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控车削编程》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瓜牛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瓜牛”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在《数控车削编程》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共14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在《数控车削编程》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数控车削编程》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数控车削鳊程>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确定整体思路、处理细节问题、比较分析以及应用等能力.

作 者:付炎杰  作者单位: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温州,325035 刊 名:科技信息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7) 分类号:G71 关键词:数控编程   能力培养   教学  

篇2:数控车削实训各环节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数控车削实训各环节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数控车削实训各环节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张晓光

摘要:本文谈了对数控车削实训各环节教学中学生能力培养的几点认识,目的在于使学生具有更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能有更广阔的职业提升空间。

关键词:数控车削实训实训教学能力培养编程加工

数控车削实训教学是高职院校实践课程中的一门十分重要的主干课。而实训教学是职业教育的重点,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同时也是关系到学生是否能掌握专业技能的重要环节。对于数控车削实训教学,教师在教会学生操作的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以使学生具有更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能有更广阔的职业提升空间。下面就数控车削实训各教学环节中学生能力的培养来谈一下我的认识。

一、安全环节

对于任何实践教学来说,安全环节都是最重要的环节。在此环节中任何教师都是每课必定强调安全,强调数控车工安全操作规程的重要性以此来培养学生安全意识。有了安全意识就会产生安全行为。教师需要注意的是要让这安全行动变成习惯,从而使学生具有自我保护能力。教师在实训教学中要不断强化学生安全意识,严格要求学生。当然,培养学生自我保护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教师的时刻提醒和关心。

二、程序编制及仿真模拟环节

在此环节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全局思考能力及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协作的能力。

学生已有一定的编程理论基础,此时一定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教师可放手让他们编制程序,然后进行仿真路线模拟。看到自己的程序能运行,学生都很有成就感。教师可趁热打铁,引导学生从实际加工方面考虑来完善程序。通过不断提问,教师引导学生从安装刀具、工件开始,直到最后卸下工件为止进行全面考虑,并要求学生将考虑结果体现在程序编制中。学生在考虑加工过程时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就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及全局思考能力。在学生方面,因为从被动变为主动,极大的激发了他们想要加工出合格工件的兴趣,学生思维很活跃,能积极主动的从多方面考虑,学生之间会进行讨论。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获取不同的知识,有助于学生多方面思维,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也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他人,提高学生交流思想、看法和协作能力。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解决问题,学生有了创造性思维。

三、加工

1.加工基础

教师首先要全面统筹安排加工基础的知识点,将其融进整个实训过程。在不同学习阶段安排不同的训练。(职教论文 )例如:卡尺、千分尺等各种量具的使用,应该在对刀时着重进行训练:切削参数的选用,在编制程序之前就应掌握,以便在程序中能正确设定;加工质量的检验,则可在学生加工完第一个工件后安排训练:工件修调则安排在工件检验后着重强化训练,使学生熟练地掌握和应用。通过这样的安排,学生在分段培训中目的明确,从而使学生具有自我控制的意识和能力。

2.参数设置

这些是在工件切削开始前必须做好的。包括有坐标偏置设置(即对刀),磨耗值输入,半径值设定,刀尖方位输入。要求学生掌握这些参数与加工的关系,并在加工前做好准备。在具体知识点讲解时,不能只告诉学生步骤让学生死记,这样只是临时性记忆,学生十有八九会前学后忘。可将目的先告诉学生,学生就会思考如何达到目的一学生此时就有了对问题的思考。接下来教师再带领学生操作,在操作示范中解决学生的疑问。通过这样的方法,学生印象深刻,理解透彻。相信不管换什么机床,他们都能很快上手。这就达到了实训教学的目的,间接的也培养了他们思考能力,以及稳定的性格养成。

3.切削

教师此时训练学生对加工的观察。要能调整加工状态,以保持机床的'最佳加工状态。这些训练包括倾听机床的加工声音,观察切屑形态,通过倍率修调旋钮来调配切削参数等。学生在数控加工工艺课上所学的是切削参数推荐值,将它灵活应用于实际加工中,这既是对理论的升华也是对学生应变能力的培养。加工完工件后,需要对工件的质量进行检验,并进行修调。此时要着重培养学生控制整个加工及从容、圆满完成各项任务的能力。

4.实际应用

教师此时可以任务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布置,让学生分组加工,最后再进行装配。通过零件装配,可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学生会自己分工,研究加工方案。这方面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敢于放手让学生去做。教师应密切注意学生的加工,巡回指导,发现学生有较大的失误要及时提醒。学生往往会很出色的完成任务的。并且当加工完工件并完成组装后,都很自豪。这就培养了学生对本职的热爱,成就感及自信心。

以上就是我对数控车削实训各环节教学中学生能力培养的几点认识。希望能对各位读者有所帮助。(作者单位:包头职业技术学院)

篇3:注重在生物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能力是在个人一定的身心基础上,经过教育和培养,并在社会实践活动科学实践中吸取人们丰富的智慧和经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社会在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在不断创新,我们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层出不穷、纷繁复杂,此时解决问题的特定方法必定会受到挑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验能力和提高学生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已成为现在教学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那么,如何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呢?

1、我国对新世纪的中学生提出的:“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审美、学会创造、学会发展”的素质要求中,其核心是新时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成了当今教育的首要任务。

(1)、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素质教育的实施,将彻底改变以往的封闭式教学,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得到了极大的尊重,由于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的积极参与以促进其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应能帮助学生在自学的道路上迅速前进,教会学生怎样对付大量的信息,教师更多的是一个向导和顾问,而不是机械传递知识的简单工具。

(2)、要在备课中有意识地渗透创新教育

为了在生物课堂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师在备课中就要在教学设计中始终渗透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师要在挖掘新课程教材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切入点,这些切入点可以是学生自己的创新成果展示,可以是生物学家的创新经历和体验,也可以是教学难点和重点、演示实验。教师要善于引导和迁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使其发展成为对科学真理的追求与探索。

(3)、利用创新教育营造课堂环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师生交往的心理状态达到最佳水平,以保证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敏捷,使各种智力和非智力的创新因子都处于最佳活动状态,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生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加强培养学生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和条件,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创新的成就感。如在学习肺活量的时候,教师出给学生这样一道题:如何测量人的肺活量?学生经过思考,也许会想到先深吸一口气,再对着气球吹气,最后测量出气球的体积的方法来测量肺活量。这类问题,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能否有效地引导学生按探究的一般过程来完成生物学的知识,首先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我们以往都是老师提出问题,学生竭尽全力去完成老师提出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怎样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呢?其结果往往是墨守成规,缺乏创新。要真正塑造创造型人才,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鼓励学生勤于观察,敢于质疑,勇于提问。

(1)、在创设情境中发现问题

问题是教学的核心。作为教师,除了培养学生具有生物学的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外,还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既要勇于提出自己不明白,不理解的问题,也要勇于提出自己进一步思考所产生的新的困惑,新的问题,前者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增强学习活动的参与性,后者可以使学习不断引向深入,并带动其他同学积极思考和参与。在新课导入时,要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在教学进行过程中,也要给学生留有质疑问难的机会和时间,让质疑问难融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学生的思维将会不断地掀起波澜,因此,质疑问难不应该是一次性的。那么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呢?关键就是设法让学生将要学习的概念与他们的经验建立联系。比如要探究光对光合作用的影响,那就先让学生认识光合作用,让学生熟知光合作用一些现象。这样学生自然就会想到很多问题了。如植物要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在什么环境中?光对光合作用有影响吗?等等。

(2)、在积极引导中提供思路

“好问”和“勤问”,仅是“提问”的初级阶段。在此基础上,教师因势利导,启发学生掌握“提问”的思路和方向,提出思考性的问题,以达“善问”。到生活和生产中找“问题”。生活中的生物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如“针对小区环境中的问题,提出改善环境状况的建议”,“你家里每天产生的垃圾可分为哪几类?怎样妥善处理家庭垃圾?”等。利用其他学科与所学教材有联系的事实和资料,创设问题情景。如“检验人体呼出气体成分的变化”与化学知识的联系;“呼吸运动原理”与物理知识的联系。

3、生物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本研究方法的实验科学,在生物学的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的实验能力的培养。所谓实验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操作能力:熟练使用显微镜、解剖器、安装实验装置、自行设计各种实验步骤、采集制作植物、动物标本;②获得知识的能力:即在实验过程中通过聆听、观察、阅读、质疑、记录分析实验结果等途径获得知识的能力;③整理分析能力:通过表解、图释记录实验的结果,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整理,找出实验成败原因,并能解释实验现象,写出实验报告;④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应用与实验有关的知识寻求解答问题的能力。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呢?

(1)、教师引导实验:刚进中学的初一学生好奇心强、好动,他们做实验时,注意力分散在实验仪器及用品上,不注意听讲、看老师的示范,在实验过程中不认真操作,观察实验现象不细致。此时,我一般采取引导方式进行实验。如《显微镜的作用》一课,先讲解显微镜的结构和作用,操作显微镜时边讲要点、边做示范,学生边模仿操作。这样操作完显微镜后,再让学生独自操作一两遍,经过几次这样的训练后,学生就基本上学会使用显微镜了。引导实验教学方法的好处是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严谨的科学态度,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

(2)、学生分阶段实验:在引导实验的基础上,再以分段实验的方式训练学生。如在讲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的时候,把实验分为制作并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制作并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观察叶表皮永久装片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实验过程是老师先讲实验操作的要领、做示范,然后学生再独立操作、观察。学生操作观察时老师巡回辅导,一个阶段完成后再进行下一个阶段。各个阶段完成后,老师以问答的方式让学生说出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老师再补充说明。最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不同的生物细胞形态不同,但它们都有相同的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分段实验不仅给学生提供独自操作的机会,培养学生独立操作能力,而且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逐渐学会观察实验现象,收集实验资料,归纳总结得出结论,从而主动获得知识。

(3)、学生进行独立实验:经过一段时期分段实验的训练后,学生可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操作实验。方法是实验前,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熟悉实验目的、方法、步骤、实验所需的药品、材料。教师提出实验要求,讲清要点,然后再让学生独立操作,最后总结实验,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报告,这样就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独立实验的能力。通过以上的组织训练后,学生能比较熟练地使用显微镜;能用解剖器解剖小动物;学会植物标本和昆虫标本的采集、制作,初步具备了独立实验的能力。

篇4:浅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浅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池屏雁

(福建省宁德市高级中学)

摘 要:合情推理已走进了高中数学新课程,作为一个专题内容“推理与证明”纳入高中数学新课程教材中。合情推理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谈了如何在数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关键词:合情推理;数学过程;数学教学

一、什么是合情推理

合情推理是根据已有的事实和正确的结论(包括经验和实践的结果)以及个人的经验和直觉等推测某些结果的推理过程。这种推理的途径是从观察、实验入手,凭数学直觉,通过类比而产生联想、归纳而提出猜想。高中阶段合情推理常用的思维方法为:归纳推理、类比推理。《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结合已学过的数学实例和生活中的实例,了解合情推理的含义、步骤和方法,能利用归纳和类比等进行简单的推理,体会并认识合情推理在数学发现中的作用。”

二、什么是数学过程

数学过程是指“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提出过程,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数学思想方法的探索及概括总结过程以及用数学的过程”。

三、在数学过程中培养合情推理能力

(一)在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提出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提出过程妙趣横生,充满了合情推理的精彩案例。数学教学中可以将数学家们的发现过程经过精心加工,让学生重走数学家的“发现之路”,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串,引导学生扮演“数学家”,在一个简化的理想模式下直面数学家的困惑,亲历数学家当年的探索与发现过程,给学生创造“发现”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机会,学生通过不断的思维冲突、归纳、类比、细心观察、提出猜想,逐步掌握合情推理的方法。

例如,在《频率与概率》的概念教学中,可以这样设计:

1.全体学生4人一组,每组投一枚硬币80次,一人负责记录。

(1)统计正面朝上的频率,问各小组结果是否相同,均为0.5吗?

(2)对全班结果进行累计,正面朝上的频率有何规律,如何描述?

让学生重回概念原始发现、提出过程,在做试验中亲历发现过程,亲自感受概率概念的提出。

2.用程序实现掷硬币模拟实验。

3.回顾当年数学家的试验。

层层推进,学生很快就能猜想正面朝上的频率接近某个值,进而得到概率的概念以及概率和频率的关系。整个过程学生利用合情推理,动手试验,大胆猜想,归纳总结,揭示概念的产生过程,发展了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二)在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认真对待定理、公式等结论的形成过程,在探索定理、公式等结论的形成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观察、试验、归纳、类比、猜测和反思,培养了他们的合情推理能力。

如,在《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一课中,椭圆用离心率来刻画其扁平程度,椭圆的离心率e→0,椭圆越接近圆;e→1,椭圆越扁。这个结论使很多学生难以透彻理解,笔者在处理时极力展现该结论的形成过程。

1.问题:用多媒体展示各种不同椭圆后,学生发现椭圆有圆有扁。引导他们思考:椭圆的扁平程度怎么表示,用什么样的数学表达式表示,用什么量来表示?

学生大胆猜想,其中有些提到用a、b、c这3个量来刻画,其直觉已经逼近结论。

2.动手实验。

准备好细绳,两人一组把绳子的两端点固定在两钉子(焦点)处,用铅笔尖绷紧绳子画一个椭圆,然后变换绳子的长度,画椭圆,观察椭圆“扁平”的程度,描述其变化规律;再让绳子的长度固定不变,将两钉子距离(焦距)变化,继续画椭圆,观察椭圆的“扁平”的程度,描述其变化规律。

3.变化规律。

学生热烈讨论,发现c/a→0时,椭圆变得越“圆”,当c/a→1时,椭圆变得越“扁”。

学生找到规律的同时,有学生运用类比思想猜想:a、b或者b、c两个量可以不可以也能来刻画椭圆的扁平程度呢?如果可以,选哪两个量来刻画呢?让他们带着猜想设计验证方法。教师见机引导,得出结论。

4.展示“椭圆的离心率”Flash动画。

5.给出椭圆离心率定义。

用离心率来刻画椭圆的扁平程度

规律:e→0,椭圆越圆;e→1,椭圆越扁。

此时上面关于离心率结论的形成已经水到渠成,期间学生经历了凭数学直觉大胆猜想、动手试验、亲自体验的数学过程,得到初步结论,进而类比猜想,产生新困惑,继续验证,得出最终结论,在此过程中,他们的`合情推理能力得到培养。

(三)在数学思想方法的探索及概括总结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数学思想方法――数学的精髓,它铺设了知识到能力的大道,在数学思想方法的探索及概括总结过程中,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得到潜移默化的提升。

比如,在使用数形结合的探索过程中,以现有的知识为基础,运用数学直觉,从整体上把握数学对象并对其结构快速识别,做出判断,大胆猜测,合理假设,并给出试探性的结论。它具有顿悟、飞跃的特征。

例1.n个半圆的圆心共线,圆心在直线l上,这n个半圆每两个都相交,且都在直线l的同侧,问这些半圆被所有的交点最多分成多少段圆弧?

分析:设这些半圆最多互相分成f(n)段圆弧,画出图形,观察(此时应用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采用由特殊到一般的方法,进行猜想和论证。

由此猜想满足条件的n个半圆互相分成圆弧段有f(n)=n2。

(四)在“用数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1.在日常解题训练中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合情推理。

“用数学”是数学价值的真正所在,数学的生命力也源自于此,“用数学”推动了数学的发展。在日常解题训练中,注重解题思路产生过程那一刹那的灵感,在探究问题的结论和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中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2.关注生活中的数学,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数学巧妙地融入在生活中,基于应用和问题的数学过程教学,教师必须关注生活中热点问题,挖掘生活素材,设法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思想的火花四溅,猜想连连,热烈讨论,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参考文献:

[1]何良仆,何燕妮。落实“过程性”与“结构性”原则是实现数学教育价值的根本所在[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何良仆,何燕妮。论数学教学的过程性原则[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2)。

[3]朱雪兴。新课程下初中数学应用研究[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1.

[4]邓胜兴。例谈合情推理中的高考试题[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1.

[5]肖海燕。数学归纳法在几何教学中的应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04)。

作者简介:池屏雁,出生于1977年,女,福建闽清人,中学数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高中数学教学。

篇5:文言文教学应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文言文教学应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新课标要求:“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文言文”,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古文,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加强文言文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但也要遵循规律,把着重点转移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上,掌握方法,学会学习,提高文言文的.学习效率,使其顺利过文言这一关.

作 者:邓诗元  作者单位: 刊 名:语文教学与研究(大众版) 英文刊名:THE LANGUAGE TEACHER'S FRIEND 年,卷(期): “”(12) 分类号:G63 关键词: 

篇6:初中化学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初中化学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初中化学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四川省乐山市沙湾区踏水镇中学 刘志军

初中化学由于是新开设的学科,很多教师非常注重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积累,这无可厚非,也很有必要。但教学实践也证明,有些学生记得很多,但越学越困难,反映在记住的知识不会用,特别是对下册的酸、碱、盐部分的学习感到困难重重。在考试中表现为读不懂题意,实验探究题要么无从下手,要么答非所问,严重刺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究其原因,无非是学生对知识学得太死,学生能力不够所致。这与教师在平时教学中重知识落实轻能力培养密切相关。学生能力培养不能一蹴而就,因此,要求我们在平时教学中,随时都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具体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知识与能力并重

知识的落实与积累非常重要,它是形成能力的基础,没有知识的积累和支撑,能力的形成也就成了一句空话。但光有死记的知识,没有能力,所记的知识将成为僵死的教条,不会用的知识是无用的,或根本谈不上是知识。所学的知识是要用的,而运用知识靠的就是能力。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才能将死的知识学活,才能将知识融会贯通,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同时又是形成和强化能力的过程;有了能力,才能更好地学习新的知识。因此,我们必须在教学中,牢记并始终贯彻知识与能力培养并重的教学理念,将这种理念融入教学的每堂课,每一个环节;只有做到了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并重,我们的教学才算是成功的,才是对学生负责的态度。

二、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逐步形成

有些教师认为,学生知识掌握多了,能力自然就形成了,其实不然,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学生能力是需要在平时教学中逐步培养的。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设计中,要将学生能力培养放在突出位置。因为知识的记忆短时间可以完成,但能力的形成需要在平时逐步形成。如我们在做实验时,不能光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住实验现象和操作注意事项,还要注重猜想、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几个过程。尽量引导学生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和注意事项的理由,联想具有相同现象的实验,从中找出规律,提出一般结论。再如,在概念教学中,要让学生比较一些概念间的相似性和特点,能运用它们来区分具体事例。在进行性质教学时,要让学生小结不同物质的组成、性质的异同点,得出一般结论。在化学语言教学中,要教会学生化学式的书写方法,并不断强化巩固,找出书写规律,熟悉物质的命名方法,各反应类型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律等。每一章节学完后,让学生写出章节小结,归纳本章节所学内容及学习体会,先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在全班交流;将优秀的小结进行表扬并张贴,以便同学们借鉴和学习。这样既培养归纳了学生的总结能力,又使学生有了成就感,培养主动学习的好习惯。同时,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收集有代表性的习题,整理出来供大家选用。通过长时间的训练和培养,让学生真正形成学习化学和运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师应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1.组织教学与能力培养的关系。这两者看起来好象是不相干的问题,实际上组织教学是能力培养的保证,如果组织教学没有搞好,学生精力不集中,不能跟随老师的引导,不能主动地思考问题,能力培养就无从谈起,知识无法真正掌握。所以教师要采取各种方法和手段,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将学生的心收回课堂,(论文范文 )让他们跟随老师的节奏,听从老师引导,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师生积极配合是一节课成功的.具体表现和保证,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保证。如何组织好课堂教学是教师的首要任务,也是一门艺术。

2.教学方式与能力培养密切相关。在传统教学中,教师通常采用的是陈述语进行描述和讲解,只是教师说,学生听,其实这种没有反馈的教学方式效果是比较差的。学生因为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不能主动思考问题,所学知识很快就会忘记。由于不能将其中的道理想通、想透,听起来好象懂了其实没有真正懂,结果是不会做题。更为严重的是长期被动地学习,养成了吃自来食的习惯,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得不到培养,学习方法得不到落实,不会主动地去学习,只知道去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书不知道怎么看,就象看小说一样;复习不知道做什么,这是我们经常遇到的问题。归根到底是旧有的教学方式带来的后果。因此我们上课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设计时,要将教学内容设计成几个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充分思考、讨论得以解决。学生这样学得的知识才是他自己的。在书上能找出答案的,让学生通过阅读自己寻找答案,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和归纳总结能力;这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又能让学生主动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不至于上课无所事事,开小差,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3.回答问题时,个别抽答更重要。让学生个别回答问题有很多优点:第一,可以让学生集中精力,因为他们害怕抽到自己,不容易开小差;第二,集体回答时,有很多人都是从众,不懂也跟着回答,不能暴露问题。第三,个别回答,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学生的相互补充,使问题更清晰,学生印象更深刻;第四,有些问题可能获得多种答案,既能让学生开动脑筋,又能让学生开阔思路,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大有好处,也可以及时纠正思维的偏差;第五,很多学生为了回答问题,会主动地去查阅资料,看书预习,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四、能力培养与学科育人

学科育人也很重要,当学生真正喜欢上了化学,他就会积极主动地去思考与化学相关的问题,认真地去钻研化学知识,特别注意身边的事物,将所学的化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学生能力是靠长时间慢慢培养起来的,当我们去埋怨学生没有理科思维时,不妨检讨一下自己,我们是否忽略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能力应贯穿于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只要我们改进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能力的养成就会水到渠成。

篇7: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

当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已然是不仅需要研究型、教学型、开发型的白领人才,也迫切需要掌握熟练技能的灰领、蓝领人才.学校必须适应经济形势的变化,应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努力培养出市场所需要的、实践能力强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因此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角度出发,数学课的教学必须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以培养能力的实用型为主要目的.

作 者:杨建荣  作者单位:天津滨海职业学院 刊 名:科技创新导报 英文刊名: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 年,卷(期): “”(35) 分类号:H191 关键词:数学教学   培养   能力  

篇8:在有机化学教学中加强学生能力培养

在有机化学教学中加强学生能力培养

及时转变教育观念,在有机化学教学中从注重传授知识转向注重能力培养,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发挥学生在教与学中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

作 者:许志锋 邝代治 张复兴 王剑秋 XU Zhi-feng KUANG Dai-zhi ZHANG Fu-xing WANG Jian-qiu  作者单位:衡阳师范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系,湖南,衡阳,421008 刊 名: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NGYANG NORMAL UNIVERSITY 年,卷(期): 30(3) 分类号:G642.4 关键词:有机化学   能力培养   创新能力  

篇9: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论文

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论文

内容摘要:

在80年代中期,计算机的主流操作系统是DOS 3.2或3.31,到了90年代初期是Windows 3.x 和DOS 6.x,95年以后,则是Windows 95,现在又正在向Windows 98过度。一种操作系统和一种软件应用的知识可以享用一生的时代已经过去。在学校的计算机课程教学中,讲过了Windows 3.x 和书写器,要不要讲Windows 95和WORD 97呢?我们认为应该讲,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意识到“帮助系统”对于学习新的软件是十分有用的;同一种软件的不同版间,低版本的知识可以迁移到高版本中,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在80年代中期,计算机主流的操作系统是DOS 3.2或3.31,到了90年代初期是Windows 3.x和DOS 6.x ,95年以后,则是Windows 95,现在又正在向Windows 98过度。主流操作系统的变化,也深刻地影响着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一种操作系统和一种软件应用的知识可以享用一生的时代已经过去,仅仅跟着技术发展的潮流讲最先进的知识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所面临的是信息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异常迅速,怎样在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中教给或引导学生学习在未来社会生存和发展的能力,是我们应该考虑的问题。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了“教育的四大支柱”的新构想,认为要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学习能力来重新设计、重新组织。其构想的基本内容是指能支持现代人在信息时代有效地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四种最基本的学习能力: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与他人一起生活)、学会生存。

因此,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选择上,应该围绕着教给学生最基本的知识,培养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学习能力来发展和进行。

对于开计算机课较早的学校,普遍存在着一个问题,讲过了Windows 3.x 和书写器,要不要讲Windows 95和WORD 97。要讲,是显而已见,必须的。但选择什么内容,怎样讲却是应该进行研究和探索的。下面结合我们对该问题一学期的教学研究与实践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和体会,供大家参考指正。

二、我们的考虑

我校是在六年级开始学习Windows 95的,学生们在小学阶段学习了:计算机基本操作、DOS初步、Windows 3.2简介、画笔和书写器、全拼输入法、LOGO语言。

Windows 95是继Windows3.2之后新一代32位的图形化操作系统,两种之间是有密切的关系但又很不一样。相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图形化的界面,都有固定的图形窗口和操作方法,可以通过剪贴板实现数据应用程序间数据的`共享。不同之外在于:Windows 95的桌面已经简化,使定位文件和启动和切换应用程序更加快捷;帮助系统也比以前更易于使用等。针对Windows 95的这些特点,我们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模式:

Windows 95的进入和退出(1课时)

教学目标:使学生初步了解Windows 95的进入和退出

Windows 95系统介绍、帮助系统的进入与使用(2课时)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Windows 95系统的特点

(2)使学生会进入Windows 95的帮助系统

Windows 95图标的操作、任务栏及“开始”按钮(1课时)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Windows 95的桌面组成

(2)使学生会操作Windows 95桌面中的图标,会使用“开始”按钮

Windows 95窗口的外观组成及操作(1课时)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Windows 95的窗口组成

(2)使学生初步会Windows 95的窗口操作

Windows 95菜单操作各种类型的对话框(1课时)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Windows 95菜单的基本操作

(2)使学生了解和初步会使用不各种类型的对话框

评价测试(1课时)

评价目的:(1)了解学生对Windows 95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

(2)了解学生对Windows 95基本操作的熟练程度

(3)了解学生对Windows 95“帮助系统”的意识和应用情况

三、实施过程:

1、在讲Windows 95的进入和退出时,结合上机规范一块讲,把正确的进入和退出纳入上机的规范要求,用进入、退出过程的实录片在上机前进行讲解,突出强调Windows 95 与Windows 3.2在启动时的不同,使同学们有深刻的印象。第一次上机结果表明,学生对新的操作系统Windows 95的开机、关机过程掌握得非常好,完全是按规范要求做的。

2、在讲Windows 95的“帮助系统”时,先简单介绍Windows 95系统的特点(对照Windows 3.2),在上机前,只简单介绍怎样进入帮助系统和怎样选择和阅读帮助系统。而在上机练习时,则精心选择了涵盖Windows 95的操作的基本内容的“漫游,十分钟学会使用Windows 95。”这是一段十分适合学生自己学习的内容,包括以下部分:使用帮助;启动程序;查看磁盘;切换窗口;查找文件。每一部分都有文字途述、操作演示及相应的操作练习。在上机过程中,注重设计上机的顺序以及上机辅导,让每一个学生在自己“机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需要,一步一步地进行学习,还设计了上机作业,让学生及时总结并内化刚学生到的知识。对于练习较快、掌握较好的同学,在富裕时间里,按教师指导继续学习其它的知识内容。

3、在学生对Windows 95的界面和操作有初步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开始讲它的桌面组成和图标的操作、任务栏及“开始”按钮的使用。讲解演示时,用POWERPOINT把Windows 95的桌面和Windows 3.2的桌面放到了一块,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比较两个桌面的不同,并且演示了在Windows 95下定位文件和启动及切换程序的快捷性;上机则结合上一节课的“帮助系统”,继续在“机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练习。

4、在讲Windows 95窗口的外观组成和操作时,结合以前学过的Windows 3.2的窗口进行比较,基本相同,就是最大化、最小化和关闭按钮不一样,更加直观便于记忆。而且在上机过程中,引导学生回忆在Windows 3.2环境下窗口是怎样操作的,比如:改变窗口尺寸、移动窗口、最大化、最小化、复原及关闭、窗口的排列、复制窗口内容等操作在Windows 95也同样适用,而窗口的切换在Windows 95中更方便,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意识到有些知识可以迁移到新的操作系统中。

5、在讲Windows 95的菜单操作,让学生自己分析比较在Windows 3.2的情况下和在Windows 95的菜单有什么异同,实际上没有什么大的差别,操作方式可以同样迁移到95下。另外,让学生从“帮助系统”中找查相应内容进行学习,结果很多同学能独立地找到相应的内容。学生们感觉到我跟着“帮助系统”也能进行学习,而且内容和时间可以自己控制。充分感觉帮助系统的好处。而且帮助系统在某些知识的总结方便也比较全面、简洁、明了,如各种类型对话框的图表式总结。

在使用对话框的标题下,列出了Windows 95常用的七种对框,在每一种对话框处都有一个超链接,指向该对话框的使用介绍,学生很自觉地在出现手形光标处单击,进一步地了解相应的知识。

6、小结测试采用书面方式进行。对于操作系统的学习,应用包括两个方面,即知识的学习和操作技能的训练。在操作过程中学习到的知识,应该通过书面的方式及时加以总结,上升为内化的知识。操作上大家都会的东西,不一定能通过语言出来,所以书面测试的目的有两:检查操作水平、检查知识的掌握程度。其测试的结果,和预想的差不多,1/3的同学基本全对,1/3的同学大多数答对了,1/3的同学掌握得不够理想。

四、评价:

通过本学期试验Windows 95的教学设想,发现大多数学生通过对比Windows 3.2和Windows 95的异同点,能够较顺利地学会使用Windows 95,而且部分学生能够在学习使用别的软件中自觉利用“帮助系统”进行学习。Windows 95的这一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这种能力将使学生终生受益。

篇10:在木叶的吹奏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识谱能力

在木叶的吹奏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识谱能力

在木叶的吹奏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识谱能力

作者/ 张清玲

摘 要:学生能独立识谱,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也不是三两天就可以达到目的的,必须掌握多方面的知识,采用多种方法对其进行训练,并将简谱和五线谱结合进行练习,且让学生逐步掌握,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达到独立识谱的能力。

关键词:独立识谱;音乐感;节拍感

自我校开始组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项目以来,我就承担了一个子课题――对民间器乐木叶的吹奏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我遇到了诸多的困惑和难题,如,“木叶”怎样选择?“木叶”该怎么吹?又怎样才能吹得响等等。通过课题组成员的团结协作、不断努力、刻苦钻研、共同研究,这些问题终于一一得到了解决。与此同时,又有一个极大的问题出现了,即学生要吹歌曲,可是又不会识谱。我认为,要完成木叶的吹奏的整个研究过程,即获得研究效果,还要看学生是否能独立完成一个音乐作品的吹奏,要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个作品的吹奏就离不开学生独立识谱的能力。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我也下了很大的功夫,也作了一番仔细的研究,并对学生进行了训练。现就“如何培养学生的识谱能力”作以下探讨。

一、加强音准的训练

在训练中,培养学生较好地掌握音准,特别需要教师采用有效的训练方法进行训练。教会学生应想着音高唱,边唱边听,还应学会保留前面唱过的音高印象的能力。在训练前,要特别重视基本练习,更要重视以下几方面的练习:

1.二度、三度的音准训练

这是其他音程、和弦的基础。待练好了二度、三度模进后,再练音阶。

(1)二度模进。例:1=C 2/4 1 2|2 3|3 4|4 5|5 6|6 7|……

(2)三度模进。例:1=C 2/4 1 3|2 4|3 5|4 6|5 7|……

2.要唱准每一个唱名

唱准do re mi fa slo la si这七个唱名,难易有别。其中最难唱的就是fa si,应单独练习。由于mi到fa和si、第二组的do都是半音,这两个半音都不好唱准,可以采用“三音音列”(mi fa slo la si do)的形式导入,然后再用三音组练习,逐步扩展,主要注意mi―fa及si―do半音的准确性。上行时fa do容易低,下行时mi si容易高,老师可做“托”与“按”的辅助动作,启发、帮助学生找到准确的感觉。

3.在上行时音往上飘,下行时音往下垮是常见的毛病

要教会学生除了保留“上楼梯”和“下楼梯”的基本感觉外,还要学会有控制地唱,就是上行往下找感觉,下行往上找感觉,就如舞蹈训练中“下蹲”动作的`感觉一样,要靠内力控制,慢慢下蹲或起来。下蹲时,似乎上方有东西把你吊住不让下去,而起来时,则好像有人用力压住你的肩膀不让起来。即“不让下偏要下,不让上偏

要上”。

4.扩大音程练习

如,四度练习、五度练习、六度练习、七度练习、八度练习等。

5.在旋律练习中要采用巧妙的训练方法

(1)搭桥法。用音列或分解和弦的方法把音唱准。如,fa si可从fa mi re do si ―fa re si―fa si。

(2)顺列法。尤其适用于不规则的分解和弦。如,do(中音)slo mi do(高音),可以先练上行的do mi slo do,后练do(中音)slo mi do(高音)……

(3)借用法。先分析难点前面(最近)的音。相邻音则用于带动难点音。如,中音do到高音do,可以从1 2→1 3→1 4→1 5→1 6→1 7→1 1(后一个高音do)。

另外,还要教会学生练习对增二度音程、变化音程及转调视唱的练习方法。

二、加强节奏训练

要会读谱或视唱好,必须先解决节奏问题,每一条视唱中都有节奏难点。先让学生练习节奏难点,再练习全曲节奏。学生念节奏时,教师可弹出旋律,要求学生边练视唱的节奏边听音乐。在诸多的节奏中,要特别注意唱好休止符前面的音,这个音除记有强音记号外,一般都应轻轻收掉,就像快刀切豆腐,把音切断,断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

三、加强培养学生的节拍感和划拍

以2/4拍入拍最易掌握,因二拍子与生活中许多现象有密切的联系。在基本解决节奏和音高问题后,就开始让学生学习划拍视唱。尤其是在唱弱起时,更要注意弱起的感觉。

四、培养学生的音乐感

视唱时音要连贯,呼吸要得当,唱准谱中标明的力度、速度、表情、分句等。还要求学生要明了音乐应表现的情绪、风格,分析谱例的调式、调性、分句、层次、节奏型以及旋律中出现的和弦等。

总之,不管在简谱或五线谱的识谱训练中,尽量不要教唱,要培养学生独立识谱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会独立识谱,且只有在学生能独立识谱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利用学会的“木叶”吹奏的方法,吹奏出自己喜欢的乐曲。

(作者单位 贵州省仁怀酒都高级中学)

篇11:小学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广泛阅读兴趣的重要阶段,尤其是小学阅读教学更应该以读为主,为了保证阅读的有效性,教师应该以多种手段加以辅助,以“读”为主导来加以锻炼。

做为小学语文教师,首先要认清教学的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文字,打实听、说、读、写的基本功。而阅读教学则是听、说、读、写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搞好阅读教学,使学生自身的能力得到全面发展,是现在小学语文教育的根本目的。为了达到这种目的,下面我谈一下我的一些看法和建议,望大家给予指正。

阅读文字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大到名著、唐诗宋词、文章句段,小到商品说明。一个人的语文阅读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他对这些知识的理解,也决定了他如何去运用这些他接触的知识。一句话,没有好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也就是一纸空文。这种能力的培养要依靠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而教学就是要让学生以教材为主、课外阅读为辅、有效地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学会怎样去读书,掌握自能阅读的本领。

阅读教材,它有丰富多彩的内容,是学生扩展视野、获得知识、培养能力的信息资源,是增长知识的宝库,为学生的能力形成提供了充足的营养。这正是叶圣陶先生说的“语文教学无非是一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举一反三”。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我们培养的一代新人不仅要掌握丰富的知识,而且还要有独立探索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能力与知识的密切联系迫使我们的教学既要重能力也要重知识。而根据语言学习具有广泛性的特点可知,发展学生的语言非基本任务,着重训练学生理解语言和运用语文的阅读能力的培养是阅读教学的核心。这种以字、词、句、段、篇基本功训练和听、说、读、写基本功训练的阅读能力的培养与其他诸多能力的培养,如思维能力、认识能力、自学能力、办事能力等等构成了语文教师教学的内容。

小学语文课文大多是声情并茂的文章,而且富有童趣。可以通过表演来诠释和理解。斯霞老师说过:讲课讲到快乐的地方,就自然地露出微笑;讲到愤怒的地方,情绪就激昂;讲到悲伤的地方,声音变得很低很沉。这时教师就要充分指导,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和充满情趣的表演来表现文章,化难为易,使其重点突出,突破难点,从而理解课文所要表达的内容和所富含的意义。如教学《狼和小羊》时,我让孩子们自己预先准备好狼和小羊的头饰,在上课时同桌对照课文,自编自演,加深自己的理解,也更加了解了狼和小羊这两个截然相反的人物形象。由于孩子的表现欲望特别强,模仿能力也特别强,所以在教师范读时,教师应注重范读的重要性,并做好领头羊的作用,发挥指导作用。上述只是谈到了阅读教学的内容,但光知道这些还不行,关键是如何使用正确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基础,提升能力 ,完成教学内容才是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辅导的重点,而要做到这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课前阅读文章,预习课文。这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检测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这一步中教师要给好预习提示,使学生的预习有目的地进行,使预习行之有效。这就是教师教学中的“牵引”,学生通过认真预习可以知道自己欠缺什么,是字的音形义不懂,还是无法理解片段的意思。对于不懂的字词则可以在课前利用工具书查询学习,以此来提高自己的素质,同时帮助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如此以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便会有事半功倍的感觉。同时,学生也能在短短的四十五分钟内将文章的中心抓住,领会全文的重点所在,掌握文章的重点知识。

课堂教学中的疑和问。没有“为什么”就没有今天科技如此突飞猛进的发展。疑问是一切学习的基本支撑点。课堂中的疑问恰是学生求知欲强烈的体现,也是教师教学的“扶”。这一步实现的基本条件,是提升学生自身能力的最佳方法,以提问的形式理解文章,不仅能使学生口述能力得以提高,而且还有助于学生对文章主旨的把握,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自己能尽快地掌握文章的中心。

课后的复习和课外阅读。课后的回读是对文章中心的进一步理解。通过课前、课间、课后三步反复阅读,才能真正对文章的意义进一步理解,了解自己对文章的掌握情况,知道自己在学习中的不足和易疏漏的地方,达到引以为戒。那么在下次的学习中 就回得心应手,正确寻找出学习一篇文章的捷径。其次是课外阅读,实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也同时是对教师在教学中是否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的检验,是达到“不教”或“放”的一中检测。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各项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扩大阅读量,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这个世界,而且也有助于学生知识的积累,写作能力的提高。“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多阅读就能了解前人的智慧,充实自己的大脑,提升自己的能力。而且我们要对名篇名著做到书读百遍,反复体会其中的精华所在,只有这样才能迅速的充实、发展自己。

总而言之,阅读是学生以及所有人提升自身素质,提高能力的最佳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应当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做到既要重视课内语文教学又要抓好课外阅读。在日常学习中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行之有效的阅读技能和技巧,那么我相信学生的阅读能力一定会在短时间内得到提高。

[小学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

篇12:体育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体育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目标,体育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是体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应贯穿于体育教学活动之中,其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本文对体育教学中为何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几种培养方法.

作 者:申云霞 王小华 马建红  作者单位:金坛市金沙高级中学,江苏,常州,213200 刊 名: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 “”(12) 分类号:G80 关键词:体育教学   创新能力   基本特点   必要性   方法  

篇13:高中生物教学应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论文

高中生物教学应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论文

摘要:生物学新课标的课程目标要求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的一般探究方法,是有较强的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关键词:生物教学;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

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非常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新课标的课程目标要求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的一般探究方法,是有较强的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判断性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初步了解与生物科学相关的应用领域,为继续学习和走向社会做好必要的准备。因而教材中以不同形式呈现了以下几方面能力结构,为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提供方法指导。

一、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是学生需要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同时,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观察是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新教材中对观察能力的呈现显得尤为重要。教材中主要有一下几种形式呈现。

(1)实验方式呈现:教材中安排了13个实验,如用显微镜观察各种细胞;“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用高倍镜观察叶绿体、线粒体”;“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等实验,这些观察实验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更有利于观察能力的提高,从细微差别中发现问题,形成感性认识。

(2)图像方式呈现:教材在课文中和作业中配有许多形象的插图,并配以文字说明,如电镜下细胞结构图,线粒体、叶绿体结构图等,教师在教学中有效利用这些插图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养成细致、严谨的.思考习惯。

二、实验能力

实验能力的培养是生物学教学中重要目标之一。实验能力包括操作能力、获得知识能力、整理分析能力等。通过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可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学生实验成为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如“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蛋白质”;“体验制备细胞膜”;“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分解”等。

操作能力是完成实验的关键,同时也应学会对实验结果进行记录、整理和分析,并从中发现成功、失败的关键。因此,教师应尽最大可能性开展教学资源,开展好实验操作。

三、自主学习能力

当今社会是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时代,每年各学科都有非常多新的科研成果,知识的更新速度已达到惊人的程度,每个学生仅靠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知识是无法满足未来工作需要的,因此作为当代教育者应该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自主学习能力是形成其他各种能力的核心。托夫勒说过:“未来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如果通过学校教育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他们将来以学校获得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去获得更多新的技能。自主学习在教材中也有重点突出。17个“课外读”,49个“小资料”等辅助资料,如“神奇的太空椒”、“克隆哺乳动物”等,为那些学有余力,兴趣浓厚的同学提供思维的空间,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使学生更加热爱生命科学,同时培养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同时,教材中还提供了生物科学相关网站,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帮助。

四、科学探究能力

探究能力是指教师采用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得出正确结论。而不是简单地由教师将正确结论灌输给学生,使学生被动地接受。它的重点是重现学习过程而不是结果。这样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过去教学方法造成了学生思想守旧,思维固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下降,创造力减弱。英国教育杂志评价:“中国的人才大多数为木版人才,缺乏探究能力和创造力”。新课程非常重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教材中安排了课内外探究活动14个,如“探究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探究影响酶的活性条件”、“探究脱氧核苷酸序列与遗传信息多样性”等。只有通过探究活动,才能使学生真正领悟科学家科研时运用的方法,并且在科学态度,科学精神,意志品质等方面得到发展。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必须转变教育理念,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实到教学的每个环节,提高生物科学的教育水平和质量。

五、学生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在现代社会中,生产社会化,科学技术综合化等现实提示人们,任何一项事业、成果都不是一个人所能完成的,而是众人共同创新和智慧的结晶。因此,相互交流与合作显得越来越重要。教材中模型构建和课外制作等活动都为教师有目的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能力提供最好的载体,如“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制作”、“减数分裂染色体变化模型”、“血糖平衡调节模型构建”等活动,都需要小组成员默契配合才能完成。通过合作避免学生在学习竞争中导致自私,狭隘,孤独,有助于培养合作能力,在活动中相互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样应对多元化的社会就显得游刃有余了。

六、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

当前是知识和信息时代,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已不再局限于课堂,他们可以利用报纸、书籍、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工具获得知识。教师传授的知识已远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况且,教材知识更新速度慢,知识面、负载量都非常有限。因而,在教学中应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利用多方资料对教师布置的问题进行探究,并对资料内容进行筛选和总结,以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学习内容和方式更具时代性,提高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以便更好地适应信息社会的各种挑战。

总之,生物课堂教学不但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学生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师有目的地教学,学生只有具备了能力,才会在纷乱复杂的知识海洋中明确方向,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才能把学习当作乐趣融入生活,进而获得更多更广的知识,成为更具潜力的创造型人才。

篇14:语文教学应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培养论文

语文教学应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培养论文

探究性学习,一般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中选择一些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在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等一系列活动,使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发展。其三个基本目标是理解能力的发展,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建构知识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应成为语文教师所关注的问题,对此,我认为必须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性,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独立意识

探究性学习的核心是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强化自主性学习意识,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是在自主学习活动中形成的,因此,学生直接针对教学活动的诸因素,审视自己的精神世界,评价自己的学习目的和学习过程,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学习行为。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每个学生都有独立学习的内在动力,也同时具有独立学习的渴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应该是利用语文本身的性质特点,使他们从依赖走向独立,培养他们独立学习的能力、使他们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为他们终身学习培养主动探究的语文素质和能力。语文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创造各种情境满足他们自主学习的需要,当然,这种独立性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从教与学的关系上来看,整个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学生主动探究的习惯:

1.逐步确立自己的主体地位,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亲自实践;

2.树立自己的主体意识.即树立自主意识和自强意识,增强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

3.发展自己的主体能力,即发展自我调控技能,创造思维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4.塑造自己的主体人格.即塑造独立人格,承认自我,相信自我存在的价值。

二、课文教学中探究性关键在于设置恰当的问题和情境,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学则须疑, 探究学习离不开问题,可以这样说.问题是探究学习的核心.在探究学习中,教师或者学习者能提出挑战性的问题是探究学习的'关键,如我们教授《石钟山记》一文,可就石钟山命名的原因,引导学生质疑探究:

1.郦道元、李渤关于石钟山命名原因的结论是否正确?苏轼的最后得出的结论合理吗?

2.关于石钟山命名的原因:既然“人常疑之”在前,作者为何“余尤疑之”?

3.“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声 何哉?”这一质疑,在全文的作用是什么?得出了怎样的结论?在教学中教师以这些问题为出发点,促使学生带着问题,主动参与解决问题,又以解决问题为最后的归纳。这样.教师不断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问题意识的培养有一个从扶到放的过程.语文教材中入选的文章,都是经典名篇,是最宝贵的文化遗产,但我们决不能把它们当作金科玉律照本宣科.即使是对古典文学作品的评价,也是要设恰当的问题和情境,对教材进行批判的继承.切忌人云亦云,否则,只能束缚了教师,僵化了学生的头脑,久而久之,学生不敢越雷池一步,谈何质疑?

三、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是一个开放过程,要让学生在探究中大胆创新

结果和过程历来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接受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所关注的对象是不同的。接受学习重视学习的结果,探究性学习关注学习的过程,学生不仅能掌握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更能从中获得一定的体验。探究过程一方面展示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暴露的疑问、困难和矛盾;另一方面也是展示学生聪明才智、个性的过程,这种探究过程是学生在学习成长中所必须的,它是人生发展的宝贵财富。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开放式的学习.这种开放式的理论基础是主体创新,探究性学习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断提高学生主体性发展水平。这种开放性还表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建设民主、宽松、愉悦、自由、坦然的探究氛围,这是因为探究的结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内在的心理状态,即情感心理状态如何,而情感对于人的认识和行为有巨大的调节和推动作用,只有激起并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才能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这是语文科固有的特点,也是语文教学发挥探究学习方法的一大优势,在教学中,教师应以一种饱满的情感、营造出一种教学氛围,从而唤起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受,以促进学生去体味语文的动人之处,以一颗赤子之心,主动探究它的深刻内涵和言外之意。比如鲁迅先生的《纪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两文,语言有杂文的性质.深刻难懂,使探究产生了一定的难度,但如能把学生笼罩在教师所营造的悲愤的深沉的情感中,使学生的感情不由自主地投入到课文中,学生主动探究的驱动力就会调动起来,从而使学生对深邃的语句产生了探究的热情,收到了较好的教学和陶冶的双重效果。

在教学中,通过探究旨在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敢于质疑,敢于超越老师,探究式学习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尽管很多方法是教师早已熟悉和掌握的,但是,对学生来说,有可能就是创新,探究式学习就是培养创新能力,以时代育人为宗旨的。

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准确完整地阐释和把握探究性学习的实质,对于澄清课程改革中的一些模糊认识,实现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目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关专题 数控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