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本剧成为语文教学的亮点

开心呢开心吧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开心呢开心吧”参与投稿,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让课本剧成为语文教学的亮点(共17篇),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1:让课本剧成为语文教学的亮点

让课本剧成为语文教学的亮点

作者:谢文锋,来源:陕西教科研网

新课程改革以来,教材的编排更注重教材的灵活性、多样性、趣味性和广泛性,同时,也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了更加广阔的施展舞台。小学的教学内容十分的有趣,许多课文都有着十分生动的故事情节,但是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无法从很有趣味的故事中体验到快乐与有趣,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是做不到的。如果将课本内容编排成一个个简单的小品故事,让学生表演,那么这些难题就更加容易解决了,而且还能培养语文素质,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与肢体展演能力。这将是我们教师教学的最高境界,因些,变学语文为演语就显得文尤为重要了。 课本剧的编排在我们山区比较少,更不用说课本剧表演了,笔者曾大胆尝试过小学生低段的课本剧表演,收到了奇效,如我在上《小蝌蚪找妈妈》、《乌鸦喝水》、《小猫钓鱼》等一些课文时,我为学生编排了课本剧,学生对那些课非常熟悉,而且终生难忘,更不说理解课文内容了。

有选择的开展课本剧教学,指导学生完成课本剧的编演,重要一点是要按一定规范操作,同时又要灵活掌握,注意肯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老师要做好指导,一定要教会学生自主地进行编排,让学生自导自演,教师一定要给予一定的建议,但不是代办,一定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智慧,让学生合作参与来完成,这样以来更能显示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表演能力,这才是课本剧最初的价值。

课本剧教学,既要有明确的目标,详细的过程,还要进行针对性的反思。教学的程序如何,学生态度怎样,是否达到预期的目的等等。并不是为了一时的热闹,而是要让学生理解课文的中心内容,以及文章的主旨,更是为了让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经过反思,让学生之间提出不同的看法,进一步提高对课文深层次的认识。达到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积累,学会运用,学会创新的目的。

当然,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有它的优势和不足,并不是所有的课文篇目都适合课本剧,课本剧在实际运用中也存在策略欠优化、学生参与少和缺乏相应评价机制等方面的问题,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思考对策,不断优化。尽管课本剧具有多方的好处,但宁精勿滥。课本剧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针对小学语文教学,要有针对性的选择这种教学模式,并非每一片课文都适合。比如一些文质兼美的看图学文,议论性文体等篇目在进行教学时就不太适应或不太容易开展课本剧教学,故要根据实际教学内容的不同有选择地实施课本剧教学。同时,还需要考虑的是我们在实际课本剧教学时所需达到怎样的教学目的一定要明确,不能盲目追求课本剧的优势而忽略了实际教学效果;进行课本剧教学的同时既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要把握教师的主导地位。

总之,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国际“VSO”项目的引进与各校教针对自己的学校的实际,开展多种课题研究,可以说教学方法不断更新,层出不穷,但课本剧始终是教育同仁们一致看好的新型语文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中还需要深入研讨,使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

篇2:让课本剧成为有效教学的钥匙

让课本剧成为有效教学的钥匙

让课本剧成为有效教学的钥匙

邢玉霞

太白县教学研究室陕西宝鸡721600

【摘要】新课程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要求语文教师必须要以新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行为,其核心要求是教师必须创新教学方法,发挥教育智慧,优化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本文笔者论述了编演课本剧就是一种集“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边演边学,知识得到迁移,能力得到锻炼,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本剧有效教学

新课程教学改革实施至今,语文课堂教学已不仅仅局限于要求语文教师新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行为,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必须创新教学方法,发挥教育智慧,优化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自己获得知识,掌握学习的技能,以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也就是说,语文教学必须打破以往教师主占课堂、把持课堂主动,学生端坐静听、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努力探索和建构有利于学生自主发展的充满生命灵性的实践性课堂:把抽象的语文知识与真实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把生硬的语文技能与具体的实践体验结合起来,把知识的获得与个人的感悟结合起来,把独立的思维与集体的智慧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心灵自由飞翔的时空中感悟文本,使学生在同伴合作与教师的帮助下轻松愉悦地学习语文,感受中华民族语言文字的精深与广博。

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一个最基本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而提高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唯有语文实践。我们都知道语文教学应是学生的心、脑、手、口、耳等多种感官协调参与的“教学做”合一的过程,而“做”应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和终极目标,也是语文有效教学的核心理念。因此语文教学应该尽力为学生创设积极动脑思考,建构自主动手实践的课堂,让学生有“做语文”――体验语文的机会。编演课本剧就是一种集“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式。为学生积极创设编演课本剧的语文实践课堂,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引导学生把语文学习走向生活,走向互动,走向整合,走向智慧。实现真正民主和谐的教学境界,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表演中掌握语文知识、理解文本知识,从而学会运用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如在教学《奴隶英雄》一课时,我并没有像以往那样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分析讨论人物内心世界,而是打破常规,放手让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角色自由表演。这样的教学方法令学生耳目一新,兴趣是最好的自主学习的催化剂,学生的主动性一下子被点燃了。我抓住“学情激愤”这一契机,适时提出表演要求:语言要体现出人物的个性特征,表情要能传情达意,动作要能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符合人物的身份,眼神要能传达人物内心的活动……在这一具体要求下,学生自觉组合成学习小组,积极地研读起了文本:有的深刻地剖析人物性格,有的加工创造人物语言,有的指手画脚地比划动作,有的干脆自告奋勇地当起了导演……每个小组都想胜过他人,甚至有学生提出要想取胜,就要对文本进行再创造,再加工,就要借助道具,布置场景,夸张表情……有些学生灵机一动,找来教室扫把上的竹竿用来当做佩剑;还有的“导演”把讲台当做看台布置起来;女生则拿着纱巾当披肩,学着贵妇人的样尖着嗓子说话……就连平日紧皱眉头的学困生们也舒展了眉头,兴高采烈地参与谋划和设计,真可谓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呀。瞧,奴隶英雄们不畏压迫,勇敢反抗的精神使小演员们童稚的'小脸上出现了少有的严肃和刚毅,这是多么美丽的神情,多么感人的神情呀!看,凶猛的“狮子”张牙舞爪、面目狰狞;冷酷的贵族观众幸灾乐祸;英勇的斯巴达克目光炯炯、无所畏惧……我被学生投入的表演深深地吸引了,被学生超越文本的表演震撼了:只要给学生一个自由的舞台,必将得到一场精彩的演出!因为在这个没有约束的舞台上,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会毫无羁绊地得到锻炼、开发,学生生命的灵性会得到闪现。

那节课,各个表演小组踊跃登台,互不示弱,他们及时汲取别组的亮点,虚心请教外援指导,现场修改锤炼台词,即兴发挥,想像的大门打开了,创造的翅膀张开了,学生的个性和灵性充分彰显。我也为自己大胆放手让学生以表演代教师讲解的教学方法而暗自庆幸。“课本剧无疑可以启发学生潜在的智力,使他们对听课、读书产生兴趣,对语文学习发生兴趣”。鉴于此种认识,我的语文教学中,不论是课文的理解、口语交际的训练,还是作文的辅导、故事的赏析,鲜活的情景模拟成了我实施有效教学的法宝。

著名剧作家曹禺先生说过:“学生参加演戏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演戏里的人,就必须理解他们的思想与情感……编演课本剧,使学生既锻炼了语言,又增长了智慧,更可贵的是学生在编演中展现了自我,获得了成功的喜悦,收获了创造的快乐,奠定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使语文教学真正有效。

总之,课本剧的趣味性、知识性、创新性,像魔力一般深深吸引学生,使学生“乐学”。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边演边学,知识得到了巩固,能力得到了锻炼,身心得到了健康发展。尤其在训练学生思维、培养创新能力方面,更是发挥了课本剧的独到作用。它将会成为有效教学的金钥匙。

篇3:如何让面试自我介绍成为亮点

您好,我叫某某,来自于哪里,在学校担任什么什么岗位,性格怎样怎样,喜欢帮助别人,团结有爱,团队合作精神好,格言是什么,我的优势是什么,缺点是什么。

一般面试官看着这样的自我介绍,不知道应该说点什么,所以基本都不会直接说什么。

其实,我们可以抛开自我介绍来谈谈,换一个角度,看看这个问题,或许我们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我们来思考一下以下两个问题:

1

什么是自我介绍

自我介绍是向别人展示你自己的一个重要手段。自我介绍是日常工作中与陌生人建立关系、打开局面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因此,通过自我介绍让对方认识甚至认可自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职场技术。

2

请输入一行标题

思考完之后,我们再来分类一下,按场合分,自我介绍主要分为三类:

1、工作面试场合

工作式的自我介绍,主要适用于工作之中。它是以工作为自我介绍的中心;因工作而交际,因工作而交友,

或者你直接说,你能提供什么价值。

2、生活娱乐场合

交流式的自我介绍,主要适用于在社交活动中,它是一种刻意寻求与交往对象进一步交流与沟通,希望对方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与自己建立联系的自我介绍。

3、应酬交友场合

应酬式的自我介绍,适用于某些公共场合和一般性的社交场合,如旅行途中、宴会厅里、舞场之上、通电话时。它的对象,主要是进行一般接触的交往对象。

刚刚我们已经聊了自我介绍的目的和场合分类,现在重点来了。

回顾我前面提到的'自我介绍举例,看看为什么这样的自我介绍是失败的?你觉得它适合哪种场合的自我介绍呢?

在求职面试过程中(暂不讨论其它场合),你为什么要做自我介绍?你的目的是什么?

如:

1、让面试官更加清楚你非常匹配岗位

2、让面试官相信你有符合岗位的能力/潜力

3、让面试官相信你的综合能力

4、其它

换位思考一下,面试官可能想知道:

1、总结能力(和公司岗位的匹配度)

2、自我认知程度

3、表达能力

4、其它

结合这些,回顾一下就知道为什么自我介绍失败了。因为你给的信息根本不是面试官想要的。(举例里面提到的,是假设面试官对你没有其它想法的基础上。)

如果你不能明白,举例:你明明告诉别人你喜欢吃雪梨,但是不管你怎么说,别人只是给你苹果,就是不给你雪梨。哈!此时,你的心情如何?

面试官想知道你能带来什么,你能为TA所在公司分担什么工作,或者你有没有什么好的方面值得他们学习,等等。

那么,既然你已经知道他的目的了,你为什么不直接告诉他,你能做什么呢?

篇4:浅谈编演课本剧和语文教学

随着新一轮课改的启动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推广,我们越来越明显地感受到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应立足于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服务,为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但是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我总会遇到这样的尴尬局面:一堂课下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总是不太深刻;对文中出现的语言不会加以运用。课余,班中一些平时比较好学的学生有时也问我:我们怎样才能学好语文课?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有一些学生语文考试成绩优异,可一到使用语文知识技能的实际场合就束手无策。许多专家都曾说过:过多的课堂讲授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我想也许就是这个原因吧?

那么究竟如何做才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呢?正当我满脑子困惑,不知该如何是好的时候,学校领导成功地把课本剧引入了校园,并且把它作为学校的一个教学特色,每年都要像农村过年时做年戏似的举行隆重的汇演。这一举措不能不让人眼前一亮。因为课本剧是上世纪80年代在北京和南方一些省区发展起来的。当时一些戏剧界人士开始意识到培养观众的重要性,把目光转向校园戏剧。于是有的剧院、剧团尝试着编演课本剧,竟意外地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因为课本剧是把语文课内容通过表演的形式再现出来,它具体形象,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所以它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一种活动形式。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他们活泼好动而又具有极强的模仿性和表现欲望的普遍特点,如果把课本剧引入语文课堂教学中,会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试一试不就见分晓了吗?于是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注意挖掘课本中那些语言生动形象又蕴含人物的动作描述,内容生动有趣的课文组织学生分小组编演课本剧。刚开始编排时,绝大多数的同学虽然已经搞懂了文章的内容,但只会照着书来念所谓的台词,根本就没有自己的独特创造。这哪是剧本呀,不就是在背书吗?连一些同学都是这样想的。如何让学生真正学会创造性地使用语言文字,而把他们认为平淡无味的课文变成有声有色,生动形象的课本剧呢?说实话要我自己编也觉得不知该如何着手。学生们就自主地提出由他们自己去改编、排演。于是我就让他们自主讨论确定一篇声情并茂的课文《西门豹》作为剧本的题材,然后根据学习小组的编排方式,自己主选择一位课外的的老师,可以是自己的父母,或者是亲戚朋友们,也可以是其他的一些大小伙伴,进行拜师学艺。大概经过两三天的准备,这一天正好有一节课是班队课,在班长和文体委员的精心组织下,四(1)班《西门豹》课本剧表演赛开始了……在这一次的活动当中,我很高兴地看到每一个演员都是那么像模像样,对课文语言的理解是如此的透彻,就是连平时最讨厌上语文课的史盼盼同学在扮演小兵是那么投入,那么专注;当其他组同学在表演时,每一个同学都看得那么认真,每一个脸上都带着灿烂的笑容……虽然这只是一次由学生自编自演自己欣赏的课本剧,但我觉得这次演出胜过任何一次教学活动,参与这次活动的每一个学生比平时任何时候看到的都更活泼,更可爱。活动结束后,有的同学说起这一节课还有些意犹未尽的感觉,有的还有点沾沾自喜因为他觉得自己的表演很出色。对于《西门豹》这一课,全班同学都掌握得不错,就连平时只识得几个字的同学也能熟练地说上几句台词。

从那以后,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大增,时不时会与我商量:老师,我们把这篇文章也编成剧本,再进行一次课本剧表演赛怎么样?我知道,同学们对课本剧的欣赏已为他们更好地学习语文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学们学习语文的尽头更足了,上语文课也更认真了,对课文的理解更透彻了,语言也更具创造力了。更重要的是在编演课本剧的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完成了变死课本为活的演出实践,还加强了学生的集体观念,让学生在处理琐碎事务和人际关系中学会了组织协调和相互配合。班上的黄旭东同学,平时动不动就耍少爷脾气,是班上最难相处的一个人,许多同学都对他避之不及,但在编演课本剧的过程当中,他和组员们一起出谋划策共同努力,与组员的关系非常融洽,与其他同学也能和谐相处了。诚然语文这一学科历来重视在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我想他的改变不仅是语文学科的功劳,更是课本剧的功劳。因为小学语文教材为孩子们塑造了许多美的形象,课本剧取材于教材,作用于人的视听,其教育感化作用十分明显,有助于小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学生在读--思--编--演剧本的过程中,更能够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总之,改编和演出课本剧,不仅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愉快,也使教师的教学变得更形象直观。这样强化了师生间的互动,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能力普遍提高。推广课本剧有利于在语文改革实践中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是推行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浅谈编演课本剧和语文教学]

篇5:让自主质疑成为课堂的亮点

让自主质疑成为课堂的亮点

保定市高新区小学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将自己由知识的讲授者转变为能力培养的设计者、指导者,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不要忘记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引导学生质疑。

多数教师怕学生在课堂上提问,实际是担心,担心他们提出什么样的问题?会不会偏离教学的这一环节?对后面的正常教学是否会有影响?会不会影响自己的教学思路?

因此,平日里我们老师总是习惯于自己生疑,而让学生去思考问题。于是,教师煞费苦心地设计问题、苦口婆心的提问题,可学生却始终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表面上这样的语文课热热闹闹,学生表现的很活泼,实际在培养学生能力上已经大大折扣。

要知道,课堂教学素质是以学生为核心的,这就要求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应由学生自己提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将生疑权交给学生,由学生自己质疑、解疑,教师只是在何处质疑及如何解疑上加以引导,才能将思和疑真正融合在一起,才能使学生真正拥有学习的主动权。

“我知道、我懂了什么,还想说什么?”像这样的问题应由学生自己提出来,教师不应该代劳。教师的任务是怎样去引导学生多思、爱思、深思,使其“于无疑处生疑”是教学成功的标志。对学生的质疑,教师的态度应该是:提倡、鼓励、引导。通过提倡、鼓励使学生从不敢问到敢于提问;通过引导,使学生逐步做到善于提问。在引导时,教师要作出恰当的'处理,不同的疑问采取不同的处理办法:是因为读书马虎而产生的疑问,要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去解疑;是自己经过学习、经过努力可以解决的疑问,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是游离于学习任务以外的疑问,要适当冷处理;具有导向性、启发性的疑问,要表扬提问的学生,并组织讨论研究,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学才能发现疑,有疑才能引起思,引导学生质疑解疑,使语文课堂体现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才能有效促使学生增强素养、提高能力。所以说引导学生自主质疑是语文教学的亮点。

篇6:让动态生成成为语文课堂的亮点

让动态生成成为语文课堂的亮点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许多教师逐渐形成一种共识: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念认识、组织、调控课堂,建立动态生成的教学观,让动态生成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被唤醒,智慧被点燃,情感被激发,创造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因此,“动态生成”的课堂已成为老师们孜孜不倦的追求,津津乐道的话题.

作 者:崔业云  作者单位: 刊 名:语文教学与研究(教师版) 英文刊名:THE LANGUAGE TEACHER'S FRIEND 年,卷(期): “”(12) 分类号:G63 关键词: 

篇7:让立意成为中考作文的亮点

让立意成为中考作文的亮点

让立意成为中考作文的亮点

陕西省洛南县灵口中学 方英霞 72610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者要“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这就需要我们在动笔之前,通过独立思考、创造性的思考,确立充满个性色彩的立意。立意,就是确定文章的主题。文章的主题是创作意图和作者思想倾向的体现。“文如其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立意高远的文章能写出一般人看不到的东西,既表现作者非同寻常的素养又教育他人。立意是一篇文章的核心和灵魂,其好坏直接影响着文章的成败。那么怎样才能让立意成为中考作文的亮点呢?

(一)开掘提炼寓意新。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就是要用自己的一双慧眼,从平凡小事中努力开掘出深刻的内涵,提炼出新颖的主题。如同挖矿寻宝,会挖的能找到地层深处的宝藏,不会挖的只能在别人已经发掘过的表层捡点残渣。我们可以从对比挖深去开拓思路,尝试提炼。

如课文鲁迅《阿长与〈山海经〉》,先写阿长社会地位卑微以及她身上不令人喜欢的地方,“喜欢切切察察”,睡相不好,唠唠叨叨等,然后写她在别人不愿意做也不能做的情况下给“我”买来《山海经》,令“我”对她肃然起敬,先抑后扬,很好的掘深了文意,深深地表达了“我”对她的敬重与思念。

又如平时挥金如土,慷慨大方的“我”,在为被车撞成重伤的同学捐款时却欲捐不舍,不捐不行,为了“过关”,勉强的将五角钱装进信封捐出去,还涌起一种“成功的快感”。尔后,“我”犯罪般的悔恨……典型深刻的主题在场面与心理的对比中逐步得到挖掘,耐人寻味。

(二)变换视角天地新。

面对当前开放式文题行情看涨的趋势,学会转换视角看问题能够有效的保证我们的作文推陈出新,是写出创新佳作的制胜“秘诀”。

同样一个事物,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自的立场水平不同,观察的角度不同,对事物看法也不同。如春雨,有人描写它的轻盈、飘逸之美,歌颂它“贵如油”,是“好雨知时节”;有人认为它柔而无力,拖拖拉拉,是给人带来不便的“鬼雨”。同样写秋景,有人赞它“秋高气爽,天高云淡,碧空万里”,说它明丽、漂亮、温柔;有人写它“凄凄惨惨戚戚”,使人心生凄婉悲凉;有人说它“秋风扫落叶,残酷无情”。因此,教会学生多角度去观察事物,才能引申出各自独特的感受。又如《谁最喜欢过年》这个题目,大多数人只会选取娃娃作为写作对象,去写他们的开心事:(www.fwsir.Com)穿新衣,吃糖果,放鞭炮,收压岁钱。而另一位小作者却别出心裁,写了一个最盼望过年、最喜欢过年的局长,写他如何趁过年收大把的“老人头”和名贵财物及其沾沾自喜的心情。这位小作者就是运用了“触类引申法”,活现了一个贪官的肮脏心灵。

(三)反弹琵琶启示新。

对于某一种现象或某一个问题,社会和大众有着比较一致的'看法。但是,事物内部结构比较复杂,外部情况也多种多样,因此同一事物除了具有正面基本意之外,还具有旁属甚至反面性的意义。如果我们经过审慎思考,提出与传统和世俗相悖的观点,这样的文章,往往会以崭新的立意取向赢得关注和重视。比如说,人们都说要矢志不移地维护自己的尊严,你却大胆地说,在特定条件下要敢于放弃自己的尊严,首先维护自己的生命,这不能给人以新的思考吗?一考生在围绕“美丽”这个话题,写出了题为“遗憾真美”的满分佳作。其立意摒弃了追求完美的价值取向,以欣赏的目光看待遗憾,褒扬遗憾,令人眼睛一亮。需要说明的是,这种反向立意,必须做到出入适当,进退有度,言之有理,不能犯政治、思想、道德和常识性错误。

(四)巧妙联想表现深。

写作时可巧用联想来托物寓意,这种立意方法就是从具体事物写起,巧用联想,由物及人,从而表现文章的主题。

如《路》,可从生活中人们无不走的实实在在的路写起,然后写到一个人要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最后引申到维护祖国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一考生写《蛛网》先从蜘蛛结网捉“飞来将”写起,然后写到法网如蛛网,“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指出犯罪分子终究难逃法律制裁,写出了新意。又如以“绿”为话题作文,可从文学作品中搜寻“绿”色,“春风又绿江南岸”;可从自然环境中发现“绿”形,如老枝头的新芽;可从社会生活中感受“绿”意,如“绿色食品”“绿色通道”等;还可联想到关在阳台上的春天,深陷大漠中的希望……只要我们浮想联翩,眼前就将是一片新“绿”的万花筒。

(五)融入自我显个性。

“融入自我”是避免雷同的好办法。“融入自我”是指在行文过程中显露“自我”痕迹,体现写作者的主观意志,个性倾向、价值判断、生活阅历、人生体验等。对每个人而言,这些方面多多少少有个性差别和独特性。

如中考佳作《贫穷也是一种财富》中的一个片段:“这一切的一切,都是贫穷赋予我的财富。是它让我懂得了‘千金难买幼时艰’的道理,也是它启示我一定要牢记‘一粥一饭,当思来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样一个朴素的结论。现在,我真想高声大喊,贫穷绝对是一种财富。”文意用议论的表达方式,直接表明自己的体会,无不渲染着一个有个性、有思想的新青年形象,这正是融入自我后的表达方式:鲜活酣畅,个性飞扬。这也是避免雷同的最佳手段。(六)聚焦时代更新颖。

我们写作文应该紧扣时代脉搏,反映时代精神,这样主题才能新颖、深刻。正所谓“文章合为时而著”,顺应时事的文章才会有时代感,才会有针对性。比如,对于救助弱势群体的看法,对于帮助农民工讨债的看法,农村税费改革带来的变化,防治猪流感疾病,抗震救灾等等,这些新鲜事物或新观点都将是今后一段时间内关注的热点。近年来,一些满分作文通过故事新编、新评的方式,注入新的观点,折射当今社会,令人耳目一新。比如中考满分作文《给诸葛亮的一封信》,以街亭失守后诸葛亮思过责己、自贬三级为话头,主动提出“为先生谋划一二”:一是提醒他将街亭之失的罪过全部推给马谡;二是嘱咐他要辩证法,别盯“阴暗面”、“钻牛角尖”;三是告诫他学会“虚美、隐恶”……文章借历史故事的“外壳”,巧妙联系当今社会官僚主义严重,弄虚作假盛行等不良倾向,以古讽今,富含机趣和幽默。这样的文章,革除陈腐之气息,尽吹新鲜之微风,让人爱读。

总之,一篇作文有了好的立意,就像一支军队有了好的统帅,能在“战场”上自由驰骋,战无不胜。

篇8:让朗读成为语文教学的主旋律

让朗读成为语文教学的主旋律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目前语文教学的一种倾向是教师讲得多,学生读得少.走进语文课堂,已很难听到令人心旷神怡的朗朗书声.琐碎的理性分析会淹没语文课堂的美,长期享受不到课文美感的`学生,久而久之也会失去学语文的兴趣.

作 者:程霞  作者单位:甘肃省会宁枝阳中学 刊 名:新课程(中学版) 英文刊名:XINKECHENG 年,卷(期): “”(7) 分类号: 关键词: 

篇9:让语文成为一种时尚

让语文成为一种时尚

的一天,一位年轻的女老师推开了北京西城区阜兴门外一小六年级某班的.教室门,霎时,全班的目光都集中到了女老师身上.在同学们的注视下,女老师挺胸抬头走上讲台.

作 者:祖薇  作者单位:北京复兴门外第一小学教师 刊 名:语文世界(小学版) 英文刊名:THE WORLD OF CHINESE LITERATURE 年,卷(期): “”(10) 分类号: 关键词: 

篇10:让语文教学成为法制教育的有效渠道

让语文教学成为法制教育的有效渠道

让语文教学成为法制教育的有效渠道

江苏句容市实验小学( 212400) 尹志兵

当今世界每个国家都面临着一个难题,就是青少年犯罪问题。我国的青少年犯罪问题也十分突出。根据《中国青少年犯罪年鉴》统计,我国青少年犯罪比例在不断增加,并且犯罪动向非常让人担忧,呈现年龄低龄化、性质暴力化、手法成人化和智能化等特点。所以,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已经势在必行。在学校里对小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渠道有很多,语文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一条有效渠道。那如何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法制教育的一条有效渠道呢?

一、在文本教学中巧抓渗透点

语文教材中隐藏着很多的法制因素。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出文本中的法制因素,巧妙地抓好渗透点,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使语文教学与法制教育和谐共存,让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为法制教育提供平台。语文教师在向学生讲授文本的同时,应把握时机适时渗透。如《狼和鹿》一文,写了凯巴伯森林100多年前的郁郁葱葱、生机勃勃,而25年后凯巴伯森林像着了火一样,少了绿色多了枯黄。如此巨大的变化居然是人类为了保护鹿而随意杀狼的后果。在学生为之叹息同时,我们要让学生知道谁破坏自然就一定会遭受自然的严惩,从而使学生明白人类一定要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另外,在这篇文本的教学中,还可以对学生渗透一些法律知识,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的第八、九条规定国家保护野生动物及其生活环境,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非法猎捕或者破坏,国家对珍贵野生动物实行重点保护,这样就可增强学生保护动物的责任感。再如,教学《狼和小羊》时,要让低年级的孩子知道不要做像狼一样的坏人,总是寻找各种借口做坏事,这样会被惩罚的。

二、在语文活动中巧抓渗透点

新课程提倡语文教师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并依托语文综合性学习加强语文学科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语文教学论文 )在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只要教师留个心眼,就会发现一些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绝佳途径。如我校去年有几个高年级的孩子到超市偷东西,我没有拿这件事情在班上大肆宣讲,而是在班上上了一节口语交际课,让学生参加即兴演讲,参考话题就是:你如何看待超市或集市上的第三只手?学生准备5分钟,每个孩子演讲的时间不超过两分钟。通过演讲,学生们认识到小偷行为对一个人乃至对一个家庭都会产生很大的危害。另外,我趁机教育孩子,如果你或你周围的人以前也有过类似的小偷行为,只要认识到错误,知错就改还是好孩子。为配合宣传世界禁毒日,我找了很多古今中外被毒品吞噬的血淋淋的`案例让学生看,看完后再让学生写出自己的感想。

学生甲这样写:毒品就是魔鬼,你只要一不小心就会落入它的魔掌,你的精神和肉体就开始了痛苦的旅程,从此你将踏上一条不归路。 学生乙如此写:吸毒者已经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健康的人,他们无视妻离子散,无视家破人亡。为了毒品,他们可以杀人、抢劫,为了毒品他们可以抛下自尊……

学生丙这样写:毒品可以让一个人失去一切,也会使一个民族陷入沉沦,所以让我们手拉手,将毒品踢出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这样的活动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也非常有力地对学生进行了法制教育。

三、在课外阅读中巧抓渗透点

多读书、读好书应该是小学生养成的一种终身受益的好习惯。有的教师认为课外阅读与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关系不大,于是忽略了对学生课外阅读活动的指导,失去了渗透法制教育的好时机。教师如能在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时抓好法制教育的渗透点,同样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我通过给学生讲解一些学生由于看了不健康的书籍而走上犯罪道路的活生生的例子,来警示所有的孩子远离这些不健康的书籍,和远离毒品一样。再如,在自由阅读时间,我班有一个学生在阅读《珍惜矿产资源》这本书,我就趁机对学生进行珍惜资源的教育。我问学生:“你的周围有哪些矿产资源?你觉得应该如何珍惜矿产资源?”学生纷纷回答:“我们身边的矿产资源有煤、石油、天然气以及一些金属矿产等。”关于如何珍惜矿产资源,学生更是集思广益,有的说要合理采矿,有的说多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还有的说要多骑自行车少骑摩托车等。只要学生读好书都会收到或多或少的熏陶,慢慢地也会将书中的一些思想内化成自己的思想,从而影响自己的行动。

四、在习作教学中巧抓渗透点

学生学习语文的最高层次应该是写作,因为写作不仅是学生个体对生活现象的真实感受,而且是学生个体对生活实践的独特体验。如果在学生习作教学中巧妙地引入法制事件让学生去思考、讨论,就可以既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又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同时还可以规范学生的行为,避免学生走上犯罪的道路。可以指导学生模仿《焦点访谈》、《法制天地》等栏目,选择贴近自己生活的真实案例,进行广泛探讨,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在习作中深化认识,在生活中规范行为。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法制教育是一条绿色通道,教师只要注意适时适度、持之以恒,一定能够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使我们的学生健康地成长。

篇11:让绿色成为网页设计中亮点的教程

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让绿色成为网页设计中亮点的教程,绿色是一个在网页设计中被广泛运用的颜色,本身就带着一种与生俱来的平静感,绿色在心理学上被认为会产生一定的视觉冲击力,因此,能在网站主页上用绿色元素去突出信息重点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清新、安定、环保,在这三个关键词的遐想画面中一定有绿色。

绿色是一个在网页设计中被广泛运用的颜色,本身就带着一种与生俱来的平静感。绿色在心理学上被认为会产生一定的视觉冲击力,因此,能在网站主页上用绿色元素去突出信息重点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Geschichten

该网站案例很好的证明了绿色独具的引导和提示作用。网站导航的主色对用户的视觉会有很大的影响,亮丽的颜色可能会刺眼;暗淡的颜色有可能太沉闷,因此,温和的深绿色是网站导航色彩的选择之一。

Sprout

网站没有没使用大片的绿色,只是在灰度较高的背景上加了一些绿色的装饰来做点缀。但这些元素并不只是美观而已,同时也在无形中指引着我们,反差明显的绿色和黑灰色让用户能轻而易举的分辨出信息重点。

Sampex

网站以深绿色为主。深绿色在绿色系中是一种比较正式的颜色,可以在公司的 设计中考虑使用。当亮度和深浅调到让用户有视觉舒适感的时候,同时也会伴随着大气、踏实的心理感受。

The Ultimate Bikeshop

这个案例中所用到的绿是一个争议不断的颜色,绿色?黄色?大家可能有不一样的观点,在这里暂时称它为柠檬绿,

这类相对不够鲜明准确的颜色在网页设计的使用上也应该格外注意,避免与其冲突的颜色,使用单一化的色彩设计,让页面上的内容尽可能的看起来简单清楚和活力。

Break It Down

青绿色是绿色系中最具亲和力的颜色,为用户带来一种莫名的洁净和安全感。由于青绿色属于比较亮眼的色彩,因此,该色在使用时应该尤其注意亮度的调节,避免用户在短时间内就产生视觉疲劳。

VERDI

网站页面运用了色块“拼接”的效果,从白到灰再到绿色。白色和灰色都是中性色,所以页面中的绿色很自然的成了最抢眼的一部分,这样的搭配方式也让画面更富有运动感。

Emotions

这个案例中的绿色属于较浅的橄榄绿,整体使用了微渐变的效果。色彩的运用让整体显得安宁大方,顺其自然的获得一种视觉愉悦感。

Jack’s Bar

在模糊背景上使用亮绿色按钮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加重了网页的行为召唤力。每一处色彩所在都在暗示,并且指引用户点击和查看。

Design Creativity

两种不同的绿色之间的相融合也能产生奇妙的视觉感官反应,让用户的视线能有很连贯的过渡,整个页面不会显得突兀。

Bloom

蓝绿色与大地色系之间的搭配更能令人感受到自然的气息。褐色部分使用了纹理背景设计,让画面氛围产生即视的生活感。

绿色,代表着生机和希望。我们可以在保证视觉舒适的同时追求自然,让色彩丰富我们的生活。

篇12:慎用媒体让多媒体成为语文教学的好帮手

慎用媒体让多媒体成为语文教学的好帮手

慎用媒体让多媒体成为语文教学的好帮手

张 燕(繁昌县繁阳镇城关三小,安徽 芜湖 241200)

摘 要: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技术走进了课堂,进入了语文教学的阵地,以它独有的魅力深深地吸引着语文老师,语文课堂也随之异彩纷呈!可是,如果多媒体运用得不恰当,一味地为了用而用,就会起到反作用。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慎用媒体,真正地让多媒体成为语文教学的好帮手。

关键词:多媒体;语文教学;合理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02-0218-02

多媒体课件应用的目的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既要有利于教师的教,又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但目前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普遍存在信息量太大的现象,或把多媒体当作美丽的板书。认为多媒体教学课的信息量就是要大,只要有大信息量,才能体现多媒体的优势,只有整板漂亮的文字,才能体现课堂结构的严谨。结果使教师学生都被课件牵着鼻子走,多媒体辅助教学反而起到“画蛇添足”的作用。

一、忌脱离语文课的本质,盲目地使用多媒体

多媒体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它的作用不用质疑。但实际中,许多老师对多媒体认识比较肤浅,理解较为片面,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

1.偏离文本,多此一举

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就是学会读文章、赏文章、写文章。语文教学就是引导学生理解和体会语言文字的过程。在课堂上,老师引导学生探究语言文字以语言文字为中介,通过想象体会其意境,感悟其意思。学生想象语言文字描述的形象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印象,才能有自己的认识和感悟。所以语文多媒体课件不可偏离文本,为了用多媒体而用,要留给学生足够多的思考时间,引导入境,营造气氛,唤起情感,从而让学生能够体味到作品的深邃意境,逐步提高其语文素养。现在一些教师为了追求课堂形式上的多样而滥用、乱用课件,过分地夸大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作用,不但没有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反而偏离文本,多此一举。

例如,一位教师在执教《草原》时,在新课伊始时,教师播放了一段草原美景视频,配以悠扬的草原歌曲,其景色之美、时间之长、乐曲之悠扬陶醉了在场的每一个人。接着老师将视频关闭,问:谁能讲一讲,草原上有什么?学生的回答:有牛、羊、马……学生的思维与回答说来说去都在围绕刚刚看到的一段视频,不离其中,脱离了文本,错过了字里行间洋溢着的忧伤、欣喜,错过了文字本身那美妙的音律与节奏,也失去了自己思考和用心感受的过程。教师用多媒体直观的画面代替了文字本身呈现在学生面前,就是把自己的思维强加到学生的思维当中,让学生失去了思考的空间。现在很多课件制作得越来越漂亮,的确给人带来美的享受,但教师在使用的时候,就会迷失方向,忘记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多媒体只是一种辅助手段,不能被它牵着鼻子走。

2.追求时尚,不求实效

作为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可以用来解决一些传统教学中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它应该是为提高教学而运用,不该用时不用,当用时则用,绝不能流于形式。

例如上文所提到的《草原》一课,笔者在上这篇课文时是先让学生读课文,细细品味课文,然后再播放视频让学生观看。学生借助课文,想象出不同的具体形式,这种具体形态更个性,更精彩,学生会主动去思考、体悟,其感受也更加贴切和深刻。

笔者还听过一节课――《圆明园的毁灭》,一节课下来黑板上没有一个字的板书,教师忙着操作电脑鼠标,多媒体大屏幕上文字上下翻腾,赏析内容跳荡出现,图案迭换,孩子们就是一个劲地盯着屏幕。这样的课,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学生似乎兴趣盎然,学到了很多知识,其实整节课学生都好像在看电影,根本没有一点思考的时间,更别提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了。

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关键在于课件,课件必须要能够凸显教师的教学风格。(语文教学论文 )在教学过程中,每位教师都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所以,教师应亲自制作,自然地把自身的风格融入到课件中,体现自己的教育理念,让学生易于接受,不要为了使用多媒体而用,也不因使用多媒体,把本来简单的非要搞得 “枝叶”繁杂,花里胡哨。这样只能背离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辅助”的作用,使学生不知所措,更弱化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二、要“画龙点睛”,拓展语文教学的空间

教育心理学指出,学生理解知识必须有感性认识作支柱。而在教材中,有的课文所写的事物很复杂,有的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有的更是闻所未闻。而合理地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则能在拓宽学生信息通道的同时,化抽象的文字为可观的图像,赋予冷冰冰的铅字以生命,从而达到感性感知,理性认识,拓展语文教学的空间。

1.对比图文,加深理解

多媒体的使用能把语文教学中的抽象的文字变为直观具体的图像,将课文还原到具体的情境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例如,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在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之后,笔者再出示视频:在阳光的照射下,西沙群岛的`海面上波光粼粼,犹如漂亮的钻石闪闪发光。高耸的山崖和幽静的峡谷在清澈的海水中相互辉映,鱼儿在海里快乐地嬉戏,海参蠕动得缓慢,大龙虾悠闲地晃来晃去。多媒体的声画同步,动静结合,视听结合立刻便感染了孩子们的情绪,情感上产生共鸣,既能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又能拓展小学生的海洋知识。

如教学古诗《望庐山瀑布》时,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查找有关资料。有的学生在网上查找到了有关庐山瀑布的资料,直观地看到了庐山瀑布美丽的自然风光图片,他们赞叹不已。直观形象的画面,相当于一位好导游,对于引导学生“入诗境”“悟诗情”是很有帮助的。对照诗文,结合图画,让学生说说“从画面中你看到了什么”,可以锻炼学生观察画面的能力,并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古诗《小池》相对来说内容比较简单,但诗中的 “泉眼”“小荷”这些词语比较难理解或想象。例如:“泉眼”这个词,它的意思就是泉水的出口,但对于城市里的学生来说很难想象出泉水的出口到底什么样?生活在农村的孩子也许见过。如果课上老师硬灌输给学生一个解释,学生也只能把它死记下来,不能理解泉眼到底是什么样的。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难点,可以制作一个小视频:在一小块池塘里,有几个小小的泉眼正在不停地向上冒着泉水,池塘里不时地荡起层层的涟漪。这样一来学生便对泉眼有了一个比较直观的印象,知道了这就是泉眼。给学生带来了美的享受,学生的印象也加深了,这样教师枯燥的讲解就被一个生动的画面代替了,教学难点也迎刃而解。

《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中的北京所处的北方离我们所在的南方比较远,所以文章中的一些词语意思学生肯定不太理解,比如“逛天桥”“空竹”“庙会”等词语“在教学中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而这些也是学生容易混淆的地方,他们会误认为天桥就是城市中的高架桥,在教学中,笔者事先在网上找到了“天桥”“空竹”“庙会”等图片,课上用多媒体放给学生看,学生马上就有了一个直观的印象,在脑海中深深地记住了“天桥”是指北京民间艺人比较集中的地方,在过年过节时那里有许多小商贩卖吃的、喝的、穿的,还有很多杂耍艺人在那玩呢,而并非我们想象中的城市中的高架桥。而“空竹”学生也能很直观地看到是什么样怎么玩得。“庙会”也可以知道就是设在寺庙里面或附近的集市,最具北京春节特色。

如《阳光》这篇课文,在理解“河面闪着阳光,小河就像长长的锦缎了。”这句话时,为了加强学生对“锦缎”的直观现象,笔者用课件出示几张图片,展示了什么是锦缎,学生的脑海里马上对锦缎有了一个直观的印象。然后再出示一张阳光下的小河,在阳光的照耀下,小河闪耀着光芒,和锦缎的图片一对比,学生马上就清楚了,阳光下的小河和锦缎一样闪耀着光芒。接着笔者又使用多媒体出示了几张图片,比如阳光照耀下的花朵,阳光照耀下的校园,让学生用“( )里的( ),因为有了阳光,更( )了。”这样的句式来练习说话,学生从画面具体形象的感受中,很快就答出了“(花园)里的(花朵),因为有了阳光,更(鲜艳)了。”这样不仅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还锻炼了学生的语言发展。一张张具体形象的图片,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所以,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一定要注意:明确目的,立足于实用。多媒体信息手段是为实现教学任务,完成教学目的服务的。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信息手段决不是标新立异,更不是搞形式主义,而是为实现教学手段的最优化,以提高教学手段和效率,使学生学到的东西多些、快些、好些。一句话,就是注重教学实效,因课因人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该用的要积极去用;可用可不用的不用;没有必要用的坚决不用。那些学生比较熟悉,或内容比较浅显易于接受和把握的课文,没有必要采用多媒体信息手段;有些课文的内容,虽然学生不易理解,如果无法用多媒体信息手段来表现,或不能发挥多媒体信息手段的特长,也不要勉强去用。但是,对于离学生生活实际远的,或学生缺乏直接经验而又深奥的内容;对于用传统教学手段难以讲清的重点、难点,或虽能讲清而占用时间多、教学效率低,多媒体信息手段有能发挥自己特长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内容,则应当尽可能地采用多媒体信息手段进行教学。

2.实践语言,丰富想象

电脑网络集图、声、文于一体,如果恰到好处地运用,就会提高教学效率,收到好的教学成果。如:教学《观潮》这篇课文时,可先让学生先初读文本接着让学生观看大潮录像,指导学生在背景音乐声中品读文本,细细体味大潮来时的美和力,然后拓展练习请同学们给录像写解说词。接着一边播放大潮录像,一边请同学朗诵解说词。这样,不但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多媒体的辅助作用,恰到好处地使用多媒体,这样就能把学生带入文本所描绘的情境中,充分感受中华语言文字的魅力。

合理地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其学习效果是传统阅读课望尘莫及的,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方面的能力,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呈现出一种探究、发现、自主的态势。

总之,慎用媒体辅助教学,使教学手法变得丰富多彩,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地展现出语言文字的魅力,要使之真正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好帮手。

参考文献:

[1]沈丽君。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整合[J].浙江现代教育技术,,(5)。

[2]江春妹。浅谈网络与古诗教学的链接[J].小学教学参考,,(28)。

[3]倪新琴。灵活运用多媒体优化小学语文教学法[J].小学教学参考,,(9)。

篇13:让语文教学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活动

让语文教学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活动

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宁谷小学 潘莉

我们现如今的语文教改强调生成性,在设计方法上要求设计能够有生成性的问题。通过几年的教学活动,我发现多数生成性问题(能够引发学生讨论的问题)设计起来很难。既然我们想让学生生成性的畅所欲言,我们就要进行更大胆的变革,彻底摒弃过去设计问题学生探讨的教学模式,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来创造生成语文教学情境,让语文课堂教学真正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活动。

一、提出让语文课堂教学真正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活动这一设想的理论依据

1.语文教学的性质是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

我们在学习文章时对文章的品评是很重要的。以往的教学模式,只要是设计问题就必然让我们的文章失去美感,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开展各类语文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发地品评文章,完成活动要求。

2.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以往我们无论如何利用设计问题或让学生自己提问题,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能力的这一目的时,感觉学习的面都很窄,只有个别学生在参与,学习主动性不够,没有任何能力的`提高,收到的是高时间量的付出、低效或无效的课堂教学效果,听了许多节语文课都是这种感觉。如果让语文活动成为课堂的主要形式,那么收到的效果就会有所不同。这样,每一堂课的语文活动都能起到锻炼学生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的作用。

3.学生的天性也希望能够在愉快中学习

过去的教学模式无论怎么变学生都不太喜欢,因为它毕竟是在剖析文章,是理性的解读。但如果是语文活动就会有所不同,我想这样的活动学生一定都乐于参与。既然参与了,那么不知不觉中他们的语文素养一定会有所提高。

教师对于设计语文活动的把握一定会比设计有预设性的问题要灵活机动得多,掌握起来也比较容易。还有,学生也可以参与到设计活动中来,学习主动性会更高。

二、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动的阐述

我认为是诸如演讲、导游、故事比赛、朗读比赛、表演课本剧、赛诗会、游戏、书法品评、习作品评、名人访谈等等活动。有人会说: “我们平时也在用这些方法。”在这里我要强调的是:过去我们只是偶尔用或很短的几分钟用,现在我们却是用它来代替了整堂课的教学。以《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为例,在教学课文时,第一课时的阅读过程我们可以用写悼词纪念总理为活动的开端,让学生扮演不同身份的人来向总理告别。再请学生朗读课文,不需要过多的讲解,学生已经能够体会到人们的心情、课文的内容了。再谈谈作者哪里写得好,学生是能够说出来的,因为他们有心理上的体验。

我们不是一直在说好的文章能让读者的心理产生共鸣吗?我们的设计就是为学生搭建一个能够产生共鸣的平台,让他们能够畅所欲言、有所收获。第二课时的识字教学可以开一个书法品评会。不难想象,这样的活动无论是在读文还是学文,也包括认字、书写、写作方面,学生都会有不同的收获,日积月累,语文素养一定会有极大的提高。

三、开展语文活动的一些具体实践

在教学一年级语文时,上过一堂“趣味识字课”,方法是让学生在他们精心布置的教室中找自己想学的字来学习,学生找了将近120个字,除了过去认识的大约还有七八十个是生僻的字。然后我让学生画苹果,把自己认识的字画出来,学生特别高兴。接下来我又让学生根据字义做动作让大家猜(当然这个活动要先在小组里表演,这样准备才充分),结果学生很快就认识了这些字,而且还会轻松地组词呢!最重要的是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还有一堂识字课,在学完词语后我让学生编故事,学生兴趣也很浓。

在教学北师大版一年级教材《雨铃铛》一课时,我开展的活动是诗歌朗诵会,学生有感情,有动作,背得还相当熟练呢!诗歌的意境美全展现了出来,又有什么必要再分析呢?结尾的时候让学生续写诗歌,一年级的孩子同样写得很棒。这不是语文素养是什么呢?

有人会认为那都是识字、诗歌等简单内容的教学,我们的习作、阅读是没有办法进行活动的。其实不是这样的。在学习老舍的《草原》一课时,我让学生当导游,虽然仓促,效果不尽如人意,但草原的几个特点学生还是找到了,而且,文章写得好的部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也用上了,能写出导游词,难道不是学生的进步吗?《一夜的工作》,我们开展的活动是评价周总理,结果越评到最后学生越感动。《小抄写员》这一课,我们可以让学生讲故事,这样,叙利奥的心理活动、品质不是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吗?而且最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抓住重点,对缩写文章还很有帮助呢!声情并茂的口语表达能力不也同样是一种语文素养吗?

对阅读教学用活动方式进行有时确实感觉像蜻蜓点水,文章分析不透。但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是:过去我们分析得很透,学生仍然不会写文章,不会读、不会用。既然这样,我们何不让它彻底成为扩展知识的范畴、写作能力提高的工具,让它彻底把过去的指导写作这一包袱放下来,让学生的思维不再受它的束缚呢?那毕竟是别人的生活、别人的思想!

口语交际就更不用说了,《竞选班长》、《我最敬佩的一种行为》、《小记者模拟采访》、《说说什么样的人是英雄》等等活动,哪一项对学生能力的提高没有帮助呢?另外,我在作文教学时,除了告诉学生写人、写物、写事、写景要注意的顺序还有表现方法外,从来都不讲这个题目怎样写,学生想怎样写见仁见智。“第一次 ”、“ 我想对你说”、“我的小家”等等,只要层次不乱,愿意怎么写就怎么写。每次写完的作文我都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修改,选出最好的或无法修改的在班里读,大家品评或修改。另外,我还鼓励学生给校广播站投稿,或给其他儿童刊物投稿。不管结果如何,参与就是进步,就有提高!当然,语文教学的活动还有很多,如表演课本剧、续编故事、与名人网上聊天、赛诗会、写字比赛,这一切都可以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当然,开展之前的方法指导还是很重要的。

过去,我们一直在延续着传统的教学方法,除了思想上存在着惰性之外,还有就是,在心理上没人去用我们也不敢尝试。既然教学改革为我们提供了创新的平台,我们为什么不大胆尝试呢?以上是我的一种设想,希望能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改革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

篇14:教学心得:让思考成为习惯

教学心得:让思考成为习惯

小学科学课是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学生科学学习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的过程、分析的过程、选择的过程、创造的过程,也是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乃至正确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因此,科学课教师“不能只为学生的一阵子着想,而要为学生的一辈子着想”,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并且富有个性地学习。而这一科学课程的教学理念正与我校构建的幸福教育课堂文化,以及创设的以“生本”为基础,展现“生动”的课堂教学过程,呈现师生和谐的“生态”发展,为师生终生学习和成长奠基的“三生”幸福课堂教学模式不谋而合。

实践一年的“三生”幸福课堂模式让我对科学课堂中的“探究”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我认识到,探究不是盲目的,探究既是小学生科学课学习的主要方式,也是科学课学习的目标。那么,指引学生不断深入探究的内驱动力是什么呢?我们认为,这种动力是对问题的思考。科学研究绝大多数都是从问题开始,要么是在研究其他问题时产生新问题,要么是在观察事物与现象时发现新问题。问题离不开思考,离不开与原有认识的比较,或已有知识的推理等,因此我们认为,活动是科学探究的外在形式,思维是科学课堂的内核,是活动的灵魂,让思考成为习惯是学习科学课程的关键。

一、由观察出发,激发思考

在科学课的教学活动中,思考要从观察开始。观察也是思考,没有思考的观察,不可能获得有价值的发现。实践证明,观察和发现与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为正相关。

在《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的开课中,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都会猜测:大的马铃薯会沉,小的马铃薯会浮。当我把大的马铃薯放入1 号杯中(盐水),小的马铃薯放入2 号杯子中(清水)时。学生观察到的现象与猜测完全不同,立刻就激起了学生的探究兴趣,进而思考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是马铃薯的问题,还是水的变化引起的。由观察引发的思考让学生不由自主地投入到寻求其原因的探究活动之中。

学生观察的欲望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因此,只有创设让学生心动的问题性情境,才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探究动机和问题意识,才能引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才能体现“三生”课堂的精神。

二、由实验深入,全面思考

科学实验一般要经历提出问题、进行假设、制定计划、实验搜集信息、分析得出结论等一系列过程。科学实验的过程,就是学生思考的过程。提出问题是思考使然,如果对一些现象视而不见,置之不理,或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那永远发现不了问题。假设是科学探究的一个重要思考阶段,科学家进行实验,在没有成功之前,都只能是“假想”,也可能是“胡猜”。所以,在实验时,有关科学的结论,应让学生敞开思路无所顾忌地猜,甚至异想天开地想象。只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想象的空间,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上《空气占据空间》一课时,我们从“你能怎样看到空气的运动”这个问题入手,让学生借助水观察到空气的运动。“空气有质量吗?”“怎么说明?”

这样的问题引起了孩子们的兴趣与大胆的猜测,他们开始设计、完善自己的实验。有一组同学运用天平、气球验证,最初做试验的气球大小略有不同,大家不信服,他们又改用完全一样的气球,但在天平上表现得不明显,最后他们借鉴别组的经验采用了平衡尺,终于证明了空气是有质量的。实验结束后,“压压气球变扁后又还原了是怎么回事”的问题再一次激发起孩子们的思考和探究欲望。他们设计用注射器压缩空气,制作了“空气”,发现弹出的“子弹”射程不同。大家又开始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是不是和压缩空气有关”。通过反复实验他们发现:活塞拔出的'距离越长,子弹射得就越远(空气多,压缩的程度大,产生的弹力大)。思维的火花被点燃,大家的思路立刻就被打开了。他们很快联系生活实际,发现了不少利用压缩空气的事例,如建筑施工用的气锤、气垫船的飞行、鹞式飞机的起降等等。

一位科学家曾说:“没有大胆的猜测,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在探究实验中,教师要抓住有关的内容和有利时机,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猜测,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再通过实践去论证假设。在这样一种共同探究、质疑反思和相互启发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会得到进一步激活。从以上实例可以看出,学生参与实验的过程是实现“三真”的过程,其中充分体现了我校幸福课堂文化的内涵。

三、由评价点拨,促进思考

评价是在认识自己的行为和活动的基础上产生并通过比较而实现的。我们要让学生思考、判断,想一想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养成自我检验、自我调控的意识。学生对自己进行评价,既是一次知识的再现,同时又是对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能力的反省。

“你能对自己和小组的同学在这节课的学习状况作一个评价吗?”

“你怎样评价我们今天的活动?”

“在这次活动中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

“对这次活动,大家还有其它感兴趣的思考或问题吗?”

在幸福课堂的探索中,我们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当堂反馈。因此,在每一节科学课结束后,我们都会让学生对自己的探究过程、情感体验、小组合作等方面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将他们在探究中那种妙不可言的感受和灵光突显的感触表达出来。这既是对自我的肯定,又是对他人的促进。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理想就在于使所有儿童都成为幸福的人。”幸福是现代教育最核心和最终极的价值理念,“有灵魂的教育”不仅有义务将孩子们培养成有用之人,更重要的是,将他们培育成幸福之人,教会他们拥有幸福的能力。

那么我想,在科学课堂上,我们能给予学生的幸福就是给他们创造一个思考的空间,让思考成为习惯,并在科学活动中感受探究的快乐,掌握开启科学大门的钥匙。

篇15:如何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人

如何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人

如何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人

东莞市东城区花园小学            郭玉莲

在教学活动中,如何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人?营造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是很有成效的一种方法。也就是从传统的教学转变为创新教学的趋向,下面是我的几点看法:

一、 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学生有学习动力,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从而自主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教师不单纯为完成一节课的任务而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使课堂变得机械、沉闷。其实学生有着很大的潜能有待教师去挖掘,就情感体验而言,只要教师“导”得好,学生的情感就可以完全被激发出来。例如:我教第六册《春蚕》一课,我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然后进行师生角色互换组织课堂教学,让其它学生提出疑问,让“小老师”解答,最后全班讨论达成共识。找重点句多读,体现句中的感情,谈谈自己的感受。就这样,教学的过程就变成了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学生不是只听的配角,而变成了课堂教学的主人,课堂教学就由“死”变活了。

二、 为每个学生提供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让学生敢想、敢说、敢问,促使课堂充满生命力。

我最欣赏香港黄锦燕老师在课堂上能给予每个学生发言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缩短了,少了主次的关系,多了讨论、民主的发言,课堂就愉悦多了。例如:第六册《翠鸟》一课,首先让学生敢想。如果你看到你喜欢的鸟,你会怎样做?展开联想,其次让学生敢说,多让学生说你喜欢翠鸟的什么?让大胆的、小胆的学生都说。再次再学生敢问,把你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来。通过想、说、问。学生都能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多方面的发展,也能够达到创新教学的目的,课堂也就充满了活力,效果也大大提高了。

三、 课堂教学方式灵活多样,学生自己设计问题,共同解答。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传统的教学方式师问生答现已不适合时代发展的需求,而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方式正迎合了学生的需要。课堂上多以合作讨论形式为主,由学生自己设计问题,小组讨论解决,并在班上汇报,师生共同总结。这样在很大在程度上锻炼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也挖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独特见解得到认可,在内的深处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我教第六册《我爱故乡的杨梅》这一课时,我吩咐同学们分组坐,在读完课文的基础上,我发给他们每组一张纸,要他们自己设计问题,然后小组讨论后得出解决的办法。由小组长汇报。这样,大家的学习积极性大提高了,从中也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 动动笔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让学生展开联想的翅膀。我上第六册《赵州桥》这一课,让学生展开想象画一座你自己设计的桥。上《春蚕》这一课,展开想象写几句你对母亲说的话。通过这样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由配角变为主角并不是一件易事。但老师只要在课堂上充分让学生发挥,给机会他们,那么学生就自然成为教学的主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水到渠成了。

篇16:如何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人

汶上县苑庄镇田村小学     孙庆龙

在教学活动中,如何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人?营造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是很有成效的一种方法。也就是从传统的教学转变为创新教学的趋向,下面是我的几点看法:

一、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学生有学习动力,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从而自主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教师不单纯为完成一节课的任务而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使课堂变得机械、沉闷。其实学生有着很大的潜能有待教师去挖掘,就情感体验而言,只要教师“导”得好,学生的情感就可以完全被激发出来。例如:我教第六册《春蚕》一课,我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然后进行师生角色互换组织课堂教学,让其它学生提出疑问,让“小老师”解答,最后全班讨论达成共识。找重点句多读,体现句中的感情,谈谈自己的感受。就这样,教学的过程就变成了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学生不是只听的配角,而变成了课堂教学的主人,课堂教学就由“死”变活了。

二、为每个学生提供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让学生敢想、敢说、敢问,促使课堂充满生命力。

我最欣赏香港黄锦燕老师在课堂上能给予每个学生发言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缩短了,少了主次的关系,多了讨论、民主的发言,课堂就愉悦多了。例如:第六册《翠鸟》一课,首先让学生敢想。如果你看到你喜欢的鸟,你会怎样做?展开联想,其次让学生敢说,多让学生说你喜欢翠鸟的什么?让大胆的、小胆的学生都说。再次再学生敢问,把你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来。通过想、说、问。学生都能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多方面的发展,也能够达到创新教学的目的,课堂也就充满了活力,效果也大大提高了。

三、课堂教学方式灵活多样,学生自己设计问题,共同解答。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传统的教学方式师问生答现已不适合时代发展的需求,而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方式正迎合了学生的需要。课堂上多以合作讨论形式为主,由学生自己设计问题,小组讨论解决,并在班上汇报,师生共同总结。这样在很大在程度上锻炼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也挖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独特见解得到认可,在内的深处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我教第六册《我爱故乡的杨梅》这一课时,我吩咐同学们分组坐,在读完课文的基础上,我发给他们每组一张纸,要他们自己设计问题,然后小组讨论后得出解决的办法。由小组长汇报。这样,大家的学习积极性大提高了,从中也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如何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人]

篇17: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巴南区清溪小学 胡英  小学语文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新的理念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即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映,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就会激发强烈的求知欲,促进思维活跃,保持学习的持久性。在平时语文课堂教学中,努力做到让学生感受新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在教学《寻找幸运花瓣儿》一课时,我在课前在网站上搜集到了很多很美的丁香花的图片,在导入新课时,我采用了激趣导入法,告诉学生们老师找到的是三瓣的丁香花,但是有位小朋友却找到了一朵四瓣丁香花,如果有谁找到了四瓣的丁香花谁就会拥有幸福,你们想知道怎么才能找到四瓣丁香吗?这样学生就被吸引住了,学习兴趣被很好地激起。这样的教学,学生就会容易入情入境,展开想像,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二、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走进文本

新课标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提高学生与文本的亲和力,培养感悟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引领学生,实现师生、生生、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进入文本,变阅读课文为感悟生活。所以说,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心理学家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如在教学《密西西比河》一课时,揭示课题后,先让学生细读文本,感受密西西比河西岸的风光,找出关键语句后划出来。在反馈时,要求同学们用心去想象、感受这一片优美的大草原和野牛的闲适。这样,学生就能自己进入文本,文本的景象也因为孩子们自己充分的想象而变得鲜活起来。通过这样的训练,能促使学生在最大限度里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从而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使孩子们从语文课堂中找到乐趣。

三、以情激情,让学生乐于学习

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理解、体会语义时,老师要放手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的思维在无拘无束的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要用自己的情感来唤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看法、观点,要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可以进行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感悟,从而懂得知识是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堂,气氛很活跃,其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更多的乐趣。如在教学《翻阅大雪山》第二课时,我让同学们自己寻找红军战士面临哪些困难,然后分小组讨论。同学们由于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能够从学习中找到更多的乐趣,学习起来更有热情,于是积极地参与到布置的任务中来,说困难、找关键词、体会困难。最后,我在学生们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全面的总结,使他们对课文更深刻的理解。这样的课堂,学生学习有热情,从学校中体会到了乐趣,不仅让学生学习了文本人知识,更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里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也让他们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懂得了红军战士身上可贵的品质,更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

四、注重诵读,少点讲解

《新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收到情感的熏陶。”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把读的时间给学生,尽可能多地提供学生自主读书的时间。

注重诵读使我们母语教育传统经验的精华,徐世英先生曾将朗读与讲解做过比较,他说:“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是摊平、摆开,朗读是融贯、显现;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赋予作品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更能使人感受。”学生读得阅读,体会就越深,感情就越容易出来,乐趣也更容易被激发。因此,课堂上老师要充分利用时间,指导学生阅读,老师不可以自己的讲解替代学生的读。

总之,我们的语文课堂要充满活力,让学生充满激情,让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让学生多思考,多朗读,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相关专题 语文教学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