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要多理解与倾听孩子的意见

林姐姐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林姐姐”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父母要多理解与倾听孩子的意见(共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父母要多理解与倾听孩子的意见

父母要多理解与倾听孩子的意见

不少孩子有这样的看法:“每当我和爸爸的意见不一致时,他都以势压人,不让我说话,有的批评的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家长不允许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也不调查问题的来龙去脉,而是一味地大发脾气,严格地说,这种做法是违背教育宗旨的。

有位心理学家说过:“父母和子女发生矛盾,是在所难免。作为长者,应该让孩子把意见申述完,要耐心地倾听,如果不等孩子讲完话,家长就主观臆断地下结论,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的消极后果,其中,孩子的逆反心理将会表现得十分强烈。”每个人都盼望别人尊重自己,孩子也不例外,父母只有尊重孩子,所说的话才会发生效应,何况在许多争论中,孩子往往是站在真理一边的。

儿童由于身体、智力发育的不成熟,有许多不同于成人的'特点。所以,比成人更需要理解。可有些家长忽视了儿童的这些特点,常常不自觉地用成人的行为标准要求孩子,其结果往往对孩子造成伤害。

家长正确理解孩子的关键是要注意儿童的心理特征和理解能力低的特点。例如,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孩子把新玩具能拆开的地方都给拆开,他想知道里面的秘密,这正是儿童的好奇心所致。好奇心是儿童获取知识的内在动力,家长对此应正确理解,不要简单粗暴地制止孩子。再如,儿童由于理解能力低,常常不能理解家长的教导。家长用反语说:“你就这样做吧!”“你就淘气吧!”可孩子不理解大人语气变化的涵义,误以为是一种鼓励。因此,家长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说话或教导时应考虑孩子理解能力。没有对孩子真正理解的爱是一种盲目的爱,只有理解孩子才能更好地爱护孩子、教育孩子。

篇2:父母要多倾听孩子的话

父母要多倾听孩子的话

倾听是父母与孩子心与心的对话、情与情的对接,比父母的长篇说教要有效得多。

有一次,我去一所学校作演讲,中场休息的时候,我问其中一位孩子:“你长大后想做什么啊?”

那个孩子认真地说:“我想当警察。”

我接着问:“如果有一天,你在街上遇到一位歹徒,但是你身上什么武器都没带,你会怎么办?”

“我会跑回警察局。”

听到这位孩子的回答,其余的同学都哄堂大笑,笑他的胆怯和懦弱。那个孩子的嘴唇动了动,可是没说出话。

我继续微笑地看着这个孩子,他的眼神和表情告诉我:他还没说完话。当别人纷纷取笑他的时候,我还是清了清嗓子,继续问他:“你跑回去干什么?”

男孩说:“我去拿我的武器,然后再叫上我的.同事,一起来对付罪犯。”他将自己心里的想法说了出来,尽管是稚嫩的想法。

我保持倾听者的姿态,让他把自己的话说完。说完后他很开心地对我说“谢谢”。但是,我也要谢谢他,不仅让我和其他人听到了他的心声,更感受到了他的纯真。

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倾听是开始。倾听不仅是交流,也是对孩子的理解和尊重。父母应善于倾听孩子的话,这是一种高明的教育艺术。

你以平等的心态听孩子诉说,孩子会对你产生信赖和尊重,亲子沟通也会更加顺畅。

有一次,桐桐回家后闷闷不乐,我问她发生什么事情了,她也不说话。

吃过饭,我拉起桐桐的手,说:“桐桐,爸爸带你出去走走吧!”我带着桐桐来到楼下的长椅上。

“桐桐,是不是有什么不开心的事情啊?有心事和我说,我即使帮不上忙,也可以替你分担啊。你还不信任爸爸吗?”我说,“你就把我当成你的好朋友,和我说说吧!”

桐桐靠着我的肩膀说:“爸爸,今天老师在班里当众批评我了,让我很没面子。”

我没说话,只是看着桐桐,让她说下去。

“上课的时候,同桌管我借橡皮,我告诉她我没带,可是老师竟然说我乱说话,今天的小红花也没发给我。”桐桐说,“我可是每天都会得到小红花的。”

等桐桐说完,我说:“桐桐,我可以理解你的感受,因为,我也有过你这样的经历。”

“是吗?”桐桐问。

“是啊,那是以前的考试,同学管我借尺子,监考老师却说我在作弊,那一科考试,我被判为零分。你想想,爸爸的情况不比你这个情况严重多了?”我启发桐桐。

“嗯,爸爸,我知道了。我明天就和老师说清楚。你听我说,我觉得现在心里舒服多了。”

这就是倾听的妙处,孩子会在你的倾听中缓解自己的不良情绪,心智更加成熟。

有一次,我去接桐桐放学,她的班主任老师说桐桐在学校里和同学吵架了,桐桐还把同学的本子撕了,让我回家好好教育教育她。

回家之后,我按捺住我的气愤,想先听听桐桐是怎么说的。

“桐桐,今天在学校怎么样?开心吗?”我问桐桐。

桐桐听我这么一说,眼泪立即就出来了。她哭着说:“爸爸,今天我和小胖吵架了。”

“你和爸爸说说,让爸爸来评评理。”我鼓励她说。

“他总是说我长得黑,还在讲台上说:‘桐桐,你要是钻进煤堆,肯定找不到你。’我不让他说,他还是说。实在没有办法了,我就把他的本子撕了。可是,后来老师什么也没问,就直接批评了我。”桐桐哭得更厉害了。

“宝贝,小胖说你,确实是他不对。但是你可以去找老师啊!让老师给你做主,你不用撕他的本子。你说是吗?你这样做不就跟他一样不讲理了吗?”我对桐桐说,桐桐点了点头。

第二天,我就让桐桐去和老师解释清楚了,老师也觉得自己当时没听桐桐解释,是不对的。

如果我当时直接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了桐桐,桐桐心里肯定会更委屈,甚至会给她的心理留下阴影。

花一些时间听孩子说话,你不仅可以走近孩子,还可以提高孩子正确看待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孩子更健康地成长。

孩子都喜欢“大耳朵,小嘴巴”的父母。因此,为了真正和孩子平等交流,父母一定要学会倾听孩子的心里话,哪怕孩子的观点有时是错误的,也请孩子讲完。

篇3:做父母的要理解孩子

前两天,下班接回家的路上,对我说:“妈 妈你看看我的腕表吧!”说着打开手心。让我看到腕表像断了脚的螃蟹。于是我问:“它怎么会变成这样了呢?”:“我也不知道,就在放学的时候我走着走着,突然发现表掉在地上变成这样了。”听了这个迁求的解释,我就知道小不点在说谎。于是我故意说道:“噢!原来是这样呀!还真是便宜没好货,才用了一个多月就坏了,不过一分钱一分货,戴了这么久也值了。听了我这样说。反自己觉得可惜起来了:“这表还挺好用的,现坏了,我就没表了。”我安慰道,没关系,等到家了,妈 妈帮你修修。:“怎么修呀!表带都不知掉哪了。”那你就跟爸爸说说,让他帮你重买块吧!听了忙应道:“好呀!那你也要帮我跟爸爸讲讲。”我心想这小家伙,还怕爸爸追究,想利用我来了。

睿爸下班回来,放手机时看到桌上腕表,拿起来看了看问我:“这表怎么坏成这样了,表带明显地是撤断的,表心也被摔离壳了。”我跟睿爸做了个小声的动作,嘘!别这么大声。我把跟我说的告诉了睿爸,并对睿爸说,即然不说实话,一定有他的原因,现不要急着问他。表都坏了,你再追问孩子,表不会变好,何必呢!这事我们三人心里都清楚就行。这时在自己房间复习功课。听到爸爸回来了,就走了出来,对他爸爸说:“爸爸这表现坏了,你给我重新买块吧!”睿爸:“重新买块可以,不过今晚太晚了,等两天吧!”听到爸爸同意了,跟爸爸说了声:“谢谢爸爸,那我先睡了。”

两天后睿爸让我带去挑块表,在去买表的路上,我跟说:“这次咱们要买块好点的,贵点没关系,你好生保管用久点就行,不然照你之前那样,那一年下来,光这买表的钱,爸爸妈 妈是接受不了。”听了,犹豫了一下,跟我说:“妈 妈,我告诉你表坏的原因吧!是我们班同学要看我的表,我跟他说,老师说过可以带表,但不能玩,所以我不让他看。但那同学还非要看,于是就撤断了我的表带,表就掉地上了。”我漫不经心的应到,是这样,那你当天为什么骗妈 妈呢?:“我怕妈 妈找同学赔,我同学跟我道歉时说了,让我不要告诉你们,因为他没钱赔我的表,若他妈 妈知道了,会打他的。”我停下了脚步,蹲了下来拉住儿子的手说:“你这样为同学着想没错,但你不能骗妈 妈,你可以跟妈 妈说实话,妈 妈不会去找你同学,但你若说了谎就不对了,妈 妈可不喜欢说谎的孩子。”:“妈 妈,那以后我就不说谎话了,你还喜欢我吗?”我用手在鼻子上刮了下,说:“能知错就改也是好孩子,妈 妈还是跟以前一样喜欢你。”马上提高了嗓门:“妈 妈、妈 妈我想到个保管表的好主意了,以后我就把表放在衣袖里,不再让同学看到。”我说这主意不错,妈 妈不用再担心表会坏了。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避免不了会做错一些事,这时我们做父母的不要去指责孩子,多站在孩子的立场想问题,去理解孩子,让孩子在我们宽容下自己认识自己的错误。这往往比打骂、指责孩子效果来的快得多。

篇4:父母要多给孩子一些笑容

父母要多给孩子一些笑容

在第28届国际心理学大会上,美国着名心理学专家琳达?卡姆拉斯公布的《中美儿童发展》的研究报告指出,3周岁美国孩子微笑要比同龄中国孩子多55.6%;中国儿童发生内向孤僻、焦虑和社交问题的比例分别比外国儿童高出92%、1.3%和138%。卡姆拉斯指出,中国父母往往对独生子女抱有太大期望,这是令子女内向孤僻,更容易焦虑的主要原因。

家长对孩子高标准、严要求,本无可厚非,但是目前有许多家长走进了高期望值的误区:热衷让孩子提高智商、上幼儿emba班、学打高尔夫球等。但结果如何呢?孩子真的会因为父母为他们苦心创造的“良好环境”而心存感激吗?真的会像父母期望的那样“成龙成凤”吗?

社会心理学有一个基本公式:情绪指数=期望实现值/内心期望值。这个公式告诉我们,在期望实现值一定的情况下,内心期望值越高,情绪指数就越低,这样人们体验到的消极情绪就越多。家长的期望和要求太高,超出了孩子的实际水平,在孩子怎么“玩命”也达不到的情况下,往往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压力。卡姆拉斯指出,中国父母在易发怒程度上要比美国父母高出26%,在严厉程度上则要高出52.2%。长期处于被动消极影响下的孩子很容易出现焦虑、抑郁、恐惧、自闭、表达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孤僻不合群等问题,体验不到成功的快乐。其心理 情绪长期压抑,得不到舒缓,最终可能导致孩子的心理扭曲,行为失常,甚至自残、自杀、伤人等更严重的后果。

那么,父母的期望如何才能变为现实?

首先,要把握期望的“度”。要让孩子“跳一跳,够得着”。有研究表明,母亲对孩子适度期望有助于孩子心理健康发展,这种适度期望不仅是一种激励,更使子女感到被信任,愿意发挥主观努力。

其次,期望要顺应孩子的天性,取得孩子的认同。这样,才能内化为孩子自己努力的目标,转化为孩子的行动。

另外,当孩子的发展状况达不到父母的期望值时,父母要学会控制和改善自己的情绪。应经常鼓励孩子,多给他们一些笑容,对他们的行为给予积极回应,而不要一味对孩子进行批评、责骂和说教。

正如卡姆拉斯所建议的,家长要多给孩子笑容,同时给他们更多自由去选择自己的生

篇5:教育笔记:对孩子,要多一份宽容和理解

作为幼儿教师,接触过的幼儿也是千奇百怪的,有些幼儿性格很倔,有些幼儿反映迟钝,有些幼儿很调皮,有写幼儿做事很慢等等,都是很让我们头疼的,我知道对于幼儿这些现象不能一味的去批评他,而是应该换种态度去对待,我们应该对他们多理解,多包容。

前几天,小朋友吃完饭,我叫他们拿好小椅子去草坪那晒太阳,小朋友拿着小椅子都出去了,等我出去,小朋友就来我这里告状了,说:“乐乐把大班包在外面的报纸给撕掉了。”听到这,我就非常生气,开始批评他,他见我生气了就看着我,随后又低下头,我看见其他小朋友都看着,觉得在这么多人面前批评他不好,再说他本来就不知道,于是,我就和乐乐轻轻地说:“乐乐,这个是哥哥姐姐辛辛苦苦贴上去的,你能不能把它撕掉啊。”他见我没有批评他,就抬起头说:“不能。”我不知道他是不是懂得我和他说的,但是至少他是回答我了,随后就笑嘻嘻的看着我,至少没有低头不说话,还是回应我的。虽然他做错事情了,但是一味的去批评他,他还是会去做,老师要用理解和宽容的心去感染他,让他自己感觉自己的错误,而不是一直批评他,让他怕老师。

通过这件事情让我体会到,只有老师细声细语,用柔和亲切的话语才能使幼儿亲近你,和你交流,才能让幼儿知道老师是理解和包容自己的,而不是批评,让幼儿在老师的权威下承认错误,作为幼儿教师,要走进幼儿心里,而不是成为恶魔,让他们害怕你,当孩子犯错、淘气、闯祸时,请想想他们的天真可爱,想想他们帮助你做事的可爱,不要一味的责怪和批评他们,请给他们多一点宽容和理解吧。

篇6:父母要理解孩子的需求育儿知识

最亲密的关系却无法交集

拿到礼物是孩子们迫不及待的需求,礼物就是孩子的天使。如同一个渴望拥有车的成人,正好眼前摆着一辆属于自己的车,但是你不可以动,你必须等待你的太太打完长长的电话才能动,我想这时候,成人的内心感受也会和安琪儿一样委屈、焦虑、迫不及待,只是孩子的外在表现和内心需要更为一致,更为清晰可见。

安琪儿就是这样,处于完全内在的频道,真实感受自己内心的需求,并把这一需求表达出来。她不明白,为什么对于自己来说如此重要的事情,妈妈却丝毫不关心;为什么一个电话可以说那么长时间;为什么当自己在情绪最坏的时候,想在妈妈那里得到抚慰的时候却屡遭拒绝和指责。

而对于成人来说,我们处于完全外在的频道,感受着社会化的需求、利益、财富和关系,我们习惯于从物质的利益来判断事情的重要性,所以妈妈认为她的电话更为重要,而小小的奖品,自然不如生意重要。然而她却不知道,这样的等待,对于一个孩子,是何等的苦难!她也不明白:孩子怎么就这么烦,这么缠人,怎么就不明白刚才的电话牵扯到一笔很大利润的生意,怎么就不明白自己在百忙中抽空陪她的心意。

孩子的需求与成人所给予的“爱”,就这样在完全不同的两个频道,各自上演,却始终不能交集,不能对应在一起。

这样的问题,体现在父母与孩子关系中的方方面面。比如,通常父母认为能够“挤”出时间来陪伴孩子就够了。而对于孩子来说,他们渴望父母的陪伴,是因为他们的生命需要不断地获得与父母内在心灵的连接,就如同健康的食物滋养身体一样,关注与重视孩子的内心感受就是滋养孩子内在世界的养分。真正高质量的陪伴,需要放下自己的事情,用心去感受孩子的心,然后产生内在心灵的连接。在这样的状态中,关注和重视孩子的需要,并关注孩子所关注的事情,这种陪伴不用时间很长,但质量却很高。

显然,安琪儿的妈妈和众多父母一样,对孩子这些内在的情绪与需求,处于完全未知的状态。就这样,一对本该最亲密的母女,却始终处在无法沟通的两个频道中,不能相融在一起!

[父母要理解孩子的需求育儿知识]

篇7:父母要多陪伴孩子的教育随笔

父母要多陪伴孩子的教育随笔

润润是我们班一个特别活泼,爱说、爱笑的小女孩,动手能力很强,想象力很丰富,就是有一个毛病,特别爱发脾气。玩积木时,小朋友将它的积木碰了一下,就要生气,发一阵脾气,严重时把手里的积木都要扔到地上;涂颜色时,涂得不如意,也会生气,发脾气,将彩笔都扔了,还要大声哇哇的哭。

针对晓晓这种情况,我们向家长进行了沟通,原来他的爸爸妈妈平时很忙,爸爸妈妈只在周末的时候才偶尔带她和妹妹玩。这种情况造成了父母的`溺爱,爸爸妈妈觉得自己都没和孩子在一起亏欠孩子,过分的迁就孩子,放纵孩子,使孩子的脾气越来越大。

了解了这些,在班里针对润润的情况,我们一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教育活动,教育幼儿要和小朋友友好相处,才能交到朋友;另一方面,对润润乱发的脾气,区分情况,分类对待。对和小朋友之间的争抢现象,严肃批评,不迁就;对因完不成任务而发的脾气,适当降低难度,并及时鼓励,另外教育父母要尽量多抽时间陪孩子,告诉父母其重要性,经过一段时间,润润在班里的有了很大的进步。

相关专题 要多父母