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液自我鉴定怎么写

喵喵要吃烤小鱼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喵喵要吃烤小鱼”参与投稿,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体液自我鉴定怎么写(共20篇),希望能帮助大家!

篇1:体液调节的特点是什么

体液调节的方式是什么

1、激素调节

许多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各种激素,就是借体液循环的'通路对机体的功能进行调节的。有些内分泌细胞可以直接感受环境中某种理化因素的变化,直接作出相应的反应。

2、神经-体液调节

也有些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神经系统的内调节,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是神经调节的一个传出环节,是反射传出道路的延伸。

3、旁分泌调节

除激素外,某些组织、细胞产生的一些化学物质,虽不能随血液到身体其他部位起调节作用,但可在局部组织液内扩散,改变邻近组织细胞的活动。

篇2:体液调剂的特征是什么

体液调剂的方式是什么

1、激素调剂

许多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各种激素,就是借体液循环的通路对机体的.功能进行调剂的。有些内分泌细胞可以直接感受环境中某种理化因素的变化,直接作出相应的反应。

2、神经-体液调剂

也有些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神经系统的内调剂,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剂是神经调剂的一个传出环节,是反射传出道路的延伸。

3、旁分泌调剂

除激素外,某些组织、细胞诞生的一些化学物质,虽不能随血液到身体其他部位起调剂作用,但可在局部组织液内扩散,改变邻近组织细胞的活动。

篇3:临检体液实习报告

前言

临床体液工作虽然原理简单,检验项目相对来说也比较少,但检验标本量大、手工操作项目多、标本种类多,要求基本操作规范,全程质量控制意识到位,才能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可靠。任何一个医务工作者,不能因为三大常规的平凡多见而忽视了其重要意义,而作为检验医师更应该有意识将检验与临床紧密结合,更好为患者治疗服务。体液组的实习看似枯燥无聊,其实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每个岗位、每个检测项目、每个数据都有值得我们深刻挖掘的意义,认真学习体液组相关知识、操作规范,认真体会其中奥秘,将有助于我们在日后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检验医师

一、实习时间

xx.8.1~xx.8.28

二 、实习科室

重庆医科大学附一院检验科体液组

三 、实习目的要求

1、掌握大便常规、隐血试验,尿干化学定性试验,尿沉渣检查;

2、掌握,胸腹水、脑脊液常规检查,各种穿刺液常规、

3、掌握血沉检查;

4、掌握体液组各种标本的收集及处理

5、检测仪器(血沉仪,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尿干化学分析仪)的使用、检测试剂的评价、质控品及校准品的要求、操作中的注意事项、参考值范围、警告值、校准程序、质控程序、

6、熟悉常用仪器的保养与简单故障的排除

7、学习恰当的与人沟通,与老师、同学、患者沟通合作的能力,

四 实习内容

1.尿干化学试验

原理:

多联试剂带是将多种项目的试剂块集成在一个试剂带,使用多联试剂带,浸入一次尿液可同时测定多个项目。将浸有尿液的试剂带放在仪器比色槽内,试带上已产生的化学反应的各种试剂垫被光源照射,其反射光被球面积分仪接收,球面积分仪的光电管被反射的双波长光照射。测定每种试剂带块反射光的光量值与空白块的反射光量值进行比较,通过计算机求出反射率,换算成浓度值,便可由分析仪打印出半定量的数值。 临床意义:

(1)比重、蛋白质、红细胞、白细胞:一般会涉及泌尿系统、循环系统的疾病,这些项目中的一项或多项结果出现阳性,特别是蛋白质和红细胞同时出现阳性时,常见于一些与肾脏疾病有关的病理改变。如各种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各种病因造成的肾损伤、泌尿系肿瘤、结核,还可能与多发性骨髓瘤、自身免疫病、溶血疾病、高热、中毒等有关;

(2)白细胞、红细胞、亚硝酸盐:主要涉及泌尿生殖系统的疾病。当白细胞或红细胞出现阳性结果,或者亚硝酸出现阳性时,一般与泌尿系统感染及邻近器官疾病有关。比如膀胱炎、肾盂肾炎、尿路结石、前列腺炎、尿道炎、盆腔炎、创伤等;

(3)比重、葡萄糖、酮体:这三项结果出现阳性,可能与内泌系统疾病有关,如糖尿病、肾性糖尿病、糖尿病酮症、妊娠呕吐、腹泻、脑血管意外等;

(4)胆红素、尿胆原:一项或两项结果出现阳性,一般表示肝胆系统疾病,如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溶血性疾病胆石症、胆管癌等。另外还可用于黄疸型疾病的鉴别断:肝细胞性黄疸尿胆红素和尿胆原都为阳性;而溶血黄疸只有尿胆原为阳性;阻塞性黄疸只有尿胆红素呈性;

(5)PH、比重、维生素:这三个项目不能单独用于诊断但是可作为许多疾病的过筛试验,临床诊断价值不大。重要的是,它们可以对干化学试验进行监测。当出现阳性结果时,有可能干扰尿蛋白、葡萄糖、红细胞和白细胞测定的敏感性。检验人员在签发检验结果时,应注这些指标,是不是对测定的标本产生了干扰;如有干扰, 要想办法排除,并进行复查。

注意事项:

干化学尿液分析技术操作简便,检测项目多,诊断过筛面大,仪器价廉等诸多优点,

很快在临床推广应用,但这类仪器检测的结果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务必严格控制才能获得好的结果

2.尿沉渣检查

检验项目:

尿沉渣就是尿液中的`有形状成分。是原尿经过离心后,形成的沉渣。是尿液有形成分质和量的组合。包括细胞、管形、结晶、细菌、精子等各种有形成分。

临床意义: 1.红细胞大于3个/高倍镜视野即为镜下血尿。增多见于泌尿系统的炎症、肿瘤、结石性等疾病。如以形态异常的红细胞为主,提示肾性疾病;但也见于全身性疾病,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以及泌尿系统邻近器官的疾病,如前列腺炎、盆腔炎等。摄入别瞟醇、抗凝剂、环磷酰胺、青霉素、磺胺类药等药物也可有红细胞增多。

2.白细胞大于5个/高倍镜视野即为镜下脓尿。增多主要见于泌尿系统的感染,尤其是急性肾盂肾炎、泌尿道结石、膀胱炎等;也可见于泌尿系统临近器官疾病,如前列腺炎、阴道炎、盆腔炎等。

3.上皮细胞肾实质损害时,如肾小球肾炎,可见较多的肾小管上皮细胞;泌尿系统炎症时,可见较多鳞状上皮细胞、移行上皮细胞。

4.管型出现管型表示肾实质损害,见于急性或慢性肾小球肾炎、肾功能衰竭等。出现红细胞管型,特别有助于证明肾性出血。出现白细胞管型,特别有助于肾盂肾炎与膀胱炎鉴别,后者为阴性。颗粒管型、蜡样管型的出现进一步表明肾疾病的恶化或进人晚期。脂肪管型多见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炎等。如摄入卡那霉素、两性霉素B、头抱菌素等药物,尿液中可出现管型。

5.结晶生理性结晶常见的有草酸钙、尿酸、磷酸铵镁结晶。病理性结晶主要有胱氨酸结晶、亮氨酸结晶、酪氨酸结晶、胆固醇结晶、放射造影剂结晶、磺胺类药物结晶、阿司匹林结晶、磺基水杨酸结晶等。

注意事项:

患者采尿后应该迅速地进行镜检,否则放置时间过长长,如果是低张尿可出现溶血;如果是高张尿有可能现脱水而使红细胞形状发生变化;如果是碱性尿可使血细胞成分和管型崩坏,影响检验的准确性。

3.大便常规、大便隐血试验

项目:

颜色、性状、寄生虫、虫卵、隐血(OBT)等

临床意义:

1上消化道有出血:OB呈阳性

2消化性溃疡:阳性率40%-70%,呈间断性阳性,治疗粪便外观正常时,OB仍可持续5-7天阳性,此后若出血停止OB可转阴;只要消化道出血大于5ml,即可出现阳性,但不作为诊断的直接依据;若OB呈强阳性提示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

3消化道癌症:阳性率95%,呈持续阳性,可OB可作为消化道癌筛选指标、4流行性出血热:阳性率84%,OB为重要佐证

5药物导致胃粘膜损伤(阿司匹林、消炎痛、糖皮质激素等)肠结核、溃疡性结膜炎、结肠息肉、钩虫病等,OB显示阳性。

注意事项:

进食动物血、肉类及进食大量蔬菜均可出现假阳性反应,因此在进行化学法OBT前要求素食3天,免疫法隐血试验特异性高,不受动物血红蛋白干扰,因而不需控制饮食。

4.脑脊液常规检查

项目:

一般性状的检查、潘氏试验、细胞总数计数、白细胞计数与分类、革兰氏染色、抗酸染色、墨汁染色等。

临床意义:

(1)红细胞增:常见于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栓、硬膜下血肿等。

(2)淋巴细胞增多:见于结核性脑膜炎、霉菌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麻痹性痴呆、乙型脑炎后期、脊髓灰质炎、脑肿瘤、脑溢血、多发性神经炎。

(3)嗜中性粒细胞增多:见:于化脓性脑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脑炎、脑出血、脑脓肿、结核性脑膜炎恶化期。

(4)吞噬细胞:常见于麻痹性痴呆、脑膜炎。

(5)肿瘤细胞:见于脑、脊髓肿瘤。

(6)白血病细胞: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

(7)脑脊液蛋白明显增高(++以上):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脊髓腔等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及其转移癌、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及梗阻等。

(8)脑脊液蛋白轻度增高(+ —++):常见于病毒性脑膜炎、霉菌性脑膜性、乙型脑炎、

篇4:医学检验体液实习教学研究

医学检验体液实习教学研究

1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培养良好医德医风

实习阶段带教老师首先要对学生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让实习生建立救死扶伤、以患者为中心、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意识。在医患关系日趋紧张的今天,检验科工作人员稍有不慎也会卷入医疗纠纷,如不注意保护患者隐私的结果(性传播疾病和早孕等)、不恰当的解释检验结果、标本搞错、不合格标本未拒收导致检验结果的不可靠性等。而要避免医患纠纷,必须让实习生学会与临床医师、患者沟通的技巧,恰当合理地解释检测结果等,并且要注重培养实习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加强集体荣誉感,在学习中要有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发现学生有不良行为和不好的工作习惯应及时批评指正,多与实习生交流,了解实习生在学习过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引导实习生解除心中疑惑。通过以上措施,让实习生培养良好的医德医风,为其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2实习带教中必须加强生物安全教育和培养生物安全意识

学生进入临床体液组实习时,必须先学习生物安全的相关知识。因为临床检验体液组承担着该院患者尿液、粪便、痰液、胸水、腹水、脑脊液等临床体液标本的检验工作,是各种潜在传染源相对集中的地方。老师应讲授日常工作中需注意的基本常识,如正确使用各种生物防护设备和用品、如何做好日常消毒、各类意外情况下的应急处理措施等,并且要多举一些工作中或学生实习时发生的实例增进实习生对生物安全的认识。使实习生明白检验科的实验室与学校的实验室有本质区别,学校实验室里老师准备的血液体液标本都是经过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毒和梅毒特异性抗体筛查阴性的标本,所以学生在学校实验室上实验课时丝毫未把生物安全放在心上,而在临床体液组实习时,其标本来自临床患者,各种传染源都可能出现,应指导学生改变意识,牢记潜在的生物危害时刻在自己的周围,必须学会采用科学的手段加强自身防护,如进入实验室必须禁食,目的是杜绝粪口传播疾病,如甲型肝炎、痢疾、轮状病毒等;另一方面是进入实验室必须穿工作服,戴帽子、口罩和手套等基本防护品,这样能有效阻止经过体液等途径传播的疾病等。通过对实习生加强生物安全教育,培养实习生的个人安全防护的意识,实习生均能按要求做好安全防护措施,近年来在该院体液组的实习生,从未发生过生物安全事故。

3熟悉标本的接收制度、工作流程和SOP文件

实习生转入临床体液组的第1天,带教老师应首先介绍该专业组的工作流程,标本采集、标本运送、标本检测、结果报告、标本保存都要让实习生学会规范操作。对于标本的接收,要把标本留取的要求全部教会实习生,拒绝不合格标本,并告知学生出现这种情况时要及时与临床医师沟通,以免耽误患者的诊治。在学习过程中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尤其要注意该项检测方法的特点、对检测标本的要求、影响因素、局限性,这些知识在标准操作程序(SOP)文件中都有详细的描述,实习生应提前几天预习,熟悉该组的一些基本的知识,这样,实习生到新岗位学习时,掌握该岗位学习内容的速度就会很快,实际操作起来也更有条理,取得了良好效果。

4检验自动化对医学检验专业实习的影响

前临床体液组的仪器,一般医院就是一台尿液干化学分析仪,而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体液组的仪器已经遍布了所有的体液标本,如尿沉渣分析仪、胸腹水细胞计数仪、大便常规分析仪、精液分析仪等,面对这么多的仪器,实习生最初有无从着手的感觉,老师应带领实习生从易到难地逐步掌握本组的知识,如尿液的成分相对简单,第1步就学习尿液常规分析,第2步学习大便常规分析,第3步学习精液和白带分析仪,另加前列腺液的分析,最后才学胸腔积液常规检测,因为胸腔积液里面的细胞形态各异,还有一部分患者的细胞是破烂的,识别有一定的难度。实习生明白了自己的学习路线后,就要开始学习仪器,每天在仪器开机后先做室内质控,监测本实验室项目结果是否准确,对失控项目及时进行分析解决讨论并记录,带教老师应有意识地把检验质量控制和仪器保养的知识贯穿于检验带教的全过程;相同项目用多台仪器检测时,必须提醒实习生做好仪器之间的比对并记录,保证实验室报告结果的一致性。在做好准备工作后就可以开始做标本的检测,很多医院只让实习生进行简单的标本准备,实习生进行实际上机的操作机会比较少,这样就降低了实习生的学习积极性。该院要求实习生循序渐进地学习操作方法,如尿液常规的分析实习一共2周,第1天要求实习生先掌握上尿液分析仪的标本要求,然后将标本编号并扫条码入LIS系统,这一步让实习生强化训练2d,且后1d不能出错。实习生如在实际的操作中考核合格,第3天就开始学习尿液分析仪,老师要先示范并作详细的讲解和注意事项,并且把以前实习生犯过的错误举例说明,这样才不会出现同样的错误。带教老师必须在旁边盯着实习生上尿液分析仪,并同时要求实习生将操作的注意事项重复一遍,在遇到常见故障时就一步一步地教实习生学会排除,这样强化训练3d,且后2d不能出错,才能在实际操作中考核合格。第6天就开始让实习生分析结果,将需要镜检的尿液标本筛选出来镜检并报告,这一步要求实习生学习1周,熟练掌握尿液的有形成分镜检,为以后的体液检验打好基础。另外,带教老师应利用下午标本量少的时间全程监督实习生对标本的接收、编号、扫条码、上机、分析结果、镜检并报告检验结果,遇到异常检测结果时先问实习生该怎么处理,如回答不正确就引导实习生学会正确处理异常结果。只有让实习生独立地参与全程操作,才能系统掌握学习知识,以后到工作岗位才能快速的适应工作。如果在尿液岗位打好基础,其他仪器的学习时间可以减半,大约1周学习一种类型的仪器。通过以上做法,绝大多数实习生均较好较快地掌握临床体液组各种仪器的使用,均能按要求规范操作,达到了实习的目的。

5规范手工操作、提高有形成分的识别能力

手工操作和有形成分的识别是医学检验人员必不可少的一项技能,而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系统和反复的练习,并且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才能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果单纯按照三甲医院检验科的常规工作模式进行教学,培养出的学生在手工操作和有形成分的识别等方面能力会有所不足,将难以适应一些自动化程度较低的基层医院。因此,带教老师应利用标本量少的时间,指导实习生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的要求,手工操作一些体液项目,如磺基水杨酸硫酸钠比浊法检测尿蛋白,三甲医院都是用生化分析仪检测,而在二甲或级别更低的医院一般都需要用手工操作,而做这个实验的影响因素又较多,如标本混浊一定离心后取上清尿液检测(因为是比浊法),做定量前要先做定性,根据定性结果的强弱程度选择合适的稀释倍数,要先将标本稀释好再加试剂,实习生只有经过多次操作且将结果与仪器检测的结果比对,总结经验,才能认识到手工操作的复杂及影响因素之多,只有这样实习生才能在思想上认识到手工操作是医学检验的基础,当仪器出现故障或检测结果不准时,需要使用手工操作来检测或验证结果(很多检测结果的参考方法是手工操作法)。这样实习生就能明白手工操作的重要性,那么有空时就会去练习手工操作而不是玩手机。同时还要提高实习生对体液有形成分的识别能力。如红细胞、真菌、大球菌在大便标本中无法识别,老师就应让实习生先找一个有大球菌的大便标本涂片镜检,仔细观察大球菌的'形状和折光性,待自己能识别时再加入真菌,能正确分辨出这2种菌时,再加入红细胞,就会发现红细胞与2种菌是有差别的。经过仔细的比对观察,实习生在下次遇到上述有形成分时就能准确识别。其次就是浆膜腔积液的细胞计数和细胞分类,这是体液组教学的一个难题,因为积液里面的细胞经过浸泡变形甚至破烂,不容易识别且染色也要凭经验,这时老师就要让实习生先学会处理漏出液的标本,逐步向渗出液过度,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学习。另外,在操作过程中还要把本组教师在多年工作中总结的操作经验和技巧传授给学生,如在检测浆膜腔积液有核细胞分类计数时,见到成团的间皮细胞时,这时可以告知实习生增加一个细胞沉渣的活体染色,来提高浆膜腔积液中腺癌的检出率和准确率,同时也提高了实习生的责任感。经过多方面的强化训练,实习生在实习完本组各岗位后,基本上都能将本岗位的尿液、大便、白带、前列腺液、浆膜腔积液等标本的常规检验独立完成,为以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篇5:体液调节的四个特点具体内容

体液调节就是机体某些细胞产生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借助于血液循环的运输,到达全身各器官组织或某一器官组织,从而引起这器官组织的某些特殊的反应。许多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各种激素,就是借体液循环的通路对机体的功能进行调节的。例如,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能调节组织、细胞的糖与脂肪的新陈代谢,有降低血糖的作用。内环境血糖浓度之所以能保持相对稳定,主要依靠这种体液调节。

体液调节注意事项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ADH(抗利尿激素)的调节,叫神经内分泌调节,也属于体液调节的`一种,因为 ADH 是直接由神经细胞(下丘脑的视上核和室旁核的神经细胞)分泌的。

需要指出的是,很多类型的体液调节,是通过神经影响激素分泌,再由激素对机体功能实行调节的方式,也被称为神经-体液调节。

此外,机体除了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方式外,许多组织细胞自身也能对周围环境变化发生适应性的反应,这种反应是组织细胞本身的生理特性,并不依靠于外来神经或体液因素的作用,称之为自身调节。

篇6:《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教案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教案

【课前预习】

1. 当人饮水不足,体内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时,都会引起细胞外液___________,使下丘脑中的______________受到刺激。这时,下丘脑中的__________一方面产生_________并传至_________,通过产生___________来直接调节水的___________;一方面由______________分泌,并且_____________释放的_____________增加,从而促进了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了______________的排出,保留了体内的水分,使______________趋向于恢复正常。当人体受到寒冷等刺激时,下丘脑会分泌____________,促使垂体分泌____________,进而促使甲状腺增加_______________的合成和分泌。

2.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之间的关系: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训练】

3. 下列关于体液调节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体液调节比神经调节的作用时间长

B.体液调节比神经调节的范围广

C.体液调节的化学物质就是各种激素

D.体液调节的化学物质是通过体液传送的

4. 吃食物过咸时,就会产生渴的感觉,产生渴觉的感受器和神经中枢分别位于

A.下丘脑和上丘脑 B.大脑皮层和下丘脑

C.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和大脑皮层 D.上丘脑和下丘脑

5. 在寒冷环境中,人体会发生骨骼肌不自觉战栗,这时

A.温觉感受器兴奋 B.下丘脑的分泌功能增强

C.躯体运动中枢兴奋 D.皮肤血流量增加

6. 关于人体内水和无机盐平衡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血浆渗透压降低时,引起口渴

B.机体失水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C.抗利尿激素使细胞吸水能力增强

D.抗利尿激素使细胞吸水能力减弱

7. 在动物的行为中,与激素调节和神经调节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神经系统越发达的动物,其行为的表现也就越复杂

B.在动物的行为中,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是相互协调作用的

C.激素调节处于主导地位

D.大脑皮层越发达的动物,其学习的能力就越强

8. 调节人体水和无机盐平衡最重要的器官是

A.汗腺 B.肾 C.大肠 D.肺

【课后测试】

9. 细胞外液渗透压感受器、体温调节中枢分别在

A.大脑皮层、下丘脑 B.下丘脑、下丘脑

C.大脑皮层、大脑皮层 D.下丘脑、大脑皮层

10. 关于下丘脑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可参与血糖平衡的调节  ②有调节躯体运动的高级中枢

③可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④垂体通过下丘脑控制性腺的生长发育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11. 遇海难而漂浮在海面的人,因缺乏淡水,此人

A.血浆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增加 B.血浆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减少

C.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增加 D.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减少

12. 人体体温调节的机制是

A.只有神经调节 B.只有体液调节

C.主要是神经调节 D.主要是体液调节

13. 下列关于人体在寒冷环境中的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皮肤的血流量增多 ②汗腺分泌的汗液增多 ③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增多

④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激素增多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4. 下图是人体水和无机盐平衡调节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请写出①~⑦的变化原因或名称: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____;⑦________________。

(2)由③引起的行为变化是通过主动饮水直接调节水的摄入量,产生的生理反应是__________________。

(3)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这两种方式分别由__________和__________调节。

篇7:“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的教学设计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的教学设计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属于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必修3第二章第3节,本节内容不仅能起到比较、归纳“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两种生命活动调节方式的作用,加深了学生对它们的理解,还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认识、理解生命活动调节中的“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两个重要的生命活动调节过程,达到升华知识的目的。

1 教学难度

1、直接用教材中问题讨论“过山车”进行教学导入和情景创设,这对于一线城市的学生来说是绝佳的,但是对于二线三线城市的大多数学生来说只是在电影电视中看过“过山车”,并没有亲身体验,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很难有共鸣,有些教师索性将教参中的答案让学生记下,没有达到激疑、激趣的预期效果。

2、本节知识中介绍了体液调节概念,以及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难度较大,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容易出现教学思路不清晰,课堂节奏紊乱,气氛沉闷的状况。

3、体温调节过程的插图和老版教材比较有了很大的进步,很多老师片面认为插图变简单了,没有意识到这是教材给教师留下的发挥空间。

4、可供参考的资料有限,网上和各种参考书中虽然有一些教学设计,但是教学流程都是大同小异,在实际教学中的很多教学难点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2教学改进

2.1改进教学流程

在大多数的教学设计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学流程通常是这样的:

这个教学流程实际使用过程中我发现不太科学,因为从事物的'认知规律来看,认知的过程应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水盐调节和体温调节对于学生来说在实际生活中是更熟悉,更有体会的,从它们开始入手教学更容易,更自然,同时这两种调节的过程也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对它们的突破同样也是十分重要的。

不仅如此,这两种生命活动调节的过程中都通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配合完成,这可以让学生清楚地发现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在生命活动的调节中是协调的、联系的 高中英语,如果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血糖平衡调节和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反馈调节过程,则能让学生更清晰意识到,在人体的生命活动过程中,绝大多数的情况下是同时受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控制,然后进一步拓展引导学生总结这两种方式有哪些具体联系?

接下来的教学环节可以通过提问激疑,“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之间有联系,但是它们之间有没有什么区别呢?”这样顺理成章的过渡到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比较来,而这一切显得水到渠成,教学思路更自然、清晰,学生更容易理解。我的教学流程可以用下面的简图来表示。

2.2灵活情景创设

绝大多数的教学设计是以教材的问题讨论“过山车”进行情境创设和课堂导入,可是我在两个班上通过实际教学实践一下,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因为很多同学并没有亲身体验过“过山车”,所以教材问题讨论中的几个问题他们都没反应,后续的课堂教学气氛也显得十分沉闷。

让我们一起去学习今天的这节课—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吧!

就这样学生们学习热情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因为电视剧中的场景他们很熟悉,口渴对于他们同样是有生活体验的,而且很快在他们的头脑中就建立起来了“渴感是如何形成的?是简单的缺水吗?产生了一种科学和生活经验之间的冲突”。同样也起到了情境创设和课堂导入的作用。接下来我又提出在生活中我们通常在哪些情况下会口渴,同时结合教材中水盐调节的过程图解,把刚才提出的问题分解成两个小问题①渴感形成于哪些结构有关?②渴感中枢在哪?③层层深入又提出喝血能止渴吗?这样也同时达到让学生意识到在生活中要多思考,要学会质疑,对他们也进行了很好的情感教育。

2.3活用教材问题讨论

教材中的问题讨论“过山车”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素材,而且里面有着丰富的生物学知识,如肾上腺素的功能等,还能深层次让学生理解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

经过我的一番思考之后,我觉得可以把它放在课堂教学最后,让其以一个“课后思考”形式出现,并且提出几个有针对性的问题:

师:电影电视中我们看到的“过山车往往会给我们带来怎样感受?生活中你碰到的哪些情形可能会给你相似的感受?”

生:紧张刺激,看恐怖片或者遇到危险的时候会有相似的感受。

师:你会出现哪些生理上的反应呢?

生:心跳加快,甚至出冷汗

师:这些生命活动会涉及到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吗?

最后引导学生理解到“心跳加快”其实与肾上腺素有关,然后同学生一起总结肾上腺素的功能,和一些知识要点。

灵活使用教材问题讨论之后,发现效果还不错。我将它安排在课堂教学最后作为一个“课后思考”,学生在已掌握了“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系统知识之后,就更容易把他们迁移到只是一般了解问题情境中来。一些有深度的问题他们都能经过思考回答出来;并且我在提问时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自设问题,没有拘束在教材的问题框架里,这让我意识到“教材问题讨论”实际上是为教师提供一个情景创设的素材,所给出的一些问题只是一种参考,必要时可以增减,也可以自设。如果生搬硬套,有可能成为一种教学负担和学习负担,而没有实现激发学生探究热情的真正目的。

2.4充分利用教材体温调节插图

教材所提供的插图非常不错,但这并不意味老师可以不动脑筋,如果我们深入研究教材的插图,可以发现插图的结构进行了适当的“留白”,给教师留下了很好地发挥空间,所以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丰富一下教学图解和适当地补充一些知识(通过下面我改进的体温调节图解可以看出)加深学生对“体温调节”的理解。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实践,我觉得要想成为一名好的生物教师,应该多动脑,多反思,多“磨课”,这样我们就不仅能感受到教学的快乐,也让我们获得了在教学上的成长。

篇8:局部血液及体液循环障碍免疫病理出血二

病变 静脉性充血的组织和器官,可由于血液的淤积而肿胀;发生于体表的静脉性充血,由于血液内氧合血红蛋白减少,还原血红蛋白增多,局部可呈紫绀;又由于局部血流淤滞,毛细血管扩张,使得散热增加,该处体表的温度因而降低。静脉性充血的组织,镜下呈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充满血液,有时还伴有水肿。由于局部血液氧分压降低,器官和组织相对缺氧,代谢功能可因而减弱。

后果

静脉性充血对机体的影响决定于淤血的范围、淤血的器官、淤血的程度、淤血发生的速度(急性或慢性)以及侧支循环建立的状况。全身性淤血影响许多重要器官的功能,可出现相应的功能障碍(如肾、肝、肺),局部性静脉性充血则主要影响局部器官的功能。

较长期的静脉性充血,使局部组织内代谢中间产物蓄积,从而损害毛细血管,使其通透性增高,加之淤血时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流体静力压升高,导致局部组织发生水肿,严重时甚至发生漏出性出血。如肺淤血时,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严重时肺泡腔内可出现水肿液,甚至出血。若肺泡腔内的红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其血红蛋白变为含铁血黄素,使痰呈褐色。这种巨噬细胞常在左心衰竭的情况下出现,因而被称为心力衰竭细胞(heart failure cell)(图3-1)。

长期淤血,由于氧和营养物质供应不足和代谢中间产物堆积,还可引起实质细胞的萎缩和变性。如慢性肝淤血时(图3-2),肝细胞萎缩(主要在肝小叶中央带)和脂肪变(主要在小叶周边带),以致肝切面呈现槟榔状花纹,称为槟榔肝(nutmeg liver)。较急性且程度严重的肝淤血可引起肝细胞坏死。

某些器官,慢性淤血引起实质细胞萎缩的同时,其间质细胞却可增生。例如慢性肝淤血时,小叶中央肝细胞萎缩,结缔组织则增生,最后形成淤血性肝硬变。

由于静脉通常都有丰富的吻合支,因此当某一静脉发生阻塞时,其吻合支能及时扩张,有助于局部血液回流,起了代偿作用。这种通过吻合支的血液流通,称为侧支循环。最典型的例子是肝硬变时部分门静脉系统的静脉血流通过侧支循环回纳于右心。重要的途径如下:①经胃冠状静脉→食管下静脉→奇静脉→上腔静脉→;此时食管下段和胃底的粘膜静脉高度扩张、弯曲,突出于粘膜表面;②经重新开放的脐静脉→脐周腹壁静脉→腹上静脉→乳内静脉→上腔静脉,患者脐周腹壁静脉高度扩张、弯曲,形成所谓“海蛇头”(caput medusae)样的形态;③经肠系膜下静脉→痔静脉丛→髂内静脉→下腔静脉,痔静脉丛高度扩张,形成痔疮。

篇9:局部血液及体液循环障碍免疫病理出血三

第二节 出血

血液自心、血管腔外出,称为出血(hemorrhage)。流出的血液逸入体腔或组织内者,称为内出血,血液流出体外称为外出血。

按血液逸出的机制可将出血分为破裂性出血和漏出性出血两种:

(一)破裂性出血

破裂性出血乃由心脏或血管壁破裂所致。破裂可发生于心脏(如心壁瘤的破裂),也可发生于动脉,其成因既可为动脉壁本身的病变(如主动脉瘤),也可因动脉旁病变侵蚀动脉壁(如肺结核空洞对肺血管壁的破坏,肺癌、胃癌、子宫颈癌的癌组织侵蚀局部血管壁,胃和十二指肠慢性溃疡的溃疡底的血管被病变侵蚀)。静脉破裂性出血的原因除创伤外,较常见的例子是肝硬变时食管静脉曲张的破裂。毛细血管的破裂性出血发生于局部软组织的损伤。

(二)漏出性出血

这种出血是由于毛细血管后静脉、毛细血管以及毛细血管前动脉的血管壁通透性增高,血液通过扩大的内皮细胞间隙和受损的血管基底膜而漏出于管腔外的。出血性素质所发生的自发性出血,即是漏出性出血。

原因

漏出性出血的原因很多,基本可归纳为:

1.血管壁损害常见于缺氧,使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变性;败血症(尤其是脑膜炎球菌败血症)、立克次体感染、流行性出血热、蛇毒、有机磷中毒等使毛细血管壁损伤;一些药物可引起变态反应性血管炎;维生素c缺乏可引起毛细血管基底膜破裂、毛细血管周胶原减少及内皮细胞连接处分开而致管壁通透性升高;过敏性紫癜时由于免疫复合物沉着于血管壁引起变态反应性血管炎。

2.血小板减少和功能障碍血小板的正常数量和质量是维持毛细血管通透性正常的重要因素,血小板减少到一定数量时即可发生漏出性出血,例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骨髓内广泛性肿瘤转移等均可使血小板生成减少;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dic使血小板破坏或消耗过多;某些药物在体内诱发抗原抗体复合物免疫反应所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吸附于血小板表面,使后者连同免疫复合物被巨噬细胞所吞噬;一些细菌的内毒素和外毒素也有破坏血小板的作用。

篇10:局部血液及体液循环障碍免疫病理充血一

第三章 局部血液及体液循环障碍

血液和体液的局部循环障碍,包括①局部循环血量的异常,包括充血和缺血;②血液性状和血管内容物的异常,包括血栓形成、栓塞及梗死;③水肿和积液。

第一节 充血

器官或局部组织的血管内血液含量增多称为充血(hyperemia),分为动脉性充血和静脉性充血两类。

一、动脉性充血

局部器官或组织由于动脉血输入量增多而发生的充血,称为动脉性充血(arteial hyperemia),又称主动性充血(active hyperemia),简称充血。

原因

凡能引起细动脉扩张的任何原因,都可引起局部器官和组织的充血。

细动脉扩张是神经体液因素作用于血管,使血管舒张神经兴奋性增高或血管收缩神经兴奋性降低的结果。许多动脉性充血是器官和组织的正常的生理性活动,如进食后的胃肠粘膜充血,体力运动时横纹肌充血等。这种由于生理性代谢增强所引起的局部充血,称为生理性充血。有些病理过程的某一阶段,也有动脉性充血的参与,例如炎症反应的初始,由于致炎因子的刺激所导致的轴索反射和组胺等血管活性物质的作用,局部组织的细动脉扩张,这时的充血,是动脉性充血。此外,体内还有不少反应性的动脉性充血,例如局部器官和组织长期受压(如绷带包扎肢体或腹水压迫腹腔器官)后,组织内的血管张力降低,若一旦压力突然解除,爱压组织内的细动脉乃发生反射性扩张,发生局部充血,称为减压后充血。

篇11:《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教学反思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教学反思

一、教学反思

上课之前,备课精心、充足,课件制作也是用心良苦、反复揣摩,但课后进行反思,总还是有值得再斟酌、再改进的地方。下面简要整理以下几点反思。

(一)、实际课时与参考课时之间的矛盾

关于“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这节内容,教参上标明的参考课时为1课时,但实际耗用课时却为2课时。个人认为,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角度出发,在教学中安排“学生思考、回答、讨论、交流、阅读、归纳等”环节是较合理的;并且,为将这些环节落实到位,实际教学课时达到2课时也是必然的。那么,怎样才能减轻实际课时与参考课时之间的矛盾呢?我想,课前安排学生认真预习,完成学案,这样,能适当加快教学步伐,缩小两种课时之间的差距。

(二)、学生学习热情和学习主动性的缺失

教学中总会有遗憾,教师美好的教学愿望并不等同于学生的学习行为。在实际教学中,我看到部分学生学习热情和学习主动性有所不足。例如,在比较“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特点”时,部分学生不是对着投影上的表格独立思考,而是低头直接看书上的答案。再如,在讨论“体温调节机制”时,少数学生默不作声,游离于活动之外;还有极个别学生貌似讨论,实则说笑。这样的现象无疑会削弱教学效果,不能视而不见。这种状况,文科班学生尤为突出,认为能过学业水平测试即可,有部分学生连课前发的.学案都没有很好完成,故上课参与程度也不是太高。上课时,教师应“巡视全班”,及时发现这些现象,并采取“提醒独立思考、鼓励参与讨论、制止闲谈说笑”等做法。但,以上现象暴露出一个严峻的问题,即“部分学生学习依赖性较高、课堂参与热情欠佳,在学习上暂且缺乏足够的主观能动性”。虽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但是否也说明教师对学生还不够了解,在营造氛围,引导学生方面做的还不到位呢?问题出在教师还是学生?我想,应该在课后找学生聊聊,了解他们少积极、易走神的原因,然后做好沟通疏导工作,并对教学作出合理调整。

(三)、文理科班授课时的深浅应有所区别

老实说,文科班的生物课,是应对学业水平测试,要求理解和掌握最基本知识点,弄懂知识点的基本规律,不需把知识点扩得过宽、过深;而对理科班来说,要参加高考,要求相对要高得多。这种要求,不仅体现在课堂的教学上,还要体现在课后布置的作业上。本教学设计,本人认为“难度”适中,在不同的班别(文、理科)授课,可作适当删减或增添,备课的同时更要备学生!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教学建议

本教学设计适用于必修3第2章第3节的新课教学。

篇12:《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一节包括两部分内容,即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比较及二者之间的协调。前者内容相对简单,教材首先阐述了体液调节的概念,然后以列表的方式比较了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特点。教师在进行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应注意用实例来说明。关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协调,教材安排了一个“资料分析”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对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过程的分析,理解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是如何协调的。之后,教材又对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作了总结,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在这节内容中,教材注意突出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对于维持稳态的贡献,并注意将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中的健康问题相联系。

二、教学目标设计

1.教学重点 :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协调。

2.教学难点 : 人体的体温调节与水盐调节的分析。

三、教学策略设计

本节内容一方面是对前两节所学内容的一个总结,另一方面是要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揭示两种调节方式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设计

1.新课的`导入可以从复习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开始,着重引导学生回顾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机制。强调指出,神经调节是以反射为基本活动方式,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激素调节则是通过体液的传送,作用于靶细胞、靶器官的调节方式,这样也就引入了对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比较。

2. 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推论。在这种教学策略中,侧重训练的是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在体温调节的实例中,可提出下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与讨论,把思维引向深入。

(1)不论是在炎热的环境中,还是在寒冷的环境中,人的体温总是保持恒定的,这种恒定有什么意义?

(2)一个物体温度的高低取决于什么?人的体温高低又取决于什么?

(3)人体通过什么途径产生热量?通过什么途径散失热量?

(4)寒冷的环境中,要维持体温的恒定,产热的结构发生什么变化?散热的结构发生什么变化?如果是在炎热的环境中呢?

(5)人体的产热和散热是受什么调节和控制的呢?如何进行调节和控制的?

(6)在这个实例中,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是怎样的?

(7)人体的体温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恒定吗?哪些情况下可能导致体温失恒?如果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应采取哪些措施才能维持体温的恒定?

最后根据讨论,通过图解归纳体温调节的机制。实例二的分析也可以采用类似的方法进行。着力引导学生揭示和概括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明确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协调作用对于维持动物和人体各项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重要意义,这是两个实例分析的直接目的所在。

3.补充:

①什么是脱水?

②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受中枢神经系统调节举例

③毒品成瘾的机理

4.拓展题P33 1、2题

五.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通过设计问题串引导学生思维,逐层深入构建知识,训练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用毒品成瘾的机理知识为载体,潜移默化的进行生命意识教育的渗透。从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提高学生的生命意识,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达到了教学目的。

篇13:第3节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教案

第3节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教案

第3节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教案 【设计思想】 本节课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设计从课题下问题探讨开始,提出问题,帮助学生来探索二者的关系,计划运用多媒体课件、幻灯片、视频等现代教育媒体,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生动化,并且设计学生合作探究的项目,引导学生合作学习。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包括“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比较”、“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协调”。本节一方面是对前两节所学内容的一个总结,另一方面是要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揭示两种调节方式之间的关系。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比较”这部分内容包括两个要点:一是体液调节和激素调节的关系,二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特点的比较。先用输氧的实例引入二氧化碳等其他物质的调节作用,完善体液调节的概念。再复习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着重引导学生回顾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机制。“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协调”是本节的重点内容,通过人体的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两个实例的分析,总结出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其中人体的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两个实例是个教学难点。“人的体温调节”采用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推论的教学策略,侧重训练的是学生的思维能力。用一系列的问题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水盐调节”的教学是让学生阅读教材提供的资料结合准备的多媒体课件,由他们自己来分析调节机制,最后拓展教材提供讨论题供学生探讨。 最后留几分钟时间让学生阅读课后的“拒绝毒品,慎用心理药物”,对学生进行与禁毒有关的宣传教育。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1、简述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特点。2、说出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间的协调关系。 ⊙过程与方法: 1、描述体温调节、水盐调节。2、举例说明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同毒品的危害,远离毒品。 【教学重点】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协调。 【教学难点】 人体的体温调节与水盐调节的分析。 【教学准备】 1、幻灯片:体液调节图解,水盐平衡调节图解。 2、视频1:玩过山车的片断。 【学时安排】 1学时。 【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准备】 教师调试好多媒体设备,准备好视频、幻灯和多媒体课件。 【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好!   在本章的前两节中,我们分别学习了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下面让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然后回答问题。 播放视频1:玩过山车的片断 多媒体显示问题:  这个例子中,人体所作出的反应,那些与神经调节有关?那些与激素调节有关?你能说出两者之间的关系吗? 生:(回答。很有可能学生无法回答,或者回答得不科学,教师点评) 师:要想知道两者之间的关系我们来学习今天的内容。 多媒体显示: 第3节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方法引导】 师:大家注意到了,板书上显示的是“体液调节”,看到体液调节大家马上能联想到什么?   生:激素调节。 师:为什么有这样的联想呢?这两者有什么关系? 生:因为我们之前学过,激素调节的第2个特点就是:通过体液运输。 师:所以我们可以说激素调节就属于体液调节。但是,体液调节就完全等同于激素调节吗? 多媒体显示: 体液调节:激素等化学物质(处激素以外,还有其他调节因子,如CO2等)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的调节。 师:向学生提示体液调节的三要点激素、其他调节因子、体液传送 师:二氧化碳是调节呼吸的,呼吸的产生依靠一定浓度的二氧化碳 医院里给病人输氧气时并不是纯氧而是要加入一定量的二氧化碳,另外,在闷热的教室里上课或开会时很容易打哈欠,你们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生:因为在开会或上课时活动减少,呼吸速率减慢,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含量升高,刺激呼吸加快加深,所以打哈欠。 但是如果在上课时积极思考,参于到学习中来,新陈代谢会加快,呼吸加快,就不会打哈欠,所以同学们在上课时要专心听讲,认真思考,如果打哈欠老师就会知道你没有集中精力学习师:体液调节除了通过激素的调节外,还包括通过CO2等化学物质的调节。激素、CO2和其他的一些化学物质都可以通过体液的传送来调节机体的机能,这些调节属于体液调节。其中,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 请看两段文字   多媒体显示:文字一和二反射弧、激素的分级调节图 师: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什么?其结构基础是什么?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和神经元之间是以什么方式传递的?它们的速度怎样? 3、激素的分泌有着怎样的调节机制?激素从产生到起作用的大致过程是怎样的? 生3:激素调节存在着下丘脑―垂体―内分泌腺的分级调节机制和反馈调节。激素在内分泌腺细胞中合成以后,通过外排作用分泌到体液中,通过体液的传送,作用于靶细胞、靶器官。   师:由此,同学们通过讨论,分析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不同点请填表。   多媒体显示: 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 反射弧 体液运输 反应速度 迅速 较缓慢 作用范围 准确、比较局限 较广泛 作用时间 短暂 比较长 虽然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特点有诸多不同,但两者又是相互协调地发挥作用的。下面让我们以人体的体温调节为例,来体会两者的协调  多媒体显示: 二、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协调 实例一:体温恒定的调节 师:这里我们用两个例子来帮助大家理解这一问题。 【方法引导】   师:请同学们看课本32页体温平衡调节并回答问题 多媒体显示问题 播放幻灯片:体温恒定的原理 师:人体通过什么途径产生热量?通过什么途径散失热量? 师:看两张不同环境中人体皮肤切片并回答相关的问题。 播放幻灯片:寒冷环境、炎热环境 幻灯片总结:体温调节中枢、体温感受器分布及种类在上一节课上我们曾经接触过一种激素,它能在寒冷刺激下调节机体产热增加,是什么激素? 生:甲状腺激素。 师:介绍肾上腺激素 播放幻灯片:学生讨论问题 播放幻灯片:体温恒定调节过程 师:在这个实例中,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是怎样的? 师:人体的体温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恒定吗?哪些情况下可能导致体温失恒?如果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应采取哪些措施才能维持体温的恒定? 生:人体的体温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恒定的。当环境温度持续长时间过高或过低,超出了机体所能调节的限度,就可能导致体温失恒。如果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应采取增减衣物、转移到温度适宜的环境中、物理降温或取暖等措施才能维持体温的恒定。(分析冻疮和中暑) 师:请根据人体体温调节机制简图解释,极地和高温车间工作人员是怎样调节体温的?这种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因此还应分别采取哪些措施? 生:极地工作人员通过神经和体液共同作用,肌肉、肝脏细胞代谢非常旺盛,汗腺分泌很少,毛细血管收缩。而在高温车间工作的人则正好相反。因为调节能力是有限的,极地工作的人员要穿很多保暖衣物,喝温水,作室内加热等措施。高温环境工作的人多喝盐开水补充汗液中流失的水分和盐分,室内要通风,准备风扇、室内降温等措施。 【合作探究】 回答学生的问题: 师:这是体温调节,下面我们再来看水盐调节 师:请同学们分析人体内水的`来源和去路?(多媒体演示水的来源和去路) 师:那么水的平衡是怎么样调节的呢?来看下面的过程(多媒体演示,教师分析) 师:通过这两种平衡的调节过程,我们可以看出,他们不是单纯的神经调节或体液调节,而是神经和体液相结合,神经控制着内分泌腺对激素的分泌,这时也可以把体液调节看做是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这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第一个关系(多媒体演示) 师:那么激素能否影响神经呢?(多媒体演示) 同学们学习过呆小症的产生原因,是因为甲状腺激素不足影响了神经系统的发育,这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第二个关系。   师:总之,动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常常同时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正是由于这两种调节方式的协调,各器官、系统的活动才能协调一致,内环境的稳态才能得以维持,细胞的各项生命活动才能正常进行,机体才能适应环境的不断变化。 这就是今天的内容,主要三个方面: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区别;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 【知识拓展】 最后让我们讨论相关的问题 多媒体显示问题: 总结下丘脑的功能 【板书设计】 第3节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体液调节:激素等化学物质(处激素以外,还有其他调节因子,如CO2等)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比较 二、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协调 实例一:体温恒定的调节 实例二:人体水盐平衡的调节 1、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 2、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做课目的】 为了探索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新路子,实现课堂教学的群体效应,把教法和学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提高会考的合格率和优秀率,就必须探索有效的,更优的教育方法。为此,我们孙疃中学生物课题组本着“改进、提高、借鉴、创新”的精神,博采众家教法之长,借鉴传统教学的经验,更好地落实淮北市教委推行的讲练工程,在县教研室的指导下,校领导的协作支持下,我们在生物教学中开展了导学式教法的实验与研究。 所谓“导学式”教法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学由被动变为主动,教师的教由注入式变为启发引导式,使学生变成学习的主人,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作为一种教学形式贯穿于一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它大致可分为四个教学环节:前置测评,导入新课  第3节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课后反思】平心而论,每次上课之前,我的备课不可谓不精心、不充足,课件制作也是用心良苦、反复揣摩,但每次课后进行反思,总还是有值得再斟酌、再改进的地方。这次也不例外。下面就简要整理以下几点反思。 1在导学式教法中,教师的

篇14:指导局部血液及体液循环障碍免疫病理水肿一

第六节 水肿

组织间隙或体腔内过量的体液潴留称为水肿(edema),然而通常所称的水肿乃指组织间隙内的体液增多,体腔内体液增多则称积水(hydrops)。水肿可表现为局部性或全身性,全身性水肿(anasarca)时往往同时有浆膜腔积水,如腹水(ascites)、胸腔积水(hydrothorax)和心包腔积水(hydropericardium)。

一、水肿的原因和机制

在生理状态下,血液的流体静力压及组织液的胶体渗透压和血浆的胶体渗透压及组织液的流体静力压是两组互相拮抗的压力,这两组压力保持动态平衡。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和组织液流体静力压皆稳定,分别为1.3kpa(10mmhg)、3.4kpa(25mmhg)和0.66kpa(5mmhg),而血液的流体静力压则在毛细血管动脉端和毛细血管静脉端有明显差别,前者为4.3kpa(32mmhg),后者为1.6kpa(12mmhg)。在毛细血管动脉端,血管内流体静压与组织液胶体渗透压之和大于血浆胶体渗透压与组织液流体静力压之和,所以液体从毛细血管内移向血管外;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则相反,血浆胶体渗透压与组织液流体静力压之和大于血管内流体静力压与组织液胶体渗透压之和,液体从组织间隙移入毛细血管内。少部分组织液可通过淋巴管回纳入血液,组织液的形成和吸收处于动态平衡。水肿形成的机制,即上述平衡失调,体液自血管内逸出到组织间隙过多和(或)体液自组织间隙回纳入血液过少。概括而言,引起平衡失调的原因不外①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②毛细血管内流体静力压升高,③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高,④淋巴液回流受阻。

1.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见于蛋白质吸收不良或营养不良及伴有大量蛋白尿的肾脏疾患等。当血浆白蛋白量降到2.5±0.5g%或总蛋白量降到5±0.5g%时,就可出现水肿,为全身性。

2.毛细血管内流体静力压升高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静脉阻塞或静脉回流障碍。局部静脉回流受阻引起相应部位的组织水肿或积水,如肝硬变引起胃肠壁水肿的和腹水,心力衰竭时的腔静脉回流障碍则引起全身性水肿。

3.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高血管活性物质(组胺、激肽)、细菌毒素、缺氧等可增加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而引起水肿。炎性病灶的水肿即主要由于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高,血管神经性水肿和变态反应引起的水肿亦属此一机制。此类水肿通常发生于血管壁受损的局部。

4.淋巴回流受阻乳腺癌根治术后,由于腋窝淋巴结切除后的局部淋巴液循环破坏,可发生患侧上肢水肿;丝虫病时下肢和阴囊由于淋巴管被虫体阻塞,常发生下肢和阴囊水肿。此外淋巴管广泛性的癌细胞栓塞可引起局部水肿

篇15:指导局部血液及体液循环障碍免疫病理水肿二

在心力衰竭、肝硬变、肾病综合征的水肿形成中,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起了辅助作用。心力衰竭时的心搏出量减少,肾灌注血量不足,刺激肾近球装置,使肾素分泌增多,后者使血管紧张素原变为有活性的血管紧张素ⅰ,再经转换酶的作用将血管紧张素ⅰ变为血管紧张素ⅱ,后者作用于肾上腺皮质球状带细胞,使之分泌醛固酮,从而促进肾远曲小管的钠重吸收,招致钠潴留,引起血液晶体渗透压增高,后者刺激血管壁渗透压感受器,使垂体后叶分泌抗利尿激素,从而加强肾远曲小管的水重吸收。水的潴留助长了心源性水肿的形成。肝硬变时的水肿和腹水,也有醛固酮的作用参与,这是由于肝细胞对醛固酮的灭活作用减退,同时,在腹水形成之后,由于循环血量减少,又引起醛固酮分泌增多。肾病综合征因白蛋白大量流失,血浆蛋白量低落,发生水肿,体液自血管内向血管外逸出,循环血量下降,又激发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活性。 二、水肿的病变

发生水肿的组织,体积增大,颜色苍白,镜下可见水肿液积于细胞和纤维结缔组织之间或腔隙内。由于水肿液含血浆蛋白,故he染成粉红色。肺水肿时,肺泡腔内充满水肿液(图3-16)。切开肺时可有泡沫状液体自切面溢出。脑水肿时脑回变扁平,脑沟变浅。镜下,脑灰质和白质疏松,血管周围间隙加宽。严重时脑组织在高倍镜下呈网化状态。严重脑水肿时可形成脑疝。

图3-16 肺水肿

肺泡腔内有水肿液及漏出的红细胞,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 ×200

篇16:指导局部血液及体液循环障碍免疫病理梗死一

第五节 梗死

器官或组织的血液供应减少或停止称为缺血(ischemia),凡动脉腔狭窄或闭塞而没有充分的侧支循环或侧支循环不能及时建立时,局部组织即发生缺血。由于缺氧、营养物质输入不足或停顿和代谢中间产物聚积,组织即可出现病理改变,其程度决定于缺血的程度和受累组织对缺氧的耐受性。一般而言,缺血程度较轻和持久时,实质细胞发生萎缩和变性,严重而迅速发生的缺血则引起组织坏死。缺血与坏死有密切的因果关系,坏死的原因很多,其中由于血管阻塞引起的组织坏死灶称为梗死(infarct)。

一、梗死的原因

任何引起血管管腔阻塞,导致局部组织缺血的原因均可引起梗死。

1.血栓形成是梗死的最常见原因,如心冠状动脉和脑动脉的粥样硬化合并血栓形成,可分别引起心肌梗死和脑梗死,趾、指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引起趾、指梗死(坏疽)等。

2.动脉栓塞也是梗死的常见原因,在肾、脾和肺的梗死中,由栓塞引起者远比动脉血栓形成引起者多见。

3.血管受压闭塞动脉受肿瘤或其他机械性压迫而致管腔闭塞时可引起局部组织梗死,肠套叠、肠扭转和嵌顿性疝时肠系膜静脉受压,血液回流受阻,同时肠系膜动脉亦因受压而致输入血量不同程度地减少,局部组织血液循环停顿,亦可引起肠梗死。

4.动脉痉挛近年来注意到,在已有心冠状动脉硬化时,如发生动脉痉挛,亦可能引起心肌梗死。

二、梗死的病变

梗死是局限性组织坏死,梗死的形状决定于该器官的血管分布。多数器官的血管呈锥形分支,如脾、肾、肺等,故其梗死也呈锥形,切面呈扇面形,其尖端位于血管阻塞处,底部则为该器官的表面(图3-11)。心冠状动脉分支不规则,故心肌梗死形状亦不规则或呈地图状。梗死灶的质地决定于其坏死的类型。梗死灶为凝固性坏死者(肾、脾、心肌),新鲜时由于组织崩解,局部胶体渗透压升高而吸收水分,使局部肿胀,略向表面隆起,切面可略凸出。陈旧性梗死则较干燥,质硬,表面下陷。脑梗死为液化性坏死,新鲜时质地软、疏松,日久液化成囊。梗死灶的颜色取决于病灶内的含血量,含血量少者,颜色灰白,称为贫血性梗死(anemic infarct);含血量多者,颜色暗红,称为出血性梗死(hemorrhagic infarct)。

篇17:指导局部血液及体液循环障碍免疫病理血栓二

(三)气体栓塞 多量空气迅速进入血循环或原已溶解于血液内的气体迅速游离,均可形成气体栓塞(air embolism)。前者可见于分娩或流产时,由于子宫强烈收缩,空气被挤入破裂的子宫壁静脉窦;头颈手术、胸壁和肺创伤损伤静脉时,空气也可在吸气时因静脉腔内的负压而被吸入静脉。空气进入右心后,由于心搏动,将空气和心腔内血液搅拌形成大量的泡沫,泡沫状的液体有可压缩性,当心收缩时不被排出而阻塞肺动脉出口,导致猝死。一般迅速进入血循环的空气量在100ml左右时,即可导致心力衰竭,尸检可见右心肺有泡沫状气体存在。进入血循环的空气可引起一些器官的栓塞,气泡激活血小板使之释出5-羟色胺促进血管收缩,而血小板第3因子又促成该血管的血栓形成,从而加重栓塞症状。但如气体量少,可被溶解于血液而不致引起严重后果。

溶解于血液内的气体迅速游离引起的气体栓塞见于减压病(decompression sickness)。沉箱作业的工人,在沉箱内由于气压高,所吸入的空气较多地溶于血液、组织液和脂肪组织内。如从深水中上升到水面常压环境过于迅速,所受外界气压骤然减低,原来溶于血液内的氧、二氧化碳和氮很快游离,形成气泡,氧和二氧化碳可再溶于体液内被吸收,氮则在体液内溶解迟缓,遂在组织和血液内形成小气泡或互相融合成较大的气泡,于是在血管内形成的气体栓塞及其合并的微血栓可引起局部缺血和梗死,组织(主要为肌肉、肌腱、韧带)内的的气泡引起局部症状(关节和肌肉疼痛)。此称沉箱病(caisson disease)。

(四)羊水栓塞

羊水栓塞(amniotic fluid embolism)是分娩过程中一种较罕见的疾患。在分娩过程中,如羊膜破裂,尤其又有胎儿头阻塞阴道口时,子宫收缩可将羊水压入破裂的子宫壁静脉窦内,羊水成分可由子宫静脉进入肺循环,在肺动脉分支及毛细血管内引起羊水栓塞。少量羊水可通过肺毛细血管进入大循环引起多数器官小血管的栓塞。镜下,羊水栓塞的证据是在小动脉和毛细血管内发现羊水成分:角化上皮,胎毛,胎脂,胎粪和粘液(图3-9)。本病发病急骤,产妇出现紫绀、呼吸困难和休克,绝大多数导致死亡。羊水成分栓塞肺血管所致的肺循环机械性阻塞,实不足以解释上述症状,因此过敏性休克、dic、羊水液体内所含的血管活性物质进入血液引起血管反应可能是致死的原因。羊水具有凝血致活酶作用,可引起dic,一些羊水栓塞病例,肺微血管内有纤维素性血栓存在。

图3-9 肺羊水栓塞

小血管内有角化上皮 ×400

篇18:指导局部血液及体液循环障碍免疫病理血栓一

第四节 栓塞

在循环血液中出现的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着血液流动,阻塞血管管腔,这种现象称为栓塞(embolism)。阻塞血管的物质称为栓子(embolus)。最常见的栓子是脱落的血栓,在少见的情况下,脂肪、空气和羊水也可引起栓塞。

图3-7 栓子运行途径与模式图

一、栓子的运行途径

除罕见情况外,栓子一般随血流运行(图3-7)。左心和大循环动脉内的栓子,最终嵌塞于口径与其相当的动脉分支,大循环静脉和右心内的栓子,栓塞肺动脉干或其分支;肠系膜静脉的栓子,引起肝内门静脉分支的栓塞。在有房间隔或室间隔缺损者,心腔内的栓子可由压力高的一侧通过缺损进入另侧心腔,再随动脉栓塞相应的动脉分支。罕见的情况下可发生栓逆向运行,即下腔静脉内的栓子,由于胸、腹腔内压骤然剧增(如咳嗽、呕吐),可逆血流方向栓塞下腔静脉所属的分支。

篇19:局部血液及体液循环障碍免疫病理血栓形成四

四、血栓对机体的影响 血栓形成能对破裂的血管起堵塞破裂口的作用,阻止出血,这是对机体有利的一面,如胃十二指肠慢性溃疡的底部和肺结核性空洞壁,其血管往往在病变侵蚀时已形成血栓,避免了大出血的可能性。然而,在多数情况下,血栓造成的血管管腔阻塞和其他影响,却对机体造成严重的甚至致命的危害。

1.阻塞血管动脉血栓未完全阻塞管腔时,可引起局部器官缺血而萎缩,如完全阻塞或引起必需的供血量不足而又缺乏有效的侧支循环时,可引起局部器官的缺血性坏死。如脑动脉血栓引起脑梗死、心冠状动脉血栓引起心肌梗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引起患肢坏疽等。静脉血栓形成后,若未能建立有效的侧支循环,则引起局部淤血、水肿、出血,甚至坏死,如肠系膜静脉血栓可导致出血性梗死。肢体浅表静脉血栓,由于静脉有丰富的侧支循环,通常不引起临床症状。

图3-6 机化的血栓

血管腔内的血栓已为肉芽组织取代有再通现象×100

篇20:指导局部血液及体液循环障碍免疫病理梗死二

动脉分支阻塞时,局部组织立即陷于缺氧而使其所属微血管通透性增高,病灶边缘侧支血管内的血液可通过该通透性增高的微血管壁逸出于血管外,即出血。在肾、脾、心肌等器官,由于组织致密,故出血量不多,出血的红细胞崩解后,血红蛋白溶于组织液被吸收,故梗死灶呈灰白色。在梗死的早期,梗死的周围有明显的充血和出血,形成暗红色出血带,数日后该出血带内的红细胞已被巨噬细胞吞噬后转变为含铁血黄素,出血带遂变为褐黄色。镜下,早期的梗死灶内尚见核固缩、核碎裂和核溶解等变化,细胞浆则均匀一致,组织结构仅见其粗略轮廓。病灶内可见橙色血晶。晚期,病灶表面下陷,质地坚实,原已呈褐黄色的出血带亦消失。镜下,病灶呈均质性结构,边缘有肉芽组织和瘢痕形成。梗死灶小者,可完全被肉芽组织和瘢痕组织所取代。

图3-12 肾贫血性梗死

肾皮质可见二个梗死灶,略呈楔形,底部靠肾表面,尖指向肾门

图3-13 肺动脉栓塞时的血流变化示意图

pa:肺动脉;pv:肺静脉;ba:支气管动脉;bv;支气管静脉(仿eder)

相关专题 自我鉴定体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