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全文

你有饼干吗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你有饼干吗”参与投稿,下面给大家分享诗经全文(共8篇),欢迎阅读!

篇1:《诗经.》

《诗经.》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歌大国”。诗歌,也是我国文学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最早的文学样式之一。这一时期产生了再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都堪称后世诗歌典范的伟大作品。被学术界称之为“风骚”。因为诗经的精华部分是十五国风;楚辞的代表作是离骚,所以二者合称“风骚”。它们分别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对中国后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文学常识(师生互动)

1.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

2.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又称“诗”、“诗三百”

共收入305篇 风,即音乐曲调,160篇 十五国风

(诗歌形式; 雅,即朝廷正乐,105篇 大雅、小雅

内容) 颂,即宗庙祭祀之乐,40篇 周颂、鲁颂、商颂

句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3.《诗经》“六义”是指:风、雅、颂、赋、比、兴

(表现手法; 赋:铺陈,陈述,使事物具有直观性

艺术手法) 比:比喻,用比喻来代替直接描写

兴:象征,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以引起下文

4.《诗经》的影响

《诗经》当中汇集了我国古代五百年之久的写作经验,对后世诗歌创作有重大意义,比兴的技法和借景抒情的方式一直为后世诗人所借鉴。反映现实,干预政治的创作倾向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开辟了正确的道路。

结论:以十五国风为代表的《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三、感知课文、正音正字。

1.学生自由朗读《采薇》,结合课下注释,解决字音问题,注意节奏。

2.学生个别朗读《采薇》,订正字音,调整节奏。

3.学生齐读《采薇》。

重点字词:

岁亦莫(mù)止:莫,同暮。 载(zài)饥载渴:又饥又渴。

猃狁(xiǎn yǔn )之故: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名。

王事靡盬(gǔ):没有止尽。 彼路(lù)斯何:路,通辂,大车。

小人所腓(féi):隐蔽,掩护。 四牡骙骙(kuí):马强壮的样子。

象弭(mǐ)鱼服:用象牙装饰的弓。 雨(yù)雪霏霏:下雪。

四、结合课下注释,反复读本诗,掌握大致意思。

五、作业

继续熟读诗歌,并能概括大意。

篇2:诗经节选

诗经节选

鸡鸣

鸡既鸣矣,朝既盈矣。匪鸡则鸣,苍蝇之声。

东方明矣,朝既昌矣。匪东方则明,月出之光。

虫飞薨薨,甘与子同梦。会且归矣,无庶予子憎。

子之还兮,遭我乎狃之间兮。并驱从两肩兮,揖我谓我儇兮。

子之茂兮,遭我乎狃之道兮。并驱从两牡兮,揖我谓我好兮。

子之昌兮,遭我乎狃之阳兮。并驱从两狼兮,揖我谓我臧兮。

俟我于著乎而,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琼华乎而。

俟我于庭乎而,充耳以青乎而,尚之以琼莹乎而。

俟我于堂乎而,充耳以黄乎而,尚之以琼英乎而。

东方之日

东方之日兮,彼姝者子,在我室兮。在我室兮,履我即兮。

东方之月兮,彼姝者子,在我闼兮。在我闼兮,履我发兮。

东方未明

东方未明,颠倒衣裳。颠之倒之,自公召之。

东方未晞,颠倒裳衣。倒之颠之,自公令之。

折柳樊圃,狂夫瞿瞿。不能辰夜,不夙则莫。

南山

南山崔崔,雄狐绥绥。鲁道有荡,齐子由归。既曰归止,曷又怀止?

葛屦五两,冠緌双止。鲁道有荡,齐子庸止。既曰庸止,曷又从止?

{艹埶}麻如之何?衡从其亩。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既曰告止,曷又鞠止?

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既曰得止,曷又极止?

甫田

无田甫田,维莠骄骄。无思远人,劳心忉忉。

无田甫田,维莠桀桀。无思远人,劳心怛怛。

婉兮娈兮。总角丱兮。未几见兮,突而弁兮!

卢令

卢令令,其人美且仁。

卢重环,其人美且鬈。

卢重鋂,其人美且偲。

敝笱

敝笱在梁,其鱼鲂鳏。齐子归止,其从如云。

敝笱在梁,其鱼鲂鱮。齐子归止,其从如雨。

敝笱在梁,其鱼唯唯。齐子归止,其从如水。

载驱

载驱薄薄,蕈茀朱?郭。鲁道有荡,齐子发夕。

四骊济济,垂辔沵々。鲁道有荡,齐子岂弟。

汶水汤汤,行人彭彭。鲁道有荡,齐子翱翔。

汶水滔滔,行人儦々。鲁道有荡,齐了游敖。

猗嗟

猗嗟昌兮,颀而长兮。抑若扬兮,美目扬兮。巧趋跄兮,射则臧兮。

猗嗟名兮,美目清兮。仪既成兮,终日射侯,不出正兮,展我甥兮。

猗嗟娈兮,清扬婉兮。舞则选兮,射则贯兮,四矢反兮,以御乱兮。

语言的魅力就在于它能真实反映作者的'心声,希望这篇小学国学之诗经大全齐风可以对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有所帮助!

篇3:《诗经》

《诗经》三首.教案1

[教学目标]

A、理解三首诗歌反映的古代社会生活及思想情感。

B、了解《诗经》概况、代表作及其赋比兴的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C、背诵课文,默写名句。

D、了解四言诗的节奏和押韵。

[教学重点]   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背诵课文,默写名句。

[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D

[教学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

由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导人新课 。

本单元学习重点:在熟读课文、背诵课文的基础上领悟古体诗歌的思想感情,同时了解四言诗、骚体诗、五言诗的节奏。

二、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诗经》,305首,又称“诗三百”,反映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近5间的古代社会生活。《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因它的内容以反映劳动人们生活的“国风”为主,所以文学史上把这类诗歌称为“风体诗”。

《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其中十五“国风”占160篇,多是各个诸侯国家的抒情性的民间歌谣。

《诗经》主要有三种表现手法:

“赋”:铺陈叙事。

“比”:借物托情。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风”“雅”“颂”“赋”“比”“兴”,文学史上合称“六义”。

三、全班齐读三首诗

(三首诗中生僻字、难读字比较多,学生诵读比较困难。)

四、老师范读

1、要注意咬文嚼字;

2、要注意诵读节奏:本文三首诗歌基本上都是四言诗歌,每句两个节拍,节奏整齐。

五、板书正音

第一首   《卫风?氓》

氓:méng 蚩:chí   愆:qiān   将:qiāng   :guǐ   垣:yuán  筮:shì   咎:jiù 于:xū  说:tuō   陨:yǔn   组:cú   汤:shāng   渐:jiān   罔:wáng靡:mǐ   夙:sù A:xì   隰:xī   泮:pàn

第二首    《秦风・无衣》

泽:zé  戟:jǐ   偕:xiě

第三首    《邶风・静女》

邶:bèi   姝:shū   隅:yū   见:xiàn   踟:chì   X:chú   娈:luán   炜:wěi   说:yuè   怿:yì   归荑:kuìtì   洵:xún

五、逐步正音,全班熟读。

六、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卫风・氓》

一、全班用指读法诵读一遍。

二、尝试背诵。

三、对照课文注解默看一次,争取理解文意。

四、老师补充部分注释:

蚩蚩:课文翻译为“老实”,另有版

本翻译为“嘻皮笑脸”。

愆期:耽误、拖延日期。

复关:地点。本文借指“在复关的

那个人”。

咎:灾祸。

无与士耽:沉溺而不能自拔。

其黄而陨:飘落。

二三其德:他的品行变化无常。

女也不爽:差错(毫厘不爽)。

夙兴夜寐:早上。

不思其反:没想到你会变心。

五、老师示范翻译第一、二自然段。

两种方法:直译-------力求逐字逐句求准确;

意译-------力求理清段意求流畅。

六、学生分组讨论,分段试译。

各组派代表演示讨论结果;老师纠正并小结每一段大意。

七、全班各自诵读。

八、抽查一、二段背诵情况。全班一齐背诵全文。

《秦风・无衣》

一、全班用指读法朗读一遍。

二、请学生对照课文注解理清文意,进行翻译。

诗歌短小,文字简单,变化单调。老师分别请三位学生翻译,注意变化字词的意义。

三、老师范读,翻译。

1、范读时注意四言古诗的诵读节奏,节拍处注意停顿。

2、翻译时要分析和强调变化的效果。

四、全班背诵。

《邶风・静女》

一、全班用指读法朗读一遍。

力求咬准字音,做到基本流畅。老师在学生读后逐字纠正读音。

二、请学生对照课文注解理清文意,进行翻译。

诗歌短小,文字简单,变化单调。老师分别请三位学生翻译,注意变化字词的意义变化。

三、老师范读,翻译,分析。

1、范读时注意四言古诗的诵读节奏,节拍处注意停顿。

2、翻译时要分析和强调变化的效果。

3、文意简析: 第一章:期望约会

第二章:爱人赠物   爱情的美好

第三章:再写赠物

静女形象:美丽、娴静、活泼、可爱。

四、全班熟读并背诵。

五、作业布置:

1、基础训练:《知识与能力训练》;  2、能力提高:课后思考题一、二、三;

3、小作文:改写《静女》为300字左右的小故事;  4、背诵三首诗。

《诗经》三首.教案2

教学指要

本单元鉴赏先秦到汉魏晋诗歌,从中可以发现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源头。教学重点是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领悟诗中的思想感情;了解赋比兴手法及其艺术效果;了解四言诗、骚体诗、五言诗的节奏。

《诗经》《离骚》至汉魏晋诗歌的语言形式各不一样,本单元以语言的节奏作为教学重点,旨在让学生了解诸种语言节奏的划分方法,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了解古代诗歌从四言到五言,再到七言的形式方面的发展进程;了解这一变化过程也是诗歌容量逐渐加大、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逐渐复杂的过程。《诗经》《楚辞》反映了我国奴隶社会现实生活。《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类,其中最有思想艺术价值的国风,它们大多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言志抒情诗,赋比兴的.写作手法开创了诗歌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教读《〈诗经〉三首》,应引导学生了解《诗经》广泛而深刻地反映的古代社会生活及其写实精神;理解《诗经》的“六义”、重章迭句等特点。《离骚》是文学史上的名篇,由于时隔久远,会给鉴赏造成一定困难。理解字词固然重要,但还应把主要精力放在感受屈原为追求理想而九死未悔的高尚节操和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上,放在品赏诗作的.艺术手法艺术价值上。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及学习《无衣》《静女》,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

2、 能够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3、 学习《氓》,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

能力目标

1、 培养学生结合注释,能初步读懂诗作的能力。

2、 背诵课文。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德育目标

1、 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2、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 引导学生分析《氓》中的人物形象及领会比、兴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

2、 把握《无衣》《静女》中的重要复唱的特点。

教学难点

1、 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2、 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

1、 运用诵读法,让学生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炼性。

2、 运用讨论法,让学生理解文中主人分的感情及诗歌的艺术特色。如对《氓》中的比兴手法的分析,就可让学生讨论明确。

3、 通过比较阅读法,延展课堂内容,发展学生思维。

教具准备       录音机   教学磁带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 了解《诗经》的相关内容。

2、 诵读课文,粗通大意,概括三首诗的内容提要。

教学教程

一、解题

先请学生结合以往学过的知识谈谈对《诗经》的了解,然

后教师补充.总结。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

篇4:诗经

诗经三首

王麟 杨波

教学设想

这三首诗都是《诗经》中的名篇。,由于年代久远,学生理解起来有飞定困难,因此,首先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每首诗的重点字词,并在此基础上,体会其中蕴涵的思想感情和:表现方法。注意理解要和读结合起来,以读带动理解,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感觉能力和诗歌鉴赏?’能力。背诵全部诗歌。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可以播放歌曲《在水一方》,引入新课。《在水一方》是一首电视连续剧插曲,是根据《蒹葭》改写而成的。

二、介绍《诗经》

1.学生自行阅读课文注释①,了解有关《诗经》的基本情况。

2.教师补充:

《诗经)最早称为《诗》或《诗三百》,汉代开始尊之为“经”,此后才称为《诗经》。《风》也称为《国风),包括周南、召南、卫、王、郑、齐、魏、唐、秦、陈等15个地区的民间歌谣,共106篇,多是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雅》又分为《大雅》和《小雅》,多是贵族作品。《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等,共40篇,多是奴隶主贵族祭祀神明的乐歌。

《诗经》的内容丰富,它全面地反映了西周时代社会的面貌,特别是《国风》和《小雅》,很富有现实精神。它们控诉了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压迫和剥削,描绘了人民的婚姻、爱情和劳动生活,表达了人民追求自由幸福生活的愿望和要求,具有较强的思想和文学价值。《诗经》中的诗,句式以四言为主,多用重章叠唱的手法,并大量采用赋、比、兴的手法,语言丰富多彩、朴素优美,音节自然和谐,很有艺术感染力。

三、朗读课文疏通阅读障碍

1、教师范读课文,或者听朗读带。

2.解决课文中重点字词的读音。

(1)学生结合课文注释掌握部分字词的读音。

(2)教师补充强调:

雎鸠  窈窕  参差  伊人  鸡栖于桀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分别朗读这三首诗歌。

四、学习第一首《关雎》

1.男生齐声朗读这首诗。

2.理解。

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知其大意,然后教师帮助解决其中部分重点字词。

补充:(1)参差:长短不齐。

(2)悠哉;思念绵绵不断。

(3)辗转反侧:翻来覆去。辗转,来回转动;反侧,翻覆。

此处可以结合“课后练习三”进行理解。

3.探究。

要求学生思考:(1)这首诗是怎样抒发男主人公的相思之情的?(2)这首诗中有大量的兴句,想想这些兴句对表达诗歌的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后明确:(1)首章四句,写男子爱慕和追求一个温柔漂亮的女子,想和她结成配偶。次章八句,写男子对女子相思到“寤寐求之”的程度。当“求之不得”时,则是“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他的思念之情达到了高潮。末章八句,写男子因相思出现幻觉,仿佛同那个采荇菜的女子结成了美满姻缘,表现出求而得之的欢乐。诗篇反复吟唱男子对女子的思恋、追求过程,反复表现女子采荇菜劳动的勤劳善良形象,感情炽热、纯真,体现出民歌朴实清新的风格。(2)首章以雎鸟的成双和鸣、相依相恋,兴起淑女应配君子的联想。次章以荇菜的左右无方,随水而流,兴起淑女之难求。末章以荇菜既得而“采之”“d之”,兴起淑女既得而“友之”、“乐之”。正是运用了兴的手法,诗歌将人物内心的感情较好地揭示出来了。

4.背诵全诗。

五、学习第二首《兼葭》

1.女生齐声朗读这首诗。

2.理解。

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知其大意,然后教师采用学生提问的方式解决其中疑难字词。

3.探究。

要求学生思考讨论以下问题:(1)这首诗是怎样表现诗人执著的爱情追求的?(2)请仔细思考体会:这首诗各章的基本内容是相同的,仅仅是换了几个词语,你认为这样写是否重复?为什么?请简要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讨论后明确:(1)一是从内容来看,每章前两句写景,点明节令,烘托气氛;后六句写寻求“伊人”的情况。全诗回旋三叠,反复歌咏。诗人热烈地追求其所爱慕的“伊人”,虽然在大河上下反复寻求,可望而不可即,欢晤受阻,仍然神魂颠倒,执著专一。二是注意景与情的结合。全诗情调凄婉动人,已经朦胧深邃。苍苍的芦花,露结的白霜,茫茫的秋水,曲折的河流,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而又见之无踪的伊人……这一切都与诗人的彷徨失望和执著追求融为一体。②并不重复。

4.请学生快速阅读“课后练习三”,参照这一习题翻译《关雎》的形式,自己选取《蒹葭)中的任一章节,翻译成现代诗歌。

注意,这道题目难度很大,因此,在学生解答时,教师要作出适当的指导。对于学生所写的,注意肯定其中写得好的句子既可,并不要求全篇都必须写得很精彩。要以激发学生兴趣和引导学生理解为目标。

5.背诵这首诗。

六、布置作业

熟读并背诵这两首诗歌。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篇5:《诗经》

教案示例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结合课文下的注解疏通文字。

教学难点   对诗中文言词语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过程

一 导语

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璀璨,特别是在卷帙浩繁的古代文学长河中,我们的祖先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巨大的诗歌财富。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李清照等等这些伟大诗人的名字,几乎已是家喻户晓,他们的许多优秀诗句在今天已是脍炙人口。饮水思源,当我们顺河而上追其源头时,便会看到那闪烁着耀眼光辉的起点,这起点就是作为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的《诗经》。今天,就让我们一道来探究一下这源头里的无穷奥秘吧!

二 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一)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前的提示短文以及注释①,可设计问题帮助学生尽快掌握重点知识:

1.《诗经》反映的是我国哪个历史时期的生活?

2. 既然是诗,为何后来又被改称为《诗经》呢?

3.《诗经》是按照怎样的体例编辑的?

教师明确:

1.(略)

2.此乃主要是汉代学者认为《诗经》为儒家创始人孔子所编辑,故将此视为儒家经典,因此,称其为《诗经》。

3.(略)

(二)教师补充介绍:

《诗经》中普遍运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教材第30页练习中对此有解释)。下面重点解释“比”和“兴”。高中旧教材中曾选用了一首《硕鼠》便是运用了”比“的手法的非常典型的诗。其诗作者将奴隶主喻为大老鼠。诗人发出了”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的愤怒控诉;《伐檀》中有一句“河水清且涟漪”,可将它当作“兴”的.使用,即作者言黄河之水是“假”,控诉剥削者的行径是“真”;另外,《关雎》一诗的开头两句诗,更是典型的“兴”。作者言“鸟情”为是的言“人情”;再有,就是本单元第七课《孔雀东南飞》一诗中的开篇那两句诗:“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亦是如此。

根据对上述解释的理解,同学们在学习完《氓》这首诗后,做一做课后练习第二题。

三 引导学生阅读预习提示,了解三首诗的基本内容

(以便于更好地疏通文字)

思考问题:

1.三首诗写的各是什么内容?

2.从提示的文字中看,你对那首诗更感兴趣?为什么?

四 导读全诗,疏通文字

(一)教师范读(或放录音,或放多媒体课件)

1.学生给生字注音

2.体会诗的朗读节奏

(二)学生自读,并结合课下注解掌握诗中词义。

(三)学生分别将三首诗口头译成现代汉语(可分组进行,每两至三组负责一首诗的翻译)。

五 布置作业

1.熟读三首诗,掌握诗的内容。

2.预习课后练习一、二两题。

板书设计

篇6:《诗经》

一 题解:1.《诗经》简介: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

风、雅、颂;

赋、比、兴。

2 .各诗内容:《氓》    家庭生活;

《无衣》  军旅生活;

《静女》  爱情生活。

二 分析作品: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本诗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对诗歌艺术特色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 检查作业 (由解答《氓》所运用“兴”的手法一题而导入  )

二 组织学生讨论

如果删去《氓》的三、四章,即“兴”的内容,是否会影响本诗的艺术效果和思想性的表达?《无衣》和《静女》在上述两方面可以为我们提供怎样的帮助?

三 教师点拨归纳

1.艺术性:《氓》在第三四章所使用的起兴诗句是在用自然现象对照女主人公的恋爱生活变化,而从“其叶沃若”到“其黄而陨”,是否恰恰象征着恋爱生活有幸福到痛苦的巨大转变呢?由此还可生发出诸多联想。《无衣》运用反复吟唱的手法,意在强化那种军人责任感的目的。《静女》在细节描写上既做到了丝丝入扣,又为读者提供了自由想象的天地。

2.思想性

篇7:《诗经》(网友来稿)

《诗经》三首(网友来稿)

许晓梅

第二单元

教学指要

本单元鉴赏先秦到汉魏晋诗歌,从中可以发现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源头。教学重点是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领悟诗中的思想感情;了解赋比兴手法及其艺术效果;了解四言诗、骚体诗、五言诗的节奏。

《诗经》《离骚》至汉魏晋诗歌的语言形式各不一样,本单元以语言的节奏作为教学重点,旨在让学生了解诸种语言节奏的划分方法,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了解古代诗歌从四言到五言,再到七言的形式方面的发展进程;了解这一变化过程也是诗歌容量逐渐加大、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逐渐复杂的过程。《诗经》《楚辞》反映了我国奴隶社会现实生活。《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类,其中最有思想艺术价值的国风,它们大多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言志抒情诗,赋比兴的写作手法开创了诗歌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教读《〈诗经〉三首》,应引导学生了解《诗经》广泛而深刻地反映的古代社会生活及其写实精神;理解《诗经》的“六义”、重章迭句等特点。《离骚》是文学史上的名篇,由于时隔久远,会给鉴赏造成一定困难。理解字词固然重要,但还应把主要精力放在感受屈原为追求理想而九死未悔的高尚节操和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上,放在品赏诗作的艺术手法艺术价值上。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及学习《无衣》《静女》,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

2、能够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3、学习《氓》,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结合注释,能初步读懂诗作的能力。

2、背诵课文。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德育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2、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分析《氓》中的人物形象及领会比、兴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

2、把握《无衣》《静女》中的重要复唱的特点。

教学难点

1、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2、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

1、运用诵读法,让学生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炼性。

2、运用讨论法,让学生理解文中主人分的感情及诗歌的艺术特色。如对《氓》中的比兴手法的分析,就可让学生讨论明确。

3、通过比较阅读法,延展课堂内容,发展学生思维。

教具准备       录音机   教学磁带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诗经》的相关内容。

2、诵读课文,粗通大意,概括三首诗的内容提要。

教学教程

一、解题

先请学生结合以往学过的知识谈谈对《诗经》的了解,然

后教师补充总结。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又可分为卫、郑、秦、陈、桧、齐、曹、邶、唐、周南、召南等15国风,共160篇,是各诸侯的土风歌谣,大多数是民歌,最富于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雅”是西周王朝地区的正声雅乐,共105篇,包括“大雅”、“小雅”,“大雅”用诸侯朝会,31篇,“小雅”用于贵族宴享,74篇。“颂”是统治阶级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又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二、指导学生诵读课文

1、放录音

第一遍,让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节奏。

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读。

2、指名学生朗读

3、教师总结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拍。

如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4、可再指名同学朗读,大家指正。

5、请同学们集体朗读一遍课文,进一步要求读出诗歌的语气、语调。如  岂日/无衣? 反问语气,升调。

与子/同袍。 肯定语气,降调。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表现军情紧急,快连)  (感叹,降调)

三、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把握课文内容

1、要求学生借助课下的注解,疏通诗歌内容,注意一些常用字,词的特殊用法及通假字。

《氓》将(qiang    ):愿,请。     咎(jiu  &n

[4]

篇8:诗经

诗经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前11世纪至前6世纪)。另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汉朝毛亨、毛苌曾注释《诗经》,因此又称《毛诗》。《诗经》中的诗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其所涉及的地域,主要是黄河流域,西起陕西和甘肃东部,北到河北西南,东至目录

成书过程内容简介成书过程

《诗经》中最早的作品大约成于 西周 时期,根据《 尚书 》上所说,《 豳风・鸱^ 》为 周公旦 所作。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 春秋 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2008年入藏 清华大学 的一批战国竹简(简称 清华简 )中的《 耆夜 》篇中,叙述 武王 等在战胜 黎国 后庆功饮酒,其间 周公旦 即席所作的诗《 蟋蟀 》,内容与现存《诗经・ 唐风 》中的 《蟋蟀》 一篇有密切关系。最晚的作品成于 春秋时期 中叶,据郑玄《 诗谱序 》,是《 陈风・株林 》,跨越了大约600年。

关于《诗经》的集结历代说法众多。主要的有以下三种:

1, 王官 采诗说

最早的 记载 出现于《 左传 》。《 孔丛子・巡狩篇 》载:“古者天子命史采歌谣,以观民风。”

另外在《 汉书・食货志 》:“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故曰王者不出牖户而知天下。” 周朝 朝廷派出专门的使者在农闲时到全国各地采集民谣,由周朝史官汇集整理后给 天子 看,目的是了解民情。当时的 采诗 官被称为“行人”(见于《左传》)。

刘歆 《与扬雄书》亦称:“诏问三代,周、 秦轩 车使者、遒人使者,以岁八月巡路,求代语、 童谣 、歌戏。”

2, 公卿 献诗说

当时天子为了“考其俗尚之美恶”,下令 诸侯 献诗。《 国语 ・ 周语 》载:“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师箴,瞍赋,渌小!

3, 孔子 删诗说

这种说法见于《史记・孔子世家》:“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 孔子 ,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据说原有古诗3000篇,孔子根据礼义的标准编选了其中300篇,整理出了《诗经》。唐代 孔颖达 、宋代 朱熹 、明代 朱彝尊 、清代 魏源 等对此说均持怀疑态度。《 左传 》中记载孔子不到10岁时就有了定型的《诗经》,公元前544年鲁乐工为吴公子 季札 所奏的风诗次序与今本《诗经》基本相同。《 论语・子罕 》孔子曾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可见也许孔子只是为《诗》正过乐而已。现在通常认为《诗经》为各 诸侯 国协助周朝朝廷采集,之后由史官和乐师编纂整理而成。孔子也参与了这个整理的过程。

内容简介

体例分类

关于《诗经》中诗的分类,有“四始六义”之说。“四始”指《 国风 》、《 大雅 》、《 小雅 》、《 颂 》的四篇列首位的诗。“六义”则指“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按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 赋、比、兴 ”是《诗经》的表现手法。《诗经》多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风》、《雅》、《颂》三部分的划分,是依据音乐的不同。

《 风 》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包括今天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山东一些地方(齐、韩、赵、魏、秦),大部分是 黄河流域 的民间乐歌,多半是经过润色后的民间歌谣叫“十五国风”,有160篇, 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

(十五国风: 周南 、召南、邶〔bèi〕、{〔yōng〕、卫、王、郑、 齐 、 魏 、 唐 、 秦 、陈、郐〔kuai〕、曹、豳〔bīn))

《 雅 》分为《小雅》(74篇)和《大雅》(31篇),是宫廷乐歌,共105篇。

“雅”是正声雅乐,即贵族享宴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布局又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 大雅多为贵族所作,小雅为个人抒怀 。固然多半是士大夫的作品,但小雅中也不少类似风谣的`劳人思辞,如黄鸟、我行其野、谷风、何草不黄等。

《 颂 》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和《商颂》(5篇),是宗庙用于祭祀的乐歌和舞歌,共40篇。

“颂”是祭祀乐歌,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本是祭祀时颂神或颂祖先的乐歌,但鲁颂四篇,全是颂美活着的 鲁僖公 ,商颂中也有阿谀时君的诗。

“风”的意义就是声调。它是相对于“ 王畿 ”――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而言的。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多为民间的歌谣。《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 。大部分是民歌。根据十五国风的名称及诗的内容大致可推断出诗产生于现在的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和湖北北部等。

“雅”是“王畿”之乐,这个地区周人称之为“夏”,“雅”和“夏”古代通用。雅又有“正”的意思,当时把王畿之乐看作是正声――典范的音乐。周代人把正声叫做雅乐,犹如清代人把昆腔叫做雅部,带有一种尊崇的意味。 朱熹 《诗集传》曰:“雅者,正也,正乐之歌也。其篇本有大小之殊,而先儒说又有正变之别。以今考之,正小雅,燕飨之乐也;正大雅,朝会之乐,受陈戒之辞也。辞气不同,音节亦异。故而大小雅之异乃在於其内容。”

“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和史诗,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毛诗序》中说:“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这是颂的含义和用途。 王国维 说:“颂之声较风、雅为缓。”(《说周颂》)这是其音乐的特点。

相关专题 诗经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