式

孙小龙

(江苏省苏州市昆山花桥国际商务城中等专业学校)

摘 要:无论是初中、高中还是职高,数学教学和数学学习都离不开生活实际。利用生活实例引入所学知识点,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乐趣;设置探索情境,引导学生利用知识点解决生活问题。在教学实践中经常运用的具体的生活化教学尝试,也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希望能对当下日渐艰难的数学教学提供一点有益的教学经验。

关键词:数学教学;生活化;生活实例;生活现象

时光荏苒,初次踏上讲台到如今不觉已十年有余,自己也经历了普通高中、职业高中和初中段等的数学教学,自认为也算是较为全面的数学教师了。各色学生一茬茬走过,现在静心回想,脑海中浮现更多的是那些对数学不感兴趣的学生。这些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甚至害怕数学,究其原因恐怕是数学离学生的生活实在太远了,使学生感到数学枯燥、抽象和难学。笔者中途接班比较多,每次都会和数学比较薄弱的学生谈心,了解他们对数学学习的看法。他们的共识是:数学学习就是引入概念定理,然后证明,接着做题从而巩固知识。诚然部分老师这样的教学,方法直接,目的明确,但是却过于形式化,让学生觉得学来学去就是为了去做数学题目,更甚者,很多学生学了数学后得出的结论是数学就是一个考试的工具。当理论与实际相去甚远的时候,学习的乐趣就被磨灭了,学习就变成了被动地接受的事情,更难得有灵感出现。这也使得学生数学成绩良莠不齐。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使数学课堂生动而有趣,教师就要联系生活实际,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创造性地设计数学过程,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体会到数学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作为一个青年数学教师,我试图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探索艺术的数学教学方法,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我想,如果打破以往的数学教学惯例,在数学教学中巧妙地引入生活实例,营造一个探索的氛围,或许数学教学将会变得充满乐趣。使数学的学习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现实,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

我的具体做法大体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用生活实例引入所学知识点,()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乐趣;二是设置探索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利用知识点解决生活问题。具体如下:

一、用生活实例感悟所学知识点

初中教学中,在教授黄金分割的时候,让学生从自我出发,从身边的事物出发,分别测量自己的肚脐至头部、肝脐至足底的长度,把两个数值作比,比较比值。发现肚脐的位置是人体总长的黄金分割点。还可以发现膝盖是肚脐到脚跟的黄金分割点。回家测量自己家里的门窗的宽长之比,一些枝茎上、两张相邻叶柄的夹角,或是查阅资料,找到埃及金字塔、巴黎圣母院、法国埃菲尔铁塔等的有关数据,都会得到黄金分割点的值。而一些名画、雕塑、摄影作品的主题,大多在画面的0.168处。艺术家们认为弦乐器的琴马放在琴弦的0.168处,能使琴声更加柔和甜美。通过这些实实在在的东西,不仅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更能感受到艺术之美,体会数学与艺术的相得益彰。

高中的函数学习是建立在数集之间的单值对应的基础上,由于建立在新学的集合的基础上,很多学生很难将集合与函数之间建立联系,还是喜欢用初中的思维方法去解决函数问题。为了减轻这样的负作用,我在第一节函数的课程中,就以生活实例的方法引入函数问题,我展现了一幅有关股市行情的照片。此图片恰好展示的是在不同的时刻对应着唯一的股票价格,帮助学生理解“函数就是建立在两个非空数集上的单值对应”。“单值对应”是学生感觉到很抽象的一个问题,用生活中的实例进行说明,使得学生印象深刻,有依据可循。这样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延伸函数的意义,便不那么抽象了。

几何学与代数比较起来,可能更直观,它考查的是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而且在生活中的体现更为具体。在中心投影与平行投影这一节的学习中,我准备了皮影戏的视频资料,并展示皮影的实物,这些都是学生比较熟悉但是并不太关注的东西。这样做,课堂气氛得到了活跃,学生产生了兴趣,自然会发问老师为什么要给我们展示这些看似与数学无关的东西,主动思考的'结果就是主动地去接受新知识,效果自然很好;在此基础上又可以使得他们发现原来生活中的一点一滴都和数学紧密相关,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就在生活中的每一处。

二、用数学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凡学过高中数学的人,恐怕都会觉得它太抽象了,有的时候就是数字和公式之间的游戏,其实包括我本人也是这样学过来的,感觉学习的乐趣是有限的。

但是现行的高中课程改革却给了教师一个拓展和发挥的大环境,因为课程标准对数学的思维能力赋予了新的含义,要让学生在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经历直观感知、观察发现、归纳类比、空间想象、抽象概括、符号表示、运算求解、数据处理、反思与构建等思维过程。也就是说仅仅要求学生会做题目是远远不够的。要学会去发掘数学学习的内涵,学会总结规律延伸问题。同时课程标准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因为只依靠端坐静听,模仿记忆,已经不能满足新时期培养创造性人才的要求了。标准更加强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新颖的学习方式,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例如,在学习指数函数这一节新课的时候,课本中给了一个细胞分裂的例子,这个例子很好,将生物学与数学联系到一起。但是我觉得它还是与学生生活有点脱节,在这里我引入了一个新的事例。我对学生讲:“大家一定都去过深圳的‘兰州拉面’吃过面食,对里面的拉面一定也不陌生,那么大家能不能讨论一下,‘兰州拉面’的师傅在做拉面的时候,他是怎样做的,为什么可以使得一条很粗的面块变成很细很细的几十甚至几百条面条呢?为什么在那么短的时间里面,就可以得到数目如此之多的面条呢?”其实这是一个生活中非常普通的问题,学生在电视或者在生活周围都可以看到那样拉面情景,但是也许他们从来没有仔细去考虑过其中的数学问题。我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进行讨论,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了,当然这种活跃绝对不是“乱”,而是让学生有目的地“讨论”。学生开始模拟拉面的情景,由一根变为两根,两根变为四根,四根变为八根……这恰好符合一个函数模型,y=2x(x∈N)学生也自然理解了为什么在很短的时间内面条的数量可以成倍的增长。

其实这样例子还有很多。比如人们经常讲水滴石穿,城市里长大的孩子没有直观的印象,但农村特别是山区的孩子一定有。那又是为什么呢?我引导学生把石头分成若干块很薄的石头薄片,那么一滴水滴在上面就有穿或不穿。这样轻松的诱导,学生就很快联系到用贝努力概型,马上就解决了问题。

总之,数学的教学不能是单纯的教与学,不能是单纯的计算和证明,只有学生发现数学就在生活中的各个角落的时候才能真正地去感受到数学的价值。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发扬教学民主,成为数学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和实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只要符合条件,只要能够解决问题,就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和方法去做,那样他们可以体会到更多的成就感。当然作为教师,更应该学会灵活地使用教材,灵活巧妙地在教学中引入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问题。

编辑 鲁翠红

篇2:数学课堂优化数学教学

摘 要:要发展学生的能力,不仅要注重学习结果,更要注重学习过程,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能力的发展,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要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课堂上教师要积极想办法,让学生动起来。

关键词:数学教学;手脑并用;事半功倍

数学知识比较枯燥乏味,那么作为数学教师,就要善于把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给数学课堂注入生机,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自由翱翔,最大限度地发展能力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还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利用数学知识本身的内在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乐学爱学。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课堂上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有效组织课堂活动,给学生及时的点拨,并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诱发学生思维的开发和智力的发展。

教师还要注意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发现探索,自己去想、去看、去思,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那么如何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活起来呢?我本人结合自己多年以来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的实际教学经验,加上自己的探索与研究,总结出如下几点,和各位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讨交流。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感染学生,调动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使学生以纯真的感情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过程。

所以说作为教师一定要善于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更好地吸引学生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这样一来学习效果不言而喻。

好的教学情境,可以给学生提供好的学习的平台,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比如在教学统计时,我就设计一个这样的教学情境:小朋友们,光明小学现在要举行运动会,小明正在组织大家报名。

有长跑,短跑,跳绳,跳高,铅球等运动项目,同学们都正在踊跃报名,小明忙得不知所措。

你们愿意帮助小明同学来整理这些数据吗?这样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都纷纷跃跃欲试,帮助小明整理数据,从而都投入到积极的学习中去。

二、搞好竞赛享受角逐快乐

通过一些有意义的比赛,可以有效消除数学知识的枯燥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一般对竞赛都比较感兴趣,根据他们的这一心理特征,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就可以设计一些比赛,来增强学生的学习乐趣。

比赛时,要面向全体学生,给学生创设一个展示自我和竞争的机会。

比如我们可以进行一些口算竞赛,可以设计“开火车竞赛”,“口算接龙赛”,“看看谁是冠军”等比赛方式,可以以个人为单位,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比赛,对于胜出的个人或小组教师要给予一定的表扬,可以是口头表扬,也可以是物质上的表扬等,学生在比赛中都全身心投入,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这样既让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还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从一定程度上消除学生学习的疲劳,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可谓一举多得。

三、敢于质疑注入活力

要想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就要给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就是尽管我们设计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情境,来启发学生提问,但是只有少数学生提出了问题,大多数的学生不能根据老师的问题情境提出问题来。

课堂上,教师要创设一些富有挑战性或者是趣味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提出问题,并进行积极的思考,探索。

分析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教学氛围过于严肃,学生有恐惧感,不敢提问,不能随心所欲说出自己的问题;再一个就是有些学生对自己没有信心,害怕提出的问题不合适或者是过于简单而让同学或者是老师笑话,所以干脆就不提了等。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上课时首先要给学生一个可亲可敬的形象,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还要积极创设宽松轻松的学习氛围,消除学生心理上的压力,使学生能够轻松地学习。

还要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愉快地投入学习,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大胆说出自己的心里所想,敢于提出自己心中的疑问等。

并且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及时的鼓励表扬,肯定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从而让学生敢问,乐问。

四、加强互动和谐双边

传统教学中,我们普遍是教师一味地讲,而学生则是静静地听,学生的积极性不能很好地被调动起来,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学生感觉不到学习的乐趣,学习效果低下。

但是不能让这些教学手段喧宾夺主,教师一定要把握好互动的方向,给学生指明通往知识目标的途径,引导学生沿着教学途径朝着最终目标前进,飞翔。

需要注意的是不管什么样的互动方式,都不能偏离教学的知识点,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展开互动。

还要注意面向全体同学,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给每一位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是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地进行互动,以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一定的发展与进步,这才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

在课堂结束时,还要对本节课的学习情况或者是知识点进行一定的总结,可以由老师总结,也可以让学生来进行总结,教师补充或者是强调。

要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有什么收获,有了收获,学生才会有成功的喜悦,从而有了努力的方向与动力。

新课改理念积极强调要发展学生的能力,不仅要注重学习结果,更要注重学习过程,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能力的发展,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要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课堂上教师要积极想办法,让学生动起来,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建立了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轻松进行学习。

还要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这样学生才会乐学爱学,我们的课堂才会充满活力和生机,才能有效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

小学数学中的快乐数学【2】

〔摘要〕在教育目标上,不仅要使学生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使学生的能力和思维方法得到改善,同时要使学生的道德情感、价值观念、个性品质等得到健康的发展。

面向全体学生就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学习方式,关注学生学习时的内部情感,使每个学生都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关键词〕小学 数学教育 快乐教学

小学教育处于基础教育主导地位,决定了小学课堂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更应关注学生内在的情意,帮助学生在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获得快乐的体验、成功的信心和再探索的欲望。

基于这一点,我们努力探索着一条如何让学生“快乐学习数学”的教学模式:

1 以营造富有童趣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快乐地走近数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一种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的意识倾向,能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钻研问题,开阔眼界,它也是一个人走向成才之路的一种高效能的催化剂。

可以说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及身心特点营造并维系一个富有童趣的教学情境,燃起学生的热情,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学生产生“想学”的情感需要。

这样在他们进行学习数学的一开始就产生快乐的情感,久而久之一想起“数学”都能快乐。

2 在活动中体验探索的快乐

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是从动作开始。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力求让每个学生都有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体验数学。

2.1 自选策略,张扬个性。

自选策略,张扬个性要求彻底改变“教”和“学”的方式,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其能按照自己的方式方法建构知识。

2.2 关注学“动”的思维。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是从动作开始的。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让学生借助学具操作,通过拼、摆、折、画、量等探索活动建立形象,以动促思,将操作与思考有机的结合,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获取新知,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体验“做”数学的快乐。

在这些内容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对学生的每一次活动都作出精心的设计和安排,不仅要注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活动材料,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活动时间,而且要注意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在方法上给学生一些适当的指导,引导学生边操作、边观察、边思考,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丰富的直观经验。

需要说明的是,每一个学生个体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获得的经验常常是有差异的,并且会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教学中还要特别注意及时地组织学生进行交流,通过交流实现经验的相互补充,并在教师的引导下把这些经验条理化、系统化、概念化。

3 在交流中分享快乐数学

新课程目标中指出要培养学生“学会与人合作,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在交流思维的过程中举一反三,由此及彼,从而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得到进一步开发。

例如,在教学“统计”时学生使用不同的方法记录数据,有人用画“#”等图形作记录;有人用写数字记录;用人用打“”的方法记录;有人用画“、、”等各种符号记录。

于是我就把不同的方法张贴在黑板上,问:“你最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组织学生在全班交流各种记录方法的优缺点。

有人先说画图形好,是什么图形就画什么图形,很清楚;马上就有人质疑:“如果统计的不是图形而是别的物体,也画图不是太麻烦了吗?”于是有人提议:“写数字好,什么都能统计。”

又有人补充到:“而且最后不用数看看最后的数字是几,就知道一共是几介?很简单!”马上又有人反对:“可是写数字各个数字都不一样,要反复想下一个该写几了?容易出错!”也许受前面的启发,有人说打“、/”好!代表正确好看!而且写起来简单方便等等,就在学生之问的你一言我一语中,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指正,相互学习,真理往往就在这看似毫无秩序的交流中得出的。

而且学生们因为有人聆听自己的见解,有人和自己争论,有人认可自己的学习方式,在交流过程中,学生之间增加了相互了解,互相介绍自己的发现,共同分享着自信的快乐。

4 适时且有针对性的评价延伸快乐的情感

通过评价全面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历程。

在评价中,学生是被评价者,但是,被评价者不能被动的接受评价,而应主动的参与评价。

指导学生写数学日记,让学生自评学习,是一种方法。

数学日记可记录今天数学课的课题以及涉及的数学知识;记录理解得最好的地方与还不明白的地方;记录所学内容能不能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并简单举例;记录自己在学习中的表现以及自己是否满意等。

学生主动参与评价自己的学习表现,允许他们对教师或同学做出评价结果发表不同意见,在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建立平等、民主的关系。

合理恰当的评价能够帮助学生科学的认识自己,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诣地发展,有效的激励学生的学习信心,在学习活动之余继续体验积极的情感。

在教育目标上,不仅要使学生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使学生的能力和思维方法得到改善,同时要使学生的道德情感、价值观念、个性品质等得到健康的发展。

面向全体学生就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学习方式,关注学生学习时的内部情感,使每个学生都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篇3:浅谈从传统民俗文化中汲取语文教学营养的有效途径

论文关键词:民俗文化  教学资源 实践能力

论文摘要:在多元化文化发展的趋势下,面对当今世界复杂多变的文化潮流,传统民俗文化的开发、利用问题又回到现代文化的阵地里。在新的课程改革下,利用传统民俗文化,开发语文课程资源,让学生从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各个角度重新感悟民俗文化,让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走进生活,走进语文课堂,走进语文世界,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使中华传统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得以光大。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传统文化智慧。”语文作为文化载体之一,决定了语文学科的特殊性。民俗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离不开语文。在西方文化不断冲击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今天,我们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历史使命,探寻语文教学的新思路、新渠道,深入研究民俗文化,丰富语文教学,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让学生在祖国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使中华传统民俗文化得以光大。

一、利用传统民俗文化,开发语文课程资源

1.经典诗文背后氤氲着传统民俗文化的气息

通过阅读《江南》,可以了解江南水乡人们亲水采莲民俗风情,通过理解《敕勒歌》,可以明白塞北草原游牧民族骑马纵歌的生活习惯。我们语文教材所选的诗、词等古代作品中,不仅积淀着丰富的古代文化知识,也积淀着丰富而深厚的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这就要求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在传授语言文字知识,进行人文教育的同时,认真分析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涵,并通过恰当的方式传递给学生,让学生真正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的真正价值,从而自觉地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

2.名家文本里面荟萃着传统民俗文化的精神

“语文的文本价值与学生独特体验的完美结合。”如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已不仅是物质层面的鸭蛋、精神层面的鸭蛋,它更是一种抽象的符号,它承载着作者自我的精神,更承载着一个民族应有的精神。只有用文化视野和生命的历程去解读它,人才能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一刻,学生的情感在民俗的熏陶中得以升华。端午的鸭蛋,就是一卷精神的胶片,上面承载着作者对童心的复苏、故乡的缅怀和对民俗风情的追念。

3.山光水色中间流连着传统民俗文化的影子

在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中,山伟岸、水奔腾,草木有情,蜂蝶有意。利用好这些蕴含在文字、景色背后的人类几千年来赋予“物”的特殊含义,可以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树立良好的道德修养。

4.故事传说背后掩藏着民俗文化的精髓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更多经典的、优秀的神话故事、民间传说等进入到小学语文教材。这些不仅是小学生学习语言的好材料,而且往往蕴藏在丰富的民俗文化知识,它使孩子求真、向善、尚美,使孩子了解悠久灿烂的华夏文化。

二、利用传统民俗文化,培养语文实践能力

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刘魁立教授曾说:如何对待文化遗产,不仅是一个文化问题,还是一个关系民族的命运与走向的问题。当前,外来文化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多,在情人节、圣诞节、万圣节等“洋节”的不断冲击下,传统民俗文化在学生的思想中日益淡化,作为语文教师应对此予以足够的重视。

1.开展丰富多彩的节日庆祝活动

比如举行一些“元宵节——我和花灯有个约会”;“清明——追寻英烈的足迹”、“端午——走进屈原的世界”等活动,对于发掘和弘扬民俗文化,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搜集身边的民俗风情

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这正是说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民俗风情。如参观名胜,收集对联。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诵读欣赏”中介绍了一些脍炙人口的对联,教师可以在讲授了文本中对联知识之后,要求学生收集体现家乡文化特色的对联。这样,学生既能巩固文本知识,又加深了对家乡民俗文化的了解。家乡的西楚霸王项羽故里,泗水古国遗址、嶂山森林公园等名胜古迹,均有反映家乡历史、展现家乡文化的对联。

3.开发乡土资源

在用好文本资源的基础上,教师应努力开发与语文教学有关的乡土资源作为拓展,把民俗文化教育由小课堂带入大社会,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家乡,亲近家乡,培养深厚的乡土情结。开发乡土资源,当以活动为载体。在明确活动目的、细化活动要求的基础上,教师要放手由学生具体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国是一个世界文明古国,民俗文化资源博大精深,是我们语文教学当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资源。民俗文化走进语文课堂是大势所趋,弘扬民俗文化是时代的强烈呼唤,也是语文教学的迫切需要。为此,我们应该坚记鲁迅先生所说的“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我们应该在语文教学中开展民俗文化教育,努力将民俗文化的种子播撒在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深处,让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走进生活,走进语文世界,走进语文课堂,让每位学生都拥有一个开满民俗文化之花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李臣之.校本课程开发:实质策略与条件,教育导刊,第12期

[2]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4:激活数学课堂优化数学教学

摘 要:要发展学生的能力,不仅要注重学习结果,更要注重学习过程,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能力的发展,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要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课堂上教师要积极想办法,让学生动起来。

关键词:数学教学;手脑并用;事半功倍

数学知识比较枯燥乏味,那么作为数学教师,就要善于把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给数学课堂注入生机,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自由翱翔,最大限度地发展能力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还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利用数学知识本身的内在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乐学爱学。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课堂上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有效组织课堂活动,给学生及时的点拨,并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诱发学生思维的开发和智力的发展。

教师还要注意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发现探索,自己去想、去看、去思,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那么如何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活起来呢?我本人结合自己多年以来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的实际教学经验,加上自己的探索与研究,总结出如下几点,和各位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讨交流。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感染学生,调动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使学生以纯真的感情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过程。

所以说作为教师一定要善于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更好地吸引学生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这样一来学习效果不言而喻。

好的教学情境,可以给学生提供好的学习的平台,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比如在教学统计时,我就设计一个这样的教学情境:小朋友们,光明小学现在要举行运动会,小明正在组织大家报名。

有长跑,短跑,跳绳,跳高,铅球等运动项目,同学们都正在踊跃报名,小明忙得不知所措。

你们愿意帮助小明同学来整理这些数据吗?这样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都纷纷跃跃欲试,帮助小明整理数据,从而都投入到积极的学习中去。

二、搞好竞赛享受角逐快乐

通过一些有意义的比赛,可以有效消除数学知识的枯燥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一般对竞赛都比较感兴趣,根据他们的这一心理特征,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就可以设计一些比赛,来增强学生的学习乐趣。

比赛时,要面向全体学生,给学生创设一个展示自我和竞争的机会。

比如我们可以进行一些口算竞赛,可以设计“开火车竞赛”,“口算接龙赛”,“看看谁是冠军”等比赛方式,可以以个人为单位,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比赛,对于胜出的个人或小组教师要给予一定的表扬,可以是口头表扬,也可以是物质上的表扬等,学生在比赛中都全身心投入,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这样既让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还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从一定程度上消除学生学习的疲劳,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可谓一举多得。

三、敢于质疑注入活力

要想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就要给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就是尽管我们设计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情境,来启发学生提问,但是只有少数学生提出了问题,大多数的学生不能根据老师的问题情境提出问题来。

课堂上,教师要创设一些富有挑战性或者是趣味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提出问题,并进行积极的思考,探索。

分析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教学氛围过于严肃,学生有恐惧感,不敢提问,不能随心所欲说出自己的问题;再一个就是有些学生对自己没有信心,害怕提出的问题不合适或者是过于简单而让同学或者是老师笑话,所以干脆就不提了等。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上课时首先要给学生一个可亲可敬的形象,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还要积极创设宽松轻松的学习氛围,消除学生心理上的压力,使学生能够轻松地学习。

还要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愉快地投入学习,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大胆说出自己的心里所想,敢于提出自己心中的疑问等。

并且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及时的鼓励表扬,肯定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从而让学生敢问,乐问。

四、加强互动和谐双边

传统教学中,我们普遍是教师一味地讲,而学生则是静静地听,学生的积极性不能很好地被调动起来,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学生感觉不到学习的乐趣,学习效果低下。

但是不能让这些教学手段喧宾夺主,教师一定要把握好互动的方向,给学生指明通往知识目标的途径,引导学生沿着教学途径朝着最终目标前进,飞翔。

需要注意的是不管什么样的互动方式,都不能偏离教学的知识点,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展开互动。

还要注意面向全体同学,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给每一位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是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地进行互动,以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一定的发展与进步,这才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

在课堂结束时,还要对本节课的学习情况或者是知识点进行一定的总结,可以由老师总结,也可以让学生来进行总结,教师补充或者是强调。

要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有什么收获,有了收获,学生才会有成功的喜悦,从而有了努力的方向与动力。

新课改理念积极强调要发展学生的能力,不仅要注重学习结果,更要注重学习过程,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能力的发展,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要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课堂上教师要积极想办法,让学生动起来,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建立了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轻松进行学习。

还要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这样学生才会乐学爱学,我们的课堂才会充满活力和生机,才能有效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

篇5:浅谈新课程下数学教学方式

浅谈新课程下数学教学方式

根据新课程理念,观察与猜想、探究与归纳、巩固与应用是数学新课程教学应重点关注的三个方面,本文就如何培养学生观察与猜想能力;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与归纳,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如何将课堂的学习知识,得以巩固,并将数学教学与社会生活相联系, 进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进行探讨.

作 者:应慧飞  作者单位:仙居县官路中学,浙江仙居,317309 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年,卷(期): “”(12) 分类号:G633 关键词:数学教学   观察   猜想   探究   归纳   巩固应用  

篇6:充分利用多媒体优化化学教学方式论文

充分利用多媒体优化化学教学方式论文

摘要:随着新课程目标的实施,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应发生明显的变革。如授课方式由讲授为主变为引导启发学生主动参与为主;教学过程由重结论变为重形成过程;习题课注重解题思路和题后启示;教授内容、作业与单元检测试题等注重层次、尊重差异;每章组织一或两个学生自主研究性学习课题;注重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合理应用。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教学方式;主动参与

新课改强调“以人为本”,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新课标的设置、标准的制定,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和评价体系的改革都紧紧围绕学生的发展而发展。作为一线教师,改变以往的旧的教学模式,以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适应新课程目标的实施,势在必行。下面就我在新理念下结合多媒体技术进行的一些化学教学新方式的初探谈几点感想。

一、授课方式由讲授为主变为引导启发学生主动参与为主

在传统授课方式的讲授法中,教师是三尺讲台的主要演员,学生只是台下的观众,教师主宰着45分钟的每一刻,可以随心所欲的表演,而学生接受的如何,是否感兴趣,却不得而知。新课标下,为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教师就必须由原来课堂上的演员变为能随机应变的导演,要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变授课方式为引导启发学生主动参与为主,将课堂教学变成学生真正施展才能的舞台。例如,课本上现有的物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等由学生自己阅读,教师可以展出或投影物质样品,抑或投影有关实验及资料,结论由学生自己说出,或者组织学生讨论、查阅资料(教师已经在网上准备好)最后总结出来;物质的化学性质和制备的授课,演示实验前要组织学生讨论可能的现象、仪器的组装、实验注意事项,可能的实验现象等,有条件的情况下可让学生参与,或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教师协助学生完成演示实验。对实验现象出现异常,要引导、启发学生分析可能的原因;实验后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产物的验证、尾气的处理、装置的改进优化等。对工业制法等枯燥的内容授课时,可以利用Flash等多媒体技术,模拟大型工艺流程,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网络课件的人机交互性应用更加增强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学生的主动参与,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激发积极而持久的学习动机,从而促使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过程由重知识结论变为重知识形成过程

化学作为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新课标下更注重实验知识结论和规律的形成过程和理解感悟能力培养;同时,化学又是文科性质非常浓的理科,知识点既多又分散,并且大量的知识需要识记,理解性的记忆更有助于知识的灵活运用。因此,在新授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例如,演示实验现象一定要明显,对于演示实验现象不清楚的、实验操作有危险的,微观反应历程、大型工艺流程,要利用Flash等多媒体技术模拟出来,让学生自己观察、分析、探究、感悟实验结论或规律的形成过程;同时,对章节小结的复习,教师一定要抛弃只知“目的”不见“来路”的复习模式,让学生自己来总结,通过实物投影仪投影学生优秀“作品”。这样,既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巩固了知识形成过程,又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系统能力。教学测试结果证明:由于学生对知识形成的亲身归纳、感悟,头脑里知识条理非常清楚,面对试题能够迅速做出反应,找到应对措施,测试成绩有明显进步。

三、习题课要注重质量、解题思路和题后启示

化学作为理科,练(即保证做一定的课内练习和课外练习题)是必需的,学生只有通过练习才能更好地巩固知识、掌握知识,并能检验出自己学习中的某些不足,以便及时改进,取得更好的成绩。而习题课要注意的是题不在多而贵在精,教师必须精选习题,避免题海战术和学生不必要的重复劳动。可制成PowerPoint课件,以提高课堂效率,保证有充足时间析题。习题的讲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理清习题中的知识头绪,即化学反应原理极其数据的内在联系,促使学生根据以有的知识滤出解题的基本思路,激发鼓励一题多解或多题归一,具体的解题过程与结果由学生自己课下分析整理,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开发学生的分散和收敛思维,提高课堂效率。析题之后要注重题后启示,每道题讲评完成后都应由学生们自己反思解题启示,通过学生自己的总结感悟,以使学生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这一点教师绝对不能越俎代庖,更不能图省事免掉。

四、授课内容、作业与单元检测试题要注重层次、尊重差异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特殊个体,又因不同的遗传因素、不同的出生和生活环境与背景,从而表现出巨大的个体差异。所以教师的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特殊性,尊重个体差异。在课堂教授内容时,注意知识的由浅入深的过渡;注意根据不同(或不同类)的学生要求其回答不同层次的提问;注意针对不同(或不同类)的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指导和分层(分组)教学。在书面作业和单元检测试题上不仅要精选,还要有明显的层次性,分出A、B、C等不同层次置于校园网上,由学生根据自身的不同学习基础自由选择,提交后及时得到成绩反馈,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保持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不断的体味各自学习上的收获,体味学习上达到目标后成功的喜悦,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开发,在教师的'引导、关爱、激励下,使每一位学生得到最大的充分的发展。

五、每章组织一或两次学生自主研究性学习课题

每章组织一或两次学生自主研究性学习课题,由班中不同的化学学习小组竞选承担课题的研究。在课题研究中,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有利的环境和充足的研讨时间,及时引导和善意提醒。学生通过自己到工厂或社会上采访、调查,或从课本、阅览室、资料室、图书室甚至网上查阅,或设计实验并亲自组装、演示实验,最后用所得的数据、资料、实验现象、以及探讨结论等,书写成小论文或研究报告,在班级评议、展览、交流。这样即提高了学生学化学的兴趣,增强了知识,又开阔了视野,也加强了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这与教师的直接介绍或描述相比,在学生头脑中所形成的印象要深刻的多,更何况学生自主探究整个过程的收获有许多是教师难以直接给予的,也是无法估量的,甚至是影响学生一生的一些东西。

六、注重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合理应用

在化学教学中,多媒体辅助教学显示了它巨大的优越性。它能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主动性,能增加课堂信息量,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传统的化学实验能使学生参与实际实验过程,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分析思维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是多媒体模拟实验所不可替代的,同时,多媒体画面有时可能会牵制学生思考注意力等。所以,多媒体画面要力求简洁,多媒体模拟实验是辅助地位,如果不是特别需要,尽量避免其贯穿课堂的始终;对于教师制作化学教学课件,尽量以小“积件”为主要形式,突出交互性,注意反馈性,避免变相“灌输式”教学。

总之,新课标下化学教学方式的完善、发展,还有赖诸多同行的共同努力和探索,还有待教师对新理念深入理解和多媒体技术的提高,有赖于全体教师爱心的投入和不懈的开掘。

篇7:改进教学方式,优化课堂结构论文

改进教学方式,优化课堂结构论文

【摘 要】新课程的改变带来全新的教学理念,为了完成新一轮高中地理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必须改变学习方式,进而对教学活动及教学方法进行变革和调整。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调动课堂教学的互动性、注重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性成为我们教师所面临重要课题。本文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利用课堂这一舞台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使教学关系达到和谐,使教材内容进行活化,让教学过程最终“生成”,使师生都能找回丢失已久的“自我”。

【关键词】地理 新教材 课堂教学 体验 参与

新的高中地理教学为了达成高中地理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在对教学活动的宏观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及教学方法进行变革和调整。

新课程改变的启动,继承式教育应转型为创新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必须改变学习方式。改变学习方式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目的就是为了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环境,将课堂结构变封闭为开放使之更具生命力。

一、课堂教学培养个体学习的主动性

自主性学习主要强调个性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上,能够自主解决一些问题的自我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强烈求知欲望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个体自觉地定目标、明计划和评价结果基础上“会学”;建立在强调有意注意,努力探索基础上的“坚持学”。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充分体现预期性、参与性、自控性、创造性和有效性为主要特点的学习方式。比如,地外生命是否存在,太阳活动(黑子爆发)与疾病和灾害的关系,“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成因,大气层上界划定,海平面上升的自然和人为原因,气候变暖的利弊等等在地理教学中都可以得到延伸,都会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探究未知领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科学探索的精神和科学的宇宙观,以及有理有据的理性思维能力,特别是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调动课堂教学合作学习的互动性

合作学习是以心理学和教育学为基础,以师生间和学生间的合作为动力,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方式,以参照标准评价为基本手段,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的学习方式。

合作学习针对学习内容多,个人难以解决的学习任务,经个体发散收集资料,最后交流完整,得出正确结论。在合作探究中的教与学的多维互动,形成学习的“共识”,通过引导,设置情境,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使学生对知识自主建构,培养合作能力,交往意识,协调意识和集体团队精神。如在“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根据课标要求,我把同学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在课前搜集有关资料,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有的同学提供了文字材料,如“洛杉矶光学烟雾事件”;有的展示了图片资料,如“被酸雨侵蚀了的狮身人面像”、“被黄沙掩埋的农田和村舍”等;还有的同学交流的资料是科教影片节选的片段,现场交流颇为踊跃。但是,始终有部分同学既不展示自己的成果,也不对其他人的成果发表意见,置身事外。针对这种情况,对小组学习评价进行调整:(1)要求学习小组内部要做好分工,每个成员必须承担一定的任务,在课前进行检查,没有完成任务或任务不明确者不能分享学习小组的成果。以此来限制“漏网”同学,来帮助这些同学逐步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和合作交流的能力。(2)为激励在组内没有完成任务的同学能继续参与课堂活动,规定在课堂活动中若能对其他组的观点进行评析者,可以获得一定的成果。这样做可以促其学会倾听,学会采纳别人的意见,并且能锻炼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3)对每个组员的表现,组内定期进行评价,以明确组员对本组的贡献,评价结果记入最终的学习成果中。这样有助于学生积极承担完成共同的责任,形成荣辱与共的意识。

三、注重课堂教学探究学习的体验性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得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使学习者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同时得到发展。

这种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探究是方法,可以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经历与体验进行教学,强调学习的过程性与体验性;它以学生为主体,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通过搜集、整理和分析地理信息,在实践中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如在“地理3”课程标准中,要求做到“以某经济发达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我以宝坻区城市化问题为例,采用探究学习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1)由于学生长期生活在宝坻,对家乡环境问题的现状一般都屡见不鲜,改变家乡面貌使之走上富裕文明之路与学生个体有切身利益关系,因此学生有兴趣去探究。(2)学生利用所学区域地理知识及其相关知识,就解决家乡环境问题寻找原因并提出几条意见或建议并不是难事,对此,他们有自信心。(3)家乡父老的亲情和由多元区域要素构成的区域空间也能为探究活动提供种种便利。教学过程如下:(1)创设情景,引发问题。课前安排学生调查,把学生分成三个组,组员由不同层次的学生组合,以便于它们互相学习和激励,达到人人都积极参与活动的目标。提前两个星期布置任务,以便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调查。任务如下:

宝坻区污染状况组别调查地区主要污染污染源污染物污染危害第一组宝坻区城东第二组窝头河第三组学校附近经过两周的准备,在课堂上先请各组派一个代表展示他们调查的结果,每个代表发言时间不超过3分钟。同学们对污染现状有了初步了解,采取怎样的措施改善宝坻区的环境。(2)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同学们分组讨论、记录,时间6分钟,然后各组派出一个代表发言,看哪个组的措施是最有效可行的。学生参与了社会实践活动,投入了精力和智慧,不仅使观察、分析、合作、交流能力得到培养,也让学生从所见所闻中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对地理的学习建立一种需求感和内驱力。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发言踊跃,各抒己见,甚至出现激烈的争论,纷纷陈述自己的观点。(3)课堂总结,情知共融。师生共同集集体的智慧,总结出最完善的措施。(4)实践作业,拓展延伸。同学们调查分析了宝坻的污染情况,绿化情况怎样呢?教师布置一道作业题:你住宅小区或村的绿化情况如何?那里绿化是以种树为主还是以种草为主?你有什么建议?

通过实地考察活动,改变过去学生对污染问题总是停留在表面了解——大多通过杂志、电视报道的环境问题,而对发生在身边的环境问题,总是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持一种漠不关心的态度。通过实地调查,许多学生认识到我们身边的环境问题正在日益严重,对于环境保护,不只是政府和环保部门的问题,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也要注意自己的行为,考虑自身的生活习惯是否对环境产生危害,对一些破坏环境的行为要给予制止,并对环保意识薄弱的人加强宣传,提高全民环保意识。本课采取了合作探究的方式,有利于为学生提供更多人际交流的机会和团体合作的机会,调动了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心智特别是思维的创造性得到了发展,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不但是政府和环保部门的事,更需要全体社会成员共同支撑。

四、注重学法指导,帮助学生学会参与学习过程

加强学法指导是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教师要注重引领学生的学习方法,提倡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图表式、问题解决式等现代教学方式。 高中地理第三单元,学习“地球上的水资源”之后,结合课后的.“活动”内容,利用课余十几分钟,在班上举行小型辩论会,正方以“水资源是有限的”为主题,反方以“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为论题。学生们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数据,且联系自己的实例分析,最终感悟了节约水资源,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道理。

课堂教学就是要根据教学内容与大多数学生的认知结构而变化,可以突出一、两种主要方式,辅以多种方法交替使用,优势互补,从而改变传统教学方式,使学生不断地发展,成为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人。

五、坚持“教”“学”关系的民主性,为真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提供保证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获得成功体验的过程本质上是学生思维与情感的充分激发过程,这就必然要求新课程教学的课堂应该成为开放的、和谐的、富有激情的课堂,即民主性的课堂。民主课堂所讲的民主就其具体要求而言,应该包括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即师生关系上的民主和学术探究上的民主。一方面,师生作为课堂活动的不同角色应该是平等的,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和真挚的师生感情能最大限度的释放学生内心的种种不利于教学的心理因素,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之发挥积极作用。当然,学生非智力因素,如健康情感、顽强意志以及兴趣、动机的培养也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的培养是相互促进的。另一方面,课堂教学过程作为“教学相长”的过程,从学术研究的角度看,“教”与“学”应该是民主的。在教学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教师应有更宽阔的胸怀,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用赏识的眼光辩证地看待学生的错误,理解和包容学生的错误,真正把学生看成与自己平等的探究者,给学生的思维成果以充分的尊重。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教师必须坚持正确的学生观,全面贯彻“教”与“学”关系的平等、民主,惟其如此才可能为学生创设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在这种课堂氛围中,学生的纯真天性才能得以释放,个性才能得以张扬,才有利于真正唤醒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民主课堂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重要前提。

作为教育者,应该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新课程教学过程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是一个从有序到无序再到有序的过程,是一个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过程。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课堂教学的互动性,注重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性,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可以使教学关系达到和谐,使教材内容进行活化,让教学过程最终“生成”,使师生都能找回那丢失已久的“自我”。

参考文献:

[1]徐克平.高中地理新教材课堂教学策略的实施.

[2]中学地理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04.

[3]陈澄.地理教学研究与案例.

篇8:构建质疑课堂,优化数学教学

构建质疑课堂,优化数学教学

构建质疑课堂,优化数学教学

山东省诸城市实验中学 邱发安

【中图分类号】G633.26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04-0019-01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实际上质疑就是实现这些目标和目的的主要渠道。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质疑教学是新大纲和课程标准要求的具体体现。从某个角度来说,学生没有质疑活动,就谈不上问题探究,谈不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就谈不上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构建心理安全区域,激发学生质疑热情

1、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增强学生质疑的自信心。质疑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一把金钥匙,是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和热情、释放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和才干的好方法。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因此,在教学中,理应造成一种宽容的环境,不对学生的一些学习习惯进行无谓的指责,给学生自由创造的天地,使学生获得“心理安全”、“心理自由,”让学生敢于接近你,乐于接近你,把你当作学习的向导,生活中的朋友。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积极主动性发挥的前提,它能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使学生处于一种宽松的心理环境中。学生心情舒畅,就能迅速地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乐于思维,敢于质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多种途径来营造宽松的环境,创设和谐的氛围。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具体情况,积极创设情境,让学生乐于将自己的疑惑提出来,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参与性,积极地思考解决问题。

2、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增强学生质疑的自由度。

在课堂中,教师首先要刻苦钻研教材,努力探讨教法,给学生留有质疑自问的空间。教学中要让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让学生亲自体验知识的产生。只有提供亲身体验的空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才会深刻,才有可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解决问题时,留出一定的空间放手让学生去想象,去探究,去探索有价值的问题,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必须尽可能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自我表现和交流的机会,多一些尝试成功的体验,让学生自始至终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二、构建有效质疑情境,诱发学生质疑欲望

1、激发问题意识,构建质疑情境。在课堂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情感因素、认知内需,为学生提供新颖有效的情境,激活探究欲望、唤起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很多学生提出了质疑,这时,通过让学生自己进行分析、作图,教师辅助,加以引导,叩开学生疑问心扉。

2、设置教学障碍,构建质疑情境。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艰苦的脑力劳动过程。有兴趣和动机是不够的,必须磨炼意志,增强自制力,养成专心学习的良好习惯。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设置教学障碍,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由易到难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注意力。当然,上课时教师应随时根据学生出现的问题灵活的调整教案,定准课堂教学的起点,变换教法,真正体现教学以学生为中心。

三、精心设计质疑方法,提高学生质疑能力

学生不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这是他们不会或不善于利用教材中有关因素去设计问题。这时,教师应当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他们善于质疑、乐于质疑,从质疑中享受到乐趣,而不是把它看作是苦差事。

1、设问质疑,吸引学生兴趣。教无定法,教要有法,同样,“问”无定法,“问”要有法,数学课堂教学离不开设问,成功的设问可以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影响着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把握数学课堂设问的艺术,是教师展现课堂教学艺术的画龙点睛之笔。数学课堂的设问要和课堂具体环节的目的、时机、作用相结合,讲究设问的方式的科学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巧于设疑,启迪设想,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富有趣味和价值的疑难问题去学习,可以启动思维,活跃思维,从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活动。

2、讨论质疑,调动学生思维。讨论是学生学习新知的一种主要的学习方式。学生提出问题之后,充分利用集体的力量来解决个人不易解决的问题,在论中展现自我,在议中获取知识。小组讨论是集体探究最基本的单位。在教学中,我充分调动小组成员的积极性,把每个成员的聪明才智挖掘出来,让学生在不同的方面获得不同的发展。

3、归类质疑,提高学生能力。学生已有知识与未知知识之间的矛盾冲突,可以激发学生认知兴趣和探索愿望。在课堂上,可采用归类、联想质疑,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掌握和理解能力。

总之,新时代的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技艺提出了挑战,对教师禁锢的思维与行为带来了冲击。在开展质疑式教学的过程中,应逐步建立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科学评估体系,由此探索出一套具有特色的“质疑式”教学模式。

篇9:优化数学学科的语言文字教学

优化数学学科的语言文字教学

语言和思维是紧密联系的。心理学的观点是:“思维是以词语为中介的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儿童在 思考问题时会不由自主地自言自语。思想的形成、表达与交流是借助语言材料来实现的,反之思维发展也能促 进人对语言材料的理解和言语交流水平。笔者做过一个小调查:学生中数学成绩优秀的学生其他学科如美术、自然、劳动成绩不一定优秀,但有近94%的学生语文成绩却是优秀,而且没有一个学生语文较差。从这个结果 反思得到:对语言文字的掌握和理解水平直接影响到数学成绩。

基于以上的理解,我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采用多种方式,突出语言文字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一、提供感性形象,理解文字概念

人类的认知活动是有一定过程的,正如列宁所说,是“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 。”学生认识和掌握概念通常是“感知、理解、巩固、应用”的过程。感知是掌握概念的开始,书本上往往是 以文字形式描述的概念较为抽象,学生难以理解。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具体的感性形象,架起“生动的直 观”到“抽象的'思维”的桥梁,促使他们全面正确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例如讲解“三角形”的概念,学生缺乏生活经验,不理解“围成”的含义,我除了从正面让他们观察不同 形状、大小的三角形外,又提供了反面的感性形象:

附图{图}

图(1)还有一个缺口,没有全“围”起来;图(2)围的方法不对,三条线段没有首尾相连;图(3)三条 线段没有“围”起来, 都有缺口。通过对比,帮助学生理解了三角形的概念。

二、呈现描述载体,总结定律、法则

新教材注重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重视发挥主体在学习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育家第斯多 惠有句名言:“一个坏的教师是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是教人发现真理。”心理学家鲁宾斯坦也指出:“任 何思维,不论是多么抽象和多么理论的,都是从分析经验材料开始……”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 、总结法则,在这过程中提供丰富具体的物质载体,作为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的例证。

例如教学“乘法结合律”时,通过以下三个等式:

(5×4)×2=5×(4×2)

(15×4)×10=15×(4×10)

(125×8)×5=125×(8×5)

引导学生发现算式的特点:(1)都是三个数相乘;(2)左边算式是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三个数相乘 ;右边算式是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一个数相乘;(3)乘积相等。 把这三个特点稍加组织和整理,就是 书上的“乘法结合律”。若是忽视了学生自己发现的过程,不但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死记这个结论也会事倍 功半。

同样,在归纳法则的过程中,呈现描述载体也是必需的。在归纳计算法则时,师生可以共同回忆例题的计 算过程,在头脑里形成清晰的印象。计算时,第一步算什么?第二步怎么做?第三步再怎么办?……有了具

[1] [2]

篇10:优化数学教学的新尝试

优化数学教学的新尝试

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笔者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优化教学的新尝试,取得明显成效.

作 者:李焕青  作者单位:河北省巨鹿县王虎寨镇校区 刊 名: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AL TECHNIQUE & EQUIPMENT 年,卷(期): “”(5) 分类号:G63 关键词: 

篇11:优化数学教学培养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

优化数学教学培养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注重展示数学思维过程,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1.重视探究数学思维中的认识发生阶段数学教学中的思维活动可分为认识发生阶段和知识整理阶段,前者是指概念形成、被发现的过程;后者是指用演绎法进一步理解、开拓知识的过程.前阶段是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极好时机,应注重前一阶段,将发现结论的思维过程贯穿于教学活动中.

作 者:朱一品  作者单位:上海市少云中学,33 刊 名:上海中学数学 英文刊名:SCHOOL MATHEMATICS IN SHANGHAI 年,卷(期):2009 “”(12) 分类号:G63 关键词: 

篇12:多媒体课件优化小学数学教学

多媒体课件优化小学数学教学

重庆市綦江区三江第二小学 韩 刚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把文字、图形、动画、声音集为一体,让教学过程图文并茂、生动活泼,能把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把深奥的内容浅显化,还便于学生的记忆和对信息的存储。不仅能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而且能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

篇13:实践新课标优化小学数学教学

实践新课标优化小学数学教学

一、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数学教学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照本宣科现象,使得学生对新知识缺乏欲望与需求,往往会产生消极被动的心理.因此,我们要将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精心设计出趣味性强的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作 者:王静  作者单位:织金县牛场镇中心学校 刊 名:贵州教育 英文刊名:GUIZHOU EDUCATION 年,卷(期): “”(11) 分类号:G62 关键词: 

篇14:优化数学学科的语言文字教学

优化数学学科的语言文字教学

语言和思维是紧密联系的。心理学的观点是:“思维是以词语为中介的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儿童在 思考问题时会不由自主地自言自语。思想的形成、表达与交流是借助语言材料来实现的,反之思维发展也能促 进人对语言材料的理解和言语交流水平。笔者做过一个小调查:学生中数学成绩优秀的学生其他学科如美术、自然、劳动成绩不一定优秀,但有近94%的学生语文成绩却是优秀,而且没有一个学生语文较差。从这个结果 反思得到:对语言文字的掌握和理解水平直接影响到数学成绩。

基于以上的理解,我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采用多种方式,突出语言文字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一、提供感性形象,理解文字概念

人类的认知活动是有一定过程的,正如列宁所说,是“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 。”学生认识和掌握概念通常是“感知、理解、巩固、应用”的过程。感知是掌握概念的开始,书本上往往是 以文字形式描述的概念较为抽象,学生难以理解。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具体的感性形象,架起“生动的直 观”到“抽象的思维”的桥梁,促使他们全面正确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例如讲解“三角形”的概念,学生缺乏生活经验,不理解“围成”的含义,我除了从正面让他们观察不同 形状、大小的三角形外,又提供了反面的感性形象:

附图{图}

图(1)还有一个缺口,没有全“围”起来;图(2)围的方法不对,三条线段没有首尾相连;图(3)三条 线段没有“围”起来, 都有缺口。通过对比,帮助学生理解了三角形的概念。

二、呈现描述载体,总结定律、法则

新教材注重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重视发挥主体在学习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育家第斯多 惠有句名言:“一个坏的教师是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是教人发现真理。”心理学家鲁宾斯坦也指出:“任 何思维,不论是多么抽象和多么理论的,都是从分析经验材料开始……”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 、总结法则,在这过程中提供丰富具体的物质载体,作为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的例证。

例如教学“乘法结合律”时,通过以下三个等式:

(5×4)×2=5×(4×2)

(15×4)×10=15×(4×10)

(125×8)×5=125×(8×5)

引导学生发现算式的特点:(1)都是三个数相乘;(2)左边算式是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三个数相乘 ;右边算式是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一个数相乘;(3)乘积相等。 把这三个特点稍加组织和整理,就是 书上的“乘法结合律”。若是忽视了学生自己发现的过程,不但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死记这个结论也会事倍 功半。

同样,在归纳法则的过程中,呈现描述载体也是必需的。在归纳计算法则时,师生可以共同回忆例题的计 算过程,在头脑里形成清晰的印象。计算时,第一步算什么?第二步怎么做?第三步再怎么办?……有了具体 的实例和实践过程作描述的载体,学生往往能水到渠成地总结法则。学生抽象概括水平较低的时候,进行上位 学习时要重视下位材料的提供,这也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

三、开展复述训练,理清思维过程

大纲指出:要“逐步培养学生能够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比较完整地叙述思考过程。”教师要重视学 生的复述练习,紧密结合教材,巧妙加以指点,帮助学生把思维内部的无声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化“意会” 为“言传”。

8 15 7 1 1

例如:计算─×[─+(─-─)÷─]。完成后要求学生复述:

9 16 16 4 2

这道题有小括号、中括号、加减乘除四种运算,应该先算小括号里的

7 1 1

─-─,得到的差再除以─,第三步算中括号中的加法,得出的和去乘

16 4 2

8

─。这样把计算时审题分析的过程梳理了一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9

,提高计算正确率,无形中增强了学生对文字题的分析能力,一石三鸟,何乐不为?

四、生成正确的语感,发掘题意的内涵

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正确、敏锐、丰富的感受力,是由语言文字而引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和认知活动的 过程”。语文教学非常强调阅读中的语感,数学学科的一些文字题、应用题的文字叙述也同样需要学生生成正 确的语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受,达到对语言文字和题意的领悟与把握。

例如,这样一道应用题:“发电厂现在每天烧煤13.2吨,比原来节约1.2吨,现在烧300天的煤原来只能烧 多少天?”有些学生不假思索地列式:300÷(13.2+1.2)。显然这些学生“读”的功夫不到家,没有正确的` 语感,从而曲解题意。题目中的“300”是现在烧煤的天数, 应把“烧300天的煤”作为一个完整的词组,列式 是13.2×300÷(13.2+1.2)。

数学语言的语感包含着积极的思维活动,是思维活动经验的结晶。语感的生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平时 教师就要在阅读中加以点拨、分析,提高学生对数学语言的感受力。

五、掌握阅读技巧,提高解题能力

数学中的“读”集中在读概念、读法则、读题等方面,这与阅读语文的文章不一样。语文强调反复阅读, 读出感情和意境来,数学的读要读出语言文字的逻辑性和科学性来。随着年级的升高,可由教师范读、领读逐 步过渡到集体读、指名读、自由读、默读等。要重视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技巧:①在阅读中会抓关键字;②在阅 读中会抓重点词;③在阅读中会抓中心句;④在阅读中会展开联想,联想是“暂时神经联系的复活”,它是事物之间联系和关系的反映。心理学家桑代克指出“学习即联结”。书本上的前后关联、循序渐进的知识点组成 了知识链和知识网。教师要培养学生具有联系、想象的能力和开放性、创造性的思维品质。

篇15:初中数学教学方式研究论文

初中数学教学方式研究论文

教育学指出,案例是数学学科教学的重要抓手,同时,也是锻炼和培养学习对象数学学习技能的有效“载体”。案例教学是数学学科课堂教学中经常运用的一种教学形式,在整个数学学科教学活动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案例教学作为教学活动的一种形式,其过程渗透融入了各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常言道,方式不在多,在于精。这就对初中数学教师在数学案例教学中教学方式的应用提出了与时俱进的目标和要求。在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案例教学应紧贴课堂实情,紧扣课改要求,灵活施教,有的放矢。鉴于以上感知,本人简要谈谈初中数学案例教学中教学方式的应用。

一、采用谈话式教学方式,在双边互动中有效讲解

运动发展学认为,教学活动的过程,就其本质是双边互动的发展过程。教学活动离不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深入互动,深切交流。教师在数学案例教学进程中,围绕问题条件、解题要求、解答方法等方面,引导和指导学习对象进行深入的双边交流、探析等实践活动。但笔者发现,部分初中数学教师案例讲解忽视其过程互动特点,采用教师讲解、学生练习的单边教学活动,初中生的主观能动性受到压制,解题技能未得到有效提升。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案例教学活动中,应注重教学活动双边特性的应用,采用具有互动、双边特点的谈话式教学方式,通过交流谈话的形式,引导初中生围绕案例的设计意图、能力要求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交流和研析活动,保证案例教学活动的效果。

二、采用探究式教学方式,在指导实践中有效探析

教师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承担着指导促进学生深入探究、分析、解答的教学任务。探究能力培养,是教师数学学科案例教学的目标要求之一。这就决定了以往的直接告知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新课改案例教学要求,应渗透和呈现案例讲解探究特性,设计学生亲自探究分析的实践过程,让学习对象在深入探究思维、教师科学指点下,得以有效解决数学案例,得以有效锻炼解题技能。因此,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应把案例教学看作是探究案例解析“真相”的运动过程,延伸案例教学过程,放大案例探究功效,提供初中生探究分析、归纳判断的实践空间,并做好探究过程的指导和总结,推进探究研析的进程,获得解题技能的锻炼提升。

三、采用评价式教学方式,在深刻评判中有效提升

教育实践学明确指出,学习对象与对应阶段教育教学目标要求标准之间的差异性,决定了学习对象的学习探知过程存在“瑕疵”,教师应切实做好评价、指点教学活动。教师作为教学活动体系的重要组成要素,时刻承担和肩负着引导、指点、评判的重任。评价式教学方式在案例教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习对象的探究活动表现,解题思路简繁,案例解答效果等方面,都需要进行评价和辨析。初中数学教师案例教学活动,应注重对初中生解析活动全程表现和效果的评判,能够对解析过程中出现的不足和思维辨析过程中出现的“缺陷”,实时进行点拨和评判。同时,初中生不能评价活动“局外人”,应参与其中,认真反思、积极思考、对比分析,从而科学评判,深刻辨析,形成高效解题素养。以上,只是本人对初中数学案例教学中几种常用教学方式应用的粗浅论述,在此希望初中数学教师积极参与案例教学探究,为科学施教贡献实践指导。

篇16:现代教育方式下作文教学的优化论文

现代教育方式下作文教学的优化论文

总结近几年来在作文教学中的实践经验,笔者感到把现代教育技术与作文教学优化整合,能激发习作兴趣,提高教学效率,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

一、“我爱游戏”———动画课件,架起兴趣之桥

如果细心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不难发现:他们最热衷的莫过于上网、玩游戏和看动画片,为什么这些东西能牢牢吸引学生呢?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小学生对有色彩的、有声音的、会变化的刺激物最感兴趣,也最能集中注意力。因此,笔者认为将文字、图形、声音、动画的多媒体数码技术运用到作文教学中,能变静为动正符合儿童注意的活动性特点,课堂中使用欢快的音乐,丰富多彩的图像,生动形象的动画来传递写作素材,给作文课注入了充分的兴趣和活力,使虚幻的形象具体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抽象的技巧形象化,从而激活了教材内容,能有效地引发学生愉快主动地学习,从而大大提高学生们的写作兴趣。

案例一:一位教师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课本习作五《动物名片》时,试图引导学生有顺序地描写小动物外形。传统的教学往往将“先整体后部分”,“从头到脚”等写作顺序直接告诉学生,并要求他们据此观察,模仿,显得比较生硬无趣。该教师用数码技术设计了一个小小的拼图游戏:在碧绿的草地上有一只小兔轮廓,请学生把它画得更漂亮。教师先示范,同时一边有顺序地描述白兔外形,一边点击电脑,依次出现长耳朵、红眼睛,三瓣嘴,前腿长,后腿短等局部画面组合成可爱的小白兔形象。鲜明的色彩与有趣的游戏牢牢地吸引了学生的视线,潜移默化地将写作知识教给学生。接着,教师请了几位同学边玩拼图游戏边口述小兔外形,学生们都能很好地完成。在游戏进行后,教师又引导学生讨论,归纳出写小动物外形的一般顺序,再让学生以此方法学写其他小动物,难度降低了,学生兴趣自然浓厚了起来。

二、“精彩一刻”———数码成像,突破习作难点

为了解决学生不善抓住细节展开描写的问题,笔者想出了形象的比喻———“用你的眼睛拍照”,这样打比方比生搬硬套好得多,但是能领悟老师这种说法的学生依然不多。如果能有一些示范和引导就会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过去相机很少有一次成像,立刻观看的功能,即使有立可拍相机也必须到强光下暴晒,并且清晰程度较差,没有鲜明、生动的画面再现,很难在作文课堂教学中运用。而数码相机的诞生却使即拍即看成为可能,大大提高了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描写的效果。

案例二:近年来提倡的综合实践活动就为学生提供了走进生活,拓宽写作范围的机会。我们组织同学开展设计、制作“我的小天地”室内装饰活动,我用数码相机拍下同学们齐心协力,团结合作的场面,并转发到自己的网页上,使他们不仅能在第一时间观看到自己活动的情景,还能与家长一起分享活动的快乐,激发起他们表达的欲望,帮助他们再次入境。一两张照片并不一定能真正体现活动的全部,但无疑它有着星火燎原的作用,可以启发学生去回顾,去表达属于自己的精彩一刻。这次活动之后,学生开始善于留住精彩,每次有大活动他们会自已向电脑老师借数码相机,或者干脆自己带来数码相机拍摄。我想如果可以做好班级的网页,让每个同学都有机会上传、发言、评论,使交流的时间更多、空间更大,将会更加提高学生运用文字的能力。

三、“爱拍生活”———数字视频,丰富作文形式

随着数码产品的兴起,网络拍客的`盛行,很多学生尝试用数字视频记录自己或周围生活的小故事。这种独特的表现形式引发了笔者的思考。数字视频的形式新颖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我们应立足“大语文”教育观,引导学生从“以自己为中心”逐步趋向参与校园生活,走进社会生活,关注家庭生活,使学生在丰富人格的同时学用语文。所以,笔者把数字视频作为一种新的作文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步的运用。

案例三: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习作:要求学生观察一种自然现象,把它的变化特点写出来。在设计教学时,笔者就想到用数字视频的方式来进行。笔者挑选了两位同学分别拍摄朝霞和晚霞,在课堂上,因为它是由同学拍摄完成的,格外引起关注。笔者组织学生一起观看和讨论这段视频的优点与不足,接着,启发他们:“如果你也来拍一段视频,你想怎么拍?”“在拍摄时,你要插入哪些解说?”学生兴致很高,发言积极,之后我让他们先写出剧本,再给老师修改,并鼓励他们:“如果剧本非常可行,我们可以给家长看,到那时他们一定会支持你们用DV来拍摄的。”这次活动,也只是一个开始,但是确实很受学生欢迎,今后可以继续深入地开展。

纵观上述案例,我们能清晰地认识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使课堂内容由静态的灌输变为图、文、声并茂的动态传播,激活作文内容,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创设情景,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进而为学生架起通向作文殿堂的桥梁,使学生畅游其中,领略它的无穷魅力。

篇17:汲取歌词创作方法精炼优化作文语言的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

汲取歌词创作方法精炼优化作文语言的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

教学步骤:

一、学生探究阶段。

1.搜集至少三首你喜欢的、精炼优美的歌词,试分析其语言特点,总结写作方法。

2.组内成员交流看法。

3.以《阿房宫赋》为主要内容,用你总结的歌词写作方法,创作两段话,要求能够用精炼优美的语言反映出秦王朝贪婪凶暴导致灭亡的命运。

二、教师引导阶段。

1.部分同学展示总结出的写作方法和创作语段,全班同学客观评价品味。

2.教师展示《西游记》和《愚公移山》的歌词,引导学生分析、总结优秀歌词的创作方法。(歌词略)歌词写作方法:(略)

3.教师展示仿《游子吟》创作的《阿房宫赋》语段(略),加深学生印象。

三、学生实践阶段。

作业:用优美的'语言创作至少两段文句,从校园生活入手,反映当代中学生的精神风貌,也可立意自定。

案例评价:在此写作训练的过程中,学生针对一个主题搜集资料、分析资料、总结资料内容、涵泳感悟、学能致用等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提升,更重要的是借此使学生认识到:生活处处有文章,作文原来也有趣,极大地提高了写作热情。

篇18:从生活中汲取营养在快乐中学习成长-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从生活中汲取营养在快乐中学习成长-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摘要】

汉语的出现,离不开远祖对生活进行的密切观察。从象形文字到甲骨文,从雕板印刷术到活字印刷术无不展示了汉子的高速发展。作为必要的交流学术,语文便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渐渐形成了。而在当今,随着国人对传统文化语文的重视,语文教学也变得尤为重要。所以,追溯语文的起源,我们就应该知道,不管是学生想学好语文还是教师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语文与生活,从起始起便连接在了一起。

【关键词】

语文 生活 教学

我们所说的与生活紧密相连的教学,就是将生活引入课堂,将课堂所教知识贯穿与生活之中,以此来进行两者的最高效结合,达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热爱语文的兴趣,唤起学生钻研语文的愿望。同时可以将教学任务与学生对于语文的刚性需求达成一致,使教与学真正一体化,让学生快乐自在的学习生活。

一、教学从生活开始

固有的语文教学模式以知识教育为主,并且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以培养学生的考试能力以及答题能力,使得教学与生活完全脱轨。很少有教师以学生的发展为基础去深化教学模式,使语文与生活息息相关,让语文教学真正达到它实际的效果。所以,要想在新课改的大旗下有效地进行语文教学,教师必须起好带头作用,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优化教学课堂,真正的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教学方法,积极与学生沟通并且对自己的教学模式进行修改和优化,最大程度上使教学人性化,实用化和生活化。由此,学生可以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和生活的相结合,更加容易使学生对知识进行融会贯通,教师也才能使学生更好的在课堂上积极表现,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与目标。学生也可以学的更轻松愉快。

比如在学习课文《最后一课》时,面对着纳粹对于文化的压榨,人们在最后一课时含着泪学习自己的母语,那种对于母语的热爱之情在那一刻得到了最高的升华。在外来强势力的压迫下,人们意识到,自己会那么迷恋的母语。在最后一堂课时,所有的人都默默的认真的学习着,就连平时最调皮捣蛋的学生的安静下来了。人们在那一刻开始反思,开始后悔,后悔自己在以前那么充裕的时间很那么优越的条件下没有好好学习母语。遗憾无以言表。为了让学生最大可能的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文章的最终教育意义,教师可以模拟一个相似而又短暂的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一下,也可以拿出生活中其他的例子,比如说自己心爱的一本一直没有读的书突然不见了,想象一下自己会怎么样,是不是会后悔当初怎么没好好珍惜它!当初怎么那么不重视它!但是一切都已经晚了,因为事实是那本自己心爱的书确实不见了,并且可能再也找不到了。老师通过设置这样的场景或者举出关于生活中实实在在发生的事来启迪学生,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失去心爱的东西感觉,那样,教学的任务就算真正完成。

二、从语文中发现生活

我们都知道,所有的语文教材都来起源于生活,生活是语文的源泉。要想在快乐中学习好语文,在生活中汲取养分,教师就必须引导学生将语文回归生活,从语文中发现真实的生活。语文教材所编排的课文,由于南北文化或者生活习惯地理环境等的的差异,或多或少会影响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和掌握。而此时,在上课之前,教师就应该积极的鼓励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索,让学生自己去查找出现在课文里但自己不熟悉的或者从来都没有了解的东西。并且提醒学生对生活中的日常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然后和课文内容进行比较,这样,不光开拓了学生的眼光,更加培养了学生具有一颗发现生活的眼睛。更加有益于学生对于课文中难懂的地方理解。例如,在学习红军过草地时,生活在南方的学生由于可能没见过大草原,所以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在课下对大草原进行查阅和了解,并且在课堂上和大家分享。从学习红军过草地,学生不光懂得了革命烈士的高尚品格,也懂得了在书本之外的生活,才更加引入入胜。并且同时,学生对于文化的热爱以及学习的热情也会增加。

三、与自然结合,与心灵同行

要想将生活和语文最大程度的结合在一起,就必须了解到,只有将它们放入大自然这个大的主体中,所有的程序才能更好地进行。让学生从书本上了解春光的柔和,夏草的妖娆,秋果的沉甸,冬雪的浪漫,不如把学生放到大自然中。自然可以体现最真最纯的一面给学生,让学生的心灵受到净化,将学生的思维带出课堂,书本知识只是了解大自然的一种媒介,要想真正的放飞心灵,让一切自由化,教师必须带领学生融入自然,了解自然,让学生自由快乐的大自然的怀抱里晶清畅想和思考,让他们自己发现属于生活美的篇章。比如在学习诗歌时,一句“儿童散学归来早,忙乘东风放纸鸢”的佳句,让学生朗朗上口。但真正能真切的了解这两句诗所表现出来的意境学生很少,所以,教师要想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那种散漫但又美好,无拘无束的在春天到来时,孩子们在大自然的怀抱了尽情奔跑的快乐,就应该在春季合适的日子里,带着学生进行一次放风筝的活动。让学生亲身体会一下那种在大自然的无尽包容和爱抚下进行的——系列浪漫美好的防风筝活动。让学生了解到那种无拘无束的快乐,让学生在快乐玩耍的同时,理解到了诗歌所表达的意境,让学生的心灵与自然结合,让学生的心灵真正的爱上语文。

总的来说,文学便是生活,生活便是文学的源泉。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语文息息相关,所以生活便是一部巨大宏伟的百科全书。让学生在生活的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深刻了解到生活和语文的相关联性。汉语作为我们的母语,我们时时刻刻都在使用,而作为文化传承者的我们,我们更加有责任和义务将语文教学看成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去完成。努力提高教学水平,真正实现语文和生活的一体化。

篇19:数学教学用语的优化研究论文

摘要:在教学过程中,教材、教法、教学用语是教学的三大中介因素。数学作为一门逻辑性非常强的学科,应该讲求教学用语的艺术技巧。准确生动的教学用语,能始终紧扣学生的心弦,使学生保持高度的注意力。

关键词:数学教学用语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和教学的高标准要求,课堂教学用语愈来愈被广大教师所重视。下边,就浅谈一下数学教学用语的优化。

一、教学用语要准确规范,严谨简约

数学用语的准确、规范使用是教师的重要基本功,对教学质量有直接作用。数学教师对定义、定理的叙述要准确,不应使学生发生疑问和误解。教师要做到如下两条。

一是对概念的实质和术语的含义必须自己有个透彻的了解,比如“整除”与“除尽”、“数位”与“位数”、“切线”与“切线长”等如果混为一谈,就违背了同一律;又如有的教师讲“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就忽略了“同底等高”的条件;有的教师指导学生画图时说“这两条平行线画得不够平行”、“这个直角没画成90°”等,就违背了矛盾律;而“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最小的整数就是“0”之类的用语错误就在于以偏概全,缺少准确性。

二是必须用科学的术语来授课,不能用生造的土话和方言来表达概念、法则、性质等,比如,不能把“垂线”讲成“垂直向下的线”,不能把“最简分数”说成“最简单的分数”等。严谨,除了具有准确性之外,还应有规范化的要求,如吐词清晰,读句分明,坚持用普通话教学等。简约,就是教学用语要干净利索,重要语句不冗长、要抓住重点,简捷概括,有的放矢;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年龄特点,使用他们容易接受和理解的话语;要准确无误,不绕圈子,用最短的时间传递最大量的信息。有的教师“口头禅”太多,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破坏了教学用语的连贯和流畅,甚至发生有学生上课专门统计教师说“口头禅”的次数,用语重复,拖泥带水,浪费了课堂有限的时间,影响了学生表现自己的积极性。

二、教学用语要形象有趣,通俗易懂

教学用语既非书面用语,又非口头用语,要通俗明白,使学生听得有滋有味,教师应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深奥的知识明朗化,用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教给学生丰富的数学素养,通过驱动学生的数学想象,来达到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目的。怎样才能实现上述要求呢?

首先,要用形象化用语去解释抽象的数学概念。一般地说,对人的感官富有刺激性的`用语,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笔者大学时期的一位教授在讲解“阶乘”的概念时说:“100!这个结果大的惊人哟,所以我们使用!”。“数的阶乘”这个概念,从意义到算法,使我们记忆深刻,终生不忘。

其次,要精心锤炼描述性的用语,把学生带入美的意境,数学教学偶尔出现几句诗情画意的用语,效果更是不同凡响。据说陈景润的老师曾经用诗一般的用语向学生介绍了哥德巴赫猜想: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而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明珠,他还意味深长地说:“昨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梦见你们中的一位同学了不得,他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这句话产生的神奇的力量,激励陈景润开始摘取皇冠明珠的万里长征,他矢志不渝,百折不回,终于创造了数学的辉煌。

三、教学用语要力求亲切,富于情趣和激励化

数学用语是师生双方传递和交流思想感情的载体,亲切、感人的教学用语最能使学生保持积极舒畅的学习心境,最能唤起学生的热情,从而产生不可低估的力量。正如古人讲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一是教师在教学中,无论是讲授知识,还是对待学生,用语都应亲切,富有情感。许多专家也认为:智力源于情感,情感支配智力。对人的成功而言,情感智力比通常的心智活动的进行和智力水平的提高,更具有积极的意义,这是其他任何用语所无法替代的。对待任何学生都如此,尤其是对待那些本来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就不大的学生教师再用刻薄的言语进行批评,他们的自尊心就会受到严重伤害,上进心也受到破坏。我们要尽量引导、鼓励他们,及时肯定他们对于事物的评价,同时要创造各种条件,让他们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如果教师对学生所取得的一点小小的成绩不给予正确的评价,那也会使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的信心。

二是教师在教学中,用语要亲切、激励化。新形势下在教育方法上要创造一种宽松、宽容、富于活力的教学气氛,要“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我认为亲切的教学用语是创造此种气氛的重要途径。亲切、自然的用语能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沟通师生的感情,融洽师生关系,使课堂上呈现出和谐、愉快、轻松的气氛。纯粹的用语如此,被称为“体态用语”的眼神、表情、手势更是如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做到神态亲切,举止得当,尤其会善于运用丰富的面部表情、眼神,就能使学生得到最直观、最形象、最真切的感受,由此受到鼓舞和激励。

此外,恰到好处地运用无声情语也可大大提高教学效果。数学的无声用语包括教师的表情用语和手势用语等,这些无声情语可辅助有声用语共同实现教学目的。我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老师,一个温和的眼神,对学生都是激励,即使对学困生特别是对某些缺乏自信心的后进生也一样。我们要调整课堂上的视线投向,尽量用和蔼可亲的目光去捕捉学生的视线,让目光洒遍教室的每—个角落,使每个学生特别是数学“学困生”时刻感到老师在注意自己,这样无形中就起到了控制课堂的效果。老师可以用严肃的目光去批评课堂中的违纪的同学,这同大声训斥相比,更使学生容易接受,且不影响其他同学的注意力。同样,教学用语中若没有手势,课堂教学就显得有些生硬死板,缺乏活力,课堂教学中手势使用得当,既可以增强用语力度,又可强化要传授的数学知识,给课堂教学增添亮点和活力,当然手势的使用应保持自然、适度。

事实上,教师的课堂用语优化方式多种多样,远非上述几点所包罗。教师的用语艺术既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又和教学效果的好坏紧密相连。数学教师应该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用语,达到数学教学用语的科学性、艺术性的辩证统一,使学生透过教师高超的用语艺术,探知到教师思维的过程,学习到思考问题的良好方法,从中体验到思维过程中的快乐,从而提高教学效果。若如此,我们的教学水平自然就会不断地得以提高。

篇20:优化数学教学课堂结构的基本思路

优化数学教学课堂结构的基本思路

优化数学教学课堂结构的基本思路

一、基本思想

课堂结构虽不可能找到一个固定的万能的模式,但其中的基本思想是不可不进行研究的,笔者认为,对优化数学教学课堂结构的研究,基本点应放在“花费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而达到最好的效果”.

叶圣陶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教育思想,给优化数学教学课堂结构指明了方向。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既是“教”的客体,又是“学”的主体,教师只起主导作用。叶老强调,上课时要让学生“主动求知,主动练习”,“自奋其力,自致其知”,而要坚决改变那种“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的情景。“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这就是优化数学教学课堂结构的基本思想。

二、课堂结构

课堂教学应自始至终都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组织好教材,采用好的方法,不仅让学生学会知识,而且更重要的'还要学会学习方法。

从建国以后到70年代,教师基本上采用了苏联凯洛夫的五个环节课堂结构,即:组织教学→检查复习→新授→巩固练习→布置家庭作业。这种为传统教学方法设计的固定的课堂结构,已不适应我国教改的需要。70年代后期,人们通过教学实践,创造了众多的适应现代教学思想的课堂结构。

复习课,主要有“五个阶段”的课堂结构。即:1.组建知识结构→2.学生独立练习→ 3.小组讨论→4.教师讲解→5.学生自已订正。

练习课,主要有“三个阶段”的课堂结构,即:1.巩固阶段,重在“双基”→2.深化阶段,变换练习,重在思维训练→3.综合阶段,发展思维的广度与深度。

早在40年代,叶老就根据“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设计了“报告和讨论”式的课学结构。讨论是“由学生与学生讨论,学生与教师讨论”.这就是师生共同参与教学,形成教学整体:“采用讨论的方式,大家提出问题,彼此解答、辩论、纠正、补充”,这是一种多层次、立体型的信息反溃可惜那时传统教学方法占据了主要地位。直到现在才为众多的教师所研究、采纳。

总的来说,应强调以学生为主体:重视训练,加强信息反馈:灵活多样,反对机械搬用模式。

三、教学方法

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选用新的课学结构,必须同时倡导推行现代教学方法。应从只研究各种教材的具体教法,转向以现代教学论思想为指导,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体角度来研究教学方法。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是教学主张,“教”怎样才能达到“不需要教”则是教学方法问题,“不需要教”并不是放任自流,而是要学生充分预习(尤其是小学中高年级),因为“在指导预习的阶段中,假如学生能够‘领悟’了,能够‘研究’出来了,就无须乎教师的‘讲述’;教师所‘讲述’的,只是学生想‘领悟’而‘领悟’不到,曾经‘研究’而‘研究’不出的部分:这才显出‘讲述’的真作用,才真个贯彻了尝试的宗旨”.所以,叶老倡导师生交际式的教学方法,即师生共同参与教学,形成一个整体。

近年来出现了一些好的教学方法,如尝试教学法,引探教学法,自学辅导法,六因素单元教学法,三算结合教学法,联想--迁移教学法,四环节教学法,反馈教学法等。

教学方法包括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教师的教首先要为学生的“学”着想,不仅要为“学”精心安排教材,还要为“学”设计好教学过程,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学知识的同时学会思考方法。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探索精神,在教学时,必须经常地将多种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综合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