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俱进,做个“新”教师

Osimyt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Osimyt”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与时俱进,做个“新”教师(共6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与时俱进,做个“新”教师

与时俱进,做个“新”教师

与时俱进,做个“新”教师

-----新课程理论学习体会 支宪峰

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改革纲要》,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即将走进千万师生的真实生活。为了完成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让自己不被历史的潮流淘汰,我们这些基础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我们这些青年教师,必须转变旧有的教育教学观念,改变传统陈旧的教学方法,不断学习,与时俱进,做个永远的“新”教师。

通过深入学习了新课程的有关理论之后,我有了一些体会,这就是:教师的角色要转变。

一、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几千年来,教师只是传道者,传统教育认为教师就是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因而以前大家都说:“要想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学高为师”,但现在这些观念都受到了挑战!有的“学富五车”的老师教出来的学生就是比不上文凭不如自己的老师;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走出校门却比不上“差生”。这是因为现代科学知识量多而且发展快,教师要想在短短几年的学校教育中把所教学科的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是不可能的;况且现在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多样化了,他们可以看书、看报、看电视,甚至上网聊天下载信息,“打开窗户看世界”,教师作为学生惟一知识源的地位已经动摇了,学生不再只囿于课堂。所以现代教师不能再把知识的传授作为主要任务和目的,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激发者、辅导者、合作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应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上,做到“授之以渔”。这就是要求我们教师要指导学生懂得如何去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学会如何根据认识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

二、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过去教师们认为自己的任务只是教书育人,把书本上的知识教给学生,规范好学生的行为,就是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就是一名好老师,学生考试成绩好,行为规范好,就是好学生。教育科研被认为是“教育专家”的事情,不主动参与,不愿参与,甚至不想参与,造成教育与研究的脱节,这些皆是片断的错误的做法。今天看来,那种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老是“重复昨天的故事”,凭自己固有的经验办事,虽然工作起来“轻松无忧”,但缺乏一定的理论指导,却完全是“事倍功半”,等着“专家们”把研究成果送上门来,简单机械地照搬运用确实是不行了。站在教育第一线的基础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我们青年教师更应该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进行“行动研究”,把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与教育科研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由“教书匠”成为“教育家”。

三、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传统教学中,教学与课程是彼此分离的。教师就是按教科书、教学参考书、考试试卷和标准答案去教,离开了教科书,不知道教什么;离开了参考,不知怎么样上课;离开了练习册和习题,不知怎样去检测学生。教学与课程的分离,使教师缺乏自主与创新。但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确立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体系,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新课程中发挥主体性作用,既是课程实施的执行者,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四、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更应该是社区型开放的老师。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非常有道理的一句话,因为这样才能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自身的能力。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教育却走进了“死胡同”,教师被“关”在校园中,学生也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题海战术”、“应试教育”一度盛行并生生不灭。师生紧盯着这“神圣的象牙塔”。可是现在我们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商品经济、网络社会。全球一体化正不断地冲击和渗透着校园,我们的学校正越来越广泛地同社区发生着越来越多的联系。因而新课程特别强调学校与社区互动,重视挖掘社区的教育资源。教育工作者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课堂了。教师的角色必须从专业型、学校型拓展为“社区型”,教师的确是开放型的,应和学生一道参与社区活动,在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教育。

面对这些新的教育理念,我们青年教师不能再保守,不能再等待观望,而应努力做到:

1、不断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保持思想常“新”。

通过学习,让我更深刻懂得了教育教学中分析学生心理发展方向的重要性,不能简单地凭主观愿望去分析处理问题;教育科研方面,初步懂得了教育科研方法和操作步骤;懂得了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和必要性,增强了学习信息技术的紧迫感;比较深入领悟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内容;为更新自己的教育思想打开了一扇门,并作了初步尝试了,加深了对新时期德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为今后教育管理工作提高了能力;更清楚地懂得了现代课堂教学的要求和做法。所有这些,对自己的启发很大,为今后不断地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打好基础。

2、积极参与教育科研,成为教育科研型的“新”教师。

过去那种不敢参加、不愿参加、不想参加教育科研的思想应该摒弃了,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更应不断学习教育科研理论,积极参加教育科研,成为教育科研型的“新教师”。

3、深入钻研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结合学校实际、学生实际,努力参加开发校本课程,成为新课程的“排头兵”。

4、力争成为社区型与开放型的“新教师”。

过去由于“安全”等因素,教育教学局限于校园内,教师们不敢过多带领学生参与社区活动,在今后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青年教师应多参加教研活动,走出去,请进来,让教师与学生在社区活动、实践活动中都得到锻炼与发展。

年轻,不仅仅是年龄,更在于观念的更新,教法的创新。囿于传统、教法陈旧,不只是不受学生欢迎,也会被新课程潮流所淘汰。我们虽然经验不足,理论不丰,但我喜欢学习,勇于进取,我们青年教师一定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保持活力,永远做“新教师”。

篇2:《现代汉语词典》应与时俱进(教师中心稿)

《现代汉语词典》应与时俱进(教师中心稿)

(开滦二中语文组,河北唐山  063000)

摘要:《现代汉语词典》是一部非常优秀的语文辞书,但随着语言和社会的发展,它的一些不足也显露出来。这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不能及时、准确地反映语言的变化;有的词语的释义尚不够准确;没有严格执行国家规范标准。

关键词:辞书;不足;与时俱进

语文规范化是一项关乎全社会的事业。在这个工作中,辞书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指导着具体的语言文字应用,是促进汉语规范化的一支重要力量。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许嘉璐说:“语言文字规范工作除了依法管理外,还要依靠两种力量:一个是教育系统,由老师言传身教;一个是靠充分体现国家规范标准的字典、词典。” 显然,辞书在语文规范化工作中肩负着重大使命。改革开放以后,由于社会迅猛发展,新的语言现象层出不穷,每年都有大量的新词、新义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另外,语言文字应用目前还有许多不规范的现象。在这样一种背景之下,辞书对语言文字应用的规范和引导显得尤为重要。

在众多的辞书中,《现代汉语词典》(以下除引用外,一律简称《现汉》)无疑是非常优秀的一部。“始编于1958年、1978年正式出版、1983年第二版的《现代汉语词典》,是一本在历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起着引导规范汉语作用的重要词典。它已经在民众和专业人员中产生了比较稳定的影响,对于它的历史作用,应当从辞书史的角度来认识。” 诚然,谁也不能否认它在过去和现在的语文规范化工作中做出的无可替代的贡献,但我们必须承认:随着社会的发展,《现汉》的一些不足也逐渐显露出来。在我看来,它的不足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能及时、准确地反映语言的变化

语言是不断发展的,而语言文字规范性文件的制订总是落后于语言的变化。对于语言中的还没有制订出相应规范标准的新现象,辞书应从语言事实出发,根据语言文字的社会性特点,进行正确的引导。

我下面以古老的成语“空穴来风”为例来谈一谈这个问题。现在一般认为“空穴来风”出自战国时宋玉的《风赋》:“臣闻于师:枳句来巢,空穴来风。”其中的“来”作“招徕”、“招致”解,成语的意思是“有了洞穴,才有风进来。”后来比喻流言乘隙而入或某种消息和谣言的传播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

《现汉》把“空穴来风”释为“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根据语源,这个解释是站得住脚的。可现实生活中,人们很少去深究语源,常常望文生义,而把它用作“消息和传说完全没有原因和根据”。即使《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之类的主流媒体也不例外。这里举几个来自《人民日报》的例子:

对非洲法郎区国家来说,非郎贬值并非就此结束,前景尚难预料。人们谈论的、非郎可能出现第二次贬值的传闻,也许不是空穴来风。(顾玉清《非洲法郎贬值透视》,《人民日报》1995.01.29第7版)

但许多政治家认为,普里马科夫政府保证了政治、经济形势稳定,这是一大贡献,认为“解散政府”的说法是无稽之谈。11日,一直不停地批评这种说法的总统办公厅负责人还说这是空穴来风。(刘刚《俄政坛暂趋平静》,《人民日报》.05.22第3版)

副团长何慧娴补充说,中国代表团根本就没有说姚明是反面典型,完全是空穴来风。(李增辉《李富荣辟谣》,《人民日报》.08.21第十版)

以上几个句子中的“空穴来风”,根据语境,可以肯定都用作了“消息和传说完全没有原因和根据”的意思。三个例句分别来自1995年、、的《人民日报》,时间跨度是十年,而且这种用法在《人民日报》上绝不是个别现象。我利用人民网的“分类检索”功能,检索了1995年1月1日至1月1日的《人民日报》,共找到“空穴来风”的58条用例,其中只有一条用的是“有了孔洞才进风”的本义,其余全部用为“消息和传说没有原因和根据”。中央电视台各个频道的节目中出现的“空穴来风”用的几乎也都是这个意义。如果说这些情况都属于误用的话,那么社会中“空穴来风”的误用就更加广泛了。同时,这种大量误用的情况应当不是1995年才出现的。按照语言的约定俗成的原则,辞书应根据科学的词频统计和社会调查,因势利导,修订这一成语的释义。可是,从1978年正式出版开始,《现汉》历经几次修订、再版,“空穴来风”的释义始终没有改变过。

与《现汉》不同的是,针对“空穴来风”在使用中意义的变化,一些有较大影响的辞书纷纷调整了对该成语的解释。201月出版的、李行健主编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把它的意义概括为“原比喻出现的传言都有一定原因或根据,现指传言没有根据”,与《现汉》的解释正相反。商务印书馆的《新华成语词典》则解释为“比喻自身存在弱点,流言蜚语得以乘隙而入。也比喻传言没有根据。”《现汉》无疑是语文辞书的权威,是语文规范化的重要依据,然而,按照约定俗成的原则,它在这个问题上显然和现实生活脱节,因而也就对这一成语的使用失去了规范和引导作用。

教育部和国家语委联合发布的《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在谈到“整理异形词的主要原则”时,提出:“既立足于现实,又尊重历史;既充分注意语言的系统性,又承认发展演变中的特殊情况。”“整理异形词的主要原则”有三条:通用性原则、理据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其中,“通用性原则”是“整理异形词的首要原则”,“这是由语言的约定俗成的社会属性所决定的”。以上原则是为规范词形提出的,我认为它们也同样适用于规范词义。“空穴来风”在使用中意义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就是语言“发展演变中的特殊情况”,辞书应当面对它,承认它,而不是采取置之不理的态度。

二、有的词语的释义尚不够准确

《现汉》对有些词语的解释值得商榷。比如成语“曾经沧海”,《现汉》对它的解释是:“比喻曾经经历过很大的场面,眼界开阔,对比较平常的事物不放在眼里。”那么,这个解释是否准确呢?让我们从这个成语的来源说起。

唐代诗人元稹的《离思》诗中有“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两句,“曾经沧海”即由“曾经沧海难为水”脱胎而来,因此,二者的意义有密切的关联。《离思》一诗表达了诗人对妻子韦丛的思念之情。《孟子尽心上》:“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曾经沧海难为水”一句即化用其意。 沧海水,天下水之大也;巫山云,天下云之美也。经历过沧海水、看过巫山云的人不再以其他地方的水云为美,隐喻夫妻之间的感情有如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其深广和美好是世间无与伦比的。后来人们常用“曾经沧海难为水”比喻曾经拥有过真挚的爱情,很难再找到自己的意中人。“沧海”既可以比喻真挚的爱情,也可以比喻很大的场面,于是人们也用它比喻阅历丰富,眼界开阔,对比较平常的事不放在眼里。在使用中,“曾经沧海难为水”又被人们压缩成“曾经沧海”,但“沧海”的比喻意义未变,既比喻真挚的.爱情,也比喻较大的场面,因而,“曾经沧海”和“曾经沧海难为水”在意义上是一致的,既可以“比喻曾经拥有过真挚的爱情”,也可以“比喻阅历丰富,眼界开阔,对比较平常的事不放在眼里”。

但在具体的应用中,“曾经沧海”的两个意义出现的频率与“曾经沧海难为水”有所不同,后者较多被用作“比喻曾经拥有过真挚的爱情”,而前者更多是被用作“比喻曾经经历过很大的场面,眼界开阔,对比较平常的事物不放在眼里”。在1995年1月1日至201月1日的人民日报社所属的报纸 中,共找到46个“曾经沧海”的用例,其中29个意义是“比喻曾经经历过很大的场面,眼界开阔,对比较平常的事物不放在眼里”,其他17个都用作“比喻曾经拥有过真挚的爱情”,如:

一直以为,现代人的爱情如同哪吒的莲花,或是一场小感冒,败了再开,去去就来。曾经沧海,历尽千帆之后,方喃喃自语:“我已经不会再爱了。”( 辛心《爱情是只什么鸟》,《江南时报》8月5日)

人都相信自己的惟一性,相信不管他曾经沧海过多少次,你与他的恋爱,才是他生命中第一次真正的恋爱。(《看不惯和看不起》,《京华时报》201月15日第A21版)

曾经沧海的女主角因为害怕心再受伤,毅然选择分手,她宁肯让一段梦幻情事永埋心底或是随风而逝,也不愿面对可能发生的爱情之死。(顾小白《永恒凄美的怅惘》,《京华时报》3月9日第22版)

虽然“曾经沧海”被用于爱情的情况相对较少,但以上用例也足以说明这种用法依然旺盛地存在于现代汉语中,而《现汉》却无视这一语言事实,在释义中没有交代这一用法。因此说,《现汉》对它的解释是不够全面、准确的。

三、没有严格执行国家规范标准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语言文字的规范性文件。这些文件对规范语言文字的使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辞书作为国家语文规范的倡导者,自然应当严格执行国家规范性文件。可是,《现汉》却没有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语文规范性文件,有悖于国家规范性文件的严肃性,对大众语文应用也是一种误导,不利于语文规范化工作的顺利进行。

1985年,我国发布了《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以下简称《审音表》),对普通话中有异读的词和有异读的作为“语素”的字的读音进行了规范。当时的国家语委、国家教委和广电部联合下发的《关于〈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的通知》说:“自公布之日起,文教、出版、广播等部门、行业所涉及的普通话异读词的读音、标音,均以本表为准。” 《现汉》理所当然在执行者之列,可是其中有的字、词的读音与《审音表》规定的读音不一致。《审音表》的“说明” 部分的第二条说:“在字后注明‘统读’的,表示此字不论用于任何词语中只读一音。”《审音表》规定“荫”统读yìn,可《现汉》直到20推出的增补版,依然保留了yīn和yìn两个读音。还有“凿”,《审音表》明确规定统读záo,《现汉》在“凿”字条下注音záo,又加括号说明“也有读zuò的”,这就意味着两种读法都可以,既违背了《审音表》 ,也严重误导了读者。

月19日,教育部和国家语委联合发布了《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以下简称《整理表》)。在《整理表》的研制过程中,《现汉》是一个重要的参考资料,但即便如此,《现汉》也不应高于国家发布的规范性文件,而应认真执行这一文件。异形词整理表课题组负责人、语言学家李行健指出:“语文教学、新闻出版、辞书编纂、信息处理等领域最应该自觉加强规范意识,率先用好这个整理表。语言是约定俗成的东西,但总要有人率先垂范。”  《整理表》也说:“本规范适用于普通话书面语,包括语文教学、新闻出版、辞书编纂、信息处理等方面。” 《整理表》自年3月31日起试行,《现汉》随即在2002年5月推出了增补本,按照《整理表》对其中的异形词进行了修订。然而,事实上《现汉》对《整理表》的执行情况却不尽如人意。比如,“必恭必敬”和“毕恭毕敬”是一组异形词,“毕恭毕敬”出现频率较高。从源头来看,“必恭必敬”出现较早,但此成语在流传过程中意义发生了变化,由“必定恭敬”演变为“十分恭敬”,理据也有了不同。《整理表》根据通用性原则,以“毕恭毕敬”为推荐词形。但《现汉》依旧把“必恭必敬”作为首选词形,而把“毕恭毕敬”作为非规范词形。

此外,《现汉》对有些问题的处理未免过于草率。比如,“纪”作“姓氏”讲时,应读jǐ,可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不去深究它的正确读音,而是根据自己的习惯把它读成jì。《现汉》为作“姓氏”讲的“纪”注音jǐ,在释义后又加括号说“近年也有读jì的”。我认为这样处理有太大的随意性。把作“姓氏”的讲的“纪”读为jì本身就是一个错误,辞书把错误原封不动地搬进去,让读者无所适从。即使是按照约定俗成的原则,辞书也应当给出一个标准让读者去遵循,而不应照搬语文事实,让读者去做选择题。诚然,语言文字在发展变化中确实有大量的错误形式最终成了新的规范,但是,在新的语文规范出台之前,作为大众语文应用的引导者,辞书对这些错误形式应持谨慎态度,不能简单充当语文应用的照相机。否则,把大量的语文应用中的错误都录入辞书,后果不堪设想。

无论如何,《现汉》仍不失为一部非常优秀的语文辞书,它在语文规范化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目前还无可替代,在人民大众中也受到广泛欢迎。也正因为如此,“爱之切,责之苛”,指出它的不足,希望它能够与时俱进,为汉语规范化工作,为汉语走向世界,做出更大的贡献。

年1月10日

篇3:做个快乐教师心得体会

为提高教师教育技术水平,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贯彻执行教师继续教育的相关政策,我校开展了信息技术学习活动,通过学习,我深深感到现代化教学技术的科学性和优越性,将信息技术用于教学中,教师能省时省力,学生能根据直观演示轻松地获取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益。本人经学习有以下体会:

一、掌握信息化教育技术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信息化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信息化的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准,教育信息化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大力促进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教育发展的潮流。作为一名教师,应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把握现代化信息教育技术,是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把握信息化教育技术是提高教学效益的需要

将信息化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中,有助于教师整合教育资源,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信息教育技术是新型的科学教育技术,能弥补陈旧教学中的不足,传统的教育手段费时费力,不利于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下把握知识,不利于提高教学效益。只有充分把现代化信息教育技术用于教学中,才能提高教学效益。

三、积极应用信息化教育技术是提高教学技能的需要

实践是学习的目标,也是提高应用能力的手段,教师只有在实践中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教育技术,才能在应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在不段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中学习并提高自身教育技能。

四、终身学习是使自己得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社会在不断进步发展,信息化技术也在不断更新,作为一名教师,如果止步不前,那么就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就不能胜任教育工作,要认清形式,勇于挑战,树立信心,不断学习,用新知识和新技术来完善自身素质,用教育技术进行终身学习,实现自身教育水平得到持续发展,在不同阶段都能胜任教学工作。

本次培训很实用,以任务驱动为主线、以活动为中心、以讲授、研讨、自学、评价相结合、以理论相渗透、以技术为支撑,让学员充分感受了教育技术应用的多样性,在学习体验中感悟了现代教育理念与运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学创新的魅力。与以往的培训相比,本次培训具备很多的优点,同时给我们的感受也非常深刻。

1、培训内容和我们平时的教学工作紧密联系,实用性很强。

比如创建教学设计方案,规划主题单元等一系列学习活动能梳理我们的教学思路,促使我们整合各方面的资源,更好的理解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意义,为我们今后能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具体的教学工作中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矗

2、培训形式新颖有趣,着力培养学员们的合作意识。

特别是以小组为单位,设立小组代表,既有趣又能激发大家的创新思维,迅速树立团队合作意识,增强团队的凝聚力,为后续培训打下基矗

3、课堂属于开放式,气氛轻松。

各组员可以自由的发表自己的意见。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教学规律。对于我们来说,虽然只有短短3天的培训,但受益匪浅。在这里我们见识了很多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鲜活的案例,在集体讨论和辅导老师的点拨下,我们进一步理解了信息技术对现代教学产生的重大意义,了解了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优化方法。不但丰富了我们的教学基本理论知识,而且对我们今后的教学活动有很大帮助,可以将这些知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对所任教的学科进行教学规划设计,梳理教学思路,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4、是学习收获巨大。

在学习内容方面,不仅理解了教育技术的基本内涵,深入理解了教设计的一般过程,掌握了信息资源的获取方法、处理方法,还通过案例的研讨,掌握了探究型学习和授导型学习的设计方法及评价方法,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也有了一定的认识,提升了教学设计的整合水平等等,可以用“收获颇丰”来概括。在学习方式上,老师们感受最多的是小组学习和探究型学习的优势。专业上的互补,使老师们能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同时增强了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探究型的学习,能充分调动每位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各展所长,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和热烈的学习气氛。如果能有效地将它们应用到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必将有力地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通过此次培训使我真正领会到了新的教育技术理念,也发现了自己身上许许多多欠缺的地方。学习虽然完成了,但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我们一定会在日后的教学中努力做到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真正让教育技术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

篇4:做个魅力教师心得精选

闭幕不久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做出了系统性阐述,提出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经济运行和发展,有它的内在规律,而教育是人学,是培养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人的事业,人的发展和成长相对于经济,更有其必然规律,教育更应该树立一种新常态意识,体现一种新常态思维。

新常态下的教育,不应该是强迫,而是引导;不是灌输,而是浸润;不是施压,而是影响;不是改造,而是改变。它不是让孩子必须成为什么样的人,而是帮助他成为应该成为的那样的人。

新常态下的教育,在于积淀孩子素养,提升孩子素质,因而把孩子的品行操守看得比一纸分数更重要,把孩子的人文素养看得比考试成绩更重要,把育人看得比育才更重要。教育将不再以“分”为向导,以“考”为法宝,以片面追求教育的GDP为目标,而是基于“人”的哲学拷量与追问,把培养一个个精神独立、人格完整、品德高尚、懂得担当,能够自食其力的合格公民作为己任。

新常态下的教育,当以人为本,遵从人性,尊重孩子的生命个性,解放孩子的身心,给他们自由发展的空间,鼓励他们不断尝试、直面挫折。一个人只有在自由的状态下,才有可能重新发现自己的潜能和个性。而教育不应该成为枷锁和禁锢,紧紧地攥着孩子。

新常态下的教育,会无限相信学生的学习潜力和发展的可能,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会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愉快学习、探究学习中学会学习,快乐成长,而不是凭死记硬背,死整蛮干,靠拼时间、拼体力甚至靠拼生命的方式去提高考试成绩。

新常态下的教育,需要我们拥有一颗平常心。这样的平常心,会引导我们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因势利导,顺其自然,就像老农对待禾苗一样,按农时施肥浇水,而不会急功近利,拔苗助长,在孩子的世界疯狂开采。

新常态下的教育,不应再有超大规模学校,不应再有高考集中营。校园会成为孩子们真正的学园、花园、家园、乐园。在这里,孩子不会被定位于工厂流水线上的一件件产品,他们可以有比较充足的时间与人交往,可以自由自在地参与各种社团活动,读自己喜欢的书,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新常态下的教育,也要求校长不趋炎附势,不为应试教育推波助澜,而是保持一份豁达与宁静,坚守良知和使命,以家国的情怀和担当,尽全力让学校成为美好事物汇聚的地方,并为孩子们的成长提供适合的教育。

新常态下的教育,还要求老师们把教育当作良心活儿,从孩子成长出发,一切着眼于他们当下学习生活以及未来人生的幸福,而不是仅仅为了九年、十二年学习之后的那两天。他们能够在夹缝中遵循教育规律,不计较个人得失,凭着良心、爱心和智慧做教育,不用压抑和扭曲人性的方式去教学生。

我们的教育应该进入这样一种新常态,这不仅仅是为了孩子,为了教育,也是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篇5:做个快乐教师心得体会

炎炎暑假,累也快乐,就是这次参加县教育局组织的骨干教师培训活动的深刻感受。聆听各地教育专家和特级教师的讲座,每天都过得幸福而充实,因为都能听到不同类型的讲座,每一天都能感受到思想火花的冲击。通过这几天的学习,我更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新课改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反思了以往工作中的不足。作为一名年轻的高中语文教师,我深知自己知识体系和教学艺术上的不足。经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我对新课改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对管理学生有了新的体会,确实受益非浅。下面是我通过培训获得的几个方面的体会:

学生时代,总是不喜欢教书这个行业,认为这职业太清贫,太劳累。走进这个行业,似乎也是不得已而“误入歧途”,但当我走上讲台,看到一双双明净的眸子,看到他们对知识的饥渴,才真正感受到“老师”这一称谓的神圣。可是,待自己成了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后,却对语文教学感到有那么一丝一点的茫然,因为语文是像花树一样美丽的呵,我该怎样做才能带领学生领略到她的曼妙?当得知县教育局要组织第一批骨干教师培训,且我有幸得以参加时,我知道,这是一次机会,一次提升自己的机会。

其次、专业观念的转变。这次培训,使我提高了认识,理清了思路,学到了新的教学理念,找到了自身的不足和差距。以前,我对指导学生的自主探究也有一点的认识,但苦于无法摆脱旧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虽然知道要发展学生的能力,要让学生体验发现知识的过程,但在课堂上却仍然走教师讲、学生听的老路。不学习,不研究,闭门造车,坐井观天。不知道别人是怎样教的,别人在教什么,也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每天守着学生,对着教参,照着练习试卷,凭着自己读书时老师给自己上课的感觉来上课。就我目前的教学而言,最看重的就是学生的分数,简单的说就是学生的考试成绩,它是我的生命,所以我整天围着学生转。课内效益不高,就利用课外补——学生戏言星期日为星期七。花了大量时间,反而出现了学生烦老师累的痛苦局面。忽视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已有的学习经验。常常以我们成人的眼光审视学生,用成人的标准要求学生,并以自己多年习惯了的“题海”教学方式要求学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几天的培训,几位教授、专家从不同的角度给我们展示了涉及语文教育教学多方面领域的精湛讲座,让我从全新的视角了解了当今语文教育教学中最前沿的理论和研究,更让我今后的语文教学和研究得到了方法上的指导和方向上的指引。梁校长的“真实课堂”——“真想改、真要改、真在改、真实改”理念构建,让我眼前豁然一亮,茅塞顿开。下一学期,我将在课堂上进行一些教改实践;同时,把徐和平教授的“建立教学‘新常规’”作为切入点,尽量让学生在“乐学”“探究”中自求自得。如果说这种想法也算是进步,那就得归功于教授、专家们的点化。

第三、通过培训学习,使我懂得榜样的重要意义。一个个专家学者,他们的刻苦奉献,兢兢业业,在波涛汹涌的经济大潮中,守住自己的清贫,让自己的心绽放着幽香,这是多么的伟大。是他们,唤醒了颓废的我,他们是我的榜样,他们既给我启迪,又给我鼓励。在培训学习中,我感受到了一个个教授、专家的人格魅力。他们儒雅、淳朴、严谨、勤奋、求实、创新,他们是我这样的年轻老师的无声的引领,是润物细无声的榜样。跟着他们,学习他们,我看到了平凡人生的美丽,更看到了语文课堂的美丽,看到了语文教师的美丽;跟着他们,学习他们,我相信自己的教学热情将会一天天被激发。王枬教授的讲座,高屋建瓴,既有理论的支撑,又有实践的导引。我深深体会到了“一个优秀的老师是离不开教学实践的”这句话的分量。 特别是徐和平教授的讲座,站在新课改的前沿,站在科研的高度。给了我们莫大的导引。一次次不厌其烦的展示案例,一次次不厌其烦的评析,理论联系实际,不空洞,有可操作性。

著名作家周国平曾经说过:“意义在于过程,幸福在于细节”。是的,我学习了,我快乐了,我幸福了。所以不管以后我的进步是大是小,我都要感谢教授、专家们,感谢他们给予我的导引,让我在这个过程中感悟到了教师的价值与意义,感受到了教学的满足与幸福,领略到了语文的曼妙美丽。更要感谢教授、专家们,感谢他们给予我的力量。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有这些在教育前沿不断突围、给我们指路的人,我们就有了无穷的力量。

篇6:如何做个理想的教师

如何做个理想的教师

如何做个理想的教师

作为一名教师,一直在思索怎样做一名理想的教师呢?读完朱永新的教育专着《新教育之梦》后,我领悟到了教师应该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素质:

一、教师要有“爱心”。

爱的教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正如夏丐尊先生所说:“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教师富有爱心可以和谐融洽师生关系,教师理解信任学生,学生尊重教师。教师富有爱心,可以给学生创造轻松愉悦的心理感受,便于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教师爱学生,一个很重要的表现就是相信每个孩子。每个孩子都具有巨大的潜能,而且每个孩子的潜能是不一样的。只有独具慧眼,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潜能,鼓励孩子不断地自主探索,才能使孩子们的才华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二。教师要有“激情。”

读朱永新先生的《新教育之梦》时,你不时的感到愉悦与冲动,大师用他诗一般的语言和激情感染着每一位读者每一位听众。作为教师,我们用肢体与语言向学生传递知识和文明,如果我们没有激情,我们就无法感染学生,我们就无法调动学生,课堂的气氛就不够活跃。

三。教师要有“社会责任感,关注孩子的命运。”

教育不光是给孩子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一种积极的生活状态,(www.fwsir.Com)以及生存的心境,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待生活。教育本身就是生活。我们的教育是为了未来的教育,是着眼于孩子们一辈子的教育。

有人把教师比作蜡烛,燃烧自己是为了照亮别人。也有人把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管教师是蜡烛也好,还是人类灵魂工程师也吧,都说明了教师职业的特殊与责任。七年的教师生涯告诉我,作为一个教师他除了具备足以胜任教学的专业知识外,教师的责任心是很关键和重要的,因为教师面对学生不仅是传授知识与技能,而且要关注到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健康与发展,培养学生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待生活对待学习。

四、教师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完善的知识结构。”

作为一个教师,你跟其他专家不一样,需要各方面的知识,一个知识面不广的教师,很难真正给学生以人格上的感召力。孩子年龄越小,他对教师的期望就越高,他就越是把教师当做百科全书。在他们的眼里,教师是无所不知的,如果教师是一问三不知,他就非常失望。所以教师应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此外,要胜任新课改的需要,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扎实的专业知识,我们很容易驾驭课堂,采用多渠道的教育手段和教学技巧来丰富课堂,调动和感染学生。所以我们教师一定要勤于学习,不断地充实自我。

感谢《新教育之梦》,他让我心随激情飞扬,梦随理想共舞,有了梦就会有动力、有希望,《新教育之梦》――这是所有老师和学生共同的梦。

相关专题 做个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