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校长呼吁取消高考大纲 称助长应试教育

飞叶片片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飞叶片片”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收集的中学校长呼吁取消高考大纲 称助长应试教育(共7篇),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篇1:中学校长呼吁取消高考大纲 称助长应试教育

中学校长呼吁取消高考大纲 称助长应试教育

“高考考试大纲助长应试教育,应当取消!”日前,在南京举行的两岸中学校长论坛上,我省宜都市第一中学校长周朴华抛出这个大胆的建议,他认为高考大纲助长了应试教育。

昨日(14日),周朴华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称,高中教学一个重要的`参照是课程标准,规定了整个课程知识体系及相关内容要掌握到什么程度,比较全面。而考试大纲则列出了该课程要考的知识点,换言之,没列出来的就不会考。为了追求升学率,高中老师教学都是一门心思围着大纲转,大纲以外的内容蜻蜓点水甚至根本不教。“比如语文,我省的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读40篇名著,而今年的大纲规定只考其中5部名著。于是乎,中学教师只让学生啃这5部名著,涉猎面很窄。”周校长指出,高考考试大纲的存在,直接导致中学教学的功利化色彩,学生缺乏阅读、缺乏历史知识和科学常识,人文底蕴薄弱。

对此,武汉部分校长却不认可。华师一附中副校长胡焰坤说,在高中教学中,按照课程标准办学是最起码的要求,大纲到高三才会出,学校不会从高一就开始针对考试大纲讲课。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水平,不是说多读几部名著就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考试只是检测的手段,考试大纲能减轻学生的负担。武汉中学校长魏少平也表示,课程标准相对比较粗略,考试大纲就更加细化具体,要求更明确,范围更清晰。提前划一下高考重点,能减轻学生负担,同时也有利于课堂教学,切合国情。(楚天都市报 记者 罗欣 实习生 汤晔)

篇2:高考考生称作文题“矛盾”:本身就讽刺应试教育

央广网北京6月7日消息(记者沈静文 实习记者蒋勇)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全国统一高考今天开考。严肃的人说,这是“作弊入刑”第一年、是“史上最严”高考;轻松者则调侃,对于940万考生中的大多数,这大概是人生中最后一次只看分数不看颜值的竞争了。

此刻,高考首日的语文、数学科目考试都已经结束。高考第一天,考生如何走进考场,送考家长又是什么心情?

早晨7点多,北京西城,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考点门口。对考生和家长,这是箭在弦上的时刻,尽管学校大门外人头攒动,但人群中都是谨慎的低语。孩子们挥别父母,头也不回地进去,家长嘴里说着“不紧张”,话筒一伸过去,突然感慨,“平时孩子比较粗心,我只希望孩子千万不要马虎,别紧张,发挥出自己的水平。”“不要急功近利,因为这是一次大考,也是一个起点,但不是终点,以后的大考还多呢。”“一会儿开考以后半个小时左右,基本上没什么问题我们就回去等,相信又有送考老师,社会这么多关注的,周边这么多居民,也别因为高考生活都乱套了。”

8点45分、8点55分,考场铃声两次响起。9点,高考第一科语文考试正式开始,在吉林省国家教育考试考务指挥中心,五十四块屏幕轮番切换,显示着全省各考场的实时监控画面。部分被邀请到这里的考生家长正急切地从屏幕上找寻自家孩子的身影。

记者:找到自己的孩子了吗?

家长:找到了。

记者:在哪个考场?

家长:六中4考场。觉得挺公开公平的,我感觉现在考试形式挺好的,考场针对家长开放,也让家长对这次高考可信度非常高,对孩子来说也是传达一个好的信息,没有什么紧张的,正常发挥就行。

伴随考试正式开始,考场外家长渐渐少了,但仍有部分在考场外翘首以待。

家长:我是今天在家里搞好了饭,订了房间给他中午休息。

记者:几点来的?

家长:10点钟就来了。

记者:在这觉得时间长不长啊。

家长:过得太慢了。

在江西,考生家长陈先生请假从兴国赶到赣州陪考,考场外遮阳的地方只有门口的几顶遮阳棚和几处树荫,上午2个多小时的守候,尽管一直站在遮阳棚里,他还是热得汗流浃背。陈先生说,“家长在这里等,最起码给她打气,让她知道我在这里等她,她更安心。”

第一天的考试后,940万孩子将回到家中,继续准备明天的考试;而两科各940万份答卷,将随后进行妥善保存。

武汉市招考办主任冯农介绍,(高考试卷有)专车去接,公安人员、考务人员直接回保密室。从考点进保密室,(保密室)一个区一个,保密室有电子监控全程录像、全程监控。两天考完以后,集中上交到省考试院,回收以后提供给高校教师进行评卷了。每个区的车辆都有车载GPS,并且有电子监控,车辆走到哪里都有摄像监控、探头。

今天上午,语文科目考试结束,作文题一如往年,在网上引发热议。20高考语文作文,各地共有10道试题,题型以材料作文为主,3道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另外7道由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山东等省市命制。形式、要求各异的10个作文题,该如何评价?

作为传统的“全民讨论”题型,高考语文科目考试结束后,各省作文题迅速成为最热的关键词。教育部考试中心三张卷作文题分别为《奖惩之后》、《语文素养提升大家谈》、《小羽的创业故事》,北京高考作文题《“老腔何以令人震撼”或“神奇的书签”》,浙江《虚拟与现实》,上海《评价他人的生活》,江苏《话长话短》,天津《谈谈“我的青春阅读”》,山东《备好的行囊》。在通读10道作文题后,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给出的第一印象是:容易上手。

张颐武认为,“今天题目有两个特点比较清楚,一个就是它强化了从个体的感受出发,素材也跟今天的社会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另外一个它这个还是结合了把抒情、叙事各种各样的文体都容纳在以论说为主的框架里边。”

近似的结论,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余党绪将其概括为“平易近人”。他觉得,总体上看,学生写作应该难度不是很大。

让大多数人无话可说的作文题,当然是失败的;一旦人人有话可说,考题是否又会陷入无法区分学生水平的尴尬?在余党绪看来,今年他最欣赏的作文题之一,全国卷I的《奖惩之后》,就是一道“人人有话说”的题目。在这道看图说话题的题干中,一个孩子第一次考了100分,被家长亲了一口,第二次考了98分,被打了一巴掌。另一个孩子从55分考到61分,待遇则是从被打一巴掌变为被亲了一口。

余党绪分析,读图本身也是一种能力,想象的空间、理解的空间、思辨的空间都很大,话题选择也可以从你的学习到生活,到人生,甚至某些哲理的思考,都可以借助这个漫画展开。

但余党绪并不认可“区分度低”和“人人有话说”之间的因果联系。“题目本身平易,其实只是说它不会给学生带来更多理解上的障碍。因为它是一个考试,你必须保证每一个考生有一个公共的平台,在这个题目的设计上面,你至少在语言上面、在设计的内容上面不应该让学生有太多的障碍,我说它平易就是从这个角度来讲的。这个题目本身其实设计了很多空间、很多平台,不同的人面对同样的一个平台和空间,他的理解是不一样的。”

不过,同样的考题,在考生和家长中可谓毁誉参半。有学生说,题目难度大,其余题目感觉跟平常练的差不多。也有学生表示,“之前没有见过这种图,我写的进步并不代表优秀,其他我觉得还行。”

有认可作文题的,也有抵触的。刚走出考场的胡同学显然对这个题材毫无准备,“应试教育的终极考试高考,这次的作文题本身就在讽刺应试教育,那你觉得这个事情有意思吗?它这个东西就是自相矛盾的!”

孩子说难,家长当然心有戚戚,胡先生认为,“这个题目应该是给家长,给社会上的成年人来思考的问题,我不知道孩子他们会怎么去面对这些,怎么去思考,从哪个角度来看?深度,他的认识可能还远远不够。”

难还是易,众口难调。对于出题者,保证公平是最低要求也是最高标准。选材方面,充分考虑到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不同性别之间的考生的差别,努力避免公平性问题的出现。比如全国卷在选择试题材料时,避用新式传播媒介中热议而传统传播媒介中罕见的话题,避用经济发达地区常见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稀少的事物,避用新近流行、被赋予特定内涵的词汇。余党绪说,评价作文题的好坏,需要从多个维度考察。对诸多期待高分的考生来说,一份好的作文答卷又是什么样的?张颐武认为,一在审题,二在语言运用。三不要出现负面的因素,比如套题,一看就知道是把别人平时老套子的作文拿来用。

篇3:新高考改革将取消考试大纲如何应对

新高考改革将取消考试大纲如何应对

“3+1+2”的改革方式,虽然没有进行文理分科,但依旧选择了物理/历史来打底,究其原因,是因为物理是自然科学类的基础学科,历史是人文学科类的基础学科。这两门学科均能为未来在大学中学习相关的专业与交叉专业打下良好的基础,也贴合了高校相关专业对于学生的培养。另外,将物理和历史作为首选科目,能够与现有师资、教学条件完美衔接,引导不同学生合理选择学习科目,提前给学生打下规划意识,为大学良好发展打下扎实基础。

那要怎么选科目?

▼▼▼

新高考12种组合选哪种?沈阳首批考生这样选!

总结一下:

你可以不选物理,但许多理工科专业将离你而去。

你可以不选化学,但化学类专业就跟你无缘。

你可以不选生物,但很多医学专业你没法选。

你可以不选历史,那你就必须选物理。

你可以不选政治,只要你不选军警就好。

你可以不选地理,因为..不选也没什么影响。

除此之外,还需要考虑的因素有两点:

① 物理学霸扎堆。

② 地理容易考高分,但是地理的分值计算方法需要根据位次折算再加入总分。

所以究竟怎么选?

①想想你的爱好和天赋。

②想想你未来想从事什么样的行业。

③结合家庭实际情况来考虑。

当你了解清楚以上三点时,你自然就明白该选择什么科目了。

考生应掌握这些学习方法

高考改革的考试形式来讲,3+1+2的科目组合形式必然会打破原有的文综和理综组合形式,所以综合科目如何考试,以及高考的考试时间会不会加长,现在还没有形成定论。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高考主科(语数外)的分量和学习深度将有所提升,尤其是高考语文的分量将进一步加重。

为了应对高考改革3+1+2模式带来的多项改变,考生应当从三方面做好准备,及时优化自己的学习方法,以及平时的学习习惯。首先来讲,高考改革的选考模式需要考生提前认识每一项科目组合对应的大学专业,提前做好学业规划,考生最起码应当了解每一项科目组合能够报考的专业大类,因为未来的高考招生将会以专业为基准,向对应科目组合的考生投档。

另外一点,考生面对高考改革之后的选考教育模式,应当增强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平时多注意课外知识的积累,不要把提高学习成绩的希望都寄托在课堂上,因为有百分之二十的分值是需要课外积累来获得。尤其是在语文考试当中,“课外阅读和积累”对于提高学习成绩和稳定学习成绩,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学习环节,也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学习习惯。

同时对于一部分教育区域的考生来说,高考的选考模式带来了“走班制”,也就是高中学生像大学生一样,走动在不同的教室来上课,而上课的位置往往是不固定的,这样的教育方式可能不便于学校进行课堂管理,也不利于老师精准掌握某一个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如此一来,学习在走班制的学习环境里,更应当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适应相对自由的学习环境。

除此之外,高考改革之中的孩子应当多跟周围人交流,多跟家长交流。同时家长也应当充分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时常关心、督促孩子适应高考的选考模式,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习情况,配合老师引导孩子适应高考的新模式。

篇4:教育部考试中心称不会取消全国统一高考

教育部考试中心称不会取消全国统一高考

作为中国规模最大、覆盖面最广、关注度最高的考试,高考的一举一动牵动人心。近日,北京等地实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后的高考方案相继出台,清华大学等5所著名高校实行联合自主招生,北京大学自主招生实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一系列新政策出台,让高考话题持续升温。

“新课改高考”新在哪?

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改革力度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基础教育变革,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通过变革人才培养模式,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高中新课程改革于启动,海南、广东、山东、宁夏为首批实验区。到,全国所有省份都将实行普通高中新课程,这意味着,到,全国所有省份都将进行与之对应的新高考。

教育部此前出台的《普通高中新课程省份深化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为各地制订新高考方案定了基调。

从开始,新课改后的高考已举行了3年。20,北京、陕西、湖南、黑龙江、吉林5个省份将实施“新课改高考”。届时,实行“新课改高考”的省份将达到16个。

教育部出台的指导意见很明确,这轮全国高考改革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就是加强对高招考试、录取和中学综合评价的统筹,推进综合改革,其新意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建立和完善对普高学生的综合评价制度,并逐步纳入高校招生选拔评价体系。二是进一步深化统一考试内容改革,要求考试内容与高中新课程内容衔接,注重对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三是在考试科目上,除语、数、外和相关科目(即文综或理综)外,也可根据本省实际设置其他科目,是否增加选考内容以及选考内容的比重等,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确定。

【记者点评】理论上讲,“新课改高考”这种多元化考试评价体制,更加机动灵活,更能体现学生的个性及自主选择性,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

统考下怎样实行多元评价?

恢复高考以来,高考改革的脚步一直不曾停歇,但统一高考的形式没有变。事实上,完善和坚持统一考试已成为当今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共同选择。自1945年以来,韩国大学入学考试制度在统一考试与非统一考试之间来回变动了7次,1995年正式决定实施全国统一的“大学修学能力考试”。俄罗斯从起开始实行大学入学统考,在全国推行统一考试制度。

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戴家干表示,今后改革的思路,不是取消全国统一考试,而是在坚持统一考试的基础上,对考试的内容和形式进行改革。同时,要有多元的评价。要通过加大多元化的评价,把学生的长处显示出来。

由教育部批准,目前全国有76所大学实行自主招生改革。近日,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五所高校宣布实行联合自主招生。五所高校采用了统一的报名网站,考生可同时选择两所高校。

北京大学年自主招生将实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该校从全国400余所提出申请的中学里确定39所中学为“实名推荐制”推荐学校。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表示,这是对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政策进一步深化的积极探索,是建立和完善教育诚信体系的有益尝试。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教授指出,未来的高考应遵循“统一考试、多元录取”的改革方向。而高考改革的最终指向,则是推进素质教育。

【记者点评】从统一走向多样,从招考合一走向招考分离,最终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以统考为主、统分结合的多元招生考试制度。这将是今后高考改革的目标和方向。

“因材施考”有可操作性吗?

在今年的高考录取中,报考山东临沂师范学院中文专业的12名考生因“综合素质”的原因而被退档。一时间,“综合素质评价”成为社会的热门话题。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诸多原因,许多学校往往用考什么来决定教什么,把高考作为评价教育的终极结果。因此,教育部要求,高校录取就要在高考成绩基础上逐步增加对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及综合素质的考察。一些高水平大学要深化自主选拔录取改革,可进一步探索高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与学校测试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选拔办法;示范性高职院校和条件成熟的省市,可将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与学校组织的考试成绩相结合作为录取依据。

综合素质评价纳入大学录取标准,有可操作性吗?中央教科所研究员曾天山认为,从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我国研究生入学考试来看,是可行的。已实施“新课改高考”的天津市,今年高校招生就打破了以往单纯依据高考分数选拔人才的状况,规定可以参照学业评价部分和非学业评价部分来全面衡量考生。

【记者点评】推进高考制度改革,要让高考充分发挥为高校选人的主体功能,平衡各方利益,从相对单一的形式逐步走向多样化,最终实现“因材施考”。

“素质高考”会否造成不公?

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内在要求,而教育公平则是衡量社会公平的底线。

近年来,高校招生计划新增部分主要向西部倾斜;教育部直属院校减少所在地的招生计划……这一切都是使高考更加趋向于公平的具体举措。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刘海峰教授指出,公平公正是高考制度的核心价值,是社会对高考最为关注的一个方面。如今公众对考试公平公正的要求和期望比以往更高。

对于吉林省明年将实施的“新课改高考”,吉林省的一些中学校长在寄予期望的同时也表示,“素质高考”应充分考虑城乡差别。城里孩子有条件学习艺术、培养特长,不少农村家庭却负担不起这样的费用。“素质高考”会不会造成新的不公平,值得社会关注。

高考配套改革也是保证高考公平的必要举措。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认为,建立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和严格的奖惩机制,也是高考配套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如果发现学生档案失实,就应对学校领导和直接负责的教师问责。

【记者点评】相信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高考将越来越制度化、规范化;期待教育部门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切实遏制“点招”、“招生收费”及艺术类专业招生中的不正之风,进一步促进和巩固高校招生的公平公正。

篇5:呼吁异地高考:期待更多地方取消高考户籍限制

呼吁异地高考:期待更多地方取消高考户籍限制

及时评论

2月29日上午,山东省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新闻通气会召开。记者会上获悉,从起,凡在山东省高中段有完整学习经历的非户籍考生均可在山东省就地报名参加高考,并与山东省考生享受同等的录取政策。(2月29日山东新闻网)

一直以来,各地都实行高考户籍限制政策,即本地只接受户籍考生在当地参加高考,这样就导致广大非户籍考生只能回到原籍所在地参加高考,从而给广大非户籍考生参加高考带来不便。尤其是农民工子女回乡高考,更是给原本就工作繁重、收入低下的农民工增加不小的成本负担。与此同时,广大农民工子女与户籍考生在一所学校一个班级上学,但是他们却必须回原籍参加高考,这种政策所带有的歧视意味,也会给农民工子女心理造成不小的伤害。另外,为了避免子女回原籍参加高考带来诸多不便,不少农民工只好将子女留在老家上学,这样也就导致不少农民工及其子女不能享受到家庭团聚的幸福,也不利于农民工子女能在父母的关爱下得到更多的温暖、获得更大的进步。

而山东省出台政策,从20起,凡在该省高中段有完整学习经历的非户籍考生可在该省就地报名参加高考,并与该省考生享受同等的录取政策,则有利于消除高考户籍限制给广大农民工及其子女参加高考带来的不便,避免因为子女回乡高考而给农民工制造额外的成本负担。同时,赋予非户籍考生在学习地平等参加高考的权利,也因为消除了高考户籍限制所带来的歧视,从而能够让广大非户籍考生免于受到心理伤害。另外,像山东省这样将允许非户籍考生在当地报名参加高考,更多的农民工将会把子女带到身边上学,这样也就有利于更多的农民工子女能够享受到家庭团圆的幸福,并有利于在父母的直接关爱下获得更大的进步。

近些年来,鉴于高考户籍限制政策所具有的不合理性乃至违法性,社会各界人士不断发出取消高考户籍限制的`呼吁,教育主管部门也多次表示将积极研究有关异地升学支持政策,但是异地升学政策却一直“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在这种背景下,山东省将从年起允许非户籍考生在当地高考,无疑具有破冰意义。不过与此同时需要看到的是,当前并不只有山东省存在一定数量的非户籍考生,在我国其他省市尤其是东部沿海一些发达地区,同样存在为数不少的非户籍考生。这些非户籍考生及其家长同样承受着高考户籍限制给他们带来的不便与伤害。所以,人们期待更多的地方能像山东省这样尽快破除高考户籍限制,允许非户籍考生在当地参加高考,给更多的农民工及其子女带来福音。

面对社会各界人士有关取消高考户籍限制的呼吁,有人提出如果取消户籍限制将会带来更多的“高考移民”现象,从而导致产生教育不公问题。其实,当前所以会出现“高考移民”现象,实际上是因为不少发达省市高考录取分数线相比其他地方过低所致,其根源在于部属高校属地化录取这样一种有失公平的高考录取方式,而不在于允许非户籍考生异地高考。所以,各地不应以可能导致“高考移民”现象增多为由拒绝取消高考户籍限制,而应当尽快出台政策允许非户籍考生在本地高考,同时教育主管部门与部属高校应当尽量缩小部属高校属地化招生规模,直至在全国范围内对所有考生实行平等录取,这样也就能为在更大范围内取消高考户籍限制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并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与社会公平正义。

篇6:八名律师致信教育部呼吁取消高考户籍限制

八名律师致信教育部呼吁取消高考户籍限制

在只有7.3万人参加高考的北京市,北京大学的计划招录人数为614人。这一数字,在有82.5万人报名参加高考的河南,变成了108人,在有55万人参加高考的山东,则变成了72人……

昨日,来自山东、河南、安徽、湖北四个高考大省的8名律师,联合致信教育部,反映在京部属高校在招生中存在严重地域歧视问题,建议教育部改革招生制度,取消高考户籍限制,增加在河南、山东、河北、安徽、湖北等地的高等教育投资,并扩大在河南、山东、湖北、安徽等高考大省的招生名额。记者 陈学超

北大在6省招生数

不及北京一地

在调查的15家位于北京的部属高校招生计划中,均不同程度的存在地域歧视问题,有的甚至很严重。

按照业已公布的数据,作为高考大省,河南、山东、四川、安徽、湖北、河北6省,今年分别有80.6万、55万、53.8万、50.6万、46.2万、45.93万人报名参加高考。6省总计报名参加高考人数332.13万人。北京市今年报名参加高考的人数为:7.3万人。6省报名参加高考人数为北京市的45.5倍。

河南亚太人律师事务所常伯阳律师说,“我们搜集了15家位于北京的部属高校在河南、湖北、山东、四川、河北、安徽等几个高考大省的招生计划与北京的相对比,结果很让我们失望和不解。”常伯阳介绍,在调查的15家位于北京的部属高校招生计划中,均不同程度的存在地域歧视问题,有的甚至很严重。

如北京大学,按照官方网站公布的分省招生计划统计,其在北京本地计划招生614名(含文理科医学部),而在河南则仅仅招录108名,在安徽只计划招录45名。在上述6省,北大计划招生总人数为409人,远不及北京一地计划招生人数。

同样的情况还存在于清华大学,该校在北京计划招生203名,在河北、安徽分别只计划招录54名和65名。

再如中央财经大学在北京的招生计划是268名,而在河南只计划招生104名,在湖北的招生计划只有64名。

高教优质资源

分布严重不均

教育资源严重向北京等城市倾斜,而这些高校招生存在严重的本土化倾向,对高考大省考生存在不公。

济南律师刘书庆也发现了高考招生计划中存在的不公。除了招生人数上的极度不均,上述6省高等教育优质资源之稀缺同样让他感到震惊。

“山东每年都有如此之多的考生报考,名额却又那么少,怎么都让人想不明白。”刘书庆说,“同时让人疑惑的是,这些地方的高等教育优质资源却又少的可怜。”

“根据去年3月底教育部网站上公开的‘985工程’大学各地分布情况来看,北京有8所,而河南和河北则一所都没有。优质教育资源分配严重失衡,高考人数多的地方少的可怜或者根本没有,而参加高考人数少的地方却有很多。”教育资源严重向北京等城市倾斜,而这些高校招生存在严重的本土化倾向,减少了高考大省考生上名牌学校、接受高质量教育的机会,对这些考生存在严重不公。

刘书庆说:“现在面对就业环境激烈的竞争局面,考生已经不是满足于有学上,而是要上好学校。尤其是‘985’和‘211’这样的高校。但山东河南等高考大省这样的高校很稀缺,这些学校的招生名额对山东河南等地方的又很少,对我们本地的考生很不公平。”

忽略人口因素

招生计划难让人信服

虽然人口因素不是制定高考招生计划时考虑的唯一因素,但如果忽略人口因素制定的高考招生计划的公平性很难保证且难让人信服。

联名信发起人之一、安徽律师郑继能认为,“虽然人口因素不是制定高考招生计划时考虑的唯一因素,但如果忽略人口因素制定的高考招生计划的公平性很难保证且难让人信服。”

“招生比例的严重失衡与宪法精神相悖。我国《宪法》第三十三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此处的平等不仅仅指法律制定、法律适用的.平等,也指任何公权力机关都不能通过任何形式对公民予以任何没有正当理由的不公平对待”。招生比例的显著差异也违反了我国《教育法》第九条,“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的规定。

常伯阳律师认为,部属高校不是北京人民的大学,而是由全国人民纳税、中央财政拨付教育资金,是全国人民的大学。部属高校招生不应该“照顾”北京,而歧视其它地方。

因此,8名律师在联名信中建议:在现有的招生体制未改革之前,教育部应该对各高校提交的招生计划严格审查,应该扩大在高考大省的招生名额,从而确保各高校在全国的招生应参照考生数量等因素确保招生比例均衡。同时应加大对高等教育资源匮乏地方的财政、师资投入,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建议信还认为,应该取消高考的户籍限制,早日出台异地高考方案,促进高考公平。

15名学者曾上书

取消高考户籍限制

早在今年5月,就有来自北大、清华、社科院等单位的15位学者上书国务院、教育部,请求取消高考户籍限制,“切实推进教育与社会公平改革”。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张千帆亦在15学者之列。《经济观察报》的报道称,他在其研究课题“大学招生与宪法平等”中得出结论,广东、安徽考生考进北大的概率只有北京孩子的1%。换个角度理解,北大对广东、安徽学生设置的门槛比北京考生整整高了100倍。

张千帆认为,重点高校分布不均及高校招生中普遍的地方保护主义是造成目前区域失衡的主要原因。“北大的招生方案也不是最糟糕的。”

此前有媒体报道称,在对其他全国性大学的调查中,研究者发现,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为本地考生保留的指标高达50%。以的招生为例,复旦在上海市投放的招生指标高达每万名考生117.1名,在浙江则是5.2名,在北京4.2名,全国平均2.2名,而在山东、山西、广东、内蒙古等10个省区投放的招生指标都在1名以下。上海考生进复旦的机会是全国平均的53倍、山东考生的274倍、内蒙古考生的288倍。

为此,15名学者在联名签署的“关于提请国务院审查并修改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的建议”中建议:立即废止教育部关于高考户籍限制的规定,并要求教育部将高考报名条件改为考生的学籍所在地,并最终完全取消大学招生的地域歧视,实行公正平等的大学招生与考试制度。(注:数据依据北大招生网公布的分省来源计划进行统计)

(本文来源:中国新闻网 )  责任编辑:NN024 

篇7:教育部宣布取消考试大纲,那怎么进行高考

2022年前全面取消考试大纲,高考命题将以高校要求为依据

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与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作为高招重要组成部分,是检验高中教学质量、选拔优秀人才的重要手段,而针对考试命题的深化改革,则是《意见》中提出的重要任务之一。

《意见》要求,各省(区、市)要结合推进高考综合改革,制定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方案,2022年前全面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

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与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命题要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和高校人才选拔要求为依据,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省份不再制定考试大纲。

同时,从优化考试内容、创新试题形式、科学设置试题难度和加强命题能力建设三方面提高命题水平,根据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学习基本需要,不断完善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并把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

综合素质评价一般分为七个维度(不同的地区或学校结构略有差异),分别是“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合作与实践创新”、“运动与健康”、“审美”、“表现能力”,而在广义上,学生在校阶段所获得的奖项、奖励(如学科竞赛),都可以被看做是综合素质的一种体现,而与一些含金量较低的软性奖项相比,学科竞赛类的奖项会在多元录取中受到更多高校的认可。

吕玉刚表示,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教考有效衔接,防止简单的、片面的考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坚决克服这种倾向,这也是为了从“应试”教育模式向“全面育人”教育方式转变而实施的积极举措。

但对于全国绝大多数普通中学来说,这样的举措使它们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目前高中阶段的教学,实际上是围绕考试大纲展开的教学设计,针对高考考纲,学校制定了高一到高二的知识讲解顺序,并在高三进行机械但有效的刷题训练。

本次《意见》要求高考(包含选考和统考)不再设置考试大纲,而是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和高校人才选拔要求”为依据,这就对学校提出了三个挑战:

一、课时不足:按照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所需授课课时数量远超高中可用课时数,这就使得高中不得不将大量学习任务下放,教师在课堂上只讲主干、讲重点、讲方法,而教学效果则更加倚重学生日常的自学——这对目前推崇精细化教学的高中,是一种颠覆;

二、教师需要二次成长: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有大量的内容是远超目前高考的难度和复杂度的,目前主流的教师群体,尤其是年纪较大的教师们,是否具有再学习的能力,也是一个挑战——毕竟一些教师当年也没有学习过这些内容,现在要求他们去把自己也没能完全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的确不太现实;

三、人才供需双方的矛盾:目前高校与高中间主要的矛盾,主要集中在高校普遍认为高中培养出的学生不适应高等教育的培养方式,基础薄弱、思维敏捷性不够、变通性差。

本次《意见》明确了高考命题要以高校人才选拔要求为依据,那么高校以自身的理想生源为基准,设置的选拔标准对于目前的高中和高中生来说是异常苛刻的,这也会导致对高中教学的批判会更加严厉。

而要破除这些困局,《意见》中也已经给出明确的方法:在今年,重新修订后的普通高中教材也已经陆续发布并投入使用,其中最核心的改变就是:

强化了课程教材的育人功能,对于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考核评价,不仅仅守注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要更多的关注学生素养的养成,关注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形成。

不仅如此,《意见》还指出:应该注重利用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各种社会资源,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指导机制。

高校应以多种方式向高中学校介绍专业设置、选拔要求、培养目标及就业方向等,为学生提供咨询和帮助。

不再单纯以考分录取学生,多元录取成升学主要途径

本次《意见》的核心思想就是持续推进高中教育发展,深化高中阶段育人方式的改革,而其中最重要的目标就是要在2022年之前,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

在新高考、新课标、新教材的多重背景下,普通高中教育正处于普及攻坚、课程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三大改革同步推进的关键时期,而目前高考的指挥棒作用依然很强,所以要协调好三大改革的步调,首先就要从完善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着手。

《意见》指出,在高校招生改革方面,要进一步健全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高校招生机制,逐步改变单纯以考试成绩评价录取学生的倾向,引导高中学校转变育人方式、发展素质教育。

要把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充分考虑城乡差异和不同群体学生特点,研究制订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使用办法。

结合今年高考命题趋势的变化来看,高考、学考选考等传统选拔性考试在区分度上已显得有些难以满足高校需求,单纯的题目套路和依靠大量记忆、计算来提高难度的题目在被逐渐舍弃,而为了加大人才选拔区分度,一些目前只出现在学科竞赛中的知识点和解题技巧在被逐渐引入高考试题当中。

所以无论是在命题趋势还是考查难度上,与全国统一的高考相比,以高校综合评价为代表的高校自主选拔似乎更加符合《意见》的要求。

当然,在一个时期内,高考依然是绝大多数学生进入高校深造的唯一途径,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新高考改革和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自主选拔势必将成为更主流的人才选拔方式。

而本次《意见》的发布,不仅回应了此前对于高考改革的质疑,更为重要的是,为建立与高考改革相适应的高中育人方式,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具体的行动指南,这有利于高考改革的全面深入推进,从长远来看,更有利于提升我国普通高中的整体办学质量。

高中开始分层、分类,育人模式将发生根本变革

坚持正确方向,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改革创新,体制机制障碍,坚持统筹协调,注重各项改革衔接,这是《意见》对普通高中教育改革进行的系统设计和全面部署。其中的核心问题就是要解除机制障碍,将各项改革进行衔接。建立科学教育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基本,形成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的格局基本。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贾炜认为,指导意见明确了当前普通高中教育的改革发展趋势,也凸显了党和国家的人才培养要求,促进高中教育进一步克服“唯分数论”“唯升学论”的不良导向,实现三个转变,即:

从“应试”教育模式向“全面育人”教育方式转变;

从以“升学”为目标向“升学与生涯辅导相结合”目标转变;

从高中教育“分层发展”向“分层与分类相结合”方向转变。

有了综合实践活动,有了综合素质评价,有了新修订课程的育人理念,这几个因素叠加在一起,才有可能使得我们育人模式改革取得真正的实效。

《意见》指出,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遵循教育规律,围绕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的工作目标,深化育人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改革,坚决扭转片面应试教育倾向,切实提高育人水平,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接受高等教育和未来职业发展打好基础,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意见》明确,到2022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进一步完善,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进一步健全。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全面实施,适应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推进,选课走班教学管理机制基本完善,科学的教育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基本建立,师资和办学条件得到有效保障,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意见》提出六方面重点任务:

一使建全面培养体系。

突出德育时代性,坚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强化综合素质培养,拓宽综合实践渠道;完善综合素质评价,强化其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导向作用。

二是优化课程实施。

制定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方案,2022年前全面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完善学校课程管理,加强特色课程建设。

三是创新教学组织管理。

有序推进选课走班,满足学生不同发展需要;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优化教学管理,严禁超课标教学、抢赶教学进度和提前结束课程。

四是加强学生发展指导。

注重指导实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理想信念、正确认识自我;注重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指导机制。

五是完善考试和招生制度。

规范学业水平考试,深化考试命题改革;稳步推进高校招生改革,逐步改变单纯以考试成绩评价录取学生的倾向。

六是强化师资和条件保障。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创新教师培训方式;改善学校校舍条件,完善经费投入机制。

《意见》强调,要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强化省级政府统筹,落实市、县举办普通高中教育的责任,要明确部门分工,强化考核督导,确保各项改革目标、任务、措施落实到位。

我们如何应对新高考?

一、“小鬼当家”

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首先给了学生们四条通道:统一招生、提前考试、单独招生和“三位一体”(建立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和统一选拔考试三位一体的多元化考试招生评价体系)。

在这个新变革里又有这么几个新特点,比如,语文、数学全国统一命题、统一考试,数学不分文理;外语社会化考试,每年考两次。

另外,一个合格的高中生还必须在完成学业水平考试的基础上,自选三门作为高考选考科目。

这样一来,对学生来说,选什么科目,什么时候去考,用什么样的成绩来展示自己的学业状态,特别是学生的综合素质等,由过去的被动适应开始变为学生的适度自主,因此学校要给孩子“私人定制”,让“小鬼当家”。

二、教师的新挑战

教师面临角色挑战,开始由原来的“买方市场”进入“卖方市场”。

按照以往的制度安排,教师是学科本位,教什么,教哪个年级、班级,学校往往有统一安排。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发生了悄悄的变化,就是让学生选老师。

这反过来催生了一种新的变革现象,那就是,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站得住脚,还必须有一种厚重的人格魅力,同时要能胜任多角色担当:既要胜任学科教学工作,还要胜任学生成长导师工作。

三、家长的新挑战

家长应该主动适应“市场”,建议家长可以帮助孩子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从课内到课外。学科和生活是相通的,如果一个学生只拘泥于课堂,那么他的源头活水会非常少,思路枯竭。

其次,要从题海到书海。理科刷题相对有效,强调熟练和精确性,但文科类更强调积累,强调思维。

相关专题 大纲中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